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2022-08-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中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教具教学的作用

摘 要: 教具教学是教师用演示方法结合课堂知识进行的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手段。通过课堂教具演示,教师可以更为形象地讲解生物学概念、现象和规律等,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因此教具教学成为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 教具 初中生物 教学作用

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要求教师根据不同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和讨论式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通常方法有多样,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教具教学。因为教具教学不仅可以更形象地讲解生物学概念、现象和规律等,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身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因此教具教学成为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的重要渠道。

一、教具教学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利用教具展示导入,教具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就会变得开放、活跃,气氛热烈,教学效果自然很好。例如,在讲“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时,我请两名学生分别扔一张纸和一个叠好的纸飞机,看谁扔得更远,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一看便知道是纸飞机扔得远,因为它能在空中“飞”行一段时间,由纸飞机学生立即联想到鸟类。此时便可乘机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探究鸟类适合飞行的特点。”这样,利用自制教具创设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接下来的新课教学顺理成章。

2.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面

面向全体学生是初中生物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具教学形象生动的特点刚好可以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开花和结果”一节中,学生对于花的结构既熟悉又陌生,为了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花的结构及功能,课前让同学们每个人准备一朵百合花带到课堂上。上课时先请几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一朵花都有哪些结构,然后让每个同学对照课本中桃花的结构熟悉百合花的结构。不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参与。

3.形象直观,突破难点

教具教学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效果非常显著。我在教学“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中有关肾小球的重吸收过程时,如果利用传统教学手段,则学生通常只能知道肾小球具有过滤作用,经常忘了其过滤作用,即把什么物质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和重点,使学生形象记忆,我选取生活中一些大小不一的种子和沙粒代表血液中的物质。然后找到一个筛子,这个筛子孔的大小刚好只能让部分种子和沙粒通过。课堂上在讲到肾小球的过滤作用时,我把种子和沙子混合后放入筛子过筛时,学生露出期待的神情,迫切地想知道到底哪些颗粒经过了筛子,哪些颗粒还留在筛子上。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更把抽象、难懂的知识通过教具的演示变得具体、简单,又增添新奇感,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具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能的不足,持久的兴趣会导致发明创造”。实践证明,制作教具时呈现出的新奇生物现象和成功制作,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而且制作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就会使兴趣更稳定,就会继续探索,从而喜欢生物,热爱科学。师生一起努力制作教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凡是有兴趣的事物,学生总会想办法接近它、认识它、获得它。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兴趣是学习的起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的根本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教学中合理使用好教具,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课堂操作中亲自动手,通过不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分析归纳,表述结论等,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动植物细胞结构》时,按教材规定完成教学任务后,布置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后做细胞模型。第二天就有好几个同学拿着自己做的细胞模型来了,有的是平面的,有的是立体的。当然了花样百出要属细胞内各个结构的材料选择,如细胞核有的用乒乓球、有的用橡皮泥、有的用鸡蛋壳等。从他们多种多样的取材,形态各异的造型中,发现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勤俭意识

生物教具不仅能反映出所要学习的生物现象,更要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生物理论,同时它的制作又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理论,这就要求学生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把生物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然后再总结经验,检验、检查自制教具的合理性、科学性及不足,通过来回、反复反馈,既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又用实践证明理论的正确,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同时在教具制作中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如何变“废”为“宝”,利用生活中一些废弃物,如废铁纸盒、木材下脚料、饮料罐子、饮料吸管等,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教具,既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勤劳俭朴的优良品质,对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情感教育。

总之,生物教具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本身就是一个探究和综合能力培养过程,符合当前教育理念及生物新课改标准,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韩永昌主编.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柯细慧

第2篇:利用WISE“光合作用”项目促进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创新

[摘 要]遵循势科学理论,基于信息技术中的WISE虚拟实验平台,以平台中的“光合作用”项目为例,通过校本改造,开展网络虚拟探究与真实实验整合的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创新实践。

[关键词]WISE“光合作用”项目;本土化;实验教学;创新

[

势科学理论提出创新人才的培养应遵循“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的势增原理,其教育动力学本质就是营造最强的教育信息势。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发掘一些反差大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即营造强大的教学信息势,可以使学生主动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主动思考、实验观察、实践探究获得新知识。下面以《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节为例,阐述如何利用WISE“光合作用”项目促进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创新。

一、WISE中的“光合作用”项目简介

WISE是Web-based Inquiry Science Environment(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环境)的简称,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玛丽·琳教授团队开发的一种网络虚拟仿真探究学习平台。该平台已开发出了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个全球免费开放的资源库,教师可修改里面的课程用于个性化教学。

