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精选13篇)

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1

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

一、转变观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二十多年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使我深刻认识到,如果师生关系处于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就能营造出良好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对自己的教育和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做到事半功倍;反之,如果老师高高在上,因不能平等对待学生而导致紧张的师生关系,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又不利于自己的教育和教学,出现事倍功半。作为一个老教师,受一些“师道尊严”的旧观念影响,加上性格较为急躁,在很多时候以管代教、以堵代疏,用老师的权力去逼迫学生服从自己,出现过不少师生关系紧张的时候,结果就是自己和学生都不愉快,达不到教育教学效果,即使学生表面服了,但其内心也是不服的。这些教训,使自己真正认识到了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也因为这个原因,这次研讨会我就毛荐自遂,主动成为发言者了。

二、要关爱学生。在随英德市首届“名班主任”培训对象到肇庆中学、顺德一中等地交流学习时,感受最深的是指导老师——广东教育学院的王玲教授在点评时说的两句意思相近的话:一句是“成功的班主任=爱心+智慧”,一句是“没有爱当不好班主任,只有爱也做不好班主任”。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才能和蔼地对待学生,包容学生,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亲弟妹、亲儿女,才有可能真正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刚毕业时,我在省铁子弟学校做初一的班主任,听小学部老师说,这班学生在六年级时以纪律散漫、不服老师管教而出名的。我带着刚工作时的一腔热情,课间与他们一起交谈,课后或与他们一起走路回家,边走边聊,或与他们一起打球,一学年对全班所有同学家访一次以上。三年耐心细致的教育,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们与我结成了深厚的情谊,师生关系非常的和谐,他们的也学业进步很大,全部升上了高一级学校,其中马新燕以当年全县中考状元考上广东省交通学校。在之后的班主任工作中,由于身体原因,脾气较躁,但我对学生仍然很关心。比如任03届高三班主任时,大部分课间时间我仍是在课室,或回答学生提问,或做思想工作,或拉拉家常,嘘寒问暖。有个叫陈翠梅的学生(张校很了解的),高考前由于心理压力大而失眠,我带她去看医生,之后三天的中药都是叫老婆煲好后我端到课室去,使她很感动,高考发挥很正常,上第三批线。为了关心、了解学生,我在家里摆了两席,请了十八位同学吃饭。一系列的关爱,使师生关系融洽,班风、学风不断向好,我班的高考成绩当然也最好。

三、以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老师是为人师表,一定要当好表率,以身作则。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不留长发,那我就一定做到不迟到,不留长发;要求学生集队集会迅速,我也就会早早的到;要求学生要保持良好的纪律,我就不会与其他老师站在一边聊天。劳动时与学生一起搞,或做示范;跑操时,尽可能与他们一起跑;对学生说到做到,承若的一定要兑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理,久而久之,就好赢得学生的尊重,就会征服学生,从而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四、要构建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平台。现在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特别是高中学生。我的做法一是按照魏书生说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设立很多的职位,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职务,如仪容仪表检查员、班规落实检查员等,而且都有相应的权力。此外,有的班干尽可能实行轮岗,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豪感。二是班会课尽可能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去组织,班主任只起个画龙点睛的点评。学生普遍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对老师的抵触情绪大大减少。三是其他方面如一些活动的组织等,也让学生组织。这种民主管理受到学生欢迎,提高了老师的威信,减少了师生间的冲突,促进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其他还有一些方面,如要尊重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等,由于时间原因就不一一详谈了。我相信,只要有心、只要用心,老师们就一定能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2

一、当前的高校师生关系中尚存在着不和谐的现象

(一) 师德滑坡损害教师形象。

近年来, 随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其他种种思潮涌入学校, 使高校这方净土也变得不纯净。部分高校老师水平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学术风气不正、学术道德失范, 不仅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 也使得高校师生关系增添了许多功利主义色彩。例如, 许多老师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评选优干、发展党员等方面夹杂了太多非工作因素, 而致使教育的公正性缺失, 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高校教师师德滑坡现象不单单是教师本身道德水平下降使然, 更多的是整个社会的不良风气使然。

(二) 高校重科研轻教学, 致使教学管理流于形式。

无论从教学规律还是从大学教育的高要求来看, 教师的学术研究都是必要的, 这不仅有利于教师把研究成果吸纳补充到自己的教育内容中, 而且学术活动还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和处理方法等。但即使把学校建设成研究型大学, 它仍然不是研究所, 大学以育人为本, 教学仍然是大学的要务。当前, 大学对教师的考核评价, 不管是职称评定还是岗位津贴等级评定, 都把科研放在首位, 设立硬指标, 而教学则没有硬性的考核标准。其结果是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不高, 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 无暇考虑学生的需求, 更不去考虑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此外, 教学管理的形式主义倾向也分散了教师的精力, 疲于应付教学检查、评估。教学督导、学生评教等制度常流于形式。大学教师与本科生之间在学问与人品方面, 已少有切磋琢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 这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弊端。

(三) 教师重教书轻育人, 致使师生感情淡漠。

高校教师数量庞大, 专业广泛, 接触学生的机会很多, 但当前高校中师生之间情感缺失、关系异化现象十分明显。在客观上, 高校扩招导致生师比越来越大, 许多高校实行教室流动、合班上课, 教师常常面对上百个学生。这种状况自然减少了师生间接触的机会, 增加了深入交流的难度。主观上, 由于衡量高校教师地位和水平的主要依据是学术标准, 高校教师肩负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 很多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自己的学术研究工作, 除了按时按量上好分内的专业课外, 不愿花时间与学生进行教学之外的交流。因此, 师生间感情生疏, 关系平淡, 课堂上尚为师生, 课后便形如陌路。

二、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 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一活动中, 教师是主导性的因素, 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调控着学生和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是主体要素, 是有生命的能动性的人。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应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 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

在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办学过程中, 在逐步与国际教育接轨的教育活动中, 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观念, 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 重视人际关系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潜在影响作用。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应该是一种人格的感染与影响。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高校教师要把一种端正的生活信念、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一种豁达的心胸教给学生,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 甚至要比单一的专业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间的相互学习、交流。信息时代,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手段都在增多, 在某些方面学生掌握信息量甚至不比老师少。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下, 教师也应向学生学习, 善于捕捉各种信息, 适应学生信息量大、知识面宽的特点, 做到新时期教育活动中教学相长。

三、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新模式

(一) 以学生为本, 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中心, 关爱学生, 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服务。和谐师生关系要求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开放的关系。这与传统的理念中所遵循的教师威严至高无上、教师与学生只有管与被管的关系, 忽视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不同。随着和谐社会的全面推进和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 面对高校学生独特的个性及强烈的平等、民主、开放的意识, 以及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校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既要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理性的社会人来看待, 同时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特别要强化服务学生的意识:以学生为本, 和学生形成平等、民主、开放的和谐师生关系。

(二) 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师德评价体系。

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必须注重制度建设。师德评价体系作为师德建设的导向机制, 是师德建设中关键的一环, 必须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体系。一要完善激励机制, 平衡好科研先进个人与教书先进个人之间的关系。教育育人成绩突出者, 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中要优先考虑。二要完善考核机制, 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对教师的考核要突出教师育人的本质。三要完善监督机制。对违反师德的教师进行必要的批评和处罚, 以儆效尤。切实可行的师德标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能够使教师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促使教师素质不断优化, 使追求高尚师德蔚然成风。

(三) 要建立学生与教师定期联系的制度。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建立起来的, 因此, 要从制度上保证师生有一定的交往频度, 使师生的思想在交往中交流、碰撞和整合。目前, 我国部分高校正试行导师制或尝试摸索教师走近学生的各种办法, 如济南大学经济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 即组织学科带头人和大批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在高年级本科生中定点、定人进行因材施教,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竞争及工作的综合能力。

