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精选11篇)
【摘 要】中考文言文阅读得分率一直处于低位,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如何提高?本文试图从师生两方面来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学习主体;有效课堂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作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1]针对这一要求,对应的中考文言文考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积累运用,即文言文的背诵默写;一是阅读一篇课外文言文,即文言文阅读的迁移运用,以此来考察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综观历年中考,这一部分的得分率比现代文阅读的得分率低。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应如何来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新课标的理念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所谓教学,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双方配合默契,才能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就师生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我省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又是一个教育强省,然而从执教多年的情况来看,农村中学的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却呈削减之势。多数学生不爱学习,不爱做作业,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上无所事事,把主要精力放在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缺乏学习动机。有的学生认为读书用处不大,反正混到初中毕业,就可以在工厂找到工作,就能赚钱;有的认为家里有产业(养殖业、种植业)可以继承,家里正缺帮手呢。加上多数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只顾赚钱,对孩子缺乏管理,对学习不重视,助长了这种情绪的滋长。另一种是厌学。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加上中学的学业负担比小学来得重,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导致成绩下降,与小学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以致对学习失去信心,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有些学生由于娇生惯养,吃不了苦,认为学习太苦了,倒不如玩耍轻松自在。他们只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地学习。这些学生本来就对学习缺乏兴趣,再加上文言文与现代文、现代语言有着明显差异,就更提不起干劲了。面对这样的学生,文言文能力的提高从何谈起?当务之急,就是要调整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种症状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学习兴趣、缺乏自信。对此,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调整学生的心态。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知识的重要性。利用主题班会开展“读书有用吗”的论辩,让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得出共识: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就是当个种地的农民,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哪来的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通过这样的活动来纠正学生“读书无用论”的认知偏差。其次,开展以“名人成长史”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有关名人成才的历程,从名人的成长中感受到兴趣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例如:一张曝光的胶卷底片,引起了居里夫人极大的兴趣,进而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一颗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了牛顿的头上,引发了牛顿极大的好奇,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沸腾的壶水顶起壶盖,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对史学的酷爱,促使司马迁用毕生精力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语不惊人誓不休”,最终造就一代“诗圣”杜甫;对医术的执着,李时珍完成了惠及后世的《本草纲目》„„ 这些真实的事例,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充满好奇和求知的心弦,在心目中树立起学习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再次,学生的求知欲被激活了,但是如果在学习上屡遭挫折,星期又会消失,所以接下来要增强学生的信念,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提高。对于他们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以此来鼓励 1
学生,增强自信。最后,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是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成才的外部条件。在班级形成一股浓厚的学习文言文的风气,利用早读课播放朗读带,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音韵美,并逐渐形成语感。文言文蕴蓄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积淀着中华灿烂的文化,引导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文言小故事,在口语交际课上进行交流评比。这样既可以提高兴趣,又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以上几种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进而才有可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罗杰斯认为“主动、自发、全身心地投入的学习才会产生好的效果”,“只有自动自发的学习,才会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才能启发学生心智,提升求知能力,培养学习兴趣,从而喜爱知识,而且会因获得成就而更加努力。”[3]小学阶段,学生学的文言文主要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进入中学,学生才真正接触到文言文,七年级课本所选的文言文较为浅易,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或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学生能够读懂,获得成就感,进而逐渐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可以说七年级是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这样阐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4]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陈旧、死板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更有效地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体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上,可以归为三步:一读二译三背。长期以来,很多老师习惯于采用这教学“三步曲”。教学一篇文言文,首先让学生读,旨在指导学生正音;接着便是一字一句的翻译串讲,学生忙于记译文,哪里还有时间思考;最后,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把文章死记硬背下来。这样一来,老师一堂课下来,讲得唇焦口燥,再看学生,个个俨然成了“复读机”、“录音机”、“复印机”,累得够呛。而且本来一篇文质兼美的古文被当成一堆文字处理,索然无味,失去了原有的美感。学习认真的同学尚还能接受,而那些不爱学习的同学,那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一丝兴趣,恐怕就消失殆尽了。这种“一言谈”、“满堂灌”的做法,老师一手包办,惟恐学生这不会那也不会,忽略了学生自己的能力和已有的知识储备,最后弄得教师累、学生厌,吃力不讨好。在毫无兴趣的情况下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有必要去探求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学习能力。
“教无定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出发,不同的篇目教学方法应是有所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又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切实学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阅读要领,逐步形成自主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以下的几种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
1、情境创设法。生动、直观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使学生能利用原有的知识储备来认知新知识、学习新知识,更容易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课堂情境创设主要是设置一些巧妙的导语进行学习导入。有些文章可以结合历史背景、历史故事,特别是一些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等学生熟悉的内容,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如学习《迢迢牵牛星》,可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对这首诗的意境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劳山道士》可结合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或电视剧《聊斋》,那些神奇诡异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学生。再比如学习《愚公移山》,可以播放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歌曲好听,又能引发学生的好奇:愚公何许人?为何要移山?移山成功了吗?后来人为何赞叹?带着这些疑问,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中去,从而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诵读感悟法。初中语文课本选入的文言文大多文质兼美,其中不乏经典名篇美文。这类文章,非常适合朗读,而且准确的把握朗读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且从中得到美的体验,加深 2
