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英语教程翻译

2022-05-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研究生英语教程翻译

论大学英语读写教程高效课堂路径研究的必要性

摘 要: 高效课堂教学路径研究是目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高效课堂教学研究的现状出发,阐释了大学英语读写课程高效课堂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期望大学英语教师对读写课程的高效英语课堂教学路径研究和实施给予关注。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读写高效课堂 路径研究 必要性

教育改革的成败取决于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取决于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及教学过程等元素的整体运作。从现实角度看,课堂教学是影响教育目标实现(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思维特征、情感倾向等)的关键因素,课堂教学是影响未来人素养的重要场所。那么,如何将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如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因素有机整合起来,使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奠定基础,已经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趋势。

一、高效课堂研究现状述评

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而且高效课堂研究已经成为重要的趋势。那么什么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模式研究目前处于什么态势?高效课堂模式研究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厘清将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化研究指明方向。

研究者通过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检索,发现关于高效课堂研究的成果分布呈现出一定的特点。首先以“高效课堂”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获得2855条文献,时间跨度从1992到2014年,但是年度分布并不平衡,从1992—2008年共有文献62条,从2009—2014年,共2793条。其次,以“教学模式”为主题词进行二次检索,获得366条文献,其中基于教学论视角的一般理论性探讨211篇,关于英语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文献仅46篇。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高效课堂模式研究的文献分布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研究成果年度分布极不平衡,目前高效课堂仍是教学研究的热点;二是学科分布很不平衡,普通教育学层面研究文献较多,学科教学研究文献较少。

从研究内容上看,关于高效课堂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高效课堂的理论研究和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从已有研究文献看,高效课堂的理论研究主要涵盖高效课堂的内涵研究、理论基础研究、教学原则研究等;高校课堂的实践研究主要包含模式的构建研究、模式的应用研究等。

研究文献的分布显示,关于高效课堂的理论研究主要关注高效课堂内涵研究、理论基础研究及课堂教学原则研究。究竟什么是高效课堂?这是研究者首先关注的问题。邹国强(2011,72)认为:“高效课堂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以高效为目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周建华(2013,47)认为:“高效课堂是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地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获得又快又好又公平的发展的课堂形态。”总体上看,关于高效课堂内涵的界定和阐释很多,但是有必要明确高效课堂不仅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教学思想;不仅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的设计和实施,更是一种学生全方位参与的活动。这些观点在上述的内涵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但是内涵需进一步把握高效课堂的本质和其价值取向。另外,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研究更多地指向“有效教学”的思想,例如裴娣娜(2007,124)指出“有效教学是一种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有效率指教学成本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有效益指学生在教学中获益”。但是从其他视角对高效课堂理论基础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高效课堂的哲学渊源是什么、心理学渊源是什么等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明确。

那么针对高效课堂的研实践究主要包含哪些研究成果呢?文献梳理显示,关于中小学高效课堂模式的展示及应用总结研究较多,也就是说,总结思辨性的文献占绝大多数,例如朱雪莉、徐俊霞(2008,124-125)对英语高效课堂特征的分析和阐释;陈兴元、黄萍(2013,80-81)对英语高效课堂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探讨;张明(2011,53-55)对高效课堂实施影响因素的研究及应对策略的研究;曹强(2012,172-173)对构建大学英语高效课堂原则的探讨等。此类研究在关于高效课堂研究中占绝大部分,理论上讲,这类研究可以为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但是针对性不强,很难帮助教师解决现实教学中的问题,实践价值有限。因此,如何将高效课堂的思想、理论、原则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使得教学理论落实是研究者必须关注的问题,这是未来高效课堂研究的重点。本课题依据这一需要,开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践,期望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模式的指导。

二、大学英语高效课堂研究的必要性

高效课堂模式关乎课堂教学效果、关乎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未来公民素养,从宏观的角度讲,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显然是教育改革成功、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和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高效课堂教学研究显然是符合现代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重要研究方向。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开展可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良好的机遇和平台,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获得不断的发展,提高教学素养,形成教学思想。

三、结语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一个系统化的教学过程。高效课堂的本质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使得教学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条件和方式,学生在课堂中有效地获得知识习得,实现能力的提高,尤其是获得积极情感的发展。高效课堂模式是一种能够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教学指导和监控、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关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活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课堂路径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和增强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邹国强.构建高效教学模式 促进课堂转型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11,4.

[2]周建华.中学高效课堂评价标准实证研究[J].课程 教材 教法,2013,8.

[3]裴娣娜.教学论[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

[4]朱雪莉,徐俊霞.创建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J].现代教育科学,2008,4.

[5]陈兴元,黄萍.大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3,10.

[6]张明.高效课堂实施障碍和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

[7]曹强.构建大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J].江苏教育研究,2012,4.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英语“阅读驱动的主题式渐进写作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KG-2013-11)系列论文之一。

作者:黄军利 骆北刚

第2篇:校本教程的开发对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等呼声一浪接一浪,在这种环境下,校本教程是指基于学校实际情况而开发的、在学校内部实施的、为了学校和学生的发展而设置的教程。校本课程有助于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进而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校本课程;阅读策略

校本教程的开发首先要基于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要突出个性化特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整个校本教程围绕学生开展,以人为本。在校本教程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更相符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更适合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校本教程更能激發他们学习的兴趣,给予学生更多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空间。

一、基于课程标准,确定课程范围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除了课内知识以外,还需要学生达到36万词汇量的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体现英语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结合学生的英语阅读基础以及词汇量,提供课外英语阅读材料,比如增加英文版名著阅读、整理网络阅读资料等。在课程中,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内容,对材料中任务性格、特征进行分析。课外阅读材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阅读。比如,整理相关影视资料、歌曲等等,听影视资料的台词、欣赏人物对白等等。总之,英语材料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扩充词汇量,使他们了解英美文化。

例如,结合教材内容,对于“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这一节课程,这节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课程中基本的英语词汇、语法和句型以外,还需要让学生认识一些西方的节日、文化。因此,教师开发了名为“Diversified festivals ”的校本课程,在课程中讲解本节课的词汇、语法知识,之后和学生一起阅读了丰富的课外英文材料,了解了包括Valentine's day,Easter,Thanksgiving,Christmas等在内的丰富多样的节日,选取了其中几篇优秀的阅读材料进行详细讲解。在这个英语阅读校本课程中,学生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材料,拓宽了视野,了解了丰富的外国文化知识,提高了文化素养。

二、设计自主阅读任务,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要求教师教学体现个性化,既教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他们掌握合作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学习,发展成为综合性人才。因此,校本课程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可以组织一些项目化的英语阅读课程。项目化阅读需要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围绕教师提出的任务,小组合作探究。项目化教学首先要设计趣味化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够投入到后续的英语阅读活动中;之后教师在学生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给予其一定的启发,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Diversified festivals ”这节校本课程中,教师首先对本节课程的基础知识展开讲解,让学生积累一定的知识接触;之后教师再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Read the article and analyze which festivals are reflected in the article and what are the customs of these festivals.学生在学习小组内阅读和分析材料,对于文章中的长难句进行拆解,并将节日习俗整理出来。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或者填空题让学生联系,进一步巩固知识。通过项目化阅读教学,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练习了英语阅读,积累了词汇量,提高了阅读能力。总之,与校本课程结合的项目化阅读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三、优化检测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评价系统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参考,为了真正落实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需要进行改革。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还需要关注隐性能力,比如学习态度、合作意识、情感态度、批判性思维等。同时,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也应该体现出多样性,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相结合。校本课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助,使得学生从害怕英语阅读到喜欢阅读,把阅读升华为“悦读”。

教师可以针对英语阅读,为学生设立一套专门的考核标准,阅读时间、每次阅读量、整体学习进度、学习毅力星级指数。在考核标准的督促下,学生认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对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率,努力提升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通过考核评比,学生相互竞争,提升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莹.基于中国传统节日的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0):91-92.

[2]朱甜.提高高中英语《影视欣赏》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措施[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2021(07):65.

作者:王艳芬

第3篇:浅析现代教育与英语教程改革

教育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现代教育中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是以班级授课为组织形式的。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标志着大规模推行教育的基本形式的出现,于是在班级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便成为一门学问。不少教师有一个最基本的设想,就是把学生想得都一样,这种设想是不科学的。还存在一种不科学的设想就是教师教得一样,那么学生学得也应该一样。我国的教学现状是存在着其他国家少有的大规模的班级和学生,中小学均如此。现代教育出现在约二百年前,欧洲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二百年历史,机械灌输知识的方法,在1900年时达到了顶峰,在那以后人类认识到这样的教育是过于整齐划一的,把人作为机器、机械性地进行教育是有问题的,人们对这种机械教育产生了怀疑。自此,新教育的出现又引入了不同的课程观念,人们开始探讨人性、人本文化的重要性。20世纪前50年,这方面发展很快,到现在为止,实际上好多教育已经是这样体现了,叫做个性化学习和发展。

谈到教学课程和改革就不能不谈教学方法。我们在外语教学中曾一直沿用原苏联教学法专家凯勒夫的理念。凯勒夫的理念又是沿袭欧洲传统的、机械式的教学方式——我们称之为“五步教学法”。这个教学法现在依然在中国使用,是我们各个学科的基本的教学方法,这五个步骤一般是:教师备课、学生预习;老师复习上节课内容;讲新课;做练习;学生写作业。这种方法很简单、很机械。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方法过去一直被沿用,甚至现在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这个方法仍然被许多教师采用。就是因为它易于操作,对教师的要求较低,这也是我国英语教学的一个实际状况,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这种情况的产生,与我国过去教科书的编写也有关系。教科书中多是语法知识,缺少活动内容。因此,我们常说我们的英语教学效率低,学生缺乏应用语言的能力,这和我们传授语言语法知识只采用凯勒夫教学方式有很大关系。今天外语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这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强调语音、语法知识,学生会做题,但这对多数学生来讲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他们实际上并不会运用语言。

当代课程已有了重大的发展变化,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我们各科的教学要最终落实到学生终身的发展上。例如,有很多人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切教学活动最终围绕学生发展。新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打破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局面。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现在不少教师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很多教师不论上什么课都使用计算机。反思一下,这种做法也是不妥的,它最终导致很多教学方法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我们今天能将课程与多媒体教学整合在一起固然好,但是在不少农村地区,能通过录音机把英语教得很好,这也是伟大的,这是中国当前不少农村地区的现实。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变革,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是不可代替的。

有一点极其重要: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为什么大家都要学习英语?因为它和我们的社会生活、社会需要是密切联系的。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经济都在向全球化方向发展,我们需要用英语在学术、技术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和西方国家交流。此外,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也是人的素质的一种体现。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只有让学生掌握一门外语,才能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才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现在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之中,不少教师有疑惑,说现在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感到形式化严重,就是不知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课改本身是希望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在其它方面也要有所发展,包括会学习、喜欢学习、热爱学习等等,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加强对学生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面向多数人教育的问题,这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挑战和要求。要求学生能够体会到文化的感染力,能够有交流能力,这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学生肯定发展不起来。另外,新课程实际上很多定位发展很必要。例如,过去教师只教教材,教材教完了,任务也就完成了。现在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怎么发展,是教人。教科书实际上只是一种资源,教师要学会去开发资源、挑选资源,这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点是教学方式。一节英语课,如果只是教师在课堂上讲,那一定是失败的。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局限于教科书,局限于课堂肯定是不够的。英语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教育,是一种生活体验方面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些环境,使学生英语学习生活丰富起来。我们要让学生感兴趣,使学生热爱学习英语,看到生活中有体现、应用英语的机会,多利用这样的机会,让英语学习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有学习的价值。当然这涉及到不少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短期就能解决的。那么,有些教师可能会问,哪个教学方法最好呢?实际上,哲学告诉我们,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适当的方法。即使在机械式的教育里面,很多方法也是很有价值的,关键是怎么去用。总之,现在的教学方法已经很多,教学策略也不少,只要我们英语教师善于学习,掌握尽可能多的理论知识,然后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恰当地使用那些教学方法,就一定会使我国的英语教学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责任编辑 付淑霞)

作者:龚利生

第4篇:研究生英语 综合教程精读英语翻译

Unit Seven

我对人类的了解越多,对他们的期望就越低。和以前相比,我现在常常以较宽松的标准把一个人叫做好人。

1人性是性格、气质和性情的基础,性格正是基于这种牢不可破的基质之上的,它必须以这种基质的形式存在,并将它保留终生,这种基质,我们称之为一个人的本性。

2人类的本性不会也不能改变,只有一些表面特征才会变化、改善和进一步提升;我们可以改变人们的风格、举止、衣着和习惯。一项历史研究表明,曾经行走在地球上的古人们和今天的男男女女们受着同样的基本力量驱使,被同样的激情左右并有着同样的抱负,时至今日,对幸福的追求仍然是全世界人类全身心投入的事业。

3此外,没有人希望改变自己的本性,有人可能会觊觎总统或国王的职位,但不会和他们交换位置,除非那意味着他自己身份的继续。每个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独特个体,而且,就他而言,他就是宇宙的中心,有别于其他任何人。如果有人把史密斯先生误认作琼斯先生,这人就该道歉。

4每个人都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性格,而环境和教育对性格的影响都极其有限。两个人从相同的经历中也不会得出相同的结论,但是两个人会各自分析这些事件并将它们融合到自己丰富的生活模式中去。人性总是忠于它本身,而不受信仰或教育体制左右。一个人的个性和他独特的天性在出生时就已经形成了,而且不会改变。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品质,无论是否有机会发展,都保持为潜力。在遭受压力或兴趣变化的情况下,他们会部分或全部地消失相当一段时间,但是没有什么能永久地改变他们,也没有什么能把他们抹去。

5人性的恒定性是众所周知的,因为没有人相信一个人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他的本性。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恶名远扬的人很难重建公众对他的信心。人们凭经验知道某一年中表现出无赖性格的人不太可能在第二年有任何改观。小偷也不会变成值得信赖的员工。吝啬鬼也不可能变成慈善家。而且,一个人不会在五六十岁的时候变成谎话精、懦夫或叛徒,如果那时候他是,那么早在他性格形成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了。大罪犯最初都是小罪犯,正如大橡树最初都是小橡果。

6尽管人类有完美的潜质,但事实上他远远没有达到完美。如果事实上他已经是完美的,那么那些神父、教师和人道主义者便会无事可做;那些教堂、学校、法庭和监狱便会无所用处。因此虽然人性是不可能改变的,但是人们可以研究它、控制它和引导它。而且这应该是我们的宗教机构、教育机构和社会机构的最高职能。

7人类在胚胎期是完美的,就好比一粒种子,在幼芽期是完美的一样。精神是完美的,但它栖居到人类肉体结构中后,便参与其中,表现出后者的不完美。在它与物质的联系过程中呈现出凡人的弱点、欲望和局限。但是精神,也就是人的内在,却仍能免遭邪恶的染指和玷污。只有外在的人——个性和躯体,由于无知、思想错误和违反自然规律而变得不完美。外在的人,原本也是完美的,但是由于人类如此的亵渎和滥用,今天,它已经与原型相去甚远。 8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人类是伟大和高尚的,尽管他的过错和弱点不断地暴露在我们面前。只有当人类行为偏离常规时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对好邻居、良民、慈父和贞夫视而不见,但杀人犯、抢劫犯或殴打妻子的人却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因为这些行为非同寻常。

9人类固有的优点还体现在不计其数的英雄主义行为、充满无私和牺牲精神的举动上,每天我们都会读到人们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他人生命的事迹:有人跃入水中拯救溺水的泳者;有人冲进火场将陌生人带出险境;有人从死亡的车轮下救出孩子;许多人献出鲜血使他人生命得以延续。数不胜数的不知姓名、不被记载的人们,不仅在战场上,而且还在战争的大后方,为了他们的同胞献出了生命。

10人性不会也不能改变,它只展现它固有的模式。它有天性而且这种天性的规律是可知的。我们只能尽力去了解人类的真实面貌。Unit Eight

安全带可以避免乘客在车祸中受伤或死亡,这几乎是常识。但是,约翰.亚当斯最近所做的研究得出了更加复杂的统计数据。当司机系着安全带时,他们开车无所顾忌,更多车祸因此而发生。

