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软环境建设

2023-01-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乡镇软环境建设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若干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作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发展生态经济应是其法律内涵。其中的政府责任源于环境公平和客观实际的需要,公众参与则应定位于优化政府运行和公众利益诉求的表达。同时,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禁止污染转移等相关环境法律制度需要完善。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内涵;政府责任;公众参与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是现阶段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农村环境的有效载体;是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的重要基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工程。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环境保护,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与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密切相关,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良好的运行需要法制的保障。为此,本文拟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若干法律问题进行研究,以期构建完备的环境法制。

一、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法律内涵

2000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要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2001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全国启动了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截至到2008年4月已先后命名了七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村,其中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共629个,国家级生态村共24个。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提出的加强生态省(市、县)和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要求,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关于加强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全国要创建2000个环境优美乡镇和1万个生态村。与此同时,各地也纷纷开展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建设活动。为此,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专门制定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试行)》(2002年)和《国家级生态村创建标准(试行)》(2006年),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基本条件和考核指标。这些基本条件和考核指标从形式要件上指出了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努力方向,如国家级生态村创建考核指标包括了经济水平、环境卫生、污染控制、资源保护与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这对美化村容镇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相对于全国4万个乡镇和数十万个行政村来说,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级生态村标准的要求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除了要考虑形式要件外,更要注重实质内涵。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实质内涵就是发展生态经济,其法律化即是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法律内涵。所谓生态经济,又称绿色经济,是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活动形式;是一种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与环境和谐、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也是一种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有机结合、市场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的良性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是生产不断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形式,是生态和经济并重、双赢的经济形式。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依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当前,农村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经济仍在走传统的发展之路。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为了解决农村的贫困化问题,国家开始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方面,发展生态经济是农村脱贫与环境保护一体化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传统的经济发展之路只强调了发展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它虽然可以在一定时期改变农村的贫困局面,但最终却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经济则强调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强调生态资本在经济建设中的投入效益,要求以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的恢复与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统一规划、综合建设,要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最终解决农村的贫困化问题。由此,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必须把发展生态经济确立为其法律内涵,从而为创建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打下良好的基础。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以发展生态经济作为其法律内涵,有助于全国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乡镇和行政村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建设,努力争取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级生态村标准的要求。

二、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政府责任

随着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保护已逐渐成为现代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农村环境保护在中国的整体环境保护中具有基础地位,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关键措施,这其中政府承担着重要责任。

(一)政府承担建设责任的原因

1、环境公平正义的需要。公平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对人类而言,环境领域的公平正义是最基本的,因为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基础。维护环境公平正义是政府当然的职责,其实现与否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当代中国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城乡二元化结构,这一特征在计划体制时代被进一步固化为城乡二元化体制,其虽然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系统的扩张,但代价却是农村的发展滞后和城乡系统的对立,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基于此,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中央作出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城乡协调发展不仅仅是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环境保护也要协调发展。中国的环境保护及其立法长期深受城乡二元化体制的影响。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

的中国环境保护立法虽然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仍突出表现出大中城市利益中心主义和大中企业中心主义的特征。政府更多地关注大中城市的环境保护需要,对农村环境保护则重视不够,从而导致城乡环境问题解决的分离;现实后果就是在城市环境问题尚未很好控制的同时,农村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公平和正义受到影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居住在农村,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环境利益。因此,从维护环境公平正义出发,政府在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应承担责任。

2、客观现实的需要。中国环境保护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政府自上而下推动进行的,这一点与西方发达国家环境保护运动自下而上地开展有着根本不同。在中国的环境保护中,政府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由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这是因为,一方面,农村群众的整体环境意识有待提高。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符合农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但在短期内可能要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土地利用的重新规划等,从而对一些群众的现实利益造成影响;加之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还面临着脱贫的压力,发展经济的冲动往往造成了环境的损害。另一方面,农村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尚不能适应发展生态经济的需要。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法律内涵是发展生态经济,而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支撑,但目前农村群众的科技文化水平还不高,一些地方文盲率较高。所以,根据客观现实的需要,政府在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应承担责任。

(二)政府承担建设责任的性质

政府从其产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一定的职能。“近代社会,随着政治社会化历程的启动,政府的阶级统治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开始了此消彼长的运动……尽管政府的统治职能依然存在,而社会管理职能却不断地增强和膨胀,从而使政府的统治职能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以至于在今天,人们从常规的政治生活中,往往看到的是政府在社会管理中所发挥的突出作用。”早期,在环境法功能定位局限于解决“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环境领域的政府责任是较为单一的,对行政相对人的管制是政府的主要环境责任。但随着环境法功能定位的调整,政府环境责任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管理责任仍是必要的,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还要加强;另一方面服务责任逐渐成为主流。

在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政府虽然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但其责任的性质主要是服务责任。原因在于,在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公众的主要环境公共需求是政府的服务,这其中包括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经济的科技支撑和环境教育等方面。满足公众的环境公共需求是政府的责任。由于环境具有供给的普遍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所以环境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对于公共物品,市场或私人是不能或不愿提供的,只能由政府负责提供。所以,现代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已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只有服务最多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政府公信力才会高,才能获得公众的信任。因此,在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政府有责任通过提供更多的环境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来满足公众的环境需求,以解决长期在此领域的欠账,如相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唯有如此,才符合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三)政府责任的配置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政府责任的构建需要制度的保障。“在将公众合理的公共服务需求确认为公民的公共服务权利的同时,规定政府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保障公共服务供给的法定职责,这就建构起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共服务供求关系。”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政府责任的配置。现代政府本身都存在着一定的架构。从纵向结构看,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政府责任的配置,就是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环境职责的配置,但如何配置则要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能力。

1、中央政府的责任。中央政府具有较强的政府能力,且某些政府能力是地方政府所不具备的。因此,中央政府应承担地方政府所不能承担的环境责任,如发展生态经济所需要的重大科研支撑的研发、普及性的环境教育、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跨地区的基础性环境设施等;同时,对地方政府承担的环境责任,一方面要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在其能力不足、难以履行时要给予帮助。

2、地方政府的责任。《环境保护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第16条)从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实际出发,地方政府应比中央政府承担更多的具体责任,如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规划、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落实、农村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本行政区域内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但地方政府作为一个统合的概念,其本身还具有一定的层级性。在我国,地方政府共分为四个层级,即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县级政府和乡级政府;各层级地方政府之间在政府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政府责任承担应有所区别。一般而言,省、市政府由于政府能力较强应承担较多的提供环境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责任,而县、乡政府只提供必要的环境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乡镇和村清洁的饮用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

三、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的公众参与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作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举措,其实现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除了保证政府的作用外,还要强化公众的参与,唯此才能构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公众参与的定位

当代环境法的一个重要发展就是强调公众参与到环境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全过程,这是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环境民主原则的体现。在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中更应贯彻环境民主原则,积极推动公众的参与,但这首先涉及其定位问题。

公众参与在整个中国环境法治建设中地位一直不彰有其历史原因,这个历史原因就是专制主义的法文化传统。专制主义的法文化传统虽然是历史的,但其影响却弥漫至今。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是专制主义,所以中国有着迥异于西方的法文化传统,如尚“礼”、鄙“诉”、重“刑”、轻“民”等,从制度化的历史来看,对普通民众强制性的规制成为主流。所以,传统的家长制在法律上往往表现为过度的“父爱主义”。国家主义成为专制主义法文化传统现实存在的缩影。法文化传统是历史沉淀的产物,要消除其影响并不容易。在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进程中,政府一直居于主导性的地位,并且由于现实的需要这一特质还会保持较长的时期。但现代社会正在从管理走向治理,要实现良好的治理即善治,必须加强公众参与。这一点在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至关重要,因为政府的能力是

有限的。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会必然会涉及广泛的利益冲突,如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等,面对这些公益与公益、公益与私益、私益与私益之间的冲突,政府并不是最佳的裁决者。公众参与“实际上就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表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友好合作,它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由此决定了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定位是:一方面公众参与并非是对抗政府的机制,而是优化政府运行的机制;另一方面公众参与是公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机制,尤其对农民这一弱势群体而言,它有助于实现环境公平和正义。

(二)公众参与的方式和途径

与城市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相比,农村环境保护中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方式和途径有着自身的一些特殊性。

1、公众参与的方式。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所谓直接参与,就是农民不借助其他力量亲自参加有关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事务活动;所谓间接参与,就是农民借助其他力量参加有关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事务活动。根本上,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由于直接关系到当地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应该鼓励农民的直接参与。但在现实中,限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民的间接参与也是必要的。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农民间接参与所借助的力量,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可能像城市地区那样依托于一般性的民间环保组织,而必须依托其他的力量即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第2条)由此在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公众参与的方式应实行村民自治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

