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教学设计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初中数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人教版初中数教学设计 篇1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把小数乘法的计算和求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在教学时,主要采用的是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然后将两个原来没有联系的知识通过例6中的具体问题加以结合,在教学中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自己试着解决吗?学生基本上都是利用以前的知识来解决。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怎样求积的近似值。在学生们交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总结出具体的步骤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熟练度。

人教版初中数教学设计 篇2

笔者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一课为例, 来谈谈如何上出精彩的练习课。

【设计构想】

在练习课上, 教师如果简单地让学生操练, 学生的兴趣肯定不高。因此, 笔者在练习课设计上采用任务驱动、问题解决的思路组织教学, 力图使练习更具问题性、任务性。有了这样的理念先行, 笔者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 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提高计算的技能和准确率; (2) 感受两位数乘两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能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 能解决相关的应用问题; (3) 学会用合理的方法, 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养成检验与反思的习惯, 学会观察、思考,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笔者以“积的位数”作为整堂课的研究主线展开教学:猜猜积的位数—计算验证—□□×□□, 然后提出“积可能是两位数、五位数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让学生不会有重复感。

【实施策略】

一、训练“实”———注重数学知识积累

学生在新授课学习中, 已经理解了算理, 掌握了算法, 在练习课中, 教师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 在笔算28×32与44×67的反馈环节, 教师充分地展示了学生的算法, 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讨论、交流中来。

1.呈现错例, 引发讨论。

师:只看到结果, 你觉得这道题算对了吗?

生:数位对错了。

之后, 打开遮住的部分……

师:第一层的56是怎么来的? (28×2) 第二层看到的84是怎么来的? (28×30)

2.呈现亮点, 激励共享。

师:这道题呢?

生:进位忘了加上去。

师:这两道题算得对吗?为什么?

生:对。两个因数交换位置, 积不变。

生:个位上的4去乘67, 十位上的4去乘67, 只要算一次。

生: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

师:真聪明, 你把计算变简单了!为这种做法的同学鼓掌!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改变了错例的呈现方式, 如28×32竖式计算的过程被遮住了一部分, 保持一种“神秘感”,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另外, 教师注重在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梳理算理;同时, 也加强了算法的优化, 在学生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 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 为学生的计算提供简便方法, 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算理。

二、方法“活”———注重数学方法拓展

在计算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有正确的结果, 还要求其从不同角度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是开拓思路、发展思维变通性的良好方法。比如以打靶游戏为例, 笔者让学生从积的数位、个位、估算等角度进行判断, 追求策略的多样化、解题方法的灵活性, 不断充实学生对计算的理解, 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积可能是两位数、五位数吗?课堂上出现了: (1) 举例一般的两位数乘法进行验证; (2) 10×10=100, 99×99=9801; (3) 10×10=100, 100×100=10000; (4) 99×100=9900,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肯定比9900小, 等等。通过研究, 学生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不可能是两位数与五位数, 一定是三位数或四位数。

2.打靶游戏。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在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位数”时, 用了不同的方法, 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优化了学习方法, 从不同角度尝试解决问题。

三、设计“巧”———注重数学能力提升

一个好的探究问题的设计既要让学困生吃得饱, 做到保底, 又要照顾到优等生, 让他们能吃得好, 以此来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 有这样一道题目:马上就要开运动会了, 大队部给同学们买饮料, 三年级共有350人, 饮料12瓶1箱, 买31箱够吗?学生的解题策略有:

(1) 精算过程呈现:12×31=372 (瓶) , 372>350, 所以31箱够了。

(2) 估算过程呈现:够的, 估算12×31≈360 (瓶) 。

又如, 有这样一道计算面积的题。

师:我们学校的贸易节活动开始了。小张同学为了更好地推销自己的产品, 设计了一张海报:

小张:这是我设计的海报, 你能估一估这张海报的面积是多少吗? (见图1)

小王:我们学校的小王同学也同样用了这4个数字 (3、9、8、1) 组成长和宽 (长与宽都是两位数) , 设计出一张面积最大的海报, 猜猜看, 他是怎么设计的?

生:93×81;91×83。

师:这两个算式的积哪个大呢? (课件出示两个长方形叠加在一起)

师:你能算一算, 找找原因吗?

学生的解题策略有: (1) 精算得出结果; (2) 和一定, 两数相差越小, 积越大; (3) 从图形上看出, 2×91>2×81。

师 (顺势引导) :你能说一说使积尽可能大的小秘密吗?……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像这样的问题, 并不一定要算出准确数, 估算、巧算也能解决问题;另外, 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探究问题都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 使学生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并在不同层次方法间进行沟通时, 学生也能相互学习, 自觉地优化解题方法。

人教版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人教版教材 小说教学定位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60-01

一、基于年段特征的小说教学定位

(一)七年级侧重养成阅读习惯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掌握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方法,并且可以了解小说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及通过复述的方式整体把握故事情节,但是对小说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没有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此时的小说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养成阅读小说的习惯,通过质疑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在阅读,圈划等学习活动中感受小说的魅力。

(二)八年级侧重掌握知识结构

八年级是初中阶段最重要的学习阶段,也是学生个性化转折的初始阶段,学生欣赏能力和美感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同时还要意识到学生对小说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还处于比较肤浅的认识。因此,此时的小说教学应该是侧重用已有的小说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来分析小说中心人物的性格,从而激发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和思考,并初步向鉴赏层面过渡,增强学生对美感的提升意识。