WISE中的“光合作用”项目最初是2012年伯克利大学的Ryoo和Linn教授发布的,适用于美国六至八年级学生的项目,学习时间为4~5小时。该项目包含大量的虚拟实验、仿真动画和动态模型等学习工具,它能将不易看到的、复杂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例如,虚拟探究“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不仅能让学生直观观察自己设计的实验结果,而且可以同步处理实验数据。但是该项目沿着“能量来源→能量转化→能量利用”的主线组织探究,涉及光合作用、能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等知识,跟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的编写逻辑不同,故需进行本土化改造方可用于教学。

二、WISE中的“光合作用”项目的本土化改造

(一)内容与学情分析

光合作用相关内容隶属《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大主题“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形成一个重要概念“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要求学生学会:1.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2.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3.说明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建议开展“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活动。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将光合作用分为两节来学习。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通过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阐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淀粉)、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条件,以及光合产物构建了植物体也养育了其他生物;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阐述光合作用的实质及其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强调了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具有调节大气碳-氧平衡的作用。两节内容共同呈现了光合作用的完整概念,强化了绿色植物作为生产者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此外,教材设置了经典实验分析、设计探究实验、演示实验等内容,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理解。通过第四章的学习,学生对光合作用有了新的认知,知道“光合作用使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质中”“光合作用养活了地球上的生物”,形成了“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来自于光合作用固定的光能”等初步概念。

信息时代的学生对网络远程学习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只需给予简单的说明就可以摸索探究出网页操作方法和技巧,所以他们使用WISE虚拟实验平台没有操作性障碍。

因此,学生能理解美国WISE中“光合作用”项目以能量为主线的描述,我国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对该项目进行改造,开展“慕课”教学是可行的。

(二)本土化改造

根据以上内容与学情的分析,笔者对WISE“光合作用”项目进行了本土化改造,一是删除了平台上关于太阳光的组成、能量的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等物理、化学探究活动;二是从任务清单中删除植物的生长、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网等知识,使之成为辅助阅读材料;三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添加学习资料和设置新的学习任务;四是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利用WISE设计项目的分组功能,将远程学习的内容分為独立完成的任务(简称“独学任务”)和小组合作的任务(简称“合作任务”);五是利用WISE设计项目的分步呈现功能,将“学习反馈”模块的探究任务隐藏至面授课才呈现。此外,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思辨思维,笔者设计项目“探究任务”时,将每一个任务的第一个活动均设计为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的探究活动。

三、开展网络虚拟探究与真实实验整合的创新教学实践

《初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研究》(刘艳红,2013)指出,虚拟实验可有效帮助学生熟悉实验步骤、评价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周期长不易观察现象的实验,如“探究种子的萌发”“探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适合用虚拟实验教学。虚拟实验不能代替真实实验,同一实验学生做真实实验产生的“情感信息势”更大。据此,笔者将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有机整合,开展相关创新教学。教学过程如下:

(一)观看小电影《玛丽的烦恼》,领受学习任务(布置任务)

教师先播放小电影《玛丽的烦恼》:“纽约州6年级小学生玛丽,需要在冬天种植黑麦草给她的宠物兔子吃。她在温暖的玻璃阳台用花盆种麦草,可是麦草长得很不好。她非常苦恼,她想知道怎样做才能种出能量最丰富的麦草给兔子吃。”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玛丽解决她的烦恼吗?你们觉得她应该怎样布置阳台才能种出能量丰富的麦草?”

教师布置任务:

任务1:登录“WISE”课程网址,按时完成指定课程的学习。(网址:http://wise.berkeley.edu/ ;课程编号80128)

任务2:小组合作绘制玻璃温室的设计图。要求设置合理,环保节能,及培育出的植物茁壮成长,能量丰富;注明每项设计的科学原理。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实践拓展”,意在创造教学“情感信息势”,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热情。“设计温室”是贯穿整个第五章的学习任务主线。

(二)登录WISE,完成远程探究课程(自主研学)

学生按照指引登录学习账号,进入课程学习页面,根据探究地图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登录平台监控和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学习进度落后的学生加快学习进度,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WISE是基于网络的信息交流和查询平台,师生、生生在课程中的交流既可以设为私密交流,也可公开讨论,这既让学生有安全感,又让教师的辅导更有效。

“独学任务”要求学生在参与合作探究前必须储备信息和知识,并自己内化。“合作任务”难度较大,需要收集更多的信息,群策群力。总之,这是为了让学生主动思维,积累自身发展的信息势的教学环节。

(三)真实实验探究“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课堂合作)

导入新课:通过网络学习,大家对小玛丽的温室小屋又有什么新的设想呢?植物光合作用除了需要光以外还需要什么条件?还能产生哪些物质?

