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建筑工程管理的四要素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西北地区特别是作为新疆地区建筑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本文对做好建筑工程管理方面阐述自己的一点体会。

2 质量管理

2.1 质量管理体系

工程质量的优劣牵涉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也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工程建设项目都应当同时接受企业自身监督, 业主 (监理) 监督。

(1) 企业自身监督每个建筑施工企业都应当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质检机制和质量体系, 现行的机制主要是质检员长驻工地监督施工质量, 分公司质检员巡查项目质量情况, 总公司质检科组织定期质量验收。这样一个三级管理层, 层层负责的监督机制也是企业对工程质量把关的主要途径。

(2) 业主 (监理) 监督也称为第三方监督, 是最权威性的监督。由业主委派或委托的质量监督小组, 长驻工地, 对工程中尚未施工的, 正在施工的和已完成施工分部、分项工程及各道工序进行全面监督。

上述这二套质检机制共同组成控制工程建筑施工质量的完整体系。既明确分工, 又密切联系, 有效地保证工程能够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

2.2 监管方法和手段

作为管理人员, 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是现场管理工作中的重重之重, 工程质量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质检员的管理水平和监管力度, 控制质量的方法和手段有以下几种:

(1) 现场监督;对于施工作业中每道工序做到现场检查发现问题, 随时指出并纠正, 检查手段采取实测实量和整体观感相结合的方式, 已形成的成品有权责令施工人员推倒重来。

(2) 召集现场管理人员;对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予以指明严格对施工工人进行技术交底, 纠正错误限时改正。

(3) 编制质量控制书;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或已发生的质量问题详细说明, 指明对策责成项目部限时整改。质量管理手段还应根据工程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变化, 但必须处处以国家规范和新的验评标准为依据, 管理人员应当主动与业主 (监理) 部门、企业自检体系密切配合共同管理。

2.3 工种中常出现的质量问题

(1) 基础和主体施工阶段, 基础垫层、条基、柱基在施工过程中常出现基底表层处理不好, 条基支模断面尺寸不够, 构造柱位移等情况, 应尽量在完成成品之前详细检查测量, 以避免完成后不合格返工。

框架结构建筑在主体施工时, 混凝土梁、板、柱易出现支模歪斜。箍筋间距差, 水平或垂直尺寸偏差, 应及时纠正。浇筑混凝土时要注意凝土各项性能指标和振捣密实, 避免漏振和蜂窝麻面的出现。

砖混结构的建筑施工中除了上述情况外。还会出现组砌方法错误, 墙体垂直、平整偏差较大, 接槎尺寸不足, 砂浆水平缝饱满度不够等问题。无论是框架结构还是砖混结构, 主体施工期间除按施工进行验收外, 还应按照相关图集以节点大样详细检查。遇有违规情况责令整改。

(2) 装修及半成品安装阶段, 在此阶段中, 楼地面、墙柱面及天棚装修以及踏步粉抹室内外涂刷工程中, 易出现施工人员懈怠而发生成品质量达不到预期标准情况。需要管理人员随时检查及时纠正。

门窗安装以及屋面做法由于多数为分包工程, 易出现分包施工队偷工减料施工管理的空白, 需要甲乙双方管理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

在此阶段中, 各种施工人员相互交叉作业, 容易出现相互妨碍, 相互破坏成品的情况, 需要管理人员做好事前要求, 事中监督、事后检查工作。共同做好成品保护。

(3) 设备安装阶段严格设备质量关“三无”产品坚决不允许进人施工现场是保证设备安装质量的首要工作, 其次无论水、暖、电、卫等各工种都必须要求施工人员持证上岗, 按规范操作, 水暖卫安装要求管线横平竖直安装要求线路清晰, 系统明确配电平衡, 设备进户须按设计安全保护装置, 总阀、总表、总箱。在监督质量过程中, 指出问题, 明确及时。同时也有对设计中出现漏洞或变更后设计未考虑的方面具有一定的和综合处理能力。

3 进度管理

任何一个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企业都应根据工程特点制定出一份较为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 其中必须有设计合理的工程进度计划, 以作为施工进度的具体指导原则, 但是施工组织设计和进度计划常常出现问题。综合归纳主要有以下缺陷:

(1) 企业内部不同建设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和进度计划相互抄袭, 严重考虑本工程特殊性程度不够, 不能因地制宜的独立编制进度计划。抄袭规范照搬规程的情况居多。

(2) 进度计划考虑不可预见情况出现的程度低。

(3) 进度计划中很少考虑到协调配合的时候, 项目分包施工矛盾, 以及等候阶段性检查验收的时间, 往往达成进度计划同施工实际进度不能同步无法执行。针对上述情况, 作为管理人员应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天气、人员以及其它因素, 编制合理具体的进度计划, 计划进度至少阶段应精确到, 分精确到周, 分项精确到日, 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计划施工,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计划不是流于形式, 应付检查, 而是施工的有效指导方向。

