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计划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献阅读计划(精选8篇)

文献阅读计划 篇1

文献阅读心得

首先要明白自己现阶段打算做或正在做的研究领域,这个必须要明确,因为这是自己阅读文献的前提。有了这个具体的目标,阅读文献才会有一个大致方向,不然收效不大,因为茫茫书海,没有一个大致的具体的研读文献的方向,就跟大海里迷失了自己一样,很难走到彼岸。确定自己的目标之后,就要去检索大量的文献,尽量多读外文文献。国外的文献大部分都是很严谨的。当然,如果刚开始接触某个领域,那么先通过阅读中文文献熟悉该领域,然后再阅读外文文献也是个很有效的路径。由于检索的文献太多,不可能全部下载下来,个人认为最好的途径是:先找出研究领域的一篇重要文献,对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仔细排查,然后顺藤摸瓜,会找出许多该领域相关的重点文献,有助于自己系统的,集中的阅读文献,加深印象,迸出火花。检索文献之后。就要对文献进行仔细阅读和系统的梳理。“做好笔记,写好心得”是阅读文献的最佳手段。是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重点句子标记下来,并且对文献进行详细总结,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难点、创新点、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最后得到的结果、值得自己借鉴的地方,存在的问题等。为下次看别人的文章和自己写文章提供方便,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就是在占有资料和文献的同时,要借鉴他人的强处,进一步进行研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看的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因此,天天学习,文献天天有。下载的目的是学习,只要坚持学习,就会积累起自己的知识架构。水到渠成,游刃有余。水平还未达到,自己还需努力。

文献阅读计划 篇2

医学英语, 是英语应用语言学与医学各学科交叉渗透的一个学科, 随着我国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 医学英语在医学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诸如在临床工作中、医学专业学习中、医学科学研究中和国际医学学术交流中, 医学英语已经表现出其在医学发展过程中不可取代的作用。医学英语文献不仅能够反映当前医学领域前沿的热点问题, 而且兼具科学性与可读性特征, 因此, 阅读医学英语文献的水平对医学专业工作者产生了重要的制约作用, 这就对于医学专业学生和广大医学工作者的医学专业英语的各种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学英语, 作为专门用途英语一个的重要分支, 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使用技巧, 并且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中国医学界要立足并发展于世界医学先进行列, 必然需要越来越多的临床治疗与科研成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由此带来医学英语教育和医学英语人才的迫切需求, 使得医学英语在我国医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环境下能够成为医学院校临床实践与交流的一个独具特色与实用性的学科。

医学英语的需求主要来自于社会需求, 在我国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新的历史时期, 英语教育成为一项重大的社会需求, 推动了医学英语发展成为我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和临床医院的一门主要学科, 对英语教育的旺盛的社会需求会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在医学研究领域, 高水平的医学国际学术交流将会越来越频繁, 对医学英语交际的实际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种对医学英语人才的愈来愈高的需求, 呼唤高水平的医学英语文献资料的阅读与交流能力。

同时, 由于目前我国医学临床工作者与医学研究人员普遍缺乏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专业交际的能力, 社会对医学英语交流和医学英语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愿望。人类的交际能力通常由两种基本能力构成, 一种是语言能力, 另一种是知识架构。通过普通英语教育获得的英语交际能力, 是通过在社会常识的知识架构中完成的, 而且也必须让能力获得者在社会常识的知识架构中具有进行交际的能力。从交际语法功能的观点来看, 在医学专业知识架构中进行的医学专业交际, 需要完全不同语言功能的表达。而就语言特点而言, 普通英语与医学英语在词汇、表达用语、句式和文体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大部分的医学临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员, 尽管具备公共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 但也不具备进行医学专业英语交际的能力。医学临床工作者和医学科研工作者从基础英语交际技能的掌握转变到具备在专业领域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 需要一个系统学习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进行系统学习、训练和实践医学专业的各种具体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从而具备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医学专业交际的能力。

二、医学英语词汇阅读策略

(一) 大量使用前缀后缀

医学英语词汇中前缀、后缀数量众多, 阅读时应注意加以识别区分。如由前缀dendr- (树突) 构成的词语dendritic, dendriceptor, dendriform, 由前缀parasympath-构成的词语parasympath-mimne, parasympatholytic, parasympathicotonia, 由前缀bio-构成的词语biotin, biosynthesis等;由后缀-asthenia (无力;虚弱) 构成的词语myasthenia, neurasthenia, hypasthenia, 后缀-cide构成的词语bactericide, parasiticide, pneumococcide, 等等。

(二) 大量的希腊语和拉丁语词汇来源

了解医学英语的词源有助于对医学术语的理解和记忆, 减少文献阅读障碍。大量拉丁希腊语的词源使用是医学英语作为科技英语的典型特征。比如以希腊语后缀-emia (血液) 构成的词语leukemia (白血病) , hyperglycemia (高血糖) , -algia (疼痛) 构成的词语caphalalgia (头痛) , odynophalgia (吞咽痛) , 又如来自拉丁语的后缀-ant/-cent (剂;素) 构成的词语depressant (镇静剂) , deodorant (除臭剂) repellent (驱虫剂) , 由前缀counter- (抗) 构成的词语counterpoison (抗毒剂) , countershock (抗休克) 。

(三) 大量使用缩略语及英文缩写

医学英语处方中大量使用的缩略语, 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需要系统掌握。比如a.c.饭前服用, ad lib需要时即可服用, h.s.临睡时, t.i.d.每日三次, 等等。此外在病历中也会出现大量英文缩写, 如RBC红细胞、WBC白细胞、NAD未发现异常、T.G.甘油三酯、Ig免疫球蛋白、Imp印象、EGG心电图, 等等。

三、医学英语句法阅读策略

(一) 长句

医学英语文献中长句较多常常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从句的复合句, 例如:Available information suggests that persons with SARS are most likely to be contagious only when they have symptoms, such as fever or cough.patients are most contagious during the second week of illness.However, as a precaution against spreading the disease, CDC recommends that persons with SARS limit their interactions outside the home 10 days after their fever is gong and their respiratory symptoms have become better.这个段落由三个句子组成, 其中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由两个以上从句组成, 阅读时对复合句进行层次划分, 可以帮助读者准确把握文献信息。

