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献阅读报告

2022-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根据自身的需求,编写出格式正确、逻辑合理的报告,已经成为生活与学习的常见流程。该怎么样写出适合自身工作实际的报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文献阅读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1文献阅读报告

Bing-Neel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摘要]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WM)是一种以骨髓或肝、脾、淋巴结内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和血清中存在大量单克隆IgM为特征的恶性浆细胞病。Bing-Neel综合征是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一种罕见的疾病表现,由恶性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本文报道1例Bing-Neel综合征并结合相关文献就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等进行讨论。

[关键词]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Bing-Neel综合征;MYD88;伊布替尼

[

A case report of Bing-Neel syndrome and literature review

WANG Yuanwen1 LIU Shuyan1, 2 ZHENG Zhiyin1, 2

1.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ngzhou 310053, China; 2.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jia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ngzhou 310000, China

[

[Key words] 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 Bing-Neel syndrome; MYD88; Ibupotinib

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WM)是一种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以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骨髓同时伴血清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增高为特点。根据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淋巴瘤分类显示,WM属于成熟B细胞淋巴瘤中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LPL)亚型[1]。该病属于罕见病,约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是由小B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组成的低度恶性肿瘤,通常累及骨髓,可同时伴有淋巴结和脾脏或其他结外器官受累,同时不符合任何其他一种伴有浆细胞分化的小B淋巴细胞肿瘤的诊断标准[2]。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 但主要以高黏滞血症、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为特点。许多WM患者具有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症状,主要是由于高IgM造成的高黏滞血症引起的,如头痛、视力改变、精神错乱、中风和颅内出血等。由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中枢神经系统(Bing-Neel综合征)引起的中枢神经症状则十分罕见[3]。本文报道1例Bing-Neel综合征并结合相关文献就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原则等进行讨论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8岁,因“确诊淋巴浆细胞淋巴瘤近1年,头痛呕吐2 d”于2010年9月16日入院。患者自2009年3月起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盗汗伴皮肤瘙痒症状,后者以双下肢足踝部较明显,无畏寒发热、咳嗽咳痰,无头晕、视力模糊及鼻出血等症状,自觉逐渐消瘦,2个月内体重减轻5 kg。2009年8月查血常规:血红蛋白95 g/L,白细胞计数4.9×109/L,PLT 115×109/L,C反应蛋白61.6 mg/L,血沉140 mm/h,甲状腺功能类无异常,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人球蛋白试验无异常,肿瘤标志物无明显异常,血IgM 33.0 g/L,血kappa轻链7.74 g/L,尿kappa轻链0.30 g/L,β2-MG 3.17 mg/L,M蛋白鉴定:IgM kappa型。2009年9月16日就诊我科,查单克隆IgM蛋白32.9 g/L,肾功能无异常,骨髓常规示红细胞缗钱样排列明显,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占7.5%,浆细胞占1.0%,淋巴细胞占28.0%,骨髓染色体检查:46,XY,t(11:14),全身扁骨X摄片无明显异常。诊断为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2009年9月行CHOP(环磷酰胺0.8g d1+楷莱60 mg d1+长春地辛4 mg d1+甲强龙60 mg d1~5)方案化疗,化疗1个疗程后复查IgM 25.0 g/L。2009年10月再次予以原方案化疗,2009年11月复查IgM 22.4 g/L,血kappa轻链5.72 g/L,尿kappa轻链0.27 g/L,此后规律服用瘤可燃2 mg po tid,期间监测IgM水平在(20~30)g/L。2010年9月14日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全头部广泛、持续、炸裂性疼痛,无头晕,无视物旋转,无眼前黑蒙,体位改变时出现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呕吐后疼痛未见缓解,来我院就诊,查体:贫血貌,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4 mm,对光反射佳,无眼球震颤,颈软,无抵抗,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皮肤可见散在瘀斑,心肺听诊无殊,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一指,质地软,无压痛,脾肋下未及,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行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头颅MRI:大脑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筛窦炎。2010年9月21日行腰穿,压力:400 mmH2O;脑脊液常规:无色透明、潘氏试验阴性、白细胞数2×106/L、红细胞数89×109/L;脑脊液生化:葡萄糖6.69 mmol/L、蛋白1412.0 mg/L、氯化物111 mmol/L、淀粉酶2.0 U/L、乳酸脱氢酶33.0 U/L、胆固醇0.1 mmol/L、腺苷脱氨酶1.7 U/L;脑脊液κ轻链52.1 mg/L;镜检示脑脊液中可见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封三图9)。复查头颅CT:双侧半卵圆区腔隙灶。诊断为Bing-Neel综合征,入院后予以抗炎、降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改变不明显,2010年9月26日行FMD(氟达拉滨50 mg d1~3+米托蒽醌6 mg d1+地塞米松10 mg d1~5)方案化疗,2010年10月1日加用美罗华600 mg治疗,并予以甲氨蝶呤、阿糖胞苷间断鞘内注射共四次,化疗后患者头痛较前缓解,但出现重度骨髓抑制,并发严重肺部感染,经抢救无效于2010年10月28日死亡。

2 讨论

WM的CNS症状包括:头痛、视力模糊、意识错乱、认知能力下降、麻木、感觉异常、听力损失、中风、其他局灶性或多病灶脑综合征、弥漫性脑病、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这些症状可由浆细胞样淋巴细胞直接侵犯或间接由高黏滞血症造成的。Bing-Neel综合征特指由浆细胞样淋巴细胞侵犯血管周围而不是由于高黏滞血症造成的中风或出血。Bing和Neel于1936年首次报道了2例高球蛋白血症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感觉异常、头痛和瘫痪),行尸检发现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中枢神经系统,并认为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此相关[4]。当WM患者出现CNS症状时,需对产生CNS症状的原因作出分析。2017年Gustine JN[5]等对825例新诊断的WM患者进行了大规模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血清IgM水平在0~30 g/L、30~40 g/L、40~50 g/L、50~60 g/L和>60 g/L范围内的患者出现高黏滞血症的几率分别为0%、3%、22%、32%、67%。患者IgM水平较低时出现高黏滞血症的几率较小,随着血清IgM水平的增加,患者出现高黏滞血症的风险呈指数增加。Simon L等[6]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显示在诊断Bing-Neel综合征时,患者的中位血清IgM水平为12.3 g/L。因此当患者IgM水平较低时出现CNS症状时需考虑到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中枢的可能性。

目前Bing-Neel综合征定义为WM伴随小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CNS血管周围[7]。诊断Bing-Neel综合征的金标准是大脑或脑膜组织活检证实淋巴浆细胞淋巴瘤浸润。当有软脑膜受累时,脑脊液可以找到恶性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因此建议进行反复的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为压力增高,白细胞在100~500个/mm3,淋巴细胞增多,总蛋白>100 mg/dL,葡萄糖正常或降低,免疫固定电泳显示单克隆的IgM kappa或lambda,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为CD20(+),CD19(+),CD22(+),CD38(+),和(或)CD45(+),CD5(+)或者(-),CD10(-)[7-12]。脑脊液检查最好是在MRI检查后进行,以免脑脊液取样后脑膜发生非特异性强化。头颅CT检查可因肿块或梗死呈现为低密度灶,或者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呈现为高密度灶[9]。MRI经常显示病变部位水肿,表现为T2像和FLAIR高信号,增强后可正常[8-13]。MRI显示侵犯的区域在FDG-PET(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上显示为低代谢的区域[10,13]。本病例在明确诊断为LPL/WM一年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检查发现颅压升高,并找到大量浆细胞样淋巴细胞,脑脊液κ轻链52.1 mg/L,遂考虑诊断为Bing-Neel综合征。多个病例报告[7,14]显示在骨髓、脾脏、淋巴结、肝脏活检发现共同的病理检查结果,骨髓活检发现淋巴细胞、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浆细胞结节性、弥漫性和(或)间质性浸润。脑组织尸检发现病变部位显示为柔软的、局限性的、灰黄色或灰红色的外观。显微镜下发现Virchow-Robin区域周围有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浸润,成熟的浆细胞浸润脑实质。如前所述,浆细胞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活性改变,如网状细胞、泡沫状组织细胞、星状细胞和小神经胶质细胞在Virchow-Robin 区域增值,在血管壁和脑白质周围有PAS(Periodic Acid-Schiff stain)阳性液体浸润[7,8,13,14]。Treon等[15]发现超过90%的LPL/WM患者存在MYD88基因的突变,这种突变体可以引发白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介导的NF-κB信号的激活,促进细胞增殖。这提示MYD88基因突变可作为LPL/WM较为特异的标志。Stéphanie等[16]用一种高灵敏度的实时定量PCR(QPCR)技术证明,可在Bing-Neel综合征患者的脑脊液中CD19(+)的B细胞上检测到该基因的突变。此项技术的出现增加了Bing-Neel的诊断率。MYD88突变也可见于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細胞淋巴瘤等,因此MYD88突变是诊断的重要标志,但非特异性诊断指标。由于受限于当时检测技术,本病例未能行MYD88基因检测。

Bing-Neel综合征的预后不佳,国外一项多机构回顾性研究显示Bing-Neel综合征患者预计3年的生存率为59%[17],迄今为止尚无关于Bing-Neel综合征最佳治疗的共识。Bing-Neel综合征的治疗方案包括鞘内、全身化疗和放射治疗,但无标准治疗方案。目前用于治疗Bing-Neel综合征的化疗方案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的治疗规范进行调整,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嘌呤类似物、苯达莫司汀、大剂量甲氨蝶呤或大剂量阿糖胞苷。嘌呤核苷类似物(氟达拉滨、克拉屈滨和喷司他丁)因疗效佳被广泛用于治疗Bing-Neel综合征[18]。Vos JMI等[19]证实了氟达拉滨能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尽管阿糖胞苷也能透过血脑屏障,但在大剂量使用时,它会导致不可逆的神经功能损伤[20]。一些回顾性和前瞻性研究显示利妥昔单抗治疗WM具有较好的疗效,总体反应率达44%(n=27)[21]。在Bing-Neel综合征的治疗中,利妥昔单抗主要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Varettoni M等[22]使用利妥昔单抗联合苯达莫司汀成功治疗1例Bing-Neel综合征患者,疗效达到了完全缓解。由于血脑屏障对利妥昔单抗的通透性不确定,因此不建议使用单药治疗。在PCNSL治疗中,鞘内注射利妥昔单抗治疗是有效的,但也有报告显示此种给药方式存在严重的副作用,因此,不推荐单独鞘内注射作为一线治疗[23]。在本例Bing-Neel综合征中患者曾行CHOP方案化疗2个疗程,达部分缓解,1年后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中找到浆细胞样淋巴细胞,考虑为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复发伴中枢浸润,遂给予美罗华联合FMD方案化疗,甲氨蝶呤、阿糖胞苷间断鞘内注射,化疗后头痛等中枢神经症状较前缓解,但化疗后骨髓抑制明显,白细胞计数最低为0.1×109/L,血小板计数最低为9×109/L,并发严重的肺部感染,经抢救无效死亡。在此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我们要事先评估患者对于化疗药物的耐受性,酌情调整化疗药物的剂量,并预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预防性给予相应的造血生长因子治疗和经验性使用高效广谱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包括抗真菌及抗病毒治疗,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

Treon SP等[24]報道显示络氨酸激酶抑制剂ibrutinib在WM患者中疗效及安全性良好,患者总体反应率为90.5%,2年无进展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9.1%和95.2%。其中MYD88基因突变患者疗效最佳,总体反应率为100%。有证据证明ibrutinib可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25],Jorge等[26]的一项关于ibrutinib治疗Bing-Neel综合征的研究示85%的患者(n=28)在接受ibrutinib治疗后CNS症状得到了改善或消失,83%的患者影像学异常改善或消失,47%的患者脑脊液检查恢复正常,2年无进展生存率达到80%,2年总体存活率达到85%。

Bing-Neel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并发症,在LPL/WM患者中,它可以在疾病的任何阶段出现。一旦患者出现无法解释的神经系统症状,应考虑Bing-Neel综合征的可能,以便尽早诊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脑脊液检查和MRI对诊断至关重要,脑脊液中MYD88突变的检测可提高Bing-Neel综合征的诊断准确率。随着新药的开发和应用,期待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将会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Swerdlow SH,Campo E,Pileri SA,et al. The 2016 revis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lymphoid neoplasms[J]. Blood,2016,127(20):2375-2390.

[2] 易树华,邱录贵.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35(6):568-570.

[3] Malkani RG,Tallman M,Gottardi-Littell N,et al. Bing-Neel syndrome:An illustrative case and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J]. J Neurooncol ,2010, 96(3):301-312.

[4] Bing J,Neel AV. Two cases of hyperglobulinaemia with affec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on a toxi-infectious basis[J]. J Intern Med,2010,88(5-6):492-506.

[5] Gustine JN,Meid K,Dubeau T,et al. Serum IgM level as predictor of symptomatic hyperviscosity in patients with waldenstr?m macroglobulinaemia[J]. Br J Haematol,2017, 177(5):717.

[6] Simon L,Fitsiori A,Lemal R,et al. Bing-Neel syndrome,a rare complication of Waldenstr?觟m macroglobulinemia:Analysis of 44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 study on behalf of the French Innovative Leukemia Organization(FILO)[J]. Haematologica,2015,100(12):1587.

[7] Vula O,Merhaien P. Cerebral reticuloplasmacytosis with hyperglobulinemia. Its relation to the Bing-Neel syndrome[J]. Eur Neurol,1972,7(3):155-168.

[8] Delgado J,Canales MA,Garcia B,et al. Radiation therapy and combination of cladribine,cyclophosphamide,and prednisone as treatment of Bing-Neel syndrome: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Am J Hematol,2002, 69(2):127-131.

[9] Neau JP,Guilhot F,Dumas P,et al. Central neurologic forms of Waldenstrom’s disease Bing-Neel syndrome 3 cases[J]. Rev Neurol (Paris),1991,147(1):56-60.

[10] Donix M,Beuthien-Baumann B,von Kummer R,et al. Nonfluent aphasia in a patient with 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J]. J Clin Neurosci,2007,14(6):601-603.

[11] Fain O,Wechsler B,Vidailhet M,et al. Involvement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closing Waldenstrom's disease:Demonstration of intrathecal secretion of immunoglobulin M[J]. Rev Med Interne,1992,13(1):58-60.

[12] Garderet L,Baudel JL,Cervera P,et al. 'Indolent' 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 and a cerebrospinal fluid protein level of 16 g/L[J]. Eur J Haematol,2010, 77(1):80-82.

[13] Welch D,Al E. Pathologic quiz case. A man with long-standing monoclonal gammopathy and new onset of confusio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volvement by Waldenstr?觟m macroglobulinemia-Bing-Neel syndrome[J]. Arch Pathol Lab Med,2002,126(10):1243-1244.

[14] Scheithauer BW,Rubinstein LJ,Herman MM. Leukoencephalopathy in 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electron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J].J Neuropathol Exp Neurol,1984,43(4):408-425.

[15] Treon SP,Xu L,Yang G,et al. MYD88 L265P Somatic Mutation in 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J]. N Engl J Med,2012,367(9):826-833.

[16] Stéphanie Poulain,Boyle EM,Christophe Roumier,et al. MYD88 L265P mut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diagnosis of Bing Neel syndrome[J].Br J Haematol,2014,167(4):506-513.

[17] Castillo JJ,D'Sa S,Lunn MP,et al.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volvement by 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aemia (Bing-Neel syndrome):A multi-institutional retrospective study[J]. Br J Haematol,2016,172(5):709-715.

[18] Véronique Leblond,Johnson S,Chevret S,et al.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trial of chlorambucil versus fludarabine for patients with untreated 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marginal zone lymphoma,or 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J]. J Clin Oncol,2013,31(3):301-307.

[19] Vos JMI,Kersten MJ,Kraan W,et al. Effective treatment of Bing-Neel Syndrome with oral fludarabine: a case series of four consecutive patients[J]. Br J Haematol,2016, 172(3):461-464.

[20] Baker WJ,Jr RG,Weiss RB. Cytarabine and neurologic toxicity[J]. J Clin Oncol,1991,9(4):679-693.

[21] Dimopoulos,MA,Zervas C,Zomas A,et al. Treatment of 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 with rituximab[J]. J Clin Oncol,2002,20(9):2327-2333.

[22] Varettoni M,Marchioni E,Bonfichi M,et al. Successful treatment with rituximab and bendamustine in a patient with newly diagnosed 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 complicated by Bing-Neel syndrome[J]. Am J Hematol,2015,90(8):152-153.

[23] Rubenstein JL,Fridlyand J,Abrey L,et al. Phase I study of intraventricular administration of rituximab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CNS and intraocular lymphoma[J]. J Clin Oncol,2007,25(11):1350-1356.

[24] Treon SP,Tripsas CK,Meid K,et al. Ibrutinib in previously treated Waldenstrom’s Macroglobulinemia[J]. N Engl J Med,2015,372(15):1430-1440.

[25] Bernard S,Goldwirt L,Amorim S,et al. Promising results of ibrutinib in three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antle cell lymphoma[J]. Blood,2014,124(21):3105.

[26] Jorge J Castillo,Gilad Itchaki,Jonas Paludo,et al. Ibrutinib for the treatment of Bing-Neel syndrome:A multicenter study?[J].Blood,2018,133(4):299-305.

(收稿日期:2019-07-31)

作者:王渊文 刘淑艳 郑智茵

第2篇:以高泌乳素血症为首发表现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摘要] 泌乳素(Prolactin,PRL)又称催乳素,由垂体前叶的催乳素细胞合成和分泌。其合成与分泌受下丘脑多巴胺能途径的调节。高泌乳素血症是指外周血泌乳素水平升高。泌乳素升高原因可归结于生理性、药物性、病理性和特发性等。目前以高泌乳素血症为首发表现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病例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报道1例以高泌乳素血症为首发表现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探讨对此类疾病的诊治。

[关键词] 高泌乳素血症;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泌乳素;肿瘤;治疗

[

[

[Key words] Hyperprolactinemia;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Prolactin; Tumor; Treatment

泌乳素是一种淋巴造血和分化因子,其受体属于造血因子受体家族,在各类造血细胞上广泛表达,与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疾病密切相关[2]。高泌乳素血症为最常见的垂体-下丘脑-垂体内分泌紊乱的表现,病因包括生理性、药物性、病理性、特发性等4类[1],治疗因病因而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治疗以化疗为主。为探讨高泌乳素血症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相关治疗方案,本文报告1例以高泌乳素血癥为首发表现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24岁。因“发现血象异常13 d”入院。2015年5月1日患者在外院发现血象异常:白细胞30.1×109/L,淋巴细胞比例23%,血红蛋白79 g/L,血小板82×109/L,异常细胞70%,当时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促,无恶心呕吐,无皮肤淤点瘀斑,无头晕头痛,无呕血黑便等不适,当时未予重视及诊疗。2015年5月4日在外院复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24.6×109/L,淋巴细胞比例28%,血红蛋白84 g/L,血小板88×109/L,异常细胞60%,建议至上级医院进一步诊疗。随后至上海市瑞金医院血液内科门诊就诊,建议行骨髓涂片、骨髓免疫分型、骨髓基因检测、骨髓染色体等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行治疗。患者由于自身经济原因返回台州。遂于2015年5月14日至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门诊就诊,拟“急性白血病”收住血液内科。既往史:2015年3月21日因“停经1月余”查生殖激素系列:泌乳素>204.00 ng/mL;垂体平扫+增强MRI(图1):垂体前叶后缘信号异常;服用溴隐亭1月余(具体服药方法:第1周2.5 mg,每日1次;第2周3.75 mg,每日1次;第3周以后5 mg,每日1次),2015年4月23日复查泌乳素>201.00 ng/mL,自觉疗效不佳,自行停药半月。月经史:12、4~6/28。2015年1月29日已停经3月余,既往月经量中等,颜色正常,无血块、无痛经。个人史:患者既往体健。婚育史:未婚未育。家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1.2入院查体

体温37.0℃,脉搏89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07/74 mm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中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未见瘀斑、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胸骨有压痛,两肺呼吸音清,未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未及明显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双下肢无水肿。四肢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可引出,病理反射未引出。

1.3入院诊断

1.急性白血病?2.高泌乳素血症:垂体微腺瘤?

