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综合性学习(共11篇)
如何看待综合性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分两大块:一是阅读,二是综合性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只重视六个单元的阅读教学,而对每个单元后的综合性学习却重视得不够,认为可学可不学,所以想到上就上,不想上就不上。请问你是如何看待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的?我的看法是:1,对综合性学习设置的认识。首先是对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提升,他抓住这一单元中共同之处延伸开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收集材料和整编材料的能力,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紧扣学生文本感知中兴奋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2,对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取舍。我觉得如果每个综合性学习内容都去展开,我们的课堂时间和精力都恐怕不够,于是这时候我们就要有所取舍了。同学们比较关注的,兴趣比较浓的,和时势联系比较紧密的,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较大帮助的,我们可以准备充分些,形式多样些,如主题班会,手抄报展示,辩论会,主题讨论等。有的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大,学生的兴趣也不高的,我们就指导学生做点积累就可以了。总之,综合性学习不可不上,也不必全上,这要联系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3,综合性学习中的困难。在综合性学习我们经常遇到的困难,首先是时间和精力不够,收集材料,整理文字,组织演练,成果展示,都要占用大量的时间,而语文的课时有限,双班教学精力有限,何况有中考这把尚方宝剑在头上悬着呢。其次,家长对这一块的认识不到位,总以为是老师走形式,走过场,是不务正业,教师面临的压力比较大。再者,这项活动的开展,对教师和学生能力又何尝不是一种挑战呢?所以我还是这样的观点,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可不上,要有取舍,要有主次,要上就要上好。
一、在教学中, 通过把握过程而获得物理知识
“探究学习”的第一个特点是“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 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而获得知识。”这就是说, 在教学中, 教师要把握好“知识”与“过程”的关系, 这二者究竟谁为重点的问题, 是传统教育与“探究学习”的区别, 所以在教学中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 将其列为重点, 要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为达到真正获得知识的目的,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要善于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然过程。2.要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物理学的自然过程。
二、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从事物理研究的能力
“探究学习”的第二特点是“旨在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这种物理学科的探究能力, 主要包括学科的学习方略, 思维方法和正迁移的能力。
1. 学科的学习方略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所以该学科的主要学习方略就是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从自然科学认识论来看, 主要是从感性到理性, 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从方法论来看, 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其方法要有序可寻, 循序渐进。整个方略将由 (1) 观察→ (2) 实验→ (3) 控制条件→ (4) 测量→ (5) 记录→ (6) 数据处理和解释→ (7) 分类→ (8) 抽象、推理→ (9) 发现规律性→ (10) 模型化→ (11) 提出假说→ (12) 验证假说等诸环节组成。其整体有机的综合一体则是学习物理的过程, 为第一问题的最高的概括。所以笔者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 教与学都要遵循这一方略和过程来进行。
2. 思维方法探究
问题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学会系统思维, 掌握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的能力; (2) 学会逆向思维, 掌握从反面分析问题的排除能力; (3) 学会概括思维, 掌握综合能力; (4) 学会辩证思维, 掌握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 (5) 学会顿悟思维, 掌握直觉的能力; (6) 学会发散思维, 掌握多角度着手处理问题的能力。
3. 关于迁移问题
这些问题是将已学过的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应用的问题, 主要是学习者认知结构水平与思维方法的结合问题。这两点解决得好, 利用条件, 就能实现具体情境中的正迁移。
三、在物理教学中要认真地教好概念和学好概念
“探究学习”的第三个特点是“旨在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之基础——科学概念。”这一点说明了概念学习的意义, 它是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础, 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教与学。概念是同类事物本质的属性特性。它是知识的单体, 有人也称其为知识的细胞, 所以学习一切学科, 真正的认识自然, 必须从概念学习做起。对概念的学习, 要注意三点:
1. 正确地形成概念。
在科学中概念的形成又通过抽取特征和将具体事例归类而得到发展。学习概念的形成过程, 亦复如此。这种方法利用正例与反例的比较、归类, 最后才能形成概念。
2. 学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和属性。外延又是概念本身的应用范围。
3. 注意到概念的同化, 找出概念的隶属关系。
这就是注意好某些概念的上、下位和并列关系, 这样才能从概念出发, 学会规则学习, 乃至高级规则学习。
四、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积极学习、探索物理学奥妙的个性品格