2、公众参与的途径。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指出:“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监督。”

以上这些都可以成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公众参与的途径,此外,还可以通过协商来进行。协商不同于对话、讨论和一般的交流,它强调理性的观点和说服,而不是操纵和强迫。“公共协商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参与公共讨论和批判性审视具有集体约束力公共政策的过程。这种协商过程基于政治谈判或契约交易,同时受公共利益责任的支配。”公共协商的主要目标不是狭隘地追求个人利益,而是利用公共理性寻求最大程度地满足所有公民愿望的政策。

(三)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公众参与存在两个现实问题:一是公众参与不足;二是公众参与不当。

1、公众参与不足。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公众参与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公众参与不足,即农民对有关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事务活动参与不够。究其原因:一是农村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加之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许多人有“搭便车”的想法,在许多事务活动中存在等和看而不是积极参与的现象;二是相关法律权利的赋予尚不完备,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环境表达权和环境参与决策权在环境立法中并不明确。因此,必须普及环境教育,提升农村群众的环境意识,完善环境立法,赋予公众相关法律权利,才能解决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公众参与不足的问题。

2、公众参与不当。与公众参与不足不同,公众参与不当是公众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是基于公民的责任感,不是出于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而是只考虑自身的现实利益,有时甚至只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从而采取非规范化、非程序化的参与方式。农村群众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冲突以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有时把握不当,从而在公众参与过程中可能出现参与不当。因此,要加强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同时要切实考虑农村群众的实际利益。唯此,才能解决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公众参与不当的问题。

四、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的相关制度完善

(一)土地规划制度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需要对土地的利用进行全面的规划,使其符合发展生态经济的要求。现行土地规划制度主要体现在《土地管理法》中,其中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17条)“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土地用途。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划分土地利用区,根据土地使用条件,确定每一块土地的用途,并予以公告。”(第20条)上述规定要求乡(镇)土地规划要划分土地利用区并明确用途,这对于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建设是必要的。但当前在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过程中,面临这样一个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即对已存在的不当土地利用进行重新分区,从而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使其土地用途适应生态经济的要求。因此,现行土地规划制度应对土地利用重新分区作出规定。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土地利用进行重新分区时,应考虑对原土地使用者的损失给予合理的补偿,切实保障相关个体的私益,从而促进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建设。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环境法的基本法律制度,对于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可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促进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生态经济的实现。2002年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第2条)据此,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包括规划和建设项目。这其中,开展规划环评是《环境影响评价法》立法的主要目的。但现阶段有关规划环评尚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在战略环评方面,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带来消极影响。为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健全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从环境角度在区域发展定位、产业布局、行业结构上提出要求。只有在规划层面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才能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禁止污染转移制度

当前城市经济发展面临着结构升级,同时,城市环境保护的力度在加强。在此背景下,城市向农村的污染转移不断显现,这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是一个严重的外部威胁。因此,必须强化禁止污染转移制度。禁止污染转移制度,在现行多部环境法律中都有体现。如《环境保护法》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给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单位使用。”(第34条)《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对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落后设备实行淘汰制度……依照前两款规定被淘汰的设备,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第19条)《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国家对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严重污染水环境的落后设备实行淘汰制度……依照前两款规定的被淘汰的设备,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第22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研究、开发和推广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公布限期淘汰产生严重污染环境的工业固体废物的落后生产工艺、落后设备的名录……列入限期淘汰名录被淘汰的设备,不得转让给他人使用。”(第28条)但上述规定缺乏对城市向农村转移落后生产工艺和落后设备的具体规定,结果导致许多乡镇和村落为了发展经济,从城市接收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造成了不利影响。

(四)其他法律制度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需要完善的环境法律制度还包括有关经济刺激制度和环境审计制度。在经济刺激制度方面,政府应加强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的财政扶持和技术援助。为此,应实施政府优惠贷款、减税和无偿转让有关技术等经济刺激方面的措施。在环境审计制度方面,应加强对政府的环境绩效审计,重点关注在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中政府环保资金投入、管理、使用情况,环保政策落实和环保目标实现情况,并就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完善环保政策措施提出建议。

(责任编辑:周振新 朱 蓓)

作者:张建伟

第2篇:乡镇农田水利建设对当地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

摘要: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质量过硬的水利工程保障我国现代化农业稳步发展。本文意在根据乡镇农田水利建设特质,详细分析水利建设工程对当地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有的放矢深入探索改善不利影响的有效應对策略,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关键词:乡镇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

乡镇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由于大量挖掘土壤,并对采挖土壤任意搁置,缺乏科学合理的防护措施,易造成大量水土资源流失问题。水利工程建造的沟渠、沟渠与生产道路一体、临时道路等,破坏当地田间生物的生态环境;新修建的沟渠净水能力不如原有土质沟渠,影响沟渠下游湖泊、河流水质。

一、乡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

乡镇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包括灌溉排水、沟渠建筑、田间道路、沟渠与生产道路一体的改造修缮及新建等工程。灌溉排水工程施工内容主要包括田间灌排农渠、沟渠与田间道路一体、背水桥等。影响农田水利建设时长、投资数额以及质量的因素较多,一般由工程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与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地方经济建设状况等构成。农田水利工程施工难点有以下方面:农田水利工程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建设需求面积大,利益牵涉方众多,协调各方利益要求并达成一致的难度大[1];农田水利工程建筑材料需求量大,并且多数施工地区交通情况不便,给建筑材料运输造成极大困扰,一部分地区甚至只能依靠工程施工方临时自建道路满足运输需求;破土动工后土石方挖掘回填量过大,大大增加工程作业量;农田水利工程按照工期行进易受到当地农业生产的干扰,工期无法灵活安排,只能调整至农闲期,同时需注意当地雨季时间。

二、对当地水土保持的影响

(一)破坏地表植被

水利工程施工作业期间,大量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流动频繁的工作人员,均会对施工地区原有植被、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打破作业区域建立的生态平衡。地面动植物生存环境被强制损坏,逐渐形成裸露的地表,使该地原有水土保持能力大大减弱直至完全丧失;人工生产的建筑材料铺筑在施工地点的土地表面,阻碍雨水渗入供土地吸收,产生地表径流现象,渐渐加剧水土流失问题。

(二)废弃土渣过多

造成农田水利工程废土废渣过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原土质沟渠挖掘淤泥流沙、一般土方时,除部分土渣重新用于沟渠回填和修筑田埂之外,其余大量剩余土渣需运送至外地弃置。二是水利工程施工前期,拆除作业地点原有的破旧渠道和其他设施。此部分发掘的土渣如若没有及时修筑围栏、采取截流措施,被挖掘的土渣将随雨水冲刷产生径流流失。

(三)施工地未采取对应措施造成水土流失

农田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由于工程需要必须自建大量临时施工道路,保证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等及时供应。临时铺设的路面结构多为砂砾石或素土,又因工程需求有大量的工作人员与车辆频繁碾压,导致施工地点地表长时间处于暴露状态,被雨水冲刷致使水土流失[2]。新挖掘的边坡较为陡峭,若施工方未对边坡采用有效策略,应对滑坡崩塌问题,易形成水土资源流失。开挖的大量松散土壤堆置在沟渠两边,如若施工方未及时采取覆盖与拦挡措施,一旦遭遇强降雨天气,将造成水土资源大量积流失。

三、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对当地生物的影响

1、对当地生物影响的主要原因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施工期间,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对该地区生态系统平衡产生负面效应。水利工程建设的田间道路与渠道的防渗衬砌,对田间动物赖以生存的家园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致使区域性生物系统失衡。部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追赶工期,不分昼夜进行施工,影响当地动物生活习性;对当地水土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损害田间动物的繁殖环境。由不同生物维系区域性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对当地农业生产同样造成一定影响。

2、对当地生物造成的实际影响概论

农田水利工程沟渠防渗衬砌方法,基本由混凝土浇筑、预制板衬砌与水泥砂浆批荡等构成。此种方法能够有效预防沟渠渗漏,增加水流速度,但一定程度上损害施工地区生态平衡。对渠道内砖砌渠道见光面用水泥砂浆批荡,构成的渠道内壁光滑陡峭,深度基本达到40厘米至120厘米之间。对于在田间栖息的生物而言,渠道深度与长度过大,一些动物掉入沟渠内难以脱身,唯有坐以待毙。田间沟渠做完防渗衬砌处理后,使渠道流速度糙率降低、水流比较湍急,对渠道内水温调节以及缓冲功能有所影。原有土质沟渠和农田土壤水体交换被阻碍,使水流中存活的鱼虾等河流生物栖息地受到巨大改变。新建于田间的道路及道路两旁沟渠,阻碍田间生物的原有正常活动。

