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篇1

风石堰镇中学 刘玉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农村初中教师对语文作文教学进行了许多探索,学生的写作能力,交际能力、语文综合素养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还不尽如人意,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对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然而,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往往脱离农村生活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

首先,农村初中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高,对语文作文教学不够重视。要开展语文作文教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业务基本功,新的教学理念,还要有较高的写作水平,以指导学生习作。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提高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次,农村初中语文作文训练强调形式和技能,忽视对作文内容的指导。传统教学中,以应试为目的的习作教学评价方式已不能适应生活化作文教学的需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在传授诸多的写作知识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三,农村初中语文作文训练缺少素材,教师训练随意化,作文教学效率低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但是,由于受到周围环境、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对身边的生活素材熟视无睹,觉得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

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造成作文水平落后的原因,最主要是作文与熟悉的农村生活脱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作文融入到农村生活之中,结合农村特殊的地域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学生作文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同样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环境。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因此,农村初中语文作文要引导学生写自己感受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在语文作文教学时,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学会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一)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

农村学生常年与山水为邻,与田园为伴,最贴近于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语文作文素材注入鲜活的源头活水。农村生活注重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节日,开展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语文作文教学,将之作为学生作文素材。农村学生都能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劳动对他们来说如数家珍,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可以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学生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比如,结合农村农忙季节,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重担,然后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作文。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二)组织开展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练笔机会

广大农村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这些生活化素材,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开展语文作文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方面,学校要精心为学生搭建展示习作的舞台,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各种作文竞赛活动,向全校师生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为学生提供习作展示平台,让学生看到自己劳动的价值,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燃起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与信心的火花。另一方面,学生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学校度过,教师要将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校内活动作为指导学生练笔的内容。比如说,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竞赛活动,班级也利用班会组织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读比赛等活动。学生参与比赛的激情,比赛中精彩激烈的场面,都是最好的练笔机会。

(三)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熟悉身边的生活,让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乐于写作。当学生有东西可以,又乐于写,在不断的坚持中,文笔自会生花,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能够大幅度提高。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篇2

一、明确目标,培养作文兴趣

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同于成年人的写作能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即“中学”阶段。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学生继小学之后、进大学之前的承先启后的基础能力。这个标准不能过高,否则,大多数中学生高攀不上,给中学作文教学带来困难,导致中学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农村初中的学生,由于小学基础不够扎实,词汇有限,词、句、段的理解及运用能力不强,在作文中往往错别字连篇,语无伦次,毛病百出。而目前的作文教学活动往往因教学内容单簿乏味,教学方法因循守旧,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笔者认为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年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写作水平下的不同的心理,从而激发其写作兴趣,才能使其“由畏而好”,提高写作能力。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和重要任务就在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能说会写。针对这些实际,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字、词、句的教学作为重要的环节来抓,并逐步把新的词汇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长此以往,词汇则会逐渐丰富,就可能做到用词准确,说话顺畅,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第24课中“挥汗成雨”、“张袂成阴”、“比肩继踵”等几个成语,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都是形容人多,就可以引导学生假如要描写人多的场合,就可把这些词语用上去,就使得语句生动形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育学生关注生活,参照范文模仿写作

许多情况下,学生写作文,常常望题发呆,难以下笔,特别是独立作文时,更是“举笔维艰”。面对此种境况,教师要耐心引导,帮助学生消除写作时的心理障碍。首先引导他们思考身边的人、事,让他们先读类似题材的范文,逐步揣摩故事情节、写作方法、主题思想、材料的组织与安排等有关知识,然后诱导他们搜索生活经历中相似的境况及相同的情感,待这一些在心中都有“谱”之后,再动手“依葫芦画瓢”试着仿写。经过长期进行各种类型的仿写,学生也许会认为作文不过是这么一回事,渐渐消除了畏惧心理,还可能培养喜欢写作的兴趣。就初中语文教材而言,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篇目很多,例如第一册第五课《羚羊木雕》、第三册第十二课郑振铎写的《猫》等篇目就是很好的范文,其题材、情感体验等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近。学生易于把握情节,捕捉作者的写作技巧,较易仿写。讲读类似的文章时,教师可加以点拨引导,也可布置学生进行相关题材的仿写,如此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加大阅读量,培养读书的好习惯

通过大量的阅读,就能涉足更广阔的领域,获取更广博的知识,思维也会随之敏捷,情感更加丰富。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著名学者、全国“青歌赛”艺术综合题评委余秋雨点评妙语连珠,这是长期涉猎万卷的结果。孔子不也是“韦编三绝”吗?农村孩子,由于地域禁锢,少有见闻,难分是非,什么事都觉新鲜,有的思想偏离正常轨道或沉湎于上网、打游戏。久而久之,厌学情绪滋长。对此,教师可以对其略施压力,培养其阅读情趣。比如每学期给他们下达一定的阅读指标,推荐一些健康适用的读物,《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安徒生童话选》、《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作品都是比较优秀的读物,定时检查阅读情况。假期可把课外阅读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然后开学后让他们把读书笔记上交查阅,能按量完成的给予相应的表扬。上网也要因势利导,获取有用信息,不断扩大知识面。通过广泛阅读,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灵魂、陶冶性情、开阔视野,而且有益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加强技能训练,养成勤写习惯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素材积累;赏识教育

我们通过在全校七年级学生中随机抽样,发放280份问卷,分析发现,有55%以上的学生不喜欢甚至是讨厌作文,近35%的学生认为,想把作文写好就是写不出来,不知怎么办。再通过与学生座谈,发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作文课堂沉闷,教师给出作文题目后,任由学生胡编乱造,学生阅读材料很少,腹内空空,无米下锅,咬破笔头,无法成文。讨厌写作文成为农村中学生普遍的心理,结果就是很多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老话、套话连篇,写作成了教师、学生都极其痛苦的事。

