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过程

2022-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临床输血过程

加强输血病历质量管理 提高临床输血安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解放军211医院输血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医院临床输血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对输血病历的标准化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病历重要性的认识、规范操作程序,使输血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关键词】输血病历;质量管理;输血安全

如缺患者和家属签名、签字人与患者的关系、输血前各项检查结果、输血知情告知内容等。输血治疗同意书是尊重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说明输血治疗的利弊,要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1.3输血前实验室检查有漏缺现象

输血前血常规、ALT、乙肝五项、Anti—HCV、Anti—HIV、梅毒抗体五项检验有漏检项目,输血始终存在着风险,对输血患者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是判断患者输血前血液有无传染性的指标、是否有输血适应证的重要依据。如果输血前未做,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必然处于被动地位。1.4输血适应征的把握不严 输血的适应症、目的在病程记录中未反应出来,或把握不严,输血品种选择不当,有滥用现象。 输血仅根据实验室指标机械地评价,欠缺结合病程中患者症状、体征的综合分析。

1.5 病程记录中缺乏输血过程记录 输血成分、血型及血袋编码、输入量、输血过程有无输血反应及其处理1.6 输血后疗效评估不及时 输血治疗后,临床医师未对输血治疗的疗效作出评价,有重治疗过程而不重结果的现象。1.7 麻醉记录和术后小结记录不详细 患者术中病情叙述、输血目的、出血量、输入成分、输入量记录不详细,个别记录的用血量与病人术中实际用血量不符。1.8 输血护理记录不完整 输血执行者对整个输血过程的记录过于简单、描述不准确。存在未对执行医嘱记录的检查、输血执行者未签名,具体开始输血时间、输血结束时间未填,缺少及输血过程中是否有输血不良反应的记录。 2问题的存在原因2.1 对输血医疗文书的意义认识不足 输血始终存在风险,极易发生医疗纠纷。部分医务工作者法律意识淡薄 ,对原始输血各项记录在法律纠纷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根据我国《责任侵权法》医疗损害责任中的过错责任原则:“医疗机构能以反证的方式证明医疗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没有过错,医疗机构则不承担责任侵权赔偿”。输血病历是是临床输血过程的客观记录和文字见证,一旦当发生法律纠纷时,输血病历是评价医疗质量的依据之一,是一份客观的法律文书。做为法律纠纷的举证依据对医护人员合法权益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2.2 对输血规范、病历书写规范理解不够 临床工作存在重临床行医,轻文书书写质量的现象,认为治好病就行,记录病历质量无关重要。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对输血规范理解不够,在输血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文书存在不同程度缺陷。部份病案没有在病程中对输血指征把握不严格,要是临床医师是对输血规范理解不够;输血护理记录不完整,反应出护士对对输血反应知识欠缺,对病历书写规范的理解不够。 2.3 医院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不到位 医院对输血安全问题存在只重血液产品质量是否合格,而不重临床输血的标准化管理心态,从而导致监管不到位。临床输血病历的缺陷也反应了当前临床输血质量体系的缺失或不健全,表现出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不清、临床输血委员监管不严、人员缺乏系统培训、风险意识低、输血相关记录缺乏溯源性等问题。3 防范对策3.1 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随着人们维护自身健康权益的法律意识增加,人们对整个医疗过程的知情权要求更加迫切,特别是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行医疗责任举证倒置的今天。临床输血病案文书是输血过程的原始记录,有很强的稽查凭证属性,可为输血医疗事故或纠纷的是非认定、责任判定以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司法鉴定提供依据[1]。组织医务人员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临床医护人员输血风险防范意识,通过有效学习,使医护人员深刻认识到完整规范的输血病历在防范医疗风险中的重要作用。3.2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

:

临床输血的评估和实施属于临床治疗行为,医生应是推进科学合理输血的主力,对不合理的输血负有直接责任[2]。对临床医生重点培训输血适应征、成分输血、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处理及输血病因的规范化书写等方面。做为输血的决策者,临床医生应严格落实《病案书写规范》,认真记录好医疗行为中的每个环节,保证病历书写的客观、真实、准确和完整性。对护理人员重点培训临床输血护理技术规范、输注要领、不良反应的观察处置等方面。对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加临床知识的培训,充实临床实践经验,使其在临床用血过程中真正发挥指导监督作用。3.3建立输血病历标准化书写规范:完整规范的输血医疗文书全面记录了患者输血前的情况到输血结束后的评估过程,是安全、合理、有效输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依据临床输血各环节与过程,建立输血病历书写标准,病历书写标准化内容包括:1)病程记录,病情叙述、输血目的、输血成分、血型及血袋编码、输入量、输血过程有无输血反应及其处理、手术及外伤患者出血量。2)临时医嘱,输血前检查项目、备血数量及何种成分血、备血目的。3)麻醉记录,手术及外伤患者出血量、输血成分、输入量。4)术后小结记录,手术及外伤患者术中病情叙述、输血目的、出血量、输入成分、输入量。5)输血过程护理记录,输血前核对双签名、开始输血时间、输血成分、血型及血袋编码、输入量、输血完毕时间、输血过程有无输血反应及其处理等。使医护人员充分明白输血治疗的病历该对哪些内容进行记录、如何记录,使输血的全过程在病历中能够全面得到反应。3.4建立临床输血全过程质控体系,输血安全涉及了从献血者招募到受血者输血后疗效评估的整个过程,他除了考虑血液的安全外,还要严密监管实施输血的各个环节和步骤[4]。根据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结合医院临床输血工作实际,建立可操作性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从血管到血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通过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输血科、临床科室三级监督管理,来促进临床输血病历质量的提高。临床医师和护士对每一份输血病历认真填写,科主任、护士长严把质量关,不定期审查输血病程记录。输血科的发挥对临床用血的指导监督作用,定期到临床用血科室指导监督输血病历标准化书写。出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完善。输血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归档输血病案进行抽查,核查输血记录和全面终末质量评价,抽查结果进行全院通报,对输血病程记录普遍存在性问题,举办讲座,切实做到提高输血病程记录,以保证整个病案书写质量,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3.5 建立考核与奖惩制度。由医院输血委员会组织相关科室组成检查组,对临床科室的临床用血考核,主要内容:输血指征的分析、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前检查、输血申请单、输血病程记录、临时医嘱、手术输血患者麻醉记录单、手术输血患者术后小结、输血患者护理规范化操作程序、不良反应回报单、输血记录单等考核指标。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存在的原因及制定整改措施和目标。根据奖惩制度落实到个人,纳入年终考核。对病历书写优秀者,给予奖励,对书写不合格者,进行处罚。血液安全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0)列为全球卫生工作7项重点之一[5],目前,我们国家已将输血管理工作提到了“依法管血”、“依法用血”的高度[6]。输血安全是涉及卫生行政部门、采供血机构和临床医疗机构多行业艰巨任务,输血病历的质量是体现一个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水平重要标志,是落实科学合理用血的缩影,通过加强输血病历的管理,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是实现输血安全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1]唐长玖,陈春艳,万民. 1161份临床输血病案文书质量结果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8, 26(5): 547.[2]孟庆宝.临床输血管理若干问题及解决策略[J] .中国输血杂志,2010,23(9) :734~736.[3]葛平玲,曹晓明. 临床输血病历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 13(4):357~358.[4]雷登平,蒲晶淼,贾嫈等.青海省临床输血质量管理规范的编制与特点[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06):542~543.[5]任艳丽,李春华,陈金美.输血科在临床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临床意义[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107~111.[6]王丽霞,严华. 498份临床输血病案质量考评情况分析[J].中国病案,2007,8(11): 15~16.

作者:沈建军

第2篇: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关键探索

摘要:目的:探索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取起始时间为2020年5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之间,选取对象为190例同期在我院须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这19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将2020年5月至2020年11月入院的9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并给予常规方式进行输血;并将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入院的9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并采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进行输血质量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质量以及两组患者的输血成分。结果:观察组的各项输血质量指标的符合率或完整性均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观察组的红细胞指标和血浆用量均比对照组患者的更低,血小板治疗量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结论:在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中应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能有效改善输血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临床输血质量;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输血成分;影响

在临床中,输血是一种治疗和抢救患者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在临床输血治疗中,一直坚持着减少输血次数的原则,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患者在输血的过程中,所造成的血液疾病或感染事件的发生,从而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1];但是在针对一些不可避免的输血患者时。就需要在临床输血中采取或应用一定的手段加以控制,来提高输血的质量,避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基于此,本文选取起始时间为2020年5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之间,选取对象为190例同期在我院须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就“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和分析,现有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起始时间为2020年5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之间,选取对象为190例同期在我院须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这19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将2020年5月至2020年11月入院的9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并给予常规方式进行输血;并将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入院的9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并采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进行输血质量管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该组患者应用常规方式进行输血,输血前护理人员需仔细询问和了解患者的基本状况,在输血过程中采用无菌用品等。

