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如歌的行板》为新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金色乐章中的第三课时,授课对象为初一年级学生。这节课的设计,特别考虑注意培养学生倾听音乐的习惯,在听的时候带着问题去听,这样就有针对性,也可检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思想的理解,并做一个方向性的引导。《如歌的行板》的素材来源于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本课时的安排意在让学生通过欣赏、演唱等形式了解俄罗斯民歌,喜爱弦乐四重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欣赏、演唱、比较等形式感受乐曲凄凉、压抑的气氛。
2、模唱《如歌的行板》的两个音乐主题。
3、用身体感悟音乐,使心身同时进入音乐所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表现乐曲,体验其音乐情绪。
三学目标:
(一)、能够对室内乐作品产生兴趣、并能主动探索与室内乐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
(二)、聆听《如歌的行板》,并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的忧伤的压抑的情绪,并能从音乐要素方面探索其与音乐情绪之间的关系。
(三)、能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掌握弦乐四重奏、室内乐等音乐知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跟随着弦乐曲《四季》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情景教学)
二、导入
1、[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播放两首不同乐队演奏的乐曲,并提问分别由什么乐队演奏,带来怎么样的音响感受。
[学生活动]聆听乐曲、感受交响乐和弦乐重奏带来的不同音响效果并回答问题。
2、[教师引导]通过聆听乐曲、展示图片和提问导出室内乐及弦乐四重奏的概念。
[学生活动]聆听乐曲、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三、新授
1、[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弦乐四重奏,并让学生通过乐曲的风格、情绪为乐曲取一个合适的名字,来导出《如歌的行板》。
[学生活动]通过欣赏,学生根据乐曲的风格特点为乐曲取名。
2、[教师活动]通过课件展示简介作者柴科夫斯基。
3、分主题欣赏《如歌的行板》。
(一)欣赏第一音乐主题:
(1)[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第一音乐主题,并提问其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其音乐情绪回答问题。
(2)[教师活动]运用学唱、手势引导学生感受第一音乐主题的忧伤、压抑的情绪。
[学生活动]通过学唱第一主题音乐、跟随老师的手势边唱边做动作体会其忧伤、压抑的情绪。
(3)[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变化拍子,2/4和3/4的交替运用,并体会作者的用意——扣题目“如歌的”。
[学生活动]通过认真观察发现变化拍子,回答问题并体会作者的用意。
(4)师生合作完成二声部的学习演唱。
(二)欣赏第二音乐主题:
(1)[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第二音乐主题,并提问其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欣赏并感受其音乐情绪回答问题。
(2)[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运用哼唱、分析的方式比较带有附点节奏型和三连音节奏型的音乐特点,感受其音乐情绪更加忧伤、暗淡。
[学生活动]跟随老师哼唱、分析,通过哼唱、分析和感受,从中体会带有附点和三连音的音乐具有流动性,再次回归到题目“如歌的”那种歌唱性的、随意行的;体会音乐情绪更加忧伤、暗淡。
4、[教师活动]简单介绍《如歌的行板》创作背景。
5、以柴科夫斯基为例,简单分析俄罗斯音乐的特点。
(1)[教师活动]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带有本民族音乐的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典型的俄罗斯民歌,并让学生体会其音乐带来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活动]欣赏俄罗斯民歌,体会并说出其最深的感受——暗淡、忧伤。
(2)[教师活动]用钢琴分别弹出大调和和声小调,并让学生分别感受其音乐特点。
[学生活动]聆听并感受大调和和声小调的音乐特点:大调——明朗、开阔
和声小调——暗淡、蒙胧
[教师活动]总结俄罗斯音乐的特点:旋律运用和声小调。与历史背景分不开:沙皇统治下,漫长的农奴制造就了俄罗斯人性格中略带忧郁的特质。
6、分析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的特点
[教师活动]运用课件,以《场景音乐》和《如歌的行板》两大音乐主题为例,运用哼唱的方式引导、分析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作品特点。
[学生活动]通过哼唱、思考说出这两大音乐主题又音阶的片断组成。
[教师活动]总结柴科夫斯基音乐作品的特点:大段落的旋律式音阶构成。
四、总结下课
美国著名教育家泰勒说:“创造力不仅对科技进步,而且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音乐艺术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领域,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经常思考如何在音乐欣赏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现以一节高一公开课《非洲歌舞音乐》为例,谈谈我对如何在音乐欣赏课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想法。
一、音乐鉴赏中的创造力培养
创造力是一个跨领域的概念,具有复杂的内涵。只有理清创造力、创造力的结构因素及创造过程的理论,才能更好地将创造力概念应用在音乐欣赏教学的领域,从而指导教学设计和实践。
对于创造力定义,不同领域、不同流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经文献研究归纳,对创造力定义大致分两类:一种认为与众不同才称得上具有创造力。因此是少数人具有的心理品质。另一种认为创造的独创性标准在创造者本身,无关社会。但大多数研究都避开两者争论而共同认为,发现观念或者发现观念之间新关联都可称为创造或创造力的表现,是创造的过程。
更有新的关于创造过程的观点认为,创造过程分为自发创造和理性创造两类。自发创造,是从感觉到概念的活动,具有突然性,以自发冲动和敏感为基础。理性创造则更多从概念到感觉,是创造性观念的活动,是系统思维的结果,是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创造力相关理论中都认为,创造力蕴含于新概念和新的概念关联的过程中。可以是一个自发的、偶然的过程,但更是一个理性、系统的过程。这从理论上揭示了创造力虽然复杂,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过程进行系统的引导和培养。这为创造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艺术中常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即使同一部作品,不同读者不同阶段或者体验下,都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形象和解读。在音乐艺术中亦是如此。如果把作曲视为一度创造,表演视为二度创造,那么音乐欣赏则可称为“三度创造”。这表明音乐欣赏除了是感官得到愉悦的活动,同时也是欣赏者与作品作者共同再创造的思维过程。
一般来说音乐欣赏从直觉感受出发,进入形象思维过程。音乐形象思维是在情感体验基础上,依托情感经验和生活阅历,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过程重组新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的孕育成熟过程也就是形象思维的创造过程。而想象正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音乐审美需要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只有通过对作品的理性分析(对作品的技术性分析,引文为音乐作品),才能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刻、准确的审美评价。
因此,从创造力、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对比音乐欣赏中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过程可以发现,形象思维过程对应着发散思维过程,逻辑思维过程对应着辐合思维过程。在音乐欣赏中,欣赏者随着音乐形象自由构建、音乐结构理性分析的交替进行,思维脉络时而发散时而辐合。欣赏者不仅享受了美,还能在创造个性化审美体验的同时,让思维经历创作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让创造力得以提升。
