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丘市农村水环境现状及对策(共13篇)
任丘市农村水环境现状及对策
摘要:任丘市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在省内名列前茅,但审视其经济发展历程,仍属于粗放型的,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增长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综合实力从“九五”起一直位居河北“十强”和全国百强县市,全市生产总值406.7亿元,固定投资70.1亿元,财政收入35.3亿元.作 者:刘雅倩 作者单位:任丘市水务局期 刊:河北水利 Journal:HEBEI SHUILI年,卷(期):,“”(5)分类号:X3
商丘市辖区6个县3个区1个市, 总人口807万人, 土地面积67万hm2。现有水果面积10万hm2, 其中苹果5.33万hm2, 占果品总面积的53.3%;梨2.67万hm2, 占果品总面积的26.7%;其他桃、杏、葡萄等杂果2万hm2, 占果品面积的20%。2003年全市果品总产量125万t, 其中苹果60万t, 占果品总产量的48%;梨40万t;各种杂果25万t, 占果品总产量的20%。
2 存在的问题
2.1 树种结构不合理
目前, 商丘市各类果树, 苹果、梨两大树种栽培面积总计8万hm2, 占全市果树面积的80%, 面积相对较大, 一度造成阶段性卖果难, 销售价格低, 广大果农收益较低。葡萄、桃、杏、李、石榴、大樱桃等树种, 果品销售价格较高, 但栽植面积相对较少, 只占果树总面积的20%。
2.2 品种结构不合理
晚熟品种占比例较大, 早、中熟品种占比例较小。苹果类红富士占80%以上, 梨类砀山酥梨占90%以上, 葡萄类巨峰、红提占85%。鲜食品种面积大, 加工型品种少, 现在所栽品种除葡萄有一部分加工型品种外, 其他各树种加工型品种较少。
2.3 区域布局不合理
全市除虞城县、民权县苹果栽植面积相对集中, 宁陵县的梨栽植面积相对集中以外, 其他各县、区各类树种均有小面积栽植, 呈少而全的状况, 没能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 更不能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 市场竞争力不强。
2.4 果品质量不高
近几年来, 虽然大力推广了果品套袋技术、平衡施肥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等, 但大部分苹果是套塑膜袋, 酥梨套袋量很少, 葡萄大多套自制报纸袋, 只能生产中档果品, 外观质量达不到高档果要求。果园化肥施入量大, 一般果园全年施用化肥2 250 kg/hm2, 高产果园达到3 750 kg/hm2, 且偏重氮肥, 不能做到平衡施肥, 有机肥施入量不足, 一般施有机肥30 t/hm2左右, 果品内在品质需进一步提高。大部分果农还没能完全掌握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 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果园有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现象。
2.5 果品生产产业化进程慢
商丘市是一个农业大市, 经济实力薄弱, 果品生产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没能形成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 特别是产后加工、贮藏手段落后。果品生产者、经营者和中介组织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 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严重地影响了商丘市果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 对策
3.1 引导发展优良树种, 逐步调整树种结构
根据市场需求, 依据当地生产条件和生态条件, 商丘市果业生产应稳定苹果、梨两大水果栽植面积, 稳步发展适宜商丘市生产的油桃、杏、李、大樱桃、草莓等优质杂果。苹果、梨两大树种面积所占比例调整到60%左右, 其他小杂果调整到40%左右。
3.2 积极发展早熟及加工型品种, 优化品种结构
目前商丘市果树晚熟品种较多, 占85%左右。依据商丘市气候特点, 常年7—8月高温多雨, 病虫危害极为严重, 给晚熟果树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很不利于晚熟果品生产。商丘市早春回暖早, 升温快, 阴雨天少, 光照充足, 非常适于早熟果树品种栽植。早、中、晚熟果树比例调整到2∶3∶5为宜。积极发展深加工型品种, 鲜食品种与加工品种的比例逐步达到8∶2为宜。
3.2.1 苹果。
苹果是商丘市果品主要树种, 面积较大, 品种以红富士为主, 有少量秦冠、新红星、黄香蕉等。今后苹果生产应稳定红富士面积, 对秦冠、黄香蕉等老劣品种进行嫁接改造, 发展早熟品种。7月以前成熟品种可发展滕牧1号, 少量发展辽伏。8月成熟的可重点发展在商丘市表现较好的嘎拉、夏利、美国8号。发展加工品种要和龙头企业联合, 建立生产基地, 适宜品种为澳洲青苹、酸王等。
3.2.2 梨。
酥梨是商丘市主要果品之一, 但品种落后, 效益较差。今后梨树生产的重点应狠抓老梨园及低产梨园的高接换种, 嫁接更换优良品种。中晚熟品种选择黄金梨、皇冠、丰水、金二十世纪等。早熟品种应选择早美酥、七月酥、绿宝石等。
3.2.3 葡萄。
目前商丘市拥有鲜食葡萄面积3 300 hm2左右, 酿酒葡萄面积1 500 hm2。近几年鲜食葡萄发展很快, 特别是红提葡萄发展较多, 但销售量下降很大, 加之管理困难, 投资大, 不宜再盲目发展。鲜食品种应发展早熟品种矢富罗莎、紫珍香、早无核等, 同时应依托民权葡萄酒厂发展一部分加工品种。桃、杏、李、大樱桃、石榴、大枣等杂果现有面积约1.5万hm2, 近几年发展较快, 特别是油桃、杏具有高密度、早结果、收益快等特点, 深受群众喜爱, 栽植面积较大, 但这些树种果品销性很强, 在目前加工龙头企业较少的情况下, 发展规模不宜过大。品种选择应以早熟品种为主, 适量发展中、晚熟品种。
3.3 合理规划区域布局, 实现规模化生产
针对商丘市各县、区生产条件和生产现状, 应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特色果业, 逐步实现规模化生产, 创立品牌产品[1,2]。全市应重点抓好五大果品生产基地建设:一是虞城、民权、夏邑优质红富士生产基地;二是宁陵、永城优质梨生产基地;三是梁园区、睢阳区优质杂果生产基地;四是睢县、柘城鲜食葡萄生产基地;五是民权加工葡萄生产基地。
3.4 强力推进果品安全生产, 提高果品质量
实现商丘市果品安全生产, 提高果品质量, 是提升商丘市果品市场竞争力、增加果农收入的有效途径。优质无公害果品生产, 一是搞好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 使广大果农了解无公害果品相关标准, 掌握果园全套袋、平衡施肥、病虫无公害综合防治等果品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二是土壤养分逐渐趋于平衡, 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大幅消减, 同时也使土壤适耕性得以恢复, 生物净化作用加强;三是在病虫防治技术上, 从化学防治尽快过渡到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体, 有效减少果品内的农药残留;四是禁止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控手段。
3.5 加大果业产业经营力度, 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推进果业产业化是加快商丘市果业现代化进程, 实现果农增收的有效途径, 必须大力推进。一是要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 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引导、带动果农按照标准化、专业化、区域化的要求, 生产销售优质无公害果品[3]。二是引导果农组建果业生产联合会、技术协会, 发展运销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 促进果业商品化生产。三是地方政府要建立果品交易市场体系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给广大果农做好服务。四是要大力实施品牌经营战略, 培育自己的果品品牌。
3.6 发挥区位优势, 大力推广果树设施栽培
果树设施栽培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技术[4]。果树在一定设施条件下, 进行促成栽培或延迟栽培, 能使果品提前成熟或推延成熟, 使果农获得较高经济收益。商丘市地处落叶果树最适宜栽植区南沿、早春气候特别适宜设施栽培, 应提倡果农大力发展草莓、葡萄、油桃、杏、李、大樱桃等树种成熟品种的促成半促成栽培, 增加果农经济收益[5]。目前全市果品设施栽培主要有草莓35 hm2, 葡萄10 hm2, 油桃、杏、李10 hm2。经济收益较高, 但规模小, 应加大推广力度。在品种选择上油桃可选千年红、曙光等, 杏可选金太阳、凯特等, 葡萄可选早无核、矢富罗莎、紫珍香等。
参考文献
[1]黄美聪.连州市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 2012 (17) :38-40.