1.2.2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常规方式的基础上采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管理,首先要建立一个专门的输血质量管理的小组,小组的职责在于研究并明确相关工作制度、制定小组成员所需要进行的工作以及任务,并且确定在每一个季度的第1天召开一次相关会议,在会议中讨论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的方式;在临床输血中,需要输血的工作人员秉承着规范性原则,于输血前详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基本资料,并与申请单上所填写的信息进行仔细的核对,核对后进行登记[2];于输血前血液科的工作人员进行再一次严格的核对工作,核对内容主要包括接受输血的患者以及血液的详细信息,并按照相關规定进行血工作,最终签上自己的名字;配血结束后,培训人员需要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再一次的核对并签字;在整个输血流程结束后,进行输血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将输血的数据进行准确的比对并核实,应用记录的方式,将输血中所产生的数据以及信息进行完整且准确的记录[3]。

1.3观察指标

计算两组输血申请单填写符合率、输血前检查的完整度、数学指标的符合率和输血记录的完整性,以及红细胞指标和血浆用量、血小板治疗量,并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表示,用t检验,本次采用SPSS 21.0版本的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组对比P﹤0.05有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的输血质量

观察组的各项输血质量指标的符合率或完整性均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输血成分

观察组的红细胞指标和血浆用量均比对照组患者的更低,血小板治疗量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见表2

3、讨论

输血质量控制体系主要是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让输血工作的操作流程更具完整性,在每一个环节进行仔细的核对,最大程度上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血液的质量和控制输血质量[4-5]。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各项输血质量指标的符合率或完整性均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观察组的红细胞指标和血浆用量均比对照组患者的更低,血小板治疗量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中应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能有效改善输血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炜,江光荣,罗立. 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J]. 实验与检验医学,2020,35(001):131-132.

[2]刘志勇. 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研究[J]. 心理月刊,2019,000(018):P.194-194.

[3]袁世海. 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J]. 饮食保健,2019,6(010):48.

[4]陈立升,陈椿慧. 临床输血管理系统对输血科输血质量及安全性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19,17(04):184-185.

[5]李海涛. 闭环式信息管理系统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J]. 中国农村卫生,2019,v.11(01):60-61.

作者:申宝鸣

第3篇:浅析临床输血教学理论与实践

输血治疗是临床医学重要的内容,是促进外科发展的三大要素(麻醉技术、无菌技术及输血技术)之一,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无论是外科还是内科的输血也发现了深刻的变化。从传统的输全血发展到输成分血,从用血浆补充血容量发展到用晶体液和人造胶体液替代容量补充,从输异体血发展到输自体血直至无血手术等是每个临床医生都应不断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技能。输血也是一把双韧剑,尽管血液经过严格程序的筛查、检测等处理,但仍有风险,依然存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非感染性风险)及输血传播疾病(感染性风险)的可,所以输血的风险评估始终应放在首位。

一、 我国临床输血的现状

我国目前大约有40-50%的医师不熟习输血指征,也未受过血液保护和安全用血知识的教育,缺乏输血的风险意识;他们只知道输血对患者有益,但不知道少输或不输血以及进行自体输血可能对患者更加有利。如果都能严格执行卫生部2000年制定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则我国的临床用血量可能减少一半左右。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输血指征偏宽,对血液制剂性能及使用方法没有认识,成分输血不合理,输营养血和放心血普遍,这在基层医院特别严重。

二、临床输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输血医学是一门独立的与多学科关联的新兴学科,输血治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血液资源和输血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规范临床输血行为,科学合理用血,减少临床输血风险,国家卫生计生委员会先后出台了《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规和专业输血指南;主管行政部门规定输血质量是三级综合医院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毕业的临床医生输血基础知识甚少,培训和行为规范难度很大,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一些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中,把临床输血的相关知识分散在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中,不系统不全面,基础课与临床课相隔时间太久,以致于上了临床忘了基础。另一方面,输血教学的教材内容陈旧,过于简单,没有输血相关的知识内容,以致安排的课时不够,也没有实践课,导致学生所学输血知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在临床工作中出现极不科学和不合理的输血治疗行为,这是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教学中的缺限,也是多年来存在的突出问题。虽然现在国内少数大学设立了临床输血专业,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医疗市场的需要。国家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非常重视医疗机构的临床输血行为规范,但大学的这种培养模式在我国现行医学教育体系中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基于临床医疗本科教学现状,对现行输血知识教育实施教学改革很有必要。