“探究学习”第四个特点是“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这种探究态度和积极性, 只能在自主地抓取自然事物、现象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这种个性的品格或积极的态度, 在我国学者看来, 属于外智力因素, 在西方学者看来, 属于情感目标范畴。
【关键词】美术学科 技法学习
美术技能一直是美术教学受关注的话题,最终大家一致认识美术教学应该是兼顾美术技能传授和学生个性发展的一门人文性质的课程。但在实施过程中老师们总有许多疑惑或偏差。下面我就美术技能的价值和学生个性培养谈几点认识:
一、专门化美术技法在美术历史中的社会价值以及对当今美术教育的影响
纵观美术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关于技法的传承发展与变革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美术活动均属于一定阶层人士的文化活动,是服务于统治阶层的。如秦时期的“黄门画者”、魏时期的“御用画家”。西方也同样如此,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坛三杰”,同样受雇于宫廷。这种隶属地位,使画家的绘画从创作题材到体裁、技法都要依靠统治者的好恶来选择。崇尚技法的传统美术教育,其实是一种职业性训练式教育,这种以社会为本的教育,首先意味着艺术家要牺牲作为人的个体自由精神的追求,给许多艺术家的独创性带来危害。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产生了“肯定个人价值”的观念使美术教育出现重大变革。如德国的包豪斯,我国的康有为提倡的“反摹古弃形”以及徐悲鸿的反叛唯摹仿技法为上的教育方式。这些观念直到现在都值得我们思考。
由于长期以来,美术技法作为体现美术学科知识价值的重要内容确定了它在学科中的重要性,使原本以体验性的美术技法变成一种固化知识,以一种规定的程序和一种固定的模式进行训练,使教师不得不就学生能力而不顾,加速对学生的填鸭式的灌注。于是一种感性和精神的学习活动成了一种机械的毫无生气的简单训化。把“像与不像”作为美术学习的唯一标准。也使我们使用的教材一度时期内容僵化,教学与评价片面。
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美术中的技法教学?又如何处理技法教学与孩子个性培养
《国家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術活动的基本方法”这一理论表明美术教育是建立在美术学科基础上以延续和发展美术文化或获取教育与效果为目的的教育门类,美术技能作为美术学科的基础确定了美术教育不是其它教育。同时,任何一门学科教育都应传授该学科的知识技能,并在这一过程中,引起学生身心素质的相应变化。因此,美术教学不可能离开美术技能而进行所谓美术教育,过分舍弃美术技能的美术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
正确对待美术技能教育,关键在于确立新的美术教育理念与学习方式,《国家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这一性质决定了“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特殊贡献。”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应该是一种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人文教育。《标准》中美术课程的价值之一:“要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
首先,创设情多样化教学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成为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资料将美的形象展示给学生,去弥补学生生活经历的不足,创造美育情境氛围,使学生感受美。实地参观法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知识、扩大视野,使学习生活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并从中受到实际教育。如参观书画摄影展、作业观摩展、参观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建筑物体、自然风景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生命教育。练习法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的目的。包括视觉观察练习、造型技法练习、工具材料之操作练习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练习等。演示法可以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作画的方法步骤。这是美术课尤其是技法课教学常采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当堂作画要求之全过程演示;按作画步骤要求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的同步性示范;有意识地找准难点作局部演示。讲授法可以使学生透过教师清晰、准确、精炼、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思维共鸣,借助板书、板画或示范图等直观教具,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达到帮助理解的目的。
其次,以美术审美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美术材料,构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况中认识美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强调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现代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人本观念和人性化管理,因而我觉得在小学美术课堂管理中,也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人文关怀,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我在上《曲曲直直》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带给孩子们一条直线,和弯曲的彩线?,让他们说出像什么,有的说像妈妈的头发 ;有的说像春天的杨柳;有的说像小河里的水……直线像老师指挥棒、像树干、像旗杆……我顺水推舟让小朋友们发挥想象找出生活中许许多多类似于直线和曲线的东西, 激起学生高涨的情绪和作画的强烈欲望,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美术无意中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悟生命的曲曲直直。