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看待事物教案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客观看待事物教案(推荐8篇)

客观看待事物教案 篇1

本框题的根本内容是论述意识为什么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是在上一框题意识有正误之分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说明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为什么可以是正确的。可见,本框内容是前一框题内容的深化。而对学习者而言,仅仅了解意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不够的,还应了解这种反映可以是正确的。“意识能够正确的地反映客观事物”,这也是意识能动作用的一个体现,即事物虽然是客观的,但是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可知论”,与它相反的则是“不可知论”,世界可知不可知,这是早已被实践所证明了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助于他们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热情满腔、主动积极,同时教育学生相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知识。另外,“为什么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这是本框的重点,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意义。总的来说采取“对比分析、讲清道理”的方法,在对比中恰当地选用事例,结合事例进行对比分析、进述道理,要始终强化一个观点:主观因素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原因”了解“不可知论”的危害性。能力方面

使学生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掌握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觉悟方面

引导学生提高觉悟,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正确对待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学重点

为什么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理解这一问题有助于理解“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观点,且对学生的认识活动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教学难点

“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是难点。因为教材未做多少理论分析,只是说这是实践证明了的。这样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学方法

运用谈话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重点,疑点问题,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录像导入:

(多媒体播放: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录像片断)

解说词: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这是一个举国欢腾、群心振奋的日子,也是一个永远载入历史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9时9分50秒,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顺利送上太空。按照预定计划,飞船在太空遨游了21小时,绕地球飞行了14圈,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从古代“嫦娥奔月”的动人传说,到敦煌飞天的美丽壁画,对神秘宇宙的探索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梦想,这个跨越千年的美梦在今朝终于成真。[师]“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与成功返回再次证明,即使对于这样极其复杂的客观事物,人们也是能够作出正确反映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讲授新课]

二、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板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本框题的第1自然段,从知识体系中把握本框内容与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回答,多媒体显示下表)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就是说人能够正确认识事物,而且,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也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早已被实践一次次地证实。从理论上讲,人能认识客观事物是因为:①客观事物本身有其相对稳定的状态、固有的属性和规律,不是捉摸不定的;②从人的认识能力看,人有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主要是抽象思维能力。而且,人的认识能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所以,人们过去难以认识的,现在可能已经认识;现在认识不了,将来总会被认识。这也早已被实践所证实。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生甲]2003年春天,那场突如其来的sars病毒,搞得人心惶惶,不知其为何物。至于怎么传播的、该怎么有效地治疗,人们一进也慌乱了手脚。到今天,在很短的时间内sars疫苗已研究出来,这说明人能认识客观事物。

[生乙]古时候人们对打雷、闪电的自然现象也认识不了,于是把它们神话为“雷公、电母发怒”。直到近代,经过长期研究,科学家们终于揭示了雷电的本质。„„

[师]可见,世界可知,但不是唾手可得。探求未知,也是一个艰巨漫长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多媒体显示)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艰险沿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与“可知论”相反,还有一种典型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能被人所认识,如李洪志的“法轮功”就宣扬“人类永远也探测不到宇宙的奥秘”等论调。这显然是在蔑视人类不断提高的认识能力,在实践中其危害也是很大的。请同学们议一议,谈一谈。[生丙]“不可知论”否认人的认识能力,这会麻痹人的思想,摧毁人类的自信,人也只有听凭命运和自然的摆布。

[生丁]既然人能认识,为什么有些现象、事物至今还不能被认识?比如一些疾病、奇特现象等。

[生甲]那是因为认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有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又总是在扩展、加深,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永远不会终结。随着人们实践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许多过去的“不解”之迷,不都已经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了吗?

[师]是的,现在未被认识,不等于永远认识不了。就人类认识的会过程看,人的认识能力无限;就人类认识的某个阶段、某个时期来看,人的认识能力又是有限的。所以,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科学每前进一步,都是对不可知论的驳斥。综上所述——(随即板书如下内容)

1.实践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板书)

[师]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是不是说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都是一样的?如果不是,又是为什么? [生](浏览课文):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往往不同:有的正确,有的错误;即使都正确,也不一定相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呗。[师]为什么不一样呢? [生]这主要是受客观、主观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师:具体说呢?)客观因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主观因素有三个方面。[师]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多媒体显示)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从十六世纪前的“地心说”到十六世纪的“日心说”,以及后来对宇宙认识的发展,根本上是受什么因素制约? [生]客观历史条件。

[师]是的,客观条件制约着人们的认识活动.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具备到什么程度直接关系到人类认识的正确与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当人们还不能借助先进工具证明“日心说”是正确的时候,就只能听凭荒谬的“地心说”的摆布。(多媒体显示)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一一恩格斯 然而,在相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同样的物质条件,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是不同的,这就要从主观上去找原因。

2.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原因(板书)首先看一幅漫画。(多媒体显示)

面对同一场春雨,男孩和女孩的反映竟如此不同,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他们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去看问题,当然结论不同。[师]看来立场不同是影响意识正确与否的一个主观原因。(1)立场不同(板书)

[师]在阶级社会里,主要是阶级立场不同,阶级立场为何不同,主要还是利益不同,立场是指利益立足点。再请同学们看屏幕。(演示动画:下雪的场景)秀才:大雪纷纷落地 官员:这是皇家瑞气 财主:下它三年何妨 穷人:放屁

[师]谁来解释一下?

