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宿松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宿松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篇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倾向日趋明显。但与城市相对规范的规划、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在这些方面明显落后。农村的环境问题已是刻不容缓、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 农村污染现状

1.1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仍处于初级水平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村庄建设缺乏规划,环境管理滞后。虽然“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三级处理机制已经基本建立,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弃物大部分没有得到有效处理,随意堆放在田边、路旁、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流等水体中,“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的现象在部分村庄仍然存在。

1.2 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加之产业梯级转移和农村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加速,各地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开发区、工业园区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工业企业的增加,造成集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

特别是小规模工业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和治理,因污染引发的民事纠纷事件呈上升趋势。

1.3 农村面源污染日益加剧

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废弃产生量大幅增加,但是综合利用率偏低。个别地方仍存在不合理使用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农膜以及污水灌溉,使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土壤生产力下降,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影响作物生长,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大量小规模和散养的畜禽养殖场畜禽粪尿没有采取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严重影响周围环境,导致周边内河水体污染,成为导致大气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农业秸秆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2 防治农村污染问题对策

2.1 加强农村环保规划及环境监管

把环保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从农村实际出发,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在规划中体现本土生态特色,合理配置农村资源,力争把新农村的建设理念与现代生活的配套功能有机地结合。强化农村环境监管,健全农村环境监管机制。在乡镇设立农村环保机构,保证农村环境监管到位。加强农村环境执法,加大环境执法处罚力度,以保证农村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2 以生态县建设为载体,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生态村和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性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涵盖了农村水环境质量、畜禽养殖粪便处理、农田化肥及农药施用量、水土流失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2.3 加强乡镇工业污染防治治理

根据乡镇企业小、散、乱难管理的特点,从源头上加强管理。每个乡镇根据现有的工业企业以及当地的资源能源特征有针对性的发展自己的特色产业,因地制宜的制定好乡镇工业发展规划,对具有行业特点的乡镇企业的污染实行集中治理,避免了重复投资,既降低了治理成本,又能使无治理能力的乡镇企业的污染得到治理,使企业集中精力搞经营,提高了民营小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降低了环保部门的管理成本。

2.4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严格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环境影响评价及环评审批,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配套建设沼气工程等污染治理设施,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无害化进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配套建设沼气池,有效解决了畜禽养殖污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5 加强秸秆禁烧工作,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突出重点、划定禁烧区,道路沿线两侧全面禁烧。调整种植结构与布局,严禁路边焚烧秸秆毁林,严禁将秸秆随意推入河中。加强环境质量监测与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因秸秆处置不当造成的空气与水体污染。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积极扶持秸秆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秸秆全量还田、秸秆青贮氨化养畜及食用菌生产、秸秆发电等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农村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大户,如果不能科学有效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受到制约。

参考文献

[1]赵永秀,刘士海.农业面源污染及防治对策[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7(1):9-12.

[2]刘星,赵洪光.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控制探讨[J].污染防治技术,2006,19(1):38-39.

[3]朱兆良,孙波,杨林章,等.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政策和措施[J].科技导报,2005,23(4):47-51.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保护对策 篇2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保护对策

在发展、规划、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应当注重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作 者:田尧 杨梅 作者单位:合肥市长丰县环保局,安徽长丰,231100刊 名:安徽农学通报英文刊名:AU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年,卷(期):200713(23)分类号:X503关键词:环境 现状 对策

柳林县空气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篇3

摘 要:从柳林县空气污染的现状特征着手,详细分析了空气污染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引进先进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和加强绿化及汽车尾气治理等污染防治对策。

关键词:空气;污染;现状特征;防治对策

由于我县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污染物的排放也不断增加,给生态环境造成新的压力。空气污染问题就是现阶段和今后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因此,研究空气质量现状并有针对地提出防治对策对柳林县环境保护工作非常重要。我们小组想要通过对“柳林县今日空气状况的调查”,从而可以更深刻的加强对于空气污染的重视程度,从中研究出防治对策,相信我们的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好。

为了了解今日我县空气污染现状,我们首先在网上查阅了近些年我国以及我县的空气污染情况,并且查阅文献来获取相关资料。接着,我们外出进行实地调查和走访,了解市民关于空气污染的认知情况,同时希望借此机会能加强人们对空气污染的重视程度,我们主要在人口和车较密集的地方,一些垃圾池周围进行调查,并且达到了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我们还前往图书馆对于一些专业名词进行查阅并从那获取了一些空气污染详细信息。最后我们回家整理了收集的材料且对其进行详尽的分析。

结果发现我县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特征是典型的煤烟型污染。经过近几年的治理,严重的空气污染已有所改善,但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占重要地位,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居高不下的重污染现状也成为必然。其次,人们的环境意识薄弱,大部分人并未意识到大气污染的严重性。还有就是,我县机动车过多,其排放的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可吸入颗粒物等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大气污染等。

而大气污染会给人的健康带来隐患。结合这些,为了解决,我们也提出了一些相应对策:

1.优化能源结构。长期以来,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量都在70%以上,其他清洁能源比例较低例如水电,风电,太阳能等。为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我县必须首先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2.优化产业结构。

3.控制小汽车数量的迅速增长,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能有效遏制小汽车的增长,减少了汽车尾气的排放。4.加强我县的绿化建设。绿化建设不但是降低县城空气污染,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手段。政府部门应该加强转向资金投入和专业绿化队伍建设,种植多品种、吸收污染强的植物。同时也要加强专业绿化队伍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育,从而做好城市绿化工程,保持城市水土、减少扬尘污染等。

5.相关部门加大管理和惩处力度。定期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产业及商家进行检查和监督。并且呼吁人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控制街头无序烧烤排放,逐步实施烟花爆竹禁放,逐步实施全面禁烟。6.提高人民素质。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向人们推广环境保护知识,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本次我们选取了时下的热点空气污染问题进行研究,是想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提醒大家关注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从一系列的调查和分析中得出了较好 的结论,真实地反映出了人们对于空气污染的认知程度。

大气受到污染的原因有很多种,必须根据大气环境污染的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及治理。大气污染的治理是长期的任务,需要逐步对大气环境的质量进行改善,进而保护人们的生存环境及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宿松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篇4

1 农村面源污染来源

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及生活中产生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称为农业面源污染, 其具有分布范围广、随机不确定、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2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生活废物, 主要是生活垃圾。二是农业生产的投入物及废物, 投入物主要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因不合理使用而流失到环境中, 废物主要是种植业产生的秸秆, 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恶臭气体以及水产养殖中产生的水体污染物[1,2]。城市工业污染源是点源污染, 容易引起重视, 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却因被忽视而逐年加重。主要是因为农村面源污染具有排放隐蔽、位置分散、排污随机的特点, 导致不易监测、不被重视、防治管理成本高。此外, 其宏观效应因单位面积上的污染负荷小而被忽视, 当量变过渡到质变时, 其造成的损失将严重影响水质、土壤、空气以及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品质, 对人们的居住环境及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2 梁平县农村面源污染现状