(二) 被动语态

医学论著注重客观事实, 因此医学英语大量运用被动语态, 其原因在于被动结构更注重客观陈述, 缺少主观色彩, 被动结构注重突出要论证、说明的对象, 被动结构比主动结构更加简洁明了。

例如:

Patients should be immediately isolated and transmission-based precautions instituted.CDC recommends that patients with SARS receive the same treatment that would be used for a patient with any serious community-acquired atypical pneumonia.SARS–Co V should be tested against various antiviral drugs to see if an effective treatment can be found.这个段落由三个句子组成, 每个句子都使用了被动语态:“should be immediately isolated”, “would be used for”, “should be tested”, 旨在突出客观事实, 强调被说明的对象。

(三) 非谓语动词

医学英语行文简洁, 信息量大, 兼具科学性与严谨性, 表达生动具体, 因此出现了非谓语动词的大量使用。例如:

Providing every detail of clinical information also takes time and may crowd out more important discussions.Time taken to explain to a hoepic patient that she now has five rather than three pulmonary metastases might be better used to discuss how to relieve her symptoms or how her family is coping.If a screening-mammography report contains language suggesting that the image was technically imperfect yet good enough not to warrant repeat imaging before the next scheduled screening, the time spent relaying that information might be better spent reinforcing other healthy behaviors.

本段落中Providing every detail of clinical information作为动名词短语出现, taken to explain to a hoepic patient和spent relaying that information作为过去分词分词作后置定语使用, suggesting that the image was technically imperfect yet good enough not to warrant repeat imaging before the next scheduled screening作为现在分词短语作后置定语使用, to warrant repeat imaging before the next scheduled screening作为动词不定式时短语作状语使用。

本段落中这些非谓语动词的穿插使用使得段落层次清晰明了, 错落有致, 逻辑性强, 清楚准确地反映了句与句之间的相互关系, 又避免了繁冗复杂的主从复合句结构, 使句子显得简洁精练, 充分体现了科技英语特征。

(四) 虚拟语气

医学英语文献中大量使用虚拟语气, 从而表现出文章中观点的推测、建议、商榷以及作者的谦逊, 严谨。

例如:

The APP recommends that infants be breastfed exclusively for the first six months of life, that breastfeeding continue until the child is one year of age, and that solid foods be introduced at approximately six months age.

句中三处使用了虚拟语气, 建议婴儿饮食的注意事项, 体现了医学英语语篇的客观及其商榷的语言风格。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 医学英语与普通英语相比, 不论是在词汇构成还是句法结构, 篇幅和文体方面, 都有其自身的文体特点。阅读医学英语文献, 除了考虑提高医学英语知识外, 还需要提高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背景, 这样, 在熟练掌握医学英语词汇及行文特征后, 对于我们阅读医学英语文献将大有裨益, 能够有效地进行医学学术交流或医学研究的书面交流。

摘要:医学英语, 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重要分支, 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国现代医学水平的进展。本文从医学英语词汇特点和句法特点两个方面为医学学习者和工作者阐述了医学英语文献阅读策略。

关键词:医学英语,文献,阅读策略

参考文献

[1]莫耀文.医学英语文献句法常见特征[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07) .

[2]曹素贞.医学英语文献阅读 (二) [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3]梁忠宝等.大学医学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4]白永权.医学专业英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关于英语课外阅读的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英语阅读 英语课外阅读 阅读能力

一.引言

在外语学习中,阅读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能力的提升在综合语言能力的提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阅读作为一项接受性语言技能,是学习者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理解新事物及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之一。阅读教学历来是我国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实践和获得语感的条件。许多专家学者也充分肯定了大量阅读对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重要性。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1985)认为能否掌握第二语言的关键因素是接触大量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材料。Harmer(2000)认为好的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范例,有利于他们提高写作能力;而且阅读提供了学习词汇、语法、遣词造句等的机会,促进了语言习得。阅读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英语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然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仅依靠在课内通过教材的输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课外进行阅读拓展。实践证明,单一的课堂阅读教学不能够超越时空限制,整合与优化所有教学阅读材料与内容,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不能在足够的程度上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况且,单纯的课堂阅读教学无法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语言实践的场所,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语言学习的机会。要实现课外阅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一方面取决于阅读量,另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很多学生对课外英语阅读兴趣不大,英语阅读能力相对较差,课外英语阅读的意识不强,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他们进行课外英语阅读。此外,由于受“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影响,很多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心理,且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并不完全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事实上,课外英语阅读本身就属于自主学习的范畴。因此,课外英语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而且也是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国外学者对英语课外阅读的研究

语言学家Krashen(1989),Tsang(1996)等的研究证明,大量的阅读,包括消遣性阅读,对提高第二语言能力极有裨益。Elley和Mangubhai(1983)比较了斐济普通学生和参加一项英语阅读计划的学生,发现后者在英语阅读、听力及英语结构测试中表现出的英语水平都远高于前者。Brush(1991:157)认为课外阅读有以下四大优点:1)学生在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的时间和阅读的方式有更大的自主性;2)令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接触英语;3)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明确的学习动机;4)在英语课堂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作用。Krashen(1993)認为课外阅读对其他语言技能的提高发挥出显著的辅助作用,并通过与其他三种技能相互作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成绩。Davis(1995)认为课外阅读完善了阅读技能,提高了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整体学业发展和自身发展。Freeman(2000:136)认为课外阅读是指在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科学指导的前提下,学生自主地进行英语阅读。他还提出课外阅读一般包含制定课外阅读计划、选择课外阅读材料、监测课外阅读过程、总结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和评估阅读效果等,课外阅读只有在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教师积极地指导监控下,才能实现最好的效果。Nuttall(2002:127)也指出“让学生大量阅读是提高他们阅读技能的最容易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同时对还总结了选择课外阅读材料的表示是长度适中、具有吸引力、文本类型多样及难易适中。

