我心中理想的大学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心中理想的大学(精选7篇)

我心中理想的大学 篇1

摘要:大学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是一个放飞梦想的地方,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这是我理想中的大学。可是,现实往往与梦想相违背,他们是截然不同的,我眼前的大学没有我要的一切,我曾厌恶他,唾弃他。但,我又明白了,在这样的大学之中,我可以做什么,或许这样的大学给我的会使更多的。

关键词:大学梦想

一、前言

提及大学,让我想起了很多。而最多的却是儿时的梦想!也许那时还小,对事物的认知很肤浅。认为大学是一个遥远而缥缈的世界,甚至觉得读大学是一种唯一的出路。所以进入大学也便成为我最大的梦想!追梦于斯,十年寒窗,只为一朝龙门跃!

渐渐地长大,心中对大学的幻想就越来越清楚,也越来越理想化!

二、我心中的理想大学

在我心中最理想的大学,应该是即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即坚守传统又与时俱进,要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大学在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时,还要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教程。校本教程应该是集中学校科研力量自行编写的与市场接轨的教材,具有所学即可用的效能,同时还要具有学术的前沿性和前瞻性。

第二、大学的授课应该打破固有教育教学的模式,不能再照本宣科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大学生已经经过小学中学12年的培养,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老师在授课前几天应先列出学习的重点难

点,学生人手一份反馈卡,让学生充分运用学校固有的资源图书馆和网络进行学习探究,并在反馈卡列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后上交给老师,达成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老师上课时才能够有的放矢,节省时间补充一些当前新的已公开的科研成果。

第三、改变学生死做作业和做死作业的习惯。老师在完成一个章节时可以让学生梳理本章节的重点难点,就某一方面完成一篇论文,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和深化知识,以及将知识逐渐转化为一种生存和工作的能力。

第四、改变考查知识的方法,推动学生能力的自我提高。学生的成绩考核传统是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用卷面成绩来说话。但是这样做很片面,那些会埋头读书的学生成绩肯定不会差,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得不到提高,这就需要通过社会活动和社区活动来推动和促进,有意识地就把学生推进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第五、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注重母语的学习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一个文化氛围浓郁学校是有个性的,而这种个性会慢慢浸入到学生骨子里,学生会因此受用一生,在困难和黑暗面前始终微笑着走在积极向上的路上,最终打开成功的门。

第六、我希望我的大学是精彩无限的。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可以培养我所需要的一切,可以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才,成为一个具有领袖气质的人,为上社会奠定一切坚实的基础,成为校园的风云人物。

最后,我还希望校园是绿色的,校园里老树还有鸟和鸟的叫声,还希望校园有老房子,让历史默默地站立,给现在和未来指引一个方向。同时,我有希望校园是高科技的产物,拥有一定的科技设备,最现代化的教学楼,最先进的教学氛围。那是一种悠久的历史与科技的现代相结合的产物,身处其中会有之中穿越在时空中的感觉。念于此,一幅幅生活图卷跃然眼前:早上,同朝阳共舞,沐浴在晨曦之中,迈着轻键的步伐,一个人穿梭于校园的廷台楼阁。时而小跑,时而喃喃自语。吸收大自然的灵气,锤炼自己不屈的身体。同时,让新的一天的生活有一个好的开始,更想趁着睡梦初醒时记诵那ABCD。而到了中午,又可以小憩几分钟,感受午睡的甘甜。待到晚上,一个人在教室亦或是图书馆安静的自习,享受书中无限的乐趣,或是穿梭于现代科技中,感受时代发展的迅速。

三、梦醒时分

我渴望着那样的理想大学,十分的渴望。但是,那是梦,那是我的梦,我的理想中的大学,一个不会是现实的梦,梦中有好多好多不现实的东西。然而,真正的大学是不存在梦中的东西的,现实就是现实。我现在就站在这里,站在这所大学的土地上,这里没有亭台楼阁,这里没有科技大厦,这里没有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产物,有的只是一般的一般。

出进入这所大学,我是充满激情的,我的大学生活开始了。可是待深入了解了之后,我有的只是烦躁与厌恶了,我甚至讨厌自己身处其中,想方设法的想要离开这所大学,去寻找一所我希望的大学。可这终归只是梦,只是我的想象。我无法摆脱现在的环境,这不是我的想法可以左右的。

