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措施

2022-12-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措施

聚焦课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简要回顾

我们之所以攀登,不是因风光的顶峰,而是为沿途的风景和永恒的过程。回顾乐清中学的整个赛课过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宣传动员 准备阶段(9月19日~10月10日)

自市教育局9月18日发布乐教科研〔2009〕8号《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赛课活动的通知》后,我校积极响应,将全员赛课活动纳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为切实搞好此项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乐清中学全员赛课活动领导小组,由叶文杰校长担任组长,魏樟庆副校长担任副组长,中层领导蔡宗乃、金华林、倪旭明、潘万杉、徐建荣担任执行副组长,中层领导班子和各学科负责人担任组员。领导小组的成立,使赛课活动一开始就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领导小组成员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充分研究我校的校情,精心策划设计了全员赛课活动方案。活动方案的制定,使活动一开始就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井然有序的赛程安排。

2.组织实施 赛课阶段(10月11日~12月12日)

方案制订之后,为使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学校通过行政班子会议、周前会、教研组会议等多个渠道以及文件分发、板报宣传、网络信息发布等多条途径宣传发动、舆论造势。活动组织实施阶段历时两个月,先后分高一、高二和高三三个年级组别分别赛课。本阶段教师赛课活动,共有165位教师参加,涉及 14个学科,其中语文组25人、数学组26人、英语组25人、政治组8人、历史组7人、地理组5人、物理组18人、化学组20人、生物组11人、体育组11人、音乐组2人、信息技术组3人、通用技术组2人、心理健康教育组2人。除了公出与病假等特殊情况外,不管你是普通教师还是校长,也不管你是青年教师还是快退休的老师,都参与到赛课活动中来。

3.成果汇报 展示阶段(12月17日)

以部分赛课获奖教师(22人)开课和省内名特教师互动评课或学术讲座为主要方式,以专家引领的方式总结提升学校全员赛课的水平。研究课要求根据乐中课改价值导向和赛课课堂标准集体备课,教研组磨课。并邀请温州市内外的名特教师和乐清市各兄弟学校的教师参加听评课活动。 开设研究课的教师有:语文:郭笑一、张一旦,数学:邵旭芬、施克满,英语:黄 引、卢玲丽,物理:林小慧、侯广军,化学:盛定华、方湘微,生物:郑浩晖、聂晓欧,政治:赵霞雯、吴秀兰,历史:陈春丽、刘柱,地理:刘丽萍、万晓虹,体育:许方港、郑维程,通用技术:张哲望,研究性学习:周佩。

4.深入研讨 总结阶段(12月20日~12月26日)

三个年级组别的赛课活动结束后,我们在第17周(12月17日)利用半天时间开设各学科全员赛课成果汇报研究课,并进行组内深入研讨,积极为参赛教师指出不足,为他们能够在赛课过程中发挥出实效课堂下的教学魅力而积极努力着。此阶段注重赛课的精度,要求人人参与研磨,发挥团队教研力量,打造出学科精品课。学科教研组对此次赛课活动全过程进行了认真梳理与反思(上交电子稿)。

45周岁以下老师分设一等奖(51人)与二等奖(95人),45周岁以上老师分设教学艺术奖(3人)和教学风采奖(16人),在第18周(12月21日)召开了总结表彰大会。

教学艺术奖与一等奖获得者上交课例电子文档,学校将组织编辑讲学案和优秀课例集。

二、主要特色

开局轰轰烈烈、过程扎扎实实、结果初见成效,尤其在以下五个方面令我们最为感动和骄傲:

1.全员培训

先培训、后赛课,边培训、边赛课,赛课前我们印发了《赛课培训资料》,并二次召开教研组专题培训会议。先后安排了以下培训讲座(ppt):

蔡宗乃《学习洋思经验 优化课堂教学》 叶文安《让亮点更加发亮》

金华林《我的课堂我做主》 邵齐红《我们实践 我们体验》

张金琪《教学考察反思》 林荣西《我们比较 我们吸收》

叶文杰《人在路途 且行且思》 叶文杰《课程成就学生》

蔡宗乃《聚焦课堂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魏樟庆《乐清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构想》

2.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是教师教学的素朴追求!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有效的好课?我们认为有效的好课应该是:教得有效、学得快乐、考得满意。以课堂的视角审视,教学是一种具有明确指向、一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实践性活动;是一种充满理性思想、情感交流和艺术创造的学习性活动;一种需要主体参与教师魅力和智慧共生的创造性活动。它要求:(1)“生活化”,让事实说话;(2)“给时间”,让学生看书读书;(3)“伸出手”,帮助学生整理知识;(4)“少开口”,给学生多思考探究;(5)“讲准确”,用有效知识武装学生;(6)“松开手”,指导学生开展活动;(7)“多微笑”,给学生以自信自豪。

为此,我们提出了乐清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1)调整教学关系,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舞台,并非老师展示自我的地方,获取同样的知识,我们主张让学生自己获取,而不提倡由老师灌输。(2)通过再造教学流程,寻找并删除无效教学环节。(3)通过对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以及教材整合,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4)问题应该在学生的手底下得到解决,课堂教学必须将落实进行到底。(5)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我们提出了乐清中学“全员赛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1)时间模式:“30+15”(老师讲课不得超过30分钟,学生拥有时间不少于15分钟);(2)先学后教,提倡把预习纳入课堂;(3)教师做学生学习的策划者、合作者、促进者;(4)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动起来;(5)关注中下学生,做到以优带差,以差促优。我们的口号是——打造自主有效课堂,向满堂灌开战!

3.微格磨课

全员赛课,重在参与,重在体验,重在研讨,重在实效,重在反思,重在激励。营造人人关注课堂、人人研究课堂、人人优化课堂的良好氛围,为了能赛出水平、赛出风采,研究教法学法,破解教学难题,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我校在开展全员赛课活动中,创新形式,活化载体,进行“磨课式”赛课。从10月26日开始,到12月12日结束,历时六个星期。所有的教师都要在微格教室里上一节课,一共139节。为每一位上课教师录制一节课堂实录,供教师个人和教研组教研磨课活动之用。在磨课中,教师不仅解决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更重要的是,通过磨课,锻炼了磨课教师的各项能力,磨课的过程,就是历练的过程。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好课,是磨出来的。当手磨出了老茧,就会成为好的庄稼把式;当刀磨出了利刃,战场上就会少流血;当课磨出了精彩,你就会成为一名成熟的老师了。如老师所讲:“磨课,这个平凡而熟悉的字眼,我们就在这一次次磨课中,磨细节,磨生成,也磨炼了自己。”老师说:“磨课过程是痛并快乐着,因为收获尽在过程中。在这两个星期的不断磨课的过程中,虽然我们被磨得衣带渐宽,被磨得人比黄花瘦,但是,我们这个磨课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觉得收获很多,感受很深。”

4.专家引领

“专家引领”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三大要素之一。在赛课中,我们努力建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的有效交流机制,深化对理论和实践的研读,以研究、行动、反思、合作有机结合的方式,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家悉心指导,不断提升教师学科和科研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2月17日,我们邀请温州市内外10位名特级教师来校进行“临床会诊,现场诊断”,找出问题及原因,帮助教师解答疑难,开拓教师视野,丰富教师阅历,增加赛课的理论深度。我们的很多老师在得知有温州市内外名特教师前来评课后,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展示自我的机会,他们化压力为动力,认真对待这次研究课,上课前精心备课、磨课,课后积极主动参与研讨,通过借助集体评课、个人的教学反思等途径,老师们发现了自己的长处,了解自己的不足,也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以往赛课,参与的是个人,听课的是几个评委,其他老师无从了解和学习。此次赛课的展现过程是开放的。在赛课会场里,坐满了来自各所学校听课的老师,或是疾笔奋书,或是侧耳倾听。听课老师这样说:“没有想到,这次比赛,学校鼓励我们只要没有课,就过来听,真没想到,笔记做满了一本。”名特老师说:“今天的研究课,开课老师给我们留下很深印象,而来听课的老师们的热情,也让我们同样深深感动。”

5.成效显著

2009年12月11日,赛课活动落下帷幕。赛课活动的掀起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来说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各学科老师们经过精心准备,多次试教研讨,为我们展示了一节节精彩生动、富有成效的课堂,每个人都享受着参与的付出与收获,充分展示了我校教师勤于学习、乐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通过本次活动,全校教师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各种形式展开的教学活动使教师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促进教师成长在课堂”的赛课口号在一次次的备课、磨课中逐步转变成现实。通过磨课、专家指点、课堂实战,得到的锻炼、获得的收获就越大,成长得就越快,通过赛课活动,我们一起见证和感悟了教师们的成长: 在此次赛课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授课老师的个人特色,有的老师长于教学设计,有的老师长于课堂组织;有的老师善于表达;有的老师善于启发;有的老师仪态优雅,有的老师板书美观;有的老师教具准备充分,有的老师课件制作精美……赛课活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赛课活动尽显我校教师的风采。