对文章内蕴的感悟。比如《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可让学生自读,扫清文字障碍,再听录音配乐朗读,学习朗读技巧,品味语言美和意境美;然后小声跟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来理解句意,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逐层背诵下来。如《醉翁亭记》,通过诵读,若能准确把握文中21个“也”字的语气,就能把握此文的主旨,理解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复杂思想感情,而且文中一个“也”体现一层意思,读出韵味的同时就能把文章背诵下来,既轻松又愉快,既学到知识又得到审美愉悦。以读促悟,以悟促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进一步探究,并能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使所学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上升为能力。比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古文与现代文比较阅读。古文与现代文的比较主要是同种文体的比较。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现代游○记,第六单元是文言文游记。教学文言文游记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已学的现代游记的写法特点和阅读技巧来指导该单元的学习。现代游记的特点主要有交代清楚游踪、抓住景物特征、寓情于景等。而这些特点在文言文游记中也体现出来。如《小石潭记》,让学生根据现代游记的特点来学习,同学们很容易就找出了游踪,明确了第一段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交代了小石潭的发现过程。接着引导学生找出小石潭的特点,思考文章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而深入去探究作者的情感世界。课文寓情于景,通过对景的理解分析,去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温故而知新”,学生学起来就不觉得难了。学习论说文也可利用已学议论文的阅读技巧来指导,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可以用这种方法。○2内容相关的文言文之间的比较。如《小石潭记》与《记承天夜游》,同为游记,写法也有相同的地方,可那同为被贬之人的柳宗元和苏轼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一样吗?这一比较,可以激发学生深入探究,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同时,苏轼的作品也可以放在一起比较,如《记承天寺夜游》与《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比较。用《浣溪沙》中所流露的旷达、乐观的情感,就能更清晰地理解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感情。○3课内文言文与课外同类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这一比较主要是知识迁移运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学以致用。这类文章在练习册中经常出现,要重视这些练习,让学生课后去做,并及时讲评。
4、古为今用法。结合现实,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文言文中所蕴涵的道理古文内承载着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闪耀着先人们的思想光芒,其中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优良传统值得我们去学习、继承,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如《世说新语》中的《期行》、《乘船》,告诉我们要守时守信;《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体现了做人的诚信,这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讲,仍是非常必要的精神品质。还有一些古代寓言,如《孙权劝学》、《杞人忧天》、《杨布打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帮助。象这类课文,一般篇幅短小,学生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或结合课文注释完全能读懂。字词的学习让学生自主进行或小组合作进行,重点放在对文中所蕴含道理的探究,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体会,并从中获得心灵的陶冶。
5、归纳复习法。这一步骤非常重要。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通过对所学知识系统的整理、归纳,把知识积累巩固下来,就可免去“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才能顺利地应对考试。一篇课文或一单元学完后,进行归纳整理,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一词多义、通假字(教材提法“现在写作„„”,但实际仍用此称法)、成语、佳句妙语等。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归纳。归纳的过程实际上又是进行复习巩固的过程,把每个知识点落到实处。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逐步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把枯燥的文言课堂变成人人喜学乐学的文学审美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实现了课堂的有效利用。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重新审视古文教学课堂,应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学习者,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 3
精神。教师应转变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真正实现新课标的理念,为中国多出现创新型人才,我们将不断地探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注释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12.[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3]《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0.[4]《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参考文献
一、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言修养
由于现在的中学教师工作较繁重, 很少有时间重新学习, 尤其在文言文这个离生活相对遥远的科目上, 教师在资料的积累上显得相对不足,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连续几年在教案上只字未改, 完全是以前的积累, 这样是不利于教学的发展的。教师要把文言文带进生活去感悟, 将作品的思想感情尽量地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因为中学语文文言作品所选篇目中所表现的更多是赞颂“真、善、美”, 批判“假、恶、丑”, 所以, 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可以找到与作品中相似的融合点, 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在生活中找到了类似的融合点, 就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在文言文教学中, 学生不喜欢文言文,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与现代不合拍无法引起感情的共鸣。假如教师能很好地把握这一点, 可能学生会做得更好。教师应当重视语言研究和语言积累 (针对古汉语)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要完成教学的任务, 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就必须在语言文字方面下功夫, 抓紧时间多积累、多学习、多研究。首先要在学习研究中加深自己对语言的热爱, 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只有如此, 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二、创设美景, 精彩导入, 激发文言之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 教师应该努力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语、过渡语、总结语, 妙语连珠, 聆听一堂课就是聆听一堂精彩的演讲。合理创设情景, 学生才能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那么应该如何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 挖掘教材内涵,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机智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
1. 利用资源, 巧设美景导入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巧设美景导入, 比如在教学《木兰诗》时, 先让学生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或者比赛讲述木兰从军的故事来激趣;学习《三峡》《与朱元思书》《爱莲说》等文章, 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与课文有关的配乐的优美的图片风光, 让他们获得感性认识;学习《口技》可以让学生利用电视先观看现代的口技表演的影像资料, 再引导他们去了解古人精彩绝伦、惟妙惟肖的口技技艺。这样一来, 上课伊始, 教师就激起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牢牢抓住了他们的心。
2. 利用活动, 巧设情境激趣
利用巧设悬念、合理质疑、竞赛等方法, 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研讨情趣, 为学生进入主体参与和学习做好情感上的准备, 进入文言情境。如教学《狼》这课, 就让学生比赛讲故事或者画连环画。当然, 无论采取哪种激趣方式, 都应该力求形式多样, 富于变化, 不断地给学生以新鲜感和美感。实践证明, 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认真研究学生心理, 找到两者的契合点, 就能够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满足学生要求的材料, 用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达到优化目的。
三、挖掘语言特色, 引领学生自主感悟