有鉴于此,对于高中生这一个有一定的知识、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积累的群体来说,音乐欣赏课目标和教学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得到感性的熏陶上,更应该注重通过理性思考和创造性活动,培养理性思维和创造力。通过音乐欣赏的感性和理性交替,让学生在学会感受美的同时也能创造美。
二、《非洲歌舞音乐》中创造力培养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如前所述,音乐欣赏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审美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创造力体现和培养的过程。要在音乐欣赏课中体现这些特点与过程,使用的教学设计方法通常有创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创作教学法的主要手包括即兴创作(模仿、律动、伴奏)、音乐创作(节奏旋律和乐曲)和创作表演三方面。而游戏教学法,则利用音乐游戏提高兴趣,利用音乐剧、民间故事、儿童文学等创作比赛对学生实施创造力教学,通过情景设置、角色扮演等方法、在培养创造力的同时挖掘其表现力,增强自信心。
所以,根据《非洲歌舞音乐》课程内容特点和需要,结合创造力理论、教学法的等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我提出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四个原则,以此为指导,设计教学流程、环节与活动。四个原则分别为:以情景调动人,以活动锻炼人,以创作培养人,以分享凝聚人。其中,设计的特色教学活动环节有:1、用生活中材料制作非洲鼓。2、跟大师学非洲鼓音乐。3、以《祈雨》为主题,分小组即兴创编非洲鼓舞并分享。
(一)打破常规课室布局——创设情景调动学生
“琴瑟和鸣”,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应该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感应和共振。这种以心投入和用心感觉的教学过程,需要在特定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充满美感的音乐课堂,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求知欲望,会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活动产生积极影响的。
在这节《非洲歌舞音乐》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舞”。如何让学生舞起来?常规课室呆板的摆设方式,显然不能够给学生足够自由的空间。所以,解放课室空间,就是最重要的前提。设想在课室中将课桌围成类似舞台的“U”型排列,加上非洲音乐、舞蹈热情、奔放、亲民的特点,在这样的课堂环境氛围中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编热情,让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发挥的空间。打破常规课室布局,能让学生从进入课室开始就有不一样的惊喜,为后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打下基础。
在课堂实践中,正是在这样自由、平等宽松的环境下,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甚至连颇具难度的即兴创编都表现得非常精彩。在学生尽情舞蹈,任意放飞的过程中,音乐知识不知不觉溶入到了他们的表演中,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二)巧妙安排课堂环节——组织活动锻炼学生
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我一直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不断等待着父母和老师的开发,发现潜藏在他们内心的创作欲望。通过适时地激发,会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这种自信又会对学生的创造力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我安排以小组为单位,用生活中的物品制作非洲鼓的环节。首先是寻找鼓体材料。大家天马行空地找来各种物品,如生活中的桶、盆、饼干盒,甚至垃圾桶。然后是为鼓身进行外部装饰,打造非洲风格。学生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绘画才能,绘制出了各种具有非洲风情的图腾,对鼓身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包装,让人赞不绝口。最后就是把鼓面和鼓身进行粘黏,在连接处的痕迹上,大家还装上了铃铛和小贝壳之类的装饰品,使之不但更精美,而且还丰富了鼓的音响效果。在小组成员共同努力下,一面面具有浓郁风情的非洲鼓就制作完成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非洲鼓的制作,特别是音色产生的细节,不仅能让学生通过制作感受非洲音乐的魅力,而且能对非洲鼓的音色来源有了更多理性的认识。教学设计中设置制作乐器环节,不仅可以给学生动手、参与、实践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平台,而且能为后面引领学生走向理性创作打下基础。
此外,为了让学生在欣赏非洲音乐鼓节奏的同时,能学习非洲鼓音乐的基本节奏型,为主题鼓舞创作做铺垫,我通过播放非洲鼓演奏大师的教学视频,并让学生边看边模练。经过短短十多分钟的观摩练习,大部分同学对节奏更加熟悉,对音乐风格有了进一步把握,为后面的小组创作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三)学音编舞——培养学生创作与分享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任何创造性活动的开展,都有赖于基础知识技能的日积月累。因此在中学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应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让学生不断累积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创造性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创造力。然后循序渐进加以引导,通过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创造性地把个体情感体验化为音乐体验,力求符合音乐审美和创作中感性与理性相融合的原则。
在《非洲歌舞音乐》这节课中,由于有了之前的学习基础,加上非洲音乐中,有很多流行音乐的元素,比如RAP、摇滚、爵士等等,学生平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我大胆地进行了创作尝试,让大家积极参与,创作非洲音乐和舞蹈。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个美好愿望。但事实证明,总会有一些有天赋的同学,会带意外惊喜。
在我的班上,有一个由四位男生组成的音乐组合,他们喜欢摇滚、说唱等歌唱形式。所以他们用非洲元素创作了一首歌曲《非洲,你好》,旋律朗朗上口,歌词友爱和平,当他们把这首歌制作成MV,在课上展示时,全班激动喝彩,自豪地把这首独一无二的歌曲称为他们的班歌。这就是创作和分享带来的快乐、自信和团结。
另外,在课上学生以《祈雨》为主题,创编非洲鼓舞片段,并用自制的非洲鼓,进行现场展示。当一个个小组走到“U”型课室中间,展示自己的成果时,四周掌声雷动,喝彩阵阵。非洲鼓舞的热情奔放,自由随性的特点,透过简陋但特别的非洲鼓,稚嫩但自信的节奏,简单但明快的舞姿,传到在场每个人的心里。
三、结语
创造力,是新世纪人的素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活经历中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个或某几个学科就能培养的,但是每一个学科都有责任,在学科的学习中有所体现。像音乐、艺术这些需要充沛创造力的学科、领域更应在创造力的培养中有所作为。通过音乐欣赏、创作的形式手段,引导学生在审美中了解美、学习美、创造美,让创造力在审美的各个环节中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并让创造力从自发状态向理性状态转变。
“世界不缺乏美,但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就让我们在美中找寻创造力这个隐形的翅膀,带着眼睛飞向美的新世界。
参考文献
[1]金盛华.论创造力的本质与测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01:68-75.
[2]李英杰.音乐教学与创造力培养[D].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1.
[3]李蕾.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4.