我们提倡激励为主,根据真实情况实行签名评价。赛课的班级、准备时间等由学校作统一要求,教师自主选择最能展示自己水平与风采的课题来参赛。赛课教师在准备阶段可进行集体研磨或请指导师。若教师本人对自己所上的课不满意,可以申请二度开课。赛课结果将根据参赛教师的表现分设艺术奖、风采奖等多个奖项。并按一定比例择优推荐参加上一级赛课活动。这次赛课欣赏到了一些好课,发现了一些教学新秀,如数学组陈梁老师、地理组冯建南老师、政治组吴秀兰老师等在今年温州市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

年龄50以上教龄30多年的陈星海、周庆益老师自动报名要求参加。叶文杰校长亲自上讲台赛课,他开的《中国与经济全球化》一课深受学生欢迎,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在赛课当中,乐清市三中、柳市中学、虹桥中学、大荆中学的老师纷纷赶来听课。这样大规模的全员赛课活动在我校尚属首次。在温州中学举办的温州市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大讲台上,我校副校长、教授级高级教师魏樟庆所开的《硅酸盐矿物与硅酸盐产品》化学课,我校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蔡宗乃所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政治课,网上有直播他们的教学过程,全市共有13个直播现场接收点,2500多名学科教师参与收看,他们精彩的课堂教学在温州市中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重要反思

“赛课”活动虽然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思考和研究远远没有结束。

1.存在问题

反思我们的课堂,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的素质,一些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课堂不活跃往往显得无能为力;二是教师教学语言素质,一些教师的教学语言不精炼、不生动、不形象,甚至不够准确;三是按照教材顺序教师一讲到底,缺少学生参与环节;学生小组活动自由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四是教师书写素质,许多老师连基本的板书都没有,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了基本的板书;五是教学资源整合的素质,一些课件对资源的整合、运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占用大量时间以PPT方式展示同类信息,学生眼花缭乱,收获甚微;还有,运用的时机没有安排好;六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少数老师是抱着还消极的态度去应对,随便搞一下,过去就算,一堂课下来,没多少质量可言。那么该如何解决呢?

2.有效教学

关注教师成长要从关注课堂教学做起,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优化教学行为、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入手,切切实实地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处理教材要“深入浅出”,而不能浅入深出、深入深出、浅入浅出,要注意区分四个不等式:教材深度≠教学深度、教材顺序≠教学顺序、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理论化≠教学理论化。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是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的教学,是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是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丰富学生的经验系统的教学,是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是那些能够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机会的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占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是造成学生厌学、负担过重、辍学、自信心下降的直接原因,课堂成为扼杀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场所。有专家曾对小学高段、初中、高中学生进行过样本为1168人的问卷调查,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有近20.8%的学生听不懂老师的讲解,76%的学生对教师过多的讲解不满意。心理学的研究给我们很大启发:当人们学习知识时,依靠“阅读”大约记住10%,“听”大约记住20%,但通过“说”能记住70%,“做”能达到90%。然而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听得多,说得少,记得多,做得少,因而,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从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做起。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安排全体学生参与,每一个问题都由学生们共同努力解决,每一个规律、结论都由学生们自己归纳总结,每一个实践活动都由学生们自己体验。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成立自学讨论学习小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学习责任依存关系,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讨论,使讨论经常化,自学讨论活动有充足的时间,使讨论得到深入。多一些创造,少一些模仿。教师经常性提出一些答案不唯一、不固定的有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空间的问题,组织一些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想创造、敢创造,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回答问题有新思路、新观点、新做法,能经常性积极主动地提出新问题。

3.教学反思

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是否得到提升,教师的自我反思尤其重要。教师只有进行自我批判性反思,才有可能距离专业教学标准越来越近。因为希望识别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虚心请求别人的批评,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而不是一种失败。交流既是一种经验,也是一种课程,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手段。有教育专家指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反思既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反省、回顾,同时也包含其他的教师、研究者的观察与反思。在过程中学会反思;在过程中学会研究。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实践智慧不断得到提升。要抓以下三个环节的反思:(1)授课前反思:怎样对教材进行重组?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2)授课中反思:怎样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怎样合理利用课堂内外的课程资源,课堂的评价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3)授课后反思:根据教学中所获得的反馈信息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并及时记录下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以及通过反思后得出的改进策略等,从而明确课堂教学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4.课例研究

坚持立足每个教研组、备课组的特点,引导教研组、备课组关注问题,研究课例,研究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可采取同课异构或同课同构方式进行课例研究。同课异构:由备课组中的所有教师共同选定同一课题,各自备课上课,同备课组及教研组内其他教师积极听课,上完课后探讨不同构思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得与失。促进教师在对比中反思,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课同构:由备课组中的所有教师共同选定同一课题,安排好备课组教师的上课顺序,不同教师上课的间隔基本为一天,具体程序如下:第一位教师备课——集体探讨——第一位教师上课--集体探讨——第二位教师上课……进行课例研究,为老师们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条件。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谈论的事件是自己亲历亲为,有话可说;课例所体现的意义正是自己在教改中追求的,不但应该而且也能够表达;通过对这些课例进行分析,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揭示某一侧面的教学规律。还有,精品课打造:由教师选择自己中意的篇目,将年段的班级都交由该教师上课,在不断的集体评课、教师修改教学设计中,反复打磨以形成一堂具有该教师“精品课”为最终的追求目标,以期提高教师借班上课后课堂应变等能力。

5.提升内涵

全员赛课,它是“忽如一夜春风来”,我们更该追求“万紫千红总是春”。它不是一场运动,我们应将其沉淀为学校日常的一种教研行为,做到阶段性与持久性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形式多样,细水长流,稳步推进,贯穿于整个学期的教研工作。 面对现阶段全员赛课所取的成绩和收效,展望下阶段工作,我们有理由憧憬,随着全员赛课的深化推进,它必将谱写新的华章。我们希望:“通过全员展课活动,让开放教学、开门听课、开诚布公、开心合作成为一种常规化的教研文化;让关注常态课教学、研究常态课教学成为一种日常化的教学文化;让教师对教学的追求、反思、历练成为一种普遍化的教师文化。”

当然,教师要提升自己,还得扩展阅读视野。读书是教书的必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永恒路径。要教书先读书,善教者必善学者。只读教材、只读教参、只读题集的教师,注定他们的教学缺乏底气、灵气和大气。肖川教授在《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中说:“眼界决定境界”。教师的阅读视野的宽窄决定教学境界的高低。

总之,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有阶段性的。一堂好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从实际出发,有步骤、分层次地提出要求,循序渐进地不断磨炼,才能造就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层次和水平。教师个人的成长不在速成而在养成,教师个人的水平不在记性而在悟性。我们希望新教师——力求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注重基本功的锤炼;观念的跟进,不断学习积累教育经验。青年教师——应该给自己更高的平台:观念与行为的转化、衔接更科学合理;能力与智慧的深度打造。骨干教师——要挑战自我,做更好的自己!注重智慧潜能的挖掘,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作者单位:浙江省乐清中学

作者:蔡宗乃

第2篇:“放水养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其中,健全的制度、新颖的形式、有针对性的内容、高效的参与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保证。校本教研文化关注全体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落脚点是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因此,有效性与针对性是教研文化得以形成的主要途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校本教研滞后于教育改革的步伐,会让教师产生“教研疲乏症”,教师抱怨多多,走过场、应付了事、集体磨洋工的现象屡见不鲜。针对现状,我们创新教研形式,将立足点放在教学和课程改革试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上,将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注重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作为切入点,把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高作为生长点,提出了改“鱼缸养鱼”为“放水养鱼”的教研管理新理念,着力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依托多种方式开展教研活动。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到位了,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研究中得到共同发展。

一、加强教研组文化建设

荀子说:“人之生,不能无群。”教师的研究是不适合单打独斗的,它应当活跃于某种特定的群体之中。基于这一点,我们加强教研组的文化建设,让教师的教研置身于群体的研究之中。

1.教研组设置讲究一个“实”字。首先充实各教研组人员配备。在配备教研组成员时,反复思考,认真筛选,合理配置,以“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标准安排成员。所谓“同组异质”是指在安排同一个教研组成员的时候,对各种能力层次、年龄层次的教师都要适当安排。每组安排2~3个专业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对各个年龄层次的教师确定合适的比例,做到老、中、青合理配备,促进各层次成员的相互融合与交流;“组间同质”是指在安排教研组成员时尽量考虑组与组之间的平衡,这能为激发各教研组的工作热情,对其实施公平、有效评价起到保障作用。由于教研组成员配置科学合理,教研组开展活动的实效就有了保证。

在做好组内成员合理配备的同时,还要配备一位优秀的教研组长。因为组长是一个组的灵魂,只有组长不仅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还有过硬的业务本领、精细的工作能力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教研活动才不至于“形同虚设”“顾此失彼”。对组长的配备采用聘任制,要求组长安排、协调好每一次教研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召力,使教研组活动更有活力和持久性。