三.国内学者对课外英语阅读的研究

在国内,也有许多研究者对我国一些大学、中学的英语课外英语阅读开展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大部分研究者基本上是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特定的对象开展课外英语阅读的现状进行调研,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教学建议。王凌与何宁(2001)对南京大学的研究表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阅读能力与课外英语阅读时间呈正比。班晓琪(2002)对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二年级学生做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对象用于英语课外阅读的时间较少,且学生课外阅读最多的材料为“其他英语教材和练习”。这说明学生实际的阅读状况同《大纲》中提出的广泛接触语言和文化素材,扩大知识面,增强英语语感的要求有明显的差距。因此,阅读课教师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学生加以引导与帮助。华茜(2004)对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53名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外英语阅读活动做了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对象进行课外英语阅读的时间较少,而且阅读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没有好的方法、缺少计划及阅读有一些盲目性。她认为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如鼓励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并推荐一些合适的读物,指导他们在阅读中采用合适的方法等。朱文英等(2006)对成都市高二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论述了在新课标下课外阅读的必要性。调查结果显示:课外阅读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课外阅读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阅读时间少,阅读材料单一,缺少指导。同时,作者对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实践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做法,主要有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教师对课外阅读的指导,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模式等。

四.结论

无论是专家学者的专门研究,还是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都证明了课外英语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良好英语学习习惯、辅助课堂英语学习以及锻炼课外自主学习能力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这些研究反映了课外英语阅读问题已经引起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一问题,但还是不够系统深入,缺乏理论基础,只注重对问题表面原因的分析,所提出的相关对策,应用性、实践性不够。语言的交际性、社会性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外语教学绝不能只依赖于课堂教学。因此,探索课外阅读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地组织设计课外阅读活动,探索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解决当前英语阅读教学“高耗低效”问题及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关键性措施,对英语教学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Brush, W. (1991). The role of reading in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designing an experimental project [J]. ELT Journal, (45/2):156-163.

2.Davis, C. (1995). Extensive Reading: an Expensive Extravagance [J]. ELT Journal, (49/4): 329-336.

3.Elley Warwick B. & Mangubhai F.(1983). The impact of reading 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53-67

4.Freeman, D. L. (2000).第二語言习得研究概况[M].蒋祖康导读.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Harmer J.(2000). How to Teach Engli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6.Krashen, S.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7.Krashen, S. (1989). We Acquire Vocabulary and Spelling by Reading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3): 440-464.

8.Krashen, S. (1993). The Case for Free Voluntary Reading [J].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50(1):72-82.

9.Nuttall,Christine.(2002). Teaching Reading Skills in a Foreign Language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0.班晓琪.(2002).浅谈英语专业学生的课外阅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3):35-36.

11.华茜.(2004).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验性研究[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81-87.

12.王凌,何宁.(2001).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外阅读情况调查与研究[J].外语界, (4):11-17.

13.朱文英,谢光宏.(2006).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J].中小学外语教学,(2).

如何阅读文献(论文总结) 篇4

一篇研究性论文期望解决的问题是没有被其他人公开发表过的。问题在本质上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很少被提到,我称之为人类问题。人类问题指全世界普遍渴求的利益,例如生活质量问题,如节省时间或提高安全性;第二部分是技术问题,即“为什么人类问题不能被合理地解决?”另一个隐含的意思是,以前的解决方法是不到位的。“以前的解决方法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不到位?”最后,有关问题的动机和陈述被简化为可以放置在特定论文范围内的研究问题。通常,一个或者更多的要素得不到明确的说明,从而增加了阅读工作的难度。

也被称为假设或构想。应该找到下述问题的答案,“为什么这个解决方法优于以前的方法?”。同时,还应该发现针对下述问题开展的讨论,“解决方法是如何实现(设计和实施)的或至少是如何可实现的”。

一篇研究论文要想得以发表,仅仅有一个构想通常是不够的。这是研究问题的具体实现:什么样的论据、手段,和/或实验使得构想的价值得到体现?得出了什么样的成果或问题?

这是一个出色的构想吗?你从这项工作中发现了什么瑕疵?这真的可以实现吗?最吸引人的论点是什么?最具有争议的观点或论点是什么?对于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来说,你还需要回答:这真的会奏效吗?谁需要它呢?怎样让他们得到它呢?以及,这什么时候能够成为现实?

一篇论文中的贡献可能是丰富而多样的。除了对研究问题本身的理解外,一些额外的可能包括:创意、软件、实验技术,或一个领域的调查。

不仅仅是作者所指出的未来发展方向,还包括你在阅读论文过程中产生的一些自己的想法。有时,这些会被定义为研究缺陷,或者是对当前工作的其它挑战。

在对研究工作进行开放讨论时,你会提什么样的问题?你发现哪里令你困惑或难以理解?花时间去罗列这些,就促使你更加深入地思考该项研究工作。

从你的角度概括论文的主要含义。这有利于快速回顾并存储在头脑中。同时也促使你尝试明确该项研究工作的精髓。

临床药学文献阅读报告 篇5

复方甲氧那明为临床常用的支气管解痉、平喘、止咳药物,由氨茶碱(25 mg)、盐酸甲氧那明(1215 mg)、马来酸氯苯那敏(2 mg)和那可丁(7 mg)4 个单药组成,能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患者咳、痰、喘症状。本品所含盐酸甲氧那明可激活β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增加细胞内环磷酸腺苷含量,减少游离钙,从而可抑制支气管痉挛,缓解哮喘发作时的咳嗽,使痰易咳出。那可丁为强力外周性止咳药,可抑制咳嗽,且无成瘾性。氨茶碱可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平滑肌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浓度,拮抗腺苷受体,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强呼吸肌收缩,增强气道纤毛清除及抗炎作用,可抑制支气管痉挛,还有免疫调节及利尿作用,还可抑制支气管黏膜肿胀。马来酸氯苯那敏是抗组胺药物,可调节气道上皮的活性,抑制黏附分子表达和炎症递质的释放,具有抗过敏作用。四种药物成分作用于CAV发病机制的不同环节,可以迅速缓解咳嗽症状。