[生]对“下雪”这种自然现象,官员、财主、穷人的反映不一样,官员沐浴皇恩,靠的是“皇粮”;财主条件好,穿皮衣,戴皮帽,下三年也冻不着;这可苦了穷人,一听财主这样说,自然气不打一处来。说到底,是因为他们的利益、立场不同。

[师]再进一步看,下雨、下雪到底好不好呢?如果都站在各自利益的立场上,恐怕连这么简单的问题也难以有个结论了。在我们国家,人民根本利益一致,但人们的具体利益是有差别的。如果人们离开了根本利益,只是把各自的具体利益作为立足点,那么在观察问题时就会对同一事物形成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看法。那么,我们要获得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党史和政府的工作、政策作出一个科学的评价的话,我们该站在何种立场上呢?

[生]站在人们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是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基本前提,是我们应当永远坚持的立足点。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特别是重大问题的看法,无不受到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大家知道,诗言志,志是人生观的一个具体表现。请看下列两组诗句:(多媒体显示)

夕阳无限好,老夫喜作黄昏颂,只是近黄昏。

满目青山夕照明。——唐•李商隐

——叶剑英

唐朝李商隐的诗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呢?迟暮之感,沉沦之痛,触绪纷来,悲凉无限。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元帅在八十岁生日时写下这两句诗,一反老调,热情地为黄昏唱出美好的颂歌,显示出老当益壮的革命豪情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他们为什么同时写黄昏,反映却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就是因为世界观、人生观不同。出示邓小平去世后,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暨子女写给中共中央及江泽民的信。(报纸、登摘)放映封建帝王的陵暮图片或放映《东陵大盗》电影片断,从盗暮侧面反映出慈禧太后殉葬品的奢华。

[师]是什么造成邓小平同志对身后事的安排与封建帝王贵族对身后事的安排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生]世界观不同。

[师]这是影响意识正确与否的第二个重要因素——(2)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板书)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生活复杂化,价值多元化,诱惑越来越多,如果放松世界观、人生观的学习,就容易受腐朽人生观(享乐主义等)的影响,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样的事例太多了,在许多腐败分子的自白中都谈到了这个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因素能影响人们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呢?请看下面一个故事: 一学生提出:“打人和被打有何不同?”请教老师。历史老师:打人是侵略,被打是受害。英语老师:打人是主动式,被打是被动式。物理老师:打人是施力,被打是受力。教导主任:各记大过一次。[师]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知识构成不同。

(3)知识构成不同(板书)

[师]知识构成不同也是一个影响意识正确与否的重要因素,而且,人们所拥有的知识在广度和浓度上的不同,也使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状况出现差异。那么,人要努力获得正确的意识,从这个因素角度讲,该怎么做呢? [生]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练习)看漫画“对《思想者》的思想”,思考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他们对《思想者》的思想? [生]知识水平和观念。[师](总结过渡)以上就是影响认识正确与否的主客观因素。从对它们的分析来看,人们要想获得一个正确的认识,主要应该从主观上努力。有谁能来总结一下呢?(课堂总结)

本课时,我们主要讲了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原因,因此,人们要获得正确的意识,主要应从主观上努力。首先,我们要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其次,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第三,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这首唐诗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d.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位制鞋商先后到同一个地方去搞“市场调研”,先去的那位发现这里的人一律不穿鞋,于是作出判断:“这里的人不穿鞋。”悻悻而去。第二位随后也来了,他见到人们不穿鞋,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得出了与前者迥然不同的结论:“这里的人不穿鞋,是因为没有鞋。”他立即投资办厂,结果大发“鞋”财。据此回答2~3题。

2.故事中的两位商人面对同一情况,得出了不同的认识,采取了不同的行动,原因在于 a.二者的利益立足点不同

b.二者见到的事实不同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①客观实际是千变万化的,必须我们的思想跟上时代的发展

②客观实际是复杂的,要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是不容易的③意识依赖于物质

④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解决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4.对同一事物,有的人只看到现象,形成一种静止的反映,有的人善于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形成动态反映,认识也就比较明确。这是因为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有着完全不同的 a.阶级立场

b.世界观

2003年9月19日,58届联大召开紧急特别会议,133个国家支持不要驱逐阿拉法特的决议案,但美、以、马绍尔群岛和密克罗尼西亚投了反对票。据此回答5~6题。5.在对待阿拉法特问题上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其原因在于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立场不同 6.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必须端正立场.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看问题

b.必须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 d.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7.读漫画《弯与直》。青蛙与飞鸟的判断启示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d.认识受主体价值取向的制约 8.漫画《对“9”的看法》说明了

