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预案
1.目的 规范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保障受血者安全。2.处理原则 安全、及时、高效。
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院临床输血相关科室和人员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4.职责
4.1.职能部门(包括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和医务科)
4.1.1.负责成立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急救治小组,积极组织输血相关科室和人员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进行救治,包括后勤保障; 4.1.2.负责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和结果反馈;
4.1.3.负责监督临床纠正与预防措施的落实,并对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追踪评价。4.2.临床科室
4.2.1.负责输血过程的核查和观察,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 4.2.2.负责受血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的诊断和治疗; 4.2.3.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登记、自查和报告;
4.2.3.负责协助职能部门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 4.2.4.负责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防范输血风险。4.3.输血科
4.3.1.负责协助检验科完成输血不良反应相关项目检测,并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4.3.2.负责协助职能部门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处理; 4.3.3.负责输血不良反应的统计和上报;
4.3.4.输血科主任:负责输血相关检测结果的解释;协助职能部门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处理、结果评价和反馈;监督临床纠正与预防措施的落实;参与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管理不当等系统性问题的解决。
4.4.药剂科、总务科、设备科和救护车队等部门:负责后勤保障。5.启动条件
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临床科室和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受血者的输血反应。一旦发生诸如溶血反应等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启动本预案。6.启动与终止程序 6.1.启动程序:
6.1.1.临床医护人员发现受血者出现轻度输血不良反应时,应加强巡视,必要时应及时进行处理;一旦为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时,应立即报告科主任和输血科,并做好应急工作。
6.1.2.临床科室科主任或输血科主任接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时,应立即报告职能部门,并组织本科室人员做好应急工作。
6.1.3.职能部门接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时,应立即启动本预案,并通知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执行本预案。
6.2.终止程序:输血不良反应事件处理完毕后,本预案自行终止。7.实施方案
7.1.输血前,经治医师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输血史和妊娠史,以及《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以便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能迅速作出初步诊断和处理。
7.2.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发生的与输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输血副作用、经血传播疾病、血液输注无效等。为能及早发现输血不良反应,避免延误治疗,保障受血者安全,负责输血的临床医护人员应对输血过程进行严密观察。
7.3.一旦受血者出现轻度过敏反应等输血不良反应,应执行下列处理程序:
7.3.1.对正在输血的受血者,应立即减慢输血,必要时应停止输血; 7.3.2.迅速查明原因,明确诊断,并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对症处理措施;
7.3.3.及时详细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报送输血科。7.4.一旦受血者出现重度过敏反应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执行下列应急处理程序: 7.4.1.临床科室医护人员
7.4.1.1.对正在输血的受血者,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并完整地保存未输完的血液和输血器材等待查;对已输血完毕的受血者,应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并核查血袋和输血器材等的保存情况,确保保存完整。
7.4.1.2.迅速核查输血相关内容,查明原因,做好相关记录,并立即报告科主任和输血科。
核查内容包括:受血者的身份信息、供血者的血液信息和血液外观质量、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型、血液相容性检测结果等。7.4.1.3.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等,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相关项目检测,并作出明确诊断,必要时应请输血科技术人员协助诊断。7.4.1.4.积极采取相应的应急治疗和抢救措施。
7.4.1.5.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和评价,并根据职能部门的调查处理和评价结果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7.4.1.6.妥善保管相关记录,并及时、详细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报送输血科。7.4.2.临床科室主任
7.4.2.1.接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时,应立即组织本科室人员核查输血相关内容,查明原因,并立即报告职能部门。
7.4.2.2.进行输血不良反应相关项目检测,明确诊断,并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别,积极采取相应的应急治疗和抢救措施,必要时应请相关临床科室人员协助救治。
7.4.2.3.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和评价,并根据职能部门的调查处理和评价结果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7.4.3.输血科技术人员
7.4.3.1.接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时,应立即报告科主任,并通知临床将血袋和输血器材等立即完整地送输血科妥善保存。
7.4.3.2.立即协助临床核查输血相关内容,查明原因,同时积极协助检验科完成输血不良反应相关项目检测,并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包括调配合适的血液给患者输注等。输血不良反应相关检测项目包括: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测、尿血红蛋白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血清胆红素含量测定、肝功能检测、肾功能检测、凝血功能检测、血液细菌血检测等。
7.4.3.3.对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等,应立即将已保存的受血者和供血者原始血标本进行血型复检和输血相容性检测,同时通知临床科室立即重新采集受血者的血标本送检,必要时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相关抗体效价测定等。
7.4.3.4.协助职能部门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处理和评价,并根据职能部门的调查处理和评价结果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7.4.3.5.妥善保管《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等相关记录,并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上报。7.4.4.输血科主任
7.4.4.1.接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时,应立即组织本科室人员核查输血相关内容,查明原因,并立即报告职能部门。
7.4.4.2.积极组织本科室人员进行输血相关检测,积极协助检验科完成输血不良反应相关项目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7.4.4.3.积极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包括调配合适的血液给患者输注等。
7.4.4.4.协助职能部门对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处理、结果评价和反馈,并对本科室存在的问题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
7.4.4.5.监督本科室和临床科室纠正与预防措施的落实,并参与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管理不当等系统性问题的解决。7.4.5.职能部门
7.4.5.1.接到严重输血不良反应报告时,应立即启动本预案,并通知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执行本预案,必要时应及时上报医院法定代表人和上级主管部门市卫计委。
7.4.5.2.立即成立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急救治小组,组织输血相关科室和人员协助患者所在临床科室进行及时诊断和救治,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7.4.5.3.迅速开展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和评价工作,及时将调查处理和评价结果反馈给临床相关科室和输血科,并上报医院法定代表人和上级主管部门市卫计委。
7.4.5.4.监督临床科室和输血科纠正与预防措施的落实,并对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追踪评价。
7.4.6.药剂科、总务科、设备科和救护车车队等部门:接到职能部门的通知后,应立即做好相应的后勤应急保障工作,包括急救药品的供应、急救物料的供应、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车辆的应急保障等。7.5.几种常见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和预防措施 7.5.1.发热反应 7.5.1.1.应急处理:
①暂停输血,用注射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并密切观察受血者的反应症状;
②注意保暖,可用一些退热剂或镇静剂,寒战严重时亦可注射杜冷丁或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7.5.1.2.预防:
①输血时,应使用合格的输血器并严格无菌操作;
②对怀疑或诊断有白细胞抗体者,可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类血液制品,如少白细胞的悬红、浓缩红或洗涤红等;
③对已有白细胞抗体者,在需要对症输血治疗前,最好采用白细胞交叉配血试验选择相容的血液;
④药物预防时,可在输血前给患者用些能抑制输血发热反应的药物,如阿斯匹林,但用抗组织胺药物无效,切忌将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注射。
7.5.2.溶血性输血反应 7.5.2.1.应急处理:
①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并保存好剩余的血液,以备复查。
②积极对症处理:患者四肢厥冷时注意保暖,发热时注意物理降温,呼吸困难或肺水肿时注意吸氧,加强护理,并详细记录病情进展;谨慎输用生理盐水、5%葡萄糖、6%右旋糖酐、6%羟乙基淀粉液,并注意尿量和滴速,防止肺水肿;可在输液中加入升压药,如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注意酸碱平衡,防止肾衰;防止DIC;严重病例应早期换血(一次或分次换);当患者出现心跳停止时,应立即采取心脏复苏的综合性抢救措施。