2.教研组管理讲究一个“规”字。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教研组也必须有严密的制度做保证。我们通过自下而上的民主讨论,共同制定了各类制度。其中有教研活动制度:保证每两周有一次教研活动,做到每次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反思;有资料积累制度:资料积累及时,有价值、有个性;有组长检查制度:组长每月有侧重地检查本组教师的月、周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通过听随堂课检查教研活动研究内容的渗透和落实,及时作好记录与反馈,并作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考核的依据;有考评制度:组长对组员每月进行一次考核,学期结束时通过自评、互评、组长评、考核小组评等方式进行综合评定;有教研交流制度:教研组内每个成员都是主角,人人有责任把教研组建设成一个真正的教研实体。因此,要求每次教研过程中,每个成员要勇于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形成新的认识。

我们还制定了自身学习制度、三课(示范课、研究课、观摩课)评比制度、个人反思制度、教学问题积累制度等。制度制定后,在执行过程中,组长和组员、组与组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制度的有效执行保证了教研组活动的高效。

3.教研组活动讲究一个“研”字。教研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一直是教学管理的难点。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以往的教研活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形式化——不注重内容;(2)“研教分离”——不重视教与研的结合;(3)随意化——不明确职责。针对上述问题,首先,我们强调务实教研的思想,让大家意识到教研就是群策群力帮助教师解决教学的疑点或难点问题,变“要我研”为“我要研”。其次,组织开展一些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教研活动,以活动来引导教师。例如,针对教师问题意识缺乏,不善于在日常教学实际中捕捉研究问题这一现象,我们要求各教研组开展“问题意识”研究。如一年级语文教学一直存在拼音教学的大难题,新教材中汉语拼音教材编排有很大变化,试用以来,教师觉得难教,学生又要学拼音,又要识字,增加了负担,教学效果不理想。但教师未能思考如何领会编者的编排意图,搞好汉语拼音教学。这样,问题就在教师的无奈声中、抱怨声中伴随着师生,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通过教研组的引导,低年级组的教师围绕这一问题合力攻关,从教材、教法方面进行研讨,并取得专业人员的指导,初步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课例研究”也是我们要求各教研组开展课堂教学研讨的形式之一,其核心是努力创设一种有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在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课例研究”为教研活动指出了明确的主题,使教师的关注点落实得更细致,在课堂教学中更清楚自己的所为所求。

教研组利用集体力量进行教学研讨的方法,使得组内每一位教师更加自觉地钻研业务,相互探讨,各种活动的开展有力地增强了教研组“研”的氛围。

4.教研组评价讲究一个“励”字。评价是促进常规建设的手段,评价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教师执行常规的积极性,因此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是各个教研组关注的焦点。我们在评价时坚持运用激励性评价,纠正以往注重量的达成、忽视质的提升的偏差,注重对教研组建设的过程性评价。每学期开展优秀教研组和优秀备课组评比,对参与教研活动积极的教师,多提供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以此作为福利进行奖励,同时与教师期终工作考核及各类评优、评先挂钩。

二、依托多种教研方式

1.互动式教研方式。它包括教师间、师生间、家校间的互动。教师间的互动教研由授课教师进行说课,上课后进行自我反思,然后听课教师与之互动交流,在研讨中共同提高;师生间的互动教研,教师可以以学生为镜子,自我反思,自我选择和改进提高;家校间的互动是邀请家长听课、评课,让家长了解教学情况,征询家长对教学的建议和意见,促进家校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2.引领式教研方式。由专家、专业人员、领导、骨干教师充当引领人,如不定期聘请省、市专家和专业人员来校指导,深入课堂听课,与教师零距离接触,澄清教师观念,在理论和实践上给予切实帮助。再如举办校长业务专题讲座。校长的职责是为自己所管理的校园人群服务,即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所以他的关注点主要在课堂。校长针对深入课堂发现的问题,不定期举办业务讲座,帮助教师厘清认识,转变观念,提高教学能力。

3.专题式教研方式。即在教研中各教研组围绕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专题来源,一是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如上述提到的汉语拼音教学的问题;二是学校日常教学管理发现的问题。有时教师对新理念产生误解,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个别教师在课堂上不注重教,而一味让学生自己学,当“甩手先生”,诸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愿意和谁一起讨论就找谁”等成了时髦用语。针对这些误区,我们要求各教研组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这一专题开展研究。

4.会诊式教研方式。我们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存在的问题随时随地开展会诊式研究。教师发挥局域网的作用,把教学中的困惑、教学的热点问题等发布到网上,寻求解决的办法。如一位教师发了一个帖子:“你想对三年级的起步作文‘说三道四’吗?你想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吗?请于本周四下午第二节课到三(1)班教室参加作文教学诊治活动。交流、碰撞中,说不定会给你启迪,不要错失良机哦。”一张教研帖子发出去了,来参加的有领导,有各年级的教师,甚至有外单位的教师。在这里,没有约束、没有裁决,有的只是争鸣、研讨。大家没有顾忌,可以长篇大论,可以只言片语,也可以自始至终当个听众。交流的时候,大家各抒己见,甚至争得面红耳赤,气氛非常热烈,教研活动的效果出奇的好。

5.反思式教研方式。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写课后反思、教学日记,许多教师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及时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记录下来,并从深层次上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写出有质量的教学反思。如何让教师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我们要求各教研组在每组教材结束后,让教师在组内交流反思,结合教学中的得失,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效果展开理性的分析,在反复合作、研讨、实践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逐步完成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变。

6.说课式教研方式。分组教研时,每位教师进行说课,不但说教材、说教法,还要说理念、说学生,不仅注重如何教,还要关注学生的学。教师通过说、听、评、议等提高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说课在教研组举行还有其独特的好处,说的是本年级的教材、本年级的学生,可以与“同课异构”结合进行,共同的目标,不同的方法,各受启发,共同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作者:陈光辉 廖维群

第3篇: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呼唤广大教师通过教学反思促进其专业成长,教师的发展是一种自我反思过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不仅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而且也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教师专业成长应以反思实践为基本路径,反思实践对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专业成长 教学反思 反思实践 教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是伴随其一生的过程。那么,教师继续发展专业能力的路途在哪呢?

《学记》中有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可见,古人在一千年前就告诉我们教师专业发展的突破口——教学反思。当代美国学者波斯纳也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对日后的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我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写教育日记让教师终身受益。”我想教学日记就是现代教学反思的前身。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反思就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进步,它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那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

一、自我提问法

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如设计教学方案时,可自我提问:“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后如何处理”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内回答完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出现理解分歧等。这时,教师就应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怎样的策略与措施更有效”,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

二、交流对话法

教师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集体备课时,教师可以向同事提出自己在教材解读、教材处理、学生学习等方面遇到的疑点与困惑,请大家帮助分析、诊断、反思,并集思广益提出解决办法。

如:以前我上文言文都是串讲课文,怕学生不理解,一个劲地讲。通过教师讨论,我改变了教法。上此类课时,我先让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不会的字词、句子,学生互相提问,互相解答,这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反思:课堂上要大胆放手,要坚决贯彻以学为主的理念。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遇到教学中的困惑,同行的意见尤显珍贵。这样合作反思、联合攻关,可达到相互启发、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的目的。

三、观摩分析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多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并与他们进行对话交流。在观摩中,教师应分析其他教师是怎样组织课堂教学的,他们为什么这样组织课堂教学;我上这一课时,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的;我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们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从他们的教学中我受到了哪些启发;如果我以后教这一课时,会如何处理……通过这样的反思分析,从他人的教学中得到启发,得到提高。

四、总结记录法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学生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是否得到了富有成效的训练,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其成败得失的原因何在,还有什么困惑等等,追问一个“为什么” 并分析原因,把这些想清楚,然后再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而教学反思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呢?