座椅安全带的隐患

大卫·布杰克里

1座椅安全带固然能降低我们在车祸中死亡的危险,但从统计数据看,情况并不是那么绝对。事实上,据一位研究者说,安全带可能会使人们在驾车时更加肆无忌惮。 2对于这个有危险的世界,如果有一件事我们还算了解,那就是座椅安全带可以救命。当然,它确实可以救命。但实际情况通常要更混乱、更复杂。伦敦大学学院的风险专家、地理学荣誉教授约翰·亚当斯早就质疑安全带能保证驾车安全的信条。亚当斯最早开始查看统计数字是早在25年前的事了。他的发现与人们的普遍看法恰恰相反——在18个强制使用安全带的国家,要么交通事故死亡率根本没有变化,要么实际上反而导致了死亡率的净增长。

3怎么会这样?亚当斯用风险补偿的概念来解释这些数据资料,这个概念就是:人们往往会根据他们意识到的风险程度的改变来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亚当斯解释说,假设一位司机驾车途中要过一个窄弯道,这名司机是个男青年,那么他会受到自己对以下两方面认知的影响:驾车的风险和驾车的回报。他所考虑的东西可能包括:能够准时上班或准时赶赴朋友的饭局、让同伴对他的驾车技术留下深刻印象、使自己作为熟练驾车手的形象更加巩固。他还可能考虑到自身的安全问题、长命百岁的愿望、对车上年幼乘客的责任感、撞毁自己的漂亮新车或驾驶证被没收的代价。这些可能的担心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他还要考虑到天气和路况、交通拥挤的程度和所驾车子的性能。但亚当斯说,关键的是这个司机还将根据他对风险变化的判断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如果他系上了安全带,而他的车子带有前、侧气囊和防滑刹车系统,他驾起车来可能会更大胆。

4亚当斯强调说,问题就在于自我感觉安全的司机们实际上对其他司机、骑自行车者、行人和自己车上的乘客来说是更大的危险(平均

80%的司机系安全带,而同车后座的乘客只有68%系安全带)。风险补偿绝不仅限于驾车行为。亚当斯说,类似的还有表演高空秋千的艺人、攀岩者或摩托车手。如果在他们的安全等式上增添某种安全装置——比如说分别给他们一张救生网、一根保险绳或一个头盔——这个人可能就会试着做些平时认为很愚蠢的技巧性表演。因此,安全带并非简单、直截了当地减少死亡人数,而是对风险和死亡事故进行了更加复杂的再分配。为了说明其中的道理,亚当斯提出人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在方向盘中间安一个尖头的木桩,司机开车时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或者在保险杠上装满炸药呢?这简直是丧心病狂,是的,不过这确实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人们如何根据对风险的判断来调整行为。

5日常生活中,风险是不断移动的靶子,而并不像统计数据那样是个固定数字。除了外部因素外,每个人对于冒险都有自己内在的安全尺度。有些人天生大胆而有些人天生谨慎,还有些人是宿命论者,他们会认为,有一种更强大的力量设计了死亡时间表,预先确定了我们的死期。因此,对驾车风险做任何单一的测算所得到的肯定只是最粗略的基准数据。亚当斯引用了这样的统计事实作例子:青年男子发生严重撞车事故的概率比中年妇女高100倍。同样,在星期天凌晨3点钟驾车的人比同一天上午10点钟驾车的人死亡风险高出100多倍,有人格障碍的人比一般人死亡风险高10倍。亚当斯说,假如这个人还喝醉了,汇总所有这些因素并分别加以考虑,就会得到一个具有统计性的预测:一位心理失常又喝醉酒的青年男子在午夜驾车,7个小时后一位头脑清醒的中年妇女驾车去教堂,前者发生严重交通事故的概率比后者高270万倍。

6问题的要点就在于风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承担风险所带来的种种回报——无论是财产方面的、身体方面的,还是情感方面的。这正是风险赖以存在的真实的人类社会。亚当斯说,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正如他把近期的一篇博客题目定为《关键的是置人于死地的东西,而不是数字》。我们对风险的反应多半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发的行为(如戴水肺潜水)、是不可避免的(如公共交通)、还是强加给我们的(如空气质量);取决于我们认为在多大程度上是我们能控制的(如驾驶)或是由别人控制的(如乘飞机);还取决于这种潜在危险在多大程度上是出于好意(如医生的指令)、无意的(如自然因素)或恶意的(如谋杀和恐怖活动)。我们每天要做几十遍风险计算,但是可以确信的是,多数时候人们对风险的计算自然而然或者说是出自本能,以至于我们几乎注意不到我们在做计算。

Unit Nine

住房危机走向郊区

迈克尔·格伦沃尔德

在过去的五年里,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县的住房价格增长速度是家庭收入增长速度的12倍.今天,该县中等家庭不得不将其收入的54%用于购买位于该县的普通住房;在2000年,这个数字是26%。形势如此严峻,以至于费尔法克斯县最近开始对年收入90,000美元的家庭提供住房补贴;很快,这个数字可能提高到110,000美元。

1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曾经说经济大萧条造成1/3的美国人住房简陋、衣衫褴褛、营养不良,然而70年后的今天,美国人却是穿着考究、营养日益过剩。但是,廉价房稀缺是一场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而不仅仅是依靠福利为生的城市家庭的危机。这个问题已经波及中产阶级,并向郊区蔓延,在那里服务工作者及其家属挤在过于狭小的公寓里,大学毕业生不得不借宿在父母家,而消防队员、警察和教师在他们所服务的社区也买不起房。

2住房拥有率接近历史最高位,但有房户和无房户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有房户和房子离工作单位80英里远的有房户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现在,1/3的美国人花费至少30%的收入用于住房,联邦政府将这种情况定义为“无力支付”的负担,而有一半的穷打工仔花费至少50%的收入用于租房,这种情况被称为“极其严重”的负担。在过去10年里,房地产迅猛发展,这使得在此之前就已经购置房产的美国人大赚特赚了一把,但现在廉价房对中、低收入的美国人来说,是一个比税收、社会保险、汽油价格更严重的问题。3美国曾经非常关注廉价房问题。1934年和1937年,罗斯福签署了住房立法,提供抵押贷款、政府公寓,并为那些穷困潦倒的工人提供建筑工作。1949年,国会树立了官方目标——“让每一个美国家庭都能拥有一个体面的家和宜居环境,”而到了1974年,尼克松总统开始对数以百万计的低收入租户在私有住房方面提供租金补贴凭单。半个世纪以来,在华盛顿发生的大多数住房方面的辩论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即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扩大联邦政府的资助。

4但在过去20年中,唯一的联邦住房新提案就是HOPE VI,也就是克林顿政府拆毁80,000单位的最差公共住房,重建混合收入寓所来取而代之。该计划已经拆除了大部分高度危险的房子,它们曾使公共住房声名狼藉,并已重建了一些城市的社区。但是它更多的是把享有补贴的公寓房夷为平地而不是取而代之。

5总的来说,自90年代初以来,接受联邦援助的家庭数已经降到最低,尽管人口不断增加、预算不断膨胀。美国国会已经拒绝了美国总统布什提出的大部分的削减计划,但几乎没有讨论过增加计划;廉价房的倡导者花费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用于努力争取保持现状。6而现状真是很艰难。今天,有450万低收入家庭享受联邦住房救助,还有3倍于此的家庭符合被救助资格,却拿不到救助。费尔法克斯县有12,000户家庭在排队轮候4,000套救助公寓。“这太宝贵了,一旦拥有,没有人愿意放弃。”费尔法克斯住房委员会主席康拉德·艾根这样说。这听起来奇怪,但如今住房危机的受害者不是那些已经享受“救助计划”的人,而是那些没那么幸运去享受这个计划的人。7一些自由派人士梦想着对所有合格的低收入家庭都给予补贴,但是这个每年要斥资上千亿美元的解决办法很不现实,即便是在预算赤字再度膨胀之前也不现实。因此,即使一些曾经主张住房政策的人,现在也支持对大多数联邦租房救济金实行时间限制。人们对10年前福利改革中所涉及的时限问题有争议,但研究表明,这些时限有助于激励受助人摆脱对福利的依赖。和福利不同的是,住房救济金不

是联邦所赋予的权利,因此几年后对一个家庭停止供给意味着给另一个同样需要救济的家庭一个喘息的机会。 8“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大卫·史密斯——波士顿的一位廉价房的倡导者说,“你不能让内在矛盾无限地延续。”

9问题的根源是廉价房的供需,或者更准确地说,工作地点附近的廉价房的供需之间极不协调。据哈佛大学住宅联合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现在有1,500万个家庭至少把他们一半的收入用于支付住房费用;许多人为了住房甚至在医疗保健、照顾儿童和食品等方面节省开支。其他人为了减少租金,居住条件极为拥挤,研究表明,拥挤的居住条件与高犯罪率、学习成绩差、以及健康状况不佳紧密相关;仅洛杉矶就有62万户家庭多人共居一室。其他工作者居住在较为便宜的社区,忍受着越来越长距离的交通往返,这种现象被称为“驾驶以保生活质量”。

10这造成各种不良结果——孩子们看不到父母;当汽油价格飙升、城市向外扩张、道路上堵满了长途通勤的打工者、他们的汽车排放着温室气体,劳动者根本就入不敷出。费尔法克斯县监督委员会的会长凯西·哈金斯说:“我认为如果我们迫使人们平均每天四个小时呆在汽车里,我们就无法建立强大的社区。”廉价房也可以使社区具有竞争力;如果打工者没钱住在那里,我们还真不知道费尔法克斯县怎能一直创造就业机会。

11为促进廉价房,地方官员最好不要挡在路上——不要要求一英亩最小面积和两车位的车库、不要阻止低收入和高密度的项目。12另一方面,联邦预算由华盛顿政界人士决定。但是,美国国会自1986年施行低收入住房税收抵免政策以来没有再支持过新的建设项目,该政策每年造就近100,000套廉价住房,足以取代被拆除或被转变为市场化招租的那些住房总数的一半。布什在2000年和2004年的竞选中提出了房屋所有权税收抵免政策,这是一项极好的政策,但是他最终竟然没有实行。一项等待国会投票的法案可能会把一些联邦特许机构——如房利美——的利润按照一定的百分比转移到国家廉价房信托基金名下,但这项法案似乎停滞不前。唯一的用国家力量促进支付能力的办法并不是有关住房的办法;例如,有一个方法可以让劳动者更能够负担得起住房费用,那就是提高他们的收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降低工资税或扩大收入税收抵免等方式。

13解决廉价房危机的一个明确办法:房地产市场崩溃。这是一个能够吸引媒体关注的住房问题——因为这会伤害有房户。但是对于使用风险贷款的低收入房屋所有人来说放松价格可能是毁灭性的,另一方面对于无房者来说,它也不会带来居者有其屋的结果。价格下降还有很大的空间;在2000年,费尔法克斯2/3的房屋销售价格不高于$250,000,但去年只有不到1/20的房屋以此价格出售。即便价格小幅下滑都可能引发建设减速,从而使中等收入家庭缺乏廉价房的局面变得更糟糕。

14最终,政治家可能重新发现住房问题不是一个城市贫困问题,而是一个中产阶级的生活质量问题,正如燃油价格或医疗保健一样。居者有其屋通常被称为是美国梦,但如今许多劳动者为了使他们的家人不至于破产,宁愿租一所体面的房子居住。

Unit Ten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在其任职演说中提到:与接受高等教育这项权利相伴的是各种义务。

危机时代,大学该扮演的角色

1今天,由于长期以来美国人对教育价值的共识,大学在美国社会中占有得天独厚的地位。一位前任校长哈罗德·多兹1933年在就职演说中曾提到,“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这样,不论对公立教育还是私立教育的投入都是如此地慷慨大方。美国人民对正规教育所能起到的作用抱有一种近乎天真的信念。”这一信念是在这样一个深信不疑的基础上确立的,即美国的活力、它富有创造性和多样化的文化生活、它具有惊人独创力的经济、它的国家安全以及它健全的民主制度——极大地依赖于其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

2我国社会对高等教育机构的信心通过以下几点表现出来: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给予大量投资,这些投资明智地将对研究的支持与对研究生教育的支持结合起来;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无力负担高等教育学费的学生给予资助;一些私人基金会和慈善机构给予投资,他们认为高等院校是达成其战略目标的最佳途径;一些个人和私人部门给予投资,他们认为高等院校是未来健康发展和富裕繁荣的孵化器。社会当然期望我们能有所作为以回报这种广泛的支持。社会期望我们产生新思想,开发新知识,以一种开放和共同协作的方式探索复杂的问题,培养未来一代公民和领导者。当处于困境的时候,我们不辜负这些期望就尤为重要。

3中世纪大学的形象是一座象牙塔,学者们远离社会进行孤独的沉思,不关心窗外之事——这一形象已被现代大学所取代——现代大学不是象牙构筑的,而是高度开放的机构,允许内外自由交流。高校是属于社会的,而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高校的理想,经由多少代人的铸造,旨在渗入国民意识之中。学者和教师必定要周旋于学院内外以寻觅运用他们的才能为公众服务的机会,寻觅能给我们带来启发和见识的创造性工作,寻觅把实验室的研究发现转化为实际应用的途径。我们的学生在从事社会活动时怀有一种强烈的公民责任意识,并且当他们毕业若干年后成为老校友时仍然会这样做。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

4探索新思想和新知识不是依靠也不应该依靠功利主义动机,而是依靠以新颖的和创造性的方式进行思考的能力。当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纳什在普林斯顿大学读研究生时推动了构成“非合作博弈论”基础的数学概念的发展时,他可能根本不会想到这些概念会在今天被用于分析选举策略、战争起因及预测人的行为表现等方面。当还是一名年轻科学家的分子生物学教授埃里克·维绍斯着手识别决定果蝇胚胎身体结构模式的基因时,他可能不知道他会识别出在推动对人类癌症的研究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基因。由此得知,我们无法准确地预测科学发现及学术成就将如何影响未来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同时,我们也得知,只在可预知的领域来挖掘知识是不明智的,因为新知识往往依赖于在未知领域准备好肥沃的土壤,在那些领域,好运气同深奥的智慧一样能开花结果。我们最珍视的组织原则之一——探索的自由,不仅仅从道德上说是必需的,而且它也是一个实际需要。5就像我们有义务广泛寻求新知识一样,我们也有义务确保我们的学术研究能够被广泛地传播。只有这样,别人才能对其做出必要的修正,或将其发扬光大,或依据它来作出更好的决定,开发出更好的产

品,或构建出更好的规划。在日后的岁月中,我希望我们国家的决策者根据留存于大学的知识来做决定,咨询能通过对过去的深刻理解而洞悉现在的历史学家们;咨询能提供明辨是非原则的哲学家们;咨询能以其洞察力使经济回归正轨的经济学家们;咨询知道如何建造更安全建筑的工程师们;咨询能分析我们容易招致未来袭击的软肋并能制订出弥补这些弱点的战略的科学家们;以及咨询能帮助我们弄清恐怖分子在我国及世界各地实施恐怖行动的动机的多个领域的学者们。

6现在,请允许我来阐述一下我们应对社会所尽的第三项义务:培育下一代的公民与领导者。普林斯顿大学所提倡的对大学文科教育的见解,我校第13任校长伍德罗。威尔逊曾作过精辟的表述,我在开学典礼上曾诵读过他的雄辩的语句:“在大学里我们应当努力传授的,与其说是知识本身还不如说是做学问的精神。它包括:辨别正确推理与错误推理的能力,消化与阐释论据的能力,广泛观察的习惯,对于持客观见解的偏好,执着于清晰有条理的思维过程,本能地热衷于阐释内涵而不拘泥于推论的字面意思,对知识的鉴赏力,对人类健全心智的无限尊重。”

7威尔逊及其继任者们拒绝这一狭隘的观念:即大学文科教育只限于为某种职业做准备。他们在了解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同时,更清楚在普林斯顿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洞察力,坚信这才最有益于社会健全发展。因此我们对以下两方面做了区分:对职业素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的信息获取和能够应用于任何职业的思维习惯的发展。所以,当古典文学家走进医学院、物理学家成为国会议员或历史学家执教小学的时候,我们便感到庆幸。如果我们作为教育家做好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将从普林斯顿的教育中学会尊重和欣赏各种理念与价值、思维的开放与严谨、社交实践与公民责任感。在这困难重重的年代,我们将号召我们的学生和校友们在他们的职业中、在他们的团体和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品质。通过这样做,通过他们的领导力、洞察力和勇气,他们将帮助履行普林斯顿对社会的义务和实践我们的座右铭:“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