我在课堂教学上大胆放手,鼓励孩子超越自我;让他们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图画资料等进行组合画面或添画环境,每个学生都能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总之,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相信我们在正确的认识美术技法的价值后一定能进一步推进美术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金弥,黄莎莉. 美术技法理论:美术学研究的盲区[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8,(12) .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作者/艾立晶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改变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重要举措。那么,如何开展小学课堂语文综合性学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时,设计活动目标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目标的确定要全面体现综合性,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还可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出来,如,师生共同制订活动计划;选择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有效信息;确定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等。通过师生合作,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整理信息、发展语言等方面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好奇心。
我们知道,学生一旦对某一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参与合作意识。因此教师应把教学重点放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如:学习了《蚂蚁和蝈蝈》《蜗牛的奖杯》等童话故事,可以让学生练习排练课本剧;学习《狼和鹿》一课后,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保持生态平衡,保持生态平衡有何意义等。在进行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捕捉、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做出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引导学生分工合作。
每一次学习活动,小组都要进行成员的角色分工,有的提供活动照片,有的了解课余活动内容,有的负责撰写简单的报告,有的`进行简单的统计等。每一个参与学习的成员都应该明确工作的任务、工作的方法以及预期的成果,同时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协调和修正。分工时要兼顾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实践表明,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四、注重社会实践性。
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社会热点往往是学生的兴趣点,可借此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寒暑假,学生可根据自己校外活动或从各种媒体所获得的信息,开展以设计一份《愉快的假日》为主题的手抄报活动,向同学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独特感受;通过“搜集铁人的故事──读铁人的故事──讲铁人的故事──演铁人的故事──赞铁人精神”,采用查、读、讲、演、写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铁人事迹,学习铁人精神,感受大庆文化,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增长了见识,激发了民族自豪感等。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系列谈之六
所谓问题,就是我们工作和建设上的弱项和短板。无论哪个单位或者哪项工作,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度决定着领导干部水平的高低。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干部抓落实、做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认识、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待问题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领导干部思想作风、能力素质的本质反映。
一、强化问题意识,就要善于发现问题
工作中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多种多样的,只有认识中把握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只有在全面、具体、真切掌握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才能发现认识上的盲点、工作上的缺点、前进中的难点,从而找到攻坚克难,解决问题的招数。一要关注细节。许多问题的产生和暴露都是有症候的,特别是一些案件事故的发生,事前都有苗头和端倪可察。如果我们对此麻痹大意,工作就跟不上,就会使小问题变大,最后酿成大祸。因此,要注意从细枝末节抓起,做到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发。二要认清本质。人们对问题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为深刻的本质的深化过程。因此,看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上,更不能被假象所迷惑,而应当把敏感性的东西理性化,客观、准确、全面地认识问题。三要预见发展。问题的产生都有一个过程。在判断分析问题时,要注意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它的过去和现在,预测它的将来。古人云:“有道 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认知、发现问题也一样,要以点上的问题为线索,在面上搞好调查研究,通过分析解剖一个点或多个点,了解哪些问题是带有共性的,哪些问题是属于个性的,哪些问题是有必然性的,哪些问题是有偶然性的,从而,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二、强化问题意识,就要大胆揭露问题。