余霓雯等观察了复方甲氧那明联用孟鲁司特治疗90例呼吸科感染患者,其结果表面二者联用能明显控制临床症状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1]。王悦虹等采用离体豚鼠气管条张力实验和ELISA法考察了复方甲氧那明的支气管解痉和抗炎作用,其结果表明复方甲氧那明具有良好的支气管解痉和抑制COPD大鼠模型气道炎症的作用[2]。黄艳红、毋海英分别考察临床运用复方甲氧那明治疗感染后咳嗽症状,其结果显示复方甲氧那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3-4]。张文先等采用克拉霉素与复方甲氧那明联合治疗伴有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感染后咳嗽,其结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咳嗽症状[5]。杜小勇等观察复方甲氧那明胶囊联合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可取的良好疗效[6]。杜贯涛等临床发现复方甲氧那明胶囊与依诺沙星联用,患者可出现茶碱轻度中毒[7]。

综上所述,复方甲氧那明在治疗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止咳、抗炎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但在与其他药物如依诺沙星联用时,应监测茶碱血药浓度,避免中毒。参考文献:

近代史读书笔记阅读文献 篇6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马克思:《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1857年3月)*2.列宁:《对华战争》(1900年9-10月)

3.毛泽东:《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一)(1963年9月)4.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节选)(1894年11月24日)

*5.《辛丑条约》(1901年9月)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6月)*2.《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3.洪仁玕:《资政新篇》(1859年)

4.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895年5月)

*5.梁启超:《变法通议》(节选)(1896年)

6.严复:《原强》(1895年3月)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1912年7月)2.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12日)

*3.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10月20日)4.《<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 《民报》1906年4月28日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6.孙中山:《建国大纲》(1924年4月)

7.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1月12日)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12月)

*2.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1919年9月)*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下半年)

4.《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7月)5.《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1月)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5日)

2.毛泽东:《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

*3.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

4.《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节选)(1936年12月)5.毛泽东:《论新阶段》(节选)(1938年12月)

6.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1939年12月)

*7.中共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0日)

8.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0月22日)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毛泽东:《论持久战》(节选)(1938年5月)

2.《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1937年8月25日)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4.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节选)(1945年4月24日)

5.胡锦涛:《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9月3日)

《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导读

原文内容

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

马克思

几年以前,当在印度施行的可怕的刑罚制度在议会中被揭露的时候,极可尊敬的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之一詹姆斯·霍格爵士曾厚颜无耻地硬说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可是后来的调查证明,这种说法有事实作根据,而且这些事实对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来说应当是十分清楚的。因此,詹姆斯爵士对于东印度公司被指控的那些可怕的事情,只有或者承认是“有意不闻”,或者承认是“明知故纵”。看来,英国现任首相帕麦斯顿勋爵和外交大臣克拉伦登伯爵现在也处于同样的窘境。首相在市长不久前举行的宴会上的演说中,企图为施于中国人的残暴行为进行辩护,他说:

“如果政府在这件事情上赞同采取无理的行动,毫无疑问,它走的就是一条应受议会和全国谴责的道路。但是相反地,我们深信这些行动是必需的和至关重要的。我们认为,我国受到了严重的欺凌。我们认为,我国同胞在地球的遥远地方遭到了种种侮辱、迫害和暴虐,对此我们不能默不作声。(喝采声)我们认为,我国根据条约应享有的权利已遭到破坏,而在当地负责保护我国在世界那个地区利益的人员,不仅有理由而且有义务尽量利用他们所能采取的手段来表示对这些暴行的义愤。我们认为,如果我们不赞同采取那些在我们看来是正确的、而且我们设身处地也会认为自己有责任采取的行动,那我们就是辜负了我国同胞对我们所寄予的信任。(喝采声)”

但是,无论英国人民和全世界怎样为这些讲得头头是道的解释所欺骗,勋爵大人自己肯定不会相信这些解释的真实性,要是他认为这些都是真的,那就暴露出他是有意不去了解真实情况,同“明知故纵”几乎同样是不可原谅的。自从英国人在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的第一个消息传来以后,英国政府报纸和一部分美国报刊就连篇累牍地对中国人进行了大量的斥责,它们大肆攻击中国人违背条约的义务、侮辱英国的国旗、羞辱旅居中国的外国人,如此等等。可是,除了亚罗号划艇事件以外,它们举不出一个明确的罪名,举不出一件事实来证实这些指责。而且就连这个事件的实情也被议会中的花言巧语歪曲得面目全非,以致使那些真正想弄清这个问题真相的人深受其误。

亚罗号划艇是一只中国小船,船员都是中国人,但是为几个英国人所雇用。这只船曾经取得暂时悬挂英国国旗航行的执照,可是在所谓的“侮辱事件”发生以前,这张执照就已经满期了。据说,这只船曾被用来偷运私盐,船上有几名歹徒——中国的海盗和走私贩子,当局早就因为他们是惯犯而在设法缉捕。当这只船不挂任何旗帜下帆停泊在广州城外时,缉私水师得知这些罪犯就在船上,便逮捕了他们。要是我们的港口警察知道附近某一只本国船或外国船上隐匿水贼和走私贩子,也一定会这样做的。可是因为这次逮捕妨碍了货主的商务,船长就向英国领

事控告。这位领事是个就职不久的年轻人,据我们了解是一个性情暴躁的人。他亲自跑到船上,同只是履行自己职责的缉私水师大吵大闹,结果一无所得。随后他急忙返回领事馆,用命令式的口吻向两广总督提出书面要求:放回被捕者并道歉,同时致书香港的约翰·包令爵士和海军将军西马糜各厘,说什么他和英国国旗遭到了不可容忍的侮辱,并且相当明显地暗示说,期待已久的向广州来一次示威的良机到来了。

叶总督有礼貌地、心平气和地答复了激动的年轻英国领事的蛮横要求。他说明捕人的理由,并对因此而引起的误会表示遗憾。同时他断然否认有丝毫侮辱英国国旗的意图,而且送回了水手,因为尽管这些人是依法逮捕的,但他不愿为拘留他们而招致这样严重的误会。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使巴夏礼领事先生感到满意,他坚持要求正式道歉和以隆重礼节送回被捕者,否则叶总督必须承担一切后果。接着西马糜各厘将军率领英国舰队抵达,旋即开始了另一轮公函往来:海军将军态度蛮横,大肆恫吓,中国总督则心平气和、冷静沉着、彬彬有礼。西马糜各厘将军要求在广州城内当面会商。叶总督说,这违反先例,而且乔治·文翰爵士曾答应不提这种要求。如果有必要,他愿意按照常例在城外会晤,或者采取其他不违反中国习惯与相沿已久的礼节的方式来满足海军将军的愿望。但是这一切都未能使这位英国强权在东方的好战的代表称心如意。