Unit3 A 奥斯陆

1记得我第一次去欧洲旅行的时候,我在哥本哈根独自一人去看电影。在丹麦,电影票是对号入座的。(此文来自袁勇兵博客)我走进电影院,发现在我的票对应的座位旁,只有一对年轻情侣。这对情侣如胶似漆地拥抱在一起,如同一场持久战争结束后码头上亲人的团聚。我很不情愿坐在他们旁边,就如我绝不会要求加入他们的行为一样——这两者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我谨慎地隔几个座位坐了下来。 2人们陆续地走进影院,参照电影票找到位子,在我们周围坐了下来。电影开场时,这个宽敞空旷的观众席中间,扎堆地坐了约30人。电影开场两分钟后,一个拎着大包 小包购物袋的女士艰难地挤到我这排,在我座位旁停下,并用严厉的口吻愤怒地朝我用充满了喉塞音的丹麦语说道,我坐在了她的位子上。女引座员马上打开手电筒查看情况,身边所有的人都不安地重新确认自己票上的座位号,直到大家都清楚了,我是一个美国游客,因此没有遵循简单的就座指示。在羞愧中我被送回指定的位子。

3接下来我们坐在一起看电影,30人如同一艘超载的救生船上的难民一般挤作一团。肩膀相互摩擦着,忍受着各种细小的噪声。那时我想,有些国家在某些事情上做的比任 何其他国家都好,然而在另外一些事情上,他们却糟糕很多。我开始思考为何会有如此反差。4有时候某个国家的小发明是如此独特和精巧,以至于我们总是由它而联想到这个国家——英国的双层巴士,荷兰的风车(给原本单调的景观增添了多么美妙的创意:想想这些风车是如何改变了内布拉斯加州),还有巴黎人行道上的露天咖啡馆。然而, 也有一些事情,大部分国家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办到,但某些国家却完全想不到。

5比如说,法国人无法掌握排队的窍门。他们一遍遍地尝试,但这似乎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无论你去巴黎的任何地方,总会看到整齐的队伍在公交车站候车。但一旦公交车靠站,队伍立刻瓦解,就像精神病院的消防演习一样,所有人都争抢着第一个上车,完全没意识到,这样一来排队的意义就荡然无存了。(此文来自袁勇兵博客)

6另一方面,英国人则不能领略吃的基本要领。证据就是他们本能地使用刀叉来食用汉堡。更令我惊讶的是,他们大多数都把叉子颠倒放置,将食物搁在它的背上。我已经 在英国居住了 15年,但我仍不得不压制这种冲动,想要走向酒吧或餐馆里的陌生人说:“打扰一下,可以允许我告诉你一个小技巧吗?(此文来自袁勇兵博客)那样你就不会把豆子散落在整张桌子上了。(此文来自袁勇兵博客)”7德国人被幽默困扰,瑞士人对乐趣毫无概念,西班牙人丝毫不觉得在半夜吃晚饭有什么滑稽之处,而意大利人从不,也绝不会让别人告诉他们汽车是如何发明的。(此文来自袁勇兵博客)

8这次欧洲之旅带给我很多惊奇的小事,其中一个就是我发现世界竟能如此多样化,对于本质上相同的事物处理起来却方式各异,比如说吃喝或是买电影票。有趣的是,欧洲人有时可以突然变得如此相似——他们普遍好学而理性,开着小车,住在古镇的小房子里,喜欢足球,不怎么注重物质生活,遵纪守法,而且他们住寒冷的宾馆房间,去温暖舒适的地方吃喝——然而却同时拥有着如此琢磨不透、永无止尽的差异。在欧洲没有什么是百分之百肯定的,对此我十分赞同。

9我仍然享受着对事情进展的未知感。从哈默菲斯特返回后,我在奥斯陆的宾馆呆了四天,女服务员每天早上都留给我一盒叫做Bio Tex Bla的东西,说明上说是一种 “minipakke for ferie,hybel og weekend”。我不清楚它到底是用来洗衣服的,还是漱口的, 或是用来淸洗抽水马桶的,我通过闻它的气味,并试验它各种可能的用法,度过了好几个快乐的小时。最后我判定它是甩来洗衣服的——它的确有效——然而就我所知,在奥斯陆度过的剩下几周中,无论我去哪儿,都听见有人互相议论:“你知道吗?那个人身上有马桶清洁剂的味道。”

10当我告诉伦敦的朋友,我将周游欧洲各地并将其写成书时,他们说:“喔,你肯定会说很多语言吧。”11 “为什么,我不会,”我会带着一点傲气回答,“我只会英语。”然后他们就看着我,好像我疯了。(此文来自袁勇兵博客)但是就我而言,那正是国外旅游的美妙

之处。我并不想知道人们在说些什 么。置身于一个对你而言完全陌生的国家,能激发一种孩子般的好奇心。除此之外,我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突然之间你又回到了五岁。你无法读懂任何东西,你对事物运行方式只有最基本的感知,你甚至无法安全地穿过马路。你的整个存在变成了一系列有趣的猜想。

12 看国外电视节目,试着想象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让我乐此不疲。比如说,在奥斯陆 的第一个晚上,我收看一个科学节目,演播室里的两个男子站在一张实验桌旁,讨论着一种有着光滑皮毛的貌似啮齿目的动物,它们在桌面上爬行,偶尔爬上主持人的外套。主持人正在说:“那么你与所有这些动物做爱,是吗?(此文来自袁勇兵博客) ”

13 “当然,”嘉宾回答道,“你必须对豪猪十分小心,当然,旅鼠若是感觉你不再像以前 那样爱它们,会变得焦躁不安并跳下悬崖,但总的来说,这些动物是非常亲切的伴侣, 并且性也是十分美妙的。(此文来自袁勇兵博客)”

14 “哎呀,我觉得那很棒。下周让大家见识一下你是怎么用药柜中的简单家庭用药制造出致幻药的。(此文来自袁勇兵博客)该让荧幕空白几分光突然亮起,然后让灯光突然亮起,照在主持人身;让他看起来似乎就像正要抠鼻子。下周见。”

15 去过哈默菲斯特后,就货得奥斯陆简直妙不可言。天气依然很冷,到处还撒着灰蒙蒙 的雪花,但是比起哈默菲斯特来那可要暖和多了,这也让我彻底放弃了想要买毛皮帽的想法。我参观了博物馆,并花了一天时间游览巴度半岛,那里丛林茂密的山坡上矗立着该城市最美的房子,其视野可跨越海港冰面一直延伸到市区,十分迷人。但是大多数时间我就在市中心闲逛,在火车站和皇宫之间来回溜达,在卡尔约翰街向街旁的商店橱窗里张望。在路边明亮的灯光的照耀下,长长的卡尔约翰步行街富丽堂皇, 与健康快乐、不屈不挠又充满朝气的挪威人融合在一起。我很高兴能离开哈莫斯菲特并来到这个充满活力、犹如白昼的世界。当我觉得寒意逼人时,我便进入咖啡馆或酒吧坐下,偷听那些我无法明白的对话,抑或拿出我的《托马斯库克欧洲时刻表》,满怀敬意地加以研究,做接下来的旅行安排。16《托马斯库克欧洲时刻表》可能是已出版的最优秀的书籍。当你迅速翻阅了其500页 密密印刷的时间表后,你必然有冲动想要往旅行包内塞进两抱衣服,然后立刻出发。 每一页都低声诉说着浪漫:蒙特勒——兹怀斯门——施皮茨——因特拉肯,贝尔格莱 德——的里雅斯特——威尼斯——维罗纳——米兰,哥德堡——拉赫斯河——(哈尔 斯贝里)——斯德哥尔摩,文堤米利亚——马赛——里昂——巴黎。无论是谁吟诵这 些地名,都会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兴奋,想象着雾气蒙蒙的月台,以及在400多 米长的流线型车厢旁,站满了期待的旅客,堆满了行李,每个车厢里都放着一张写着外国地名的列表。当读到莫斯科——华沙——柏林——巴塞尔——日内瓦这一 系列地名时,又有谁不会伤感地羡慕那些能够横跨这个历史悠久的大陆的幸运儿呢?看过这樣的旅行安排,谁不想踏上行程呢?(此文来自袁勇兵博客)那么,桑尼.冯.比洛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但是对我来说,我可以花大量时间就这样凝视着这些列表,每一份都不可思议地包含了时刻、数量、距离、画着交叉刀叉、酒杯、匕首、矿工镐(不管做何用途)、渡轮和巴士的神奇小图,以及令人困惑的深奥脚注。

第5篇:研究生英语精读教程 课文翻译

一、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那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改变想法——从悲观变为乐观——你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 [1]你看酒杯是半杯有酒而不是半杯空着的吗?你的眼睛是盯着炸面圈,而不是它中间的孔吗 ?当研究者们仔细观察积极思维的作用时,这些陈词滥调突然间都成了科学问题。

[2]迅速增多的大量研究工作——迄今已有 104个研究项目,涉及大约 15 000人——证明乐观的态度可以使你更快乐、更健康、更成功。与此相反,悲观则导致无望、疾病以及失败它与沮丧、孤独、令人苦恼的腼腆密切相关。休斯敦莱 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克雷格 · A·安德森说:“如果我们能够教会人们更积极地思考,那就如同为他们注射了预防这些心理疾病的疫苗。”

[3] “你的能力固然重要,”匹兹堡卡内基 –梅隆大学的心理学家迈克尔· F·沙伊尔说, “但你成功的信念影响到你是否真能成功。”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由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对待同样的挑战和失望。

[4]以你的工作为例。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马丁 · E·P·塞利格曼与同事彼得 ·舒尔曼在一项重要研究中对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推销员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在工龄较长的推销员中,积极思考者比消极思考者要多推销 37%的保险额。在新雇用的推销员中,乐观主义者则多销了 20%。

[5]公司受到了触动,便雇用了 100名虽未通过标准化行业测试但在态度乐观一项得分很高的人。这些本来可能根本不会被雇用的人售出的保险额高出一般的推销员 10%。

[6]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据塞利格曼说,乐观主义者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的“解释方式”。出了问题之后,悲观主义者倾向于自责。他说:“我不善于做这种事,我总是失败。”乐观主义者则寻找漏洞,他责怪天气,抱怨电话线路,甚至怪罪别人。他认为,是那个客户当时情绪不好。当一切顺利时,乐观主义者居功自傲而悲观主义者只把成功视为侥幸。 [7]克雷格·安德森让一组学生给陌生人打电话,请他们为红十字会献血。当他们的第

一、二个电话未能得到对方同意时,悲观者说:“我干不了这事。 乐观主义者则对自己说:“我需要试试另一种方法。”

[8]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都是一种本身会成为事实的预言。安德森说: 如果人们感到没有希望,他们就不会费事去获得成功所需的技能。”

[9]据安德森看来,有无控制感是成功的试金石。乐观者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如果事情不顺利,他立刻做出反应,寻找解决办法,制定新的行动计划,并且主动寻求指点。悲观者则感到自己只能由命运摆布,行动拖拉。既然认为毫无办法,他便不去寻求指点。

[10]乐观主义者也许认为自己比事实能够证明的要强——有时正是这一点使他们充满生机。匹兹堡肿瘤研究所的桑德拉·利维博士对患晚期乳腺癌的妇女进行了研究。对那些通常持乐观态度的妇女来说,两次发病间隔的时间比较长,而这是生存下去的最好预兆。在一次对早期乳腺癌妇女的初步研究中,利维博士发现这一疾病在悲观病人身上复发更早。

[11]乐观态度不会使不治之症痊愈,却有可能预防疾病。在一项长期研究中,研究人员跟踪观察了一组哈佛大学毕业生的健康史。所有这些人都是班上的学生,并且健康状况良好。他们之中有的是积极思考者,有的是消极思考者。 20年后,悲观者中患有中年常见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人数要比乐观者多。

[12]许多研究显示,悲观者的无助感会损害人体的自然防御体系,即免疫系统。密执安大学的克里斯托弗 ·彼德森博士发现悲观主义者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他消极被动,无法避开生活中的打击,无论做什么都会担心身体不好或其他灾难将临。他大嚼不利于健康的垃圾食品,逃避体育锻炼,不听医生的劝告,还总是要再贪一杯。

[13]在多数人身上,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兼而有之,但总是更倾向于其中之一。塞利格曼说,这是一种早在 “母亲膝下 ”就开始形成的思维模式,来自千万次警告或鼓励,消极的或积极的话语。过多的 “不许 ”及危险警告会使一个孩子感到无能、恐惧以及悲观。

[14]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能体会到许多小小的成就感,如学会系鞋带等。家长可以促使这类成功转变为控制感,从而培养出乐观主义。

[15]悲观是一种很难克服的习惯,但并非不能克服。在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的研究中,伊利诺伊大学的卡罗尔 ·德韦克博士对小学低年级儿童做了一些工作。她帮助那些屡屡出错的学生改变对失败原因的解释——从 “我准是很笨 ” 变成 “我学习还不够努力 ”——因此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了。

[16]匹兹堡的利维博士想知道把病人变成乐观主义者是否会延长他们的生命。在一次试验性研究中,两组结肠癌病人受到同样方式的治疗,但其中一些人还得到了鼓励乐观态度的心理帮助。试验结果表明这一做法有一定的效果。现在已在计划实施一项重大研究,以确定这一心理变化是否会改变病情的发展。

[17]因此,如果你是个悲观主义者,你完全有理由乐观起来。你能改变自己。以下就是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夫 ·霍朗指出的方法:

1 [18]

一、当坏事发生时,仔细留意自己的想法,把你最初的想法原原本本地记下来,一字不改。

[19]

二、然后,来做一个试验。做一件同任何消极反应相反的事。比如说,你工作中出了问题。你是这么想的吗:我讨厌我的工作,可我再也不会找到比这更好的工作了 ?这时你应该采取行动,就像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一样:向外寄发个人简历、去参加面试、看看有没有培训项目并寻找工作门路。

[20]

三、继续关注事情的发展。你最初的想法是对还是错 ?霍朗说: “如果你的想法使你裹足不前,那就改变这些想法。这是一种试错法,不能确保成功,但应给你自己一个机会。”

[21]积极的思维导致积极的行动以及积极的反应.有证据表明,你对世界抱有什么样的希望,你就很可能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二、癌症和化学物质——我们走得太远了吗?

[1]去年,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乔治·德克梅吉恩召集本州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开会,开始执行第 65号提案,即州饮水安全和有毒物执行法案。这一新法令禁止各工业部门向水源中排放被怀疑致癌或引起先天缺陷的化学物质。有些人宣称,新法律还要求在一切可能致癌的物品上贴上警告标签。

[2]原来预计,开会那天全是些玄妙的科学和难懂的术语,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生物化学系系主任布鲁斯·爱姆兹却计划使会议开得更有生气。

[3] 当爱姆兹走入会议室时,他看上去完全是一个典型的科学家形象:金丝边双光眼镜、皱巴巴的西服、蓬乱的头发,而菜色的面庞显示,他总是在实验室 而很少享受加州的阳光。当某人振振有词地大谈致癌机理时,爱姆兹开始打断他,谈起自己的观点。

[4] “整个世界都充满了致癌物,”爱姆兹宣称。 “啤酒中有十亿分之七百的甲醛和百分之五的乙醇,比水中的任何物质都要危险 1 000倍。如果你呼出的气息中有啤酒味,那是否意味着你必须向你周围 10英尺以内的所有人发出警告 ?”