(三)九年级侧重掌握鉴赏方法

九年级时,通过两年的小说阅读和学习,学生不仅积累了一些小说阅读的知识和方法,同时也学会了初步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去解读新小说,但是与此同时所产生的变化是读小说的需要和期待产生了差异,更多的以消遣为目的的阅读就应运而生,学生的鉴赏品味和能力明显不足。因此,此时小说教学的侧重点就集中在让学生初步掌握小说的鉴赏方法,并为审美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二、初中小说的学习策略探究

(一)教师的教学策略

1.改变教学模式,增强自身的阅读意识,关注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动机,同时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阅读小说的自主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感受和体验。切忌用解数学题的方式,设置标准答案。当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还要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能够以文本的深刻理解为前提,及时指出解读文本的明显错误和控制游离文本的不着边际的讨论。

2.注重课后指导,推荐优秀的小说,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发掘潜在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适当的推荐,或根据课本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在平时的学习和阅读中,可以鼓励学生多进行文学的创作,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发掘学生的潜能,体现学生对原著的解读赏析能力、想象和联想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写作能力。

(二)学生的学习策略

1.扩大阅读量,合理制定阅读计划。

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和《变色龙》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阅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羊脂球》,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学生通过自行对比与学习,既扩大了阅读量,又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计划的制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要与语文的教学目标相结合,同时兼顾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同时,阅读计划要详细,及包括阅读时间,阅读数量,阅读目标,阅读范围,还要包括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如每天阅读时间至少30分钟;每天阅读时间至少 30 分钟等,都是有助于语文学习的方法。

2.读与思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学习与思考是不可分割的,并且只有经过自己独立思索的知识,才能形成牢固的记忆。虽然有时仅靠自己的独立思考是不能解决所有疑问的,但是有了思考的阅读和学习要比“走马观花”有益的多。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时候,务必要求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逐渐上升为拥有独立的见解。

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因此,阅读兴趣的培养就对语文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回到小说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不仅爱上“看”,更要爱上“学”。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于漪.语文教学要讲求综合效应.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曹海明,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4]陈琦.小说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6 年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

人教版初中数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掌握笔算方法。

2、能力目标:掌握笔算竖式的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格式。

3、情感目标:把数学置于具体的情境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重点:

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笔算竖式的乘的顺序及积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最后一道说口算过程)

12×3=

11×7=

14×20=

23×30=

2、笔算

24×2=

32×3=

3、一套书12本,每本1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教材63页主题图。

小红和她的妈妈也来到了书店买书,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

信息?

二、自主探究,交流提高。

1、指名列式。(板书:14×12=)

2、估算14×12的结果。

3、尝试计算14×12的准确结果,然后交流算法。

4、总结计算方法。

方法一:14×2=28

14×10=140

140+28=168

方法二:笔算竖式法。

①“4”写在什么位置上?

(强调: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时,得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②讨论:“4”后面的“0”写不写?

(强调:“4”在十位上,表示4个十,也就是40,所以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

③“14”表示什么?也就是多少?

(强调:14表示14个是十,也就是140。)

(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的基础上多了两步。)

5、你喜欢哪种方法?

6、观察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你发现他们有什么联系?(方法二实际上是将方法一口算方法的过程用笔算竖式的形式表示出来,如果我们理解了它的算理,在计算时我们会觉得很清晰、很简便。)

7、谁再来完整地说一说笔算24×12的计算过程。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我会填!

2、小马虎体检中心。(改错)

3、我会竖式计算。

4、解决问题。

四、总结回顾。

人教版初中数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试商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梨、盘、图片、小棒、圆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里最大能填几?你是怎么想的?(书上做)

3×( )<22 4×( )<37

( )×2<11 ( )×5<38

2.用坚式计算除法.(齐做并指名板演)

订正笔算除法时,要求学生口述计算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继续演示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1)出示例16÷3=

引导学生操作,用圆片代替梨,小棒横放代替盘子.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

边操作边思考,把6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应该怎样分.

分后列式计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3=2

试让学生口述算理后回答竖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意义:被除数6表示被分的数,3表示平均分成3份;2表示每份是2;被除数6下面的6是2与3的乘积,表示每盘分2个,3盘共分了6个,也就是被分掉的数;横线下面的0表示6个梨全分完了,没有剩余.

教师在“0”旁板书:没有剩余.

(2)出示例17÷3=先按题意列式7÷3=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按照6÷3=2的方法操作,观察7÷3也就是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大家共同操作后,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操作演示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把7个梨平均分在3个盘子里,你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有没有分完?每个盘子分得几个?还剩几个?

教师启发讲解:剩下的1个,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还能分吗?既然不能,就只有剩下它了,那就是说,把7个梨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2个,还剩1个,那么用竖式如何表示7÷3=?

教师用6÷3=2的方法类推讲解,指名回答:

被分的数是几?平均分成几份?怎样写?

每盘分得几个,商是几,写在什么地方?

有3个盘.每盘放2个梨,实际分掉了几个梨?(2×3=6)那个分掉的数“6”应写在什么地方?

7个梨,分掉了6个,有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应写在哪?