梁平县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村种养殖业生产产中、产后和农村居民生活, 量比较大且影响突出的有化肥、农药、农膜、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水产投肥用药、农村生活垃圾, 分别具有以下特点。

2.1 种植业污染源化学品投入总量大, 利用率低, 流失量大

2.1.1 化肥。

根据第1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统计, 全县常年化肥施用总量 (纯量, 下同) 为21 897 t, 其中总N 12 986 t、P5O27 405 t、K2O 1 506 t, 单质肥占71.5%, 复混复合肥占28.5%。每年施用纯量达282 kg/hm2, 高于国际公认安全上限192kg/hm2, 但化肥利用率较低, 经测算全县肥料利用率氮肥35%、磷肥18%、钾肥32%, 其余通过挥发、硝化和反硝化、地表径流带走和下渗造成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污染。导致部分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上升, 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 设施栽培田块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 地下水污染和江河水体富营养化。

2.1.2 农药。

主要是化学农药, 全县常年使用量 (按纯量计) 11.0 t, 单位施用量1.5 kg/hm2, 其中有60%~70%残留在土壤、水体及空气中。农药的大量使用, 导致大量害虫天敌被消灭, 生物多样性及农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而且导致农田有害生物产生愈来愈强的抗药性, 进一步导致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具体表现: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 造成土壤污染;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造成产品污染;农药的包装废弃于田间地头, 被雨水冲刷至水体中, 造成水体污染[3]。

2.1.3 农膜。全

全县常年使用农膜150 t, 平均使用量为1.95kg/hm2, 其中地膜约70 t、微膜约20 t。据调查测算, 地膜部分回收, 微膜基本不回收, 全留在土中, 年残留量高达48 t, 残膜率达32%。由于使用的都是不易降解的化学薄膜, 残膜分解缓慢, 即使分解也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 使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通透性降低, 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

2.2 农作物秸秆量大, 转化利用不充分, 丢弃焚烧现象普遍

据测算统计, 梁平县常年粮油作物种植面积10.6万hm2, 产生秸秆总量为60.53万t, 其中油料豆科类秸秆20.53万t, 禾本科粮食作物秸秆39.00万t, 其他1.00万t。秸秆的处置方式除作为饲料及农村生活能源外, 仍有很大一部分被随意抛弃或就地焚烧, 长期弃置乱堆乱放在野外, 经日晒、雨淋、沤泡引起腐烂, 污染水体;野外田间直接焚烧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影响飞机起降飞行, 甚至引发山火。

2.3 畜禽养殖业污染源增加, 无害化配套处理不足, 直接排放现象突出

据统计, 2011年末全县有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场1 247个、养殖专业户4 095户, 加上畜禽养殖散户, 畜禽养殖总量为625万头 (只、羽) , 猪、牛、羊、禽产生粪尿总量达222.65万t。其中, 散养户量小分散及有无害化配套处理设施的大型养殖场影响不大, 造成污染的主要是中小养殖场和养殖大户, 大多没有无害化配套处理设施, 或者设施的处理能力达不到要求, 造成部分畜禽粪尿直接排入附近的溪河、鱼塘, 严重时养殖场附近恶臭难闻。再加上很多养殖项目是盲目发展, 没有进行必要的环评, 现有50%的养殖场距居民住房或水源地不足200 m, 给生活环境特别是水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和危害。如明达镇新益村2011年就发生养殖场直接建在河道上造成下游居民水源污染事件。

2.4 水产养殖业投饵量高, 致使水体呈现富营养化

2011年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539.71 hm2, 规模化 (0.33hm2以上) 养殖户有372家, 养殖方式以池塘、水库养殖为主, 排水方式主要是自流排水。部分养殖户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利用各种废弃料和畜禽粪便作水产饲料, 投饵量最多的草鱼高达30~45 t/hm2, 使水质严重恶化, 这些水又直接排放于农田或溪河, 造成周边土壤、水体污染。

2.5 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直接排放, 导致生活污染源日趋严重

据统计, 2011年底全县农村居民为24.5万户, 其中有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有2.2万户, 仅占9%, 无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有22.3万户, 占91%;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直接排放为主。过去农村居民居住分散, 直接排放对环境影响不大,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 有1/2以上农户到了农民新村聚居, 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非常少, 加之随便乱丢乱排的习惯未改, 形成当前农村新的生活污染源[4,5]。

3 防治对策

3.1 加强宣传, 提高全社会的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意识

目前, 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全国性专门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 但有1/2以上的省 (市区) 已经颁布农业环保条例, 《重庆市农业环境保护条例》正在立法过程中, 有望在近几年出台。受此影响, 农业环保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领导对农业面源污染的严重性缺乏认识, 只注重城市环境保护;二是部分地区以牺牲农业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三是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淡薄, 乱排、乱堆、乱倒、乱扔等不良习惯随处可见。因此,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明白纸等方式, 广泛宣传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性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意义, 逐步改变农民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陋习。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自觉参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同时, 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 要让每位公民都意识到乱扔生活垃圾的危害。如此, 农村面源污染才能得到根本控制。

3.2 理顺职能, 建设专兼职队伍

目前, 全市1/2以上的区县都组建了专职的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而梁平县农业环保管理职能和监测职责分散在多个部门, 部门之间职责交叉, 有待理顺。另外, 农村面源污染点多面广, 在乡镇一级也需要明确专兼职部门和人员来负责此项工作。只有建立起一支污染监测和技术推广队伍, 才能有效地开展面源污染的防治。

3.3 增加资金投入

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时间长、任务重、矛盾多、难度大的公益事业, 必须有财政投入作为保障。目前, 梁平县各级财政用于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开发与推广等方面的资金基本为零, 没有将农业环境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很多工作任务难以落实, 阻碍了农业环境保护事业的顺利开展。要充分利用政策性扶持资金、国债项目资金, 多渠道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专项贷款, 制订优惠政策, 鼓励各类企业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招商引资, 利用好外部资金, 多方吸纳社会闲散资金, 促进社会共同参与建设。

3.4 技术层面上的建议

3.4.1 科学施用农药和化肥,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一是提倡生物、物理等农业病虫害防治措施, 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二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增加有机肥施用量, 减少化肥用量, 改进施肥技术, 提高肥料利用率;三是推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腐熟还田、过腹还田, 增加土壤有机质, 通过提高地力减少化肥用量;四是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 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加强管理, 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3.4.2 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

严格畜禽养殖准入制度, 加强环评, 推行生态养殖模式, 对畜禽粪便实行综合利用或进行无害化处理。养殖规模应依据环境承受能力确定, 设立禁养区、限养区和非限养区, 对新建、改建养殖设施实施“三同时”和排污许可制度。

3.4.3 加强无害化处理污染物力度。

在农村积极推行“一池三改”, 加快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加快沼气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建设, 建设必要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 因地制宜抓好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 做到达标排放。

3.4.4 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

加强城镇和农村人畜饮用水源地规划建设, 制订严格的保护措施,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管理, 切实保障农村人畜饮水安全。

3.4.5 优化农村环境。

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观的原则, 开展农民新村建设, 实现房前、屋后和庭院栽花种草, 农户基本能利用沼气和太阳能等洁净能源。加强农田林网建设, 绿化村庄, 提高林木覆盖率和生态效益。

摘要:介绍梁平县农村面源污染现状, 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以减轻当地的农村面源污染。

关键词:农村面源污染,现状,防治对策,重庆,梁平县

参考文献

[1]治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策[J].广东农村实用技术, 2012 (8) :7-8.

