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林场改革基本情况的汇报(2015)(通用9篇)
桃花山林场位于湖北省石首市东南端,始建于1961年,原隶属于荆州市林业局,2003年8月下放石首市,归口石首市林业局管理,属正科级事业单位。
一、基本概况 ﹙一﹚人员状况
林场现有总人口数837人,干部职工总数372人,其中:①、退休人员178人(含8名退休干部)②、干部21人,际在岗12人,其他9人在外自谋职业;③、在职职工173人,平均年龄在46岁左右。
(二)职工安置及收入情况
1、退休人员178人均参照“小三场”改革政策作为过渡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年养老金在0.84-1.68万元之间。
2、在职职工173人,均在林场承包林地,人平30亩左右,承包年限为10-30年不等,自主经营,承包费用均已一次性缴清。近年来竹木市场疲软,职工年收入在0.8万元左右(含从事生产劳动工资),职工收入较低导致大部分职工在外靠打工维持生计。
3、剩余职工家属除少部分人员从事林业生产劳动外,大部分在外靠打工维持生活。
(三)五险一金缴纳状况
林场2013年以前,退休人员由林场发放生活费,年标准在5000元左右。2013年起,林场参照“小三场”改革政策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养老保险费由林场统一缴纳,年需缴纳保费65万元,公缴部分44万元、个人缴纳部分21万元,现累计欠社保部门保费530万元。林场职工均没有购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一般都自行购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没有纳入保险统筹范围。
﹙四﹚森林资源状况
桃花山林场管理林地3.1万亩,其中:国有林地1.8万亩(包括省级生态公益林1.5万亩),主要树种为毛竹,现有毛竹蓄积380万株,合资造林1.3万亩,主要树种为杨树、樟树、梓树、马褂木为主。
﹙五﹚机构及编制状况
1、党组织机构。林场共有党员57人,设党总支部委员会,下设5个党支部(机关党支部,桃花、古井分场党支部,东兴、鹿角分场党支部,伯牙臣子山分场党支部,老年人党支部)。
2、行政机构。总场机关设综合办公室、生产科、财务科,下设三个管理片(桃花、古井分场,伯牙、臣子山分场,东兴、鹿角分场)。
3、林场实有编制22人。
(六)、经济状况
1、收入。2014年林场全年可支配收入77.89万元,其中:①、市财政事业经费19.11万元,②、生态公益林项目补助资金8万元,③、林场林地占用补偿及经营收入50万元。
2、支出。2014年林场全年共需支出90万元,其中:①行管费、办公费、保险费、职工福利等共计60万元,②、生产性费用30万元,主要用于林区公路维修及新建,森林安全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及采伐工资。
3、债务。林场累计债务达1685.6万元,其中:①、世行贷款59.6万元,②、省投资公司7万元,③、省财政9万元,④、危旧房改造280万元(主要是省配套资金232万元没有到账),⑤、社保资金530万元。⑥、资源保证金800万元(林地承包时,为保证资源保有量,承包人缴纳的资源保证金,合同到期时应予返还)。
二、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和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员包袱过重,职工收入低。桃花山林场除退休人员外,还在在册职工173人,主要经营山林创收,由于竹木市场疲软,职工收入非常低,解决人员包袱过重和职工增收是林场今后发展的首要问题。
2、基础设施滞后,许多国家优惠政策对林场而言是一片盲区,造成林场各方面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是制约林场发展的重要问题。
3、经济基础太差,林场运转至今,尚欠债务近一千六百万元,如何化解债务是林场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建议
1、对林场属性定位,拟定今后发展方向。桃花山林场无论是从地理区位条件,还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都应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国家应有长效的财政保障机制,维护林场的正常运转。
2、妥善安置职工,保障社会稳定。一是制定林场用工体制,明晰在册职工身份;二是扶持利用林场资源优势,搭建产业平台,为职工就业及增收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制定林场统一社会养老保政策,对改革前保费公缴部分应由财政负担,今后保费缴纳制定运行办法,解决职工老有所养的问题。
3、化解林场债务,放下经济包袱。一是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项目省配套资金尽快到位;二是林场挂账的保费由财政负担;三是尽早出台国有林权流转办法,通过林权流转化解部分债务。
4、出台各项惠林政策,国家惠农的电网改造,路网改造,农民负担转移支付,粮食直补等作为林场也应该享受,特别是对我们这种属于贫困的国有林场要加大帮扶力度,搭建林场产业平台,通过自身发展使林场走出困境。
三、桃花山林场改革思考
(一)、界定林场属性、创建林场改革后新的经营管理体制
桃花山林场当时是因荆江分洪工程的需要而创建的国有林场,以生产毛竹为主,所辖林地分布在265个山头顶端,连绵四十五华里,是一个呈线性的“帽子山”林场,林地坡度一般在25。以上,且基本上都与湖南省交界,林种单
一、生态脆弱,资源产出根本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效率极差,全场国有林地1.8万亩,其中就有1.5万亩被确定为省级公益林,占所辖林地面积83%以上。从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培育和促进生态绿化发展方面,桃花山林场应定性为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林场改革后,其主要工作任务是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使林场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因我场线长且分布在山头顶端,管护难度较大,我们建议全场设保护站6个,按每人管护面积1000亩左右计算,核定管护编制18人,总场核定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编制9人,共核定编制数25人,核定编制的人员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实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编制人员上岗采用定编、定岗、不定人,本着公开、公正的原则,除组织人事部门任命的人员外,一律实行竞聘上岗,择优录用,录用后严格实行岗位目标责任管理。
(二)、妥善安置林场职工,确保林场社会稳定
桃花山林场因造林及林业生产的需要,职工总数最高峰达到437人,地少人多,人员包袱严重是我场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如何妥善安置现有职工事关当前社会稳定,针对我场现状,我们建议安置职工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完善林场社会保障,使职工老有所养
桃花山林场在2013年以前完全靠山养人,因经济情况的原因,职工一直未纳入社会保障统筹,职工退休后靠林场发放微薄的生活费维持生活,其标准极低,职工反映强烈,多次上访,要求解决养老问题,社会矛盾与日俱增,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直至2012年,在省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林场参照农业“小三场”改革政策作为过渡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公缴保费先行挂账,全场共有职工343人参加保险,25人因经济问题没有参与。现林场有178名退休人员已在社保领取养老金,标准按荆州市平均工资的40%计算,月领取养老金700元至1000元左右。由于物价不断上涨,加之职工仅参与单一的养老保险,对其养老待遇很不满意,与我们相邻的湖南国有林场其养老金是我们职工的2倍还多,职工们讲“同是共产党领导、同是林场职工、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因此,我们要求省政府出台政策统一将林场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畴,制定优惠补缴政策,公缴部分应由财政负担,后续岗位人员公缴部分的缴纳应列入财政预算,使职工真正做到老有所养。
2、合理安置富余人员,做到平稳过渡
除退休人员178人和编制内在岗人员25人,现有176人需待安置,我们建议如下:①、男55岁以上,女45岁以上人员共53人,他们年龄偏大,劳动技能较低,实现再就业确有困难,且他们在林场一般从事采伐、营林特别繁重的体力劳动,请求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办理退休;②、林场成立林业生产队,生产队由林场提供林业生产平台,从事抚育、卫生采伐、更新培管、苗圃建设、林区道路维修等林业生产,共设岗位20人,按劳按效计酬,逐步使其达到退休年龄;③、鼓励职工在不破坏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成立专业合作社,搞林下种养,林场创造条件,为其进行技术培训,提供一定的经济扶持;④在自愿的基础上采用支付经济补偿的方式,解除职工的人事劳动关系,即按参与社保的月工资基数补偿职工一年的工龄,⑤、因病、残丧失劳动力的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确有生活困难的林场每年给予一定的困难补助。
(三)搞好改革成本概算,多方筹措资金,保障改革顺利进行 林场改革及成本基本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养老保险费用,2、解除劳动关系补偿金,3、债务化解,4、产业扶持,5、改革费用。因具体标准没有出台,所有金额还不好概算,其资金筹措主要由:一是中央、省财政给予补助,二是整合有关林业项目资金,三是公益林以外的林权流转。
石首市桃花山林场
1 基本情况
四平市地处吉林省南部, 林地面积24.7 万hm2 (国有13.7 万hm2, 集体11 万hm2) , 其中有林地面积16.7万hm2 (国有9.8 万hm2, 集体6.9 万hm2) , 全市森林覆盖率17.22%, 活立木总蓄积量1290 万m3。
四平市现有29 个国有场圃 (其中国有林场26 个, 苗圃、种苗管理站和种子园各1 个) 。实有职工5870 人, 其中在岗2046 人, 离退休1321 人, 待岗和自谋2503 人。现有林场始建于20 世纪60 年代, 都确定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 国有林场已成为绿化荒山的中坚力量、资源保护的成功典范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 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管理体制不顺
长期以来, 林场一直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体制, 政府部门只是对国有林场人事按事业单位管理, 但不享受事业单位的政策待遇, 国家也只给林业建设投资, 工作经费、工资和事业费没有保障。这种“企不企, 事不事, 工不工, 农不农”的体制模式, 与它所承担的建设任务极不相称, 制约了林场的健康发展。
2.2生态效益补偿金不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
现行的生态效益补偿金的安排标准是以1999 年的森林资源数据和职工工资基数进行核定的, 一定10 多年不变, 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价的上涨和工资水平的提高, 生态效益补偿金的缺口越来越大, 实施困难日益增加。
2.3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由于国有林场多是地处偏远, 建场时间早, 基础设施老旧。特别是受政策和投资所限, 管护站没有建设;林业大多数职工的生活水平、生存状况远不如当地农民, 多数林场存在着诸如饮水困难、办公用房老旧、交通不便、缺少现代化办公设备等困难和问题。
2.4投入严重不足