[5] 在大肆宣传最新癌症恐怖的时代里,爱姆兹带来了不同的信息:大多数人造致癌物的含量一般来说都很低。与天然致癌物含量相比其危险微乎其微。

[6]爱姆兹不是个冒充内行的人。他 59岁,是全国最受人尊敬的研究致癌问题的权威之一。他的简历中尽是各种荣誉,包括通用汽车癌症研究基金会颁发的查尔斯·莫特奖 (这是癌症研究中最富声誉的嘉奖之一 )。他还是国家科学院的院士。甚至他的批评者们也承认,爱姆兹试验是一项突出的成就。这种试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一种简单廉价的操作方法,它有助于检测一种物质是否能引起癌症。

[7]但是爱姆兹藐视一切貌似神圣不可冒犯的东西。他投身于环境保护运动,有些人把这一运动称为 20世纪唯一最重要的运动。例如, 1987年 4月,他和两位同事雷纳·玛格和洛伊丝·斯沃斯德·戈尔德,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报告,列举了各种各样可能引起癌症的危险。以将近 1 000 种化学物质做的动物试验所得到的数据表明,每日所消耗的普通花生酱三明治中含有的微量黄曲霉素 (花生中天然存在的一种霉菌致癌物 )比我们每日从食物中摄取 DDT的危险大 100倍。一杯硅谷最受污染的井水比一杯葡萄酒或啤酒致癌的危险要小 1 000倍。他并不是建议人们停止消费花生酱、葡萄酒和啤酒。他所说的是,大多数人造致癌物的危险比起日常天然物的致癌危险是微不足道的。现在不清楚它们中有 多少有真正的危险。这两种危险都转移了人们对于诸如烟草之类的巨大危险的注意力。

[8] 爱姆兹的癌症研究是 25年前因为一袋炸薯条而开始的。当时他在马里兰全国健康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在看到袋上列出的成分时,他觉得还没有人知道每种化学物质对人的基因有什么影响,要了解这些是不容易的。

[9] 那时,科学家为了测试致癌性,不得不在老鼠身上做耗时费钱的实验室试验。细菌对引起突变的物质很敏感,而致癌物很可能就是引起突变的物质。爱姆兹凭借这些知识,研究出了一种利用细菌检测致癌性的试验。爱姆兹试验被公认是一项主要的科学成果。现在在世界上已被广泛应用。

[10] 1974年的一天,当时在伯克利任教的爱姆兹建议一些学生对各种各样 家用产品进行测试。使他惊异的是,像用于儿童睡衣中的一种阻燃剂一样,许多普通染发剂经测试都呈阳性。当爱姆兹的测试结果导致对某些化学品实行新的规定和禁令时,几乎一夜之间,他就成了环保界的英雄。

[11]随后 10年间,公众对致癌物越来越关注。爱姆兹说: “于是我们开始意识到有些不对头。 ”同样也被检测为致癌物或致突变物而呈阳性的天然物数量太多了:果汁、芥菜、芹菜、欧芹等。实际上,在爱姆兹所测试的大约一半的天然和人造化学物中,当给老鼠大剂量时,都证明有潜在的致癌作用。

[12]起初,爱姆兹断定他的试验有问题。他的试验并没有错。他的错误在于他像普通人一样天真地认为只有人造化学物质是危险的。他现在要问: “为什么要推断天然就是无害的呢 ?”

[13]支持加州 65号提案的运动使爱姆兹确信他有义务向公众解释这一点。 “当人们说某些先天缺陷是由水中十亿分之一的某物质引起时,我认为那是不负责任的。 ”他说, “那是拿人们的害怕心理开玩笑。你总能在水中找到十亿分之一的某种物质。”

2 [14]在加州参议院委员会作证时,爱姆兹举出了一个例子:由于用氯消毒,自来水含有致癌物氯仿大约十亿分之八十三。咖啡含有两种天然致癌物,每一种都是大约十亿分之四千,而由于正常的新陈代谢,人血平均含有甲醛十亿分之三千。 [15] 有些人想当然地认为爱姆兹是化学工业的代言人。情况却并非如此。

他不为化学公司、药品公司、食品公司或法律事务所提供咨询。他没有接受来自 商界的任何好处。

[16]环境保护论者反对爱姆兹的观点。他们说,我们有义务在总量上使人们尽可能少地接触致癌物。 “不知为什么他认为要进行选择。 ”峰峦俱乐部的卡尔·波普这样说:“如果我们不得不在饮用水中的 TCE (一种可疑的致癌溶剂) 和 有关吸烟的公共教育之间进行选择的话,可能他是对的。但是我们不是非去选择不可。”

[17] 爱姆兹的回答是: “你不想让每家化学公司从后门倒掉自己的垃圾,但是你生活在现代工业社会的代价就是水里会有十亿分之几的化学物质。你能除去它,但花费巨大。如果你把你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追查微不足道的东西上,你就会看不到重要的危险。”

三、鼠 与 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1] 密执安大学的 N.R.F.麦耶教授几年前做过一系列可以诱导鼠产生 “神经官能症 ”的实验。首先训练鼠由平台边缘跳向两个门中的一个。如果鼠向右跳,右门是碰不开的,那么鼠就撞了鼻子并掉进网里;如果鼠向左跳,左门就打开,鼠就会找到一碟食物。在鼠已很熟悉这一反应时,就改变情况:把食物放在另外一扇门后,这样鼠要想得到犒赏就不能向左跳,而要向右跳了。 (实验者也可采用其他变化形式,比如用不同的方式标记两个门。 )如果鼠弄不懂新规则,它每次跳时决不知是会得到食物还是会撞鼻子。最终它就会放弃,拒绝再跳。到这一 步,麦耶博士说:“许多鼠宁愿挨饿也不再做选择。”

[2] 第二步,对鼠施加强大气流或电击,赶它,强迫它做出选择。 “处于不能解决的难题之中而被迫做出反应的动物, ”麦耶博士说, “最后总是落到一个特定的反应上 (比如只 向左跳 ),不顾结果如何都总是做出这一反应„„这种条4件下所做出的反应便固定不变了„„一旦出现了这种固态,动物就没有能力学会适应性的反应了。 ”一旦向左跳的反应被固定下来时,可以让右门开着 ,使食物 呈现在眼前 。可是鼠被驱赶时却仍旧向左跳 ,并且每次都愈来愈惶恐不安。实验者继续迫使鼠做出选择时,鼠开始惊厥不安,四下狂奔,弄伤爪子,撞上桌椅,然后浑身剧烈颤抖,直到昏迷不醒。处于这样的被动情况,鼠拒绝进食,对一切不感兴趣:可以把它卷成一团或擒住双腿倒挂空中——无论怎样摆布它,它都无动于衷。这时的鼠已是 “神经崩溃 ”了。

[3] 鼠所面临问题的 “不可解决性 ”导致了它的神经崩溃,而麦耶博士在他对心理失常的小孩和成人的研究报告中表明,鼠和人经历的各个阶段大同小异。首先是两者受训练,在面对某一问题时都习惯地做出某一选择;然后,发现条件已改变而原来的选择并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时,两者都大吃一惊;再次,不论是出于震惊、焦虑还是受挫,两者都会执著于最初的选择,不管结果,一意孤行;接着,悻悻然拒绝采取行动;而后,在被迫做出选择时,两者又总做出最初训练时所做出的选择——且再次碰壁;最后,即使目标就在眼前 ,只要做出不同的选择就唾手可得时,两者又都由于以前受到的挫折而发狂。他们疯狂地四处撕抓;

或是躲在角落里赌气拒食;他们变得辛酸怀恨、不信任一切、心灰意冷,无论人们怎样对待他们,他们都无动于衷。

[4] 这是否是一幅夸张的画面呢 ?似乎并非如此。这个模式反复再现于人生,小到家庭的悲剧,大到震撼世界的国家间的悲剧。为了纠正丈夫的毛病,妻子数落他。毛病越坏,就越多地挨数落。当然他的毛病变得更坏,她就更加数落。像鼠一样,妻子对丈夫的毛病受一种固定反应的摆布,她只能总以一种方式应付它。她这么做的日子越久,丈夫的毛病就越厉害,直至夫妇二人在神经上都备受折磨,疲惫不堪。

[5] 再看一个例子。北方某城市的白人因厌恶黑人高文盲率和高犯罪率的状况而隔离他们、迫害他们 (众所周知,警察通常对黑人嫌疑犯比对白人嫌疑犯要粗暴得多 ),并且拒绝给他们受雇与提升的机会。这种机会的被剥夺使文盲率与犯罪率高的情况得以延续下去,转而又使隔离、迫害和不给黑人机会的做法得以继续存在。要找到解决这一恶性循环的方法需要致力于有序社会改革的智者殚精竭虑,包括市议员、教育家、城市规划人员、黑人组织以及州政府和联邦 政府。

[6]另一个例子是,想用写作表达自己思想的学生可能写得很差。英文老师说,我一定要教会他们语法、拼写和标点符号这些方面的基础知识,来提高他们的写作。于是由于过分强调语法与写作方面的技术性细节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老师很快湮灭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失去了兴趣,学生写得就更差了,老师于是再给学生以加倍的语法和写作方法的练习。学生也就越来越厌倦和反感了。中学和大学的“英文补习”班里全是这样的学生。

[7] 同样,一个认为武装力量是维护和平与尊严的唯一有效途径的国家,会推行巨大的扩军计划。这种计划引起邻国的恐慌,于是后者也扩充军备,与前者抗衡。焦虑与紧张气氛升温。前者宣称,很明显,只要我们不能对所有突发事件都有充分准备,我们就会不断为国家的安危担忧;所以我们必须加倍 扩军。这自然使邻国更为恐慌,于是也把军备翻了一番。焦虑与紧张气氛更强了。前者宣称,很明显,我们犯了低估国防需要的错误。这次我们一定要保证 我们有充分

3 武力来保持和平。我们必须把军备再加一倍 „„

[8]当然,这些例子难免(4) 过(4) 于(4) 简(4) 单化,但是确实常常由于这种类似的恶性循环使我们无法认清或处理导致灾难的不测事件的条件。这样的模式常常很容易识别;目标就在眼前,只要在方法上做些改变就会达到。可是,由于受到固定反应的摆布,鼠“无法”吃到食物,妻子“无法”改掉丈夫的毛病,黑人还要等两三代人的时间,“直到社会改革的时机成熟”,我们“无法”停止发明并制造可摧毁人类文明的致命武器。

[9] 不过,鼠与人的难题的不可解决性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麦耶博士的鼠遇到的难题比它在自然状态下能遇上的复杂得多,它是被逼迫至神经崩溃的。而人类的神经崩溃一般总是由于人类自己制造的难题所造成:如宗教与道德信仰的问题,金钱、贷款、抵押、托管基金、股市涨跌的问题,人为的习惯、礼节、社会团体和法律的问题,等等。

[10]不能责怪鼠解决不了麦耶博士为它们设下的难题;因为鼠的抽象能力有限。但人类的抽象能力、组织和利用抽象的能力是无限的。因此,如果人由于固定反应而认为难题不可解决——如果人受挫折只是由于对某些以符号来界定的形势,不论其前因后果或出于环境只能采取一种反应的话——那么,人便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全部人的能力。如科尔奇布斯基所说的意味深长的话:此时,人在做出反应这一点上是在“模仿动物”。对此,温德尔·约翰逊有一贴切的归纳:“对鼠而言,奶酪就是奶酪;这就是捕鼠器能捕鼠的原因。”可这种固定反应是

如何在人类中发生的呢 ?

五、并 非 末 日 来 临------环境问题言过其实。地球生命仍将继续。

[1] 无论是谁杜撰了 “拯救地球” 这一说法,他都是一位公共关系方面的天才。这一说法既表达了对即将来临的灭顶之灾的意识,也满怀着使环境保护论带有道义紧迫感这一大的目标。同时这种说法也表明环境保护论言过其实,这种夸大在其他任何场合都会被视为是在危言耸听或愚蠢的欺骗。

[2] 就某种程度而言,我们的环境意识遏制了对自由经济增长所表现出的盲目热情。我们已明智地抑制了增长中所出现的一些有害的副作用,但是环境保护论却越来越像一场沉湎于狂热的宣传与对历史一无所知的圣战。每一由环境问题引发的不幸都被描绘成一场势不可挡的灾难。这场灾难如不加以制止,正像我们所知晓的那样,就会摧毁生命。

[3] 以最近出现的恐慌——温室效应——为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我焚毁、可怕的幽灵般的世界。即刻行动,否则世界将咝咝烧焦。食品供应即将枯竭。冰川即将溶化。沿海地区即将淹没。事实上,任何温室热效应可能造成的损失都是有限的:经济学家威廉·克莱恩估计,到 2050 年只占我们经济产出的 1% 到 2%。与预想的同期经济增长(翻一番)相比,这一损失更显得微不足道。

[4] 没有任何环境问题威胁这颗 “星球”,任何环境问题都无法用核战争所带来的危害来衡量。任何石油溢出造成的危害也无法同今日南斯拉夫内战——它不过是人类苦难中的一段小插曲——相比拟。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 3 500 多万人死亡。柬埔寨内战导致 100 万至 300 万人死亡。人类的巨大祸患一如既往:战争、自然灾害、暴虐政府、极度的贫困与仇恨。在悲剧的任何尺度上,环境问题造成的痛苦都轻如鸿毛。

[5] 这并非在为漠不关心或无动于衷进行辩解,这是在为前途和平衡而进行辩论。你可以相信( 像我那样),温室热效应的可能性强化了已具说服力的征缴能源税的理由。税收会抑制通常的空气污染,限制石油进口,减少预算赤字并提高具有经济意义的能效投入。

[6] 但这并非意味着同我观点相悖的人就是居心叵测,或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就温室效应而言,热效应是否会发生,如果发生,其程度如何,对这类问题还存在大量的科学疑问。此外,热效应的发生需几十年的时间。人与行业可以进行调整。举一例:农民可改用更为耐热的种子。

[7] 遗憾的是,许多环境保护论者感情用事,搞中伤和将事情简单化。环境限制法的批评者被描绘为自私自利、愚昧无知的小人。有关世界末日的电影剧本被创作出来以证实环境危险的严重性。克莱恩最近对温室效应的研究展现了热效应在今后250 年间的变化。猜猜吧,结果是什么? 它在急剧增长。这就类似于一种在法印战争(1754—1763)时期预言1992 的生活的无稽之谈。

[8] 大谈特谈过多的伤亡并非过分的无知,它混淆人们的视听。对工业刚起步的国家来说,它低估了特别是工业化国家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在美国,空气与水污染已得到显著缓解。自1960 年以来,微颗粒物排放量(煤灰、煤渣)已下降65%。自1970 年以来,铅排放量已降低97%。在大多数城市中,烟雾已减少。

[9] 同时我们也受到损失。这就是必须进行棘手的选择。你在环保方面所得到的好处也许就是我应尽的义务。并非每种利益都值得不惜任何代价而求之。经济学家估计,环境法规使经济产出下降2.6% 至5%,或1 500 亿至2 900 亿美元(注:这一数字大于全球热效应的估计影响)。我们用这一代价的确减轻了给身体所带来的危害,并且改善了我们的环境。但是,有些却得不偿失,而且由于法规的刻板僵化而使得一些代价毫无必要地上升。

[10] 平衡:过分夸大环境作用的最大罪过是对经济增长所执的偏见。解决贫困国家所存在的大量问题通常与经济增长息息相关。世界银行最近的一份报告估计,10 亿多人缺少健康用水和卫生设施。其结果是每年成千百万人患痢疾,并

4 导致300 万儿童死亡(世界银行认为,其中200 万人可以免于死亡)。国家只有变得富裕起来才能改变这些状况。 [11] 与此同理,较富庶的国家既具有愿望也具有财政收入来净化空气和用水。发达国家的城市空气污染仅为贫穷国家的六分之一。最终,经济增长将降低高的出生率,因为儿童寿命延长了,妇女也摆脱了传统的角色。

[12] 的确,我们存在环境问题。苏联的反应堆给安全造成威胁。经济增长与环境会发生矛盾。增长产生二氧化碳排放物,并且造成更多的废弃物。但是这些问题并不像环境保护论者夸夸其谈的那样,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最大的障碍是无能的政府。无能的政府培育出无安全保障的反应堆。在贫穷的国家,无能的政府,比如说,通过限止农民从其作物中获得适当的利润,阻碍食品生产。

[13] 到现在为止,人人都是环境保护论者,但是这种说法越来越没有意义,因为并非一切环境问题都同样严重,甚至即使那些严重的环境问题也需要同其他利害关系来均衡考虑。环境保护论应当终止那种刺激性宣传。它应当给予我们更多一些信息,更少一些恐吓。

六、两条生活的真理-----抓紧,放松:明白了这对矛盾,你就踏进了智慧的大门

[1] 生活的秘诀在于懂得何时抓紧,何时放松。因为人生就是一对矛盾:它既令我们抓紧人生的多种赐与,同时它又要我们到头来把这些赐与放弃。老一辈犹太学者是这样说的:“ 一个人握紧拳头来到这个世界,但他却是松开手掌离开这世界的。”

[2]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牢牢抓住生命,因为它奇妙,它有一种在上帝创造的世界里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美。我们大家都知道这一点。可我们却常常是在回首往事想起它时,才能认识这一真理。此时我们会突然发觉它已不复存在了。 [3] 我们能记起已经凋谢的美、已经消逝的爱。可是,我们更痛苦的回忆是:我们没有看见顶峰时的美,没有在别人以爱对我之时也以爱回报。

[4] 最近一次经历又使我领悟到了这个真理。一场剧烈的心脏病发作后,我被送进医院,接受了几天精心护理。医院可不是一个使人愉快的地方。

[5] 一天上午,我得加做几项检查.我要用的医疗器械安装在医院另一端的大楼里.所以我只有坐轮椅穿过院子才能到达那里。

[6] 当我们走出病房时,阳光正照在我身上。就我实际的经历而言,当时也没有什么别的。只不过就是阳光。而这时的阳光是多么美丽、多么温暖、多么耀眼、多么辉煌! [7] 我打量着别人是否也在欣赏着这太阳的金色光芒。可是,人人都来去匆匆,大多数人的目光只盯在地上。这时我想到自己过去又何尝不是往往对每天的壮观景象视而不见,一头埋在细小的,有时甚至是卑鄙、自私的事务中,而对日常的奇观麻木不仁呢? [8] 从这次经历所获得的顿悟确如经历本身一样的平凡。生命的赐予是宝贵的,可惜我们对它们太掉以轻心了。