(二)对当地水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化肥,使农田附近水体中氮、磷元素含量激增[3];而农机肥如家禽的粪便等,没有经过妥善处理就肆意使用,同样会导致农田土壤与附近水环境中遭受重金属、激素等有害物质的污染。通过大量研究表明,土质沟渠对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重金属元素与激素等污染物质截留效果,优于衬砌渠道。土质渠道中富含的底泥、水生植物、微生物等,均可对渠道内的污染物质起到自主净化吸收作用,进而实现水体自我清洁的效果。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衬砌沟渠由于渠壁光滑、经过的水流流速过快,难以囤积底泥,不具备水中微生物及水生植物生长繁殖所需的必要条件。沟渠内水体自净能力减弱,加重水体污染情况,严重影响渠道下游湖水、河流的水质安全。

四、解决乡镇农田水利建设不利影响的有效措施

(一)优化农田水利工程设计

工程设计标准除应考虑工程经济效益、保障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等,还需建立在对施工地点自然环境、天气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面考量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区域的生态平衡问题;在工程规划设计中融入维护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权衡有关施工作业项目与破坏环境程度之间的利害关系,多角度深入思考水利工程建设宗旨与可持续发展建设理念。沟渠建设除要满足基本排水、灌溉需求外,工程设计方应尽力在合理区间内,调整沟渠密度与农田占地面积,降低因沟渠堆砌对农业生产产生负面影响。开展渠道衬砌防渗工序,应避免为减少投入成本而全部一刀切,使用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方式。适量保留原有土质沟渠,避免因新建沟渠产生严重水体污染问题。实际施工阶段可因地制宜,采用设计水位线下使用防渗堆砌,设计水位线上运用土质沟渠的生态建设方式。既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效果,并最大程度保护该地区生态平衡。

(二)加大工程施工监督管理力度

农田水利工程在实际建设期间,因施工作业的必要性,易导致区域地表植被被破坏、水土资源流失、占压地表等环境破坏问题。在此工程行进期间,施工作业产生的噪音、建筑垃圾、废水废料及汽车排放的有害气体等,都会对施工区域生态环境形成恶劣影响。综上所述,加强工程监督管理力度,规范施工作业流程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承包方应详细制定实际施工流程规范及环境保护策略,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督促施工人员重视水土流失现象,对表土实施剥离与防护工作。注重对土地开挖与回填的合理分配,尽力保持挖土量与回填量之间的平衡,减少水土资源流失。切实做好预设防护工作,根据施工地点实际情况,布置建筑材料取料地点、废弃地点;在沟渠修筑作业地点,设置遮盖、边坡、拦挡等防护设施,预防因工程监管工作不力导致水土资源严重流失。

结论

大力建设乡镇农田水利工程,可有效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增长当地农业经济效益,具有诸多益处。但大型工程开发建设应重视自然环境保护问题,牢记可持续发展理念。针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特点,有关行业部门需致力于解决水利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姝颖.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粮食,2020(12):55-56.

[2]王盼.浅谈如何做好农田水利建设施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0(02):41-42.

[3]刘振明,魏磊.探讨农田水利建设对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影响[J].山西农经,2018(02):73.

作者:罗家林

第3篇:关于不断改善乡镇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

【摘 要】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是乡镇经济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近些年来羊场镇在乡镇环境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手抓基础建设,提高硬件水平,一手抓制度管理,优化服务机制,使羊场镇环境面貌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促进了该镇经济的较快发展。文章分析了乡镇经济管理中的几个存在问题及解决存在问题的主要思路,旨在改善乡镇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不断改善;乡镇经济;发展环境;措施

1.主要做法和效果

1.1统一思想,牢固树立“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念

通过大小会议和各种方式努力让乡村两级以及相关乡直单位和站所认识到:如果我们的软硬环境跟不上,势必严重影响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更谈不上科学发展。因此“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形势所迫,势在必行。环境抓好了,投资者“愿进来,留得住,可发展”。乡镇增财税,农民可增就业和多渠道创收。

1.2依托政策加强电网、通信、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近些年,羊场镇立足镇情,主动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加强电力、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乡镇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通过与滇东电力局的多方协调。投资电网改造工程,结合电网改造,完成集镇各类网线的清理整治,使网线布局更趋合理;二是与电信公司加强函接和沟通。在信号塔的搭建和占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做好当地群众工作,现全镇各村通信网络已基本做到全覆盖,信息沟通畅快便捷;三是交通建设日趋完善。投资330万元,完成鸡场8个自然村13条主干道5万平方米的路面硬化;投资260万元,完成兔场、镇兴等11个省级重点扶持村项目建设,完成大松树、宗德、英角、陈湾等十个村的村间道路建设;投资420万元,完成红石岩水库进场公路及马路河移民安置点道路建设;投资280万元,完成鸡场至普瓦7公里通行政村道路硬化工程和清水大山头自然村3公里道路改建工程。四是加快推进水利建设。供水严重不足一直是困扰羊场镇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企业有顾虑、群众有抱怨。近五年来羊场镇协调投资4697万元实施各类水利工程242件,铺设管网43.2萬米,安装水表4250个,完成小冲水库和秧田冲水库除险加固。投资260万元,完成7个村10个村民小组、5所完小的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和农资动态沟渠项目建设。积极支持和保障省级项目红石岩水库建设,配套沟渠建设完成27公里。为今后的人畜饮水和企业用水打下了基础。

1.3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

改造危房,以贫困闻名的普瓦村委利用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的项目机会,发动群众采取各级补助一部分自己筹措一部分的方法,翻新了危房,修建了通往国道的柏油路,村间河道修整整齐,东西两个大村村间道路全硬化,并栽上了行道树,村容村貌得到了完全改观,昔日有女往外跑的地方变成了充满魅力的新农村。

1.4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投资4000万元,完成羊场中学教学楼、学生食堂、科技楼、教师周转房及鸡场大硐小学综合楼、宗德完小教学楼、羊煤子弟小学、镇兴完小教学楼排危工程建设和清水完小、兔场完小、鸡场完小、宗德完小等小食堂改造工程。使羊场镇的学习和教学环境大大改善。

1.5加快集镇环境建设步伐

主要有:委托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集镇总体规划进一步修编,规划控制范围扩大到16平方公里;投资120万元完成集镇朝阳街延长线街道建设;投资80余万元对集镇街道进行绿化;投资50万元对工业园区大道及入口进行绿化、美化;回填集镇西侧荒沟,建成农产品交易市场。组建镇容监察队,投资26万元添置垃圾清运车1辆,加强集镇卫生环境整治;投资2950万元,完成政府廉租房、镇文化中心综合楼、敬老院综合服务楼建设;投资170万元启动卫生院1200平方米综合楼建设;融资500万元启动占地41亩的三级客运站和农贸市场建设;占地60亩的文化活动广场征地工作正在推进中;占地22亩、计划投资500万元的镇幼儿园已开工建设。通过以上措施努力使集镇环境城市化。

1.6依托管理强服务

全面学习和强化公务员管理八项规定,一是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积极主动研究和帮助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做好服务工作,确保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快。着力营造重商、亲商、爱商的浓厚氛围。不断深化我镇领导与企业、重点项目的联系制度,做到分工负责,从速解决问题,切实维护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强廉政文化教育。领导干部要认真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严禁在公务活动中“吃拿卡要”和徇私枉法,各站所工作人员要严守自己的岗位职责,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快捷高效地为群众服务。三是订立考核和奖惩制度,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从而为羊场镇的和谐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乡镇管理体制滞后

一是乡镇“权小责大”。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乡镇辖区内的经济发展、社会治安、安全生产、信访维稳、造林绿化等各项工作都要乡镇签订责任状,由乡镇“买单”,而乡镇却处处被动,顾此失彼,有责无权,这些都加大了乡镇环境建设的难度;二是干部队伍“僵化”。在各机关事业单位中,占干部总量绝大多数的普通干部队伍因交流轮岗机制不健全,工作后一岗定终身,部门终老以及单位内“体内循环”等情况日显突出。由于干部的长期不交流,产生了干部队伍的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思想僵化、能力单一、因循守旧,接受新知识、创新开展工作能力较弱,越来越不适应乡镇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的需要。

2.2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些年,羊场镇在道路、通信、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改善,但随着企业的入驻和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道路的日常维护和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羊场镇经济的发展。

