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教学设计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散文教学设计(共9篇)

初中散文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由落叶引发的生命感悟。

2、赏析生动形象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

3、学习托物寓意等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赏析生动形象而富含哲理的语言,学习用托物寓意等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材料

1、作者贾平凹的有关资料

2、描写落叶的诗文词句。

二、赏美景,激真情

多媒体放映一组落叶的图片(背景音乐:绿叶对根的情意)------

漫步在一幅幅落叶画面中,同学们心中一定涌起了别样的情感(学生畅所欲言,激发情感)。

此景此情,历代的文人墨客也抒发了不尽的情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落叶的诗文词句)。

今天,我们要走进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散文——《落叶》中,感受他对落叶的情怀。

(设计意图:以景唤情,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预习检查

1、作者介绍

贾平凹,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请一位同学交流课前所收集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明确:贾平凹,当代作家,陕西丹凤人。著有小说集《兵娃》、《天狗》、《腊月·正月》,长篇小说《废都》、《浮躁》、《商州》,散文集《月迹》,诗集《空白》等。

2、字形字音预设:

妩媚 wǔ mèi 婀娜 ē nuó 凋落diāo

嫉妒 jí dù 妒忌 dù jì

词语:风姿绰约 了了

②初识本文,你想从哪几个方面来学习文章?

(1)体会作者所要阐述的人生感悟。

(2)赏析作者优美生动的文笔。

(3)学习本文的一些写作手法,如托物寓意,多种修辞,生动的描写,行文的线索等。(设计意图:在本单元所学哲理散文的基础上,把握学习此类文章的要点,培养自学此类散文的能力。)

四、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法桐叶子经历了怎样的生命历程?

2、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作者有怎样的感悟?

师:伴随着法桐叶由繁盛到凋落再到繁盛的过程。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或总结出在这三个阶段中,作者感情变化的词语。)

春夏(温柔、美好、欢乐)——————喜爱

深秋(削瘦、寒伧、败落)——————哀叹

来年春天(繁盛、美好)———————敬仰

明确:对春夏绿叶的喜爱,对秋天落叶的同情,对来年春天再生绿叶的敬仰。五、深入研读

1、品味语言 贾平凹是一个注重语言运用的作家,他的作品语言自然流畅、细致而又充满灵性,下面,就让我们擦亮慧眼,美读美文,通过品读来进一步挖掘开发吧。

读美:本文篇幅短小,请同学们找出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并简要说说喜欢的理由。

品美:(小组合作)

提示:可以从用词美、修辞美、哲理美、写作手法运用美等角度赏析,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赏析。

悟美:作者从法桐的叶子由繁盛到凋落再到繁盛的过程,悟出了怎样的生命哲理?(小组合作)

文章写的是法桐,实际上也是表达对人生的认识。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4)朗读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积累优美的语言。

2、作者从法桐的叶子由繁盛到凋落再到繁盛的过程,悟出了怎样的生命哲理?

“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生命到来是欢乐的,生命归去也应该是欢乐的,在这种交替轮回中,生命才得以发展,壮大,才不会停滞,不会老去。人生欢乐的内容是一个欢乐到来与归去的过程,正是在这个欢乐的过程中才得到了新生,得到了发展;生与死,荣与辱相互更替,促成生命的发展,应平静的对待荣辱得失。

文章写的是法桐,实际上也是表达对人生的认识。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总结:我们应该学习落叶怎样的精神?)生活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没有痛苦的付出便不会有快乐的收获,只要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无论什么样的处境中,对生活要始终充满希望,为理想不断追求,不断拼搏,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展示生活的内涵与真谛。

六、拓展延伸

自然界中有很多跟落叶一样的现象,虽然司空见惯,但能给人启迪。如:石缝间的小草,水滴石穿等。请你就熟悉的某种现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七、总结升华

1、本文意蕴深刻,充满对自然的迷恋与敬畏,具有深邃的哲理。从自然中阐发道理与深思,是贾平凹大部分散文的共同追求。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请阅读他的另一篇散文《丑石》,结合本文的学习心得,写一篇读书笔记。

2、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有关散文原文阅读推荐:

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上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媚的笑。

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忌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

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削瘦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的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

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地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在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初中散文教学设计 篇2

一、强化朗读, 体验散文形式美

强化文本朗读, 这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举措。教材文本选编的散文, 大都属于名家典范之作。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 对引导学生思维启动有重要的激发作用。虽然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之特点, 但这里的“形散”并非不美, 而是指散文构成自由性较大, 取材广泛。在朗读过程中, 教师要从朗读角度展开阅读认知, 通过朗读厘清散文脉络, 让学生感悟散文结构之妙, 体验其行文之理。特别是写景抒情性散文, 其形式美是重要外部特征, 不管是段落结构, 还是行文思路, 都呈现条理性, 启承转合非常考究, 开展多种朗读活动, 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经典散文都是朗读的好材料。教师在朗读引导时, 要注意传授抑扬顿挫等朗读技巧, 做好范读。 在学习 《竹影》时, 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视频, 然后让学生仿读、同桌互动朗读、小组内展示朗读、班级内竞赛朗读, 多种形式朗读之后, 教师给出讨论话题:本文具有哪些特征?形式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很快形成认知共识。教师继续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对文本展开质疑活动, 教师筛选典型问题, 与学生一起讨论辨析, 给出适当解读。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快速进入散文内质核心, 逐渐建立完善的阅读认知体系。散文阅读有自身规律,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出引导方案。 朗读能够从外化形式上展开突破, 形成直观阅读认知。