①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考察,既可能作出歪曲的反映。也可能如实反映 ②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会不同 ③要使我们的认识符合客观事物,就必须端正立场 ④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的区别不在于对客观事物是否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什么性质的反映 a.①②③ b.①②④ d.②④ 9.在日本“二战”遗弃化学武器伤人索赔的众多案件中,日本政府多次无视事实。拒绝赔偿,而中国受害者一再起诉.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双方 a.立场不同 b.知识构成不同 d.思维方法不同

二、非选择题

看待事物的角度作文 篇2

有一位老奶奶已经年过半百了,她有两个女儿,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大生意人,但也是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挣钱养活自己养活家里。这两个女儿一个是卖伞的,一个是在外面摆小摊子的,天气晴朗的时候老奶奶愁眉苦脸:卖伞的女儿生意坑顶不好了啊。下雨时又担心:摆摊子的女儿生意也惨淡了,可能还被雨水淋湿。急的她泪水都快掉了下来,有街坊邻居知道了对老奶奶说:“唉呀,你这么有福气,天晴时卖伞的女儿生意照样很好啊,现在太阳这么大,谁不想出外面撑个太阳伞呢?下雨天时总会有些人到外面玩耍,他们来不及躲雨,看到你女儿的摊子有躲雨棚肯定会去那里躲雨啊,下雨的这段时间里闻到摊子里香喷喷的食物怎么会不想吃一口呢?”老奶奶听了觉得非常有道理,马上擦了擦眼角的泪水,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我们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件事我们总是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条路可以走,有些很难,而有些路就很简单,我们为何要死吊在那一条路上呢?换一个思维换一个角度我相信你一定会豁然开朗,山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中国有句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诚然,这句话又很深厚的道理。就像上面那个例子一样,自己可能对这件事情的理解只是局限于表面,但又说不出它内在的蕴意,不知道这件事情有没有另一种方法解决,我相信大部分人在这个时候就会绞尽脑汁的想解决方法,想了这么久也没有想出来,肯定是会着急上火,甚至是挠破头皮,让自己非常烦躁,在这个时候我们为何不静下心来,与自己要好的朋友或者自己的亲人或者是身边的同学,跟他们去讨论讨论这个问题,我相信他们如果有方法或者有不同的见解一定会说出来,如果这个方法你也认为很有道理,并且觉得这就是对的,那么你所花费的时间不是少之又少,而且问题还得到了解决,这比自己绞尽脑汁去想有着更大的便捷。

客观看待学习杨善洲同志之风 篇3

最近,打开电话,收看电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党员内部掀起学习杨善洲同志热潮的新闻.除此之外,党中央积极号召所有党员学习杨善洲老同志,老党员的光荣事迹,胡锦涛主度,习近平副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也发表了关于学习杨善洲同志的讲话.作为党员的我们,在积极参于党中央发起的学习杨善洲同志的活动中的前提下,我们也必须思考以下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学习杨善洲老同志身上哪些宝贵的品质和优点?党中央为什么如此重视全体党员学习杨善洲老同志?我们应该如何更好,更理性的学习杨善洲老同志,以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水准?学习杨善洲老同志对我们自己,对我们人民,对我们国家有什么重大意义?带着这么多的问题,接下来,我想将以一个大众的视角去反思回答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学习杨善洲老同志同志身上哪些宝贵的品质和优点?

首先,我们应该学习他一心一意为党、为人民和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杨善洲同志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然后,我们应该学习他淡泊名利的为官态度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杨老晚年把自己辛辛苦苦创造的,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生前,他把国家给他的奖励一半捐给了保山一中。而杨老对自己却是特别的节俭。大亮山上,杨善洲的全部家当是一张床、一张学生用的书桌、两个小坐凳、一个火盆,火盆上架着锅针,锅针上是一把熏满火烟的烧水壶,旁边是用来煮药的两个小罗锅,四个小碗摆放在桌上,火塘边的墙疙嗒摆放着雨伞、蓑衣、马灯、手锤、砍刀、板锄、镐、钉耙、油纸帽,床头挂着水准仪、黄布帽、草帽、手套、袖套、围腰,床脚下一双黄胶鞋、一双翻皮皮鞋、一双拖鞋,墙壁上两张用旧的洗脸毛巾。

最后,我们还要学习杨老同志坚定思想信念,坚守思想家园的优良品格。杨老一辈子忠心于党的事业,始终不渝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做贡献,无离物质享受.他曾说:“我1952年入党,其实当时自己没想到入党,觉得自己条件不够,是组织上看我表现不错,把我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越来越觉得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远大目标是使整个中华民族富裕起来,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入党后,我很快找到了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他还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党中央为什么如此重视全体党员学习杨善洲老同志?