(四) 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民主平等的教风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现代大学生独立自立意识强烈, 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及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 必须予以充分理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才能在师生之间形成亲切、友好感情的双向交流, 使师生关系始终充满活力。

(五)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师生, 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师生, 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师生。学校要从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校园文化建设入手, 加强研究和实践,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建设和谐校园, 不仅要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最有利于教师发展的“生态系统”, 而且要把学校建成师生放飞心灵、焕发活力、和谐共生的精神家园。

总之, 教师作为知识和文明的传播者, 理应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尊重, 同样, 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手段都在增多, 适应学生信息量大、知识面宽的特点, 教师也要尊重学生, 善于从学生身上获取知识, 从而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是发展教育的基础。只有师生关系和谐健康, 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 才有可能被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聂爱明, 周蕾.浅议现代和谐大学师生关系的构建[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25:248

如何构建新时期的新型师生关系 篇3

关键词:师生关系;新时期;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的基础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师生关系即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其中之一,它在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的位置。21世纪的教育所面临的是素质教育全面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教育观念要更新,教育手段要更新,建立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也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需要。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教师教育效果的体现;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素质的提高,最大可能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因此,我们将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探索研究新时期师生关系特点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模式。

一、师生关系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家长对教师总体满意率较高,对教师仪表谈吐、课堂常规、教学方法及效果等几方面都均为满意。但我们也发现在师生情感交流等方面集中反映出师生关系不协调的现象,又经过访谈等手段,我们了解了师生之间存在的不协调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表现为专制型,即教师高高在上,金口玉言,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这种关系让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师生关系疏远;

第二种表现为溺爱型,即教师不管事情大小都大包大揽。学生唯有照章办事,否则则有大逆不道之嫌,这使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

第三种表现为放任型,即教师对学生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师生之间无感情可言,关系冷漠;

第四种表现为“兄弟型”,即师生间呼朋唤友,称兄道弟,这种变相的民主,师无师尊,生无生礼,这种师生关系貌似融洽,实则贻害无穷。

造成师生间这几种不协调关系的原因有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教育制度上的原因和教师个人素质的原因:

从制度上来看,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及班级授课制的影响下,教育被演化成对某一类型、某一标准人的加工和制造,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会成为加工与被加工、制造与被制造的关系。如果教师把学生作为自己加工的产品,把教育过程认为是加工和制造过程的话,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必定会形成教师以个人意志为中心,以师为本,从根本上抹杀了师生平等的平等原则,导致师生关系失调。

从教师个人素质来看,教师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信仰、品质、学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某些教师个人素质偏低,追求低级趣味,钟情个人享乐,不思进取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师生关系失调的因素。

二、新时期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当师生间出现种种失调的关系时,这不仅会影响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成绩,还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恶劣的师生关系还将对学生的身心特点造成严重的影响,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善于表达,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受益终身,而且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和保证。那么,在新时期如何形成新型的良好师生关系呢?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的条件

1.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平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任何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师生关系都是不稳定的,有碍于教育的。平等不仅是指师生权力上的平等,更是师生人性上平等、人格上平等。民主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主的具体体现,没有民主谈不上平等,没有平等,民主如海市蜃楼。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应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2.和谐愉悦的感情体现

师生间的真挚感情,必定会带来神奇的教育效果。尊重学生的最高境界就是爱学生,爱学生必须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3.教学相长的心理情绪

时代的发展赋予教学相长这一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教育思想以新的内容。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广泛,在这一环境下生长的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还多。教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学习很多东西,作为教师,应该正视这一现实,重审师生关系,培养教学相长的心理情绪。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的途径

1.教师方面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传统观念中以师为本思想是造成师生关系失调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正确的教育观应是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培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发展的主体的思想。学校提供机会让全体教师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明确师生关系的特点,并要求每位教师坚持写教学日记,不断总结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处理师生关系的心得体会,并互相交流探讨。

(2)提高素质,形成个人良好的修养、品质。在师生矛盾中,教师往往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素质指整体素质,教师对学生热情友好、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的品格等等,都会在学生的脑海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贏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心灵距离的缩短,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2.学生方面

(1)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失去了主体的意识,他们自愿成为被动的地位,把学习当做家长、老师交给他的任务,因此学校要设法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要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他们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加强道德、情感熏陶。多渠道加强学生的道德培养,情感熏陶,这也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关键。让学生懂得尊师敬师,增进师生间的感情,通过教师节“我给老师的一封信”,主题班会“我与老师”等活动创设情境让师生感情得以升华。

(三)师生间的沟通交流

师生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维系人际关系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交流,教师要善于交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聆听学生的心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和自己交流,让学生吐露真情。只有坦诚相待,平等交流,才能相互了解,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如何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篇4

摘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教与学的活动开展的,师生关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也就尤为迫切了。

关键词:和谐新型师生关系教学观念

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

“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交互活动中的民主、在相处氛围上的融洽。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互相接纳,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 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反过来,教师同时获得了知识的增长,个人修养的提炼,以及个人能力的提高”

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自古以来人们就很珍惜师生关系,把他视为一种深厚很高尚的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对师生关系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荀子明确的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在荀子看来,能否尊师已然关系到国家兴亡。在这种观念下,教师的权威,地理不断提升。但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让学生的个性解放和创新能力受到严重的抑制。而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不再盲目遵从于老师的意志,个性张扬得出乎老师的意料,老师至高无上的权威受到挑战。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也就尤为迫切了。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教与学的活动开展的,师生关系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育的和谐需要师生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还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目前的师生关系却令人担忧,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师生两方面共同努力。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从巩固执政党的执政社会基础,从实现党政的历史任务的高度出发,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践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到全党面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对学生的教育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和前途。从这一层面来看: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学校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的需要。

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的几点举措

一、转变教学观念,打造和谐的师生观。几千年来,我国的教育模式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是长辈,学生是晚辈;作为晚辈的学生理当对做长辈的老师处处恭敬有加,时时听从教诲,不得违背。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与主体,是师生关系中的主宰、权威,学生得被动地接受。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对教和学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社会内在要求。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已经不能知识甚至是阻碍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进程。要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老师得转变思想观念,致力于打造自由平等的环境氛围,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意开发学生的潜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时,它要求我们一定要作到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理和价值。正确引导学生的个性向社会需求的方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核心,让他们平等、合作、全面的发展,而不是主观地以组织或管理者的意识来约束和限制学生的发展。一定要给学校足够的空间,进行人性化管理,人格化塑造。此外打造和谐高效课堂,老师应把“把课堂还给学生落到实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和主人。书让学生自己去读;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提;规律让学生自己去找;错误也让学生自己去纠正;学生想得到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学生想实践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则充当导演的角色,适时地给予点拔,积极引导,合理点评,以达到让学生在质疑、解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增强兴趣和自信心,并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

三、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他们是一个需要成功来刺激的群体。在课堂上老师应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适

时地给予肯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而且,老师应当对各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对优秀的学生,教师应该帮助他们认真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发展优势,有问题及时与家长、老师沟通。对他们平时所犯的错误,绝不姑息,而人以严格的高标准来要求他们;对暂时学习较落后的学生,虽然往往令老师头痛,但作为老师也要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把他们的点滴进步以书面或者电话的形式告知家长,同时在集体活动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发挥自己优势的舞台,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这一做法实践证明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处处关心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俗话说“浇树要浇根,育人要育心”。教师这一职业本来就是一个与学生打交道的行业,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必然要求教师注重关心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奥妙就在于热爱学生:谁热爱学生,学生就会爱谁,老师把自己炽热的爱播撒给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爱。当学生“知恩图报”的心理被激发之后,就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关爱学生,包括理解、欣赏、鼓励学生各个方面。对于优秀学生,老师如果能理解其追求,欣赏其亮点,激励其真正地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尽早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在对学生进行提高时,叫学生的名字而不是用手指指点点;降温时,提醒学生注意身体健康,适时加衣;在学生生病时,进行额外的关怀;对家庭有困难给予更多的精神上的鼓励等。虽然这些事微不足道,但却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坦然地面对“出水芙蓉有高低”的现实,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要给予关爱,寻求他们的闪光点,适时的鼓励他们,以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真诚的对待每一位学生,随时随地奉献给学生一颗炽热的爱心,那么师生关系在悄声无息中达到了一种和谐融洽的最高境界以同样的心态面对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进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五、研究学生,走进学生心灵,抓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情感纽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尽可能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在他看来,在教育中必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他说过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宜没有教育文明”。在这一角度上,陶行知先生说过“:老师与老师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真正的精神上的沟通才是真正的教育,是一种人格精神的培养。老师要做有心人,要和学生交朋友,能够了解学生的内心,把学生的心理揣摩透;要把自己所感受到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传染”给学生;要用生活化、情感化、交流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顽强的意志。”正是凭借这种真诚平等的师生关系信念,让先生赢得了全体学生的由衷爱戴,成为无数学子和平民大众的的朋友成为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成就了自己的教育事业。只有对学生的思想、心理