[9] 这就是人生向我们提出的矛盾要求的第一个方面:不要因为太忙就忽视了生活中令人惊奇、令人敬畏的东西。每天黎明开始就要恭谨从事。抓紧每个小时,捉住宝贵的每一分钟。 [10] 紧紧抓住生活——可不要紧得使你不能松手。这就是生活的另一面,矛盾的另一方:我们必须接受损失,学会放松。 [11] 这并不是容易学到手的一课。特别是当我们年轻时,认为世界是由我们掌握的。只要我们自己满腔热情、全力以赴地去渴求,不管什么东西都能够——不,一定会——得到。但是,随着生活继续前进,我们不断地面临各种现实,慢慢地但也是肯定地使我们明白了第二条真理。

[12] 在生命的每个阶段上,我们都要蒙受损失——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我们只有在脱离娘胎、失去它的庇护时,才能开始独立生活。我们要进各级学校,继而告别父母,告别童年的家。我们要结婚生育,继而送走子女。我们要经受父母、配偶丧亡的痛苦。我们要面临体力或快或慢的逐渐消退。最终正如松手与握拳的比喻那样:我们自己也得走向不可抗拒的死亡,可以说失去原有的自身,失去我们拥有的或梦想过的一切。

[13] 但是,为什么我们甘愿顺从于这些生活的矛盾需求呢? 既然美转眼就会消逝,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去创造那些美的东西呢? 既然我们所爱的终归要被夺走,为什么我们还要倾心相爱呢? [14] 为了要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必须寻找一个较为广阔的视角,透过通向永恒的窗口来观看我们的生命。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会发觉,虽然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在地球上的行为却在编织着一个没有时间限制的图案。

[15] 生命绝不只是存在。它是变动不止的,无情地流逝不息的。父母的生命在我们身上延续,而我们的生命又将在我们的子女身上延续。我们建立的习俗制度会持续下去,而我们的生命就活在其中。我们创造的美好的东西不会因为我们的死亡而暗淡无光。我们的肉体会消亡,我们的双手也会枯萎,但它们在真善美中所创造的一切将在日后长存! [16] 不要为了积聚那些只会变成尘土、化作灰烬的东西耗尽你的精力、你的生命。与其追求物质不如追求理想,因为只有理想才能使生命有意义,才有长存的价值。

[17] 一所房屋加上爱心,你就有了一个家;一个城市加上正直守法,你就有了一个社区;在一堆红砖上加上真理,你

5 就有了一所学校;哪怕是最卑微简陋的建筑,只要有宗教,你就有了一所圣殿;把公正加在长期的人生努力奋斗中,你就有了文明教养。把这一切聚合起来,加以提高,使之超越于现存的缺点,还要有人类得到拯救的憧憬,永远无求无争,那么你将会有一个闪耀着希望的绚丽光彩的未来。

七、高雅,庸俗

[1] 你所拥有的东西,正像你所追赶的社会时尚一样,无疑能说明你的情趣。你买的每件物品都显示出你的某种爱好,而这种爱好是你的伴侣或最亲密的朋友在你们的亲密交往中也没有察觉到的。你每次购物都在运用你的情趣。

[2] 在大规模生产的时代以前,情趣是属于有教养的社会名流的范畴。但是,当全民都第一次成为消费者之后,情趣就走出沙龙来到了大街上。突然间,每个人都有了进行选择的机会。

[3] 不可能客观存在像“高雅” 或“ 庸俗” 这样的东西。还是小说家阿诺德·贝内特说得好:高雅的情趣也许比庸俗的好,但庸俗的情趣肯定比根本不讲情趣要强。

[4] 运用情趣并不难。你先确定你希望你所拥有的各种东西反映出何种情趣,然后再根据情况进行安排和协调。但是,请注意:并非每一个决定或选择都会令你感到高兴的。如果你要买一个玛瑙烟灰缸,那还不如租一块广告牌向世界宣布:“我上当了,让那些玩世不恭的家伙骗了,他们用华而不实的玩意儿诱我上了钩。”

[5] 自18 世纪首次讨论情趣以来,人们就认为情趣是高贵者们赏给那些希望提高修养的可怜的下层人的一种恩赐。这就向倡导时髦风尚的人( 他们或是维多利亚统治时期的贵族式官僚,或是今天专门从事介绍人们花钱买老式家具的一帮圆滑的“ 室内装饰家”) 打开了市场。

[6] 但是,情趣问题只是属于家庭的一个线索吗? 不。情趣是一整套价值观体系的体现。这是指你自己的价值观。 [7] 要做到理解情趣就意味着你应该确信自己的选择。看看情趣的历史,你就会发现,它就像是人类文明史的梗概:200年来,洛可可式、古典式、哥特式、流线式以及后来的劳拉·阿什利式都相继成为受欢迎的情趣表现形式。虽然只有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才能预见这种种变化,但是任何人都能理解其中的原则。尽管情趣的历史是一部变化、对抗和回潮的历史,但还是有某些模式不断反复出现。了解这些模式,你就会和倡导时髦风尚的人相处得很好。

[8] 规则很简单。没有一种情趣是默然接受和像俾格米人那样陶醉于水晶珠和魔镜。不懂情趣,人家给你什么你就接受什么,心灵不为所动。高雅的情趣就是要在意,要选择,要通过积极的鉴别行动而使你的环境甚至你个人的仪表更讨人喜爱,更惹人注目。

[9] 始终被人们认为是高雅的情趣,证实有着一些反复出现的观念,比如优雅、有节制、举止得体。这些品质都能引起愉悦;反之,过分粗俗终归不会令人满意。

[10] 因此,请将这些观念牢记在心,看看你所拥有的东西,再想想你所拥有的东西所表明的情趣。 [11]你为什么要戴只金手表? 用金子做手表并不恰当。用钢或塑料会更好些。或许你是想要看起来像个发家的军火商吧。 [12]你那装在仿真画框里的康斯特布尔油画的复制品向世人表明:“ 我不懂艺术,也不在乎。” 若是一幅海内肯啤酒的广告画倒是显得更与众不同。

[13]你那图案难看的地毯只是为了一个目的:乔装打扮“ 肮脏”。如果你有一块洁净而色彩朴素的地毯,你不觉得更自豪些吗? [14]· 你选择的带“ 诚实” 图案的面包片烤箱则向人们宣布你是这样一种人——这种人会愉快地承认:“ 我喜欢买那些玩世不恭的人卖的蹩脚货。不论推销部门推出任何东西,对我来说都不错„„” 如果“ 田园厨房” 是你想要的式样,那你买个烘糕饼用的烤盘会更好些。

[15] 这些产品都是骗人的。情趣真正庸俗的人也很少挑选这类东西,而情趣高雅的人则从不会挑选这类东西。只有那些根本不讲情趣的人才买它们„„而根本不讲情趣就等于说“ 我无所谓。”

[16] 将来,你会越来越多地碰到需要做出选择的情况,而不会比现在少。由于变化速度的加快,使得款式紧跟时尚,有关情趣的决定只能是越来越经常的事了。

[17] 最初这会导致更大量的选择机会,可能甚至比一百多年前消费革命时期出现的生产与消费大爆炸时还要多。但是,人们很快就会发现,当任何产品都能推出来的时候,„„并没有很多产品真正为消费者所喜爱。

[18] 当有更多的消费者运用情趣时,就需要生产厂商制造出更好的、更体面的产品。不需要很久人们就会普遍认识到,完美的比例以及含蓄的优雅要优于浮华的装饰、华而不实的外表和那些旨在炫耀社会地位非凡而引起他人看重的产品。 [19] 如果你考虑一下就会发现,你更喜欢整齐和有节制。这些特点终归要比混乱和无节制更令人感到满足。还有,请记住,情趣决不是花钱多少的问题;吃一片好的切德奶酪比许多奢华的筵席还好。

[20] 有关情趣的规则就是这些:优雅、有节制、举止得体。 [21] 你敢不要这些吗?

九、这 是 我 母 亲

[1] 我的母亲简·兰普顿·克莱门斯是在她 88 岁那年去世的。这对于一位 40 岁时就身体纤弱、被公认有痼疾在身、

6 注定不久于人世的人,是难得的高龄。但是一个病弱的人,只要忘掉自己,对一切事物和所有的人感到热烈而顽强的兴趣,就像我母亲那样,一生不知愁闷为何物,对于病魔却是一个劲敌。

[2] 她的心胸开阔,无论谁的悲伤与欢乐都容纳得下。她的一个邻居永远忘不了她听到镇上出了一件事故后的反应。一个骑马的人由于一条小牛闯到面前而被摔下马来当场丧命,他讲完了这个消息后,我母亲真心关切地问道:“ 小牛怎样了呢?” 她倒不是对那个人的死无动于衷,而是对小牛也感到关切。

[3] 对于最粗暴的人或动物,她都能找到一点借口予以原谅,而且照例爱他们——哪怕她得编造一点儿借口也成。有一次我们诱骗她,使她替魔鬼也说了一些好话。我们这几个预谋者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咒骂魔鬼,恶狠狠地骂个不停,直到把母亲引进了圈套。她承认我们的指控是有道理的,但是那魔鬼就受到了公平的待遇吗? [4] 母亲说话从不用大字眼儿,但是一旦激发了她的同情心和义愤,她可是我听到过的最有口才的人。那时我们家里有一个从汉尼拔镇上一个人那里雇来的小黑奴。他是被人从马里兰州他家里带走,从半个美洲大陆以外带到这里,然后卖掉的。这孩子一天到晚总是唱歌,吹口哨,又喊又笑,喧闹的声音让人心烦。有一天我发了火,怒气冲冲地找到母亲,跟她说,桑迪已经足足唱了一个钟头,我再也无法忍受了。妈你能不能让他闭上嘴呢?母亲眼里含着泪说:

[5] “ 可怜的家伙,他能唱就表明他没有想家,这就使我心情舒畅;可是如果他一声不响,我就担心他是在想心事。他永远不会再见到他的妈妈了;如果他还能唱,我觉得那是万幸的事。要是你年纪大一点,你会明白的,那孤苦伶仃的孩子的喧闹声会使你听了高兴的。”

[6] 所有不会说话的动物都有我母亲做它们的朋友。被人追赶的、狼狈的野猫一眼就认出她是它们的庇护人和保卫者。我们家一度同时养了19 只猫。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是它们都是不幸的,单凭这一点就足够了。她坐下来的时候总爱在膝上抱着一只猫,但是她愤愤然矢口否认她爱猫胜过爱小孩;不过她常说,猫有一个优点,你抱腻了的时候,总是可以随时把它放下。

[7] 我小时候像任何一个小男孩一样很讨人嫌,有一次一个邻居问我母亲:“ 你也信这孩子的话么?”

[8] “他是真话的源泉,”母亲回答说,“但是你不能用一只桶一下子就把所有的泉水都打上来。我知道他的底儿,所以他也就从来骗不了我。我从他说的话中扣除90%的添枝加叶的话,剩下来的就是完美宝贵的真话,一点儿问题也没有。” [9] 母亲害怕蛇和蝙蝠,我便把它们藏在衣服口袋和针线筐里;除此之外,她是完全无所畏惧的。有一天,我看见那全镇无人不怕的科西卡恶汉手里拿着一根粗绳,追赶他那成年的女儿,扬言要在她身上把粗绳抽断。谨小慎微的男性公民们都给他让路,可是我母亲却为这位逃难者敞开了大门,等她进去,然后既不关门也不加锁,而是站在门口,拦住去路。那家伙诅咒、怒骂,还拿着绳子吓唬她;但她只是站着一动也不动,满不在乎,并且责骂他,羞辱他,奚落他,蔑视他,一直把他摆布得向她求饶,交出了绳子,同时骂了句亵渎神灵的粗话起誓,说母亲是他见过的最有胆量的女人。自那以后,他和母亲一直是好朋友。他在母亲身上发现了他长久感到缺乏的东西——一个不怕他的人。

[10] 有一天在圣路易斯城,母亲出门走到街上,她突然向一个正在用重鞭柄痛打马头的粗壮车夫冲过去,从他手里夺过了鞭子,然后好好地规劝了他一番,使他不得不结结巴巴地承认是他的过错,而且自愿提出保证以后决不再虐待马了。 [11] 母亲活到偌大年纪,每逢有马戏班子进城,总要起个大早去看热闹。她最喜欢什么游行啦、演讲啦、开大会啦、营火会啦、福音布道会啦——实际上各种各样的热闹,只要是证明不违背教义的她都喜欢。而且她对每次丧礼都必参加。她为这种爱好辩解说:要是她不去参加别人的丧礼,人家也不会来参加她的。

[12] 82 岁那年,当时她住在基奥卡克镇,不知什么缘故,她执意要去参加密西西比河流域老移民的年会。一路上,虽然路途遥远,她却兴高采烈,青春焕发。她一到旅店就说要找圣路易斯城的巴雷特医生。人们告诉她,巴雷特医生已在当天早上动身回家,而且不再回来了。母亲转过脸去,满腔的热情全然消失,她要求回家去。回到家里,她静坐沉思了好多天,后来才告诉我们:她18 岁的时候,真心实意爱过一个年轻的医学院学生。两人之间发生了一点误会,那学生便离开了当地;她也就立即结了婚,想让他看看她才不在乎哩。从那以后,她一直没有见过他,后来她在报上见到一条新闻,说他要参加老移民年会。“ 咱们到达那个旅店时,他走了不过三个小时。” 她感伤地说。

[13] 这一感情重负在她自己心里压了64 年,而我们大家谁都没有察觉。那一年还没有到头,她的记忆就开始衰退了。她总是给已经死了40 年的老同学写信,还纳闷为什么他们从来不回信。四年以后她去世了。

[14] 但是直到最后她那张嘴还很厉害。我早先一直听人家说过,在我出生后的头七年里,我是个主要靠药罐子过日子的病秧子,母亲去世的那一年,我问起她这件事,我说:

[15] “ 我想您那时一定整天为我担心吧?” [16] “ 是呀,时时刻刻都在担心。”

[17] “ 是怕我活不成吗?” [18] 回忆了片刻之后——表面上是在追忆往事—— [19] “ 不是——是怕你活下来。”

[20] 简·兰普顿·克莱门斯的性格,既鲜明又可爱,在我的作品里作为汤姆·索耶的波莉姑母的形象出现。我给她添加了一点方言;本来还打算设法美化她一下,但没有想出任何办法来。

第6篇:研究生英语阅读教程课文翻译

第一课A 世界英语:是福是祸?