三、教学改革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改革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教学大纲的修订。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制定好准确的教学目的、适宜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的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培养的目标是,走上工作岗位,对输血治疗的基础知识如:血液制剂的品种、规格、剂量、使用方法及适应征牢固的掌握,灵活应用;对输血指征非常熟习、输血适应征很好的把握,对输血的风险意识明显的提高;对输血过程管理的关键环节,输血后的疗效评估及输血后的不良反应的识别和处置措施,对血液保护和自体输血的主要内容能熟练掌握。二是教材内容的改革。在教材内容上,不能完全按《外科学》输血章节内容教学,在保留原教材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血液制剂的规格和使用方法;强调临床输血过程管,结合2012年8月1日卫生部令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从血站血液生产开始到患者输血结束为止,根据岗位分为管理者、医师、输血科技术人员和护士执行四个过程。每个过程有接口,接口往往是关键控制点,应让学生掌握输血过程的四个关键控制点的相关内容,其中输血前的评估要结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根据贫血的病理生理和临床症状,不同疾病,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等个体差异和输血风险进行综合评,临床输血申请应提供异体血和自体血让患者选择,应特别强制输血分级管理的要求。输血后疗效评价是输血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治疗效果应有一个客观的结论,必须在输血病程记录中有记载,每输一次血都应有评价,无论是实验数据还是临床症状,都应在病程记录中记录。输血不良反应重点让学生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且也是较严重的如溶血反应、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等处理对策;为保护血液资源,还应加大自体输血内容和相关要求,对自体输血的适应为症、方法和有优点等内容介绍给学生,使学生今后在与病人进行知情同意时有沟通的基础知识。规范输血过程管理,应增加临床输血病程记录各输血相关文书书写要求。特别是紧急输血时的文书要求。教材的内容可以适当丰富些,应当留有学生自学的部分。 三是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有理论教学和实践课两部分组成,由于改革前的教学计划学时不够,可以把其它课如《实验诊断学》的实验课进行调整,使学时数得到扩充。理论教学可以上大课,按照教学计划实施,实验课可以分班分两次上,共个半天,为使学生对临床输血有感性认识,学生先到血液中心见习,参观从血液原料的采集,血液的筛查,成份血的制备以及成品入库进行全面了解,使学生对血液资源的宝贵,各种血液制剂的规格和作用有了感性认识,便于理论学习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是把学生放到医院输血科,通过参观输血科的工作流程,血液的入出库、血液的发放,输血申请和输血病程记录和输血后疗效评估审核,对整个输血过程有了全面的了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四、教学改革实践体会

我院临床输血教学改革从2014春开始着手实施,已进行了两年时间运行。实施对像是2011级和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学生,其中2011级共3个班132名学生,2012级共2个班99名学生。实施内容:理论课上大课,课时安排在《外科学》输血章节上,共2个学时,剔除一些次要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按照拟定的大纲要求,组织教学资料,进行重点讲授和要点分析,部分知识让学生课后自习,其中对贫血的病理生理,大量输血的方法,血液制剂的临床使用要点,如何进行血液保护进行了全面的讲解,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巩固所学知识。从教学效果看,在理论课现场,无论学生神态、注意力,课堂纪律、回答问题的热情都要比前两届的学生要强。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和课后的交流,同学们反映都限强烈。这一方面是一改过去学生非常反感的照本宣科,与时俱进生动有趣,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效果更好。通过两次的实验课,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两次见习,由于场地限制,学生要分组见习,由多名老师负责不同的组见习不同的内容,轮流交换学习。在中心血站见习中,学生主动向血站的老师提问,认真观察血液制剂生产过程,复习理论课的内容。实习结束后,不少同学主动要求现场参加无偿献血,特别对献成份血很感兴趣。在医院输血科见习时,学生们对输血病例的分析,输血相溶性试验,特别是对可输可不输的病人的判断,紧急输血前评估的速度,输血后的疗效评价方法,输血记录的样式,成份血的科学合理输注非常关注。临床输血教学改革只是一个初步尝试,由于临床医学专业根本没有临床输血这门课,只是把临床输血的内容放在《外科学》上,若要深入改革,还要得到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教材上,应尽快组织好相关内容编印成册,下发给学生以便学生提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目前我院该项工作已快完成,但愿这种改革能为临床输血工作垫定一个基础,并对该项工作起一个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仁和医院输血科)

作者:卢建明

第4篇:临床输血全过程

1、临床医师必须根据患者的所需指征给予科学,合理的成分输血(包括红细胞、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等)

2、临床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床号、血型以及和诊断采集血样,连同病人的血标本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配血室)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3、输血科(配血室)接到血标本要逐项核对,进行复查,受血者的ABO血型(正、反定型)并常规检查患者RH血型,复查血型无误后,方可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或备血)

