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2022-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

[摘要]建设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十八届四中全会为新形势下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指明了方向。本文介绍了扬州市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做法和成效,分析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法治政府建设;做法;不足;建议

建设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更好履行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江苏省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意见。[1]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扬州市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扬州市以十八大以来的中央文件精神和江苏省文件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基本准则,将建设法治政府作为依法治市的基本要求和建设服务型政府、高效政府、廉洁政府的必要条件,紧扣改革发展主题,突出重点关键环节,努力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

(一)加强制度和组织建设,提供法治政府建设的新保障

制度建设是根本,只有完善的制度体系,才能提高执行力。根据法治政府建设要求,我市相继出台《扬州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扬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参与式行政程序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加快建设法治扬州的实施意见》、《扬州市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善的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制度体系。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重视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作用,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和充实。注重政府法治机构建设,大力推动市县两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配齐配强法制机构和法治队伍。市政府专题调研解决制约政府法制工作的瓶颈问题,将市政府法制办原行政执法监督处更名为行政执法监督局,将原法规处分设为经济法规处和行政法规处,为行政执法监督和地方立法权运行提供组织保障,同时增拨了3个行政编制。

(二)推进简政放权,形成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常态

简政放权是打造法治政府的重要抓手。[2]我市围绕简政放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一是科学界定行政权力。按照国务院、省、市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具体要求,对市级行政审批权力进行全面清理审核,共取消43项、调整153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审核界定市政府各部门常用行政审批事项239项,常用行政权力2091项。在依法清理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行政审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政府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行政事业收费目录清单”,清单之外无审批。二是妥善理顺市、区政府权责。深化主城三区“同级同权同责”工作,本着“能放尽放,应收则收”原则,对区级政府应有行政权力依法进行梳理、审核,确认区级政府应有行政权力6268项,区级部门行使市级行政权力258项,在此基础上逐步清理区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此项工作获评2015年全省政府法制工作创新奖。三是有效激发社会市场活力。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放宽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工商住所登记、先照后证等工商管理制度改革,试行注册资金认缴制备案登记,有效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同比增长50%以上。全面推行工商注册全程电子化,全市新设企业网上申报率达90%以上,外资企业网上申报率达95.4%。

(三)完善决策机制,树立参与式行政的新理念

坚持重大行政事项决策由公众参与,彰显法治政府建设的开放性、民主性和惠民性。一是深化透明性工作模式。大力提升政府工作透明度,精心打造25个政府“立法”民情联系点,常态化运行立法听证会、行政复议听证会。在“中国扬州”门户网站等网络媒体设立规范性文件信息发布平台,市政府规范性文件草案网上公开率达100%,及时传递政府“立法信息”,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规范性文件草案的意见。二是优化民本化工作机制。组织召开规范性文件听证会、论证会和新闻发布会17次,为利害关系人表达意见搭建了制度化吸纳通道;建立行政复议案件统一受理中心,开通“行政复议网上受理”平台,召开41次行政复议听证会,听证率达100%,行政首长出席行政复议听证会达80%以上。三是固化参与式工作程序。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对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复议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程序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细化公众参与的工作指标,固化核心程序,充分体现法治政府建设的开放性和民主性。

(四)提升执法质量,打造行政执法监督的新亮点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完善民生重点执法领域具体操作流程,加大对涉企执法行为的监督力度。一是狠抓执法人员管理,提升行政执法能力。注重行政执法人员考核,制定三年轮训方案,举办各类法律知识培训班,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进行授课,38个行政执法部门共525人参加培训,并集中接收网络在线测试;举行全市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执法证颁证宣誓仪式,强化法制信仰;连续七年组织开展依法行政与政府法制理论研讨活动。二是狠抓执法行为规范,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将涉企行政权力监督作为市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工作重点与突破口,梳理、确认常用涉企行政权力1747项,形成行政权力、收费项目、部门职责、服务事项等四类清单并对外公布;建设“扬州企业服务网”,搭建行政权力公开运行监督载体,推进涉企行政权力透明在线运行;组织专家对114件涉企重大行政处罚进行备案审查,对于审查中发现的各种共性和个性问题,下发《行政执法监督建议书》,全年涉企重大行政处罚的备案率、审查率、通报率和整改率均达100%。三是狠抓规范性文件执行,实施评估制度。对规范性文件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并书面通报检查结果。

(五)改进考核方式,增加法治政府建设的新动力

强化工作落实责任,完善依法行政工作推进机制,注重考核推动引领。一是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评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考核的意见》依法行政考核办法,推动全市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开展依法行政项目化管理,制定下发全市推进依法行政年度工作意见和目标任务分解表,按照“可定义、可量化、可操作、可考核、可追究”的工作标准,逐项落实到各地、各部门。二是不断改进考核方式。进一步量化了考核评价标准,优化考核评价方式,明确了日常考核、共性目标考核、社会评价评议三种考核评价方式,增加了社会评价评议的分值;强化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对考核评价为不合格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责令其写出书面整改意见。

二、扬州市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存在的不足

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成为全省率先完成法治政府建设阶段性目标任务的省辖市。对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要求、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法治政府建设新目标,我们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新的情况。

(一)法治政府建设理念亟待加强。一是依法行政意识尚未真正确立。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不能正确处理好行政首长负责制与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之间的关系,没有将依法行政作为部门工作的“硬指标”、“硬实绩”和“硬约束”,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习惯于运用行政思维和行政命令,有的制度形同虚设,有的决策方式简单,公众参与缺失,有的或脱离民生实际超前决策,或强调效率忽视程序要求等等,不依法行政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执法理念模糊。有些单位权力定位错误,把法律授予的职权理解为是对行政相对人的强力掌控和无情管束,将依法行政片面的理解为加强行政权、保障行政权、扩大行政权,规避了依法行政就是要监督行政权、规范行政权、控制行政权的真实目的,使依法行政工作步入误区。三是服务意识不强。有些规范依法行政的制度文件强化部门权利的条款多,提供服务的条款少,强调相对人义务的多,规范行政机关行为的少,出现了不适当强化部门利益,部门利益法制化的倾向。这些问题的暴露都对进一步强化决策者法治理念提出了现实需求。