和行为进行观察与了解,以学生的视角看问题,以学生的思维想问题,才能更好地把教师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否则教育就是盲目的,是不能取得好的成效的。

六、忠于自身的教育事业。这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应持有的态度。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精神动力。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当他们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为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所必须的,他才能满腔热情地投身于教育学生的事业中去。用自己的崇高品德和健全人格,感染到学生,并引导学生塑造美好的心灵。这也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要求,如今,暴露在学生面前的信息源越来越多,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速度甚至超过教师。以至造成学生怀疑教师知识的困境。21世纪本来就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把教材奉为“圣旨”的教师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因此,教师要不断地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以服务于和谐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此外,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仅从师生两方面来施行是远远不够瞧的,它还要求全社会,全民的参与。它包括:

一、社会制度完善,社会风气良好,道德意识向上;

二、家庭圆满,全员参与意识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三、“学校制度建设、工作条件、校风、校纪建设都达到较高的要求”;

四、“尊师重教,崇尚知识,杜绝商品经济意识的渗透”。

参考文献:和谐师生关系 构建高效课堂,张学菊

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外因分析,刘杰,范士民,周静

如何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李香云

浅谈构建和谐新型师生关系,赵迎东,于 曦,张连娜

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5

小课题研究的成败,关键于教师理论的转变与深化,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理念的核心所在,是实践研究的先导与基础。为具体落实“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理论储备:

1、转变一个观念:就是积极转变教师角色,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

2、树立四种意识: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欣赏学生,树立悦纳意识;

3、强化两个善待: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善待犯错误的学生;

4、融洽一种关系:做家长的朋友。

同时,我们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请实验老师做示范课,并以此为踏板共同探讨在实践中如何实际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将和谐的师生关系贯穿课堂内外。并请有经验的老师商讨构建和谐关系的要点与细节,在此基础上深化学习并讨论和谐关系的实践运用。

通过学习与理论准备,提高了教师的思想认识,深化了理论内涵,端正了对实施和谐师生关系理论的态度和认识,并内化为自觉行动。为下一步开展实践与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6

常会遇到这样的局面: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了语言交际的模拟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对话操练,但总有学生羞于开口,特别是叫他们站在教室前面演示对话时,众目睽睽之下,不远处还站着老师监督着,他们更显得局促不安,话语说得语无伦次。教师们免不了感叹:这可怎么办才好,让他说,他不说,时间倒是浪费了不少。的确,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他们努力为学生创造说和练的机会,模拟各种情境,力图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但苦恼的是:学生不参与!其实,课堂情境仅仅靠模拟是不够的,它毕竟是在课堂中,所以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自在地表现自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从心理上分析学生的愿望,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建立起一种协调、和谐、互补的师生关系。

一、让学生体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

教师在学生面前是以一种权威的形象出现的,学生对教师心存敬畏,这不免拉开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尤其在课堂上,学生担心回答问题出错,更造成了一种心理紧张。要解开这道锁,还得先从教师做起。首先要给予学生以尊重,对课堂提问答不出的同学说一声:不要紧,在仔细想想,而不是让他长久地站着;对回答错的同学说一声:没关系,爱动脑就是最棒的了。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又不会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其次,要认识到课堂便是情感场,教师面带微笑、亲切和蔼地与学生交流,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间无心理距离。可见,温暖而有鼓励性的教学气氛能够在心理上给学生一种安全感,让学生体会到尊重、理解和信任。

二、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做到因人施教,面向全体

不可否认,学生之间在能力和智力方面确实存在差异,同样的学习内容,有的学生掌握快一些,有的学生就慢一些;有的善于口头表达,有的善于书面表达;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善于形象思维,如此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集中在同一个课堂中学习,倘若教师对所有学生施以千篇一律的教学,强求他们齐步前进,这是不符合学生的客观需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仔细琢磨学生的个性,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因人施教和面向全体相结合。比如,课堂提问时,简单单一的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同学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回答,力争使全班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

三、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7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平等,课堂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 教师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 还要跟他服务的对象———学生搞好关系, 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更顺畅、更高效, 学生才乐于接受自己的教育。紧张的师生关系只会让学生屈从于教师的威严, 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和谐的师生关系则像催化剂, 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使教学目标加速实现。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在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 可以说态度决定一切。大部分教师在学问方面完全可以胜任教学, 这是所谓的“学高为师”, 但更要记住“德高为范”这句话, 教师高尚的品德、谦逊的态度、温馨的话语对于学生来说, 比任何教学方法都有效, 因此, 要想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必须主动搞好师生关系。

一、 尊重学生, 平等待人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要树立服务型教学理念,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服务对象。学生都是人, 是和教师一样享有平等生存权利的社会人。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懵懂无知而犯下错误, 就恶语相向, 甚至责罚学生。学生能力有高低, 我们不能强求所有学生的成绩都非常优秀, 这有悖教学规律。对于那些学困生, 我们要能俯下身子听听他们的内心话语, 多了解他们的生活, 多与他们交心, 发现问题, 尽己所能帮助他们。时代在发展, 教师和学生存在年龄差距, 必然会产生思想和观念上的隔阂, 为了了解学生的想法, 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潮流, 多了解新技术和新概念, 从而揣摩学生当下的心理需求与想法, 有时候遇到不懂的地方, 我们可以向学生谦虚地请教, 大多数情况下, 我们向学生请教一些新事物, 并不会降低教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 反而会让学生觉得你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在班级授课模式下,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集体, 要想让一个集体具有凝聚力, 教师这个“管家”就得平等对待班级里的每一位成员, 话说起来简单, 做起来却很难。教师都喜欢“听话”的、成绩优秀的学生, 但我们必须清楚当今的教育是素质教育, 旨在全面发展学生, 开发学生潜能。成绩不代表一切, 我们要尽量看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潜能, 尽量鼓励学生朝着自己的内心所向发展自我, 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基。

二、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很多教师一站上讲台就板起一副脸, 扮演“师道尊严”的角色, 学生有点风吹草动, 立马停下课来进行整顿。这样的课堂虽然安静, 看似太平, 却并不和谐, 孕育着“暴风雨”。经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 他们普遍讨厌那些上课一板一眼、高高在上、容不得学生有任何异议、自以为是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很多时候使学生对其产生恐惧心理, 从而敬而远之, 课堂纪律是保证了, 但学生爱不爱听、听不听得懂就难说了。教师是靠嘴吃饭的, 说的话要有人听, 并且爱听、能听得进, 才能产生效果。那么, 怎样讲课学生才爱听呢?怎样的课堂才更有效呢?我个人认为, 从长远角度来说, 轻松、愉快、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更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当然, 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味地迁就学生、放任自流, 而是松弛有度, 以爱为前提, 亲近学生, 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多给学生一些话语权, 容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 只要激活学生的大脑, 使其在课堂上积极思考,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乐于上课, 并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 学生才更容易和你做朋友, 师生相互认可, 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感。