从20 世纪80 年代至今, 除国家生态建设投资以外, 各级财政对国有林场没有资金投入;营林生产投资额度不足, 营林机械没有投资, 生产方式落后, 营林成本高;受林业投资等因素影响, 林木结构纯林化, 树种单一化, 林龄低龄化问题突出, 林分质量不高。
2.5社会保障没建立
到目前, 国有林场职工都没有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保险。
2.6人员包袱沉重, 债务缠身
全市国有林场离退休、待岗和自谋达3800 人, 富余职工安置面临较大困难;由于林木产品替代品增多, 木材价格下降, 加之退休人员增多, 开资增加, 致使林场呈现举债维持生产经营。截止2014 年末, 全市林场累计负债约为4.5 亿元。参加社保费用, 只计算本金和利息约为3.8 亿元。目前看, 所有国有林场 (圃) 都没有能力解决。
3 对策建议
3.1建议理顺管理体制
根据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等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 四平市国有林场应确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 按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管理, 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事业编制, 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全额预算, 重新定编定岗。在领导管理体制上, 应归属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实行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相结合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
3.2建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规范国有林场职工工资制度, 重新定编定岗后, 执行公益性一类事业单位性质的工资制度;规范国有林场养老保险制度, 应执行事业单位性质的养老保险制度;维护好职工的失业、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障权益;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林场职工及其家属成员纳入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3.3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化解林场债务
林场因营造生态公益林所形成的政策性债务 (如贷款) , 如果按照现有政策可予以免除和挂账处理的, 按照有关法律程序进行处理;不能予以免除和挂账处理的, 需在改革实施中及早研究确定解决办法。在改革中, 对拖欠职工工资, 建议出台改革方案时做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3.4建议当地政府加大对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给予扶持优惠政策
关键词:林场改革;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引进人才;保障民生
2015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要求各省(区)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大目标,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为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确保我省国有林场改革顺利推进,我们与省林业厅对全省国有林场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并在省内选取部分市(县)的基层林场进行了调研,省林业厅还到浙江(先行试点省)进行了学习考察。我们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本调研报告,为制订我省《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提供了依据。
一、我省地方林业国有林场发展状况
(一)历史沿革。我省国有林场是地方国有林区的主体。一部分是在新中国第一代森林经营机构(森林抚育站)基础上建立的;另一部分是由于森工企业任务繁重,逐步将无力经营的天然次生林交给市县林场经营形成的;还有一部分是由国家投资在荒山荒岭上通过大规模造林形成的。
(二)基本情况。目前,我省有425处国有林场,占全国8.7%,分布在13个市(地),78个县(市、区)内。林地面积726.1万公顷,为全省林地面积的28.75%,为全国国有林场的12.74%;活立木蓄积4.1亿立方米,为全省的22.58%,为全国国有林场的17.27%。职工78382人,其中在职职工51872人、离退休职工26510人。2014年度全省国有林场收入25.33亿元、支出28.76亿元,收支差额为-3.43亿元。
(三)在全省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国有林场为主体的地方国有林区与龙江森工、大兴安岭并称黑龙江三大国有林区。重点公益林297.7万公顷,占国有林场林业用地面积的44.7%;一般公益林221.8万公顷,占国有林场林业用地面积的33.3%。全省享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312万公顷,被纳入中央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的国有林场327个,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防风固沙、水源涵养、国土安全等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战场。我省在国有林场经营区内建设的各类型自然保护区92处,占全省自然保护区的45%;63处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在国有林场经营区内,总面积155.1万公顷,占国有林场林业用地面积的1/4。可以说,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在维系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二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重要屏障。地方国有林场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岭和森林资源破坏严重的嫩江、松花江流域及三江平原腹地,多为次生林和天然原始林,既有边境县(市)的国防林、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特种用途林,又有以嫩江、松花江为主的五大江河水系和多处大中型水库周围的防护林,是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绥芬河等五大水系的发源地和涵养地,是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重点区,成为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生态屏障重要组成部分。三是维护国土安全的重要基础。我省拥有边境线3023公里,18个边境市县有84个国有林场,其中有38个国有林场沿边境线上与俄罗斯水陆接壤,为维护国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管理体制。自1952年成立第一个国有林场以来,地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经历数次收放、合并,形成了目前以市县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按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可划分为省、市、县(区)和企业管理四类。省属18处林场;市属48处林场分别由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鸡西、双鸭山、鹤岗、七台河和黑河八个市林业局管理;县(市、区)属332处林场,大部分由县(市、区)林业局直管,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市所属县(市、区)的部分林场,林业局与其是业务指导关系,人权和财权由县政府直接管理;其他行业林场分别由龙煤集团和佳木斯造纸厂等管理。按照隶属关系:省属18处,市(地)属48处,县(市、区)属329处,其他行业30处(龙煤集团28处,辰能林业公司2处)。按照单位性质:事业368处(其中全额6处、差额51处、自收自支311处),企业56处(其中原事业转制为企业的林场19处、行业部门所属企业林场30处、原市县区属的企业林场7处)。
(五)经营机制。自2001年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以来,国有林场的中心任务从培育、经营、管护、利用森林资源转为以林业生态建设为主,部分国有林场停止了采伐活动,国有林场的性质应由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但国有林场一直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经营模式。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定位不清晰、体制不顺畅。国有林场从事的是公益事业,但企业化的管理使一些地方政府在处理国有林场各项工作时受到误导,影响了对国有林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也制约了国有林场的发展,国有林场逐渐形成了“不城不乡、不工不农、不企不事”的局面,使国有林场发展陷入困境。
(二)经济总量小、职工收入低。全省国有林场2014年经营收入25.33亿元,场均经营收入596万元,与国内经济发展较好的浙江等省相比差距较大,与拥有资源总量不相称。国有林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大,既没有形成适合本地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无力引导和发动职工因地制宜发展自营经济。2014年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21541元,仅为我省社会平均工资42700元的50.4%,低于森工国有林区,大部分林场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黑河市国有林场职工2014年人均收入仅为1.84万元,低于当地农民收入水平。全市国有林场在职职工中兑现全额岗位工资的仅占总数的19.8%,档案工资的占38.8%,以田抵资的占9%,还有32.4%没有工资收入。林口县国有林场场长月工资1880元,副职领导月工资1650元,主要职能人员月工资1490元,管护员月工资1350元,工资性收入低下导致林业职工家庭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有的出现因病、因灾返贫现象。
nlc202309042253
(三)社保能力不足。国有林场在职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42581人(其中:参加事业单位的有29975人、参加企业的有12606人),未参保的有9291人,参保率82%;参加基本医疗保险43826人(其中:参加机关单位的有26214人、参加企业及城镇居民医疗的有7256人、参加新农合的有10356人),未参保8046人,参保率84%。大多数林场参加的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为当地统筹,缴费比例偏高,最高达40%。同时,还要负担离退休人员生活费非统筹部分(约占退休人员生活费50%)。一些林场只能参加保障水平相对较低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社保缴费已经成为林场沉重负担,净收入全部被吃掉还不够。鹤岗市林业局所属单位承担缴纳养老保险的比例达40%,还要承担离退休人员生活费非统筹部分,2014年核定缴纳养老保险2690万元,医疗保险540万元,合计3230万元,超过其木材生产纯利润。
