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培训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创业培训论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农民创业培训是一项新兴工程。本文以咸宁市生物机电工程学校成功实施农民创业培训情况作为案例,对如何抓好农民创业培训工作作了比较客观的探讨。农民;创业;培训;经验;启示[咸宁市生物机电工程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第一篇:创业培训论文

培训“万名创业者”

5月21日,由长春市中小企业人才培训中心主持的“万名创业者、万名小老板”培训及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正式启动,首期班同时开班。据培训中心负责人介绍,市民报名参与培训的热情很高,首期班有200多名市民报名参加,而中心在创博会上设置的展台更是备受欢迎,仅一上午就有200多人报名,他们将成为今年的第二期学员。

“万名创业者,万名小老板”培训及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活动已持续多年,一直免费为我市有创业意愿的社会各类人员提供培训服务。“今年的创业培训与往年相比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今年创业培训的内容根据创业者需求量身定做,设置了创业知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法律知识等多门实用课程。此外,今年还邀请了吉林省著名的创业专家现场授课,学员可与培训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据培训中心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培训中心将继续扩大各类培训规模,创新培训模式,开展各类知识大讲堂活动。同时,还要走进50家企业为管理人员培训。

作者:苑丹

第二篇:加强创业培训 开拓创业带动就业新局面

摘 要:近年来,政府部门为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局面,积极落实创业培训政策,对想要创业的劳动者提供创业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帮助其成功创业。本文阐述了开展创业培训的意义和具体举措,提出了创业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创业培训;带动就业;新局面

就业是人民生存的基础,是其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渠道。现今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使得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我们党提出的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党的十七大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更多的人实现自主创业来解决就业难问题。然而就业难,创业更难,这使得有些人停止了创业的脚步。近年来,政府部门为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局面,积极落实创业培训政策,对想要创业的劳动者提供创业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帮助其成功创业。

1 开展创业培训的积极意义

(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是各级政府部门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做好就业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措施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创业培训是国家为促进就业而采取的一项综合培训和扶持小型企业发展的措施。各地高度重视,把创业培训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创业培训来帮助创业,从而促进就业。各地政府部门把全面开展创业培训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创业培训来帮助劳动者创业成功,从而促进就业,解决就业难问题。

(2)创业培训是对具有创办小企业意向的人员和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企业创办能力、市场经营素质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学员可以接受到创业理论知识、创业技能、创业管理等综合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其驾驭市场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创业培训课程帮助劳动者掌握创业所必备的相关知识,了解创业企业的有关政策,提高创业成功率。

(3)创业培训,可以实现就业倍增效应。部分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创业培训成为老板,开办了自己的企业,在其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自己的企业可以拉动地方经济,也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创业成功者还可以通过自身创业成功的案例为其他创业者提供鼓励和创业帮助,从而帮助更多的人创业成功。

2 开展好创业培训的具体举措

(1)加强统筹领导,做好服务。创业培训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各地政府成立由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工商、财政、税务、金融、法律、经贸、计划、科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创业培训工作咨询委员会,承担做好创业培训工作的政策业务指导、信息咨询及有关协调工作。各地政府要成立创业促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当地创业促就业工作的统筹规则和政策落实。劳动部门是创业培训工作的主体部门,要成立由领导牵头,培训、就业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实施机构,在就业部门成立创业训练中心,更专业、更集中性的开展创业培训工作,使培训和服务均得到优化。

(2)扩大创业培训范围,放宽培训机构准入领域。创业培训是为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复退转军人、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求职和返乡创业的农村劳动者传授创业知识的培训。大学生创业、下岗职工创业、妇女创业、留学生回国创业、返乡创业都是当今政府鼓励和倡导的行为,因此创业培训对象应该是多元的,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都可以进行创业培训。政府承担着为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提供免费创业培训的职能。为提高创业培训质量,提供多样化培训,政府可以放宽培训机构准入领域,同时对非政府部门的创业培训机构,劳动部门要注重对其管理、监督和指导,完善创业培训体系。

(3)丰富创业培训内容,对接市场需求。第一,要不断丰富创业培训的内容,为学员提供多样性选择。创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快建立面向全体城乡劳动者的创业培训工作体系,对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开展多层次的创业培训。就业困难人员包括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等。他们的素质,技能、创业意愿有所不同,因此创业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上要保持多样性,以满足不同人的培训需求。第二,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创业包括计划、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在培训内容上可将创业培训细分为创业意识培训、创业计划培训、创业项目培训、创业融资知识培训、青年创业培训等不同形式,学员根据自己所需内容进行选择。第三,以市场为导向,对接市场需求。创业培训的宗旨是帮助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创业来实现再就业。创业培训内容要适合市场需求,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技能,什么样的企业才是创业培训的主体内容。创业培训机构一定要根据市场,对接市场选择培训方向,确定培训内容。

(4)积极跟踪帮扶,做好后续扶持工作。创业者在进入市场,实施创业计划的初期,需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后续扶持。第一,专家咨询,解决疑难问题。创业培训包括很多方面,但是,学员接受创业培训后,对在实际的创业中出现的问题并不能从容应对。通过向专家进行咨询,可以帮助其解决创业中出现的问题。第二,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对帮助创业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国家在培训地点、培训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都要加大财政投入用于开展创业活动和创业服务工作。在国家统一政策的指导下,各级政府可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为创业培训打开绿色通道提供政策依据。通过实施小额担保贷款、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给予创业者提供政策扶持。

3 创业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宣传服务系列活动,营造全民参与创业的浓厚氛围。创业培训是一项全新工作,是国家为想要创业而又不知如何创业的人提供的就业扶持政策,但由于很多失业人员不知道这个政策,也不理解创业培训对其自身的创业帮助,以至于对创业培训积极性不高,甚至不愿参加创业培训。有些农民工还存在“培训不培训都能就业”的思想,这都影响到创业培训的效果。在有些地方,下岗失业人员为了领取失业金“迫不得已”参加培训,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创业培训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培训对创业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性,在社会上营造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

(2)发挥创业成功典型示范作用,树立创业信心。创业培训的对象大部分是下岗失业人员、有创业失败的劳动者、返乡农民工和没有创业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经历过生活的挫折,失去创业的信心;农民工大多素质不高,缺乏技术和知识;大学生刚走出校园,社会经历不足,没有经验,他们多数对创业没有足够的信心。因此应该鼓励他们对创业充满信心,相信通过创业培训和自身的努力能成功创业。同时,通过创业成功经验宣传和发挥成功人士的榜样作用,更好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敢于创业。

