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幼儿教师职业(共11篇)
我觉得幼儿教师职业是一种为着民族未来而奠基的职业,这份职业具有十分崇高与神圣的社会价值,可以说幼儿教师是站在人类未来摇篮边上的人。
记得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这样一句话:“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其实,幼儿教师的工作岂止是为幼儿的家长提供眼前一阶段的便利,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看到,幼儿教师的工作是为千万个家庭培植着未来的希望和幸福。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望子成龙几乎是每一个家庭的殷切期望,幼儿教师就是用双手和爱心为千万个家庭栽培幸福的人,而家庭的幸福是可以代代相传的,因此,幼儿教师的贡献是一种不朽的贡献。
做为一个幼儿教师,如果深爱着自己的这份工作,就要认真地从心底里为自己的职业价值找准定位。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职业,才能更自觉地奉献于这个职业,也才能在这个职业中获得更多的愉快的体验。
朵朵葵花向太阳——幼儿教师的师表形象
做为幼儿教师首先要忠诚于幼儿教育事业,做到爱岗敬业。要对这份工作表现出恒久的热情,遇到挫折也不能灰心丧气,更不能在幼儿们的面前表现出对这个职业的不满情绪。幼儿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注意衣着穿戴。礼貌、得体、大方、文雅,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让孩子们喜欢,才能使孩子们乐于亲近你,也才能够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为人师表的形象。
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幼儿教师工作的方式技巧
做为一个幼儿教师,每天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面对孩子们,这是教育工作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开展幼儿教育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那就是“笑容”、“童心”、“母爱”。拥有不老的心灵和不老的青春——幼儿教师的人生幸福
所谓真正的幸福,不是物质上充足的享受,也不是身体上充分的闲适,能够在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学习着、创造着、收获着,才是真正的幸福。做为幼儿教师,除了拥有一般教师共有的幸福,还享有更大的令人羡慕的幸福,那就是幼儿教师始终和纯真的孩子们在一起,拥有不老的心灵,拥有不老的青春。
参加国培的感受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由教育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国培计划,在这将进一个月的学习中,感觉此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享受到了网络学习给我们的终身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首先学习的时间很自由,让我们既可以享受到培训带来的收获于快乐,又不耽误正常的教学工作,同时作业时间的限制也让你来不及拖沓和犹豫,其次,学习的空间很自由,同学们可以根据教学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讨论,及时的交流互动丰富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再者,学习的交互性很强,能感受到个人学习和团体学习的快乐!
此次培训克服了以往只是专家讲,培训老师听得这种单一的形式,于是在客观条件下自己也开始转变观念,把本次培训作为一件很
重大的事情来看待,随着学习的推进,自己对本次的学习也有被动的学习不得不学,转变为主观上的主动学习,所以只要一有时间就坚持在线学习、写作业,和同班同学共同学习交流。
通过培训我转变了学习的观念,知道了继续学习的重要性,明白了学校教授的东西已经不足以让我们教育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培训才会促进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为我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白了学习是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团结合作的!但我做的还不够,今后我要开始试着写博客,交流自己的思想和学习,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博客也能成为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此次学习的形式多样,让我最感受好的是在网上与专家与同仁互动式交流、评论,在交流、评论中教师们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大家的观点来得更直接、更朴素、更真实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快乐,非常感谢这次培训,让我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快乐的收获、让我们在今后学得更多,教得更好。
希望培训的方式:现在培训的方式是网络学习,侧重于专家的理论讲解,如果能让我们到省内外一些比较有知名度的幼儿园去实地学习参观,效果会更好。
关键词:职业发展,销售人员,分析
销售是现代商业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销售工作高额的回报和公司高管绝大数出身于销售员的期望, 但其中有人成功, 职位逐步上升, 成为高管, 行业精英, 职业生涯逐步提升, 有人失败, 在销售队伍混迹多年仍只是一位普通的销售人员, 职业生涯原地踏步。在成功者和失败者中, 您扮演何种角色呢?
▲▲一、失败者:原地踏步
他刚刚加入销售大军, 通过努力, 成为销售高手, 业绩骄人, 拿得业绩奖励在同级别的销售员中是领先的。但他发现在干部选拔中, 其他业绩不如自己的获得晋升, 自己却原地踏步, 不得晋升。于是他开始抱怨, 认为不公, 并渐渐开始“倚老卖老”, 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与上司作对上, 业绩开始下滑, 最后被扫地出门。然后重新加入另外一个组织, 努力成为精英, 但不得晋升, 后因抱怨, 时间和精力不放在工作之上, 业绩下滑后愤然离职, 然后再重新加入一个新组织, 不断重复一样的职业生涯, 虽然其中也有机会获得晋升, 但最终由于不善管理带队, 还是留在职业最底层, 职业生涯一直原地踏步。
▲▲二、成功者:青云直上
他也是刚刚加入销售大军, 虽然通过努力, 但业绩虽不算特别突出, 一直在公司算中上等水平, 但心态稳定, 不急于跳槽。他有个良好的习惯, 就是在做好销售工作的时候, 经常积极地做客户访问笔记, 每天把客户的意见记录下来, 并在后面附上自己的意见看法, 时间久了就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并把这些问题和意见形成书面的报告, 呈给自己的直接上司。每次集会发言他不仅见解与众不同, 而且有理有据, 在做好销售工作的同时, 还主动帮助上司和周围的同事干活, 尤其经常把自己经验心得传授他人, 积极带新人, 帮新人, 由此他获得了晋升机会, 由于他经常帮忙上司干活、并积极带新人, 在带领团队上很容易就上手, 团队业绩出色, 逐步获得公司高层赏识, 职位不断晋升, 最终进入公司高层, 主管市场开发工作。