四、安然处之

如今,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我无法摆脱他的束缚,那么我就在这束缚中寻找我要的那片乐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创造我想要的生活,去达到我想要的目标。

每逢学院组织一系列活动时,我总会积极参加,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能力,做一个优秀的实践家。不仅如此,我还可以加入学生机构,锻炼自我,培养自我,考验自我。这样的生活岂不快哉,乐哉!既能学习,又能培养实际能力。简单而又丰富多采,实在又赏心悦目。生活张驰有度,有苦有甜,让大学四年充实度过。

我心中理想的大学 篇2

第一,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

讲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性的形成规律。人的德性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性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如在以往的家庭中,一般都有两至三个子女,这些子女在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中,就会自觉地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如吃苹果,几个小孩就会自觉地遵从优先法则,年龄大的要自觉少吃点,给年龄小的多吃一点。又如做家务,每个人都会自觉地分工合作,使每个人的权利、责任、义务得到统一,这本身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道德实践。在这样自然的活动中,就可以让儿童学到许多道德规则,许多的道德问题就已经解决了,无需父母反复说教。但在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这些子女相对来说就缺少了相互交流的机会。近期,江苏某学校一位学生因屡次违反纪律被学校开除,该学生便杀死了校长的儿子、女儿、侄女以及岳母4人。这种悲剧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学生没有一种和别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品德,他不知道怎样去处理矛盾,不知道怎样去面对挫折,不知道怎样去处理冲突,这些基本的德性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在德育工作中,我们一直热衷于搞道德教育课题,把道德教育文字化、大纲化,其实,这样的道德教育效果是很脆弱、很苍白无力的。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活生生的生活中,也只有在与孩子们的交往中,德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升华自己的人格。

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前面强调在自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德性,主要是侧重从感性的角度让学生感受和领悟道德的准则。通过读书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则是强调把道德的体验、道德的感悟升华为道德的理性层次,上升到一种自觉的境界。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建立起“书香社会”“书香学校”,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本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去净化自己的心灵,书中的人物往往就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会成为他人生的坐标。

令人十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学生却很少有时间去读课外书,尤其是中学生,整日被教科书所包围,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策。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学校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要让学生把人类文明中最经典、最精华的内容大致浏览和把握一遍,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读书行为,它对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

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对品德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我们往往把一些生活情趣和才艺看作是一种技能,看作是与道德无关的东西,我们很容易忽视它们在德性养成中的作用,如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其实,真善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智体美劳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才人为地把它们分离。古人要求才子佳人不仅要读四书五经,还要精通琴棋书画。古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些健康的生活才艺绝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事实上琴棋书画在人的德性养成中有着重要的陶冶功能。我们可以想像,当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充满一个人的生活空间的时候,他还有时间去勾心斗角吗?还会想到胡作非为吗?其实,当我们整天给学生规定诸多“不准如何如何”的时候,更应该把这些高雅健康的东西充实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第四,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用真实、可感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英雄主义精神。

有人说,当今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许多人越来越感觉到,像雷锋、张海迪、孔繁森这样的英雄离我们越来越远。学生在心中难以树立时代的英雄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开展。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呼唤英雄,并尽量让我们的孩子走近英雄。因为一个人德性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心目中的英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生活中的榜样。当我们研究世界上的伟大人物时,就可以发现,他们的成功轨迹中都有形无形地刻印着英雄影响的痕迹。

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不断地在英雄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儿,感受到英雄的气息,能够不断地以英雄作为我们生活中的榜样,那么,每个人的人生就会因此变得伟大,变得精彩。如果每个人能够不断地从英雄那里受到启迪,汲取力量,不断地以英雄主义的情怀对待人生,那么,自己也终究会成为英雄。在我们的德育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用英雄去改造学生,用学生家乡、学校中亲切可感的榜样去改造学生,让学生以一种崇敬的心理去对待英雄,使英雄的高尚德行感化学生,并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没有英雄的时代,也很难造就一代英雄。

第五,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使其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双维视角,形成层次递进、不断完善的德育目标体系。