(3)跟踪回访,做好后续政策扶持。创业培训课程结束,对想要创业的劳动者来说只是个开始,在实际的创业中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和难题,因此创业培训机构更应做好跟踪回访工作,继续提供创业帮助。培训机构应成立创业专家小组,当创业者遇到创业难题时予以帮助。还可以通过电话回访、网上咨询等方式密切创业者和专家的联系,及时处理创业中的难题。政府部门应注重制订优惠政策,提供政策帮助。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简化贷款流程,加大免税力度和落实单位社保补贴政策。政府部门还应该做好创业项目库推荐工作。通过市场分析和市场考察,挖掘好的市场项目。对一些适合市场需求的项目进行分析,包括市场分析、投资分析、效益与风险分析及专家建议等方面,为想要创业的人员提供创业项目选择,帮助劳动者更好的创业,实现自身的就业。

作者简介:王佩琳(1969—),女,安徽灵璧人,本科,经济师,科员,主要从事就业和社会保障研究。新时期杭州高校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

杨如烟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0036)

摘 要:本文从婚恋态度、择偶要求和家庭分工三方面调查分析杭州高校女大学生婚恋观的新变化,为新时期女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关思路。

关键词:女大学生;婚恋观;思政教育

时代发展使女大学生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对恋爱婚姻态度有所转变。恋爱、婚姻作为女大学生人生的重要阶段,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研究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将有助于思政工作者更有针对性地在女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笔者以杭州某高校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各学院、各专业、各年级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3份,其中有效问卷467份,有效率93.4%。本次调查含多选项问题,故部分数据比例之和不等于100%。调查显示,新时期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总体理性自主,但仍有功利化倾向,并出现回归传统趋势,需引起思政工作者的关注。

1 婚恋态度日渐客观理性,仍受传统观念影响

对于婚姻,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表现出理性的态度。近六成女大学生表示会顺其自然,“毕婚族”、“急婚族”越来越少。她们认为,爱情不应该是女性生活的全部,只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婚姻也不是爱情的唯一归宿,适合恋爱的或许不适合共同生活。更多的人享受恋爱的过程,并不强求婚姻。婚姻意味着责任,部分女大学生表现出对责任的逃避,她们喜欢恋爱时的无拘无束,害怕因为婚姻带来的义务和烦恼。离婚率的不断提高和社会舆论的大肆渲染使少数女大学生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坚持“永不结婚”,希望“谈一辈子的恋爱”。16.38%的女大学生表示会尽早结婚。“一手毕业证,一手结婚证”是一部分人的憧憬,她们认为校园中的爱情最为纯洁,希望在大学里找到另一半。就业难也是她们希望尽早结婚的一大原因。部分女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到一定年龄必须结婚”。这部分女大学生基本都有生育愿望,不愿成为“剩女”,认为结婚生子是女性必不可少的人生环节。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逐渐丧失择偶主动权,同时面临“高龄产妇”等危险,因此,她们不排除在一定年龄通过相亲等形式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除此之外,家人的催促将影响7.76%女大学生在婚姻上的选择,表现了女大学生对父母亲人的依赖和顺从。此外,仍有小部分女大学生尚未考虑婚姻问题。

2 择偶要求暴露功利倾向,重视物质利益追求

在择偶条件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三大梯队。能力(87.93%)、道德品质(87.07%)和发展潜力(81.03%)是女大学择偶的三大首要考虑因素。她们重视考察对方的能力和品格,“潜力股”对她们的吸引力不断加大,有孝心、有爱心也成为她们择偶的重要要求。她们认为,有内在素养的人才值得托付终身。但不容忽视的是,“相貌”、“家庭背景”和“学历”同属第二梯队,成为近五成女大学生的择偶要求,从侧面反映了部分女大学生对“高富帅”的渴望。对婚姻的物质追求,使女大学生饱受社会诟病。通过各类教育和引导,女大学生的择偶观越来越健康,但浮躁社会亦对她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四成女大学生赞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认为嫁得好可以衣食无忧,少奋斗几年,近三成对此持中立态度。市场经济下经济利益不断放大,部分女大学生日益重视物质条件,青睐于“铁饭碗”,也有女生为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渴望嫁给“富二代”,甚至愿意做“二奶”。这类现象提醒思政工作者应及时关注女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这一现象也从另一方面折射了当前女大学生的无奈与悲哀。三成女大学生对“女人应有自己的事业”的选择表明,女大学生仍对自己的事业充满期待,期望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但现实迫使她们中的一部分依附他人,通过婚姻保证自己的生活。当然,仍有小部分女大学生秉承“享乐主义”,用青春交换一时的安逸。此外,位于第二梯队的还有“兴趣爱好”和“亲友意见”。可见,女大学生希望自己与另一半能有共同话题、共同爱好,以便更好地经营婚姻。而父母的意见也逐渐在女大学生的婚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父母反对而分手的例子越来越多。一些女大学生表示,与她们相比,父母的社会阅历更丰富,基于对自己子女的了解,往往能提供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3 家庭分工凸显自我意识,出现回归传统趋势

在婚姻生活中,女性的自主意识逐渐凸显。62.93%的女大学生选择“男女平等分工,共同分担家庭支出、共同操持家务”,更有1.72%的女生表现出较强的女权主义,“男主内,女主外”的家庭分工成为她们的追求。社会转型使女性地位不断提高,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日渐增强。她们追求男女平等,表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希望在家庭生活中有一定的话语权,甚至是主导权。其中的一大表现是女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事业,在家庭和事业中多选择以事业为重。近七成女大学生表示不会为家庭或孩子放弃事业。夫妻各自忙于事业,缺乏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婚姻的破裂。

然而,女大学生婚姻观仍出现明显的回归传统趋势,与凸显的自我意识相矛盾。35.34%的女大学生依然推崇传统价值观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方式,与往年相比有所增加。这可能与女大学生就业难、晋升难有关。社会、工作上的不如意使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重新接受传统的“相夫教子”观念,她们希望做一个“贤妻良母”,在家庭生活中证明自己的价值。婚姻中的男女分工和是否为家庭、孩子放弃事业的调查结果的交叉分析,鲜明地揭露了当前女大学生婚姻观中个体本位和回归传统倾向的两大极端,选择“男主外,女主外”的女大学生大多愿意放弃事业,为家庭默默付出,而要求“男女平等分工”的女大学生基本不会放弃事业,这也是她们要求平等的一大基础,选择“男主内,女主外”的女大学生毫无疑问全部重视自己事业,但“女强男弱”易引起男性的自卑与不满,影响婚姻生活和家庭幸福。

参考文献:

[1] 范梅.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回归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 龙丽达.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1(04):3537.