学生根据研究计划自主探究“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吗?”“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等等。教师的工作是巡视指导、组织评价交流活动。

教学活动流程为:实验探究→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展示交流→评价反思→设计改良→验证实验→撰写报告。

设计意图:因为时间的限制,传统的实验课几乎没有时间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反思实验操作。把实验设计方案放在网络远程辅导,让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前准备更充分,实验速度更快,这就让师生能够从容地分析实验结果,反思和重复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

(四)闡明光合作用实质(课堂提升)

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通过网络学习和真实实验获取了大量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是呈碎片状散乱地分布在他们的大脑里的。脑科学研究指出,只有有序排列的信息才能在需要使用时迅速调取出来。故教师设计了如下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概括光合作用的实质。

1.复习旧知,为新课做好铺垫。

活动一:展示优秀的实验报告,回顾真实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

2.引导探究,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

活动二:利用表格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场所、产物、条件,分析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规律。

活动三:利用WISE平台上的模型绘制板,绘制一幅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如图1)并向你的同桌介绍你所绘的示意图。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虚拟实验平台能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下参与实验的整个过程,成为实验的亲历者而不再是旁观者。但初中生物虚拟实验平台很少,可以免费使用的主要有国内的同步实验室与美国的WISE。利用WISE中的已有项目,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本土化教学,是营造实验教学强大教育信息势的有效手段,是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创新的有益尝试。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作者:姚海霞

第3篇:初中化学实验设计的 作用

化学实验设计是指根据化学问题和条件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并通过运用所学的化学实验方法,正确选择和使用实验器材,确定或调整实验步骤,捕捉相关信息,分析实验结果,从而获得化学知识和方法,达到解决化学问题的手段。那么,怎样才能让初中化学实验设计在构建有效课堂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呢?通过探索和总结,笔者认为,大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在研究中的实施过程和方法:一是增设实验环节,解决疑点,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科学的知识体系;二是探索多种实验设计形式,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创新精神;三是指导学生多样化实验内容的设计,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

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教育的源泉,是训练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形成化学知识体系的必由之路。通过化学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客观知识的认识,有效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创设实验设计,直观展示,提高学生的认知效率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个从感知上升到抽象的过程。化学实验教学的直观性,起着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死灰复燃实验可以直观地展现氧气的助燃性。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学生在刚学化学时对溶解属于物理变化不理解,教师如何讲解、强调都没用,但在做了硫酸铜晶体溶于水呈蓝色溶液的实验后立即理解原物质仍然存在。通过设计实验进行教学,能将此类现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改变枯燥的学习过程,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设实验设计,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 化学实验活动是一种感性的活动过程,也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活动过程。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可以让知识清晰呈现,让学生正确认识知识,抓住本质。案例一:实验探究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变红。第一步,提出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石蕊变红?”第二步,实验、观察(设计探索性实验)。第三步,实验事实及其处理。第四步,结论:通过对比发现,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操作,收集并处理实验数据,让学生从现象描述触及本质,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知识,得出正确结论,从而理解知识的实质,最终构建新知。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创新精神

初中化学实验类型可以分为“探究型(启发型)”“验证型”和“应用型”三类。这三类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均有助于学生解决各种化学问题。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们可以因材施教,设计不同方法以获取实验的实效性。

探究型化学实验问题的提出及实验设计 提出这类问题的目的是通过模拟来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和方法,直接或间接地为化学科学概念、理论或假说的建立、形成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化学实验事实。案例二:实验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提出问题:如何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结论:如能发生反应,瓶内压强会随气体的减少而减小,使小橡皮泡变大。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根据“产生压强差原理”设计出几种实验装置。若发生反应就会看到,气球膨胀、水倒流、水位变化、瓶子变扁等现象。在探究实验设计时,学生首先要学会观察模仿,再学习移植现有的实验方案,然后再通过理性思维对它们进行周密思考和精心设计,联想迁移,刻苦探索,逐渐在实验设计中体现自己的个性。探究实验设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验证型化学实验问题的提出及实验设计 提出这类问题的目的是验证实验者的理论推断或假设,侧重于从已有知识或生活积累出发。案例三: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雪碧中就会逸出二氧化碳气体。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设计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由于是用雪碧瓶中摇出的气体来做实验,学生觉得特别新鲜,学起来也兴趣盎然。由此可见:验证型化学实验问题往往是重新认识已有知识,若仅仅纸上谈兵,学生会感觉枯燥乏味。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理解从而形成新知,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應用型化学实验问题的提出及实验设计 “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赖以产生的基础,是化学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提出这类问题的目的是,通过理论运用于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侧重于从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出发。案例四:①金属为什么生锈如何防护?②什么物质可降低土壤酸性,什么物质可治疗胃酸过多?③灭火的方法有哪些?为什么?