“双基加趣味,注重实效性”是上好音乐公开课的关键。本文通过新课导入、歌曲教学、课件运用、课后反思四方面阐述了如何上好音乐公开课。
音乐公开课是音乐教师教学研究和交流的主要形式,不但有利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还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作为龙子湖区一名专职的音乐教师,我觉得“双基加趣味,注重实效性”是上好公开课的关键。下面就我个人的积累、观察、反思和总结,谈谈如何上好音乐公开课。
一、新课导入
从开始上课到导入新课的时间尽管很短,但一节课的亮点与闪光之处也就在这一部分。导入新奇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以好奇、探究的心态期待着音乐课新授的开始。
总结老师们采用的课堂导入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谈话导入:许多儿童歌曲的内容都是十分贴近生活的,通过谈话这种最简单的日常生活沟通方式,更利于直接导入新课。
2.谜语导入:猜谜语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设置谜语导入新课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故事导入:充满趣味的故事情节能引导学生进入生动有趣的意境中,自然而然地就能过渡到乐曲教学上了。
4.舞蹈导入: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特点表演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感受唱歌跳舞的欢乐气氛,产生唱起来舞起来的欲望。
5.多媒体展示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动画、视频等,增加直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领悟力,是他们最喜欢的导入方法。
6.创设情境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相对应的情境,使歌曲所表现的内容更易于学生接受。
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导入新课时一定不要脱离音乐本体,教师要根据每节课不同的风格和特点,找准切入点,并要精心琢磨、推敲用什么样的语言才合适、恰当、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一个成功的开端。
二、歌曲教学
1.准确把握重难点
根据本人的听课笔记统计,我市音乐公开课99%都是唱歌教学。自然,歌曲教学是重点部分,但是如果弄不好就会陷入冷场。唱得少了,学不会就变成“夹生饭”;唱得多了,听课老师会乏味,说你的课没有亮点。怎样才能消除这些弊端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仔细研究旋律特点,准确把握重难点,在有限的时间里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轻松掌握歌曲。
2.歌曲教学有铺垫
要使90%的学生准确掌握歌曲,不听唱六七遍是绝对不可能的。为了避免课堂教学陷入单调,教师要会运用不同的方式教授歌曲。首先,教师可以范唱歌曲,然后可以让学生带着诸如歌曲情绪、演唱方式、旋律特点等问题再听一遍歌曲,接着让学生再次听唱,找出难点。容易解决的就让学生跟琴模唱,不好解决的再提出来带着学生进行针对节奏、音高等方面的双基教学。三遍下来,学生对歌曲就能掌握得差不多了,这时候再跟琴顺两遍,进行乐句间的衔接,学生就基本掌握了。最后,再对歌曲进行律动表演等多种形式巩固教学。这样做,有条不紊、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而且省时省力,学生也学得扎实有效。
3.拓展合理有效
现在大家都非常注重教学拓展,但有的教师把拓展误解为一种形式、一道程序、一个点缀,为了给课堂增加所谓的亮点,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拓展。教学中如何拓展才合理有效呢?根据好的课例总结出以下两点:把课外的资源引进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前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劲头,增加教学容量,突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后者可以让学生巩固课内所学,拓宽知识面。所以,本人认为在教学拓展中,要冷静思考,择优慎用。适度对音乐课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拓展是教学中应该提倡的。但前提必须是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善于发现音乐与相关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的拓展教学才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才能更有效地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三、讲究课件运用
音乐教学中的课件运用现在已经普及,教师们都知道利用课件声像一体、视听结合、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优点为课堂教学服务。但有的公开课上,课件做得让人眼花缭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其实,公开课不是比多媒体制作技术,课件是“辅助”,要用的“精”、“巧”、“好”,掌握好“度”和“量”。对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有助于深化理解的地方,需要拓展的背景知识等应该恰当地运用课件,对那些只需板书或讲解就能解决的地方,就可以简化了。
四、课后反思不可缺
课后反思就是教师在课后的总结剖析,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处,总结失败的经验,不断完善教学行为,减少教学遗憾,使教学更上一层楼。
音乐教师,要切忌盲目“跟风”、追求“时尚”,应该不断地探寻新的、科学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音乐教学方式和方法,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审美体验中。
1、孩子们对歌曲中没有演唱歌词的地方(也就是间奏)掌握得不好,容易连着唱不知道这个地方是要停顿的。特别是在跟伴奏的时候,孩子们还听不出来哪里是前奏哪里是间奏,不知道哪里开始该他们唱。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一年级的孩子才第一次接触有间奏的歌曲,如果经过老师的长期训练和引导,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应该掌握得很好,这就提出了在我们音乐课上,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进行一些音乐知识的讲解,给孩子们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乐器为歌曲伴奏,由于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乐器,所以显得很兴奋,左看右看,当老师把乐器发给他们时,孩子们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心和手了,虽然告诉孩子们不能让你们的小木鱼讲话,但还是有个别同学就是情不自禁地要去动乐器,原因主要出在课前准备不充分,如果以前的音乐课中能让学生多接触接触相信这堂课中学生就不会这么好奇了,小孩子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的,教师在开课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样的情况。当然一年级的学生音乐课总共才上了3、4节,出现这样的情况是非常正常的,总的来说学生的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
3、我们的备课强调备学生,可我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好,由于我这几年都是上的中年级的课,这次借班上低年级的课,没想到低年级的孩子那么好动,好奇,因此在上课的时候感觉不能得心应手,总是有少数孩子走神,我想这既跟孩子的特性有关,也跟老师的课堂设计有关。我在设计这课的时候总觉得没有新意,没有能吸引眼球的东西,只是一节平常的音乐课。
教学目标:
1、聆听《春》,感受春的竟境。
2、用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并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表演歌曲。
3、通过知道生活中的一些用品是可以发出音响的,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和发挥其想象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在乐曲和歌声中感受“春”的意境。
2、用生活用品来表现春天的音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一些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同走入音乐王国,一起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首先我们静静地听一首好听的乐曲。(点击课件播放《春》。听后请孩子们说一说感受。)第一次欣赏要求:
1、你好像听到了哪些声音?请学生回答。(春风、小鸟、泉水、雷声等)并让学生知道这些声音都是用弦乐器模仿的。
2、你能听出来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呢?请学生回答。提问:你能给乐曲起个名字吗?请学生回答。(出现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的《春》的第一乐章,作曲者: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
第二次欣赏要求:
1、你能模唱它的主题吗?(主题音乐按钮)
2、当你听到它时能举起你的右手吗?
师:是的,春天是一个多彩的季节,一个充满生机的季节,很多作家、画家、作曲家、歌唱家都要去描写它,赞美它。那么现在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春天,去领略春天的美好。去之前,春姑娘给我打了电话,她委托老师给你们介绍几位春天的朋友。闭上眼睛,猜猜他们是谁。(点击课件播放雨声、风声、雷声、水声,学生轻轻聆听。请孩子们猜一猜听到了什么。并给它们起个名字:如春雨姐姐,春风妹妹,春雷伯伯,春水阿姨等)
3、你们能用身边的物品模仿这些声音吗?(可用身边的任何物品)。
二、寓教于乐:
1、你们喜欢这几位朋友吗?好,我们把这几位朋友邀请来举行一场别开声面的音乐会。让我们静静地聆听,这几位朋友是怎样“表演”的。(课件播放《春天举行音乐会》原唱不出谱)
2、谁能说说,歌曲中这几位小演员它们是怎么表演的?(春雨唱歌,春风弹琴,春雷打鼓,春水鼓掌)
那么在这首歌曲中是如何唱的呢?(分批出示节奏条)春雨(加上图片)“2/4滴答0滴|答0|” 春风(加上图片)“2/4沙沙0沙|沙0|” 春雷(加上图片)“2/4轰隆隆隆|隆—|” 春水(加上图片)“2/4哗啦啦啦|啦—|”
3、刚听了一遍你们就有这么多的收获,有这么精彩的发言,老师真是非常感动,我还想再听一遍,不过,老师还有一个小问题请大家帮我来解决——这几位朋友是怎么歌唱的?谁能学学?(聆听歌曲范唱(出歌谱),学唱难的乐句)
4、启发学生用春雨(或春风、春水、春雷用不同的色彩)的声音模唱歌曲旋律。
5、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听说你们班有很多朗诵好的学生,大家推荐一名,把歌词朗读下吧)
6、随琴轻声唱歌词。
7、讨论:①在演唱歌曲时应该用什么情绪来唱?②歌曲中如果要去掉休止符,会怎样?