作者:王佩琳

第三篇:中职学校如何抓好农民创业培训工作

农民创业培训是一项新兴工程。本文以咸宁市生物机电工程学校成功实施农民创业培训情况作为案例,对如何抓好农民创业培训工作作了比较客观的探讨。

农民;创业;培训;经验;启示

[

咸宁市生物机电工程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湖北省阳光工程品牌基地”和农业部授予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创业培训试点学校”。学校在农民创业培训方面多次受到上级表彰,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得到了一些有益启示。

一、主要经验和启示

1.领导重视,多方支持

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得到了咸宁市相关各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农业局、水产局、畜牧局、特产局、农机局的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工作,亲自授课,为创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各县市区派专人参与管理,他们与学员同吃同住,坚持到培训结业。我校专门成立了由副校长刘昌明任组长的“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责任明确,落实到人。校长也经常深入学员当中了解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启示:领导重视,是基于中国国情。我们既要尊重这种事实,力争使工作得到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又要反思这种国情存在的原因以及其中的不合理机制,以便不断改进,提高效率。多方支持,一是因为农民创业培训是一项新兴事业,但地方指导部门,依然缺乏相对独立的完整权力;二是因为农民创业培训范围和涉及部门较广,需要配合协调。

2.规范管理,保证质量

我校针对不同专业类型的培训班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开班前,都要及时向上级报送农民创业培训开班申请、学员花名册、师资情况一览表、课程表、开支预算表等资料。每次培训确保集中授课不少于六天,在专职讲师一对一指导下,学员全部独立完成《创业计划书》。学校建立了《农民创业培训管理制度》等八项规章制度,建立了教学档案、学员档案、管理档案。根据学员在集中培训、参观考察、实践操作等环节中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对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培训结束前,要请上级监管人员从组织、管理、教学、教师、生活、效果方面进行现场测评。从测评和反馈情况看,绝大多数学员是满意的。启示:不能由于少数农民的松散化、个体化就放松规范管理。规范管理,既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农民自身发展的需求。促使农民生产产业化,促使农民成为“工业”农民、现代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3.培养师资,打造品牌

我校多次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创业指导培训,挑选骨干教师组成培训讲师团,认真组织编写《水产养殖实用技术》等十余种校本培训教材和讲义。聘请相关各局正副局长为培训学员讲解各专业的“产业发展现状和政策",聘请技术专家讲解生产和管理技术,聘请湖北省创业明星师智敏先生等创业家与学员面对面进行创业经验交流。领导、专家、创业家和教师们精彩的授课和成功的创业经验受到学员好评。启示:师资力量是农民创业培训的关键。没有一支既具前瞻意识又具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农民创业培训只能是热闹开场,失望而归。有个别学校不顾师资不足的校情,为争取到资金和项目,就贸然开班,是劳民伤财之举。

4.创造条件,搞好服务

为了保证学员专心学习,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尽力服务好学员的工作生活。伙食上要求每天都有新菜谱,住宿上从洗漱到铺盖全套用品都为学员配齐,安排专人为学员宿舍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确保环境安静,卫生舒适。学员的困难和需求,都能及时解决。启示:服务意识的提高除了靠各级要求,更靠思想观念的转变。为什么要把农民当朋友?因为我们承担了农民创业培训的重责,因为农民的富强是国家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还因为农民的的实践经验值得学习,农民的淳朴、勤劳、善良值得我们永远感恩和传承。

5.加强联系,跟踪指导

为了确保培训质量,有利于今后创业指导和跟踪服务,我们成立各县市区联络小组,制作各专业培训班通讯录,创建网上交流平台,为学员更好的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校培训讲师团在学员结业后,通过电话联系、上门指导、网上交流等方式,继续为民出谋划策,增强了有创业意向的农民的创业能力,扩大了培训效果。启示:创业之路充满坎坷和变数。对结业学员做好跟踪服务,既能促进学员与时俱进,也可以不断丰富和检验教学理论。

二、共性问题浅探

1.学员素质差异很大

培训学员中存在着年龄差别较大、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专业方向多种多样等问题。受到地域经济的影响,各地学员学习观念、目标也存在分歧。建议有关部门组织学员时适当考虑学员层次,选派学员时把握一定尺度。培训学校也可以分层办班,分层教学。

2.工学矛盾突出

矛盾主要是由培训时间较集中引起的。因为绝大部分学员是家里的顶梁柱,外出学习就需要请人帮工,增加了经济开支和生产风险,这使一些学员不能安心培训。建议主管部门加强宣传组织工作,把工作做得更细些。针对不同专业学员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开班和办班时间,分阶段组织培训。

农民创业培训是我国强农惠农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就业和创业技能,减少农民创业风险,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民尽快走上致富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改善培训条件,才能让培训学员学到更多更好的创业知识,为他们走上成功创业之路搭好桥,服好务。

[1]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关于农民创业培训的文件。

作者简介:

高才方,单位:湖北省咸宁市生物机电工程学校。

作者:高才方

第四篇:关于推进农民群体创业培训的探讨

摘 要:在城市化发展进程日益加速的新时期,现代农业的建设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要务。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对农民群体创业培训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浅谈农民群体创业培训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进农民群体创业培训的保障和对策。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农民群体 创业培训 现状 发展