▲▲三、作为销售人员, 应该如何看待发展, 并通过努力, 逐步实现梦想
笔者认为, 作为销售人员要想成功, 成长到职场的高端, 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 冷静看待跳槽, 仔细分析此次跳槽是否有益于自己的职业发展, 不要轻易为暂时的高收入诱惑而跳槽。
销售人员流动性非常大, 其原因就是冲着销售提成高而流动, 需知, 销售提成高后面往往隐藏着许多风险。冲着高提成而去, 很有可能是井中探月, 于是另换一家公司, 同样如此, 最后变成不断跳槽, 而经验没有积累, 资源也未积累, 于是只能再次跳槽, 陷入恶性循环。因此, 销售人员应冷静地看到跳槽, 仔细分析此次跳槽是否有益于自己的职业发展, 其中包括职务的升迁、视野的开阔、难得的锻炼机遇、学习机会以及成长的空间等等。
(二) 积极配合领导工作, 协助领导做一些组织事务工作, 不因与业务无关而置之不理。
现今社会上各种原因造成了整体浮躁心态, 一切向“钱”看。许多年轻销售人员同样陷入同样的误区, 只盯着自己的销售业绩, 组织中的许多事务性工作视而不见, 甚至有时上司安排自己做都推脱, 有时也做了, 但给上司讨价还价, 舍不得多余的点滴付出, 这样的员工只对钱有感情, 而对工作, 对所在的集体组织没有感情。试想自己对企业组织都没有感情和付出, 企业组织能给你什么回报呢?在集体组织中多做些事务性工作, 一可以广结人缘;二可以练就自己的服务意识;三可以培养对组织的感情;四可以提升自己的管理事务性工作的能力。这才是你付出时间和智慧后的重要所得, 而这也正是作为一名组织负责人最起码的要素。
(三) 积极主动向同事传递销售工作经验, 并努力带新人、帮助新人成长。
国人有个非常重要的特性, 就是“留一手”, 现在的一线销售人员, 尤其年轻的销售人员, 很多业绩做得很好, 一旦上司要他们介绍经验, 就三缄其口, 要么就是轻描淡写应付一番, 不能达到任何效果, 其实有时上司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整个组织的业务能力, 也是想树立其在组织中的威信与影响力, 为进一步重用他做准备, 但他此种行为导致结果就自我放弃了机会。像这种自私行为, 只能成就自己个人英雄, 不能为组织发展带来其他益处, 也不利于团队协作。可想象, 没有人愿意自己上司是一个自私的人, 因为自己不能从上司那儿得到帮助和支持, 自己也得不到成长。组织也不愿意培养这样的人, 让他进入管理队伍。在组织中积极传授经验, 也愿意带新人, 帮助新人, 一可以提高自己人气, 二可以锻炼自己带队伍的能力。这有助于自己尽快适应管理岗位工作, 因为管理者一项重要工作就带团队, 培养下属。
(四) 积极主动发现问题, 并善意地向上司提出解决意见, 而不要喋喋不休的消极抱怨或者只是抛问题无解决方法。
世上没有任何完美无缺的产品, 即使世界上最优秀的品牌公司和其产品也不例外, 就像一句广告词“没有最好, 只能更好”。其实任何一家公司的发展都是在向客户提供某项服务或产品, 然后根据客户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和改进服务或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靠公司里的许许多多员工不断发挥聪明才智, 不断发现问题, 并积极解决和改进, 而不是仅仅抱怨或仅抛问题而不解决。仅仅抱怨并不能给组织带来任何益处, 反而带来负面影响, 它会使员工积极心态变成消极、会使客户对公司期望变成失望等。而只抛问题却不解决也不能给组织带来益处, 它会让人推卸责任或为失败找理由、找借口。只有一线员工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意见, 才推动组织稳步发展;而且也能够提高员工自己的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能够让组织发现你, 培养你, 因为只有组织发展了, 个人才能得到发展。
总之, 要成长, 就需要调整心态, 冷静地看到职业发展, 要积极投入时间和精力, 培养自己各项综合能力, 为自己的晋升打基础, 为将来带队伍打基础, 及时把握机会, 实现个人价值。当然, 销售人员要成长仅仅只做到以上四点是不够的, 但以上四点是基础, 笔者希望以上四点建议能够帮助广大销售人员尽快成长, 尽快成功, 成为精英, 实现个人职业发展梦想。
摘要:近年来,自制玩教具颇受老师欢迎,但有些教师自制的玩教具并没有实现它们应有的作用,虽然华丽但却成为幼儿园的摆设,只注重了玩教具的装饰性、欣赏性,并没有注重玩教具实质的作用,本文对教师自制玩教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玩教具;自制;意义;原则
幼儿教育是儿童的启蒙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决定了游戏和玩教具是幼儿阶段认识世界,实现身心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学习方式,是幼儿自发的自然状态下的主要学习资源,也是实施幼儿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游戏是幼儿的生活,玩具是幼儿亲密的伴侣,利用玩具进行活动和游戏是幼儿的天性。[1]玩教具和活动反映了幼儿特定年龄阶段特有的兴趣、需要和学习特点,让幼儿在活动和玩教具操作中学习、探索、发现,不仅能丰富知识经验,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还有利于意志品质和个性的形成,有助于爱学习、爱探究的良好动力特征的形成,有助于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富有个性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幼儿园玩教具水平,大大提高幼儿玩教具的发展,才能满足儿童教育个性化的发展,为儿童教育和发展规律提供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食粮。但是,并不是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任何玩教具都可以从市场买到。因此,就要求幼儿园教师具有专业的素质、发挥才能,根据本园、本班幼儿开展游戏活动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自制玩教具,一方面可以弥补市场上商业玩具
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为幼儿创造更适宜的游戏和学习条件,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一、玩教具的含义
在研究教师自制玩教具以前,首先,我们要了解它们的含义,什么是玩具?对于孩子们来说,“玩具”可以是任何东西,如:吃饭时小勺、小碗就是他们的玩具;走在路上,路边的石子、土块就是他们的玩具;垃圾桶里的花花绿绿的包装纸也是他们的玩具;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只要是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幼儿探索到身边以及手边可及的每一样东西,并且会在不知不觉玩的过程中,就把这种东西变成了可以玩的“玩具”。