三、 多一些幽默, 少一些死板, 以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都说学生具有一定的向师性, 但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受学生喜欢。如何吸引学生? 外在形象只是皮毛, 根本的还是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学活动是一门艺术, 教师好比演员, 教室就是舞台, 面对不同“剧本”、不同观众, 必须及时进入角色, 切不可一成不变地照本宣科, 把课本上的知识原原本本地道出来了事。周星驰的电影为什么能够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 关键一点就在于星爷无厘头、搞怪、幽默的表演常常让人捧腹大笑。老师要向星爷多学习, 多一些幽默, 笑对学生。哪怕学生不小心犯了错误, 也要学会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说教。对待教材, 必须做到课前深加工, 给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添油加醋”, 多举身边的例子, 多举能够打动学生、让学生笑起来的例子。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下苦工夫, 多读书、多看新闻、多观察、多留意各种消息, 凡是跟教学相关的就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 改编成自己的“剧本”, 并适当加入到自己的课堂当中。俗话说:“笑一笑, 十年少。”教师的微笑不仅让自己身心愉悦, 还会带给学生宽松、愉快的心情, 更让学生感受到对他的关爱, 何乐而不为呢?

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8

一、点燃激情,追求精彩

“教师人生”需要生命的活力,需要生命的灵动,需要生命的激情。首先,以微笑点燃师生内心的激情,以内心的激情追求教育的精彩。所以开学第一次教师大会上的讲话主题我选择“我微笑,我快乐”,以此倡导广大教师,微笑每一天,在微笑中度过精彩的每一天。因为校长微笑着面对教师,有利于构建合作性的同事关系。教师微笑着面对同事,有利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追求卓越、团队学习的发展型组织。教师微笑着面对学生,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的情绪;德育工作中教师的微笑是对不良行为的理解和宽容,引起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觉醒,是对良好行为的鼓励和赞许,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和进取。其次,以目标激励点燃师生内心的激情。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定位发展目标,从传统的“吐丝的春蚕”、“燃烧的蜡烛”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满怀理想与学生共同体验激情、体验创造、体验精彩,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同时,以过程评价帮助教师树立发展信心:要让教师对事业有激情,就要善于保护教师的自信心。在教师工作的评价上我们崇尚“态度决定一切”,注重教师工作过程的“定量评价”,强化“导向、激励功能”,鼓励所有教师都能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进取、有所进步,不断追求精彩。

二、讲求时效,创造精彩

教育改革就是一种挑战习惯的活动。“习惯了”未必就是“实现了”某种积极的价值和目标。从发展的意义上说,教育改革核心价值的追求,需要的是创新,而不是习惯。如果在我们刻意要求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同时,每个教师也能反思一下自己哪些教育行为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那么,教育每天都会充满阳光!在新课程的条件下,教师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完成角色的转变。在追寻每一节课、每一分钟的实效过程中,创造教育的精彩。为此,我们把“校本教研与有效的教学行为”作为我校的课题,组织全校教师就课堂的有效性开展学习、研究、讨论、反思、总结等校本教研活动。引导教师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设计有效的课业练习、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设计有效的评价方式等几个课堂教学模块入手,不断追寻课堂40分钟的效率,不断创造感动学生、感动老师的精彩瞬间。当然,精彩教育的创造还需要教师的责任,需要教师发自内心地体验教育的快乐,发自内心地感受教育的幸福。

三、自我实现,分享精彩

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理论”,他说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其实当教师的,都曾经有过类似于课堂教学中灵感袭来时的那种让人沉醉不已的幸福体验。那种体验,一旦品尝,就抑制不住要一再的复制它,并想马上和同事一起分享,幸福体验使人感到自己更丰富、更深刻,这就是自我实现。学校教育的精彩更在于帮助师生“自我实现”。当然自我实现需要磨练、需要底气。这分底气更是来自于师生的广博的学习、阅读和愉快的分享。首先要引导并创造条件让广大教师广学,如有计划、有层次地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和学习。邀请教育行家来校指导课堂教学及教科研工作。其次,重视中心组成员的辐射效应。有计划的开展课题中心组成员的科研、学习活动。先在小范围内,通过课题沙龙、教育博客、专家引领、QQ群等形式引领课题组成员“自我实现”。第三,搭建平台,分享教育的精彩。分享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我们追求通过分享可以给“自我实现”者以更强劲的动力,同时予以分享者精彩的触动。为此,我们不仅以课题组、教研组开展两周一次小范围的交流分享活动,还在每学期结束时开展全校性的交流、分享活动;同时还以“科研驿站”的简报形式不断的分享同伴的精彩。

在精彩教育的旗帜下,教师们正在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他们比以前显得更有激情。面对事业,他们追求卓越,勇于创新;面对未来,他们勤于学习,充实自我;面对学生,他们充满爱心、关注尊重;面对困难,他们满怀自信、永不放弃;面对课改,他们自我修正,加快适应……“精彩的教坛人生”已不再遥远。

在精彩教育的旗帜下, 孩子们正在编织着人生梦想,他们比以前显得更有朝气。学习上,他们知道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积极进取就是精彩;生活上,他们知道自立自强、勤劳简朴、学会做人就是精彩;活动中,他们知道积极主动、敢于表现、善于合作就是精彩;落后时,他们知道自信乐观、锲而不舍、尽力而为就是精彩。

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9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还存在着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的诸多因素,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认为数学教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过程,这些过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才能构成数学教学中一个自然而和谐的统一体。

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要求更加地平等、和谐。那么,怎样才能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的体会如下:

一、合理灵活运用教材,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新课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学学科的教材更需要与教师、学生的有机地整合,是课堂教学效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教材创设教学资源的和谐。现行的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情感因素,值得我们认真去挖掘。从一组数据、一幅美丽的图画等都可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教师在依托教材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仍需对教材进行“编辑加工”——积极选择,有效重组与完善整合。例如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我把军营训练的情境图改成班级座位图进行教学,因为班级座位图比军营训练图更接近学生的实际,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

找列和行,更容易理解列与行的概念,进而能准确地用数对确定位置。创造性使用教材,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数学、用数学。

二、创设环境与气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有人说:环境造就人,气氛熏陶人。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做到环境与气氛的和谐,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学科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学生往往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远不如语文等学科富有情感的学科那么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针对数学学科和小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有意无意中接受了知识。所以,教师要重视构建教学环境和气氛的和谐,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教学过程,创设好每个教学环节的环境,把知识的探究学习置于好奇的气氛中。例如,设疑激趣、做游戏、比一比等学生感兴趣的环节,调动课堂气氛。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例多媒体演示,实物投影等,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又如:动手操作,分组合作,自由组合等形式,把知识的探究与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之中。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内容时,采用全班学生每人拿一张数字卡(1-50),教师也参与学生的活动,且拿了序号为“1”的卡。教师宣布:请只有因数1和你自己外,没有别的因数的同学到老师“1”这边来;如果你的数字除了“1”和你本身外,还有其他因数的,请自己任意找你的朋友。随着“活动开始”命令下达,全班学生纷纷找自己的朋友。有的学生跑向了老师“1”,有的学生朋友找得多。最后,老师让大家共同观察一下,现在分为几大类?学生一看分成了两大类,一是跑向了老师“1”的一类,二是其他都是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其他朋友的。这时,老师说:可是老师“1”有几个因数啊?(学生都说:“只有你一个啊!”)那么,我们分成三大类好吗?(好),然后,进行知识整理,凡是跑向了老师“1”的数,给你取个名叫“质数”,(只有2个因数:1和本身);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其它的因数也给你们取个名字叫“合数”。老师“1”只有1个因数,就不给它取名了,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再按1-50序号按序自己说,如:“我是‘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我是2,我是质数(是最小的质数)。”“我是3„„”然后大家一起来编个顺口溜:质数合数看因数,只有2个因数是质数,超过2个因数是合数,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样,把枯燥的抽象的知识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学得高兴,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师生间的和谐关系。