1.4 辅助检查

(2015月5月14日)血常规:白细胞:20.1×109/L,异常白细胞比例63%,血红蛋白:71 g/L,血小板:52×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5.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2×109/L。(2015年5月14日)生化B: 乳酸脱氢酶:579 U/L。(2015年5月14日)生殖激素常规检查:泌乳素>203.00 ng/mL(图2)。(2015年5月14日)骨髓常规: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增生明显活跃,83.5%,该细胞POX染色(-),提示:ALL骨髓象(封三图8)。(2015年5月16日)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测:符合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免疫表型。CD45dim+原始/幼稚细胞群占有核细胞总数约93.3%,其免疫表型为CD117-,CD34+,CD19+,CD5-,CD10+部分,CD33+部分,HLA-DR+,CD13+部分,CD2+,CD56+部分,TDT+部分,CD79a+少量,MPO-,胞内CD3-,CD15-,CD16-,CD64-,CD14-,CD36-,CD4-,CD3-,CD20-。(2015年5月28日)骨髓染色体:46,XX,未见明显异常。(2015年5月20日)白血病30种融合基因筛查:阴性。甲状腺功能常规、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凝血功能+D-二聚体、肿瘤标志物、心电图、肺部CT、心超、浅表淋巴结B超、肝胆脾胰B超、肾上腺B超、子宫附件B超等无明显异。

1.5诊疗经过

诊断为1.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2.高泌乳素血症:垂体微腺瘤?白血病相关?。排除相关化疗禁忌证后于2015年5月16日予伊达比星10 mg临时一次降细胞治疗;2015年5月21日予VDP方案化疗,具体为:伊达比星10 mg,第1~2天;长春地辛4 mg,第1、8天;泼尼松片20 mg,每日3次,第1~14天。2015月6月16日复查骨髓提示:骨髓常规:骨髓增生减低,粒系增生活跃,核右移,巨核细胞增生减低。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测到约1.2%幼稚B淋巴细胞。2015年5月29日,泌乳素:4.45 ng/mL。2015年6月12日,垂体平扫+增强MRI:未见异常改变。2015年6月25日行鞘内化疗1次,甲氨蝶呤针15 mg+地塞米松针5 mg+阿糖胞苷针50 mg;2015年6月25日脑脊液常规、脑脊液生化均未见明显异常。2015年7月6日行VICP方案化疗:伊达比星10 mg,第1~2天,第15~16天;长春地辛4 mg。第1、8、15、22天;环磷酰胺0.8 g。第15天,泼尼松片20 mg,每日三次。第1~14天。2015年8月7日予鞘内化疗1次,具体为:甲氨蝶呤针15 mg+地塞米松针5 mg+阿糖胞苷针50 mg。2015年9月15日、2015年10月26日行高剂量甲氨蝶呤化疗2次:甲氨蝶呤针2 g/m2,3.2 g维持6 h,18 h开始亚叶酸钙解救。2015年9月13日泌乳素5.16 ng/mL;2015年9月13日垂体平扫+增强MRI:未见异常改变;2015年10月26日泌乳素5.00 ng/mL。2015年11月1日骨髓涂片:骨髓增生减低,粒系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增生减低。2015年11月3日骨髓流式细胞学:未见明显表型异常的原始/幼稚细胞(肿瘤细胞)。

2 讨论

高泌乳素血症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外周血泌乳素水平升高,以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临床可表现为停经、月经稀疏、不孕、异常泌乳、习惯性流产等,治疗根据病因的不同而不同,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造血系统恶性肿瘤,起病急,青少年多见,一般临床首发表现为发热、贫血、皮肤淤点瘀斑、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本例患者因停经至医院检查,发现存在高泌乳素血症,予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随后出现血象异常,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提示高泌乳素血症亦可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首发表现。以高泌乳素血症为首发表现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相关报道,相关治疗也缺乏临床经验。本例患者在血象出现异常前已经出现高泌乳素血症,头颅增强MR提示垂体前叶后缘信号异常,且足量足疗程使用溴隐亭治疗后PRL水平无明显下降。随后患者出现血象异常,经骨髓相关检查后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泌乳素水平明显下降,逐渐正常,垂体前叶后缘异常信号消失,提示该患者的高泌乳素血症可能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关,治疗应该以白血病的相关治疗为主。目前相关研究显示,泌乳素是一种淋巴造血和分化因子,其受体属于造血因子受体超家族,在各类造血细胞上广泛表达,通过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通路来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有研究提示,在人类复发的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已经造成JAK2的激活,JAK2抑制剂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均可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此种现象也可见于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中。高泌乳素血症患者高发乳腺癌、结肠癌、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疾病。体内外研究也显示,泌乳素能促进CD34+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參与红系、粒系、淋巴系细胞的发育成熟和功能分化,在肿瘤放化疗、骨髓自体及异基因移植后的造血重建和免疫重建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3-4]。国内邓惟德等[5]报道,调查6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40岁初治、复发组PRL:(47.59±40.40)ng/mL;>40岁PRL:(30.01±24.92)ng/mL;上述患者骨髓细胞培养上清液中有较高浓度的PRL,但是在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的骨髓细胞培养的上清液中无PRL,推测急性白血病细胞能异位分泌PRL,可引起PRL水平的升高,当疾病好转时PRL水平随之下降[6]。另有研究提示,小鼠的NB2淋巴瘤细胞存在泌乳素受体突变,提示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可能与之相关。人的Jurkat T-白血病细胞系依赖泌乳素生长,说明PRL可促进白血病细胞的生长。该患者在血象异常出现前已有垂体前叶后缘异常信号,化疗后消失,提示可能为白血病细胞浸润垂体所致,可导致调节垂体PRL分泌的下丘脑分泌抑制因子DA(PIF)因垂体侵犯而相应减少,使PRL水平增高[7-8]。急性白血病的常见浸润部位为肝脏、脾脏、淋巴结等造血器官及组织,国内外文献尚未报道白血病细胞侵犯腺垂体,提示该患者的高泌乳素血症不一定与垂体浸润相关[9]。体内外研究显示,用抑制泌乳素分泌的药物溴隐亭可降低白血病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间接提示PRL的水平与白血病细胞生长相关,但在健康的血细胞和造血干/祖细胞中的影响可忽略不计[10-11]。国外报道,白血病细胞能分泌PRL,高浓度的PRL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因为高浓度PRL会抑制NK 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相反低浓度的PRL可增强NK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促进肿瘤细胞的杀伤[12-14]。另外,在成人的高泌乳素血症中NK细胞数量也会减少。也有研究提示,小鼠的淋巴细胞的胞浆内有PRL的mRNA存在,可与免疫细胞表面的泌乳素受体结合,进而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据报道,在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和免疫球蛋白结合的没有泌乳活性的PRL能促进白血病细胞的生长。PRL对肿瘤细胞具有保护作用,NK-LAK细胞促进肿瘤细胞的溶解是由于增加了近生理浓度的激素。此外,PRL与无效的低剂量的白介素-2(IL-2)具有协同作用,通过分泌γ-干扰素诱导针对原代白血病细胞的LAK活性。PRL和IL-2发热合体和协同效应可能是通过激活信号转导通路和转录因子,IRF-I是最高被发现的。这种转录因子参与了NK细胞对穿孔素依赖性杀伤的激活,因为缺乏IRF-I的小鼠缺乏抗肿瘤细胞毒性功能。进一步提示PRL为造血系统和免疫系统中间的联通工具。结合上述文献报道,可知急性白血病细胞可异位分泌PRL,高水平的PRL亦可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增殖,降低免疫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自然杀伤能力,且白血病细胞垂体浸润也可导致高泌乳素血症,溴隐亭对此类高泌乳素血症疗效不佳,无法改善患者的症状。因此,此类高泌乳血症患者的治疗应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为主,待原发疾病缓解后泌乳素水平可自行下降至正常,无需使用抑制泌乳素分泌的药物,可见图2。这一点也与Hatfill等[15]的研究结果一致。Hatfill等[15]认为急性白血病细胞能异位分泌PRL,并用免疫斑及免疫电泳的实验学方法证实了这一点。其动态观察7倒初发白血病患者的PRL水平发现,2例治疗前高泌乳素血症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经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后PRL水平降至正常。还有1例患者完全缓解后PRL为10 ng/mL,复发后为28 ng/mL,化疗至再次完全缓解后为6.6 ng/mL,均提示PRL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复发等密切相关,监测PRL水平有助于此类患者临床疗效的判断和病情的监测。此例患者的高泌乳素血症出现时间早于血象异常的出现时间,且使用溴隐亭治疗疗效不佳,提示临床中如遇到使用溴隐亭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疗效不佳时需警惕白血病等其他疾病的可能,为患者争取尽早治疗的机会。PRL的水平随白血病细胞减少而下降至正常,但PRL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生、发展、复发等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体内外实验研究,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更优的选择,也为病情监测提供一个新的指标[16-17]。

[参考文献]

[1] 孔令伶俐,许良智. 高泌乳素血症的病因学[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16,32(7):481-483.

[2] 张新,孙晓明,石静曦,等. 垂体瘤并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J]. 中华血液学杂志,2003,24(7):354.

[3] SocoIoosky M,FaIIon HE,Lodish HF,et aI.The proIactin receptor rescues EpoR-/-erythroid progenitors and repIaces EpoR in a synergistic interaction with c-ki[J]. BIood,1998,92(5):1491.

[4] GrazieIIa BeIIon,PaoIa Astarita,EIisa Artugio,et aI. Bone marrow stroma derived proIactin is invoIved is basaI and pIateIet activating factor stimuIated in vitro ery thropoiesi[J].BIood,1997,9(1):21.

[5] 邓惟德,张育,顾健,等. 急性白血病患者泌乳素的测定及其意义[J]. 山西白血病,1992,1(3):28-30.

[6] 周挚,杨凤英. 白血病患者垂体激素及性激素水平的变化[J]. 云南医药,1999,20(5):333-334.

[7] Fehn M,Sommer C,Ludecke DK,et a1. Lymphocytic hypophysits: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ic findings and correlation to clinical pearance[J]. Endocr pathol,1998,9(i):71-78.

[8] 何海龙.儿童高细胞急性白血病54例临床分析[J].苏州医学院学报,1998,18(2):147-148.

[9] Lara-Castillo MC1,Cornet-Masana JM1,Etxabe A,et al. Repositioning of bromocriptine for treatment of acute myeloid?leukemia[J]. J Transl Med,2016,7(14):261.

[10] Motyl KJ1,Beauchemin M2,Barlow D,et al. A novel role for dopamine signaling in the pathogenesis of bone loss from the atypical antipsychotic drug risperidone in female mice[J]. Bone,2017,103:168-176.

[11] HatfiII SJ,Kirby R,HanIey M,et al. HyperproIactinemia in acute myeIoid leukemia and indication of ectopic expression of human proIactin in bIast ceII of a patient subtype M4!Ieu[J]. Res,1990,1(41):57.

[12] Grimes A1,Mirkheshti N,Chatterjee B,et al. Paraneoplastic galactorrhea in childhood T-ALL:An evaluation of tumor-derived prolactin.[J]. J Pediatr Hematol Oncol,2017,39(1):e18-e20.

[13] Medel MLH1,Reyes GG2,Porras LM,et aI. Prolactin induces IL-2 associated TRAIL expression on natural killer cells from chronic hepatitis C patients in vivo and in vitro[J]. Endocr Metab Immune Disord Drug Targets,2018, 6(2):18-19.

[14] See WS1,Cheuk DK,Fung KL,et a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presenting with galactorrhoea[J]. BMJ Case Rep,2013,2(2):35.

[15] Hatfll SJ,Kirby R,Hanley M,et a1. Hyperproactnemia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nd indication of ectopicexpression of human proactin in blastcellofa patientsubtype[J]. M 1 Leuk Res,1990,14(1):5-62.

[16] 黃走方,王婷玉,傅明伟,等. 成人早期前体T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J]. 临床血液学杂志,2018,6:1004-2806.

[17] TurM ngton RW. Ectopic production of prolactin[J]. New Eng J M,1971,3(1):285:287.

(收稿日期:2020-06-16)

作者:王雯雯 应丽梅 丁笑笑 陈建霖 孙建国

第3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继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危象: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摘 要 目的:报告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继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危象的病例。方法:对1例AIHA继发PRCA危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59岁,因发热伴一过性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进行性重度贫血8天就诊。辅助检查:重度贫血,肝功能异常,尿胆原(+),血红蛋白尿,乳酸脱氢酶增高,骨穿示红系造血停滞。临床诊断为AIHA继发PRCA危象,病毒感染,肝功能异常。予泼尼松+静脉丙球(IVIG)、输红细胞悬液等 治疗。病程3周时脱离输血,肝功能好转。结论:AIHA继发PRCA危象少见且严重。及时去除诱因,予糖皮质激素+IVIG+红细胞悬液输注支持治疗可获痊愈。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纯紅细胞再生障碍危象 肝功能异常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secondary to pure red cell aplasia crisis: one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s review*

WANG Ye1**, CHEN Qinfen2***(1. Department of General Practice, Jinya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0136, China; 2.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port one case of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IHA) secondary to pure red cell aplasia(PRAC) crisi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from the patient who experienced AIHA secondary to PRCA crisis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were reviewed. Results: A 59-year-old female visited doctor for the complaint about fever with transient neutropenia, thrombocytopenia, and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to severe anemia for 8 days. In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she had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increase of urobilinogen, hemoglobinuria and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and bone marrow aspiration showed erythroid stasis. She was diagnosed as viral infection, AIHA secondary to PRCA crisis, liver function abnormality, and then treated with prednisone,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 red cell suspension transfusion and supportive treatment. She had no need for transfusion after 3 weeks treatment. Conclusion: We speculate that the AIHA secondary to PRCA crisis is a rare but serious condition by review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Treatment with glucocorticoid, IVIG and transfusions may help to recovery.

KEY WORDS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pure red cell aplasia crisis;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加速(溶血)超过骨髓代偿时发生的贫血[1]。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是一种以正细胞正色素贫血、网织红细胞减低和骨髓幼红细胞显著减少或缺如为特征的综合征,包括先天性PRCA(Diamond-Blackfan 贫血,DBA)和获得性PRCA,获得性者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或者急性自限型和慢性型[2-3]。在AIHA的基础上发生红细胞生长突然终止,称为PRCA危象[4],临床较少见。现对1例AIHA继发PRCA危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以提高对这种少见情况的认识。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9岁,因发热伴一过性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进行性发展至重度贫血8 d,于2015年4月7日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科门诊就诊。患者自诉3月31日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至外院查血常规:白细胞(WBC) 2.5×109/L,中性粒细胞(N) 41%,淋巴细胞(L) 38%,单核细胞(M) 20%,红细胞(RBC)2.5×1012/L,血红蛋白(Hb) 77 g/L,血小板(PLT)74×109/L。尿常规:尿胆原(+),隐血(+++),蛋白(+),RBC 0/HP,WBC 8/HP。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12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233 U/L,总胆红素36.4 mmol/L,非结合胆红素26.9 mmol/L,乳酸脱氢酶(LDH)>2 150 U/L,肝炎病毒(—),肾功能、凝血功能、电解质、B型尿钠肽、C-反应蛋白(CRP)正常,心电图、腹部B超(肝脾胆胰双肾)、腹部CT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示两肺下叶胸膜下慢性炎症。即予抗感染、保肝治疗。6 h后复查血常规:WBC 1.9×109/L,N 34%,L 49%,M 16%,RBC 2.1×1012/L,Hb 67 g/L,PLT 74×109/L。予输红细胞悬液2 U,输血过程出现发热反应,予以地塞米松5 mg静脉推注后缓解。4月1日至3日继续抗感染及保肝治疗,输红细胞悬液共5 U。4月4日复查血常规,WBC和PLT正常,RBC 1.99×1012/L,Hb 61 g/L,予输红细胞悬液2 U×2 d,4月6日复查血常规:WBC和PLT正常,RBC 2.18×1012/L,Hb 66 g/L。尿常规:隐血(+++),余(—)。未输血。

4月7日至华山医院血液科门诊,查体:贫血貌,皮肤巩膜可疑黄染。查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WBC和PLT正常,RBC 1.9×1012/L,Hb 57 g/L,网织红细胞(Ret)0.1%;肝功能:ALT 345 U/L,AST 297 U/L,总胆红素25.1 mmol/L,非结合胆红素17.3 mmol/L;LDH 2 076 U/L;抗核抗体(ANA)、类风湿因子、CRP、抗O、补体、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亚群、风湿全套基本正常;直接、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骨髓穿刺:红系比例减少,所见1.5%为原早幼红细胞,中、晚幼红细胞缺如,提示红系造血功能停滞。病程中无失血。

结合患者病程中有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以及病毒性感染的血象证据,骨髓穿刺提示PRCA,故拟诊为:①AIHA继发PRCA危象;②病毒感染;③肝功能损害。予泼尼松1 mg/(kg·d),辅以保肝、输红细胞悬液支持治疗。此后患者在急诊每天输注红细胞悬液2 U,共10 U。4月12日血常规:Hb 62 g/L,Ret 1.0%。继续原泼尼松剂量和保肝治疗,未输血。4月14日血常规:WBC 23.6×109/L,N 85%,RBC 2.17×1012/L,Hb 66 g/L,PLT 278×109/L,Ret 14.6%,显示红系由再生障碍转为代偿性增生。尿常规正常。肝功能异常较前加重,胆红素正常。继续予泼尼松、保肝及间断红细胞悬液输注等治疗,并加用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0.4 g/(kg·d)×5 d。至4月20日病程3周时脱离输血,Hb逐渐升高,肝功能好转。5月5日血常规正常,Ret 4.1%。泼尼松每周减量 5 mg/d。5月11日血常规、Ret、肝功能均正常。之后每周复查一次血常规均基本正常,泼尼松逐步减量至6月9日停用,定期门诊随访多次,复查血常规、Ret、肝功能均正常。随访2年余,至2017年7月,未复发。

病程中行AIHA病因学检查,未发现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实体瘤/卵巢皮样囊肿、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等证据。考虑AIHA和继发PRCA危象由病毒感染诱发可能性大,故泼尼松治疗仅2月余停药,停药后随访2年余,无复发。

2 讨论及文献复习

本例患者起病时有发热、一过性WBC和PLT减少、单核细胞比例升高,推测有病毒感染。迅速加重的贫血、总胆红素升高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LDH显著升高、尿胆原(+),考虑存在血管外溶血;尿隐血(+++),但尿RBC 0/HP,考虑为血红蛋白尿,提示患者同时有血管内溶血。尽管抗人球蛋白试验(—),但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故患者的溶血性贫血是自身免疫性的,为AIHA。随后患者的WBC和PLT均已恢复,但需依赖输血方能使Hb维持在60 g/L以上,Ret仅0.1%,骨髓检查提示红系造血功能停滞,结合前一阶段的AIHA和病毒感染,考虑重度贫血是AIHA继发PRCA危象。患者经历PRCA危象阶段时予IVIG加强病毒清除,使PRCA危象缓解,Ret回升达14.6%,提示红系从再生障碍变为显著增生,呈现出典型的增生性贫血特征;同时,针对AIHA的治疗使溶血缓解,患者逐渐脱离输血依赖。病毒清除后肝功能也逐渐恢复正常。

AIHA患者发生危象有时以危象为首发表现而就诊。危象包括溶血危象和再生障碍危象,其中,再障危象特点有:①贫血突然加重,但黄疸不加深;②网织红细胞减低,甚而缺如;③全血细胞减少,如为PRCA危象,则白细胞和血小板数正常;④骨髓象增生减低类似再生障碍性贫血,如为PRCA危象,则仅红系减少或缺乏,粒系和巨核系正常[5]。

1922年Tileston首次报道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患者可发生贫血危象[6]。1942 年Lunger发现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儿的贫血危象常由于红细胞生成减少,而并非都是由于溶血加重。1948 年Owren 把這种病命名为再生障碍危象(aplastic crisis),并且描述了其自然过程:一般先有轻度感染,以后骨髓红系再生障碍,短期内恢复,并有反跳的过度增生[7]。再生障碍危象除可发生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外,还可发生于其他溶血性贫血[8]。

与AIHA相关的PRCA危象临床少见,文献多为个案报道。可发生于病毒感染、免疫抑制治疗、红斑狼疮、淋巴瘤、干燥综合征以及没有基础疾病的儿童。人类微小病毒(HPV)B19、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传染性肝炎病毒、风疹病毒是感染性致病的原因,其中,Cossart等[9]在1975年首次发现、1981年由Pattison等[10]首次报道、诱发镰状细胞贫血发生再障危象的HPV-B19感染是诱发PRCA危象最常见的病因[6,11]。此外,慢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使用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药物、氯霉素、青霉素、异烟肼、两性菌素B、头孢霉素、阿司匹林、安乃近、保泰松、苯妥英钠等也可诱导再生障碍或PRCA危象。PRCA和AIHA可以同时起病,也可以相隔数年发生。

表1所列为部分国内文献报道的AIHA继发PRCA危象个案病例。

此外,张国成等[31]报道1组51例小儿HPV-B19感染相关重症血液病中,2例为AIHA合并PRCA。冯爱梅等[32]报道1组21例溶血性贫血并发再生障碍危象, 21例溶血性贫血中有AIHA 5例,Evans综合征2例,21例再障危象中,18例有感染前驱表现,符合PRCA危象的有3例。国外,Yoshimi等[33]报道了1例76岁的女性在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的原发性AIHA起病后17个月发生PRCA危象。该组研究者同时复习了1991年至2014年文献报道的17例AIHA继发PRCA危象病例,男女比为4∶13;年龄1.5~80岁;原发性AIHA 4例,淋巴瘤继发AIHA 4例,干燥综合征继发AIHA 3例,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B细胞型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cellprolymphocytic leukemia, B-PLL)、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实体器官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剂阿仑珠单抗、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继发AIHA各1例;14例AIHA和PRCA危象同时发生,另3例分别在AIHA发生后3周、11个月、4年发生PRCA危象;在14例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中,10例阳性,4例阴性[34-51]。Sekiguchi等[52]报道了1例47岁原发性AIHA男性患者在缓解(不用药、无贫血但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18个月时,因HPV-B19感染而发生PRCA和噬血细胞综合征。该研究组同时复习了1952年至2013年文献报道的37例AIHA并发PRCA危象病例,女性居多(21/32),中位年龄51.5岁(n=36);AIHA继发于淋巴瘤(11/33)、自身免疫系统疾病(5/33),11/33例为原发;在30例有说明的病例中,17例AIHA和PRCA同时起病,8例以AIHA起病,5例以PRCA起病;HPV-B19感染为PRCA最多见病因(10/37),其次是胸腺瘤(2/37),但有14/37例无确切病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IVIG以及针对原发疾病的化疗对多数病例有效,4例死亡病例原因分别为结核、肺炎和亚急性肝炎、淋巴瘤转为白血病、败血症。Crosby等[53]报道1组57例AIHA中有25例出现红细胞再生障碍;Meyer等[54]报道1例继发于SLE的AIHA女性患者周期性发作PRCA危象;Sakai等[55]报道1例78岁女性,继发于T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CLL)的AIHA在7个月后发生PRCA;Chehal等[56]报道1例21岁女性b-地中海贫血患者在甲肝病毒和HPV-B19急性感染后发生AIHA和PRCA危象;Ureshino等[57]报道了1例80岁前列腺癌患者同时发生AIHA和PRCA;Abongwa等[58]报道了1例14个月女婴在心脏移植后服用他克莫司(tacrolimus)诱发AIHA和PRCA。

总之,AIHA继发PRCA危象临床较少见,呈自限性,多数预后良好,在数周内自行恢复。但由于是在慢性溶血性贫血的基础之上发生PRCA,因此,常可在较短时间内出现重度、极重度贫血,导致患者心肺功能不及代偿而危及生命,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帮助患者度过危象期。糖皮质激素、IVIG、环孢素、利妥昔单抗(rituximab)等免疫抑制剂,辅以针对AIHA基础疾病及PRCA诱因的治疗往往可以奏效,严重贫血需要输血时,不必强调输注洗涤红细胞[59-60]。临床医生应该对以PRCA为首发表现的患者引起警惕,注意鉴别是否为溶血基础上发生的再生障碍危象。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7, 38(4): 265-267.