[2]丁建英.南陵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9) :137-138, 117.

[3]李仲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4) :213-214.

[4]李秋芳, 宋维峰.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对策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2, 24 (2) :23-26, 47.

宿松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篇5

作者:杨芙蓉等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28期

摘要近年来,黔江区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迅速,随着规模化养殖场数量的不断增加,养殖污染问题呈堆积化态势,制约了生态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成为黔江区畜禽养殖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亟需解决的问题。阐述了黔江区养殖现状,分析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推进黔江区畜禽污染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黔江区;畜禽养殖;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81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28-09788-02 作者简介杨芙蓉(1981-),女,重庆人,助理工程师,从事环境保护研究。

收稿日期20140826 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划分将黔江区确定为生态保护发展区,既要在生态保护中推动发展,又要在发展中搞好生态保护。黔江区地处渝东南中心腹地,主要以山地为主,辖区内有30个街道、乡镇,养殖业是黔江区农业的主要产业之一。畜牧业迅猛发展,畜禽养殖量不断增加,同时也致使畜禽排放粪污量激增,各种废弃物相应增加。如果这些粪污处理不当,势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引发各类突出的环境问题,甚至成为灾难。如何治理好养殖污染,使粪污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促进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友好,是建设生态区、实现美丽新黔江面临的一大课题。

1畜禽养殖基本情况

黔江区养殖业以生猪养殖为主。据2013年统计数据可知,黔江区较大规模养殖场有407家,年存栏量165万头生猪当量,占全市养殖总量的5%左右。年存栏生猪100头以上养猪场154家(500头规模以上养猪场51家、1 000头以上养猪场20家、3 000头以上的养猪场7家),其中规模化养猪场(常年存栏量300头以上)53家,区内养猪场平均存栏量2 863头。规模化养牛场(常年存栏量100头以上)7家,年存栏肉牛50头以上的养牛场7家,年存栏量1 964只;规模化养羊场1家,年存栏量810只;规模化养鸡场(10 000只)7家,年存栏量5 000只的养鸡场6家,年存栏量20.35万只;兔场3家,年存栏量8.535万只[1]。

规模化养殖场主要集中在沙坝、石会、五里、马喇、中塘、鹅池、金洞、邻鄂等乡镇。畜禽养殖产生大量的粪污是畜禽污染的主要源头。据统计,全区规模场年产生湿粪15.45万t,龙源期刊网 http:// 污水56.15万t;畜禽养殖主要污染物COD和NH3N排放量分别占全区COD、NH3N排放总量的60%和51%,是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2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污染物治理的基础设施不配套,污染物处理利用率低

目前,黔江区中小规模养殖场(以下称规模养殖场均为存栏生猪当量100头及以上规模)中还有65家养殖场未进行清污分离,占规模化养殖场总数的61.3%;57家养殖场未实行粪污干湿分离,占规模化养殖场总数的53.8%;71家养殖场未建成沼气池,占规模化养殖场总数的50%,直接排污至区内主要河道的养殖场有7家,加大河流的环境污染程度,形势不容乐观。已建成规模养殖场的污染物大多数都是经简单处理后直接排放;另外,现有的粪污处理设施都比较简陋,污染物排放量大于污染物治理设施的处理能力,部分规模养殖场的储粪池、沼气池、沉淀池等治理设施都未进行防渗处理,成为地下水的潜在污染源[2]。

畜禽粪污管网还田配套面积不够。目前,黔江区规模养殖场中只有24家养殖场进行了粪污管网还田处理,还田总面积仅有281.4 hm2,大部分干粪露天堆放,对周围环境污染较重。畜禽粪便中有害微生物、致病菌及寄生虫卵增加来自粪便中病原体可能引起的疾病传播风险。畜禽养殖污染引起的投诉日益增多,纠纷不断发生,已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2.2养殖场区划及污染控制实施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各级环保部门对畜禽废弃物污染环境问题的重视和管理不够。加上规模化畜禽养殖是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和政策导向等原因,畜禽养殖场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制度滞后,因此各级环保部门尚未对畜禽废弃物的环境污染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

畜禽养殖、污染物治理管理部门间的职责模糊不清,各部门协调配合不畅,对规模化养殖场畜禽废弃物的治理监管力度不大,使污染物治理设施建设工作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不能很好执行,造成设施建设不够规范,畜禽养殖废弃物不能做到达标排放[2]。从黔江区实际情况来看,畜禽养殖业环境影响评价环节中未批先建居多,不符合养殖区划的现象严重。目前,全区规模化养殖场在禁养区的有18家,占规模养殖场总数11.8%;在限养区的有46家,占规模养殖场总数的30.06%。

2.3农畜脱节致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难

传统的一家一户养殖模式中产生的粪污作为有机肥能够就地消纳。随着养殖规模的日益扩大,粪污量急剧增长,众多规模养殖场需要大量粪污还田土地[3]。但是由于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分散种植面积急剧缩小,黔江区85%的土地是山地,集中规模化种植难以形成,且多数养殖场未发展种植业,造成畜禽养殖的粪污不能得到就地充分消纳,农畜结合脱节,致使大量畜禽养殖粪污直接排放。畜禽养殖粪污处理途径单一。目前,养殖场粪污处理主要以修建沼气

龙源期刊网 http:// 池、就近浇灌农田为主,处理途径相对单一;配套有机肥加工企业、农业季节性有机肥加工少;生态循环养种基地配套发展甚少。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对策与建议

3.1完善养殖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养殖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

针对目前养殖场的沼气池、粪污处理设施建设不配套等问题,建议各级政府在重视工业污染治理的同时,要加大对养殖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2]。严格按照环保部发布的《农村小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项目建设与投资指南》中的畜禽养殖治污设施建设要求,大力推广雨污、粪尿、净污“三分离”技术,采用干清粪工艺,实现粪尿干湿分离,建设沼气池、沼液储存池、人工湿地、氧化塘等污染处理设施,完成畜禽粪便废渣储存设施和场所的配套建设改造工程,实现粪尿的无害化处理。建立养殖生态治理与政策补助挂钩机制,对符合养殖条件的养殖场、合作社纳入扶持对象,政府给予适当的资金补助,同时支持引导养殖场的配套产业发展。