“玩教具”也称之为“教育性玩具”,则是把玩具“用于提供幼儿游戏的特性”和教具“用于教的目的”合为一体,以帮助幼儿能愉快地学习和理解某种知识、概念和原理。教育性玩具在制作中改变了教具的单调性,发挥了玩具吸引幼儿的特点,增加了教具的趣味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淡化和模糊了玩具和教具的区别。
幼儿园纲要(试行)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育原则,因此教师要在一日活动中有目的地为幼儿提供充分、多样、有趣味性的玩教具,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以及技能。
二、自制玩教具的意义及价值
许多幼儿园一直以来都有买来的玩具和教具,却都会在本园开展自制玩教具活动,可见自制玩教具在幼儿园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优势。
首先,自制玩教具有助于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教育创新要从娃娃抓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要从幼儿教育抓起。儿童创造性的灵感和天赋往往是从游戏和活动中发展的。在儿童游戏活动中,玩教具是不可缺少的教学资源。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广大教师把自己对认知规律的把握以及对知识的领会,经过自己思考创新,并亲自动手制作活动玩教具,让这种自制玩教具成为物化为知识的载体,是自制玩教具的生命力所在。玩教具虽小,但它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和儿童创造精神的体现,也是幼儿教育教学重要的物质手段和教育资源,对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儿童越小,创造力越明显,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力也在逐步减少,到成人甚至创造力的检查分值为负数,原因是什么?这是我们成人教育的失败,以前“填鸭式”的学习剥夺了孩子们从小创造力的培养,以致于现在在“填鸭式”的学习方式下长大成人创造力的贫乏。外国的研究一项接着一项,外国孩子们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小小年纪由于研究发明而变成了百万富翁,这不能不说与他们的开放式教育——“游戏就是教学”有密切联系,他们从小的活动就是在充足的玩具中游戏,得到快乐的同时创造力也在培养。现如今,我们国家也在幼儿创造力培养中下足了功夫,我们教学工作者则要从我们做起,抓紧对下一代的培养。在幼儿园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玩教具,以便他们在玩游戏、玩玩教具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中培养创造力,让幼儿感觉到创造就是这么简单,从小培养不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
其次,自制玩教具可以减少幼儿园经费的支出,增加幼儿玩教具的补充,而且,在自制方面,更能引起幼儿的共鸣。不少幼儿园因经济的原因无钱购置玩教具或由于市场上难买到合适的玩教具,而只能用自制玩教具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但更重要的是自制玩教具因来自教学实践的需求,比市场上购买的玩教具更符合特定的教育目标以及特殊的教育活动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市场上商品玩教具的发展往往滞后于幼儿教育实践的要求,所以要获得满足幼儿教育活动需要的玩教具,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制。这也正是我们幼儿教师开动脑筋,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了不计其数的深爱幼儿喜爱的玩教具动力所在。其实,在很多幼儿园中,制作玩教具已成为他们的传统,广大教师制作的玩教具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们用自制玩教具创设幼儿的学习生活环境,用自制玩教具传递知识和文化,用自制玩教具愉悦孩子们的心情,用自制玩教具来促进孩子们各方面的发展。
自制玩教具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解决经费不足上,更多的是通过开展自制玩教具活动,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贯彻创新教育从幼儿抓起,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际体现。
三、自制玩教具的原则
教师自制玩教具在很多幼儿园已成为传统,但有些教师自制的玩教具并没有实现它们应有的作用,虽然华丽但却成为幼儿园的摆设,很多教师做玩教具时只注重了玩教具的装饰性、欣赏性,并没有注重玩教具实质的作用,缺少幼儿参与的玩教具就如同缺少了“灵魂”一般,那么怎样的玩教具才能吸引孩子注意力基础上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呢?教师自制玩教具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除了最基本的教育性、趣味性、科学性、安全性,还应该遵循环保性以及区域性。
1. 环保性原则
这几年,“环保”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因此,环保工作就要从小抓起,让幼儿有个好的习惯。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制作玩教具时,实现玩教具的环保意义,注重废旧物利用,除“实验性”以外,尽可能少地提供有害身心的物品,如白色垃圾不能提供给幼儿做加热玩具,可以做成降落伞之类物品。我们可以提供给幼儿一些不含有害物质的废旧物做玩具,如:把几个废旧露露瓶绑在一块,用绳子拉上,就变成了“高跷”;把易拉罐埋几个在沙土里,有高有低,就变成了幼儿喜欢的“梅花桩”;大的废纸箱涂上漂亮颜色,抠出“门”和“窗”,就变成了幼儿的“小房子”等。
2. 区域性原则
制作玩教具还要因地适宜,根据本地区区域特点制作有特色的玩教具,如在山区幼儿园可利用自身优势,用秸秆、种子、各种农作物皮等做成有特色的玩教具,既新颖又有教育性,彰显本幼儿园的风格。
教师的自制玩教具还存在着可操作性、时代性、创新性等原则。在过去,自制玩教具流于表面、形式化,注重观赏性,追求华丽漂亮等,经过时代的发展,自制玩教具更注重实质内容、可利用的价值,是否吸引孩子们的兴趣,促进孩子发展,具有多功能性等。
在设计玩教具时,教师需要运用学前教育学、认知心理学和玩教具设计等相关理论。其实,幼儿教师只要动脑筋,都可以变成心灵手巧的设计师,在教学时多为幼儿想一想,我们自制的玩教具会更实用,保留会更有价值。自制玩教具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玩教具的使用也涵盖着现代教育思想。有关部门应该多组织各幼儿园评比“自制玩教具”的活动,可以为各区域不同办学水平的幼儿园之间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促进各园之间的广泛交流,促进幼儿园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师可以通过此类活动,观摩评比优秀玩教具,实现教师们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从而整体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论》,北京
[2]刘焱.《全国幼儿园优秀自制玩教具展评活动评审委员会报告》