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跃动着各种各样的美丽文体, 语言之美, 恰似那清泉流水, 又似那急湍险流, 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 当然也应该滋养当今的华夏子孙。纵观新编初中语文试用教材, 其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 分别选取了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两汉魏晋散文、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这些入选篇目, 均是真正的“古文观止”, 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从语言特色来看, 这些文章, 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美丽、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 不一而足。使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语言之丰富凝练、含蓄深沉。所以在教学中,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 我们应该把准文体特点, 挖掘语言特色, 引领学生自主品味感悟、倾心陶醉, 去领会中国古代文化真正的美。
四、促进学生感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我们都清楚, 应该给学生留出感受、体验与理解的时间, 让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体验、品味、咀嚼。那么, 教师此时的要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感悟, 因为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在文言文教学中, 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分析, 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 有什么进步与提高。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理解的浅层面上, 而应把文言文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文学。讲析环节与现代文讲析所体现的教学理念一致, 采用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 不再细说。另外, 古文教学还需注意从以下方面帮助学生感悟:1.鉴于历史原因, 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如课文涉及的有关历史掌故、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2.加强与现实的联系, 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 近可在眼前”, 调动情感, 关注体验。3.指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 进而解读文本。
五、指导背诵
“腹有诗书气自华”。朗诵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的好方法和好经验, 我们也一向重视背诵。需要说明的是背诵不是死背, 而是巧背。按新课程标准要求, 初中阶段需背诵诗文80篇, 对许多学生来说是难题, 他们很怵背古文。原因可能主要是背诵经常作为课后练习来处理, 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尽管学生也背书, 但目的在于应付检查, 又因是强记手段, 记忆当然难以持久。对此, 可以多介绍名人的诵读经验、感受和方法。茅盾能背诵《红楼梦》, 巴金曾说过“现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了”。我们提倡遵从熟读成诵的自然规律, 熟读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 这样记下来的东西才能在头脑中长期保存, 到用时信手拈来。向学生推荐一些记忆方法, 如:情景法:《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一段, 选三人表演人物各自神情, 给人印象要深得多, 表演者自己就更为深刻了, 容易记且记得牢。线索法:《三峡》从夏水到春冬之时到晴初霜旦的顺序。化整为零法, 即连句成段, 连段成篇, 适宜较长的篇幅如《醉翁亭记》。
关键词:文言文;初中;问题;策略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教学的关键。但是从实际教学过程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存在或多或少的畏惧,导致学生文言文学习质量普遍偏低。所以,教师要认真分析文言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相关的策略,以大幅度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一、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文章看不懂。对于初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汉字之间的组合,不懂得断句,甚至还有不认识的字,读不准的音,导致学生看不懂文章表达的意思,严重影响学生文言文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
2.对文言文不感兴趣。在大部分学生的心中认为文言文学习不重要,因为现在社会没有人用文言文进行交流,所以对待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总是存在懈怠心理,导致学生缺乏积极性,严重阻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3.教師教学方法的单一,课堂气氛的紧张等,这些都是不利于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所以,在明确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之后,我们要提出相应的策略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的质量。
二、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1.多读
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之一,多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能够在多读中理解文本大意,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文言文的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陈涉世家》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自主断句,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组织学生在断句之后进行反复阅读,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正确的断句后逐步形成语感,并能够分析出文言文句子中的“主谓宾”,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而且也有助于文言文学习效率的提高,对学生健全的发展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小组翻译
翻译是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心思想的主要活动之一,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方面。但是,在以往的文言文学习中,翻译这部分教学的主体都是教师,都是教师一字一句的翻译,然后让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句子、重点字词进行翻译背诵,以实现掌握的目的。但是,这种活动给学生带来的课业压力太大,也不利于学生文言文学习质量的提高。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要有意识地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翻译,并在相互交流中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质量。
还以教学《陈涉世家》为例,在学生反复阅读之后,我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一些重点句子进行自主翻译,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翻译方式、翻译结果,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强化学生的认知。比如“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组织学生将这些句子进行翻译,并从中发现问题,比如:“诈”字的翻译,有学生翻译为“假”;有学生翻译为“骗”;还有学生翻译成“凭借”等,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进而帮助学生掌握翻译的要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质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将抽象的文言文知识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一来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二来能够让学生在直观的视频冲击下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进而,逐步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
依旧以《陈涉世家》的教学为例,在进行翻译教学之前,我们可以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有关“陈涉起义”的动画视频,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带入文本描绘的世界,引导学生去先了解文本的大意,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学生对“翻译”的畏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有助于高效文言文课堂的实现。
文言文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部分,是学生健全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要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从而确保文言文的价值得以最大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申君.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果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4).
兴仁县大山中学黄国超
文言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的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我觉得这种现状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单调、枯燥、乏味造成。因此,语文老师怎样才能让初中学生“爱”上文言文,从而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率呢?