这场极端不义的战争就是根据上面简单叙述的理由而进行的——现在向英国人民提出的官方报告完全证实了这种叙述。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政府和英国人民——至少那些愿意弄清这个问题的人们——都知道这些非难是多么虚伪和空洞。有人企图转移对主要问题的追究,给公众造成一个印象:似乎在亚罗号划艇事件以前就有大量的伤害行为足以构成宣战的理由。可是这些不分青红皂白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

英国报纸对于旅居中国的外国人在英国庇护下每天所干的破坏条约的可恶行为真是讳莫如深!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填满英国国库的事情,我们一点也听不到。外国人经常贿赂下级官吏而使中国政府失去在商品进出口方面的合法收入的事情,我们一点也听不到。对那些被卖到秘鲁沿岸去当不如牛马的奴隶、被卖到古巴去当契约奴隶的受骗契约华工横施暴行“以至杀害”的情形,我们一点也听不到。外国人常常欺凌性情柔弱的中国人的情形以及这些外国人带到各通商口岸去的伤风败俗的弊病,我们一点也听不到。我们所以听不到这一切以及更多得多的情况,首先是因为在中国以外的大多数人很少关心这个国家的社会和道德状况;其次是因为按照精明和谨慎的原则不宜讨论那些不能带来钱财的问题。因此,坐在家里而眼光不超出自己买茶叶的杂货店的英国人,完全可以把政府和报纸塞给公众的一切胡说吞咽下去。

与此同时在中国,压抑着的、鸦片战争时燃起的仇英火种,爆发成了任何和平和友好的表示都未必能扑灭的愤怒烈火。

写于1857年3月22日前后

作为社论载于1857年4月10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4984号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175—178页

一,原著写作背景

1856年英国为了扩大自己在华特权,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政府和英国媒体竭力掩盖事实真相,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编织合法的理由。马克思通过收集大量资料,弄清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真实背景。他撰写这篇评论文章,揭露英国政府淘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真相,批判了英国资产阶级政府和英国媒体的虚伪。

二,原著的主要思想

原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二自然段。在这里,马克思直接引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勋爵的演说,说明英国政府正在重施东印度公司的伎俩,用谎言掩盖应该军队对中国人的残暴行为。

第二部分是第三、四、五自然段。在这里,马克思叙述了所谓“亚罗号”事件的经过,揭示“亚罗号”事件实际是英方蓄意挑起的事件,其目的在于寻找向中国发动战争的合法借口。正是在这个借口下,英国军队杀害了无辜的中国人民,犯下了侵犯人权、破坏中国人民财产的暴行。

第三部分是第六七自然段。马克思揭露了英国媒体的虚伪,指出英国媒体对于外国人在中国所犯的种种罪行只字不提,而用错误的报道误导英国民众。马克思认为,英国人在中国的暴行必然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三、拓展阅读

1、参阅《鸦片贸易史》的导读部分。

2、夏笠:《第二次鸦片战争史》,上海书店 2007年8月第1版

对华战争(1900 年 9—10 月)

俄国正在结束对华战争。动员了许多军区,耗费了亿万卢布,派遣了数 以万计的士兵到中国去,打了许多仗,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不过,这 些胜利与其说是战胜了敌人的正规军,不如说是战胜了中国的起义者,更不 如说是战胜了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水淹和枪杀他们,不惜残杀妇孺,更不用 说抢劫皇宫、住宅和商店了。而俄国政府以及奉承它的报纸,却庆祝胜利,欢呼英勇的军队的新战功,欢呼欧洲的文化击败了中国的野蛮,欢呼俄罗斯 “文明使者”在远东的新成就。在这一片欢呼声中,只是听不到千百万劳动 人民的先进代表——觉悟工人的声音。但是,这次新的胜利征战的重负,都 落在劳动人民的肩上,从他们中间抽人到遥远的地方去,为了弥补庞大的开 支,向他们征收了重税。那么,社会党人对于这次战争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 这次战争对谁有利呢?俄国政府的政策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呢?我们现在试 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我国政府首先想使人相信,它并不是在同中国打仗,它只是在平定暴

乱,制服叛乱者,帮助合法的中国政府恢复正常的秩序。虽然没有宣战,但 是问题的本质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改变,因为战争毕竟是在进行。试问,中 国人对欧洲人的袭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 等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主战派说,这是由“黄种人 敌视白种人”,“中国人仇视欧洲的文化和文明”引起的。是的,中国人的 确憎恶欧洲人,然而他们憎恶的是哪一种欧洲人呢?为什么要憎恶呢?中国 人憎恶的不是欧洲人民,因为他们之间并无冲突,他们憎恶的是欧洲资本家 和唯资本家之命是从的欧洲各国政府。那些到中国来只是为了大发横财的 人,那些利用自己吹捧的文明来进行欺骗、掠夺和镇压的人,那些为了取得 贩卖毒害人民的鸦片的权利而同中国作战(1856 年英法对华的战争)的人,那些利用传教伪善地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欧洲 各国资产阶级政府早就对中国实行这种掠夺政策了,现在俄国专制政府也参 加了进去。这种掠夺政策通常叫作殖民政策。凡是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很快的 国家,都要急于找寻殖民地,也就是找寻一些工业不发达、还多少保留着宗 法式生活特点的国家,它们可以向那里销售工业品,牟取重利。为了让一小 撮资本家大发横财,各国资产阶级政府进行了连年不断的战争,把士兵整团 整团地开到有损健康的热带国家去送命,耗费了从人民身上搜刮来的大量钱 财,迫使当地居民奋起反抗,或者使他们濒于饿死的境地。我们不妨回忆一 下印度土著的抗英起义[131]和印度的饥荒,以及现在英国人对布尔人的战 争[132]。