面对这些情况,我通过理论学习,借鉴有效经验,发现有两种理论是很适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其中心在于学生的“学”。(2)赏识教育理论。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禀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每个人都希望被认可,作文教学中,赏识对于每个学生都是渴望的。每个学生通过自己费尽心思写出来的文章,总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哪怕一丁点,都是对他们的极大鼓励,都会燃起他们对作文的兴趣。为此,我学习了贺建霞的《赏识教育,作文教学的金钥匙》,姜丽敏的《作文教学需要赏识教育》等,找到了引领学生写好作文的道路。我分别从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兴趣的激发和赏识教育这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一)阅读的积累,引导学生重视课内外的阅读

分析、欣赏并记忆课内美文,特别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课标上要求的课外阅读书籍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去阅读,也多读那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材料,比如每一年的感动中国人物故事、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少年的故事等等,因为这些内容往往最贴近现实生活,最让人感动,能让他们积极向上。

(二)认知和情感的积累,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

我认为,写作素材离不开生活。千万变化的自然世界、雄伟壮阔的人文景观以及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很好的写作素材,所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接触自然、社会,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人、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尤其是农村孩子,广阔的农村天地是无尽的宝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库。

通过引导学生大量读书、观察生活、走进生活、彼此交流,在阅读和生活中积累大理的写作素材,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就会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就再也不会为写不出东西来而发愁了。

二、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以身示范,熏陶感染激发学生兴趣

在写作教学中,选择恰当的导入语,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让学生如沐春风,激发出学生表达的欲望。此外,我还亲自动手写作,将自己的下水文拿到班内与学生探讨,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二)在课内外实践活动中激趣

有意识地让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做到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如,以“秋”为话题指导学生写作文,我让学生走进自然,感受秋天,并展开“秋在山间”“秋在田野”“秋在校园”的活动,要求他们以最新颖、最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秋天,学生兴趣非常高,他们积极捕捉素材,回来写出了一篇篇佳作。

通过精心设计和实施的各种形式的作文激趣,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去呼吸大自然、大社会的养料,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获得友谊,每次作文课都有写不完的内容,因此85%的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喜欢上了写作文并盼着上作文课,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总之,言传不如身教,只要教师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广泛地搜集资料,不断地钻研,有效地实施,就能激起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

三、赏识教育,让学生感受作文的快乐

(一)具体做法

1.差异评分,树立信心

不同作文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标准,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作文潜能,从而树立起能写好作文的强大信心。有些学生我给出99分,有的100分,还有110分等等,看到自己的作文有了好评,自然就有了信心。

2.巧立名目,凸显亮点

经常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将写得好的文章、段落、句子或某一用得恰当的词语在班上读出来供大家欣赏,尤其要重视那些写作较差的学生作文中写得好的部分,及时给予肯定及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在被赏识、被认可中体会写作的快乐,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

3.善用评语,倾注爱心

对于写作困难生不要吝啬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像“你这个地方写得很不错”“这句话说得太好了”“你的观察能力真强,继续努力”等这样肯定的、鼓励性的话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到,在作文中看到。

4.展示成果,体验快乐

将学生的作文在板报上面展示出来;制作作文集;将优秀作文编辑成册;发表文章,体验创作的成功;积极向学校的广播站、校刊等推荐广播发表;开展作文竞赛、演讲等各类校园作文活动,以丰富多样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体验写作的快乐。

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扬和展览,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调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班上掀起了“我写作我成功,我写作我快乐”的高潮。

(二)收获

1.学生方面

(1)作文课之前的充分准备,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打无准备之仗,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参与到收集材料的活动中去,认识到生活就是学习,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2)作文材料展示形式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学习,通过对话题的合作探究,积极发言,展示自己的成果,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更学会了交流互动,取长补短。

(3)在教师的赞扬中找到了学习语文的信心,找到了用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自由,变得更加快乐起来。

(4)学生作文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升。

2.教师方面

教师通过学习实践转变了教学观念,真正理解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逐步由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为引导者,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也增强了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方法上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去自主学习。课堂之外,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各种探究活动,关注学生的变化,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了与学生间的感情,师生之间更融洽。

农村初中生快乐作文教学改变了过去“教师给出题目,学生胡编乱造,敷衍成文”的旧模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广泛收集素材开始,积极投入到写作活动中去,然后写后互改,教师点金,直到闪亮登台,体现出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点。写作活动不再只是课堂45分钟的事,努力做到“学习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情感教育”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语文教育实践性、思想性、创新性的特点。当然,这样的作文教学在实践中还有很多的问题出现,“学生写,教师改”的作文教学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已经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一种教与学的习惯,如何能真正地改变这一教学模式,构建一个充满快乐的课堂,让写作真正成为学生书写心灵、抒发情感的最佳选择,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参考文献:

贺建霞.赏识教育,作文教学的金钥匙.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11).

(作者單位 四川省合江县成教中心)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 篇4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思考及对策

贵州习水三岔河中学 母建林

内容摘要: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重视不够,方法陈旧,故而学生头疼,教者堪忧,效果欠佳;认真反思,不难发现我们现实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众多教师也在潜心思索、苦苦找寻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只要教者安排有序,指导有方,训练有术,学生勇于作文,乐于作文,善于作文,相信师生会走进作文教学的阳关大道。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改进措施

时下农村初中学生中,颇为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学生有三怕,即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这虽然是一句戏谑之言,但一定程度上却反映出中学生对作文的烦厌心理。因为怕写作文,所以初中学生大多对作文深感头痛;因为教师指导无序,所以中学生的作文水平难有长足进步。

一、写作现状与分析

初中作文教学效果不佳,令人堪忧,其中重要归因在学生。学生写作究竟存在着什么问题,其原因又何在呢?