积极引导养殖场增加污染治理投入,修建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和开展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改善养殖场内外环境。对于生猪存栏100头以上的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按照《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4972009),实现干湿分离,干法清粪,粪便、沼渣堆肥发酵,沼液还田,还田面积不足的采用工业污水治理模式或“沼气池+氧化塘”方式,污水经过“厌氧+好氧”深度处理后达标排放,实现粪便污水的无害化处理。畜禽养殖场必须保证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设施运行效率,实现生态经济型无公害化生产,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畜牧业。

3.2加强畜禽养殖发展规划制度和落实力度

严格执行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国家环保总局《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重庆市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畜禽养殖区域划分管理规定和重庆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及养殖污染控制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发〔2007〕103号)以及黔江区政府办《关于印发黔江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域划分及养殖场污染控制实施方案的通知》(黔江府办发〔2013〕85号文件),层层落实畜禽生产发展规划和畜禽粪便及污水的治理规划,按照进退有序的原则,逐步取缔在“禁养区”范围内的养殖场,逐步削减“限养区”的饲养总量。各级政府在加强生态治理的同时,将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加大各级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要充分考虑消纳土地、配套产业,合理布局“适养区”内的养殖场。合理确定养殖规模,避免盲目追求建大场,同时规模养殖场之间保持相对距离,防止大量粪污无法治理消纳和养殖场之间相互污染的问题。

3.3推进畜禽养殖与土地消纳配套,提高治污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 采取建池蓄粪的养殖户(场),应与自有或周边的耕地及所种植作物相匹配。沼气发酵模式,其沼液常年产生,应与周边农业种植(如蔬菜、花木、林果等)业主做好对接,签订消纳协议,避免成为另一种污染源。就某一养殖场而言,养殖规模应与生产水平、防疫条件、粪污处理能力相适应,切勿盲目求大,污染周边环境[4]。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工程是一种能源与环境的综合性工程,要加强对畜禽粪便处理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的不断摸索,大力推广畜禽污染防治无害化处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努力降低治理成本,提高科技含量。总结现有成功的各类治理技术和治理模式,大力推广综合治理工艺,推广“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型”的处理模式以及发酵床养殖(也称畜禽粪便原位降解健康养殖,多应用于养猪,以木屑作为发酵床主要原料,接种优势菌种,降解畜禽粪便)的环保生态养殖技术,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缓解畜牧用地和环境污染给畜牧业带来的制约,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向资源循环型社会发展,形成生产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产业,实现畜禽污染物生态利用和零排放的目标。3.4积极推进农村畜禽养殖发展生态模式

充分发挥政府协调和服务职能,结合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在大型养殖场和养殖密集地区开展沼渣沼液输送和施用、沼气发电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建成有机肥加工厂,生产商品有机肥,农田推广使用有机肥,从根本上解决了地区性过剩和季节性用肥矛盾的问题,实现就近区域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3]。结合 “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要求,制定农村畜禽养殖业实现循环生态经济相关配套政策。由各级政府政府规划、指导养殖场选址,根据辖区实际规划建设一批与土地肥料消纳面积相适应的生态养殖小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契机,大力推广“猪-沼-藕”、“猪-沼-鱼”、“猪-沼-果”、“果园养鸡”、“鱼鸭联养” 等种养结合模式[5]。①从政策上鼓励在荒地、草地、林地面积大的地方建设养殖场,从选址的第一步上充分考虑生态平衡,同时实现种养结合,建立以镇、乡为单位的养殖专业合作社,为养殖的销售铺好路;②选取符合条件的养殖区,打造养殖与农田(水田、旱地)、茶(果、桑)园、花卉基地、养殖水面和民俗生态旅游统一的生态养殖示范区,既可以实现旅游、观光,也可为科研提供实习基地,有利于探索更先进的畜牧理念。4小结

综上所述,推进黔江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需要黔江区生态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一方面,政府应增加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补助和投入,同时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养殖业主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应结合黔江区“生态保护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和农村城镇化建设要求,政府规划选址,发展种植-养殖-环境一体化生态无公害化畜禽养殖模式,打造养殖和民俗生态旅游统一的生态养殖示范区,解决畜禽粪尿污染问题,提高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宿松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篇6

广南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蒙远智 663300

[摘要]近年来,广南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农村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日渐突出,特别是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投入品和农作物秸秆等种植业污染源、畜禽粪便等养殖业污染源,水产投肥、用药等渔业污染源以及农村生活污染源,严重影响饮水安全与食物安全,危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就广南县目前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措施。

关键词: 农业 面源污染 现状 对策 广南

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东北部,地处滇、桂、黔三省交界处。地理位臵为北纬23°29′~24°28′,东经104°30′~105°36′。平均海拔1250米左右。东与富宁县接壤,南与麻栗坡、西畴县隔江相望,西与砚山、邱北县毗邻,北与广西省西林相连,境内黑支果乡木厂村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边境直线距13.5公里。东西横距105公里,南北纵距103公里。全县辖18个乡(镇)

174个行政村,2007年底总人口76.65万人,其中农户总数15.41万户,农业人口72.49万人。主要农作物是水稻、玉米、油菜等,经济作物有果树、茶叶、油茶、蔬菜。2007年全县法定耕地面积60.02万亩,其中田22.42万亩,地37.6万亩。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县农业面源污染发展趋势不容乐观,人们通过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增加土地产出,通过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提高经济收入,农用化学品、畜禽粪污、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农村环境质量,阻碍全县农业及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危及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与人类健康,已成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重点和难点。为此,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发展循环农业,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的任务。

1.广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广南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日渐突出。全县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投入品和农作物秸秆等种植业污染源、畜禽粪便等养殖业污染源,水产投肥、用药等渔业污染源以及农村生活污染源。

1.1种植业污染源

1.1.1化肥污染 2008年,全县18个乡(镇)化肥施

用总量按纯量计算为17415吨,单位施用量为29公斤/亩,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而设臵的安全上限15公斤/亩。广南县氮肥施用量较大,施用总量13200吨,磷肥、钾肥施用量较少,施用总量3734吨。目前使用化肥对农业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一是矿质肥料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土壤本底,长期大量使用造成部分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上升;二是氮磷钾比例不协调,氮肥过量,造成肥料当季利用率不高,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品质下降;三是设施栽培田块超量施用化肥,加之频繁灌溉,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地下水污染。

1.1.2农药污染 全县每年使用农药428吨(商品量),单位施用量0.71公斤/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使用农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表现:一是在蔬菜、果树等农作物使用禁用农药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夏、秋季发生率较高;二是施药器械和方法落后,大部分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形成在土壤中农药残留;三是用后农药瓶、袋弃臵于沟渠边、池塘旁或施药后雨水冲洗,部分农药污染水体。因此在土壤和水体中偶尔有残留农药检出现象。