2.3企业经营存在较大干扰

主要是来自企业周围村民的干扰。企业周围的部分群众缺乏大局和发展观念,个人利益至上,认为爱哭的孩子有奶喝,在企业征占地过程中漫天要价、百般刁难,人为设置障碍,个别的甚至敲诈勒索,蛊惑群众,制造事端。比较突出的,一是以磷电公司的建设和环境污染为由的堵路和集众闹事;二是以矿区采矿导致房屋开裂和饮水困难为由的集众堵路、堵井口阻止矿区作业。此类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2.4乡镇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有所欠缺

近些年由于大的制度环境的改变,各地群众的上访缠访案件频发,羊场镇也不例外。群众事无巨细首先就用上访来达到目的,甚至进市、进省、进京集体上访和单个上访,个别条件苛刻,要求无理的主张得不到支持后会长时间缠访,特别是集中在国家或各级重大活动或会议时段上访。较多的上访和信访案件分散了各级领导的精力,甚至耗费了基层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稳健发展。

3.解决存在问题的主要思路

3.1改进乡镇管理体制

一是给乡镇“放权”。主要是下放事权和扩大财权。例如乡镇规划建设的审批权,人員调配权,调整财政分成及部分税费政策,财税收入分配政策考虑源头控管、取之于源头,用之于乡镇;二是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调配等方面适度向乡镇倾斜;三是加强干部交流。大力推行普通干部交流轮岗制度,使干部可以在乡镇之间和市直单位之间交流,即允许干部在不改变人员编制、身份、待遇的前提下进行择岗交流。逐步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自主选择的岗位交流机制,给干部队伍注入新的活力,从而有利于乡镇经济发展环境的建设。

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通村道路硬化力争全覆盖;二是加大供水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解决当前人畜饮水和企业用水紧缺的瓶颈问题;三是加强现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使其能较好的保障经济发展需要。

3.3加强管理,提高乡镇各部门的服务能力

一是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全局意识,转变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二是加强乡镇各部门谋划发展、服务群众、维护稳定能力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三是提高各部门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减少工作偏差,维护群众利益,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3.4坚持维护稳定,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稳定是基础,好的环境对外是竞争力,对内是亲和力。落实信访维稳工作责任制,以化解信访积案为重点,以“事要解决,息访罢诉”为目标,积极开展信访维稳工作。一是做到常排查,勤调处,抽调骨干人员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对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及时快捷地帮助解决,做到领导重视并调动一般干部一起抓;二是规范信访程序,坚持依法治访。加大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教育群众依法信访,对于无理访或信访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打击,促进信访工作法制化、规范化;三是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引导群众支持党委政府工作,教育群众即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又要规范自身言行,对群众反映但暂时又无法解决的合理诉求,要向群众耐心讲明道理,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在群众中创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科]

作者:李惠荣

第4篇: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

总结

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总结》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收藏。

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总结

**镇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县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为动力,按照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动员大会和《中共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关于在全县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迅速在全镇掀起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

活动热潮,并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使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为全镇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统一思想起步早

继市委2月14日召开了昆明市软环境建设动员大会后,**镇党委、政府于2月18日召开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动员大会,把全镇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迅速统一到市委、县委的安排部署上,相关工作走在了全县前列。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切实加强对全镇软环境建设工作的领导,确保软环境建设不走过场,取得实效。按照“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级抓一级,“一把手”抓“一把手”,层层抓落实的要求,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镇人大主席、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由全体班子成员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对全镇各单位(部门)、各村委软环境建设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范文写作明查暗访和相关协调服务工作,对工作落实

不到位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同时,结合**镇实际,制定并下发了《**镇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作了周密部署,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程序规范。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二)深化学习,解放思想。按照制定的学习计划,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更新思想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工作的大发展。整个学习讨论活动真正做到与贯彻学习十七大精神相结合、与当前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与推动**全面发展相结合。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开展,破除了因循守旧、养尊处优、四平八稳的思想意识;破除了无所作为、不思进取、看摊守业的平庸观念;破除了阻碍发展的一切条条框框和陈规陋习,增添了有

大追求、干大事业、谋大发展的勇气和魄力,敢想、敢闯、敢干,勇于承担风险和责任。全面提高了广大干部的业务理论水平,提高了为镇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能力,提高了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本领。

二、突出重点抓落实

按照建设文明的**,诚信的**,和谐的**,生态的**,实干的**,开放的**,开明的**,发展的**的总体要求,突出思想方面、服务态度、工作作风、办事效率、廉洁自律、严肃执纪等重点,强化措施,创新制度,狠抓落实。

(一)强化措施抓落实。2月25日,**镇召开软环境建设暨优质服务公开承诺大会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全镇24个单位就优质服务进行了公开承诺。同时,镇党委、政府采取9条措施,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一是领导加强分管联系工作,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二是纪委组织协调,跟踪监督,兑现服

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三是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四是年终进行民主测评,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五是量化分解工作目标,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六是严格工作考评,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七是年终进行述职,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八是镇直单位领导(办、站所长)进为民服务中心、公章进中心,面对面服务,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九是将各单位优质服务承诺事项打印成册,发至各村委、企业,接受社会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

(二)创新制度抓落实。为加强政企联系,促进招商引资,镇党委、政府于3月6日召开了驻塘企业家恳谈会,创新制度,共谋发展。一是建立了互通信息的反馈机制,搭建思想交流的平台,信息反馈的平台,使政府与企业、企业与

企业之间信息互通,做到信息及时反馈,问题及时沟通,矛盾及时解决。二是建立了打击违法犯罪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警务室、村委支部及企业保卫部门三方联动作用,范文内容地图齐抓共管,形成打击侵扰企业违法犯罪的合

第5篇: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总结

**镇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县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为动力,按照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动员大会和《中共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关于在全县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迅速在全镇掀起经济社会

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热潮,并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使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为全镇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统一思想起步早

继市委2月14日召开了昆明市软环境建设动员大会后,**镇党委、政府于2月18日召开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动员大会,把全镇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迅速统一到市委、县委的安排部署上,相关工作走在了全县前列。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切实加强对全镇软环境建设工作的领导,确保软环境建设不走过场,取得实效。按照“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级抓一级,“一把手”抓“一把手”,层层抓落实的要求,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镇人大主席、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由全体班子成员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对全镇各单位(部门)、各村委软环境建设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明查暗访和相关协调服务工作,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同时,结合**镇实际,制定并下发了《**镇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作了周密部署,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程序规范。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二)深化学习,解放思想。按照制定的学习计划,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更新思想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工作的大发展。整个学习讨论活动真正做到与贯彻学习十七大精神相结合、与当前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与推动**全面发展相结合。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开展,破除了因循守旧、养尊处优、四平八稳的思想意识;破除了无所作为、不思进取、看摊守业的平庸观念;破除了阻碍发展的一切条条框框和陈规陋习,增添了有大追求、干大事业、谋大发展的勇气和魄力,敢想、敢闯、敢干,勇于承担风险和责任。全面提高了广大干部的业务理论水平,提高了为镇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能力,提高了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本领。

二、突出重点抓落实

按照建设文明的**,诚信的**,和谐的**,生态的**,实干的**,开放的**,开明的**,发展的**的总体要求,突出思想方面、服务态度、工作作风、办事效率、廉洁自律、严肃执纪等重点,强化措施,创新制度,狠抓落实。

(一)强化措施抓落实。2月25日,**镇召开软环境建设暨优质服务公开承诺大会,全镇24个单位就优质服务进行了公开承诺。同时,镇党委、政府采取9条措施,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 一是领导加强分管联系工作,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 二是纪委组织协调,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三是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四是年终进行民主测评,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五是量化分解工作目标,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六是严格工作考评,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七是年终进行述职,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八是镇直单位领导(办、站所长)进为民服务中心、公章进中心,面对面服务,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九是将各单位优质服务承诺事项打印成册,发至各村委、企业,接受社会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

(二)创新制度抓落实。为加强政企联系,促进招商引资,镇党委、政府于3月6日召开了驻塘企业家恳谈会,创新制度,共谋发展。一是建立了互通信息的反馈机制,搭建思想交流的平台,信息反馈的平台,使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互通,做到信息及时反馈,问题及时沟通,矛盾及时解决。二是建立了打击违法犯罪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警务室、村委支部及企业保卫部门三方联动作用,齐抓共管,形成打击侵扰企业违法犯罪的合

力。三是建立了招商引资的互动机制,聘请驻塘企业家为**的招商引资顾问,充分发挥企业家对市场信息把握的优势,为**招商引资建言献策出力,以商招商。四是建立了和谐平安的共建机制,政府、企业充分合作,共同打造和谐平安的**。