[3]刘焱.《幼儿园自制玩教具活动的意义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学前教育研究》
我个人认为惩罚要有度,教育要有爱,爱要善于欣赏,爱要善于引导,爱还要善于感化,爱同样需要“惩罚”!但要温柔地惩罚,用爱的艺术托起生命的厚重,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师教育的源泉,有了爱才有教育的生机。尽管没有
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没有爱的教育却是不成功的教育。
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特别是在育人方面应该学会艺术的处理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解决。很多时候学生的心理是很敏感的,需要老师细心的呵护。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的犯错,在犯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不足从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所以对于学生的错误老师应该学会宽容和理解,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过来。惩罚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
体罚也应该从学生的性格和犯错程度入手,每个学生的性格和抗挫能力不同,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就像做衣服一样量身定做才是最合适的。首先,教师要先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委,问清原由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处罚学生;然后从他们的性格入手,用适合他们性格的方法去教育他们,不能光用打人和体罚,这样不仅违法,而且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伤害,也降低了老师的人格。体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了严重影响。教师要采取表扬激励的办法,教师在学生违规时,应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方法,使学生心服口服,而不是一味地去体罚学生,收到较好的效果。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作为教师不仅是充当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还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中学生不少心理问题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也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得以解决,换言之,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高。那么,教师作为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承担者,是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心理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和促进者,教师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特殊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未能引起教师足够重视。某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
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心理投射,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要发挥铸造学生心理、塑造学生品德、启迪学生心智的作用。在学校中,中学生与教师直接接触最多,受教师影响最大,教师在课堂内外既教书又育人。教师渊博的知识,和蔼可亲的教态,炽热的感情,踏实谦逊的作风,无不给学生的心灵打下美好的烙印。同时,教师宽广的胸襟、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品德也会深深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发挥巨大的作用。让教师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正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生心理问题产生一般可归结为三个原因:
(1)在日常交际中对人际关系的焦虑。中学生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交范围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很难得到成人正确指导其交往能力,难免会由于交往不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例如,有些学生缺乏自信,个性过于孤僻,内向;有的则任性,虚荣,嫉妒心强;有的害怕交往,害怕谈话。
(2)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学生在平常,由于所处的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父母离异造成孩子抑郁或走极端;社会不良风气,复杂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心理矛盾、困惑、疑虑,教师不得法的教育和严厉、放任,使得孩子对抗情绪或畏缩心理形成。
作者:朱海青
●评判幼儿的探索行为,只能从其探索的结果出发吗?
●是否存在一个评判幼儿探索能力的标准?
实录
要评价一个孩子是否具有“探索的能力”或判断孩子探索水平的高低,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我在探索型主题活动“桥”的探索中遇到这样的情景:
杰杰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孩子,思维水平、生活经验、动手能力都比较低,而且又很好动,很少能够静下心来有始有终地完成一件事情。
在搭建“桥”的活动中,他没有与别人合作,而是选择了独自探索。他用了两天的时间,完成了一座“桥”。要说他搭的桥,既没有引桥,而且还有点摇摇欲坠,实在是看不出一点儿“桥”的样子。但是,他能够克服种种困难,专心地搭出这样一件东西,已是很大的进步了。
晨晨是班里最能干、知识面最广的孩子。在搭建“桥”的活动中,他和同伴合作计划建一座规模庞大的“公路桥”。他们花了两周的时间,几经修改甚至推翻重建,最后还是没有建成一座令他们满意的“公路桥”。我发现他们的问题首先是不会合作。晨晨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孩子,但是他所在小组中的.其他成员都很有个性,在合作中他们不断发生矛盾。他们都能想出各种各样的点子来,虽常常会有惊人之举,但却无法达成共识。