[2]刘妍.牡丹江市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5) :185, 187.
[3]李佛曾.浅谈平凉市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措施[J].甘肃农业科技, 2003 (2) :40-42.
[4]康安宁, 康迎伟.忻州市果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山西果树, 2007 (1) :33-34.
(一)现代化农业生产带来环境的污染。
现代化农业一方面带来了传统农业不可比拟的效益,同时化肥、农药的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导致农田土壤污染,甚至是大气和地下水污染。农作物农药残留超标,直接影响着人和其它生物的健康。另外由于农村循环经济没有有效的开展和实施,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目前,农业废弃物的来源主要是种植业废弃物(秸秆)和养殖业废弃物(养殖畜禽粪便)。每年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农作物秸秆数量40%左右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养殖业由于养殖方法落后,环保意识不强,对废弃物的处理处置能力不足,大量畜禽粪便未经有效处理处置,随意直接排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空气质量。
(二)生活污染加剧。
农村生活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改变,各种用水器及洗涤剂逐渐增加,但农村地区缺乏配套的污水处理系统和设施,生活污染物仍然沿袭旧的方式随意丢弃,直接排放,对周围环境尤其是水体造成严重污染。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生活垃圾约1.2亿吨,直接影响农村环境及生活。
(三)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导致农村环境恶化。
近年国家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村乡镇企业明显增多,城市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能耗高、污染重、治理技术水平落后的工业企业也逐渐转移到城镇和农村,轻视对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及组合,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不注重资源利用效率和社会环境效益,加速了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农村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
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缺乏,无法自觉地保护环境,更意识不到环境质量下降造成的不良影响。部分企业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动,在污染防范和治理上消极对待,农民对于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也不会采取有效的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
(二)体制落后,机制不畅。
农村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一直实施块块管理,无法有效杜绝地方保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削弱了环境监管力度。某些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侧重经济发展,而不注重环境质量,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不够,错误的执政理念,加上农村环保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对破坏环境缺乏必要的监管和适当的处罚措施,没有形成环境监控和管理惩治体系。
(三)新型技术薄弱。
目前,我国环保实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较少,并在农村环境保护上尚无认定的成熟技术和治理模式,适用性和时效性技术的缺失严重制约着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三、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
(一)加快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政府要坚持环保投入优先的原则,对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尽快改变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切实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
1.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从总体上对“面的污染”配套建设基础性设施,使区域環境得到有效控制;
2.结合农村生活污染分散的特点,对“点的污染”采取集中、就地、分散的方式建设投入少、运行管理方便的配套处理设施,使相对独立的小环境问题得以解决。
逐步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统筹的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
(二)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科学发展,大力推进节地、节水、节能、节肥等节约资源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1.推广节约型技术,农业部门和科技部门要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全面推广实施化肥测土配量、机械化深耕使用,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鼓励农家肥、无害化处置后的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资源的综合利用;应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低容量喷雾器械,减少农药使用过程中的“跑冒滴漏”。
2.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例如农膜回收再利用,实施秸秆还田和沼气发电,发展生物能源。
3.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现有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依据土地消纳能力,进行畜禽粪便还田。根据水质要求和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的种类、数量,合理控制水库、湖泊网箱养殖规模,坚决禁止化肥养鱼。
(三)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
采取有效措施,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对新建企业提高环保准入门槛,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引导乡镇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推行集约化经营、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快推动农村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四)完善体制, 加强农村环境监管。
目前,农村的环境污染防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已有的农村环境保护体质也不完善。为有效落实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应迅速建立完善一个上下统一、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农村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开展农村环境状况评价工作,定期公布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测。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防止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
参考文献:
[1]刘雪艳,孟祥德.论生态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状与对策选择[J].前沿,2011,1.
[2]施问超,周国良,韩香云.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态势[J].污染防治技术,2010,(3).
[3]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2004.(编辑郑云东)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法律对策研究
摘要:“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农村环境污染又使这一问题更加复杂.由于我国在环境管理上的`二元控制结构,导致了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缺乏,环境保护人员缺乏,监测机构缺乏等问题,为此本文在分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制,完善农村环境污染监督机制,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鼓励农村居民参与,以期对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借鉴.作 者:吴冬梅 张嘉维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期 刊:大众商务(下半月) Journal:POPULAR BUSINESS年,卷(期):2010,“”(1)分类号:X501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 原因 对策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据调查,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以及工业污染,其中农业畜禽养殖和生活垃圾是目前造成我市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最主要原因。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一、我市农村环境污染概况
(一)畜禽养殖污染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村畜禽养殖得到较快发展,给农村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据有关部门统计,20xx年全市生猪出栏数达195.73万头、牛出栏数41.65万头、羊出栏数30.14万只、禽出栏数8733.71万只。而这些畜禽粪便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未得到利用就直接排放,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推荐的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系数计算,20xx年我市畜禽污水产生量约为4841万吨。畜禽粪便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高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许多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缺乏处理能力,只能将粪便倒入河流或随意堆放。这些粪便进入水体或渗入浅层地下水后,大量消耗氧气,使水中的其他微生物无法存活,从而产生严重的“有机污染”。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养猪场未经规划建在乡村水源的上游。畜禽粪便要经自然晾晒15天,臭气熏天,蚊蝇滋生,遇有雨水天气,在村庄内四处横流,以致河流、沟渠及地下水源遭受严重污染,不仅造成当地村民饮水困难,而且给村民健康也带来严重威胁。这些已造成政府不投入巨资就无法治理的被动局面。
(二)农药、化肥污染现状