欧洲资本家贪婪的魔掌现在伸向中国了。俄国政府恐怕是最先伸出魔掌 的,但是它现在却扬言自己“毫无私心”。它“毫无私心地”占领了中国旅顺口,并且在俄国军队保护下开始在满洲修筑铁路。欧洲各国政府一个接一

个拼命掠夺(所谓“租借”)中国领土,无怪乎出现了瓜分中国的议论。如 果按照真实情况,就应当说:欧洲各国政府(最先恐怕是俄国政府)已经开 始瓜分中国了。不过它们在开始时不是公开瓜分,而是像贼那样偷偷摸摸进 行的。它们盗窃中国,就像盗窃死人的财物一样,一旦这个假死人试图反抗,它们就像野兽一样猛扑到他身上。它们把一座座村庄烧光,把老百姓赶进黑 龙江中活

活淹死,枪杀和刺死手无寸铁的居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这些基督 教徒建立功勋的时候,却大叫大嚷反对野蛮的中国人,说他们竟胆敢触犯文 明的欧洲人。俄国专制政府在 1900 年 8 月 12 日致各国的照会中宣称:俄国 军队占领牛庄并且开入满洲境内,是临时性措施;采取这些措施,“完全是 由于必须击退中国叛民的侵略行动”;“绝对不能说明帝国政府有任何背离 自己政策的自私计划”。

帝国政府多么可怜啊!它简直像基督教徒那样毫无私心,人们竟冤枉了 它,简直太不公平了!几年以前,它毫无私心地侵占了旅顺口,现在又毫无 私心地侵占满洲,毫无私心地把大批承包人、工程师和军官派到与俄国接壤 的中国地区,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引起了以温顺出名的中国人的愤怒。修筑中 东铁路,每天只付给中国工人 10 戈比的生活费,难道这就是俄国毫无私心 的表现吗? 但是,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对中国实行这种疯狂的政策呢?这种政策对谁

有利呢?它对一小撮同中国做生意的资本家大亨有利,对一小撮为亚洲市场 生产商品的厂主有利,对一小撮现在靠紧急军事订货大发横财的承包人有利(有些生产武器、军需品等等的工厂正在拼命地干,并且增雇成百上千的日 工)。这种政策对一小撮身居军政要职的贵族有利。他们所以需要冒险政策,是因为借此可以飞黄腾达,建立“战功”而扬名于世。我国政府为了这一小 撮资本家和狡猾的官吏的利益,竟然毫不犹豫地牺牲全国人民的利益。沙皇 专制政府这一次也和往常一样,表明自己是甘愿对资本家大亨和贵族卑躬屈 膝的昏官政府。

侵略中国对俄国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有什么好处呢?成千上万个

家庭因劳动力被拉去打仗而破产,国债和国家开支激增,捐税加重,剥削工 人的资本家的权力扩大,工人的生活状况恶化,农民的死亡有增无减,西伯 利亚大闹饥荒,——这就是对华战争能够带来而且已经带来的好处。俄国的 一切出版物、一切报刊,都处于奴隶的地位,不得到政府官员的许可,它们 就不敢登载任何东西,因此,在对华战争中人民付出了多少代价,我们没有 确切的材料,但是,这次战争的费用高达几亿卢布,这是没有疑问的。有消 息说,政府按照一项没有公布的指令,一次就拨出军费 15000 万卢布,而目 前的战费开支每三四天就要耗掉 100 万卢布。政府肆意挥霍钱财,但是给饥 饿农民的救济金却一扣再扣,斤斤计较每一个戈比,不愿意把钱用在国民教 育上,它和一切富农一样,从官办工厂的工人和邮政机关小职员等等的身上榨取血汗!

财政大臣维特曾宣称,1900 年 1 月 1 日以前,国库尚存闲置现款 25000 万卢布,但是现在这笔钱已经没有了,都投入了战争,政府正在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因财政拮据而缩减必要的开支,停止修筑铁路。沙皇政府面临破 产的危险,但它仍然拼命实行侵略政策,这不但需要大量资金,而且有卷入 更可怕的战争的危险。进攻中国的欧洲列强,已经在分赃问题上争吵起来 了,谁也不能断定这次争吵会怎样收场。

沙皇政府对中国实行的政策不仅侵犯人民的利益,而且还竭力毒害人民 群众的政治意识。凡是只靠刺刀才能维持的政府,凡是不得不经常压制或遏 止人民愤怒的政府,都早就懂得一个真理:人民的不满是无法消除的,必须 设法把这种对政府的不满转移到别人身上去。例如煽起对犹太人的仇恨,卑 鄙的报纸中伤犹太人,说犹太工人似乎不像俄国工人那样受资本和警察政府 的压迫。目前报刊上又大肆攻击中国人,叫嚣黄种人野蛮,仇视文明,俄国 负有开导的使命,说什么俄国士兵去打仗是如何兴高采烈,如此等等。向政 府和大财主摇尾

乞怜的记者们,拼命在人民中间煽风点火,挑起对中国的仇 恨。但是中国人民从来也没有压迫过俄国人民,因为中国人民也同样遭到俄 国人民所遭到的苦难,他们遭受到向饥饿农民横征暴敛和用武力压制一切自 由愿望的亚洲式政府的压迫,遭受到侵入中华帝国的资本的压迫。

俄国工人阶级已经开始从人民群众所处的那种政治上的愚昧无知中挣

脱出来。因此,一切觉悟的工人就有责任全力起来反对那些煽起民族仇恨和 使劳动人民的注意力离开其真正敌人的人。沙皇政府在中国的政策是一种犯 罪的政策,它使人民更加贫困,使人民受到更深的毒害和更大的压迫。沙皇 政府不仅把我国人民变成奴隶,而且还派他们去镇压那些不愿做奴隶的别国 人民(如 1849 年,俄国军队曾镇压匈牙利革命)。它不仅帮助俄国资本家 剥削本国工人,把工人的双手捆起来,使他们不能团结自卫,而且还为了一 小撮富人和显贵的利益出兵掠夺别国人民。要想打碎战争强加在劳动人民身 上的新的枷锁,唯一的办法就是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以结束政府的专制统 治,迫使政府不要光照顾宫廷奸党的利益。