8、分角色演唱。
9、完整地演唱。
三、创造表现:
1、师:同学们,这首歌曲的春天气息都感染了我们,如果我们能为这首歌曲伴奏那就好了,可惜,老师没有带乐器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启发学生用身边的任何物品用具来模仿打击乐器的声音,并选择适合的伴奏型)
2、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演唱歌曲,一组伴奏。
3、全体学生边唱边演奏。
四、完美结课:
活动目标:
1、能够注意倾听歌曲,感知歌曲的优美旋律。
2、能根据歌曲的内容自己创编动作。
活动准备:
歌曲《春天》的磁带或CD,和春天有关的图片。
重点:能听出歌曲的内容,感知歌曲的优美旋律。
难点:自己根据歌曲内容创编动作。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引出歌曲
“春姑娘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小朋友你们仔细的听一听,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啊?”
2、出示图片,看看图片中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春姑娘送来了柳树……)熟悉歌词。
3、欣赏歌曲,范唱时要注意:唱出三拍子的重音规律,唱出歌曲的优美,轻快。
4、学唱新歌,用连贯优美和活泼轻快的唱法表现歌曲。
5、演唱歌曲,启发幼儿配上动作,表情等来演唱。
6、师幼唱着《春天》的歌曲,一起到户外感受春天的美丽。
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不仅学会了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更加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体验到了唱歌的快乐,还能根据歌曲的内容创编动作。
活动过程中先和幼儿谈话,春姑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再出示春天的挂图,让幼儿观察、回答,加深了幼儿对春天的感受。然后借助图片的排列顺序,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唱,幼儿在熟悉歌唱的基础上,跟着老师学唱歌曲。整节过程安排的比较合理,衔接较好。但也有不足之处:自己的语言组织不够亲切,不太能贴近孩子的生活。根本幼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引导,说明自己没有彻底的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今后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在平时生活学习中,真正的和孩子打成一片,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亲近、和蔼、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从这节公开课可以折射出许多院校钢琴课的教学模式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给学生规定好作业,很少会依照学生的兴趣或与学生共同商讨选择学习的乐曲,更少有教师留下问题让学生课后独立思考完成,这样不仅打消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不会有太深的印象。课上遇到的问题当场解决,课后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压力和动力,更不会主动深入研究新知识,这便是齐氏效应反映出的弊端。
齐氏效应来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的一个实验。齐加尼克找来一批被试者,并将他们分成两组,然后要求他们在相同的时间里完成20项工作。其间,齐加尼克对一组受试者进行干预,使他们因被打扰而未能完成任务;而对另一组则毫不干预,让他们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实验结果是,虽然这两组被试者在接受任务时都呈现一种紧张状态,但是那些顺利完成任务者的紧张状态却逐渐消失;而那些未能完成任务者的紧张状态却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依然被那些尚未完成的事情困扰着。这后一种情况便被称为"齐氏效应"。它告诉我们:人在接受任务时,就随之产生了紧张心理,这种紧张只有在任务完成后才会彻底解除。倘若任务没有完成,紧张感将持续不变。中国的教育传统是不管学习什么,问题都要完全解决了才算结束。不少教师甚至认为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比让他们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要好。国外教育主张的是学生应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因此根据这种教育体系,高师院校的钢琴课也需要在某些方面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寻找学生感兴趣的作品
如果一个酷爱钢琴的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毫无兴趣,自己喜欢的乐曲老师又不让弹,由此打消了学生对钢琴喜爱的话,这的确是件非常糟糕的事情。法国音乐教育家、钢琴家鲁维耶尔说过:“老师其实是助产员,帮助学生把他自己的东西带出来,我的角色是帮助学生找到他们自己。如果你把我的学生一字排开,听他们的演奏,我敢说你绝对不会认为他们都出自同一位老师。我虽然是老师,但我也是学生。我和学生一起讨论,互相启发,教学相长。中国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在为李云迪准备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时,与爱徒一起翻阅各种相关书籍,对比各个钢琴家的演奏版本,研读作品,最终使得师徒二人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上有了重大的收获。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与学生进行互动,挑选学生感兴趣的作品,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者,通过自觉地学习,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作品的精髓。
二、教学方式:示范让学生找出问题
中国教师与国外教师最大的差距是当教给学生一首作品时,很多中国教师通过语言告诉学生如何弹奏,而国外教师则是通过示范进行教授。中国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多问题,用语言告诉学生如何做时,学生可能无法真正的理解,又或者理解了也无法将这种言语命令转换成身体动作。而国外教师的教学方法则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轻松地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当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出现毛病时,教师以示范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弹,可以立竿见影的帮助他们克服技术困难,使音乐形象更鲜明清晰,使学生对自己的问题一目了然。法国钢琴演奏家布特利在提到自己的老师多扬时曾说:“我们上课时,他都是坐在演奏者的后方聆听。多扬话不多,也不擅长解决学生问题,往往是亲身示范以代替言语说明……他要学生观察他,自己找答案。”
三、教学方法:使用意识指令让学生思考
在国外一旦学生出现弹奏问题,很多教师会通过使用意识指令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弹奏,如教师会对学生说“当你…的时候,听到了什么?”“让我们看看你能不能…”,“告诉我,你发现…与…之间有何差异?”当教师发出这些意识指令时,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发现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了思考问题的习惯,避免了他们的心理障碍,并帮助学生充分发掘自己的优势。如果我们中国教师能在教学中使用这些意识指令,会发现学生的学习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样的教学不仅质量高,而且没有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使他们真正做到了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可能的释放内心巨大的音乐潜能。
关键词:新课改;音乐教学;参与式
一、进行参与式教学
新课改中一再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这就要求音乐教育工作者从最初由教师教,同时将有关的音乐基本文化知识内容融入音乐活动之中,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主角变老师为学生,而教师是引导者和策划者,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作为“主人”的学生自然会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基础的乐理知识时,我会拿来几个敲打的时候会发出不同音调的不同容量的玻璃杯,以四人为一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发一套装着水的杯子,让他们自行研究,击打出美妙的乐音,经过讨论实践之后,我会让每组展示一下自己组的作品,让大家给予点评。同学们见到会发音的杯子都很兴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同学们讨论得也很热烈,最终有几组确实做出了可圈可点的音乐片段,值得赞扬。这种“一起参与,共同进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既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印象,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很多东西。