(二)法治政府建设实在性亟待加强。一是对法治政府建设推进工作力度不够。有些地方对法治政府建设的组织推进工作呈现模式化、套路化,缺乏更加有力的实质性举措;一些重点工作,个别地方还停留在应付上级要求层面上,进展非常缓慢;一些制度,尤其是行政问责制度、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等,虽有规定但落实还不完全到位。二是执法的协调性有待加强。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不到位,职能交叉、职责缝隙、部门壁垒造成执法部门缺乏协调配合,相互推诿扯皮;行政执法队伍以条条为主,处在执法一线的乡镇往往无兵可用。三是执法行为不规范仍然存在。有些执法机关热衷于“突击式”检查、“运动式”执法,重实体,轻程序,“有利的事情争着管,无利的事情争着让”,多头执法、多层执法、选择性执法;存在着“过罚不相当”、“同案不同罚”、“权力寻租”等突出问题。

(三)行政监管主动性亟待加强。体制内的监督体系制约作用发挥不够,外部社会监督体系缺乏制度和程序支撑,问责工作没有形成震慑力。一是内外监督没有形成合力。有些监督制度和机制存在“一刀切”、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使之流于形式,特别是对重要部门、关键岗位缺乏有效监督;现有的监督制度和体系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的机制和程序,没有形成有效监督合力;有些地方和部门仍然习惯于“事后监管”“出事再管”“被动监管”的监管模式。监管部门通常重视的是许可证的发放,对后续的动态监督关注不够,存在监管不及时、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二是现有行政问责制度中的问责程序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除了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造成的人民群众生命、重大财产损失事项外,对其他违法行政基本都是要求违法单位“自行纠正”,行政监督失之于“软”。三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仍不健全。一方面,权力与利益挂钩、与责任脱钩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治。另一方面,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发挥还不够。有时行政复议过多地从“支持部门工作”的角度开展工作,较少或基本没有从真正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层面思考问题、依法纠正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该撤销的没有撤销,该纠正的没有纠正,该确认违法的没有确认违法。

(四)法治政府建设短板问题亟待解决。一些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在法治政府建设方面的短板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制度建设方面,规范性制度和文件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文件缺乏立法规划,程序和内容不规范。文件起草单位的程序意识淡薄,未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仅凭上级的文件或者领导讲话便制定一个规范性文件,有的不经过政府法制机构审核便进入常务会议审议程序等;有的规范性文件内容空洞,缺乏可操作性,降低了规范性文件权威;有的照搬外地经验,没有结合本地实际,缺乏本地特色;有时对上网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有抵触情绪,认为公开征求意见耗时多,增加工作量,找借口对上网公开征求意见的做法进行推诿。二是法制人员较少。有的领导过分强调经济发展,对法制工作的重视不够。有些县各部门法制机构建设、法治人员配备还相对薄弱,除少数部门设有法制科室外,其它部门尚未设立专门法制机构,设有专门法制科室的部门也缺少专职人员为本部门的执法和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指导,法律人才严重不足,法律水平普遍不高。三是依法行政推进还缺少稳定性、系统性。

(五)政府信息公开亟待强化。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不够,影响了公众和社会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也影响了法治政府建设。一是多数部门信息公开仍停留在浅表层面。在很多领导干部眼中,政府信息是一种公共资源,更是权力的象征,对这一公共资源的分配则往往能变为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公开越多,做事会越难”,这种思维还停留在管制型政府的水平上,不符合服务型和法治型政府的职能转变。二是随意扩大政府文件保密范围。很多部门在制定和印发文件的时候,出于谨慎,常常会有意扩大保密范围,把一些应当确定为公开的事项确定为不公开或依申请公开事项。三是重形式轻内容。随着政务信息公开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大趋势,一些部门在政务信息公开中,被动地进行政务信息公开。对信息公开的内容,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很多公众迫切需要掌握的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难。四是在处理公民申请信息公开问题上存在敷衍现象。把有可能影响部门利益的事项加以回避;或者只公开一些程序性要求,回避实质性事项;或以种种借口推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尽可能缩小公开范围、压缩公开程度。

三、进一步推进扬州市法治政府建设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为新形势下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指明了方向。扬州市政府应按照中央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着重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政府各项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根据《扬州市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管理办法》,动态化管理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及时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权力向社会公布;推进行政监管方式创新,按照“管放结合”的原则,常态化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开展行政权力清单规范化管理,注重标准化建设,制定并公开政府各部门责任清单,推进职能归并,解决职责交叉、职责重叠及职责真空等问题;建立行政许可前置环节有偿中介服务项目、收费项目目录清单,制定行政许可中介服务监管办法。二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食品药品、工商、质监、公共卫生、安全生产和公安等领域综合执法;探索功能区区域综合执法试点,推广“五位一体”联合巡查、综合执法模式[3];针对薄弱环节与薄弱区域,深入推进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由相对集中向建制镇延伸试点工作,推进乡镇综合执法和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三是推进市场治理方式转型。建立健全行政许可审批信息、工商登记信息、行政处罚信息、企业年度报告信息共享机制,对市场主体信息进行公示;落实《江苏省严重失信黑名单社会公示管理办法》[4],强化市场主体信用约束;推进行业协会在人财物等方面与行政机关或挂靠单位脱钩改革,清理与政府部门捆绑的行业协会。

(二)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进一步增强政府公信力。一是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继续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未经风险评估的,不得作出决策;推进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讨论;落实《江苏省行政程序规定》,建立健全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完善行政决策责任追究机制,严格执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责任倒查。二是着力提升制度建设水平。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立项工作,每年出台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加强规范性文件审核,组织做好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承办单位风险评估、法制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相关工作;探索开展委托第三方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工作;落实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和定期清理机制,实行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三是推动参与式行政程序建设。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推进参与式行政程序建设的相关要求,丰富公众参与的载体、方式和途径;落实《扬州市规范性文件制定听证会论证会新闻发布会工作规范》,组织开展“三会”工作规范执行情况检查;把公众参与作为政府立法、规范性文件制定、行政执法监督的重要程序。四是全面推进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律事务专家库,遴选产生政府法律事务咨询委员会委员,切实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办公室实务操作和协调推进功能,确保政府法律顾问在政府重大决策、重要文件制定、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构建权力运行制约体系。一是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做到市县两级权力事项与省保持权力名称、编码、运行流程和裁量基准“四个统一”;实行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健全行政裁量基准制度;落实行政执法情况通报制度,重大行政处罚决定实行向社会公开;重点环节的操作要规范,重点领域行政权力运行要透明;强化行政权力内部层级监督功能,支持审计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二是深化涉企行政权力运行监督。构建在内控中规范、在阳光下运行、在网络上监督的“三位一体”涉企行政权力运行监控体系;强化涉企“权责清单”管理,动态更新、发布涉企行政权力清单;加强收费管理,强化行政执法案例指导,规范行政处罚决定信息公开,推进行政执法信息公开、行政审批办理公开。三是提升行政执法监督效能。严格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建立上岗培训和日常培训、轮训常态化工作机制,开展行政执法人员资格清理工作;强化行政执法风险点的控制和防范,加大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力度;建立行政处罚案例指导机制,调整充实市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员,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实现行政执法人员信息、行政执法过程信息和行政处罚结果信息“三公开”,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外,全部面向社会公开;建立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和行政执法投诉处理机制,依法及时处理相关投诉,坚决纠正行政违法行为。

