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潜在成本分析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有利于构建以“股权结构多元、产业优势互补、表决机制制衡”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公司治理体系, 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国有企业机制的转换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但伴随着改革实践往往会产生一些短期或中期成本, 因此国有企业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重视这些潜在的成本因素, 只有这样才能统筹平衡改革成本和改革收益间的关系, 才能保证整个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平稳有序的推进。本文结合作者多年从事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的经验, 尝试梳理并分析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可能涉及的三大类潜在成本, 希望能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实践工作有所借鉴。

一、国有企业职工就业身份变化成本

在计划经济时代, 国有企业职工往往被认为会永久就业至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 除非职工因为触犯法律等原因而被开除。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 现代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纯粹竞争主体, 企业完全可以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框架内根据自身经营状况、职工表现等决定是否辞退职工。但在实践中, 当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或混合所有制改革时, 由于非公战略投资者的引入, 国资将变为控股或参股身份, 这时原国有企业职工可能认为自己的永久就业身份发生了变化, 从而要求支付用于“身份转换”的经济补偿金。笔者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原因导致该项改革成本是否必须发生存在不确定因素, 国有企业可以据此进行主动的判断取舍。

(一) 法律依据不明确

历史上国有企业改制时曾经对职工以支付现金或者从国有净资产中预留补偿费用的方式进行补偿, 但这方面政策依据较少, 只有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下发的“859”号文中对于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国有企业放宽过这方面的限制。随着法律规章日益严密, 尤其是《劳动合同法》的出台, 上述经济补偿行为愈来愈缺乏政策依据。例如, 《劳动合同法》第33条明确规定, “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 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第40条规定, “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 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 可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 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综上所述, 可以认为国有企业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 如发生正常的辞退职工和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 只需依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即可。

(二) 补偿范围难确定

企业集团在哪一产权层级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确定领取经济补偿金的职工范围影响很大。如对集团母公司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 由于企业集团母公司的人数往往较少, 这部分改革成本从规模上不会太大, 但如果要考虑在全集团范围内考虑补偿, 那相对于国有企业动辄数万人的职工队伍而言这部分成本过于庞大, 而且从监管角度而言, 大笔的国有净资产预提将会使国有资产减值, 这对国资监管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

二、原福利费用取消或超标费用降标

(一) 福利费用取消

改制前国有企业职工可能会享受一些福利待遇, 在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 如果新非国有股东从精简运营成本的角度考虑不再接受这部分成本, 而原国有企业职工仍要求保留这些福利待遇, 那么就有可能在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时由原国有企业单独承担这些福利费用, 承担的方式可以是在测算之后一次性支付现金或者从国有净资产中预提一部分费用用于日后支付。

(二) 超标费用降标

部分国有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待遇、医疗报销标准、企业年金标准等福利待遇可能会超过属地社保规定标准, 而这些超标费用一直由原国有企业承担。如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后新进入的非国有股东不再接受这部分成本, 那么这部分成本也将成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时的成本, 需要一次性支付现金或者从国有净资产中预提。

三、“三类人员”费用精算预提成本

由于历史原因, 国有企业常常背负着较重的员工福利包袱, 最主要的是离退休、内退和遗属“三类人员”费用, 混合所有制改革 (或者改制上市) 会使得以往未确认的隐性员工福利负债和费用显性化。这是因为, 一方面福利负债精算评估工作作为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工作的一部分需要满足人员安置与财务披露工作要求;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与政府监管部门需要了解包括员工福利负债在内的企业资产负债状况。从过往经验看, 国企改制上市确认的“三类人员”负债规模少则数亿, 多则数百亿, 因此国有企业在改革阶段必须对上述成本进行妥善处理。根据央企改制先例, 通常就纳入新公司 (混合所有制公司或股份公司) 范围的三类人员未来补充福利支付进行精算计提确认预计负债, 并相应冲减国有净资产。在《财政部关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 (财企[2009]117号) 中, 明确规定了三类可以计提费用的情形。

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企业而言, 任何一项改革必须要付出成本。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过程中, 势必伴随着各种短、中期成本的产生, 尽管很多成本的支付在财务处理上纳入了企业的当期费用, 但我们更应该从战略上将改革成本的支付看做是一项“资本性支出”, 都是以未来国有企业的体制优势和市场活力作为中长期回报的。当然, 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 国有企业也可以采取通过申请一部分国家政策性专项资金支持的方法来减轻企业这部分的改革负担。

摘要:国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对于收益和成本的平衡是企业决策层进行改革决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对于在中长期才能体现和释放的改革红利, 改革成本的发生往往具有当期化的特点, 因此, 国有企业在制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时, 必须首先对改革成本的结构、性质、规模进行仔细考量和测算。

关键词:混合所有制,改革,身份转换,费用预提

参考文献

[1] 《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 (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

[2] 《财政部关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 (财企[2009]117号)

上一篇:青林子煤矿紧急避险设施的研究下一篇:计算机广告项目驱动式的呈现形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