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目标定位问题,即在每个阶段要让学生必须掌握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和准则。一般来说,道德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应该是必须的层次,这是在现阶段最低的基础道德教育目标,它要求学生遵守社会的基本公德,是道德的底线;第二个层次是弘扬的层次,这是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为基本内容的德育目标;第三个层次是追求的层次,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基础,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的德育体系。这是德育的最高层次和境界,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由低到高的递进关系。我们的德育只有遵循科学的层次目标体系,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第六,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能在学校的教育中安营扎寨。

德育和智育不同,假如我们反对在知识的传授中实行单向传递,那么德育更是绝对不能实行单向灌输的。道德的教育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是在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心灵沟通中进行的。上海著名的特级教师冯恩洪早在80年代就提出“淡化教育痕迹”的德育理论,他认为过去的德育过程的角色分工太明确,认为教师是教育者,学生就是受教育者。其实,在知识方面,教师也许会比学生丰富一些,但从道德的角度而言,教师和学生在道德方面更应该是平等的,甚至有些学生的品行可能会超过教师。

学生们最不满意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用两种声音说话的教师,最不满意用那些连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来征服学生的教师,最不满意那种盛气凌人、以教育者自居的教师。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他们欢迎没有教育痕迹的交流,欢迎没有心理距离的对话,欢迎促膝谈心的气氛。总之,他们希望教师成为中间人 (学校和社会之间) 、引导者、商讨者、唤起者,成为自己的朋友;而不希望教师成为间隔者、强令者、教训者、监督者,成为自己的“先生”。在德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有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从而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德性。

第七,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培养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使学生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德性的养成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的确是这样。在我看来,“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里包含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德育要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多东西都是习惯成自然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养成,教学就是养成学生求知的习惯,德育就是养成学生求善的习惯,教师要在学生求善的过程中对之不断地进行鼓励和强化,使学生的求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形成特有的道德品质。此外,让学生进行“道德长跑”是培养学生良好德性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不断地给自己警策,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自我教育的习惯,能够不断地让学生提醒自己。

学生不可能永远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他们终究要长大,终究要离开教师。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应该达到“不教之教”的效果,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地生活,让学生自己时刻能够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地完善自我。

第八,我心中的理想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各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

当前,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仍然笼罩着“唯智主义”的阴影,还普遍存在“一俊遮百丑”的现象。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学校中的英雄都是分数英雄,而对学生人格的成长和德性的养成往往不太重视。在许多家庭的教育中,甚至就是反德育的,如许多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以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告诫自己的子女,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轻易帮助别人等等。诸如此类的教育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产生了不利影响,也许学校几年的道德教育效果就在父母的几句话中毁于一旦。

我心中的理想课堂 篇3

从小到大一直以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受业,解惑”。直到自己也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还是这样认为。所以,我追求的理想课堂的特征是:快节奏、大容量、高密度。

随着课改的变化,教师们对课堂教学已不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上,关于什么是理想课堂,教师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作为教师队伍中一分子的我,也正孜孜不断地追寻着心中的理想课堂。怎样构筑理想课堂?理想课堂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下面就结合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构筑理想课堂”的一些想法及看法。

一、理想课堂是师生同受欢迎的课堂

我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以过去我的老师教我们一样,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给学生“填鸭”大量的教学内容

和补充习题,课堂死板无趣。在我看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学生的学习成绩才会好。

直到我第一次观摩市级评优课,这次的观摩对我的触动很大。同样时间的课,有位老师是这样做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如沐春风,几乎忘了时间的存在。课堂井然有序,学生守纪好学,气氛活跃;还有一位老师上的课效果是这样的:教授内容正确,思路明确。就是课堂沉闷,索然无味,学生厌倦,视下课铃声为一种解脱。课上到一半时,课堂秩序就很混乱了,甚至难以维持纪律,根本谈不上教学。所以,我认为一个理想的课堂必须受学生欢迎,也受老师欢迎。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老师有了上课的动力,才有可能创造一个精彩的课堂。

这次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促使我深刻地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和自

己理想中的课堂教学标准。从那时起,我对理想课堂的定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取而代之的是:有趣味、形式活泼、内容新颖、结构严谨的课堂教学。

二、理想课堂是有灵活的教学方法的课堂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应该是教学方法灵活,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的课堂。就拿优等生和学困生做对比,我们就不能强迫后者达到前者的水平。前者可以在学会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理解,而后者只要达到预期要完成的教学目的就可以了,之后再慢慢巩固知识加深记忆。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灵活机智地应变教学中的“意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