三、改变教学方式,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人是最富有感情的,心灵之窗总是向热情、信任的人敞开着。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的角

色转化,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整合。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和实践,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例如: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的教学,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知识迁移的原理,通过动手操作,采用画、剪、折、拼等手段来探究和获取新知。教学时可让学生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放手让学生任意地等分成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如采用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对折便得到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么其中的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整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让学生用逆向思维来推导。先制作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用拼接的方法,可以得出一个长方形(或者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其中的一个三角形面积便是这个长方形(或者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样,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长)×高(宽)÷2(一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而学生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人),是一个探索者的角色。教师的“教”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体现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和谐统一;使课堂教学成了一个和谐的教学共同体。

四、提高课堂训练效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新时期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10

【摘要】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责任重大,广大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小学生心理特点,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在教学工作中多激励学生,能够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并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在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情感;和谐关系

笔者在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发现,教师如果和学生之间建立了和谐的关系,整个教学工作的推进就会更加顺利,无论是学生对教师启发引导的积极响应程度,还是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因此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进行分析。

一、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尊重学生

小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是他们的思想活跃程度一点也不低于成年人,特别是进入中高年级以后,学生更加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有些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简单粗暴的作风,对学生的教育不分场合,动辄训斥学生,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对教学工作的开展非常不利。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坚持尊重每一位学生,无论这位学生在体育训练中的表现如何以及效果如何,都将教师的关爱平等地洒向每一位学生,在教学工作中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自尊心,和学生交流时从不用敏感的话语,即使学生犯了错误或者学习中出现了问题,也总是和颜悦色地指出来。在批评学生时注意选择相对封闭的场合,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不训斥辱骂学生,和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以尊重赢得学生的信任,从而构建师生之间更加和谐的关系。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才能够获得来自学生的尊重,否则容易出现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关心学生

小学生心理非常敏感,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完善的自我评价体系,教师也在教学工作中充分关心学生,在训练环节帮助他们掌握要点,提高体育学习训练的实际效果,而且还要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在体育训练教学中,笔者认真观察和分析每一位学生动作情况,凡是动作不够规范标准的都进行亲自指导,以及安排一些训练较好的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让这些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感受到浓厚的集体氛围,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力度的加大,许多地区的小学都增加了住宿生,这些小学生远离父母住在学校学习,教师更需要在生活上多关心他们,例如体育课着装的要求可以提前提醒他们,防止他们不规范着装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在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困难,体育教师还应当和班主任共同帮助学生解决,从而为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激励学生

许多小学教师都深有体会,在体育课上多鼓励学生会使他们信心百倍,哪怕训练再艰苦也会勇于克服,这就是激励活动的促进效应。研究显示,小学阶段的青少年内心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老师的鼓励可以在学生心中产生强大的作用,增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在师生互动中也会更加投入。鉴于这样的情况,体育教师要充分激励学生,在一些训练消耗体力较大的项目中,有意识地树立一些典型要求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这些典型将会产生强大的激励和带动效应,笔者在肯定这些同学的同时,对训练中出现的一些勤奋刻苦的学生,也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让学生增强成功感。因为有了教师的激励,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得到明显提高,而且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每一位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都要想方设法增加激励的频率,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情感支撑。

四、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包容学生

小学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犯了错如何处理?这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体罚是不能的,严厉的批评也不足以可取,教师应当怀着一颗包容之心对待学生,包括能够容忍学生犯下的错误,但是一定要和颜悦色地指出来,让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里,通过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使自己受到深刻的教育。以这样的方式教育学生,学生的内心不会产生强烈的抵制,还可以存在的问题为素材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例如分析遵守时间纪律的重要性,分析团队协作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教师怀着一颗包容之心对待学生,对于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都能够科学地对待,采取有效的技巧进行解决,既可以体现对学生的教育指导效果,而且使师生之间形成了更加和谐的关系,这样的和谐关系可以为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基础。

五、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疏导学生

无论哪一个阶段的小学生,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都会出现一些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心里的困惑会更多,教师必须要注重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跳出自己的层面、角度、思维看待问题。虽然有些问题站在成人的角度看比较幼稚,但是在学生的世界中却都是一些大事,无论是学习的忧虑情绪,还是和同学之间的一些小矛盾,这些方面不加以有效化解,必将对学生的正常学习与生活产生消极影响。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育,例如经常组织一些团队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明白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明白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并在团队合作的活动中受到深刻教育。教师还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与他们进行谈心,不仅要了解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想法,还要了解他们面临的一些心理困惑,帮助他们进行解答,同时教给他们一些心理疏导和调节的方法,多回顾美好的事物,多展望美好的明天,将一些不良的情绪排泄出去,这样就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教师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教会学生心理疏导的方法技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状态水平,而且能够营造体育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加和谐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教学工作开展。综上所述,和谐师生关系对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开展至关重要,每位教师都要认真思考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良好师生关系推动教学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徐小鸣.和谐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基础———浅谈新课改下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构建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2(12)

[2]陈秀平.合作精神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培养[J].黑河教育,2011(12)

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11

关键词:和谐 师生关系 民主 平等 素质

和谐教育是一种适性教育,提供适合孩子天性的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是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领、示范和推动作用。建设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弘扬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和谐师生关系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是创设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它依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一、爱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根本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用心积聚对学生的爱,这是建立现代师生关系的根本。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

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学生非常需要老师的爱,教师只有情感投入,把爱的甘泉洒向他们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引导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创设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教师的爱来源于对学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学生都是有感情、有灵性、活生生的人,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

爱,还必须通过有艺术的表达,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爱绝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迁就,而是爱中有严,严而有度。师爱,不是母爱,不是溺爱,不是感情用事,不是对学生错误的纵容,师爱的本意是耐心和理解。教师的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境界。那是基本母爱,超于父爱的教育之爱,那是融理解、理智、真理、希望的爱,是尊重、关怀和理解。只有教师了解学生,热爱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爱,才会有共同构筑的“凝聚力”教育工程,才会有师生情感的共振和共鸣,才会有教和学的同步,才会有师生角色的互换,才会有师生教学的互补。

二、民主、平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教育民主化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学生想象的翅膀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民主思想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有时因不了解情况,对学生批评错了,教师也应说对不起,真正做到在事实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成功、快乐、友爱的享受,同时也让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的情感。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积极营造一种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因为当师生关系融洽时,彼此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交往,学生的头脑才会像刚调好的石膏一样是有较大的可塑性的。教师也能从中感受到学习的愉快,产生新的学习激情和态度。如果学生仇视老师,抵制教育,教师厌恶学生、消极教育,教育过程就无法有效地进行了。这种双向的影响关系,是与教育效果成正比的。双向影响的品质和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进程,产生了相应的教育效果。人人都有一种参与意识,都希望自己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和自主权,重视并满足他们的参与意识,他们就会以积极合作的态度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主体的作用。

三、教师的自身素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保证

孔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每节课的尽善尽美是每位老师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精彩的教学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进而改善学习的状况,同时产生对老师的钦佩之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枯燥的不负责任的教学往往是学生对一个老师不满的开始。因此,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保证。

做乐于并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朋友,和学生产生共同语言,互敞心扉,做学生决策的参谋者,做他们苦恼的倾听者,帮助他们克服在人生道路上的沟沟坎坎,帮助他们战胜学习知识中的种种困难,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支持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学生服务,成为他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助手,做学生依靠的良师益友。

放下架子,淡化权威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以爱心为基础,以民主为根本,并且需要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为保证,才能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老师在这方面肯定要做更多的努力和付出更多的劳动.但只要我们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并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就愿意接近教师,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进步就快;反之,学生与教师关系疏远,可能会对立,进步就慢。《学记》中提及“乐其师,信其道”,希望师生关系更和谐,教学活动更有效,教育过程更加人性化,使教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的。同时,促进教师的发展,成为新时代的学者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托尔斯泰.教育的果实.