1、教学反思实践是丰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桥梁。反思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教师的内隐知识外显化。知识外显化有两个好处。其一,可以为教师改变自身实践中的无效能行为做出贡献。一般来说,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都是基于自己的实行理论 (theoriesinuse),而不是采纳理论 (espousedtheories)。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基于实行理论的行为客观上并不总是理想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但他们却不自知。其原因在于教师的实行理论早已整合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难以清晰地划分出来,它们从教师意识的中心消失而变成了意识的背景。通过反思,教师的内隐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外显化了,从而使教师实践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信念、价值等 )又会回到他们的意识中心,进而为他们澄清自身行动所依托的不自知的实行理论提供可能。这很显然是有利于教师的行为改进的。每当教师的行为发生刻意转变后,其自身的实践性知识一定会增加。其二,可以使教师清晰地把自己的反思结果与采纳理论作对比,然后通过顺应或同化的方式实现采纳理论与实行理论的交融,而交融的过程其实也是理论和实践的对话过程。

2、教学反思实践可以提高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教师教学活动的5个系统(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产品系统和监控系统)中,监控系统是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的。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监控具体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具体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必依据一定的框架,包括反思的内容指标、评价指标和途径方法指标等。反思框架的设计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教师对自身及教学辨识力的过程,框架的落实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对专业自我的观察、检查、反馈、设计以及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计划、安排、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过程。而这两个过程中所涉及的种种因素都是构成教师监控力的必不可少的要素。由此可见,教师教学监控的核心是“反思性思维”,反思实践有赖于教师的监控力,反过来,教师的监控力在反思实践的过程中也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

3、教学反思实践有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指的是人对自己的认识,对自身与客体的关系和区别的认识及对人的价值标准的认识,它是在自我的发展过程中由人与环境或他人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我概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但是教学实践中的教师“深在此山中”,难识“庐山真面目”,教师对自身及教学的方方面面素质的认识难以做到客观准确,要么自负、要么自卑,这是“实践中的人”对自身认识易出现的偏象。而反思实践的行为是已“跳出了山中”的行为,自身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就成为教师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重要依据和前提,当事者会以旁观者的眼光审视自己,再加上高质量的反思还有主动参考别人的意见,同事们的赞美和肯定,积极的评价从而提升教师的自我价值,获得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动力,这就使教师能尽可能地认识一个客观的自我,在相互比较,相互评价中,不断调整自我,使自我概念朝着积极方向建构,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

4、教学反思实践可以锻炼教师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案例研究是教师反思教学研究、教学成败得失,积累教学经验的一种新的极好的载体。它贴近教师工作实际,教师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读者也愿看。经常研究教育教学实例、撰写教学案例研究文章,能使教师从失败和成功中获得教训和得益,对教师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做医生,积累的病案越多,经验越丰富,医术越高明;当律师,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典型案例;做教师,收集的教学案例越多,经验越丰富,教学水平也就越高。

反思都要依赖于“记录”,通过“记录”教学活动的成功的经验、学生的表现、出现的问题、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失败之处等,使我们从失败和成功中获得教训和得益。要想做好一个案例,案例描述可以是一节完整的课例,但更多的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精彩片段,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多么深刻,故事多么复杂,都应以一种有趣的、有声有色的、引人人胜的方式来记录。社会学家卡耐基先生说得好“具体,具体,再具体”.即使要概括记叙,也千万不要忘记“细节,细节,再细”,因此教师在这过程中逐步提高了文字书写能力。

写教学后记时必须遵守如下原则。一是,及时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感悟,往往很难长久地保持在记忆库中,特别是灵感性的东西往往转眼即逝,因此,课后应该及时做好记录;二是,真实性。教学后记贵在求真,贵在一分为二,做到所述事实真实,剖析问题一针见血,分析教学实事求是,切不可为了应付检查而自欺欺人。三是,服务性。做教学后记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全面反思,查找差距,提出改进意见,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无论怎样写、写什么,都应该有利于新一轮的教学过程。因为教学后记既是上一轮教学过程的延续,又是新一轮教学过程的高质量准备。

如同学生的成长“是他自己的事情”一样,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外在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完善的过程,意识到教师主体的积极参与对教师成长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惟其如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反思,善于反思,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才会有利于提高与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善于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才会加快自身的专业成长。教师只有发挥反思意识,把自我的发展看成是必须和必要的,才会努力地去发展自我,建构自我,从而不断促进自我学会学习,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才会有本质性的提高。最终,才能使教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张立昌《教育研究》 2001年第12期

[2] 《论教学研究》 李定仁《教育研究》 2003年第11期

[3] 《教师专业发展新理念》 张俐蓉 上海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

[4] 《教师专业发展之校本培训的研究与实践》 魏樟庆 华师大出版社

[5]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 李康,李猛,译,北京:中心编译出版社,2004.44.

作者:徐飞飞

第4篇:教师专业成长计划提高教师实践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高教师实践智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成长计划

近五年来,我校共有20多名新教师进入教师队伍。这批教师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我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普遍不够扎实,专业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为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快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步伐,提升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学习即提升。

教师能够透过日常工作的表层,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提出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问题,是需要较丰厚的理论功底的,因此提高理论水平提升教育教学理念,对于教师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1、将“学习”变成一种需要。

教师自身学习主要的途径是:向书本学习;向同行、专家和学生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向网络学习。一位哲人说:教师本身就应是一本书,教师唯有让读书成为习惯,才能书写好教师这本书。为此,我校把每周五4:20—5:30为教师的法定读书时间,学校还为每位教师准备了3个本:学习积累本、教学随笔本、问题积累本。学校还明确提出了四项基本阅读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至少阅读一篇教育教学研究文章;每位教师每月至少阅读一本教育教学刊物;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每个学校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全员参加的读书报告会或读书论坛。”学年初,制定学年读书活动计划,对读书活动做出统筹安排;学年中,组织教师开展读书活动,阅读领悟,积累反思;学年末(暑期),举办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读书研讨会,研讨交流,共同成长。

2、让“碰撞”搭建起互助的平台

教师群体有着丰富的资源,每个个体都有自身发展的优势,一位哲人说过:你给我一个苹果,我再给你一个苹果,结果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我学到你的一个长处,你又学到我一个长处,那么,我们两个人都有了两个长处。要为教师搭建这样的碰撞平台,使教师之间“资源共享”。

我校将在每月的下旬举行一次教师论坛,为教师搭建了碰撞交流的平台。各场论坛的主题都源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和遇到的问题,教导处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梳理后于每月的中旬发在各年级邮箱里。教师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决的办法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们用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大量案例,相互补充、相互借鉴比较全面地总结出了适合学生的提出问题的各种方法。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方法进行碰撞、比较寻求最佳的解决策略。在此基础上,形成文档存在教导处邮箱里,以备《和我产生共鸣的文章》选用。

3、使“引领”成为一种导向。

教师受自身素质水平的制约,对科研的认识和操作水平会有较大的差别,“专业引领”可以帮助教师摸清方向,给与正确及时的指导,避免教师过多的走弯路。专业引领要对提升教师教育理念和解决教师教育实践中的困惑、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2008—2009学年,学校将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次赴上海、杭州、北京、南京、郑州等地外出学习听课,开阔视野,激活思维。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校后进行汇报交流,把新鲜的教育教学营养输送到全体教师心灵。通过了解教师学校还将有计划地邀请专家到我校讲学,讲授的主题主要是围绕“新课程我们如何备课” “30分钟的阅读课孩子应怎样上” “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只有学习成为教师自身的需要,教师之间交流具有实效,适当适时的引领,教师的事业才能焕发迷人的芬芳。

二、竞争即提高

围绕教师培训、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朗读大赛、教师粉笔字比赛、教师书画展,教师演讲比赛、教师读书交流、各科教学赛讲等,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教师学习交流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1、让竞争成为教师成长的捷径。

在3月、4月连续举行师生书法比赛活动,在周一例会和周五的学习时间各年级的任课教师和本班的两名学生参与比赛,比赛内容分为硬笔和毛笔两项。师生各展书写技能。通过评委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

2、让随考成为一种制度。

这学期在每月的考试中,除了正常的学生外,还会多一群特殊的考生,他们便是三小的各科任课教师。教师随考,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变,我校抓住了这一有力时机,在教师随考制度上遵循三原则:一是教师随考遵循师生“同一时间、同一试卷、同一标准”的“三同”原则,为新课改提供了统一课题;二是教师本着“放下架子,从学生做起,铺下身子,从基础抓起”的原则,透过试卷看学生,换个角度看自己,既能改善师生关系,又可转变教学观念;三是在与学生“找差距、比成绩”的过程中,能深入反思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师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搭建良好平台。

3、让博客伴随教师成长。

我校想建立一个“教育实验博客群”,教师借助博客通过撰写教育反思、参与教研讨论,将教师头脑中原本模糊的、一下子难以言传的知识、经验、体会等通过文字方式记载下来,并随着个体经验的丰富不断修改完善,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老师们在博客群中不但展示自己的文章,而且对别人的博客进行点评交流。散落于教师个人电脑各个目录和文件夹中的电子教案、课题、论文、课件等,上传至优势网预置的资源分类体系,并以WEB网页的形式保存,实现更有条理性、系统性的存储、读取和展示。博客点燃了教师内心激情,在博客中教师感受到被关注,被重视,被鼓励;在博客中教师体会到职业幸福感。

三、问题即课题。

课题的确立首先要着力于解决问题,只有通过研究解决教师的困惑或疑难问题这样的课题才会受到教师的欢迎和认可,才会使教师努力进行实施和研究;课题的确立其次要着眼于热点问题,关注热点,能及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同时能集思广益,借助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产生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见解。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跟踪分析、教师个别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全面了解和反思几年来的课改实验,最后确定教师所研究的课题,也叫微型课题,微型课题研究起来很简单,它的选题源于教师教学中最细小的问题,如新课的导入、课堂提问、作业设计、例题选择都可以研究,它研究的周期短,见效快,可以是两周,一个月,最多一个学期,只要能解决问题就行,这些看似很简单的研究为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和充足的水分。