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但文言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中考时不仅要考课内文言,还要考课外文言,学生不能掌握好课内知识,从而举一反三去读懂课外文言是不行的。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约占四分之一,课程标准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读懂,但对初中生,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何况考试还要加深。“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就要求老师为学生找出学习文言文“捷径”,让他们轻松地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考试。
一、明确目标,改变教学模式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
文章进行适当的赏析。因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鉴赏、评析能力。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
二、在“读”中激发兴趣。
对初中学生而言,文言文乃为启蒙阶段,学生们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因而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等读法不一,我个人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1)通假字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愚公移山》的“河曲智叟亡以应”一句中的“亡”不读“wáng”,而应读“wú”;再如,《童趣》一文中,“项为之强”一句中“强”硬读“jiāng”而不读“qiáng”,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通假字。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如果没有老师的范读,学生是没有办法完成的。
(2)断句即停顿节奏
其实,阅读文言文和朗读散文诗等一样,只有读出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才能更好的让听者听懂你读的是
什么。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三、切合实际,教会方法
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说:“教,是为了不教。”不难看出,无论是哪一个自然学科,其教学过程都是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双边结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关键点不是老师教学生怎么学,而是教学生怎么会学的过程。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该“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采用“满堂灌、填押式”,整个课堂都是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翻译,对号入座,学生则一字不漏的记下,使得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懂规范语言。但在翻译前,一定要求学生先看懂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模糊的地方,则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最后达到疏通文意的目的。
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调序;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值得注意的是,考试时,要求学生进行翻译的文言句子,要么是千古名句、要么句中有通假字、词类活用或者是特殊的文言句式,如:宾语前臵句、定语后臵句等等;或者是该句子在课文中,表达了作者的从高理想、远大的政治抱负等。
四、综合比较,举一反三
学习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词、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愚公移山》一文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焉”字,即“且焉臵土石”、“始一反焉”,这两个“焉”词义各不相同,前者是疑问词,“哪里”之意,后者是为句末语气词,“无实意,不翻译”;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行拂乱其所为”和“入则无法家拂士”中的“拂”字,前一个解释为“违背”而后一个是通假字,通“弻”,解释为“辅佐”。这样加以综合引导,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至于古今异义词,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古义,妻
子和儿女;今义,指男性的配偶”。通假字则列成表格,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虚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之、而、其、为、以”等字,这些虚词有时在同一篇文言文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用法和意义,这样,就把这些词列成表格加以归类,分用法和词义两部分,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理解和记忆。
五、精彩阅读,体味文言文的意韵美
阅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地限制在课内有限的选文中。因此,学习文言文任然离不开认知的体验、感悟、熏陶,文言文教学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意蕴美,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
六、强化练习,巩固成果,温故知新。
古文言的很多知识需要积累,亦要死记硬背。学生在此基础上去积累,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把有关的字词归类,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把感性认识理性化,老师在设计适当的阅读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加以巩固,适当进行
课外文言的阅读,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就能收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摘 要】文言文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发掘出更多更有效地方法是笔者多年来的思考。在下文中,笔者主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以沈复的《童趣》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的方法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童趣》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是实现国学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在整个的语文教学之中,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或以诗词歌赋的形式,或以小品文、或以骈文的形式出现在语文的课本之中。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整个应试教育阶段的重要过渡时期,教师搞好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师重点考虑的一大问题。在下文中,笔者就具体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探究。
一、培养学生朗诵功底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句俗语是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但是在具体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通过教学来实施文言文的朗诵教学继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以及发展的能力,是笔者在这个部分重点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通过对文言文的反复朗读可以培养起学生的语言感觉,也将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继而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能力。所以,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朗诵教学的实施是基础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起学生的朗诵功底,才有可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以及更好地实现教学的发展,实施朗诵的教学,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生自由诵读教师加以指点
文言文的朗诵教学是学生得以发展和获得提升的重要一步。在教学之中,教师首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自由地进行文言文的朗诵,然后教师在巡视的同时注意听学生的朗诵,发现学生在朗诵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纠正。
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很好地实施了针对性的教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在朗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类继而进行一个综合性的朗诵教学分析。这样的方式无疑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认识也有效地加强了学生的理解,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节约了教学的时间,实现了在针对教学基础上的类型化教学,这样必然可以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2.配以背景开展朗诵
配以背景开展朗诵主要是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师可以找出相关的背景音乐或者是图片来引导学生开展朗诵。这样的方式则会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继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加强学生语言感觉。
例如:沈复的《童趣》这篇课文的朗诵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就可以配以虫鸣鸟叫的声音背景以及富有色彩感的乡村图片继而更好地实施朗诵教学。
朗诵教学的实施在以上两种方针并举的情境下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将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及自信心。这些都为有效性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了保障。