应时代发展的切实需要,加大城乡一体化建设力度成为了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根本目标,在此战略指导下,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始终未曾止步。为了确保推动新型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实效性,做好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成为了当前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关于对新型农民的培训政策,早在二十一世纪初便已由国家农业部和财政部等各部委的共同努力下形成单项规划,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初见成效。农村创业培训工作的开展,使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农民企业家,农业的专业化、现代化和产业化转型之路在诸多农民企业的带领下开始越走越宽,由此可见对农民开展创新培训已然成为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要举措。但时代处于发展进程中,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对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创业培训工作面临的形势严峻,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制约着我国农民群体创新培训实效性的进一步提升。因此,通过分析农民群体创业培训的现状提出问题,并立足于宏观视角对进一步强化农民群体创业培训策略提出建议能够起到积极的参考价值,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农民群体创业培训现状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快速转型阶段,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急速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重点。在此背景下,我国各级党委、政府均开始充分认识到针对农民群体做好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思想成为了行动的主导,在《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以及《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等等一系列政策的引领下,我国农民工培训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发展之路。纵观当前全国地区的农民培训能够看出,培训的形式大多以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实用人才开发工程培训等为主。相比之下,农民的创业培训工作起步较晚,较其他形式的培训而言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培训的质量整体上并不高,培训的具体内容依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集中面授的培训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培训工作质量的提升。客观而言,农民群体具有着相应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数量大、文化程度低等方面,因此农民培训工作所存在的困难可想而知。一些发达城市的农村地区培训工作进展尚且顺利,但多数偏远贫困山区的农民受到地域限制和经济水平等影响导致思想被束缚,生活方式也就逐渐被固化,创业培训的开展也就难以为继。

二、农民群体创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农民群体创业培训工作发展至今,其所取得的成效不容置疑,然而实践经验的匮乏导致相关理论的进展仅仅能够停留于表面,不仅在条件上,更是在思想和内容上有着巨大的需要进步和改善的空间。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本文认为从我国整体层面看,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业培训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经济水平的制约,我国大部分农村乡镇地区可用于开展创业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乏力,尽管诸多农村地区也在紧随城市的发展脚步而致力于经济水平的强化,在上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逐渐加大的作用下纷纷兴建农民学校,但很大一部分都是名难符实,既没有专职教师队伍、又缺乏基本的基础设施保障,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开展自然难以为继。即便有所开展,也因基础设施条件的束缚导致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方式理论性过强,难以发挥创业培训的价值。第二,参训农民年龄结构偏大。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深入,使当前很多年轻的农民选择向经济发达的地区靠拢,留乡务农的农民年龄层次普遍较高。有研究对此作过专门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当前留乡劳动力的平均年龄长时期维持在40岁以上。在此形势下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对农村发展后劲的制约影响也就可想而知。第三,农民文化程度低,思想局限性大,创业培训困难程度随之提高。相对来说,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加之长期以来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的限制性影响,使很多农民思想局限性大,小农意识严重。创业培训对于这部分农民来说,无异于等同一次“风险洗脑”,传统就业观念的限制加上对风险的畏惧,致使创业培训效果大打折扣。第四,用于农民创业培训的资金投入少。此方面的问题大多体现在经济有欠发达的地区,比如我国西北一些老革命县区,财政一直吃紧,甚至连自身的饭碗都要依赖于上级政府的国家转移支付,因此对下级乡镇的接济能力十分有限,即便能够充分重视农民创业培训工作,但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拉低了我国农民群体创业培训开展的整体质量。

三、农民群体创业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

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并非能够短时间全面调整,农民创业培训对策的执行必然需要依赖于保障政策的完善和实际的作用。借鉴我国一些农民创业培训较为成功地区的经验,本文认为农民群体创业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包括如下方面:首先,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资金投入一旦到位,则能够为农民创业培训提供必要的保障,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也就顺理成章。本文认为,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整体化发展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农民创业培训事业应当将其视为公益性事业,由政府出资对此予以扶持,并联合地方各界力量共同推动农村创业培训工作实效性的不断提升。其次,整合农业教育资源。农民创业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即是要保证农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完善。因此,应当加速对现有农村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力度,拉动农业教育资源的聚拢,共同为农民创业培训机制和体制的确立与完善助力,可以从行政方面加大农校和农业技术推广的联合力度,集技术优势和教学体系与一身,为农民创业培训提供更强劲动力;或者联合地方农业教育和其他教育资源,促进农民创业培训教育资源共享,在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同时,使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凝聚更多力量。第三,大力关注重点环节。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落实,并不是一种追求短期效应的手段,而应是一项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长效机制。因此,农民创业培训工作需要注重开创新局面,一方面对此精心组织并逐层推进,将工作常態化,确立责任机制,保证工作落实到位;另一方面需要在村镇当地广泛动员,调动更多农民的参与热情。在进行广泛号召的同时,深挖地方农业教育资源,确保农民创业培训的开展更加顺畅。

四、强化农民群体创业培训的建议策略

纵观当前,社会发展进入到新的转型期,呈现一片良好状态,对于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来说,拥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但同时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农民创业培训已在当前形势下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该举措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长效策略。

1.强化服务,扩大影响力,创设农民创业培训的良好环境。第一,政府应当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同相关部门一起制定并完善更多关于促进农民创业的相关政策,切实帮助农民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毕竟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体都没有创业经验,对创业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对风险的畏惧层面,只有政府通过加强对农民的创业服务,才能在农民群体当中擴大影响力,从而为农民参与创业培训提供更大的内在驱动力;第二,对创业成功的农民企业家案例进行广泛宣传,通过榜样效应帮助农民树立信心;第三,充分挖掘相关领域的专业资源及技术等优势,还原农民在创业培训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服务质量的提升将创业培训工作常态化,对普遍问题集体指导,对个别问题个别指导,保证培训工作的实效性;第四,结合农民个体的实际情况切实帮助农民做好致富项目的规划,在此基础上,政府还应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唯有如此,才能创设出农民创业培训的良好环境。

2.整合资源,加强联动性,打造农民创业培训的系统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效工程,仅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显然势单力薄,因此应当将各类资源高度整合,利用各方力量加强联动开展培训,才能保证创业培训的综合实力越发雄厚。首先,应当充分利用各界师资力量,毕竟农民创业培训并不局限于创业技能培训,还涉及到生产、理论以及创业能力等等方面,作为一种新型的培训,需要在基层农民培训机构的同时更多地依赖于相关教学、科研以及生产等机构,并扩大师资力量;其次,引入农民企业家参与培训模式,以便于保证创业培训的实际效果;第三,联合工商、税务以及金融等多部门的力量,通过默契的合作为农民创业提供更多的保障,以实际行动致力于为农民创业培训系统工程的建设助力。

