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报告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企业财务状况、财务报告质量与银行信贷决策

摘要:近年来,银行的信贷决策与银行对企业财务状况、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评价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客户评级的精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银行客户群体的扩大,低质量财务报告的也越来越多;此外,为了提高贷款的可得性,企业操纵财报的动力也越来越强。因此,国内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所面临的企业财务报告质量这个“老问题”有了新变化,主要表现在:(1)财报中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对于信贷决策越来越重要;(2)企业针对银行信贷决策进行的财务报表操纵行为越来越容易;(3)银行获取的低质量财务报表越来越多;(4)银行利用低质量财报进行贷款决策,造成的影响面越来越大,单笔决策错误导致的后果也越来越严重。本文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与银行真实信用风险关系的研究,挖掘企业财务状况、财务报告质量与银行信贷决策行为应有的关系;再对比样本银行X的真实信贷决策行为,判断银行是否识别了财务报告质量、并做出了合理的应对。通过上述“应有行为”和“已有行为”的对比,本文提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建议,为银行的信贷决策行为提供具体指导,帮助银行提高自身风险防范能力。本文的研究分为两个模块: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实证检验。在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部分:首先,本文介绍了研究企业财务状况对信用风险影响问题的相关理论和文献。按照巴塞尔协议对信用风险的拆分标准,本文分别整理了学界对于企业财务状况与违约概率(PD)及其与违约损失率(LGD)相关关系的研究。通过对这部分理论和文献进行深入剖析后笔者发现,研究者关于财务状况对PD影响的整体结论是一致的,即财务状况与违约概率高度相关,这种相关关系必须综合衡量,且是非线性的。但是,学界关于财务状况对LGD影响的研究很少,大量将财务比率引入模型中进行分析的研究几乎没有,也没有相关的理论论述。因此,笔者认为,目前关于财务状况对LGD影响方面的研究还有欠缺,可以成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之一。其次,本文介绍了财务报告质量对信用风险影响问题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按照财务报告质量对信用风险的影响是否通过企业财务状况发生,本文将该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其中,“间接影响”是指,财务报告质量通过削弱或增强财报中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进而影响信用风险;“直接影响”是指,财务报告质量作为单独的信号,不依赖于会计信息,直接影响信用风险。本文分别整理了“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整理和综述后发现,虽然研究者普遍发现了一些财务报告质量或直接、或间接影响违约概率的证据,但是,目前关于财务报告质量对于信用风险影响的研究还有较大空白,主要包括:(1)学者较少关注财务报告质量与违约损失率的关系;(2)对财务报告质量间接影响信用风险的理论、实证研究较多,而直接影响相关理论、实证研究建树很少;(3)几乎所有的实证研究均基于上市公司的样本。本文认为,上述研究空白可以作为本文的主要切入点。再次,本文整理了银行在决策时,是否利用企业财务状况、是否识别财务报告质量的相关研究。整理发现,关于银行利用企业财务状况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即:银行已经大量使用、并且主要依靠企业财务状况进行信贷决策。但是,关于银行是否有效识别了财务报告质量,研究者则有较大的分歧——基于不同国家、银行的样本,或者不同的财务报告质量的代理变量,结论都是不同的。整理文献后本文认为,(1)当前企业财务状况与银行决策相关性的研究的主要缺陷是:比较表面的停留在企业财务状况与信贷决策是否有相关关系,只知道银行是不是利用了某些财务指标进行了信贷的决策,但尚没有学者系统性的整理银行将哪些财务指标(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运营能力)用于了什么类型的决策(贷款额度、定价、担保),更没有进一步评价该行为的依据是否充足(即这些财务指标是否真的能够预测信用风险)。(2)当前财务报告质量与银行决策的研究主要缺陷包括:研究的角度多为结果导向,未区分银行是直接利用财务报告质量信息做出决策调整,还是通过增加/减少决策中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依赖程度、从而间接影响决策结果;而且当前研究均未能发展出一套易于任何银行自行评价财务报告质量识别效果的方法。上述问题成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最后,本文整理了研究者对财务报告质量衡量的主流方法,为本文中财务报告质量的代理变量衡量确立了理论的基础。在实证检验部分,本文从2008-2014年在X银行申请并获贷款额度的企业中,选择满足以下四个筛选条件的企业贷款作为研究样本一(用于违约概率及信贷决策的相关研究),以X银行2014-2016年违约贷款回收情况的相关数据为样本二(适用违约损失率相关研究),重点研究四个问题:第一、企业贷款时提供的经审计年报中反映的财务状况,能否有效预测信用风险(包括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研究结果表明,(1)在违约VS非违约样本组间,绝大多数财务指标的统计分布有显著差异,本文支持企业财务状况对违约概率具有预测价值;(2)部分财务指标对违约损失率的分布有显著影响,进而有预测违约损失率的作用。第二、企业贷款时提供的经审计年报的质量,会通过什么样的直接或间接方式来影响该企业贷款的未来信用风险。