③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好下列相关核查工作:核对申请单、血袋标签和交叉配血记录等;核查供、受血者的ABO和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和交叉配血试验;立即采集患者肝素抗凝血,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进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立即采集患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进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及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和尿血红蛋白;必要时,在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再次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7.5.2.2.预防:
①加强输血各岗位的工作责任心,严格操作规程,仔细进行核查; ②坚持每次输血前认真进行各项输血实验检查,尽可能对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作不规则抗体筛查,每次实验所用的血标本应在输血前48小时内采集,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而避免或减少此类输血反应的发生;
③严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晚上发生率高于白天,故对晚上输血的患者尤其应加强观察,密切注意患者输血期间及输血后的动态反应。7.5.3.过敏反应 7.5.3.1.应急处理:
①对在输血过程中出现较为重度的过敏反应者,应立即停止输血,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呼吸等病情变化,并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滴注,保持静脉通路,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ml,必要时可静脉注射抗组织胺药物、类固醇药物、升压药或镇静剂; ②如患者出现严重的喉头水肿,应立即作喉头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吸氧;
③如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时,可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10 ml稀释1:1000肾上腺素0.1ml静脉缓慢注射(约5分钟以上); ④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⑤对在输血过程中仅出现荨麻疹反应者,一般情况下不必停止输血,但应视情况用些抗组织胺药物及类固醇药物,也可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ml,同时要减慢输血速度,并加强观察。7.5.3.2.预防:
输血前应先了解患者以往是否有输血过敏史,如有,应采取下列措施:
①输血前给患者用些抗组织胺药物,如在输血前1小时给患者口服苯海拉明50mg,输血开始后可再给口服50mg,也可用些类固醇药(如氢化考的松等);
②对供血者进行筛选,应选择无过敏史及近期未用过任何药物的献血者供血,不输用有过敏史的献血者的血液;
③对有抗-IgA或限定特异性抗-IgA的患者输血时,应使用缺乏IgA的血液,或使用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或浓缩血小板。7.5.4.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本病重在预防,一旦发生GVHD,死亡率很高(90%以上),目前尚无好的治疗措施。7.5.4.1.应急处理: ①应立即停止输血; ②积极对症处理; ③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7.5.4.2.预防:对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的患者所输血液,应先经60Co或131Ce照射器照射15~30Gy,以杀死其中的活性淋巴细胞,可避免产生与输血相关的GVHD;输用洗涤红细胞、FFP和冷沉淀者,尚未发现GVHD的发生。7.5.5.循环超负荷 7.5.5.1.应急处理: ①应立即停止输血、输液。
②让患者采取坐位、双下肢下垂,同时给予吸氧和快速利尿剂,并做好液体的输入量和排尿量的详细记录,以保持出入量平衡;也可将患者四肢扎上压脉带,减少静脉血的回流,但要注意压脉带不宜扎得过紧,且持续时间不宜过长,每隔15分钟应轮流放松一下;如症状无减轻,还可采取静脉放学疗法,放血量应控制在相当于输入血量或部分减少体内的血容量。③及时报告上级医师。7.5.5.2.预防:
①对需输血治疗的患者,应尽可能地对症选择成分血输注,如对慢性贫血患者,可选择浓缩红细胞,以减轻患者不必要的心脏负担; ②对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在输注成分血时,滴速要慢,限制输血容量,可采取多次、少量地缓慢输血治疗;
③对有循环超负荷输血反应史者,在再次输血时,最好采取半卧位输注。
7.5.6.输血后紫癜(PTP)7.5.6.1.应急处理:
①采取血浆置换治疗效果快又好; ②除对症处理外,无特别的治疗方法; ③及时报告上级医师。
7.5.6.2.预防:对有输血后紫癜史的患者,再次输血时应筛选给予Rh(阴性)血小板输注。7.5.7.细菌性污染 7.5.7.1.应急处理:
①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 ②对症处理,除抗休克、防急性肾衰和DIC外,还应及早大剂量使用抗菌素,以抗感染;
③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应立即采集患者的血液和血袋中的血液做细菌学检验。7.5.7.2.预防:
①在输血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强化无菌观念; ②对储血环境、储存温度和输血器具等的选择,及工作人员的个人卫生等必须严格按照要求执行;
③输血前应仔细检查血袋是否渗漏、破损,检查血袋内血液颜色和透明度是否有变化,有无气泡、溶血和凝块等,如有异常,切勿轻易使用,应立即报告和送检做细菌学检验; ④在储血冰箱内保存的血液取出后,应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对单采血小板、浓缩白细胞和洗涤红细胞等,应立即尽快输完,均不得在室温中长时间搁置;
⑤对全麻状态下的患者,因出现细菌性污染输血反应时仅表现为血压下降、渗血不止和尿少等症状,因此应特别注意观察。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严重不良反应,原因,处理
目前, 头孢菌素类药物作为青霉素衍生物, 逐渐成为医院控制细菌感染的一线用药, 在人体各个部位均可应用, 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了便利。但随着应用广泛, 各类严重不良反应被发现, 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的关注。及时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并采取措施预防与处理, 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为此我院针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其处理措施进行了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某院药剂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0年8月~2015年8月监测的50例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组, 同期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160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资料, 研究组严重不良反应均符合《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相关诊断标准[1]。研究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45.03±7.58岁。对照组:101例、女59例;年龄44.78±7.08岁。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必性。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生活环境情况、饮食情况、体质情况等, 对比分析两组临床资料后总结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高危因素, 并制定合理的处理措施。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严重不良反应类型、药物种类及发生原因, 同时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5.0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严重不良反应高危因素情况
研究组伴有过敏史、过敏体质、用药后饮酒等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其余方面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性别、饮食规律与否、生活环境良好与否并不会增加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但若患者有过敏体质、对头孢菌素类药物有过敏史、用药后饮酒等, 则极易引发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 可见过敏体质、过敏史及用药后饮酒属于头孢菌素类药物用药后严重不良反应高危因素, 需加强重视。见表1。
2.2 严重不良反应类型
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类型主要有过敏反应、消化系反应、泌尿系反应、心血管系反应、神经系反应、二重感染及其他, 发生率依次为32.00% (16/50、20.00% (10/50) 、14.00% (7/50) 、14.00% (7/50) 、12.00% (6/50) 、4.00% (2/50) 、4.00% (2/50) 。
2.3 严重不良反应药物类型
严重不良反应药物类型主要有头孢哌酮钠、头孢美唑钠、头孢曲松、头孢西丁钠、头孢呋辛钠等。见表2。
3 讨论
细菌感染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 在现代医学发展起来之前, 人类基本生存在细菌感染噩梦中。随着20世纪初青霉素 (首个抗生素) 的问世, 标志着人类对细菌感染有了反抗能力, 提高细菌感染耐受力, 从而改善了人类的生存质量[2]。头孢菌素类药物作为青霉素衍生物, 逐渐成为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抗生素, 有极强的杀菌效果, 同时抗菌谱广、人体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对人体副作用小、血浆蛋白结合率低[3], 以及部分耐酸与耐酶等, 故而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 从近几年研究报告来看, 随着其应用增加甚至不合理应用, 使得不良反应逐渐增多, 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的增多, 严重影响患者康复, 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需加强重视。
我院药剂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针对监测的50例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组, 同期未发生160例作为对照组, 对比分析两组可知研究组伴有过敏史、过敏体质、用药后饮酒等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可见过敏史、过敏体质及用药后饮酒属于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高危因素, 若伴有这些高危因素, 则极易引发严重不良反应。此外, 从不良反应发生类型来看, 以过敏反应 (32.00%) 、消化系反应 (20.00%) 、泌尿系反应 (14.00%) 等最为常见, 其余还有心血管系反应 (14.00%) 、神经系反应 (12.00%) 、二重感染 (4.00%) 等。从发生不良反应用药类型来看, 主要有头孢哌酮钠 (16.00%) 、头孢美唑钠 (10.00%) 、头孢曲松 (24.00%) 、头孢西丁钠 (16.00%) 、头孢呋辛钠 (18.00%) 等。该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报道基本一致, 而且上述药物大部分与青霉素有着相似的内酰胺环结构, 若患者对青霉素存在过敏, 则应谨慎采取上述药物处理。
为了尽量减少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处理:入院后临床医师应详细询问患者是否为过敏体质、是否有过敏史等才可开具处方, 若存在过敏体质或过敏史, 必须慎重处理, 合理选取药物类型、剂量、用药时间等[4], 同时及时做好防范, 将不良反应发生率控制在最低范围;对患者生活规律、饮食规律及是否饮酒等进行询问与了解, 若存在生活、饮食不规律, 以及喜欢刺激性食物与饮酒等, 则要将这些不良习惯对疾病与药物的影响告知患者, 叮嘱他们若不及时纠正[5], 可能引发严重不良反应, 促使他们及时改善生活习惯,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此外, 头孢菌素类药物中头孢哌酮钠与头孢曲松钠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为此应根据个体用药情况, 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并减少与乙醇等药物联用, 尽量避免应用头孢哌酮钠与头孢曲松钠, 同时加强药敏试验, 慎重选取药物[6], 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马辉, 耿凤英, 杨月明, 等.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医药导报, 2011, 30 (3) :391-392.