事实表明:如果学生的思维缺少了应有的碰撞,就难以激起他们真正的探究热情,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发展;如果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来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想法,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与提高。

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设计的内容一般可分为实验原理(反应条件)、实验装置(实验装置的改进)、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细化设计内容,寻找相关信息,确立探究方案,使学生思维清晰,提高实验设计的有效性。

实验原理的探究 案例五:实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提出问题:实验室用什么方法制备CO2最适宜,为什么?学生想法:①木炭燃烧;②高温煅烧石灰石;③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交流反思:制得气体可能不纯,条件较难满足。提供药品:块状大理石、碳酸钙粉末、稀盐酸、稀硫酸、浓盐酸。学生设计的实验:①稀盐酸和大理石;②稀盐酸和碳酸钙粉末;③稀硫酸和大理石;④稀盐酸和石灰石。学生的结论:块状的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持续速度适中。笔者认为:本课的选材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提出课题、提出假设、实验设计、进行实验、反思、实现知识的形成,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学生们在探究学习中深切地体会到化学探究的乐趣,学生的学习情绪被激发,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掌握了科学方法,成功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装置的探究 案例四: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装置。首先,提出问题:“能不能用制氧装置来制二氧化碳呢?”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入手选择所需装置;教师接着展示先辈发明的启普发生器,激起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的兴趣;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如何分离二氧化碳的两种反应物,要求在前面几套装置中进行改进,以达到相同效果。此处问题的难度较大,需要递进式思考。最后形成结论:①将固体搁置在液体中间,加一个隔板,使之不能参与反应;②利用变大的气压将液体压回到一个容器中,使固液分离(加一个长颈漏斗,伸入液体中);③控制气压变化使固液接触或分离(加一个弹簧夹)……实验设计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以一个目标作为思维起点,沿着不同方向,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设计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验方法,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考来归纳出一个最优化的答案。要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在实际应用中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束语

通过实验设计的实践研究,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大了。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实验研究的过程,分析原理,应用知识,不断地改进实验,激发出他们设计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发展,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其实践能力,提高了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他们的综合素养也得以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学校)

作者:孙亮

第4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作用

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教学评价,能够极大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学评价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诊断作用

在地理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准备情况,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基础,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期望,以及投入学习的动机水平。如果学生在知识基础上存在缺陷,在开展新的教学活动之前,应采取补救措施,以免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如果学生的能力和技能水平较低,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加强有关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动机水平过低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了解地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兴趣点,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导向作用

在地理教学中,设计良好的地理教学评价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地理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即明确他们自己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内容,发展哪几方面的能力,会起到“指挥棒”的导向作用,给学生以明确的努力方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用容易理解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评价标准,并告知学生,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有帮助的,但是对高层次地理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却不一定有效,因为这种教学目标需要学生经历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才能达到。

3.调控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根据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正确情况、情绪变化情况等,及时改变预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控制教学进度,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以使地理教学达到最优效果。

4.激励作用

地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具有激励作用。学生有获得教师肯定、实行自我价值的愿望,这种愿望的满足,将有助于保持其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把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如对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给予肯定,对在讨论中表现出良好地理素养的叙述给予表扬,对精力不集中的学生给予善意的提醒等。

第5篇:小议初中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

【摘要】:以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在今天的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其直观、生动、形象、易懂、海量、快捷等优势,倍受广大师生的欢迎,且运用较为普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既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课堂活力;又能较好地解决疑难问题,深入浅出,把难懂的知识简单化;更能创设出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知识的无穷乐趣;同时可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各知识点,从而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作用 【正文】:

科技是生产力,当今世界,是科技的天下。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随之迅速进入各领域。当然,教育事业受益匪浅,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作为科技发展的新生产物,信息技术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加逼真、生动、活泼,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初中语文教学老师满堂灌的讲述、学生倍感枯燥、沉闷的状况将彻底石沉大海,语文教学的曙光已冉冉升起。

一、只有兴趣才能让人专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与学的统一性的起点,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趣味性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我们知道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只有当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然后才会带着求知欲望积极参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录像、投影、幻灯、计算机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展示出生动、逼真的画面,播放出优美、动听的音乐,再现语文情景,使语文教学内容更直观化、形象化,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比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九课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时,我第一课时就向学生展示了“《范进中举》电影节选视频”,用六分半钟播放了“穷困潦倒的生活、胡屠户训斥女婿、赴试归来去卖鸡、知道中举发了疯、张乡绅前倨后恭、老岳父吹捧奉迎”覆盖全文的六个情节,很快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学习效率大幅度提高。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用合适的方式把难懂的知识简单化

根据初中生心理、生理及认知特点,要使他们比较容易而且很好地、全面地接受所学知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有把较难的知识简单化,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1、把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问题。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将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在多媒体设备上呈现出来.使知识更直观化、具体化、形象化。