1、书写不“规范”,文面“惨不忍睹”

文面,就是文章的“面貌”,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如行款格式,标点停顿,文字书写以及行文中某些“习惯用法”,直接影响着文章表情达意。学生作文中,字迹潦草难以阅读,不讲究行款格式,随心所欲使用和书写标点,乱写错别字的现象普遍存在。此类现象既说明学生缺乏基本写作常识,更反映出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遗憾的是,我们的老师、同学对这些基本常识、写作习惯重视不够。

2、兴趣不浓厚,作文“敷衍应付”

“作文作文,一提头疼”。这一口头禅形象说明了学生对写作“一怕二厌三应付”的态度。每当教师布置作文,较多学生唉声叹气,愁容满面。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才能激发起作文的灵感,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我想写”的动机,其对写作的满腔热情才能触发文思泉涌,逐渐造就坚韧的写作意志和顽强的写作毅力,满怀信心地去克服重重困难,走向作文成功之路。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未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上花功夫,他们只顾一味布置作文,收取作文。很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平淡无奇,甚至味同嚼蜡,难有成功的体验,写作兴趣一点点被磨灭。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头疼、逃避作文。

3、语言运用能力偏低,不能准确表情达意

“语文就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教学与训练。”福楼拜曾经对莫泊桑说:一定要仔细观察从你眼前走过的每一个人,然后分别用最恰当的词语去描述他们。“最恰当的词语”即是要尽可能准确精练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实际呢,一方面因为学生词汇积累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又缺乏对学生遣词造句系统的训练,学生语感自然不强,语言运用能力自然偏低,作文不仅文采欠缺,而且作文中滥用误用词语、前言不达后语、表达欠严密等毛病比比皆是。学生作文时常出现“心会而口难传,意有而笔不 1

达”的尴尬处境。

4、教学“重文轻语”,“文”妙而“语”拙

叶圣陶先生在解释“语文”概念时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应试”的需要,学生的写作存在着“重文轻语”的现象,一些学生的书面作文写得不错,但其口头作文

却让人不敢恭维。目前中学生口头作文基本是一种静态的言语活动,学生从教师的命题

出发,力争用清晰的语言、准确的字眼、流畅的语调“说”一篇东西出来,但却不考虑

对谁说,为什么说,怎么说,因而总是采用固定模式“说”文,这种“口头作文”拿到

社会实际生活中去,其交际功能无疑要大打折扣。

5、作文“闭门造车”,文品与人品反差强烈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

泼泼地流个不歇。”农村初中学生,生活圈子有限,交际范围狭窄,“泉源枯竭”,又怎

能“溪水流个不歇”呢?

“质胜于辞,情胜于文。”刘勰也说“情者文之经”。如果学生不关心社会,不到生

活中实践,心中烈火般的激情就得不到激发,他们对生活必漠然置之;如反映在习作里,试想,这种离开社会实情、脱离生活实际的孤陋寡情之作能感动人吗?

对生活缺乏了解,缺乏体验,也造成了当今许多中学生作文虚构的现象。虚构,本

是一种想象能力的表现。但我们的一些学生却在感情上违心虚构,产生了许多矫情枉作。

如果我们的教师视若罔闻,无视于学生这种感情上的虚构,担忧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与

人真诚相处、团结协作就成问题。

二、教学现状与分析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水平。泰兴市洋思中学有句名言:只

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学生作文中的毛病归因还得在教师身上。教师的教学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1、教学随意性强,缺乏系统安排

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作文教

学必须立足实际,制订方案,以便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这个计划不仅应包括整个中学阶

段作文教学的全程训练目标,而且更要落实到每学期的阶段目标以及每堂课的训练重点

和要求。很多老师在开学初制订教学计划时,只是笼统地订一个语文教学计划,作文教

学只是“蜻蜓点水”,有的甚至完全不提,更不必说制订整个初中的作文训练方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作文教学的随意性也很大。一学期有只做一、二篇作文的,有做足

数作文但只批二、三篇的,有临时有事,便到班上随便布置一下作文题目的,还有平时

不做作文,等到学校或上级来人检查时突击布置作文的„„如此等等,都说明了目前许

多老师作文教学上的无序性,这种无规律的“蜻蜓点水”、“突击备战”式作文教学根本

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惰性或应付心态。

2、命题脱离实际,缺乏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计划的盲目无序,必然导致命题的盲目随意。有临时出题目的,有照本宣

科出题的,有拨高性出题的,出的题目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与学生的心理发展

同步,没有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轨,也没有体现由低而高整体训练的作文教学规律,命题

缺乏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这种命题所要求的生活经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没有亲切感,也找不出动情点。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应付式的交差或虚构一番,这

是与“说真话、抒真情”相悖的。如果我们老师深思熟虑,掌握学生身心的发展变化,把握其心态,适时从其喜怒哀乐中捕捉兴奋处、动情点,设计命题,就能为学生创设积

极作文的氛围,学生也能自觉地投入命题规定的范围,最终完成作文。

3、批改欠科学,高耗而低效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有多少个教师,就有多少个批改标准。一些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常常忘记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十几岁的初中学生,往往要求过高,无

视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实际。有经验的老师则完全会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确定自己的批改标准。钱梦龙先生在接手一个“双差班”后布置的第一篇作文是《我的家》。其要求就两项:(1)、标题必须写在第一行的正中;(2)、文章要分段,家里有

几个人就分几段,每段起始必须空两格。结果,这些平常吃惯了30分、40分的学生,一下子得到了“优秀成绩”,少则80分,多则90多分,学生一下子就有了强烈的成就

感。这种低起点的批改标准无疑值得我们借鉴。

作文批改周期长,也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这主要有老师精批细改的缘故。叶圣陶先生向来不主张由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说:“学生不明白