[2]朱庆亚.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原因与措施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8 (33) :166-167.
[3]窦防修.基于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分析与应对策略探索[J].医药与保健, 2014, 22 (1) :67-68.
[4]谭国平.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分析[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2, 9 (3) :352.
[5]戎芳.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分析与应对策略探索[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4 (33) :164-165.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方法;静脉输血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132-2
1 概述
2013年8月天津港爆炸,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许多市民自发走进医院献血救助伤员,那么血液是如何输注患者体内会有哪些不良反应呢?本次教学设计的题目为《静脉输血方法及不良反应》,本次教学设计分为教学分析、策略选择、过程实施和效果反馈四个方面。
2 教学分析
本次课选自国家规划教材《护理学基础》第十七章第二节静脉输血法,结合岗位需求,增加了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删减了自体输血,更改输注液体为静脉通畅。
本次授课14中职护理学生,已经掌握了静脉输液的相关知识,喜欢动手和临床案例,善于使用智能终端获取知识,为本次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结合课程标准及护理岗位要求,确定了知识、技能、素质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重点为静脉输血操作方法及不良反应,难点为输血反应发生机制。
3 策略选择
本节课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中心思想,演示、练习、实验法贯穿整个课堂,实现了“做中教”的职教理念,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分组竞赛体现了“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并利用了三维虚拟仿真、flash动画、交互学习软件、游戏等多种资源与手段着力解决学习困难,达成教学目标。
4 过程实施
本次课教学过程设置四个环节,以激发学生责任感为切入点,案例情境为导入点,分组竞赛为考核点,完成教与学的融合。
4.1 课前暖身
教师课前将视频、微课、三维仿真、口诀等教学资源整合到网络学习平台,学生登录平台查看学习任务自主学习,分小组平台上交流讨论,完成任务。任务一:根据视频总结操作流程;任务二:完成血型交叉配血表格,教师实时监控并归纳梳理,以此来设计与引发教学。
4.2 课中内化
环节一:创设情境 布置任务。
课堂上,导入输错血型致病人死亡的新闻视频,震撼学生心灵,引发学生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提出以下问题:
①输血前做哪些准备?②怎样正确操作静脉输血流程?③输血不良反应有哪些?问题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求
知欲,同时笔者将问题整合成任务,引领学生进入实施环节。
环节二:学生主体 实施任务。
任务一: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
学生课前平台上观看了该内容的微课视频,熟悉了原理及方法,课中学生结合同组同学血型,阐述血型配血内容,在轻松愉快中强化了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血型交叉配血的小游戏巩固了这一内容,为静脉输血的操作奠定基础。
任务二:静脉输血方法。
静脉输血的原则:①输血前必须做血型及交叉配血实验;②无论是输全血还是输成分血,均应选用同型血液输注如无同型可选用O型血输给患者,一次输少量血,一般最多不超过400ML,且要放慢速度;③患者如再次输血,则必须重新做交叉配血实验,以排除机体已产生的情况。输血过程中如有不良反应,应立即通知医生,停止输血。密闭是输液先输入少量生理盐水。输入两袋以上血液是,两袋之间输入少量的生理盐水,输血完毕在继续滴入生理盐水,直到输血管全部血液输入人体内在拔针。这是本次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教师结合规范的操作视频,逐步讲解静脉操作流程,学生适时分步总结。随后,进入仿真实训操作环节,学生操作中容易出现流程颠倒,步骤遗忘等问题,教师也难以指导到每个学生,我们利用开发的互动仿真软件《静脉输血测评系统》,突破本次课重点,该软件含带教,练习,考核三大功能,学生进入后先点击带教按钮,系统会通过指示箭头指导学生分步完成操作。带教熟悉后进入练习,此模式无指示,操作中出现了任何的错漏,无法进入下个流程,这样及时纠正,避免错误的操作习惯,很好地解决了教师无法顾及所有人的问题。练习后进行仿真考核,如果学生出现步骤,要点错误无法通过考核。本软件还原医院真实场景,学生身临其境操作,交互式功能规范了学生的操作流程,降低了器材的消耗。仿真合格后结合办学医院的资源,引进空血袋加红墨水,进行实操演练,学生分组练习,通过自评,互评,选派代表参加班级竞赛。最后请外聘教师(也是临床专家)当评委,每组派代表进行组间竞赛,通过智慧教室尤其是摄像头跟踪代表操作,让每位评委及学生都能准确评价,保证了竞赛的公平。仿真与实战的结合,学生错误明显减少。
任务三:静脉输血的不良反应。
这是本次课的教学难点。输血是急救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但输血也可引起不良反应,有时甚至非常严重,带来了一定危险性。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即发型和迟发型,即输血时或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和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的。输血反应和输液反应共性知识学生容易掌握,但是溶血反应是输血特异性反应也是患者的致死原因,机制复杂,通过三维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直观地体验了溶血的整个过程,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突破教学难点。随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选派代表上台展示讲解溶血反应的发生机制,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佳解说员,再次巩固了本次课的教学难点。
环节三:课堂考核 巩固任务。
学生登录学习平台完成在线考核,涵盖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为学生将来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奠定了基础。
环节四:归纳梳理 总结评价。
学生归纳梳理教学内容,并利用X-Mind软件完成对本次课的回顾与总结;同时教师通过权重设置将整个学习过程转化为平时成绩,完成对每个学生的评价。
4.3 课后巩固及拓展
结合该校课外实训开放,学生强化静脉输血操作,并将自己操作视频上传平台供教师点评,课后组织志愿者走进血站,义务献血,提升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走进社区为居民血型鉴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5 效果反馈
本次教学设计,虚拟仿真与实战结合,让该校学生护理技能大大提高,在各级护理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优势,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 考 文 献
[1] 曹艳珍.临床输血管理信息系统在输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4(30).