[2]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 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 年版)[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5, 36(5): 363-366.

[3] 林果为.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M]//陈灏珠, 林果为, 王吉耀. 实用内科学. 1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319-2320.

[4] 李津婴. 溶血危象及其基础疾病的鉴别诊断[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2, 18(6): 321-324.

[5] 陈勤奋.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M]//陈灏珠, 林果为, 王吉耀. 实用内科学. 1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351-2356.

[6] 赵新民. 再生障碍危象和溶血危象[J]. 实用儿科杂志, 1989, 4(5): 265-266.

[7] 王天有.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的研究进展[J]. 小儿急救医学, 2005, 12(1): 75-76.

[8] 杨崇礼. 再生障碍危象[M]//邓家栋. 邓家栋临床血液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480-482.

[9] Cossart YE, Field AM, Cant B, et al. Parvovirus-like particles in human sera[J]. Lancet, 1975, 305(7898): 72-73.

[10] Pattison JR, Jones SE, Hodgson J, et al. Parvovirus infections and hypoplastic crisis in sickle-cell anaemia[J]. Lancet, 1981, 317(8221): 664-665.

[11] Yetgin S, Ayta? Elmas S. Parvovirus-B19 and hematologic disorders[J]. Turk J Haematol, 2010, 27(4): 224-233.

[12] 曹德聰, 曾小菁. Evans综合征并发纯红再障一例报告[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992, 21(4): 148.

[13] 陈世林, 温美琨, 张小生. 急性自限性纯红细胞再障1例[J]. 江西医药, 1992, 27(5): 319-320.

[14] 王雅萍, 林茂芳.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再障危象一例[J]. 浙江医学杂志, 1992, 14(4): 8.

[15] 徐功敕, 羊裔明, 吴谨绪.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并发急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3例[J]. 华西医学, 1997, 12(3): 291-292.

[16] 华建媛.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并发急性纯红再障危象一例报告[J]. 江西医学院学报, 1998, 38(4): 44.

[17] 邱发麒, 李列平. 苯妥英钠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合并急性造血功能停滞一例[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0, 21(4):182.

[18] 林聪猛, 叶宝国, 吴荣娟. 淋巴瘤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J]. 白血病·淋巴瘤, 2006, 15(3): 163.

[19] 杨琳, 温树鹏, 罗建民, 等.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并发溶血危象一例[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6, 27(4): 263.

[20] 王福旭, 张学军, 潘崚, 等. 伴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纯红系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7, 15(4): 862-865.

[21] 何婉, 王季石, 孙志强, 等. 非霍奇金淋巴瘤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二例[J]. 中华内科杂志, 2008, 47(6): 508-509.

[22] 鞠文东, 周巧云, 黄峻, 等. 脑出血并发溶血再障危象1例[J].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8, 21(9): 496-497.

[23] 陈勤奋, 乌宇波, 杨李辉, 等.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继发急性纯红再障现象反复发生输血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1例[J]. 中国输血杂志, 2008, 21(3): 207-208.

[24] 李栋梁, 张静, 李文静. 胸腺瘤并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J]. 临床误诊误治, 2010, 23(7): 621-622.

[25] 寇明玉, 马玉冰, 胡秉凤, 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并溶血再障危象、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 例[J]. 甘肃医药, 2011, 30(9): 575-576.

[26] 王麗君. Evans 综合征伴纯红再障1 例[J]. 河北医学, 2012, 18(9): 1344-1345.

[27] 梁丽婷, 张学亚, 肖娓珠. Evans 综合征并发再生障碍危象患者的抢救护理[J]. 中国校医, 2012, 26(8): 627-628.

[28] 薛军, 谢晓竞.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并发再障危象或纯红再障1例[J].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2, 25(11): 748-749.

[29] 黄俊. 肺癌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象1例的诊治体会[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4, 20(4): 283-284.

[30] 李燕, 黄琴, 王增胜. 先后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纯红细胞再生障碍为表现的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一例并文献复习[J].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17, 29(2): 126-128.

[31] 张国成, 曹玉红, 廖清奎, 等. 小儿B19病毒感染相关性重症血液病51例[J]. 临床儿科杂志, 2005, 23(2): 74-77.

[32] 冯爱梅, 薛阿利, 赵朴. 溶血性贫血并发再生障碍危象21例临床分析[J]. 浙江临床医学, 2008, 10(10): 1342-1343.

[33] Yoshimi M, Kadowaki Y, Kikuchi Y, et al. Coombs-negative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followed by anti-erythropoetin receptor antibody-associated pure red cell aplasia: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 Intern Med, 2016, 55(5): 511-514.

[34] Suzuki A, Takahashi T, Taniguchi A, et al. Pure red cell aplasia associated with non-Hodgkin’s lymphoma and hemolytic anemia[J]. Jpn J Clin Oncol, 1991, 21(5): 384-387.

[35] Tohda S, Nara N, Tanikawa S, et al. Pure red cell aplasia following autoimmune haemolytic anaemia. Cell-mediated suppression of erythropoiesis as a possible pathogenesis of pure red cell aplasia[J]. Acta Haematol, 1992, 87(1-2): 98-102.

[36] Akashi K, Shibuya T, Taniguchi S, et al. Multiple autoimmune haemopoietic disorders and insidious clonal proliferation of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s[J]. Br J Haematol, 1999, 107(3): 670-673.

[37] Zeidman A, Fradin Z, Barac Y, et al. Splenic lymphoma presenting as warm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ssociated with pure red cell aplasia[J]. Vox Sang, 2000, 78(2): 126-129.

[38] Zecca M, De Stefano P, Nobili B, et al. Anti-CD20 monoclonal antibody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immunemediated, pure red cell aplasia and hemolytic anemia[J]. Blood, 2001, 97(12): 3995-3997.

[39] Katayama H, Takeuchi M, Yoshino T, et al. Epstein-Barr virus associated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complicated by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nd pure red cell aplasia[J]. Leuk Lymphoma, 2001, 42(3): 539-542.

[40] Shiratsuchi M, Kitamura Y, Suehiro Y, et al.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pure red cell aplasia and autoimmune cytopenia with cyclosporine and prednisolone in a patient with Sj?gren’s syndrome[J]. Mod Rheumatol, 2003, 13(4): 363-366.

[41] Elimelakh M, Dayton V, Park KS, et al. Red cell aplasia and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following immunosuppression with alemtuzumab, mycophenolate, and daclizumab in pancreas transplant recipients[J]. Haematologica, 2007, 92(8): 1029-1036.

[42] Assimakopoulos SF, Michalopoulou S, Melachrinou M, et al. Primary Sj?gren syndrome complicated by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nd pure red cell aplasia[J]. Am J Med Sci, 2007, 334(6): 493-496.

[43] Scaramucci L, Niscola P, Ales M, et al. Pure red cell aplasia associated with hemolytic anemia refractory to standard measures and resolved by rituximab in an elderly patient[J]. Int J Hematol, 2008, 88(3): 343-344.

[44] Hara A, Wada T, Kitajima S, et al. Combined pure red cell aplasia and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with anti-erythropoietin autoantibodies[J]. Am J Hematol, 2008, 83(9): 750-752.

[45] Kako S, Kanda Y, Oshima K, et al. Late onset of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nd pure red cell aplasia after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using in vivo alemtuzumab[J]. Am J Hematol, 2008, 83(3): 247-249.

[46] Smolej L, Belada D, Cermanová M, et al. Severe anemia caused by combination of autoimmune hemolysis, pure red cell aplasia and massive bone marrow infiltration in an elderly patient 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successful treatment with rituximab[J]. Leuk Res, 2010, 34(5): e140-e141.

[47] Saha M, Ray S, Kundu S, et al. Pure red cell aplasia following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n enigma[J]. J Postgrad Med, 2013, 59(1): 51-53.

[48] Komaru Y, Higuchi T, Koyamada R, et al. Primary Sj?gren syndrome presenting with hemolytic anemia and pure red cell aplasia following delivery due to Coombs-negative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nd hemophagocytosis[J]. Intern Med, 2013, 52(20): 2343-2346.

[49] Iioka F, Akasaka T, Hayashida M, et al. B-cell prolymphocytic leukemia carrying t(8;14)(q24;q32), associated with both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nd pure red cell aplasia[J]. J Clin Exp Hematop, 2014, 54(3): 219-224.

[50] Chang HJ, Sinn DH, Cho SG, et al. Pure red-cell aplasia and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in a patient with acute hepatitis A[J]. Clin Mol Hepatol, 2014, 20(2): 204-207.

[51] Fujimi A, Kamihara Y, Kanisawa Y, et al. Anti-erythropoietin receptor antibody-associated pure red cell aplasia accompanied by Coombs-negative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in a patient with T cell/histiocyte-rich large B cell lymphoma[J]. Int J Hematol, 2014, 100(5): 490-493.

[52] Sekiguchi Y, Shimada A, Imai H, et al. A case of recurrent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during remission associated with acute pure red cell aplasia an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due to human parvovirus B19 infection successfully treated by steroid pulse therapy with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Int J Clin Exp Pathol, 2014, 7(5): 2624-2635.

[53] Crosby WH, Rappaport H. Reticulocytopenia in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J]. Blood, 1956. 11(10): 929-936.

[54] Meyer RJ, Hoffman R, Zanjani ED.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nd periodic pure red cell aplasia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 Am J Med, 1978, 65(2): 342-345.

[55] Sakai C, Fujiwara M, Takagi T, et al. Red cell hypoplasia following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associated with T-CLL: report of a cas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Rinsho Ketsueki, 1989, 30(6): 850-857.

[56] Chehal A, Sharara AI, Haidar HA, et al. Acute viral hepatitis A and parvovirus B19 infections complicated by pure red cell aplasia and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J]. J Hepatol, 2002, 37(1): 163-165.

[57] Ureshino H, Miyahara M. Unusual co-occurrence of Evans syndrome and pure red cell aplasia in elderly patient with prostate cancer[J]. Ann Hematol, 2016, 95(10): 1743-1744.

[58] Abongwa C, Abusin G, El-Sheikh A.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tacrolimus-related pure red cell aplasia and 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 with rituximab in a pediatric cardiac transplant patient[J/OL]. Pediatr Blood Cancer, 2017 Jun 9. doi: 10.1002/pbc.26674.

[59] 王立新, 陳春霞, 魏曾珍, 等.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 2017, 30(1): 45-48.

[60] 上海市医学会输血专科分会, 上海市临床输血质量控制中心.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前试验及临床输血专家共识[J]. 中国输血杂志, 2017, 30(7): 663-665.

作者:王烨 陈勤奋

第4篇:文献阅读书面报告格式和要求1

上海师范大学2011~2012学年秋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试

文献阅读报告

课程名称: 现代信息数学 课程编号: 071000906

题目:

研究生姓名: 王文辕 学 号: 08820100 评语:

成 绩: 任课教师:

评阅日期:

1 题目三号粗体居中,段前空1行,段后空0.5行

学号,姓名(小四粗体居中,段前后各0.5行)

日期(五号居中,段前0.5行,段后1行)

要:这是文献报告写作要求。排版格式要求包括用纸,页面设置、字体、行距等。基本要求中强调独立撰写,不可简单剪贴县城资料。对文献的数量和质量作出规定,提供文献清单实例,指出一些通病,并给出评分依据。

English Title Uses the Same Format as the Chinese Title Abstract: An English abstract must be included, which should be 400~500 words in length. This will be a part of the basis for the assessment of your technical English proficiency. You must write it in your own words, rather than just copy from a reference. Mind you that anyone who simply copies from materials written by others will not pass the examination.

1. 引言

文献报告格式要求:用A4纸,通栏排版。页边距:上2.2厘米,下2厘米,左2.7厘米,右2.3厘米。必须插入居中页码。除摘要和文献清单用单倍行距外,其余(包括正文、标题、姓名、日期)一律用1.2倍行距。中文一律用宋体,英文和数字一律用Times New Roman。摘要和文献用小五号字,正文用五号,段前段后不留空行。中文摘要段前段后各空0.5行。英文摘要段前空0.5行,段后空1行。左右适当缩进。每段文字首行缩进约2个字符。

一级标题用小四粗体,段前空0.5行,段后不留空行。二级标题用五号粗体,左端不缩进,段前后均不留多余空格。

报告篇幅:4000~6000字,包括图表、参考文献在内7~8页,不得超过。要学会组织材料,精简文字。要求结构合理,文字通顺,格式规范,图文并茂。以消化文献内容后自己绘制的图表为优。直接拷贝的图表要严格控制数量和大小,拒绝质量太差的图。图表应与正文文字相协调。

2. 基本要求

主要以口头报告内容为题,也允许适当改变。要充分阅读文献,应包括近期文献和高层次文献,要有代表性,要有足够的国际文献。要列出20篇以上,注意信息完整,格式规范统一。要在正文中标明对文献的引用。

必须独立完成,在消化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不应详细展开某一篇文献的细节,要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归纳。引用必要的公式,但要控制公式数量。要有自己的见解,不得进行简单拷贝。注意:以拷贝为主的报告将被认为不合格。引用的图表和主要公式应标明文献出处。

3. 注意事项

围绕一个主题写文献阅读报告。可根据精读文献和泛读资料,重点讲述一个研究方向。要介绍该领域的研究意义,指出相关研究热点。可扼要介绍一种代表性方法的要点,但不能通篇只涉及一

2 两篇文献。提出一些可研究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 3.1 文献清单

列出所阅读文献的清单。给出完整信息:作者,题目,期刊,卷期,页码,年份,会议名称,会议地点,网址,学位论文出处,技术报告来源,专利号等。在报告正文中标明文献引用情况。 3.2一些通病

文献档次低、资料陈旧、数量不足、简单应付、正文中不标注文献。以转抄拼凑网上现成资料为主,囫囵吞枣,不加取舍,缺乏见解。写成介绍某一问题或方法的介绍性文章,与文献关系甚少。仅根据一两篇资料详细讲述技术细节,照本宣科,冗长乏味。Word格式粗糙马虎,形式不规范。 3.3评分依据

阅读文献是否充分,有无近期文献,所选文献有无代表性。是否在理解文献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了清晰的归纳和叙述。结构是否合理,文字是否通顺,格式是否规范。有无独到见解。口头发言水平:表达是否清楚,有条理,PPT质量,讨论情况。

4. 报告写作提纲

文献阅读书面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      中文题目和摘要 英文题目和摘要

引言:讨论什么问题,有何意义,应用领域或前景,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正文: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分节。 结论:归纳报告的主要内容,可提出自己的见解。

文献清单: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网址、学位论文、书籍、专利格式如下(注意观察)。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Pan X, et al., Data Redundancy and Reduced-Scan Reconstruction in Reflectivity Tomography, IEEE Trans. Image Processing, 2003, 12(7): 784-795 赵耀, 基于小波变换的抵抗几何攻击的鲁棒视频水印, 中国科学E辑, 36(2), 2006: 137-152 Slinger C, Cameron C, and Stanley M, Computer Generated Holography as a Generic Display Technology, IEEE Computer, 38(8), 2005: 46-53 井驹秀人, 银盐写真システムの画质设计技术, 日本画像学会志, 2002, 41(4): 368-373 Lin S D, and Shie S C, Improving Robustness of Visible Watermarking Schemes for Images, 2004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nsumer Electronics, Reading, UK, Sept. 2004: 11-14 Sainov V, Stoykova E, Onural L, and Ozaktas H, Trends in Development of Dynamic Holographic Displays, Proc. SPIE, 6252, 2006 Ground Truth Database, http://www.cs.washington.edu/research/imagedatabase/groundtruth/ Svantesson T,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from a Signal Processing Perspective, PhD Thesis,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öteborg, Sweden, 2001: 89-120 Astola J, and Kuosmanen P, Fundamentals of Nonlinear Digital Filtering, Boca Raton, FL, USA, CRC Press, 1997: 125-141 王竹溪, 郭敦仁, 特殊函数概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79: 381-417 Kamon K, and Matsuda S,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for Reading Book-Like Documents, US Patent. No. 6041146, March 2000 3

第5篇: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文献阅读综述报告

文 献 阅 读 综 述 报 告

201*72D**** **

我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向是康复管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进行了大量的文献阅读。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我了解到,2010年我国已有残疾人口七大类型8502万人,占总人口的6.34%,是世界上残疾人口最多的国家。受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加快等因素影响,仍以每年70-80万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每天都要增加2000多名残疾人,每40秒钟就增加1名残疾人。我国人口残疾规模的迅速增长和残疾程度的不断变化表明,残疾仍然是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国外对对残疾人康复需求与保障研究也比较早,比较深入。在社会福利方面,John A. Karats 较早研究了基于意外事故、伤害、疾病等致残人士的社会保障情况, 并就美国“1920 康复方案”和“1935 社会保障方案”各自的贡献和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John A. Karats ,1939)。Graham. Susan K 和 Cameron. Ian D 通过对澳大利亚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情况分析,认为对残疾人群体的需求评估以及残疾人群体的即时信息对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欧美发达国家由国家财政买单,很好地解决了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比如在美国,一经州政府残疾鉴定服务办公室鉴定为残疾人的,根据致残年龄及工作年限,即给予残疾福利金,享受免费的康复医疗、残疾辅助器具等福利待遇。

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对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有关的文章也不多, 发表时间多集中在2006年以来的10年。利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部分省市的残联或康复管理机构委托高等院校及学者对残疾人康复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李宁利用2009 年中国残联在全国范围内3.8万名残疾人抽样监测数据, 对我国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及康复服务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仍然很高, 有92.69% 的残疾人需要康复救助,而康复服务的利用比例较低,过去一年内没有接受任何康复服务的残疾人占全部监测残疾人的76.98% ;何小英利用2006年抽取的633例残疾人样本进行了研究,总体的康复需求率为99.36%;钱耐思等人于2008 年3~ 4 月对闸北区9 个街道( 镇) 的17918名持证残疾人进行普查,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筛出率为83. 5%,不同残疾类型残疾人的基本康复服务需求有差异, 康复医疗需求和残疾人用品用具需求相对较大,应在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广泛覆盖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由于残疾人分布比较分散,残疾人口基数大,全面普查成本非常高,文献检索中发现开展康复需求普查的仅有一例,即闸北区的1.8万名样本普查,其余大多数是样本数很少的抽样调查。

2 ***经济技术开发区尚缺乏对本地区残疾人康复需求的调查研究,以***经济技术开发区1400位持证残疾人作为研究对象,以他们的社会人口学基本特征、过去一年接受的康复服务、今后的康复需求为调查内容,对残疾人康复需求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开发区残疾人康复需求,并据此进行讨论,以此为参考提出有效对策,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几个月来的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康复需求调查方面的研究现状,通过进行开发区康复需求调查的可行性和相关性分析,我确立了自己的学位论文研究课题。下一阶段,文献阅读仍然是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应当继续不断深入研究学习相关文献,为顺利完成较高质量的学位论文而努力。

第6篇:文献检索课-附录1 课题调研检索报告

附录1 课题调研检索报告及综述论文案例

撰写课题调研检索报告的目的是真实记录科研人员调研领域文献的过程,以便查验科研人员撰写的相关综述论文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1课题调研检索报告的结构