四、教学即研究。

教学活动是教师最经常、最普遍的行为。抓住教师教学,使每一节教学都能成为教师研究的案例,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研究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1、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课前制定计划,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要有问题意识,结合学生实际制定计划。我们将常规备课转化为问题解决式的教研活动。教师结合下一周的教学内容,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使教研活动尽可能贴近教师实际工作,将问题解决与课堂教学之外,解决教师的困惑,力争让教师们“解渴”。同时强调课后反思纪录,要求教师要把自己遇到的教育问题或困惑,教后及时记载,把问题发生之后,又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在解决过程中是否发生了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事件,记录下来。在自我记录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回过头来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改变以往的教案检查工作,加大预案的应用价值,特别要求教师将教后记变成教师反思教学的重要过程。要求教师可以用“当时我想„”、“现在想起来„”、“如果再有机会上这节课,我会„”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教学重建”的考虑。

2、“同课异构”应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教导处要求教研组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带领组内教师加强教学环节的专题研究,做到教研活动的经常化、专题化、系列化、特色化。

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研讨课,针对研讨主题,通过备、说、讲、评、思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做到研有所得,研有所获。3月、4月在教研组内开展“同课异构---构建理想课堂”活动,通过教师们的同备、同说、同讲、同听、同评一节课的5个环节,探索不同的课堂模式,构建理想课堂。此项活动按照“针对疑难,确立课题---同备共说,集思广益---既讲又听,取长补短---评研结合,反思提高---建立文档,资源共享”五个步骤进行,实现教师群体之间的合作探究,共同提高。

3、让特色成为教师的一种追求。

我校将在5月份进行教师的教法学法研究——“特色杯”公开课大赛。教师们在开学初选定自己欣赏的教育名家的教学模式,学校根据教师的需要为教师买来这些教育名家或大师的光碟或教学设计,教师列出观看的计划,有意识地进行模仿和借鉴,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特色杯”评比中,学校还制定了评课反馈卡,当场评课。为让教师本人予以借鉴,学校还利用实课录相,给教师们回放,促进大家互相学习共勉,使广大教师课堂教学精益求精。

五、梳理既成果

教师成长档案袋作为一种被实践证明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系统性、规范性的记录整理教师职业生涯中个人“教案设计、发表论文、教学反思、研究课题、工作计划、成果荣誉、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让教师体会到职业成就感。 教师档案袋在规范化记录个人教学积累和成果荣誉的基础上,展示个人的生命历程、成长轨迹和职业生涯,促进教师相互加深了解。

我们相信,在学习化校园的创建中,全校教师一定会在不断的探索、学习和创造中锻造自我,真正感受到投身教育所涌动着的生命的意义。

第5篇: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抚宁二中:甘丽英

新课程要求从以往无专业特征的“知识传授者”、传统的“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具有一定专业精神的“研究者”、“专家型”教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只有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才能发现教学中的困惑,发现的问题越多,自己解决问题的的能力越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就越能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能使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促使教师向由单纯的“教书匠”、“传道者”向“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的角色转变,可见反思性教学是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的重要途径。

教学反思即教师在课后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掌握的信息进行反思,把教学中的成败、得失以及学生的困惑、见解记录下来,作为今后教学实践的借鉴,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和教学效果的过程。这是一种对教学过程的自我反思,带有自我诊断,自我提高的作用。

通过教学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检查和记录备课中疏漏,发现练习方法或教学手段中的问题,找出原因及其解决办法,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可以通过定期分析整理,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避免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促进教学向最优化方向发展。现就影响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重要因素,结合教师教学能力单项教学能力文本的解读和学习,探讨一下如何写好体育教学反思的几点想法以及写体育教学反思对于体育教师的成长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写体育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一名优秀的教师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

(一)、写体育教学反思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如果一名教师只满足于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他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相反,一名教师,无论教学能力起点如何,如果他能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就可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但是,在中学体育教学工作中,由于体育教师课时任务较多,一般每周要达到16-20节课,同时还要组织各项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等,造成部分体育教师只重视课前的备课,而不注重课后反思,不善于课后动笔修改教学环节,仍然按照原先的教案在同轨班教学,甚至还有些教师多年重复使用一个教案的现象,很少去反思自己教育教学行为,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其实,每一位教师在

上完一堂课后,总会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课后反思及时把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之举、失败之处、教学灵感、创新教法等不断总结积累,找到反馈的信息,在二次备课中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调整,如:教学设计、练习密度、运动负荷、场地器材等,以便在同轨班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二)、写体育教学发思有利于体育教师养成分析反思习惯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每一次认真的教学反思,都是总结经验,改进不足,自我提高的过程。课前备课无论多么详细、多么周密,它处于教学预设阶段,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学生情绪变化、学生参与程度、师生互动情况等等,不可能与课前教学设计一模一样的。因此,我们在每一节体育课结束后,都需及时进行体育教学发思,积极反思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与失,及时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在反思、实践、再反思过程中,逐步养成自觉反思习惯,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三)、写体育教学发思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课堂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学,是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目的,教学环境从教室移到操场,学生活动范围变大,且活动兴趣各不相同,使体育课堂教学具备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教师在备课时是很难准确预料和判断的。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总会有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举动,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虽然在体育课堂上也不乏有急中生智而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功效的惊人之作,但更多的随机应变后使教学留下了不堪回首的败笔,难免总会留下诸多遗憾。通过课后反思可以让我们对每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找到反馈的信息,思考课堂教学实践中每一个环节,使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更科学、更合理、更积极、更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体育教学发思则在一定程度上能让我们轻松应对体育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意外,合理运用课堂上各种动态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例如:学生对学习广播体操积极不高,练习中无精打采、有气无力等,甚至有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害怕上体育课的现象。我们在体育教学发思时就要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可能是连续学习广播体操,失去了好奇心和新鲜感等等。教师只有找到问题所在,及时改变调整教学策略,并关注学

生情绪变化,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形成积极的心理,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和释放。

(四)、写体育教学发思有利于体育教师积累经验、转变观念 每一节课结束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回顾教学实践过程,如教学设计是否恰当、教学方法、手段是否有效、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合理的、积极的,超出课时目标之外的、隐性的等无法预料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是如何及时捕捉引导进行生成性教育的等等。同时,我们在体育教学发思中还需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反思教学中得与失。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我们要回顾、梳理和剖析教学实践中这些不足之处,吸取教训,重新设计,可以在以后教学实践中得以改进和提高。

2、反思教学中闪现的瞬间灵感。课堂之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去捕捉,就会时过境迁烟消云散。

3、反思学生的学练情况。每节课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回顾课堂上学生学练情况。诸如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动机是否被激发、兴趣是否被调动,教学上哪些环节学生做得比较好,哪些环节学生做得不是太好等等,所有这些教师应及时记录,有针对作进一步的调整,从而使二次上课更趋于有效性。

4、反思场地器材的布置。教师根据教学实践情况及时调整场地器材布置,排除有干扰或其它一些不合理的因素等,从而使得场地器材布置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我们只有通过思考和研究,在思想碰撞中不断积累研究素材、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五)、写体育教学发思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 教案是教师上好体育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思维过程的轨迹,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方案,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它重在课前预设,无法准确捕捉、判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隐性课程资源。我们通过体育教学发思进行二次备课,积极反思,重组教学实践中生成的各种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避免走弯路,有利于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提高。因此,提倡我们体育教师将课前预设与课后反思相结合起来,对原本教案进行修改及补充,这种植根于真实的课堂并辅以理性分析的教案撰写,对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意义非凡。实践证明,体育教学发思有助于教师立足教学实践,深入钻研教材,反思、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怎样写好体育教学反思,要注意以下几点:

教学反思说到底是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内省和剖析,从而进行自我调控的过程,需要的是自我意识、思维习惯和批评精神,采用的写作手法是纪实性的。从理论上讲,教学反思应该

每一节课后都要写,但是,目前体育教师工作量比较大,我们觉得体育教师只需要每一节课写好教学小结,每天写课后教学反思。写教学反思切忌空、浮、杂,也不能看成是任务应付了事,应该做到:

第一,实话实说。一节课下来,教学状况教师应该是心知肚明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学生体能的发展情况,多少学生对这次教学感兴趣,多少学生学习存在学习能力障碍,自己的教学组织、教法运用是否合理,教学过程中自己在哪方面有了新的设想,在哪方面做得还不成功,学生提出的问题哪些是有效的,哪些学生在学习中表现特别,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并进行一定的思考,以期在往后的工作中周密考虑,少走弯路。

第二、反思成功之举。教师可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如,临时应变得当的各项教学措施,恰当的比喻、新颖精彩的导语,引人入胜的情境设计,直观有效的教具使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科学地利用场地条件开展有效教学,某些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的渗透与应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并进行一定的总结和提升,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