二、多元鉴赏, 体验散文语言美

散文阅读离不开鉴赏。所谓鉴赏, 是指读者对文本阅读后形成的感知、体验和启迪。在初中阶段, 学生对散文的鉴赏大多从语言角度入手, 特别是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可以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学习认知。语言美是散文重要的内质特征。在具体操作语言鉴赏时, 教师要注意抓住关键词语、重点句式和段落, 体会作者应用之精巧。学生会将精美的语句摘录下来, 这其实是最直接、 最简单的语言赏析活动。教师要挑选精彩语段, 对文本展开多视角解读, 给出鉴赏的基本思路, 为学生鉴赏做出样子。散文语言鉴赏没有固定模式可以遵循, 教师要注意总结常见方法,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规律。 如:散文鉴赏=典型语言+使用方法+一般作用+文本主旨。这是一般散文语言鉴赏的基本思路。

在学习《安塞腰鼓》时, 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 找出精彩描写片段。学生很快就找到一些片段。如: “容不得束缚, 容不得羁绊, 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语言鉴赏, 并给出提示:典型语言常常运用典型修辞, 达到多重表达效果。学生展开讨论, 很快就给出了答案。有学生说:“前一句运用排比修辞方法, 语势贯通, 一气呵成, 给人以不容置疑的感觉。后一句同样运用了排比, 用‘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几个连贯动词, 展示安塞腰鼓势不可挡的力量。”从鉴赏情况来看, 学生找到了鉴赏的基本思路, 能够比较准确地抓住语言特点, 这对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帮助。

三、深度挖掘, 体验散文情感美

散文美质特点众多, 语言美、形式美属于外部特征, 而情感美则是散文的内质属性。教师在对散文情感因素展开解读时, 需要对文本形成背景、作者心态, 以及文本中人物和事件展开深度剖析, 找到作品情感生发点和释放点, 对情感因素展开梳理和总结, 这样才能形成散文情感体验明晰的思路。教师在对散文文本展开情感体验引导时, 还要对学生认知接受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学生的认知基础、阅读效率、情感品味存在个体差异,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施教引导, 让不同学生都能够获得足够的情感体验机会。

《珍珠鸟》是名家名篇, 在阅读指导时, 教师从几个角度设计阅读思考问题, 引发学生展开主动探知。特别是情感因素探索, 已经成为本文阅读重点关注目标。教师设计教学目标也是从情感角度展开的。文本教学重点是唤醒学生内心的爱, 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 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 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教师对作者进行介绍, 对文本产生进行解读, 对文本内涵情感认知进行集中探讨, 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探讨。教师将阅读教学突破点选择在情感上, 这也是由散文本身特点决定的。学生从作者情感角度出发, 对文本内质属性进行深度挖掘, 不仅体验到文本情感美, 对散文主旨探究也获得重要成果。

浅谈初中散文教学 篇3

1、散文的概念

首先对散文做一下界定。《现代汉语词典》对散文的注释:(1)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区别于“韵文”)(2)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

2、散文的特点

由以上各家对散文所持的观点和看法,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形散神聚”。这是散文的最根本的特点。

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征理解:《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上说,散文的“形”指的是散文的外在形式。散文的“神”指的是散文的主题。“神”蕴含于“形”,“形”表现了“神”。

3、散文的分类

根据中学教材中所选散文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把散文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三大类。

(1)记叙性散文

以记人、叙事、写景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人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等。偏重于叙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等,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朱自清的《背影》等。偏重于写景的散文,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

(2)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春》、冰心的《荷叶母亲》。

(3) 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议论散文重于理智,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如张晓风的《行道树》、小思的《蝉》等。

二、研究散文的“形散神聚”对于散文教学的意义

1、散文教学现状

目前,中学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少,概括如下:

(1)务实的利用

将完整的散文大卸八块,分割成各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和练习,忽视散文的完整性。自新课标颁布后,有的散文教学又走向另一个极端,重人文,而忽视字词的教学。或者说抛开文本,把文本当作引子,同样背离了散文教学的要求。

如把《五柳先生传》教成了《陶渊明先生传》,把《散步》教成了记叙文,寻找“六要素”成了教学中心

(2)教条的分析

将散文教学与其他文体的教学混为一谈,而不考虑散文自身的特色。学生学了若干年散文,不知散文是怎么回事,散文的特点应该是什么,应该从散文中学些什么。

(3)片面的理解

把“形散神聚”理解为每篇文章都要有一个深刻的主题,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散文都表现重大的主题的。

如《羚羊木雕》人物分析:

万芳——重友谊、宽容

爸爸妈妈——重财轻义

“我”——胆小、软弱

如《孔雀东南飞》人物分析:

刘兰芝——焦仲卿——焦母——

(4)主体的忽略

课堂上只注重与时代背景联系,忽视作家自身的因素,特别是个人情感因素,只看表面,不深入到作家的内心去体会。

如《背影》:交通法規教育

《斑羚飞渡》:学习老羚羊的奉献精神……

2、抓住散文“形散神聚”的基本特征进行散文教学的意义

(1)可把握散文的完整性

进行散文教学,一定要从整体上来把握,应做到“形”“神”兼顾,而不能单独挑出若干所谓精彩片段分成几个知识点来分析。

(2)可把握散文的特殊性

散文的“形散神聚”使散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直接切入文体自身所特有的特征及其内在规定性,加以概括论证。(3)可把握散文的情感性

在教学中应对散文作者作深入的了解,准确把握作者的主体情感,作者独特的体验,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

如《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围绕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进行散文教学的依据

(一)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对于中学阶段的阅读要求:能较熟练的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从新课标对于中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可以看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使散文教学成为达到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

(二)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好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的特点。散文除具备以上几点,还有它自身的特色,教学时需加以突出,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并借此渗透人文性教育。具体分析如下:

1、取材广泛

散文在取材上非常广泛。世界有多大,散文的范围就有多大。取材的广泛性使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散文作品,体验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感情,从中感悟大千世界。

2、形式灵活

散文的结构形式灵活自然。既可使学生通过分析,把握作品主旨,并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同时又能让学生从中学到如何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来阐述见解、抒发感情,并能带点文采。

3、散而不乱

散文虽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起来很散,很自由,却让人感觉主题明确、散而不乱也就是说散文的创作要有序,“序”即散文的“文眼”。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抓住文眼进行散文教学,可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四、如何根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来组织散文教学

根据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主要通过以“形”悟“神”的方法来组织教学。

1、以“形”悟“神”的两个基本方法:

(1)、抓文眼,把握课文主旨

“文眼”即凸显作者的情思揭示散文主旨的语句。出现在篇首,如朱自清的《背影》,开头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在篇末,如《紫藤萝瀑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放在中间。如《行道树》中:“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2)、重体验,领悟文中情思

前面提到散文的“形”是外在的,而“神”是内在的,既然是内在的,就必须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揣摩、体会,以求准确把握。特别是有些散文表达情感比较含蓄,更需联系学过的课文,启发、调动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知识积累,与作品零距离接触,设身处地去体验,去理解作者,领悟作品的主旨,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去理解作品言外之意。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吕叔湘、丁声树

[2]《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经典》周红莉

[3]《巴金散文集》

初中散文教学方法初探 篇4

散文历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泛指诗歌之外的所有文体,比如应用文、科学论文、小说等。狭义的散文特指纯粹的文学层面上的散文,具体指与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样式等并列的文学体裁。这种文学体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性散文。在本文中,我们探讨的重点是教学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散文的具体方法,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散文的效果。

一、注重朗读,感知意境

学生通过接受老师的朗读指导,一般会在反复朗读散文的过程中,与作者寄寓于散文作品中的美好情感产生共鸣,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愉悦的情感、审美体验。比如朱自清的《春》,恬美而有生气,感情极其细腻、丰富。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以欢快、轻柔的语调进行朗读,以此营造出一种和谐、惬意的氛围。学生读的方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全班齐读,也可以让男生读、女生读,请个别同学读等,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去体味散文的美。

二、把握线索,理清思路

众所周知,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形散”是指散文的行文结构不像诗歌和议论文等那样严谨。“神不散”是指散文在取材上不受时空的限制,所写之事、所记之人等,在时间层面可以上下几千年,在区域层面可以纵横几万里。只要是作者所睹之物、所发之情,只要作者的思路可以达到,都可以将之联缀成文。因此,在散文的创作过程中,线索至关重要。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这样描述线索的的作用:“启行之词,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既如此,教学散文时,必须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散文文本的线索,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如此,学生才会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充分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构思散文的艺术技巧。

以《藤野先生》(鲁迅)为例。就文章的结构层面而言,《藤野先生》的确很“散”。请看:文章开篇就以讽刺意味极浓的笔调摹写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去赏樱花和追赶时尚学跳舞时的种种丑态;接着写“我”从东京到烟台学医的经过和“我”在东京受到优待的细节等。然而,如果我们引导学生细读这篇散文,学生就会发现,上述看似非常杂乱的内容,实则与高度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关系密切:国家命运多舛,中国留学生却醉生梦死,对自己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不闻不问。可是,身为日本学者的藤野先生却无狭隘的民族偏见,对身为中国留学生的“我”的学习状况表现出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孜孜不倦的教诲。《藤野先生》言简义丰:时间跨度大,大小事件多,人物形象众多且生动鲜活。作品紧扣赞颂藤野先生的品格这一主题,以“我”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将好几个发生在不同地域的生活片段有机串联起来,以此凸显文章的主题。所以,教学《藤野先生》时,必须引导学生理出这篇文章的线索,并深入理解其线索的作用,以此加深理解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写作艺术。