思考
这两个幼儿,究竟谁的探索水平高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找出支持幼儿开展探索的因素。支持幼儿探索的最根本因素就是他们的探索兴趣,而经验则是幼儿能否持续开展探索的关键,经验的丰富程度也会使幼儿开展探索的起点各不相同。
最易被观察和评价的,应当是由探索行为所表现出的结果,这也成为评判幼儿探索能力的最常用的直接标准。但是,结果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幼儿探索能力的一部分,而另外一部分,也就是最有价值的那一部分能力却隐藏在幼儿开展探索的过程中,这个过程综合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如:幼儿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遇到突发情况时的态度、将间接经验在实践中运用的能力等。事实上,这些方面的内容才真正体现了幼儿的探索能力。因此,不能仅仅凭借幼儿的探索结果来判断他们探索水平的高低,因为那样做是有失偏颇的。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 意见、建议是教师与学校领导心与心的交流, 是畅通上下级关系的主要渠道, 是学校各项工作重要的、宝贵的财富。在实际工作中, 教师能否真心诚意地为学校提出有建设性、实质性的意见或建议, 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应出学校主要领导或领导集体与教师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 更能反应出一所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一位专制的领导或工作不力的领导以及工作不作为的领导, 也许不会听到或看到教师们所提的意见或建议, 这其实是一种“冷意见”、“冷建议”。实际工作中, 教师经常为绩效工资考核不公, 制度缺乏人性化, 提干、表彰、职称评聘不透明等问题同领导发生争执与矛盾, 这充分说明教师的意见或建议是有的, 只不过是领导们没有把教师的意见或建议当回事而已。长此以往, 教师当然也就不把领导的“意见会”、“建议会”当回事了。但凡在学校工作的人都知道, 学校每年都会举行教师向学校或校领导提意见或建议的活动。有时要求教师当面提, 有时要求教师把意见或建议写在纸上。但大多数情况是“冷场”了, 最终, 大家被迫无奈把一些无关紧要的意见或建议写在纸上交了上去, 甚至有些教师干脆只交“白条”。那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无”的背后是什么呢?是教师责任意识不强, 还是学校或校领导真的就没有什么问题可提呢?从日常观察到的学校情况来看, 二者都不可能, 尤其是后者, 可以说是绝对的不可能。
教师无意见或无建议, 并不代表校领导们的工作已经做到了尽善尽美, 而恰恰相反, 有可能是领导们的工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也可能是领导们的领导方式、工作作风存在着问题。对此, 学校领导应当深思:作为领导是否对教师的意见或建议有“听之则喜”的雅量?事实说明, 只有平时能听得进教师意见或建议并能积极采取措施落实意见或建议的领导, 教师才愿意、乐意为其提出意见或建议, 否则, 是不会向其提出有实质性的意见或建议的。对于那些走形式的意见或建议会, 教师则会“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因此也就出现了教师无意见、无建议现象。良药利于病, 但毕竟“苦口”;忠言利于行, 但毕竟“逆耳”。所以, 校领导要想听到教师们的意见或建议, 必需要有一种博大的胸怀。有些领导对教师所提的意见或建议, 不是听之则喜, 而是听之则“怒”, 不管所提的意见或建议有没有道理, 一听则“跳”。还有些领导虽然在教师会议上或教师面前表现出“虚心接受”意见或建议的样子, 但一旦教师们真的把意见或建议提了出来, 就不一样了, 甚至会觉得是在故意批评他工作不力或不到位, 进而对所提的意见或建议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放置一边。因此, 我们的校领导应该认认真真地去思量一下自己是否具有“知过就改”的态度。对于一个不能勇于承担责任和“知过就改”的领导来说, 即使教师们提出了意见或建议, 他还会我行我素, 该怎么干就怎么干。这无形中浇灭了教师提意见或建议的热情, 当然以后也就不会再提了。
还有, 单位内是否有知无不言的良好氛围, 这也是教师是否愿意和乐意提意见或建议的一个直接原因。虽然我们一向提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 言者无罪, 闻者足戒, 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但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的有些领导并没有这样广阔的胸襟和较高的素养。他们不但没有这样的胸襟, 有时还认为教师给单位或自己提意见或建议是在找他们的“茬”, 找他们的麻烦, 出他们的丑。有时还会对提建议或意见者进行打击报复, 给其“穿小鞋”, 应表彰的不给予表彰, 该提干的不给予提干等。
其实, 没有意见或建议也是一种意见。虽然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准确, 但多数情况下是对的。从某种程度上说, 教师没有意见或建议其实就是有意见或有建议, 甚至意见很大, 建议很多。作为领导, 必须正确、认真地对待教师的无意见、无建议现象, 要对此现象作具体认真的分析研究:是单位或自己身上真的不存在问题呢, 还是教师不愿意向自己提意见、建议呢?如果是教师真的不愿意提意见、建议的话, 那问题就十分严重了。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 那么, 就应该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方法了。要经常性地深入到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 要和教师打成一片, 多倾听他们的呼声, 甚至允许他们发发牢骚, 让他们畅所欲言, 无所顾忌。只有做到这样, 学校的各项工作才能取得不断的进步。如果听不到一线教师的呼声, 那么, 学校的工作就不会得到他们的积极参与、配合与支持, 学校的工作也就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因此, 学校不妨开通“网络建议意见”平台。在学校网站上开设一个“网络建议”讨论专区, 供大家匿名或实名讨论发帖子。如果没有自己的学校网站, 可以到大网站上注册一个博客, 在博客中张贴要讨论的帖子, 供大家发表意见或提建议。还可以利用校园局域网, 在主机上设定一个共享的“建议或意见”文件夹, 存储大家不记名的意见或建议。这样, 可以有效消除教师们以往那种恐惧领导报复和遭到领导不公正对待的心理, 让教师们能毫无顾忌地为学校提出宝贵的意见或建议。有了意见或建议后, 校领导应该狠抓意见或建议的落实工作, 并对意见或建议提出者给予表扬与感谢, 甚至可以给予奖励。对于那些不具有全局性的意见或建议, 校领导也应该在会议上作出详细的解释与说明, 争取得到教师们的理解和谅解。
一、从执教老师的角度
(一)是表演性的教学还是尝试体验性的教学。