每一个单位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没有问题的单位是不存在的。敢不敢揭露本单位的问题,是考验领导干部责任心强不强、工作作风实不实、工作态度端不端正的重要尺度。一要摆脱看待问题的名利思想。有的同志认为“丑事家家有,不露是高手”,喜欢把大问题说成小问题,把小问题说成没问题,主要是怕揭露自己的问题,在领导那里“丢分”,在群众那里“丢脸”,在别的单位面前“丢人”。其实质是名利思想是问题滋长和繁殖的温床,谁遮掩自己的问题,不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反而越捂越多,越积越重,使自己最终陷入困境,积重难返,自食苦果。因此,对本单位存在的问题,揭开比捂着好,自己揭比领导揭好。只有处处以党的事业为重,以群众利益为重,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反映问题,老老实实对待问题。二要树立正视问题的正确态度。当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时,要及时主动地向上级汇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避讳,不遮掩,以便上级掌握真实情况,帮助总结教训,解决问题。要有“家丑”不怕外扬的气魄,敢于给自己的问题曝光,敢于拿自己的短处跟人家的长处比,敢于听别人说长道短。乐于学习人家的经验和长处,补自己的不足。三要具有直 面问题的宽广胸怀。俗话说,要想了解自己的问题,最好问问别人。基层人员处在工作的第一线,对平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领导同志工作指导上的问题看得清,知得细。因此,领导干部要有宽广的胸怀,对主动揭露问题的单位,领导干部一定要多鼓励、少批评,多帮助、少埋怨,切实形成人人都敢揭短亮丑的良好风气。
三、强化问题意识,就要深入研究问题
调查研究,是一个深入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加深对客观实际的了解,用新的认识丰富已有的认识并作出合乎实际的正确决策的过程,注重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一要结合实际。人社工作千头万绪,面临的情况错综复杂,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只有扑下身子,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才能真正查找到问题的症结,认清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克服脱离实际的单纯按上级指示办、盲目学着别人搞、简单照着过去干的工作方法,把心思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要从大量的感性素材中提炼带规律性的东西,找到切合实际解决新问题的新办法。二要善于思考。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对问题萌芽的感知度,掌握问题产生的基本途径,增强思考问题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既要时时从大处着眼,着重关注那些关乎全局的问题,又要处处留心小事,盯住最显而易见的部分。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学会多角度观察和评价事物,实现思维的发散加工和收敛加工的有机结合,防止思想僵化,不断推动和深化问题研究。三要相信群众。基层群众是人社工作改革和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研究解决基层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集中群众的智慧,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领导干部要本着对基层长远建设高度负责的态度,自觉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密切与广大群众的联系,坚定地相信基层、依靠基层、关心基层,认真倾听基层的呼声,科学总结基层群众的创造,运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各种形式动员和组织大家,有效解决涉及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
四、强化问题意识,就要全力解决问题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对于企业文化,管理咨询这样比喻它:
企业文化在企业中像是一个发动机。企业用什么来激励员工,正规制度讲究的是物质奖励、金钱刺激,这是很重要的,但是只有这些物质激励是不够的,在物质奖励的基础上,一种晋升机制和对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这样的企业文化才是最有效的激励。
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担当者指南针的角色。企业设立制度,是为了对企业的行为有规范。然而,市场的变化,靠制度实际上很难跟得上,这时候,企业员工的行为就要靠企业文化做引领。
企业文化还可以作为一种消毒剂存在于企业中。企业文化可以让企业超越唯利是图,让企业员工在利和义之间,个人追求与团队合作上寻找到平衡。
企业文化还是一种胶水。如果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建立在自利的基础上,企业将不得不靠制度来防范员工的背叛或者任何有损于企业的行为。用信任的文化去影响新来的员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建防盗门的成本,也许是更好的办法。
企业文化在企业中也可以作为一种心灵鸡汤来调剂工作。好的企业文化能给企业员工带来预约以及极大的满足感,就像是心灵鸡汤一样。而人们需要这样的鸡汤并且喜欢陶醉在此。
总体来讲,企业文化还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但是其作用却是实在的。这种无形的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思想指导。
管理咨询将企业文化做出了种种的比喻,廊坊管理咨询将企业文化做出了种种的比喻,这也充分证明了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讲是多重要,企业必须要将企业文化的建设做到最好的一个规划。
一、什么是新词?
符淮青认为:“新词语就是新创造的词语, 或者对象是新的, 或者代表的概念是新的, 同时它的形式也是新的。”张永言在他的《词汇学简论》中提出:“新词是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而新造的那些词。”李行健2003年指出:“新词语本来就是一种过渡性的词语”。“新词语是新事物、新概念、新观念的反映;词是旧的, 意义和用法是新的, 也可叫做新词语。”语言学家们给出的定义或从来源方面或从构成特点方面, 指出了什么是新新词。总结如下。1、主要标准看新颖度。有的词语新颖色彩基本淡去而以稳定色彩为主, 可以认为是基本词语。2、有的词语潜藏一段时间之后因为休养生息和不少人已经陌生了又恢复了一定的新颖色彩。有的词语被现代的人们又赋予了新义。对于这两种情况, 有人主张不应收为新词。但也有人主张收为新词, 以利交际, 但是要说明情况, 以示区别和严谨。3、以进入普通话语言生活为准。原来方言、专业术语里有的, 这个时候进人了普通话语言生活。对于这种情况有人主张可以收为新词, 但也要说明情况。
二、新词的类型
1、专业术语