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有的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做劳而无功,至少是劳而不得。”

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法”提倡“评阅浏览自改法”,学生在短时间完成后,老师立

即抓紧时间把全班作文浏览一下,发现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评和进行

个别指导,然后让学生互相修改或自改。这样,不但能把老师从繁琐的作文批改中解放

出来,而且能有效地加大作文的训练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

4、缺“成功教育”,伤学生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学

生作文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对好作文,尚可“鸡蛋里挑骨头”;对较

差的作文,则应力求找出其“闪光点”,哪怕就一丁点的进步,都应毫不吝啬地加以肯

定。“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样容易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轻易在作文本

上写上“一塌糊涂”“一窍不通”等,无疑是一盆盆泼向学生的凉水,浇灭着学生作文的希望之花。

作文评讲,很多老师只读评优秀之作,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微小“闪光点”。如

果老师讲评时注意对“差生”倾斜,褒扬他们作文中的小小优点,这样那些原来作文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受到成功激励后,内心的喜悦难以言喻,作文积极性就会倍增,作

文训练形成良性循环,作文水平自会得到提高。

5、脱离生活,闭门造车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刘国正先生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

起的„„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学生只有投身于生活,在生活

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写作积累过程中时刻注入社会生活的活水,作文教学这棵树才

会枝繁叶茂,结出丰硕的果实。一些老师脱离生活的纯技巧作文指导,实在是事倍功半。

因为即使有再绝妙的技巧而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是不可能激起写作的冲动,产生写

作灵感的。

“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就无从说起。”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

我们应该谨记。

6、重文轻道,跛足而行

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很重视“文道”结合。只可惜为了应试,一些老师只注重培养

学生的写作技能,认为技能提高了内容是可以随意填塞的。于是,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不健康思想也不进行疏导教育,忘记了自己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7、重教轻写,纸上谈兵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

功倍。”可见,教师经常“下水”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写作。但现实却不容乐观。语

文教师虽具备一定的写作技能,但写作作为一种技能,必须在反复实践中才能形成,才

能提高。不大动笔的教师和经常“下水”的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取向和心态有很大差异。前者由于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体验和把握,往往更多的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多的是对技法的迷信,更多的是束缚灵性和创造的教条,写作显得生涩、神秘,让学生望而生畏。后者把自己写作的体验推及到学生身上,往往更能把握住写作的关键,将写作化难为易,化苦为乐。

三、改进现状 提高效率

现实的作文教学中确实存在诸多不足,我们应敢于面对,立足农村实际,积极寻找对策,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投身于作文教学改革,极力扭转作文教学中“高耗低效”之弊端。

1、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不断积累丰富素材

没有丰富的生活,哪有精彩的作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语文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全面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用心感受大自然;启迪学生留心学校、家庭、社会人与事;指导多观察,多思考,多记载,并及时建立“生活素材库”,以备作文时搜寻提取甚至信手拈来。

2、加强学生练笔训练,有序提高写作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每学年作文一般不少于14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学生练笔包括读书笔记、美文摘抄、日记周记等多种形式。教师应指导学生大量阅读美文,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更能让学生学习优美词句,逐渐丰富自己的文采。新教材每篇课文后都有“读一读,写一写”,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内容大做文章。那些需要掌握的词语不仅要求学生正确朗读,正确书写,更重要就是要灵活运用。怎样运用?最好的办法就是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这样可谓一举多得。

3、作文命题,力求灵活宽泛,促进有“话”可说

言之无物是学生作文的一大弊病。为何如此?大多因为作文题目学生生疏,没有亲切感,学生没有写作激情,未能触动创作灵感,自然不可能“文思泉涌”。如果拟题灵活宽泛些,学生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就可以选择熟悉的可感的题目作文。学生有话可说,内容自然充实有力。

4、作文指导,变教师说教为学生各抒己见

半个多世纪来的作文指导,都是一读范文,二给命题(材料),三作讲解(从审题立意到选材安排),四提要求。这四步曲,唱腻了,师生双方都没有兴趣。如此指导,学生写出的作文从立意到构思,甚至遣词造句,都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如果改为学生各抒己见,情况大不一样。所谓各抒己见,就是教师少指导,学生先思考,然后各自谈谈自己的见解,这样一个学生的见解可以启发其他同学的思维,同时不同的思维相互交流、碰撞,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不同学生就会写出不同的作文,甚至有见地的作文。

5、作文批改,变孤笔批阅为群笔修改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师的一大沉重负担,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在校改不完回家改。教师花的精力和时间很多,学生所得却很少。如果变老师一支孤笔批阅为学生几十支笔修改,立即会出现崭新局面,立即会产生教学“共振”的最佳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可指导他们自己修改,或组织他们互相批改。”变孤笔为群笔的具体做法是:小组内互改→小组间互改→分小组面批→二次创作→小组内互改→小组间互改→分小组面批→成功作文与佳作积累。

6、作文评讲,变一人点评为师生共赏

传统作文评讲是唱独脚戏,一人点评众人听:朗读优秀作文、剖析典型病例、指导修改等。这实际上是“满堂灌”、“填鸭式”在作文教学中的反映。结果,自然滋生厌恶情绪。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无论是优秀习作,还是典型病例,都可以变

教师一个人评说为师生各抒己见,共同评析。

师生共赏评析是学生“显山露水”的好机会,也是品评和接受品评的好方法。人人动脑筋,个人显其能,大家有长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就能普遍获得提高。