(四)深化社会治理,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去年10-12月,行政复议受理量、行政应诉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2.8%和150%。处理和解决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的相关工作应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一是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推进行政复议工作规范化建设,规范办案流程,完善档案管理、案卷评查等工作;推进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提升行政复议统一受理平台运行质态;加强行政复议应诉人员业务培训,提升行政复议办案能力。二是加强行政应诉工作。将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纳入行政执法人员及法制干部年度学法培训计划,开展行政应诉典型案例研讨,强化行政应诉工作指导;建立行政应诉工作通报制度,强化行政败诉案件分析研判,坚决纠正行政败诉案件中发现的各类行政执法问题;严格执行司法判决,树立司法判决权威。三是严格规范信访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信访工作条例》和国家信访局《进一步规范信访事项受理办理程序引导来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初信初访办理工作的办法》等法规文件;推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包案制度;强化行政调解工作,努力钝化各类社会矛盾。

(五)切实加大保障力度,深化依法行政。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组织机构建设。切实加强县(市、区)政府和市直部门法制机构建设,通过各种方式充实法律专业人员力量,真正做到法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与所承担的职责和工作任务相适应,尤其是适应行政诉讼法修改后行政诉讼应诉量大幅增加的必然趋势;推进乡镇(街道)、功能区依法行政基础建设,补充法制工作人员,消除依法行政工作薄弱环节。二是构建系统化工作推进机制。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意见》,发挥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统筹协调推进职能;加大整合市县两级政府法制资源,在推动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考核创建、基层队伍规范化建设等方面互联互动;提升领导干部学法培训质态。三是完善日常化依法行政考核体系。科学设定依法行政考核项目和内容,提高依法行政考核在政府及部门综合目标考核、绩效考核中的分值比重,把考核情况作为衡量政府及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建立全市依法行政工作资料日常在线报送系统,完善定期通报、及时提醒、跟踪核实、工作检查等制度,加强指导和监督;构建依法行政考核工作整体联动机制,及时向党委、人大、政协以及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报告通报考核结果,探索运用现代媒体向社会定期公告依法行政工作推进情况。

[注释]

[1]《江苏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意见》苏政发〔2015〕1号.

[2]《简政放权是打造法治政府的重要抓手》,新华网,2014年11月06日.

[3]“五位一体”是指公安、城管、交警、工商、街办.

[4]《江苏省严重失信黑名单社会公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苏政办发〔2014〕118号.

作者:陆玉珍

第2篇: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政府

近年来,我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来看,政府法制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下决心予以解决。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都要把推进依法行政摆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全面部署、统筹规划。

近几年我国依法行政取得了显著成效

党中央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法制建设。在本届国务院组成后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三项基本准则之一。4年多来,国务院在推进依法行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制定并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了今后十年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基本原则和要求以及主要任务和措施,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以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为中心,加强政府立法工作。国务院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方面立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立法。本届国务院成立以来,共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法律议案28件,制定行政法规122件,其中涉及社会管理、公务服务的就有101件。

完善应急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法制,提高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国务院在总结防治“非典”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和加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5件专项应急预案、80件部门应急预案。同时,还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行政法规,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等法律议案。

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国务院高度重视《行政许可法》的贯彻实施,专门召开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会议进行部署。各地方、各部门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对本地方、本部门的行政许可项目及其依据和实施主体进行了全面清理。据统计,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58个国务院部门,共清理行政许可项目25,797项,取消8,666项,调整1,841项。

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进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有效整合了分散的执法力量,减少了执法人员,提高了执法效能,较好地解决了多头执法、相互扯皮、执法扰民的问题。

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法律法规正确实施。2005年7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根据《若干意见》的要求,各地方和各部门进一步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科学设定执法岗位,规范执法程序,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的各项制度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理顺了执法关系,提高了行政执法的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加强法规规章的备案审查工作,建立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四年来,国务院法制办共审查报国务院备案的地方性法规、规章1014件,发现存在问题的318件,作出处理的307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积极研究建立地方四级政府、三级监督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及时解决行政纠纷。国务院高度重视行政复议工作,注重通过行政复议加强对各部门和省级政府的监督,及时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各地方、各部门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和国务院的要求,不断完善行政复议的配套制度和具体程序,使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纠纷、促进依法行政、密切政府同人民群众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的来看,在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绝大多数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普遍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二是,政府立法的科学性和透明度进一步增强,法律、法规、规章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三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明显提高,决策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显著减少;四是,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五是,行政执法监督逐步加强,行政执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新形势对依法行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到了攻坚阶段。新的形势和任务对政府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随着科学发展观、依法执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关注民生等一系列新的执政理念的提出,使政府行为规范化、法治化的要求显得更加迫切。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二是,随着全社会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和人民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意识的逐步增强,依法行政正在成为社会各方面对政府的普遍要求。依法行政的动力机制正在由政府推动型,向政府推动与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的互动型转变;三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要求更加强烈,社会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等改革同步推进的重要性不断上升,政府改革已成为深化改革的重点。政府改革的核心,就是把各级政府建设成“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清正廉洁、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

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来看,政府法制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一是,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法律素质不够高,法治思维能力不强,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不同地区、部门和层级之间依法行政的进展很不平衡,差距较大。特别是一些基层行政机关不依法决策、不依法办事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三是,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政府立法工作如何有效平衡和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做好协调工作,难度越来越大。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的一些法规尚未出台,特别是社会发展领域的立法相对滞后。政府立法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一些地方和领域重复执法、交叉执法、多头执法、执法力量分散的现象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执法权力与利益挂钩、与责任脱钩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仍时有发生。五是,对行政权力监督、制约的制度和机制还不够完善,现有的一些监督制度、制约机制也还没有很好地运作起来,监督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违法的或者不当的执法行为还不能得到及时纠正。政府通过行政复议解决行政争议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六是,对依法行政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重发展、轻法治,经济发展与依法行政“两张皮”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比较突出。七是,有些地方政府,特别是市、县政府的法制工作机构力量薄弱,难以承担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下决心予以解决。