课题检索报告的形式不是唯一的,学习了本门课程后要求撰写的检索报告,要求有封面、目录、课题分析、检索策略、检索式及检索结果、检索体会,另外撰写综述论文反映领域研究进展和趋势。 1)封面

写明检索课题的名称、完成人信息(姓名、班级、学号)、完成时间等。 2)目录

目录能让查阅者对本报告内容一目了然。 3)课题分析

对课题的重点研究内容要有一个分析判断,只有判断正确了,才能进一步做针对性地检索。 4)检索策略

包括数据库或检索工具的选择、检索词的选择和通用检索式的制定。 5)检索式及检索结果

就所选择的数据库,逐个列出数据库名称、每个检索式所检出的文献量,以及从这些检出文献中挑选的相关文献数量及每篇文献的完整记录格式,如标题、作者、作者单位、刊名、摘要等信息。 6)检索评价

经过对一个课题的系统检索,谈谈有何体会。重点放在检索过程中检索策略的调整,要有具体的调整过程。

1

2课题检索报告案例

[案例课题名称]:纳米材料TiO2在植物净化空气中的应用

检索报告

纳米材料TiO2在植物净化空气中的应用 姓名:

学院: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班级: 金属090 学号: 10094293

完成时间:2011年11月15日

1.课题分析 ..................................................................................................................... 4 2 文献范围及检索工具 ................................................................................................... 4 [文献选择点评] ................................................................................................................ 5 3 检索词及检索式析取 ................................................................................................... 5 [检索式点评] .................................................................................................................... 6 [更合理的检索式] ............................................................................................................ 7 4检索过程及结果 ............................................................................................................ 7 4.1 维普数据库 ................................................................................................................ 7 4.2 万方数据库 ................................................................................................................ 9 4.3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 .................................................................................. 11 4.4 EI数据库 .................................................................................................................. 12 4.5 SCI数据库 ............................................................................................................ 16 [检索过程点评] .............................................................................................................. 25 5.检索体会 ................................................................................................................... 25 [检索心得点评] .............................................................................................................. 27 [检索报告综合点评]: .................................................................................................. 27 6综述论文案例 .............................................................................................................. 28 Application of TiO2 Nanomaterial on Plants to Purify the Air .................................. 28 [综述论文点评] .............................................................................................................. 36

3

1.课题分析

当前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为社会所重视,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进程,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区域性大气污染威胁。纳米技术及材料的应用将会为我们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提供全新的途径,作为光催化剂的TiO2可以很好地降解甲醛、甲苯等污染物,几乎可达到100%。纳米TiO2光催化剂也可用于石油、化工等工业废气处理中,改善厂区周围空气质量。另外,利用纳米TiO2的光催化性能不仅能杀死环境中的细菌,而且能同时降解由细菌释放出的有毒复合物。在医院的病房、手术室及生活空间安放纳米TiO2光催化剂还具有除臭作用。另一方面,绿色植物在空气净化上的巨大作用人尽皆知,但是植物的净化作用效果不是很大,并且不同的植物只能相应吸收部分有害气体。此外,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植物能否生存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能否利用纳米材料TiO2与绿色植物相结合,通过两者的协同作用,达到更大程度地促进对空气的净化就变成了人们研究的新方向。本课题旨在利用所学的文献检索知识,检索国内外有关纳米材料TiO2在植物净化空气中应用的文献,寻求纳米材料TiO2与植物净化空气的交集,经过阅读与整理文献,了解此类研究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对研究进展的分析,了解纳米材料TiO2对绿化植物净化污染空气的效应及植物抗逆性的主要影响,总结已有研究中的难点以及解决这些难点的途径。

2 文献范围及检索工具

这是一个材料与环境结合的相关课题,故必检数据库如下: (1) 中文数据库:

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1989年至今); 万方数据库;

中国专利数据库(1985年至今) (2) 外文数据库:

Elsevier ( Science Direct )数据库; SCI数据库(1985年至今); EI工程索引数据库(1980年至今)

其中包括了全文型数据库,也有文摘型数据库和专利数据库,相信通过对这些数据库的搜索,收集的文献涉及面广阔,研究水平也比较高,可以满足课题的要求。

4 [文献选择点评] 1)目前大型的中文文献检索工具主要有维普、万方、中国知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等,这些数据库的文献互不覆盖但有交叉和重复,因此建议在进行文献检索时,同时考虑这些文献检索工具。

2)SCI数据库主要收录期刊文献,而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也可能是会议文献,因此应考虑SCI和ISI Proceedings数据库。

3)除上述列举的外文文献检索工具外,与本课题相关的还有美国化学文摘数据库(SciFinder)、欧洲专利局专利检索也涉及相关领域,建议增加这两个数据库。

3 检索词及检索式析取

暂时根据课题的核心词制定出最基本的中英文检索词,待检索时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在检索词的选择上要注意同义词、近义词、不同拼写方式等。

在研究课题的初期,主要应用课题的核心词做适当的组配,而成为检索词进行文献查找。对于本课题,最核心也最具显著特征的词是“二氧化钛”,而对于该词,有相应的化学式TiO2,如果只考虑其前者,预计会造成极大的漏检,严重影响检索的查全率,所以要把”TiO2”也作为检索词在检索过程中与“二氧化钛”用相应的逻辑运算符连接共同检索,以提高查全率。而对于检索词“植物”,因实验可能会通过对一种植物研究来概括,标题中可能不会直接提到“植物”二字,所以尽量不要限定在标题字段检索。另外,对于课题研究中诸如应用、研究之类的词义太宽泛的词不应设置为检索词,不然也会极大的影响查全率。除此之外,可以加以一些检索词进行限制或者精炼以提高查准率,不过为了保证查全率,可以采取先宽泛检索再进行二次检索或二次精炼的方法,同时保证查全率和查准率。所以,经过分析,暂时确定TiO

2、二氧化钛、空气、净化、植物为本课题的中文检索词,在检索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检索结果,对检索词做灵活而适当的改变,在保证查全率的情况下提高查准率。

对于英文检索词,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截词符的使用,因为英语中一个词义的表示有多种形式,尽可能的思考某些词不同的表示形式,使用截词符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检索的查全率。

例如,对于“净化”一词,至少可以有”purify”和”purification”两种表达方式。所以选择”purif*”作为检索词。”vegeta*”作为植物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也同样使用了截词符。最后就是要注意二氧化钛英文的多种表达方式。检索根据具体的检索情况,可以挑选之中的部分组配组成检索式,以达到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核心检索词:TiO

2、二氧化钛、空气、净化、植物

TiO

2、titanium dioxide、plant、air、purif* 5 其他检索词:纳米材料、半导体溶胶

air pollution、vegeta*、ornamental、photocatalyst、nanomaterial、NTSS、TiO(2)

通用检索式:

S0 净化*空气*植物

--全面了解利用植物净化空气的文献

S1 植物*(TiO2+二氧化钛)

--了解有关二氧化钛在植物上的应用的文献

S2 (二氧化钛+TiO2)*净化*空气*植物

--了解有关二氧化钛对植物净化空气作用的文献

S3 纳米材料*净化*空气

--了解运用纳米材料净化空气的文献

S4 NTSS*空气*植物

--了解二氧化铁半导体溶胶在对植物净化空气作用的文献 S5 photocatalyst*air*plant

--了解光催化剂与空气污染相关文献 S6 (TiO2+” titanium dioxide”)* S7 (TiO2+” titanium dioxide”)*

purif*air --了解二氧化钛与空气净化相关文献 purif*”air pollution”*(vegeta*+plant+ ornamental)

--了解二氧化铁与植物共同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相关文献

这里,“*”表示逻辑“与”,“+”表示逻辑“或”,检索时根据具体的检索工具和检索结果对检索式的形式进行调整。

[检索式点评] 1)这部分的总体思路是很清楚的,运用了同义词或近义词,如,二氧化钛的化学式TiO2,联想到“植物”一词在文献中可能以某一种植物如“马拉巴栗”,将纳米材料作为二氧化铁的近义词等;在编制检索式方面也尽量注意查全率与查准率的综合因素,如S0、S

1、S2,S

6、S7两组检索式的文献量逐步缩小等。 2)但在检索式编制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1)对于为什么使用“半导体溶胶”这个近义词,在课题分析和检索词析取部分没有做明确说明,在检索式中也没有出现该词。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了解到:有些研究二氧化钛对植物的作用的文献中会指明使用了二氧化钛半导体溶胶或二氧化钛溶胶,而单纯的含检索词“半导体溶胶”的文献与课题相关性较小,故可舍弃该词;但二氧化钛半导体溶胶的缩写NTSS却不能舍弃,否则会引起漏检。

(2)在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使用标准检索界面,检索含有“二氧化钛”和“净化”的文献明显比同时含有“二氧化钛”、“净化”以及“纳米材料”的文献多,这说明,仅使用“纳米材料”将漏检其他用于空气净化的纳米材料文献,由于本课题主要研究二氧化钛纳米材料与植物一起在空气净化方面的作用,使用“纳米材料”可以发现一些非二氧化钛的纳米材料净化空气的研究文献。

(3)当检索同时含有“净化”与“纳米材料”的文献时,发现一些文献中并没有直接使

6 用“空气净化”一词,而是使用了“大气净化”、“环境净化”,表明应增加“大气”、“环境”等词作为“空气”的近义词。

(4)S7中使用了污染一词,会严重影响查全率。

(5)受vegetable的启发,在中文检索式中增加了“蔬菜”一词进行试检,发现多数为蔬菜污染或水生蔬菜对水体的净化方面的研究文献,与本课题关系不密切,在挑选相关外文文献时需要注意。

(6)在S5中使用了光催化剂作为检索词,但在中文检索式中未出现。

(7)在外文检索式中,应使用and、or、not作为逻辑算符,以示与截词算符区别。

(8)使用检索式时,应具备一定的逻辑条理性,遵循文献量从多到少的原则,通过对更大范围文献的浏览,可以发现一些更合适的减少文献量的关键检索词,在保证查全率的同时达到查准率。

[更合理的检索式]

S0’

净化* (空气+大气+环境) --了解有关空气净化的中文文献,发现与植物或二氧化钛相关的其他检索词

S1’

净化*(空气+大气+环境)*植物

--全面了解利用植物净化空气的中文文献 S2’

植物*(TiO2+二氧化钛+NTSS) --了解有关二氧化钛在植物上的应用的中文文献 S3’

(二氧化钛+TiO2+NTSS)*净化*(空气+大气+环境)*植物

--了解有关二氧化钛对植物净化空气作用的中文文献

S4’

光催化剂*净化*(空气+大气+环境)*植物

--了解光催化剂对植物净化空气作用的中文文献,仅使用光催化剂会有一定的漏检率,但由于本课题并非了解所有的光催化剂的情况,以找到有价值的参考文献为主。

S5’

photocatalyst* and purif* and air and (vegeta* or plant or ornamental)

--了解光催化剂与植物净化空气相关外文文献

S6’

(TiO2 or ” titanium dioxide” or NTSS) and purif* and air --了解二氧化钛与空气净化相关外文文献

S7’

(TiO2+” titanium dioxide” or NTSS) and purif* and air and (vegeta* or plant or ornamental) --了解二氧化钛与植物净化空气相关外文文献

4检索过程及结果 4.1 维普数据库

考虑到中文数据库所检文献有很大的交集,初尝检索想通过维普数据库先在TiO2和植

7 物两者间寻求交集,初步了解纳米材料TiO2的特性及其在植物上的应用,而在文献更全功能强大的万方数据库再做深一步检索。

打开维普传统搜索,在检索框内输入检索式S8(S8是在S1的基础上指明了检索字段M):

S8 M=植物*(TiO2+二氧化钛)

时间限制在2005-2011年,得到10条检索结果,选择相关性较大的4篇文献如下: (1)张萍 崔海信 宋娜 李玲玲. 纳米TiO2光半导体材料防治植物病害的初步研究.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2).-13-16. 【文 摘】 纳米TiO2光半导体材料是一种具有抗菌与环境净化功能的新型环境友好材料,试验首次探索了将其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治的可能性。在黄瓜霜霉病防治研究的栽培试验中发现,喷施纳米TiO2光半导体溶胶材料可以显著地降低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减少叶片病斑数量与病斑面积。试验研究结果初步证实了其对黄瓜霜霉病害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为以纳米TiO2光半导体溶胶材料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植物抗菌剂与保护剂的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2)张萍 崔海信 张志娟 钟儒刚. 纳米TiO2光半导体溶胶对植物光合机能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230-233. 【文 摘】 TiO2半导体颗粒的光催化机理类似于人工模拟光合作用,笔者初步探讨了其在植物体上对光合机能的影响;以锐钛型纳米TiO2光半导体溶胶为材料,在栽培试验中,对黄瓜喷施不同浓度的纳米TiO2溶胶,然后测定光合参数、根系活力及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黄瓜叶片喷施一定浓度的纳米TiO2溶胶材料后,在叶片表面形成透明、连续、稳定的TiO2薄膜,能显著促进光合速率的增加,同时根系活力得到提高。这为纳米TiO2光半导体材料在农业上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3)李玲玲 崔海信 张萍. 纳米TiO2光半导体溶胶对植物病原微生物的抗菌性能. 农业工程学报.2008,24(8).-223-226. 【文 摘】 鉴于纳米二氧化钛半导体材料在医学、环保领域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长效、安全、无残留的成功抑制,本试验探讨纳米二氧化钛半导体材料在植物领域对植物病原微生物的杀灭与抑制作用。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纳米TiO2半导体溶胶材料,无菌瓷板涂布成膜,黑光照射,统计病原菌存活数、相对抗菌率,鉴定TiO2溶胶的抗菌效果。结果表明,该溶胶的平均粒径为30.6nm,为锐钛矿型,分散度、稳定度良好,成膜与附着力良好。抗菌鉴定表明,3次均匀涂布成膜的抗菌瓷板效果最好,涂布高于3次,膜易脱落;对在3次成膜瓷板的相对菌落存活数统计表明,与对照相比,TiO2溶胶对植物细菌性病原菌具有显著的抗灭与抑制效果,延长照射时间,抗菌能力增强;相对抗菌率表明,延长光照为24h,相对抗菌率为100%,对各菌种的抗菌率无差异。因此,TiO2半导体溶胶材料是一种强效的、广谱的新型绿色环保抗菌剂。

(4)张萍 崔海信 李玲玲. 纳米TiO2半导体溶胶的光生物学效应. 无机材料学报.2008,23(1).-55-60.

8 【文 摘】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TiO2半导体溶胶材料(nano-TiO2 semiconductor sol,NTSS),并测定了抗菌性能;以黄瓜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了NTSS在防治植物细菌性/真菌性病害及增加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方面的光生物学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溶胶材料中TiO2颗粒的结晶型为锐钛矿型,平均粒径为30.6nm;TiO2溶胶材料可在叶片等固体表面形成连续、稳定的抗菌薄膜,具有很强的光氧化活性,抗菌率达到99.9%;通过人工接种病原菌试验及田间病害调查试验发现,黄瓜喷施一定浓度的NTSS后,可显著降低叶片病斑面积、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霜霉病的发生具有抑制效果;测定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发现,NTSS对叶绿素(Chl)及类胡萝卜素(Car)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

4.2 万方数据库

进入万方数据库在标准检索界面中输入检索式S9(S9是在S2的基础上指明了检索字段“关键词”):

S9 关键词=(二氧化钛+TiO2)*净化*空气*植物 命中6篇文献,选择其中相关度大的3篇文献:

(5)刘艳丽 周建民 徐胜光 陈能场. 马拉巴栗净化室内空气中甲醛的研究. 生态环境.2007,16(2).-332-335. 【文 摘】 采用观赏性植物马拉巴栗 (也称发财树,Pachira aquatica)进行甲醛去除试验,在模拟箱内通过甲醛分析仪研究甲醛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模拟箱(1.25 m×1.25 m×1.25 m)内甲醛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0.24 mg·m-

3、0.40 mg·m-3 和0.53 mg·m-3时,分别经过10 h、14 h和11 h后甲醛的去除效率可以达到100%。在空白箱子及放植物的箱子内壁及植物叶片上喷洒1%的二氧化钛(TiO2)溶胶后,二者分别经过12 h和10 h后降低为零。试验证明,马拉巴栗对甲醛具有良好的吸收降解效果。

(6)聂磊 叶敏怡 代色平. 纳米材料对蜘蛛兰及其环境效应的影响研究. 广东园林.2009,31(4).-19-21. 【文 摘】 试验探讨了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对城市绿化植物蜘蛛兰净化污染空气效应及植物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蜘蛛兰具备一定净化尾气污染的能力。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处理下能有效提高蜘蛛兰在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减少空气含菌量。同时,纳米材料处理减轻污染空气下的植物叶片细胞质膜透性,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增加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植物叶片抗逆性。本文对纳米光触媒与植物触媒交互作用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7)聂磊. 二氧化钛纳米溶胶对空气污染胁迫下海芋生理特性及环境效应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8).-1628-1633. 【文 摘】 为了探讨纳米材料对空气污染胁迫下植物生理响应及环境效应的调节作用,以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Linn.)Schott]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纳米材料对城市绿化植物的抗逆性、光合作用等生理指标及净化污染空气效应的影响:研究了二氧化钛纳米溶胶时模拟酸雨胁迫下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作用日变化以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芋具备一定的净化尾气污染能力。二氧化钛纳米溶胶预处理(0.2%~0.8%)后,能有效提高海

9 芋在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中的评价指数,减少空气的舍茵量。同时,纳米材料处理能减轻污染空气下的植物叶片细胞质膜透性,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增加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叶片的抗逆性。在空气污染胁迫下,海芋叶片的“光合午休”现象加重,日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明显降低,而细胞间隙CO2浓度(Ci)增大;经过纳米材料预处理后,Pn、Gs和Tr能不同程度地增加,而Ci降低,其中以0.4%浓度预处理下的效果最好;可见二氧化钛溶胶预处理能够不同程度地缓解空气污染胁迫下非气孔因素引起的海芋叶片光合速率的下降,降低对光合系统的破坏作用,提高胁迫下的光合能力。试验同时对纳米光触媒与植物触媒交互作用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为了提高查全率,缩小检索范围并查询年限较新的文献,改用检索式S10(S10是在S1的基础上限定了文献时间范围,使用“关键词”检索字段):

S10 关键词=(TiO2+二氧化钛)*植物*时间=2005-2011 命中55篇文献,选择与课题最为相关的1条记录:

(8)郭莉

王丹军

王晓涧

赵峭梅

李东升. 纳米TiO2对豌豆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352-5355 【文 摘】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TiO2粉体,通过XRD、BET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并以豌豆为植物探针,研究了其对豌豆萌发及生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纳米TiO2对豌豆萌发及生长的影响与其粒径及投放量有关,投放量一定,粒径越小,其影响作用也越大;当粒径为51 nm、投放量分别在1~40和1~20 g/L范围时,纳米TiO2依次对豌豆萌发及幼苗生长起促进作用,表现出了较高的生物活性,当投放量超出对应范围时纳米TiO2对豌豆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为了了解植物单独作用下对空气净化的影响,选择检索式S11在期刊论文中进行检索(S11是在S0的基础上指明了检索字段“关键词”,并限定了文献时间范围):

S11 关键词=空气*净化*植物*时间=2008-2011 命中35篇文献,通过简单阅读具有综述性的几篇论文的文摘,选择了4条记录: (9)刘艳丽

陈能场

周建民

徐胜光. 观赏植物净化室内空气中甲醛的研究进展. 工业催化.2008,16(9).-6-11. 【文 摘】 根据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污染现状及其对人体的危害性,列举了甲醛的治理技术,综述了国内外观赏植物净化室内空气中甲醛的研究进展。观赏植物对甲醛的去除途径主要是通过茎叶吸收、植物代谢与转化以及根际微生物的降解作用等。在植物根际添加微生物营养型吸附基质或者在植物叶面喷洒二氧化钛溶胶以及在植物叶际、根际接种微生物等方式将会强化甲醛的去除效果。

(10)吴平. 植物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净化能力研究. 四川林业科技.2009,30(3).-105-107. 【文 摘】 目前室内空气污染是人们最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与化学和物理净化的方法相比,植物净化室内空气污染物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综述了3种主要室内空气污染物特征、危害;并对植物的净化研究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了一些室内空气污染物植物净化研究的建议。

(11)金荷仙

史琰

王雁. 室内植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综述. 林业科技开发.2008,22(5).-14-18.