教师强调:7个梨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1个,这个“1”要写在横线下面,表示分剩下的数,这个没分完剩下的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余数”.(彩笔板书“余数”)

横式怎么写呢?在等号后面先写商“2”,为了区分商和余数,在商2的后面要点六个点“……”,再写余数1,读作“2余1”.教师领读算式7÷3=2……1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求出商以后还有余数的除法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3)对照、观察、比较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异同点,揭示本节课的重点、关键,沟通一般除法和有余数除法两者之间的联系.

相同点:算式表示意义相同,都表示平均分;列式方法相同;被分的数,平均分的份数,每份分得的数及分掉的数,在竖式中书写位置相同.

不同点:6÷3=2正好分完,没有剩余:7÷3=2……1没分完,有剩余.正因为有剩余,所以在得数的写法上及读法上不同.

(4)反馈练习:

拿11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还剩几根?先摆一摆,再把下面的竖式写完整.

在学生操作、分析、列式、计算完成后进行订正,重点提问被除数11的下面8表示什么数,横线下面的3是什么意思,横式等号后边怎么写,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表演的意义.

人教版初中数教学设计 篇6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两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或几百几十数相乘的口算乘法算理.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口算一位数同两位数或几百几十相乘(每位结果不满十)的乘法,并具备一定的速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2个十、8个一组成几?

(2)3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3)240里面有几个十?

(4)490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

2.口算

二、指导探索:

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师叙述引出例子:小红在桌上摆了一排12个木块,摆这样的3排一共有多少块?

问:这个问题是要求什么?该怎样列式?(这个问题就是要求3个12是多少,列式是  )

板书:

师:  等于几呢?我们也用木块来摆一摆,边摆边说你是怎样想的,再把你的想法说给旁边的同学听.(学生操作、交流、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得出:要算  ,可以先把12分解成12和2,先算3个十是30,再算3个2是6,然后把30和6两部分合并起来就是  的结果36.

教师演示动画“口算乘法(例3)”验证.

板书:想:

问:不摆方块,你能口算下面各题吗?

要求学生独立写出得数,再说说是怎样算的.

2.主动探索,发现规律,掌握算法.

(1)出示例4:120×3,问:这道题与上一题有什么不同?会算吗?

(2)分组讨论:这道题该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学生自愿组合成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可能有以下两种想法:

①先把120分解成100和20,100×3得300,20×3得60,再把300和60合并在一起就得360,所以120×3得360.

②因为12×3=36,那么120×3就是12个十×3得36个十,就是360.

师强调:你认为哪种方法好算,就用哪种方法.

(3)用你喜欢的方法口算下面各题:

120×4     140×2    230×3

问:还有不同算法吗?(还可以用这个一位数依次去算几百几十各个数位上的数,再接顺序写出来.如:120×4,个位0×4得0,十位2×4得8,百位1×4得4,从右往左顺序写得数即480.)

(4)比比谁算得又准又快.

130×2    410×2    430×2   110×7    130×3    20×4

三、巩固提高:

1.填空:

(1)32×3=(   )

想:32等于(    )加(    ),30乘3得(    ),

2乘3得(    ),(    )加(    )是(    ).

(2)240×2=(   )

想:(    )乘2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初中数教学设计 篇7

一、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

对青岛市不同学校的一些学生做了相关调查, 发现许多学校的英语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两种:死记硬背式教学和多媒体式教学。这两种英语教学模式对现代中学生英语学习有一些弊端。死记硬背式教学虽然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记住一些知识, 但是对知识的本质理解严重缺乏。有些老师课堂上只是简单地标出一些重点单词和短语, 甚至让学生们背诵全篇课文, 因此, 课堂上老师由原来的授业解惑转变成了提问背诵和标记重点, 长此以往大部分学生也就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给课堂增添了很多新元素, 节约了大量时间, 但与此同时, 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弱化了课堂间师生间的交流, 过于花哨的内容和幻灯片展示速度过快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新的学生观。

二、教材编写的依据研究

人教版英语教材在2013年实施了新课标, 发生了重大改变, 这一改变使教材更加的规范化、系统化。下面主要以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来分析。我们都知道英语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动词、表语、宾语、宾语补足语等组成的五种基本句型。一切看似复杂的句子其实都是这五种基本句型的扩大、组合、省略或倒装。因此掌握这五大句型, 是学习英语的基础。

人教版新版英语教材的内容设计恰恰就体现了这五种基本句型。七年级上册unit1、unit2、unit3、unit4的内容设计就讲了英语中五种基本句型中的其中一种—主系表句型;unit5和unit6讲了“主语+行为动词”这一结构, 剩下几个单元是对这些句型的复习。因此, 七年级上册教材的设计就是学习五种基本句型里的最基本的三种。七年级上册的内容设计为以后从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九年级unit2和unit3讲了一个重要的专题—宾语从句;unit5、unit6和unit7是对被动语态的分析:unit5是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 unit6是一般过去式的被动语态, unit7是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unit9讲了定语从句;unit1、unit4、unit10和unit11分析了一些重要的短语及用法;unit12综合分析了时态和状语从句;unit13综合复习了时态、语态、used to的用法和情态动词。

三、改进初中英语教学的对策

不难发现, 人教版新版英语教材的设计极其合理, 几乎每个单元的设计都是以一个专题的形式来展现给大家。因此, 要想让这套教材发挥它的价值, 教师们就必须首先正确认识到教材编写的依据, 然后再根据每个单元合理地来设计教学方案。