农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有毒有害物质的大量残留。20xx年,我市化肥使用量22万吨,农药使用量为4130吨。专家指出,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惊人。化学肥料施于土壤中,被农作物吸收的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在雨水的作用下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将导致水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过多,容易引起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的癌症。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的有害物质残留非常严重,对环境生物和人类产生不良影响。调查表明,癌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与农药化肥使用量呈平行关系,农村中40-50的儿童白血病患者,其发病原因是农药残留的化学物质。
(三)农村生活污染现状
首先表现为垃圾数量越来越多,以保守估计,按每人平均每天产0.25公斤垃圾测算,我市农村每天将有425吨的垃圾产生。据统计,20xx年全市污水排放量约为25184万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0128万吨。其次农村生活垃圾的成份也呈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常见的塑料制品外,有机磷成份也明显增加。许多城区的垃圾向农村运送扩散,而大部分农村并没有最基本的垃圾填埋处理场地,广阔的天地成了垃圾的天然排放场,严重影响到农村土壤、水源和空气的质量,不仅损害农民健康,危及农民生存,最终将危及城市的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造成我市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监管不力。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既无规划,又缺乏环保监督检查力量,环保指标没有纳入有关部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未建立起以问责制为核心有效的监管机制,由此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管理上的缺位。
二是由于农村环境治理资金匮乏。据了解,在乡镇级还没有设立环保专项基金,乡镇的环境治理经费主要从县级环保治理基金和乡镇财政中支出。由于目前经费紧张,因此,用于乡镇进行环境治理的资金难以落实,乡镇环境治理难以保证,更谈不上乡村环境的治理了。
三是群众环保意识差,加之社会宣传不到位,使广大农民甚至城市居民都没有认识到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性,造成对已发生在身边的污染问题熟视无睹,听之任之。
三、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立环保责任制。把环境保护纳入政府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农村污染防治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和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点),治理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对畜禽养殖场进行总体规划,规划后在区外新建的畜禽养殖场必须限期予以拆除,规划前已建的区外畜禽养殖场必须于20xx年底前治理达标,未按期达标的一律搬迁或关闭。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对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必须要有一定的综合利用和污染处理设施,实现畜禽粪便全部综合利用或废水达标排放。
(三)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物质,治理农村化学污染。发挥基层土肥站、植保站的指导作用,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施药。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培育和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农村垃圾污染。一是对生活垃圾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大力扶持建设化废为利的生物科技企业,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行“畜禽—沼—果(草、渔)”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实现废物综合利用和零排放。二是建设农村垃圾清运及集中处理系统,引导农民将生活垃圾堆放到指定场所,并及时进行垃圾集中处理或及时填埋。三是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对新建企业的环保评估结果和已建成企业的排放标准和实际排放情况要向群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未达标的要限期整改达标,决不姑息迁就。
(五)设立农村环境治理基
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现代化农业生产不得不通过施用大量的化肥、农药、地膜等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进而造成了各类污染。资料显示[1], 化肥在施用过程中浪费严重, 有60%左右逸失于环境中, 所产生的污染严重。一是不合理施用化肥, 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二是部分化肥随农业退水和地表径流进入河、湖、库、塘, 污染了水体, 造成了水体富养化。三是化肥的不合理应用会造成大气污染。四是化肥含有有害成分, 如重金属、无机盐等, 长期施用化肥对农用环境造成影响, 影响了植物品质。此外, 农作物吸收了化肥中含有的重金属成分后, 通过食物链, 会间接危害人体健康。农药虽然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途径, 但是大量使用也会致死有益生物, 破坏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而且农药也会通过食物链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一到雨天, 农田的农药会随着雨水的冲刷作用等移转到周边的池塘、溪流等, 污染农村的水源。农膜的使用可以给农业带来经济效益, 但同时也会造成农田土壤的污染。农膜残留在土壤中, 导致土壤通透性变差, 随着地膜栽培年限的增长, 若不及时回收残膜, 其残留量会不断积累, 土壤结构受到破坏, 土壤肥力水平进而降低, 导致地下水难以下渗、土壤次生盐碱化。
1.2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造成的生活污染
1.2.1 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
现代人对肉类的需求不断增加, 直接导致了畜禽业的迅速发展。当前, 农村的畜禽养殖大都呈分散状态, 数量多、种类杂, 畜禽粪便更是直接排放, 不但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 更会引起地表水的富营养化, 甚至导致水污染问题的出现。若不及时治理畜禽环境污染, 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将受到巨大威胁[2]。1.2.2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随着村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相应提高, 垃圾的数量和种类也越来越多, 农村垃圾污染问题日益严重。2006年环境公报中指出, 我国农村每年约产生1.2亿t生活垃圾和超过2 500万t的生活污水。
2 农村环境整治对策
2.1 建立有效机制,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2.1.1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各级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应认真展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重点做好饮用水源保护、水污染治理、垃圾处理、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 要把相关责任落实到单位、到个人, 并定期对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督察。
2.1.2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必须是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的。然而, 广大的农村地区还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监管, 制订和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法律规定, 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各地农村特点和治理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 势在必行。可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研究制订农村区域间、城乡间的生态补偿政策[3]。
2.1.3 强化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一是充分运用电视、网络、公布栏、报纸等宣传媒体, 让村民意识到各类环境污染的危害, 认识到污染直接与自身健康息息相关, 使其不断提升环保意识。二是从娃娃抓起, 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以及幼儿园儿童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通过提升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来影响带动他们的家人共同保护好自己周边的生态环境。三是加大村民对自己村庄环境的监督权、环境治理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提升村民保护自身周边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2.2 把现代生物技术有效运用到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之中
现代生物技术比如微生物厌氧堆肥技术、微生物好氧堆肥技术、生态工程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生物处理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等, 如果能把这些技术有效运用到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当中, 必然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河南省滑县滑华养猪场采用发酵床生态养猪新技术, 通过对该场近千头仔猪和中猪的试验喂养和测试, 归纳出运用发酵床养猪新技术与一般传统养猪法相比具有彻底解决养猪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猪舍环境、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猪肉品质、变废为宝、节工省本6个优点[4]。又如, 研究表明有些微生物菌剂能加速作物秸秆的腐熟和促进有机废物的发酵、土壤环境的净化和修复作用的农药残留降解菌剂、水体净化菌剂和土壤生物改良剂 (生物修复剂) 等方面的研制开发已取得良好应用, 并具有广阔前景[5,6,7]。笔者认为,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 是处理农村环境问题的有效对策, 也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摘要:对农村环境污染现状进行了综述, 并从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提出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对策, 同时提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是处理农村环境问题的有效对策, 也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卢艳丽, 闫百瑞, 宋志博.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J].北方环境, 2011 (21) :132-133.
[2]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 2004 (9) :86-88.
[3]鲁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N].大连日报, 2008-03-11.
[4]王桂梅.推广发酵床生态养猪新技术解决畜禽养殖污染[J].河南农业, 2010 (10) :50.
[5]朱昌雄.我国生物肥料标准研究进展及建议[J].磷肥与复肥, 2005, 20 (4) :5-7.
[6]盛下放.硅酸盐细菌NBT菌株解钾机理初探[J].土壤学报, 2001, 39 (6) :863-871.