(四)人才匮乏、冗员较多。在我省国有林场5万多在职职工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2.57%,其中获得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只占9.6%,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明显不足。国有林场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待遇低下,新毕业的大中专学生不愿到林场工作,严重制约着国有林场的发展。由于林场营林工作量的减少,用工量也相应减少,平时在岗职工只有林场管理人员、森林管护人员及后勤等,占林场职工的30%—50%,其余人员有的从事季节性劳动,有的在自己分得的“工资田”中从事种植业,有的外出打工。齐齐哈尔市发展林场402名在册职工中,在岗职工仅为66人,种工资田269人,内部退养67人。
(五)林权问题不容忽视。由于国有森林资源产权主体不明确,管理权和经营权混淆,出现省、市、县政府都是国有森林资源产权主体的问题,一些市县政府和林业局甚至个别国有林场随意将森林资源抵押、流转。据不完全统计,国有林场已有95万公顷林地产权发生变化。其中:承包44.26万公顷、占流转总面积的46.5 %(下同);转让13.10万公顷、占13.7%;租赁9.42万公顷,占9.9%;股份制11.24万公顷,占11.8%;合作9.66万公顷,占10.1%;抵押1.59万公顷,占1.6%;其他类型5.72万公顷,占6%。按流转对象看:流转到企业和个人79.45万公顷,占80.4%;流转给本林场职工15.52万公顷,占19.6%。其中除了省政府批准的流转试点外,其余均属各地自主非法流转。哈尔滨市政府将市林业局胜利林场、呼兰区黄土山林场、阿城区的两个林场抵押给国家开发银行。
(六)脱离同级财政预算管理。1996年国有林场管理体制下放市县管理后,全省只有少数行政编制人员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绝大部分林业局所属事业单位经费主要依靠国有林场上缴利润弥补,为自收自支管理方式。东宁县林业局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一直维持自收自支方式,未纳入财政预算。
三、意见建议
(一)准确把握国有林场改革方向、原则和要求。国有林场改革要坚持走公益性改革为主的方向,以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各方面关系为主线,坚持生态导向、保护优先,坚持改善民生、保持稳定,要明确市(县、区)政府是国有林场改革的责任主体。
(二)理顺管理体制,搞活经营机制。一是推进国有林场政企、政事、事企、管办分开。理顺政府部门与国有林场的关系,市、县所属国有林场作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还国有林场事业法人地位,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林业部门负责资源监管、业务指导和党务管理,解除林业部门既是管理者又是经营者的双重身份,实行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二是推进国有林场从事的经营活动实行市场化运作。对于商品林采伐、林业特色产业和森林旅游等暂不能分开的经营活动,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鼓励职工联合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投标、承包、租赁等形式取得林地经营、国有资产运营、森林资源培育管护、生态建设等工程施工或经营权,在竞争中自求发展。林场承办的企业要从林场剥离出来,成为独立法人,国有林场可作为出资人,享有出资人权益。有条件的可整合国有林场经营性资产和资源,引入战略投资者,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股份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
(三)全力保障民生。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林场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问题。国有林场改革后,职工统一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按照政策规定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改革前国有林场拖欠的社保费一次性补齐,免收滞纳金。改革后,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障统筹缴费纳入财政预算。鉴于改革前国有林场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问题复杂,建议由省人社、财政、林业部门联合制定政策措施,对此进行规范。完善国有林场社会救助体系,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和遗属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
(四)积极引进人才,妥善安置富余职工。针对目前国有林场人才匮乏的实际情况,建议有关部门对有意愿到国有林场工作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出台优惠政策,以吸引人才,提高国有林场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安置富余人员:一是通过财政专项经费采取购买劳务的方式安排其从事森林抚育、造林和管护等工作;二是对接近法定退休年龄的富余职工,可利用林辅用地安置,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三是利用现有经营项目组建新的法人经营实体方式安置或由林场为富余职工提供林业特色产业等工作岗位逐步过渡到退休;四是鼓励国有林场职工离岗创业,对经单位同意的可在3年内保留原职工身份,对符合条件的享受相应优惠政策。
(五)完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按照中央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的要求,明确由省政府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人职责,按照林地性质、生态区位、面积大小和对社会全局利益影响程度,建立省、市、县分级监管资源体制,实行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明确产权主体和监管责任。将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情况纳入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国有林场场长实行森林资源离任审计。实施以提高森林质量和严格控制采伐为核心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森林经营方案的执行力度,严格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采伐限额、制定年度经营计划和开展森林经营活动。
(六)完善林业财政政策。以此次国有林场改革为契机,捋顺林业与地方财政的关系,国有林场实行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切断国有林场与林业主管部门的经济联系,重新核定林业主管部门的人员和机构经费,避免由国有林场养林业局的局面。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当前国有林场改革情况调研报告2007-12-12 16:46:2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当前国有林场改革情况调研报告当前国有林场改革情况调研报告(2)最近,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等问题,与滁州、芜湖、黄山和池州等市、县林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林场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和座谈。大家认为,在当前国家重视林业生态地位、木材潜在需求增长、多种所有制发展林业的形势下,国有林场必须革除人浮于事、统管统办企业的包袱,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才能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现着重对全椒县瓦山、南陵县戴公山、黄山区黄山林场的改革作法进行剖析。
一、国有林场在改革中探索
我省国有林场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下达以后,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9号文件实施意见和我省推进社会办林业、加快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等政策,积极探索国有林场改革方法和途径。当前制约国有林场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机制不活、人员过多负担重、人浮于事、经营管理成本不断上升是影响国有林场发展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一些国有林场在紧紧围绕减员增效、活化机制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主要本资料权属第1文秘网,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第1文秘网更多资料有:
1、剥离场办亏损企业。由于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水平低,捕捉市场信息慢、判断市场发展趋向不清,不少国有林场由此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近些年来一些林场在处理经营的二、三产业上,采取租赁、出让等形式,把所经营的二、三产业等企业剥离开来,抽出更多的精力抓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全椒县瓦山林场原先场经营林化厂、木材加工厂、木片厂,非但不能盈利,而且年年亏损,林场职工意见很大。今年以来林场班子就场办产业问题进行多次讨论研究,在充分分析导致经营失败原因的基础上,决定将三个场办产业对外实行租赁经营,引进外来资金进场办产业。由于瓦山林场森林资源比较丰富,每年木材采伐量在8000立方米左右,吸引不少有意来场进行投资办木材加工的厂商。在与这些厂商谈判过程中,林场始终明确要求首先录用林场职工。经过多次商谈,最后深圳光大木业赢得了在林场的经营权,目前该企业的机械设备正加紧安装并将投入生产。为切实保障林场职工切身利益不受侵害,林场工会和外来企业(用工方)、企业和林场职工之间均签定用工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据全椒县瓦山林场测算,对木材加工厂实行租赁经营,每年多为林场增收约30万元(包括减发职工工资和上交租金两项)。南陵县戴公山林场,从2002年起就对经营的二、三产业项目和经济林全
部实行租赁、拍卖,目前,林场原先经营的松香厂、养殖场、矿厂、经济林、食堂等项目全部与林场脱离了经营关系。对无法采取上述方式的亏损项目,林场果断予以关停,盘活资产。现在林场在职在岗职工每人经营20亩采伐迹地,实行谁投资谁收益,大力鼓励职工自己购买林场迹地造林。
2、多方式分流人员。人员过多在我省国有林场相当突出,因此合理有序分流富余职工是当前摆在国有林场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国有林场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的客观需要。南陵县戴公山林场是个经营面积不到2万亩,职工183人,人员负担重。几年来,该场采取多种措施化解人多和林场经济发展的矛盾,积极引导职工解放思想,大胆走出去闯市场。该场分流人员的主要途径:一是职工离岗租赁国有林场山场、茶园等。林场把分散的、难管理的毛竹林,职工每人租赁50亩,多于50亩的,超出部分上交林场租赁金,有19人参与