[2] 冯祖莲,陈显琴,林保留,梁荣花.运用程序化管理提升全麻状态下患者输血安全[J].护理学,2014(12).
[3] 邹天韵,曹洁,孔蓓瑾,张洪燕.PDCA循环在血液科输血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2014(12).
[4] 张洪敬,朱华芳,张欢.改进静脉输血安全流程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
[5] 赵娟.实施规范化输血培训 提高输血护理文件书写质量[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05).
[6] 肖素娟,曾钰莲,黄艳,莫金胜,林晓丹.临床输血护理规范化管理调查分析[J].内科,2014(02).
[7] 王秀娟,董晓燕,章东华.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护士对输血患者护理记录书写质量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2014(04).
[8] 陈静,谢雯俊,刘彦.个案追踪法在内分泌科输血安全持续改进中的应用[J].护理学,2014(01).
[9] 麻春英,裴莉萍,生本有.移动护理信息技术在改进静脉输血管理流程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3).
1、严格执行医嘱。
2、认真核对医嘱并到血库取血。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取血时仔细核对患者及供血者姓名、血型、编号、采血日期、血液成分、有效期及交叉配血结果。
4、取血后必须经两人核对并签字。
5、血液放置不可过久,以防变质;血液不能过凉,防止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6、输入前应再次核对。
7、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元菌技术操作规程。
8、按时巡视病房,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观察输血后的反应,如皮疹、高热、寒战及生命体征变化。
9、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10、护士长随时检查各班工作,定时巡视病房,观察患者输血后的反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药物不良控制流程:
1、严格执行医嘱
2、患者用药要严格核对
3、根据药物的种类、性质分类放置.毒麻药品要加锁,每日清点,用后登记。
4、常用药品定期检查,及时更换,如出现沉淀、变质、过期等严禁使用。
5、输液卡、输液用药要有两人以上核对,并放置“已核对”牌。
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技术原则,用药应现用现配,掌握配伍禁忌。
7、按时巡视病房,根据病情、药品性质调节输液速度,观察用药后反应,如生命体征变化、皮疹、药物热、胃肠道等变化。
8、发现异常反应及时通知医生。
9、护士长随时检查各班工作,定时巡视病房,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十、出入院流程
一、入院手续
1、门诊医生开住院证。
2、诊室护士将住院患者送至导医台,由导医护士陪同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将交费收据交还患者,嘱其妥善保存。
3、介绍医院环境,将患者送到病房。
二、患者到病房后
1、病房值班护士主动、热情接待患者,及时安排床位、建立住院病历;须加床时协助办理有关手续。
2、责任护士将患者送到床旁,妥善安置后请患者及家属详细阅读《双向协议书》并签字。
3、带患者或家属熟悉病室环境并做好入院宣教,如病室内不准吸烟、饮酒,住院期间不准外出等;详细介绍入院须知,包括病室环境、作息时间、饮食制度、探视、陪护制度、医生查房时间、呼叫器的使用、物品保管、防火防盗、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等。
4、告知家属住院所需物品,将多余物品带回,保持病室整洁。
5、通知医生为患者做进一步检查(如为急危重患者,到病房后立即通知医生)。
6、责任护士对新入院患者做入院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
7、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认真履行告知程序,取得患者主动配合。
8、遵医嘱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
三、出院手续
1、患者出院由主管医生决定,提前一日告知患者,介绍办理出院手续的方法。
2、为患者做出院宣教,包括病情观察、饮食、休息、睡眠、运动、正确用药、复查时间等。
3、将出院后用的药物核对、整理后,写清用法及注意事项,交患者或家属妥善保存。
4、向患者征求意见或建议,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5、整理病历,撤床头牌及各种治疗卡。
6、为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向患者或家属交待清楚结帐单据和余款。
7、责任护士帮患者整理携带物品,并送出病房。必要时协助联系车辆。
8、床单做终末消毒处理后,铺备用床迎接新患者。
一、危重患者质量关键过程流程
一、危重患者入院时,护士要了解危重患者病情,查看患者神志、皮肤、粘膜、口腔、肢体等情况,备好抢救仪器和物品。
二、正确安置患者,对躁动、意识不清患者正确使用约束带并加用床挡。
三、护士长协调、安排人力,必要时安排特护小组。
四、开放静脉通路2~3条,应用套管针,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五、持续氧气吸入,保持气道通畅,患者行机械通气时,护士应密切注意临床观察指标。
六、遵医嘱予以患者多参数监护,48~72h更换心电监护电极片一次,防止皮肤损伤,根据病情设置报警、监护参数界值。
七、监测患者意识、面色、皮肤、末梢有无紫绀等。
八、根据病情及时留置尿管、胃管、观察引流物色、量、性质。
九、护士严格执行各种操作,用药注意三查七对一注意,杜绝差错发生。
十、护士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准确记录护理记录,特护患者至少每1h记录一次,如有明显变化随时记录。
十一、详细准确记录出入量,按要求每8h小结,24h总结。
十二、及时准确采集各种血、尿、便、痰及引流物标本并及时送检。
十三、护士应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与患者交流、沟通,使之配合治疗。对丧失评议能力但意识清楚患者,如气管切开或行气管插管者,护士应使用文字或其他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十四、危重患者病情及治疗观察要点,及时、准确地记录在护理记录上,并用书面、床头两种形式交接班。
二、围手术期质量关键过程流程
一、手术前:
1、协助医生准确、及时地做好患者的全面检查,如手术前需要做血、尿、大小便常规、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心、肺功能检查。
2、心理护理: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减轻术前害怕、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增加患者参与治疗和护理的意识,建立而对现实、乐观稳定的心理状态,利于机体的恢复。
3、皮肤准备:彻底清洁皮肤,防止切口感染。患者应剪指(趾)甲、洗澡,术前一日,手术区域按常规范围剃去毛发,清洁皮肤。
4、胃肠道准备:术前一日服用泻药或灌肠,以排出粪便;术前12h禁食,4~6h禁水。
5、配血及药物过敏试验。
6、保证休息:术前保证良好的睡眠。
7、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8、术晨准备:按要求为患者放置胃管、导尿,患者应取下假牙、眼镜、手表、发卡、耳环、项链等饰物。术前半小时给予麻醉前用药。
9、手术后用品准备:备好麻醉床、全麻护理盘、氧气、吸引器、负压吸引器、引流袋、监护仪等。
二、手术后
1、搬运患者。
2、保持正确体位:全麻术后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麻术后平卧6h;颈、胸、腹部手术患者麻醉清醒后可改为半卧位,抬高床头30~40°;头部手术患者麻醉清醒后可改为半卧位,抬高床头15~30°;脊柱手术后患者需卧硬板床;四肢手术后患者应抬高患肢。
3、病情观察:
⑴监测生命体征:每30min测量一次血压、呼吸、脉搏,直至平稳。⑵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⑶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⑷准确记录出入量。
⑸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落、扭曲;保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4、术后并发症护理:
⑴出血: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伤口引流情况,及早发现出血征象。⑵切口感染:注意保持床铺及衣物整洁,如有污染及时更换,如术后3~5日,患者仍有剧烈疼痛应观察切口有无感染迹象。
⑶吻合口漏:表现为术后一周左右突然出现腹部剧烈疼痛或持续性胀痛,发热,腹膜刺激征(+),应保持引流管通畅,保护好引流管周围皮肤,遵医嘱用药,争取最佳疗效。
⑷肺部并发症:鼓励患者进行主动有效的咳嗽训练,促其排痰,定时翻身叩背,可采用蒸汽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等方法湿化呼吸道。