二、进行兴趣式教学
兴趣产生时,大脑皮层会处于兴奋状态,使学习这种“艰苦劳动”披上一层“乐观主义色彩”,变“苦学”为“乐学”。通过多种方式,将课堂教学转化为以学生兴趣为主要出发点,以“寓教于乐”为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对于交响乐的音乐欣赏中,为了让学生对音乐产生更大的兴趣,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美感,我会带领学生进行神奇的“合奏游戏”。所谓合奏,其实很简单。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同学们只需要反复依次做“拇指和食指摩擦、打响指、拍手、跺脚”这四个动作。第一组同学做第一个动作,其他同学不动,第一组同学做第二个动作时,第二组同学进行第一组动作,以此类推,在四组一起动起来时会产生很美妙的“交响乐”。同学们在进行游戏过程中逐渐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之处,本来很简单的几个动作,却在全班不同的变奏之下产生了不同的壮丽辉煌的乐曲,这时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大增,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三、进行开放式教学
情感的表达与感受、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就要求我们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情感是没有办法通过讲解就可以感受到的,因此,教师在做出适当的引导和组织之后,应当尽量避免在音乐审美方面给学生过多的束缚和教师自身的个人观点,使得学生受其影响,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审美能力,应当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让音乐感动学生,让学生聆听音乐,并自由地传达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进行开放式教学。例如,我会让所有同学转过身去,然后让班级里会不同乐器的学生给大家演奏自己所擅长的曲目,然后让学生在辨别出不同的乐器之后,分别感受自己在音乐中所体会到的情感,并进行全班讨论, 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触角进行深度感受,在这种差异化的感受碰撞中体会音乐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其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进行情境式教学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我会尽量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情境,进行情境式教学。例如,教学八年级下册《音乐家的肖像》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于贝多芬形成更深刻的印象,我会给学生讲述贝多芬是如何感动于那个盲眼女孩对于音乐的无尽的挚爱之情,从而在潺潺月光之下创作出这《月光曲》的,另外,在带着学生领略贝多芬另一风格迥异的作品《命运交响曲》时,我会借此讲述他耳聋之后继续创作的励志事迹,以及他那句“扼住命运的喉咙”的铿锵之言。在音乐的渲染之下,学生对于其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决心以及对于音乐的永不枯竭的追求和热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对其印象也更加深刻。
初中音乐的创新教学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要不断克服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方面的困难,做到教学模式随着时代进步和教学目标的不断更新,并积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积极践行创新教学,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对于课堂进行不断探索、创新和尝试,并在探索和创新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使得初中音乐的教学课堂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变得更加成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符合要求的创新型、综合性人才,为初中的教育教学工作作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学唱歌曲《睡觉》。
2、能用固定的句式讲述歌词内容,并随着音乐用动作表现动物睡觉的姿态。
3、激发热爱小动物的情感,感受歌曲的乐趣。
4、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5、通过整体欣赏音乐、图片和动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活动准备:
1、图片。
2、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故事内容,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刚才我们读了《一本讲述睡觉》的书。故事里有谁?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动物图片。
(二)用三个字,一句话的方式来说一说动物睡觉的状态。
1、引导幼儿讲述动物睡觉的方式。
教师:看!小动物们来了,他们在干什么?别吵,小动物睡觉啦!他们是怎么睡觉的?
2、引导幼儿用三字、一句话的方法来说一说小动物睡觉。
(1)大象睡觉呼呼呼,马儿睡觉站着睡,鲸儿睡觉游游游,树袋熊睡觉静悄悄(背宝宝)。
(2)猫头鹰睡觉在白天,小鱼儿睡觉眨眼睛,企鹅睡觉靠一起,长颈鹿睡觉静悄悄。
(二)熟悉歌曲,学习感受。
1、完整讲述,记忆歌词。(标记记忆法)教师:我们一起来把他们睡觉的样子说一说。
2、教师范唱,感知歌曲。
教师:小动物睡觉的样子太可爱的,老师都忍不住想唱一唱呢。
3、幼儿学唱,感受歌曲。
教师:请大家轻轻的跟着老师来唱一唱。(藏图法唱2-3遍)4、变换形式,巩固练习。
教师:我们来合作演唱,分成四组,每一组扮演一种小动物,用接唱的方式表演歌曲。轮到的站起来唱。
(三)动作表现,体验乐趣。
1、启发引导,动作表现。
教师:这么有趣的歌曲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现小动物睡觉的样子呢?
2、动作表演,体验歌曲的乐趣。(集体,小组,个别)教师:谁愿意来给大家边唱边表演歌曲的?
3、给歌曲取名字。
教师:今天我们唱了一首关于小动物睡觉的歌曲,你们觉得可以给歌曲取个什么名字呢?
(四)拓展经验,丰富歌词。
教师:还有许多小动物睡觉的样子我们还没有说到呢,以后大家可以继续编一编,唱一唱。
活动延伸:
日常活动:继续了解其他动物的睡觉形式,并将其编入歌曲。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感受民歌欢快、上扬的风格。
2.尝试用唱念来表现歌曲,在图卡的帮助下,有节奏的唱念部分歌词,表现小货郎送货时的样子。
3.在活动中大胆表现,做个神气、自信的小货郎。
4.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5.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活动准备:
1.创设小货郎卖货的情境。
2.图卡、音乐《小货郎》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小货郎的吆喝声。
1.情境表演,引出小货郎。师:我是谁啊?现在我要变了,(穿上花衣)现在我是从东北来的了。我要去工作了,猜猜我是做什么的。(挑担吆喝:唉~卖冰糖葫芦了喽,卖风车喽,谁来买呀!)我是做什么的呀?在东北我们称卖东西的叫小货郎。
2.师幼共同讨论,理解吆喝声的特点。师:我刚才是怎么说的呀?声音怎么样?再来听一次,(师表演)声音怎么样?我们来学一学。卖东西的这声音我们叫做吆喝。
二、欣赏歌曲,尝试用歌声、动作表现歌曲。
1.完整欣赏,初步感受民歌的风格。师:今天我请来了一位我们东北有名的小货郎,我们来听听。(幼儿欣赏)你听了有什么感觉。
2.教师小结:这是一首东北民歌,名叫《小货郎》。
3.再次完整欣赏,提炼歌词。师:刚才的小货郎是怎么卖货的,又买了些什么呢?我们来仔细听听。(再次欣赏)他是怎么卖货的呀?又是怎么送货的呢?他卖了些什么呢?
4.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图片,有意的按次序贴放。师:小花布,运动鞋,烟袋嘴,小奶瓶,这些货是谁喜欢的呀?
姑娘喜欢的小花布,小伙儿喜欢的运动鞋,娃娃喜欢的小奶瓶,爷爷喜欢的烟袋嘴。
三、学唱歌曲,学习用吆喝声表现歌曲。
1.教师范唱,幼儿尝试学唱。师:小货郎卖的东西可真多啊,我也要来做小货郎了。我还请来了帮手伴奏。
2.师幼共同表现歌曲。师:你们想做小货郎吗?我们一起来做吧,看看有没有人来买?唉呀,怎么没人来买呀?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唱才会有人来买呀?最后我们再加上有个吆喝“快来买呀”看看有没有人来买?
3.师幼一起唱念。
四、迁移经验,尝试替换部分歌词。
1.幼儿创编新的叫卖词。师:东西都卖光了,怎么办?师出示进来的货的图片:鲜花,足球,兔子灯,老花镜。这些货谁喜欢呀?