租赁经营,经营期限至退休。有3人承包茶园150亩,不上缴利润;有2人承包林场木材油锯采伐任务。经营期限内林场停发工资。职工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收入比在林场上班要高的多。仅此林场就分流人员达23人。二是采取内退和内部下岗。符合男职工45周岁或工龄25年以上,女职工40周岁或工龄20年以上条件并办理手续的有41人,至退休前,林场发放基本生活费和交纳养老保险金。三是鼓励职工停薪留职或离职、解除劳动合同。停薪留职期间,林场继续交纳单位部分养老保险金,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据统计已经有50人办理停薪留职手续。针对离职和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林场一次性补助1万元,另外根据职工每一工龄再加100元。现有3名职工与林场解除了劳动关系。通过人员分流,目前戴公山林场在岗职工只有31人,现在该场在岗职工月收入近1000元,是分流前的2倍多。全椒县瓦山林场的人员分流也有明显的成效。一是招商来 的企业招工,分流职工近40人;二是林场经济林租赁给职工经营,分流职工近40人。三是内退职工30人。
3、引进市场机制改革木材销售方式。多年来,国有林场木材采伐、集运是劳动量较重的工作,多数由社会农民工承担,导致林场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南陵县戴公山林场自2002年起,对木材销售方式进行了改革,从减少采伐和销售环节入手,节约生产成本。其做法是:林场对需要采伐的山场的活立木采取公开竞标,林场不再组织采伐、运输、销售。这些作业过程均由中标者组织实施。竞标前,林场组织技术人员对采伐山场进行测算,根据木材市场行情和伐区林木资源状况测
今天,各位领导莅临我县对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首先,请允许我代表灌南县粮食局,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按照省局确定的调研提纲,结合我们工作实际,就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发展情况作一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企业改革前基本情况
2001年以前,我县国有粮食企业共有33个,职工总数2843人,其中:粮食购销企业27个(26个粮管所,1个储备库)职工总数1757人,仓容总量15.68万吨(其中,建于70年代以前仓容量达6万吨,占仓容总量的38.26%)。非粮食购销企业6个,包括粮食、油脂、饲料、溶剂、食品涉粮加工生产、企业各1个和1个粮食贸易公司,均为国有独资企业。
二、企业改革进展情况
2002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国务院、省、市、县政府一系列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和省、市粮食局一系列工作部署,从我县国有粮食企业实际出发,因地因企制宜,制订并落实各项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不断加大企业改革的推进力度,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取得了明显成效。(一)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情况
这项改革始于2002年5月,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全体起立,臵换身份;择优返聘,提高素质,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创新机制,提高效益。具体采取了以下七项改革措施:
1、调整职工劳动关系,实现减员分流。购销企业除去符合内退、工伤、病退政策规定的职工和企业军转干部以外,其余1518名职工通过解除或提前终止职工与企业原来的劳动合同关系这一措施,全部臵换了身份,占改革前职工总数的86.4%。这1518名职工身份臵换以后,按政策规定,给予了一次性经济补偿,办理了失业保险,实行了档案托管,转接了劳动关系,并纳入了我县社会保障体系。
2、调整企业布局结构,实施企业资产内部整合。一是根据我县乡镇改革后新的行政区划,通过撤并,将原来26个粮管所调整重组为18个。2006年又将地处偏僻、规模偏小、失去作用的黑林粮管所并入厉庄粮管所。调整重组后,购销企业总数由原来的27个减少到目前的18个,共减少9个,减少的这9个企业都撤销了工商登记,不再保留原企业牌子,其资产一律并入调整后的企业,国有性质不变,由调整后的企业作为法人单位负责使用和管理,没有空壳企业及资产闲臵、流失情况。二是对购销企业附营资产,采取公开拍卖等办法,予以盘活。变现收入552.2万元,全部用于充实企业改革成本。
3、实行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建立”“三能”机制。打破企业干部职工原身份界限,从身份臵换人员中,择优返聘224人重新上岗,这224人无论在管理岗位还是非管理岗位,一律实行聘用制,并签订了新型劳动合同,其报酬在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政策规定的基础上,由企业根据员工所在岗位、贡献大小及企业效益情况自主确定。由此建立起了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干部能上能下等“三能”新的企业经营机制。
4、实施企业承包经营,转换经营机制。鉴于调整重组后18家购销企业大多规模偏小、资产比较陈旧,实施产权制度改革条件尚不成熟等实际情况,我们在反复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从2006年4月份起,对18家购销企业分期分批实施了内部承包经营。在实施企业承包经营中,由县粮食购销公司与承包者签订了规范的企业承包经营合同,明确了双方权利、义务等,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5、积极改善企业发展“硬件”,增强企业发展能力。2004年以来,我们根据基层购销企业的现状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采取整合有效资产、退出低劣资产等途径,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改善企业的粮食收储“硬件”。一是积极培育骨干企业。投资700万元,2006-2007年在储备库共新建2万吨高大平房仓,新建两个粮食烘干车间,并配臵了部分现代 粮食收储机械,使该库仓容总量增至3.8万吨,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作用发挥更明显。二是加强仓房设施维修。共投资500多万元,加上上级支持的资金,共维修旧仓5万吨,整修水泥晒场、下水道等30多处。三是充实粮食机械设备。投资200万元,购买10台日产烘干和21台地中衡等粮收储设备,配臵到基层所、库,致力于改善企业粮食收储条件。
6、着力解决企业改革重大历史遗留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我们在千方百计筹集费用,保证离休干部、企业军转干部、五六十年代退职人员、职工遗属等特殊群体政策规定的生活待遇等兑现的同时,鉴于购销企业改革以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交织,职工上访时有发生,稳定压力不断增大等实际情况,坚持以人为本,不等不靠,千方百计筹措费用(如拿出购销企业的经营利润),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分期妥善解决好重大历史遗留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主要体现在一是2005年筹集费用300多万元,将259名(当时实际人员数)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医保,同时,为局机关26名行政挂靠人员一次性补缴了自1992年以来欠缴的养老保险金,并落实了他们的养老金续缴问题。二是2006年,筹措费用100多万元,将购销企业285返聘,在岗和内退人员共285人全部纳入医保。三是2006-2007年,先后三次提高了企业在岗、内退人员工资(生活费)标准。四是今年年初,为已臵换身份的原购销企业110名大中专毕业 生补缴了失业的保险金(原档案在县人事局,暂没移出),使他们按政策规定领取了失业救济金。
7、优化行业内部管理,创新经营方式。一是实行政企分开。1999年6月,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批准,成立了县粮食购销公司。该公司为国有独资公司,主要担负对基层购销企业粮食购销、储存等业务管理职能,并承担政府赋予的各项政策性业务的组织实施、落实。我们县粮食局作为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粮食管理行业指导,以及监督有关粮食流通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执行的职能。局行政人员无一人在粮食购销企业兼任法人代表或其他职务。县粮食局与购销公司之间是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政企分开。二是积极实行新型管理模式。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作为全社会粮食流通主体的一部分,县粮食局一视同仁,对其履行粮食管理、行业指导职责。购销公司内部管理模式是:对各基层所、库政策性业务实行委托代理制,经营性业务严格落实责任制。各所库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购销公司以承包经营合同为依据,建立了对各所库责任约束、风险控制、绩效挂钩的经营机制。如对各所库资金、资产、财务管理方面,所库粮食收购贷款由购销公司统贷统还,购销公司对各级所、库实行会计委派制,以严格资金、财务、资产管理,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创新经营方式。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政策措施,做好粮食政策性业务的同时,根据粮食流通发展新形势,在自营粮食活动中,主要采取了即购即销、委托购销、外购内销、内购外销、分购联销、联购分销以及与省内外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挂靠联合购销等经营方式,努力扩大粮食购销总量,提高整体效益。四是建立规范合理的企业内部分配制度。购销企业在岗职工的报酬,在确保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的基础上,由企业根据员工所在岗位、贡献大小及企业效益情况自主确定。同时规定,企业承包者当年总收入最高不得超过职工当年平均收入的3倍。以保证企业分配的合理性,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防止挫伤职工工作积极性及产生新的不稳定因素。
(二)非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情况
截止2001年底,我县国有非粮食购销企业共6家,这6家企业自2002年实施改革以来,其中的5家工业企业有4家实行的是破产退出,1家整体出售。另外1家粮食贸易公司也是整体出售。2006年底,6家企业改革改制全部完毕,除去办理退休、病退、工伤、内退的100名职工以外,其余986名职工全部臵换了身份,并做到了清偿安臵到位,社会保障转接到位,档案和组织关系转接到位,实现了“全面、彻底、规范、配套”的改革目标。
通过五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的不断改革,国有粮食企业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为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有力的生机 和活力,改革的成效逐步显现。
就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而言,通过一系列改革,购销企业以其人心思进、阵地不丢、队伍不散、资产不流失、机制更灵活、管理更科学等显著特点,巩固和扩大了在粮食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实现了两个效益的统筹兼顾,同步提高。
一是企业及其经营者内生动力显著提升。“三项制度”的改革,职工最直接、最切身利益问题的逐步解决和企业承包经营的实施,使职工在观念上实现了由过去吃企业“大锅饭”向吃“市场饭、服务饭、辛苦饭”的根本转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显著提高;困扰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职工上访等不稳定因素得到有效化解决,基本上实现了职工的“零来访”,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形成了人心思进、奋发有为的浓厚氛围。在在岗职工总数仅为改革前职工总数12.7%的情况下,实现粮食购销总量连年攀升,如2007年,粮食购销总量达到44万吨,是2001年的5倍,创历史新高。