其一,杨善洲老同志很多优点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也是在现代化大流,物质化社会里,党员群体逐渐淡化或消失一些优良品质和美德,比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重劳动、轻享受和一心一意为党和人民办实事等优点。现代社会中,就拿考公务员来说,千军万马竞争省会大中城市而且油水多的单位的独木桥,而忽视许多偏远地区非常需要一些具体广博知识,扎实能力的年轻人才。再看看杨善洲老同志,甘愿放弃在省会城市颐养天年的机会,没有一丝犹豫,而扎根于贫瘠的大山深处,默默无闻地植树造林,变荒山秃岭,为郁郁葱葱。乍一听,我们只能感叹这种人实在太不寻常,和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没沾边,但只有真正的去了解,去深

入学习,才能认识杨老是一个普通的老党员,我们的思想觉悟也是可以不断的向杨老靠近的,把空空的崇拜化为实际的学习,才是我们思想升华的关键一步。

其二,一个群体中必须要有榜样的引导和激励,我们的党员群体也是不例外,同样需要有思想和行动的带头人,杨老就是我们的思想引领者,行动的带头人。在杨老的榜样形象影响下,整个党群的总体思想大流才不会偏颇,整个党群才可以向积极方向快速的发展。榜样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学习榜样,学习鲜活的例子,是所有学习手段中最有效果的手段之一。

我们应该如何更好,更理性的学习杨善洲老同志,以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水准?

客观看待事物教案 篇4

一、爱护学生

“爱心”是老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老师工作的主旋律,可以说,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爱心”是培养老师与学生的感情的基石,“爱心”是转变后进学生,使他们良好地发展的“灵丹妙药”。苏霍姆林斯基说: “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爱学生不仅要爱那些聪明、漂亮、优秀的学生,也要爱那些不听话、成绩差的学生,我对学生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不偏爱一位好学生,不放弃一位差生,关心每一位同学的健康成长,我用一颗朴实的爱心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班级中有一些同学学习基础较差,我常利用业余时间无偿为他们补课。让每一位同学不仅懂得学习,更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关心人,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二、信任学生

挚友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交往的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信任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沟通。

“爱他,就要包容他,信任他”。通过对刘建成的教育,我体会到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开放性,他们的心扉总是对大多数人关闭,只对少数挚友开放。他们都渴求有真诚的友谊,这就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以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取学生的心,努力去做学生所信赖的挚友,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敞开心扉,我们教师才能找到教育的突破口。

三、宽容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能克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的机器。”作为班主任,面对一些突发性事件,面对学生的过失,切忌简单、粗暴、冲动的“热处理”,而应持克制、忍让、宽容的态度,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言行。学生,在老师的眼中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回顾这些年来的教学,觉得要想成为受学生欢迎老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爱学习,不断使自己知识更新。

2、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对他们一视同仁。

3、勇于承认错误,做一位有错必改的老师。

政治《事物发展的状态》教案 篇5

1、对量变、质变含义的教学,一是要注意搞好第一段的分析。《劝学》一文学生在高中语文第二册中刚刚学过,学生都能背诵全文,教师只要抓住“很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和“显著的、根本性的变化”加以分析就可以了。二是要进一步搞好论证。第三段的例子也是通俗易懂的,抓住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就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并为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扫清认识上的障碍。

(2)对教学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的教学,具体说明如下:

①在教学中,一要通过事例加以说明,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二要通过事例说明方法论意义。

②关于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有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在强调“必然结果”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对“必然引起”加以说明。实际上,教材在讲量变、质变的含义和“必要准备”时,就已经包含着这种分析了。如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其中就包含着水分子的扩散趋势与凝聚趋势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的变化,最终必然导致扩散趋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于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这里,教师可以作进一步说明。

其二,要讲好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的道理。这一问题已涉及“度”的范畴,教学中,既要使学生理解其基本的含义,又要把握分寸,防止超出教材的要求。教材不仅以水的三态变化为例进行了分析,而且还设置了“读一读”、“议一议”和一幅宇宙速度示意图来辅助教学。

3、关于小栏目的运用。本框共设置了4个小栏目:①老子的一段话,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意思是说,合抱大树是从细小的种子生长起来的;九层高台,是一堆堆泥土垒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迈出第一步开始的。直观地看到了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这是老于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之点。②恩格斯语录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6页。③宇宙速度示意图,引自高中物理课本上册。④“议一议”,不要求在课文之外举例,以免增加难度。

二、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1、把1~6段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有利于突破“坚持适度原则”这一难点。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①首先从上一节的原理引入,点出“坚持适度原则”的方法论意义,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②然后集中引述1、4、5段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坚持适度原则的重要现实意义。

③插入“想一想”,启发思考,活跃气氛。

④联系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展开分析和议论。教材上列举的5点都是学生中常见的,此外还可以举出很多,如开玩笑要适度,评价、表扬、批评要适度,等等。要发挥“议一议”小栏目的作用,引导学生多思多想,从中受到教益。