2.教师带领幼儿再次进行叫卖游戏。
教学反思:
1、在第一环节时间上略长,感受音乐、演唱歌曲部分时间太短。导致孩子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2、在学唱过程中,一直采用与幼儿集体轮唱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演唱方法进行练习。
《新课标》要求初中音乐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初中音乐教师必须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多渠道开发音乐课程资源,从多元的视角来审视音乐教学。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大量音乐资源,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这些音乐同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应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品位。在设计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可以在一节音乐课上,让学生欣赏世界风光的幻灯片,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这样就会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节课就会产生生动有趣的效果,能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达到音乐学习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渠道对促进学生的音乐知识的学习非常有效。如:很多电视节目及电影中的音乐主题就有非常优秀、非常动听、百听不厌的好音乐,而且很多音乐也非常有价值。我们初中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平时在看电视、电影时多注意其中有显著特色的插曲、背景音乐等,与电视电影画面相结合,感受音乐强烈的表现力。通过这种视听艺术的融合,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审美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比较优秀的电影原创音乐带到课堂。教师可以把片中的音乐部分结合故事情节、电影画面给学生讲解,这不仅能让学生在音乐的音响中同时获得视觉与听觉的审美愉悦,加深他们对音乐及电影作品的印象和感受,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提高音乐修养。
在贯彻《新课标》过程中,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尤其重要。在这方面,我们音乐教师可以采取如下两种途径:
⒈淡化音乐教学课内与课外的界限。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比如,在初一第二单元的《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音乐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心中的音乐。
⒉实现从本学科到跨学科的新转变。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提倡学科综合”的观点,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诱导并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请他们参与课堂设计,提供多样的音乐实践机会,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会积极地参与活动,主动吸纳音乐知识与技能。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如在中小学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同时,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等等。
心理学认为,初中学生心理还不成熟,他们的学习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指导。他们一旦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积极肯定的态度。《新课标》曾指出“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因此,在贯彻《新课标》的初中音乐教学中,可以利用电化设备辅助教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吸取新知识主要是通过感官,形成一种感性认识。在音乐课上,利用电化设备辅助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器官,从而作用于大脑,在大脑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同时,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选用不同的歌曲和乐曲,创设一个优美舒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学习音乐知识,感受曲调的旋律。音乐课不单纯是教学生唱歌,学生还要看、要听、要动。要让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要突出师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学习;重视音乐实践活动和音乐创造,注意从学生兴趣出发,开辟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发现的园地,要改变过去在音乐教学中的教师、课堂、书本为主体的方式,代之以学生的丰富实践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破除学生对音乐的神秘感,使学生对音乐感到十分亲切,在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中进行音乐的学习和创造。对学生多鼓励、赞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在当前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不断审视个人教学与音乐《新课标》的标准、理念的差距,加强初中音乐教育教学的自身建设并完善音乐课程体系,以此来真正将《新课标》倡导的全新教育理念落实到日常的音乐教学中,从而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1]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 意思是“基于问题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 是近年来得到广泛运用并广受好评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立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 倡导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让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P BL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不是把所有的知识向学生全盘托出, 而是要求学生根据教学情况研究问题, 并提出恰当的问题, 最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P BL教学理论所主张的教学过程如图所示。
二、使用PBL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使用P B L教学法创设问题要遵循以下原则:预测问题、阅读、检验和重新认识。在P BL教学阅读活动中, 教师通常向学生们提出类似如下问题: (1) W h a t do you think this article is about? (2)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next? (3) What makes you think so?PBL教学法认为, 阅读就是一个对文章进行预测问题、设立问题框架、初探问题、再探问题的过程。学生最初的论断会随着阅读的进展而被证实、否定、再证实、再否定、再调整, 这种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并让学生进行主动愉快的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事先让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预测, 当然这种预测不是随意的, 它是建立在文本材料、学生的实际水平上的。接着,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文本材料中的知识来证实他们之前的预测, 同时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讨论, 彼此分享从阅读中获得的全面信息, 重新思考以证实、修改之前的假设, 在问与答、答与问之间得出正确答案。随着阅读中问题的增多, 随着一轮又一轮的证实、否定、再证实、再否定、再调整, 学生们对文章内容的预测会更准确, 更接近原文意思, 最终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
三、使用PBL教学法应遵循的教学策略
PBL教学法经常把阅读课划分为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
读前阶段:教师根据文章内容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让他们预测文章问题, 带着问题进行思考, 为正式阅读做好充分准备。
读中阶段:学生通过对文章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检验他们先前的预测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 他们需要调整预先的答案, 这时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帮助。在进行第二阶段的读中预测时, 可以鼓励学生们进行独立思考,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阅读教学的整个活动中。
读后阶段:学生分析问题、阐述问题和对问题进行评价, 通过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 重新构思关于事物、生活和世界的意义, 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从文章中获取的新知识进行问题的解答, 从而促使新观点产生。
四、PBL教学法的课堂实例
笔者在吴江市展示了一节公开课, 内容是牛津英语9A u n it6中的阅读部分《22-y e a rold Computer Programmer Muedered》。这是一篇有关谋杀案的报纸新闻报道。这类文章可以经常在报纸或杂志上看到, 与谋杀案有关的主题也经常在电影中出现。对读者的挑战是在侦探揭示真相之前猜出谁是犯罪分子, 而结局通常出人意料, 充满悬念, 非常适合运用P BL教学法进行教学。
(一) 读前活动 (Pre-reading)
1. 歌曲导入
笔者先让学生听一段《名侦探柯南》的片尾曲, 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之后, 根据影片提问:“If you are a detective, wha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for cases?”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此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了本文的主题:谋杀案 (m u r d e r)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What do you think this article is about?”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本文特定情景中, 为正式阅读做好准备。
2. 读图预测
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标题和3张谋杀案图片, 并请他们思考以下问题:
1)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in this story?
2) What makes you think so?
3) Do you think the policemen will catch the murderer?
这个环节是为了迅速激活学生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图示, 鼓励他们通过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大胆的预测。笔者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 在交流讨论问题时, 允许学生有错误的预测, 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后面的阅读进行更正。这个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因为他们很想通过接下来的阅读来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二) 读中活动 (W h il ereading
在作出预测后, 学生们就可以带着问题对文章进行阅读了。
1.根据本文文体的叙事性特征, 笔者让学生先略读文章开头两段, 迅速捕捉出故事中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重要信息, 并把此信息与先前预测的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预测是否正确;同时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故事设定的情景和背景, 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好了铺垫。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同时也指导学生发展和实践了略读技能训练。
2.笔者根据作者的叙事线索, 分段让学生进行阅读, 并设计了一张表格和一些问题, 要求学生在每次分段阅读活动后进行正确信息的填写。 (见下表)
笔者先让学生通过表格问题对文章进行稍深层次的理解, 并对填写内容进行预测, 之后互相交流, 讨论所给出的问题: (1) Did the man try to fight off his attacker?How do you know this? (2) What does the suspect look like? (3) Did the suspect kill the young man?最后进行第二次结果预测。接着, 学生们为了确认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便进行相关段落的阅读, 然后从阅读的文章中找出可以证实预测的句子并大声读出来进行确认、完善, 更改起初的推测和假设。处理好前一段的内容后, 教师会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信息对下一段的文章内容进行同样过程的预测问题、阅读、核对问题, 判断正误, 并再次得出结论。按照这样的方式处理文章的每个段落, 直至读完全文。随着对原文内容阅读的逐渐增多,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预测会更准确, 更接近原文;而根据线索的深入, 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对阅读材料做进一步理性思考的愿望会不断被激发出来。
在这个环节中, 通过图表式的提问方式让学生捕捉文中的具体信息和重要信息, 训练了学生对文本材料的查读能力。
(三) 读后活动 (Post-reading)
1. 研读文章,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文章的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 笔者又提出了以下问题让学生再次深读阅读材料, 研究文章的内涵:Do you think the suspect is guilty?W h y?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小组为单位, 先让组员独立进行研读活动, 接着进行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彼此分享各自的成果。成员们通过文中支持性的事实或细节分析作者的意图, 从理解文章事实深入到了深层次理解文章内涵。
此研读活动能让学生彼此分享从阅读中获得的信息和知识, 体验阅读的快乐。
2. 小组合作, 完成模拟真实任务, 实现情感价值目标的达成。
情景设计:On a friday afternoon, one student called Xiaoming went back home after school.It was 7 o’clock in the evening, his parents didn’t find him when they finished their business.What happened to Xiaoming?He was kidnapped.