二是资产质态明显改善。2002年以来,国有资产实现了增值,增值率达160.5%,剔除财务挂账等政第性因素,增值率达120.8%。购销企业仓容总量截止2001年10月份为15.68万吨,2007年底为20.14万吨,总量增加了4.46万吨,且完好率有了一定提升,由2001年的48.2%提高到目前的70%左右。
三是经营绩效显著提高。全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2005、2006、2007年实现利润总额分别为51万元、106万元和213万元,2007年较2005年翻了两番,创历史新高。
四是粮食产业化经营在探索中发展。主要是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十购销企业十农户”经营模式。即依托龙头企业加工优势,充分发挥购销企业资金、设施和与农户密切相连等优势,通过签订合同等方式,立足县内,着力推进跨地区(省外)、跨所有制的工商联合,促进了工商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2007年,购销企业仅为省外涉粮加工龙头企业提供原粮就达3万吨。
就粮办工业企业而言,通过一系列改革,依法化解了债务,改变了长期资不抵债、严重亏损的状况,实现了低劣资产的逐步退出和多种经济成份涉粮工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县注册登记涉粮加工企业达6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家,促进了粮食工业经济总量的增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改革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体制层面来看,前几年对购销企业实施的一系列改革,尚没涉及产权制度改革。主要原因是现阶段实行产权制度改革条件尚不成熟。一方面作为主产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如果目前搞民营化,在政策性粮食业务还没放开让私营企业去经营的情况下,会产生管理上、体制上的问题,无法保证政策性业务 完成。另一方面如果将企业的粮食仓库和能运转的仓储设施等轻易卖掉,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丢掉阵地,“老人”的负担问题也会失去载体。
从机制层面来看,组织结构创新步子还不够大。如以购销企业为基础,通过改制重组,组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公司制粮食购销企业尚处于调研论证阶段,这也是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下一步改革中需重点加以解决的课题。
(二)影响企业改革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客观及企业层面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购销企业改革成本缺口较大。2002年5月企业改革时,测算共需改革成本3463万元,实际仅筹措到1537万元(其中省财政补贴984.8万元),按当时标准测算缺口达1926万元,一是应补发给职工工资、生活费829万元;二是应计提的离退休人员统筹、非统筹费516万元;三是应计提五六十年代退职人员生活补助费75万元;四是应计提职工遗属补助费100万元;五是应计提内退人员生活费、养老保险金至退休年龄258万元;六是应补足为臵换身份被缴“两金”占用的退休人员保证金148万元。这些改革成本都由企业来逐年承担,到目前企业已承担了五年,企业负担较重。二是企业“老人”问题尚没彻底解决。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但“老人”的负担问题仍较重。目前,企业承担的刚性费用支出除在职人 员正常工资、“两金”以外,还包括:一是离休人员(现有42人)医疗统筹费、补助费;二是内退人员(现有76人)工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三是企业军转干部(现有30人)工资、养老、医疗保险金;四是五六十年代退职人员(现有102人)生活补助费;五是职工遗属现有30人生活补助费。按现有这五类人员数量及现行支付标准,每年共需费用支出160多万元,而这160万元费用,都需由企业在利润形成前负担,可谓负担沉重,如不及时足额支付,势必影响社会稳定。三是粮食收储矛盾仍比较突出。虽然经过近几年新建和维修,企业仓容状况有了一定改善,规模也达20.14万吨,但现有仓容无论是规模上还是质态上(目前需大修的4万吨,待报废的2000吨)都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做好做大粮食购销业务的需要。
从政策层面来看,主要是98年6月以来新增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没有完全挂账剥离。2004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省财务挂账审计组清理认定的新增亏损挂账为9121万元,后经省政府可核复财务挂账为3456万元,以及由省粮食局补充核复财务挂帐2542.70万元,共计核复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98年6月以来财务挂帐5998.70万元。由于此次挂帐是以农发行实际贷款为依据来进行的。由于我县购销企业在农发行“老贷款”只有1814万元,所以98年6月以来政策性财务挂帐实际只剥离1814万元,而其余4184.70万元因财务挂帐前已归还了部分在 农发行的“老贷款”及因亏损占用职工集资、工资等款项和欠其他单位货款及其他银行贷款而无农发行贷款相对应,致使4184.70万元无法挂帐剥离,导致企业负担沉重。
四、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思路
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能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意见》(苏政办发[2007]126号),着眼于粮食宏观形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需要和粮食工作服务“两个千家万户”大局,并结合我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与发展实际,我们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将着重实施“1234”工程,具体讲:
“1”即把握一个原则。就是“因地制宜,有进有退,进而有为,退而有序”的改革原则。
“2”即突出“二个重点”。一是强势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体制创新。二是培育骨干购销企业,实现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3”即达到三个目标。一是企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企业素质进一步提高;二是促进企业轻装上阵;三是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真正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主渠道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两个效益”进一步提高,达到“农民卖粮更方便,居民吃粮更安全,政府调控更有 力,粮食流通更有序,企业发展更强劲”的改革效果。
“4”即抓好四项改革措施落实。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对部分粮食购销企业实行承包经营的同时,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着重抓好四项改革措施落实。一是以现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基础,通过改制重组,组建4-5家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公司制粮食购销企业,适时组建粮食企业集团。二是对小型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要采取整体出售的形式,通过国有净资产变现的途径,推进优质资产向骨干购销企业集中,提高企业集中度和整体效能,做大做强4-5家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的骨干购销企业。三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改制后的国有独资、国有控股粮食购销企业,依照《公司法》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规范运作。四是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创省级、市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工商联合,加快以粮食购销、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粮食产业化体系建设,鼓励和发展粮食订单生产、订单收购,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发展“贸工农”、“供产销”一体化经营;加大对国有粮食企业、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和其他多元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发展粮食精深加工,特别是在新办家粮油精深加工和食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上下功夫、求突破,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
五、推进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是对企业“老人”遗留问题,建议延续2005年以前政策,给予适当补助,以促进这一问题的彻度解决,减轻企业负担。
二是对1998年6月以来新增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建议制定相应政策,能够使财务挂账如数上划,从企业剥离,彻底解决“老账”问题,促进企业轻装上阵。
三是对产粮县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及维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给予政策上倾斜,特别是对粮食物流中心建设、骨干购销企业组建给予重点扶持。
四是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如保持最高和最低粮食库存量业务,给予贷款利息优惠和适当的费用补贴。
五是对企业改革改制中依法出售自有产权公房、建筑物收入和处臵企业使用划拨土地的收入,除省政府办公厅苏政办发[2007]126号规定的优先用于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安臵职工政策以外,建设增加减免相关税费的政策,以促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以进贤县北岭林场为例
周奇1周润根1吴海文1胡云助1刘良源2※
(1.江西进贤县林业局邮编3317002.江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邮编330038)
[摘要]国有林场在计划经济时代,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实施水源涵养林、生态公益林工程建设等缘由,商品林逐年下降,林场经济效益每况愈下,通过对进贤县北岭林场的调研、剖析,对目前全省实施国有林场改革工作提供决策建议。
[关键词]进贤县;北岭;国有林场;改革
进贤县北岭林场位于进贤县的东北方向,距县城7km,是1966年创办的采育林场,有林地766.67hm2,其中生态公益林333.33hm2,杉木人工2代针叶林333.33hm2,湿地松53hm2,水田1.33hm2。有职工220名(其中退休100名),管理人员8名。
一、国有林场存在的问题
1、林场社会边缘化