四、主打话题作文,进行系统训练。

参照“话题作文100题演练”,从第五周起,力争每周训练一个话题,指导学生写成功作文,走阶段性“一劳永逸”,三年后“以不变应万变”的作文成功之路。

实践表明,只要教师安排有序,指导有方,训练有术,学生勇于作文,乐于作文,善于作文,我们的作文教学自然事半功倍,低耗而高效。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篇5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写作是学生进行自主、真实、创新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农村初中语文作文的实际教学中,多数写作课只是把作文题一布置,等着收上作文本,挑出分数较高的习作一念就算完了。这是很明显的不适应素质教学的写作方法。在体现素质教学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地关注,学生是不是通过写作展示了自我的个性和创造的价值。本文主要对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做分析阐述,并从教学实践中提出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广大农村语文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农村初中学生写作能力,交际能力、语文综合素养都有了较快的提高。但受传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斥着中学课堂,从总体上看,农村中学写作教学还不尽如人意。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

1、作文教学中忽视写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应试作文教学 在一般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写作知识和方法的教学,虽然能使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对于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也比较有利,但它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缺陷——把写作能力仅仅看成是一种只与写作知识有关的、操纵文字符号的能力。在写作课上,教师从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呼应,如何交代,如何照应,如何结尾等等方面进行指导,让不少学生产生一种共同的印象:写作文首先要把写作方法学好,把写作知识掌握了,就能写出好作文来。这样,许多学生到书店里专拣“作文技法”之类的书买,以为买到了这类书,就得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

《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我们在传授诸多的写作知识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注重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人生体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思维高度。

2、作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情感 在传统的中学写作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的是写作理论的指导,而忽视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调动,忽视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更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中学生的情感世界是异常丰富的,他们思维活跃,敏感自信,易激动也易漠视,易亢奋也易消沉。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调动他们的情感,或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在平时,我们就要注意引导他们满腔热情地去观察周围的生活,去热爱、体验身边的事物。命题时,可以努力捕捉他们喜怒哀乐的情感火花,拨动他们的心弦,开发他们灵感深处的宝藏,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从而使他们在浓郁的写作欲望的催动下进行心灵激情的燃烧。关于写作前的指导,宜因人而异,采用不同方式。总之要有启发性,要能营造一种急于倾诉的情境,来开启学生思维和情感的闸门,使之产生一种写作的冲动和灵感的兴奋。只要我们善于敏锐地把握写作动情点,有的放矢,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抒发自己欲罢不能的感慨,总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3、作文教学远离了学生现实生活

写作教学要关注现实生活。离开了生活,作文将是无源之水。现在写作教学却面临着生活缺失的危机,一篇篇作文只能在狭小而有序的空间——教室里,精心打造,只要没跑题、只要符合一系列要求,一篇所谓的好作文就出炉了。按照课本编排的写作教程亦步亦趋地完成操作、守着课内的那点阅读材料精讲细练、捧着几篇范文写法不敢越雷池一步、视学生作文中不符合课堂学习的思想为洪水猛兽等等不一而足。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吸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新课标对学生写作提出明确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将写作介入关于社会,关于自然,关于人生的思考,让学生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之中,把握时代强劲的脉搏;同时把写作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写作教学体系,从而使语言文字的封闭教学变为生活化的开放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4、写作教学只求数量而忽视质量

不少老师习惯于在写作课上朗读一篇或几篇范文作为写作指导。老师推荐这样那样的范文,也说明你老师很喜欢这样的作文,那就是让学生学它,学生能不不遗余力地学习仿效吗?所以结果只能落入范文模式,写出来的文章机械生硬,毫无灵气和创意,更不见独特个性和思想。

不少教师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作业大检查不得不要求学生写作文。作文交上来,赶紧埋头苦改,给个分数,缀些评语,然后匆匆发下去,在迎候第二篇作文的“洗礼”。对于老师来说,写作教学就是完成每学期六次或七次的大作文的批阅就行了。至于学生作文的横向对比或纵向分析,每次作文是不是都有闪光点,就无暇顾及了。

只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写作教学,很明显抛却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违背了学生为中心教学观,也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更不能达成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独立自主、和谐发展、有创新精神的人。

(二)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之原因分析

对农村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客观的外在环境的干扰,同时更要看到主观的内在因素的影响。1 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影响深远

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集中体现的不足是:以教师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整个作文教学过程全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以教师的认识作为评价标准,以教师的态度作为价值取向,而学生只是不得不完成一篇莫名其妙的作文而已。即使有学生的活动,也只是恭听指导、突击作文和愧对讲评。而下一回作文,还不知道老师会从哪里抓一个题目来,再来一次临阵交锋。这样的教学模式,置学生的主观体验、个人感情及自身积累于不顾,完全忽视了主体的个体差异和情感价值,最终只能算是老师完成一学期若干次的大作文任务而已,对学生能力的发展、价值的提升,效果微乎其微。2 当前的农村教育体制不健全

以取得高分为能的写作教学中,必然会使教师更注重写作知识和技巧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生命创造和价值升华的尊重;也必然会使教师更强调大众化的或中考的要求,而漠视学生的个性张扬和思维独创;甚至会使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课内和基础,而忽视对写作应有的重视,这是因为基础和课文掌握不了说不过;而作文,只要写了,差不离都能得上些分,何况功夫下得多也不见得就有立竿见影的效果。3 教师自身素质制约

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教师应该是人类文化的代表和人文精神的体现者,但在中学语文老师中,的确存在着不少的素质不高者。很多的教师一旦工作稳定、业务熟悉了,就满足于现状,不再去关注、学习新的事物、不再去充实自己那“一桶水”的容量和提高那“一桶水”的质量,满足于在课堂上能勉强“浇灌”就行,只抱着那点已日益老化的知识对学生粗暴指责。再比如批改,宜采用多种批改方法,激发学生的评改欲望,力争做到教师面批、精批与学生互批、共批相结合,可以写、评、改一次性处理。这样趁热打铁,学生就会兴致勃发,信息反馈快,写作效果好,评改质量高,批改费时少。真正做到“多快好省”。4教师无明确的写作教学计划