10 【文 摘】 综述了室内植物在净化室内空气、增加负离子、挥发物抑菌杀菌、调节情绪等方面对室内环境及人体健康的作用和影响。介绍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研究需要解决的室内植物对污染物耐受能力、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代谢和解毒机理、室内植物挥发物含量等问题和未来相关研究发展动向进行简要分析。

(12)李静涛

潘百红

田英翠. 室内植物净化空气的研究概述. 北方园艺.2010 (11).-214-216. 【文 摘】 通过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分类和室内观赏植物净化各种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机理的分析,探讨了室内观赏植物净化室内空气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室内植物净化空气的研究提供参考。

4.3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

因为TiO2在植物上的应用不多,大多作为单独的光催化剂净化空气,故将检索词稍作放宽,然后根据需要自己选择。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高级检索,用检索式S12进行检索(S12包含了S1,且被S2包含):

S12 摘要=(空气 or 植物)and(二氧化钛 or TiO2)and 公开(公告)日=2005 to 2011 命中专利101项,其中发明专利91条,实用新型专利10条。使用这个检索式进行检索主要为了检索怎样制备出含有TiO2的调节剂应用在植物净化空气上。经过筛选,选择相关性大且时间较新的1篇文献:

(13)董南男;李玉龙. 一种含有纳米二氧化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 【申请号】 201010300550.7【申请日】 2010.01.21【公开(公告)号】 CN101785481A

【摘要】 一种含有纳米二氧化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它解决了目前含二氧化钛纳米促进植物生长剂中纳米二氧化钛使用浓度低、吸收利用率低和附着力差的问题。生长调节剂由纳米二氧化钛、附着剂、水、分散剂、渗透剂和添加剂制成;制备方法:向水中按顺序加入附着剂、渗透剂和分散剂、纳米二氧化钛和添加剂,再持续搅拌1~2min,即得到含有纳米二氧化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本发明可促进植物生长,用于农作物增收。

将检索式稍作调整以提高查准率,同样进入高级检索,用检索式S13进行检索(S13包含了S2):

S13 摘要=(空气 and 植物)and 名称=(二氧化钛 or TiO2 or 纳米)and 公开(公告)日=2005 to 2011 命中专利9项,其中发明专利7条,实用新型专利2条,经过筛选,选择其中2条: (14)聂磊. 一种植物纳米复合材料净化空气污染的方法. 【申请号】 200910041628.5 【申请日】 2009.08.04【公开(公告)号】 CN10162359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净化空气污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稀土元素化合物掺杂的纳米二氧化钛溶胶涂抹在植物叶片上,将该植物放于需要空气净化的环境中。本发明所述净化空气的方法,将光触媒与植物触媒融合的生物纳米材料结合应用,在强化空气污染净化功效

11 显著,能为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提供一种节能环保、高效安全、先进可靠、成本低廉的解决方案。

(15)马建领. 一种多功能纳米养生仿生植物【申请号】 201120021716.1【申请日】 2011.01.24【公开(公告)号】 CN201911359U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仿真植物装饰工艺品,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纳米养生仿生植物。其既能模仿植物的外表,同时又能模仿生命的生命和内在功能。分解空气中的异味、有害气体,杀灭空气中的细菌、病毒,释放大量负氧离子,净化空气、改善环境,有益身体健康。本实用新型包括设置在容器中的仿生植物本体,容器内设置有负离子发生器,负离子发生器的负离子发射探头伸出容器。仿生植物本体的枝叶上涂覆纳米光触媒、纳米远红外材料、纳米负离子材料。

4.4 Engineering Village数据库

在Engineering Village数据库中选择专家检索,输入检索式S14(S14包含了S7),限定时间在2005-2012,如图附录1-1:

S14 ((((TiO2) WN TI) OR (("titanium dioxide") WN TI)) AND (("air pollution") WN KY))

图附录1-1 Engineering Village数据库检索图

命中13篇文献,经过筛选,选择其中5条:

(16) Kwon, Soonchul; Fan, Maohong; Cooper, Adrienne T.; Yang, Hongqun. Photocatalytic applications of micro- and nano-TiO2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 38, n 3, p 197-226, May 2008

Abstract: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micro- and nano-titanium dioxide (TiO2) has been utilized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ies of various contaminants in both water treatment and air pollution control. This article i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overing current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of micro- and nano-TiO2. The mechanisms of contaminant degradation of nanoparticle TiO2 are reviewed, and its

12 special properties are compared to micro-sized TiO2 in air purific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 (115 refs.) 摘要:微型纳米二氧化钛(TiO2)已可用以显著提高水处理和空气污染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的降解效应。本文是一篇综述文献,涵盖了微型纳米TiO2当前环境应用方面的研究。研究了纳米颗粒TiO2的污染物降解机理,并将其在空气净化和水处理上的特殊性能与显微尺寸TiO2进行了比较。

(17) Grubb, Geoffrey F. ; Bakshi, Bhavik R.. Energetic and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of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s and the Environment, 2008, 2008 16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s and the Environment, ISEE. Conference: 2008 16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s and the Environment, ISEE, May 19, 2008 - May 22, 2008 Abstract: The methods of energy, exergy, and life cycle analysis are applied to a new nanomanufacturing process producing 40 nm titanium dioxide particles. The use of identical boundaries for each analysis allows for direct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from each method. It was found that the thermodynamic methods identify spray hydrolysis as a significant sink in the process and life cycle analysis shows it to be the largest source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Despite this agreement, there are some discrepancies between methods, and exergy analysis appears to giv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that energy analysis overlooks. Of course the optimal method for a given application depends on the intended goals of the analysis. (19 refs.)

摘要:能量、有效能和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被应用到了新的纳米制造工艺来生产40nm的二氧化钛颗粒。为每一种分析使用了相同的界限以允许每种方法所得结果能相互比较。我们发现热力学方法把喷雾水解当作工序中最重要的一步,生命周期分析认为它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来源。尽管有相同之处,这些方法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有效能分析往往比能源分析给出了更多信息。当然,对于给定应用的最佳方法取决于分析的预期目标。

(18) Jo, Wan-Kuen; Kim, Jong-Tae. Application of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sis with nitrogen-doped or unmodified titanium dioxide for control of indoor-leve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v 164, n 1, p 360-366, May 15, 2009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evaluated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sis, applying an annular reactor coated with unmodified or nitrogen (N)-doped titanium dioxide (TiO2), to cleanse gaseous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at indoor levels. The surface chemistry investigation of N-doped TiO2 suggest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residual of sulfate ions or urea species on the surface of the N-doped TiO2. Under visible-light irradiation, the photocatalytic technique using N-doped TiO2 was much superior to that for unmodified TiO2 for the degradation of VOCs. Moreover,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by a reactor coated with N-doped TiO2 was well above 90% for four target compounds (ethyl benzene, o,m,p-xylenes), suggesting that this photocatalytic system can be effectively employed to cleanse these pollutants at indoor air quality (IAQ) levels.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of all target compounds increased as the stream flow rate (SFR) decreased. For most target compounds, a reactor with a lower hydraulic diameter (HD) exhibited elevated degradation efficiency. The result on humidity effect suggested that the N-doped photocatalyst could be employed effectively to remove four target compounds (ethyl

13 benzene, o,m,p-xylenes) under conditions of less humidified environments, including a typical indoor comfort range (50-60%). Consequently, it is suggested that with appropriate photocatalytic conditions, a visible-light-assisted N-doped photocatalytic system is clearly an important tool for improving IAQ.(46 refs.) 摘要:本研究评估了可见光光催化,使用了一个涂覆了未改性或氮掺杂的二氧化钛环形反应器,来净化室内水平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氮掺杂TiO2的表面化学研究表明,在氮掺杂TiO2表面并没有显著残余的硫酸根离子或尿素。在可见光照射下,对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降解,在使用了氮掺杂TiO2的光催化工艺远远优于未改性的TiO2。此外,对于四种目标化合物,涂覆了氮掺杂TiO2的反应器的降解效率远高于90%,表明了在室内空气质量水平下,这种光催化系统可以有效地净化这些污染物。因此,可以认为,在适当光催化条件下,可见光辅助的氮掺杂光催化系统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工具。

(19) Strini, A.; Cassese, S.1; Schiavi, L. Measurement of benzene, toluene, ethylbenzene and o-xylene gas phase photodegradation by titanium dioxide dispersed in cementitious materials using a mixed flow reactor.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v 61, n 1-2, p 90-97, October 27, 2005

Abstract: A method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titanium dioxide dispersed in cementitious building materials was developed as part of the European Project Photocatalytic Innovative Coverings Applications for Depollution Assessment (PICADA). The method is based on a specially designed stirred flow reactor. It is aimed at the measuring of the photodegrad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 in air at ppb level at the surface of photocatalytic materials. The use of an actively mixed flow reactor results in a uniform concentration of reactants at the catalytic material surface at high conversion factors which also allows to measure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bypassing the limitations impo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gradients of unmixed flow reactors. A titanium dioxide modified cementitious material was studied by applying the described method, with a benzene, toluene, ethylbenzene and o-xylene (BTEX) mixture used as organic pollutant standard. The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and irradiation levels used throughout the study were comparable to those that can be found under real ambient conditions. The effects of variation of pollutant concentration, irradiation level and titanium dioxide percentage in the cementitious materials were studied.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a pure titanium dioxide film was also measured to stand as reference benchmark. The cementitious photocatalytic material showed an interesting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with linear dependence versus pollutant air concentration and irradiance. On the other hand the variation of titanium dioxide content (from 0 to 5.6% as dry powder) in the cementitious mixture showed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denoting a relative loss of efficiency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25 refs.) 摘要:作为欧洲项目PICADA的一部分,二氧化钛光催化活性在水泥建材分散检测方法得到了发展。该方法是基于一个特别设计的搅拌流式反应器。它的目的是在ppb水平的空气中,测量有机化合物在光催化材料表面的光致降解率。利用混流反应器在高转化率的条件下,能使反应物浓度催化材料表面变得均匀,这样就能通过利用未混合流式反应器的浓度梯度来测量光催化活性。我们通过应用该方法研究二氧化钛改性水泥材料,以苯、甲苯、乙苯和邻二甲苯的混合物作为有机污染物的标准。本研究中污染物的浓度和照射水平能与真实的环境条

14 件所媲美。我们研究了污染物浓度、照射水平和水泥材料中二氧化钛的百分比变化所产生的影响。测量纯的二氧化钛薄膜的光催化活性以作为参考基准。水泥光催化材料显示出了有趣光催化活性,比与空气污染浓度和辐射程度呈线性相关性。另一方面,在水泥混合材料中二氧化钛含量的变化却呈现出了非线性相关性,造成在较高浓度下相对效率的损失。 (20) Feng, Guo-Hui; Hu, Yan-Jun; Li, Guo-Jian; Cao, Guang-Yu; Chen, Xu-Dong. Experiment of active carbon and nano-titanium dioxide photocatalysis technique to eliminate tiny contaminants in air. Shenyang Jianzhu Daxue Xuebao (Ziran Kexue Ban)/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v 22, n 3, p 432-436, May 2006 Abstract: In order to enhance indoor air quality and improve the techniques of purifying presently,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new purification technique, active carbon and nano-titanium dioxide photo catalysis technique and does the experiment about purifying indoor air pollutant.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purifying capabiliti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ifferent influencing factors by the experiment of purifying formaldehyde i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simulated and compares the purifying capabilities of three kinds of purification web applied to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ctive carbon and nano-titanium dioxide photo catalysis web and active carbon purification web and nano-titanium dioxide photo catalysis purification web. The result shows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of the new purification technique is 15% higher than other two kinds of purification techniques when the air speed is 3 m/s and contaminant concentration is low i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ctive carbon and nano-titanium dioxide photo catalysis web, the influence of airflow velocity on purification efficiency is not obvious. The difference of cleaning efficiency is less than 8% when the airflow is at high or low velocity. And the new purification technique possesses stronger capability of absorption and decomposition on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ntaminants and less resistant of airflow and can avoid the producing of new contaminants and realizes the regeneration of active carbon in the same place and prolongs the life-cycle of active carbon. The experiment shows the new purification technique makes up for the disadvantages of present purifying techniques and cleaning efficiency is enhanced about 20%. It provides the basis to purification techniques applied to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9 refs.) 摘要:为了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和改善现有的净化技术,本文引进了新的净化技术、活性碳和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技术,并进行了净化室内空气污染的实验。本文通过空气调节装置模拟下的甲醛净化实验,分析了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净化能力,并比较了三种净化网络模式的净化能力——活性炭和二氧化钛光催化网络、活性炭净化网络、二氧化钛净化网络。结果显示,当空气流速是3m/s并且空气调节装置的污染集中较低时,新的净化技术的净化效率高于另两种15%以上。对于活性炭和二氧化钛光催化网络,气流速度对净化效率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当气流速度较高或较低时,净化效率之间的区别小于8%。此外,新的净化技术具有较强的吸收、分解有机和无机污染物的能力,抵抗气流能力较弱,能避免新的污染物的产生,并实现活性炭在同一地方的再生,延长了活性炭的生命周期。实验结果表明,新的净化技术弥补了现有净化技术的缺点,净化效率提高了大约20%。它为净化技术适用于空气调节系统奠定了基础。

为了寻求光催化剂TiO2在绿色植物方面的具体应用,尝试用检索式S15(限定时间2008-2012)和S16(限定时间2000-2012)检索:

15 S15 ((((plant) WN KY) OR ((vegeta*) WN KY)) AND ((("air pollution") WN KY) AND((purif*) WN KY) AND ((english) WN LA))) S16 ((((photocatalyst) WN KY) AND ((air) WN All fields)) AND ((plant) WN All fields)) 收获不大,分别命中12条和10篇文献。因参考价值不大略去,希望能在之前所检文献中TiO2在空气净化方面的知识点中找出其与植物协同作用下对空气净化的影响。 4.5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

用检索式S17进行检索,

S17 主题=(TiO(2) or TiO2 or "titanium dioxide") AND 主题=(plant or ornamental or vegeta*) NOT 标题=(wastewater*) NOT 标题=(water*) 命中记录435条,时间限定在2005-2011,运用了SCI的分析工具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图附录1-2 web of science检索结果国家/地区分析图

图附录1-3 web of science检索结果机构名称分析图

图附录1-4 web of science检索结果出版年分析图

经过分析结果,整合发现:我国关于此课题的研究所发表的被web of science收录的论文最多,美国与西班牙也发表了较多论文。机构方面,西班牙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和我国的中科院对此课题的研究积极,发表的论文数列科研机构的前二位,而通过图附录1-4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对此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步升温,每年的发表论文量都稳步上升。但是,通过对这些论文内容的研读,其中也有不少与此研究课题有一定偏差,原因是作为光催化剂,TiO2被大量研究,但是对其在植物上的应用的文献相对较少。

将结果分别按被引频次和相关性降序排列,还可以通过二次精炼选择综述论文,最终经过筛选,选择其中7条:

(21) Klaine, SJ (Klaine, Stephen J.); Alvarez, PJJ (Alvarez, Pedro J. J.); Batley, GE (Batley, Graeme E.); Fernandes, TF (Fernandes, Teresa F.); Handy, RD Handy, Richard D.); Lyon, DY (Lyon, Delina Y.); Mahendra, S (Mahendra, Shaily); McLaughlin, MJ (McLaughlin, Michael J.); Lead, JR (Lead, Jamie R.). Nanomaterials in the environment: Behavior, fate, bioavailability, and effects.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2008,27(9): 1825-1851

17 被引频次:208 摘要: The recent advances in nanotechnology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the use of nanomaterials in products in every sector of society have resulted in uncertainties regard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review are to introduce the key aspects pertaining to nanomaterial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to discuss what is known concerning their fate, behavior, disposition, and toxicity,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those that make up manufactured nanomaterials. This review critiques existing nanomaterial research in freshwater, marine, and soil environments. It illustrates the paucity of existing research and demonstrates the need for additional research. Environmental scientists are encouraged to base this research on existing studies on colloidal behavior and toxicology. The need for standard reference and testing materials as well as methodology for suspension preparation and testing is also discussed. 摘要:在纳米技术领域最新进展以及社会中各个行业对纳米材料产品使用的相应增加,这导致了对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本综述旨在介绍有关纳米材料在环境中的关键环节,并讨论什么方面涉及它们的行为、特性、倾向和毒性,特别关注了那些人工纳米材料。本综述批判了现有的在淡水、海洋和土壤环境下进行的纳米材料研究。它说明了现有研究的缺乏和有必要进行更多的研究。环境科学家被鼓励基于现有的胶体特性和毒理学的研究进行探究。参考和测试材料标准的需求以及悬浮液的制备和测试方法也在本文中进行了讨论。 文献类型:Review (22) Sharma, VK (Sharma, Virender K.); Yngard, RA (Yngard, Ria A.); Lin, Y (Lin, Yekaterina). Silver nanoparticles: Green synthesis and their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 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009,145(1-2): 83-96 被引频次:206 摘要: This review presents an overview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g NPs) preparation by green synthesis approaches that have advantages over conventional methods involving chemical agents associated with environmental toxicity. Green synthetic methods include mixed-valence polyoxometallates, polysaccharide, Tollens, irradiation, and biological. The mixed-valence polyoxometallates method was carried out in water, an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solvent. Solutions of AgNO(3) containing glucose and starch in water gave starch-protected Ag NPs, which could be integrated into medical applications. Tollens process involves the reduction of Ag(NH(3))(2)(+) by saccharides forming Ag NP films with particle sizes from 50-200 nm, Ag hydrosols with particles in the order of 20-50 nm, and Ag colloid particles of different shapes. The reduction of Ag(NH(3))(2)(+) by HTAB (n-hexadec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gave Ag NPs of different morphologies: cubes, triangles. wires, and aligned wires. Ag NPs synthesis by irradiation of Ag(+) ions does not involve a reducing agent and is an appealing procedure. Eco-friendly bio-organisms in plant extracts contain proteins, which act as both reducing and capping agents forming stable and shape-controlled Ag NPs. The synthetic procedures of polymer-Ag and TiO(2)-Ag NPs are also given. Both Ag NPs and Ag NPs modified by surfactants or polymers showed high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gainst Gram-positive and Gram-negative bacteria. The mechanism of the Ag NP bactericidal activity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Ag NP interaction with the cell membranes of bacteria. Silver-containing filters are shown to have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in water and air purification. Finally, human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of Ag NPs to the 18 ecology of aquatic environment are briefly discussed. 摘要:本综述概述了银纳米粒子的绿色合成方法,该法比传统方法更具有优势,涉及了与环境毒性相关的化学制品。绿色合成法包含混合价态多金属氧酸盐、多糖、托伦斯、辐射和生物学。混合价态多金属氧酸盐的方法在水中进行,一种环境良好型的溶剂。含有葡萄糖和淀粉的AgNO3溶液得到淀粉保护的银纳米粒子,可被集成到医疗应用中。托伦斯过程涉及到了Ag(NH3) 2+的还原,糖类形成尺寸5nm0-200nm的银纳米粒子薄膜、尺寸20nm-50nm的银水溶胶粒子和不同形状的银胶体粒子。HTAB(正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使得Ag(NH3)

2+还原,这得到了不同形态的银纳米粒子:立方体、三角形、线形和齐线形。通过照射银离子的银纳米粒子合成并不涉及还原剂,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工序。植物提取物中的环保型生物有机体含有蛋白质,作为还原剂和包覆剂形成稳定和形状易控的银纳米粒子。银聚合物和TiO2-Ag粒子的合成工序也同样给出。银纳米粒子和表面或聚合物改性银纳米粒子都表现出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阴性菌较高的抗菌活性。根据银纳米粒子与细菌的细胞膜的相互作用,我们还讨论了银纳米粒子杀菌活性的机理。含银的过滤器在水体和空气净化中展现出了抗菌性能。最后,简要讨论了银纳米粒子对水生环境的人性和环境影响。 文献类型:Review (23) Navarro, E (Navarro, Enrique); Baun, A (Baun, Anders); Behra, R (Behra, Renata); Hartmann, NB (Hartmann, Nanna B.); Filser, J (Filser, Juliane); Miao, AJ (Miao, Ai-Jun); Quigg, A (Quigg, Antonietta); Santschi, PH (Santschi, Peter H.); Sigg, L (Sigg, Laura). 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ecotoxicity of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 to algae, plants, and fungi. ECOTOXICOLOGY, 2008,17(5): 372-386 被引频次:109 摘要: Developments in nanotechnology are leading to a rapid proliferation of new materials that are likely to become a source of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 (ENPs) to the environment, where their possible ecotoxicological impacts remain unknown. The surface properties of ENPs are of essential importance for their aggregation behavior, and thus for their mobility in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systems and for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algae, plants and, fungi. Interactions of ENPs with natural organic matter have to be considered as well, as those will alter the ENPs aggregation behavior in surface waters or in soils. Cells of plants, algae, and fungi possess cell walls that constitute a primary site for interaction and a barrier for the entrance of ENPs. Mechanisms allowing ENPs to pass through cell walls and membranes are as yet poorly understood. Inside cells, ENPs might directly provoke alterations of membranes and other cell structures and molecules, as well as protective mechanisms. Indirect effects of ENPs depend on their chemical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may include physical restraints (clogging effects), solubilization of toxic ENP compounds, or produc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Many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bioavailability of ENPs, their uptake by algae, plants, and fungi and the toxicity mechanisms remain to be elucidated. 摘要:纳米科技的发展导致了新材料的快速扩散,有可能成为人工改造纳米粒子(ENPs)的环境来源,而它们的生态毒理学影响尚不清楚。ENPs的表面性能对它们的聚集行为非常关键,从而对它们在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性和藻类、植物、真菌的相互作用都十分重要。ENPs跟天然有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良好,因为会改变ENPs在地表水或土壤中