上述已分析七年级上册前四个单元是讲的主系表, 教学备案时就应该把这四个单元当做一个整体, 在学习这四个单元之前让学生们首先先了解“主系表”句型里的主语、系动词和表语。“主语是什么”的问题难倒了不少初中生, 很多学生简单地认为是“你”“我”“他”, 因此, 教师应该从汉语入手让学生简单清楚地学会这些概念。说到概念, 切记不要直接把某个概念告诉学生, 应该从多个例子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出它们的概念。同时举例子的时候最好用上教材中的句子, 这样一来, 等到学生们再看教材课文时就会有一种熟悉、容易的感觉。例如:This is my book. 让学生们分别指出主系表的各个成分。等到学生对每个主系表句型完全正确的判断出各个成分后, 再学习这个句型的否定句、疑问句的变化。把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 再打开课本学习前四个单元就轻松了许多。以同样的方法来学习“主语+行为动词”这一结构。其实它包含了两种基本句型“主语+及物动词+宾语”和“主语+不及物动词”。也是先从汉语举例子, 让学生搞清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含义。学会分析句型成分之后再学习这些句型的否定句、疑问句的变化。系统地讲, 七年级上册就学习了三种最基本的句型, 其余的就是些单词和短语的记忆了。

九年级unit2和unit3讲的是宾语从句, 有了三种基本句型做铺垫, 从句的学习就简单了很多, 在学习教材内容之前, 根据宾语从句的不同引导词和主从句的时态特点, 让学生做一些汉译英的句子翻译, 根据这些例子让学生体会和总结出宾语从句的含义和特点, 这样会比老师直接讲解宾语从句效果要好得多。同样的道理来学习unit9的定语从句。Unit5、unit6和unit7讲的是被动语态, 因此老师应该让学生做一些主动语态的翻译练习, 然后将其变为被动语态, 让学生观察被动语态的来源—主动语态里的宾语变为了被动语态里的主语, 要注意不同的例子具有时态上的差异, 最后让学生总结出被动语态的特点和构成。

总之, 教材的学习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也就是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 而不是让学生们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知识, 教师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 而不是知识的强行灌输者, 唯有这样, 学生才能比较有兴趣地了解到知识的本质, 教材才能够得到更有效地利用。

参考文献

人教版初中数教学设计 篇8

一、教材的新特点

(一)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改变了过分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倾向,对概念的定义不再过于强调严密性

例如,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氯气可以在氢气中燃烧,这些例子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但是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对化学知识了解不多,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燃烧现象几乎都是在空气中发生,并且都是在有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发生,因此他们还处于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教学时教师对这些内容的教学不能要求过高,不能过于强调严密性。教材将“燃烧”的概念定义为: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学生在理解“燃烧”这个概念时,只要知道燃烧所需的3个条件即可:一是可燃物;二是有氧气或者空气;三是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其他的并不要求进一步深入了解。同样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也比较简单,即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新课标只要求学生知道在化学反应中能够提供氧气的物质具有氧化性,能够夺取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即可,并没有像以前那样要求学生从电子得失的角度来理解相关概念。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参与探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化学教材新增加了“活动与探究”学习内容32个,“调查及研究”学习内容13个,“讨论”这一学习内容从旧版本的14个增加至35个,“家庭实验”这一学习内容由旧版本的9个增加至10个。“探究活动”“讨论与交流”“调查研究”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而“学生实验活动”等板块,则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三)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改变过去只注重化学知识而脱离社会实际的倾向,将化学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同时融入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情感价值观,体现了人文素养的培养

例如,化学教材增加了如下内容:1.在航天、潜水、电焊时氧气所起的供给呼吸和助燃作用;2.煤矿瓦斯爆炸的预防,面粉厂、加油站等易燃易爆物品的防爆防燃知识;3.现代汽车、轮船和航天所使用的合金材料的用途及其发展前景;4.纯羊毛与合成纤维的鉴别实验等。这些学习内容都是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明白学好化学对生活所具有的意义,同时也体现了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注重学生的认知差异,改变了过去学习内容“一刀切”的模式,实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事实上,学生的发展情况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中我们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学生,而应当按照学生个体的差异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甚至在教学内容上也可以有一定的差异。在这方面,化学教材在内容设计上也具有一定的弹性,如编入了4个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氢气的性质及用途;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溶液、乳浊液和悬浊液;物质的分类。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进行探究学习。

(五)改变了枯燥乏味的版面模式,在版面设计上力求新颖活泼

在教材版式设计方面,教材以单元课题的形式突出主题,增加了插图、图表。以图表文,使化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而以图代文,则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突破学习难点。

例如,呈现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时,教材采用了不同颜色的圆圈分别表示原子和分子,让学生根据不同颜色的圆圈区分原子和分子,这样就把原本抽象的微观概念转化成为形象的事物,体现了原子与分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

再如,在讲述“原子形成离子并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这一内容时,教材采用了以图表文、以图代文的表现方式:钠原子踢掉它自身的一个电子变成钠离子而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恰巧氯原子也要变成离子才能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于是它便接住了钠原子丢掉的那个电子,最终二者形成了相对稳定结构。教材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了原子变成离子而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过程,十分生动形象,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一内容。