三、披文入情,发展兴趣

学生学习散文过程中的披文入情,指的是学生在反复阅读散文文本的过程中深切体味作者寄寓于散文中的丰富情感。学生阅读散文时“披文入情”的过程,实为学生探寻作者寄寓于散文文本中的那种意境的过程。为了引导学生充分“入情”,首先要引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之后再引导学生逐步把握散文布局谋篇的技巧、散文内在的行文线索和散文所寄寓的情感内涵等,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使其愉悦的情感、审美体验与作者的情感波动相吻合。比如《白杨礼赞》一文,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是其抒情线索。茅盾通过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热情地赞美了这一“树中的伟丈夫”。然而,作者写景画形不是目的,“神”才是“礼赞”白杨的根本处,白杨的象征意义在“形”里只是若隐若现,须靠想象才能补足。而写“神”时,茅盾一反暗寓之辞,在议论和抒情中直陈白杨的象征意义,使白杨形神毕现。阅读本文时,只有饶有兴味地领略到作者抓住“不平凡”这个纲,开头作铺垫,又辅之以巧妙的过渡和自然呼应,使得全文有疏有密、有散有聚,线索清晰,层次井然,才能获得真切的理解。

四、抓住细节,品出其味

优美的散文中,往往蕴含着许多生动的、极富感染力的细节描写。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把握散文中的细节描写,学生会非常容易地走进作者在散文中预设的那一片情感天地。以《背影》为例。《背影》四次写 “我”流泪的细节,让读者深深体会到“我”与父亲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以及“我”对父亲的深深怀念之情、无可排解的自责之情、无法弥补的愧悔之情、无可慰藉的惆怅之情等。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上述细节,细细品味这一细节,学生均会为“我”对父亲的这一片深情所感动。

浅谈初中散文教学方法总结 篇5

2.课堂流程的切换要恰当,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握住学生当时的情绪,逐渐推进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设计不可死板,要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小环节。

3.带领学生学习的时候,老师的激情很重要,可以说老师的激情决定了整个课堂的氛围。由此,语文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的锻炼。

4.语文老师要加强内功的修炼。尤其是课堂语言的表述要精练,教学环节过渡的语言也要精心预设,好的过渡语言会马上把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意境中。

5.奇特的教学环节设计会让整个课堂鲜活起来。要达到这个新颖,奇特,科学的精巧设计,老师需要下苦功夫。因此备课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先读通,读懂

文本,有自己深刻的感悟后,才能指导学生读出感悟。要是老师自己都没有“读”,学生怎么也学不会“阅读”。

初中散文教学设计 篇6

第一、制定测量工具。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前测卷

1、下列各组中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袅娜(liǎo)羞涩(sè)参差(cī)蓊蓊郁郁(wěng)B、倩影(qiàn)惦记(diàn)敛裾(jū)含情脉脉(mò)C、渺茫(miǎo)颤动(chàn)斑驳(bú)缕缕清香(lǚ)D、和谐(xié)凝碧(nín)弥望(mí)梵婀玲(ē)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但杨柳的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美好的姿态)B、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满眼)

C、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原 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D、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随风飘荡的样子)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满含感情的样子)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树木茂盛的样子)C、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消失享受)D、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享受,得益)

4、下列各句中不含比喻的一句是()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B、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是一团烟雾。

5、散文要有“文眼”,所谓“文眼”,就是表现主题思想内涵的句子。下面是这篇散文的“文眼”的一句是()A、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B、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C、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D、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第一课时前测答案: 1.C 2.D 3.B 4.A 5.C)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后测卷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A 踱(duó)步幽僻(pì)煤屑(xiè)B 蓊(wēng)郁弥(mí)望点缀(zhuì)C 渺(miǎo)茫倩(qiàn)影脉脉(màimài)D 参差(cēncī)袅娜(nuó)媛(yuán)女 2、“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一句中前后两个“什么”是指()A、任何事情

B、白天愿想的事;白天不愿想的事 C、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D、高兴的事;令人烦恼的事

3、结合写作背景,上题题干中的句子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自由自在 B、渴望超然物外的自由

C、不满现实,幻想超脱 D、害怕现实,逃避现实

4、文章的第三部分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江南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境中解脱出来。B、作者生活丰富,这种联想充实了作品的内容,读之倍感妙趣横生。

C、当晚闲着无事,作者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自然而然地回忆了这段读书生涯中的趣事。D、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家乡的荷塘,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5、下列词语中的“弥”,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的“弥”意义相同的是()A、弥留之际 B、欲盖弥彰 C、弥天大谎 D、弥补过失

(第一课时后测答案: 1.A 2.D 3.B 4.A 5.D)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前测卷

1、在下列词语的括号内注音

A、参()

差()

差()别

参()见

差()劲

人参()

差()遣

B、脉脉()的流水

山脉()

脉()搏

2、给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A、有袅娜()地开着的 ①nà

②nuó

B、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①zhàn

②chàn

C、这是独处()的妙处()

①chù

②chǔ

D、哪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①mò

②mài

3、作者写荷塘月色的高明之处是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来写。荷塘的景物是月下的景物,月色又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主要抓住荷叶和荷花的形: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___,香:_____________写月色,主要抓住光:_____________,影: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本文描写作者心情的语句,理出作者的行踪,说说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本文的行文顺序又是什么。

5、将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与括号里的词作比较,说明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C、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出现)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已经盛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欲放)的。

D、这令我到底惦着(想起)(回忆起)(思念着)江南了。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前参考答案:

1、A、参(cēn)差(cī)

差(chá)别

参(cān)见

差(chà)劲

人参(shēn)

差(chāi)遣

B、脉脉(mò mò)的流水

山脉(mài)

脉(mài)搏

2、A、② B、② C、① D、①

3、形: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色:白

香:缕缕清香

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影: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4、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心情的不宁静——游荷塘排遣不宁静——喜悦与哀愁——惦着江南更添苦闷——家门,回到现实,仍不宁静

行文顺序——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序:出门——缓步前行——荷塘——荷叶——荷花——月光——树木——山色——怀古思乡——进门

5、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C、袅娜地开着(已经盛开)

羞涩地打着朵儿(含苞欲放)

“袅娜”常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是专写人的情态之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把花写活了。如改成“出现”、“已经盛开”“含苞欲放”就不那么形象动人。

D、惦着(想起)(回忆起)(思念着)不仅是单纯的回忆往事,而是更有关切的深情。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后测卷

1.请选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 A.倩影(qiàn)霎时(shà)参差(cēn)脉脉(mò)B.袅娜(niǎo)独处(chù)幽僻(pì)煤屑(xiè)C.颤动(chàn)纤腰(xiān)弥望(mí)踱步(duó)D.酣眠(hān)乍看(zhà)敛裾(jū)宛然(wǎn)2.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似乎”,有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静。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3.了解作者并填空。

朱自清(1898—1948),中国

著名

家、学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文学研究会成员。先后在江苏、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并致力于学术研究。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

、散文集

、等。

4.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归恰当的一项是()①白天

少人走,夜晚就更加寂寞。

②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

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A.也 受用 落 泻 B.很 享受 映 泄 C.也 享用 留 泻 D.很 受用 映 泄

5.《荷塘月色》如何表达出朱自清的思想矛盾?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后测卷答案: 1.思路解析:独处(chù)——独处(chǔ)答案:B 2.思路解析:“总”在这里是“毕竟”,“终归”的意思。在句中是说无论如何一定会这样的。答案:C 3.思路解析:此题帮助了解作家,以丰富知识。第一个空要填写上时代。第二个空要填作品的名称。

答案:现代 散文家(“文学家”也可以)《踪迹》 《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任选其二就可以)4.思路解析:①“也”字表明这个地方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少人走,而“很”字却不同,“很”表明的是白天少人走,但夜晚却有很多人走。②“受用”更加形象地写出作者当时的心态。③“落”字写得自然,能表现出作者当时幽静的感觉。而其他几个词不恰当。④“泻”是流体类的东西往下流动,而“泄”是“泄露”的意思。

答案:A 5.答案:全篇在宁静与不宁静的心情隐曲变化中,传达出作者不满现实、欲超脱而不得的复杂感情。

第二、进行测评。课上由科任老师(本人)完成。

第三、进行测评统计。

前后测成绩统计 第一课时(二2班)

通过五题 通过四题 通过三题 通过二题 通过一题 人数 %

人数%

二 2 54 前测

后测

3.71 6 7.41 8

人数 %

人数 %

人数%

11.2 18 33.3 17 33.2 11 20.3 14.8 12 12.9 20 37.0 10 18.5

第二课时(二2)

通过五题 通过四题 通过三题 通过二题 通过一题 人数 %

人数 %

人数%

人数 %

人数 %

二 2 54 前测

后测

总结:

①后测效果比前测好——教学常态;

7.41 7 11.2 8

12.9 11 20.3 20 37.0 12 12.9 14.8 10 18.5 15 27.8 15 27.8 ②常规知识比特殊文体知识的课时效果好——文体特点不够突出; ③进行测量比不进行测量效果好——潜意识影响了学习注意力; ④设计问题比设计环节效果好——引发思考; ⑤提出问题后给思考时间的长短影响课堂效果;

⑥学生提问比老师按计划教学效果好——解决学生提问是满足需要,老师讲课是完成任务。第四、量化分析

初中散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7

一、创设有效的散文情境

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应打破传统单调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教师应灵活应用有效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合教材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的导入方式对整堂课有着重要的影响, 决定着整节课的学习气氛,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的开始受到强烈的感染, 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讲解这篇散文时可以在上课开始前播放一段春天里鸟语花香并伴有鸟鸣的视频, 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春天的氛围, 自然而然地融入课文的讲解中, 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通过朗读体会散文

通过朗读能够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全面地体会文章, 并能够有效地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如在进行莫怀戚的《散步》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 让学生通过朗读深入体会文章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中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亲情, 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熏陶, 体会到世间尊老爱幼的美德, 实现对学生的德育、美育。又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去朗读文章中所描写的“望父买橘”和文章中的“我”四次流泪的句子, 让学生通过这些描写充分体会到文章中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依恋的情感。让学生充分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 更好地体会文章中精神内涵。

优美的旋律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在实际的散文教学中, 尤其是散文诗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配乐来进行朗诵, 选择与诗歌相协调的音乐来充分呈示散文诗的美感, 营造优美的审美氛围, 让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文章学习的氛围, 促进学生对散文中蕴含的情感的深入理解。教师也可以选择让学生根据散文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音乐, 在选择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事先对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并明白文章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 不同的学生选择的音乐也存在差异, 教师可以安排不同的学生结合自己选择的音乐进行文章的朗诵, 让学生感受文章所散发出的不同韵味, 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散文中发散的美感。