2、搭建自主合作探究平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基本知识后,由老师引导,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小组讨论、课堂交流,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交流,利用信息技术大容量的优势,尽可能地拓展知识面,让语文教学课堂在信息技术强大能量支撑下成为学生思维极度活跃、开放的阵地,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创设宽松快乐的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是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它应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任务。我们经常看到有的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去做一个课件,一节课热闹下来,学生什么收获都没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应以建构一个学生宽松快乐的情境为原则,因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境,为他们学习营造愉悦的氛围,进而拓展学生思维,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特级教师于漪以情趣化的方式,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产生“乐学”的愉悦感。那么教师精心制作的课件通过多媒体(班班通)能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用多媒体技术中的配画配音朗读、配画音乐、动画漫画,可以使静态的文字有立体感,使动态的图画像磁铁一样具有吸引力,学生入情入理。自如的声音、悦耳的语调、动情的语音传入耳鼓,加上优美真切的画面映入眼帘,学生定会怦然心动,激起情感。这种意境、情感与课文相通,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可以更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一课朱自清的《春》时,我利用多媒体(班班通)总体展示春天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对春天的美景有个总的感受。再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不由自主地从大屏幕(电视机显示屏)上就会领悟到:嫩绿柔软的春草,娇艳繁密的春花,清爽柔和的春风,细密朦胧的春雨,欢乐勤劳的人们。这些画面就构成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绚丽迷人的春天的画卷。通过这样的信息技术手段,不但达到“快乐学习”的效果,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培育他们积极向上、珍惜光阴的品格。

四、信息技术是阅读教学的好帮手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能做到互动教学与直观教学,还能增加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与趣味性。

全息理论认为:事物的部分包含着映射整体特征的信息,这种能映射整体特征的部分称为全息元。初中语文阅读的全息性由语言的全息性决定。阅读材料中一些关键字词句段是阅读文本的全息元,它们对人物的刻画、气氛的渲染、道理的阐述、主旨的凸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它们,学生就能琢磨出阅读文本的主题思想、情感内涵。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那些具有深刻含义且内容丰富的关键字、词、句、段,老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用心揣摩,做到咬文嚼字,让自己置身于文章内,思索这些字、词、句、段究竟有什么丰富的内涵,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要做到这些,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

1、用课件给学生再现部分文本。把文本中重要的字、词、句、段用不同的字体大小和字体颜色根据教学要求做出标记,学生能清楚获取老师将要给出的信息。

2、把问题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悟文本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从而进一步探索研究。

3、指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探究释疑。学生摆出问题后,教师指导他们从多角度思考,积极交流,思维经过多次的碰撞,定会理出最具价值的信息,以便全面解决问题。

4、提供相关信息,学生课后学习。对于一些较难的词句段,教师可展示一些相关的动画图片、文本文档、视频资料、配音配画,或者介绍专题网站,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帮助学生课后领悟理解。

五、信息技术是解决作文难题的法宝

作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许多学生常觉无材可选或选材困难而畏惧作文,利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可以解决此问题。

1、素材丰富,情趣飞扬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走进生活,去品其情趣,才会有写作的欲望,从而逐步养成动笔的习惯。作文课上学生最感苦恼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着头皮写成的文章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走进生活,而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恰恰能弥补学生课堂上的这一“生活空白”。

某老师在进行作文的开头训练时,准备了大量的有关作文开头结尾的写法、实例及作用的资料,并读给学生听,结果多数学生只记住了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有的听完了就忘了。鉴于此,老师就把这些内容制成课件,运用多媒体当堂进行演示,同时也上传共享,同学们可以随时观看,随时记忆,随时模仿。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印象,而且给学生以思考和消化的空间。

2、激活思维,启发灵感

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才能就是想象”。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可以全方位地提供发散思维的材料,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身临自然、社会、历史的环境,从中寻找联想的起点、创作的灵感。

例如:在以“青春随想”为话题进行写作之前,利用课件,播放关于杨利伟的短片,用音乐《少年壮志不言愁》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响起画外音:同学们,生命是一张没有归途的单程车票,青春也不是—张不老的容颜,伴着时光,美丽、善良、智慧、奋进、挫折、成功、失败,撞击着年轻而又充满梦想的心房,这就是成长;你们现在正值青春的大好年华,今天老师就和大家—起回味昨天,畅想明天,记下青春的步履,描绘一幅别人无法仿制的画卷,唱一首自己作词,自己谱曲的青春之歌„„

如果不使用信息技术,只是口头上引导学生加以想象和联想,那是纸上谈兵,少了形象上的直观引发,少了音乐的感染触动,当然学生的想象和联想面就狭窄多了。

3、全面剖析,灵活修改

优秀的文章,教师可以显示在文本中,再配以适合文章主题的背景图片、音乐,让学生自己朗读,那样的效果就不仅仅是一种美了,更会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我们也可以集体修改作文,需要修改的地方,用不同的颜色加以提醒,把文字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头脑清晰的进行增减删改。在集体讨论之后,立刻显示一篇修改后的习作,通过前后对比,效果截然不同。