载于 1900 年 12 月《火星报》创刊号

选自《列宁全集》第 2 版 第 4 卷第 319—323 页

毛泽东《论持久战》(节选)

(1938年5月)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争。

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的呢?根据在什么地方呢?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分别地说来,战争的双方有如下互相反对的许多特点。

日本方面:第一,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这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就建立在这个日本国家的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面。然而第二,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日本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还不止此,第三……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最后,第四,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是从日本战争的本性产生出来的。……

中国方面:第一,我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我们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战争之不可避免和中国之不能速胜,又在这个方面有其基础。然而第二……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中国今天 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的基础上得到了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可能性。……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第三,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这同日本又是一个相反的对比。最后,第四,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

这样看来,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这些……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中日战争既然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那末,就可以合理地设想,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怎样具体地进行持久战呢?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我们的答复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即敌之进攻和保守阶段中,应该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一句话说完,就是:“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

抗日战争的作战形式中,主要的是运动战,其次就要算游击战了。我们说,整个战争中,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这不是说: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不重要。……游击战的战略作用就有两方面:一是辅助正规战,一是把自己也变为正规战。

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一切工作中,应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因为只有这种方针才能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才能争取最后胜利。

——选自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2~450、462、484—486、498—499、511—513页。

注:《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全面抗战开始十个月之后,针对当时党内外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而写的。在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的基础上,毛泽东根据中日两国在战争中的特点和抗日战争的性质,认为抗日战争应是持久战,并据此正确判断和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发展阶段,以及取得抗战胜利的战略战术和力量源泉。

《风声》结尾周迅饰演的顾晓梦的独白的台词

文献阅读计划 篇7

一、阅读文献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近现代以来生动丰富的历史实践留下了浩繁的文献资料, 它们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具有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不具备的资源优势。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恰当运用这些文献资料 (本文特指列于教材中的阅读文献) 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一, 教师可以运用阅读文献中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解析教学内容中相关的重大理论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知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 尤其对有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典文章要了如指掌。这一方面有助于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另一方面能够便于教师从理论高度解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从而增强对学生的说服力和理解力。一般来说, 适当运用和分析经典著作远比单纯的灌输式说教更有效果。

第二, 阅读文献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络资源和高校图书资料的丰富和发展, 加上近年来高校课程的大力建设, 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取相关的阅读文献。这为学生阅读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文献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积极开发新的资源, 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学生进行文献阅读, 从而发挥其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第三, 通过文献阅读, 可以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阅读文献是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反映, 是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一条重要渠道。通过对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的把握, 有助于学生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有助于提高学生具体地、历史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 运用阅读文献有助于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理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内容与中学历史教材重合度较高, 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阅读文献的多边运用, 以确凿的史料充实教学内容, 以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教学模式, 以此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与实效性, 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 运用阅读文献有助于丰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170多年的近现代历史过程中, 历史现象纷繁复杂。通过阅读文献的运用, 可以理解客观历史规律, 明辨重大历史是非,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运用阅读文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离不开阅读文献的支持, 适当运用阅读文献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 从目前来看, 阅读文献的运用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 其应有的效果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第一, 教师对阅读文献的处理能力不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往往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对阅读文献的把握和分析能力直接影响阅读文献在教学中的效果。虽然近几年来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逐步实现了年轻化和高学历化, 但教师的教学能力越来越受制于狭窄的专业范围, 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广泛涉猎和整体了解, 对文献资料的运用和把握局限于学术研究, 没有或很少将之运用于教学改革。此外, 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存在非专业化的现象。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 有些非专业的教师承担着主要的教学任务, 这样, 必然会影响对阅读文献的把握和运用, 有的教师很少甚至没有接触阅读文献, 难以对教材中列出的阅读文献进行准确的解读, 使得教学缺乏理论深度,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第二, 学生的文化素质不高和学习习惯不好。随着高校扩招, 学生的文化素质从个体来说参差不齐, 从总体来说呈下降趋势。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注重记忆, 学生的基础知识尚可, 但理工科学生相对有所欠缺。同时, 中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很少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对大学课堂的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往往感到无所适从。随着网络的发展, 部分学生养成了网络依赖的心理, 这更加削弱了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往往很少主动甚至没有查找相关阅读文献进行学习。

第三, 高校之间教学资源的共享精神不够。近些年, 随着高校对课程建设的重视, 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精品课程, 其中包括一些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 这些课程资源的共享现状, 与互联网络资源共享的便利性、普及性相比, 相去甚远。这使得教师和学生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获得教学所需的优质资源, 其中就包括那些不易获得的阅读文献。

三、阅读文献的多边运用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存在的问题, 就必须把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不可分隔的组成部分的阅读文献充分地利用起来, 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阅读文献的多边运用模式。

(一) 文献选择的多元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分上、中、下三篇, 共有3个综述和10章内容, 每一个综述和每一章后都列有数量不等的阅读文献。从来源上看, 这些阅读文献多种多样,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章;第二, 中共领导人的文章和讲话;第三,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献和决议;第四, 其他政治人物和党派的文章或文献;第五, 近现代报纸、期刊、杂志等。

以上阅读文献均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各个时期出现的原始资料, 与教材有比较高的契合度, 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将之运用于教学, 可以大大增强可读性和真实性。当然, 除了以上在教材中精心采选的阅读文献外, 还可以运用更多的其他来源的文献, 如, 利用地方的文献资料以及国外的、中间派别的乃至敌对力量方面的评论、文章, 对于加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说服力是很有帮助的。

(二) 运用主体的多边性

阅读文献的运用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 在具体运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 师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多边主体作用。

1. 教师单主体。

作为个体的教师, 首先是占有、分析、使用阅读文献的主体, 无论是备课、课堂教学, 还是作业布置、课外辅导, 乃至自身的学习, 都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充分运用好阅读文献。

2. 教师多主体。

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实施, 往往是通过作为一个集体的教研室或教学团队来进行的。因此, 这个组织中的教师必须经常进行集体备课, 共同研讨教学教法, 其中就包括共同研究运用好阅读文献。教师多主体是对教师单主体的叠加与放大。