[1] 2000 年,语言学家、威尔士人格兰维尔· 普赖斯,在他编辑的《 英国与爱尔兰的语言》 中发表了如下的观点:

因为英语是个杀手。正是英语,导致坎伯兰语、康沃尔语、诺恩语和马恩语灭亡。在那些岛屿的部分地区,还有较大规模的群体讲比英语更古老的当地语言。但是,现在日常生活中,英语无处不在,人人― 或者说几乎人人― 都懂英语。英语威胁到那三种遗留的凯尔特语:爱尔兰语、苏格兰盖尔语和威尔士语,„ „ 所以必须意识到,从长远来看,这三种语言的未来„ „ 十分危险。(第141 页)在此几年前,1992 年,英国学者罗伯特· 菲利普森(他如今在丹麦工作)在牛津大学出版了一本书,名为《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 。在书中,他指出,主要的英语国家、世界范围内英语教学产业,尤其是英国文化委员会,实施的是语言扩张政策。他还把这种政策和他所称的“语言歧视”(这个情况类似于“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联系在一起。在菲利普森看来,以“白人”为主的英语世界中,起主导作用的机构和个人,或故意或无意,鼓励或者至少容忍英语大肆扩张,他们当然不反对英语的扩张。英语的扩张开始于大约三个世纪以前,最初表现形式是经济与殖民扩张。

[2]菲利普森本人为英国文化委员会工作过几年。和他一样,还有一些母语为英语的学者,也试图强调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危险。在过去儿十年里,人们从三个群体的角度,就英语的国际化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第一个群体是ENL 国家,英语是母语(这个群体也叫“内部圈”) ;第二个群体是ESL 国家,英语是第二语言(“外部圈”) ; 第三个群体是EFL 国家,英语是外语(“扩展圈”)。20 世纪80 年代,这些词语开始流行。从那时起,这第三圈实际上己扩展到全球范围。

[3]从来没有像英语这样的语言,这既有利也有弊。曾经有许多“世界语言”, 例如:阿拉伯语、汉语、希腊语、拉丁语和梵语。总的来说,我们现在认为这些语言比较好,经常以赞美、感激的语气谈论与它们相关的文化以及它们给世界带来的变化。我们这样的态度,没有什么不妥,因为那些语言现在都不构成严重威胁

[4]我们现在可以冷静地讨论古汉语对东亚或古拉丁语对西欧的影响。但是,我们与英语关系太紧密,无法同样冷静地分析、评价英语。在对英语的审判中,陪审团还没有露面,可能需要好几个世纪才能做出裁决。但即使如此,值此欧洲语言年,我们可以提出这个问题:普赖斯和菲利普森就我此时使用的语言对我们提出的警告是否有道理。

[5]当然,不难发现有这种情形:人们也许咒骂英语。澳大利亚就是一个例子。澳大利亚常被看成是不折不扣的英语国家。到那里的第一批欧洲人经常使用拉丁语描述、谈论这个地方。“澳大利亚”这个词就是拉丁语。显然,当时没有人想到只称它为“南方土地”(这是“澳大利亚”的含义)。此外,在澳大利亚南部,有一大片土地叫“纳拉伯平原(Nullarb Plains ) ”。其中,第一个词听起来像土著语言,但Nullarb 是拉丁语,意思是“没有树木”。最重要的是,早期的定居者把这个大陆称为“terra nullius ”。1999 年Encarta world English Dictionary 是这样解释“terra nullius " 这个拉丁词组的

„ „ 指这个想法和法律概念:第一批欧洲人到达澳大利亚时,这片土地不属于任何人,因此可以随意定居。这种观点已被判定是没有法律效力的。

但是,只是最近才这样判定的。欧洲人来的时候,澳大利亚人口稀少― 不过有人居住― 无论从哪个海岸到哪个海岸。当时部落和语言都有儿百种,其中许多语言现在已经灭亡了,而正在灭亡的更多。这些死亡的和正在死亡的语言,大都被多种混杂英语或者通用的澳大利亚英语所取代。取决于你的立场,这或者是令人哀伤的损失,或者是进步的代价。

[6]但是,同时有一个问题:土著语言的灭亡能完全归咎于英语吗?最早发现澳大利亚的欧洲人是荷兰人,他们的语言本可以成为殖民与定居中使用的语言。任何定居者的语言都可能有同样的作用。例如,如果蒙古人能维持他们幅员辽阔的欧亚帝国,蒙古语可能就会成为世界语言,传播到澳大利亚。再例如,如果历史有一些变化,那么今天世界语言可能是阿拉伯语。如今,阿拉伯语在西亚和北非是一种强大的语言,影响到许多其他较小的语言,包括科普特语和柏柏尔语。西班牙语对所谓“拉丁”美洲的土著语言产生了消极影响,而俄语从欧洲传到西伯利亚太平洋地区。如果英语是个祸害,是个杀手,那可能仅仅是因为任何大的语言都可能会影响、威胁到较小的语言。

[7]但许多人认为英语是有益的。我这里暂不讨论任何世界语言具有的明显优势,例如:交流网络庞大、文学与传媒体系发达、文化与教育机构强大。让我们看看与此不同的问题:政治、公平与平等。这里我用南非为例来说明。十年前,南非结束了种族隔离为原则的统治。在南非语(这种语言来源于荷兰语)中,这种制度叫" apartheid ”。出现这种制度,是因为欧洲血统的南非人群体― 血统主要是荷兰的欧洲定居者― 认为自己优于他们建立殖民地的当地人。

[8]说英语的、英国裔的南非人不是非常积极反对种族隔离制度。黑人的反对力量中,成员使用多种语言,他们起初缺少力量与组织。但是,使这种反对力量增强、更有组织的语言是英语。对于他们来说,英语成为自由与团结的主要语言,而不是用司必来压迫的语言。今天,南非有11 种官方语言― 英语、南非语和9 种当地语言,包括祖鲁、恩德贝勒语和塞茨瓦纳语。但这9 种语言中,南非黑人使用(或准备使用)哪一种作为本国通用语言呢?除了母语之外,他们希望子女还能熟练讲、写哪种呢?答案是,哪一种也不是。他们所希望的是英语,而且他们特别希望有与非洲相适宜的英语。

[9]所以,对于澳大利亚土著人来说,是个祸害,而对南非的土著人来说,却有一些好处„ „

[10]那么,在当今全球化而多样性受到威胁的世界里,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英语?在我看来,答案似乎很清楚。与很多事物一样,英语有时是福、有时是祸― 对于个人、群体、国家甚至国家联盟,都是如此。东亚“阴”、“阳”的象征意义也许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两者虽相反,但共存。就我们这里的问题来说,指的是在同一交流圈内。这种象征意义说明,使用世界通用语言的人应该努力尽可能用其利而避其弊。

第一课B 一大堆相矛盾的语言忌讳

[1] 2002 年初,位于美国西北部的华盛顿州引起媒体轰动。当时,该州通过法律,禁止在官方场合使用“Oriental (东方的)”这个词语。而应该使用“Asian (亚洲的)”这个词。这个新法律只禁止用“Oriental (东方的)”指人。所以,有一个法律提到“少数民族”包括“orientals (东方人)" ,这就要改成“AsianS (亚洲人)" ; 而另一法律提到“Oriental medicine (东方医学)”则不变。该法律的提案人是韩裔美国人、州参议员保罗· 申,他说这个法律通过的原因是," Oriental (东方的)”是“贬义词”, “令人厌恶”。 [2] " oriental ”来源于拉丁语的“。riens " ,意思是“升起的太阳’,或“东方,,。因为亚洲位于欧洲以东," oriental”就意为“亚洲的”。“The orient ”、“Far East ”和" East Asia 了这三个名词词组,都是指亚洲大陆的东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俄罗斯东部通常不在东方和东亚所指的含义之内,尽管俄罗斯向东部延伸范围比其他任何欧亚大陆的国家都远。

[3]申先生和其他批评“Oriental ”这个词的人认为,这个词令亚洲人厌恶,因为它暗示出一种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观。在美国的太平洋海岸,即华盛顿州所在位置,所谓的“Oriental (东方)”是在西面,不在东面。

[4]这个论点的问题是:有许多被广泛接受的地理词汇来源于这类过时的世界观。我的家乡是威斯康星州,那里属于被称为“中西部”的地区。但我住在美国东部地区。出现这个词语,是因为人们是自东向西定居美国的。对于18 世纪末、19 世纪初从大西洋海岸开始定居的人,任何在阿帕拉契亚山以西的东西都被看成是“西部”。

[5]不久以前,欧洲人和美国人还愿意使用“Near East (近东)”这个词来指从埃及到伊朗的这片区域。近儿十年来," Middle East (中东)”己经取而代之。这两个词语和“Far East (远东)”或“orient (东方)”一样,只有把欧洲作为参照物时才有意义。 [6]在这方面,其他语言和英语一样糟糕。阿拉伯世界以西奈半岛为界,把自己分成Mashrib (西方)和Mashriq (东方)两部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把古代世界分成亚洲和欧洲两个部分,这可能是希腊人从胖利基人(今天黎巴嫩人的祖先)那里借用来的。其实,“欧洲”和阿拉伯的“Mashrib ”很可能来源于闪米特族的同一个词根,意思是“太阳落下”。中国满不在乎地自称是“中央之国”,对于这样的文明,我们能说什么呢? [7]在这样的语言问题上要求精确,这或许有些过分。无论认为“Oriental (东方人)”一词令人厌恶,这是否有道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该词己经渐渐不被用来指亚洲人或亚裔美国人了。在今天的英语中,用“Oriental (东方人)”一词来指人时,往好了说,听起来过时,往坏了说,则有贬义。

[8]然而,虽然说一个人是“东方人”也许不再妥当,但该词在指物的很多短语中仍是标准用法。例如,“东方地毯”指通常从土耳其或中亚进口的地毯,它们的价格极贵(通常是数千美元),受到青睐。 [9]英语中还有许多其他显然具有矛盾倾向的、与种族相关的词。“中国城( Chinatown ) ”意思是中国移民居住的地区,是个恰当的词语。但是,用Chinaman 指中国人,这在20 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可就令人厌恶,尽管该词是从“中国人”一词直接翻译来的。而“Frenchman " ,意思是法国人,则完全是个中性的词语。

[10]美国佬在说到亚洲人时必须采取的小心态度,与说到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人后裔的美国人时所需要的精心考虑相比,那算不了什么,因为说到后者时就像走过地雷阵。“Colored Person (有色人)”一词现在令人厌恶,然而在美国国内战争( 1861 一1865 )之后一百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却被认为是个文明的词语。而另一方面," person of Col 。:(有色人)" ,指任何非欧洲种族的人,却是可以接受的词语,而且在某些意识形态的圈子内,是一个受欢迎的词语。用来指美国黑人的“Negr 。”(西班牙语“黑”的意思),在20 世纪60 年代让位于“black (黑人)”或者“Black , , ,但到了80 年代又被“Afro 一American " (非洲裔美国人)所取代,到了90 年代又让位于" African 一American (非洲裔美国人)”或者“African American ”。

[11]人们可以说“黑人”和“白人”,但若有人建议说“红人”(美洲印第安人― 顺便说一下,他们是加拿大的“第一民族”)或者“黄人”(亚洲人),这可不好。“Reds (红人)”只是用于政治问题,但“Browns (棕人)”有时却用来指祖先是印第安人或是印第安人与欧洲人混血的拉美人。

[12]我们怎么看待这一大堆相矛盾的语言忌讳呢?可从中了解两点:首先,母语不是英语的人用英语谈论民族和种族时必须谨慎,因为在这一领域,英语充满着陷阱。第二,与其他种族相关的、冒犯性的词汇数量多,说明美国从来没有完全心甘情司孙愿地接受多种族社会的状况。语言反映了文化,美国英语中贬义的、与种族有关的词汇数量很大,表明美国仍然存在着民族、种族间的紧张关系。

第四课A 婚姻的变迁

[l]确实,我们并不是第一个在现代历史上对传统婚姻进行重新定义的人。20 世纪60 年代公社式的“群婚”以及70 年代个性化的“开放式婚姻”对男女之间以一纸无协商余地的契约而结合的婚姻观念提出了挑战。无论作为法定婚姻的前奏还是其替代品,同居现象的频繁出现都进一步弱化了婚姻区别于其他结合形式的独立特征。不管怎样,所有这些打破传统的结合方式一直以来都是建立在亚当一夏娃模式的异性恋基础之上的。然而,对于传统婚姻最新和最激进的挑战却摒弃了这一宗教模式。同性婚姻:行动与反应

[2]美国的同性恋者受到20 世纪60 年代为黑人和妇女争取到政治和经济权利的行动主义思潮的激发。他们认为,将结婚证书只授给异性夫妇的做法是对他们的歧视,他们动员起来以消除这种歧视。正如法律教授小威廉· N · 埃斯科利奇在他的《 同性婚姻案例》 (自由出版社,1996 )所写的那样:“婚姻是国家给予其公民的最重要的权利,部分原因是,按照州和联邦法律规定,己婚者会得到数十项相关权利、利益和责任。”这些权利、利益和责任与父母身份、财产所有权、监护权以及继承权有关。

[3]然而,在美国之外许多为同性婚姻争取合法地位的努力取得了更多的成功。2001 年,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同性恋伴侣举办世俗婚礼的国家。2003 年,比利时也效法这一举措。2002 年和2003 年加拿大3 个省的法院规定否认同性婚姻违反了《 加拿大权利与自由宪章》。 异种间婚姻

[4]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可能会导致人类到其他行星殖民以及人类与外星人建立性关系。有报告说曾发生过外星人为了做繁衍后代实验而绑架地球人的事件,但不论这些报道是否只是人们的幻想,地球人探索宇宙寻找外星人却是事实。不管外星人是否存在,或者探索者们是否与他们相遇并结为配偶,我们目前还不得而知,但这种可能性的确存在。如果有,这种婚姻在什么情况下合法,又将产生何种生物和社会影响,也未可知。 [5]然而,异种间婚姻在我们地球上己经存在― 不是为了性和生殖的目的,而是为了类似于历史上促成人类结为夫妇的真正的情感需要。

[6]据说,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证据是,有人为宠物修建墓地,埋藏他们忠实的、亲爱的宠物的遗骨,这些宠物就和人的亲友们一样获得尊严和敬意。为宠物主人发证长期以来一直是政府的一项职能,许多宠物店在授予未来申请人收养权之前,仔细甄别他们的收养目的和品格。此外,许多宠物还在它们的男主人或女主人遗嘱上成为受益者。

[7]有人或许要问了,为什么一个人不应选择写下正式的书面誓约以声明他/她对宠物的依恋呢了这种誓约中人要承诺关爱和尊重他/她的动物伴侣。尽管忠实于主人的宠物不能用言语表达愿意结成这种关系,但它们的誓言可以从见证宠物与主人间关爱和亲密联系的旁观者那里获得。

[8]提出异种间婚姻的可能性并非贬低人类伴侣的结婚欲望,无论是异性还是同性伴侣。它实际上意味着只要双方因明确的关爱之情和一生不渝的忠诚而休戚相关,那么婚姻作为从社会角度和心理角度被认可的关系就不一定仅仅限于人与人之间。人类与无生命物体间婚姻 [9]如果从婚姻定义中去掉性的成分,那么人类与无生命物体间的婚姻从理论上说就是可能的。

[10]美国社会的批评者常常说美国人如何跟他们的财物“结婚”了。为什么不能以举行仪式的方式使这种关系在法律上生效了 [11]许多男人深爱自己的小汽车,尤其是老式的,为保养小汽车他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那为何就不能既授予司机驾车的权利又发证认可他对忠实服务于他的车的承诺呢了这种关系遇到无法修复的机械故障(等同于丧偶)或者卖掉车(等同于离婚)时便告终结。 [12]此外,许多人跟他/她的电脑结成亲密关系,长时间与电脑贴身相伴,常常排斥与他人接触。尽管电脑不能表达它与它的主人结成“一夫一妻”的愿望,但它能确认密码,保守它与操作者共享的秘密,以及它的即刻服从都标志着忠诚与顺从。婚姻必需吗了

[13]自然而然地,有些人会以为自己跟物质财产间举行婚礼不可能而且没必要。毕竟,这种结合不会给无生命物体带来多少法律收益。无论它能给我们增加任何收益,我们都己经拥有了这些物质财产。 [14]实际上,有朝一日,婚姻原本的概念也可能会成为失落的世界中语义学上的一个古董而已。

第四课B 格兰特与李的对比研究

[1] 1865 年4 月9 日,尤利塞斯· S · 格兰特与罗伯特· E · 李在阿波马托克斯县一座普通宅第的客厅会面。他们在这里就李将军统帅的北弗吉尼亚军团的投降事宜进行谈判。至此,美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南北战争结束,一个崭新而伟大的篇章开始了。 [2]李向格兰特投降意味着内战的结束。当然,南部邦联的其他部队还没有投降,邦联的流亡政府尽管己失去主要力量,也还会做最后儿天绝望而徒劳的挣扎。然而,就在格兰特和李在投降书上签字的时候,战争实际己经结束。两人拟定投降书条款的小房间成为记录美国历史上最强烈、最瞩目的人物对比地点。

[3]两位将军彼此差异巨大,但都是强有力的人物,分别代表了两股利益冲突的力量。这两股势力最终通过格兰特和李发生了冲撞。

[4]罗伯特· E · 李赞成贵族统治的理念,并相信这古老的理念能够延续下去,成为美国社会的主导思想。 [5]李来自弗吉尼亚东部的名门望族。他的家庭背景、文化和传统是骑士时代的传奇与神话在新大陆的翻版。他体现了从骑士时代和英国乡绅那里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美国是一个年轻国家,一切重新开始,人们满腔热情地信奉一种相当模糊的信念― 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李却相信社会结构中明确的不平等对人类社会是有益的。这个社会应存在着拥有土地的乡绅,组成有闲阶级;反过来,社会本身也应把土地作为财富和权势的主要来源。根据这一理念,这会造就对社会极负责任感的有闲阶级,他们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攫取个人利益,而是担负起庄严的责任,这责任是因他们的特权而放在他们肩头的。来自这个阶层的人可以成为国家的领导者:他们怀有高尚的价值观念,如思想、领导能力、个人品行等等,他们以此为国家服务,使之获取力量与美德。