⑸营养支持:术后应维持患者的营养需求,促进伤口愈合。禁食期间应及时给予患者静脉营养支持,保证水及电解质平衡,护士应正确配制营养液,遵守配伍禁忌原则,严格无菌损伤,维持正常输液速度,做好出入量记录。
演练内容:输血反应 演练时间:2017-07-17 演练地点:病房 参加人员: 全体医护人员
患者,男,张三,50岁,于14:50输入悬浮红细胞2个单位,16:00患者出现寒战、胸闷憋气、呼吸急促、腰部酸痛、恶心呕吐、四肢麻木、头痛。立即启动输血反应应急预案。
应急处理流程:出现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通知医生并报告护士长→一般反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重反应:配合医生立即抢救,吸氧→安慰病人,减少焦虑→按医嘱及时给药→保存输血袋及余血送输血科,必要时取病人血样一起送输血科→加强巡视及病情观察,做好处理并记录。
演练过程:1.责任护士发现患者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关闭输血通道,通知护士甲携带生理盐水及新的输液装置至床旁。护士甲更换输液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通知护士乙推抢救车并报告医生。
2.护士乙推抢救车至床旁,回去继续拿心电监护仪及吸氧设备至床旁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及吸氧。通知护士长及科室主任。给患者加被服保暖后负责其他病房的治疗,维持病房秩序。
3.护士长进入病房,安抚患者及家属,督导抢救工作。4.16:10护士甲测得患者T:37.0摄氏度、P:105次/分、R:23次/分、BP:90/60mmHg.告知医生,医生口头下达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静滴,责任护士大声复述一遍医嘱后予以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静滴。护士甲遵医嘱予以采集患者血样送检,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16:30测患者T:38.0摄氏度、P:106次/分、R:22次/分。BP:85/56mmHg,医生口头下达生理盐水250ml+多巴胺100mg静滴(根据血压调节滴速)责任护士大声复述一遍医嘱后予以生理盐水250+多巴胺100mg静滴。尽快采集患者尿液测定尿血红蛋白,注意观察患者尿液颜色,正确记录尿量。16:45测得T:39.0摄氏度、P:110次/分、R:24次/分、BP:96/65mmHg。遵医嘱予以物理降温。医生口头下达地塞米松5mg静推,责任护士大声复述一遍医嘱后予以地塞米松5mg静推。17:00测得T:38.5摄氏度、P:100次/分、R:21次/分、BP:100/66mmHg。17:15测得T:37.8摄氏度、P:92次/分、R:21次/分,BP:101/65mmHg。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观察病情变化,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保留血袋剩余血。
5.责任护士负责做好抢救记录,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表》交护士长,上报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输血科。
输血是危重症的重要抢救措施, 特别是对于出血, 尤其是大出血来说, 更是主要的抢救手段。如因缺乏血源, 特别是特殊血型如Rh阴性, 而不能输血最后可导致病人死亡。其他如各种大型、复杂、疑难或器官移植手术, 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如机体衰竭、营养不良、晚期恶性肿瘤或器官功能衰竭, 也常常需要输血, 以改善机体状态, 提高抗病能力, 有的甚至需要大量或反复、多次输血。
随着科技的发展, 现在已可进行成分输血, 即对全血进行加提纯, 分离出红细胞、血浆, 提取出血小板、白细胞、干细胞、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冷沉淀提取Ⅷ因子 (用于治疗血友病) , 此外, 经处理后还可根据临床需要制成浓缩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冷冻红细胞、红细胞悬液, 以及浓缩粒细胞和浓缩血小板后, 按需要进行输血。另外, 根据病情需要, 在输血时可进行加压输血, 加氧输血如光量子疗法和换血疗法或血浆置换疗法。但是不管是输全血或成分输血, 在采血时每100ml血液必须加入抗凝剂——2.5%枸橼酸钠10ml, 防止血液凝固。枸橼酸钠的作用主要是与血液中的Ca2+结合, 形成枸橼酸钙, 使血液凝固过程中缺乏Ca2+的参与, 从而使血液不能凝固。枸橼酸钠含有Na+, 偏碱, 如果大量输入可引起高AG型高钠性代谢性碱中毒, 同时使血钠增高, 引起高钠血症。
1输血的不良反应
输血是危重症抢救, 特别是出血尤其是大出血, 如出血性休克、血管或器官破裂出血、产后出血、食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溃疡病出血、应激性溃疡性出血、凝血功能障碍如继发纤溶或凝血因子缺乏出血、恶液质、多器官功能衰竭、换血疗法、血浆置换疗法、溶血病等抢救治疗的重要措施, 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但是输血也不是百益无一害、多多益善, 如掌握不当, 特别是对于需要反复或大量输血的患者, 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严重者可危害健康, 甚至危及生命。输血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以下表现。
1.1 低钙血症
由于枸橼酸钠形成的枸橼酸根可与钙离子结合形成枸橼酸钙, 使游离钙离子减少, 血钙降低, 出现低钙血症, 严重者可出现心动过缓、心肌收缩无力;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 出现面部及四肢肌肉特别是双手抽搐, 可诱导癫痫发作。
1.2 凝血功能障碍
可引起或加剧出血, 尤其是手术伤口及胃肠道渗出性出血, 严重者泌尿道、呼吸道及颅内也可出血, 肌肉注射或静脉穿刺部位出血不止, 甚至形成血肿。引起出血的原因与以下因素有关: (1) Ca2+减少:由于形成枸橼酸钙, 使游离Ca2+减少, 活性钙降低, 不能形成凝血酶复合物, 使纤维蛋白原不能形成纤维蛋白。 (2) 在整个凝血过程中, 一系列凝血因子的激活, 都需要Ca2+的参与, 否则就不可能被激活。 (3) 在进行成分输血时, 特别是输用红细胞或血小板悬液时, 由于分离提取, 把血浆分离出去, 因此大量的凝血因子特别是凝血酶原以及纤维蛋白原都被去除, 不能补充, 而使血液处于低凝状态。 (4) 如果输入大量的库存血, 由于血小板的破坏和凝血因子的失活, 输入后不能补充, 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稀释, 浓度降低, 造成凝血功能下降。
1.3 免疫功能下降
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 输入红细胞悬液者, 因分离血浆, 去除了白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血清因子、淋巴因子。 (2) 抗凝剂枸橼酸钠对白细胞、巨噬细胞、免疫细胞、网状内皮细胞、补体, 各种酶的活性可能有抑制作用。
1.4 胶体渗透压下降
单纯输用红细胞如红细胞悬液或洗涤红细胞, 去除血浆, 使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含量降低, 胶体渗透压下降, 严重者可促进或加剧脑水肿、肺水肿、肾间质水肿的形成, 是导致或加剧神志障碍、呼吸与肾脏功能障碍和组织水肿的重要原因。
1.5 红细胞破坏促进DIC形成
主要是输用库存血或血型不符引起溶血所致, 由于红细胞破坏, 释放出大量的组织凝血活酶, 可诱导或促进DIC形成, 造成器官或组织栓塞, 是发生休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
1.6 引起高血钾症
由于红细胞破坏, 钾被大量释放出来。
1.7 溶血反应
由于血型不符, 输入异型血, 如A型者输入B型血, Rh阴性者输入Rh阳性血所致。严重者可引起急性肾功能障碍, 甚至发生溶血性休克, 或急性DIC形成, 以及急性高钾血症和急性缺氧血症。
1.8 输入污染血
由于采血或保存过程中被污染, 如无菌操作不严格, 或血袋破损, 造成细菌或真菌污染, 使污染菌大量繁殖, 并产生大量毒素, 被输入体内可引起严重中毒反应和败血症, 甚至发生中毒性休克, 可导致死亡。
1.9 输血反应
即过敏反应, 如输血速度过快, 或血温过低, 或含有过敏原或致热原, 可引起严重输血反应, 表现为发冷、寒颤发热、荨麻疹、过敏性皮炎, 或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 严重者可发生呼吸困难, 微循环障碍, 甚至引起过敏性休克, 病情极为严重, 可导致死亡。此外, 输血反应还可能与对枸橼酸钠过敏有关。
1.10 代谢性碱中毒
由于抗凝剂枸橼酸钠含有Na+, 如大量输入可使血钠迅速升高, 可引起高钠性代谢性碱中毒。碱中毒可使HbO2分离障碍, 氧分离曲线左移, 可引起或加剧缺氧, 使有氧代谢障碍, 细胞功能降低, 是引起或加剧代谢性酸中毒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重要原因。
1.11 输入某些血源性传染病
如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等, 因严格执行卫生部关于输血前检查的规定, 目前输入血源性传染病已杜绝, 但如果检测不严, 漏查或试剂失效, 检测错误或私采血液, 也可能被输入。
1.12 多器官功能衰竭