3. 师生双主体。

师生双主体是指教师与学生同时是阅读文献的运用主体, 这种双主体作用往往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根据互动双方人数的不同, 又可以分为多种形式, 即师生一对一互动, 师生一对多互动, 师生多对一互动, 师生多对多互动。

4. 学生单主体。

在强调研究性学习的背景下, 要积极倡导学生首先是作为个体的学生通过文献阅读,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使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综合素质得到加强。

5. 生生多主体。

生生多主体作用一般体现为, 作为群体的学生 (往往是一个教学班的学生) 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团队协作, 自主运用某一或某些阅读文献的过程。

不难发现, 以上阅读文献运用主体的不同划分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他们之间完全是可以互相渗透、相互作用的。

(三) 运用方式的多样性

阅读文献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发挥其功能, 体现不同运用主体的作用, 就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灵活多样的运用。

1. 课堂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 阅读文献的运用主要表现为:第一, 教师讲授的教材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的史实、理论、观点、结论等, 相当一部分就是直接来源于阅读文献。第二, 课堂互动的环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 往往包含一些诸如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的互动形式, 在这样的过程中, 要使自己的发言更具说服力, 必须引用权威的文献。

2. 考核运用。

考核是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阅读文献在考核环节的运用, 主要表现为:第一, 平时作业的布置。在平时作业中, 布置一两个小题目, 要求、引导学生引用文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或充实其内容等。第二, 开放式的结业论文。这是在平时作业中训练运用阅读文献基础上的更高形式。第三, 闭卷形式的笔试试题。通过多次文献阅读运用的练习, 学生已经习惯于运用文献, 即使是在闭卷考核中也能够熟练地运用文献。

3. 实践运用。

阅读文献在实践中的运用有两层含义:第一, 将阅读文献运用于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 如学生的自修、分组研讨、撰写读后感等。第二, 在实践中检验印证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总之, 无论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 无论是学习还是考核, 都离不开相关的阅读文献的支撑。阅读文献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全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 将之运用于教学, 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Z].教社政[2005]9号.

[4]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1.

文献阅读计划 篇8

【关键词】文献阅读 课堂教学 历史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历史文献是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存在的,而其中的精品阅读应该在历史教学中得到重点的推广。在笔者的实际教学中,历史理论和著作是常见的历史文献引入源头,而运用和阅读历史文献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能够强化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概念,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笔者从教学空白的填补、设计思路的启发、历史细节的触摸以及史料研习的尝试四个角度,对历史文献阅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运用历史文献阅读对教学设计思路进行启发

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进行了完善,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指以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思维需求为标准,教师基于一定的教学理念为依据,贯彻实施既定的教学计划、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的一种实践活动。而该教学目标、计划的实践均来源于良好的教学设计思路,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对历史文献阅读进行利用,对于启发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可谓意义深远。在教学思路设计之初,查询资料是基础环节。为此,从客观角度出发,对史料的把握,是设计思路开拓的先决条件。与此同时,设计思路以及灵感的启发,需要对适宜的史料进行寻索,继而促使教学思路形成。

例如,在笔者进行“现代中国的外交”单元的“外交关系的突破”授课过程中,其中,笔者发现教材中已经表明了外交关键突破的过程,即“联合国重返”“正常化中日邦交”以及“解冻中美关系”。以上三者存在比列关系,但从教材内容的表述出发,前两者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前者直接推动了后者。如此紧密的知识联系,对教学设计是否有益呢?笔者对其进行了深入探究。曾经阅读外国学者的“毛泽东传”,从某种角度来说,西方对我国历史的评论是具有一定不可企及的深度的。而笔者将该教学的设计与之前所阅读的“毛泽东传”史料相整合,从文中了解了中美关系能够缓和的各项因素,在设计中运用了这些因素,将教学主线设计为中美关系的缓和,再延伸到以外的两个标题,实现以上三个小标题的统一教学,而不显得突兀。

二、运用历史文献阅读对历史细节进行深入触碰

历史是由大量的具体细节汇集而成,历史人物也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特点。针对于某一特定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是有高低起伏,而非平铺直叙的,这样的历史才更具真实性的特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提供历史文献片段,笔者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程以及事件进行感受和触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内容。为此,触摸历史学习和教学,均需要有历史文献做支撑。

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渗透历史细节,适当的补充抽象历史教学和刚性历史教学,从而彰显出人文性的教学理念和手段。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思路的设计环节,一定要对历史细节的科学性以及真实性进行有机的把握。通常,相对于历史类的材料,文学类的材料科学性与真实性有待考究,这一点教师在选择阅读历史类文献材料要有所把握。

三、运用历史文献阅读对历史课堂教学的空白进行填补

众所周知,教材的篇幅是固定的,很难充分展开对某个特定事件的叙述。为此,在历史教材设计中,并未深入叙述某些教学内容,甚至直接忽略,但笔者认为,增补某些内容的讲解是极为必要的,而在此过程中,历史文献阅读的运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例如,在设计历史教学时,为了优化“中苏关系恶化原因”教学效果,教材中的一些必要过渡环节未能提及,于是,笔者采用了分组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以上几则材料进行阅读,继而小学生概括、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和培养。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在这种丰满的教学设计中,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突出了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点,有效填补了历史课堂教学的空白。

四、运用历史文献阅读对史料进行研习

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主要根据和源头,介于历史的复杂性,人们往往并未能够深入理解历史的本身,当历史事实与历史文献有一定差异时,研究史料工作者就应该予以细致入微的鉴别。在历史教学中,笔者积极鼓励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研读,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历史文献阅读的运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习空间,使其学习效果得到强化。

结语

上文已经列举了历史文献阅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具体路径,可以得知,历史文献阅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若能够合理的应用历史文献阅读,有助于任课教师了解史学前言动态,深化教学主体,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历史任课教师的综合素养以及教学效果,给学生带来更加完整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未来的历史教学中,应积极推广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的运用历史文献阅读,从而推动历史教学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岳娟. 历史文献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功能研究[D]. 北京师范大学,2012.

[2] 钱慧芳. 中学历史文献阅读课教学研究[D]. 华南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美术教育中的游戏与教学的优化整合下一篇:团拜会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