4、溶血标本概不接收

5、输血科(配血室)必须核对是否做了输血前检测准备(ALT、乙肝三对、梅毒、丙肝、艾滋)如果患者检测是阳性的话,临床医师必须告知患者亲属。

6、紧急抢救输血必须按《紧急抢救配合型输血管理制度》去执行

第5篇:临床输血过程记录单

井陉县中医院 临床输血过程记录单

记录人:

复核人:

记录时间:

受血者姓名____________ 性别____ 年龄____ 科别____ 床号______病案号____________

血型:A 、B 、O 、AB

Rh(D)血型:阳性、阴性

(选用请打√)

输血性质

□常规

□紧急

□火急

□大量

□特殊 供血者条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血型:A、B、O、AB

Rh(D)血型:阳性、阴性 血液成分:

血量_____________

□悬浮红细胞(去除白细胞)

□悬浮红细胞(Rh阴性、去除白细胞) □洗涤红细胞(MAP) □洗涤红细胞(盐水) □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Rh阴性、去除白细胞) □单采少白细胞血小板 □单采冰冻血小板 □普通冰冻血浆

□普通冰冻血浆(去除白细胞) □新鲜冰冻血浆(去除白细胞) □普通冰冻血浆(病毒灭活) □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 □冷沉淀凝血因子 □冷沉淀凝血因子(病毒灭活) 交叉配血实验结果:□无溶血 □无凝集 观察监护:

开始输血时间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_日________时_________分

前15min输血速度______ml/min或ml/(kg·h)输血不良反应

□有

□无 15min后输注速度_______ml/min或ml/(kg·h)输血不良反应

□有

□无 输血过程每小时监测

输血不良反应

□有

□无 输血完毕时间_______日________时________分

输血结束后4h监测

输血不良反应

□有

□无 输血不良反应类型及描述:

处理情况:

提示:常规输去白悬浮红细胞1U 30─60min输完。

常规输血浆一般5─15ml/min。 备注:此单记录完毕,保存于病历。是医生书写输血病历的依据。

第6篇:临床输血护理中输血路径的临床应用评价

【摘要】 目的 对临床输血护理中输血路径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于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给予输血路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理人员输血知识掌握有显著提升。结论 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应用输血路径进行护理具有显著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 输血;护理;输血路径

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代偿性、支持性治疗手段,是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重要操作,然而输血所致疾病及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使输血安全性得到了人们的共同关注[1]。为探讨提升输血安全性的有效措施,笔者选取98例输血患者,随机分组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输血路径护理,其中观察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于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98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40例,年龄18-78岁,平均(58.4±3.2)岁;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及输血量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操作流程进行输血,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输血护理中根据输血路径操作:首先对所有护理人员展开输血路径护理内容的培训,确保所有护理人员对护理方法有充分掌握;在输血前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输血意义、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其考虑充分后签字确认;在输血前将输血路径图发放到患者及其家属手中并加以解释,使其可对输血过程、护理方法有提前了解。输血路径如下:

1.2.1 输血前准备 ①采集血液标本并送检:根据医嘱准备好采血样品并填写输血申请单,提供交叉配血的检查单,在试管上贴上相应标签,做好床边核对及再次复述;按照相应规范展开血标本采集;对申请单中信息进行确认;将申请送到输血科,由两方核对并进行登记。②取血、核对:护理人员至输血科内取血,两方遵行“三查八对”制度给血,在核对正确后两方签字确认。③血液保管:保管血液时不可加温、剧烈震荡或在室温下久置。

1.2.2 输血操作 ①输血前核对:在治疗室内执行两人三查八对制度,带病历在床前再次核对,待信息核对无误后两方签名确认。②输血操作:输血前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测量,严格遵循输血常规操作流程;对输血中患者情况密切观察,当有不良反应发生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1.2.3 输血后处理 护理人员在完成输血后及时填写护理病历,保存好输血文件,妥善保管血袋和编号。

1.3 观察指标 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标准自行设计输血差错发生情况调查表,并对两组患者护理中输血差错发生率进行统计。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自输血前准备工作、输血操作及输血后处理三方面对患者关于输血护理的满意率进行调查。在实施输血路径前后,对全体护士输血技能知识、相关法律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并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对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当结果满足P<0.05时,二者对比具有显著差异,且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为10.42%(5/48),护理满意率为85.42%(41/48);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为2.00%(1/50),护理满意率为98.00%(49/50)。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护理输血路径实施前后护理人员输血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前护理人员输血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评分为:基础知识(23.5±2.7)分,基本技能(33.7±3.2)分,法律法规(13.7±2.1)分;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各项评分为:基础知识(29.4±3.6)分,基本技能(38.2±4.5)分,法律法规(18.2±3.8)分。对比可知,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士对于输血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及法律法规掌握情况均显著优于实施前(P<0.05)。