3.综合培训,落实层次化,保证农民创业培训的综合质量。我国当前农民文化层次不高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而培训工作的开展又不能贯彻执行个别培训,因此应当采取整体培训、个别对待的方式,以综合化培训为主,逐层落实层次化培训。首先,注重对农民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农民对创业形成正确认知,进而逐层加强技能培训、项目培训,并帮助农民涉及创业方案,在此过程中引导农民悉知创业前期所需的一系列流程,并做好规划,确保风险的降低;其次,对于具有一定创业经验的农民,应当积极为其创造更好的创业条件,立足于实际情况给予其必要的技术和智力支撑;第三,结合不同农民的不同情况对其潜在能力进行合理化开发,以此为创业模式的选择方向提供决策依据;第四,重视创业相关法律知识和市场经济相关常识的培训,提升农民创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法律意识,从而维护市场秩序,凸显农民创业培训的价值。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农民群体创业培训成为了调整农村市场机制并促进农村加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必由之路。农民群体创业培训发展至今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一些问题依然较为普遍,只有明确农民群体创业培训工作的开展思路,才能切实通过行之有效的对策落实推动农民群体创业培训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广花.优化农民培训模式的实践与对策—以徐州市农民创业培训重点班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2(03):188-189+193.

[2]魏江,徐蕾,朱西湖,石俊娜.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创业培训体系构建——基于甘南、甘孜的调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07):104-108.

[3]郑军.农民参与创业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对山东省的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3(05):34-45+96.

[4]李岭梅,赵鹏程.以县农广校为基地 构建创业培训新模式—基于武胜县农民创业培训调查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64-67.

[5]鲍海君.论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体系建设[J].江淮论坛,2013(04):50-57.

[6]赵晓燕,何炬.湖北省农民创业培训的现状与发展对策—以2009年创业培训实施情况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3(06):399-403.

作者简介:魏巍,女(1981.10—),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会计,职业教育;武星,女(1981.06—),汉族,河北秦皇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魏巍 武星

第五篇:论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体系建设

摘要: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大事。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失地农民的生存保障,而对他们的发展机会则鲜有关注。借鉴国际经验,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失地农民创业培训体系。通过为失地农民提供创业培训服务,能提升失地农民人力资本,从而推进公共政策从保障失地农民生存转向促进失地农民发展。

关键词:失地农民;创业培训;人力资本

一、引 言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扩张带来了大量农村土地的转用,从而产生了众多的失地农民。按照征地数量和人均土地面积变化测算,2008年我国失地农民数量已达5000余万[1],而且未来还将持续增加。这一庞大的群体,正面临着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他们大都表现出对生活前景的彷徨、焦虑,甚至失去信心;同时,由于失去了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如何解决今后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将成为矛盾的焦点,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为解决这一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完善征地程序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2]-[4],逐步按市场经济规律对失地农民补偿以彰显农民的土地财产权[5][6],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7]等策略;政府部门根据理论研究成果,采取了区片综合地价、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以及留地补偿与安置等改革措施。

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措施来看,现有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路主要集中于补偿和保障上。然而,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和保障只能解决失地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而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后所面临的贫困风险和损失是多方面的,如经济、社会、文化、资本、机会、权利等[8]。因此,简单的补偿和保障不能保护失地农民多方面受损的权益,我们无法想象大批失地农民靠最低生活保障而生活。要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应转变思路,从保障生存转向促进发展[9]。只有给失地农民提供一种发展机会,维护失地农民的发展权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本文将从教育培训(创业培训)角度探讨提升失地农民人力资本和发展能力的途径及相关问题,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提供公共政策新思路。

二、建立失地农民创业培训体系的必要性

1.国际经验

从各国实践来看,采取教育培训措施是弱势群体摆脱弱势地位进而走上发展之路的有效做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颁布了多项关于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法令[10]。通过职业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有利于劳动者就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问题[11]。韩国的农民创业培训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特点,其中“四H”教育培训具有典型性,“四H”的教育目标是使农民具有聪明的头脑(HEAED)、健康的心理(HEART)、强健的身体(HEALTH)和较强的动手能力(HAND)。目前,美国、日本及欧洲发达国家又将创业培训推广到弱势群体和失业群体,并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创业支持体系[12],促进了弱势群体的发展。借鉴国际经验,教育培训尤其是创业培训可能成为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新思路。

2.失地农民的创业需求

我国农民具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和动力。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的调查表明[13],我国城市居民,特别是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很低,而农民的创业愿望远高于城市居民和大学生。王登举的调查也发现,我国90%以上的农民有较强的创业欲望,只有不足10%的农户没有创业想法[14]。浙江农民更是将创业想法转化为创业行动的典型代表,统计显示浙江78.2%的中小企业是由农民创办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加工制造类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农村,其创业主体是农民。

整体上,我国农民具有强烈的创业欲望,这一论断基本上得到了各界的认同。但对于失地农民,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失地农民这一群体,他们在媒体中的形象或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主要有两种:一是“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弱势群体;二是生活依赖征地补偿款和房屋租赁而终日游手好闲的寄生群体。

本课题组在2008年7月到8月期间,对杭州下沙高教园区附近的三个村庄进行了田野调查,以深入了解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课题组在每个村庄发放30份问卷,三个村庄共90份,问卷涉及失地农民的概况、就业情况以及创业意愿等三部分内容。问卷由调查员在现场发放、指导,因此问卷全部回收且均为有效问卷。统计表明,失地农民的现状就业情况主要是:本市打工占36.67%、创业占21.11%、务农占13.33%、外出打工占11.11%、赋闲在家占11.11%、其他占6.67%。除已经付诸创业行动的19人外,余下的71人中有32人有创业动机和愿望,但由于创业技能、资金等问题暂时没有开展创业行动。

为了解失地农民的真实想法,弥补问卷的缺陷,笔者对失地农民进行了深入访谈。通过访谈,笔者进一步接近了失地农民。

CHJ,男,35岁,A村村民,于2001年被征地后用征地款买了一辆小型货车跑运营,但生意一直不好,仅能维持生计。2003年在运送PVC管的时候结识了一小型企业主,后在该企业工作。2005年自己创办企业生产PVC管,由于经营得当,生意较好。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如何管理和壮大企业CHJ感到力不从心。

MXQ,女,55岁,B村村民,于2000年征地后退出农业生产。5万余元的征地补偿款借贷给他人多年,生活主要依靠借贷利息和房租。MXQ告诉笔者,2008年以来形势不好,房租下降,还担心征地款收不回来。