科技术语由于信息的流通已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了。它的通俗化的原因在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 科技进步突飞猛进, 大众文化教育水平普遍提高, 生活观念与时俱进, 过去许多陌生的高科技产品或技术如今已进入百姓生活。这类新词汇有:信息、网络、视角、硬件、软件、复制、对接、端口、冷处理、产业化、政治文明、三农问题、地对空、反恐等。
2、外来词语
美国现代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提出过这样一个论点:“语言像文化一样, 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任何民族的语言都有从外国或异族语言中吸收进来的成分。外来词语指来自其他国家其他语言的异族或异域词语, 与汉语言中表示的概念有差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外来词汇特别是英语词汇已逐渐渗透到当代汉语言生活中。渗入到当代汉语中的外来词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 全部使用外语缩略语或原生外语单词。缩略语如:CPU、NBA、MBA、CE0、CCTV等。 (2) 英语字母与汉字夹杂。一种是前半部分外语保留, 后半部分用汉语注解, 如:GRE考试、IC卡、BP机、K金、IP电话、BASIC语言、T恤、CT扫描、KTV包间、AV视听系统、Z形弯道等。另一种是前半部分采用音译, 后半部分用汉语注解, 也叫音义兼译, 如:啤酒 (beer) 、霓虹灯 (neon) 、绷带 (bandage) 、乌托邦 (utopia) 、迷你裙 (mini) 、汉堡包 (hamburger) 等。 (3) 完全音译外语词汇。如脱口秀 (talk show) 、酷 (coo1) 、可口可乐 (Coca-Cola) 、沙龙 (saloon) 、比基尼 (bikini) 、迪士科 (disco) 、托福 (TOFEL) 、克隆 (clone) 、维生素 (vitamin) 。以上有很多字母词, 也是新词中很有特别的一类, 它反映了外交往的增多和教育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报刊杂志等各种传媒里夹用外语字母的现象越来越多, 越来越普及。
3、方言词语
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方言源流主要来自南方方言。比如粤方言中的“的士”、“拍拖”、“排档”、“发廊”、“炒鱿鱼、大排档、生猛、烧烤”等词语人们已不再陌生。“自助餐、中巴、专卖店、连锁店、发烧友、打工、水货、收银台、理念、机制、层面、架构、构想、心态、氛围、资讯、认同、涵盖、反思、研讨、整合、互动”等已广泛为人们所接受。其他还有如“煲汤、炒鱿鱼、搞定、搞笑、管道、埋单 (买单) 、人气、兼职、下岗、助残、帮困、前卫、扮靓、减肥”等。由于方言词语土话多, 进入普通话受到严格限制, 目前新词语方言比例很小。
4、新现象新载体
新时期社会步伐加快, 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新概念新观念需要新载体, 于是人们利用原有规则创造了许多有新意的新词语。如“安居工程、傍大款、蹦迪、带薪休假、单亲家庭、导购、恶意诉讼、法律授助、反倾销、附加值、高架桥、公示制、光盘、话语权、还迁、技术移民、价位、考聘、可视电话、路况、绿色食品、猫腻、磨合、农情、品位、轻轨铁路、软广告、市场机制、发烧友、软着陆、菜篮子、擦边球、超前意识、竞争意识、弹性外交、伙伴关系、精神家园、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科技密集型、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等。
5、网络词语
网络词语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信息领域的专业词汇, 如:“微博、听众、秒杀、登陆、光纤、防火墙”等等;2.网民在网上聊天或发表意见时所创造并被广泛认可的词汇, 如“斑竹、菜鸟、恐龙、大虾、潜水、灌水”等等;3.以网络作为媒介而开始风行的词汇, 如“雷、囧、打酱油、杯具、伤不起、纠结、忐忑”等等。
三、对待新词的态度
新词中的外来词语特别是字母词和网络词语向来争议比较大。2006年新华网上海3月1日电:从3月1日起, 如果在上海的政府文件、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出现诸如“美眉”、“恐龙”、“PK”、“粉丝”等网络流行语言, 将被判定为违法行为。对于上海的这种做法, 有人拍手称快, 有人表示没有必要。“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夏秀蓉说, 像MM、PK等这样的时尚词汇, 受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很多中老年人就不懂它的意思, 如果在报纸等大众传媒里出现, 往往使人一头雾水。即便内容需要, 不得不出现, 也应注明它的中文含义。”2009版《辞海》将不会收录, 像“超女”这样的新时代的词语也不会纳入《辞海》。相关人士解释, 这是因为“《辞海》收词一是要考虑它的知识性;二是这个词语本身要稳定, 要经过社会的沉淀”但是这条消息发布仅仅两天之后, 负责2009年版《辞海》修订工作的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位相关人士却又告诉记者说:“现在谁也不能说网络热门词汇、‘超女’等词汇不能进入辞海”这种徘徊不定的情形, 既反映了问题的复杂性, 也表明了学者们对此问题的认识的分歧。吕叔湘也说过:“有些新词新义是不是来去匆匆的过客, 还是要就此定居下来, 也难于预测”
笔者认为, 词汇的发展是动态的, 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变化最快的。人是有学习和不断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大众传媒的文章有很多类型, 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读者群, 青年人爱看的文章里当然可以选择青年人喜欢用的词汇。当然, 这并不是说, 对待新词语, 我们可以视而不见或听之任之, 也不能武断禁止, 而应该冷静思考科学分析, 客观遵循新词语规范化的四条原则, 即填空性原则、明确性原则、效率性原则和互补性原则[6]因此, 我们应该采取全面客观的态度, 科学地规范使用。规范化后的新词, 是语言最新鲜的血液。比如:对于正在学习汉语的中小学生, 不规范的新词, 比如流行于90后的“火星文”, 应该坚决避免, 可这并不适用于成年人的非正式文体或言语交际。总之, 我们应该采取辩证的观点, 既要看到新词语的出现与流行丰富了当代汉语词汇系统, 满足了人们语言表达的需求, 对当代汉语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应看到某些流行新词语概念不清、表意模糊, 给我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带来了麻烦, 增添了负担。我们应该对当代汉语新词语进行科学规范, 抛弃庸俗不健康的新词语, 提升表意准确活泼文明的新词语, 正确引导人们合情合理使用新词语, 以使我们的语言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P172。
[2]张永言:《词汇学简论》,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2年P87。
[3]陈建民:《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