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时间已经过去了3年,今后几年的任务将十分繁重。从全国来说,当前要着重研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大力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要加快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专家论证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确保行政决策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继续完善有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立法的同时,加强有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立法,并进一步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努力提高立法质量。

严格行政执法,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是关键。要继续认真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建立定期梳理执法依据和分解执法职责制度。要按照有权必有责的要求,依法确定不同部门、机构和岗位的执法责任。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行政执法情况的评议考核和监督核查。要强化对执法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严格要求,严肃纪律,坚决纠正在执法中以权谋私等各种不正之风。要建立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执法案卷和案卷归档制度,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定期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案卷进行评查。

加强行政监督,坚持从严治政,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一是,加强对制定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二是,切实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贯彻落实全国行政复议工作座谈会精神,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工作在及时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三是,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国务院在总结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这是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各级政府要认真学习、全面准确地领会条例规定的各项制度,扎实做好条例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严格依法行政考核。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考核机制,把是否依法决策、是否依法制定规范性文件、是否依法实施行政管理、是否依法履行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职责、是否依法处理社会矛盾和纠纷等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大力推进市、县依法行政。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重点和基础在市、县政府。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法律、法规、规章能否正确实施,涉及到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需要进一步下大力气抓好这方面的工作。国务院将于今年7月召开全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推动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

加强培训,大力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各级行政机关要加强对公务员的法治教育和培训。通过学习宪法、规范政府共同行为的法律以及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等法律知识,大力提高公务员的法律思维能力。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懂法并严格依法办事,带动、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方案。推行依法行政不是一项具体业务工作,而是政府的全局性工作;不仅仅是法制机构的事,而是政府所有部门职责内的大事;不仅仅是主管法制工作的领导干部的责任,也是所有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都要把推进依法行政摆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全面部署、统筹规划。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切实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上级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对下级行政机关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下级行政机关应当定期向上级行政机关报告推进依法行政的进展情况。(作者系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主任)

作者:曹康泰

第3篇: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建设问题探讨

摘 要:建设法治政府是政府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实现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而建设法治政府的关键就在于要全面推行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对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所在。

关键词:法治政府;依法行政;行政执法

法治是人类制度文明的光辉结晶,它是迄今人类为驯服政治国家权力所找到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法治是相对于人治来讲的一个概念。法治社会的标准应当是一个除非在法律未能做出一般规定从而允许人治的情形下,法律对于每个问题都应当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性。亚里士多德认为,“相对于一人之治来说,法治更为可取。”自200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8月温家宝在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讲话,再到近来《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的发布实施,是我国在新时期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举措,体现了党和国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新思路。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就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1]。法治政府建设历程,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从理念到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法治政府建设的核心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离不开依法行政的有效实施,同时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就是为了实现法治政府的目标。两者是不可割裂开来看的。

依法行政就是强调我们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必须依法进行,其行政权力的取得和行使都必须依据法律的规定,包括实体合法和程序合法。既不得越权和滥用职权,也不得失职,一切行政行为都要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一切违法行政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就此而言,依法行政必须体现法治原则,这些法治原则包括职权法定、程序法定、越权无效,权责统一,接受监督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内涵。然而,当前在依法行政中,一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真正按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和精神去依法施政,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具体而言,当前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第一,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的水平不够。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由于业务水平不够,对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定理解不够,随意使用自由裁量权,出现“人情执法”、“关系行政”的现象;一些人重实体轻程序,违法规定的法律程序,一些人不注重调查研究,在没有充分的证据的情况下做出处罚,引起相对人的不满,影响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有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严格执法,对该处罚的不处罚,影响法律的严格执行,破坏法律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第二,一些公务人员心目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特权思想。在具体的行政行为中,他们以权压人、以势压人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人特权思想严重,特别是在行政诉讼中表现突出,不履行法院做出的生效判决,甚至在行政诉讼中影响并干扰法院正常审判活动。个别行政机关领导地方保护主义的思想严重,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为由对法院的审批指手画脚,甚至对法院审理具体案件定调子,这样就严重影响我国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破坏司法审批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第三,超越行政职权。一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超越行政职权,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想法设法去管理,于自己没有利的就听之任之。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地方还制定不具法律效力的土政策,一些地方还违反法律规定,滥用自由裁量权,随意行驶处罚权,还有的为了创收越权处罚,严重形象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人民群众的形象。

第四,在工作中滥用强制手段。有的公务人员无视法律的具体规定和程序,随意采取强制措施。不注重对广大群众的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中急于求成,机械教条,稍有不慎即滥用强制手段,滥施警械,随意扣押收缴财物,甚至出现严重侵犯人的权利和尊严的事件,破坏了行政执法的严肃性。

可以这么说,政府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的关键。法治政府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了立法、执法、司法和监督的整个过程。各级政府机关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公正执法,是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中极其重要的内容。法治政府,是指整个政府的设立、变更、运作都是合法化、规范化的, 包括政府整体行为和个体行为都是合法化、规范化的,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都是合法的。同市场经济离不开法律的规范一样,政府行为也必须依法进行。因此,建立健全良好的行政法治环境是法治政府目标这一系统工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核心工程”。所以,适应法治政府建设,必须加强依法行政建设,营造良好的依法行政环境,依法行政,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全面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一,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加强行政立法工作,真正做到国家行政管理的有法可依。马克思指出“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是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2]。为此必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一国情加强立法,要根据宪法、国家立法法的规定,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一方面应制定和完善行政程序法,明确规范执法程序,使行政行为特别是行政执法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执法程序违法和甚至混乱的不良局面。另一方面是国家要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制定完整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行政法法律、法规,比如行政收费法等,这是避免各地方政府立法混乱的有效途径。必须指出的是,立法必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体现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并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应有的规制功能和作用。