三、理想课堂是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还应该是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倡导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新课程一个重

要的理念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表演和探究中学习,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不应是关押学生的笼子,而应是一个让学生自由发展能力的生活空间。因此,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和动手实践,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学习信息,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有效参与和主动学习意识。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体验、理解和应用过程,才能使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有一位优秀的教师说的很好,她认为在课堂上要做到五个“静、竞、净、径、劲”,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去探究,并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反思。

第一个是安静的“静”。它的含义是“安静、宁静”,是针对老师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态度说的。她觉得老师需要静心对一节课进行解读、思考、设计,学生也需要静心的学习、思考、写作业。当然让学生安静并不是要他们像木头桩子似的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第二个是竞争的“竞”。它的含义是“竞争与合作”。卢茨安罗·德·科瑞森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互相拥抱才能飞翔”。这说明了什么,无疑,这说明了合作的重要。

第三个是干净的“净”。它的含义是“简约、流畅,清清爽爽。”意思是每一节课都能紧紧围绕重难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不重复罗嗦,不拖泥带水,尽可能把课设计并上得干净些、简单些、清爽些。

第四个“径”,道路也。意思是一节课教师要给学生什么,给学生什么路走,老师要清清楚楚。如,是一直让他跟随着你走,还是你为他指明一条路,让他自己尝试着去走。

第五个是劲道、后劲的“劲”,它的含义是“有效乃至高效”。科技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太多的生活诱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课时效率,牢牢抓住课堂40分钟的时效。

四、理想课堂是充分尊重学生需要的课堂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还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需要,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学生自信心的课堂。好的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题目,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是智力活动的结果,都会给学生带来启示。

理想课堂,我们奋力追求的一个教育梦想。为实现这个教育梦想,多少老师一生都在追随:用自己的行动探究着,用自己的示范课阐释着,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着……

可以说,每个老师都曾在自己的脑海中描绘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课堂。虽然他们对理想课堂的描述各不相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在大多数老师的眼里,理想的课堂,没有任何废话,只有简便轻松的气息;理想的课堂,不是嘈杂的菜场,而是活跃着智慧的精灵;理想的课堂,不是大讲道理的地方,而是跳跃着哲理的音符;理想的课堂,老师和学生不是敌人,而是双方默契配合的旋律。理想课堂的特点是:真实、和谐、简约、智慧、有效、灵动、人文、充满爱意、富有诗意、体现创意……

让我们一直努力着、求索着、渴盼着、感悟着吧!让我们一起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理想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我们的理想课堂成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殿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理想课堂成为建立师生之间愉快的交流合作的、促进学生灵动思维的形成的平台。

我心中的理想课堂 篇4

陈大伟

这几年和教师们一起观课议课,有很多教师问我心中的理想课堂(好课)是什么样子。我说从状态看,理想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课堂;从结果看,理想课堂是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生存本领、生活智慧的课堂;从投入和产出看,理想课堂是有效教学的课堂。

对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大致有两种各有侧重的观点:一种观点侧重在“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认为教育要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即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另外一种观点侧重在“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着也就在生活着,教育的过程是生命活动的过程;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一方面是生命的成长,另一方面是生命的流淌和逐渐消失;教育在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的同时,它本身就是目的。就我来说,我首先看重的是“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教育是生活的预备,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犹如一根长长的甘蔗,能从小甜的一头吃起,是怀着“后而能吃到甜”的理想。但这样的做法出现了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在吃的过程中总感觉不到甜味,会不会产生“这根甘蔗不甜”的认识而放弃吃这根甘蔗?推而广之,教育中有没有因为没有感受到生活和学习的快乐而放弃生活、放弃学习的?我认为是有的,最极端的放弃是对生命的放弃,因为学习失败,因为学校生活痛苦而放弃生命的现象并不鲜见;另外一种放弃是辍学、弃学和逃学;更常见的放弃是身体逃无可逃而选择“心逃”,课堂上那些神情冷漠、目光呆滞的学生告诉我们,他们的心已经不在课堂上、不在学习中了。2008年4月2日的《成都商报》报道了这样一个消息:某地一名小学生因爱说话、成绩差,被女排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10岁的他耗时5个月在教室的墙上挖出一个46厘米的深洞。我们可以看成这个小孩在做着逃跑的努力!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允许,有多少学生会选择从我们的课堂上逃跑? 让学生能继续“吃甘蔗”就要让他能吃到甜味,热爱生活是因为感受到生活可爱,而愿意到课堂上学习首先应该是课堂学习有快乐。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讨论理想课堂的时候,我更愿意把观课的目光放在学生的脸上,放在学生的眼神中,我希望读出他们因为受重视而自尊自信,因为课堂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而充满渴望,因为能参与其中而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因“有所得”而“欣欣然”……