三、开展活动体会文章意境美

学生通过感知具体的事物来进行直观的体会和感悟,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散文的文字描写中感受到描写的形象, 并进行整体的感悟, 对描绘的形象进行体会, 然后领略其中蕴含的韵味, 受到文字的熏陶。很多散文都营造丰富的意境, 如《春》这篇文章中描写的春天:“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句子中的“偷偷”和“钻”这两个关键词使得春草的形象鲜活生动起来;“成千成万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句子中“闹”字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充分体现出春天活泼的意境。散文中很多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很好地营造了文章的意境, 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如我国一些诗词中的描写, 充分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 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会文中的形象美, 如《枫桥夜泊》中所描写的落月、渔火、江枫、不眠人等形象共同营造出了一个孤寂清冷的审美意境。学生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把握, 通过自己的联想将文章描述的文字化为鲜明的意境, 充分地丰富了学生审美情感。很多散文中作者都是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方式来写作, 其中塑造了很多优美的意境, 如果课堂中教师逐字分析则会削弱散文中营造的氛围。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对文章意境的品味, 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受散文的内涵, 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散文的意义。教师应带领学生体会文章中的意境, 让学生进行全面感受。如学习鲁迅的《雪》时则可以组织学生出去看雪, 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中雪的姿态, 让学生能够更好感受作者的情感。同时, 可以鼓励学生写一写自己家乡的冬天, 让学生写出自己的亲身感受和体会, 营造出冬天的意境,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描述美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四、加深学生对散文的画面美的体会

很多散文中的语言都充分地体现了一种画面美, 并且学生能通过体会文字的描述, 体会到文章中所描绘的画面及意蕴。如《紫藤萝瀑布》中所描绘的景象:“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 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 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 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文字将紫藤萝整个描绘出来, 给读者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画面, 让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这种具有强烈表现力的文字来充分表达作者的情感, 丰富读者的审美和见闻。优美的散文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 教师在进行散文的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以绘画的方式展示出来, 体会艺术之美。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 借助多媒体将与诗歌对应的图画结合起来, 让学生能够产生广泛的联想, 进一步理解散文中所描述的景象, 加深学生对文中意境的体味。初中语文中有很多画面感很强的作品,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荷塘,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这些都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画面感,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五、充分体会文中的情感美

很多散文都是借景抒情、以情言志, 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品味文章中所蕴含的美学因素, 让学生能够更准确地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掌握, 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中的情感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进行余光中的《乡愁》的教学, 学生应充分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家乡的热爱及绵长的思国思乡的愁绪, 让学会充分吸收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 丰富学生的情感, 加深学生对情感美的体验。并且学生需要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才能充分体会到更多美的形象, 认识美的本质, 体会作者的审美情感。如《桃花源记》中描述的桃源风景, 教师可以配以图片、音乐等, 让学生能够深入到文章所描写的景象中, 体会作者的情感, 升华思想, 让学生能够对作者的情感感同身受, 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 让学生能够领略文中的情感美。

浅谈初中散文阅读教学 篇8

一、让学生认识散文

1.什么是散文?我们常说的是狭义的散文,指与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自由灵活的,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2.散文的分类。我们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叙事散文,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

抒情散文,指以描绘景物、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或托物言志,或寓情于物,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

议论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浓,但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散文。

3.散文的特点。一是形散而神不散。二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注重作者生活感受。三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四是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五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语言优美凝练,富有文采。

二、学生阅读散文应注意的问题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文眼往往就是作品中最精彩、最传神、最使人动情、最耐人寻味的语句,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焦点,同时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作用。鉴赏散文时,要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画龙点睛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有的文眼在篇首,有的在篇末,有的在篇中,它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文眼好像一根红线连贯全文。但并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线索就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明确了线索,也就基本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理。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标准,散文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形式:

(1)以“情”为线索。散文作品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作者的抒情,无论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等,抒情总是核心的。

(2)以“理”为线索。其线索往往通过从感性到理性突变的描写,凭借哲理性的议论,“点化”出某些富有启发开导意义的东西,去感染说服读者。

(3)以“事”为线索。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4)以“物”为线索。即托物言志,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精神或哲理。

3.理清结构。结构是作者安排材料、处理详略的外显特征。理清了结构,也就基本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分清了结构层次。理清结构可从句子入手,迅速辨别把握文章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4. 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5.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6.品味散文的语言。好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就可以对散文的内容体味得更加深刻。

三、学会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方法

1.筛选概括类

(1)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案在文章中筛选范围。

(2)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案要求,即题目要求找什么。

(3)选取文中重要词语及句子组合成答案划分相关内容层次,一般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要点。

2.词句品味类

(1) 词语品味,包括品味词语本义、语境义和表现主旨或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

说明:在理解词语时一定要注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2)句子作用

一是,看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如:承上启下、照应、铺垫等。

二是,看句式体现的中心或哲理。

三是,看句子修辞:先写修辞方法名称,再写该修辞方法基本作用,如比喻、拟人的作用是生动形象,然后是本句的内容、表现的情感。

3.写法类

(1)对比,衬托。

(2)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3)咏物类:托物言志。

(4)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5)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6)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7)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了解几种重要写法的作用:

第一,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第二,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第三,首尾照应(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第四,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4.把握主旨

(1)方法:首先,在文章中找揭示主旨的段落或句子,从中概括主题;其次,在文章中归纳材料内容,从中把握作者的感情,找出主旨。

(2)提示:首先要尽量从原文中筛选词语或句子。如果没有原句时,概括信息要言简意赅,有条理和层次。

初中散文阅读 篇9

①分析散文的结构:体会散文讲求章法,布局精致的特点;体会散文围绕一个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体会散文抒写一种心境抒写一种情绪,形式自由灵活的表达方法。

②把握散文的基调:基调中融合了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特殊感悟。

③品析散文的语言: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精练和优美,更注重由作者个性同语言美质共同融合成的特殊的文调,因此要留心作者怎样积极地修辞、灵活的结构和安排语句,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

④鉴赏散文的技巧:叙事散文的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写景散文的情景交融、融情于景;咏物散文的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

一、如何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形散神不散”,是人们用来概括散文特征的常见说法。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即选用了怎样的材料,材料又是怎样组织的,采用了怎样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等。

散文的“神”就是散文的主旨,即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所谓“形散神不散”,是指散文选材自由、灵活,材料是“散”的,但一经布局谋篇,其“神”始终不散。如何分析散文的“形”?首先要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其次要理清散文的线索,如抒情散文一般都是以某种感情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应抓住所托之“物”、所借之“景”进行分析。怎样迅速准确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从抓中心句、关键句人手,它们是理解散文主旨的钥匙。这样的句子往往由作者直接点明,常常在文章的开头、结尾和关联过渡的地方,形式上多为议论抒情句。它是作者对所描述内容的直接评价,是散文的“文眼”。示例

乡愁是一杯酒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身在异乡的游子,也有很多深深的不能言表的思乡之苦。

我的思乡并不在风清月明的中秋,或是登高远望的重阳,而是在很多平常琐碎的时刻。比如,单位发了两箱饮料,几大瓶食用油;或者逛街的时候看见了一段很合适妈妈那个年纪老太穿的衣料;要不就是莫名的伤心情绪低落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端起乡愁这杯酒。

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陪一位上海的大姐去东山扫墓。这并不是一个凭吊亲人的季节,无雨无风,生机勃勃,她却一样的庄严和凝重。在疾驶的车上,她告诉我:三天以后,她们全家就要移民到阿根廷了,临走之前,最牵挂的一件事,就是来看看父母。这次一走,也许十年八载才可以回来一次,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她带了一捧父母坟前的泥土,并虔诚地从香火缭绕的西园寺请了一尊观音。看着她静默地做这一切,我自己也被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浓重的乡愁包围着。从此以后,她和她12岁的女儿从那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飘散回来的乡愁,不仅仅是对熟悉的上海,更是对我们这个大中国。

少年,是的确不大识乡愁的滋味的。14岁那年,我离开父母兄长去外地上学,写回家的第一封信,被泪水浸泡得字体模糊,却不知重写一页,固执地以为父母为我牵肠挂肚才心满意足。而现在写回去的信,满纸的阳光灿烂,谈笑风生,而放下笔,长叹一声,才知道心底弥漫着无尽的乡愁。

乡愁是一杯酒,岁月越长,越是浓郁醇美。去年冬天,提了生日蛋糕去看望一位84岁的阿婆。古老的宅院和床幔,古旧的气息。墙上挂着她年轻时的照片,典型的江南女子,大家闺秀的模样。她自己做了一辈子医生,思想也不一般。在那个封建时代她勇敢地爱上了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药店伙计,并终于在38岁那年在当地政府的干预下嫁给了自己的心上人。听她的经历,就像是在读一本才子佳人的传奇;但看见她时,她却躺在古老宅院的古老床幔里。她静静地笑,也喃喃地叹息:‚我现在真想回宁波去。‛宁波是她的老家,她是被母亲抱在手上离开的,而今临近生命之旅的终点,她回那个心目中永远的老家的念头却越发强烈了。宁波对她而言是陌生的,但思乡的感情却一日胜似一日的真诚和浓厚。

就是这样的啊,乡愁是一杯酒,是一杯千百年来被无数思乡的人吟咏过的陈年佳酿。你可以豪爽地仰头一饮而尽,但岁月之手会悄悄地在为你斟满,直到有一天,你真的醉倒在这世代流传的乡愁里。

△文章扣住‚乡愁‛选取了哪几则材料?

△说说这篇散文的‚神‛是什么?

△文中划线的句子含义是什么?