第二,规范行政执法,做到权责统一,建立相应的行政执法责任制。“依法行政的效果主要取决去执行法律、法规的程序和效率”[3],依法行政是指依照法律法规进行行政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讲,行政执法比行政立法更复杂、更艰巨。行政机关严格规范地执行法律,不仅是行政机关及其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检验其工作成绩的最重要的尺度,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本质要求。行政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只有在法定的范围内从事行政管理,才是合法的、受保护的,否则就是滥用职权,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正如我国《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如果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不规范执法,不依法行政,那么再好的立法也无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不仅如此,还要依法治事,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据法律来执行公务,一切以法律为准绳,不依主观臆断[4]。严格执法,还必须建立相应的行政执法责任制,使一切违法行政行为都得到法律的追究并让违法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当前,一些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屡屡违法行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行政执法责任制没有落实,缺乏行之有效的自律机制。因此,必须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让有责任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切实保证行政权力的正确有效地行使,为建设法治政府奠定制度基础。

第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广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特别是法律素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广大公务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按照《公务员发》的有关规定,录用、考核国家公务员,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建立系统的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完善公务员队伍引进和退出机制。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培训,培养广大公务人员准确的理解和适用法律的能力,合理适用自由裁量权,要让广大公务人员知晓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广大人民服务,任何违法法律的行政行为都是侵犯人民的利益,都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要通过学习和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国家公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法律素质的提高方面,要加强行政人员的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包括法的一般理论的学习,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也包括行政执法的基本理论和一般原理、行政执法部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此提高行政人员的法律理论水平和法律素养,同时要加强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第四,建立和完善依法行政的监督机制。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的一种,必须接受监督,否则,就会导致专制、腐败以及官僚主义。因此行政监督对于防止政府权力失衡与变异,防止政府官员专制独裁,遏制腐败,克服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实现政府的廉政勤政、执政为民意义深远。“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西方哲人孟德斯鸠早有至理名言:“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权力滥用,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5]。要真正实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就必须建立和完善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当前,随着改革开发,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各级行政部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权力,要保证这些权力的运作合理,对行政权力制约与监督非常重要。值得一提的是当前发生在基建工程领域的腐败及权力寻租现象十分突出,大案要案不断,一个基本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一些有形的监督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有效的行政监督机制,不仅要建立和完善行政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的法律监督,还要建立和完善行政系统内部专门监督机关的法律监督,更要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以及社会的监督的作用,包括新闻媒体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等,要提高监督的透明度,以保证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真正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北京:人民日报,2007-10-1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关保英.行政法的价值定位[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4〕黄名述.西部开发与法治保障[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

〔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2.

作者:刘文怡 刘永红

第4篇:全面加强依法行政 致力建设法治政府——淅川县扎实有效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全面加强依法行政 致力建设法治政府——淅川县扎实有效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http:///news/20118/201184182156148.shtml

近年来,淅川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法制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主线,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以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为措施,以化解行政争议、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严格履行政府法制职能,强力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构建法治政府,为建设秀美富强和谐新淅川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

《纲要》和《决定》对新形势下市县政府加强依法行政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确立了新目标,突出了建设法治政府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赋予了政府法制机构广泛的职责和使命,是全面建设法治政府的纲领性文件。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广泛宣传《纲要》和《决定》。自《纲要》和《决定》下发后,我县积极行动,全方位、多角度,广泛宣传,在县城主要街道悬挂过街标语50余幅,印发有关《纲要》和《决定》内容的各类资料2000余本,举办知识讲座10余期,培训人员1000余人次,撰写《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等调研报告,并在市政府市长参阅上发表,通过一系列措施的推行,提高了各级对县级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认识,推动了法治政府的建设进程。二是切实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我们高规格成立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县政府所有组成部门和执法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切实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每年都向县人大汇报政府依法行政工作进展,通过政府常务会议落实依法行政工作要点,并把各乡镇、县直执法依法行政工作情况纳入县政府目标考评体系,强力推进依法行政。三是全面加强法制机构建设。今年来,我县从县直单位选调两名具有司法资格的工作人员充实队伍,具体从事法制工作,充分发挥法制办公室在依法行政工作中的参谋助手作用。为县政府选聘六名高素质的律师担任政府法律顾问,为政府的重大决策提供法律服务。在城市拆迁、土地征用、企业改制、房地产开发整治等重大决策中,法制办全程参与,深入调查研究,提前找准法律依据、及时提出合理合法化建议,确保了县政府重大决策的合法性。至目前,共草拟各类合同、协议50余份,法律意见100余条,有效推动了全县依法行政工作的顺利实施。四是全面履行政府法制职能。每年,都隆重召开由县四大家领导以及县纪委、检察院、法院等监督机关出席的全县依法行政工作大会,总结表彰全县依法行政工作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交流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强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法制机构建设、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创优服务经济发展环境等典型经验。先后出台了《淅川县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淅川县行政执法监督办法》、《淅川县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试行办法》、《淅川县依法行政目标考核办法》《淅川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依法行政工作的意见》、《淅川县行政复议委员会工作规则》等纲领性文件,为全面做好全县依法行政工作、强化执法监督、树立政府法制权威奠定了基础。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依法民主决策的意识不到位,是法治政府建设的瓶颈制约。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全面提高政府决策水平。我们及时修改了《淅川县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作用,组建了有县内资深法律人士参加的政府法律顾问团,建立完善了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听证

和合法性审查制度,凡涉及制定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均通过座谈会、听证会、讨论会等形式广泛向社会征求意见,扩大群众参与度。凡涉及城市拆迁、土地征用、企业改制、房产开发和矿产资源开采整治等重大具体行政行为,均交由县政府法制办或县政府法律顾问团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审查或审查不合法的,一律不得作出决策,确保和实现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全面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致力构建服务型政府。近年来,我们共分3次对全县各级实施的行政许可、行政审批项目和实施主体进行了全面的审查清理,确定了32个行政审批、许可主体,56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125项行政许可项目,并设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对全县所有行政审批、许可项目和实施主体全部入驻服务大厅,落实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一个窗口对外”等服务制度,规范了审批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发展环境。被评为“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三是全面落实政务信息公开。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为契机,致力推进政务公开,打造电子淅川、数字淅川。我县高规格设立了电子政务公开办公室,建立健全了政务公开工作制度,开设了淅川政务信息网。同时不断加大各单位法定职权的清理,目前全县17个乡镇、街道和50多个行政执法及公用企事业单位全部纳入政务公开体系,各单位的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执法事项和县政府规范性文件以及行政复议案件全部实现网上公开查询,充分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2008年,我县被市政府评为“电子政务公开先进单位”。