第三、反思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是提升自我的重要步骤。不是说等我们的教学出了大问题,出了教学事故了才需要反思,反思反省自身的行为,不能空泛,总是说什么“教学思想不先进”“教学理念有待提高”等等的话,需要认真思考、仔细琢磨,例如,我们设计的教学情境是否真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我们的教学情境设计中的那一部分感兴趣,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是否一定需要探究性学习,学生在分组学习中有了哪些表现,分组学习怎样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学场地器械的利用是否合理,教学中的安全还有那方面关注不够,自主性学习时学生的组织与管理怎么办,怕学生管不住是不是总是让学生围绕着我们自己,我们的讲解学生真的都听懂了吗,采用哪些辅助手段可以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等等。通过及时地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改进教学新思路,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

第四、反思教学目标设定。要看教学目标定位是否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力为基础,是否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体能发展和情感意志的培养上得到有效提高。通过教学反思我们的目标设置那些是清晰的,那些是可以达成的,那些目标的检测是可以具有可操作性的。如果,不能达成,我们就需要思考,目标是否定得太多、太大、太空。很难达成也很难检测的目标、以及与教学内

容直接性关联程度不高的目标要慎用,要通过这样的反思使我们的教学目标设定能够真正地引导教学,实现目标引领内容的体育新课程思想。

第五、反思教学机智。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师生活动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例如,教学方法设计的改动富有科学性,场地条件合理利用为了更好地辅助教学,练习方法的改编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巧妙的语言引导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或活动方式和练习次数出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等等。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会因时过境迁而遗忘,令人遗憾不已。

第六、反思学生见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就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闪烁“智慧的火花”,即兴表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学生的“表演”有时牵强附会,有时令人深省,此时,教师应当肯定学生的表现,思考学生这种表现的根源,课后要及时地把学生独到的见解、精彩的表现记录下来,进行反思,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得的素材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同时也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第七、反思师生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互动的过程。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法运用、教学情境创设、教师的教态和仪表都直接作用于学生,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相反,学生的认知能力、运动能力、运动体能、运动爱好、个性特征也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牵连。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反馈,将师生双向的表现与活动的情况作客观分析,对“师”与“生”的情况作更全面的把握。教学效果好与不好,不能简单地说“学生有没有配合好”,要反思是否了解学生的个性、爱好以及他们对于相关内容学习的经验和学力基础,没有顾及学生的想法与感受,要学会从教师自身上找原因、求对策,寻找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策略。

第八、反思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我们需要静心沉思,思考一下这堂课的得与失,学习材料的提供、活动情境的设计、组织方法安排、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是否有新的生长点或者遗留点,教法上还可以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体能训练是否到位等等,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学生反馈出的信息及时记下,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然后再考虑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三、体育课后小结和体育反思的区别!前者是前提和基础,或者是提炼和升华,从细节入手,重视写好每节体育课的小节。

第一、课后小结与教学反思相比同样要写“实”。要有针对性,可以选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有重点的反思,不要面面俱到。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形式或一种负担,相反,应该把它视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记录的内容必须真实,对今后的教学有促进作用。

第二、课后小结与教学反思相比同样要“快”。要及时写,只有及时才能把教学中的问题、心得如实地记录下来。否则,随时间的推移将会逐渐淡忘。同时也要注重贵在坚持。写课后反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贵在坚持,日积月累。

第三、课后小结要与教学反思相比关注的内容大致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课后小结的撰写不需要像教学反思那样“深”。主要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外,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教育教学理论适当地、简单地进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求数量,但求质量,有感则长,无感则短,切中要点,避免形式,能表述清楚存在的问题就行,不必要求多少字数,少则几十个字,多则一两百个字。

总之,教学反思的过程,既是教师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他们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乏味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教学反思教学能力

第6篇: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摘要:反思是校本教研的核心,每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问题。逐渐地使教师由经验型教师转变成学者型的教师。同时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反思校本教研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 “吾日三省吾身”。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这几句话说明了人要进步、要成长、要发展就要反思。我们从哲人的观点可以看出反思的重要性。今天在全国上下都大力提倡的校本教研中,反思是校本教研的首要核心。可见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反思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学会静下心来不断叩问自己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因为只知道重复,一味照搬,教学工作只能是“年年岁岁花相似”,绝不会出现“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新气象的。也只有反思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为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美国心理学家吻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在校本教研中,“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最基本的核心要素。自我反思是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校本教研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活动中的行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各个方面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反思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我们所说的教学反思不仅仅指教师个体的反思,又包括教师群体间共同的反思。归纳起来,反思应该分这样几个方面:

1、反思教学设计,也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前反思”。指的是教师反思在教学中是如何收集、加工信息和做出决策的;做出教学决策的基础,包括情感体验、信念,价值观和道德等成分,如教育目标是否合理等。它深刻地影响教师对情境的理解,影响到所关注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方式等。同时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行之有效。

2、反思教学行为,这是教学过程中的“行动反思”。指的是反思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地说反思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包括反思教师自己的教学态度、行为、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最终达到教师会教,学生会学的目的。 (1)反思教学态度、行为 。为了更好地调控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自然要对自己的已有态度、行为习惯进行重新审视和考察,检讨自己的教学言行。教学是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认知、达成教学目标的师生共同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行为的合理与否。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一般包括:教学行为是否明确;教师的课堂活动是否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教师能否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在教学中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等。(2)反思教学策略 。抓住教学策略的反思,就是抓住了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反思,抓住了教学方法的运用如何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反思。如可以反思这些方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教学策略,如何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策略等。 (3)反思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

通过这种反思,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问题。教师对成功的经验归纳整理,作为自己成长的动力,教师对问题性经验作批判性分析,这样他就能主动地将与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重审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教学问题。按照教育家杜威的说法,当教师进入反思时,应该是自觉地、

积极地、心甘情愿地思考自己的行动,即使不会令人满意或非常劳累也会坚持不懈。

3、反思教学效果。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后反思”。主要反思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及未能达标的原因,将来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等。从而达到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养成每位教师对自己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研究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对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的教学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使教学和反思有机结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

总之校本教研中的“自我反思”不仅仅是回忆或回顾已有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而是要通过教学主体的不断探究、质疑,找到其中的问题和答案,审慎地考虑教学实践并不断矫正不正确的教学行为,是合理地进行自我评价,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指导未来的教学行动,这样使自身的教学具有发展的价值、创造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价值,使自我经验型的教师发展成为学者型的教师。同时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姓名:白芮鸿

作者单位:河北省易县教研室

邮政编码:074200

联系电话:13603249295

通讯地址:河北省易县朝阳路阳光国际1101号

第7篇:“同课异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修武县王屯乡前董村中心小学 薛春林

所谓“同课异构”,即不同的教师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基于自己的理解、已有的教学经验、教学风格、教学技能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呈现具有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和特色的课堂。它是共性与个性、内涵与外延的和谐统一,教师在比较中反思、交流、碰撞升华,提高课堂驾驭水平,增强授课技能,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一、“同课异构”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交流的平台。 课堂教学改革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而“同课异构”活动给广大教师提供了交流展示的机会;为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家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搭建了学习的平台;给我们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同课异构”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研究的案例。 教学活动是无法独立于教室文化脉络之外,成功的教学有赖于教学者对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教学现场进行有效率的教学决策。教师每天在课堂上做出无数的教学决定,而且通常是要依据当时复杂的现实情况来判断如何做最好,没有所谓的正确的或单一的最佳教学决定适用于所有的课堂,“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这样的决策提供了讨论和学习的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景等,这对教师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同课异构”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感悟。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个人的感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实践知识和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智。“同课异构”活动中的相互听课或者是个人用不同教学设计上同一个内容的过程就是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而这些体验和感悟通过教师个人的思考与实践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达到促进教师发展的目的。

四、“同课异构”为教师教学思维的碰撞和激发提供可能。 评课活动是智慧的碰撞,思想的共鸣。大家没有资历的顾虑,没有心理戒备,各抒己见,对课堂环节逐一点评,细致入微,或争论,或共识,真正做到了心灵相通。所以,“同课异构”就是让我们围绕一个特定的课题,围绕教学设计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行探讨。“同课异构”能引发教师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真是“同课异构,异样的精彩”。

五、“同课异构”实现群体智慧在个性课堂的生成和张扬。 因为每讲一课在前一周集备时粗略的商讨过,所以,在教学流程和主要教学内容上基本一致,只是在新知识处理上和课堂设计上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分别依据所教班级学情的不同,相应进行相应的改动,展示了不同的教学风格。这充分体现出了集备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求同存异的优势,使课堂教学的讲台成为教师集体智慧与个人才华和谐结合的展示平台。