[关键词] 苏北新农村;集中居住;环境卫生;现状;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07-1
苏北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村人口占据的苏北人口总数绝大部分,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对环境卫生建设投入较少,这一现状成为了制约苏北新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苏北新农村的集中居住后,受经济发展落后的制约,卫生公共设施配套基础薄弱,环境卫生在治理过程出现的问题较多,经常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居中居住后的居民生活水平。所以本文从苏北新农村当前环境卫生的现状分析出发,并提出相应的合理的对策。
一、苏北新农村集中居住后的环境卫生现状
(一)苏北新农村集中居住后的环境卫生差异性较大。苏北新农村集中居住后,与城市相比都出现了垃圾处理的问题,受以往传统的生活习惯影响,一时还很能改变以前乱扔垃圾的习惯,所以要成功改善集中居中后的新农村的环境卫生问题,必须采用因地制宜,要积极寻求多样化的解决方法,由于不可能找到一个适合于所有苏北新农村的标准化模式环境治理模式,这就增大了苏北新农村卫生治理的难度。
(二)苏北新农村集中居住后居民缺乏公共卫生意识。农村居民即使集中居住后,但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文化程度低,对新农村环境卫生问题的不理解,加之对环境卫生问题普遍认识不足,村民不了解环境卫生恶化对空气、水、土壤及生物系统的危害及其通过循环对人产生的不利影响。这就造成大多数农村居民只注重自家环境卫生往往忽视集中居住的公共大环境,没有村民愿意投入时间和金钱改善新农村公共环境卫生,客观上也加剧了新农村的环境卫生问题。
(三)苏北新农村集中居住后环境卫生情况复杂。苏北新农村集中居住后,受以往的生活习惯影响,很难丢弃以往生活习惯,在房前屋后堆积许多垃圾和麦草柴火等杂物,种地时留下的机具器械随处可见,也形成了复杂了环境卫生情况。这些严重影响了新农村的整体的环境建设,也给集中居住的环境卫生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苏北新农村集中居住后要提供有效公共卫生产品的策略
苏北新农村集中居住后,治理新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成为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新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成功。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苏北新农村环境卫生治理问题,关注苏北新农村环境卫生现状,积极寻找合适的治理环境卫生措施,能够有效改变当前苏北新农村环境卫生现状。
(一)苏北新农村集中居住后要明确环境卫生的提供主体。苏北新农村集中居住后,各级政府是农村环境卫生最主要的提供者。为提高各级政府提供优质环境卫生产品的效率,摆脱苏北新农村公共环境卫生没有明确提供者的尴尬现状,各级政府可以设立专门负责苏北新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部门,做到专事有专人办理的良好局面。
(二)苏北新农村集中居住后要大力开发卫生环保技术。苏北新农村集中居住后,就地取材的沼气技术、适合苏北新农村的污水管线铺设和小型污水处理技术、农村户厕方案、人畜粪便的就地转化处理技术等,对于改善苏北新农村环境具有更大的使用价值。针对具有独特要求的苏北新农村环保技术,必须开展专门化的技术研究。当前的先赚是缺少专门对农村环境卫生问题研究的开发机构,现有的环保技术研究和开发单位主要是针对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开展研究,所取得的苏北新农村环境卫生突破也主要体现在某些单项技术上。
(三)苏北新农村集中居住后要建立垃圾收集处理制度。苏北新农村集中居住后,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卫生问题最简单易行又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建立有效的垃圾收集制度,将集中收集后垃圾就地处理或转移出农村进行综合处理,改变以往随意堆放的不良状态,建立苏北新农村垃圾收集长效动态制度。可采取在连续的几家农户家门口设立小型垃圾箱,定期由专人统一上门收集垃圾,这样可以避免距离垃圾堆放点远的农户图方便而乱丢垃圾。苏北新农村垃圾收集转运所需要的费用,可适当向受益居住居民按户收取,费率要做到公平、公正一致的原则。
(四)苏北新农村集中居住后要开展民间清洁环境卫生活动。苏北新农村集中居住后,对于提高新农村环境卫生水平,各级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也并不意味着所有新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必须由政府亲力亲为,包办到底,各级政府应该调动民间力量,通过多种非行政方式改善新农村当前的环境卫生问题。但随着新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卫生情况的恶化,越来越多的新农村居民开始关注周围的公共环境卫生,多数人也希望能够改善生活环境。各级政府应顺应居民的要求和认识,因势利导。政府在提供农村公共卫生产品时,可采用市场运作模式,即促进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垃圾处理产业。
苏北新农的环境卫生治理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所以必须建立长效合理的运营机制,通过改善村民以往的不良生活习惯和各级政府的积极诱导加上吸引民间资本的进入,形成具有苏北新农村建设合理的环境卫生治理模式,积极改善苏北新农村集中居住后的环境卫生问题,不断提高新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程学丰,孙瑛.淮南市城市生活垃圾现状和处理对策探讨[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4.
[2]彭献永,顾念祖.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和对策[J].工业锅炉,2006(3):53-54.
一、社会环境的主要特点。
特点一:家庭教育“隔代教育”或“代管”现象普遍。
据调查,在我校学生中有9.3%左右的学生父母在本省范围做工或种菜。62.7%的学生父母长年在深圳、广州等沿海城市打工。与子女之间的联系大部分的是有事交侍才联系,只有很少一部分家长只会问到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的问题。在那些外出的家长家里,家庭教育的“实施者”自然落在了爷爷、奶奶以及近亲属身上。“留守家长”问题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问题,这种社会问题无形的给学校教育带来负担,对这些学生来说,在双休日以及回家途中也出现了不可预见的管理“真空”。前不久的一个星期六,一个学生(父母均在深圳)向叔叔借得摩托车到处玩,结果在十字路口出现一辆机动车撞成重伤,这件事父母悲痛,叔叔自责,自已陷入深深的后悔之中。学校的安全教育每周都开展过,学校有规定在家不准骑摩托车,那位叔叔如果能坚持原则不借给他,事故当然就不会发生。“监护人”的放纵、溺爱容易让孩子走上歪路、险路。父母在外、老人溺爱成为了大多“问题学生”共同特征。目前,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一些家长常捧为“掌上明珠”,而对其缺点或违法行为则千方百计予以袒护。有的家长对子女在学校有违法行为受到校方批评教育,而是认为自己子女无过错,责怪校方小题大作,甚至赶到校方取闹,如此包庇纵容,使子女在歧途上愈走愈远。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溺爱中的孩子贪图安逸,他们不愿刻苦努力学习,厌学成了这些孩子中的普通现象。
特点二:家庭教育定位低,经常与学校教育相悖。
一本关于谈论家庭教育的文字引起了笔者的共鸣:“大多数大脑研究人员确信,在一个人一生中头四年里,大脑完成了大约50的大脑细胞连结——那是将来所有学习基于其上的通道。如果这是真实的话,那么,家庭,而不是学校,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家长,而不是教师,是主要的启蒙教育者。”从这段话可知:家庭在社会化教育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已经不言而喻。而当前父母对子女进行投入(即生养活动)时,一些家长抱着“光宗耀祖”“光大门庭”的思想,把子女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作为出人头地的重要途径,孩子成为了家长“自己理想”的实现者,忽视了与子女的思想沟通,让孩子背着包袱来学校学习。更多的家长表现为重养不重育:“添一口人,只添一双碗筷”,只要孩子吃好、穿好、玩好,就认为给了孩子的一切,而孩子的教育问题完全是学校的事,教不教地好完全是老师的事。还有个别家长表现为“传宗接代”、“沿续香火”的思想,当得知孩子有早恋情况时竟然从侧面使用了“鼓励”方式更是糊途了得。有位学生的爷爷得知孙儿(不到15岁)在校“喜欢”同班的一个女生后,意外的是这位爷爷显得很开心,零花钱不仅没有减少,每个星期的零花钱多给了一份,作为“交朋友”的钱。由于大多家庭教育没有同步跟上改革步伐,关于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却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家庭教育不能较好地发挥其功能的话,孩子的情商教育和品质教育将成为空白!人格方面将出现重大缺陷。
特点三:注重孩子的“成龙”,忽视成人。
家庭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主。在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智力开发。受社会上“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的思想影响,再加上家长自身教育手段的匮乏,人们所常见的早教优教还仅仅停留在早认几个字,早算几道题,早背几句诗这一认识教育的层次上。大部分的家长们在一起,常常谈论的不是哪孩子思想好呀,而是把别人孩子的成绩与自已的孩子的进行对比,因而,出现了一个学生帮助了一个残及人远不如一个学生考了100分更光彩。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忽视生理、心理和人品开发的问题。对于这种状况,一位学者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在当前的社会中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当我们制造了许多智力发达,少年老成的“小大人”时,却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对在校大学生和成人进行起码的基础文明教育,包括进行‘
便后冲洗’,‘人走关灯’,‘洗完手关水龙头’这样的修身教育,出现了有违教育规律的严重倒置。”
问题四: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生返校后问题就表露无余。
每次开学时,学生“玩心”需要很长的时间才收拢起来。一个网迷学生给班主任写保证书,竟然是等他玩完“某一关”后,一定不去了。可见这位学生在假期是怎样过的。学校里是不准抽烟的,但有些学生在校外形成烟瘾,返校后,只能躲在侧所里抽,躲在寝室里抽。每学期开学时,学校要花很大的力气规劝学生“戒烟”。但这样的学生,回到家里又恢复如初。农村生活中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多与打牌有关,各种牌都有:麻将、跑胡、竹牌、扑克等。节假日学生被身边的“牌文化”的影晌,耳濡目染,据调查一个班上,85%的学生能说出三种以上的牌名,97%以上的学生表示能打其中一两种牌。学生掌握打牌技艺主要集中在重大节假日,如春节。有一些学生表示,父母并不反对他们玩牌,前提只要完成了家庭作业。还有个别不良说法影响如“很好很好就是人要‘狠’点好”,有些学生受此影吶,心胸狭窄,有时为了一点小事,兴师动众,认为只有搞赢才会被同学看得起。学生在一个好习惯养成需要几年或几十年的坚持才能养成,而一个坏习惯只需要几个天或几个月。学生在校学习中每个月有7~8天的休息时间,加上寒暑徦共有200天左右,接近占全年的2/3,这是学校教育的时间的两倍。学校教育中花了几个月让学生养成的一些好的习惯,而在社会上的风气影响,同化的过程中,保留的不多了。