同时,镇党委、政府围绕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

效能,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开展了以下重点工作:一是深入推进“阳光政务”工程。成立了机构,充实了人员,编制上报了**镇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如实公开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政务信息网页完善等后续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二是抓好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做好镇为民服务中心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了办站所长进中心、公章进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使镇为民中心成为实施行政审批服务的唯一窗口,真正做到便民利民。相关事迹被云南经济日报报道(见《云南经济日报》2008年4月1日C1版)。三是抓好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工作。着重抓了“流程再造”工作,对各项服务项目进行清理优化,最大限度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消减前置条件,提高办事效率。四是抓好首问首办、服务承诺、限时办结三项制度的落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昆明市首问首办责任制规定》、《昆明市服务承诺制规定》、《昆明市限时办结制规定》的实施细则,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好落实,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五是建立了软环境建设监测点。在党政办公室、经贸(安检)、农科、水务、林业、为民服务中心等部门和各村党支部建立了软环境建设监测点,设置了20名监测员,对机关作风、行政效能进行监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的改善。

三、推动发展有成效

围绕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等方面,分解责任,狠抓落实,通过党政领导班子和全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取得成效。

(一)整改措施有成效。一是大力解放思想取得实效。全镇上下形成思想统一,团结干事的良好局面,领导班子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打造出一支敢闯敢试、敢于担当、有风险意识的工作队伍。二是树立良好形象取得实效。文明的**,诚信的**,和谐的**,生态的**,实干的**,开放的**,开明的**,发展的**逐步显现,塑造出新**、新形象。三是打击违法犯罪取得成效。深入开展打、防、控一体化建设,坚持重拳出击,露头就打。2月至4月,公安民警夜间巡逻60次,出警300余人次,共查处治安案件21件,破获入室盗窃1件,营造出平安和谐的良好氛围。四是转变工作作风取得成效。全镇上下落实“情况到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政绩在一线创造”的要求,以春耕备耕和确保重大项目在**顺利推进为重点,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做到让群众满意,让企业满意。

(二)招商引资有成效。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仇书记在全市招商引资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促进**工业片区发展。目前,全镇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实际到位资金达1.139亿。一是建立政府、企业、村委的联动机制。将招商引资和帮助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列为领导干部的考核重点,建立健全企业与政府联席座谈制度,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合力抓,各个部门配合抓的良好氛围;二是不断加大“以商招商”引资力度。由常青树公司牵头引进年产25万吨的干粉灭火剂项目一个,投资1.6亿元,目前到位资金7000万元(注册资金2000万元,机器设备3500万元,土地征用500万元),现已进入基础设施建设施工阶段;三是镇内现有企业积极注入资金进行技改和扩大再生产,不断提升企业竞争能力。腾隆焦化厂废气回收技改投入资金3000万元,天浩锌业有限公司投入资金190万元进行锗深化加技改,易隆开发区改造建设投入资金1200万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我镇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4亿元,增加值达5397万元,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总利润1200万元,上交税金650万元。

(三)春耕生产有成效。在春耕生产做到早研究、早部署、早安排。 一是抢节令。针对雨季来临相对较晚、气温偏高的实际,我镇算好时间节令帐,做到早准备、早翻犁、早翻挖,以抢收促春耕。二是抓落实。严格把好四关口的落实: 烤烟移栽规格质量关口、区域化连片种植关口、品种纯度关口以及栽插用水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关口的落实。同时,建立奖惩激励机制、绩效考核制度,落实责任,执行问责。三是促进度。取消双休日,严格请销假制度,全体干部职工下沉到生产第一线,落实一线工作法,以工作作风促进度,以服务热情促进度,以奖惩激励促进度,全力推进春耕生产进度。截止4月29日共计完成烤烟移栽5500亩,占移栽面积的46%,小春收割已完成98%,大春农作物种植已全面展开。整地理墒全面结束,掀起了移栽高潮。

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围绕“培养一流的村民素质,打造一流的乡镇环境、构建一流的社会秩序、创造一流的服务水平”的总体目标,努力把**建设成为经济景气指数高、文化特色浓、人居环境好、投资环境佳、社会安定和谐的投资热土和创业乐园,对软环境建设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把软环境建设作为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和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切入点、最佳结合点和最佳着力点。

第6篇: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总结

**镇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广大干部群众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县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为动力,按照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动员大会和《中共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关于在全县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要求,迅速在全镇掀起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热潮,并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使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为全镇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一、统一思想起步早

继市委2月14日召开了昆明市软环境建设动员大会后,**镇党委、政府于2月18日召开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动员大会,把全镇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迅速统一到市委、县委的安排部署上,相关工作走在了全县前列。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切实加强对全镇软环境建设工作的领导,确保软环境建设不走过场,取得实效。按照“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级抓一级,“一把手”抓“一把手”,层层抓落实的要求,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镇人大主席、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由全体班子成员组成

的领导小组,负责对全镇各单位(部门)、各村委软环境建设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明查暗访和相关协调服务工作,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同时,结合**镇实际,制定并下发了《**镇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作了周密部署,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程序规范。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二)深化学习,解放思想。按照制定的学习计划,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更新思想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工作的大发展。整个学习讨论活动真正做到与贯彻学习十七大精神相结合、与当前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与推动**全面发展相结合。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开展,破除了因循守旧、养尊处优、四平八稳的思想意识;破除了无所作为、不思进取、看摊守业的平庸观念;破除了阻碍发展的一切条条框框和陈规陋习,增添了有大追求、干大事业、谋大发展的勇气和魄力,敢想、敢闯、敢干,勇于承担风险和责任。全面提高了广大干部的业务理论水平,提高了为镇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能力,提高了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本领。

二、突出重点抓落实

按照建设文明的**,诚信的**,和谐的**,生态的**,实干的**,开放的**,开明的**,发展的**的总体要求,突出思想方面、服务态度、工作作风、办事效率、廉洁自律、严肃执纪等重点,强化措施,创新制度,狠抓落实。

(一)强化措施抓落实。2月25日,**镇召开软环境建设暨优质服务公开承诺大会,全镇24个单位就优质服务进行了公开承诺。同时,镇党委、政府采取9条措施,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 一是领导加强分管联系工作,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 二是纪委组织协调,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三是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四是年终进行民主测评,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五是量化分解工作目标,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六是严格工作考评,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七是年终进行述职,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八是镇直单位领导(办、站所长)进为民服务中心、公章进中心,面对面服务,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九是将各单位优质服务承诺事项打印成册,发至各村委、企业,接受社会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

(二)创新制度抓落实。为加强政企联系,促进招商引资,

镇党委、政府于3月6日召开了驻塘企业家恳谈会,创新制度,共谋发展。一是建立了互通信息的反馈机制,搭建思想交流的平台,信息反馈的平台,使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互通,做到信息及时反馈,问题及时沟通,矛盾及时解决。二是建立了打击违法犯罪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警务室、村委支部及企业保卫部门三方联动作用,齐抓共管,形成打击侵扰企业违法犯罪的合

力。三是建立了招商引资的互动机制,聘请驻塘企业家为**的招商引资顾问,充分发挥企业家对市场信息把握的优势,为**招商引资建言献策出力,以商招商。四是建立了和谐平安的共建机制,政府、企业充分合作,共同打造和谐平安的**。

同时,镇党委、政府围绕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开展了以下重点工作:一是深入推进“阳光政务”工程。成立了机构,充实了人员,编制上报了**镇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如实公开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政务信息网页完善等后续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二是抓好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做好镇为民服务中心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了办站所长进中心、公章进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使镇为民中心成为实施行政审批服务的唯一窗口,真正做到便民利民。相关事迹被云南经济日报报道(见《云南经济日报》20xx年

4月1日c1版)。三是抓好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工作。着重抓了“流程再造”工作,对各项服务项目进行清理优化,最大限度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消减前置条件,提高办事效率。四是抓好首问首办、服务承诺、限时办结三项制度的落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昆明市首问首办责任制规定》、《昆明市服务承诺制规定》、《昆明市限时办结制规定》的实施细则,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好落实,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五是建立了软环境建设监测点。在党政办公室、经贸(安检)、农科、水务、林业、为民服务中心等部门和各村党支部建立了软环境建设监测点,设置了20名监测员,对机关作风、行政效能进行监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的改善。

三、推动发展有成效

围绕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等方面,分解责任,狠抓落实,通过党政领导班子和全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取得成效。

(一)整改措施有成效。一是大力解放思想取得实效。全镇上下形成思想统一,团结干事的良好局面,领导班子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打造出一支敢闯敢试、敢于担当、有风险意识的工作队伍。二是树立良好形象