现在的林场,农村不像农村,社区不像社区,国家的惠农政策、城市社区低保、养老保险、社会保险、新型合作医疗等国家优惠政策都享受不到,职工无田无地,生活得不到改善。长此下去,会影响林区社会的稳定。幸好,2010年该场分得47户棚户改造,2011年又分到40户,总户130户的棚户区改造有望3年内完成。
2、历史原因造成林场负债累累
建立国有林场的初衷,是保护森林,“造好一片林,留下一批人,管好一片林”。形象地概括了林杨是发挥构建国土生态安全主力军的作用。林场经费本应纳入各级财政管理。可是林场定位是“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企业管理”。林场生产的木质产品还要照章纳税和向县市上交利润。以致许多林场疲于创收,无力扩大和保护森林资源,甚至靠砍伐林木维持生计,造成林场负债累累。
据统计,江西422个国有林场,309个亏损,累计负债13.67亿元,其中营造林贷款7.73亿元,占总债务的56.5%;拖欠职工工资1.75亿元,占总债务的12.8%;拖欠社保资金2.99亿元,占总债务的21.9%;办企业等债务1.2亿元,占总债务的8.8%。全省有3.28万下岗职工,占在职职工总人数的51%;80%以上的林场职工年收入不足2000元,普遍低于农民收入。政府民民而林场职工大多数是双职工,为了生计,只好外出打工,加上又无一技之长,只能从事搬运工、装卸工等累活、重活,一年下来寥寥无几,有时甚至到了入不敷出的年景。有的职工过世后,仍欠下大笔医疗费无法偿还,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进贤属鄱湖滨湖地带,酸性红壤是不太适合杉木的生长,更何况人工杉木的2作者简介:周奇,男(1981~)本科,林业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场经营管理和营林工作。
※通讯作者:刘良源,男,教授级高工,LLY6966347@163.com
代、3代萌芽更新林,越长越小。为了保证退休工人的工资,杉木采伐越来越小,只能供造纸、纤维板用材之用,除去采运开支,每吨纯利润仅为100元左右,即使如此,还是维持不下去。
3、基层领导认识不到位
国有林场有点像农垦企业,但又有不相似之处。本来在实行农垦企业改制时,林场应同时推进。但那时,林场还有木材砍伐,工资发得出来。为了一方稳定,领导不敢下这个决心。现在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过这个“门槛”,绕着走是走不过去的。如今,社会行业职业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何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正、公平”。所以,国有林场改革非改不行了。
二、国有林场改革的建议
1、成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明确地方党委是当地林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各级政府应成立国有林场体制改革领导班子。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常委、农工部长任办公室主任,林业局长任办公室第一副主任,其他农、水、财政、金融、保险、劳动、人事、广电、交通、通讯等相关部门一把手任副主任。组建“老、中、青”工作班子,请当地“四套班子”中,时任有威望的退休领导任工作小组长,组成老、中、青工作班子,深入细致开展林场改革工作。
2、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形成改革方案
林场改革方案要经过几上、几下,反复酝酿,修改。实施中不要赶时间、赶进度,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为原则,逐项推进,一定要让广大职工满意。
3、坚持原则与灵活运用政策
借鉴国家、省、市、县对农垦企业改制的政策,灵活运用。
4、林业周期长,是“三效益”相统一的行业。
国营林场应该实行县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实行收、支两条线。林场职工也应由政府采取转移支付办法解决“社保”和“医保”等民生问题。
5、因地制宜,加大对国有林场林业科技项目的投入。
国有林场必须依靠科技,改变粗放经营模式,转变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模式,把林业生产与科研紧密结合,促进林业高效发展。如进贤县北岭林场将原来低产的三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租赁给进贤县东海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园林景观花卉苗木培育,林场职工参与其中劳作,有了一份固定工资收入。
6、自力更生,置换身份,建设新林区
(1)国有林场职工也可以租赁方式经营本场山林,落实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发展林业生产,前提是确保国有森林资源不流失,稳定国有林区秩序,提升森林资源商品价位,让职工不但是生产者,还应是林业经济活动中的经营者,如安福县明月山林场分山到户,落实经营权,竹林由原来的150元/hm2提高到3000元/hm2,极大地刺激林业生产的发展。
(2)实行当年采伐山场活立木竞价销售,将林场以往自己承担的产、销、运、储等多个
中间环节全部由中标者自主管理和承担风险,杜绝木材销售中的“人情价”、“人情尺”。让业务员从繁琐的销售环节中分离出来,转移到森林资源的培育中去。正确处理好责、权、利关系,在广大职工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均山、均股、均利”。以政府为主导,招聘林场职工中坚分子和返乡农民工,组建林业经济专业合作社组织,如同农村招聘、公选村支书、村主任那样。如婺源县江湾镇晓庸村支书黄欣泉同志,就是先由镇党委书记谈话,懂得了“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的道理,并带领全村脱贫致富。他上任一年,就垫资70万元,捐资12万元,修通了15公里的林区公路。开展了生态旅游工程建设,村民拍手叫好。
(3)实行减员增效,合理分流林场职工,如组建“木竹检量技术服务所”和“森林资源调查评估所”中介服务机构。江西宜春明月山林场仅此一项就增收80余万元;成立森林旅游开发公司,招聘林场职工和返乡民工自主创业,如导游、摄影、农家乐、出租车、有机茶、木雕工艺品等服务行业。当地政府应加强领导,发扬“提着灯笼去办公”的苏区精神,全力支持,宣传鼓励。金融部门要通力协作,提供小额贷款,工商部门应及时核发营业执照。
7、加强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如电力、电信、道路、桥涵、溪流河坝、房屋等,林场经济本身就步履为艰,要林场自己出资维修,力不从心,建议当地政府统一运筹,林场职工投工投劳,共同修复。
8、林场返乡务工人员积极投入“一大四小”工程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林场职工外出务工人员,占职工总数的一半左右,当地政府、林场领导应组织他们积极投入到“一大四小”林业工程建设中来,承包、栽植、管护树苗。2011年,我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1%,林场职工大有用武之地,采育良种、培育壮苗、栽植造林、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营林工作,对林场职工来说,驾轻就熟,这样扩大了就业,增加了收入,何乐而不为。
结语:国有林场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林业发展系统工程,改革中除了林场主体外,还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从组织领导到宣传报导,到方案实施,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生态安全、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为宗旨,足踏实地,最终成果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达到创新林业发展新体系之目的。
关键词:国有林场;改革
一、国有林场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功能定位不清,管理体制不顺。林场担负着生态公益性功能,又承担森林管护与培育任务,同时从事着森林采伐向社会提供商品用材经营,在人事工资以及财务管理制度上纳入事业单位管理,在劳动用工和劳动保险制度上按企业单位对待,享受不到事业单位的优惠政策,也没有所谓企业自主权。林场性质不明朗,处于事业与企业的两难境地,职工也成了企不企、事不事、工不工、农不农的“四不象”。
(二)社会边缘化,支持政策不健全。国有林场地处山区农村,但又农村不像农村,社区不像社区,没有田没有地,享受不到惠农政策,也不能像城镇居民一样享受低保、医保,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致使林场被严重社会边缘化。攸县黄丰桥国有林场在编职工632人,其中在岗职工390人,离退休人员达242人,内部人员多,就业与供养压力大,社会负担重。2003年以来,先后分流富余职工210名,但均没能按标准全面享受优惠安置政策,职工的后顾之忧不能解决。
(三)经济条件不佳,职工待遇低。国有林场因经营体制不顺、可伐资源减少以及内部管理制约诸多方面的原因,大多数林场经济状况不佳,基本运转难以维持。职工生活条件较差,有的林场偏远,基础设施落后老化,职工居住环境简易恶劣,近几年虽然实施了危旧房改造工程,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工资待遇低,职工最低工资不到1500元/月,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有时甚至几个月不能到位,职工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四)生产经营艰难,管护资金缺乏。黄丰桥国有林场现有林地面积15.2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10.4万亩,占到70%,是典型的公益性林场。随着国家林业发展注重生态建设,特别是我县自2013年起实施封山育林,更加严格了木材限额采伐,林场经营转变以生态公益林管护和项目建设为主。从而导致林场收入锐减,除国家少数项目建设资金外,县级财政没有资金扶持,各项生产经营资金不足,让林场发展举步维艰。
(五)周边环境复杂,林权纠纷增多。国有林场大多建立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面积范围主要由上面红线圈定。进入80年代以后,山林纠纷日渐增多,攸县黄丰桥国有林场每年受理山林纠纷15起以上,70%能依法处理,30%被迫让步或无法达成调解。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山林纠纷调处上,严重影响林场的生产工作秩序。有的周边村组还以各项公益事业名义向林场募集、索取扶持资金,给林场带来压力。
二、国有林场改革思路探讨
按照国家国有林场改革思路,以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为目标,推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保护方式和管理体制创新,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为建设生态文明作贡献。
(一)明确功能定位。将国有林场主要功能明确定位于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合理界定国有林场属性。主要承担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等生态公益服务职责的事业性质的国有林场,划分为公益服务事业型林场,如黄丰桥国有林场。基本不从事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主要从事市场化经营的,进行转企改革,定性为企业性质。
(二)理顺管理体制。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对国有林场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落实国有林场法人自主权。合理优化国有林场管理层级,实行优化整合,同级政府财政预算经费。加强国有林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资源保护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加强资产负债的清理认定和核查工作,防止资产流失。研究制定国有林场管理法规制度和国有林场中长期发展规划。