六、“同课异构”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对于同一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教学模式达到了相同的目标,诠释了同一个主题。目标明确,传授知识细腻准确,对知识点的处理扎实、到位。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合理。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注重探究活动,师生交流频繁,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实际背景素材出发,围绕素材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真正做到了把“教”堂变成“学”堂。两种模式,各有千秋,双花齐放。

总之,“同课异构”中的“异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通过不同的教师或者是同一个教师用不同的设计上同一节课这样的手段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更好地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了解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情景、发现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等,来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本土化、实战化的有效途径,值得坚持做好。

第8篇:以校为本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新课程给教育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与课程、学生、学校共同发展,教师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与优化,教师的专业技能要不断提高;学校不再只是教师任教的场所,更应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舞台。面对如此形势,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要如何应对教育改革的挑战?所以,在学校管理中,我们提出:以理念为导向,以学习为根本,以制度为保障,立足农村实际,充分发掘各种资源,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下是我们平时的想法、做法和反思。

基本理念

理念是导向。从一开始我们就认为“关注学生必须同时关注教师!”。众所周知,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但同时也指出一个关键环节,教师是这场改革的具体实施者。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能否跟上。坦率地说,如果忽视了教师,而一味追求关注学生难免会有筑造空中楼阁的现象。基于此,我们坚持以三个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探索与实践

要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习是根本,实践是关键,制度是保障。

一、寻求活动新形式,促进交流共发展。

师素质的提高在课改背景下日益凸显其重要性与紧迫性。而有效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读书做笔记这么一个层面上,更应该体现在具体的探讨交流和展示的活动中。

1、每周论坛——开辟交流平台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经过一阶段的学习思考与策划准备,结合课改要求与学校实际,尝试开展“每周论坛”活动,制定了《“每周论坛”活动细则》,确定了活动目标、内容、计划、形式与要求等。同时召开了校委、教研组长联合会议,认真选定了学期论坛的大主题如: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根据学校大主题确定主讲话题。如:《让班级活起来》、《论持久战——班级学生自主习惯的培养》、《自主、自律》„„把每周一下午第三节作为交流探讨的时间。活动采用专题讲座、漫谈交流等形式,话题涉及教育热点、实践发现、学习反思、困惑对策等进行交流。在“每周论坛”活动中,还设置了主持人、主讲人,这个设置意味着一种责任的下放。责任感驱使主持人主讲人认真思考问题、捕捉信息、加强学习、勤于动笔。教师在这个过程的锤炼中,获得较佳的状态并展示了自我,从而感受到一种快乐,一种成就。

为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让“每周论坛”发挥作用,成为构建学习化校园的一个辐射源,作为一校之长,我们强调了几个要求。

人人参与。这也是一个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对这项活动不回避,或主持、或主讲、或记录、或漫谈、或争议思考„„人人参与,那就意味着这项活动做有所值。

认真准备。“思考”是准备的关键之一,能否真实地去反思教育的现状、问题,不敷衍了事,决定着活动的实质性效果。这不仅影响工作成效,从中也从另一个层面展现教师个人内心深层的另一种工作品位。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要求主讲人要提前一周把讲稿送交主持人审阅并共同交流、完善,以确保发言稿的质量。

联系实际。言之有物,言之有效,关键还得联系实际。教育的现实性,要求我们谈论、思考的东西必须是现实而非空洞的,故其内容应来源于学习心得、实践发现、困惑反思,范围包括眼中的学校、班级、课堂、家长、学生等等。一句话,在我们的身边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学以致用。即借鉴与应用。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这不仅是一个学习要求,也是一个工作要求。理论必须以实践来验证,学是为了用,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了现实中的教育服务——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如何在交流中借鉴,在反思中改进,以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教育。这一点是“每周论坛”的归宿之一。

“每周论坛”活动的开展,开辟了教师交流新平台,突出了参与、交流、探索、争鸣、促进、发展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学校学习氛围的形成,对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现实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每周论坛”不但是教师学习的交流平台,更是教师参与的锤炼天地。

2、研训结合——提高教研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门面。只有教学质量得到保证,学校发展内涵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能够得到验证。所以,我把校本教研与校本培训有机的相结合起来,构建“学习——交流——行动研究”的校本研训模式。校本研训立足于教师参与学习、交流和实践,开辟具体的载体或平台,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源于实践,服务于教育,以此引导尝试行动研究,推动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实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研训以 “学习”为基础,与“走进大师”教育阅读活动相结合,与“课题研究”相结合 ,与教研交流相结合,与“教育教学反思”相结合,促进内化学习。

教研方面,各教研组固定每周有半天的教研时间,全校确定一个学期总的教研主题,教师根据学校制定的大主题和本班实际确定自己的子课题开展研究,教师定期以公开课的形式就该课题研究情况向教研组做汇报,并为大家做本课题的专题讲座。教研组结合公开课的实施情况也向教师提出建议,以便更深入地做进一步的研究。学校从说课、集体备课、开课到评课,规范了教研活动流程,并围绕主题规范整理形成各环节文字材料。如围绕教研主题,结合课例,开课教师需要撰写说课稿、教学设计、教后反思,组织者则要整理教研记录、教研小结等各种材料。在活动中,教师感受到教研是一个严肃而认真的工作,从而行之有效,言而有物。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合作交流,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为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理论水平,我校以“材料集成”为手段,促进教师系统整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先后整理汇编了《关注》、《耕耘》等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手记、心得体会与学校教研材料汇编。

3、撰写手记—— 促进反思

手记是成功经验的积累和失败实践的反思。教师在手记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发现不合理因素;在反思中,不断获得体验,积累经验,改变做法。为此,我要求教师每周至少撰写1篇教学手记,并作为学校常规每月自查的一项内容。同时,为鼓励与推动,我们汇编了教师教育手记集《耕耘》——教师手记选、《关注》(白埕小学教师手记选)、《蚂蚁的触角》。

4、网络信息—— 拓宽交流渠道

整合各种教育资讯,构建校园信息库,给教师提供跨时空多领域的学习、展示、交流、合作的平台,这是学校适应信息社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们是架设宽带网,让电脑发挥作用,致力使教师个人资料、学校工作资料规范合成。一方面使教师在信息集成中得以锻炼;一方面促进教师开放交流,资源共享,拓展教师交流空间,增加学习渠道。同时通过网上交流,又展示了自我。网络建设又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块活动阵地。

二、尝试课题探究,促进工作转型。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是学习者、研究者。教师的工作转型,课题研究是一个有效的媒介。

1、课题引入—— 提升探究水平

引进的优势就是指导相对到位,资料相对丰富。几年来,我们有三个教师参与了“作文生活化”(国家级课题)、“发展性评价”(县级课题)、“构建学习化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县级课题)的探究活动。

2、课题创生—— 提高探究质量

“自主-导行”是我们在学习工作摸索中感受创生的。目前,我们还在围绕这一主题,指导教师尝试从“我带同学学”课堂教学新模式、“自主-导行”少先队管理新方式等主题进行了相应的探索。

我校潘全兴老师为改变学生的学习理念,凸显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创设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的提高。通过反复思考,尝试了“我带同学学”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确定了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教师导入——宣布带学顺序——学生带学、教师相机指导、点拨、引领——教师对学法、内容进行小结、总结。学生在课前须先报名,然后确定带学内容,再商决学习方法、选择学习方式。教师课前只做到协调带学内容,帮助确定学习方法和方式;课堂上指导、点拨、引领深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领突破重难点。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个性化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该教学模式多次在县、中心校做典型课例推介,并受到一致的好评。

3、行动研究—— 促进工作转型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然而农村小学教师又存在理论不足和受时空制约的弊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我尝试了行动研究的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以问题攻关为主方向,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来于实践,服务教育。我校先后尝试了“新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小组合作”、“学习预习能力的培养”、“学困生的转化”等课题研究。并把每周论坛做为教师行动研究的交流平台。行动研究的开展,不仅解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而且使教师逐步由原先的“教书匠”心态向“研究者”的意识转型,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

课题琳琅满目,又显粗糙,似乎有悖现实,说是课题研究未免操之过急。但是我认为百花齐放体现的是一种关注,一种兴趣,一种尝试,又何尝不可。而这又将在交流中带动相应的工作开展,积极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状态,不断促进教师形成自我成长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教师走向课题研究,科研转型是必然趋势,也是我校的教师的共同需求和选择。

三、建立规章制度,促进自我反思。

为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制定了《常规工作要求》、《常规自查工作要求》、《师德内涵》等制度,配备相应的评价工具,如:《课堂教学同事评价表》、《教师评价表(学生、家长)》、《常规自查表》。为帮助教师做好工作调整还设置了《教师发展建议》(自我及同伴建议)、《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使教师对今后工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作为教师行动的指南。“自查反思”式的管理体系的建立,强调了教师参与、主动反思;强调交流与沟通,以利共同发展;强调真实、客观。反映教师个人与学校的自我反思与工作调整,从而引导教师自律,促进教师成长,实现了教师的自身价值。