由于上述多种原因的作用, 特别是溶血、DIC、出血、微循环障碍、过敏性休克、血液污染、严重低钙或高钾血症, 最后可发生或加剧多器官功能衰竭, 甚至可导致死亡。
1.13 移植性变态反应
反复多次输血, 特别是过敏性体质患者, 可引起血液性抗体反应, 形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或球蛋白抗体, 使受血者发生输血相关性移植性变态反应, 出现变态反应性症状, 如发热、过敏性皮疹、神经性水肿、关节肿胀、游走性关节痛、嗜酸性细胞增多症, 严重者甚至发生溶血反应, 出现贫血或肾功能障碍。
1.14 心力衰竭
危重患者, 都伴有不同程度心肌损害, 如果一次大量或快速输血, 使血容量急速增加, 在原有心肌损害、心功能障碍基础上, 可促进或加剧心脏功能不全, 甚至心力衰竭, 引起心源性低血压或休克, 肺淤血, 甚至心源性肺水肿, 导致呼吸功能衰竭。如受血者有肝、肾功能不全, 大量快速输入时可引起枸橼酸蓄积性中毒作用, 故应注意。以上各种不良反应, 除了过敏性反应可立即或明显表现外, 其他不良反应常被临床医师误认为是原发病病情严重或恶化所致, 不能及时发现。
因此, 输血虽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是危重症抢救的重要措施, 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 但是输血也不是绝对安全的, 如果应用不当, 也可发生副作用, 造成不良反应, 促进病情恶化, 甚至可促进或加剧死亡, 必须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2输血的注意事项
为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在输血时, 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 输血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可不输者尽量不输, 严格禁止把血液当作“滋养品”、“营养品”输用。 (2) 严格进行输血前血型配对和交叉试验, 对献血员和输血者的姓名、年龄、血型、采血和输血日期、保存期、床号必须填写清楚, 必须按输血要求严格查对, 以防输错。 (3) 需要大量输血, 如严重出血、出血不止、血液置换、严重大面积烧伤、危重抢救、机体衰竭, 需动用多名献血员的血液时, 各献血员与患者之间, 献血员与献血员之间, 也必须进行血型配对和交叉试验, 确保符合输血条件。 (4) 输血量应尽量控制, 在不影响抢救的情况下, 尽量避免大量输血。 (5) 需要大量输血时, 应避免输库存血, 最好现采、现配、现输。 (6) 应避免大量输用红细胞悬液或洗涤红细胞, 以输用全血最好。 (7) 冷藏血取回后, 应放置室温下0.5~1.0h, 使血液温度回升至接近正常体温时再输用, 避免输入低温血液, 以防引起输血反应, 如必须立即输血, 应先慢后快, 使血液温度逐渐回升, 但在冬、春季节使用暖气设备地区室温也只有20℃左右, 与体温相差近20℃, 而往南方无暖气设备地区, 甚至更低, 因此, 输血时更不宜过快。 (8) 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和梅毒检测, 以备对照, 以免事后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9) 采血、运血、取血和输血时, 不要用力振摇或挤压, 以防发生溶血。 (10) 为防止发生输血反应, 输血前应常规应用非那根25mg肌内注射或地塞米松5mg加入茂菲氏管滴注。 (11) 肝、肾功能不全者, 可发生枸橼酸蓄积性中毒作用, 应加注意。 (12) 输血前应对血液进行严格检查, 如出现血袋破损、凝
块、絮状、混浊、溶血者不能输用。 (13) 采血时对献血员应按规定进行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和梅毒检测, 阳性者不能采血。 (14) 严禁输用未经血液传染病检测私采的血液。 (15) 严禁输用过期库存血。 (16) 如发生输血反应, 应立即停输, 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剩余血液应立即封存、放置冰箱冷藏, 以备进行检测。 (17) 如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采取相应抢救措施。 (18) 输血前应对患者或委托人 (如亲属、领导或护送人员) 说明输血的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并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 (19)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卫生部《血站基本标准》、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制定的《输血技术要求》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0) 输血时血液中不要加入其他任何药物, 如抢救需要可建立另一输液通路。
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了三期的培训。现对该次培训活动总结如下。
一、培训取得的经验 1.内容设计系统而实用
课程内容设计上以专业营销理论和技能为核心,结合MBA工商管理基本知识,融人XX行业的专业课程,并加入专题研讨,同时安排为期一个月的出国考察,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体现了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培训中融入职业心态和观念调整等方面的内容,增强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
2.形式应用较为灵活
采用集中分散集中,面授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并结合实战型营销专家、跨国公司老总、成功企业家的经验分享式讲座,专业培训顾问课程更是采用提高学员参与性的互动式、案例研习式的授课模式,真正使学员愿意学、学得到和会应用。
3.培训对象选择较为适合
年龄:XX岁以下。经过培训后他们能成为中流砥柱,且符合企业长远发展需要。学历:大学本科。具备学习本次培训课程所需的知识基础。确保培训内容的难度适合学员水平。
工作:多年从事相关工作和即将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确保培训的针对性。4.师资实力强大
部分基础课程和与XX行业有关的课程充分利用该行业所属管理干部学院的授课资源;MBA工商管理相关课程、跨国公司老总、企业家、实战型营销专家,职业培训顾问的授课讲师从XX培训顾问的资源中,优中选优;合理整合双方师资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保障了培训的师资力量。
5.方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因为方案在未进入执行阶段就组成XX集团培训干部和XX培训专家顾问组以及学员代表的论证组,经过多次论证和修改,不仅从执行的阶段时间、地点、课程、主要授课老师等实施的各项因素进行了反复修改,而且对培训过程应用的学员手册、教师手册、系统评估工具、支持性工作的分工、主要教材的编写形式都作出了安排,在执行的过程中基本没有做大的调整,保证了培训方案的顺利实施。6.培训过程全程跟进,控制到位
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不仅在学员参与面授期间进行了评估调查、阶段性小测试,还对期间发现的有些不够实用的授课内容及时进行了调整,对掌握不够的内容配发了自学指导资料,而且在学员返回工作岗位进行实习过程中也进行了跟进和指导,做到了培训过程的全程跟进,从而大大提高最终的培训效果。
7.考察与实习交流解决了企业实际问题
在学员参加完阶段性实习后,组织学员进行了集中性的培训实习交流活动,期问发现了许多企业的实际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员与专家进行r讨论,并制订了相应的整改措施,使培训不仅提高了员工素质,同时解决了企业长期存在的一些实际性问题,使培训的投入效益得到倍增,通过出国考察和海外培训,更使学员的思路得到拓展。
二、培训存在的不足 1.培训需求分析不够
现代培训需求定位不仅仅要体现企业需求,了解学员的实际水平并因材施教,同时对学员的需求的了解也是不可忽视的,有经验的学员与没有经验的学员不同,有专业知识基础的学员与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的学员不同,只有充分了解了全面的需求才能够制订符合需要的培训计划。本培训因为学员范围分布的局限,在培训需求的研究方面只采用了需求调查的单一方法,而没能够发挥观察、访谈等培训需求信息的收集方法。
2.每期参加培训的人数较少
培训资源共享,在不影响培训效果的情况下,降低单个人员培训成本,是培训效益控制的基本原则。而在本培训项目中每期的学员安排较少,从资源利用的角度来说,还不够经济。
3.室内的培训即使是结合案例分析讲授课程,但给学员的多数都是理性认识;而在室外通过活动、游戏等形式的培训则可以给学员以感性的认识,对强化培训效果更加有利。在本培训项目中,室内培训几乎占98%以上,授课形式方面还没有达到最佳应用效果。
4.培训效率较低,应该安排两个班交叉进行
一、总则
(一)目的:为我院各科室正确处置药品药械严重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提供指导,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价、早控制”,防止各种药品严重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安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本预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并根据本院具体情况编制。