19 的聚集行为。植物、藻类和真菌的细胞都具有细胞壁,构成了相互作用的基本位点和阻碍ENPs的进入。允许ENPs穿过细胞壁和细胞膜的机制还知之甚少。细胞内,ENPs可能直接造成膜和其他细胞结构、分子及保护机制的改变。ENPs的间接影响依赖于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特性,并且可包括物理约束(堵塞效应)、有毒ENP化合物的溶解或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许多关于ENPs生物利用度,对藻类、植物、真菌摄取度和毒性机理的问题还有待澄清。 文献类型:Review (24) Herrmann, JM (Herrmann, J.-M.); Duchamp, C (Duchamp, C.); Karkmaz, M (Karkmaz, M.); Hoai, BT (Hoai, Bui Thu); Lachheb, H (Lachheb, H.); Puzenat, E (Puzenat, E.); Guillard, C (Guillard, C.). Environmental green chemistry as defined by photocatalysi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7,146(3):624-629 被引频次:49 摘要: Photocatalysis is efficient in several fields. Firstly, in selective mild oxidation: oxidation of gas and liquid hydrocarbons (alkanes, alkenes, cycloalkanes, aromatics) into aldehydes and ketons. Primary and secondary alcohols are also oxidized into their corresponding aldehydes or ketones. The high selectivity was ascribed to a photoactive neutral, atomic oxygen species. Once platinized (only 0.5 wt.% Pt) titania may catalyze reactions involving hydrogen (deuterium-alkane isotopic exchange and alcohol dehydrogenation). For fine chemicals, high initial selectivities enable titania to address most of the twelve principles of "green chemistry", such as the synthesis of 4-tert-butyl-benzaldehyde, an important intermediate in perfume industry by direct selective oxidation of 4-tert-butyl-toluene with air. A new field recently appeared: thio-photocatalysis. Oxygen was replaced by sulfur, using H2S as a convenient and reactive source. For instance, the conversion of propene in 1-propanthiol was successfully obtained. The reaction was performed using either US or TiO2. The latter was much more active than US. In environmental photocatalysis, titania becomes a total oxidation catalyst once in presence of water because of the photogeneration of OH* radicals by neutralization of OH-surface groups by positive holes. Many toxic inorganic ions are oxidized in their harmless upper oxidized state. The total degrad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pesticides, herbicides, insecticides, fungicides, dyes, etc....) is the main field of water photocatalytic decontamination. The UVA solar spectrum can de advantageously used as demonstrated by many campaigns performed in the solar pilot plant at the "Plataforma Solar de Almeria" (Spain). 摘要:光催化在许多领域很高效。首先,在选择性轻度氧化的中:气体和液态烃(烷烃、烯烃、环烷烃、芳烃)被氧化成醛类和酮类。伯醇和仲醇也被氧化成其相应的醛或酮。较高的选择性归因于光敏中性原子氧自由基。一旦镀铂(质量分数仅0.5%),二氧化钛可能涉及氢催化反应。对于精细化学品,高的初试选择性使二氧化钛满足了绿色化学十二条原则中的大多数,例如4-叔丁基苯甲醛——一种通过在空气中与4-叔丁基甲苯直接选择性氧化的重要中间体的合成。最近出现了一个新的领域:光催化硫代。通过使用方便的活性源H2S使得氧被硫取代。使用US或TiO2进行反应。后者比US更具活性。在光催化环境中,存在水时,二氧化钛成为一种完全氧化的催化剂,因为通过正空穴OH-表面集团的中和,使得OH*自由基的生成。许多有毒的无机离子被氧化成无害的氧化状态。有机污染物(农药、除草剂、杀虫剂,染料等)的总降解是水体光催化净化的主要领域。在阿尔梅里亚太阳能测试平台,UVA太阳光谱可以方便地展示在太阳能电池中试装置进行的许多活动。

20 会议信息:1s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of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 Chania, GREECE SEP 07-09, 2006 Tech Univ Crete Aristotle Univ Thessaloniki 文献类型:Article; Proceedings Paper (25) Ze, YG (Ze, Yuguan); Liu, C (Liu, Chao); Wang, L (Wang, Ling); Hong, MM (Hong, Mengmeng); Hong, FS (Hong, Fashui). The Regulation of TiO(2) Nanoparticles on the Expression of Light-Harvesting Complex II and Photosynthesis of Chloroplasts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 2011,143(2):1131-1141 被引频次:0 摘要: Recent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TiO(2) NPs) could significantly promote photosynthesis and plant growth, but its mechanism is still unclear. In this article, we studied the mechanism of light absorption and transfer of chloroplasts of Arabidopsis thaliana caused by TiO(2) NPs tre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iO(2) NPs could induce significant increases of light-harvesting complex II (LHCII) b gene expression and LHCII II content on the thylakoid membrane in A. thaliana, and the increases in LHCII were higher than the non-nano TiO(2) (bulk-TiO(2)) treatment. Meanwhile, spectroscopy assays indicated that TiO(2) NPs obviously increased the absorption peak intensity of the chloroplast in red and blue region, the fluorescence quantum yield near 680 nm, the excitation peak intensity near 440 and 480 nm and/or near 650 and 680 nm of the chloroplast. TiO(2) NPs treatment could reduce F (480)/F (440) ratio and increase F (650)/F (680) ratio and accelerate the rate of whole chain electron transport and oxygen evolution of the chloroplast. However, the photosynthesis improvement of the non-nanoTiO(2) treatment was far less effective than TiO(2) NPs treatment. Taken together, TiO(2) NPs could promote the light absorption of chloroplast, regulate the distribution of light energy from PS I to PS II by increasing LHCII an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light energy to electronic energy, water photolysis, and oxygen evolution.

摘要:最近的研究表明,二氧化钛纳米离子能显著促进光合作用和植物生长,但其作用机理仍不清楚。本文我们研究了由TiO2纳米粒子处理造成的阿拉伯芥中叶绿体光吸收和转移的机理。结果表明,TiO2纳米粒子能诱导光色素复合物II (LHCII) b基因表达的显著增加和阿拉伯芥中LHCII II在类囊体薄膜含量的显著增加,并且LHCII的增加高于非纳米TiO2处理。同时,光谱检测表面,TiO2纳米粒子明显增加了红光和蓝光区域里叶绿体吸收峰的强度,荧光量子产率在680nm的附近,叶绿体吸收峰的强度接近440到480nm和/或650到680nm。TiO2纳米粒子处理能减少F(480)/ F(440)的比例,增加F(650)/ F(680)的比例,并加快叶绿体整个供应链电子传递和氧化速度。然而,非纳米TiO2处理的光合作用改良效率远低于纳米TiO2处理。一并考虑,TiO2纳米粒子能促进叶绿体的光吸收,通过增加LHCII和加速光能量向电子能量的转移、水的光解和释放氧气调节光能量从PS I到PS II分布。 文献类型:Article (26) Ghosh, M (Ghosh, Manosij); Bandyopadhyay, M (Bandyopadhyay, Maumita); Mukherjee, A (Mukherjee, Anita). Genotoxicity of titanium dioxide (TiO(2)) nanoparticles at two trophic levels Plant and human lymphocytes. CHEMOSPHERE, 2010,81(10):1253-1262 被引频次:4 21 摘要: The environmental fate and behaviour of titanium dioxide (TiO(2)) nanoparticles is a rapidly expanding area of research There is a paucity of information regarding toxic effect of TiO(2) nanoparticles in plants and to certain extent in humans The present study focuses on the effect of exposure of TiO(2) nanoparticles in two trophic levels plant and human lymphocytes The genotoxicity of TiO(2) nanoparticles was evaluated using classical genotoxic endpoints comet assay and DNA laddering technique DNA damaging potential of TiO(2) nanoparticles in Album cepa and Nicotiana tabacum as representative of plant system could be confirmed in the comet assay and DNA laddering experiments In Mum micronuclei and chromosomal aberrations correlated with the reduction in root growth We detected increased level of malondialdehyde (MDA) concentration at 4 mM (0 9 mu M) treatment dose of TiO(2) nanoparticles in Album cepa This indicated that lipid peroxidation could be involved as one of the mechanism leading to DNA damag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ytotoxic and genotoxic potential of TiO(2) nanoparticles and bulk TiO(2) particles in human lymphocytes also reveal interesting results While TiO(2) nanoparticles were found to be genotoxic at a low dose of 025 mM followed by a decrease in extent of DNA damage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 bulk TiO(2) particles reveal a more or less dose dependent effect genotoxic only at dose 1 25 mM and above The study thus confirms the genotoxic potential of TiO(2) nanoparticles in both plant and human lymphocytes.

文献类型:Article 摘要:二氧化钛(TiO2)纳米粒子的环境行为与特性是一个迅速扩大的研究领域。关于TiO2纳米粒子在植物甚至一定程度上在人类身上毒性影响的信息还比较缺乏。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营养水平上TiO2纳米粒子的接触,植物和人类细胞。我们利用经典的基因毒性彗星实验和DNA阶梯技术来评估TiO2纳米粒子的毒性。TiO2纳米粒子在以烟草为代表的植物系统中的潜在DNA损伤能在彗星实验和DNA阶梯试验中得到确认。母核及染色体异常与根系生长的减少有关。我们检测丙二醛(MDA)含量的增长水平为4mmTiO2纳米粒子剂量。这表明,脂质过氧化作用可能是导致DNA损伤的机理之一。TiO2纳米粒子和块状TiO2颗粒在人体淋巴细胞的潜在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的对照研究也揭示了有意义的结果。随着DNA损伤在一定程度上的减少,TiO2纳米粒子在0.5mM低剂量时有基因毒性,而较高浓度的块状TiO2颗粒只在1.25mM或以上剂量才显示出或多或少的依赖效应基因毒性。因此,本研究证实TiO2纳米粒子在植物和人类淋巴细胞的潜在基因毒性。

(27) Hussain, M (Hussain, M.); Ceccarelli, R (Ceccarelli, R.); Marchisio, DL (Marchisio, D. L.); Fino, D (Fino, D.); Russo, N (Russo, N.); Geobaldo, F (Geobaldo, F.).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photocatalytic application of novel TiO(2) nanoparticle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0,157(1):45-

51被引频次:16 摘要: Novel TiO(2) nanoparticles (TNP) having a high specific surface area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in a vortex reactor by sol-gel process with optimized operating parameters. These 10-20 nm TNP were characterized and compared with TiO(2) synthesized by solution combustion (TSC) method and commercially available TiO(2) (degussa P25 and anatase by Aldrich). Characterization was performed by X-ray diffraction spectroscopy (XRD),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alysis,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EDX),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diffuse reflectance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scopy (DR/UV-vis), and Fourier transformed-infrared

22 spectroscopy (FT-IR). TNP showed comparatively smaller size with little porosity between them, good crystalline anatase with small rutile phase, higher BET surface area, confined band gap energy, and higher OH groups.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ethylene (a naturally occurring gas produced by plant tissues, engine exhausts, and plant and fungi metabolism) has been investigated at ambient temperature in an ad hoc designed pyrex glass photocatalytic reactor, by using these TNP and compared with TSC, and commercial TiO(2). Higher photocatalytic conversion of ethylene was observed for TNP compared to TSC and commercial TiO(2). Mixed phase of TN with high surface area might induce the adsorption of ethylene pollutant and water with generation of OH groups (oxidizing agent) on the surface of TNP leading to higher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文献类型:Article 摘要:具有高的比表面积的TiO2纳米粒子(TNP)通过溶胶-凝胶法优化操作参数在涡流反应器被成功合成。这些10-20nm的TNP被表征,并与溶液燃烧法(TSC)合成的和市售的TiO2进行了比较。通过X射线衍射光谱(XRD)、比表面分析、能量色散型X射线光谱仪(EDX)、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漫反射紫外可见分光法(DR/UV-vi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进行表征。TNP表现出带有小孔隙率的相对较小的尺寸、带有小金红石相的结晶锐钛型、高的BET比表面积、密闭的带隙能量和较高的OH基团。光催化氧化乙烯(一种产生于植物组织、发动机排出的废气和植物、真菌代谢所产生的气体的天然存在气体)已经于室温下一个特设的光催化反应器进行了研究,通过这些TNP并与TSC和商业TiO2进行比较。TNP中观察到与TSC和商业TiO2相比较高的乙烯光催化转化率。高比表面积的TN混合相可能诱导乙烯污染物的吸收,水中在TNP表面OH基团(氧化剂)的生成导致更高的光催化活性。

(28) Mondal, A (Mondal, Anindita); Basu, R (Basu, Ruma); Das, S (Das, Sukhen); Nandy, P (Nandy, Papiya). Benefici al role of carbon nanotubes on mustard plant growth: an agricultural prospect.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2011,13(10):4519-4528

被引频次:0 摘要: Nowadays an increasing application of nanotechnology in different fields has arisen an extensive debate about the effect of the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 on environment. Phytotoxicity of nanoparticles has come into limelight in the last few years. However, very few studies have been done so far on the beneficial aspects of nanoparticles on plants. In this article, we report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WCNTs) having diameter of similar to 30 nm on Brassica juncea (mustard) seeds. Measurements of germination rate, T (50) (time taken for 50% germination), shoot and root growth have shown encouraging results using low concentration of oxidized MWCNT (OMWCNT) treated seeds as compared to non-oxidized as well as high concentration OMWCNT treated seeds. For toxicity study we measured the germination index and relative root elongation, while conductivity test and infra-red spectra were also performed to study the overall effect of oxidized and non-oxidized nanotubes on mustard seeds and seedlings. 摘要:如今,纳米技术在不同领域越来越多的应用带来了人们对于人工纳米粒子对环境的影响的诸多争论。纳米粒子的生物毒性在最近几年里引人注目。然而,到目前为止在纳米粒子对植物的有利影响方面很少研究得到完成。本文,我们宣告了直径约为30nm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对的雪里蕻(芥菜)种子有益作用。通过低浓度氧化多壁碳纳米管(OMWCNT)

23 与非氧化以及高浓度OMWCNT的处理的对比,发芽率T (50) (50%的发芽所需的时间)以及芽和根的生长的测定已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对于毒性的研究,我们测量了发芽指数和根相对伸长量,而电导率测试和红外光谱也用以进行研究芥菜种子和幼苗的氧化和非氧化碳纳米管的整体效应。 文献类型:Article 进一步通过检索式S18(S18在S5的基础上指明了检索字段)了解植物在净化空气中的研究,查询关于TiO2在其中的应用:

S18 主题=(purif*) AND 主题=(plant or ornamental or vegeta*) AND 主题=(air) 但与本课题相关性大的文献不多,在此不列出。 4.6 Elsevier(ScienceDirect)数据库

在ScienceDirect的快速检索中输入检索式S19,限定时间为2008-2012进行二次精炼: S19 All fields= TiO2 AND plant AND air

得到392条记录,再从文章类型和主题多次精炼,选取相关度最高的一篇文献: (29) Remya Nair, Saino Hanna Varghese, Baiju G. Nair, T. Maekawa, Y. Yoshida, D. Sakthi Kumar. Nanoparticulate material delivery to plants. Plant Science, 2010,179(3): 154-163

摘要: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various nanoplatforms in medicine under in vitro conditions has generated some interest in agri-nanotechnology. This technology holds the promise of controlled release of agrochemicals and site targeted delivery of various macromolecules needed for improved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efficient nutrient utilization and enhanced plant growth. Processes such as nanoencapsulation show the benefit of more efficient use and safer handling of pesticides with less exposure to the environment that guarantees ecoprotection. The uptake efficiency and effects of various nanoparticles on the growth and metabolic functions vary differently among plants. Nanoparticle mediated plant transformation has the potential for genetic modification of plants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Specifically, application of nanoparticle technology in plant pathology targets specific agricultural problems in plant–pathogen interactions and provide new ways for crop protection. Herein we reviewed the delivery of nanoparticulate materials to plants and their ultimate effects which could provide some insights for the safe use of this novel technology for the improvement of crops. Keywords:Nanomaterial delivery; Nanoformulations; Agriculture; Effects of nanoparticles on plants

摘要:在体外条件下,医学上各种纳米平台的成功应用使其在农业纳米技术上产生了一些兴趣。这项技术希望能控释农药和靶向输送改善植物抗病能力所需的多种生物大分子、高效的营养植物并促进植物生长。诸如纳米封装的工艺过程显示了在少接触环境时更高效的利用和更安全的操作的益处,并保证了生态防护。不同植物的生长和代谢功能的各种纳米粒子的吸收效率和影响并不相同。纳米粒子调节的植物转化有可能进一步改善植物的基因改良。具体来说,纳米粒子技术在植物病理学上的应用针对在植物与病原体相互作用中具体的农业问题,并提供了作物保护的新方法。在此,我们回顾了纳米粒子材料进入植物的输送过程和它们的影响,这可以为改善作物的安全使用的新技术提供一些见解。

24

在这29篇文献中,有2篇通过各种数据库均未能获得全文,故下载了27篇能获得全文的文献,最终综述论文的撰写将基于这27篇文献。

[检索过程点评] 1)作者在检索过程中注意尝试使用了不同的检索式,以发现更多的相关文献,如在万方和SCI、EI的检索过程中都分别尝试了两个检索式。 2)在检索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根据查全率的要求,在所选择的每个检索工具中,应使用相同的检索式,如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时使用的检索式与在维普和万方数据中使用的检索式不同,可能导致漏检。

(2)与通用检索式相比,作者在具体检索过程中使用了“关键词”作为检索字段,可能导致漏检。

(3)在Engineering Village、Web of Science中实际使用的检索式没有进行简化处理,不利于解读。如,检索式S14与S14’ 、S15与S15’、S16与S16’、S17与S17’等价:

S14’ (( TiO2 OR "titanium dioxide" ) AND "air pollution") WN KY S15’ (((plant OR vegeta*) AND "air pollution" AND purif*a) WN KY) AND (English WN LA) S16’ (photocatalyst AND air AND plant) WN ky S17’ 主题=((TiO(2) or TiO2 or "titanium dioxide") AND (plant or ornamental or vegeta*) NOT wastewater* NOT water*) S18’ 主题=(purif* AND (plant or ornamental or vegeta*) AND air) (4)作者表示有两篇文献的全文无法获得,但未介绍具体使用了哪些手段。事实上,除了各种馆际互借途径外,也可以选择向原文作者索取原文。

(5)选择关键文献时,可以结合评价单篇文献的方法选择高质量的相关文献。

5.检索体会

1)通过本次课题,我了解了纳米材料TiO2强大的光催化作用及其在净化空气、处理污水、灭菌消毒等诸多领域地广泛运用;了解了植物在净化空气和观赏性方面的结合及其单独作用对空气净化的局限性;了解了纳米材料在环境、环保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

2)在文献信息检索过程中,要想得到满意、正确的检索效果,关键是能否构造出描述

25 全面且能正确揭示信息需求的检索式。检索词是检索式的基本组成元素,如果选择不当就很容易造成漏检和误检。选择检索词时应先确定核心词,再确定其他的检索词,并充分考虑同义词、近义词,采用截词符、邻近算符和布尔逻辑算符进行组配制定多个检索式进行试检索,并根据检索结果及时调整检索式,使得查全率和查准率都能得到保证。在本次检索中,检索式S17使用了布尔逻辑算符NOT,因为TiO2的光催化效果在废水处理上的应用也很大,为了提高查准率故去掉标题中含有wastewater*和water*的文献,但仅去掉标题中含有废水处理的文献是因为很多文献同时介绍了净化空气和处理废水,如果在主题中除去会大大降低查全率。在考虑同义词、近义词时可以咨询专家,可以利用一些数据库具有的功能,例如维普的同义词扩展等,也可借助工具书等,当然借助这些工具的时候要能联系学科实际,仔细推敲,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切莫走入机械的僵化误区。

3)对已查到的文献应做到及时阅读,这不仅是为了增强对本课题的了解,以便在接下来的检索中明确检索方向,更重要的通过对这些文献的阅读,能启发我找出一些不太能想到的同义词和特定称谓,从而作为新的检索词,做更深入的检索。对于本课题,中文检索词的选取没有太大的争议,但是如何确定合适的英文检索词却是本次检索的一大难点。首先,“二氧化钛”作为核心检索词有多种表达方式,比较容易确定TiO2和titanium dioxide,但是在SCI数据库检索时,发现很多关于二氧化钛的论文是这样表达的:TiO(2),而EI数据库则没有,所以在SCI数据库中如果不注意到这点,会造成极大的漏检。其次,对于“植物”一词的表达形式也是多样的,在确定plant和使用截词符的vegeta*后,发现ornamental有“观赏植物”之意,故检索时应该全方面考虑。此外,photocatalyst、NTSS等词也是在大量试检索后确定的,此外,也可以借助GOOGLE翻译、CNKI翻译助手、中外专利文献数据库。最后,对于“纳米材料”一词,可根据数据库选择是否加入检索式,因为此词的意义不是很大,但在检索二氧化钛相关文献较少的情况下可使用nanomaterial甚至是nano来增加查全率。

4)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要学会利用文摘型数据库找线索,全文数据库找原文,学校提供的全文数据库主要有ScienceDirect和SpringerLink等。通过检索,我可以充分了解各数据库的功能及检索环境,提高检索熟练度,对自身是个很大的提高。要知道,文献检索不是一个单调的过程,而是在不断检索中调整往复的过程,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耐心和扎实的基本功。这种过程使得我可以准确快捷地搜集到需要的情报线索。