又如,以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为例,教材采用“卡通人物分别站在天秤两端”的形式,说明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学生可以通过计算卡通人物的种类和数量是否相等来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遵守客观事实,也可以通过观察天秤两端是否平衡来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事实证明,教材的改变受到了师生的欢迎,达到了使学生“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建议

教学犹如乐队演奏,乐队拥有优秀的指挥,选择了好的乐曲,如果没有演奏家们对乐队指挥的认同以及对乐曲的理解,就不可能演奏出华美的乐章。同样,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只有对新课标和化学教材有着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达成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要改变观念,将教与学的位置摆正,教学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从属地位,是教学的组织者、观察者、引导者和帮扶者。教学时,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教师要改变教学行为,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变“学生积极配合”为“积极配合学生”,变“授鱼”为“授渔”,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真正变革。教学设计要充分体现能够提高学生“四种能力”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nlc202309090655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是人类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径,自学能力以“吸取—组织—分析—运用”作为运行机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将获取的信息与已有知识经验相结合,对给出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进而解决新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上,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效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认真阅读、细心观察、专心倾听、积极讨论、动手实验、梳理提高。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某一章节某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在预习后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完成相应的作业,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二,设置具体路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更是思维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包括对化学实验过程的观察,对物质结构图形、模型的观察,对自然、科学、生产、生活等现象的观察以及对观察结果进行初步加工的能力。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课前要求学生对某一具体的实验进行预测推理,带着问题观察实验过程。学生观察演示实验过程,有利于快速理解化学知识,而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提示,学生往往会被新奇的实验现象所吸引,出现观察无目标的情况,从而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操作时要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如观察哪些现象,如何将观察到的现象用化学语言描述出来,并尽量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观察的情况,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三,开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包括采取正确的实验方法完成化学实验的能力、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结论)能力、初步处理实验中安全问题的能力、识别典型实验装置图的能力以及根据实验要求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呢?简单地说,就是能动手操作的就不要进行模拟演示,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到实验室独立完成实验。在实验中,学生通常会边做实验边讨论,此时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即可,如果实验成功了,学生就会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如果实验失败了,学生也能够从中总结经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总之,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是提高实验能力的最佳途径。

第四,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诸种能力的核心,它包括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针对性、适应性)、思维的严密性(科学性、精确性、逻辑性、深刻性)、思维的整体性(广阔性、综合性)、思维的创造性等。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从细微处入手,如剖析实验过程、梳理习题的解答思路、演绎推理化学基本原理。其实,每一个思考的过程都是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的载体。比如,教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节内容,教师可以通过4个对比实验来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发生了化学变化,即:给4朵石蕊干花分别喷上醋酸、水,放入CO2,喷水后放入CO2,让学生观察喷了醋酸和喷水后放入CO2的干花变红的过程,并分析讨论是什么让干花变红了,从而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开拓思维。

初中化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化学现象和自然世界,这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学的目标,而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化学之后仍能“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则是化学教师应有的追求。因此,教师必须深入解读新课标,吃透教材,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作者简介:孙益辉,特级教师,“广西特级教师工作坊”坊主,多年担任广西中小学高级职称评委,是广西特级教师评审专家,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六年一贯制农村中学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顺利结题并获得良好等级,出版教育专著一部,在核心刊物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责编 欧孔群)

人教版初中数教学设计 篇9

教者:田玉娟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科书44-46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数。

2、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向学生渗透符号化思想。

3、通过数学活动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用字母表示数时省略乘号的简便写法和a2的含义。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学。

1、师:你想知道将来长多高吗?这个公式能帮助你(课件出示)a=(b+c)÷2×1.08 师:你想说什么吗?今天我们从下面的学习开始 课件出示例1

2、揭示课题并板书。用字母表示数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能见到用字母表示数,除了上面的例子外,你还见过哪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吗?(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例子)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对用字母表示数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借这节课的机会我们来把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定律及计算公式进行归纳总结。请同学们自学课本45、46页。填写好手中的题卡,小组合作完成好。

3、汇报:学生汇报运算定律结果。

师:你们认为哪一种能更简洁、方便的表示乘法交换律?为什么? 把你们的想法在小组里说说!

师小结:出示课件比较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板书:简明易记 师:还有其它的写法吗?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45页的内容。

师: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注意,只是乘号可以省略不写,其它的运算符号不能省略。

反馈练习:(课件)

4、汇报:学生汇报计算公式结果(课件出示问题)(1)正方形面积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2)正方形周长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3)数字与字母相乘时,一般把什么写在前面?

(4)怎样用字母公式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它的格式是怎样的?(1)长方形面积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2)长方形周长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比较文字与字母表示计算公式谁好:总结出用字母表示简明易记 反馈练习:(课件)

5、总结简便写法规则

以小故事形式进一步强调关于简便写法

师:通过讨论,关于简便写法我们总结出3条规则,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

(三)、拓展应用,培养能力。

1、省略符号,连线(课件)

2、判断练习。(课件)

3、回到字母公式。a=(b+c)÷2×1.08 师:同学们你知道bc这两个字母分别表示什么吗?老师告诉你b表示父亲的身高,c表示母亲的身高。当然了,人的身高和许多因素有关,将来你长多高还不能确定噢。

师:女生的身高计算公式是这样的,仅供大家参考。a=(b×0.923+c)÷2

6、小知识:(课件)