有了科学周密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后, 严格按进度计划施工按计划控制进度,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应重点解决。

(1) 工程进度款是施工企业购置材料, 发放工资和安排调动机械设备的物质基础, 工程进度款意味着进度的保障, 必须充分计划合理利用。

(2) 定期召开施工现场人员例行会议, 步步明确分析进度计划中阶段目标。在现场管理人员头脑中形成牢固的进度计划具体概念目标。

(3) 施工中涉及到业主方式第三方的矛盾、纠纷、应以积极协调, 一切以大局为重, 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进度延误。

(4) 深入施工现场认真研究进度滞后的各种原因, 与施工班组一道解决问题;对影响进度的施工作业和指出并纠正, 努力钻研施工技术掌握市场信息, 实施高效的施工新技术、新工艺。

4 投资控制

每项建筑工程都需大量的资金, 其中相当多的项目都是由政府出资或银行贷款的工程建设, 住宅建设则多数来自住户的集资。筹资这些资金的依据是业主所编制的资金预算, 在施工中必须做好投资额的控制工作, 而投资控制工作, 主要应从设计及概算, 工程变更和决算审核这三个方面入手。

4.1 工程设计及概预算

工程建设的设计和概预算工作是前期工作的首要环节.建设工程设计是设计院的责任, 也是业主的责任。无论是建筑、结构还是设备的施工图, 由于设计单位的种种原因, 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考虑不同, 自相矛盾的地方, 而业主的概算则完全按施工图的编制, 设计中缺陷必须影响概预算的准确性, 一方面可以发现技术问题, 便于施工企业提前做好变更准备, 另一方面能够到概算的问题统一归纳, 统一决策, 在设计单位的协助下, 尽量编制准确, 在图纸会审时逐一明确, 尽最大努力保证施工过程中不发生设计变更, 尤其是被迫变更。

每一道资金的环节都不应遗漏, 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出具有真正实际意义的工程投资概算。

4.2 严格控制工程变更

应当在设计阶段工作做细、做精, 避免施工过程中监督时发现问题后仓促更改设计, 做施工变更, 必要的工程变更也必须遵守几个原则。

首先不能根据主观愿望变更建筑布局, 建筑结构和装修标准.更不能随意变更建筑材料和监督时增加设备, 这样容易导致造价失控。

其次施工时的施工方式, 不易监时改变, 签证用工和加班施工严格控制, 仔细测算成本支出是否必要, 如不必要则决不可随意签证。

对于发生的矛盾和问题, 变更签证前也要先行区分是否属于设计问题或施工企业自身责任, 如属于设计责任, 则变更后业主有权向设计单位索赔, 如属于施工单位责任, 业主有权要求施工单位自行承担变更费用只有不存在上述前提的情况下, 才可正常变更。

只要切实抓好以上三个环节, 使工程施工始终处在“按既定设计执行”的状态, 才不至于造成预算超概算, 决算超预算的恶性循环

4.3 决算审核

作为管理人员, 应当具备足够的预决算知识, 专门的预算人员应及时深入施工现场, 做好工程阶段记录, 施工企业和业主管理小组有义务收集整理相关的签证资料和信息, 为决算准备详尽的第一手资料。

工程决算审核过程中, 要做到遵守国家和地区相关政策法规, 尊重事实和依据相关资料。一般来说, 经招标确定中标价的工程, 不需要对标底内的工程内容进行造价审核.只需对工程施工中的变更签证以及不可预见性情况出现后采取措施的内容实施逐一核算, 中标价与变更部分的相加值, 才是工程总造价。在这方面, 只能是全行业逐步规范的过程, 单单依靠企业和业主的自身改进是不现实的。从设计部门到上级主管部门以及造价咨询部门, 都有义务加强内部控制机制, 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 才能逐步实现投资管理和造价控制的进一步规范化。

5 结束语

多年来, 我国建筑业在发展的同时, 暴露出相当多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体制不畅和相关立法, 执法不严, 长期沿用的业主与施工企业合作, 委派管理人员的方式弊端丛生, 奖罚不明, 导致技术人员素质难以提高, 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不能形成以技术和制度为核心的强有力管理体系, 过于集中和不受监督的权利造成腐败滋生官僚主义严重的事实和一切由出钱的说了算的不良工作作风, 都显示这种管理体制需要改革。

监理制是国际上惯用的引进三方彼此相互合作又相互监督, 形成管理上的互相促进和良性循环, 从而保证工程建设和各项预期目标顺利实现, 这种方式在当今的建筑业中大力推行。

摘要:当今社会应当是法制社会, 在完善的法律制度下一切行为都在法律的控制之下, 执法必严, 违法必纠, 决不允许任何个人和特权肆意干预, 执法或凌驾于法律之上, 这样才能有利于做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

关键词: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投资管理

上一篇:高强度聚焦超声结合局部丙酸睾丸酮外敷治疗外阴硬化性苔藓下一篇:《糖尿病新世界》约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