[4]周荐:《新词语的认定及其为词典收录等问题》, 《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5) 。
[5]吕叔湘:《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 《辞书研究》, 1984 (1) 。
[6]姚汉铬:《论新词语的文化分布、产生途径及成因》, 《曲靖师专学报》, 1990 (4) 。
[7]钱乃荣:《论本世纪初流行的新词新语》, 《上海大学学报》, 2002 (9) 。
[8]于根元、王铁混、孙述学:《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 《语言文字应用》, 2003 (2) 。
[9]王丽:《关于如何对待新词新语的几点思考》, 《语言研究理论》。
[10]李成军:《当代汉语新词语流行性探》, 《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
[11]赵喜桃、朱小琴:《再论汉语新词语》, 《唐都学刊》, 2007 (5) 。
燃油税“借壳”消费税的时机非常微妙。
国际油价从147美元,一路暴跌到40多美元,相应地,美国的油价(包含30%的燃油税,并且,其燃油税中包含了过路费、过桥费)也一路下跌,如果以此对比油价,国内的油价比美国的油价高出一倍还多!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油价纹丝不动,燃油税粉墨登场,巧妙地转移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在热烈的争论当中,相关垄断企业获取了丰厚的利润。
对于为何不先降油价再出台燃油税,财政部科学研究所的专家是这样解释的:“可以预计,如果先降价,再明确说要把税加上去,囤油现象必然出现,而且管理上防不胜防。过去,每当有风吹草动要推燃油税,都出现过此类问题。这次,为抓住时机,平稳推出,方案上可能就排除了这个选择。”
这种说法难以令人信服。因为,我国即使出台燃油税,比如,以和美国一样的税率征收,油价也应该是大幅度降低的,在这种情况下谁还去囤积成品油?
而且,有关部门多次强调,开征燃油税并不提高油价,问题是,现在,国际油价已经从147美元的高位跌到了40多元的低位,一旦国际油价上涨,中国的油价是否跟着大幅上调呢?过去谈论燃油税,总是以油价高为由拖延,原来,真正的用意在此。
出台燃油税的初衷,是为了促使人们节约,减少油耗,节省能源,保护环境。但是,在确保达到这一目的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到,目前,最当紧的是抵御金融危机,燃油税“借壳”消费税对高油价所形成的保护效应,客观上加大了运输成本,而这些成本很容易转嫁给消费者。而且,我国在开征燃油税,在燃油税税率与美国 的燃油税税率几乎一致的情况下,却没有把过路费和过桥费纳入其中。不仅一级公路继续收费,就连二级公路的收费也仅仅是“逐步有序取消”。二级公路的收费原本就缺少法律依据,在出台燃油税时也不能立即取消,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2007年2月13日,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高速公路通行费比发达国家的还要高。考量车主对高速公路通行费的承受能力,世行引用了专业机构提出的指标——私人汽车行驶1600公里所付通行费在车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据此指标测算,在世界13个国家1600公里通行费占人均GDP的比例中,中国以超过2%的比例居首位,超过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其中美国最低,不到0.3%。全世界建有收费公路14万公里,其中约有10万公里在我国。而且,我国收费公路的数量还在增加,新建的高速公路几乎清一色的是收费公路,公路的公益性特征大面积地被抹杀。
公路属于准公共产品,而跨省的公路更接近于纯公共产品。在政府财力日益充盈的情况下(2008年上半年,我国的GDP增速为10.4%,税收增长速度是 GDP增速的3倍),应该担负起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角色,建设非收费性公路,并逐渐取消现有收费公路的收费资格,还路于民。事实上,很多地方的收费公路,所收费用已经远远超过了道路的建设成本,还在继续收费,这种做法降低了公路的利用效率和运输效率,提高了区域间的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阻碍了区域间的经济互补。在收费公路盘根错节、纵横交错的情况下,公众除了选择走收费公路,几乎没有其他选择。
即使燃油税开征,这些问题仍然不能忽略。目前,中国在全力以赴地抗击金融危机,启动内需,高昂的运输成本正是加大物流成本,抑制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不包含公路费、过桥费的燃油税实施后,逐步大幅度减少收费公路数量的工作也应同步进行,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资源的区域配置,为拉动内需服务,使中国经济在良性的状态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并快速向前发展。
时寒冰
从好的方面说,“三好学生”的评选无疑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鼓励学生好好学习,考取优秀的成绩,并且发扬尊重师长、团结同学等优秀品质。在学期末对学生一学期以来进行评估,是对学生优秀表现的肯定和激励,为其他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同时一个班级的名额有限,也增加了竞争力。
但是,凡事都有其两面性,“三好学生”评选备受争议,也是因为它存在着很多弊端。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重庆一个基础教育学术会上就曾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因为这样会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在中小学校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每个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评选“三好学生”实际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一定心理压力,同时在感情上伤害未被评上“三好学生”的孩子,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的孩子大器晚成,在小学阶段会表现得非常一般,如果过早地给他一些“你不如别人”的心理暗示,会影响孩子今后的成长。另外,比起学生,家长更加看重这个“三好学生”称号,不单是虚荣心和对孩子的肯定,因为他们有社会经验,这些荣誉会和孩子的发展挂钩,和利益挂钩。
近些年,一直作为学生至高荣誉的“三好”,渐渐有些变味---“三好”变成了“一好”,即学习成绩好,人选大多集中在学习成绩排前10名的学生,对大多数学生失去了激励作用;标准过于统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此外,“三好学生”称号“含金量”渐长,在关键时刻能兑现为考场上的“特权”,评比过程自然有更多因素介入。
教育应该是公平的,每个孩子都得有被认可被关注被尊重的机会。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表现是有起伏的,如果过早地给他一些‘你不如别人’的心理暗示,会给他们带来精神压力。要给孩子创造自由发展的环境,才能够培养创造型的人才。