(三)预案的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水富云水医院内突然发生,造成群体健康严重损害的药品不良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即:同一药品一个月内出现3例以上类似的严重不良事件(威胁生命,并有可能造成永久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严重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
(四)药品严重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工作实行责任制。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因玩忽职守、工作不力造成严重损失的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二、领导机构
由主管院长、医务科主任、药剂科主任、临床科室主任组成我院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主管院长为领导小组组长。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我院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反应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三、预警机制及预案启动
(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各级医务人员一旦发现新的、严重的、罕见的及群发性的药品药械不良反应/事件应认真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并及时上报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室。对严重的、群发性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在发现后4个小时内向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室报告;其他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在发现后3个工作日内上报。不得瞒报、迟报或授意他人瞒报、迟报。
(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室接到报告后应及时组织调查核实,并按规定向上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对严重的、群发性的药品不良反映事件应在4个小时内到临床了解情况,并作出是否属于药品严重突发性群体不良反应事件的初步判断。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室还应对接到的所有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进行分析和整理,以便及时发现已经出现的药品严重突发性群体不良反应事件。
(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室一旦作出药品严重突发性群体不良反应事件的初步判断,应立即向药品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组长汇报,领导小组组长应在12小时内组织领导小组及相关人员开会,判断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及应对措施,并作出是否启动预案的决定。
四、一旦启动预案,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一)药剂科:
(1)通知全院暂停使用该药品,药房停止发出该药品,已发出的通知临床科室停止使用,已使用的要求临床科室密切观察。
(2)查找资料,分析判断不良反应的原因、性质和处理方法。
(3)追查药品来源。
(4)在网络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5)按照要求,及时将可疑药品送药检所检验。
(6)保证治疗药品的供应。
(二)医务科:
(1)组织专家会诊,确定治疗方案,全力组织诊治。
(2)组织专家进行事件性质认定,责任认定和处理意见。
(三)临床科室:
1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本地区某三级甲等医院输血液制品8012人次, 输注血液成分量和人次详见表1。输血后由临床医生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详细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 然后送输血科保存和统计。
2 结果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有57例,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71%。各血液成分输血不良反应量人次详见表1。输血不良反应中,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31例, 占54.4%, 过敏反应23例, 占40.4%。循环超负荷2例, 占3.5%。输血后紫癜1例, 占1.8%。
3 讨论
输血反应是指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并且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者[1]。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分为免疫因素和非免疫因素, 相关性疾病主要有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热反应、过敏性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和输血后紫癜、移植物抗宿主病、非心源性肺水肿、输注被细菌污染的血液的反应以及快速大量输血的反应等[2]。本组资料显示输血反应发生比例为0.71%, 说明输血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措施。各种不同血液成分发生输血反应比例不尽相同, 本组资料中浓缩血小板发生输血反应比例最高, 浓缩血小板制备过程中使白细胞也浓缩, 含有大量白细胞的浓缩血小板进入体内容易引起受血者免疫反应, 出现发热、过敏等。机采血小板为少白细胞制品, 白细胞含量小于5.0×108/L, 来源单一献血者, 输血反应明显减少。红细胞与血浆发生献血反应比例较低。全血和冷沉淀未见输血反应考虑与样本量少有关。本组资料显示输血反应以免疫因素为主, 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共54例, 占94.8%。输血反应中, 反复输血患者47例, 占82.5%, 输血反应更易发生在有输血史的患者。非溶血性发热多发生于反复输血或多次妊娠的受血者。多次接受输血或妊娠, 体内产生抗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 再次接受输血时, 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激活补体, 进一步引起白细胞溶解而释放热源, 导致发热反应。选用过滤白细胞血液制品可减少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多发生于反复输血或有过敏史的受血者。各种血液成分在制备及储存过程中, 白细胞活化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可引起过敏反应。此外, 受血者有Ig A、Ig M介导的依赖补体系统所产生的过敏素或激肽类炎性细胞因子也可导致过敏反应。选用洗涤红细胞可预防过敏反应。循环负荷过重常见原有心肺疾患、年迈体弱或儿童, 短时间输入大量血液或输血速度过快, 超过病人心脏的负荷能力, 导致心力衰竭或急性肺水肿。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献血者反应, 及时发现和处理。输血后紫癜1例, 输注血小板后7d出现皮肤瘀斑, 血小板减少。输血后紫癜是因为多次输血或妊娠产生血小板PIA1抗体, 再次输入血小板PIA1抗体阳性血液时, 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 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破坏血小板。
输血反应有多种原因, 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 采用新的配血技术, 选用新型血液制品, 科学合理的输血, 可有效减少输血反应, 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反应的临床特点, 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方法对57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是最常见输血反应。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 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王培华, 主编.输血技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16-35.