1.1.3农膜污染 全县每年使用农膜312吨,平均使用量为0.52公斤/亩。其中地膜约275吨。据调查测算,全县农膜回收约245吨,年残留量高达69吨,残膜率达22%,部分地膜残存于农田土壤中,农膜碎片(残膜)进入土壤后,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改变土壤物理性质,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

1.1.4农作物秸秆污染 据调查测算,全县2008年粮食作物秸秆产生总量为30.52万吨,其中禾本科粮食作物秸秆27.45万吨,油料、豆类秸秆1.06万吨,作为农村生活用能作燃料直接焚烧的秸杆约为19.09万吨,占62%。剩余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随意抛弃约为3.88万吨,占总产生量的12%。作为饲料、肥料综合利用秸杆总量约为5.64万吨,占总产生量的18%。随意焚烧秸秆造成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有时还引起交通事故和飞机航班延误,给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带来不良影响。另外,部分农户将秸秆长期弃臵堆放或推入河沟,日晒、雨淋、沤泡引起腐烂,产生污水,污染水体。

1.2畜禽养殖污染 2008年全县18个乡(镇)全县大牲畜存栏31.34万头,生猪存栏48.74万头,家禽存栏258.34万只,从养殖规模来看,主要以分散养殖为主,从畜禽粪尿利用情况来看,有70%以上的畜禽粪尿得到收集,用于积肥,全区每年有机肥使用量在24万吨以上。产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是部分规模化养殖场没建粪污处理设施,粪便直接排入溪沟、河流,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十分低下;农村少部分散养畜禽粪尿散失,粪肥露天堆放,雨水冲淋,地表径流,污染水体;农村积肥池夏季雨水过多时,外溢污染,规模养

殖场露天堆放粪肥淋失及臭气污染无害处理不彻底而排入水体,引起水体污染,流失的畜禽粪合计约占13%。

1.3水产养殖污染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水产养殖迅速增加,2008年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2.385万亩,其中养殖面积在10亩以上的水产养殖专业户有88家,经有关部门批准具有法人资格的水产规模化养殖场有2家。养殖的品种主要有草鱼、鲢鱼、鲤鱼、鲫鱼等鱼类,养殖方式以池塘养殖为主,排水方式有自流和机械排水两种情况。一些水产养殖户和规模化养殖场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量投入饵料和化肥,利用各种废弃料、畜禽死尸和畜禽粪便作水产饲料,对水体水质造成严重威胁。投饵量最多的草鱼高达2000-3000kg/亩,使水质严重恶化,这些水又直接排放于农田或溪河,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1.4农村生活污染 据调查测算,2008年底全县农村居民为76.65万人,其中有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有5.7万人,占总人数的7.4%。无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有47.96万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不到30%,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仅为25%左右。农村生活垃圾的排放,一是收集起来做为农家肥施用;二是随意排放,污染农村环境。废弃物处理方式有堆沤发酵、沼气发酵等。清洁建设典型主要是生产沼气,全县共建有户用沼气4.21万口。

2.广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广南县在农业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部分乡镇农业面源污染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与新农村建设还很不相适应,与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还很不相适应。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农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农业环保社会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特别是一些乡镇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农业面源污染与资源破坏问题的严重性缺乏清醒的认识,没有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目前仍只注重城市环境保护,忽视农业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现象还十分突出,片面追求农村经济发展的短期效益,以牺牲农业环境、破坏农业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局部的经济增长。同时,广大农民群众农业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不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乱堆、乱倒、乱扔等不良习惯随处可见,加剧了农业面源污染和资源破坏。

2.2管理职能有待理顺 目前没有出台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全国性专门法律法规,农业部门管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能没有明确,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管理体制不顺,农业环境污染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部门之间职责交叉,经常出现扯皮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2.3机构不健全,手段落后 农业环境保护是一项任务重、矛盾多、难度大的工作,县农业部门承担全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工作,设有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但在这方面工作上要人员没人员,要经费没经费。农业环境保护基本工作条件缺乏,缺少必要的办公设备、设施,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2.4农业环境保护经费不足。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必须有财政投入作为保障。目前我县各级财政用于农业环境保护管理、技术开发与推广等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基本上没有将农业环境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很多工作任务难以落实,阻碍了农业环境保护事业的顺利发展。

3.广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对策 3.1管理措施

3.1.1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机构,明确农业面源污染的管理体制和职责。增加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人员编制,建立一支懂政策、熟悉业务的管理队伍,依法管理好农业环境。由广南县农业局负责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管理工作,县环保局、林业局、水利局等有关部门协助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各乡镇负责区域内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管理工作。县政府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各项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各乡镇,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和政府目标考核。对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

表彰和奖励。对因工作不力导致目标任务不能按期完成的责任单位和个人启动问责制。

3.1.2开展宣传教育,提高保护农业环境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彻底改变以牺牲农业环境、破坏农业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农业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同时,通过开办农民学校、农民科技书屋,不断提高农民素质,逐渐改变陈规陋习,把农民培养成为懂科学、用科学的新型农民。

3.1.3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位监测。农业环境保护既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又是一项社会性工作。财政部门要预算必要的工作经费,保证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监督管理,要建立农业面源污染定位监控点,及时掌握了解全区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并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数据库,定期发布农业面源污染状况信息。

3.2技术措施

3.2.1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和合理使用农药技术,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鼠害统防统治技术,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科学使用和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提高有机肥使用量,限制使用碳酸氢铵氮,对保护土壤和水源水质至关重要。

3.2.2抓好农业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严禁秸秆焚烧,加强秸秆还田利用。每年夏秋两熟对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加强行政执法力度,采取各种行政措施,有效地遏止秸秆焚烧的曼延。加强农技、农艺、农机等秸秆还田技术的配套和创新,提高秸秆还田数量和还田质量,保证秸秆还田的顺利进行,有效地减少秸秆对环境的污染。

3.2.3防止规模畜禽养殖场有机污染。近年来,全县的畜牧养殖业发展较快,大量的畜禽粪便也成为了一个新的农业污染源。农业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对规模畜禽养殖场加强管理。一是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对新建大型畜禽养殖场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使其尽可能远离饮用水源、河流。二是采用先进工艺,增设污染处理设施,对现有畜禽养殖场的粪便进行处理和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畜禽粪便厌氧发酵和商品有机肥生产等成熟的技术,建设大中型能源环境示范工程。三是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把畜禽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重点工作来抓,根据各畜禽养殖场不同的生产规模和基础设施条件,分别采取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治理办法,有针对性对开展粪便和尿液等污染物的综合治理工作,对一些条件十分简陋、设施很差、规模不大、效益不好的养殖场进行关停。