如果查教学计划,哪一个单元哪一课什么时候讲、几课时,肯定在计划上写得清清楚楚,但如果要看写作教学计划,一学期下来该怎么安排写作,却很少见有陈述者。因为课文一篇一篇在课本上,有目共睹,而写作,只要完成那几篇作文就行了。就像有的老师说的:“课文是硬任务,作文是软任务。”这样一来,学生就没有一个写作训练的目标和能力提高的梯度。有的采取走马观花式,即写作训练跟着阅读教学亦步亦趋,学什么文体的课文,写什么体裁的文章。有的老师甚至靠“临场发挥”。我就见过一个语文老师抱着一摞作文本往教室跑,边跑边说:“这次写什么呢?写什么呢?”可以想见其“灵感”会来得有多快,因为不久学生们就在那“写什么”中抓耳挠腮地构思了。6学生生活面窄

学生的生活范围只在那两点一线(住校生就几乎只有一个圆点了),他们所感受到的、体验到的生活非常有限。而我们知道,“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对于要达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目标的写作活动而言,更离不开生活这片肥沃的土壤,只有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在生活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才能真正体现写作的初衷。

学生感受不到生活的广阔,那我们语文老师就应该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引导他们走进家庭、走近社会,体验生活。如树立大作文教学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今天我当家”、“给妈妈洗脚”、演讲比赛、辩论会、诗歌朗诵比赛、古诗词欣赏、名著人物评说、民间采风、记者调查活动等等,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在活动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思考生活,从而不断的过滤和积淀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认识。7学生阅读不足

老师和家长经常慨叹:学生写作水平怎么那么难以提高?其实学习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写作更需要长期的积累。这个积累既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也包括阅读感悟的积累。即如杜甫所言,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叶圣陶曾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养料,就写不出好的文章。可见,作文能力低下,关键在于平时缺乏积累。老师和家长只是让孩子对着作文本,每周写,天天写,却忽视了原始积累,这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作为语文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刊杂志,并利用阅读课与自习课让学生相互推荐好的文章,也鼓励他们课间交流,交换阅读体验。

如果说生活是作文之源,那么阅读就是作文之流,欲提高写作教学效率,就应该把生活和阅读结合起来,实现开源引流。

三、对农村语文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反思

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是新课标对“人”与“文”离合问题的正确解答。所以,我们要突破“为作文而作文”的传统模式,纠正片面强调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而忽视培养人、发展人的不良倾向,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张扬自己独特的个性意识。毕竟写作只是手段,发展健康和谐的个性人格、促进生命体的良性变化和改革才是最终的目标。1.鼓励思维内容上的创新。这需要教师高度自觉地培植学生独立的人生立场和自主的人格体系,力克盲目从众;需要教师毫无保留地发展学生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敢于怀疑既成定论。如果没有这种对学生精神品格和文化心理的重构,作文的创新性就失去了逻辑起点。其次,要鼓励思维形式上趋向发散。思维内容和思维形式是相辅相成的,倡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不同层面去思考同一问题,将会获得不同感受和体验,即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摆脱了思维惯性和惰性,才能极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生命深处的创造性能量,发展创造性思维。

思维内容的“标准化”必将外化为语言表达的标准化。这就是作文为什么会有“学生腔”、为什么会“千篇一律”。新课标旗帜鲜明地呼唤“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就是呼唤真实的个体活生生的语言,而不是俗语、套话、人云亦云。我们知道,真实的个体生命之间是充满着独特性和差异性的,因此,只要是“属于自己”的,属于个体生命的语言就会闪烁着个性色彩,就是最具有个性的别致的语言。归根到底,作文语言的个性化取决于为人的个性化、思想的个性化。2.提倡作文评价开放化

传统的写作教学评价模式是“学生习作,老师批改”。显然,这种教师单方面注入式教学,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教学原则。我们传统的做法是:吹毛求疵→玉中指瑕→多找缺点;精批细改,老师全批全改,学生不改。这样既耗时间,又难出成效,还严重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民主开放的写作教学评价观是:沙里淘金→多找闪光点;多评少改,评而不改;全体评议全体改,教师指导学生改。

提倡作文评价开放化,首先要对每一篇作文,都要挖掘它的亮点。哪怕只有一句话、一个词语用得好,我们也要给予表扬。通过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我能写好”的自信,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其次,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允许学生想评什么就评什么,想怎样评就怎样评,并鼓励学生多角度去评,多鼓励地评。3.突出“生活作文”的价值取向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的目的是生活应用,写作更是如此。只有把写作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写作教学获得本质意义上的返璞归真。突出“生活作文”的价值取向,就是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感悟,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做一个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的、能有效地对付社会变动的严峻挑战的、人格全面发展的人。

4.扩大实用性文章的写作范围

反思我们的写作教学,反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文写作”却常常被忽略。教学中即使有此内容,也未被列为重点学习的对象,常是轻描淡写地走过场。因此,我们应该重点扩大实用性文章的写作范围,作文依托生活,生活需要作文,写作教学必须要向社会性、应用性、实践性发展,让学生在阅读写作实践中吸取大量的适合日后发展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培养生存和竞争的本领,以便能对付将来生活的挑战。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篇6

单位:党坝中学 年级:九年级 教师:贾宏全

本人大学毕业以后从事农村教育工作近五年了,从教以来,从事初中语文的教学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教学条件艰苦的农村把初中语文教得有声有色;如何多角度、多线条地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把农村语文课上得丰富多彩,引领孩子们走入知识的殿堂。在这里与大家谈谈自己在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希望能够给各位同行以启发和帮助,同时更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首先,老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喜欢读书,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作文观,把写好一篇作文当作是他们学好语文的最终体现。就此,我们只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加以经常的强调和贯穿即可。