2、关于“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在搞好分析论证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材中指出的在各种体育大赛和知识竞赛中,关键时刻却“瞻前顾后,缺乏信心”或“被一些莫名其妙的阴影所困扰”,结果痛失良机的事例,确实屡见不鲜。前者多属心理素质问题,后者则多属迷信问题。

当前,一些中学生也对“运气”信奉有加,往往把一点小事或某种巧合视为不祥之兆,心里蒙上阴影,影响学习和考试成绩,如此等等。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必将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益。

3、对重点问题的教学,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①采取归纳式。把崇高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是在“要重视量的积累”这一方法论要求之下,进一步引申出来的对青年学生的具体要求。因此,按照教材的顺序分两点讲述(见教学提纲),顺理成章。最后归纳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远大理想、崇高目标,每个有志青年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即“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要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这样归纳,画龙点睛,水到渠成,比较易于使学生信服和接受。

②加强针对性。突出这一重点,关键在于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防止泛泛而谈。要从当地、本校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出最有代表性的问题重点加以分析、讨论,以使学生思想上真正能受到启发、感染、触动,追求最佳教育效果。

③选好典型事例。增强教学效果,选好典型事例很重要。当代青年中,胸怀大志,埋头苦干,取得丰硕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比比皆是;而大大咧咧,对小错误、小缺点抱无所谓态度,甚至是非不分、好坏不分,把坏习气、坏作风当作“潇洒”,把看坏书、唱坏歌当作“享受”,由小到大,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教训也屡见不鲜。教学中,建议栏选取正反面典型媒体视频,同时在课堂上播放,使学生在对比中受到教育,加深印象。

④关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一段名言。这是刘备死前给其子“遗诏”里的一句话。教材中作为具体的事例,是用楷体字单列一段,进行解释和分析的。《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运用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对这段名言加以阐释。因此,教学中要给以重视。

4、关于小栏目的运用。本框共设置了4个小栏目。“想一想”、“议一议”已如前述。此外,还引述了李大钊语录和《易经・系辞》上的一句话,都与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除了课本上的材料之外,根据教学需要,教师还可以选择、补充一些漫画、诗词等材料,以强化教学效果。如在本框最后,在对学生提出把远大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之后,为激励学生胸怀大志,奋发进取,还可以引用一些充满期望之情、寓意深刻的名诗作为总结,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5、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读、议为主,以讲为辅。本框的道理并不难懂,要取得教学实效,关键还在于启发学生打开思路,联系实际,学会用量变引质变的道理去观察、思考和处理实际问题。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篇6

知识目标

1、了解看问题因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

2、了解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方法:引一个具体实例,并作简要分析后引出。

能力目标

1、能感受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

2、能感受文章运用摆事实论证的方法及其好处。

情感目标

懂得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努力成为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难点: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设计思路

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和写作特色,最后进行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汲取:吸取。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地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隐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入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2、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中的问题。

二、导入

前两年高考作文题,就是以本文的开头的图形为题,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出示四种图形。听课文朗读。

三、分析课文

1、提问:不看课文,请回答“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来”,并说明理由。

讨论并归纳:

(l)答A。因为A是唯一没有角的图形。

(2)答B。因为B是唯一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3)答C。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

(4)答D。

因为D是唯一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

结论: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

2、提问: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说明了很多人都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3、提问: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讨论并归纳: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4、提问: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讨论并归纳: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2)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5、提问: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试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一两个事例。

讨论并归纳:

(1)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2)罗兰・布歇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补充事例(略)

6、提问:创造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讨论并归纳: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7、提问:“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8、提问: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9、提问: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给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

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10、提问:本文用什么顺序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四、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

五、作业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课堂教案 篇7

师:“说句心里话”这首歌,词美、曲美,歌唱家唱得更美,因而深受我们的喜爱。她唱出了当代军人的心声,赞颂了当代军人的情怀。请问同学们,作为军人的“我”为什么还要想家?用歌词回答。

生:因为家中的老妈妈已是满头白发,因为常思念梦中的她。(学生笑)

师:对,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因为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妈妈,还有梦中思念的她。按说他该好好在家中孝敬父母,爱妻怜儿。但他为什么还要出来当兵呢?(用歌词回答)

生:因为他更加懂得有国才有家,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而没有了祖国也就没有家。

师:同学们回答得好。没有了祖国便没有家。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作为军人的“我”正是有了对妈妈、对她,对家、对国的爱才来当兵的,反过来,也正是有了她们的支持“我”才能够出来当兵。可见,在“我”和妈妈、她之间,在家与国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哲学上就把这种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

1.联系: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板书)

师:请同学们读课本的第1自然段,重点读第7、8行联系的概念,体会联系概念所包含的道理。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别的人、别的事物之间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请同学们注意,结合前面讲的内容,结合高一年级我们所讲的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举例。

生: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②物理课所讲的摩擦生热;③化学课所讲的氧化还原反应;④价格与价值;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师:同学们刚才所举例子范围很广,这就说明:联系不是仅限于一时一地、一人一物,而是广泛地存在于一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也就是说,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2.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板书)

师:这个问题是本框的一个重点问题,课本从第2自然段至第10自然段,运用大量的事例,详细地为我们分析了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所举的例子看书,分析归纳课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讲的。

(学生看书,教师辅导)

师:下面,请一个同学归纳一下,课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讲的?