方法提炼:

第1题,这篇散文共五段,第一段切入题旨,第五段照应开篇。中间三段选取三则材料:即将远离故国的游子的哀愁和乡愁;‚我‛自己对乡愁的体验;自幼离家的老人的思乡之情。第2、3题是对散文‚神‛的理解,三则材料以‚乡愁‛二宇贯穿。除开头结尾外,每则材料之后都有一句抒情议论段,使三则材料连成一个整体,共同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就是文章的‚神‛。

第3题,虽然‚一饮而尽‛,不久又‚悄悄地再为你斟满‛,直到你‚醉倒‛,联系上下文不难理解其含义:对亲人、故乡思念的感情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二.如何分析散文的线索和联想? 线索是将文章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成为整体的脉络。叙事散文以其中心事件为线索;记人散文以中心人物的性格特征为线索;写景散文以特征为线索;抒情散文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抓住了散文的线索,理清了散文的线索,文章各部分内容与中心的关系就可以一目了然。然而散文在行文上不仅就事论事,就人写人,就物写物,就景写景,它常常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因景写情。这种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的方法就是联想。充分地层开联想,是散文做到情景交融的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分析联想的原由,抓住联想的“联系点”——形与神的共同点,能更好体味散文的感情。尤其是托物言志的散文,联想常常贯穿全篇,起重大作用。作者的写作目的不在物而在人或精神。示例

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地觉得凉意侵入。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地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地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地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

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地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

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向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又仿佛在哪儿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地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地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地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地乱转。门前的麦陇和葡萄架子,都濯得靳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仰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记了,站住了,回过头来。

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依着门儿,抱着花儿,向我微微地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地合拢来了,结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里,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作者由眼前墙上安琪儿的笑展开联想,联想到哪些内容?其联系点是什么?

△文中摄取了三幅画面,三幅画面中有哪些相同的景和物?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这个句子在文中起何作用?

△三幅画面中我的感情变化的共同轨迹是怎样的?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方法提炼:

第1题,文章写了三幅画面;画中安琪儿的微笑:五年前孩子的微笑,十年前一个老妇人的微笑。前一幅画面是作者眼前所见,后两幅画面是作者由联想展开的回忆,其联系点是‚微笑‛,即第七段所说的‚同样微妙的神情‛。第2题,三幅画面中相同的景物有雨、月、花。第二幅画面从‚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可以看出是雨后的情景。第3题,文中三幅画面因‚微笑‛连缀成篇,‚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这个句子是组材成篇的关键句,起了线索的作用。第4题,三幅画面中,‚我‛的感情变化的共同轨迹是由沮丧而欣慰。这从‚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里‛中可以看出。第5题,散文的主题是赞美了微笑所传达的伟大的爱。‚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一句即是此意。

三.如何分析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写法的特点和作用?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作者在生活中对某些事物有所感触而借助记叙、描写、议论来抒发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法,其特点是通过描写某一事物的具体形象,运用象征手法(把意义寄托在所描写、赞扬的事物上的写法)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抒情散文多用这种写法。

阅读时可从以下方面人手:首先要把握此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即先托物后言志物+情意托物寓意,或象征体+象征意义托物言志。其次要分析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格。托物言志的文章往往把大量笔墨花在对所托物的外在的形和内在的质的描绘上,以使所托之意有依附。然而这又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写作的目的还是“意”,即与“物”相应的精神、品质。分析时要从“物”的外形特征和内在品质人手,揭示其象征意义。第三要抓住“物”与“意”之间的类比点即相似点,看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的。示例

穿过阴沉沉的云层,柳絮般的雪花被朔风裹挟着,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漫天是飞舞的雪花,遍地是晶莹的积雪。这时倘若你有兴趣出去走几步,那么你的头上、肩上准能披上一块缀满了雪花的洁白纱巾,你的眼前会自然地涌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银装素裹的美景。一股赞美之情会油然而生,真美啊,雪花!雪花是那样的洁白,她是白的精灵!她是纯洁的,容不得半点肮脏的东西。人们常用‚琼花碎玉,冰肌玉骨‛来形容她的纯和美,这可一点也不过分。

自然,和那雍容的牡丹,清雅的水仙,火红的石榴相比,雪花的美自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雪花却有自己的风格。她做出了贡献,从不居功,从不炫耀,她从高空中落下来,便尽全部力量去杀死病菌害虫,悄悄地充当庄稼的‚卫士‛。大阳升起后,她又无声地融化了以渗进尘土里,滋润着花草树木,哺育着庄稼的幼苗,催促着春姑娘的到来。

雪花是纯洁的、朴实的,又是坚毅的、无私的。

当第一片雪花落在地上时她马上就融化了,但紧接着第二片,第三片……一片接一片,前仆后继,大地终于被雪花的魅力折服了。一片雪花的厚度只能用微米计算,那么一寸积雪包含多少片雪花呢?算出来恐怕是个惊人的数目,正因为难以计算的雪花不断降落下采,才装扮出一个银色的新世界。

雪花,你是美丽的花,你是品质高尚的花。纯洁,、朴实、坚毅、无私,是雪花的品质,也是中国人民的品质啊!当我赞美雪花的时候,我自然想起了我们伟大的人民,创造了祖国文明的人民比雪花更美、更高尚。

△文章第一段对雪花的描写,突出其怎样的特点?

△文中哪些句子描写雪花无私奉献的精神?

△赞美雪花的品格是本文的抒情线索,请从文中找出概括雪花品格的语句。

△体现本文中心的一句话是什么?

方法提炼:

上一篇:详细个人简历下一篇:led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