[6]由于李的身上体现了这一贵族理想中最高尚的成分,拥有土地的贵族阶级通过他证明了自己。内战4 年间,南方各州为维护自己的理想打了一场绝望的战争,而这些理想也正是李将军怀有的。最后,南部邦联似乎就是为了李而战;李本人似乎就是南部邦联的化身― 贵族阶级推崇的生活方式的最佳体现。在阿波马托克斯投降之前他己经逐渐成为一个神话。他摩下的儿万名南军士兵疲惫不堪,饥寒交迫,早己失去战争初期的那种朴素热情,然而他们把李视为心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捍卫理想他们甘愿赴汤蹈火。不过,他们无法将内心的情感完全表达出来。如果说这个注定要失败的、由于无数英雄行为和重大牺牲而神圣化了的事业有一个很好的理由,那理由就是李将军。[7 ]格兰特是西部边疆一个制革工的儿子,与李毫无相似之处。他在贫困中奋斗向上,总是坚强、刚毅,从不敬畏任何人,只依靠自己的力量。这种人从不回头关注过去,而是用敏锐的目光注视着未来。

[8]西部边疆的人与东部的贵族完全相反。人们被开拓新边疆的大潮裹挟着越过阿勒格尼山,进入广裹的西部。他们内心对于陷入常规的过去深感不满。他们拥护民主,这并不是出于对于人类社会应当正常有序的推论,而只是由于他们在民主制度下成长起来,而且懂得它是如何运作的。他们的社会里或许也存在特权,不过这些特权是拥有者通过努力自己争取到的。对于他们来讲,形式和典范毫无意义。出身只是一个证明个人能力的机会,没有人生来就享有财富和特权。生活就是竞争。[9 ]然而,西部人同时还具有对国家大社会的归属感。他知道不管经营农场、商店还是从事贸易,只有社会繁荣了个人才能兴旺发达,这个社会就是整个国家― 西濒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邻加拿大南接墨西哥。如果国家和平稳定,城镇、水陆交通、方便的市场一应俱全,他的生活水平就能得到改善。在他眼里,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疆土拓展了,他的事业也随之开阔。换句话说,国家不断的成长和发展与他个人的经济收入休戚相关。 [10]格兰特与李对比最鲜明之处也许就在这里。弗吉尼亚的贵族不可避免地忠于自己的家乡弗吉尼亚州。他所处的社会是稳定静止的,人们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变革。出自本能,他首先忠于自己家乡的社会。他会竭尽所能维护它,因为在维护它的过程就是维护自己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11]另一方面,西部人也以同样的顽强精神维护国家的利益。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的生活依靠国家的壮大、发展以及不断开拓的疆土。在国家面临分裂的关头他不可能无动于衷,因为企图分裂国家就是企图分裂他脚下的土地,他会倾其所有与之战斗。[12 ]格兰特与李代表了美国生活中截然相反的两类人。格兰特代表了现代化,在他身后即将来临的是钢铁和机械的伟大时代,是拥挤的城市,是勃勃生机与活力。而李则像是从骑士时代策马而来,手持长矛,丝质的旗帜在头顶猎猎飘扬。格兰特与李都是捍卫各自事业的最完美斗士,他们从各自的部下那里汲取了力量,同时也吸收了弱点。

[13]然而他们毕竟不是完全的反差。尽管出身、个性、抱负不同,这两位伟大的战士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他们都是杰出的战士,而且他们的作战特点都很相似。

[14]首先,他们两人都十分坚韧顽强。尽管格兰特心情极度沮丧,军事上又遇到很大挫折,他还是坚持沿密西西比河谷进攻。尽管大势己去,毫无希望,李仍坚守在彼得斯堡的战壕里。两人都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们是天生的斗士,只要还能站立,还能举起双拳,他们就绝不放弃。 [15]他们共有的另一特点是既敢于冒险又足智多谋。他们的思维永远走在对手前面。李因此赢得了第二次马纳萨斯战役和钱瑟勒斯维尔战役的辉煌胜利,而格兰特赢得了维克斯堡之战的胜利。

[16] 最后一点,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旦战争结束,他们都能迅速由战时状态转为和平状态。由于两人在阿波马托克斯会面时相互尊重,英雄相惜,才有可能出现南北双方平静的和解。它的意义在后来许多年间并未被人们所认识,但确实有助于使一度分裂的两部分重新成为一个国家。毕竟,经过一场如此残酷的战争后,国家再度联合的希望非常渺茫。在阿波马托克斯县麦克林恩府的短暂会面是两人一生中司多表现最精彩的片断。他们的君子行为使后代受益无穷。格兰特与李,两位伟大的美国人,表面上截然不同,但本质上非常相像。他们在阿波马托克斯的会面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之一。

第五课A 科学与技术

[l]乐观与强盛到世纪末时,人类的发明和认识似乎没有止境。从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到一切生命体的遗传密码,从宇宙的起源,也许到宇宙的最终完结,人们对科学的认识逐日扩大。20 世纪90 年代的技术进步似乎带来了一场其意义堪与200 年以前的工业革命相媲美的社会与经济方面的革命,它创造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由技术相互连接,数字化的信息、商业以及通讯都在弹指一挥间。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新“数字化时代”并不包括每一个人,许多人面临着被抛弃的威胁,包括老年人和无力使用新技术的人。不过,到了1999 年仍有超过四分之三的美国人“接通”了这一全新的数字化社会,大多数美国人觉得技术进步正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这十年里,乐观情绪是人民生活的主色调。科技的新发展似乎向人们承诺提供从消除有毒废料到食品采买一系列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遗传科技人员培养出了能够吞食工业残渣的微生物,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了能够觉察箱内牛奶告罄并可上网定购的电冰箱。过去人们认为一个技术发达的社会必定是高度集权的,有老大哥监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但到了20 世纪90 年代,这种恐惧减轻了。相反,随着强调分散化、平等和公开资源共享的互联网及万维网的出现,许多人发现能够更多地接触各类信息,这增强了他们的个人自由及权力感。 [2]伦理道德与自然知识爆炸引起公众对这些新发现、新技术会将社会引向何处的忧虑。1997 年克隆动物的成功表明了克隆人也己不成问题,人们担心人类可能会朝着一个由基因制造的人组成的“美丽新世界”方向发展(这己不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了)。1990 年启动的旨在破译人类整个基因组成的人类基因组工程为消灭基因疾病带来了希望,但也令人恐惧地要开辟一条“定做婴儿”之路,这些婴儿的基因可以根据其父母的愿望加以调整。尽管许多人争辩说,儿百年来,为了改善人类生活,动植物培育者一直在遗传学领域忙活,但另外一些人指出,遗传技术的新成果使得研究者得以越过大自然设定的界限,把人的基因移植到动物身上,使它们变成药厂;让植物能生产塑料并在黑暗中发光;甚至想办法制造出“绝命”种子,使其丧失繁殖能力,以保证种子厂家的滚滚财源。由于环境和机体都有可能被这种技术所改变,于是什么是“天然的”,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认真的思考。然而,尽管大多数美国人对克隆人以及按需定做婴儿的基因组成感到僧恶,但又普遍支持有助于确定并治疗遗传疾病或使食物来源更卫生更丰盛以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的遗传研究。

[3 ]隐私随着20 世纪90 年代许多科技的发展,隐私就成了首当其冲的关注点。互联网是资源共享方面令人惊异的新工具,可它也是获取本应保密的国家机密、军事机密、商业软件(指非开放源代码软件)的源代码甚至邻居的社会保险号码的强有力的工具。公司和个人同样担忧电脑黑客“闯入”设有保护的电脑系统,删除或盗窃重要数据,从而使私人信息遭到破坏。存心不良的人编写的电脑病毒,即可自行复制的编码,可通过电子邮件或网络潜入个人电脑系统大肆破坏存储在那里的数据。在互联网上保护个人私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人担心政府方面试图插手只能会阻碍互联网的发展。而当有关团体组织以“保护儿童”的名义游说政府禁止网上出现色情及其他令人不安的东西时,也引起了同样的忧虑。尽管大多数美国人赞成小孩不应接触这些内容,但企图规范个人网页和新闻组内容的努力还是同互联网应是公开、非集权的大众媒体的理念发生了冲突。在大众媒体领域里,即使最荒唐、最令人讨厌的东西也应能找到发表之地。有些公司监视员工使用互联网和收发电子邮件,使工作场所中数字监控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4]遗传学与隐私遗传学的发展也威胁到了个人隐私。人类基因组项目定于21 世纪初完成,许多私人公司竞相获取遗传发现的专利,于是不少人担心科学家彻底掌握了人类遗传密码之后可能会干出什么事情来。虽然遗传疾病有可能被发现,也许还会治好,但有人也许会利用这个信息去歧视那些易患某种基因疾病的易感人群,或根据基因数据歧视某些群体。科学家会拥有人类基因密码专利,这点也令许多人惴惴不安,因为这意味着人的生命会变成一种专享资源。

[5]大科学和小科学美国国家宇航局仍然做着举世惊叹的事情,他们把哈勃望远镜送入轨道来获取人类从未见过的宇宙深处的图像,并传送回地球。这些图像提供了极具诱惑力的宇宙起源的线索。90 年代,宇航局的科学家从一块火星的陨石中发现了可能会证明细菌存活的证据,并发现遥远的行星上可能有水。人们在继续寻找外星生命。宇航局发送宇宙探测器登陆火星,将美国航天英雄小约翰· 赫谢尔· 格伦再次送入太空研究衰老问题,还计划同其他国家的研究组织共同建立一个国际太空站。但是一些批评人士提出质疑说,把花在太空上的钱用来资助地球上的新发现是不是更好呢?似乎地球上正进行着这么多有趣的新项目,太空研究不再那么必要了。最令人心仪的新领域是纳米技术,这项研究是力图在分子水平上操纵物质,用原子建立新的构件以用于微型制造业、药物体内释放系统及微型计算机等。新发现的碳元素家族成员富勒烯使得纳米技术的研究人员有了新的研究材料。这一科学领域在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仍处在实验阶段,但科技人员及政府官员己经看到了这门微科学的巨大潜力。

第五课B 我们应该改进我们的基因组吗?

既然我们已经解读了人类基因组,我们为什么不去改进它呢了这个问题目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但很可能会成为所有生物伦理学问题中最难司多解决的问题。生物学家们已经常规地采用目前人类还无法接受的可使遗传发生变化的方法改变老鼠的基因,但总有一天基因工程技术人员们会找到如何把基因补丁安全地应用到人类生物软件上的方法。

每个人都想拥有健康、美丽和聪明的孩子。但人们在所有这些特质上差异很大,这取决于他们父母的基因,以及受孕时每个孩子从其父母各自的基因库中完全凭运气分配到的一半。 人群中大多数的人类基因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类型:其中一些非常优秀,值得拥有;一些很一般;还有一些则纯粹有害。

冰岛“解读遗传学”公司本月(指2003 年n 月,下同― 译者)发现了一种叫做BMP 一2 的基因的三种具有相当共性的类型,其中每一种类型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其拥有者患骨质疏松症和脆骨症的风险。

假定有可能除去BMP 一2 和人类胚胎中所有其他人类基因中的任何不良类型,并代之以对健康没有任何风险的优良类型。这样做难道不对吗了选择这样做的父母们知道,他们已经让自己孩子的一生有了尽可能好的开端。无论手术费用是多么的昂贵,但假如它能省下一生的医药费,从长远看还是便宜的,所以所有人都能付得起这笔费用。人生中最严重的不公平― 遗传天赋的差别― 将从出生时就得以消除。

格雷戈里· 斯托克博士最近在《 重新设计人类》 一书中写道:“总有一天,人们会把性主要视为一种娱乐,把怀孕视为在实验室里做得最好的事。”父母们会开始相信“怀孕前如不进行基因测试就是鲁莽和无知”。

然而,反对改变人类遗传基因的观点也有非常有力的理由。实际上,许多基因都有不止一种的效应,而更换不良的基因类型可能导致无法预知的并发症。比如,换上去的新基因可能与一个人的其他基因相互作用产生坏的结果。但如果消除致病基因变种的尝试获得成功,到时候可能就会难以阻止那些想以同样方法提高其后代的体力或智力的父母。

改进有缺陷的人类基因物质固然很好,但超人和普通人之间的过渡可能会导致令人尴尬的局面。社会压力会随之出现,尤其是在技术不能迅速而且顺利地推广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通过强化基因来追求智商了改变塑造人类行为的基因不应轻率而为。人类是进化过程中无数灾难性试验的唯一幸存者,其本性是许多相互矛盾的特性的微妙组合。有什么理由值得我们去冒险干预如此精美的造化天成?难道我们就不能为自然所赋予我们的现状而感到快乐吗2 (美国)总统生物伦理委员会在上个月发表的一份关于提高人体自然能力所带来的危险的报告中写道:“人类的躯体和心智既高度复杂又精细地平衡,是千万年渐进而艰难地进化的结果,任何考虑欠周的‘改进’尝试儿乎肯定会带来风险。”作为进化的产物,人们若挑战进化的智慧也许显得莽撞。但进化当然并不存在智慧。它是一个在不断出错的基础上偶然产生幸运机缘的盲目过程。

通过淘汰不良基因的不幸拥有者,进化使动物一直保持健康,充满活力,直到其进入繁殖期。对那些养育后代的物种,这个阶段还要再长一些。但进化对在生命早期就起作用的优良基因的严格偏爱与其筛选在生殖年龄过后起作用的不良基因时所存在的缺陷形成对比。由于这个缺陷,进化未能淘汰造成脆骨症的BMP 一2 基因变种,以及人类基因组中在生命后期才起作用的许多其他基因中的不良类型。这是导致我们衰老和死亡的真正原因。

如果进化在某个年龄段后不能帮助我们,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助呢2 每一个人难道不应享有在我们共有的基因遗传中拥有最佳的基因类型的权利吗了或者至少在一出生时就免受那些较差基因的困扰了然而,如果我们减少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我们就要冒将整个人类变成一个巨大克隆体的风险,导致索然无味的千人一面,从而丧失应对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多样性。追求完美如走到极端,就一定会导致灭绝。

第7篇: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下unit9翻译

Unit9

‚大众传媒‛这个词具有迷惑性,它看

Ty} 简单,实际上包含了不计其数的一系列机构和个体,这

些机构和个体有着不同的宗旨、范围、方式和文化背景。大众传媒包括所有达到大量群众的信息,

不管是何种形式—从手制的牌匾到国际化的新闻网络。

在工业化国家,

大众传媒无处不在,

它强有

力地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人们只能亲身经历当地的和

个人化的事件,而要了解大一点的社

区、州、国家和世界的另一些地方,人们就得通过新闻工作者的眼睛了。

大众传媒如何影响我们对现实的认知

?

1 在

2001 年

9 月

11 日之前,美国媒体的主要焦点是体育赛事,名人轶事,以及某个国会议员与一

个失踪职员的关系等。然而,

9"11 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一幢摩天大楼,一个武装组织,以及

一个遥远的国家突然之间主宰了大众传媒。

这是因为美国民众迫切想要弄明白

: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是什么让载人的客机变成了导弹,谁提供的有关恐怖主义的情报才是真实可信的。

2 这次媒体焦点的巨大转变是近期的一个好例子,

它展示了大众传媒如何帮助我们形成迅速变化的

关注点和信念。

为什么我们在这一周里对名人的生活方式如此关注,

而到了下一周却又对此变得漠

不关心

? 为什么公众以前对一个早已臭名昭著的恐怖组织、对日益衰败的中东国家和文化都普遍缺

乏兴趣

? 为什么媒体以前对我们的总统总是批评,而突然之间又将其誉为一位令人尊敬的、勇于承

担责任的总统

?