(三)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将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同级政府建设规划,整合国家扶持项目,加大对林场供电、饮水安全、站点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加强水、电、路建设,改善林场办公、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产业,引导林场职工发家致富,调动其生产积极性。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理顺体制,保障民生,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通过购买服务、转岗就业等形式平稳分流富余职工。落实“五险一金”制度,将在职富余职工按照规定纳入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对符合低保条件的职工纳入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维护林场职工的切身利益。
摘要:近年来,国有林场改革工作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中。针对辽宁国有林场实际,本文初步提出浅显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思路,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国有林场 深化改革辽宁国有林场发展现状
全省现有国有林场182个,分布在14个市,57个县(市、区),其中辽东山区99个,辽西北地区69个,辽中南平原沿海地区14个。辽中南地区林场分布特点是一个县(市)只有一个林场。国有林场事权管理以县为主,县属林场164个,占90%,厅直5个,市直13个;副处级以上林场3个,副科级以上129个,股级50个。2007年,全省国有林场资产总额17.6亿元,林木资产6.2亿元;负债总计8.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4.2亿元;营业收入5.4 亿元;林场净利润5032万元;39处国有林场亏损,亏损面达22%,亏损额为1296万元。全省国有林场林业用地面积1134万亩,蓄积量4866万立方米。商品林357万亩,公益林776万亩。“石头山”难以绿化的荒山面积33万亩,主要分布在辽西地区。职工总数23669人,其中在职17178人,离退休6491人。在职职工中,60%的职工在管理、技术、护林岗位上,40%的下岗职工承包、经营林场森林资源及自谋职业。大多数大中专生毕业于20年前左右,人数占8%。辽东山区平均每个林场人数139人,辽西北地区86人,辽中南地区73人。全省国有林场实行岗位工资,在职职工平均月工资额845元,退休职工1008元。162个林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88个林场参加了医疗保险,大多数林场没有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当前国有林场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债务负担沉重,生产经营艰难。全省国有林场负债总额8.4亿元,其中银行贷款4.2亿元,主要用于营造林、多种经营项目,每年负担2000余万元的银行利息。
2.2 社保压力巨大,保障体系不完善。全省162个林场欠缴金额10154万元,20个林场未参保需补缴“进门费”7448万元,共计1.7亿元,压力巨大,林场无法解决。同时,保障体系还有不完善方面。
2.3 基础设施落后,自我积累难以建设。集中表现在7个场部不通公路,15个场
部饮水困难;不通公路工区196个,不通电的188个,不通电话的196个,吃水困难的92个。
2.4 人员包袱沉重,职工分流困难。随着国有林场承担任务的转变,造林任务和木材采伐量不断减少,客观上造成人员过多,负担沉重。2007年全省国有林场在职职工17178人,其中在岗的10284人,下岗的6874 人。初步推算,全省林场在岗职工中将又有14%人员下岗分流,分流安置就业困难重重。相当部分家庭有两人甚至全家均为林场职工,他们一旦下岗,生活将难以保障。造成当前国有林场困境的原因
3.1 林场定性不准确,身份边缘化。在调研中,新宾县林业局领导说:“当前林场性质不明,是林场开展工作的最大障碍,是改革中首要解决的问题”。表现在,在人事、工资制度上按事业单位管理,但事业费供给无保障;在劳动用工制度上按企业对待,林场职工在加入养老保险、就业等方面都遭遇到重重困难,下岗职工难以纳入城镇职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地处农村的国有林场,其国有性质也限制了林场享受国家对农村的扶持政策。
3.2 自然环境条件差,投入严重不足。辽西北大多数林场位于生态脆弱的高山区和土地贫瘠地区,辽东山区部分林场地处地势险峻的远山区,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加之各种冰冻雪压和山洪自然灾害的发生,破损严重,投入严重不足。
3.3 结构调整不到位,经营机制不活。近20年,尽管林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兴办二、三产业,但没有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致使林场产业项目基本失败,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在经营机制创新等方面,虽然林场做了尝试和努力,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和自身条件的影响,一直未能建立健康的经营机制。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也难以承担以生态建设为主的任务,更满足不了安置职工再就业的需求。
3.4 经营困难重重,生存发展举步维艰。全省国有林场经营面积规模不等,最大的24万亩,最小的不足5000亩,设置不尽合理。如桓仁县城郊林场与库区林场的林地隔岭相望,却设置两个林场。城郊林场有林面积只有9千余亩,现有职工115人,与大林场一样有相同的管理机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造成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同时,还有部分“无资源、无产业、无资产”的“三无”林场,即东部山区无可采伐森林的林场,西部地区无间种林下土地的林场,同时两个地区又都没有林业产业项目和可开发利用资产的林场。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对策
4.1 建立新型的国有林场管理体制。管理体制是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核心与前提,不解决管理体制问题,林场改革谈不上深化,也就没有突破与进展。根据国有林场承担的主要任务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对我省国有林场实行分类管理,划分为生态公益型林场和商品经营型林场。
4.2 调整国有林场规模与布局。对同一地区国有林场数量较多、单个林场经营规模过小的,要减少机构设置,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管理效益。进行重新规划布局。
4.3 妥善安置国有林场富余职工。富余职工安置是深化林场改革最大的难点,林场要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实现再就业,提供生活保障。根据我省国有林场实际,拟以下方式安置:一是利用现有林场经营性项目优先安排富余职工,二是林场可采取现金支付经济补偿的方式或以产权流转多种经营项目和商品林的方式安置富余职工;三是各地制定解除分流人员的补偿标准,对“三无林场”,国家、省、市财政安排资金予以解决。
4.4 切实做好国有林场职工社会保障工作。解决职工养老保险应作为深化林场改革的突破口,存在的问题是欠缴费多、参保“进门费”高、政策不统一。应按照分级负责、政策扶持、区别对待、逐步完善的原则加以解决。一是商品经营型林场采取以资源换资金的办法解决入保问题,生态公益型林场的职工入保所需资金由国家、省、地方三级财政解决。二是鉴于国有林场的特殊情况,省社保部门应统一规范全省国有林场入保的补缴形式和程序,降低入保门槛,实现应保尽保;三是规范养老金管理制度,足额发放养老金,确保林场职工养老保险政策落到实处。
4.5 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一是债务问题。国有林场利用银行贷款造林,并已划为生态公益林的贷款本息,建议由省政府按程序核销或暂停息挂帐;因林场木材加工等多种经营项目亏损而形成的债务,偿还贷款;二是拖欠工资问题。对改革后重新聘用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在职时拖欠的岗位工资,应纳入林场的收支预算逐步加以解决。对未聘人员在职时拖欠岗位工资,可采取以各类资源资产作价抵顶等方
式加以解决;三是社会负担问题。按照属地化原则将林场代管的乡镇村以及林场自办的学校、医院等机构逐步移交当地政府。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对国有林场和林区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全国国有林场、林区改革大幕拉开。走过60年历程的林朵林场即将踏上改革新征程,为全面了解林朵林场场情现状,为改革做好准备,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林朵林场基本情况
XX县林朵林场始建于1955年2月,隶属关系几经调整,现为副处级单位,业务受市县两级林业主管部门双重管理,是一家实行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有自收自支事业编制297个。
目前,林场有干部职工701人,林场下设8个营林分场、12个职能科室及酒店、液化气站、加油站、园艺公司等场办产业单位。全场经营总面积14.95万亩,其中商品林11.25万亩,公益林3.5万亩,非林地0.2万亩,森林覆盖率83.36%,森林蓄积总量131.4万m3。主要经营树种为杉、松、西南桦、桉树、毛竹等。其中杉木类面积5.29万亩,马尾松1.63万亩,速生桉1.24万亩,竹林纯林0.68万亩,其它阔叶树4.1万亩,其他经济果木林等0.71万亩。
XX年,全场资产总额2.88亿元,负债1000万元,总产值8228万元,经济总收入6688万元,净利润236万元,干 部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3.03万元,职工全部缴纳“五险一金”,社会保障支出总额474.53万元。
二、制约林朵林场改革发展的主要因素
功能属性不明确。长期以来林朵林场被定性为生产性的事业单位,职工身份既不是产业工人,又不是事业单位员工,也不是农民。在管理上,林场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人员不列编制不给经费,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向国有林场倾斜不够,“企不企、事不事、工不工、农不农”的定位与体制,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经营机制僵化,投入渠道不畅,资源管理弱化、经济发展困难,不能更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升生态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基础设施落后。当前林朵林场依然面临饮水难、行路难等问题。在饮水方面,居住在林区深处的干部职工常年饮用未经处理的沟道泉水或地表径流,水质不达准,严重影响林场干部职工身体健康。在道路交通方面,目前林朵林场林区公路总里程为330公里,大部是为较简易砂石、泥土路,以上林区公路途径3个村及13个自然屯,通达8个分场,其中未硬化里程达324.6公里。每逢雨季,林区道路损毁严重,塌方、滑坡等地质灾害随处可见,林场营林生产、木材生产等工作受到极大影响,常年生活在边远分场的干部职工及沿线的村屯群众生产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多年以来,由于国家财政没有安排落实国有林场道路建设专项资金,林朵林场 每年自行投入维修林区公路的资金就达到200多万元,资金压力很大。