以上问题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的共性,**中学作为人口只有两万左右的小乡,经济命脉主要以农业为主,辅以特种甲鱼、珍珠养殖,加上外出打工人潮的带来式“经济”为乡的物质文明建设作出巨大的贡献,乡镇面貌得到了迅速的改观。但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长期的传统思想不会轻易废弃,先进的思想观念难以形成。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发展不同步所呈现出的社会问题,成为了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音符,教育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的标志,当然,首当其冲击的是农村的基础教育。
二、主要对策和方法。
1、家长重视节假日,加强亲子沟通。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回到家没有兄弟姐妹间的嬉戏交流,需要与父母交流;加上孩子处在到处充满各种信息交叉的空间,积极的、中性的、消极的信息每天都冲击着孩子的眼睛耳朵和大脑孩子急需要家长的引导;进入中学的孩子青春期的困惑、学习上的压力更是需要与父母一块交流沟通,在目前社会环境下良好的亲子沟通对孩子健康成长显得特别重要。家长应该多利用时间也孩子交流,了解他(她)们。
2、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孩子”的活动。结合先进性活动,使党员干部与“留守孩子”结成“大手牵小手”帮扶对子。石门县就有有成功的例子:该县500名党员干部主动与“留守学生”结成帮扶对子,义务给这些孩子当上了“编外家长”。定期与学校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的情况,进行必要的思想沟通,并及时向父母反馈。这种“新三角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建立“家校联系册”。每周由班主任或科任老师填写学生该周的表现,学生回家后由家长填写反馈意见及学生在家表现。鉴于许多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学校可组织教师通过电话主动联系,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表现,并与家长商量教育学生的对策,建立联系制度,形成管教学生的合力。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学校规定联系次数,建立联系档案,记载转化过程。
4、在家长中形成“家长顾问”,由每村组中一两名素质较好的家长组成,负责指导家长与子女的沟通,轮留当好“指导员”“协调员”,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沟通家庭教育的主要情况如优秀学生家长可汇报心得体会,学习有关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方法,以求转变长期以来的家长“育人观念”。
(1)从强求孩子成“龙”到先让孩子成“人”。首先,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要求孩子,切忌揠苗助长。如最简单的让孩子策划一顿饭,独自接待一次客人,自己处理一件事情。学会基本的生活能力,学会起码的自我服务,学会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学会在人群中生存的技能。其次是要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经常有家长在鼓励孩子读书时说:“某某读书读得好现在天天在坐办公室,工资又高,多舒服呀!如果你不好好读书就回家看牛作田。”这种比方让孩子感到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劳而获”,认为辛苦的事就是卑微的人干的,让他们从小就厌恶劳动。
(2)从关心对孩子的物质需求到关照孩子的心灵发展。溺爱和打骂的方法严重危害孩子健康成长,家教中应拒绝使用这两种方法。首先,通过心理健康指导,要求自己子女首先正确对待自我。能够悦纳自我、抱有信心、乐观向上、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与学习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能,使自己的能力不断得到发展。其次,能够正确对待身处的外部环境,富有责任感,与他人友好相处,承担起多种社会角色,即能接纳他人,又能获得他人接纳,能够积极地避免和克服在人际交往中所构成的心理问题。第三,家长要有意识地拉近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距离,增强孩子适应社会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3)采取积极的家庭教育的态度:耐心、宽容、尊重、民主、平和等。积极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对待孩子耐心宽容,消极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对孩子专横、急躁。相对家长来说,孩子是个弱者,他们会小错不断,这就需要家长的宽容。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像魔术师那样说变就变,它需要家长的耐心期待。特别是在孩子的学习与家长发生冲突的时候,更需要家长的宽容与耐心。孩子在考试成绩不理想、受老师批评或是遭遇同学的不理解受挫时,最需要来自父母的宽容理解和支持。这时的宽容理解有利孩子健康成长。
三、后记
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及研究
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各种污染不仅影响了数亿农村人口的生活,而且威胁到他们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土壤、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整个社会.本文提出了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找出了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
作 者:杨政 作者单位:东营市环境监测站,山东,东营,257091 刊 名:中国科技成果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年,卷(期):2009 10(7) 分类号:X5 关键词:农村 环境污染 问题 对策研究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对策
一、西部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西部农村地区的水土流失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现象,截至2013年年底,达到了17.8万平方千米,荒漠化程度达到45%。西部农村的水土流失面积也突破了历史记录,达到了400平方千米。土壤侵蚀面积达到一百多平方千米,其中风力侵蚀面积占60%左右。水污染程度也在加剧,某地区几乎所有的河流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地区居民饮水都面临着安全隐患。固体废弃物污染突出,农业固废已经远远超过工业固废,农村生活垃圾、人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以及乡村工业生产排放的固体废弃物等,严重污染了广大西部农村。西部环境状况日益令人堪忧的局面在包括青海、新疆等均有体现,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地区的多少群众还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二、西部农村地区环境问题严重的法制原因
1.对西部农村地区环保方面重视不足
环境法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有一定的现实和理论依据,环境法的制定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刚刚建立,还不够成熟。由于受我国发展水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等原因影响,很多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中,都没有明确包含农村地区,这给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带来了较大隐患。
2.农村环境监管机构人员不足
(1)执法机构力量薄弱。目前,农村乡镇政府几乎没有设立环保机构,村民自治组织更无环保人员,环境执法监督往往出现空白。虽然某些地方镇一级政府也建立了环保机构,但是多属空架子,没有相应的人员和资源,环保职能基本没有履行。在走访调查中,某地区多个地方政府都没有专职人员负责该项工作。
(3)执法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执法不够规范,有的以费代罚,甚至权钱交易。在现实中,常常发生执法不严、弹性执法、差别执法的现象。
三、西部农村地区环境保护中的法律问题对策
1.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1)加强基本法的建设。完善的基本法律是实现依法治理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使得治理污染有法可依,实现治污的可靠保障,同我国依法治国有效的结合起来。
(2)进一步加强农业环保法制建设。尽快制定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方针、基本制度等,并根据农村环境的区域性特点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
(3)立法机关设立自己的专家团队。由环保官员、环保专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企业家等各方人士所组成,来自各方面的成员有利于全面地对环境政策进行评价,以协调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团队应不定时召开公众评议会,吸收更多公众参与评价,从而使法律、法规、政策更适合社会和民众。
2.严格环境执法与监督检查,实行综合治理
(1)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改革环境执法体制,对超标排污企业实行追究司法责任为主、罚款收费为辅,并重点解决好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和环保工作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的行为。
(2)加强环境执法的稽查工作。通过环境执法稽查来管理和监督环境执法工作,维护法律秩序,促使环境执法机构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树立环境执法部门的权威作用。
(3)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实施统一的环境准入制,保证在农村地区和城市有同样严格的环境法律的约束和监管的力度,使那些想到农村去找庇护所的污染企业无机可乘,自觉地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減少或消除污染,而不是转移污染。
3.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和农村环保责任制
(1)建立各级领导干部环保绩效考核制度,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加大农村环保投入,搞好农村规划。世界银行提出的“经济靠市场,环境靠政府”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特别要强化各级领导的法制意识和环保意识,注重加强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改变只注重经济政绩、不注重环境效益的干部考核任免机制,把环保工作与领导干部的全面政绩考核联系起来,建立各级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制度。