3 大众传媒和交通运输在过去

50 年里迅猛发展,把世界真真切切地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一个大众

社会。

如今,

任何地方发生的事件都会迅速地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大众传媒不仅用铺天盖地

的信息将我们淹没,也帮助我们对这些信息加以分类整理。

4 大众传媒为典型的受众面非常狭小的

( 通常带有偏见

) 讯息寻求广泛的受众群体,这类讯息通常嵌

于娱乐或有用的信息

/ 观点中。

大众传媒的成本极其昂贵,

所以它通过加盟许可

/ 订阅和捐款来获取

资金,或者通过赞助和广告

( 或者多管齐下

) 来获取资金。因此,它必须为潜在的受众提供足够有价

值的讯息,以此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

5 大众传媒总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某一天没有任何值得报道的新闻。然而,即使这一天的事件统

统乏善可陈,

媒体也得想法把版面填满,

或把播出时间打发完。当此类情况发生时,通常的解决办

法是将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体育赛事和名人轶事上

( 如安迪•沃霍尔所言:‚名人因众所周知而名‛),

或者在某个比较琐碎的小事情

_L 大做文章,

将其包装成重要的大事件。

回想

9" 11 事件发生前的热

点,正是如此。

6 大众传媒并不局限于印刷媒介和电子通信媒介等形式

( 如杂志和电视

) 。尽管许多人不认同,但体

育赛事、教堂、博物馆、主题公园、政治活动、目录单和音乐会也是大众传播的媒介形式。

7 美国宪法赋予各种形式的大众媒体极大的自主权,

以此来强调信息和想法的公开交流对民主社会

的重要性。从一种市场心态来看,有用的信息和想法将会得到传播,而无用的终将消失。因此,一

个言论自由的社会能够容忍虚假信息、愚蠢和庸俗—假设这些东西仅会扰人一时,不会长久。

8 大众传媒间的竞争很激烈。今天的人们对于所看的电视和电影、所读的书籍和杂志、所参加的文

化和宗教机构都有很多的选择。

媒体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吸引并抓住大众传媒消费者的注意力

~ 一地

们正在来回调换频道,在书店翻阅书籍,在教堂之间穿梭。

9 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一个媒体策划必须具备快速得分的能力。

既然你仍在阅读这个专栏的文章,

一定是文章的标题和开头充分吸引了你的注意力,

这样你才会继续读下去。

调动情感能够激发注意

力,进而激发学习和自觉行为。

因此,

对大众传媒策划人来说,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了解并报道

能够激发潜在受众情感的新闻事件。

10 我们生理上的基本挑战是生存和繁衍后代,因此,躲避危险、利用各种机会来吃、住、交配被

认为是头等大事。

与这些需求相关的事件本身就能激发起人的情感。

成功的大众传媒策划人都了解

这一点。

11 人们抱怨大众传媒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性和商业行为,但是让我们从一位电视编导的角度来

看待该问题。

浏览电视频道的观众关注一个电视节目的时间只有数秒钟,

然后就会转到另一个频道

去。因此,电视编导们关注于内容的顺序,尽可能地激发观众的情感—而与暴力、性、食物

/ 住房有关的节目和广告的确能吸引并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想想最近的新闻焦点

: 恐怖主义的暴力,塔利

班如何对待妇女,

死亡人员家属及阿富汗难民所面临的食物

l 住房问题—以及由此进发出的怒潮和

大规模的声援行动。

12 同样,其他形式的大众媒体,不管是教会还是体育赛事,均或明里暗里地包含了这些吸引眼球

的东西

( 例如炼狱般的折磨、关于性纯洁的布道以及诱人的教会晚餐等。或足球暴力、啦啦队、饮

料和炸薯条等

) 。

13 因此,大众传媒利用能够唤起强烈情感的信息领域来帮助我们构建知识、形成观点。例如,媒

体的报道让我们短时间内对恐怖分子和受害者方面的知识急剧增加,而在此前,媒体对本•拉登鲜

有报道。

在许多报纸发布一系列带点轶事风格的讣告之前,

那几千名受害者都只是些默默无名的上

班族,

不为我们所知。

和纽约市市长一样,

全国的警察和消防队员突然之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赞誉,

9"11 之前,他们都曾备受苛责。一个深受金融危机困扰的国家必须将民众的情感调动起来以应

对危机。慈善机构同样会以少数几个身处绝境的个人为例,鼓励人们为范围更广的援助项目捐款。

14 鉴于媒体具有操控我们的情感过程的潜力,知晓谁在决定大众传媒的内容非常重要。为数不多

的几家大公司控制着我们国家大部分的印刷和电子媒体

( 报纸、出版社、广播电台

/ 电视台、有线电

视系统等

) 。此外,为数不多的一些媒体明星,例如辛迪加报业专栏作家和漫画家、广播和电视谈

话节目主持人、午夜电视喜剧演员,

也影响着大量的观众。另一方面,大多数报纸的社论专栏作家

们彼此间的意见都不一致,

周日上午的政治电视节目的特点是争论多于统一。

一个主要的媒体机构

如果定位过于狭窄,

它将会面临观众太少的风险,

而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拥有大量的观众—因此,

济现实迫使其在编导过程中至少需要一定的平衡。

15 在狭义的大众传媒形式中,

. 杂志和广播电台或许是最成功的—其典型做法是直接地迎合那些与

其旨趣相投的受众

( 例如,《滚石》、《美食》、《女士》、《基督教世纪》、《体育画报》、金

曲音乐台、爵士乐台、古典乐台、摇滚音乐台等

) 。

16 计算机时代彻底改变了大众传媒。互联网让所有人无需太多花费即可发布个人观点,无论是以

电子邮件的形式送达邮件地址簿里的每一个人,

还是发布到一个人人都可浏览的局域网。

桌面出版

和复印技术的发展使得作者无需通过出版商即可出版自己的作品。

17 因此,这就构成了一个文化悖论。我们一方面在见证传媒业日趋集中的势头,而另一方面又在

经历着大众传媒向平民化方向迅猛发展的大潮。这两者都蕴含着危险和机遇。

第8篇:当代研究生英语读写教程下》第八单元课文翻译

身份盗贼 ——迈克尔·希金斯

1 大约在20世纪90代初的某一天,一位名叫斯科特·克林顿·吉尔伯特的骗子来到位于拉斯维加斯的一家简历和印刷商店,他的账单总数为185.3美元。然后他以自己常用的方式付账:欺骗。

2 吉尔伯特以“罗伯特·哈特尔”的名字进行购物。如果有人对吉尔伯特的真实身份表示怀疑,这个骗子已做好了充分的应付准备。他已经弄到了“罗伯特·哈特尔”的驾驶执照、社会保险卡,甚至他的出生证明。

3 吉尔伯特或许对上面那笔小交易不以为然。在这小骗局之前,他已使真正的罗伯特·哈特尔不断负债达11万美元以上。这里包括三辆客货两用车,两辆摩托车还有一座超宽型的移动住宅车。

4 吉尔伯特后来被判定罪名成立。在此之前,成千上万像他这样的罪犯已经悄悄发现在这个现金日渐消失的社会里,可以进行一种不留痕迹的偷窃:身份盗窃。盗贼们发现,以假身份盗窃,既可让受害者无以防范,也可以让警方无法追踪。 5 埃德·梅日温斯基是美国公众利益调查集团驻华盛顿地区的消费者辩护律师。他认为“这种行窃非常容易”。“放下赔偿的问题不谈,现在的问题是,即使消费者看到盗贼被法办了,他们心里依然不能安宁。”

6 如今身份盗窃依然猖獗,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不过它已不再神秘。联邦调查局的官员们正举行高级首脑会议和研讨会,使立法官员们对此给予重视。州立法者也在促成立法来严惩此类罪犯。

7 今年秋季,国会很有可能投票立案决定是否将身份盗窃定为重罪,其惩罚可高达15年监禁。另一项议案是使消费者对个人信息有更多的控制权——比如说保护他们的社会保险号码不被人知。 一种90年代的罪行

8 身份盗窃案涉及的范围究竟有多广,现在还很难说,因为对此罪行还没有一个标准定义。但是在1994年一段时间里,出现了大量对政府、企业和消费集团提出的投诉。

9 美国联邦经济情报局对金融方面的罪行可以行使审判权。去年它所提供的数字显示,身份盗窃花去消费者以及金融机构大约7.45亿美元。1992年大约有万人向Trans Union信用卡报告代理公司打电话,咨询或投诉有关身份盗窃的问题。去年,此类电话的数量增加到52.3万以上。 10 是受害者本人使此罪行引起了公众的注意,他们要求立法者采取措施。 11 在受害者之中,有一位亚利桑那州的工人,他促使一项新的联邦重罪判刑议案得以形成。他第一次接触到身份盗窃是在1994年。当时他接到了征收部门打来的电话,问他为何还不付他的打印账单。这个人就是罗伯特·哈特尔。 12 哈特尔现年46岁,与妻子约安住在爱荷华州的斯普瑞特湖区。当他被卷入到这桩可恨的身份盗窃案中时,正在一家铸造厂当检查员。哈特尔一家生活简朴,几乎没有什么账单,一直用现金购物。

13 当他接到电话要他支付拉斯维加斯的打印账单时,便提出要一份信用卡使用情况报告。哈特尔说,这份报告描述了一段奇怪的故事。在信用报告部门和任何看了那里所记载的信息的人的眼里,哈特尔似乎是一个随意挥霍的赖帐者。 14 幸运的是哈特尔对此罪犯掌握了一定的线索。他知道有一个名为卡尔·李·朗敦的人,现在凤凰城,是他母亲的男友。事实上,这位后来被发现就是吉尔伯特的“朗敦”极力鼓动他的母亲与其结婚,而哈特尔的母亲比朗敦年长大约30岁。朗敦还要求她让他有权获取哈特尔家庭的信息,并以哈特尔的名字进行工作,这原来在哈特尔看来只是个笑话。

15 哈特尔专程赶到凤凰城将此案呈交到警察局,可在那里却碰到了令他难以相信的事:即使他对“朗敦”一事的判断是对的,警方也不认为他是此案的受害者。 16 执法机关的逻辑是:哈特尔在法律上没有责任去支付那些制假者所造的账单,因此哈特尔并没有任何经济损失。要说有受害者,那只是发行信用卡的银行。 17 但他们却不考虑吉尔伯特已经损害了哈特尔的信用声誉,也不考虑如果不能出示诈骗的证明,债权人是不会将欠债抹去的。哈特尔发现警方甚至不许他在警察局立案。

18 哈特尔回忆说:“我主动向侦探提供证据,可他拒绝接受。我告诉他虽然我不是律师或警官,但我知道这类罪行已经出现了。”

19 1994年中, 哈特尔的情景已经很糟了。吉尔伯特离开了哈特尔的母亲逃离亚利桑那州,但依然在使用他的名字。哈特尔一个月里花了400美元打电话,要求债权者不再打搅他,要求执法机构去处理吉尔伯特。

20 哈特尔说:“我们的信用声誉被毁,生活举步维艰,一切都受到限制。我们不能像这样继续生活下去了。”

21 在哈特尔的案子中,他所追查的诈骗犯十分狡猾。吉尔伯特曾经在佛罗里达有过犯罪记录,然后他从那里来到凤凰城。而实际上身份盗贼不需要使用迂回战术。那些将成为罪犯的人只需要一份信用卡申请表以及一些他们袭击目标的基本个人信息就行。

22 要得到至关重要的信息,如社会保险号码,却是惊人的容易。它可以轻易在信用报告中获取。至于文件的账号,窃贼们可以从受害者的邮件中或垃圾箱中翻到。

律师也可能成为受害者 23 玛丽·弗兰克是一位住在加利福尼亚州拉古娜·尼古尔城的律师。她有第一手资料说明狡猾的骗子如何能轻易偷得别人的姓名。

24 1996年8月,弗兰克接到一个来自特拉华州一家银行的电话,询问她为何还不付“玩具之家”信用卡上的欠款。当她问银行将账目寄向何处时,得到了一个离她80英里远的文图拉的地址。

25 弗兰克得到的第一个线索是身份盗贼已经用她的名义盗走了5万美元。她说:“盗贼已用我的存款买了一辆红色野马牌敞篷车,现正四处行驶,驾照上使用的是我的名字。” 弗兰克现正在积极倡导制定更为严厉的法律惩罚身份盗窃。 26 弗兰克案件中盗窃一点也不复杂,罪犯只要说自己是个私人投资者就可以得到弗兰克的信用报告。弗兰克说要得到“玩具之家”卡,这个女人只要在申请表上划去她自己的名字,然后写上“玛丽·弗兰克”就行了。

27 另一个由受害者变为提倡严格法律的人是杰西卡·格兰特。她也吃惊地发现自己是那么轻易受到了侵犯。格兰特是威斯康星州一家“阳光牧场”公司的养老金经理,很少用信用卡。但当她和丈夫在1997年12月准备为住房再筹资金时,发现有人以格兰特的名义冒用了6 万美金。

28 这个窃贼住在得克萨斯州,已经开了19个不同的账户。有些时候,尽管在她所交的申请表上出现的住处、雇主信息与格兰特的不相符合,她还是以格兰特的名义得到了存款。

29 格兰特说:“正是这一点使我愤怒。原本有那么多的疑点可以或应该去质疑,但却没有人这么做。” 实施法律的难处

30 与哈特尔的情形相同,弗兰克和格兰特也发现当地警方认为她们不是此罪行的受害者。她们两人都将案件提交联邦立法机构——联邦调查局以及美国联邦经济情报局,在那里她们既听到了好消息,也听到了坏消息。

31 联邦法律确实有条款禁止伪造和盗用身份证、银行卡和社会保险卡号。 32 但是弗兰克和格兰特都说联邦调查员告诉他们,调查局只处理多州之间的诈骗集团案,或金额达20万美元以上的案件,而她们两人的案件都不符合以上条件。

33 詹姆斯·鲍尔是经济情报局的代理副主任,他力主制定严厉打击身份盗窃的法律。可是眼下他认为对于联邦调查人员来说,处境也很为难。比如,鲍尔的办公室正在打击一个诈骗集团,他们用偷来的身份买汽车,然后再巧妙地处理赃款。他们会将汽车运出所在的州,然后卖掉它,再用获得的钱付住房的首付款,最后取出房子的第二笔抵押金。

34 鲍尔说:“目前我们所知道的车是36辆,如果再乘以那个倍数,实际金额可达上百万美元。” 35 但就在联邦调查局人员尽力打击以上犯罪行为时,总是有像斯科特·吉尔伯特这样的小鱼会漏网。

第9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2翻译

To improve our English, it is critical to do more reading, writing, listening and speaking. Besides, learning by heart as many well-written essays as possible is also very important. Without an enormous store of good English writing in your head you cannot express yourself freely in English. It is also helpful to summarize our experience as we go

With more and more donations coming in, our university will be much better off financially next year. We will thus be able to focus on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that we, educators, must take on: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attain their scholarly/academic goals, to train them to be dependable and responsible individuals, to prepare them for the life ahead, and to guide them in their pursuit of spiritual as well as material satisfaction.

George, the son of Mr. Johnson, liked listening to heavy metal music in the evenings, which made it hard for other residents in the community to fall asleep. Eventually the exhausted neighbors lost their patience and decided on direct interference. They called Mr. Johnson to tell him in a frank manner what they were thinking. Mr. Johnson assured them that he would certainly settle the issue. As soon as he put down the phone he scolded his son, “What has come over you? You should know better than to disturb others for your own amusement.” In the end George traded his CDs for computer games software from his classmates.

Perhaps you envy me for being able to work from home on the computer. I agree that the Internet has made my job a lot easier. I can write, subm it and edit articles via email, chat with my colleagues on line and discuss work with my boss. With a click of the mouse, I can get all the data I need and keep up with the latest news. But then, communicating through the Net can be frustrating at times. The system may crash. Worse still, without the emotional cues of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the typed words sometimes seem difficult to interpret

Numerous facts bear out the argument/statement/claim that in order to recover speedily from negative emotion, you should allow yourself to cry. You needn’t/don’t have to be ashamed of crying. Anxiety and sorrow can flow out of the body along with tears. Consider the case of /Take Donna. Her son unfortunately died in a car accident. The intensity of the blow made her unable to cry. She said, “It was not until two weeks later that I began to cry. And then I felt as if a big stone had been lifted from my shoulders. It was the tears that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 and helped me survive the crisis.”

Nancy Hopkins is a biology professor at MIT. She craves knowledge and works hard. However, as a scientist, she could not help noticing all kinds of indications of gender inequality on campus. Men and women professors did the same work, but when it came to promotion the administrators were rather selective. It is ironic that after so much cultural progress, women were still at a disadvantage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When her request for more lab space was refused, she knew she had to fight. So she gritted her teeth and complained to the President. The fight ended in victory and Nancy was converted into a gender-equity advocate.

Though how the English language came into existence remains a mystery to many people, linguists believe

that English and most other European languages have descended from a common source: the Indo-European parent language. English was first spoken by the Anglo-Saxons who invaded England in the fifth century. They passed onto us the basic vocabulary of English. In over fifteen centuries of its development, English has enriched itself by massive borrowing. As British immigrants landed in America and established the United States as an independent nation, a new variety was added to the English language: American English. Though some people worry that the language is running out of control, many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take pride in the tolerance of their language

上一篇: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下一篇:中国烟草专卖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