HYK,女,52岁,C村村民,于2001年征地后在下沙高教园区某高校从事后勤工作,月收入不足1000元。由于工作关系,在大学里经常看到教授和厂长,十分羡慕他们。一次打扫会场的时候,她听到学生的谈话得知来做讲座的厂长只是小学毕业。她好奇地问笔者那些小学毕业的厂长是怎么创业的。

访谈表明,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工作远比目前认识到的丰富多彩,失地农民既有目前出现在媒体中的形象,也有人们没有认识到的形象。通过深入交流,发现多数访谈对象对现状不满,而且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改变现状,但对于如何改变没有明确的思路。

访谈对象不安于现状正是他们具有创业欲望的一个表现,结合问卷调查统计,表明失地农民也具有较强烈的创业欲望。但是,由于缺乏创业知识和技能,失地农民中潜在的创业者无法实现创业梦想。“下沙街道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许多农民土地被征用(收),他们想创业,也有一定资金,但缺少创业的思路与管理的方法。”下沙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站工作人员道出了失地农民的心声,创业培训是多数失地农民的一致诉求。

尽管我国各地针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也在零星地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失地农民可能由于其所处的社会层次较低而容易被社会各界忽视,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为失地农民提供的培训及后续服务还不能满足他们创业的需求。

三、失地农民创业培训体系的构建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中产生的一类特殊群体,失地农民创业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创业培训,创业培训体系建设也有其特殊性。笔者认为,失地农民创业培训体系至少包括培训资金、培训内容、培训机构以及培训监督等方面。图1给出了失地农民创业培训体系的总体框架。

(一)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基金

1.基金来源

培训经费是开展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基础条件。目前,失地农民的培训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财政专项和培训学费。我国大部分地方政府财政较为紧张,以财政专项形式支付的培训经费极为有限且难以持续,无法满足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需求。

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农民培训已被多数发达国家实践所证明[15],如英国规定,农场工人上课时间的工资由农业培训局的政府基金支付,农场主不用支付;法国规定,农民或农业学徒工在参加培训期间,由政府或有关农业专业协会组织的培训基金会发给补助费;澳大利亚《培训保障法》明确规定,年收入在25万澳元以上的农牧企业(场)雇主,应将其工资预算总额的15%用于培训;加拿大和德国政府让企业把花费的培训费用计入生产成本,待企业售出产品时再对其减免税收;德国农民在参加培训时,可免交杂费并获得伙食补贴;在丹麦,为了鼓励农民学习新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当农场主外出学习而请帮工时,政府还会为其负担一部分帮工费用。

因此,从长远来看,要解决失地农民培训经费问题必须构建政策支持体系,通过立法和政策设立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含创业培训基金)。但是,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本短缺,由国家财政全部负担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是不现实的。那么如何解决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的来源便是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征地中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以及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是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的主要来源。

参照《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中关于“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的规定,建议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总额中提取2.5%用于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经费。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农村的教育投入一直非常有限,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因此,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任务重、难度大。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总额中提取2.5%尚不足以建立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笔者建议从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中提取部分用于建立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

“涨价归公”的思想认为农村土地转用后带来的增值收益理应收归国有,理由是社会、经济发展导致土地自然增值,所以应该由社会共同占有这部分增值收益。然而,涨价事实上并未归公,土地转用后的巨额增值收益,大部分被中间商(如房地产开发商)或地方政府所获取,而“一生下来就完全同样地参与社会缔结和创建” 并作为土地所有者的农民集体和农民,却分文未得。土地转用后的巨额增值收益不加以公平分配不符合社会正义原则。因此,从社会公正角度看,占全国人口70%强的农民有权利获得农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70%或者至少50%的“涨价”应归农民(农民也是缔结、创建社会的重要分子)。在目前事实上还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下,属于农民部分的土地转用“涨价”是建立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的主要来源。

此外,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的可能来源还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运营收入以及慈善机构的捐赠等。

2.基金运营

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能否高效运营、保值增值,关系到失地农民创业培训能否顺利实现。

借鉴社会保障等基金运营的国际经验[16],将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交由私营机构运营和管理,以确保未来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当然,我们未必要像智利等国家那样全部交由私营机构经营管理,可以交由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并引人竞争机制,来促进基金的保值增值。要保证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的顺利保值增值,就必须实现投资方式多样化,应适当涉足实物投资、银行存款、国债及其他各种债券、股票、投资基金、抵押贷款、外汇、期货和国际投资等,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基金的收益性。但是这些投资领域的风险和收益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必须加强投资的风险管理。

基金投资的风险管理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投资前的风险管理和投资中的风险管理。投资前的风险管理即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进入具体投资运作前的风险管理,主要由信托公司及其聘用的投资顾问公司来完成;投资中的风险管理即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在具体的投资运作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主要由投资机构来完成。投资前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对投资市场和投资工具的风险和收益进行评估,在国家规定的投资比例限制下,确定最为合理的投资组合;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合适的投资执行公司,以确保管理风险最小。投资中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根据信托公司规定的投资组合比例和方向,确定更为具体的投资组合;对风险进行严密监控,并随时调整投资组合;对于自身难以规避的风险应及时向信托公司汇报,以便信托公司迅速作出反应等等。

3.基金监管

智利等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基金交由专门机构经营管理并期望取得很好的成效,离不开严格的监管。因为教育培训基金的投资运营毕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商业行为,它事关国家的发展大计和无数失地农民的利益。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管,基金投资运营注定难以成功。近年来,由于劳动社会保障部门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我国一些地方的劳动保障部门与不法培训机构合谋造假套取国家农民工培训资金等严重事件时有发生,善良的百姓对那些肆无忌惮的“官仓硕鼠”深恶痛绝[17]。这种现象产生的关键是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手段和力度不够。

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运行,必须汲取农民工培训的经验教训,加强基金的监管。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体系,依法监管。因此,需要尽快建立健全教育培训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刻不容缓;其次,必须有依法赋予监督职责的监督主体,借鉴智利等国的经验,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管理机构与经营机构必须分开设置,前者负责对后者的监管和对教育培训市场的调控,后者负责基金的筹集、投资运营和教育培训资金的发放等,并保证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公正性、科学性和独立性。

对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经营管理机构的监管,重点应集中于金融、财务和业务方面,督促经营机构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为防止舞弊行为,要建立市场准入制度,规定基金经营管理机构的最低法定准备金和相应责任,建立财务公开、信用和绩效评级制度以及严格的经济处罚制度。