三、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围绕落实行政执法监督职能,全面提升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从严查处违法执法和执法扰民案事件,不断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一是严格执法培训。只有加大对行政执法人员的专业法律知识、综合法律知识培训,才能保证行政执法水平的提高,保证执法整体素质的提高。近年来,我县结合行政执法证件的审验,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考试。每年均邀请市委党校教授和县内知名法律专家,对1000余名执法人员进行封闭培训,严密考试。凡考试、考核不合格的,不予颁发或收回《行政执法证》,没有取得执法证件的,无权上岗执法。通过严格的培训、考试,有效提升了行政执法人员的综合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锻炼了执法队伍,受到社会一致好评。二是严肃执法责任。借助“行政效能年建设”活动,会同县纪委效能办、优化办,梳理确定了各执法单位的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法定职责,并按照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要求,将各执法单位的法定职权分解到执法机构、执法岗位和执法人员,并在县电视台和政府门户网站公告、公开,配套制订了《行政执法责任制追究试行办法》,开展行政处罚裁量权规范清理等活动,确保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到实处。三是严管执法队伍。一方面,和县政府值班应急中心相结合,成立县政府行政执法投诉举报中心,全面受理群众的执法投诉,及时发现各类违法执法案事件。另一方面,改进执法监督检查方式,认真开展行政执法案件评查活动,联合纪检委纠风办积极开展行政执法联合检查,通过明察暗访,及时发现案件线索,从严查处违法执法和执法扰民行为。近年来,我县共下发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建议书30份,追究行政执法错案责任人员20人,收回、吊销有关执法证件50余个,有效纯洁了行政执法队伍,真正做到了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四是加强执法证件管理。严格按照省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审定的41个发证主体,1000本执法证件,结合行政执法人员在编情况、行政执法综合法律知识和专业法律知识考试情况,依法按要求进行行政执法证件的换发。对因执法人员工作调动、退休等原因脱离执法岗位,依法及时收回执法证件;对执法证件丢失、未参加审验等无法收回等情况,及时下发政府公告,在县电视台和政府门户网站进行公告作废,做到了行政执法人员和行政执法证件管理工作底数清、情况明,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无缝隙管理。

四、积极化解行政争议

借助《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完善行政复议工作制度,创新行政复议工作方式,依法公正地审理行政复议案件,积极化解行政争议,提高工作效率,真正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目的。一是健全行政复议机构。为保证行政复议案件的办理需要,我们成立了淅川县行政复议工作委员会,制订了行政复议委员会工作规则,充实配齐了行政复议工作人员,保证了审理行政复议案件有2名以上专职人员参加,实现了办案能力与工作任务相适应。二是创新办案方式。我们及时改进行政复议案件的受理和审理方式,法制办不断完善行政复议的配套制度,严格行政复议程序,先后制定了行政复议听证和案卷公开查阅制度,改进复议案件审理方式,采取书面审查、公开审理与现场勘验相结合的方法,确保案件审理公开、公正、合法,有效提高了行政复议案件办理质量和效率。近5年来,共公开审理各类行政复议案件100余件,未发生因当事人不服行政复议决定而引起的信访和诉讼。2009年,我县被市政府评为“河南省行政复议先进单位”。三是努力化解行政争议。按照中办、国办《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充分运用调解、和解方式,化解各类行政争议。在事实清楚、是非明了、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及时调解、和解,将各类矛盾和争议化解在县内,确保了小事不出乡、大事不出县,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我们运用调解、和解方式,化解行政争议案件20余件,调解、和解率98%以上,合法率100%,群众满意率100%。四是积极参与行政应诉活动。建立健全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积极参与各类庭审活动,每起案件都由县政府法制办派人出庭,影响较大的案件,主管副县长参加诉讼或参加旁听。此外,对各单位复议案件的行政应诉案件受理、撤销和维持情况纳入目标考评,从严落实目标责任。对经复议和诉讼撤销的案件,构成错案的,依法追究责任人员责任。

五、有效树立政府法制权威

政府法制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参谋助手作用,超前服务县委、政府中心工作,不仅提高了县政府及各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而且树立了政府法制权威。一是围绕决策提出抓法律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政策法律依据是政府法制工作的重要职能。在日常工作中,凡是以县政府名义签订协议、经济谈判、引进大型项目等事项都由政府法制办参与,用法律支持和保障领导意图和群众利益的实现。二是围绕决策实施抓法制审查。建立严格的政府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对涉及土地、房产、林权等确权发证,非经法制机构审查,一律不予签发;涉及人民群众的财产处分、收费罚款等规范性文件,从严把关,查依据、看实体、审程序,确保政府依法行政。健全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对各乡镇、街道及政府各部门出台的规范性文件,要求必须在法制办备案,并将备案情况纳入目标考评,确保各级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合法。三是积极参与政府中心工作。对政府召开的涉及重大决策的政府常务会、县长办公会等会议,积极参加,发表意见,用法律支持决策。在新法实施前,为县领导讲授法律知识,在法律贯彻实施中,认真开展法律培训,全面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各项工作的开展,树立了政府的法制权威,加快了法治政府的建设步伐。

第5篇: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建设

大力推动文化法治建设 开创文化工作新局面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法治政府建设的方向、目标、任务和措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纲领性文献,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里程碑,是我们党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里程碑。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也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文化法治建设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为文化系统依法行政、依法治文指明了方向。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有利于激发文化发展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文化法律制度;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要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制度规范。

一、加强文化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纵览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改革触及的深层次矛盾越来越多,社会思想意识更加多元多样多变,特别是近年来主流价值观受到大众文化解构,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的任务更加艰巨。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迅猛发展,为文化的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更便捷的渠道,也对依法行政、依法治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我国文化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文化法治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粗到细、从分散到体系的发展过程,在文化立法、执法监督、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我国文化法治建设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在文化法规体系建设方面,文化立法层次仍然较低,文化领域法律很少,大部分为法规和规章;文化建设各领域立法不平衡,现行文化立法主要集中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市场管理方面,其他领域的立法较少;文化领域至今没有一部统领全局的基础性法律。二是在文化执法方面,相比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法律保障显得仍不充分。这让执法的有效性受到影响,文化市场监管工作变得更复杂艰巨,与文化执法面临的重要任务及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承担的重大责任不相适应。三是专业化的文化法治队伍数量太少。据统计,全国只有40%的省级文化部门设有法规处或政策法规处,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背景下,难以满足文化发展对政策法规工作的需求。