由此看来,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了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参与,使课堂活跃、进度流畅,并把较难的知识简单化,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他们在快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遨游,汲取无穷无尽的知识蜜汁,领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

邓万敏: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周 明:中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第6篇: 浅谈教学反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还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但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强调合作学习时,不能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地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走进新课程。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结合 自主主导相结合 独立合作相结合 正文:

通过一段时间持之以恒地写教学反思,总结后发现,它是对教学领域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不仅能提高教学理论水平,还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通过一次次的反思,我觉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我们上语文课,总喜欢给课文分段、分层,总结中心,我是主角,学生是看客,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我把课上得干干巴巴,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语文课上教师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语文课变得生机勃勃、趣味盎然。正是基于对语文课的这种认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因此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认为再教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可就语文课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的分析,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那还叫语文课吗?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再强,也是难以表达出优美的意境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在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可是却出现了怎样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有的教师不能讲更不敢讲。因为怕自己讲的多了就不能算作一节好课,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学生不理解课文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节课上完了学生就会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的。 表面上学生获得了自由,拥有了主动权,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出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强调自主性,但决不能放任自流。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是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思考的机会,那么就会培养了学生的依赖心,他们会变得更加懒惰。例:在上〈〈大自然的语言〉〉时,安排学生合作交流了这样四个问题:(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这四个问题学生自己就能从书中找到答案,却非要让学生小组讨论,有这个必要吗?这样的合作学习能取得预定的效果吗?

其实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他们的自主学习也很重要。例:在上〈〈春酒〉〉时,我在学生理解课文以后,让他们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批注。一位学生在“妈妈只让我舔一指甲缝八宝酒,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地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道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这句旁批注:此句的语言特别符合孩子的口吻,把孩子的活泼、天真、调皮和八宝酒的甜美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还有一位学生在“我端着、闻着八宝酒,走来走去,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却捏在手里”一句旁批注:此处细节描写非常逼真,说明她对八宝酒的珍爱,人都摔倒了,杯子却捏在手里,可见她把八宝酒看得比自己的身体都重要。当她说出自己的赏析后,同学们都为她叫好,夸她观察细致,而她的赏析也是我多次教这篇课文所未注意到的。我真切地感到: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知识是他们自己学到的。这种学习方式所取得的效果不知比我们教师条分缕析地分析课文,而学生却昏昏欲睡要好多少。只有碰到比较难的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再进行合作学习。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决不能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自己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就必须重视教学反思。上完一节课后,我们应对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材处理的合适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等方面作客观的评价,对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教学容量是否适度,教学效果是否明显等方面作准确分析,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反思是以达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高教学水平为最终目的的,因此我们在记教学反思时要随时记,要趁热打铁;要恒久记,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才能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良好的催化和促进作用,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学经验才会越来越丰富,教学方法才可能越来越灵活,教学能力才会得到更大的提高,为我们由目前的教书匠转变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如孔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 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地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走进新课程。我们要像啄木鸟为大树治病一样,用教学反思为我们的语文课治病,让语文课改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7篇:多媒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合理、适度整合,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好帮手,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多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可将各种不同的知识信息,如文字、符号、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构建稳定的知识体系创造条件。比如复习句型、时态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交互性强、容量大的特点,设计出一系列融游戏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题,把单词、句型、时态、口语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愉快的课堂氛围,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有利于构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环境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英语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外语课堂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可将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从而构建自主探究式的学习环境。传统的课堂犹如唱戏,教师是演员,学生是听众,整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授,学生难以保持兴趣。例如,在讲授“What time do you go to school?”时,可以把中西方学生的作息时间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探究,比较中西方国家学生日常作息习惯以及在校日常活动的异同。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从网上查阅资料,并对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单元的知识和中西方学生作息习惯差异。此外,将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可将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有形的、可以感知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这会对学生的感官产生有效冲击。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会很活跃,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由此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使他们从被动地听变成主动地学。

三、有利于增加课堂容量

没有一定的训练量,要想切实提高英语方面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很困难的。而利用信息技术,教师或把需要板书的单词、句子、练习题做成课件,或利用电子白板,上课时用鼠标轻轻点击,教学内容立刻会呈现在屏幕上,既节省了板书时间,又增加了课堂容量。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轻松得到我们所需的信息,提取量大,显示质量高,既可增加英语教学容量,还可把学生直接带进训练的语境中。例如,在讲授可数名词单复数这一语法内容时,可以用动画显示名词复数的变化规律,并尝试让学生即时人机练习,激励他们深入学习更多内容。这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达形式,不仅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还可以提供多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让学生轻松掌握更多的知识。