政策扶持不到位。一是国家对农村的扶持优惠政策在国有林场未能得到同步落实,如近年来的农村电网改造、改水、村村通等一系列工程建设少有将林场列入计划。二是林场办社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目前林朵林场还有一个场办的卫生所,林场社会负担重,急需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尽快帮助落实剥离林场办社会职能。三是林场作为生态建设主力军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肯定。例如生态公益林补偿金的落实发放问题,同为生态公益林,权属是集体的公益林,每亩补偿9.75元,权属是国有的公益林,每亩补偿4.75元,后者明显偏低,对国有林场略显不公。
林木林地维权难度大。近年来,随着林地资源的升值,部分农民开始把目光投向国有林场,故意制造林权纠纷蚕食林场资源,处纠维权工作困难重重,单靠林场自身力量单打独斗难以招架。目前林朵林场与周边村民存在林权纠纷隐患的林地面积超过XX亩。林场在坚持依法维权的同时,也面临着场群关系僵化恶化的严峻考验。
职工的经济收入偏低。林朵林场总经营面积14.95万亩,场外联营2.5万亩,公益林3.5万亩,划分给职工自营经济林地1.8万亩,剩下的场内可经营的商品材林地面积只有约7万亩,全场职工人数共703人,人均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严重制约了职工经济收入增长,XX年,全场干部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3.03万元,与其他行业相比整体上偏低。又如全场共有自营经济职工 174人,通过将林地经营权分解落实到人解决职工安置问题,但是由于林场能力有限,在资金、技术、优惠政策等方面扶持受限,多数自营经济职工的经济收入偏低,生活依然困难。
社会保险负担沉重。全场干部职工参加“五险一金”的费用全部须由单位经营收入来支付,XX年,单位社会保障支出总额474.53万元,负担非常沉重。此外,为消弭历史形成的社保不充分,从XX年起,林朵林场实行退休人员按人社部门核算的退休费全额补差,总场为此每年增加退休费支出近200万元;为适应医保政策调整,XX年,林朵林场又投入378万元,为退休人员补齐基本医疗保险。为保民生,林朵林场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由此而来的沉重负担也成为制约林场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
部分职工对改革有所顾虑
部分职工担忧改革冲击其待遇、就业、自营经济地经营和社会保障,有对现实的考量和揣度,有对改革“保生态、保民生”两条底线的不了解,属人之常情,须慎重对待,认真处理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大小事项,培育动力,防止形成阻力,化解风险与矛盾。
三、当前林朵林场改革的有利条件
上一轮改革成果仍在
1997年以来,林朵林场推行一系列改革,在人事制度上,打破干部与工人的界线,推行干部聘任制;在劳动制度上,推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在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推行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根据岗位技能和实际劳动贡献确定职工的收入;强化内部管理,转换经营机制,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压缩非生产人员;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入手,规范内部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大力提倡发展职工自营经济,按照25-50亩/人不等,将1.8万亩国有林地经营权划给635名职工发展自营经济(使用50年),鼓励职工发展种植、养殖和小型加工项目,解决了174名富余职工的安置问题。上一轮改革受制于“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两大难题,改革虽然只走了一半路程,但其取得的成果仍在,有利于本轮改革全面推进。
近年来民生政策落实良好
林朵林场坚持民生第一,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上,坚持职工利益至上,调整完善工资分配方案,缩小分配差距,XX年,在职职工工资比上年增长3600元;大力推进危旧房改造工程,改善职工住房条件,226户职工解决了住房困难;建立健全职工子女教育奖励机制和困难职工帮扶机制,优先安排就业,解决职工子女就业 难题;完善退休人员工资差额补贴机制,从XX年起,退休人员按人社部门核算的退休费全额补差有效解决退休人员工资待遇落差问题;XX年,分解落实林木采伐指标3700m3,用于解决职工自营经济木材采伐指标难题;XX年,为适应医保政策调整,林朵林场投入378万元,为退休人员补缴基本医疗保险,一次性解决退休职工的医疗保险之忧。目前,林朵林场干部职工已全部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参加住房公积金缴存。一系列民生政策的落地生效,对于林朵林场改革发展是一个重大利好。
近年来经营管理取得重大进步
近年来林朵林场坚持调结构、用良种、选壮苗、精造林、重抚育,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大抚育管护力度,全场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和森林质量不断提高,保持资源增长大于资源消耗;加强自治区级杉木良种基地建设,努力培育当家树种,并积极发展桉树速丰林,推动林场主业向高质量、高产出迈进;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守住每一寸国有林地,管好林场的每一棵树木,森林资源安全得到良好保障,林场的发展根基更加牢固坚实。
林朵林场积极创办了酒店、液化气站、加油站、园艺公司等二三产业项目,增加了林场经济收入,有效解决了部分职工就业问题,而且减少了森林资源消耗。例如园艺公司大 力发展园林绿化美化树种及核桃苗木产业,基地种植规模已经达到1000亩,基地苗木市值已达XX多万元。
场班子成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贴近职工群众,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狠抓森林资源增量、企业增效、职工增收、民生改善等工作落实上来。深入推进民主管理,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制度,凡涉及重要人事任免,一律经场党委会议研究决定;凡涉及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及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全部经场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凡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先倾听职工群众意见,再集体讨论决定,实行民主、公开、透明、科学决策。
严格实行绩效考评制度,对全场各单位、在岗干部职工进行绩效考核,职工收入与绩效形成正比,并加强工作督查,提升干部职工执行力,提高工作效率。
从XX年10月份至今,林朵林场连续8次提高木材销售基础单价,平均增幅为160元/ m³,在此基础上,强力推行木材竞价销售机制,两年多来累计成功举行24场销售竞价会,竞价增收820多万元,竞价单价平均增幅为93元/m³,最高达到250元/ m³,杉原木平均销售单价达到1214元/m³,位居全市第一。通过提高木材单价和竞价销售,林场的林木资源价值得到了深度挖掘,竞价销售增加的收入目前全部投入改善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借鉴竞价销售经验,林朵林场对工程建设项目全面实行招投标和竞价比选制度,凡达 到招投标条件的全部由招投标确定施工方,其余项目则开展竞价比选确定施工方,公平与效率兼得。竞价销售与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和竞价比选制度是林朵林场提升内部管理的有益探索,保证了企业增收节支和风清气正,营造了改革发展的良好氛围,取得的经验值得在新一轮改革中继续探索。
四、对改革的几点思考
明确公益性事业单位定性
《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明确国有林场主要功能明确定位于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国有林场生产的主要的产品应该是生态产品,发挥的最大效益应该是生态效益。要将发挥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服务、维护生态安全确定为国有林场的主要功能和基本职能。林朵林场14.75万亩森林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其中3.5万亩公益林完全以生态功能为使命,应视具体情况明确公益性事业单位定性,总体上求林朵林场的改革坚持公益性方向,做到林场公益性质明确到位、事业编制落实到位、财政预算保障到位、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安排到位。
改革要充分体现林业行业特点
要考虑林朵林场经营面积大、偏远分散、农林地交错以及森林巡视看护、森林防火、森林现场调查等岗位条件艰苦等实际情况,不宜套用一般事业单位改革的做法,照搬一般事业单位人员经费和机构运行经费标准,在核定编制时,除 管理、技术、执法人员外,涉及管护人员的数量,不仅要考虑规模,还要顾及布局、结构等因素,编制宜相对宽松。
要服从于国家对林场今后主导产出的要求,立足长远保障林朵林场完成肩负的生态建设使命。不能把林场经营的产业资产无偿移交给国资管理部门,不能把账户上的资金上缴财政,使林场成为产业发展的配角,挫伤林场的积极性,使林场失去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林朵林场的发展方向、经营目标、阶段任务都应当服从和围绕生态建设这一战略取向,把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业作为中心工作。同时林场应当也可以挖掘自身的多功能来满足社会的多需求,包括进一步发展现有二三产业及今后发展绿色经济、繁荣生态文化等潜在需求,在确保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前提下,要允许林场继续办产业、搞经营。就国家和地方财力而言,在未来的较长时期内,同级财政对公益型林场经费预算也只能考虑其基本需求,应当采用激励机制鼓励林场在确保生态效益前提下合理发展产业。
确保国有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
要厘定林场资源资产,全面摸清森林资源以及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总量,建立明晰的国有资产台账,严格资产管理,严防国有资产流失,不能靠卖资源来推动改革。要以维护和提高森林资源生态功能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行最严格的国有林地和林木资源管理制 度,确保国有森林资源不破坏、国有资产不流失,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化解林场债务及负担
林朵林场现有债务1000万元,年社会保障支出总额474.53万元,每年自行投入林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多万元,现有卫生所1个。应当对直接投入生态建设即生态公益林培育保护的款项,包括造林抚育、森林管护、病虫害防治及道路修建维护等基础设施建设所发生的银行、金融机构等真实借贷,类比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相关政策,先行实行停息挂账,在核实基础上经报批豁免。要落实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来源,不能卖林子买保障。要剥离林场办社会职能,将林朵林场卫生所无附带条件划归县卫生主管部门管理,整合升级,提高其服务社会的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改善民生
【国有林场改革基本情况的汇报(2015)】推荐阅读:
县国有林场情况汇报12-14
我国国有林场改革历程与发展思路11-25
国有林场章程07-05
深化改革 加快林场发展的调研报告10-03
林场林区公路建设汇报06-28
XX年度---林场党支部党建工作汇报材料06-08
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重组的分析06-03
对林场建设的建议07-07
深化我区国有企业改革的调研报告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