课堂也是教师生活的场所,理想课堂上的教师表现出的不是“蜡烛燃烧”、“春蚕吐摊”的凄苦和无奈,他们会因为创造性设计而对未来教学充满期待,会因为教学中的创造和超越而感到欣慰,会因为和学生在场“同学”,自己也在不断收获和进步而欣喜。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而,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在这样的课堂上,看到的不仅是授课教师的智慧和激情,还能看到授课教师的生长喜悦、生命力的张扬和释放。

侧重“教育本身就是生活”不能忘记教育要而向未来,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学生,学习生存,学习生活。我们可以说学生就是在学校里学习生存、学习生活的人。从这种意义上,学生到学校里的目的是学习生存本领、生活智慧,体会生命的意义;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获得生存本领、生活智慧,使他们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存的本领需要社会化适应,生活的智慧需要超越和突破,需要个性化发展,学会生存和学会生活是社会化适应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统一。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最不好的一种是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教学小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比较聪明的教师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去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关系。”理想的课堂当然应该追求和实现三维目标,但三维目标还需要一种新的自觉,那就是在追求三维目标中帮助学生学习生存本领和生活智慧,通过教育使学生未来的人生更加敞亮。课堂上是否有意识地并且在多大程度上为学生美好的人生提供帮助,这是我观察理想课堂的又一视角。

有效教学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从投入和产出看,理想课堂应该是有效教学的课堂。观察有效教学需要从以下三个层次入手。

第一要有效果。杜威说:“一个有效的反应就是能完成一个可以看到的结果的反应。”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看教学行为是否有效果就是看教师的行为是否引起了教师期望的学生的跟进反应。例如,你向学生提出一个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学生思考没有?有没有学生起来响应你、回答你的问题?如果学生思考了或者应答了,说明你的行为是有效果的;如果学生无动于衷,根本没有反应,你的行为就是无效果的。

第二要有效益。有了效果才可能有效益,但有效果的行为未必有效益。例如,在一节初中语文课上,教师在多媒体投影屏幕上提出了一个讨论题目,组织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学生们讨论得十分认真,然后各小组进行交流,精彩的见解、流利的表达,学生们的思维在敞开、在碰撞,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当学生们的讨论结束,屏幕上显示出了教师预先已经准备好的结论,刚才“精彩的见解”消弧于无形,大家忙着记显示的结论。个别学生说:“早就有了答案,还让我们讨论干什么?我们讨论出答案也没有什么意义,直接拿出来省事得多,还有必要费那么多事吗?”教师让学生讨论,学生就讨论;出示结论后,学生就开始抄写,学生的反应是教师期望的。可以说,教师的教产生了效果。但在多媒体上预先准备答案的教学行为有效益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多出现几次这样的情况,这些学生还会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吗?恐怕不会了。他们会明白,讨论只是做一做样子,没有什么价值。于是他们以后就会选择等待,等待教师的答案,等待多媒体显示。从这种意义上讲,考察教学是否有效益,不能只顾眼前,而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要防止辛辛苦苦地“南辕北辙”。

我心中的理想学校 篇5

《我心中的好学校》

磁县台城乡东城基学校

教师:梁海燕

我心中的好学校

上周四上午,业务学习的时间,校长布置了一项任务:每个人都谈谈“我心中的好学校”。回家后,我思量许久,学校要成为一个好学校,应该按照这样四个标准来要求。

下面我就结合《我心中的好学校》和本校的实际情况从特色、品位、队伍和设施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想法。

一、学校应该有自己的特色。

评价一所学校的优劣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且总是处于动态之中。但最重要的就是学校的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最佳,只有最特,最特就是最佳。一所优秀的学校必然有其特色所在、优势所在、风格所在。一所学校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强劲的生命力,也就没有了优势。当然学校的特色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校长独特的教育理念的产物,是在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又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的特长之上的。