2、档案袋建立—— 记录成长历程

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建立是一种基于“学习与反思、记录成长历程”的教师发展目标引导的档案袋管理。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教师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交流与反思、科研能力等方面。内容涵盖教师师德、教育教学常规、教科研、继续教育等方面,能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脉络等相关内容。具体包括两大部分:基本部分和过程性材料部分。

基本部分包含《档案袋建立实施说明》、《教师专业发展参照标准》、《教师基本情况表》、《教师个人发展计划》、《档案袋内容目录记载》、《教师教育大事记》、《工作回顾与展望》。基本部分也是档案袋的主要部分,从整体上介绍档案袋建立的依据、理念、结构,体现教师的发展计划、成长历程及确定发展目标。

过程性资料部分是对基本部分的补充和深化,主要包括生涯规划、我的学习、交流与反思、教育与教学、教育科研、我的成果六大部分。收集教师在平时工作中个性化有价值的过程性材料,以帮助教师更条理地看到自己的工作历程。

同时,我还成立以校长及教务骨干为主的档案袋开发小组,负责档案袋的假设、验证、交流、实施。成立以校长及教学副校长、教研组长为主的档案袋管理小组,负责档案袋建设的指导、组织交流、实施建议工作。为确保档案袋能真正促进教师反思、归因、总结、调整,我们还制定了《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工作原则》及《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工作要求》。确定了真实性、操作性、过程性、人文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工作原则。

为更好地发挥档案袋的功能,我们开展了“规划生涯”研讨会,先由教师自我介绍自我发展计划,然后教师再针对其发展计划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还不定期组织阶段性成果汇报会,汇报一阶段以来自我发展情况,及对今后工作是否做适当地调整。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帮助教师合理地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为更好地展示教师所取得的成果,提高教师的自信心,我设置了“丰收硕果”展览室,把教师所获得的较有价值的成果(获奖证书、论文发表等)进行展示,让教师一走进“丰收硕果”展览室就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档案袋的建立让教师在自查中不断地反思自我,在反思中不断地调节自我;引导教师在工作中加强学习,促进反思与交流,在交流中走向成长。总之,教师在不断的反思、归因、总结、调整中,在自觉的学习、交流中,促进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促进专业水平的提升。上学期我校还选派5位教师参加东山县教育局举办的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建设现场会,并有两位教师被评为“教师专业成长先进个人”。

四、塑造校园名师,促进个性张扬。

“名师”之名,不在名声高低;“名师”之名,不限范围大小。而在于自身素质、个人对群体的影响程度。名师塑造实际就是个性张扬,宣扬推介。

1、赏识寻优——张扬教师个性。

2、骨干培养—— 目前,我校已有市级骨干教师1名,县级骨干教师3名,中心校级骨干教师2名。

3、活动推介—— 塑造校园名师。名师之“名”必须扬“名”,我们努力争取各种机会,鼓励教师参与,让教师在各级公开课、校际交流课、带教示范课、中心校本培训等活动中展示、推介。同时创设机会,让教师在活动主持、评课发言、学习交流等活动中加以锤炼,凸显能力。几年来,我校已有一名教师在市级优质课获得好成绩,有四名教师获得县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有两名教师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有多名教师成为县级、市级骨干教师,有7名教师在中心校校本培训中做专题讲座,多名教师也成为中心校的学科带头人。名师之名,让教师在普通的岗位上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正是形成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影响因素。

成效与反思

自我校探索“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来,学校形成了学习、探讨、实践、再学习、再交流、实践的循环式学习化氛围,教师学习、探究的内需得到加强,教师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课堂教学逐步走向“民主、开放、有效”的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也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

1、促进了教师内需的发展。当前,由于教育“大锅饭”体制的因素,致使很多教师存在“得过且过”思想,对自身要求不高,学习积极性弱化。“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的建立,通过外部驱动,促进了教师内需的发展。

2、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作为农村学校,受财力、物力、人力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发展的条件极其有限。“以校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的建立,认为理念是导向,学习是根本,实践是关键,制度是保障。通过创设各种情境,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使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得以顺利实施。

3、促进了学习化校园的建设。学习化校园建设是学校走向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所在,本体系注重“学习—交流—行动研究”的教研模式的建立,把“行动研究”作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桥梁,让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交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针对性。

尽管我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当前存在的问题也应值得我们去探讨和关注。

1、师德建设

在学校当前的状态下,制度更大程度是目标导向,引导着学校、教师的发展。因此,在极力倡导教师自律反思的同时,我们应当重视师德建设,人格影响,氛围影响。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尚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以做支持和保障,促进教师、学校发展。

2、促进内需

以校为本,创造机会,氛围影响,制度支持,都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外驱力。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需才是其持续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何更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需还是我们今后探索的问题。

3、经费支持

一年来,在东山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在陈城镇白埕村两委及有志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在白埕小学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改善了办学条件,优化了育人环境:完成了篮球场的修建,围墙周遍的扩建、水泥地板的铺设,37个花坛的修建;六千多平方米操场的填翻和整平,完成了教学楼的全面整修,购置了多媒体教室的课桌椅,配置数码相机,给教师配置屏风式办公桌和计算机等等,实现办公电脑化,学校办学硬件设施逐渐实现现代化、信息化,虽然,我校的办学条件在一年来已经改变了许多,但是,我不想停留在现状,还期待着学校有更大的发展,还希望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支持,共同打造我市一流品牌农村学校,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服务于我们的孩子,服务于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的发展核心问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校园更美了,设备更齐全了,学校要成为优秀教师的摇篮,培养出新一代一批批优秀学生,“路茫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着眼国家的未来,创办特色的学校,以校为本,构建学习型校园的建设;以人为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第9篇:加强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当前,新课程理念与时俱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入开展,教师专业成长被摆在了明确、突出的位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更高的明确要求。从专业发展角度看,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 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在对自身活动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

1 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对学习和思考之间辩证关系的深刻论述。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认为,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一个把握绝对精神发展的辩证概念,认为反思是从联系中把握事物内部对立统一本质的概念。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把反思界定为:“对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导出的结论,去进行主动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杜威提出了“反思”的五步:(1)觉察问题情境;(2)澄清问题;(3)提出假设;(4)形成推理;

(5)检验假设。杜威的思想作为教学反思的一个理论依据,为我们理解教学反思提供了基础。美国学者萧恩强调了反思与实践的关系,倡导反思应是一种“实践性反思”,并根据反思与实践的关系,提出 “行动中反思”和“对行动反思”两个概念,将反思思想进一步发展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与思考。

2 加强教学反思内容研究,有效地促进教师形成专业意识和品质

2.1 反思教育理念,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正确导向

教育理念反思主要是对教师的教育观、知识观、教学观、学生观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出来的情感体验、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反思。发展的教师, 应该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奋斗,这是对新课标下教学理念学习和反思的必然结论。

2.2 反思教学-学习过程,促进教学相长 [2][1]

《礼记·学记》中提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从而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习的教育观转变,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 拓展教学反思途径,全方位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3.1 撰写教学反思录,养成良好习惯

首先,教师应当培养勤于反思的好习惯。平时在学习、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听课等处学做有心人,不是仅凭自己所谓的经验,而是当作一种钻研,一种追求,每一个疑惑都当成可思考、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长年累月,水到渠成。其次,反思记录要及时、精要、提炼。教学反思有其时效性,时间一久真情实感容易淡化,智慧的火花也容易溜掉,甚至捉也捉不回来,想记录的事实材料也容易忘掉。最好是当时记,记当时,不过夜。反思记录可以对一堂课或一课书整体内容作分析探讨, 但更多的是对一个提问、一次建议、一个词语、一个符号,甚至教师一个手势、眼神的运用等作记载和探讨。建议教师主动在备课笔记上预留空间,经常及时地记录所感所思。教学反思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时间上看可以“课后思”、“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可以是“月后思”、“考后思”,一个阶段考试后,及时进行教学效果分析;还可以是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3.2 同事间观摩讨论,确保教学反思及时有效

了解同事的感受也是帮助教师反思的有效策略,而且同事间的观摩和讨论可以为教师反思个人的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经常上公开课,邀请同行和专家听课评课,创设良好的交流研讨的氛围,认真听取同行专家专业化点评,摒弃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空泛评论,倡导深度的反思分析和交流,是一种真真切切的助推力。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不断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做一个不断学习、勇于实践、勤于反思的新生代教师是当前的必然要求。

3.3 擅用先进信息化工具,加强教学反思交流

当今社会处在信息化的高度发展时期,各种信息化手段丰富了人们之间交流沟通的手段。在学生积极利用网络等媒体获取知识、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教师应首先做到利用先进信息化工具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排头兵和领路者。通过电子邮件、博客可以将人们的观点进行及

时、准确的表达与交流。如果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反思形成的文字材料或者将课堂全程录像发表在博客、微博上,阅读者的留言可以让自己的教学反思得到升华和提高。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职责下一篇:优秀毕业生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