5)在SCI数据库中可对检索结果按被引频次、相关度等进行排列,可以让我很好地选择合适的文献。通过二次精炼,能够查询自己想查询的国家、机构、作者等的文献,在查询到大量文献时更可以通过此功能精炼出综述文献,通过对综述文献的阅读,初步了解该课题的脉络层次和背景知识,对本次文献检索具有重大意义。SCI数据库是个极好的结果分析的数据库,利用它我们可以得知在该研究领域中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有哪些,先进的研究机构有哪些,某些引文和某位作者的水平如何,从而判断出我们自己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我们研究水平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

6)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虽然近年我国经济、科研等方面的进步十分惊人,但还是得承认,英文数据库中的文献内容所包含的科研成果才是最先进、最前沿的,所以提高英文水平,对文献检索的提高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对于我们本科生,还是尽量先从中文文献入手,适当通读具有代表性的英文文献,这样才能写出比较好的综述论文。在信息时代,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作为一名理科生,掌握良好的文献检索能力和信息检索意识,对今后

26 的学习、深造甚至在工作岗位上都有极大的帮助。

7)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本校和外校多名研究二氧化钛及土壤环境方面的专家教授请教了关于二氧化钛在植物上的应用,获得的回答总结如下:纳米TiO2作为光催化剂研究得很多,但在对植物的研究上相对比较少,因为这不是光催化研究的重点。关于二氧化钛与植物联合净化空气,在日本使用比较多,如果用日文上网查,一些商业网站上会有信息的。科研与实际应用有所区别,所以很少文献可查。如果想设计实验,建议用甲醛或甲苯为底物,对照设计必须仔细考虑,光源建议用可见光,不宜太强,另外要控制温度和湿度,最好在线监测底物浓度。

可见,为了解二氧化钛在植物净化空气中的应用,还需掌握好基本的日语,这对我来说有些困难,希望能通过所查的文献写出一篇较为全面的综述论文。

[检索心得点评] 1)作者对检索工程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很有借鉴意义,如,对检索式S17中使用了NOT算符;寻找同义词、近义词以及英文检索词的一些技巧和工具等

2)作者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分析功能比较熟悉,而Engineering village等其他检索工具也同样有分析功能;对检出文献进行分析除了可以了解当前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外,还有助于发现更有价值的文献,包括:影响力高的文献(被引次数高的文献)、前沿研究文献(发文量多的研究机构的文献)、领域重要出版物(载文量高的出版物)、最新研究文献(按时间排序)等。

[检索报告综合点评]:

这是**同学在**大学第三届(秋)文献检索知识竞赛中的一等奖作品之一(为了符合课程教学的示范性,编者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点评),具有以下特点: 1)报告的结构完整;

2)文献检索过程中,通过对已经检出的文献的阅读分析,不断调整检索词; 3)在每个数据库中应尝试多个检索式,以取得较好的查准率和查全率;

4)特别指出:文献检索的过程不是一个机械僵化的过程,以检出的文献是否与课题调研目的相关以及检索式是否尽可能遍及更多的相关文献为根本目标。

27

3.综述论文案例

纳米材料TiO2在植物净化空气中的应用

** (**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 200237)

摘要:介绍了纳米材料TiO2的特性及其作为光催化剂对净化空气的效应,简述了植物净化空气的研究进展,综述了TiO2在植物净化空气中的应用,探讨了纳米材料TiO2对绿化植物净化污染空气的效应及植物抗逆性的主要影响。

关键词:TiO2;光催化剂;植物;净化空气;抗逆性 中图分类号:TB383;TU986

Application of TiO2 Nanomaterial on Plants to Purify the Air

WU Jie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ngineering,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will introduce the properties of TiO2 nanomaterial and its effects on purifying the air when acted as photocatalyst. It also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the air purification of plants. Moreover, it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of TiO2 nanomaterial on plants to purify the air. The effects of TiO2 nanomaterial on air pollution purification capacity and stress resistance of plants are also studied. Key words:TiO2;photocatalyst;plant;air purification;stress resistance 当前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伴随着快速的工业化进程,我国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等地正面临着区域性大气污染威胁。在城市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城市绿化植物生长状况普遍较差,不但难以发挥净化环境的功效,而且本身难以生存。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诸如金属氧化物TiO2的许多纳米粒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纳米技术及材料的应用将会为我们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提供全新的途径。TiO2光催化剂具有高活性、稳定性好、无污染、对人体安全无害等优点,在环境治理、水处理、无污染化学反应及空气抗菌净化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2]。同时我国钛资源相当丰富,因此纳米TiO2 材料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应用空间。然而,纳米技术以及包括TiO2在内的纳米粒子在农业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3],有关纳米TiO2光催化剂对植物生理,包括光合作用影响方面的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本文通过查阅2005年以来纳米TiO2光催化作用、绿化植物单独作用以及两者协同作用下对空气净化所产生效应的相关文献,简介了光催化法和植物净化法这两种净化空气的主要方法,综述了TiO2在植物净化空气中的应用,探讨了纳米材料TiO2对绿化植物净化污染空气的效应及植物抗逆性的主要影响,并对纳米材料TiO2未来在环境工程中发挥绿色、环保、高效的作用进行了展望。

28 1 TiO2光催化净化空气 1.

1TiO2的基本性质

纳米TiO2除了具有与普通纳米材料一样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外,还具有其特殊的性质,尤其是光催化性能。

1.1.1 TiO2的晶体结构

大多数研究表明,纳米TiO2光催化活性受结晶形式的影响[4]。TiO2具有金红石型、锐钛矿型和板钛矿型三种晶体结构类型。板钛矿结构的TiO2属于正交晶系,锐钛矿和金红石结构的TiO2 属于四方晶系。锐钛矿结构的TiO2光催化特性最好,板钛矿型和金红石型的大粒径TiO2基本没有光催化活性。锐钛矿和金红石晶体结构如图1.1所示。

图1.1 晶体结构示意图 1.1.2 TiO2的光催化特性

纳米TiO2具有半导体能带结构,能带和导带之间的带隙能为3.2eV,其能量相当于波长为387.5nm的紫外光,当被该紫外光照射时,处于能带上的电子被激发到导带上,生成高活性的电子(e-),同时在能带上产生带正电荷的空穴(h+)。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纳米TiO2颗粒能够激活吸附在其表面的H2O和O2,产生氢氧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等活性氧类物质[5],能够杀灭细菌,分解有机物,清除恶臭和油污。纳米TiO2光催化降解具有高效率,是因为其具有以下特性:(1)小尺寸粒子,高比表面积;(2)易于与污染物接触;(3)具有吸水性小颗粒,能防止污染物的气相集聚[6]。

1.

2TiO2的光催化应用

近年来,人们对半导体光催化剂在处理污水、净化空气、消毒等上应用的研究有比较大

29 的兴趣[7-8]。

1.2.1 TiO2的光催化机理[6,8]

在描述TiO2的光催化特性时简单地提到了其光催化机理,现作详细说明。

当照射光能量大于或等于3.2eV时,TiO2价带上的电子(e-)被激发,跃过禁带进入导带,同时在价带上产生相应的空穴(h+),从而形成具有高度活性的光生电子-空穴对。

h387.5nmTiO2eh

(1)

在(1)反应中,e-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h+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催化剂表面存在H2O或OH-和h+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和(3)

hH2OOHH

(2)

hOHOH

(3)

e-和催化剂表面的O2及上面反应生成的H+继续发生反应(4)(5)。

O2eO2

(4)

O2HHO

2(5)

反应(2)和(3)产生的羟基自由基·OH是一种无选择性的强氧化剂,氧化势能为2.80eV,在自然界中仅次于氟,可以氧化各种难降解的有机物,使其分解成H2O、CO2和其他无机物。总反应可以表述为:

OHpollutantO2products(CO2,H20,etc.)

(6)

要实现污染物在TiO2表面降解首次要求激发光的能力大于或者等于TiO2价带与导带的带隙能产生电子和空穴;光催化剂TiO2的能带隙能必须大于活性物种O2/H2O的电势;反应(2)、(3)、(4)的反应速度应大于电子e-和空穴h+的再结合速度。

1.2.2 TiO2净化室内空气

室内有害气体包括由装饰材料及油漆涂料等放出的甲醛、苯和生活环境中产生的甲硫醇、硫化氢、氨等,这些气体的少量存在就能使人体产生不适感。甲醛是导致癌症、胎儿畸形和妇女不孕症的潜在威胁物,而长期吸入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9]。在居室、办公室的玻璃门窗、陶瓷等建材表面涂敷TiO2光催化薄膜或在房间内安放TiO2光催化设备均可有效地降解这些污染物,净化室内空气。

1.2.3 TiO2净化室外空气

室外污染气体主要指由汽车尾气与工业废气带来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硫化物,利用纳米TiO2的光催化作用可将这些气体氧化,形成蒸汽压低的硝酸、硫酸以及二氧化碳等,产生的硝酸和硫酸可在降雨过程中除去,而且雨水经过大气中粉尘的中和几乎无酸性,从而

30 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1.2.4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纳米TiO2光催化剂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功能材料,在环保领域有着巨大的开发潜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实际应用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纳米TiO2光催化剂的固定化技术需要完善,催化效率还不够高,纳米TiO2的光谱范围需要拓宽。Virender K. Sharma等研究的银纳米粒子[10]和Wan-Kuen Jo等研究的掺氮纳米粒子[11]可以提高纳米TiO2在可见光下的催化效率,改变TiO2的一些特性。如何解决以上问题,便成为了纳米TiO2光催化方面的研究方向。 2 绿化植物净化空气

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在室内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室内的空气污染和沉重的工作压力引发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植物与人共享室内空间不仅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也是身心健康的最佳调节剂。现以净化室内空气为例简单介绍下植物在净化空气上的研究。

2.

1植物净化空气的方式与作用

植物净化室内空气中的甲醛主要是通过植物的茎叶吸收、植物代谢与转化以及根际微生物降解作用等完成,不同室内植物对甲醛、甲苯或氨等有毒物质的净化能力具有差异,主要取决于其本身代谢循环、气孔密度、叶面积大小、蒸腾速率及根系周围土壤细菌情况等因素[12]。植物叶表面在短波紫外线的作用下,还会发生光电效应,使空气负离子增加。空气负离子被誉为“空气维生素和生长素”,具有降尘、抑菌等功能,在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人体保健、防病治病等方面效果显著。此外,植物在其生理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挥发性物质,具有杀毒抑菌和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2.

2植物净化空气的优点

有效期长,多数植物对甲醛的吸收能持续到50日以后;不消耗能源,大多无特异性,具有比较全能的净化能力;无二次污染,能将吸收的污染物无害化或转化为自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美化环境,保证身心健康[13]。

2.

3植物净化空气与其他方式相结合

单一的植物修复技术虽然在净化空气中具备良好的作用,但采取植物修复联合其他如开发吸附基质、光催化或者接种微生物会取得更好的效果[14]。近年来,光催化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为植物修复联合光催化技术去除室内空气中的甲醛等提供了可能性,将经过可见光敏化的光催化溶胶喷涂在植物的叶面上,可以与植物相结合共同净化空气。 3 纳米TiO2联合植物协同净化空气

TiO2在20世纪早期就用于商业生产[15],如今其在植物上的应用也偏向商业化,因此可查文献不多,而是在商业应用和专利发明方面有较多体现。近年,国内在纳米TiO2应用于植物方面的研究较多,纳米TiO2联合植物协同净化空气很有研究价值。如前所述,纳米TiO2在太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催化作用,产生了电子和空穴,通过不断地电荷分离,完成了光能到电能的转化。这一过程类似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被称为“人工模拟光合作用”。 31 实验表明,纳米TiO2能促进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增加,促进植物成长,协同植物净化空气。

3.

1TiO2作用于植物的影响 3.1.1 TiO2防治植物病害

纳米TiO2光半导体材料是一种具有抗菌与环境净化功能的新型环境友好材料,探讨纳米TiO2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可以为设施园艺作物的病害防治和无公害生产开辟一条新途径。张萍等[16]以黄瓜为研究对象,在黄瓜霜霉病防治研究的栽培试验中发现,喷施纳米TiO2光半导体溶胶材料可以显著地降低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减少叶片病斑数量与病斑面积。试验研究结果初步证实了其对黄瓜霜霉病害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以纳米TiO2光半导体溶胶材料为主要有效成分的植物抗菌剂与保护剂的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3.1.2 TiO2促进植物光合作用

张萍等[17]还以黄瓜叶片为研究对象,研究了TiO2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叶片表面喷施纳米TiO2溶胶后,形成一层透明、连续、稳定的TiO2薄膜,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显著的促进功效,并且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不同TiO2浓度处理之间,当浓度大于0.6%时,净光合速率增幅缓慢,差异水平不显著。喷施TiO2处理后3h测定,光合速率呈现下降趋势,可能与植物本身的“午休”现象有关。另外,喷施TiO2后,蒸腾速率和根系活力也呈上升趋势。而MDA含量和电导率变化差异不显著,说明纳米TiO2光催化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对叶片细胞没有破坏作用,叶片细胞仍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基于纳米TiO2材料具有防治病害和促进光合作用等多方面的生物学效应,显示其在农业生产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1.3 TiO2促进植物成长

郭莉等[18]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TiO2粉体,通过XRD、BET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以豌豆为植物探针,研究了其对豌豆萌发及生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纳米TiO2对豌豆萌发及生长的影响与其粒径和投放量有关。粒径一定,当投放量分别在1-40和1-20g/L范围内时,纳米TiO2粒子可依次促进豌豆种子的吸水和幼苗 根系的生长,对豌豆的萌发和幼苗生长都具有促进作用,表现出了较高的生物活性;而当投放量超出对于范围,会产生抑制作用。

3.

2TiO2 促进植物净化空气

刘艳丽等[19]采用观赏性植物马拉巴栗进行甲醛去除试验,试验过程中在放植物的箱子内壁及植物叶片上喷洒了1%的TiO2溶胶,证明了喷洒溶胶后,对植物净化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

3.2.1 TiO2对绿化植物净化空气的效应及抗逆性指标的影响

聂磊等[20]以蜘蛛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TiO2纳米材料对城市绿化植物净化污染空气效应及植物抗逆性生理指标的影响。样地位于广州市广园中路主干道两侧,空气污染严重,污染类型为尾气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铅等。结果表明,蜘蛛兰具备一定净化空气污染、改善道路空气质量的能力。在城市主干道旁恶劣的尾气污染环境下,蜘蛛兰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数值明显偏高,叶绿素含量偏低,说明植株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细胞膜的相对透性增加。丙二醛(MDA)含量与叶片抗逆性密切相关。

32 逆境加速了膜脂过氧化链式反应,使自由基增多,同时破坏了SOD等保护酶系统,于是积累许多,如丙二醛等有害的过氧化产物。而丙二醛含量越高,膜脂过氧化程度越强,植物衰老就越迅速。加上MDA本身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细胞分裂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它与蛋白质结合引起蛋白质分子间的交联而形成交联物,可使细胞膜系统发生变形,从而引起膜透性变化,最后导致植物受害死亡。叶绿素作为光合色素,参与光合作用中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在植物光合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是反映植物光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环境因子的改变会引起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变化,进而引起光合性能的改变。因此植株叶片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数值的偏高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偏低,使主干道旁的蜘蛛兰在外观上直接表现为叶色枯黄,长势较差,生长状况不良。TiO2溶胶纳米处理,对维持蜘蛛兰细胞膜结构、降低其膜通透性、保持叶绿素含量方面有较好效果,能有效降低叶片自由基的积累,有助于维持植株细胞结构的完整性。

最近,为了探讨纳米材料TiO2对空气污染胁迫下植物生理响应及环境效益的调节作用,聂磊又以海芋为实验材料[21],采用了相似的研究手段,研究了纳米材料TiO2对城市绿化植物的抗逆性、光合作用等生理指标及净化污染空气效应的影响。纳米TiO2溶胶处理对维持海芋叶片细胞膜结构、降低膜通透性、保持叶绿素含量方面有较好的效果,能有效降低叶片自由基的积累,有助于维持植株细胞结构的完整性。纳米TiO2溶胶处理还可以增强植物的根系活力,这与叶片细胞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增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是这三者共同的作用促进了植株吸收水分能力的提高。总体而言,0.4%的纳米TiO2溶胶处理后,对提高海芋在空气污染胁迫下的抗逆性、光合作用指标及净化污染空气的效应具有明显的作用。纳米TiO2溶胶对植物胁迫的调节可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低浓度对植物具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纳米TiO2在太阳光照射下光催化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当自由基的量超过机体抗氧化系统的清除能力时,自由基会直接攻击细胞膜系统,造成膜脂过氧化,使细胞膜透性增加。试验结果证明,0.2%、0.4%、0.8%浓度的纳米TiO2光半导体溶胶处理大棚海芋植株后,与对照海芋植株相比,叶片组织中MDA含量和膜渗透性变化不显著,说明喷施纳米TiO2溶胶后活性氧并未对细胞膜系统造成伤害,叶片细胞质膜仍然保持较高的稳定性。

3.2.2 TiO2在植物净化空气上的实际应用

如前所述,TiO2光催化净化空气技术比较成熟,而TiO2在植物净化空气上的应用并不光催化的重点,因此TiO2在植物上的研究偏向应用而不偏向科研。马建领发明了一种多功能纳米养生仿生植物的实用新型专利[22],植物本体的枝叶上涂覆了纳米光触媒,这种仿生植物既能模仿植物的外表,同时又能模仿生物的生命和内在功能,分解空气中的异味、有害气体,杀灭空气中得细菌、病毒,释放大量负氧离子,净化空气、改善环境,有益身体健康。聂磊发明了一种植物纳米复合材料净化空气污染的方法[23],该方法包括将稀土元素化合物掺杂的纳米TiO2溶胶涂抹在植物叶片上,将该植物放于需要空气净化的环境中,本发明所述的净化空气方法将光触媒与植物触媒融合的生物纳米材料结合应用,在强化空气污染净化功效显著,能为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提供一种节能环保、高效安全、先进可靠、成本低廉的解决方案。董南男等[24]发明了一种含有纳米二氧化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目前含二氧化钛纳米促进植物生长剂中纳米二氧化钛使用浓度低、吸收利用率低和附着力差的问题,可促进植物生长,用于农作物增收。另外,一些日本商业网站有较多关于光触媒加工观赏植物的产品。可见,在TiO2作用于植物净化空气方面的实际应用还是较多的。

33 3.2.3 TiO2作用于植物净化空气的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研究可以得出,TiO2的添加量是其对植物净化空气效应影响的关键因素,不同的添加量可能会影响其促进效应,甚至会产生抑制作用,相关机理有待进一步分析。同时,纳米TiO2光触媒处理植物叶片后,可有效提高植物在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方面的能力,其原因是由于植物触媒与光触媒之间存在加成效应,还是纳米材料通过提高植株抗逆性而进一步发挥出植物的净化污染能力,或者是两者之间并无直接相关,而在各自发挥着自身的净污能力,其机理还有待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和试验分析来解释。此外,TiO2可吸收的光谱范围也是一个影响TiO2光催化剂效率的重大因素,怎么提高催化效率,使其大幅度地促进植物净化空气是一个难点。然后,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还是纳米光触媒产品在生物安全方面的效应,尤其对植物安全性的影响,这方面的信息非常匮乏[25]。光触媒的使用可能会引起细胞膜和其他细胞结构或分子的改变,影响保护机制,有潜在的毒性[26-27]。所以,纳米材料TiO2在植物上的应用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但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问题都会逐渐被解决。 4 结论

纳米TiO2光催化效应的应用较多,研究得比较成熟,广泛地应用于处理污水、净化空气、杀菌消毒等方面,是光催化研究的重点。可以看出在净化空气方面,TiO2光催化法和绿化植物净化法各有优势和缺点,而两者协同净化空气的效果相对好很多,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其理论与方法还是一直在进步。在纳米材料TiO2处理下能有效提高植物在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数,减少空气含菌量。同时,纳米材料处理减轻污染空气下的植物叶片细胞质膜透性,降低膜脂过氧化水平,增加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植物叶片抗逆性。环境污染是人类生存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而纳米科技是21世纪的主流技术之一,如何将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更好且安全地应用到植物生长,并辅助其净化污染空气中来,是纳米科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重点研究和发展方向。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在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上会发挥极大的作用,为人类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 Anindita Mondal,Ruma Basu,Sukhen Das,et al.Beneficial role of carbon nanotubes on mustard plant growth:an agricultural prospect[J].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2011,13(10):4519-4528.

[2] 李玲玲,崔海信,张萍.纳米TiO2光半导体溶胶对植物病原微生物的抗菌性能[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8):223-226.

[3] Remya Nair,Saino Hanna Varghese,Baiju G.Nair,et al.Nanoparticulate material delivery to plants[J].Plant Science,2010,179(3):154-163.

[4] M.Hussain,R.Ceccarelli,D.L.Marchisio,et al.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and photocatalytic application of novel TiO2 nanoparticles[J].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157(1):45-51.

[5] 张萍,崔海信,李玲玲.纳米TiO2半导体溶胶的光生物学效应[J] .无机材料学报,2008,23(1):55-60.