师:你知道最早有意识地使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吗?(不知道)那我们就来看一下大屏幕吧。(你知道最早有意识地系统使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是谁吗?他就是法国数学家韦达。韦达一生致力于对数学的研究,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他是第一个有意识地、有系统地在代数中使用字母的数学家,被誉为“代数学之父”。自从韦达系统使用字母表示数后,引出了大量的数学发现,解决了很多古代的复杂问题。)

(四)、小结。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喜欢用字母表示数吗?(喜欢)如果教师对你们今天的表现打一个分——“A”你认为属于你的A应该表示多少?说说原因。

师:老师认为你们今天的表现都应在90分以上,(课件)出示 A=X+Y+Z A表示成功 X表示艰苦的劳动 Y表示正确的方法 Z表示少说空话(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用字母表示数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针对本节课知识与学生的特点,我主要设计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来学习,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纵观整节课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情境激趣、导入设计关注学生巳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找准认知起点,使教学有的放矢地进行,从而最大限制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我的导入设计建立在本班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找寻熟悉的例子,让学生感觉字母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我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教法,例1是师生合作完成,学习字母表示一个数;例

2、例3让学生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以及自学课本独立完成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导入设计的另一体现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预测身高公式”,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好奇,将来的身高还会与a、b、c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也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驱力。

二、关注学生反思、内化的习惯

反思、内化与提升是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的核心,本节课有三处环节设计体现了这一特点。

1、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环节,不是灌输,而是让学生小组交流选择表示运算定律的方法,在交流中感觉字母表示比文字表述简明、易记。

2、省略字母之间的乘号,让学生在自学中内化、运用再进行反思,强调“·”代替“×”或者可以省略不写。

3、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学课本给学生自主尝试探索问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高年级教学注意培养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也是新课标倡导的。

三、关注学生的人文情怀

确定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新教育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趋向。因此,数学教学也应该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与社会生活与人的联系,引导学生用心去关注人、事物、课堂小结中我设计“成功秘诀是什么?”,我别具匠心,把字母与人联系运用,学生既感兴趣,又为下一节课学习用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做好铺垫,同时又能自然地渗透德育,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四、巩固练习的设计

新课标提出练习的设计要关注不同的学生体现一定的层次性,老师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堂课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达到不同目标。

1、这节课我根据教材的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我选择了车牌号,扑克牌上的字母,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字母可以表示任意一个数,初步感知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自学、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规律,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由于长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影响,仍有相当数量的同学表现比较被动,参与少,发言少,思考少,他们还是在期待着老师的讲解,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人教版初中数教学设计 篇10

1.让学生经历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体验数的发展,认识计数单位“千”,初步理解千以内数的实际含义,能准确地说出千位、百位、十位、个位的数位顺序,了解千以内数的组成,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

2.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的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千以内数的组成、数的读写、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联系实际,体验“一千”,发展学生的数感。

2.正确数出接近整十、整百数拐弯处的数,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教学方法:引导,探索,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等。教学手段: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教学准备:计数器,每人十个小方块,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最大的一位数是几?最小的两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2.最大的两位数是多少?最小的三位数是多少?这两个数相差多少?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教材第11页的情境图。请学生们仔细观察,说说画面中是些什么场景,里面包含着哪些数学信息?

2.请同学们提出数学问题。(1)一千是多少?(2)“一百二十五”该怎样写呢?(3)怎样写“三百”和“三百零八”?

三、你问我说,合作探究。

1.数一数,认识“一千”是多少。(1)请每个学生数出10颗小豆豆。板书:10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10个一(2)小组合作,数出100颗小豆豆。预设:有的小组快一些,有的小组慢一点。教师巡视,请数法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同学汇报。(3)出示方块(100块),学生观察思考下列问题:你们能不能一下子准确地说出有多少块?为什么?可以怎么整理?(4)同样的方法得出10个一百是1000,1000里面有10个100。

2.借助计算器继续进一步认识“千”。请学生们观察计算器上的珠子和所在的位置,试着写出“1000”。

3.联系实际生活,体验“1千”到底有多大?(1)出示100张小卡纸。(2)出示一本童话故事书实物,这样的书大约三本有1000页。(3)联系本班学生人数来思考。(4)联系学校全体人数。(5)请学生举例说明,让大家进一步感知“1千”到底有多大!

4.结合计数器,教学千以内的数的写法、读法和组成。出示几个具体的数字让学生做一做。四、巩固练习

人教版初中数教学设计 篇11

一、鲁迅作品的思想厚度:主题思想的模糊性

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对鲁迅的作品有一定的误读,认为很难理解,尽管有些学生在课外已经阅读了大量鲁迅的作品,但是学习起来仍然有些模糊。

以《藤野先生》为例,从这个题目可以先入为主地认为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应该是“藤野先生”,那么在文章的部分篇幅中却并没有在写藤野,这是为什么?那么文章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鲁迅文章的思想深度除了体现在主题的不确定上,还体现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度上,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最早接触的鲁迅的作品。在其中对百草园的环境描写,如:菜畦、皂荚树等景物,这些都会引起初中生对自己童年记忆力相似的情景想象,在那样纯净的田园式的生活,那样场景下的心境是怎样的。