四、有利于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整合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手段之一。比如,在进行语音教学时利用多媒体,画面上声音和口型的变化一目了然,通过反复地听和读,使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而且非常感兴趣。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发音的准确性,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爱看动画片,就可以设计一些动画,并配以声音,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境中用什么样的语言来交际。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加深了对语言点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模拟真实情景运用语言,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将难点化难为易。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我们不能盲目地依赖于信息技术,不能把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用多媒体手段呈现,有时如果使用不当或过度,反而会干扰正常的教学,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活动的整合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努力使教学收到最佳的效果。

第8篇: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进入我国的教育领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既是现代课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目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所以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初中数学

正文: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很多数学题都是经过提炼加工的、纯数学的、人为编制的,学生不了解它的实用价值,不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再加上它的呈现形式的单调,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电教媒体的运用,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在形象的大小、远近、虚实、动静、抽象与具体之间进行转换,而且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有利于实现其他教学媒体难以实现的“形真”;电化教学过程中形、声、色、光的运用与结合,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枯燥的数学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一.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个新鲜事物,在多媒体教室里用科技上课能使学生充满新鲜、好奇感。学生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形成品格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学习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基础。学生的兴趣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出发点,好奇、好动是他们突出的心理特征。学生乐于在玩中学、在动中求知、在喜悦中索取。所以学生对采用多媒体课堂教学颇感兴趣,新奇的教学工具【幻灯、投影、录相、计算机】使他们产生兴趣,使他们迫切地想看、想摸、想动、想探索个究竟。并使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很多的联想,引起了极强的探索欲望。这种兴奋的状态正是引起、巩固和发展思维的基点,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动机是自觉的、积极的。在电教手段创设的愉快情境中学习,学生便有“我要学” “我想学”“我乐学”的积极性。这时的课堂教学便是教师与学生两个积极性的最佳结合,也为实现课堂教学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学也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所接受的信息,信息的传递方式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就容易接受,兴趣就浓。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很好地把握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这个教学工具,最大限度的为学生传递更容易接受的信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更多的聪明才智。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更加地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

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进行形象化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方面的不足,为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的广泛运用,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点。多媒体课件以其本身的直观形象性特点而具备了最佳的视听觉效果,这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提供的许多可能性往往是我们普通教学手段所难以企及的。它会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使课堂生动活泼,并带领学生进入课文创设的特有情境之中,让学生通过直接的视听感官作用,产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很自然的步入到积极思维的状态中。在一些课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把多媒体课件运用到课堂上,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把教材的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制作投影片或幻灯片进行教学,不仅可以避免用语言表达的困难,也可以节省教学时间,使学生一目了然,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深难的内容通俗化,化难为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豁然开朗,一目了然。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人脑的延伸。它具有极为丰富的表现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静与动、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克服了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扩大了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通过向学生展开丰富的、典型的、具体的经验和感性材料,突出观察点,揭示现象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减少思辨的困难;丰富学生的联想,减少学生联想的困难;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正确率。初中数学知识的教学,尤其是七年级几何知识的教学,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不能用严谨、科学的推理讲解清楚,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去感知体会,因此,有些知识的理解学生还是比较困难,容易产生思维障碍。例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截一个立体图形”等内容时,运用课件演示,利用它表现的直观、深刻性强,可无限分割,可重复展示的优势展现知识的发生、转变过程,突破思维障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电教媒体 合作探究 培养思维的习惯

“数学是人类思维体操”,学生是在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中受到思维训练的。因此数学教学强调重视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过程和知识发生过程的展现,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借助各种电教媒体的经验替代功能,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虚为实。最大限度地拓展教育的时空领域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展示的奇妙绚丽的声、光、形、色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等方式提出新问题。运用电教媒体来实现的变色、平移、翻折、旋转和透视等,还可以设计问题模型和供学生探试的情境,指导学生的探索方法。如我们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寓教于乐的特点,设计运用了二次函数增减性的二维动画片。有机地把数形结合、化归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学会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自觉养成自我探索的习惯。

创新思维的培养重在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和积极的求异性。教师把课程学习所需的信息材料预先装入服务器,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到网络教室的每一台终端上,学生可

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利用网络寻找相关信息,并将收集的信息经过加工、整理,通过解决问题来完成学习任务。因而,教师对课程设计应有多个起点和多条途径,以便更有利于学生从多层次、多渠道进入学习活动