反思:怎样让自己的学校办的有声有色,这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就搞的起来的。初具特色规模,重要的是让特色变成专有,让特色真正变成特色,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这样学校才会变成磁县的惟一。

二、学校应该有自己的品位。

品位本来是用以说明矿石或矿体中所含有用成分的百分比,后来用来比喻人或事是否有高的价值、高的标准。这里的品位是指学校的内涵是否丰富,是否具有教育上的校园品位,包括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建筑、每一处绿化都应该精雕细刻,细节有时更能反映品位。校园

应该围绕学生展开一系列的布置,应该考虑怎样给学生最大的便利。如图书,除了给学生好的图书馆外,还可以把学校的每个走廊等变成随时都能拿到书籍的地方,让学生在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角落都能拿到自己喜欢的书,知道在哪个地方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书。又如计算机,要在任何一个学生需要的地方配置计算机,让学生时刻能上网查看。这些虽然会给管理带来不便,但要努力克服困难,给学生提供最大的方便。

反思:虽然我们学校是农村学校,但我们应该能尽我们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学生提升品位。如,图书问题,学校虽然有很多存书,但是不能真正让学生利用起来,从而营造成书香学校。而营造书香校园,并不是几本读书通讯、几次经典诵读而已。再来看看学生上网的问题,虽然学校安装了宽带,教师上网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学生更何从谈起。

其次,一个学校的品位反映在学生的品格上。学校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品人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如果真做到这样,学生能不断地进行理想的追求,不断进取,这样的学生就不需要我们担心了。而现在我们有些学校,学生离开时带走的是对学校、学习的厌恶甚至仇恨,所以,学校应该教会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教会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命。如果一个学校能在学生的人格和品德的发展上下工夫,教会学生追求理想,能关心民族命运,能时时提醒自己永不停止、永不失望,那就是给了学生真正的点金石。因为只有人格、品德完善才会有品位,才会让学生成为一个社

会的人缘儿,而不是一个嫌弃儿。

反思:学校的德育教育也非常重要,一个学生走出校门,代表的是一个学校,这样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可以想象出学校的教育情况。所以,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理想,并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塑造他的品格。

三、学校应该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

一个好学校还需要有一支好的师资队伍。

1、一所好学校应该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有远大理想的校长。校长是一校之魂,如果一个学校没有了魂,这个学校就没有了精神和活力,没有我们需要的一切。校长首先应该具有人格魅力,应凝聚全体教师的力量和智慧,能让每个教师发现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一个没有出息的校长总在埋怨教师,一个出色的校长总在发现每一个教师的优点、特长,能把教师的创造性、积极性发挥到极致。校长应该懂得教师的需要,创造一种好的氛围;同时让最优秀的教师得到最应有的回报。校长要知道自己和名教师的差距,自己提醒自己不断地进修提高。校长要和每个教师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用真诚=宽阔的胸怀和无私的奉献赢得教师的尊重。校长应用自己的科研、教学成就去影响教师。

校长还要有远大的理想,这一点非常重要,没有远大理想就不可能有成就。一所学校的成就绝对不可能超过校长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当然,办成一所理想的学校,不可能是一个人,一代人能完成的,可能要几代人的努力,但是,我们还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构筑新的品位、新的境界、新的水准。每个校长、每个教师都追求卓越,那我们的学校就一定是所好的学校。

反思:我们学校的校长都能够做到以人为本,能从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鼓励教师,积极和教师交流,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榜样。这样的校长让教师从心底佩服,充满了人格魅力。我们学校的校长也充满了远大的理想,把我们学校办成能与邯郸市学校相媲美的学校。我相信这样的追求,我们的学校就一定能不断地成长和提升。

2、一所好学校应该有一支创新型的、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学校的办学主体是教师,教师的奉献精神、凝聚力量是办好学校的关键。一个学校不在于它有多少漂亮的建筑,而在于它有多少名师。许多学校的老师都很年轻,这些学校的校长常常唉声叹气,埋怨学校缺乏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其实,老教师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年轻人的饿激情也同样重要。年轻人除了缺少经验之外什么都不缺,而且有的时候,经验并不一定都是好事情,没有经验反而少了条条框框,少了限制,可能更富有创造性。年轻不是坏事,只要你每一天不去重复,每一天就是在拥抱新的太阳。名人其实也没有什么,关键是他们从点滴做起,从每一天做起。