在企业财务报告质量对违约概率的影响方面,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财务报告质量对违约概率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大多数财务报告质量特征都应该被银行用以做出贷款违约概率的评估。(2)财务报告质量会间接影响违约概率,低质量的财报会削弱财报中会计信息对违约概率的预测作用,会妨碍银行利用财报评估违约概率的准确度。在企业财务报告质量对违约损失率的影响方面,研究结果表明,部分财务报告质量特征对违约损失率也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较高的高龄应收账款占比、非标的审计意见等特征都与违约损失率的方差显著相关。财务报告质量对违约损失率的间接影响的结论则相对模糊,总应计较高的企业,财务状况与违约损失率的相关性被削弱;但应收账款账龄高、审计意见为非标的企业,其财务状况与违约损失率的相关性反而更强。第三、银行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评判:银行信贷决策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利用方式是否合理。本文在研究中提出了财务指标的“应有VS已有指标”相关性分析法,即:将银行应该用于判断信贷风险的最有效财务指标的共同因子(判断违约概率:factor1;判断违约损失率:factor2),与X银行实际用以做出信贷决策的财务指标共同因子(额度决策:factor3;利率决策:factor4;担保决策factor5)进行相关性的分析。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判断:银行决策中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利用方式是否合理,以及不同决策类别偏重于关注信用风险的哪个方面。本文利用这种方法对X银行的实际情况进行判别,发现:X银行在财务指标的选取上较为准确;X银行在对有侧重性的利用财务指标方面,也与现代化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理念一致。第四、银行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评判:银行对财务报告质量的识别能力和识别效果。本文对多个财报低质量的代理变量(下称:低质量特征)进行了分别总结,按照各低质量特征与信用风险的关系,分析银行对每类质量特征出现时,“应有”的对策、和该对策的“应有”效果;再将应有效果与X银行对这类低质量特征识别的实际效果对比,以推测X银行应有对策和实际对策的差异。该方法通过对比,判断了X银行对财务报告质量的识别能力和识别效果。研究发现X银行在决策时只能正确识别很少几个低质量特征,对于绝大部分低质量特征是未识别、未利用的状态;甚至有一些情况下,X银行被企业所提供的低质量财务报告所误导。本文认为,该研究结论仅适用于样本银行X、具有一定局限性,但该分析方法是普遍适用且易于操作的。在研究创新性方面:本文以财务报告质量为核心,以企业财务状况、财务报告质量与贷款信用风险、信贷决策四者之间的直接、间接关系为主线,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探讨银行在应用财务报告质量时的应有对策,建立了银行“已做”对策和“应做”对策的“落差分析”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在样本银行上,取得了有意义的结论。具体来说,本文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创新:首先,本文论证了财报信息(包括企业财务状况、财务报告质量等,下同)与违约损失率LGD之间的相关关系。此前的研究文献多数集中在财报信息与违约概率PD方面,而对于财报信息与违约损失率LGD的研究几乎没有。本文利用beta回归模型,发现部分财务比率对违约损失率的方差有显著的影响、财务报告质量也与违约损失率的方差有较为明确的相关关系。同时,财务报告质量还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与违约损失率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间接影响违约损失率。本文为企业财务状况、财务报告质量与贷款信用风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证据。其次,本文扩展了财务报告质量作为单独信号“直接影响”信用风险的理论。本文提出,财务报告质量即使不削弱(或增强)会计信息与信用风险的相关性,也可以直接影响信用风险。本文提出了三条财务报告质量对信用风险产生“直接影响”的途径,包括反映借款人品格、反映企业粉饰财报的动机、以及反映贷款的动机。随后,本文也利用实证方法对这种“直接影响”加以证实。再次,本文建立了两种银行自评价方法,可以用于评价银行是否合理、充分利用了企业提供的财报信息(包括企业提供报表所反映财务状况和财务报告质量,下同)。目前,对于银行如何利用财报信息进行信贷决策的研究,均停留在既有的相关关系层面,即:只知道银行是不是利用了某些财务信息进行了信贷决策,而无法评价这种利用的合理性。本文从财报信息与信用风险入手,系统性的整理了银行“应该”将哪些财报信息用于了什么类型的决策,银行如将“应该”与“自身实际做法”相比,即可以评价自身对于财报信息的利用方式和识别程度。最后,本文采用的样本来自于银行的真实信贷数据,引用了海量、各类型贷款企业(包括上市、非上市公司)的样本,提供了一个更普遍的、和与真实银行经营行为更加接近的研究,解决了此前相关研究中主要基于上市公司样本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特征、信贷决策与非上市公司应有较大的区别,而且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在披露程度、真实性等多个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别。而商业银行的现状是,大部分的企业客户是非上市公司。因此,此前基于上市公司的样本,对财务信息与银行信贷决策进行的研究,是有一定的缺陷的。本文的数据来自于国内四大商行,相关的报表全部经该行认证过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系统数据可获取且较为可靠,因此,在研究银行客户的企业财务信息与银行信贷行为时,更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企业财务状况;财务报告质量;信用风险;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信贷决策