教学任务:Now,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Xiaoming’s parents?
以小组为单位, 合作讨论, 写一篇关于此案件的文章。
学生在之前的研读活动中已获得了这类文章的写作线索及知识脉络。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就要利用从课文中获取的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以及原有的信息知识, 进行资源整合, 合作完成教师提出的真实性模拟问题, 并在此过程中运用语言、体验语言和掌握语言。
五、结束语
在这节阅读教学课中,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涵、掌握阅读技巧和学习策略, 并能够拓展文章的外延, 结合生活中的相关情景, 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方式, 构思关于事物、生活和世界的意义, 从而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全面提高了人文素养。
设计意图:
《猴子爬树》是一首节奏鲜明、旋律简单、篇幅短小的乐曲。小班幼儿已经能够初步感知、理解简短乐曲,但是受其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影响,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还不够完善,记忆也很不精确。所以,一般不能用语言较好地表达对作品的感受,他们常用的创造性手段往往是自身的动作。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小班音乐游戏《猴子爬树》。
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鼓励幼儿用创编、模仿动作来表达他们对作品的理解。我注重活动的游戏化、情景化,让幼儿在上树、摘果子、下树等情境中反复感受音乐旋律,学习分辨音乐上、下行,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从而体验音乐游戏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倾听音乐旋律,感受音乐的变化,并能做出相应的动作。
2.尝试创编猴子上下树的动作,表现猴子的顽皮、灵巧。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已有听辨音乐上、下行的经验。
物质材料准备:《猴子爬树》分段、完整音乐;一只猴子;图片若干;音乐《给宝宝的礼物》。
活动过程:
一、快慢游戏,感受乐曲旋律。
1.进行“快慢游戏”。
“当你听到的音乐是很慢的,请你跟着音乐有节奏的拍拍小手。当你听到的音乐是很快的时候请你双手握拳在胸前旋转。”
2.引出主题。
“我们的声音把小猴子也吸引来了。我们一起和小猴打个招呼吧。
二、感知音乐,创编相应动作。
1.感受、表现A段音乐。
(1)感受A段音乐。
”听,这段音乐是小猴在干吗?“
(2)幼儿自由创编。
”那小猴是怎么爬树的呢?谁来试一试?“
”除了这样爬树还可以怎么爬树呢?我们一起来爬一爬吧!“
小结:原来,小猴是一步一步、慢慢地、有节奏地从树根往树上爬的!
2.感受、表现B段音乐。
”我们听着音乐有节奏地摘一摘果子吧。“
3.感受、表现C段音乐。
(1)感受C段音乐。
”听,小猴又在干嘛了呢?“
(2)幼儿自由创编。
”除了这样下树,还能怎样下树呢?“
(3)再次练习动作。
”让我们赶紧下树,把果子分给好朋友吃吧。“
4.感受、表现整个音乐。
过渡:刚刚,我们和小猴一起听着音乐玩了猴子爬树的游戏。”文.章出自屈a老师教.案网“现在,我们把猴子爬上树、摘果子、下树的游戏连起来,听着音乐玩一玩吧。
三、合作游戏,体验游戏快乐。
1.随音乐合作游戏。
”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更好玩的游戏:请小朋友两两合作,一位当小猴,一位当大树,一起听着音乐来玩一玩。“
2.手指游戏”给宝宝的礼物“,体验快乐。
”今天你们的表现真棒!猴子妈妈还送礼物给我们了呢!你们想要吗?让我们一起听听有哪些礼物!"
教学反思:
孩子们对动物总怀有极大的热情,每次教学活动中有小动物,孩子们就会特别感兴趣。活动后他们的话题也会围绕着活动中出现的小动物展开。
今天韵律活动“猴子爬树”,猴子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因为猴子的活泼、可爱;也因为《西游记》这部电视剧中“孙悟空”,孩子们总觉得猴子是非常厉害的,也就对猴子有一种特别的喜爱。我们在认识了解小猴子的生活习性的基础上,以韵律活动的形式展开的,小朋友们一起听听音乐,在游戏的情景中尝试听辩音乐的一些简单变化,并跟着音乐学学小猴子的动作。从而喜欢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中,我以观看幼儿用书中的《猴子爬树》图片开始。孩子们认真的创编猴子的各种动作、造型,感觉孩子们对这个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他们愉快的和老师一起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有趣;他们积极地参与动作表演和创编活动,体验表现的乐趣。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他们会使用一些好听的词句,如:可爱、好玩等来形容小猴子,而老师也积极回应,用“小猴子听到他们的话愉快地跳起舞来”的话语激发幼儿表达的意愿。老师用集体练习与个别演示的方法,让幼儿理解听音乐做动作。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跟着音乐的节奏表演。班级里的幼儿每一个都参与到活动中,学地很开心。
在最后的乐句中老师利用猴子从树上滑下来,来引导幼儿听音阶。可是幼儿爬下树后,就趴在了地上。孩子们说因为小猴子玩的太累了,所以一下树就在趴在地上休息了。老师也就不强求幼儿,满足了孩子的愿望。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词内容,学习边唱边用动作表演。
2、在间奏处,创编不同的刷牙节奏和快乐的象声词。
3、乐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4、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活动准备:
1、有正确的刷牙习惯和保护牙齿的基本常识。
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小手歌》。
(1)齐唱歌曲。
(2)为歌曲创编新的替换词,并边唱边用动作表演。
2、熟悉《刷牙歌》乐曲旋律。
合着音乐拍手、做刷牙动作。
3、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听出间奏。
(2)听教师唱歌,在第一段歌曲的间奏处做刷牙的动作,在第二段歌曲的间奏处,发出表示漱口和牙齿健康的快乐象声词。"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如:咕噜噜,哈哈哈等。
(3)跟教师学唱歌曲,并在间奏处做刷牙动作以及漱口声,快乐象声词。
4、创编刷牙节奏和象声词。
(1)幼儿创编动作“除了歌曲中×××××地刷牙,还能怎么样刷?用动作做出来,大家学一学。”
(2)创编漱口的水声,如“咕噜咕噜噜”“咕噜噜噜”等,创编表示快乐的象声词和节奏。如“啦啦啦啦,嘻嘻嘻嘻”等。
(3)教师选用幼儿的创编,集中并反馈,完整地唱歌,注意交换间奏中的节奏和象声词。
5、边唱边表演。
(1)教师唱歌,幼儿按歌词内容做动作。
教学反思:
《刷牙歌》这首歌的歌词内容比较简单,幼儿情绪高涨基本上都学会了这首歌曲。整个活动下来,从孩子的表现和接受方面,以及和老师间的配合方面都是非常不错的,发现班上的大多数孩子对音乐活动的兴趣非常的浓厚,一些原来上课胆小的孩子也都在积极的参与,我想这是打开孩子兴趣的一个切入点,在日常学习的同时还可以着重从音乐节奏方面培养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节奏感和同伴间的合作意识。
此次活动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对于一节新授歌曲的歌唱活动来说,内容显得很单一,只是一味的让幼儿对歌词进行学习,注重孩子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如果在学习歌词的时候,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根据歌词内容,进行相应的动作创编,会显得更加丰富活跃。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幼儿更快的记住歌词,而且“身随乐动”的方式仿佛是在游戏中学习,能让幼儿更轻松的学习歌曲,不会觉得很枯燥并且使孩子感到意犹未尽。(我这个环节是安排在后面的)。
“课堂教学有没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华东师大崔允漷(huò)教授
背景
在中国,我们在听课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教师。我们关注教师的学科素养(学科知识是否扎实,学科思维是否严密),关注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目标设计是否科学,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合适,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有效,等等),总之,主要是教师,即使也关注到学生,也常常是从证明教师的学科素养好、教学素养高的意义上去关注的。因此,给人的感觉是教师的行为可以脱离学生的行为,并能单独作为教学评估的内容而存在。
公开课的优点
一、导入自然,生动有趣
导入活动的设计安排与所授课的内容密切相关,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很容易把学生们的兴趣都调动了起来。这些导入活动有效地导入文本主题或话题、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作了有效铺垫。
二、情感交流,巧设任务,环环相扣