生:从四个方面:一是自然界内部各种事物之间;二是人类社会内部各种现象之间;三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四是客观物质世界同人的意识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师:这位同学归纳得较为准确,下面我们对他所讲的方面加以提炼。这个同学所讲的联系,实际上就是讲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而整个世界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称为客观世界,人的思维叫主观世界,因此,普遍联系就有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自然界内部各种事物之间;②人类社会各种现象之间;③人的思维之间;④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⑤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板书)

下面,请第一组的同学来讲自然界内部各种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第二组的同学来分析人类社会内部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第三组的同学来归纳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之间是普遍联系的;第四组的同学概括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老师对同学们所讲的不够详细的地方加以补充,并讲讲人的思维之间也是普遍联系的。现在请同学们分组看书讨论,然后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其他同学随时准备补充。(课本写的较详细,学生一般都能够讲出来,为了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人类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也是普遍联系的。)

生:在人类社会中,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与消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都是联系着的。

师:同学们分析得较好,但同学们分析的重心侧重于生产方面,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些人只注意捞钱,使人们觉得人与人之间在生活中缺少了应有的人情味,现在我想请同学们举一些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的例子,来说明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常常总是“情”将人与人联系起来的。

生:我们班××同学生病后,班长主动照顾他,同学们主动为他请医送药,相互关心……

师:同学们所举身边的例子,都说明了人和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这里,我也为同学们举一个例子,是关于李素丽的:10多年前一个寒冬的早晨,一位姓杨的女医生抱着女儿乘坐李素丽所在的公共汽车去上班,李素丽见状急忙让杨医生将女儿放在售票台上,见孩子穿得较单薄,急忙脱下自己的外衣轻轻盖在孩子的身上……杨医生下车时,李素丽问杨医生:“孩子到托儿所后有衣服加吗?”杨医生说:“没关系,等会儿太阳出来了就暖和了。”可是,说者有意,听者有心。下午两点多钟,杨医生做梦也没有想到,李素丽拿着一床晴纶毛毯来了。李素丽对杨医生说:“你下班后还要坐两个多小时的车,用这床毛毯裹在孩子身上,免得孩子着凉。”杨医生是位下过乡的老知青,经历了许多的困难和磨难,却从来不掉泪。然而,今天,当她面对着李素丽,禁不住热泪盈眶了。从此后,她学习李素丽“真情为她人”的高尚情操,利用休息时间,上门为病人服务。10多年后的1995年9月,当她得知李素丽的女儿生病在床,而李素丽又忙于为世妇会的召开而工作抽不出时间照顾自己的女儿的时候,杨医生一连10多天主动到李素丽家去帮助她照料女儿。

同学们,这生动感人的一幕,不正是“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最好写照吗?这不正是我们社会中最为珍贵的联系吗?还有什么联系比这种联系更真实更感人的呢?李素丽有句话叫“人心换人心,黄土变成金”。这充分说明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那么,你们能否举出一些古诗、成语、歌谣、谚语来说明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例子。

生:严师出高徒;强将手下无弱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师:刚才我们一起分析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这充分说明了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下面,请同学们一齐朗读课本第144页,第10自然段。

师:是的,没有联系,就没有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那么这种普遍存在的联系是不是由人的意志来决定的?是不是人设想怎样的联系就会有怎样的联系呢?

生:不是的,联系不是由人的意志来决定的。

师:为什么呢?请同学们看书第11自然段,然后回答。

生:因为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

师:这位同学说得好,联系是客观的,这正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3.联系是客观的(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书第11自然段,归纳一下,如何理解联系是客观的。

生:联系是客观的,是说联系是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人不能创造联系,也不能消灭联系。

师:对,联系是客观的,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否则就要受到惩罚。但在现实生活中,偏有一些人忽略这一点,有意或无意地否认联系的客观性。同学们能否举例说明呢?

生:如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造成了

土地沙漠化,使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生:还有,由于冰箱的使用以及工业生产中的氟里昂等未妥善处理,使臭氧层遭到破坏,在南极已有2000多平方公里的空洞,这样下去,将会使人类的皮肤癌患者增多。

师: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都是由于人们忽略了客观存在的联系,而遭致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除了上述问题外,我想请同学想想,6月5日是个什么日子?