3 讨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及危急重症患者抢救的重要方法,在开展外科手术治疗时常需做好输血准备,以免患者因严重贫血、大量失血而发生危险[2]。虽然输血是对病人展开治疗的重要方法,然而因为目前输血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输血操作不严谨等多方面原因,输血差错事件时有发生,输血差错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患者治疗与抢救,甚至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输血路径可对临床输血的操作流程予以规范,提高护士对输血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促使护士在展开输血操作时的盲目性大大降低,从而有效减少输血事故的发生,使临床输血安全性得以大幅提升。同时,在输血中展开多次核对,对输血路径所涉及的输血各环节展开监测,及时处理发生的不良反应,做好输血记录等手段,可为患者输血安全提供最大限度保证。我院在为观察组患者进行输血时,在护理工作中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士对于输血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及法律法规掌握情况均有显著提升,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有力证实了上述观点。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在输血前为患者及其家属仔细讲解输血必要性、意义,提前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可促使患者护理满意度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应用输血路径进行护理具有显著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魏,鼓掌生,王宇丹,等.临床输血路径的信息化管理及效果分析[J].医学管理论坛,2013,30(3):39-40.

[2] 谭延伟,宋俊荣,张亚平,等.临床输血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医药,2012,34(24):3813-3814.

第7篇:临床安全输血措施

一、 杜绝溶血性输血反应: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大都是由于责任心不强所致(如配错血、临床抽错血等)。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一般由于不规则抗体未能检测所致。 控制方法:

1、 外科手术、待产孕妇、有创诊疗操作,入院时常规进行ABO血型、RhD血型、相关抗体筛查检测;内科、门急诊可能需要输血的患者也要将上述检测项目进行常规检查。

2、 抗体筛查阳性结果,须做抗体鉴定并将结果及时反馈临床。输血时,临床医师要提前与输血科联系,由输血科与市中心血站联系调配合适的血液。

3、 需要输血时,输血科要复检受血者和供血者ABO血型和RhD血型。

4、 交叉配血试验必须采用能检测不完全抗体的实验方法。

二、 避免和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1、 成分输血。根据病人实际需要,分别输入有关血液成分,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等优点。二级医院成分输血率要达70%以上。

2、 烟台市中心血站所提供的血液制品,已进行白细胞滤除,滤除率可达99.8%,可避免或减少由白细胞所引起的非溶血性热源反应,避免或减少经白细胞传播病毒;避免或减少因细胞碎片微聚物引起的肺栓塞;避免或减少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避免或减少输血相关免疫抑制。

3、 积极开展自身输血。

4、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输血科按有关规定,根据临床申请和病人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调配供血。

三、 杜绝责任性差错发生。

1、 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内容完整、准确,对不合格输血申请单,输血科拒绝接受。

2、 护士采血时,一定要核对病人身份,与相关信息是否相符,无误后方可采血。

3、 血样送达输血科时,由送检医护人员和输血科工作人员共同核对接收。

4、 输血科配血时,核对病人标本与申请单是否一致,检查血液包装、标签填写内容、有效期及血液外观,如:颜色、凝块、颗粒、气泡、溶血等,正确无误时方可进行交叉配血。

5、 配血合格后,由医护人员携带专用取血箱和取血单到输血科取血。

6、 取血与发血双方共同核对患者信息、配血结果以及血液外观,无误后双方签字。

四、 保证血液质量

1、 储血条件、温度符合要求。

2、 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得退回。

五、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

按照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处理,上报。

第8篇:临床输血紧急预案

北京年轮中医骨科医院

血库临床输血紧急预案

(文件编号:BJNLXK/CZCX -21) 1. 目的:规范紧急情况用血流程

2. 适用范围:临床突发急、危、重患者的输血治疗申请 3. 负责人:血库岗位值班人员负责血型鉴定及取血、配血操作、医务科(白天)、总值班(夜间)负责联系血源,院输血质量管理委员成员负责协调 4. 工作程序:

4.1临床出现紧急用血需要时,由经治医师在第一时间电话通知血库(内线电话:2252),告知预计需用血量、血型、所需成分等信息,并尽快将输血申请单及标本送到血库;