(2)健全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环境保护责任制要落实到农村基层政府及村民自治组织,考核乡镇政府及村民自治组织政绩,不仅要有经济指标,而且要有环境指标。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必须建立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和追究机制,对环境质量好的乡村给予表彰奖励,对环境质量差、发生污染事故及纠纷的乡村,追究其主要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
4.加强对西部农村的环保投入
在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我们必须加大对农村的环保投入。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是主要被关注对象,国家绝大部分环保资源都投入城市,农村环保投入则严重不足,而且渠道也不畅通,这造成了我国农村环保设施的缺失以及人力的匮乏,表现在:“我国大多数农村中的生活污水、垃圾处置等环保基础设施基本上处于缺失与空白状态;我国大多数农村缺乏环境监测,农民的生产生活所产生的环境影响无法得到预防预警;我国大多数农村缺乏环境保护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
我国最基层的环保机构是县一级环保机构,只有少数乡镇设有环保组织。环保人力资源奇缺,即使是兼职人员也较少。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情况好一些,但环保人员也基本上仅限于管理农村工业。农村环保工作被分散在林业、农业、交通以及水利等部门,部门分割,工作效率较低,且造成较大浪费。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础比较雄厚。
参考文献:
[1]张梓太.环境与资源法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于晓光,温都日木拉,代晓,苏日图.水土保持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建议[J].内蒙古水利报,2006(1):32-34
[3]魏军花,朱迎松,徐海辉.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对策[J].江苏环境科技,2005(S1):138-139
[4]郭少华,张梅龙.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对策研究[N].商场现代化,2006(5).第7页
甘谷县是一个农业大县, 全县辖5镇、10乡、403个村委、1477个自然村, 总人口63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56万人, 90%的人生活在农村。甘谷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任务重、范围广、涉及群众数量大。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有关文件精神, 甘谷县委、县政府把农村环保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与15个乡镇签订了环保目标责任书, 把环保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乡镇主要领导工作的一项硬性指标。首先, 在15个乡镇分别确定了分管环保工作的领导和专 (兼) 职环保专干, 负责该乡镇涉及环保的具体事务;其次, 以农村环保机构建设为突破口, 在大像山镇开展了环保所建设试点工作, 该镇落实了办公场所, 选配了工作人员, 完善了各项制度和资料, 配置了硬件设施, 在全镇30个村和社区确定了30名环保监督员。在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2008年在川区7个重点乡镇成立了环保所, 并于2009年实现了全县15个乡镇成立环保所的目标。环保所基本做到了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和有设施, 具备了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条件, 初步建立健全了农村环保组织机构。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了组织和机构保障, 确立了以乡镇政府领导和环保部门指导的农村环保管理机制, 逐渐理顺了县、乡、村三级环保工作管理格局, 填补了农村环境保护管理的空缺。各乡镇环保所成立以来, 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已起到了组织和指导作用, 在污染纠纷中起到了调解处理作用。
二、农村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㈠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地膜及各类生长激素的大量使用造成的污染。2011年1月到10月, 甘谷县化肥使用量约4970吨、农药600吨、地膜1050吨, 造成了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 不少废弃的地膜滞留在土壤中, 降低了土壤的透气性和地下水分的循环, 阻止了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对养分的吸收。尤其是农药和生长激素的大量使用, 不但破坏了农产品的品质, 使农产品残留问题突出, 还给后续生产带来了隐患。
㈡农村农户生活垃圾乱扔乱放现象严重甘谷县农村人口居住较为集中,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玻璃制品、塑料制品、包装袋等在农村大量的使用与遗弃, 并与其他生活垃圾一同倒入沟渠、沟壑、排水渠和灌溉渠中, 不但对大气环境和地下水造成了污染, 还不利于农村卫生防疫, 甚至容易诱发传染疾病。
㈢乡镇企业和小作坊式加工点发展带来的污染全县乡镇企业和农村小作坊式小加工点的成立呈上升趋势, 并将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直接排放到环境中。特别是甘谷县40余家砖瓦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业生产的影响逐年加重, 直接威胁着农村的环境质量。
㈣畜禽养殖业污染日趋加重全县规模化畜禽养殖业发展逐年加快。目前, 养殖小区达17个, 规模养殖企业51家, 养殖户13545户, 养殖专业村15个。这些畜禽养殖业基本无污染防治设施, 除10家完成污染治理外, 其余养殖场的粪便堆放场地没有采取任何防漏渗措施, 直接对养殖场周边的环境造成了污染, 对地下水安全构成了威胁。
㈤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产生的污染在甘谷县农村, 主要采取薪材和煤炭, 而液化气、沼气、电气等清洁能源利用率偏低, 尤其是冬季取暖和烧炕产生的烟气, 加剧了农村的空气污染。
三、农村环境问题原因
农村环保工作基础薄弱, 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多种环境问题危害群众健康。生态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生活污染加剧, 面源污染加重, 工矿污染凸显, 且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环保能力建设薄弱。近年来, 虽然国家在基层环保能力建设方面投入较大, 使县级环保能力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现场执法力度得到相应的加强, 但受运行成本和人员编制的限制, 环保工作尚未真正深入到农村。农村环保机构不健全。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 甘谷县农村环保机构尚未建立。2008年虽然要求各乡镇确定了分管环保工作的领导, 并设立了专 (兼) 职环保专干, 但不能从实质上解决乡镇环境管理工作的现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不足。受经济发展和财力制约,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发展缓慢且不平衡。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环境建设较好, 效果也明显, 但绝大多数乡镇和村没有能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管理难度大。随着国家鼓励财政政策的落实, 畜禽养殖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规模化养殖户少, 但小规模养殖户多且分散, 给环保部门的管理带来了较大压力。
四、农村坏境保护对策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11322班陈志芳
【摘要】在保险发展蒸蒸日上的当今社会,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由于面临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尚未完全得到开发,毋庸置疑,发展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是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而想要发展农村人身保险,必须积极开发真正适合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力求做到条款简单、保费低廉、保障适度;加大农村人身保险的营销网络构建和业务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力度;针对农村市场的特殊情况,要积极的因地制宜的发展农村保险事业,从而保障我国广大农村百姓的利益,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人身保险 保险产品 创新 保险市场
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强调:“我国绝大部分人口是农民,未来保险竞争的主战场是在农村,保险业要以战略眼光积极开拓这块潜在的巨大市场。”随着近几年中国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农村保险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拓荒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依靠粗放的经营手段进行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开发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目前,我国农村保险的进一步发展受到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而现在都已接近退休的年龄,可他们却还在外面奔波劳累,不仅如此,他们还在为自己的养老问题而一筹莫展,眼看着村子里其他的人领退休金的领退休金,领养老金的领养老金,而我的父母却什么都没有,他们自然是不想成为儿女的拖累,却苦于没有养老金和退休金的保障,这一点引发了我对于农村人身保险的思考。
一.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缺乏农村保险市场统计数据,我们借助县域保险发展情况,来反映农村保险市场的状况。2004年,全国县域保费收入1321.5亿元,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30.6%;其中,县域人身险保费收入958.74亿元,占全国人身险保费收入的29.7%。而农村人身险保费收入占县域保费的比重一般在20%以下。由此可见,我国农村保险市场潜力巨大。农村生产力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商业性人身保险在中国农村具有了产生与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商业性人身保险作为社会保障的有力补充,在农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发展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第一.,由收入增加所带来的日益增长的保险购买需求。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已超出中国人身保险起步阶段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我国1982年开始试办人身保险业务,在1982-1992起步的十年间,人身保险业务主要在城镇展开,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就已低于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这标志着农村已具备购买保险的收入基础。