其次,我们一定要坚持上好作文课。作文课时在语文教学中占较大比例,时间充裕。在这些时间里,我们一定要教给学生一些作文基础知识、作文技巧、写作步骤、修辞手法等常识。上作文课对我们来说并不难,难的是要始终如一,毫不懈怠地完成工作任务。不能对学生灰心,对作文课采取可有可无的态度,任意让学生随便写作。作文课至关重要,不然,其他语文课即使生花,又有何用。

再次,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教学方法,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农村学生各方面素质及知识本来就欠缺,要让他们较容易地完成一篇作文,着实很难,不多加训练、培养、提醒,无疑是赶鸭子上架。如果我们能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教学方法,而且能从七年级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七年级达到字数600,八年级能够运用流畅的语句,九年级能够突出主题),那么,这一切就显得非常容易。在本校教学主任的带领下,我也做了一些尝试,现分述如下:

1、尽力让学生自己写作,并且要求按照正确的写作步骤进行,禁止抄袭。题目布置下去以后,我会作一些指导,例如帮助审题,确定写作体裁范畴,引领写作思路,唤起记忆,提出写作要求等。然后留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自己努力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可以自己找一些范文学习,但决不允许抄袭整篇作文或某段某部分。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逼出来的,在这一环节中不能嫌浪费时间,一定要耐心细致,一定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动脑完成作文。一定要让学生先列出写作提纲再打草稿再修改。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先进行口头作文训练,让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示范口述,教师亦口头指导修改。

2、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修改能使作文更加趋于完美成熟,为了让学生作文更好的完成,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教给他们一些常用的修改方法,如修改符号的使用,修改步骤、标点符号、用词造句、段落详略、主题思想等。在作文草稿完成以后就开始自己修改或互相交换修改,对个别学生要进行适当的指导提醒或当面修改批点。

3、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改重写作文。往往教师的批改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多大意义,他们认为老师批阅以后任务就算完成,好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正

因为如此,学生作文水平一直没有提高,我们的工作大多白费,所以,我们有必要让一些作文很不成功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批阅再次重写,再批,做到及时反馈。

4、联系课本精典课文或学生成功作文讲解写作技巧。在这一环节中,我们注意要寻找离学生生活贴近,情感相通的范文进行讲解,讲解内容不能过细过深,应从大处着眼,先说说人家怎样结构段落,怎样开头结尾,怎样设置详略,怎样提炼中心再说说人家怎样准确运用动词、形容词,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等。而后重点强调我们应该吸收那些优点。

5、训练学生的造句能力,语义的表达能力。大部分学生不会说话,不会写话,表达不清他要说的意思。针对这一点,我们可经常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思维训练。我经常采用的是一词多造法—用一个词语造几个句子的训练方法。词语选择要多样化,一次训练只选择两三种词性的词语。造时尽量一句换用一个地点、时间、人物、环境等。促使学生展开思维,让思维进入广阔的自然界中去,不能拘泥于家庭、学校,爸爸妈妈同学等。还有近义词,反义词的单用、连用造句法,关联词造句法,仍然要一词多造,方法同上。

6,积极培养训练学生的观察、描写能力。学生不会观察,对常见的事物熟视无睹,更不会描写对陌生的事物。针对这些重大弱点,教师要下力气,费很多时间进行培养训练。我经常是这样做的:指定人物和某一事物让学生观察,描写,最好是学生较为熟知的,先让他们专心细致地观察,然后认真描写,写完后共同评议指导。指定某个环境让学生观察、描写。方法同上。还可指定某种心理状态,例如高兴、悲伤、深思、怀念、讨厌等。有时还要走出班级或校园或搜集大量的图书资料去详细完整地了解某些事物,回来后展开积极讨论相互补充认识然后开始写作,写完后交流评议,老师指导。

7,提倡学生坚持日记写作。老师作了很多工作,学生仍不一定能够掌握。写作属于艺术范畴,一天不练便成了门外汉,仅靠课堂上或在学校里的努力仍然不够,我们一定要督促他们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只有在写的体验中,才能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整洁程度。所谓熟能生巧,便是如此。

8、提倡和督促学生做读书笔记,经常写心得体会,以增加他们的知识量,培养和挖掘其个性思维。做读书笔记在课标中有一定要求,所以教师要在这方面多做些工作,督促学生一定要坚持下去,不但要抄写、要剪出他们需要的各种知识资料,还要求适当作一些批注、心得体会或读后感,对生僻字词还要查出读音,意义及用法等。定期开展班级展览,交流经验及成果,表扬优秀学生。日积月累,长期以往,他们的知识丰富了,思维开阔了、独到了、深邃了,写起作文来肯定得心应手且充满个性。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 篇7

1. 作文与农村学生局限性生活断轨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 许多阅历丰富的作家创作时都要去体验生活的。如著名散文家魏巍如果没有朝鲜战场的生活经历, 就写不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名篇。可是, 当今农村的初中生年龄小, 生活范围极其狭窄, 在校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 很少接触社会。即使偶尔进城, 多半也是买了东西就回家, 都市生活很少插足。所以只是除了田野还是农田。这样的生活, 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 又怎么会获得写作的激情呢?因此, 写起作文来, 内容枯燥, 千人一面。在这种除了课本还是课本学习模式下, 很少有学生对生活特别富有观察力, 大多数学生对生活抱冷漠的态度。他们觉得除了分数什么都“没意思”, 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 学生写作和社会生活断轨, 自然是无法积累写作素材的, 也根本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2. 作文与农村学生语文层次的脱节