(学生讨论)

生:是世界环保日。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规定6月5日为世界环保日,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说明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但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师:环境污染是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同学们是否知道,我们国家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在哪里?

生:我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在淮河流域。

师:对,我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在淮河流域。同学们可曾知道历史上淮河流域却流传着这样两句话:“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是说淮河之水的清和美,淮河边的人可爱。然而今年3月,中央电视台派出记者到淮河边去采访,其中一名记者问一个从小在淮河边长大的孩子:“淮河水是什么颜色的?”这个孩子不加思索地说:“黑色的。”黑色的?如果过去的淮河水就是黑色的,哪还会有“美不美家乡水”这赞美之词呢?大家想想,是什么原因使淮河之水由清变黑了呢?

生:是淮河两岸没有排污能力的小型造纸厂造成的。

师:是啊,一些造纸厂,只顾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把根本没有作任何处理的废水直接排入淮河,给淮河两岸人民的生活造成极大的灾难。在污染最严重的蚌埠市,居民居然只能买矿泉水煮饭了。这样的情形怎能再发展下去!6月30日,国务院下令关闭淮河两岸年产5000吨以下的造纸厂。9月30日,国务院再次下令关闭全国所有的“五小企业”。尽管此举使不少厂家暂时受到了损失,但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只能也必须这样做。

以上例子说明,由于我们忽视了客观存在着的联系,因而受到了惩罚。这表明,联系是不能消灭的。

那么,联系不能消灭,联系能否创造呢?课本上就为我们举了一个哲学史上企图创造联系的例子,请同学们看书第145页的第12自然段。我们现在知道了这是唯心主义者在联系问题上的表现。除此以外,同学们再想一想,还有哪些是人们主观臆造出来的联系?

生:西方人很忌讳13和星期五,认为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星期五更是“黑色”的。

师:真是这样吗?13真的不吉利吗?作为教师,我就很喜欢13号,因为每个月的这一天我都可以到银行去领工资。同学们是高中生,一般是放月假,每个月接近月末的那个星期五,上半天课后就要放假,同学们就可以回家去看望父母兄妹,改善一下生活,你们讨厌星期五吗?(学生笑答)

师:这就说明不吉利的13和“黑色”的星期五纯属子虚乌有,是主观臆造出来的。那么同学们再想一想,还有哪些联系是人们臆造出来的?

(学生讨论,视其讨论情况继续讲解)

生:乌鸦叫丧,喜鹊报喜;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等。而最具有普遍性的是将6与“顺”相联系,8与“发”相联系,如电话号码888等。

师:那么8与“发”当真相关吗?请同学们一起来研究下面的例子: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了一部“918”大案纪实的电视剧,说的是一个盗窃团伙在9月18号这天盗窃开封市博物馆69件国家一、二级文物,后来纷纷落网。又在第二年的9月18号这一天,主要案犯被枪决的事情。案犯被捕后,审讯人员询问他们为什么选在9月18号这天作案?他们说:918的谐音是“就要发”,我们是想借这个吉祥的日子发财。可悲的是他们只知道8与“发”谐音,而忘记了在汉字中读fa音的还有法律的“法”、惩罚的“罚”。在第二年的9月18号枪毙他们就表明我们的人民“就要法”,对那些胆敢违法的犯罪分子“就要罚”。

因此,我们要牢记,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既不能创造联系,也不能消灭联系。

客观看待事物教案 篇8

换一个角度看教案:教案是个等待完善的事物

2009-4-11 14:07:00

当我们从教学准备的视角审视教案时,会发现光看教案本身尚不足以判断教师工作态度的好坏、教师素质的优劣,更无法说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换一个角度看教案:教案是个等待完善的事物。教案其实就是一个等待完善的事物,而完善的途径正是课堂教学。教学管理不仅仅要拿备课做文章,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科组文化,让每位教师在学习型组织中不断成长。

最近,关于教师抄袭教案是利是弊的讨论方兴未艾。其实,教师抄袭教案的直接原因就是应付检查。教师为什么要应付检查呢?无非是因为管理者坚持用检查教案的方式来评价教师的工作态度及能力。而这种坚持,实际上是管理者缺乏管理智慧的表现,同时它也折射出了人们对教案认识的一些误区。

教案仅是一种教学准备

由于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在活动之前,教师需要作一些必要的准备。这样,教师就可以减少教学时的盲目性,找到方向感和自信心,也可以借此过程收集和组织材料,安排教学时间和活动顺序。