第二,众所周知,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养老保险有极强的需求。目前,我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严重。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也会逐步改变人们消费及储蓄结构,提升人们养老的危机意识,为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开展留下广阔空间。此外,老年人群体是一个各种慢性病高发的群体,这不仅对医疗保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农村家庭保障功能的日趋弱化,老年人护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照料护理类的险种,将拥有广阔市场。第三,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改变了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农民养老观念的变化,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
第四,特殊农民群体的人身保险需求。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民离开相依为命的土地。因此,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对养老保险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希望既能解决当前人口的养老,又能惠及后代人。也就是要为有限土地补偿费用寻找一个资金经营者,它可保证资金高效运行,能实现本金的保值和增值,由团体不记名地分享经营利益。失地农民也急需健康保险,以满足医
疗保障需求。
第五,农户对保单质押贷款的需求。为了尽量减少金融借贷中的风险,当前的正规金融安排不支持农户资金借贷需求,农户借贷资金中绝大部分来自民间金融。从实践层面的反映来看,多功能的养老金账户,尤其是能够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急需提供灵活贷款支持的养老金账户,深受农民欢迎。新疆呼图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经验为保险业提供了较好的启示。
二、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保险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村保险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初期,而农村人身保险更是起步晚、基础差,面临着各式各样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真正适合农村市场的人身保险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均不足
寿险公司以往的发展战略是以城市为中心,加之农村市场竞争程度相对较低,因而保险公司开发适合农村市场保险产品的积极性不高、开发能力也有限,这制约了农村人身保险的开发和创新。因此,提供给农村市场的保险产品不能满足农村的需求。在当前阶段,风险保障是农民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但目前为农民设计的保险产品,一是产品未能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同质化现象严重。在人均收入水平相差悬殊的城市和农村销售同种类保险产品显然不能适应广大低收入农民的保险需求。同时,保险产品结构单一,数量较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民对于防老、防病的迫切需求。二是保险产品价格相对较高,超出多数农民的购买能力。调查显示,就连经济发达的江苏省对于“县域家庭未购买保险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有1/5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收入低,家庭经济困难”。
(二)农村人身保险在营销体系和业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创新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农村人身保险的营销渠道主要是以个人代理渠道为主的农村营销服务部体系。总体来看,农村营销网络的构筑还未成型,完整、有效的营销渠道体系的建立也尚需时日。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伴随着农村营销服务部的建设,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少数农村地区在客户回访、续期收费等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客户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在业务管理体系方面,机构、人员、资金、单证等管理亟待加强,业务、财务和管理信息工作亟需改善,以进一步适应农村市场的内控机制和标准化业务流程的建立。
(三)农村市场相对脆弱,如果开发不当,极有可能出现从众性投保、群体性退保等非理性行为,严重破坏市场资源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民风纯朴,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市场传染性强,销售误导和无理拒赔的后果可能相对城市来讲后果要严重得多。正如监管机构所讲: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就像生态一样需要保护,如果开发得好,潜力是巨大的,农村保险市场就像一个聚宝盆,挖掘不完;如果开发得不好,由于寿险产品的替代性很强,农民可能就不会再买保险产品,保险在这个地区就无法发展,甚至绝收。
(四)农村人身保险专业人才匮乏。
前几年由于农村保险市场不受重视,农村人身保险业务萎缩,以及相应产品在保险公司经营地位的下降,农村人身专业保险人才纷纷改行或离岗。加之很少举办农村人身保险业务拓展培训,导致农村人身保险专业人人才后续不济。
(五)外部政策环境还不能满足农村人身保险的业务发展要求
广大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决定了发展农村人身保险业务的经营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同时,几乎空白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远高于城市。因而,政府的有效推动是发展农村保险业务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关于财政、税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还不能满足业务的发展,部分地方政府主动利用保险和保险公司的意识亟需加强,对农村人身保险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强。
三、发展农村人身保险的相应对策
1.积极开发真正适合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力求做到条款简单、保费低廉、保障适度各家寿险公司应加大农村人身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针对农民的收入状况和实际需要,重点开发医疗、养老、意外等保障险种。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发展投资分红型产品,但应尽量控制在较低的比例范围内。在产品设计与推广上,要调整好趸交、短期和长期业务的比例,保持合理的结构,将寿险小额期交业务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以保护农村人身险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产品开发上要特别引导以劳动力为主要参保对象,而目前农村市场参保对象多为儿童。
2.加大农村人身保险的营销网络构建和业务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力度
推进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建设,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不断探索适合农村人身险发展的组织形式创新,也成为推动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目前农村保险普遍存在重视开展业务而管理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客户服务工作不充分,在客户回访和续期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各家保险公司应健全客户服务体系,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尽快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续期收费和客户回访制度,并尽快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此外,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应考虑设立专门的农村保险部门,由专人专岗负责,这样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针对农村市场的特殊情况,各家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城市与农村不同的社会问题,从而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而不是千篇一律地运用老方法老套路。
农村市场在开展保险业务时,一定要明确法律关系,明确保险公司所担当的角色;在客户服务中,绝不能有欺诈和误导行为,务必搞好售后服务。针对农村市场的脆弱性,保监会已于2006年10月出台了《促进农村人身保险健康规范发展的通知》,相信这必将对规范农村市场的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公司经营行为,打击和防止误导行为,实行保护性地开发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起到强大的指导作用。
4.保险公司应适时调节经营战略。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国有寿险公司的业务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保险公司应抓住机遇积极稳妥地开发农村和西部内陆地区业务。在对原来的乡镇保险办事处(站)和营业所进行改造与更新的基础上,采取新的营销体制,抢先占领农村市场,赢得先机。1999年,中国的保险深度中寿险保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02%,位居世界第60位;保险密度中寿险人均保费仅为8.3美元,世界排62位,次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各大寿险公司均忽视了中国农村这一块处女地。在抓牢东部大中城市客源的同时,涉足广阔的西部及广阔的农村客户,不但是国内人身保险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更是我国人身保险市场完善和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宜章县爱卫办 黄劲松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有新环境、新面貌。当前,我县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还比较突出,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相适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为解决农村环境卫生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针对目前现状,现就我县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提出一些意见和对策建议。