3.2.4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大力推广以“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和清洁水源”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清洁工程,从生产过程和生活环境入手,充分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三大技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开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结合广南县农业生态环境特点,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实施稻田、旱地、林地、水面、庭院五大生态建设,采取工程、生物、农艺三大技术措施,推行多种生态模式,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包括“猪—沼—果(菜)”技术模式、稻田生态养殖、庭院生态—观光休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等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

3.2.5加强农村沼气建设。全面落实《广南县十二五农村能源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年)》,加快实施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户用沼气池,带动农户改厨、改厕、改圈,因地制宜推广 “一池三改”和 “猪—沼—菜”等能源生态模式,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按照《广南县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采取政府引导、农户自愿建设的方式,建立包括实习培训基地、服务站和服务网点的沼气服务体系。

3.2.6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因地制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为主攻方向,不断培育优势产品产业,通过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过程等环节的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控。全面推广普及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示范基地。

作者简介:蒙远智 男 1973年5生 2009年获得农艺师资格。

宿松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篇7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根据我国目前国内的理论和实践,可将我国的农业环境污染归类为: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立体污染。前两种污染是公众比较熟悉的;农业立体污染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农药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以及耕种措施等造成的面源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所构成的水体—土壤—大气的污染。

1.农村大气污染

焚烧秸秆是我国农村大气污染的一大污染源。特别是在农作物收获的季节焚烧麦茬、杂草的现象更加严重。我国每年约有1.4亿吨秸秆被露天焚烧,约占其全年产量的1/4。这些秸秆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烟尘,危害人体呼吸道并损坏电线、电缆、通讯线路等公共设施,甚至导致能见度下降、屡屡延误航班正常起飞和高速公路正常运行。同时,秸秆焚烧使农田表层3~5厘米土壤的有机质受到损坏,造成大量流失,破坏了土壤。在我国广大农村,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广大农民既是农村环境污染的排污者,又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只要他们的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这样的污染就不会消失。

2.农村水污染

我国许多地表水系、湖泊河网,如重点治理的太湖流域、巢湖、滇池、淮河流域等,在城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及农业污染的围攻下受到严重污染,如富营养化,加剧了农业水资源危机。根据农业部组织的全国性污染灌溉地区调查,我国污灌面积由1978年的约4 000km2增加到2003年的30 000km2,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0%。我国灌溉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各种病原菌、有害有机污染物、盐分和重金属等污染。据建设部2005年对全国74个村的抽样调查,96%的村庄没有排水沟渠和污水处理系统。农村生活污水任意排放,污染了水源和环境,同时农村众多养殖场大量堆积的粪便也导致地面水体和浅层地下水体受到污染。

3.农村土壤污染

据国家环保总局报告披露,2004年全国农药施用量达到132万吨,[3]其利用率低于30%。目前,我国东部已有许多地区面源污染的污染负荷比例超过工业污染。我国目前土壤中积累的DDT总贮量约8万吨,贮存了约59万吨。农药的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及农产品,造成污染。

同时,我国化肥年使用量4 637万吨,按播种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22.5t/km2的安全上限。这不仅使农产品的成本增加,也造成对环境和农业的污染。

4.农村固体废弃物污染

农村每天每人生活垃圾量为0.86公斤,我国农村每天约有1.2亿吨生活垃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全部露天堆放,不仅占用了原本就十分有限的土地资源,同时,有毒有害物质的释放又造成环境污染。

农村粪便的污染也呈加剧趋势,农村卫生改善率仅为33.33%,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为41.7%。禽畜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目前我国每年禽畜养殖排放的粪便粪水总量超过17亿吨,粪便和污水工程处理率仅为5.0%~2.8%。国家环保局有关官员称,畜禽养殖污水已达到工业污染的总和。青海省西宁市的张氏集团生猪养殖造成周边环境的严重污染,迫使政府限令整改,就是一例。另外,农民大范围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地膜,使农村的白色垃圾污染不断增加。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t/km2,造成减产损失达到产值的1/5左右。

5.农村工业污染

随着“农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乡镇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逐年增加。造纸的废水,水泥工业的粉尘砖瓦,陶瓷业的二氧化硫、烟尘和氧化物以及工厂废弃物等,日趋严重。根据2000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乡镇工业废水排放量达41.1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54.3万吨,废气排放量463.3万吨,工业废弃物产生量15 008.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2 143.4万吨。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

二、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法律缺失

农村环境的污染本身是一个社会问题,但在法制化国家中,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自然又是一个法律问题。从宏观层次考察看,目前专门针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几乎是一个真空地带。也就是说,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法律制度层面存在着严重的法律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立法层面——相关针对性法律法规缺位

我国目前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就是以《宪法》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还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和有关行政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部门制订的法规与规章,以及民法、刑法等基本法典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规定等。具体分析我国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可以看出,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以实体法为主,程序法内容鲜有涉及,可操作性不够强;部分法律法规条款只对相关问题做出了原则性要求和限制,对违犯者如何处理的罚则内容却很笼统甚至没有,造成执行部门难以执法。

尤其是,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所约束的主体和对象都是针对大中城市的企业及经济体,其中有针对性地提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和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几乎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虽然对我国农业资源的保护有所提及,但未能很好地与农村污染的防治和保护,农民居住、生活、生产环境的建设和改善等方面有机结合统一起来。

2.执法层面——环境监管机关监管不力

一方面,由于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中专门针对农村、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法律法规的缺乏,导致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遭遇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由于农村思想观念、经济发展水平、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农村环境执法不力是普遍现象。很多地区认为环境执法就是城市环境执法和对企业的监管,农村环境执法经常被人忽略。农村环境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懂法律的专业人才缺乏。现行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也不利于严格执法。目前,对农村环境保护享有管理权的有多个部门,包括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等,这些部门往往各自为战,缺乏相互间的沟通与协调,造成“交叉管理”与“管理真空”。多头管理的结果往往是“争利益、推责任”,造成执法空档,给环境违法行为以可乘之机。这就使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

3.司法层面——公益诉讼是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一大瓶颈

经济学领域有名的“公地悲剧”案例,从法学角度讲,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人都有将自己的生存空间和资源向外拓展的天性,在一些公共利益处于无人管理包括产权不清的状态下,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榨取公共资源为己所用。如果公共利益或介于产权不清境地的纠纷利益受到了侵害,应当由谁来处理、由谁来具体操作、由谁来承担诉讼过程乃至面临诉讼失败的诉讼成本呢?随着社会公共领域的延伸及公共事务数量的增长,对这个问题许多法学专家和学者已经做出了大量研究和讨论,得出了一定的科学结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们大都没有把眼光投向农村,具体到对农村、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的行为如何在公益诉讼领域找到突破口。任何理论无论如何科学、完美,如果不具体到现实生活,如果不具体针对某一领域和某一视角,它就是不完美的。所以,对农村、农业环境污染的司法途径的保护也需要更多的专家和学者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三、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

农村环境污染由来已久,历史积淀很厚。从法律角度来看,应当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立法