二、注重文言文的内蕴教学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主要侧重于对文言文内部的字、句的现代含义的阐释,却总是忽视掉文言文中传达出来的情趣以及作者的精神主旨。所以,针对这样的一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还要注意在教学实施中注重文言文的内蕴教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在沈复的《童趣》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之中,笔者认为教师就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去剖析作者在其中传达的出来趣味。皆有对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以及这种情趣的表达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去理解这篇文言文。
而在开展这一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积极地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形式来阐释文章所传达的内容。
例如:在《童趣》这篇文言文中,作者就这样写道:“余常于土墙凸凹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这一段,这是作者在对小时候的一种游戏的回忆。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下,有些学生就会选择对这个情景再现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并且来探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情趣。
对这样的一种方式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加以肯定,并且鼓励学生甚至参与到学生的情景再现之中。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事物,也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充满趣味化又充满现场感的表现方式。在这样的方式之下,也将实现有效性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三、鼓励学生自己讲授文言文
所谓鼓励学生自己讲授文言文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实施的一个教学步骤。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这样的一种方式也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将“以学生为本”这一现代化服务教学理念贯穿到教学中的一种表现。
此外,鼓励学生自己讲授文言文还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表现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沈复的《童趣》这篇文言文的学习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进行讲授,那么学生就会通过查阅古汉语字典来梳理文义,并且通过反复的阅读、朗诵以及请教教师等方式来理解课文。
这样的一种方式无疑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很好地上好了《童趣》这一课。而文言文的教学有效性也随着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自主投入得以有效地发展和提升。
所以,这样的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加以推广并且不断地深化,继而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有效性教学。
参考文献
[1]李艳平.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J].祖国·建设版,第7期
[2]刘长霞.论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第6期
[3]卓玛措.浅析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J].软件·教学,年第12期
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学好文言文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的教育也非常重要。但现在大部分学生抱怨文言文太难学,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头疼,甚至害怕、厌恶学习文言文,这主要是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到位,不能吸引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乏味、困难。本文将针对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展开讨论。
一、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有关,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越多,学习动力就越大。所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头疼甚至害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没有太多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兴趣,学生就会有充足的动力配合任课教师的教学,主动学习文言文知识。因此,任课教师要想改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头疼、害怕的情况,首先就要引起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动力。学生感觉到文言文难学的原因是因为文言文的内容远离实际生活,对此,任课教师可以考虑一些教学方法,尽量让文言文所讲述的内容靠近现在所生活的内容,帮助学生增进对文言文的理解,从而增加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1.利用成语、典故等引入课文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大多来自文学原著,像《出师表》《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文章,学生对原著所讲述的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任课教师如果想要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兴趣,可以考虑增加学生对原著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增加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从白话文小说、文章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学生在了解原著故事的同时就会增加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增加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学生在不断地了解和学习中逐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文言文。例如,在讲解《出师表》前,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对《出师表》所讲述的故事背景进行介绍,从而让学生增加对《出师表》内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增加对《出师表》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文言文的学习动力。
2.根据与文言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引入课文
不同的时代背景决定了不同时代的特征,在文学作品的风格表现上也是这样。如果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对文言文的背景加以了解,就会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课本内容,增加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
以唐代和宋代为例,唐代的政治清明,科举制兴起,文化交流频繁,所以在文学作品的风格上表现为大气磅礴的风格,读后让人心胸非常开阔;而宋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两宋矛盾尖锐,因此在文学作品风格上相对较为婉约。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时代的作品风格对文言文的风格、内容加以理解,也会对不同朝代的发展进行了解,从而对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兴趣。不同作者的文学作品风格也会不同,相同的作者所处的时期不同,文学作品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学生对不同作者的背景进行了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加深对文言文作品的学习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文言文。
3.多媒体教学对文言文的背景进行讲解
多媒体本身对学生来说就充满了趣味性,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文言文进行讲解,会增加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增加对文言文的背景了解,就是增进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二、加强阅读,对课本内容进行领会
语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也非常重要。学生在进行文言文的内容理解和翻译时,需要根据一定的语感进行理解和学习,所以任课教师需要考虑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语感的培养。很多人认为,语感应当是与生俱来的,无法进行提升和培养。其实语感是通过日积月累地接触形成的一种直觉和理解,因此针对文言文的学习,任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朗读,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篇幅逐步加深对文言文学习的语感,从而增强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了解,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关注单字解释和句子翻译
我们学习英语的第一步是学习英语单词,在文言文的学习中也是同样道理,想要对文言文的内容进行研究就要先掌握文言文中的单字解释。学会了单字解释后才能够结合一定的语法和句子安排进行句子翻译,从而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所传递的内涵、反映的深刻内容进行理解。
讲解单字时也有一定的方法。文言文的学习相对来说脱离生活,所以学生没有机会接触,经常会遗忘重要知识点。任课教师可以结合不同文言文中的相同的单字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一字多义,让学生可以对文言文中的重点内容加以巩固、理解和掌握。
四、以学生为中心,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对初中的各科教学都提出了新要求,每一个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就是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真正学习到适合自己的知识。在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也是同样,任课教师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活动或者形式都应当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结合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能力进行有选择地学习。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能力,保证学生学有所用,真正学习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