三、推进汉阳文化法制建设的建议 1.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一是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项目,减少审批环节,缩减审批时限,优化审批流程。二是动态跟踪规范性文件的实际执行情况,坚持立改废并举,及时修改、废止不符合工作实际的规范性文件,并做好规范性文件实施后的评估工作。三是深入推进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的上线运行工作,进一步规范平台使用,初步实现审批数据和执法数据实时共享,提升我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技术监管能力。四是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完善例行发布、应急发布、政策解读等机制,主动、及时、准确公开有关政府信息,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

2.继续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与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相适应,规范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的职能,保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职能界定准确、完整,确保事后监管能落实到位。大力提升执法水平,加强执法队伍法治理念、法治素质建设,增强法制意识和纪律意识,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文化市场综合监管,提升文化综合执法水平,做到程序公开、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进一步提高公信力和满意度。

3.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我国对文化性质、功能及作用的认识起步较晚,对于文化以产业形态发挥作用的认识尤为滞后,因此造成我国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尚未建立,而地方性的扶持政策则更为缺乏。近年来,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成绩显著,文化产业总量持续增长,文化产业结构体系逐步健全。但是与其他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大型文化产业园汉口有8家,武昌有11家,我区仅有2家,存在数量小、规模小、产业结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针对现状,我区还需要加大力度积极赶超,才能实现“文化汉阳”的目标,为实现汉阳全面崛起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作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重视,积极争取区发改委、财政局、商务旅游局、教育局等部门的支持与配合,积极推动出台文化产业土地、财政支持、出口、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主动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4.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宣传核心,在文化系统组织“文化法学名家”系列讲座,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深入解读。做好“六五”普法宣传教育总结工作,认真组织实施普法工作,严格落实行政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服务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改变管理服务方式,提高法制意识。引导创作一批弘扬依法治国、法治精神的文艺作品,在全社会宣传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氛围。通过培训、办刊、建立平台等多种方式,培养文化系统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培养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提高学法用法能力。将是否具有法治思维、能否做到依法行政和推进法治建设能力作为考察干部重要方面。加强依法行政理论研究和法制信息报送工作。

未来一个时期,推动法治建设将是全党全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立足文化改革发展的全局和长远进行统筹谋划,充分认识加强文化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把握好文化法治建设的着力点,大力推动汉阳文化法治建设,为汉阳文化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为实现汉阳全面崛起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第6篇: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建设

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陈宏光

一、行政法治与观念更新(为何依法行政?)

▲关注“行政违法”的新形式。判断行政违法不仅限于是否违反法律规定,对法律原则、法律精神、法治思想和法律规则的违背,同样是行政违法。我们当前行政执法中违法现象,已经从直接的、简单的、粗暴的和赤裸裸的违法,到隐蔽的、复杂的、无知无畏的违法,甚至是主观上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但客观上却是违法了。

▲关注“法治政府”的路径选择。当前基层政府在依法行政问题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依法行政状况从上到下依次递减;(2)用人治的方法推进法治建设;(3)把依法行政当成“工作”去做。依法行政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法制工作”,依法行政是个观念!它要求我们按照法治思想、法治精神、法律原则和法治规则,去做好职责范围内“普普通通”的行政事务,按法办事,这就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观念决定行动。

▲关注“法律规范”的制度导向。当前一系列法律规范的出台,对政府行为都有导向作用。例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法治政府建设创设了新的“行政规则”。《劳动合同法》是公权干预私权的新形式,需要建立稳定与和谐的劳动关系。《物权法》界定公权与私权的范围,构建了新型的物权规则。《行政许可法》是划定公权干预私权的界限,目的是规制“有限政府”的行政权。《政府信息公开法》建立了阳光透视下的法治政府,宣告了行政公开的新时代。

(一)更新行政法治的观念

1、法治视野之中的法律

(1)法律是规则;(2)法律是平衡;(3)法律是程序;(4)法律是和谐。

2、法治视野之中的权力

(1)权力是管理;(2)权力是监督;(3)权力是责任;(4)权力是服务。

3、法治视野之中的法治

(1)信仰法律。(2)法律平等。(3)良法之治。

4、法治政府的基本目标

(1)有限政府:(2)法制统一。(3)透明廉洁。(4)公正诚信。(5)便民高效。

(二)行政法治思想与观念

1、基本的法治观念:

(1)权力观念。(2)权利观念。(3)制度观念。(4)人权观念。

2、当前的法治思想:

(1)依法行政;(2)法治政府;(3)执法为民;(4)尊重人权。

二、依法行政的基础(何为依法行政?)

(一)依法行政的法治内涵

1、依法行政的涵义

合法的简易识别:(1)有据:事实依据+法律依据;(2)依法:遵守法律+法定程序。

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1)依法行政的依据;(2)依法行政的职能;(3)依法行政的内涵。

2、行政权的特征

(1)基础性特点。(2)功能性特征。

(二)依法行政的衡量标准

▲实体合法:

1、主体合法。

2、权限合法。

3、内容合法。

▲程序合法:

1、程序合法。

2、形式合法。

3、方式合法

(三)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1、合法行政。

2、合理行政。

3、程序正当。

4、高效便民。

5、诚实守信。

6、权责统一。

三、依法行政的法治思维(如何依法行政?)

(一)依法行政的法治思想

1、用法治观念进行思维。

2、法律制度的信仰问题。

3、程序具有独立价值。

4、特色之中法治本色。

5、个案公正与制度公正。

6、法律规则的地位和价值。

7、关于法律职业共同体问题

(二)依法行政的思维方式

1、法律关系优于社会因素。

2、普遍规则优于特殊规则。

3、合法判断优于客观事实。

4、形式合理优于实质合理。

5、程序问题优于实体问题。

6、正当理由优于简单结论。

第7篇: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讲课稿

“法制”的制度的“制”改成了治理的“治”;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之中,使这一治国方略获得了国家根本大法的保障;为了把这一治国方略真正落实到实处,国务院在1999年以国发(1999)23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2004年,国务院又以国发(2004)10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和任务。 现就自己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这一重大目标和任务的认识和理解,谈一些个人的粗浅认识,与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做些交流。

一、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性 当代中国强调依法行政、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既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的经验总结的结果,又是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反映的时代精神的考量,同时还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民主法治建设的未来前景的把握。正是这些综合因素显现了我国畅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性。

(一)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时代背景 实际上,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时代背景,本身也就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原因,当然也就是其必要性。而就当代中国的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而言,这种时代背景基本上由三个方面构成。 第