表演性的教学,执教者不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根据观摩者的反应来调控自己的教学模式,具有舞台性。尝试性体验教学,执教者根据幼儿的反应为依据,随机灵活调控教学进程,与幼儿产生共鸣,流露出自己当时的真实情感。在这一点上,执教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困惑。如果是园内的观摩活动还好说,用自己班上的孩子,教学场地、教学材料基本自己搞定,不过要自己觉得没问题了才让大家观摩。如果是重要对外接待观摩,那就是“水分十足”的精彩演出。首先,“智囊团”要和执教老师商榷领域,然后是兴师动众的做课前准备,接下来要借班教学,不断修改,以至达到完美,最后以小班教学的形式呈现给观摩者。时代在变,观念要改,我认为一个好的观摩活动,应该有老师的随机性,有创造性,是一种体验,也是一次尝试,从而少一些甚至不是表演。
(二)如何把握能力与问题。
对于观摩活动,执教老师也许会在连个取向中徘徊:是展示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技能,还是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从而互相交流学习?执教老师的取向不同,结果相异:前者,老师在做足了功课的基础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让大家无“话”可说。后者,经过课后研讨,发现了许多问题。我更崇尚后者的勇气,执教者应该把握机会,把承担观摩活动当作一次学习,让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前不久,我们单位有两位年轻的老师(一位执教,一位协助)代表小班年级承担了一个观摩活动,观摩者有小班年级所有老师、本单位相关领导、其他幼儿园多位园长。活动前,小班年级所有老师加执教者聚在一起商讨活动领域和主题,主题确定后请示领导,得到领导的赞同。接下来我们又打算加班加点协助执教老师准备材料,商榷活动过程。我们这一想法被领导知道了,她否定了我们的做法,鼓励两位老师放开手脚,不要有过多的顾虑,不要准备得太唯美,否则观摩活动就变成了一场秀。如此一来,在活动中,执教老师轻松自如,游刃有余。在活动后的研讨中,有不少的“问题”被观摩者“揪出来”,大家一起研讨,执教者也及时反思改进。我想这样原生态的活动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观摩者都受益匪浅。
二、从幼儿的角度看
(一)幼儿是否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疑,兴趣是影响幼儿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幼儿兴趣所指向的活动层次,可将兴趣划分为感官兴趣、内在兴趣和中间兴趣。幼儿在活动中,是否有兴趣,是否积极主动,是否专注于活动,是否能与材料,与教师,与同伴进行有效互动,这是执教者要把握好的问题,也是观摩者比较关注的问题。在我上面提及的观摩活动中,无论是活动材料还是活动内容都深深的吸引着幼儿。老师为幼儿提供了足够大的活动场地,足够多的并能支持不同能力幼儿的活动材料:木质的平衡木、高矮不一的板凳、高矮不一的人字梯、长短不一的木梯、大小不一的木块,软软的海绵垫等等。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活动“我们的游乐场”。活动中,幼儿是主体,老师根据幼儿的行为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做到教师的“教”支持幼儿的“学”。面对自己喜欢的器械材料,老师的鼓励和同伴的肯定常在耳边响起,如此,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贯穿于活动的始终。
(二)是否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在活动中,幼儿是否有获得,幼儿的学习效果任何,不同幼儿获得程度有多大,学习效果对幼儿有何发展价值。其实,任何课程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幼儿获得发展,观摩活动的目标更是如此。从观摩课的角度看,除了发现问题、改进课程,那就是使幼儿得到发展。如果支教者能做到两者兼备,几乎就理想化了。幼儿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执教者在方法上联系幼儿原有的经验,寻找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认知规律的领域。还是以上面提及的观摩活动为例:幼儿通过运输材料,走、跑、跳、推、拉、攀爬等体育技能得到相应的锻炼与发展;通过活动操作过程,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当然这种发展具也许有一定的表面性,甚至一过性。关键是观摩活动后大家的研讨,大家根据此活动的得与失,各抒己见,有理有据地提出建设性的建议,进行一场头脑风暴,各种观点互相碰撞。在这种氛围中,执教者是受益者,问题一点一点的解决了,此观摩活动也得到了有效的改进。但在我看来,最终的受益者还是幼儿,他们将在执教者的进步和课程风暴中得到更长久的发展。
3、我认为觖决小学生“早恋”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细心观察,温情教育做为班主任要细心观察每一们学生,一旦发现班级里学生表现出来了“早恋”行为要及早进行教育,不必小题大做,但也不可任其发展。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于这些问题他们根本就不懂,老师要对他们进行温情教育,给他们讲一些简单的感情方面的问题,说一些对他们身心健康不利的道理,切不可粗暴对待,简单了事。这些学生思维更敏捷,容易情绪波动,产生极端行为。所以,对他们更要倾注十倍的爱心。
二、联系家长,亲情教育孩子出现了这样的“早恋”现象,班主任要及时和家长沟通,家长的亲情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家长要多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不要让孩子过多的接触大人的活动,多给他们讲解一些男女生正常交往的道理,家长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当孩子面说些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话题,建立和谐文明的家庭氛围。
三、引导学生正确接触网络随时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家庭也都有了电脑,电视更是家家都有,要引导学生正确接触网络,不要接触一些对自己身心不健康的东西,多看一些不意义的节目和信息,更不要效仿一些不适合自己年龄的现象。
什么是科学造假?
科学造假是为了取得某种利益而采取的抄袭、剽窃他人科学成果,或者编造数据,捏造科学事实等。科学造假的动机是什么?
动机是指一个人想要干某事情而在心里上形成的思维途径,同时也是一个人在做某种决定所产生的念头。纵观国内外的各种科学造假事件,无外乎“利益”二字。要么为了博得好的名声,要么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利,亦或者是在压力面前没有选择知难而进,进行自我挑战,而是采用投机取巧的方法。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常常只是刹那间的决定,就会彻底毁了一个人的一生。科学造假的案例 黄禹锡事件
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检察机关经调查发现,韩国科学家黄禹锡没有克隆成功人类胚胎干细胞,所谓“用体细胞克隆的胚胎干细胞”是不存在的。2005年11月以来,黄禹锡在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问题上造假的事实逐渐败露。2009年10月26日,韩国法院裁定,黄禹锡侵吞政府研究经费、非法买卖卵子罪成,被判2年徒刑,缓刑3年。“日版黄禹锡“事件