图2给出了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监管的一个模式。在该模式中,劳动社会保障管理部门承担对保管银行、投资机构、信托公司、失地农民培训档案管理等总体管理工作,如制订严格的、具体的监督规则,定期考核这些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绩效等。但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不能由社保机构部门单独控制,应该由信托公司来管理,而信托公司只能把钱存放在保管银行中,然后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将失地农民的培训档案反馈给投资机构,由投资机构作出投资决策。投资机构做出决定后,信托公司才通知保管银行拨钱给投资机构,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严密的监督机制。

目前,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管理部门可在县级社会保障管理部门设立,以县级为单位建立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从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总额中提取的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用于建立个人账户,从土地转用后的增值收益中提取的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经费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运营收入、慈善机构捐赠的经费用于建立社会账户。待条件成熟时,在全国联营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金,促进基金更好地保值增值。

(二)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内容

1.补偿性培训

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一直以城市为中心,城市教育长期拥有比农村教育优越得多的资源[18]。因此,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无法与城市居民相比。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失地农民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及以下,高中文化程度的仅有少数人,受过高等教育的更是寥寥无几。鉴于此种状况,为使失地农民更好地接受创业培训,笔者认为首先要对他们进行补偿性培训。

补偿性培训的思路来自于美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的补偿教育(compensatory education)。补偿教育针对在经济上和社会地位上处于不利地位的、没有机会享受正规教育的、丧失了良好教育权利的儿童(包括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主要是少数民族儿童)进行的教育[19]。它以“文化剥夺理论”为基础,认为经济上贫困、处境不利的儿童之所以难以获得学业上的成功,是由其在语言、阅读、认知、社会性以及情感等方面存在的能力不足或缺陷造成的,而造成这种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限制。这种“文化上的欠缺”造成了他们学业不佳进而导致就业困难。要想从根本上断绝这种“经济和文化上的贫困+智力低下、发展缓慢—学业不佳—就业不利—贫困”的恶性循环,就必须对这些儿童实行在教育上提供帮助的政策,即补偿教育。

我国失地农民的处境与美国等国家接受补偿教育的儿童相似,由于社会和文化背景的限制,他们在语言、阅读、认知、社会性以及情感等方面均存在着能力不足或缺陷。根据失地农民的特征,对他们的补偿性培训宜侧重于基础知识培训,包括语言认知、阅读能力、社会交往、法律法规、世界政治经济以及国情国力等。通过补偿性培训,最大程度地消除失地农民“文化上的欠缺”,为创业培训奠定基础。

2.创业引导培训

创业引导培训主要培养失地农民的创业意识。创业意识即创业实践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是创业者对创业这一实践的正确认识、理性分析和自觉决策的心理过程。

创业培训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失地农民的创业意识。要创业就得从培养创业意识入手,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创业意识集中体现了创业素质的社会性质,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规定着其态度和行为的方向与强度,具有较强的能动性,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失地农民的特点,笔者认为以下三种创业意识是创业引导培训的主要内容。

一是艰苦创业意识。虽然农民的生产生活较为辛苦,但是创业的艰辛可能是失地农民难以预料的。在创业初期,困难和挫折往往是无法预料的,没有艰苦创业意识的创业者,在这些困难面前,会心灰意冷,停滞不前。因此,必须在创业之前就让失地农民了解创业的艰辛,通过培养使他们具有坚忍不拔,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失败、勇往直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艰苦创业精神。

二是风险创业意识。创业的风险不同于失地农民以前的农业生产风险。创业者要承担多种风险,选择创业就要投入金钱,就有赔赚的财务风险;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创办和经营企业,将带来家庭的风险;企业随时面临倒闭,还要经常承受精神风险;以及技术选择、市场开拓等每时每刻都要遇到的经营管理方面的决策风险等等。风险意味着机会,意味着财富。一个人创业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是否具有抓住机遇的胆量和气魄。创业者要有充足的承受失败(承担风险)的勇气,这个素质往往成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培养失地农民树立风险创业的意识,加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教育。

三是合作创业意识。农民独家独户的小农经营方式使得他们缺乏合作的经历和经验。在创业领域,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的创业者个人能力很强,但是不善于将自己的能力外化为组织的能力,结果整个企业的运作就变成创业者个人的“独角戏”,创业者不得不独自支撑整个企业的运转,企业的其他成员爱莫能助,缺少的就是合作和团队精神[20]。鉴于失地农民缺乏合作的经历和经验这一特点,必须高度重视他们合作创业意识的培养。

3.创业技能培训

相对于补偿性培训和创业引导培训,创业技能培训侧重于创业操作能力的培养。创业技能培训包括行业技术培训和经营管理技能培训两方面。

失地农民创业选择的行业多种多样,因而行业技术培训具有个性化和特殊性。尽管如此,可结合各地资源和创业优势,选择失地农民创业的主要方向与行业,进行集中培训。

经营管理技能培训则具有共性,大致可分为三方面的技能。一是企业管理技能,如企业经营理念、企业发展方向与战略、企业部门和岗位设置、员工配备以及管理制度等。二是销售与采购技能,如顾客需求分析、产品营销方式和产品价格确定、进货渠道以及销售活动中的洽谈与合同签订等。三是财务管理技能,如企业收入和支出的款项、企业每天盈亏计算和调整、阶段性财务预算和结算、投资预算与成本控制等。

4.创业计划培训

通过创业计划培训形成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可以为失地农民理清创业思路、明确各个创业阶段的关键任务,从而提升创业成功机率。由于失地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可采用国际劳工组织(ILO)和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倡导的SYB(Start Your Business)培训。SYB是一套简明、通俗、易懂、实用的创业培训方法[21],目前已经在全球80多个国家广泛推行和使用。SYB主要侧重于创业计划培训,共分十个步骤。第一步,将你作为创业者来评价(即创业适应性分析);第二步,为自己建立一个好的企业构思(即创业项目构思和选择创业项目);第三步,评估你的市场(即产品、客户及竞争对手分析);第四步,企业的人员组织(即经营上的人员安排);第五步,选择一种企业法律形态(即申办何种经营许可);第六步,法律环境和你的责任(即创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创业对你意味着何种法律风险和法律责任);第七步,预测启动资金需求;第八步,制定利润计划(包括成本效益分析);第九步,判断你的企业能否生存(包括你的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草拟创业计划书);第十步,开办企业(介绍开办企业的实际程序和步骤)。