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篇12

一、激发学习兴趣,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又是决定学生一节课能否愉快接受学习的基础之所在,分身体放松、心理放松、自我暗示三个环节。而这一准备阶段却又取决于一个条件,那就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立平等、民主氛围。

课堂上最令老师头疼的事情无外乎讲台上慷慨激昂,讲台下各种“景象环生”。如果将此简单武断地归结为“听讲不专心”、“不尊重老师”等一系列消极的定论,无疑将给创建和谐师生关系埋下隐患。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造成学生不专心听讲的另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该课中,没有找到所谓吸引眼球的亮点。对此,结合初中化学这门学科符号多、记忆多、思维宽度与深度较大等特点,果断对自己的授课方式进行两方面改动。一方面是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些现代“元素”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充实授课内容,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需求”。

在初中化学第一章讨论什么是物质,物质变化的有关内容时,我选用影像资料表现的方式,把电影《海底总动员》片头两只可爱的小鱼Nemo和他的爸爸探究奇妙海底世界作为情景引入,使学生在接触化学知识之初,充满对化学课的好奇和兴趣,为将来的讲课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则营造一些互动,如在验证CO2性质的实验课上,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合作交流,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做到人人参与,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学习欲望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突出。

二、实现家校和谐,促进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关系处理好坏与否,也会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发展。一方面会通过教师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之中,另一方面会通过家庭教育这一渠道影响到学生,进而对师生关系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能否积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尊重和理解家长,与家长充分合作;是否能与家长建立起和谐、健康的“合作式”关系,势必会影响到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与家长交流沟通。

回首以往“训完学生训家长,家长回家训孩子,孩子返校恨老师”的模式,大多数家长都抱着”挨批”的心态不情愿地来到学校。家长会上问题罗列了一大堆,却没有真正解决一个。改变这种模式,要从自身开始,首先建立一种教师与家长的良性沟通渠道,选取一个教育点。如就学生早恋这个普遍问题,让家长针对自己孩子出现的状况,从社会、校园、家庭氛围开始,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情感需求这三点出发,与教师一起积极参与分析讨论,最后达到一个共识,那就是谈之色变的早恋背后,其实是孩子精神层面关爱的缺失。学生的要求很简单,他们要的只不过是这个年龄该有的理解、尊重和家庭关爱。就这样,家长会上一个个问题的共识,逐渐形成了家庭与学校教育层面上的共识。

三、理性巧妙沟通,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作为一个具体的“人”,作为一个社会角色,也有他进入这个角色后的扮演与适应过程。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常常遇到两个角色同时为他提出的两种相反角色行为的情况。如教师一方面要管理班级,要有权威性;另一方面要做学生的知己和朋友,要有亲近感。又如,教师一方面要随时迅速制止学生的违纪行为,一方面又得考虑不能粗暴行事、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多种工作角色之间发生矛盾时,确实很难把握角色的“度”。但作为教师,又必须努力地按社会期待的标准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将许多角色加以融合和组织。

新时期干群关系如何更和谐 篇13

2010-05-06 10:54: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党群、干群关系,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四个“大兴”的要求,首要的就是“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告诫,“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得到广泛改善”。

在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中,危难时刻各级党员干部第一时间救助灾区群众,“同人民在一起”成为震撼人心的时代强音。然而同样不能忽视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和野蛮拆迁等事件引人注目。这些事件反映出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的紧张状态,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增加了社会改革进步的成本。进一步改善干群关系成为日益迫切的现实要求。

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执政环境中,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干群关系存在的问题?党员干部应树立怎样的群众观和权力观?如何使干群关系更加和谐?本期“时事观察”,将在这些方面作出思考。

寻找干群关系的和谐支点

● 于建嵘

改善干群关系,离不开转变干部作风,但更为关键的是要规范权力的运行和监督,树立服务本位的权力观。干群矛盾的背后,是利益分配的不公和失衡,必须构建有效的利益诉求和调解机制,确保利益分配的公正性。

构建规范权力运行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个别官员的“替谁说话”言论,以及近期少数干部发威虐民的行为,说明干部的权力观、权力运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改善干群关系,固然离不开转变干部作风,但更为关键的是要规范权力的运行和监督,在体制机制上真正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理念,树立服务本位的权力观。历史和现实经验都表明,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的长效权力运行机制应具备这样三个基本特征:

其一,权力结构科学合理。必须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适当形式的分权制衡,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其二,权力运行规范有序。其三,权力监督高效有力。改善干群关系,必须建立可操作性的、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当前有两个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一是监督的敏锐和有效,需要打通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梗阻,在制度上形成内外监督的合力,有关部门发现问题不能老是落后于“网友曝”;二是问责的及时和严肃,一些问题官员“果然个个还在”,或者暂避风头旋即闪电复出,这些都使问责机制陷入“空转”,容易激起公众的更大不满。

以分配公平破解利益困局

近年发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征地、拆迁、农民工工资拖欠、劳工权益等往往是主要起因。干群矛盾和冲突,无不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相关联,反映了利益分配的不公和失衡。

利益失衡,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冲击。以维权抗争、社会泄愤等为代表的群体性冲突事件频繁发生,高昂的维稳成本已成为难以承受之重。近日,清华大学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指出,近年各地维稳投入明显上升,已成为地方政府一项占相当比重的常规支出。

有矛盾和冲突并不可怕,关键是怎样对待这些矛盾和冲突。文明法治的社会有自动纠偏、自己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事实一再证明,那种自上而下压力维稳方式成本高、代价大,越来越难以持续。因此,我们需要树立科学的维稳思维,变被动“维稳”为主动“创稳”,而理顺利益关系,实现分配公平,融洽干群关系,是从源头上“创稳”的重要一环。

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在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分配体制,构建有效的利益诉求和调解机制方面有所作为。让社会各阶层真正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利益均衡的基础上维护社会稳定,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同时,切实保障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建立各种利益表达组织和机制,让弱势群体能在体制内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用法治等制度化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实现长治久安。

总之,当前的干群矛盾和冲突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冲突,破解冲突背后的利益困局,确保利益分配的公正性,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保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以制度推动干群良性互动

● 张荣臣

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少数党员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干群关系。密切干群关系,需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构筑一个干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模式。

干部行为是群众认识党的最直观标志

1940年3月至7月,由陈嘉庚率领的南侨总会慰劳团回到祖国,慰劳抗战中的祖国军民。在重庆,陈嘉庚看到的是官僚腐败,社会奢靡,铺张浪费。而在延安,他看到的是官兵平等、军民团结、同仇敌忾。最后陈嘉庚得出结论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确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成功的根本。很大程度上,群众对党群、干群关系的认识,不是根据其理论,而是根据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表现加以判断。历史经验说明,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和支持,取决于对党的干部的认识和判断,党员干部的行为是人民群众认识党的最直观、最形象的标志,是人民群众决定是否跟党走的重要判断依据。

从根本上讲,今天党群、干群关系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少数党员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干群关系。

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的关系

表面上看,干群关系指的是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但它实际上反映的是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因此,密切干群关系,需要正确处理好党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新的历史条件下,迫切需要构筑一个干群关系的良性互动模式。

一是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推进选举制度的改革。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时说得很明确,就是所有的公职人员都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

党的十七大指出,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民主选举权利的有序、有效运用,将强化人民群众的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从而有效地维系新时期党群、干群关系。

二是致力于发展,构建发展成果的共享机制。干群关系的改善,最终要以群众利益为纽带,互动也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互动,并且围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来进行。

三是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继承和创新群众路线“传家宝”

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传统,亲民爱民的形象,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政治优势,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无形资产,是党的重要执政资源。