4.2血库值班人员在接到通知后,及时与医务科(白天内线电话:2300)或总值班(夜间直拨电话:18911211156)取得联系,由医务科或总值班根据患者情况确定派车取血或向通州血站求援,由血站派车送血,派车取血时由医务科或总值班指派专业人员取血;

4.3血库值班人员接到标本后,应立即查对血型,并及时通知血站备血,通州血站电话:86537847转2201;

4.4我院距离通州血站约15公里,白天往返约需1小时15分钟,夜间往返约需1小时,加上输血相容性检测约需要0.5小时,因此,从通知血库到开始输血约需要1.5-3小时,由血站送血亦约需1小时左右,如患者情况紧急,临床医生应考虑以上因素,及时使用代血浆等应急;

4.5如预计患者失血较多,有可能需继续输血时,应派工作人员在血站等待,同时保持通讯畅通,以便继续取送血液;

4.6血液到达血库,值班人员应迅速完成实验室检测,立即通知临床取血,认真核对患者及供血者信息并做好交接,然后血库值班人员再做好血液的出库登记工作;

抢救工作全部完成后,血库值班人员须仔细核对发血全过程,防止遗漏差错。 5. 相关文件:《血液入、出库程序》 6. 相关表单:《血液入库记录》

《血液出库记录》

第9篇:输血科临床输血管理控制体系及标准

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三级综合医院评价标准》输血科建立科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并实施,实施细则如下:

临床输血管理控制主要是指临床输血工作的流程控制

医院临床输血工作流程

目的:

医院临床输血治疗服务流程的建立是为了临床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血液制品,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临床申请标准

临床医师输血前的判定流程

判定思路

判断输血 输血 输什么? 输多少? 何时输?

临床医师-------→判断--------→品种 --------→ 用量 --------→ 时机

权衡利弊 不输--------→输血液代用品或其他治疗

对受血者的临床输血风险告知并且医生和患者双方在了解了输血风险和必须性后在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上医患双方共同签字。

临床医师判断患者是否能开展自身输血、手术室等容性血液稀释术、术中自身血回输术或术中控制性低血压术等技术。

受血者紧急抢救或紧急手术需要输血,受血者无自行签字能力,受血者直系亲属或监护人不在现场,受血者或直系亲属或监护人应认同医院为其代签的输血治理同意书。

临床医师在患者需要输血治疗时,必须告知受血者及直系亲属或监护人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若干规定中关于无偿献血者用血的权力和义务。

对受血者临床输血治疗前医疗机构应该进行保护性检测的检查和留样。

以上的工作必须在病历中做详细纪录。

持续改进。

临床护士输血前的标本采集流程

临床护士根据临床医师在规范的临床输血申请单上受血者的临床数据采集标本。

输血科的血液标本必须是无任何抗凝剂或促凝剂的血样。

常规临床输血必须先抽血型标本,在血型鉴定结果出来后,再抽取用于交叉配血的标本(急诊临床输血除外)。

如果是反复输血的受血者的标本必须是在前一血液制品输注完成后再重新抽取新的标本配合新的血液制品。

临床护士在离开受血者床边时将受血者姓名、科别、床号、住院号或唯一能识别受血者的标识贴在标本上,并做采血的病历纪录。

临床输血治疗的申请单和标本必须由工作人员送到输血科并做交接纪录。

持续改进。

交叉配血标准

标本的接受和审核管理流程

输血科按标本接收制度接收临床输血治疗的标本,对不合格的标本应提出要求或重新采集。

交叉配血后的标本应在输血科的专用冰箱内保存2周(或按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来保存)。

持续改进。

交叉配血流程

输血科的工作人员要逐项核对输血申请单、受血者和供血者标本。交叉配血时,应同时鉴定受血者和供血者的ABO血型(正反定型)、Rh血型,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交叉配血。

两人值班时,交叉配血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交叉配血的方法必须是《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方法。检测方法必须包括特殊介质的方法。

若受血者血型与前次血型不符时应重新抽取标本再次鉴定血型 ;若供血者血型与标签不符合时应该及时调换血袋,并与血站及时联系,查清问题的根源,纠正错误。

输血科根据临床输血申请单的要求准备并交叉配合相应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输注全血、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解冻去

甘油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浓缩血小板等患者,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单采血小板应ABO血型同型输注或交叉配血。

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应同型输注或相容输注。

交叉配血不和时必须对受血者鉴定不完全抗体的检测和对受血者输血史、妊娠史、输血反应史进行调查和了解。

交叉配血后的标本应在输血科的专用冰箱内保存2周(或按医疗机构平均住院日来保存)。

交叉配血的实验结果必须纪录在专用的登记本上,并且要保存10年。

在确认配血结果相合或阴性无误后,填写交叉配血试验报告,记录交叉配血结果并登记或电脑打印交叉配血报告单(血浆或冷沉淀必须ABO、Rh血型相符)在确认无误后并由双方签字后,方能将血液或血液制品从输血科发出。