四、运用电教媒体 创新能力 培养空间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课堂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回到“无疑”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见解,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质疑中显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中数学“轨迹”一节内容比较抽象,它要求学生在无形的空间建立有形的概念,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让学生通过想象,死记规律,学生理解难度很大。我在上这部分内容时,自制多媒体课件,根据点的运动规律,将无形的概念变成有形的实体展示给学生,将此过程用多媒体来展示,降低了难度,促使学生客观接受,引导学生抽象思维,使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运用电教媒体 及时反馈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等限制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用电教媒体就能恰如其分的解决这个问题。如在学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上给出的探究情景,发现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神州行和全球通两种电话卡各有各的优点。但当自己要为父母选择适合的电话卡时应该如何选择呢。这样用多媒体设置场景。帮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情趣盎然。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运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联想,唤醒学生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促进其丰富的想象力,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将多媒体技术与练习相结合,深化课堂训练,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智力的活动,利用多媒体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是游戏、绘图、选择、拼图、填充等形式,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练习题型单

一、枯燥的问题,使学生厌烦练习的现象得以改变。在练习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减少疲劳,焕发精神,使他们愉快地接受知识。计算机的反馈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保持其良好的学习心态,达到了扩展思维,提高练习效率的目的,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学生都能学得好,练得好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教学上的运用,标志着教学媒体质的飞跃。计算机的应用,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将对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9篇:钢琴伴奏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摘 要:随着近年来我国的教学发展速度加快,素质教育也得到了深入发展,当前阶段中,钢琴已经成为了初中音乐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钢琴伴奏有着一定的灵活性和多变性,对于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主要对钢琴伴奏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希望为初中的音乐教学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钢琴伴奏 初中音乐 歌唱教学 作用

钢琴伴奏是现代音乐教学当中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得到学生的喜爱。音乐教师一定要能熟练的掌握钢琴的演奏技巧,并且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从而让钢琴伴奏在歌唱教学当中发挥出更高的价值。现将对钢琴伴奏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作用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一、钢琴伴奏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作用研究的意义

当前阶段在初中的音乐教学当中,钢琴伴奏已经不仅仅是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被使用,而是在更多的娱乐活动当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伴奏工具。但很多的教师由于自身基础能力差,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的钢琴训练,因此在伴奏上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音准问题和伴奏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发生将导致教学任务难以更好的完成,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伴奏的类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唱歌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了学生的伴奏的作用,一旦对此有所忽视,就会导致学生的情绪难以烘托,并且表演也将显得苍白无力,影响整体效果。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对钢琴伴奏在中学音乐歌唱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二、钢琴伴奏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深入音乐作品

在中学的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了让学生演唱音乐作品上,对于初中的音乐教学来说,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钢琴演奏基础能力,能以钢琴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使学生在教学当中更加的积极,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进行《一二三四》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想让教学当中钢琴伴奏更加的灵活化,那么教师则可以利用音乐方式为学生创造出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逼真的军旅情境,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内容的结合,根据初中生的实际特点教师可以采取即兴伴奏的方式来更好的对音乐作品的风格来进行表达,促使音乐作品当中能展现出更好的风格,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好理解,加深演唱的效果和水平。

(二)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钢琴的方式来进行伴奏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当中对于演唱的学习主要是根据书本内容实施,并且由教师来进行一句一句的领唱。这样的方式长时间以来势必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受到影响,导致教学课堂枯燥乏味。而教师在教学当中能利用好钢琴方式实施伴奏,那么则能起到提升学习兴趣的效果。例如在教授《友谊天长地久》的教学当中,为了提升将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用伴奏形式来营造出轻松、生动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回想起自己与朋友之间的种种友谊之情,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及时的进行肯定和鼓励。同时,教师还需要利用好伴奏的使用频率,不仅能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效果,更加能让学生在音乐节奏感和技巧上得到提升,为歌唱教学的效果提升做出保障。

(三)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主要来自于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在自身感受基础上逐渐的发展起来。因此在进行音乐歌唱教学当中,教师需要充分的发挥出钢琴对于音乐旋律的表现力,以此来感染学生并引导学生,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到作品当中的丰富内涵以及情感价值。例如在歌曲《红河谷》当中,这是一首加拿大民歌,流行于北美洲红河一带,有着浓郁的北方民族特色。在进行这首曲目的伴奏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深入的挖掘钢琴F大调特有的明快和欢乐,但有时也会透露出一些隐隐的悲伤的音乐表现风格。当然教师要注意在进行伴奏的过程中不能消极的为伴奏而伴奏,而是应当正确的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分寸,能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控制好演唱的速度和力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在音乐的学习工程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为审美能力的提升做出保障。

三、结语

总之音乐是审美教育当中的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在歌唱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能正确的利用好钢琴伴奏,将钢琴与音乐教学之间充分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感受音乐,用心体验音乐,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廷印.中学音乐教学中钢琴伴奏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7,(22):77―86.

[2]宋丹丹.钢琴伴奏在音乐教?W中的重要性[J].黄河之声,2016,(19):21―25.

[3]谈静.中学合唱团钢琴伴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音乐,2015,(03):154―185.

上一篇:湖北省教育考试院制表下一篇:幼儿园秋季保健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