学科专业:会计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研究银行的界定

1.3.2 贷款种类的界定

1.3.3 借款对象的界定

1.3.4 贷款决策的界定

1.3.5 债务违约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

1.4.1 档案分析法

1.4.2 经验研究法

1.5 分析框架

1.6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制度背景

2.1 企业财务状况与信用风险

2.1.1 企业财务状况与违约概率PD

2.1.2 企业财务状况与违约损失率LGD

2.2 财务报告质量与信用风险

2.2.1 财务报告质量对信用风险的直接影响

2.2.2 财务报告质量对信用风险的间接影响

2.2.3 财务报告质量对信用风险影响的理论基础

2.3 企业财务状况、财务报告质量与信贷决策

第3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3.1 企业财务状况与信用风险

3.1.1 企业财务状况与违约概率PD

3.1.2 企业财务状况与违约损失率LGD

3.2 财务报告质量与信用风险

3.3 企业财务状况与信贷决策

3.4 财务报告质量与信贷决策

3.5 财务报告质量的衡量

第4章 企业财务状况与信用风险

4.1 贷款违约概率(PD)与企业财务状况

4.1.1 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4.1.2 研究设计

4.1.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4.2 贷款违约损失率(LGD)与企业财务状况

4.2.1 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4.2.2 研究设计

4.2.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4.2.4 进一步的研究

4.2.5 稳定性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财务报告质量与信用风险

5.1 财务报告质量对贷款违约概率(PD)的直接影响

5.1.1 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5.1.2 研究设计

5.1.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5.1.4 进一步的结果

5.1.5 稳健性分析

5.2 财务报告质量对违约概率(PD)的间接影响

5.2.1 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5.2.2 研究设计

5.2.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5.2.4 进一步的结果

5.2.5 稳健性分析

5.3 财务报告质量对违约损失率(LGD)的直接影响

5.3.1 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5.3.2 研究设计

5.3.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5.3.4 进一步的结果

5.4 财务报告质量对贷款违约损失率(LGD)的间接影响

5.4.1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5.4.2 研究设计

5.4.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财务报告质量与信贷决策

6.1 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变量定义

6.2.2 模型设计

6.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6.3.1 实证结果分析

6.3.2 实证结果总结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论文提纲下一篇:小学艺术教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