据日本共同社消息,东京大学多比良和诚教授2003年发表论文,称其研究小组将“dicer”酶的基因植入质粒,通过大肠杆菌合成了这种酶。2005年,日本一学会称多比良相关多篇论文涉及的实验无法重复,东京大学要求多比良进行再现实验,结果亦与论文不符。金童造假事件
哈佛大学博士、免疫学研究领域的世界级“金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副教授范·帕里耶斯,自2000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后,在《科学》等顶级刊物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被誉为“百年一遇的天才”。但是后来他却被同事检举造假。在校方掌握了翔实的证据后,帕里耶斯终于承认至少在一篇论文和数篇手稿中编造了数据,并在申请科研基金时杜撰了合作者姓名和数据。国内造假事件 据国内媒体报道,四川大学教授丘小庆有关“靶向抗生素构想”的论文被质疑为“造假”,其原因有两个,一是样品检测结果与论文所述不符,二是没有复制成功的样本。论辩双方目前仍在就此事交火,尚无权威定论。科学造假发生的原因
一、体制原因。科学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术量化考核”,即以学术论文在何种刊物发表或者发表了多少篇(部)作为职称评定和职务升迁的考核标准,而不以学术含金量作为衡量指标。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大老校长章开沅教授在不久前的一次讲座中指出,现在教师评职称、本科生保送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都必须公开发表多少篇论文。这种量化的评审制度和评价标准是导致学术造假的根源之一。这样一来,在老师们中间,就会出现为了评定职称便进行论文重复发表,“一稿多投”的现象。学生们中间,为了完成毕业论文,捏造实验数据,或者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去网站上,下载、抄袭他人论文。
二、学术机构、期刊单位、造假者单位对科学造假行为的纵容和包庇,也成为科学造假的一个重要原因。伦理学研究的权威学者甘绍平曾经这样总结道:“学者基于本身利益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考量,一般不愿揭发造假事件,不愿意少一个朋友多一堵墙。发了假稿的刊物也不愿自我揭丑纠错,怕影响自己的声誉。造假者单位更是以治病救人为出发点和着眼点,不愿对肇事者严厉惩处。受害人不揭、当事刊物不理、责任单位不管等多种因素的‘完美组合’,自然就造成造假成本极低的局面。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以和为贵”,同事之间、朋友之间、或者熟人,即使发现了有科学造假的行为也不愿意去进行深究,这便为大家的造假行为提供了温床。
三、社会浮躁,急功近利。挪威综合癌症中心研究员苏伯去年10月在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论文,称使用药品可降低口腔癌风险,后来他承认,其依据的数据资料,是自己凭空编造的。23日,苏伯通过律师向外界承认,他在其他论文中也捏造了部分数据。关于造假动机,苏伯的律师说,“他这么做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荣誉、名望和学术成就。”
四,与个人素质高低有关。如果一个人科学素质高,自我控制能力强,能够禁得起外界的诱惑,那么他便不会进行科学造假。这是一个人的品质问题,是一个人的操守的体现,更是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不可触碰的底线。要是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被社会的歪风邪气所影响,那么必将掉进深渊,名声扫地,无可救赎,被同行所鄙视,被后世所唾弃。如何看待科学造假?
人生犹如一张白纸,容不得半点污点,尤其是科学工作者,他们对自己的名声看的犹如自己的生命。因为科学是严谨的,所以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容不得半点造假。
科学家需要严于律己的精神,要严格的要求自己。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为外界压力和诱惑所动,建立起严谨的作风和良好的心态,以及始终保持对真实而不是受眼前利益趋势而妄想的一种耐住寂寞的至高境界!如何正确看待科学造假?
一、要通过不断建立健全相关法制,给学术行为不端者以法律的惩处。
二、当前的“科学造假”**说明,科学的确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实事求是是社会的普遍标准,更是科学家的道德底线。
三、对科学家来说,对虚名浮利的免疫性,应该高于其他行业的人。另一个值得汲取的教训是,对科技成果的发表要更严谨一些,要有更严格的评估程序,要让科研成果经受一定的时间考验
四、科学的尊严是必须维护的,事情的真假是必须说清的,这一点毫无疑问,进行严肃的处理也是应该的。但在真相大白之后,某些“善后”之举也是要考虑的。以黄禹锡为例,他的有些实验成果是假的,但也有些是真的。黄禹锡本人应该说还是极刻苦的研究者,对这样一个人,是否应一棍子打死,让他抬不起头,做不了事?这是考虑之一。对做假或失败的实验,是否可以作为借鉴,是否可以做一点剜烂苹果的工作,汲取一些有益的东西?这是考虑之二。如何防止科学造假
一、治理学术腐败,要道德、行政、法律三管齐下,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二是健全管理体制,完善评审制度和评价标准,摒弃单一选择模式,选择多种审核方式。实地做好选择要有支撑,有深度。
三是管理主体不得力,我国尚缺乏独立而统一的学术腐败专门处理机构,往往通过内部处理,导致相关部门要么袒护阻挠,要么处罚过轻。并且管理制度不完善,在防范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上,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而且司法机关也很少介入学术造假的调查处理,这种缺位一方面使治理手段缺乏法律威慑力,更重要的是,处理往往局限于道德声讨、人事调整等层面,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制度来规范和保障,难以应对学术造假频发现状的挑战
这是我们搜集来的问题,以及请心理咨询师孟迁给出的解答,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我最深的感受是和父母不亲,就是彼此之间很客气的状态。
我希望你放下对理想父母的幻想,放下对家庭应该怎么样的假设。任何状态都是正常的,亲子关系本质上就是一个人和另外一个人的关系。如果你可以和学校里的某位老师不亲,如果你可以和单位里的某位领导只是客气,那么你和父母也可以。他们都是某个环境,家庭和其他的环境,都是一个环境。其实我们只需要想想,这个世界上有的,有哪些是家庭里没有的呢?
不要对家庭有特别的期待,好像家就代表温暖。不!家代表伤害的时候多的是,可能很深的伤害都在家里。家也不一定代表联结,没有联结的家多的是,所以不需要有这样的期待。
如果和家人不亲,但是你有非常亲密的朋友,那就很好。如果父母没有给到你的爱,你的某位师长、某位伙伴,某个特殊环境中的某个人给到你爱,那就可以了。不要再把父母看作是我们获得爱的源头,这是一个误区。不!整个世界给我爱就可以。爱就像收入一样,哪里给我爱都可以。我不需要锁定在必须从家庭那里得到爱,家庭并不是我的根,我的根是生命本身,是心灵,不是父母那对普通的世间男女。
我妈妈很强势,经常对我说“你是不懂啊,你这是愚蠢,知道吗”,我该怎么办?
你可以接纳你妈妈认为你不懂,认为你愚蠢吗?