反思:教师担负着的责任非常重大,除了教书育人,教师的学习和成长都很重要的,一个教师要充满着理想,或者说应该充满着幻想,并且按照这样的理想或幻想去努力奋斗,这样工作起来也有激情。虽然我们都不是大师、也不是名师,但我相信,只要领导给机会我参加学习的机会,我就努力认真地多与大师零距离,多与他们交流,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甚至成为好教师,这是我的理想。

四、学校应该拥有现代化的设施。

学校除了有以上的特色、品位、队伍之外,我想还应该有现代化的设施,这里最重要的就是图书馆和计算机房。因为图书馆和计算机房是学校设施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校可以什么也没有,但只要有图书馆,就可以称之为学校。读书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渠道。我们的学校教育和语文教育已误入歧途,图书在许多学校只是装点门面的工具,而没有成为孩子们须臾也离不开的精神食粮。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是信息化程度非常高的经济时代。学生的学习已不可能只限于课堂、只限于学校。互连网上的各种信息已成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形成强烈的信息意识与高超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反思:现在有的学校已经把图书放到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一有机会就读书,随时可以读到自己喜欢的图书,想查的资料。计算机已经搬到了教室,直接连上因特网,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询资料,这些地方没有节假日,只要有学生在学校,学校就尽一切努力为他们服务,让孩子们得到最大的便利。我们学校虽然没有这样的条件,但还是可以做一些的,可能在管理方面有一点难度,但我相信只要大家都坚持这样做了,也就习惯了,这样学生真正得到了便利。

我心中的理想作文 篇6

如果我是一条鱼,就应该遨游在辽阔的,如果我是一只鸟,就应该展翅在高远的蓝天;如果我是一匹马,就应该奔驰在无垠的草原。那么我是否也应该这样呢?

理想,何谓理想?完美,十全十美,但人总是会有缺点的,人无完人,理想的自我,学习优异,品德高尚,待人真诚,学会宽容。作为一个学生,学习一直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但作为一名好学生,还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而学会宽容,是一种处世原则,能使自己迈入高尚的阶梯。

这似乎遥不可及,其实不然,只要下功夫,你就会发现,它离你并不遥远,更进一步说,那个心中理想的自我,是自己的敌人,战胜了它,你就完成了自己的目标。

超越自我不是一件易事,也不是件难事。只要上课认真听讲,更努力一些,这就非常容易,但你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心和自制力,这又变成了一件难事。理想的自我,是一种追求,一种精神,一个目标,不要沉浸在想象之中而不去努力,而是要去进取,要想着去超越它,当你经历了无数次磨难后,才会发现成功的含义。

理想的自我,也并非完美,但始终是一种信念,激励着我,带给我无限的力量。

我心中的理想教育B 篇7

一、教育是爱国的事业

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广大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辛勤劳作,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莘莘学子,舍弃国外的丰厚待遇,几经周折,回到祖国怀抱。钱学森、邓稼先等众多科学家,用惊人的毅力和严谨的态度,为新中国研制出“两弹一星”,使中国的科技一举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杨利伟等众多爱国赤子的前赴后继和忘我的工作,才有了今天新中国的伟大崛起。他们是中国教育的结晶。我们要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时刻牢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教育是育人的事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我国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实施,构建了庞大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来一大批杰出人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于次日成功返航。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得以实现。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在太空迈出第一步。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对接,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无人和载人空间对接技术的国家。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2004年实现了800千克,第三级亩产900千克的目标在2011年也实现了,现在正向亩产1000千克攻关。中国高铁创造出了一系列世界第一:运营里程最长,建设速度最快,运营时速最高……这些成就的取得,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日渐富裕,社会环境更加舒适和谐,国际影响逐渐扩大。

三、教育是爱的事业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不同于父母之爱子女。这是一种对祖国的爱,对民族未来的爱在教师身上的体现。是一种无私的愛,不求回报的爱。”

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爱学生?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其次是要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休息的需要、玩儿的需要、交友的需要,特别是人格尊严的需要。

教师的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作为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对自己、对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育工作者应当呕心沥血,甘为人梯,把全部的爱倾注到学生身上。

上一篇:社区春节慰问活动下一篇:《猫头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