教学准备作为一种计划,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在头脑中构想,二是从书面上呈现。很明显,教案只是其中的一种准备。其实,教师最重要的准备在于头脑中的思维准备,只有书面准备而没有头脑准备的教案是不可想象的。反之,有了头脑中的准备,具体的实施方案及构想是否要形成书面文案,则因人而异。因为一方面,教案的书写完全是教师个性化的行为,不同习惯、不同经验、不同学科、不同课型决定了教案的多样性。有人喜欢详写,有人喜欢略写;有人写在备课本上,有人写在教科书上。另一方面,虽然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目标计划或者最终形成教案十分重要,但其绝非教学准备的全部意义及全部工作之所在。教师的课前准备是多方面的,如资料查阅、课件制作、学情调查,等等。有许多步骤是无法也不必用文字进行描述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教学准备也是教师的学习过程。以往,在检查教案时,管理者显然忽略了另一种“教学准备”,如教师收集资料的完整性,教具、课件制作的科学性等。因此,即便要评价教案,我们也必须将其放在教学准备的视野中进行。这样,评价才能做到既客观又全面。

教案作为教学准备,需要理性思考和精心预设,但任何一种预设都无法完全料中课堂上即将发生什么与课堂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更何况教师面对的是智力、学力、爱好、兴趣各不相同的学生,课堂的变化将更为复杂,教案《换一个角度看教案:教案是个等待完善的事物》。因此,教案必须体现一定的开放性,具有一定的弹性以及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能在富有弹性的空间中张扬个性,在留白处创造精彩。

当我们把教案视为一种教学准备时,我们就会发现,光看教案尚不足以判断教师工作态度的好坏、教师素质的优劣,更无法说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当我们把教案视为教师的个人行为时,人们就不会再对教案有那么多的约束,教师就会真正从写形式化的教案、演讲稿式的教案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读书、开发教学资源、完善教学设计等更加广阔的活动中去。

课程观和学习论影响教案设计

教师的课程观念与学习理论是影响教案设计的最主要因素。理性主义及经验主义知识观对我国教育界的影响十分深广,其代表了一种权威型的知识观,强调以学科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学注重的是概念知识的绝对性、确定性及经典性,教学设计是教学结果的逆推,教案的设计也必须依据教学结果,而这种结果往往又是唯一的、不可动摇的。从这种观点出发,出现千人一面的教案就不足为奇了。于是,一本教参长期占居广大教师案头的现象屡见不鲜,问答式更成了教师书写教案的不二格式。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育工作者开始接触到许多新的课程理论与学习理论。杜威的理论使我们重新认识了课程及教学的本质。“教育即生活”同样重视经验,但这里的“经验”主要是指学生的生活经验、现实经验,课程从原来的“制度课程”向“体验课程”转变,学生的主体性真正被课程所接纳。“教育即生长”意味着教学活动不完全遵循线性的逻辑秩序,而是允许跳跃、流变与迂回。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教师跳出了固定教案的限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个体,要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来建构知识。后现代知识观则认为,要接受社会的复杂性、无序性及不可言喻性。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后现代知识观影响下,教师的教案与教学设计开始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自主学习的机会还给学生,教师设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学习环境,教师转型成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是“为学习提供方便的人”。此时,教学设计已不再只关注本学科、本专业的领域,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的每一波动、科技的每一个发现都会成为学习的资源,都会影响教学设计的走向。设计者对学生、教材的分析同样重要,分析主要不是为了选择教学方法,而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变化。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方案设计仍然需要,但已不仅仅局限于一种程序、一套方案。教师的创造性不再仅仅体现在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及艺术性上,而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在应对课堂情景变化的能力中,体现在对教材的创造性运用中。

传统课程理论影响下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课前的程序设计,其文本形态就是教案,把教案列成了课堂教学的“节目单”。书写是否规范、教学过程是否详尽、计划是否周密,就成为管理者对教案的基本要求。而在新课程下,教师所依凭的教案早已不是原本意义上的教案,它仅仅是学生活动安排的蓝图。教师在教学中的文案准备将更少,策略的选择、教师机智及教材之外的因素将要求更多、更高,教师真正的挑战往往在设计之外,在教学的过程之中。

评价教案需要以发展为目的发展性评价的提出不仅体现了当前教育评价的最新发展趋势与较为科学的评价思想,还特别针对我国以往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强调了评价对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的改进与激励功能。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不再是一次考试或一次突击的检查,不再是一个定性的结论,它是对整个过程的评价,也是在过程之中的评价。就教案评价来说,它关注的是教案的形成、实施、总结及教学评价等一系列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认定,只针对教案,而不针对整个教学事件而进行的评价,有悖于发展性评价的初衷和实质。

发展性评价对教师来说意味着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案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则要体现目标的多元化。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学科知识的习得,更要关注学生学习风格、学习品质、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态度的形成。这样,教师就势必从原本重视文案设计转移到重视教学过程的策略选择上,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诊断、不断调整、改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教师的“构想”、“经验”、“灵机的发挥”、“丰富的情感”,等等,是无法在教案中陈述的。越是注重师生交往的设计,越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越是尊重学生的教学,就越难在教案中体现。相反,越是缺乏经验或墨守成规的观念,越是对学生“不放心”的教案,就越有可能显得具体而规范。

上一篇:生产流程文件下一篇:优雅的近义词是什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