责期临床用血,交叉配血合格的血液应放置在专用储存血液冰箱

的专用待发区,常规和急诊临床用血急诊配血及时发血。

持续改进。

血液制品储存标准

输血科的血液制品必须储存在不同的血库专用冰箱内。

全血、血液成分入库前要认真核对验收。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输血科(血库)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的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按A、B、O、AB 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各血液品种储存条件如下:

浓缩红细胞(CRC) 4±2℃ ACD:21天CPD:35天CPDA:35天;

少白细胞红细胞(LPRC) 4±2℃ 与受血者 ABO血型相同; 悬浮红细胞(CRCs) 4±2℃ (同CRC);

洗涤红细胞(WRC) 4±2℃ 24小时内输注;

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FTRC) 4±2℃ 解冻后24小时内输注;

浓缩血小板(PC-1) 22±2℃(轻振荡) 24小时(普通袋)或5天(专用袋制备);

单采血小板(PC-2) (同PC-1) (同PC—1);

单采白细胞悬液(GRANs) 22±2℃ 24小时内输注;

新鲜液体血浆(FLP) 4±2℃ 24小时内输注;

新鲜冰冻血浆(FFP) -20℃以下 一年;

普通冰冻血浆(FP) -20℃以下 四年;

冷沉淀凝血因子(Cryo) -20℃以下 一年;

全血 4±2℃ (同CRC);

其他制品按相应规定执行 。

当贮血冰箱的温度自动控制记录和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时要立

即检查原因及时解决并记录。

输血科储血专用冰箱每天必须纪录温度四次。(持续改进目前已运用电脑软件进行连续温度监控)

输血科储存血液的冰箱内严禁存放其他物品;每周消毒一次;冰箱内空气培养 每月一次,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90mm)细菌生长菌落<8CFU/10分钟或<200CFU/m3为合格。 血液的报废要将血液制品名称、数量、经手人、审批人、报废原因、报废日期等信息进行登记并有业务主管的签字。

自身输血备采集的血液要细记登记(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采血量、采血日期、采血者)入库储存待发血液(医护人员须携带病历双方认真核对方可发出血液)。

持续改进。(持续改进目前已运用电脑软件进行连续温度监控)

发血标准

配血合格后必须由医护人员携带患者病历到输血科取血。

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验结果,以及保存

血的外观等,准确无误时,双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发出。

凡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律不得发出:

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血袋有破损、漏血;

血液中有明显凝块;

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

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溶血;

红细胞层呈紫色红;

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血液发出后,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样保存于2-6℃冰箱,至少7天,以便对输血不良反应追查原因。(目前持续改进为保存两周)

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得退回。特殊情况下要和输血科业务主管联系,在保证血液安全有效的前提本下不浪费血液。

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凝血因子必须用冰冻血浆溶冻箱解冻后,方能发放。

单采血小板必须在血小板恒温振动保存箱中保存,并监控保存箱的温度和温度纪录。

持续改进。(目前持续改进为保存两周)

临床输血过程标准

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保存。由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部。

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至少保存一天。

临床科室不得储存血液。

临床护士必须将临床病人输血过程纪录在病历中。

持续改进。

临床输血反应的处理流程

首先医生和护士必须严格仔细观察做出判定。

临床出现输血反应后应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入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

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持续改进必须依据《医疗机构事故处理条例》中的相关条款处理,规范处理流程)

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医护人员将输血反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保存。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部。

持续改进。(持续改进必须依据《医疗机构事故处理条例》中的相关条款处理,规范处理流程)

输血科试剂的质量控制标准(专人负责管理) 输血科仪器的质量控制标准(专人负责管理)

输血科实验方法的质量控制标准(质量考核小组负责管理) 输血科参见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输血相容性室间质量评价活动(专人负责全科实时参与)

备注:

此文件依据以下文件编写

1、《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997.1

2、《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199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998.10.1

4、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1999.1

5、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000.10.1

6、卫生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002.9.1

说明:

为了强调临床输血治疗工作的严肃性,故在文件中多次应用必须两字,以示重要性。

输血科试剂的质量控制标准、输血科仪器的质量控制标准、输血科实验方法的质量控制标准应由卫生部提出相应的规范标准。

载录文章2012.7

上一篇:学前教育工作证明下一篇:中小学生作文素养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