农村环境污染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单纯地靠几次环保专项行动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加强制度建设,尤其是加强法律制度建设,才能治本。当前,应当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将农村污染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尽快制订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农村各级政府法律职责、污染环境的法律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尽快制订针对农村工商企业的环境保护法律规定,明确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义务、责任,运用法律手段约束企业的行为。同时,应注重对现有法律文件的整合与完善,解决相互间的矛盾和冲突,提高法律的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加快与环保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条例、实施办法的制定,保障法律规定落到实处。

目前,美国、荷兰、韩国等国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等地都已对农村生产经营者排污标准作了严格的规定。各级政府应结合本地实际加以借鉴,制定出农村污染防治的实施细则和办法,使农村环境管理走向法制化、标准化、长效化。

2.严格执法

加强农村环境执法,首先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可以参照公务员考录制度,向社会公开招录法制观念强、文化素质好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环境执法队伍。要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执法机构,尤其是乡镇政府,要建立专业的环境执法机构,配备专业执法人员,保障其执法所需的经费、办公设施、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物质条件。要根据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规律,改进环境执法方式,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教育为主,惩治为辅;变被动执法、事后执法为主动执法、事前防范,切实提高环境执法效果。要加强农村环境执法监督,确保执法活动的客观、公平、公正,将环境执法置于人大、政协、政府、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不断提高其透明度和公信力。通过上述措施,使农村环境执法活动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3.设立综合治理机构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立体性,要求建立一个专门的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机构,综合地进行管理和执法,避免多部门的管理和执法过程中的不协调和相互推诿责任。监管责任不再分派给水利、农业、林业、公安、交通、铁道、渔业管理部门等,而是设立一个专门监管农村环境污染的机构,更好地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监管。由该部门统一执法和监管,利用法律、行政、技术等多种方法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防治,对农村环境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力建.我国“农业立体污染”防治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2).

[2]邵孝侯.农业环境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3]苏杨.中国农村环境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6-01-14.

[4]王潼翔.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的调查和思考[J].陕西经济研究,2007,(2).

任丘市农村水环境现状及对策 篇8

任丘市农村水环境现状及对策

摘要:任丘市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在省内名列前茅,但审视其经济发展历程,仍属于粗放型的,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增长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综合实力从“九五”起一直位居河北“十强”和全国百强县市,全市生产总值406.7亿元,固定投资70.1亿元,财政收入35.3亿元.作 者:刘雅倩 作者单位:任丘市水务局期 刊:河北水利 Journal:HEBEI SHUILI年,卷(期):,“”(5)分类号:X3

宿松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篇9

摘要:界定机动车维修、报废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废水、土壤污染为机动车二次污染,并通过实地调查、监测分析广州市12家定点报废汽车回收公司,开展机动车二次污染现状研究.研究表明,报废机动车回收过程中对资源化金属的回收利用成效较好,但对用途不大的部件随意渠道转移,对危险废物和严控废物未能较好处理;大多没有完善废水处理设施,废水直接排放;土壤多项特征污染物超标严重.针对广州市机动车二次污染现状,提出了加强法规建设、环境监控、行业管理、清洁生产等防治措施.作 者:岑慧贤 余斌 李云虹 作者单位:岑慧贤,余斌(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广州,510030)

李云虹(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广州,510700)

我国水体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篇10

1 我国水体污染概况

2005年国家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江河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见表1所示,除部分内陆河流及大型水库外,污染呈加重趋势,大江大河的干流水质尚属良好,但流经城镇的河段污染严重,尤其是大中城市下游河段。水污染正从东部向西部发展,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区域向流域扩散。

从南北方对比来看,北方城市河段污染大多重于南方。我国主要河流普遍存在有机污染,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根据国家环保局2005年的统计,国家环境监测网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32%和27%。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污染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

%

我国湖泊普遍受到N、P等营养物的污染,2005年,28个国控重点湖(库),满足Ⅱ类水质的湖(库)2个,占7%;Ⅲ类水质的湖(库)6个,占21%;Ⅳ水质的湖(库)3个,占11%;Ⅴ类水质的湖(库)5个,占18%;劣Ⅴ类水质湖(库)12个,占43%。大的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巢湖、滇池和太湖污染严重,水质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和总磷。

调查的139座主要水库中,水污染极为严重的劣Ⅴ类水质水库有8座。对93座水库评价,结果处于富营养的有14座水库。

我国四大海区沿岸近海海域水质恶化日趋明显,其中渤海、东海污染较重,南海较轻。重点河口、海湾、港口、大中城市附近海域污染较为严重。

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已有20多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形成了区域性漏斗,局部地区的地下水源有面临枯竭的危险。

1.1 水系污染

1.1.1 长江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江水量大,纳污能力和自净能力较强,因此总体水质良好,上中下游大部分河段水质均能满足一般工业用水的需求,70%的断面水质能满足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要求。104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76%、13%和11%。长江的污染性质多属有机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虽然目前长江干流水质总体还好,但干支流主要城市近岸水域污染严重,干流约有600公里岸边污染带,多分布于沿江重要城市;饮用水源地部分受到有毒有机物的影响,部分地区有超标现象;沿江城市的多处主要取水口难以保证稳定达到水质标准。

1.1.2 珠江

珠江水系总体水质良好。33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76%、18%和6%,无Ⅴ类水质断面,大多数河段均能满足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5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

1.1.3 松花江

松花江水系属轻度污染,42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24%、57%和19%。由于经济开发和生产布局的不合理,松花江流域的水资源污染严重,大多河段水质仅能满足一般工业或农业用水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氨氮。

1.1.4 辽河

辽河水系属重度污染,37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0%、30%和40%,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和高锰酸盐指数。

1.1.5 黄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域面积、河长居全国第二位,水量在全国七大江河中居第5位,径流较贫乏。黄河水系属中度污染。44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4%、41%和25%。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氨氮和5日生化需氧量。

黄河干流属轻度污染,水质与上年持平。全年满足Ⅲ类水河长占45.8%,Ⅳ、Ⅴ类水河长分别占48.3%、2.8%,劣Ⅴ类水河长占3.1%。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黄河支流总体为重度污染,水质与上年持平。全年满足Ⅲ类水河长占37.9%,Ⅳ类水河长占14.8%,Ⅴ类水河长占5.7%,劣Ⅴ类水占41.7%。超标项目主要为氨氮、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5日生化需氧量、挥发酚等。

1.1.6 淮河

淮河水系属中度污染,86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17%、51%和32%,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5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石油类。

1.1.7 海河

海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江河流域中水资源最匮乏的地区。海河水系属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和5日生化需氧量,污染性质属有机污染。

1.2 湖泊污染

我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目前我国许多大型湖泊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湖泊污染物主要是总氮、总磷、BOD5、COD和重金属。根据对我国130多个湖泊近期调查资料结果分析表明,我国湖泊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严重富营养化。在几大湖泊中,尤以太湖、巢湖和滇池(简称“三湖”)污染最为严重。