取得实效。文明的**,诚信的**,和谐的**,生态的**,实干的**,开放的**,开明的**,发展的**逐步显现,塑造出新**、新形象。三是打击违法犯罪取得成效。深入开展打、防、控一体化建设,坚持重拳出击,露头就打。2月至4月,公安民警夜间巡逻60次,出警300余人次,共查处治安案件21件,破获入室盗窃1件,营造出平安和谐的良好氛围。四是转变工作作风取得成效。全镇上下落实“情况到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政绩在一线创造”的要求,以春耕备耕和确保重大项目在**顺利推进为重点,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做到让群众满意,让企业满意。

(二)招商引资有成效。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仇书记在全市招商引资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促进**工业片区发展。目前,全镇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实际到位资金达1.139亿。一是建立政府、企业、村委的联动机制。将招商引资和帮助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列为领导干部的考核重点,建立健全企业与政府联席座谈制度,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合力抓,各个部门配合抓的良好氛围;二是不断加大“以商招商”引资力度。由常青树公司牵头引进年产25万吨的干粉灭火剂项目一个,投资1.6亿元,目前到位资金7000万元(注册资金20xx万元,机器设备3500万元,土地征用500万元),现已进入基础设施建设施工阶段;三是镇内现有企业积极注入资金进行技改和扩大再生产,不断提升企业竞争能力。腾隆焦化厂废气回收技改投入资金

3000万元,天浩锌业有限公司投入资金190万元进行锗深化加技改,易隆开发区改造建设投入资金1200万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我镇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4亿元,增加值达5397万元,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总利润1200万元,上交税金650万元。

(三)春耕生产有成效。在春耕生产做到早研究、早部署、早安排。 一是抢节令。针对雨季来临相对较晚、气温偏高的实际,我镇算好时间节令帐,做到早准备、早翻犁、早翻挖,以抢收促春耕。二是抓落实。严格把好四关口的落实: 烤烟移栽规格质量关口、区域化连片种植关口、品种纯度关口以及栽插用水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关口的落实。同时,建立奖惩激励机制、绩效考核制度,落实责任,执行问责。三是促进度。取消双休日,严格请销假制度,全体干部职工下沉到生产第一线,落实一线工作法,以工作作风促进度,以服务热情促进度,以奖惩激励促进度,全力推进春耕生产进度。截止4月29日共计完成烤烟移栽5500亩,占移栽面积的46%,小春收割已完成98%,大春农作物种植已全面展开。整地理墒全面结束,掀起了移栽高潮。

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围绕“培养一流的村民素质,打造一流的乡镇环境、构建一流的社会秩序、创造一流的服务水平”的总体目标,努力把**建设成为经济景气指数高、文化特色浓、人

居环境好、投资环境佳、社会安定和谐的投资热土和创业乐园,对软环境建设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把软环境建设作为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和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切入点、最佳结合点和最佳着力点。

第7篇:乡镇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情况汇报

乡镇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环境优美乡

镇建设情况汇报

乡镇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情况汇报

瞄准目标、精心组织、实干苦干、奋力推进“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环境优美乡镇建设 各位领导、同志们,上午好! 按照会议安排,发个言,经验交流谈不上,下面我将我镇实施省“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情况作一汇报: 今年竹园镇党委政府按照实施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环境优美示范乡镇建设要求,加强领导,强化宣传,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实干苦干,不等不靠,紧紧围绕“一个达标、三

个率先、四个到位”的工作目标,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积极开展“城乡风貌塑造”、“治三乱”、“除陋习,树新风”等专项整治,全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坚强的组织和人力保障。

一是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指挥部长,党政班子及派出所、工商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及六个工作小组,同时抽调事业干部6人成立城管中队,统一着装,全面协调抓好此项工作;二是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落实措施,全力开展整治工作。对全镇机关干部及镇属各单位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将城乡环境整治工作划分为近期、中期及长期三个阶段,确定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难点及措施,强化督查与落实,及时总结,强力推进各阶段工作的开展;三是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工作,营造

良好的整治氛围。围绕打造特色一条街为重点,沿305线长达2公里的范围内制作道旗50个,30平方米的大型展板一个,利用广播、流动宣传车,围绕“除陋习,树新风”、整治“三乱”、城市管理条例、城市垃圾管理规定、四川省市容和卫生管理条例等开展宣传教育,起到了较好的发动作用,并迅速在全镇掀起了实施城乡环境整治“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环境优美示范乡镇高潮。

二、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力推进“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环境优美乡镇建设 竹园镇党委政府以创建“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治“三乱”、“除陋习,树新风”专项活动和“八进”活动作为今年的重工作点,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要求,细化了工作措施,制定了竹园镇城乡环境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环境优美乡镇工作方案,定期召开单位、村专题会议研究工作开展情况,查找问题,增添措施,确保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1、着眼未来,超前规划,努力实现美

好家园建设要求。

按照新时期城乡统筹发展要求重新审视竹园发展格局,调整城乡建设规划。一是做好燕儿湾发展规划,新增规划文化广场一个;二是围绕原305线,打造休闲一条街,打造解放街古城风貌,突出红色旅游特色;三是抓好大坪、桥湾村新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建设规划,着重风貌塑造。

2、对环境卫生进行彻底整治,努力实现城镇清洁化目标。

一是对全镇卫生情况进行全面排查,确定了“四清”方案;二是全方位集中开展卫生整治工作,在全镇出动人力 2600余人次,清除卫生死角60余处,清掏集镇下水道公里,清除垃圾 300吨,彻底清除集镇卫生死角;三是为进一步搞好保洁工作新增了18名保洁人员,对保洁人员实行一岗双责,既是保洁员又是劝导员。对集镇街道实行12小时保洁,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堆积,运乐山垃圾场无害化处理。落实保洁制,进一步完

善社区居民、个体经营户“门前五包”、单位“院内四自”责任制,对城镇清洁化发挥了较大作用;四是加强集镇公厕的日常管理,落实专人负责,卫生状况良好;五是增设环卫设施,投入经费万元,新安装果皮箱60个,修建垃圾池12个,新增垃圾桶300多个;六是加强水污染治理,对全镇4座水库,226口山平塘、15处石河埝,开展清污整治,确保水质清洁安全;七是整治农村公路卫生,落实农村公路保洁人员14人,定期清扫农村公路。通过以上工作,我镇卫生状况得到根本转变,居民卫生习惯得到较大提高。

3、全面整治城镇及305线生产、生活秩序,全力实现秩序化目标. 一是整治交通秩序,确保我镇良好的交通环境。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我镇重点整治了集镇交通秩序,在全镇请乐山专业队伍重新划定机动车停放点 50余处,停车位200个,长3200米,投入资金万元,由城管、公安、运管等多个

部门积极开展联合执法,全面规范了车辆的停放;二是整治公路沿线乱堆乱放,加大对辖区内约5公里的305省道沿线的治理力度,积极整治沿线污染,彻底规范沿线集镇广告、标语,拆除违规、破损、不规范灯箱广告店牌116处,做到店招店牌、户外广告上不遮窗、下不遮门,集镇市政道路上无店招商牌,秩序井然;彻底清除“牛皮癣”,重拳整治占道经营,规范整治废旧收购点5个,洗车场2个,修车店10个,搬迁竹编加工点48个,杜绝了占道经营行为,通过整治305线所有竹编加工点已全部撤离公路沿线;三是整顿集贸秩序,规范市场管理。集贸秩序是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和难点。在整治工作中,党委政府制定集贸秩序整治实施方案,下大力气进行规范整治。除拆除临街违规搭建的棚架,对农贸市场实施分类管理,所有商业行为实行“座商归店、行商归市”划定临时市场一条街,每天由 6人从早上七点半开始对集镇及市场进行巡回

检查治理,使集贸秩序得到了根本转变,占道经营得到遏制,道路畅通,秩序井然;四是规范施工管理。对全镇施工场所实施规范化管理,完善了建筑施工报告制度,健全建筑垃圾处理办法,全镇施工工地均实行围栏施工,及时处理建筑垃圾清理整治工地秩序,做到堆放有序,清洁设施配套,杜绝夜间施工,确保了施工工地安全、有序、清洁卫生。

3、塑造城乡风貌,完善基础设施,奋力实现优美化目标:

一是制定完善了生态环境建设方案和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我镇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开展;二是重点整治企业生产环境,通过“四自”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杜绝了污染物的排放,对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定的企业予以取缔,确保了全镇企业排放达标;三是加大对天然林保护,全镇森林覆盖率达38%,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请专业园艺师规划,引进铁树、红杏木、杜鹃、三角梅等优良花草树木种植,在烈士纪念园外以突出红色旅游

为文体打造1500余平方米绿化带,整治305线草坪绿地1400余平方米,在305线公路两旁及集镇新植绿化树 300余棵,建绿化花坛100 个,绿化投入资金万元;305线硬化便民道 9000米,改善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确保我镇山青水秀,使竹园人民真正体会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惬意。