在全面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干群关系所面临的客观环境、任务等有了很大变化,要求我们既守正又创新,开启干群关系的新局面。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利益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创新和发展群众路线,树立反映时代要求的群众观,建立和谐干群关系,已经刻不容缓。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做好群众工作是衡量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应该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深入到群众的日常实际生活中进行调查研究,下大力气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其次,拓展和畅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渠道,提高公民参与的能力和水平。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服务群众的制度,健全联系群众的制度,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加快落实的。最后,把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并加以量化,从制度上形成干部眼光向下的推动力。

(作者为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何构建和谐干群关系

时间:2008-01-05 录入员:swweng 阅读数:[229 ] 文章来源:汕尾日报

省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关键在党。”这一阐述对于构建和谐干群关系,推动汕尾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构建和谐汕尾,离不开和谐的干群关系。如果构建和谐汕尾是一项百年大计工程,那么,干群关系就是这项工程的基石之一。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可见,和谐的干群关系,对构建和谐汕尾具有无法估量的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目前,我市干群关系虽然总体趋势良好,但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干部队伍素质低下,伤害干群关系

有些干部在能力素质、工作作风等方面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与群众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一些干部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强,自律不严,思想作风存在严重问题,缺乏群众情感,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引起群众强烈反感,伤害了干群之间的感情。

(二)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埋下干群矛盾的伏笔

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物质资源有限,供给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利益需求,这就为干群矛盾埋下了伏笔。如果经济文化得不到较快发展,供给长期不足,就会导致干群矛盾激化。

(三)落后的沟通机制导致干群的隔阂加深

近年来,群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要求明显增强,对自身利益和社会事务表现出了很强的关切,由此产生了包括利益诉求、民主诉求等在内的多种诉求,而且表达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些诉求,都需要通过畅通的干群沟通渠道来表达。然而,现阶段的干群沟通机制不完善、沟通渠道不畅通的问题比较严重,群众的呼声不能及时反映到干部耳中,导致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时常产生一些偏颇;当群众对有些方针政策产生不理解时,往往又得不到及时正确解答,导致干群间隔阂加重,误解加深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群众就有可能选择非规范、不合法的渠道,导致矛盾激化、甚至形成对抗。

如果干群关系存在的上述问题不解决,就根本谈不上构建和谐汕尾。那么,在新形式下,如何按照构建和谐汕尾的要求,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加快发展是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只有把经济搞上去了,解决干群矛盾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密切新形势下的干群关系,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解决好两个方面问题。一要注意解决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问题。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是最容易产生干群矛盾影响社会稳定的地区和人群。因此,党委、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优先建立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体系,认真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同时还要帮助贫困地区加快经济发展,使他们尽快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二要注意解决统筹发展的问题。我市经济发展已进入了关键阶段,也是社会矛盾最为凸出的时期。因此,干部要通过察民情,听民意,集民智,化解各种矛盾,从各方面统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发展的成果惠及百姓,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

(二)提高干部素质,不断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前提。干部队伍建设包含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廉政建设和能力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当前,从密切干群关系的角度看,迫切需要抓好作风建设。作风问题,是事关党的形象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干部作风正,干群关系就密切,党和政府就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干部作风不正,干群关系就紧张,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就有意见。所以,党员干部一定要融入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不断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这样,干部与群众才能感情融洽,转变作风,磨炼党性,提升先进性和办事能力,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三)畅通沟通渠道,形成干群关系良性互动

干群之间畅通沟通有释放压力、排解情绪、缓和矛盾的重要社会功能。当前,沟通不畅是社会生活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就要求干部要畅通沟通渠道,随时听取群众意见,解答群众的疑惑,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随时随地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建立干群面对面的沟通制度,形成民意畅达,利益关系和谐的社会调处格局。

总之,我们要以省十次党代会的精神为指导,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为汕尾的富裕文明、繁荣兴旺,为汕尾的和谐发展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演绎出更灿烂的精彩。(作者布晓青 单位:中共汕尾市委党校)

论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

[发布日期:2008-03-10] [作者:] [来源:]

赵顷霖

(河南省平顶山市人民政府,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正确处理干群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理论基础,必须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快经济发展,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加强民主建设,建立通畅有效的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机制;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

关键词:干群关系;和谐社会;群众观点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对中国社会实行一元化领导的政治力量,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重要作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党的干部是党的骨干力量,在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党群关系集中体现和反映为干群关系。干群关系,主要是指担负党、国家与社会事务和公有企事业经营管理的领导干部(也适用于虽不担任领导职务但握有权力的执法人员)同在其领导下以普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从事直接生产劳动的群众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干群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干群关系和谐才能促进党群关系和谐,进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思想基础,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为思想理论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奋斗目标和远大前途。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精髓是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人民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唯物辩证的方法。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根本指导思想。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干部必须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P103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共产党的一切事业都是群众的事业,离开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自觉斗争,就将一事无成。为了把群众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更好的领导群众夺取各项事业的胜利,党的干部必须把正确的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坚持走群众路线。

当前我国社会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正经历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在新的历史阶段,坚持群众路线,密切干群关系尤为重要。各级领导干部只有深入群众中,做好宣传、教育、动员、组织群众的工作,才能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同心同德战胜前进中的困难,使我们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奋斗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P857)“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2]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的人民大众的解放事业紧密相连。与资产阶级思想家极力掩饰阶级性、宣扬所谓“普适性”根本不同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不讳言他们以及他们所创立的学说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属性。他们认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加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从工人阶级那里得到了同情。”[3](P258)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p283)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p285)毛泽东同志则公开宣称“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根据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里的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已由原来在纯公有制的计划经济基础上,只有分工不同,而对生产资料大体处于平等地位,传统上被称为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演变为在多种所有制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的十大社会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十个阶层中,只有私营企业主是剥削阶级,主要收入来自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其余的都是劳动者。劳动者中只有个体工商户和农业劳动者属于小生产,其余都属于工薪阶层,主要收入是以各种形式劳动获得的工资,按传统的阶级划分理论都应该属于工人阶级。但是他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职业和实际拥有或支配资源的数量及其重要程度不同,在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又都是各具不同利益的阶层。

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要求党和政府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站在党性的立场上,考虑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最大多数人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既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要兼顾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亲密和谐的干群关系。

3.坚持唯物辩证法,在不断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

对于马克思主义作为方法论的意义,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3](p742-743)在唯物辩证法、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等诸多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中,最核心的当属唯物辩证法这个被恩格斯称为是“一个其意义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成果”。[5](p532)而“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6](P299)列宁曾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7](P213)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7](P305/192)

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并不是说干群之间不存在矛盾。恰恰相反,正因为存在着矛盾,才提出了这个任务。我们要运用社会矛盾和阶级分析理论结合阶层分析方法具体研究新条件下干群关系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新问题。对于干群之间存在的矛盾不能回避,更不能掩盖,只有承认矛盾,正视矛盾,弄清矛盾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采取措施加以调节,才能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我国现阶段干群关系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党历来重视干群关系问题,党一成立就宣布,党的任务是为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党的最终目的是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使全人类彻底解放。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P1090-1095)长期以来,各级干部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带领群众夺取了革命和建设时期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的干部同群众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制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 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反映了人民的意愿, 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许多党员干部积极实践党的宗旨, 坚持走群众路线, 努力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 廉洁奉公, 勤政为民, 在各条战线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了求真务实、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得到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促进了干群关系的进一步密切。正因为此, 人民拥护党的领导, 始终对党怀着深厚的感情, 干群关系总的是好的。

