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即信息 (1) ”, 不同媒介具有与生俱来的性质, 这种性质既是其存在理由, 也往往是兴盛和衰退的理由。电视媒体无论怎么改进和创新, 其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其只可能实现“类人际传播” (2) , 而不可能真正突破人际传播的瓶颈。相比较而言, 互联网媒体不能说完全突破了这一瓶颈, 但已经向前前进了一大步。媒介本身越来越被淡化, 人际传播的效果在越来越大的传播范围内被模拟出来。这是媒介性质带来的差异, 是很难通过改革节目制作方式得到弥补的。
因此, 我们可以理解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节目做出更富有互动性、更关注观众体验并期望得到观众反馈的改革倾向。事实上这一倾向一直存在着, 只不过在新媒体环境的倒逼下得到了加强。但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 这样的改革确实使得传统电视节目的可看性更强, 但仍然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电视媒体永远不可能比互联网和移动端的新媒体更富有互动性。
如果整体把握根植于新媒体平台的视频节目创新, 就会发现“互动性”是其不断创新发展的大方向。从最简单的视频弹幕、网友评论到电视新闻领域的突破性多媒体作品《雪崩》, 互联网视频节目依靠其互动性强的优势获得了大量的受众群体。
从电影到电视再到新媒体, 视频类产品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趋势:从高高的艺术殿堂上走下来, 靠近人们的生活, 直至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今天的所谓“贴近生活”的“爆米花”电影常常为人们所诟病, 原因就在于在观众的潜意识里, 那些下里巴人的视听作品理所应当出现在电视而非电影上, 而实际上, 电影其实是因为电视的兴起, 才被倒逼成为了一种以追求高端艺术为诉求的“阳春白雪”式的欣赏媒介。而今天, 比电视更善于反映生活、甚至融入生活的新媒介——互联网出现了。电视曾经最大的优势不复存在, 那么出路在哪里呢?
我们从媒体的性质看到电视媒体相对于互联网的劣势, 但也应该看到, 互联网的媒体性质也并不一定就与受众的需求完全契合。传统媒体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公民让渡言论自由权而形成的产物, 同政府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以保障公民利益一样, 传统媒体也具有保障公民某种利益的责任。这与媒体在特定的国家究竟是作为独立于政府的权力机构, 亦或是政府权力的一部分无关, 而是人类作为一个社会的必然需求。逻辑很简单:群声喧哗意味着混乱和无秩序, 而无秩序的社会公民权力最易受到侵害。正如政府是公民在自由与安全间妥协的产物, 传统媒体也正是正在公民在言论自由与舆论秩序的妥协中获得了合法性 (而不是完全由政府威权所赋予的。)
具体到视频节目, 在某些特定的领域, 受众需要的并不是丰富庞杂以致互相矛盾的视频信息, 而是权威及时的媒体发布。电视新闻就是这样一个领域。美国福克斯新闻网于2013年推出的突发事件演播室正是意识到了电视媒体相对于互联网、新媒体独具的专业性、权威性的优势, 将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与其新闻节目相对接, 着力于网上信息的权威证实, 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突围找到了一条新路。
因此电视媒体在未来, 仍将会电视新闻这样在特定的领域存在着。这里说的电视媒体并不是物质上的“电视”, 而是当受众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中头晕目眩之时, 总会自发的去寻找一个权威的声音, 而这个声音就是“电视”。也许未来的电视节目的主要平台不再是电视本身, 但即便是在新媒体或者是其他的什么新出现的媒体平台上, 传统电视节目的制作形式仍将有一席之地, 原因就是传统电视的类人际传播在这里变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优势:其与真正的人际传播若即若离的性质使得其既能引起观众的收视兴趣而不被反感, 又能传达观众急需的权威信息。
综上所述, 在新媒体主导舆论环境的现在和将来, 电视的部分职能无可避免的会被新媒体视频节目所取代, 但作为视听世界守望者与瞭望者的角色, 仍将是不可或缺的。
摘要:本文旨在立足于不同媒体的性质, 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电视和网络视频节目的创新现象, 说明电视在互动性方面相比于网络视听节目的劣势和未来的发展出路。
关键词:电视,新媒体
[1] 王晓红.类人际互动与日常化:电视传播互动性的本质[J].新闻爱好者, 2013年第11期.
[2] 王晓红.论网络视频话语的日常化[J].现代传播, 2013年第2期.
[3]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1.39.
推荐阅读:
电视台如何运营新媒体06-04
如何看待中学生的早恋问题06-25
如何看待人生的得与失(论文)07-01
如何看待沁和公司的发展前景11-03
如何看待幼儿教师职业09-12
如何看待综合性学习10-11
如何看待大学生逃课现象10-05
教案设计中如何使用多媒体09-15
中国企业如何看待英国大学的调查报告06-02
浅谈如何有效发挥小学数学的多媒体辅助教学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