5、完善机制、细化措施、强化保障,努力实现城乡环境制度化目标:

一是转变干部观念,组织班子成员及支部书记到绵阳水磨镇考察参观,转变观念,学习先进经验;二是完善了保洁、劝导、巡察、干部示范岗、单位四自、门前五包、经费投入等制度,从而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步入制度化轨道;三是增收节支确保经费投入加大投入,落实责任,确保“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加大投入,落实责任,确保“五十百千”工程建设上新台阶:

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我们切实

体会到:群众参与是基础,真正的动力来源于人民群众,今年政府城市管理中队在城市管理中与群众发生纠纷5起,党委政府耗费较大人力物力才将纠纷妥善处理,群众的支持与理解需做不懈的宣传、说服与教育;加强领导是关键,困难再大,由主要领导牵头督查,率先垂范均能克服重重困难带领党员干部群众达到预定目标;加大投入是核心,竹园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规划投入128万元,现已投入达43万元,目前在基础设施、环境打造、卫生整治、集贸市场秩序整治、交通秩序规范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按创建要求在基础设施上需改造三条街、新安装路灯、改建公厕等,还有较大资金缺口;依法管理是核心,部分群众始终从个人利益出发,设置障碍阻扰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只有加大依法执法力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为的阻扰,提高素质,得到群众理解,推进城乡环境整治的开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在城乡环境综合治

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环境优美示范乡镇建设当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深知与创建省“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要求差距还很大。我们坚信有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相关县级部门的鼎力支持,有竹园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党委政府一班人将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不断创新,强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打造生态宜居的竹园。 二〇一〇年八月四日

第8篇:乡镇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作为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不仅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也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观、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有序社会结构的重要载体。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助力“强·富·美·高”新x、实现“美丽X”梦想,笔者在X镇“和美小康镇”的号召下,深入X镇各个街道乡村,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以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对X县X镇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干部群众中发放了x份问卷,基本了解了X镇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状况,笔者在调研基础之上经过认真研究分析,形成了此次调研报告。

X县X镇位于X县东南方向,是一座山青水秀、风景迤逦、物产丰富的小镇,是闻名遐迩的“水晶之乡”、“鱼米之乡”。经过农业文明雨露的滋养、工业文明风雨的洗礼,X镇现在迎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为响应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号召,落实X市委市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要求,X镇党委政府切实采取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举措。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开展环境专项整治行动,仔细比照县委县政府的各项指标,严格要求,扎实推进,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此外,由于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群众对生活质量、居住环境、社会人文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全盘考虑、立足长远、攻坚克难、奋发图强,实现

X镇“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常态。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结合X镇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深入的问题原因分析,提出促进X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X镇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目前,X镇生态文明建设以全镇x个行政村、x个自然村为重点,以镇区、主要道路、出入口为突破点,分工到村、责任到人、检督集合、奖惩分明。现在,全镇已清除村庄“三堆四乱”x万余处,清除垃圾x万多立方,栽植树木x万余棵,绿化面积x万多平方米,新建水泥路x公里,铺设沙石路面x公里,改厕x户,修建垃圾池x座,疏通下水道x千米,清理沟渠、河塘x条。注重生态环境整治同时,X镇也在着力发展绿色农业,草莓园、农家乐、桃林山庄等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迅速,绿色农业生态格局逐渐形成。

经过近些年的绿色农业发展和村庄环境整治,X镇的生态文明建设已见成效。全镇环境面貌得到全面改善,镇村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乡镇公共服务设施逐步配套,基本实现了

X镇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新农村和小城镇建设工作也是稳步推进,X镇先后获评国家级生态乡镇、省三星级旅游示范乡镇、省创新型试点乡镇等荣誉称号。

此次问卷调查中,为切实了解X镇生态文明建成效,笔者提出了“X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如何?”的问题(如附录所示),设置的选项分别为:非常好、比较好、不好、不清楚,调查结果显示(如图x-x所示):选择非常好的占x%,比较好的占x%,不好的占x%,不清楚的占x%,满意度达到了x%,比全市生态文明满意度调查平均值高出x%,总体上还是体现了民众对X镇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的肯定。

(A.非常好;B.比较好;C.不好;D.不清楚)

图x-x:X镇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如何?

二、X镇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X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应该认识到经济水平的大幅提升并没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质量要求,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未完全解决,绿色资源要催生绿色产业,需要的是“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X镇“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现在仍处于薄弱环节,我们应勇于发现问题,敢于面对,朝着“美丽X”的目标奋勇前进。

(一)X镇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x.部分干部责任意识缺位,工作面貌有待提升。政府是公共事业的管理者,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建设绿色生态文明是公共管理者的重要责任。X镇生态文明建设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否是政府责任缺位?如图x-x所示,笔者设置了选项:乡镇政府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干部责任意识缺失;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企业配合力度不够;偏重生态建设,忽略文明制度建设;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存在,积重难返;其他。其中只有x%的人选择了“乡镇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而选择“部分干部责任缺失”占到了x%,通过走访,笔者了解到村民反映主要是一些村支部领导班子没有负起责任,存在不作为现象。

(A.乡镇政府重视程度不够;B.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C.部分干部责任意识缺失;D.企业配合力度不够;E.偏重生态建设,忽略文明制度建设;F.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G.环境污染问题长期存在,积重难返;H.其他)

图x-x:目前X镇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x.偏重生态建设,文明制度建设尚需强化。生态文明是人类保护环境而取得物质成果与文明成果的总和。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构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图x-x所示,受访村民在“目前X镇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调查中,x%选择了“偏重生态建设,忽略文明制度建设”,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没有建立或落实环境保护的长效保障机制,所以在“您对X镇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调查中有x%的人选择了“干部一时兴起,难持久”,从侧面体现了X

镇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需要有一套完善、长远的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实现X镇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x.村民环保意识不强,环保宣传亟待加强。村民是乡镇生态环境建设、文明制度建设的主力军,是村庄环境整治的最大受益人,同时也是促进乡镇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推动力,因而,X镇生态环境整治离不开当地百姓的公共参与。相反,如果百姓不能传播正能量,反而破坏环境,也将损害X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笔者在此次“身边影响X镇生态文明建设的不良现象”的调查中,分别设置了如下选项(如图x-x所示):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农业污染(化肥、农药);畜禽粪便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湖泊、河流);乱搭乱建;其他。其中选择最多的是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和水污染(湖泊、河流),分别占到了x%和x%,高于全国此类污染平均值的x%。通过访谈,笔者从村干部和群众那了解到,水污染主要是村民长期将生活垃圾、禽畜粪便投入河中,进而造成了湖泊与河流的污染。由此可见,村民环保意识的缺乏影响到了X镇周边环境的美化。

(A.生活垃圾随意堆放;B.农业污染(化肥、农药);C.畜禽粪便污染;D.空气污染;E.噪音污染;F.水污染(湖泊、河流);G.乱搭乱建;H.其他)

图x-x:身边影响X镇生态文明建设的不良现象

(二)X镇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x.群众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没有消除,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乡镇村民身边的生活垃圾、水污染等现象,与村民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走访中,笔者发现很多村民居住地不远处就有垃圾池等垃圾处理设施,可是为了省事、方便,就直接将垃圾投入河中或者随手扔向住所屋后。在“X镇生态文明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谁的责任”的调查中(如图x-x所示),笔者设置了政府管理不善、企业不配合、村民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不清楚四个选项,其中

x%的居民认为生态文明出现的问题是自己的责任,可现实生活中还是避免不了乱扔垃圾的不良行为惯性。通过走访,笔者经过探究发现:乱扔垃圾现象的出现,是垃圾处理设施离住所过远或者数量过少。是村民已经长期养成了随手扔垃圾的习惯

(A.政府管理不善;B.企业不配合;C.村民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D.不清楚)

图x-x:X镇生态文明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谁的责任?

x.责任考核制度执行落实不到位,职责监管出现漏洞。制度是行为的规范,是组织运行的基础,是科学管理的保障,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与监管,组织效率和执行力也将受损。X镇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令群众较为满意的成果,据调查,有x%的村民对生态建设的成果表示满意。然而在“文明制度建设仍缺乏哪些方面”的调查中(如图

x-x所示),笔者设置了如下选项:环境保护法、水法等法律制度;公众参与、奖惩机制等政策制度;土地资源管理、使用等行政审批制度;目标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等督查制度;环境投入、生态收益、利益分配等经济制度;其他。其中却有x%的村民选择了“目标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等督查制度”,这说明我们部分村干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责任缺失。缺乏较为完善的目标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等督查制度的约束,没有严厉的责任追究惩处制度,则难以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A.环境保护法、水法等法律制度;B.公众参与、奖惩机制等政策制度;C.土地资源管理、使用等行政审批制度;D.目标责任考核、责任追究等督查制度;E.环境投入、生态收益、利益分配等经济制度;F.其他)