老年人很多价值观是明显狭隘的,我们何必期待一个价值观更低的人来认同我们?
比较成熟的心态:我不需要我妈妈来理解我,我倒是可以理解和赞成妈妈,妈妈你那样想那样做,有你的道理,但并不适合我,我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且很确定,并不需要你来认可。
另外,不需要去抱怨妈妈强势,我们自己站起来和她平等了,她的强势就无以立足了,不要期待父母不强势,要自己站起来。站起来不是反对她,不是高过她,而是和她平等,尊重并行使自己的主权,也尊重她的主权。
对父母有很大情绪,我不恨他们了,但我无法说出我爱他们,卡在这里了。
无法说出爱他们,就是恨意尚在的证明。但“恨意”不是问题,穿越恨意才会接触到爱,每次涌现的情绪本身就是线索。
首先尊重和感谢这些情绪,这些情绪都是我们内在的信号、爱的呼求的信号。我们先非常认真、郑重地记录它、允许它,看看它们发出的是哪些爱的呼求。
通常,我们在觉察和父母关系的时候,会有一些社会批判在里面:比如我不该怨父母,我应该原谅父母;父母是有苦衷的,我应该理解和接受他们。先不要想这些,我怨就是怨,恨就是恨,我想骂就是想骂,想攻击就是想攻击,当这些充分地被展现之后,水落石出地将是我们原本对爱的呼求。
我觉得他们不懂改变,所以想找方法帮他们改变。
如果你的心意里面非常希望他们改变的话,这明显是你对他们还有需求,并不是你爱他们。从他们的角度来讲,他们在混乱迷茫当中在冲突当中已经很痛苦了,你还期待他们改变,他们又改变不了,反而增加了压力啊。如果你内心很平安很自足,对他们没有需求,而是去接纳他们的话,他们会感到很放松,他们的争吵有可能减少,也有可能不明显减少,但他们一定能感到你那种接纳当中的爱和安定,而这个对他们来讲是非常宝贵的,他们现在非常看重你的看法。
我妈妈就是不开心,总放不下对别人的怨恨,我怎么做才是爱她呢?
爱一个人不是要一个人开心,而是无论开不开心我都爱妈妈,你期待别人开心可别人就是没有办法开心,对她来讲开心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她的人生有太多的失落、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伤痛,即便你作为儿女做到一百分,她还是无法快乐起来,因为你只能影响她几分之一,她的其他部分你完全影响不到。
这个时候你期待她的开心,其实无形当中又增加了她的压力,她自己不开心,还要怕你因为她不开心而不开心。
放不下怨恨自然就不能快乐,但是我们的责任不是改变她、教导她,除非她自己想要改变来问我们,否则期待她改变对她意味着“否认”,她会更难过。这时候爱就是接纳,放下对妈妈改变的期待,接纳她的状态,在心里对她说:你可以不开心,是的,那就是你的痛苦,你可以在痛苦里面,你可以不懂得爱自己,但是我爱你,你可以混乱,你可以观念局限,可以无谓地焦虑,但是我爱你。
我状态不好时,不敢和妈妈说我心情不好这类的,我怕她担心。我无法面对妈妈对我的担心和焦虑。
不要害怕对方担心,怕对方担心,就是在给对方担心。我们如此不喜欢别人给我们的担心,为什么要把担心给别人呢?
担心是一个人的选择,对于父母的担心,我们最好的态度就是接纳和允许,而不是对他们负责。对他们负责的意思就是我想减少他们的担心,我报喜不报忧,这是人们惯性的做法,被提倡的。但实际上它是有害的,对双方都有害,除非妈妈那方明确说“请不要告诉我坏消息”。
害怕别人担心也和自己的自信程度有关,如果你非常相信自己,你知道自己没有问题很OK,你就不需要害怕别人的担心,因为你知道那是没有必要的。在我的生活里我对妈妈从来不报喜不报忧,有些情况可能是她担心的,但我还是告诉他,她担心我就让她担心,但是我知道自己会走过去,当我自己心里有底的时候,妈妈也没怎么担心。
母亲一直都喜欢说她经历的那些苦难,可是我没办法接受,所以没办法回应。
父母向孩子诉苦是一个越界行为,孩子承担不了这么多的共情,很容易陷入“拯救父母”以及“内疚”。我的萨提亚老师玛莉亚,经历过二战中的逃难生活,她说“我不需要我的孩子们记住我有多苦有多难,我希望他们欣赏和感谢我活下来”,我觉得这是作为父母的一个成熟态度。
但是我们不能要求父母把自己的创伤疗愈得这么好,他们这样做我们就去尊重他们这样做。作为子女,我要说两点:
其一,我们不必为了讨好而听父母说,不必为了不听父母的诉苦而内疚。如果他们因此不喜欢,那也没关系,只要我们心里还爱他们就好。
其二,如果我们选择听的话,我们要记得回应他(她)对爱的呼求,而不是他(她)的观点。父母渴望被看到,渴望被肯定,渴望被共情,这些是对爱的呼求。我们就认真地去看他(她),不去争辩对错,不提及那些其实可以否定的东西,不去纠正或者教导,不去期望对方改变,只是体会他们的合理性。对其不太合理的地方不要管,然后去慈悲。就像看一个孩子在牢笼里困兽犹斗一样,就像看一个孩子在水里挣扎一样的慈悲,只要他们还不准备跳出来,我们就不要随便去给建议,只是看着他(她),只是慈悲就够了。
【如何看待幼儿教师职业】推荐阅读:
如何看待综合性学习10-11
如何看待大学生逃课现象10-05
如何看待核电在我国的发展11-19
如何看待中学生的早恋问题06-25
如何看待人生的得与失(论文)07-01
如何看待沁和公司的发展前景11-03
中国企业如何看待英国大学的调查报告06-02
客观看待事物教案10-09
书评以自由看待发展12-08
正确看待党风廉政建设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