授课教师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堂互动,鼓励学生们通过观察、模仿、体验、探究、展示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机会,让他们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三、围绕目标,创设情境,培养能力
授课教师注意巧妙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完成预设任务,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分层推进,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在课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公开课的问题
一、导入冗长
在导入的设计上形式花哨,时间冗长,有喧宾夺主之感,这样会让课堂的导入过于芜杂,从而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进程,导致后面的教学环节无法按时完成。
二、要求过高
优质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要适当,问题的设置、练习的安排都应符合学生实际水平,难易适当。但部分授课教师明显要求过高,其任务设置过难,练习过多,甚至超出部分学生的能力范围,这会导致课堂教学任务难于完成,这样必然挫伤一些学生的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课堂气氛会显得较为沉闷。
三、教学手段求多
参赛的教师都是经过选拔的优秀教师,许多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掌握和积累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合理取舍,灵活运用。在优质课评比过程中,部分教师走马灯似地变换教学手段和方法,把“优质课”上成了教学手段演示课,结果导致课堂结构零散,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即时评价缺乏机智
1.即时评价缺乏针对性。
2.即时评价缺乏情感性。
3.即时评价缺乏鼓励性。
4.即时评价缺乏客观性。
最近几年,理论界对教学过程中的评价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意义,提倡“学习性评价”,甚至有了“评价即学习”这样的命题。在一堂课里,是不是有评价的因素存在,以及这些评价因素是不是起到了作用、起了什么作用,这些在我们的观课评教项目里,似乎还是盲区。
五、多媒体运用过多,缺少精美的板书
在授课过程中,很多老师忽略了板书,甚至连课题都不写,仅仅通过切换幻灯片来呈现知识内容。个人认为,板书应该是每节课最重要内容的呈现,帮助学生梳理内容,复习巩固知识起重要的作用。正确、优美、层次清晰的板书内容,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是有效的帮助和促进。
六、提问对象过窄,问题设置不科学
在授课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教学顺利,避免冷场,只提问部分能力较强、积极活跃的学生。此外,部分问题的设置较为糟糕,甚至逻辑不通幼稚可笑,这样势必影响信息全面准确的反馈,也会挫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在授课中应该科学设置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维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不管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老师们都要有更为清晰的课程意识。从课程层面来观课评教,是比较专业的一种视角,值得提倡。
七、缺乏读书环节
英语语感的增强和朗读训练是分不开的。在英语课堂上,经常的、持之以恒的英语朗读有利于学生获得牢固的英语整体知识,更能培养其语感,教学中也可以省去了许多繁杂的语言规则的讲解。
个人建议
观课评教,其实“观”的对象与“评”的对象是不一样的,“评”的对象主要是教师,但“观”的对象主要是学生。观察学生,从学生的现场反应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有效性,这似乎是一种更为科学的评课方式。评课更多的是从解释学生为何出现某种状况的角度来描述的,着眼点还是学生,所以我们一线教师最好多做如下工作:
一、加强学习和研究,努力实践教与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
有效备课是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师驾驭教材能力、教育教学水平的集中体现,因此精心有效的备课是有效课堂的根本保障。2011年实施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能够用英语做什么”为评价标准。
二、钻研教材本身内涵,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课堂教学中重难点要突出
回归文本,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感知和探求相关词汇、短语和句型的意义、功能与用法,并尝试依托或借助课文内容练习使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课堂活动应有利于学生获得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的技能。教师设计和安排的各项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每个活动都应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导向。像程晓棠教授所说,“如果教学活动脱离了教学内容,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再有趣的教学活动也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信任学生,有效开展多种活动,多让学生自主学习、品味语言
注重提问的目的性与层次性,启发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复杂思维能力。
四、全员参与
全员参与必积极性高涨,高涨的背后在于老师不断地质疑、激发、引导,这也形成了老师“促进学习”的三种形式:没有问题时进行质疑,有了问题时引导解决,获得成果时即时评价。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应该表现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这里的学生,指的是“每一个”。全员参与,才能实现全员学习。在当前大班额的情况下,虽不能落实对个体学生的个别教育,但完全可以实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因材施教,这也应该成为教师“备学生”的要求。如“杜郎口中学”的课堂,都实现了全员参与,这也是称之为一节好课的基础条件。
五、将各种语言能力的培养有效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课外知识
我们对学习材料,着重从“可用”来考虑,考虑的主要是能否有效地帮助学生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研究英语能力的意图,而所谓“挑战性”则主要是从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来考虑的,两者的差异是明显的
墨尔本大学Tim Mc Namara教授认为:英语教育并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一种交流工具,还应挖掘其更多的社会和文化功能,如培养学生的品格,发展学生心智等更深层次的价值。
六、评价应该以课标为标准,评价方式要多样,尤其要有利于学生的提高和发展
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学习反馈地过程,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及时应对学生的问题。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上,教师在整堂课中创造了很多评价学生的机会,比如当学生对活动过程做出回答时、小组活动时。对学生深思熟虑而又头头是道的回答进行有意义的表扬并加以强调,比如“你已说了很多关于……从你的回答中很显然可以看出……”等等。这些表扬帮助学生明白怎样的回答是好的,并怎样去重复这种回答技能。教师尊重孩子们的回答,赞扬他们的思维,有时还需要用声调的变化来影响学生。
结束语
Tell me,and I will forget.
Show me,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and I will understand.by...
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注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得当,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2]周亚.通过深层次解读文本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实践[J].2014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3]朱晓燕.《英语课堂教学策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2月第1版
[4]王笃勤.中小学教师教学策略书系《初中英语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5]鲁子问,唐淑敏.《英语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7月第1版
[6]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2002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