那么,“三好学生”应存应废呢?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应只考虑其存废,而是应该进行改革。去掉评价方式的局限性,去掉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的评价模式。有的地区已将评价方式改为学生本人、同学、教师、家长、社区的“多元评价”,倡导“在校做个好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勤俭自强孝敬长辈的好孩子,在社区做好公民——诚实守信道德规范的好公民”。发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其全面发展。此评价标准不再局限于学生的校内表现,而是将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来考量,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构筑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平台”。这既体现了教育者的导引性,也拓展了孩子的“荣誉选择”空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良性互动的教育新境界。更适合孩子发展,更贴近时代,更贴近社会。
就在跨年之际,网络上流行起晒出自己18岁的活动,并有这样的说法:进入了20之后所有90后都满18岁了,00后将闪亮登场。当然我也是稀里糊涂的随了一波大流,发了一段极为感慨的话语,配上一张深夜城市的靓照。后来实在觉得没大有意义,就删了。
我能感觉到,近些年来大众的取食风格与口味都慢慢趋于一个“情怀”。就比如说这个“18岁热点”在我看来根本就是抓住了大众对于情怀的一种迎合;还比如纵观最近的电影市场,几部票房大卖的电影,从《战狼2》到《寻梦环游记》,从《芳华》到《前任3》,不得不说每一部电影的情怀气味都尤为浓厚而且直戳人心。
至于今天这篇文章的题目——在这个世界上我极度讨厌一种人。我个人是认为这样一种人是应该被全社会的人所唾弃的,但是现实却是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并不只是个别情况,换种方式说或许我们曾经自己身上就有那种人的某些特征,可是到头来谁也不会去承认。
这种人,俗称网络喷子。
这样一个词语可能本身就带有一种污浊的色彩,让所有与之相关的人都想极力摆脱。
生活在一个言论自由的互联网时代,各色各样的大众媒体与自媒体平台不断的更新社会热点新闻,这其中绝大多数的平台都允许读者发表评论。而往往我们会发现凡是有一些热度的新闻,其评论区准会分为支持与反对两派,其中不乏一些极端偏激的言语。
最近有一个热点新闻相信大家也有所听闻:李小璐和PGone。
这两位明星对于我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因为我也没有像某些粉丝一样特别喜欢某一个明星,或者说我不追星。
暂不去探索这件事的真相,评判是否符合道德伦理,这件事一出来一些人的嘴就又开始闲不住了,在评论区大肆的谩骂,将语言当成是一把匕首,任意的刺向当事者的内心。或许的确在我们看来,这样辱骂的的确很爽,当事人的某些做法的确触及到了一些底线,而且做法足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然而这些喷子不注意言行举止,文字尺度毫无分寸,我甚至觉得这样做法带来的影响不亚于事件本身的影响。那些带有煽动性的语言,反映的不仅仅是说这些话的人本身的素养,在我看来更加反映了全社会的精神风貌。
记得在《心理罪之城市之光》这部电影中,就有这样一种诠释。
全社会对于不满邪恶不公的所谓正义情绪促成了“城市之光”的杀人游戏,“城市之光”选择社会争议人物下手,“为民除害”,并且在论坛网站上发起投票,若达到特定人数支持就将该人以极为残忍的手段杀掉。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那些群众纷纷点击支持,令人唏嘘与心寒。我一直在迫使自己相信这只是电影情节需要的设定,然而却总是想到这些网络喷子的行为,其性质与电影中的表述有何区别呢。
皆是所谓的正义,正义的一种扭曲形式。
前几天在贴吧上浏览有关交通方面的一些帖子,突然看到其中一篇帖子表达了对青岛地铁3号线的极度不满,认为其运行中噪音极大,还指出是因为青岛地铁建设过于仓促导致的。
一些网友在贴中回复,有的用地铁途径地的独特地质构造来解释这种现象,有的去与其他地方的地铁噪音进行对比,而楼主的回复却依旧不挠不休的对青岛地铁继续进行各种指责。
在我看来,那位网友的所谓言论无非是在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其实对我们每一位公民来说,想让自己城市配套建设的更加完美,这种心态应是广泛存在的,包括我在内也曾经吐槽过地铁建设工期的一再推迟,而且说实话,地铁三号线的噪音大的确是一个问题。但是有些时候,话说的别太过,劲也别太拗,如果一味的无根据的指责只会被人理解成无理取闹。
以至于最后几乎所有人都这样告诉那位网友:“没人逼着你去坐,你觉得北上广好就去北上广啊。”
可笑。
文章最开头说到了情怀这个词。如今这个时代确实日新月异,我们的国家也在逐步繁荣昌盛。这个时代是少了一种情怀,少了这样一种精神食粮,所以人们才迫切的想从影视作品当中去滋润贫瘠的心灵。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我们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在我看来这种权利似乎更应该被用来宣扬一些真正的正能量,而不应该是披着正义外衣,用来传播带有教唆黑化意味言语的一种病毒。
然而现实却是那些评论中都少有辩证。
电影《心理罪之城市之光》中的桥段,令人细思极恐。
唯有我们对周遭多一些理解,心中多一些真正的正义,这桥段才不会成为现实。
公众号:独鲸的时光小屋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资源;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化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学科分类所束缚,通过调查、实践、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过程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它对语文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个新鲜事物。那么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情况如何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
综合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打破了课本是唯一信息源、教师是唯一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信息交流场所的教材、教师、教室“三中心”论,打破了语文教学的学科本位论和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体现了鲜明的特征。