任课教师可以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安排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或者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增加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氛围,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爱上文言文
语文课堂教学“一怕文言文, 二怕写作文, 三怕周树人”的说法, 已成广大中学生学习语文畏惧心理的生动说明。中学生为什么怕读文言文?因为文言文和我们的时代隔了太久, 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太大, 不经必要的语言训练, 已经很难读懂、看懂和理解, 绝大多数学生厌弃文言文学习, 归根结底是对文言文学习缺乏自信, 一开始就把文言文放置在一个求之不得的高台上。所以, 在学习文言文之前, 教师就应该给学生讲清楚, 文言文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学, 只要有信心, 掌握好方法, 一定可以学得好的。另外, 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体验的情境, 实施激励评价, 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对过去经历过而且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鉴于此, 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让他们准确翻译一个句子, 回答一个问题, 背诵一篇课文等, 并且教师要适时适地地做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等激励性评价,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只有学生建立了自信, 才能更进一步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例如, 以小组为单位, 分小组采取小组得分制学习文言文,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以学生教学生的模式来学文言文,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样既可以让教师从课堂中解放出来, 也能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 不仅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二、加强诵读———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
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说:“诗不仅供阅读, 还要发出声音来吟, 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 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反复吟咏不但可以帮助理解文章的内容, 而且还能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地受到文章的熏陶和感染。散文类的文言文可以采用此法。如在学习《陋室铭》这篇课文时, 我主要采用吟诵法进行教学, 师生一起在幽雅的古乐曲中, 摇头晃脑、声情并茂地朗读, 更觉情与景会, 事与心谐。读着读着, 不觉此室之陋, 但觉此室之雅, 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领略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 达到“如出自己之口, 如出自己之心”的效果。课堂上群情激昂, 不少学生很快就熟读成诵, 这样, 不仅掌握了文章的内容, 同时得到了美的熏陶。
三、加强知识的积累
文言文有些知识容易掌握, 有些知识须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 然后把它归类, 从中认识它的规律性, 才能掌握。学习文言文的重点在实词, 难点在虚词。实词中, 重点又是一词多义。其实一词多义在现代汉语中也有, 但文言文离我们远了些, 反而不能迅速地作出判断了。积累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 要注意思考一下, 这个字为什么是这样写, 这个词后来怎么会发展成有那么多的义项的, 哪些义项在我们现在还用着。如“相”, 不就是“以木代目”吗?古代也就是盲人手里的那根“木”啊, 后来, 就成了“搀扶、帮助的人”, 盲人不是由人搀扶着的吗?后来, “搀扶、帮助的人”又成了“辅佐君王的人”, 再后来, 就成了“帮助、辅佐”, 当然, 另外还有一个义项就是“看”, 其实在许多地方的方言里就有这个义项, 如我们所说的“相亲”一词。笔者建议大家不要上来就在这个词如何活用、有什么特殊用法等方面多下工夫。那不是不重要, 而是要等到我们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再总结提高的。具体来说, 到了高二以后, 再较系统地总结这些特殊用法。
四、注重课外阅读, 实施课外延伸法
(一) 课外阅读
例如, 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外阅读的作业, 阅读文言文《薜谭学讴》, 教师只需要对文章中极个别的字词进行解释, 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对文章读得津津有味。另外,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故事性强、浅显易懂的文言文作品。例如, 《史记》《聊斋志异》等著作中的小故事。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 增长学生的知识, 还能陶冶情操,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二) 摘抄引用
另外,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积累,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名言佳句进行摘抄和记录。例如, 像“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空乏其身”等。这些名言佳句, 既能使学生增长知识, 在为人处世以及做学习态度上受到教育。等到学生熟练掌握这些句子后, 他们就可以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为自己的习作增加亮点, 这样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三) 加强课外阅读和教材中课文的联系
教材中课文的学习是为了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进而把这些知识迁移到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中, 而中考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题一般是选自课外的。所以做好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尤为重要。
一、重视诵读,提高效率
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充满朗朗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文言文以生命、活力。文言文朗读中要做到三点:会读课文、停顿得当、语气适中。方法多种多样: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体现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很多时候,笔者和学生都陶醉在书声中,忘记了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那优美旋律的朗读声,构成了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搞清句读,理解大意
文言文离我们现在的语言环境相去甚远。韩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笔者在课堂上加大了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初读几遍的基础上,就把无标点、无分段标志的原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试着标点、分段,然后与课文的标点分段比较异同,并且只要言之成理,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可以保留。如在给《桃花源记》标点时,有学生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断句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课文的断句比较,这位学生的断句有道理,也合理,并可见学生在用脑思考,自己在琢磨,读懂了文言文。于是大力表扬了这位学生的思考独立性,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学习方法避免了老师的全堂硬灌,学生的死记硬背,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自主阅读,加强鉴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老师的条分屡析应该由学生的自主阅读所代替。让学生具备整体感知、体会感情、把握思路等正确并有创见的解读文本的能力。文言文的学习尤其需要学生的自主阅读,学生学习的步骤可包括:结合资料的解说,逐字逐句弄懂语句,勾画出不能理解的词和句,在课上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互相解决问题,然后提出疑难点,在课堂上公开提出,学生可以回答的尽量让学生表现,确实不能解决的,笔者加以点拨和指导,学生的收获特大,改变了过去由老师一人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师生都觉得枯燥无味的单向活动的教学局面。老师传授的是学生想获得的知识,学生的学习转化为为自己而学,在学习中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交流中也锻炼了胆识,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四、比较阅读,指导背诵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中学习,在比中思考,在比中理解。在学习《爱莲说》时,为了更好理解莲的形象,我就引用李渔《闲情寄趣?芙蕖》,两文并读,学生易于理解。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要尽量减少机械记忆,学会理解记忆。诵读应该以了解内容为前提,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思路来背诵。背诵的方法很多:记叙性文字可按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抓住时间词语来背诵;说明性文字可按内外、远近、上下、左右、由主(次)到次(主)等说明层次记忆;议论性文字可抓论点、论据或中心句、分承句来记忆,还可以指导学生理清“文脉”、抓警句、抓关键词语等来加强背诵。
五、优化学法,重视翻译
在文言文教学中笔者更注重方法的引导,这些方法由学习实践而来。归纳总结法:学过一个单元后就应该对文言文的知识作小结,按照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重点实词,重点虚词概括,把松散的知识加以梳理,知识就系统化、科学化,便于复习、应考。自出试题法:字音字形字义、句子的翻译、大意的理解、人物的性格分析、朗读的节奏把握等方面,多角度理解课文。出好试题后,全班交换做题,起到了知识的补充、交流作用。积累名句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到优美的句子,有警示意义的句子就摘抄,积累写作素才,这样一读多得,其乐无穷。