(三)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机构

根据办学主体的不同,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机构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政府设立的培训机构,二是私人设立的培训机构,三是非营利组织设立的培训机构。

能为失地农民提供创业培训的政府培训机构主要是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这些机构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对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并不关注,但他们拥有大量的师资、培训场所等培训条件。因此,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应通力合作,挖掘普通高校、职业技术学校以及相关机构的资源,成立专门的失地农民培训机构,满足失地农民的培训需求。但这些机构可能会产生培训动力不足、培训效率低下的现象,导致失地农民培训上的“政府失灵”。

市场是弥补“政府失灵”的可行途径,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可利用市场上的培训机构。私人设立的培训机构不同于政府培训机构,它以追求利润为导向,培训动力问题迎刃而解。但如果缺乏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无法降低培训供给成本,供给价格(即培训费)过高,将在失地农民面前筑起一道“经济门槛”。因此,要从根本上吸引、鼓励企业参与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国家必须出台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如税收返还,即对那些在失地农民培训资金上投入量大的培训企业,可以减免企业所得税等。除了培训成本问题外,个别培训机构可能存在培训理念模糊、动机不正确,培训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甚至弄虚作假,结果失地农民花费了昂贵的代价参加了培训,却不一定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失地农民培训也存在着“市场失灵”。

目前,公共领域治理机制正朝着多元化趋势发展。理论上,建立政府培训机构、私人培训机构和非营利培训机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培训机制,可以有效解决失地农民培训方面“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相互交织的问题(见图3)。政府培训机构、私人培训机构和非营利培训机构相互补充、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培训机制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这三类机构共存本身就是一种补充和制衡;二是这三类机构根据各自优势相互分工和合作。根据这些机构的特点,政府培训机构更擅长的可能是补偿性培训和创业技能培训,私人培训机构更愿意做创业引导培训和创业计划培训,而非营利培训机构则在补偿性培训和创业计划培训上更有优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营利、非政府组织加入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行列。如北京农家女培训学校举办农村妇女非农职业培训项目1、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积极开展农民培训活动2,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从实践来看通过非营利组织设立失地农民创业培训机构也是可行的。

(四)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监督

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只有建立起科学的培训需求预测系统、有效的培训组织系统、恰当的培训操作系统和必要的培训监督系统,才能使其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培训效率,达到培训目标。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监督可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方面来建设。

内部监督是培训机构内部通过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对培训行为的控制。要提高内部监督的效果,培训机构应健全监督的组织架构,按照不同类型的培训机构设置与其相一致的监督部门,配备少而精的工作人员,建立一种能够起相互制约作用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监督体。

外部监督包括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培训行业监督以及社会监督[22]。立法监督主要是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其涉及的内容包括法律形式和登记控制、管理和运行机制、商业活动的规制、税收优惠政策、不公平竞争的规制、捐赠等,让外部监督有章可循;行政监督主要是政府的调控和监管,包括审计机构的年度报告、财务报告、财务审计报告、下年度预算和经营计划等,政府的相关监管部门包括社保、教育、工商、科技、物价、税务、财政、审计等部门;培训行业的互律监督包括同行联合会、全国性协会、行业性社团的互律,通过制订一个共同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维护会员共同的社会形象;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社会团体、新闻舆论、捐助者、培训对象、社会公众等社会各方对培训机构的监督。

四、结 语

失地农民由于其所处的社会层次较低,各界普遍关注的是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与保障问题,而忽视了他们的发展机会与创业途径。上文分析表明,失地农民具有强烈的创业欲望。但是,由于创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失地农民中潜在的创业者无法实现创业梦想。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岗位不足的背景下,借鉴国际经验,在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政府积极创建服务平台,建立失地农民创业培训体系,大力支持失地农民自主创业,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失地农民人力资本,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创业型失地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并促进失地农民的持续发展,这是当前民生领域中公共政策的新动向。

参考文献:

[1]鲍海君.城乡征地增值收益分配:农民的反应与均衡路径[J].中国土地科学,2009,(7):32-36.

[2]曲福田,冯淑怡,诸培新,陈志刚.制度安排、价格机制与农地非农化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4,(1):229-248.

[3]周其仁.农地产权与征地制度——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大选择[J].经济学(季刊),2004,(1):193-210.

[4]程洁.土地征收征用中的程序失范与重构[J].法学研究,2006,(1):62-78.

[5]黄祖辉,汪晖.非公共利益性质的征地行为与土地发展权补偿[J].经济研究,2002,(5):66-71.

[6]钱忠好,肖屹,曲福田.农民土地产权认知、土地征用意愿与征地制度改革——基于江西省鹰潭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8-35

[7]鲍海君,吴次芳,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J].管理世界,2002,(10):37-42.

[8]刘金荣.失地农民的贫困、补偿与可发展分析[J].经济师,2004,(8):170-171.

[9]郑风田,孙谨.从生存到发展——论我国失地农民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J].经济学家,2006,(1):54-61.

[10]Cledy. M. Perry.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Federal Legislation Regard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D]. 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2002.

[11]吴岩.论美国联邦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政策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5,(9):70-75.

[12]Maria Kontos. Self-employment Policies and Migrants?鄄entrepreneurship in Germany[J].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03,(15):119-135.

[13]周天勇.当前我国社会就业的状况与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7-2-18.

[14]蔡亚林.激活创业动力:新农村创业能力提升的希望[J].经济,2007,(7):94-95.

[15]赵西华.新型农民创业培植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5

[16]邓大松,方晓梅.美国社会保障信托基金的运行和启示[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49-52.

[17]周之江,王丽.贵州:农民工培训造假套国家资金牵涉省厅官员[N].半月谈,2009-3-24.

[18]刘华蓉,高伟山.加强农村教育政府要发挥好资源配置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9-2-28.

[19]赵晶.从胡森的教育平等观看美国的补偿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46-49.

[20]周湘浙,谢志远.试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6,(10):58-59.

[21]Vickie Reierson. Start Your Business:A Beginner’s Guide[M].Gilmour Drummond Publishing,1997:202.

[22]郭军灵.非营利科研机构的外部监督机制探讨[J].科学学研究,2008,(2):311-317.

(责任编辑 吴晓妹)

作者:鲍海君

上一篇:财务管理研究生论文下一篇:初中生物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