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情感环境构建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是科学地、合理利用环境这个重要的教育资源, 使其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幼儿园环境属于生成性、隐性的课程, 作为显性课程实施的辅助与延伸, 是以无声的方式影响幼儿的学习与成长。它主要体现在装饰园所及教室环境、彰显幼儿园文化、传播美学、普及美育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等方面。农村幼儿园里多数儿童为留守儿童, 又受经济条件的限制,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对儿童的情感教育有所忽视。基于此, 笔者就农村幼儿园黄精创设中的情感环境构建提出自己的看法[1]。

二、情感环境创设下的儿童发展

情感环境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已被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所关注。本文所指的情感环境创设, 主要是关注在农村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创设, 包括园所、走廊、楼梯、班级及区角装饰与材料投放, 以充满教育元素图片、文字或实物的环境启发儿童的智力, 提高儿童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在儿童参与体验和探究中获得心智的发展与正确审美能力的形成, 进而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情感、增强儿童乡土情感以及树立儿童的民族情感。这种情感环境的创设, 对激发幼儿园活动设计的活力、实现儿童、教师的个性发展有着时效性的意义。

三、情感环境的创设途径

1、利用生活资源弥补儿童家庭情感

在农村幼儿园中每个班级都有部分留守儿童, 与爷爷奶奶生活, 缺乏一定程度的父母关爱, 内心存在一定的亲情缺失, 缺乏家庭归属感。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 “爱与归属的需要”得到满足后, 人才会产生更高一层的社会需要。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归属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归属感是建立在爱的体验与安全感之上的。幼儿园是继家庭环境之后儿童关系最为密切的生活环境。因此, 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 从儿童的生活出发, 遵循儿童的生活经验, 使儿童感受到来自幼儿园环境的温暖, 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有助益作用的。利用生活资源是弥补儿童家庭情感的缺失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 最生活的东西才是儿童最容易感知和体会的。例如在班级里创设“娃娃家”, 幼儿通过扮演各种角色 (幸福一家人) , 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娃娃家”本来就是温馨的小屋, 幼儿在“娃娃家”里面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包包子、包饺子、做糕点等, 感受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乐趣, 以及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一起做蛋糕庆祝生日等。通过投放一些和生活有关的材料、工具, 增进幼儿之间的友谊, 拉近和爸爸、妈妈的距离, 增强幼儿对家庭的熟悉感和归属感, 感受到幼儿园环境中的温暖, 弥补儿童在亲情上的缺陷[2]。

2、利用乡土资源增强幼儿乡土情感

“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 是我们的活教材。”与城市幼儿园相比, 农村幼儿园坐拥大量的自然资源, 这其实也是农村幼儿园开展文化教育, 便于幼儿亲近自然、提升自身感知能力, 进而营造良好自然文化氛围的绝好优势。比如大量的自然材料、农作物、小动物, 以及山川、溪流等, 这些在农村幼儿园都能找到现实素材。对这些乡土资源在环创中的利用, 强调乡土情感化教育。农村原生态的元素将在儿童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这些也都可以成为他们热爱农村的理由。因此, 立足儿童实际, 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 合理选择乡土资源, 在环境创设中弥漫乡土气息, 使儿童对家乡资源的认识由表及里, 逐渐深化。以松桃县盘信镇后寨山村幼儿园为例, 教师将苗族文化融进幼儿园, 开设苗语的课程, 让幼儿学习家乡的语言。又创设“生活体验室”, 把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引入幼儿园, 设置了“豆腐坊”、“泥塑坊”和“苗族服饰加工坊”。幼儿通过泡豆子、磨豆腐、制作泥塑作品、制作苗族衣服、刺绣、制作苗族饰品等活动, 学习本土食物和服装的制作。在这所幼儿园里, 教师还根据本土民族文化成立了“苗族教育活动室”, 陈列以前苗族人民生活的用具。分为三个房间, 分别是“苗族教室”、“苗族农耕活动室”和“苗族农技活动室”, 展示了织布机、鱼篓、鸟笼等物品, 让幼儿了解家乡人民以前使用的这些物品的用途以及其生活习性。教师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制作玩教具, 比如用竹子制作水枪、气枪等, 让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熟悉家乡的自然资源有哪些, 并学会如何很好的利用它们[3]。

3、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树立儿童民族情感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作为民族未来的希望, 儿童应在学前教育阶段就学会尊重与理解民族文化, 并在将来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幼儿园可在园所任意一个区域构建具有民族民间文化的环境, 让儿童在参与表现中加深对本民族民间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认同与喜爱, 增强儿童的民族情怀, 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石阡县中坝镇长坡幼儿园, 将剪纸的元素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教师在大班创设了“剪纸坊”, 主要学习欣赏剪纸作品、剪纸的技法以及作品在生活中的运用等。墙上粘贴教师做的剪纸作品, 培养幼儿对剪纸作品的审美。操作区投放制作剪纸的工具材料, 以及一些废旧的包装袋、瓶子、灯笼等, 幼儿通过对作品的粘贴来了解剪纸作品在生活中的运用。图书区投放剪纸制作的绘本故事, 表演区投放剪纸制作的头饰, 在走廊或楼梯间的墙面上展示剪纸大师的作品供幼儿欣赏, 让幼儿了解到剪纸元素运用手法的多样性, 从小接受民族民间文化的熏陶, 提高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热爱, 为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儿童从四周的环境中可以得到教育。”情感环境的创设不能仅重视形式与结果的呈现, 忽视环境教育的渗透以及儿童的参与。农村幼儿园应重视园所情感环境的营造与创设, 以儿童为主体的实际需求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情感创设, 创造性地利用本地区的乡土资源、民族文化资源, 为儿童创设一个轻松而又温馨的环境, 让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弥补一定的家庭情感, 增进儿童对家乡的热爱以及培养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摘要:幼儿园环境作为“隐性教育课程”, 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基于农村幼儿园的现实情况, 情感环境的创设对儿童与教师皆具有时效性意义。农村幼儿园构建情感环境的具体途径首先是利用生活资源弥补儿童家庭情感;其次, 利用乡土资源增强儿童乡土情感;再次, 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树立儿童民族情感, 以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情感环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 黄旭;黎忠丽;张进;周缘.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若干问题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 2017 (10) .

上一篇:基于数字经济背景下IT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潜能挖掘研究下一篇:浅谈输油站场的水压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