一、我县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基本情况
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比例都比较高,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投入,农村环境卫生情况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全县27个乡镇348个行政村,农村人口11.93万户、47.25万人,截止2008年年底,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3.54%,改水益累计人口98.50%,84.77%的行政村用上了自来水;近年来,我县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107国道、S324省道为主体,县、乡公路为脉络的四通八达乡村交通网,并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人居环境明得到优化;同时,也为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招商引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县农村环境卫生形势仍不容乐观,与城市环境、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
仍普遍存在,不少农村破旧烂房随处可见、生活垃圾随地倾倒、阴阳沟渠污水横流、农民饮用水水质量堪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期以来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卫生进一步优化的瓶颈
农民有个习惯是有钱就用于建房。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新房建筑不少,但都缺乏统一规划,零星分散,杂乱无序,乱搭乱建现象十分严重,建房与村间道路、水沟、厕所、公共场所、公益事业设施极不配套,影响整个农村后序建设与发展,影响村容村貌的整洁与美观。长期以来,农村村一级的建设都呈放任发展的状态,基础条件较好的村虽能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有一些局部的规划,但未能形成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以致目前还没有可供操作的村级建设规划蓝图。众多自然村小而分散,改水、改厕、道路等基本设施建设任务琐碎而繁重,有限的建设资金很难充分发挥效能,难以形成整体的配套功能,制约了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农村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同时新的环境污染问题层出
近年来,随着我县“三化”进程的发展,县域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农村的环境牺牲也显而易见。我县是产煤大县,是有色金属之乡,其它诸如石材等资源也相当丰富,多年来的矿产资源开采,山体植被、交通公路、农民饮用水水质等遭受严重损害;煤区及邻近乡镇受煤车、煤场等煤尘影响严重。在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中,部分沿海工业向我县农村转移,以烟花爆竹及其相关产业为
代表,鞭炮用再生纸制造过程中,造成了土质和水质的严重污染。乡镇工业的不断发展,如牛皮业加工、铸铁业、水泥厂等工业对农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日前加剧;县城化工企业的超标排放也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下游农村生活生产用水。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造成了大气、土壤和水质的破坏;密度过大的山塘、河道围网养殖造成水体质量的恶化;过频的食用肉牛、羊养殖放牧行为,破坏了山体植被。还其它问题,如:农村环卫设施的相对滞后,生活垃圾的数量不断增多;机动车辆的增加、机动车尾气又成为新的污染源;畜禽散养、柴草乱堆、污水乱排等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三)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失是造成农村环境卫生脏乱的结症所在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差别不断扩大,城市的市政建设均由财政投入,而农村除了部分主要道路由财政拨款建设之外,其余基础设施建设均由农村自负,不堪重负。特别是事关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如地下排污管道建设,垃圾池、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建设,各种卫生容器设置等,我县农村还几乎没有。缺乏基础设施,搞好环境卫生工作谈何容易。
(四)卫生村(镇)的整治和评比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长效管理不容乐观
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过程中,每年四月的“爱卫月”我们都会在针对农村环境卫生开展整治和评比创建活动。我县不少乡镇和村在卫生村(镇)整治和评比创建活动中,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使镇村环境卫生提高到了相应的层次和水平,但这些环境卫生的治理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突击性质,在活动结束或创建完成验收后,管理上出现了一定的松懈,活动和创建成果的保持难度较大,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和落实令人担忧。
(五)农村群众对良好的环境卫生的迫切愿望与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还存在差距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广大农村群众十分期盼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在环境卫生整治和卫生村镇的评比创建过程中思想上很支持,对整治和评比创建工作带来的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善也十分高兴,但由于长期遗留的卫生陋习一时难以改变,思想和行动不能保持一致,虽然期盼有好的环境,但自身又不自觉地破坏环境卫生,乱倒垃圾、私搭乱建的行为时有发生,使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得不到根本的改善。
二、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对策建议
(一)乡镇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
农村环境卫生工作仅靠农民的自觉性是不够的,只有乡政党委、政府重视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并将此放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才能形成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的合力,为农村环境卫生工作顺利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大多卫生条件较好的村(镇)的经验表明:领导重视是搞好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主要原因。
(二)加快农村建设规划,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
农村环境卫生要改变,科学规划要先行。从长远看,制定和出台村级建设的中长期规划,从农村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科学决策是改变村级建设随心所欲的状况,领导农村科学发展的有效措施。突出发展中心村,明确中心村的定位与功能,规划好道路,绿化、供水、公厕、垃圾处理等必需的配套设施,杜绝农村建房圈地行为,严格控制建房用地,建议通过合并自然村,逐步回收宅基地,避免零星分散,建设上规模的中心村,使中心村成为农村发展的趋势,城镇的补充与延伸,全面小康社会的人居载体,为彻底改变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创造条件。
(三)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的保证,县、乡镇、村要切实承担起相应职责,加大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各村要根据自身条件,切实投入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的村如全面达到卫生村要求有困难的村,可先在村的主要场所建立公厕和垃圾池,对主干道路进行硬化,通过逐年的投入建设,分步骤完成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对条件较好的镇、村,要加大对现有卫生设施的改造,实现卫生设施的升级换代,进一步提高环境卫生的层次和水平。
(四)落实环境治理措施,加紧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
农村环境治理,首先要抓以产煤为主的矿业和小化工等污染源的治理。对破坏环境严重的企业要坚决给予取缔,不能因为局部的利益而损害环境卫生的大局。其次,要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农业生产禁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和生长激素;渔业、畜牧业提倡生态养殖,山区应栽种大面积速生丰产林木;河流减少围网养殖密度,保护和修复农村生态环境。再次,要减少生活污染。对生活垃圾实
行无害化处理,鼓励农民对可降解垃圾实行还田作肥的传统习惯,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减轻农村环境污染。
(五)建立健全基层环境卫生管理网络,实行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建设成效。
进行有效的长期管理,是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保证。一是要建立由政府牵头、各条线分工负责、村委会具体落实的管理网络,有关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要落实责任,明确职责。全县农村环境卫生工作要有具体领导分管负责,镇村也要相应明确领导负责,村里要有专门的保洁人员,工作责任具体落实到个人,防止多头管理,但实际无人管理的现象。三是要建立督查机制。县、乡镇两级要建立环境卫生督查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环境卫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追究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
(六)加强环境卫生宣传教育,促进农民良好卫生习惯的意大养成。
深入开展“农民健康行”活动,要加大环境卫生宣传教育的力度。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如电视、广播、宣传标语多种载体,相关部门可以组建健康教育宣讲团并经常深入到农村开展健康教育。农村中小学要加强卫生和健康知识教育,通过广大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引导和带动学生家长的卫生行为,提高农民爱护环境的自觉性。对一些条件具备的镇、村,还可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村规民约,对乱倒垃圾等不卫生行为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以引导和规范农民行为,不断提高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和行为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