翻译仍是文言文考查最好的题型,它几乎考查文言文的各方面,做好这道题要积累大量的实词,要理解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要了解通假现象和古今异义现象,还得熟练地掌握文言的基本句式。光有这些还不够,还得有较高的理解推断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
摘 要:文言文在初中语文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一个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的难点。初中所学的许多文言文,对于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有很大帮助,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重点抓好学生在文言文方面的学习,才能提升我国中学生的总体语文水平,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文化。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方法;初中语文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文言文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巨大魅力,进而增加广大中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初中文言文一直都是教学过程中备受争议的模块,我国以往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都有点差强人意。文言文实词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想要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就必须了解和掌握好实词的翻译和解释方法。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方面的兴趣,教师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加以合理化的指导,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要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针对文言文的有关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初中生现有知识的局限性。
一、着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文言文的学习是比较晦涩的,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因此,相对于教师而言,必须要培养起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兴趣,找好让学生正确入门的方法,在课前收集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资料,教师讲课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例如,在学习《论语》前,教师可以制作课件,也可结合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孔子的照片,再加以富有趣味性的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而且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热情。
二、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阅读理解以及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基石,同时也是中考中的重点。学习文言文时,必须要掌握学习的方法、技巧及顺序,要先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动机,还要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等,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体会,对于阅读理解也有很大的帮助。一部分教师会在教学时进入误区,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讲清侧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教给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正确思路和方法。
三、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提供给学生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结合,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信息,但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真诚地对学生,理解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相处,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
2.鼓励学生主动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提出疑问,并且适度地进行表扬,对于学生说错的问题要委婉的指正并对其进行鼓励和肯定,要告诉其今后应努力的方向。长此以往,课堂会形成积极思考、勇于质疑、勇于探索的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过发挥自身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做好一个组织者、合作者、反思者、促进者、指导者的角色。在传授文言文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知识,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的发展需要,充分准备,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
五、班级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基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还会有部分疑难或是认识的偏差,教师不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应该让他们自己考虑,积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生可以划分小组互相交流,讨论各自的疑难问题,从而得出结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要勇于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其他同学认真聆听,教师可以组织他们答辩,不仅培养学生的聆听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学生学会了纠正错误,而且在沟通交流中获得了新的知识。如果有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适时地指导并协助解决,积极引导学生去感悟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不仅是一大重点,还是一大难点。怎样才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以及水平,已经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要话题。文言文经过了几千的不断传承,已经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它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莘莘学子学习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优秀素材。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应主动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文言文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连为强。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版,(10)。
[2]胡艳梅。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版,2012(07)。
[3]张爱玉。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版,2012(05)。
文言文的出现,是承接古往和今来语言学习的重要手段,在初中的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有着其特殊的重要性,所以,文言文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一门对于学生不好理解的课程,因此,需要老师教学的正确性和方法的引导性。文言文是初中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一种方便理解,也是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的时期,所以,初中的文言文教学打开一个好的开端非常重要,对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并且,中学刚开始接触学习的文言文,它是会有标点符号的标注,相对来说又方便理解,它有学习的技巧,有规定的句式,有便于理解记忆的意思,有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等等,这些都是固定的,只要掌握了其中的方法,平时多多练习,先看文章大意,了解大致的内容,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门很有意思和作用的课程。
文言文的出现,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的知识体系,它与历史相结合,让学生了解了过去,早在春秋、战国的时期,那时候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很长时间没有被发明,当时记载文字是利用竹简、丝绸,龟甲等一些物品,但是对于丝绸来说价格相对较昂贵、而竹简相对笨重,并且在内容的记录方面字数有限,所以,慢慢的文言文开始发展起来,便于生活中的使用,也便于人们日常的生活交流,文言文的出现也是必然的一个过程,随着时间的慢慢发展,文言文逐渐发展起来,越来越完善,指示液越来越丰富,之后,这就开始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开始。