34 [6] Soonchul Kwon,Maohong Fan,Adrienne T.Cooper,et al.Photocatalytic Applications of Micro- and Nano-TiO2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J].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38(3):197-226.

[7] A.Strini,S.Cassese,L.Schiavi.Measurement of benzene,toluene,ethylbenzene and o-xylene gas phase photodegradation by titanium dioxide dispersed in cementitious materials using a mixed flow reactor[J].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2005,61(1-2):90-97. [8] J.-M. Herrmann,C.Duchamp,M.Karkmaz,et al.Environmental green chemistry as defined by photocatalysi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7,146(3):624-629. [9] 吴平.植物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净化能力研究进展[J].四川林业科技,2009,30(3):105-107.

[10] Virender K.Sharma,Ria A.Yngard,Yekaterina Lin.Silver nanoparticles:Green synthesis and their antimicrobial activities[J].Advances in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09,145(1-2):83-96.

[11] Wan-Kuen Jo,Jong-Tae Kim.Application of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sis with nitrogen-doped or unmodified titanium dioxide for control of indoor-leve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9,164(1):360-366.

[12] 金荷仙,史琰,王雁.室内植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综述[J].林业科技开发,2008,22(5):14-18.

[13] 李静涛,潘百红,田英翠.室内植物净化空气的研究概述[J].北方园艺,2011(11):214-216. [14] 刘艳丽,陈能场,周建民,等.观赏植物净化室内空气中甲醛的研究进展[J].工业催化,2008,16(9):6-11.

[15] Geoffrey F.Grubb,Bhavik R.Bakshi.Energetic and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of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C].//Proc 16th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nics and the Environment.Piscataway: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Inc,2008. [16] 张萍,崔海信,宋娜,等.纳米TiO2光半导体材料防治植物病害的初步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2):13-16.

[17] 张萍,崔海信,张志娟.纳米TiO2光半导体溶胶对植物光合机能的影响[J].中国农业通报,2008,24(8):230-233.

[18] 郭莉,王丹军,王晓涧,等.纳米TiO2对豌豆萌发及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352-5355.

[19] 刘艳丽,周建民,徐胜光,等.马拉巴栗净化室内空气中甲醛的研究[J].生态环境,2007,16(2):332-335.

[20] 聂磊,叶敏怡,代色平.纳米材料对蜘蛛兰及其环境效应的影响研究[J].广东园林,2009,31(4):19-21.

35 [21] 聂磊.二氧化钛纳米溶胶对空气污染胁迫下海芋生理特性及环境效应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8):1628-1633.

[22] 马建领.一种多功能纳米养生仿生植物.中国,201911359[P].2011-08-03. [23]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一种植物纳米复合材料净化空气污染的方法.中国,101623594[P].2010-01-13.

[24] 董南男.一种含有纳米二氧化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101785481[P].2010-07-28.

[25] Stephen J.Klaine,Pedro J.J.Alvarez,Graeme E.Batley,et al.Nanomaterials in the Environment:Behavior,Fate,Bioavailability,and Effects[J].Environment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2008,27(9):1825-1851.

[26] Manosij Ghosh,Maumita Bandyopadhyay,Anita Mukherjee.Genotoxicity of titanium dioxide (TiO2) nanoparticles

at

two

trophic

levels:Plant

and

human lymphocytes[J].Chemosphere,2010,81(10):1253-1262.

[27] Enrique Navarro,Anders Baun,Renata Behra,et al.Environmental behavior and ecotoxicity of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 to algae,plants,and fungi[J].Ecotoxicology,2008,17(5):372-386.

[综述论文点评] 这篇综述论文是在课题检索报告的基础上写成的,具有以下特点: 1)论文结构符合标准; 2)综述内容较全面; 3)文字表述较流畅;

4)在综和述的基础上,还有对相关领域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读者可以根据案例中的详细介绍,模仿课题调研的全过程以真切地体验文献检索与利用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我们也提请读者注意,衡量文献检索的效果与检索者对检索课题的分析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设定的检索目的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可能存在不同的人给定的检索策略不完全一致的现象。

36

第7篇:汉语国际教育阅读文献[最终版]

汉语国际教育阅读文献

北京大学方案

参考文献、期刊和网站

(一)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类:

《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章兼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语言教学原理》,盛炎,重庆出版社1996

《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吕必松,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思考》,张德鑫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程裕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黄锦章、刘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吕必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崔永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汉语与对外汉语研究文录》,赵金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思考》,李泉,教育教学出版社2005

《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22本),商务印书馆2006

《对外汉语教学论》,姜丽萍,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崔永华、杨寄洲,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怎样教外国人汉语》,李珠、姜丽萍,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周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汉语阅读教学理论与方法》,周小兵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二)语言习得及心理认知研究类: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蒋祖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探索》,江新,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引论》,张灵芝,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Cook, V. J. 2000.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语言学和第二语言习得). 北京 : 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Ellis, R. 1999.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三)语言教师发展研究类:

《对外汉语教学名师访谈录》(李景蕙卷),崔希亮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帕克·帕尔默[美]著,吴国珍、余巍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2007年10月第五次印刷

《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徐碧美[港]著,陈静、李忠如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

3(四)语言研究类:

《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科姆里著,沈家煊译,华夏出版社1989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商务印书馆1979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修订版),陆俭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4(五)文化知识类:

《中华文明史》(四卷),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六)专业期刊:

《世界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学会

《语言教学与研究》,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学习》,延边大学

《汉语教学学刊》,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语言文字应用》,教育部语用所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广州暨南大学

《对外汉语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中国语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当代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国外英文版外语教学杂志

(七)国内专业网站:

全国各主要高校对外汉语学院网站

国家汉办网站(http://)

北大中文论坛()

复旦大学方案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

方言与中国文化游汝杰、周振鹤

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王国安、王小曼

汉语与中国文化申小龙

社会语言学赫德森

现代汉语胡裕树

语言教学原理盛炎

语言教学原理Widdowson

修辞学发凡陈望道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朱永生

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高顺全

期刊:

中国语文

方言

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教学与研究

世界汉语教学

汉语学习

Language

Journal of Linguistic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第8篇:不要再浪费时间---阅读文献技巧(转载)

tags: 阅读技巧

--------------

------

不要再浪费时间---阅读文献技巧

以下是作者在论坛上收集的一些有关如何阅读文献的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之一

1。由点到面。选工作实践中的疑点,热点,由一个小枝节,检索较全的文献,一般近期的20 篇左右已经相当多了。之所以不必在意3年以前的,是因为知识更新非常快,且网上能查到的多为近几年的全文。学习别人是怎么发现解决问题的。知道目前对这个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分歧。然后,扩展开,根据兴趣和研究的目的,知道,在研究的领域:谁的文章被引用的次数多,谁的文章最多最新最有启发性。去图书馆找他的文章看全文。逐步扩展自己的视野,构建个人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看法。

2。由杂到精。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以后,对于繁杂的文献,要有个人的判断。追踪某个专题、某个专家的研究进展,比较对于同一专题的论点的发展,掌握其新的方法或新结论,或注意作者观点的改变,探究其原因。培养个人的学术修养。对于高质量高水平的期刊,定期浏览,从面上了解学术进展和热点,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工作进展,逐篇仔细阅读新作.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无论是工作中的点滴发现,思想火花,都应该写下来。我和王忠诚院士、顾玉东院士的接触中,发现他们都有记卡片的习惯。病例随访、文献观点,等等。到写作文章时,都是现成的材料。现在有了电脑,但是写文献综述是一个完善知识结构的好方法。随时记下论点,个人心得,会有事半功倍的成绩。无论写在纸上,还是记载在电脑内,都应该有一个记事簿,并且经常整理。

在这里介绍一款文献管理软件,具有笔记功能,可以随时记录自己对于正在阅读文献的思考,并且可以与当前文献联系起来:

免费下载地址:

http:///support/cgi-bin/download_chs.cgi

最新的教程地址:

http:///support/noncgi/downloads/NoteExpress_Tutorial.pdf

word插件演示视频:

http:///supportcn/noncgi/attach/2005/09/26/792-NEVedio_WordAddin.rar技术支持地址:

http:///supportcn/cgi-bin/forum_show.cgi

4。对于下载的文献,要以其内容建立以专题杂志按时间先后的专门分类。哪些需要仔细阅读并保存,哪些用处不大,待删除,哪些需要阅读却尚未阅读。以后想到时,还能及时找到。

5。天天学习。文献天天有。如果只作为一个收藏家,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下载的目的是学习。通过阅读,掌握专业领域的方法和知识。只要坚持学习,就会积累起自己的知识架构。水到渠成,游刃有余。

之二:

对于初次进入一个领域的新手,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才能把握本领域的动态和方向。

记得一个留洋的研究生说,起初导师让他读大量的文献,而且每天都规定了数量,好像是100篇吧?由于刚刚接触这一领域,对许多问题还没有什么概念,读起来十分吃力,许多内容也读不懂。请教导师,却被告知只要每天把数量读够就行了。后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终于最后融汇贯通,也理解了导师的方法。

所以,我觉得对新手而言,应当重视阅读文献的数量,积累多了,自然就由量变发展为质变了。

而且,每个作者的研究方法多少有所区别,读得多了,渐渐就会比较出研究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今后的研究大有裨益。

其实,由于现在科技进步很快,即使是自己从事的领域,也有很多新技术、新观点不停的出现,所以,即使是个“老手”,如果懒于更新自己的知识,也会很快落后。

之三

在文献多如牛毛的今天,其感觉犹如日益增多的帖子,在不想漏掉好东西的前提下

1 把握动态,每天入园后先浏览一遍自上次登陆以来的新帖子,感兴趣的再看看,必要时保存或收藏,这大体相当与杂志的目录,以此保证不会漏掉新的东西

2 回过头来重点看看感兴趣版块的精华帖、高人气帖、加密帖等,这相当于感兴趣砖头杂志的综述、评论、或是cutting edge(JI)之类的

3 好东西不仅仅只在感兴趣版块,其他版块也有一些,在空的时候看看其他版块的精华帖、高人气帖、加密帖等,这相当于相关砖头杂志的综述、评论、或是cutting edge(JI)之类的

4 用搜索功能查找特定关键词的帖子,大体相当于定题检索

5 随着对领域的熟悉,特别是对大师级人物的熟悉,有时可看看这些作者的帖子

6 在信息的今天,没谁敢说已经超一流,不需再接受新的东西;更没有人能够熟悉所有的领域

之四

邹承鲁院士写他是如何读文献的:

无论题目从何而来,都必需紧密追踪当前有关科学领域发展的动向。从研究生时代开始,在导师

教导下,以周围同学为榜样,我就养成了每周必定去图书馆浏览最新期刊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如果确实有事,下周必定补上。我当时有一个小记录册,登录所有对本专业重要的刊物,每期读过后,一定做记录,决不遗漏一期,直至今日。现在可以在网上阅读所有重要刊物的目录和摘要,这就更容易做到了。掌握文献、对文献进行综合,以批判的眼光评价文献,并从中提取出有用的和正确的信息以指导今后的研究是一个能独立工作的科学工作者必备的能力。

阅读文献以追踪当前发展动态时,务须切记发挥自己判断力,不可盲从,即使是知名科学家和教科书有时也会有错误。古人说得好:“ 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追踪当前发展的重要方向时切记,你看到的问题别人也同样会看到,越是重要的问题竞争必然越是剧烈,在研究条件不如人时,如果没有创新的研究思想,独到的研究方案是不可能超越他人得到成功的。虽然国际上也有对于某些重要课题一哄而起的情况,但在我国似乎特别严重。缺乏自己的创新思想而片面一哄而起追求热点,是一条必然失败的路线,最多只能是为别人成果锦上添花,或做一些小修小补的工作而已。关键在于自己的创新思想。创新思想来自何处,虽然灵机一动产生了重要的创新思想,在科学史上确实有所记载,但这毕竟是比较罕见的,而远远更为常见的是天才出于勤奋,创新出于积累,积累可以是个人积累,也可以是本人所在单位的长期积累。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旺火炉原理,也是诺贝尔奖经常出在少数几个单位的原因。只有勤奋努力才能不断有优秀工作的积累,才可能在工作中逐渐产生真正创新的,别人无法剽窃的创新思想,才有可能在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而在一个炉火熊熊的旺火炉中,不断会有优秀工作的积累,优秀人才的产生,并且创新思想和人才的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启发,相互激励,就会不断创造出新的突破性成果。

之五:

MIT人工智能(AI)实验室的教授和学生总结的如何读论文,还不错! 阅读论文是需要练习的技能。不可能完整地阅读所有的论文。 阅读论文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看论文中是否有感兴趣的东西。AI论文含有摘要,其中可能有内容的介绍,但是也有可能没有或者总结得不好,因此需要你跳读,这看一点那看一点,了解作者究竟做了些什么。内容目录(the table of contents)、结论部分(conclusion)和简介(introduction)是三个重点。如果这些方法都不行,就只好顺序快速浏览了。一旦搞清楚了论文的大概和创新点,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第二阶段了。

在第二阶段,要找出论文真正具有内容的部分。很多15页的论文可以重写为一页左右的篇幅;因此需要你寻找那些真正激动人心的地方,这经常隐藏于某个地方。论文作者从其工作中所发现的感兴趣的地方,未必是你感兴趣的,反之亦然。

最后,如果觉得该论文确实有价值,返回去通篇精读。读论文时要牢记一个问题,“我应该如何利用该论文?”“真的像作者宣称的那样么?”“如果……会发生什么?”。理解论文得到了什么结论并不等同于理解了该论文。理解论文,就要了解论文的目的,作者所作的选择(很多都是隐含的),假设和形式化是否可行,论文指出了怎样的方向,论文所涉及领域都有哪些问题,作者的研究中持续出现的难点模式是什么,论文所表达的策略观点是什么,诸如此类。

之六

1.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

掌握了一点查全文的技巧,往往会以搞到全文为乐,以至于没有时间看文章的内容,更不屑于看摘要。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

2.集中时间看文献 象。

看过总会遗忘。看文献的时间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集中时间看更容易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印

3.做好记录和标记

复印或打印的文献,直接用笔标记或批注。pdf 或html 格式的文献,可以用编辑器标亮或改变文字颜色。这是避免时间浪费的又一重要手段。否则等于没看。 4.准备引用的文章要亲自看过。 转引造成的以讹传讹不胜枚举。 5.注意文章的参考价值。

刊物的影响因子、文章的被引次数能反映文章的参考价值。但要注意引用这篇文章的其它文章是如何评价这篇文章的:支持还是反对,补充还是纠错

第9篇:中国古代史专业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方向阅读文献与书目

红色字体表示图书馆有,蓝色表示没有 绿色表示期待看

1.古籍

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宋书,〔梁〕沈约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魏书,〔北齐〕魏收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梁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

陈书,〔唐〕姚思廉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北齐书,〔唐〕李百药撰,中华书局1972年版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中华书局1971年版

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北史,〔唐〕李延寿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隋书,〔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版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年版

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撰,中华书局1976年版

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编,〔元〕胡三省注,顾颉刚等点校,中华书局1956年版 华阳国志校注,〔东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文选,〔南朝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洛阳伽蓝记校释,〔北魏〕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1987年版

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颜氏家训集解,〔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唐六典,〔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92年版

初学记,〔唐〕徐坚等撰,中华书局1962年版

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中华书局1988年版

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版

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等撰,汪绍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建康实录,〔唐〕许嵩撰,张忱石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

太平御览,〔北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1960年版(据上海涵芬楼影印宋本复制重印) 文苑英华,〔北宋〕李昉等撰,中华书局1966年版

册府元龟,〔北宋〕王钦若等撰,中华书局1960年版

唐会要,〔北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55年版

五代会要,〔北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98年版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据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十通本影印) 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中华书局1980年版(据世界书局本影印)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撰,中华书局1965年版

金石萃编,〔清〕王昶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据1921年扫叶山房本影印) 八琼室金石补正,〔清〕陆增祥撰,文物出版社1985年(据吴兴刘氏希古楼刊本影印) 廿二史考异,〔清〕钱大昕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廿二史札记校证,〔清〕赵翼撰,王树民校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

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7年版(据上海文瑞楼版影印) 历代职官表,〔清〕纪昀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刘祜仁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

三国会要,〔清〕杨晨撰,中华书局1956年版

南朝宋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南朝齐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南朝梁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南朝陈会要,〔清〕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两晋六朝文,〔清〕严可均辑,中华书局1958年版(据广州广雅书局刻本复制重印)

全唐文,〔清〕董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三国志集解,卢弼集解,中华书局1982年版

晋令辑存,张鹏一撰,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赵万里集释,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赵超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赵超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历代石刻史料汇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著,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唐五代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辑录,唐耕耦等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

吐鲁番出土文书,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等编,文物出版社1981—1991年版 二十五史补编(

二、

三、四册),中华书局1955年版

2.今人论著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4年版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谷川道雄(日)著,马彪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上、下),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

9、1981年版

两晋南北朝史(上、下),吕思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谷川道雄(日)著,李济沧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隋唐五代史 (上、下) ,王仲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隋唐五代史 (上、下) ,吕思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隋唐史,岑仲勉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剑桥中国隋唐史,〔英〕崔瑞德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寒柳堂集,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二)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唐长孺著,三联书店195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唐长孺著,三联书店1957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

山居存稿,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89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严耕望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91年版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毛汉光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毛汉光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读史集,何兹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读史存稿,缪钺著,三联书店1963年版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才不才斋史学论文集,祝总斌著,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论,黎虎著,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探索,郑欣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六朝史论,朱大渭著,中华书局1998年版

唐研究论文选集,池田温(日)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国史探微,杨联陞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六朝隋唐),刘俊文主编,中华书局1992年版

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六朝隋唐),刘俊文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五朝门第,王伊同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

六朝的城市与社会,刘淑芬著,学生书局(台北)1992年版

拓跋史探,田余庆著,三联书店2003年版

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逯耀东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台北)1985年版 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康乐著,稻禾出版社(台北)1995年版

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张金龙著,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胡如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汉晋唐时期农业(上、下),张泽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唐代工商业,张泽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唐代阶级结构研究,张泽咸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唐代财政史稿(上、下),李锦绣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

5、2001年版

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编卷中),严耕望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台北)1963年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

三、四卷),白钢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汉唐外交制度史,黎虎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著,中华书局2002年版 北魏官僚机构研究,郑钦仁著,牧童出版社(台北)1976年版

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甘怀珍著,财团法人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台北),2003年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上、下),张金龙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

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高敏著,大象出版社1998年版

府兵制度研究,岑仲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府兵制度考释,谷霁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唐书兵志笺证,唐长孺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

北周六典,王仲荦著,中华书局1979年版

北周地理志,王仲荦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九朝律考,程树德著,中华书局1963年版

历代刑法考,沈家本撰,邓经元、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1985年版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中华书局1983年版

魏晋神仙道教,胡孚琛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汉唐佛寺文化史,张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唐代科举与文学,傅璇琮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王晓毅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魏晋隋唐乡村社会研究,齐涛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黄烈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乌桓与鲜卑,马长寿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马长寿著,中华书局1985年版

北朝胡姓考,姚薇元著,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陈连庆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周伟洲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蔡鸿生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

西域史地文物丛考,马雍著,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著,三联书店1957年版

西域史地丛稿初编,张广达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敦煌吐鲁番文书论丛,朱雷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敦煌艺术宗教与精神文明,姜伯勤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姜伯勤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

敦煌学十八讲,荣新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荣新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余太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著,三联书店2001年版

唐代的外来文明,谢弗(美)著,吴玉贵译,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王小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隋唐帝国与东亚,〔日〕堀敏一著,韩昇编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北周珍贵文物,贠安志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荣新江等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日中国际共同研究――地域社会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日〕谷川道雄编,玄文社1989年版

九品官人法の研究——科举前史,〔日〕宫崎市定著,同朋舍1956年版

秦汉隋唐史の研究,〔日〕滨口重国著,东京大学出版会1966年初版、1971年再版 六朝史研究政治•社会篇,〔日〕宫川尚志著,平乐寺书店1964年初版、1977年再版

中国古代籍帐研究概观•录文(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报告31),〔日〕池田温著,东京大学出版会1979年版

六朝贵族制社会の研究,〔日〕川胜义雄著,岩波书店1982年版

魏晋南朝の贵族制〔日〕越智重明著,研文社1982年版

六朝贵族制研究,〔日〕中村圭尔著,风间书房1987年版

中国贵族制社会の研究,〔日〕川胜义雄、砺波护编,同朋舍1987年版

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日〕窪添庆文著,汲古书院2003年版

魏晋南北朝时代の民族问题,〔日〕川本芳昭著,汲古书院1998年版

六朝都督制研究,〔日〕小尾孟夫著,溪水社2001年版

中国中世史研究-六朝隋唐的社会与文化,〔日〕中国中世史研究编,东海大学出版会1970年版

隋唐帝国と东亚世界,〔日〕唐代史研究会编,汲古书院1979年版年版

中国都市の历史的研究,〔日〕唐代史研究会编,刀水书房1988年版

3.期刊

历史研究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

中国史研究

文史

汉学研究(台)

考古学报

考古

文物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武汉大学)

唐研究

东洋史研究(日)

东方学报(日)

东洋学报(日)

上一篇:安全法培训试题及答案下一篇:村星级化创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