“鲁迅以他特有的笔调为孩子们描绘一幅幅童年回忆,却以自我孤独实践、审识了所谓的原乡情调,这种怀旧中隐藏的对现实的思考是更为深刻的历史使命感和生命的剖析,这是很久以后再读作品时候的体会,继而颠覆了置于一个时期和年龄的思想。”[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中文字的童话意味,贴近儿童的生活,是儿童的教育经典读物。百草园中和三味书屋中的景物都是以幽默的方式来进行描写的,然而文章的最后是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的感慨结束的,让人不禁感叹物是人非,无法回到过去,只能带着忧伤继续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回头看过去,朝前看现在,反而更能体现成长中的一丝悲哀。悲哀的情感,真是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儿时的景象与当时社会的对比,通过两种极端现象的对比,产生了巨大的隔膜,把人们推向了绝望的边界。

二、鲁迅作品教学方式:深入浅出

刚刚上述提到的鲁迅作品主题的不确定性,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逐本溯源、深入浅出的地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

就上面所说的对于《藤野先生》主题之间的选择,我们就可以追溯文章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一开始发表的时候是有副标题的,副题是《旧事重提之九》,在这副题的结尾部分就提到出国留学的原因是为了学到本领报效祖国,远大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让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有了了解,能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内容的认识。尽管文章的内容看起来和题目不大相关,例如在文章开头提到在日本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于那边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愤懑,发出了“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的”感慨。由此可见,即使在文章的主线藤野先生和“我”之间的关系上,也不能忽视另外一条情感线索,就是抒发作者的报国之志。

分析了上述的内容,那么本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从文章的主题在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线索上,另一部分主要是从题目出发,认为既然是写《藤野先生》的,那么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藤野先生。

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的意见,我们需要从鲁迅的生平经历中找证据。1934年《鲁迅选集》要出版了,鲁迅要求把《藤野先生》也加入其中,而且在《藤野先生》的结尾部分也提到“藤野先生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理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名字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从中可以看出,最后一句有画龙点睛之意,本篇文章主要叙述的对象应该是藤野先生,而不是先前所讲到的爱国情感这条线索。

但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不仅仅是停留在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歌颂上,也可以从中看出藤野先生对于鲁迅的关心是出于对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尊重。而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因为不“歧视”学生而发出的。因而,作者在书写文章内容的时候,一方面是抒发自己的爱国之志,想要为中国崛起而读书,另一方面是对爱国思想的这种感情的尊重。这两个都是互相的,是两人之间的纽带,是他们发展革命情感的基础。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探究文章的主要书写对象,都是为了突出藤野先生。尽管作者所要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是一条主要的感情线索,但还是为了突出藤野先生。这两条线索是和文章的内容相辅相成的,起到了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不同时期读鲁迅的作品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学生时代的学习是了解到作品中的爱国情怀,现在读鲁迅的作品就是心灵和现实之间的拷问,痛苦而又深涵意蕴。这样的思想内容的解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鲁迅及其作品的特点来展开教学,明学生之需,解学生之难。

注释:

[1][2]唐晓莉.《浅谈鲁迅作品的思想性及艺术性》[J]伊犁教育,2006(1).

人教版初中数教学设计 篇12

1 明确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关系和作用

在探究教学活动中, 教师仍然是传道、授业和解惑者, 而不是一个配角, 教师仍有主导性的地位, 教师应是下面两个角色的统一体:

(1) 指导者。学生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毕竟不同于科学研究中的科学家角色, 学生由于自身能力和知识方面的限制, 往往需要教师在探究的方法、步骤、材料的准备等方面予以指导, 指出探究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2) 帮助者。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活动, 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 想办法让学生获取直接或间接的知识, 以及经验和感悟, 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和不可缺少的, 那些认为探究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可有可无的观点是错误的。

2 注意探究活动的三个问题

2.1 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或制定探究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七年级课本里关于“探究环境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 由于广州市内比较难找到鼠妇, 即使找到一些, 数量也很少, 不能作为实验用材。因此, 我们改用广州地区容易找到的“面包虫”作替代材料, 用手电筒的光代替日光, 效果非常显著, 解决了鼠妇难找的问题。因此,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是探究教学的一个关键。

2.2 探究过程应严谨和规范, 实验对照过程要始终保持一个变量

这是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例如:七年级下册《种子的萌发》一节, 因种子萌发受到温度、水分、空气等因素的影响, 而学生实施探究活动时, 往往因思维水平的限制出现考虑不周的情况, 没有做到一个变量贯穿对照实验的始终, 这时, 需要老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 提醒学生要做到分别只保持温度、湿度和空气中某一个变量进行研究。

2.3 探究活动中要重视表达和交流

表达和交流是提高学生思维的关键, 也是探究活动有效与否的标志。对于学生, 让他们通过表达和交流的活动, 评价别人, 发挥自己的优点, 使自己的发言获得别人的肯定, 通过撰写实验报告, 接受提问, 学会答辩, 从中获得探究的方法和结论, 这是培养学生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3 做好探究活动的分类指导工作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 如果能把它做好分类, 则会更有利于开展探究式教学, 我把探究式教学粗略地分类如下:

3.1 模拟探究类

教学过程中进行模拟实验, 可使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具体、简单, 使学生对新知识有直观的印象, 但教师要把握好模拟的科学性与实际实验的差异性。例如:七年级下册《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模拟实验可这样处理: (1) 用食醋和清水制成模拟的酸雨, 酸碱度为4; (2) 用模拟酸雨测定发芽率或幼苗的生长状况, 验证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3) 用纯水作为实验对照物; (4) 对发芽率、幼苗生长状况作数据统计; (5) 多做几组实验, 力求实验的准确; (6) 设计一个表格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提示:模拟酸雨与真实酸雨有差异, 建议学生查阅资料, 了解酸雨的成分。模拟实验能解决一些不能或不方便用实物做的实验, 只要实验过程规范, 操作严谨, 就能得出接近实际的结果。

3.2 实验探究类

这是学生根据需要, 利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 在实验条件下重演某一过程, 从而获得知识。其基本过程为: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得出结论—撰写报告。例如:七年级下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一节: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唾液的分泌都有关?设计实验: (1) 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2) 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3) 既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又探究唾液的作用。教师提示:馒头的主要成分为淀粉, 无甜味, 但能分解为有甜味的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 麦芽糖遇碘不变蓝;实验温度为37度。这类的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结果。

3.3 动手设计、制作类

这是学生利用一定的材料、工具, 通过实际操作, 完成某种创作。其过程为:确定对象—设计方案—实际操作—成果展示。例如:七年级下册〈为家长设计一分午餐〉, 要求学生设计一分包括糖类、蔬菜、蛋白质、无机盐、脂肪的午餐, 并要求学生设计后烹调品尝, 向家长介绍其中的科学道理, 请家长作出评价。又例如:八年级上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一节, 让学生用装有少量的水的气球作鱼体, 用吸管作支架, 硬塑料片做成鱼的尾鳍, 再用塑料刀插入尾鳍中拨动, 观察鱼体能否前进。类似的动手试验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3.4 社会调查

这类探究活动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 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研究对象的资料, 以发现其规律, 为解决问题提供事实依据, 又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一般过程为:选择调查对象—制定调查计划—调查过程—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例如:八年级上册《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一节。调查对象:常见的动物 (包括饲养类、药用类动物) ——制定计划:学生分小组去不同场所调查——调查过程:到动物饲养场、中药店、市场、动物园——分析调查结果:归纳出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最后让学生写出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活动, 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并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 实施和开展探究活动要达到的目标

4.1 达到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目标

开展探究活动, 能使学生领悟到保持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比如在探究活动中, 尽量采用活体, 不杀死动物, 不见血, 活动结束后把动物放归大自然。例如:用蚯蚓作观察后应马上放回土壤中;观察小鱼尾鳍血流情况要后马上把鱼放回水中, 新教材不再采用青蛙肠系膜作观察血管血流情况的材料, 无须解剖、杀死青蛙;从而培养了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也保护了环境中的生物。

4.2 达到培养团结协作的目标

探究性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团结、协作能力。例如:七年级下册〈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一节, 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调查, 同学们之间必须团结协作才能完成任务。又比如:〈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一节, 要求学生也是分组进行, 通力合作, 才能完成。这些探究活动, 都能使学生的团结和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和体现。

4.3 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的目标

通过探究性活动, 使学生感悟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治学态度。例如:七年级下册〈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一节, 要求学生在选用课本中提及的花生作材料外, 还可提醒学生思考选用另外一些材料, 如:大豆、去壳的核桃等。还有, 建议学生思考一下装置的改进, 如:是否一定用易拉罐?可否用锥形瓶, 或改用其他的装置?同时要学生分别记录测量的数值, 进行分析、推断, 获得结果。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 使学生掌握测量食物能量的一般方法, 还能使学生体会到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 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育他们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5 探究性教学中要注意评价的方式

由于探究性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精神, 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 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是方法而不是结果, 教师应做到授学生以“渔”, 而不是“鱼”。因此, 如果出现实验中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不一致时, 不能一概认为是学生探究结果的错误, 即评价不能“唯结果论”, 评价应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既有定量的, 也有定性的。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不一致, 只要学生的探究过程是严谨的、规范的, 符合科学的就是成功的。此时, 应让学生通过分析产生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找出问题所在, 这样, 学生的探究活动仍是一个成功的!又比如:七年级上册〈探究种子的萌发〉一节, 要求学生分别探究温度、水分、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要求同学在探究中必须只保持一个变量。在实验中个别同学发现在水中的种子也能萌发, 这与预想的“种子在缺乏空气的环境中不能萌发”这个结论不一致。此时, 不能单纯地马上否定学生的探究行为, 应该分析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其实, 由于水中可能存在有少量的空气, 也可能使某些种子萌发。因此, 作为正确、合理、科学的评价, 应注重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而不是结果与预测的吻合与否!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既学到知识, 又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获取宝贵经验, 达到探究性教学的预期目的!

总之, 在实施与开展探究性教学的活动中, 由于是开始阶段, 教师们都会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教学资源、资料的不足, 实施经验的缺乏, 各地教学环境的不一致, 学生素质的不同等, 都会对探究性教学的开展和实施带来困难, 因此, 需要我们老师不断总结和交流, 不断提高。

摘要: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它注重在教学活动中以探究性活动为中心, 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传授知识, 又要发展学生的能力, 并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但要求教师要备“教”, 还要备“学”。几年来, 笔者一直从事初中的探究性教学工作, 对如何开展和实施探究式教学有一些认识和经验。

上一篇:对供电局的意见及建议下一篇:初秋的写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