1.2.1 太湖

太湖是太湖流域内最大的淡水湖泊,水域面积2 338千米。太湖的水质污染以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5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

2005年,太湖湖体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年均值分别达到Ⅲ类、Ⅳ类水质标准,但由于总氮污染严重,湖体水质仍为劣Ⅴ类。湖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与上年相比,湖体水质无明显变化。在21个国控监测点位中,无Ⅰ~Ⅳ类水质,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点位分别占33%和67%。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环湖河流为中度污染,与上年相比,总体水质好转,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和5日生化需氧量。89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Ⅱ类水质断面占1%,Ⅲ类占16%,Ⅳ类占28%,Ⅴ类占17%,劣Ⅴ类占38%。

1.2.2 巢湖

巢湖水质目前主要受到N、P营养元素和有机物的污染。湖水富营养化十分严重,湖区100多种水藻大量繁殖,严重败坏水质,大大影响湖区的经济发展。

2005年巢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湖体12个国控监测点位监测结果表明,湖体水质总体为劣Ⅴ类,西半湖污染程度明显重于东半湖。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环湖河流12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Ⅱ类水质占8%、Ⅲ类水质占8%、Ⅳ类水质占33%、Ⅴ类水质占8%、劣Ⅴ类水质占43%。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5日生化需氧量和溶解氧。

1.2.3 滇池

滇池由于营养物质如TN、TP、磷酸盐、溶解性有机物和重金属如汞、砷、6价铬的增加,外海水质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湖区平均水质不到Ⅴ类标准。

2005年滇池草海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外海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湖体10个国控监测点位监测结果表明,草海水质为劣Ⅴ类,外海水质为Ⅴ类,草海污染程度明显重于外海。与上年相比,湖体水质无明显变化。环湖河流为重度污染,与上年相比,水质略有下降,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和5日生化需氧量。8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Ⅱ类水质占12%、Ⅳ类水质占25%、劣Ⅴ类水质占63%。

1.3 大型水库污染

2005年,监测统计的10座大型水库中,石门水库(陕西)为Ⅱ类水质;千岛湖(浙江)、丹江口水库(湖北)、密云水库(北京)和董铺水库(安徽)为Ⅲ类水质;于桥水库(天津)为Ⅳ类水质,松花湖(吉林)为Ⅴ类水质;门楼水库(山东)、大伙房水库(辽宁)和崂山水库(山东)为劣Ⅴ类水质。其中,千岛湖为贫营养状态,于桥水库为轻度富营养状态,其它7座大型水库均为中营养状态(石门水库因数据不全未做富营养状态评价)。与上年相比,丹江口水库水质由Ⅳ类变为Ⅲ类,水质好转;松花湖水质由Ⅳ类变为Ⅴ类,大伙房水库和崂山水库水质由Ⅴ类变为劣Ⅴ类,水质下降;其它大型水库无明显变化。

1.4 海域污染

2005年环境状况公报指出,与上年相比,四大海域近海水质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但局部海域污染严重。黄海和南海水质总体上较好,渤海水质一般,东海水质较差。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状况。

1.5 地下水污染状况

2005年环境状况公报指出全国主要城市和平原区的地下水水质状况相对稳定,局部地区有继续恶化的趋势。监测表明,地下水污染存在加重趋势的城市有21个(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东南地区),污染趋势减轻的城市14个(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地下水水质基本稳定的城市123个。在具备系统统计数据的171个地下水降落漏斗中,漏斗面积扩大的65个、漏斗面积缩小的57个、漏斗面积保持稳定的49个。如北京原是“千泉之地”,由于超采地下水,每年地下水下降2米多,现在地下水位比20世纪50年代下降超过了50米,形成降水漏斗区1 000千米。

2 水体污染防治原则及对策

水环境污染防治的原则就是“减少污染负荷,增加环境自净能力”,污染处理和增加水环境自身稀释能力相结合。解决我国水污染问题要从多方面着手,综合考虑,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2.1 减少耗水量,开发新水源

企业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节水方法。修建水库、开采地下水、净化海水等可缓解日益紧张的用水压力,但同时要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2.2 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

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状况与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很不匹配。我国的主要农业灌溉区和需水工业大多集中于北方,而水资源分布却是南多北少,导致北方水环境严重恶化。因此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和布局势在必行。具体来说,一是在北方地区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尽量少建或不建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二是加强对老企业的改造和管理,降低其能耗和污染,关、停、并、转那些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价高的企业;三是采取″分散集团式″的产业布局原则;四是对耗水量大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走节水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之路。

2.3 加强科研

加强监测、评价、技术、设备等的科研开发,开展国内外交流。结合国情,引进国外先进的水环境恢复技术,通过生物技术与物理、化学手段的结合,充分利用水环境的自净能力,加速水环境恢复的进程。

2.4 建立水资源保护区

为从整体上解决我国水环境恶化的问题,必须有计划地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水资源保护区,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A流域水资源保护区;B山区和平原水资源保护区;C大型水利工程水资源保护区;D重点城市水资源保护区。

2.5 改变原有的水资源管理状态,建立统一的管理、价格体系

原有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条块分割,水资源的使用和治理分家,利益与义务背离,使我国水环境恶化到今天的地步。应当及时改变原有的管理办法,从部门内调整优化到跨部门的整体管理,逐步形成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于一体的企业化管理体制。另外,还要改变原有的水资源无偿使用的局面和观念,明确水资源的产权,建立起一个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逐步推行排污总量控制,应用市场机制,有偿使用环境容量。

2.6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水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水环境和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让碧水蓝天再现,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工、农、林、交通、市政、环保等各行业,需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深入、持久、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各阶层人士热爱并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事业。

水污染防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政策、管理技术、市场调节、全民配合等各方面,必须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水污染治理机制,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依靠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

摘要:对我国的水体污染现状作了具体的阐述,根据水体污染防治原则,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水体污染,水体防治原则,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2006(6):6-27.

[2]蒋耀新.水环境现状及水污染防治[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3(4):454-456,460.

[3]王建华,江东,陈传友,等.我国水体污染现状分析与保护[J].水资源保护,1999(3):25-27,41.

[4]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5年黄河流域水资源质量公报[R].2006.

[5]张文和.论重庆水资源保护、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14-18.

[6]方子云.保护水环境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J].人民长江,1998,29(1):38-40.

[7]蒋平.三峡工程对长江重庆段水环境影响及对策[J].人民长江,1997,28(5):7-10.

[8]郑怀礼,袁宗宣,郑泽根,等.论三峡库区的水环境问题和水环境保护对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9(4):91-95.

[9]蒋昭侠.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战略[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11(2):41-42.

【宿松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推荐阅读:

安徽安庆宿松教育网06-16

宿松精神文明建设工作01-07

宿松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文件09-08

上一篇:扣人心弦的比赛作文550字下一篇:职高开学典礼发言稿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