图x-x:X镇文明制度建设仍缺乏哪些方面?

x.文明制度执行力显弱,公众参与不够积极。X镇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执行保障措施和制度,然而笔者在走访各村支部书记后了解到,很多制度很有约束性,对基层干部的政策执行力也有很好的督促作用,但在实际执行中并未完全落实,奖惩等制度的约束力就被削弱了,不利于生态建设成果的维护。在“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的问卷调查中(如表x所示),有x%的人选择了“生态文明包含生态建设与文明制度建设”,这从侧面说明了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此外,生态建设需要公众参与,文明制度同样也需要公众广泛的政治支持,文明制度得不到群众的响应、支持与配合,文明公约、社会规范就无法正常运行,因而也就无法为生态文明发展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即生态环境整治

生态建设重于文明制度建设

包含生态建设与文明制度建设

不清楚

x%

x%

x%

x%

表x:您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单选)

三、X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纵观X县,X镇山水相间,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较高水平,但生活垃圾污染、水污染的形势却依然紧迫,节能减排压力也持续增大。希望

X镇能以此次X县“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突破“瓶颈”,完善制度,加快“美丽X”的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为此,在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就X镇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环保宣传,完善基础设施

一要加大舆论宣传,营造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当前,我们很多群众对我们X镇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不是很了解,如表x所示,有x%的人了解一点,而真正了解的不到x%,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广播、海报、横幅、宣传册等多种宣传形式,营造村庄环境整治的强烈氛围,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到乡镇环境保护工作中来;二要强化垃圾房与垃圾中转站作用,加强管理、使用、维护,建立顺畅的垃圾清理机制,不定期开展垃圾清扫巡查行动,切实做到垃圾日清日结。三要加大投入,增加垃圾处理设施的数量。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村庄,则应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环境维护工作进度;

非常了解

比较了解

了解一点

不清楚

x%

x%

x%

x%

表x:您了解X镇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吗?(单选)

(二)落实考核机制,强化干部责任意识

首先,加强督导考核力度,不断释放整治效果。成立由纪委牵头的督查组,每天进行督促考核。对村庄环境整治进行实时拍摄对比、资料整理、效果通报。实行“一天一汇报、一天一检查、三天一评比”的督导措施,严格奖惩制度,把环境整治工作列入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对行动快、效果好的村庄和干部进行奖励,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责令限期整改,确保取得成效。其次,强化组织安排,形成共同参与的强大合力。采取定目标、定任务、定进度、定人员、定责任的办法,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各村和相关站所,充分发挥“驻村干部”作用,各部门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协同作战,全力配合。在全镇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坚持生态建设,兼顾文明制度建设

一方面,要推动文明制度建设,制定环境保护的目标体系、总量控制、公众参与、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政策制度、经济制度、行政制度。做到村庄生态建设有规有矩、长效运行。真正将文明制度建设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相辅相佐,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制度的作用,从而为乡村“绿水青山”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方面,要坚持生态建设,常抓不懈。配备专职人员队伍,配置专用设施设备,对重点区域实行公开招标,专人承包负责卫生管理。各村按照常住人口比例或每个自然村不少于x人的标准配备村组保洁人员,组建清扫保洁队伍,满足清扫清运工作正常运行的需求,确保村庄环境管理落到实处。

四、结论

习总书记在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面对生态文明建设,X镇也是干群一心。近年来,X镇经过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迎国检”公路环境整治,已初步树立起“和谐X”、“文明X”、“美丽X”的良好形象。针对目前存在的部分干部责任意识缺位、村民环保意识不强、文明制度建设迟滞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强化制度考核,提升干部的责任意识、上进意识、忧患意识;强化环保宣传、增加资金投入,提高村民环保意识和基础设施水平,增强农民参与环保的活动力、战斗力、凝聚力;统筹生态建设与文明制度建设,树立文明典范,用制度保障生态发展的科学化、优质化、常态化。从而推动X镇生态文明建设达到新的高度,实现X镇“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常态,让我们的“水晶之乡”更加澄澈晶莹!

第9篇:蔡河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实施方案[精选]

蔡河镇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镇社会经济发展与优美环境建设,促进人与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持续地把镇党委、政府提出的“生态、诚信、发展”立镇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为贯彻落实县政府关于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工作部署,切实加强我镇创建工作,确保创建工作富有成效,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跨越:发展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化环境保护,切实加强现有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加快城镇建设步伐,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文明发展之路,为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及任务

(一)环境建设目标

学习先进典型,在全镇范围内深入开展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吸取创建先进单位好的经验和做法,以创建为动力,以优美为标准,

迅速掀起大搞环境卫生的高潮,卓有成效地改善环境条件,提高环境标准,从严治理,努力把我镇建设成为达到“绿化、净化、美化、优化”的“四化”标准的美丽乡镇,并且力争一年内完成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活动。

(二)具体任务

1、强化领导、明确分工

认真执行环境保护工作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制度,成立以镇长为组长的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领导小组。并且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创建办公室、环境整治办公室、生态保护办公室三个办公室负责创建过程中的具体工作。与创建活动有关的一切事务由三个办公室主任直接向党政主要领导汇报。在分析以往环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总结环境建设方面的不足,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整治。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活动为契机,在全镇20个村全面组织和落实好环境治理工作。

2、广泛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5”环境建设日、“9。16”世界臭氧层保护等契机,认真学习纪念日的意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纪念活动,通过采用固定标语、发放手册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有关知识,让环境保护宣传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从而使全镇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到认识环

境建设是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倡导全镇人民树立“人人关心环保、个个参与环保”的意识,自觉做到“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3、严格管理、保持水土

全面贯彻落实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方针。在我镇原有森林覆盖率88%的良好基础上,要继续实施天然林、生态林保护工程,切实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加大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切实抓好水土保护、矿山开采、污水排放、空气污染等专项整治工作,对于我镇经国土资源部门批准的110多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区内,决不允话出现环境污染方面的任何问题,对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和事要坚决查处,决不姑息,相关职能部门直接向镇党委政府负全责。

4、倡导节能、推广沼气

沼气池建设不仅是增收节支的经济工程,更是新农村建设的绿色工程。据统计我镇农民全年要烧掉4万多吨薪炭材,而这些薪炭材大部分来自阔叶林,对树种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严重破坏。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建设,不仅保护了森林资源,而且减少了人畜粪便及生活垃圾对环境建设造成的污染,特别是针对规模牲畜养殖场,必须强制要求建设沼气池,着力改善农村脏、乱、差的局面。我镇从今年开始在三年内,镇、村将给予一定的

技术帮助和资金补助,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沼气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力争全镇70%以上的农户用上沼气,促进节能,加快了建设生态家园的步伐。

5、因地制宜、净化饮水

加强饮用水安全工作,利用省里出台的对村级人畜饮水工 程建设有关优惠政策,在原有12个村完成自来水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扶持力度,因地制宜选好水源,采取有力措施,力争2011年在全镇20个村实现“村村通”工程。使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90%以上,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喝上纯净、放心的自来水。

6、优化建设、完善功能

坚持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小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是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的方针,要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将村镇传统风貌与村镇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完善基础设施功能,进一步优化城镇建设,今年对我镇主街道进行全面改善,完善路灯工程、绿化隔离带工程、街道工程、下水道有关管线工程、公厕改造工程,扩大城镇绿化面积,成立以建设、工商、公安为主的街道治理工作队,重点治理乱摆摊、乱堆放、乱扔垃圾现象,并与各有关单位及沿街住户签定门前卫生“三包”责任书。加大生活垃圾处理

力度,确保生活处理规范、环保,使我镇面貌焕然一新,树立我镇良好的外部形象。

7、发展经济、环保先行

大力扶持生态环保企业,坚决取缔环境污染企业。对以后 招商引资的企业首先必须取得环保部门认可方可予以接纳,否则就坚决不许落户。对全镇范围内的工、矿企业进行一次全面排查、摸底,对于使用危化品及锅炉的企业和矿山进行重点监管,对于存在环境污染隐患的企业限期整改,对于整改不到位或屡教不改的企业,矿山坚决予以取缔相关证照,责令停产。

积极开展倡导绿色文明,创建绿色家园活动,树立“人人 环保、家家清洁、村村优美”的理念,扎实做好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各项工作。

蔡河镇党政综合办公室

二0一一年三月二十日

上一篇:全国两会精神心得下一篇:集中污水处理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