平心而论, 我们现在使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书, 选篇都是精品, 特别是现代名家名篇, 更是美文, 令人赞叹不已。教材的单元合成也具有一定科学性。然而遗憾的是, 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离我们农村的中学生生活实际太远了, 学生不能体会其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 更不必说揣摩写作艺术了。朱自清的《背影》, 把父子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是散文中的精品。然而, 现在的中学生没几个为它感动, 父亲“买橘子”能把朱自清感动得潸然泪下, 但却不能感动了当今时代的中学生, 在当今的农村中学生看来那是天经地义的。至于扬州的风俗买橘意味着走局的说法, 那就更不可能去探究了。自然, 父亲殷殷关切之情也就领会不到了。他们作文时也就根本不会去学朱自清细腻的描绘了。再如, 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祥子拉车情景能够体会到的又能多少学生, 即使用了多媒体, 他们也难以体验那种旧社会的都市生活。那中间的多层次写景手法也会被学生的浮躁置于一边。即便是学习富有现代气息的美文《都市精灵》, 学生也只是读读而已, 不会为都市的精灵去呐喊。因此, 任何一个语文教师, 只要他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 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你尽管写得好, 我可是不愿学。俗话说学习贵在“举一反三”, 可从实际看, 语文课本的“例子”作用是得不到体现的, 这又是使人深深感到遗憾和困惑的。

3. 作文与农村学生教育不公平抵触

目前, 农村初中, 尤其是我们苏北农村初中虽然得到政府的支持, 搞了“六有”和“四配套”等工程, 教学条件改观不小。但是有的学校却置其于一边用不起来。有的农村初中师资不配套, 小科没专职老师, 史、地、生、音、体、美等学科总是拉郎配, 学生不能接受全部学科系统教育。因此, 学生生活难免单调乏味, 知识结构不健全, 到作文时候也就没话说。再加上私立学校异军突起, 教育主管部门为鼓励新兴事业的发展, 又给其特殊政策, 诱惑力很大, 农村初中缺乏优质生源, 学习氛围日益淡薄。苏北某一县区就四所私立初中, 招生人数是全地区的一半, 这样农村中学优等生所剩无几。有的农村中学还搞什么实验班, 那普通班全班就更找不上几篇高质量的作文了。教育的不公平又给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带来障碍。

4. 作文与农村教师工作复杂性矛盾

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篇8

一、现状分析

1.学生缺乏素材,言之无物

作文课上总会听到学生叹气说:又是作文课!而教师为此也感到头痛,作文课后,作文是写完了,可往往写出来的作文让人大失所望,内容很空洞。一经批改,面目全非,批语甚至比作文内容还要多。

2.立意不深,情感粗糙

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成绩仍是教师的生命线,教师为了追求短期的教学成绩,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真正重视作文教学,没能对学生的写作思维进行发散性的启迪和训练,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应付考试的标准化练习上,学生缺乏写作练习,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存在“假、大、空”现象,读了之后让人觉得平淡无奇、缺乏新意,很难引起共鸣。

3.作文单一,缺乏创造性

由于现在所上的作文课,基本上就是教材所规定的每一单元的作文训练课,课本框定了作文话题,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单一,很少有新意,缺乏个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作文教学也囿于以往的固定模式,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加之信息交流和教学条件的限制,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创作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写作个性和创造性。

二、应对措施

1.着力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好学不如乐学。农村初中生大多对作文有畏难情绪,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由怕作文变为爱作文,有很多方法值得一试。

(1)发现亮点:及时发现每位学生作文中的点滴成功,并给予大胆肯定,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乐于作文。

(2)树立榜样:号召大家学习班级中的作文尖子,鼓励学生欣赏评议优秀作文,在一个集体中形成比学赶帮、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

(3)引读美文:适时适量地介绍课外的名家名篇,激励学习模仿,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4)讲名家故事:此类故事不胜枚举,尤其注意收集他们醉心于写作的故事,以此来激励学生。

2.以本为本,注重积累,走出校门,搜集素材

农村初中生怕写作文,其原因,一是知识积累有限,无话可说;二是素材有限,无事可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要有效突破。一是在阅读教学中从课文里搜集提炼,按名人格言、成语俗语、英雄人物、科学家轶事等等分门别类,做好记录,日积月累。二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感受体验生活。

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尽可能地利用学校组织的一切校外活动,诸如春游、野炊、义务劳动、学雷锋活动等让学生积极参与,热情投入,老师细心指导,布置相应的作文(观察、搜集、写作)任务,并督促完成。

3.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

写观察日记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古今中外以此成名的大有人在。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要取得成效,则须做到:一加强指导(如何写),二循序渐进(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三及时批阅、宣评。此项训练,可使部分懒于动笔或害怕作文的学生逐步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长期训练,必将大有裨益。

4.组织各种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一显身手,提高能力

诸如组织读书社、文学社团、演讲会、读书汇报会——广泛涉猎,读写结合;编辑出版板报、墙报、小报——大胆实践,提高动手能力;组织向报纸、杂志投稿——鼓励激发学生大胆走出去;鼓励学生课外摘抄,定期交流。

5.改进作文写作和批改方式

由课内布置题目课后作文改为课堂限时作文。如果对学生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思维训练,既避免了抄袭现象,又有利于学生临场应变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是学生写老师改,这种做法有合理的一面,但其弊病也显而易见。不少语文教育前辈曾经呼吁改革,把作文批改权还给学生。我们也理应在这方面大胆尝试,放手让学生对比改(自改、他改、交换改、分单项改、综合改等等),老师采取适当方式加以指导。除此以外,作为教师还应尽量缩短作文批改的周期,以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总之,要走出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并非易事,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初中生作文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探求新教法,让农村初中生的作文写出新意、写出特色。同时广大农村初中生应该自觉地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拓宽写作题材,勤于练笔,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那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必将闯出一番新天地。

上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下一篇:幼儿园小班手工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