输血反应的报告处理制度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新的输液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输血科值班人员,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启用新的滴管滴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及时报告上级医生,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①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实验记录。
②尽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如怀疑细菌污染,除上述处理外,应做血液细菌培养。
③将血袋连输血器包好送血库做细菌学检验。
资料与方法
2013年我院接受输血治疗患者5 292人次中所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的人次:悬浮红细胞3 349人次, 冰冻血浆1 716人次, 冷沉淀137人次, 机采血小板63人次, 洗涤红细胞27人次。所有血液成分均由某血站提供, 悬浮红细胞2 U/袋 (400 m L全血制备) , 机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袋 (250 m L全血制备) , 血浆每200 m L计算1 U。
方法: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按我院《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 患者如出现输血不良反应, 临床医生应该及时做出诊断, 立即停止输血, 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 并在24 h内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至输血科, 血袋应该送到输血科进行保存。输血科接到通知后, 进行核对和给予相应处理, 并作好相关资料的整理及登记, 定期上报医务科, 医务科对病历进行组织调查、讨论、监督改进。输血前试验:所有受血者输血前均常规采用微柱凝胶技术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 RH (D) 定型, 不规则抗体筛选及抗人球蛋白交叉配血试验, 均为同型血输注。
输血不良反应诊断标准: (1)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FNHTR) :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短期内体温升高1℃, 并排除其他原因的发热。 (2) 过敏反应: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的荨麻疹、红斑、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过敏性休克。 (3) 细菌污染输血反应:由于保存液或采血器具消毒不严, 或血液在采集、制备、储存、运输和输注过程中被污染所致。 (4) 溶血反应:输血后几分钟、几小时甚至数天后发生原因不明的发热、贫血及黄疸为临床特征的不良反应, 主要由免疫应答引起。
结果
输血患者5 292人次中发生不良反应32人次, 不良反应发生率0.6%, 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12人次, 发生率0.4%, 输注冰冻血浆不良反应19人次, 发生率1.1%, 输注机采血小板不良反应1人次, 发生率1.6%;发生发热反应10人次 (31.25%) , 发生过敏反应22人次 (68.75%) , 没有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见表1和表2。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 因输入血液或者其制品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其中主要原因是输注血液中的抗原性与非抗原性物质相互作用, 从而导致机体发生免疫性与非免疫性反应。在我院临床输血中, 悬浮红细胞及冰冻血浆是最常用的血液品种, 引起的输血反应中以过敏反应、FNHTR为主。表1统计数据显示, 我院输注冰冻血浆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1%, 悬浮红细胞发生率0.4%, 从而显示输注冰冻血浆引起的不良反应较高于悬浮红细胞的比率, 与先前类似文献报道调查结果基本一致[1], 主要原因是血浆多是反复输注且临床用量日益增加所致。输注洗涤红细胞没有发生输血反应是因为洗涤红细胞在洗涤的过程中已去除绝大部分血浆和白细胞, 血浆蛋白清除率可达90%以上, 白细胞清除率可达80%以上, 同时钾、氨、乳酸、代谢物质和抗凝剂也基本去除所致[2]。
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FNHTR、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输血后紫癜等。在我院的输血不良反应中, 以过敏反应和FNHTR为主要反应, 过敏反应22人次 (68.75%) 、FNHTR 10人次 (31.25%) 。过敏反应中以输注血浆者多见, 主要与血浆蛋白、血浆蛋白衍生物的输入, 或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 A抗体有关[3]。对血浆蛋白过敏者, 建议尽量申请经洗涤后的血液制剂, 或选择自体输血。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FNHTR) 中以输注悬浮红细胞者多见, 原因是同种异体白细胞免疫产生抗体, 再次输血时, 抗原与抗体之间发生反应, 对补体进行激活, 导致白细胞溶解, 引起热源释放。另外, 在贮存期间, 血液中白细胞活化后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 如:IL-1、IL-6, TNF-β等, 均会导致FNHTR[4]。本次调查还显示输注机采血小板发生过敏反应1例, 可能有3方面原因: (1) 患者病程较长, 常常需要反复、多次输血, 由于反复多次输血, 患者产生同种异型抗体, 当再次输血就易引起同种免疫反应; (2) 患者的血浆成分引起的过敏反应; (3) 血小板在22℃时容易受到细菌的污染, 长时间的储存条件下, 血小板中残余的白细胞能够引起大量的细胞因子释放, 引起发热[5]。也有文献报道血小板衍生的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的分泌因子 (RANTES) 的浓度在浓缩血小板中升高, 从而引起输血过敏反应发生率增加[6]。
有研究表明, 输血前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无法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7]。目前国内外学者认为, 对于无输血反应史的患者, 在输血前给予抗组胺药或皮质激素治疗, 无法对输血反应发挥预防的作用。抗组胺药或皮质激素具有抗过敏和抑制免疫作用, 能够治疗输血反应, 但是并不能对白细胞抗体的产生具有抑制效果, 所以它们对FNHTR无明显的预防作用。许多输血反应的早期临床表现仅有发热、皮疹而已, 如果不给予仔细观察鉴别, 只是常规使用抗过敏药及糖皮质激素, 可能会导致病情被掩盖, 耽误治疗。
据有关报道现阶段国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10%[8], 本次调查发现我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6%, 较国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并且没有发生严重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主要原因有我科已常规开展ABO正、反定型、Rh (D) 定型、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抗人球蛋白交叉配血试验, 其成分输血使用率达100%。这样就有效降低了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并且我院在输血管理中严格执行和贯彻落实输血相关法律法规, 临床医生对血液制剂的临床适应证认知度较高, 能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近年来我院常举办专家输血知识讲座及定期培训考核, 从而提高了医务人员输血知识水平。
综上所述, 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 首先要加强医务工作者对输血相关知识的掌握, 对输血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认知度, 能够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血液成分, 最大程度地避免输血风险[9];同时要积极杜绝输营养血、保险血、安慰血的现象发生;其次对需反复多次输血的患者, 建议使用洗涤红细胞或辐照红细胞等新型血液制剂, 也可在输注悬浮红细胞时使用白细胞过滤器;在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医护人员在患者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其有无异常情况, 如发热、寒颤、荨麻疹、烦躁不安、胸闷、恐惧感、心率加快等症状, 以便及时发现输血反应。最后, 要最大限度地降低临床输血不良反应, 应大力开展自体输血和积极推广血液保护技术。
参考文献
[1]高烽华, 夏永刚, 于艳文, 等.76例输血患者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调查[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4, 27 (4) :308-309.
[2]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22-23.
[3]King KE, Shirey Rs, Thoman SK.Universal Leukoreduction decreases the ircidence of 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 to RBCs[J].Transfusion, 2004, 44 (1) :25-29.
[4]谭斌, 秦莉, 代波, 等.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HLA抗体的相关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 10 (9) :1030-1031.
[5]彭涛, 赵维齐, 刘敏, 等.138名肿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病例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 (7) :598-600.
[6]蔡晓红.输血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08, 21 (4) :307-309.
[7]崔徐江, 杨柳青, 李达.对输血不良反应认知及预防的调查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 2006, 19 (3) :239-242.
[8]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93-195.
【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预案】推荐阅读:
输血不良反应及护理06-20
输血不良反应分析总结11-25
输血不良事件分析10-20
输血相关试题及答案11-26
输血管理工作计划及总结 20111-27
水污染严重案例12-18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控11-07
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罚款01-14
针对严重烧伤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