学习文言文有其自身的方法,例如:第一,可以先了解句中某个词组的意思,中和在一起,就能把证据的大致意思理解下来,但是,在这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平时对文言问中的词句有很好的积累,大量的意思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第二,要重视预习带来的作用,而且,作为一名中学生,在良好的小学教育基础之下,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自学,前一天的预习对于第二天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不理解的句子,要借助注释一个一个的去翻译,提高自己的主观意识。第三,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要保持“字不离句”的原则,这样通过字的意思就更加容易理解句子整体的意思,其中,不管是虚词还是实词的意思,都是通过平时的积累背诵来完善的,在这里,最大的忌讳就是死记硬背,却往往理解不了其中的意思,我们需要让学生做到的是,要把他们代入句子的意境中,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第四,文言文的句式有各种各样,需要牢牢记住文言文的句式,文言文的主要句式有以下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在这五种句式中,五种句式又有几种不同形式和各自的特点,而记住这一点,就很便于识记和理解了。第五,老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大声诵读这一环节,在语文教材中,大多都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并且要通过多读多背,从而来掌握文言的知识,最后理解这篇文章的意思,很有效的一点就是使用这些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这里来具体讲一下文言文的句型:一,判断句:这一句型有很大的特点,就是直接对主语进行判断,表示方法也很固定,例如:“........者,..........也”,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这是文言文中判断句最常见的类型,二,被动句:被动句的标志,就是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的常见类型有,“……见……于”,臣诚恐见欺于王。三,倒装句,它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具体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四,省句,主要包括省略主,谓,宾以及借此宾语。五,固定结构中的实词,虚词,形容词等等。总之文言文的学习注重的还是平时的一个积累,通过诵读这一方式,才可以深刻的体会到文言文带来的文学精华,在平时的生活中,口头的交流使用文言文中的词句,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还会有其中交流的乐趣,所以,文言文这一门课程,不仅仅是单纯的在学习,也是用于日常的生活,足以体会学习带来的重要作用,打好文言文的基础,也是便于以后学习的良好作用。
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过程,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对整体文言文的把握有极其大的帮助。它的基础知识包括很多,这里一一来举例,首先,通假字,例如:“学而知之乎,不亦说乎?”是《论语十则》中的经典句子,它的“说”是通“悦”,就是愉快的意思,这就是通假字。还有,“才美不外见……”是《马说》里的经典句子,它的“见”:通“现”,就是显现的意思,又例如,“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鱼我所欲也》中的经典名句,它的“得”:通“德”,恩惠的意思,但在这里是感激的意思。语气词这些就叫做通假字,通假字的例子有好多,需要我们平时的大量积累,有了一定的积累,看书或者做题时就会轻松好多。其次,是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在古代汉语中,实词包括很多,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以及量词,这些不同的词性都有自己的实在意义,是可以独自进行问题的回答的,有古今不同的异义,有一词多义,还有词类活用等等,这些事文言文中实词的用法。而虚词的用法也有,来说一下什么是虚词和文言文中虚词的作用,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没有明确的实在意义的,它是偏向于语法一类的词句,并且,虚词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它是帮助实词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从而表达其中的含义。虚词在初中阶段必须掌握13个,牢牢掌握它的基本用法,有一下几个:”之,以,而,于,乃,夫,且,然,则,,,,“等等十几个,在细致的划分的话,可以分为代词,助词,介词和结构助词等等不同的词性。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许多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通常采用先疏通文意,之后再讲解内容,进而总结中心或者写法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教学效果我不敢妄加评论,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待这种教学方法还是值得商榷的。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从未间断过对文言文的教学研究,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紧紧围绕三个字,即:读、背、赏。
一、怎样读
所谓“读”,就是在教师未讲课文时学生先自读。读熟课文应是讲解文言文的重要前提。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选一个组长,在要讲文言文之前的前一周我就先教各组的小组长读文言文,之后,各小组长利用课余时间教读其他组员。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然会了解文意,那么,在教师讲解时自然就心领神会。当然,要想达到这个效果,教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督促,我校每天中午都要求学生午读十分钟,而且要派专人检查。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想提高学生们的阅读水平,积累阅读量。聚沙成塔,学生们诵读的效果应当说是很不错的。如果必要的话,还应采取小组竞争的机制,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课文读的最有感染力,读的声情并茂的小组要进行表扬并加分。采取这些方法后,学生诵读文言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也浓厚了。
二、怎样背
所谓“背”,顾名思义就是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我认为,背诵文言文是我们掌握文言文精髓的基础。在没有背熟的基础上,老师大讲特讲,文章的段落、中心、思想感情等,似乎有一种糊弄学生的感觉。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老师的灌输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锻炼与情感的的发展。背诵文言文对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把背诵作为教学的方法,同时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如果让学生自己首先背熟,再让学生去自己说出对文章的感悟与理解,我想文言文或许会产生全新的视听,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或许会大大提高。诚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该如何去背诵,否则,不但不会有教学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倦的心理。记得在教学生背诵《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时,我这样指导学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是由多个“三”组成的,只要把握住这个“三”,背诵时就能避免漏句。再如学生背诵《桃花源记》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线索进行背诵,即:渔人逢桃林——渔人进入桃花源——渔人离开桃花源——渔人再寻桃花源。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背诵就容易多了。当然,文言文毕竟不同于现代文,学生背诵的兴趣不是很浓,这就要采取聚少成多的方法,切忌不要让学生一次性就把文章都背下来,可以把全文分成几个部分,计划在几天内背诵下来,如果提前背下来的可以给组内加分,分数多的就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有奖游学”的活动,这样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背诵课文。
三、怎样赏
所谓“赏”就是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思想、精神,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重视学习古人的思维方式方法,并悟其语言的逻辑力量等。
一篇文章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决不是优美的文字与华丽的词藻;决不是巧妙的结构与精美的修辞。我想,应该是文章所承载的一种精神与思想,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平等的社会,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其实这种理想不就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吗?不就是全人类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吗?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诗人就已经描绘出来了。我在讲这节课时把陶渊明的理想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拉近了文本与现实的距离,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起来,都纷纷踊跃发言,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再如,范仲淹笔下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情景交融地表达了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历来为许多人所歌颂。它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国强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讲这篇文章时,在学生了解文意的基础上主要研究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为此,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文中描写的洞庭湖之景有何特点?2.借助景色描写抒发了迁客骚人怎样的情怀?3.“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民”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仍具有启示意义。那么,我们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呢?请结合实例加以分析论证。其实,这三个问题的核心就是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精神和思想。如果学生能透彻理解这三个问题,那么文章的精髓也就领悟了。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推荐阅读: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体会论文07-08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07-01
初中语文作文浅谈论文10-09
浅析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09-17
浅谈初中语文写作教学06-29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生动性05-28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论文06-27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浅谈初中英语写作训练的几种方法》10-23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doc11-11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真善美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