(一)综合性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生活化的学习实践,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广阔空间中学语文,它把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围绕 “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人与科技、文化”等内容展开,涵盖整个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天文、地理、军事、经济、科技,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如八年级下册的“妇女解放”、“从古代詩看古代交通”就包含了社会、历史、经济等领域丰富的内容。
(二)实践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它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积极参与到各种语文活动中去,在“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知识竞赛”、“主题探究”、“编演一课本剧”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培养语文素养,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七年级上册的“调查社会用字情况”,就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在“做”、“考察”、“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既训练了学生的能力,也服务于社会,充分体现了其实践性的特点。
(三)开放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课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内容、过程、空间、结果具有开放性。如七年级下册的“文学采风”,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还要求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到田间地头,通过调查、访问去了解民间宝贵的文化遗产;最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调查报告、照片、表演等不同的表现形式把成果展示出来。
(四)自主性
综合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九年级上册的“献给教师节一份特殊的礼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组合成若干组;确定调查对象;拟定调查计划;制定调查指标;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最后进行交流、展示。整个活动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进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二、教师有效指导,让学生动起来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由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要敢于放手,还学生一片天地。凡是学生可以做到的事情,教师决不越俎代庖,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自主实践的过程。综合性学习是学生实践语文、应用语文的过程,因而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课下采用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去探究、去发现,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只是对学生的活动加以有效的指导。在指导内容上,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在指导方式上,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团体指导和协同教学。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权只赋予某一学科的教师或班主任,而应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所有教师的智慧集中起来,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协同指导。
三、广挖资源,为综合性学习提供广阔的载体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可分三类:一是本土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作为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旅游资源调查”,我们就可引导学生对我们客家文化展开调查,或就万绿湖景点进行调查,这些都是丰富的本土资源。二是网络资源,指学生自己运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这些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图文并茂、声像丰富的交互式人机界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达到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三是图书馆资源,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让学生走进图书馆,置身于社会大课堂,去寻求教育资源。
四、彰显个性,让探究展示多样化
在综合性学习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在经过调查、搜集、整理、分析、综合后形成了一定的成果,学生在收获这种成果的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这时,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报告、经验交流会、小论文、手抄报、图片展览、专题报告等不同形式将自己探究的成果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展示,学生不仅初步获得了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良好的语文素养。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它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而为我国语文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
【如何看待综合性学习】推荐阅读:
如何看待幼儿教师职业09-12
如何看待大学生逃课现象10-05
如何看待核电在我国的发展11-19
如何看待中学生的早恋问题06-25
如何看待人生的得与失(论文)07-01
如何看待沁和公司的发展前景11-03
中国企业如何看待英国大学的调查报告06-02
客观看待事物教案10-09
书评以自由看待发展12-08
正确看待党风廉政建设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