但是, 我们也应看到, 在新的形势和新的环境下, 干部同群众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和单位干群关系不协调, 有的甚至搞得很紧张。这些矛盾和问题的产生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既有干部作风方面的原因,也有群众思想失范的原因。突出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由于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拉大引起的矛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社会阶层的分化也不断加剧,出现了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必然导致人们心态的不平衡,会引发部分群众对党的现行政策产生怀疑和不满,甚至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严重地影响干群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掌握公共权利和公共资源的干部与群众相比,总是处于强势地位。借助这种强势地位,他们往往比较容易实现自己的利益,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在农村,干部掌握着稀缺资源,在土地承包、山林管护、开矿建厂、经商办企业等方面占据有利条件,致富的天平一再向干部倾斜。在企业,利益分配也严重偏向干部阶层,企业经营者无论经营好坏都能获得较丰厚的回报,相比之下工人工资水平明显偏低,福利下降,形成了巨大反差;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由于身份、地位和行业的差别,收入差距也十分明显,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和部门,凭借国家特许政策和对公共资源的占有,其干部职工享受着比一般行业高出数倍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导致普通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心理失衡,往往把不满情绪指向党和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

2.由于干部作风不正和群众利益受损引起的矛盾

一些干部宗旨观念不强,群众意识淡薄,不关心群众疾苦,不认真履行职责。对干群之间的“主仆”关系摆得不正,遇事不同群众商量,不搞咨询论证,开展工作往往不能从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导致群众的大量需求得不到满足,利益得不到维护。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有的还比较突出。部分干部与民争利,借助自己手中的权力,谋求自身利益,损害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利益。特别是在农民土地占用、城市拆迁、企业改制中,有些干部或者不按规定落实政策,或者滥用权力、违规操作,或者克扣、挪用各项费用,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大量农民、工人和拆迁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群众反响十分强烈,时常导致群体事件发生。还有一些部门和单位片面追求部门利益,增加了群众负担或使群众利益受到较大损害。

3.由于群众对干部为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不理解而引起的矛盾

在改革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为实现人民大众的长远利益而采取的各种改革措施,不可避免地要触及部分人的利益。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干部在执行、落实国家政策的过程中,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经常和群众的个人利益发生冲突。如修路、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占用农民土地,政府赔偿不到位或是群众漫天要价,双方无法达成共识,就会引发干群矛盾。此外,在对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关系的认识和权衡上,有时群众和干部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此产生一些矛盾。作为党委、政府方针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干部往往考虑长远利益,注重长远发展,而一些群众只重视眼前利益,与干部着眼长远的认识相去甚远,导致群众对干部不理解、不支持。

4.由于民主法制建设不足引起的矛盾

近年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与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民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和法制意识、法治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尽管党在不断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创造条件,如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干部任用中的民主推荐、公开选拔等等。但是,实事求是的说,目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需求。这既表现在我们民主政治发展的总体水平上,也表现在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层面上。群众正常利益的表达与政治参与渠道不通畅、不完善,沟通渠道过长过窄,沟通双方缺乏主动性。在不少地方,群众的意见得不到正常的反映,群众的知情权、选举权、监督权、罢免权等民主权利还得不到正常的行使和法律的保障,以致造成了群众与干部之间信息阻塞,情绪对立,甚至产生对抗等过激行为。在法制建设方面,社会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重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知道运用法律来衡量执政党及其干部的行为,这就要求执政党改变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求党的干部由过去主要依靠政策向依靠国家法律的方式转变,要求党的干部必须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从目前来看,虽然我们党已经明确提出和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略,提出了“依法执政”的理念和要求,但是,在党的一些领导活动和执政行为中,既存在有法律依据不足的问题,更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一方面,破坏了法律应有的严肃性,降低了法律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这些做法直接影响和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必然会给干群关系带来影响。

5.由于一些群众思想失范和行为适当引起的矛盾

干群关系不谐调,矛盾的主导方面在干部。根本问题在于干部没有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不可否认,来自群众方面的因素也是引起干群矛盾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市场机制条件下,部分群众产生了急于求富和盲目攀比的心态,部分群众由于强烈的失落感,甚至产生了仇官仇富的心态,这些不正常的心态极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有些群众只要权益,不承担义务;只要自由,不要纪律;只要民主,不要法制;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甚至采取违法手段和过激行为,从而造成了干群关系的紧张和对立。

三、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对策

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总的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一切工作必须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通过推进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干部作风建设和加强群众教育工作,不断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构建和谐融洽的新型干群关系。

1.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我们共产党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党的干部要永远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 对党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相一致的观点, 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是我们党区别其他任何政党特有的政治优势, 是我们党的传世之宝。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形势和条件下, 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创造者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 我们党的宗旨没有变, 因而, 群众观点作为我们党的根本观点, 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根本的领导作风、工作方法也决不能变。各级党的干部都应像焦裕禄同志那样, 把自己视为人民的儿子, 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 真正同群众打成一片, 同群众建立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 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在党员干部头脑中深深扎下根来, 并不断发扬光大。

2.加快经济发展,协调利益关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解决干群矛盾的根本途径。当代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执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加大利益整合的力度,调整利益分配关系,尽快建立与改革目标相适应的、体现公平与公正的社会利益结构,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的利益成果,从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调整利益关系应遵循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绝大多数人受益原则。调整利益关系首先要着眼于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历来是我们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每项决策、每项改革措施都应使广大劳动者成为主要受益者。要认真分析政策对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影响,合理分担改革成本,并对弱势群体特别是特困家庭、下岗职工、失业人员、贫困农民等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尽可能让他们少负担、多得利。二是统筹兼顾原则。所谓统筹兼顾,即在社会利益调整中兼顾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个人与集体等利益关系,做到正确反映兼顾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利益。三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在实践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公平、效率二者的关系。既不能为了公平而牺牲效率,也不能单纯追求效率而不顾公平。目前我们应把公平放在重要位置,引起高度注意。四是共同富裕原则。共同富裕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实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达到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共产党是为最大多数人民谋利益的,为大多数人谋幸福、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使命和责任所在,也是建立和谐干群关系的基础。

3.加强民主建设,建立通畅有效的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机制

充分发扬民主,提高群众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水平,实现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积极互动是构建和谐干群关系的重要一环。第一,要努力提高群众参与政治的意识和水平。广泛的政治参与,意味着人民群众与党和国家之间的积极互通,人民群众通过不同形式的参与,一方面表达自身的利益、愿望,另一方面监督国家权力的行使。人民群众普遍参与所形成的政治效应能够发挥强大的监督功能,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对法律和社会公众利益负责。同时,政治参与满足了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愿望,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增进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权威的认同。

第二,要建立通畅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表达是人民群众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权利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民群众个人或一定的利益集团向政府提出自己愿望和要求的正当行为,也是党和政府制定政策,作出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利益表达渠道多样并畅通,可以使各利益主体与党和政府之间互相沟通、相互了解,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感。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权利得到落实的具体体现。一是要巩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 密切人民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二是建立公众广泛参与的沟通渠道。在党委领导、政府协调的前提下,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创新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逐步建立公众参与的社会沟通格局。当前,要着重发挥好三个方面的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通过党内渠道实现干群沟通;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通过民主渠道实现干群沟通;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通过社会渠道实现干群沟通。三是建立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的制度。通过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定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和信息发布、接受垂询等方式,在干群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通道,让干部随时听取群众意见,解答群众的疑惑,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及时向群众宣讲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随时随地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

4.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前提。干部队伍建设是伴随一个政党发展始终的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含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廉政建设和能力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当前,从密切干群关系的角度看,迫切需要抓好的是作风建设。作风问题,是事关党的形象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作风正,干群关系就密切,党和政府就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作风不正,干群关系就紧张,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就有意见。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教育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自觉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形成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8]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一是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二是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三是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四是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五是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六是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规定,自觉接受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的监督;七是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八是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在人民群众中树立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5.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

我们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外,没有其他特殊的利益,党的根本利益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向的。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党和政府为实现人民大众的长远利益而采取的改革措施,难免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党的干部要向群众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解释和宣传教育工作。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群众,提高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做到识大体、顾大局,摆正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建立和发展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关系;要针对群众的思想实际,编写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在群众中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努力增强公民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政策法律观念。

上一篇:识字——说课稿下一篇:想起你时很温暖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