一、全球化的现实影响。随着世界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为多样的复杂的彼此联系和相互缠绕,经济全球化已经不再是一个猜测或者预测而是切切实实的真实的事实与现象了。于是,一国内部的几乎全部领域的各种事务都毫无例外地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一个直接的现实问题就是我国的法律制度特别是涉及政府行政事务领域的法律制度就决定性地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自我清理与调整,并以wto规则为路标而转向。同时,也是在这种全球化的现实影响之下,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也向全世界各个国家提出了国家或者政府治理方式(所谓的“治道”) 的变革的倡议,也就是从“治理”到“善治”。“善治”的核心其实就是“依法治理”,就是政府行政(行政的方式、手段、程序)的法治化。这是我国实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国际大背景。 第

二、改革开放深入展开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自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坚定不移地不断把改革开放向更加深入的层面引领,以此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党和政府逐渐意识到了法律和法治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从对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总结之中印证了法律和法治在社会发展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这构成我国实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国内社会背景。

(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性 在指出我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时代背景方面的必要性之后,我们还可以从政府本身的角度来分析其必要性,也就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对于我国政府工作所可能带来的直接的好处。分为三种类型,即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法理型权威作为把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建立在法律制度之上依靠法律来确立和维系的权威,乃是现代社会尤其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政府权威建立和维持的常规形式,这种法理型权威在日常政治统治和行政活动中的直接的现实体现就是依法行政。通过依法行政而形成的权威由于是把执政党和政府领导人的意志通过法律、法规和规章等进行制度转换而依靠制度的运作而不是依靠领导人的主观意志来形成的权威,这种权威的建立过程也就是依法行政的过程,它使政府权力本身的合法性得以充分体现,也使政府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真正能够做到政府政令贯彻通畅、令行禁止,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消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称之类的政府能力弱化和权威不足的问题,同时也能够使政府政策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至于朝令夕改、反复无常。 第

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可以落实政府责任。一个社会能不能保持持久的稳定性,能不能真正得到民众的拥护,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政府在履行其社会管理职责的同时能不能真正落实其所承担或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和法律责任,这些责任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之中都是以包括宪法在内的法律来具体加以规定的。这首先要求法律对于各级政府之间尤其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各级政府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权限划分清晰、责任明确、而且这种权力制度结构保持相对的稳定。同时,各级政府或者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在行使其法定职权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运作,不得越界,同时还必须对由于行政权力本身所具有的基于日常事务管理而自然产生的那种权力扩张和权力滥用的倾向保持相当的警惕,严格依法行政就可以通过对于既有的制度的遵守而控制和克制权力的这种扩张和滥用的倾向。而且,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也就是要求政府在日常事务的处理或者说日常性的权力行使过程中,必须始终把对公民权利的日常保护与行政救济作为政府行政权力运作或者政府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属点,也是政府权力运作的实质评价标准,同时还是政府行政权力限制与自我克制的最根本性的理由。这样,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就便于政府、政府官员、人民群众清楚地区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以及政府首长、政府部门领导人、具体的政府官员在其职权活动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一方面便于落实相关的职责担当与任务分配,另一方面在出现了滥用职权或者怠惰行为的时候也便于分清具体的责任人,便于政府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 第

三、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可以提高行政效率。正是由于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过程中,各级政府以及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具体的政府官员,都具有在法律法规规定之下的制度化了的职能与权责担当,在自己的权责范围之内又具有法律保障的自由裁量权限,因此,大大减少了因为权力赋予没有制度化而造成的职能分工模糊、权责规定不明确因而相互推委、互不负责而使公民权利受到损害和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的发生。各级政府、政府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各政府官员与工作人员的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级政府及其各个职能部门的运作才能做到协调配合、顺畅高效,也才能减少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消耗与浪费,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第

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可以改善政府形象。通过实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政府自身深刻认识了行政权力的扩张本性和受到滥用的可能性,因而理解并通过制度设计对其加以限制的必要性,明确了行政权力的根本性指向以及政府的根本性的责任在于对公民权利的日常生活事务的行政保障;同时,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政府的责任更明确了,政府也获得了更大的和更稳定的权威,行政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这些明显的优势又是有法律制度给予保障而不是暂时的现象。这将极大地促使广大民众对我们的政府产生高度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民众也将更加拥护和理解政府的各项具体政策,也真心地愿意配合政府的各项政策的落实。这将极大地改善我国各级政府在我国民众心目中的具体形象,就当前而言这无疑将极大地逐渐缓解我国民众与各级政府、民众与各级政府官员甚至一般工作人员之间的基于不信任而产生的直接对立和矛盾,逐步化解民众与政府之间或者说官民之间所存在的紧张关系,从而建立起真正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二、法治政府的基本标志 法治的实质和核心乃是法律的统治,这几乎是全球性的共识。法治政府,就是始终坚守和服从法律的统治即法律至上原则的政府,也就是政府的全部活动和行为都始终依据法律而展开并符合法律的实质和程序要求。在我看来,法治政府的基本标志就在于: 第

二、政府的全部活动和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这有几层意思:(1)各级政府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其进行抽象行政行为,也就是进行其权限范围之类的立法和规章条例的制定活动,必须首先坚持合宪性原则,不得与宪法相矛盾和相抵触;(评述2007年4月日国务院《诉讼费用交纳办法》)(2)政府的任何抽象行政行为都必须坚持合法性原则,具体说来就是必须注意不同的法律形式的不同效力,要遵循法律效力等级;(评述河南李惠娟事件、《河南省种子条例》)(3)各级政府的全部活动和行为不仅要在实体内容上遵守法律的实体规定,而且也要在程序上遵守法律的程序性规定,做到实体合法与程序合法的统一。

三、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我国是一个具有长久的专制主义传统的国家,而且现实情况又是人口众多、国情复杂,没有任何民主、法治和宪政传统;同时,从国家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我国是一个后发国家,从全球化的现实来看,在时间上我国又绝对没有像西方社会那样通过长期的自然的逐步进化而进行法治建设的任何可能性。这种历史和现实的境况,决定了我国必须走政府主导和政府大力推动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所以,在我国进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必须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必须坚持一些基本的原则并在此前提下按照一些基本要求去行动。

(一)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 第

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现代社会的民主、法治和宪政建设都是在现代政党政治基础上进行或者展开的,我国也不例外。在我国实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必须特别强调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方面是因为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共产党都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者,也是在我国凝聚民心、保持全社会在实践中的思想统一和行动统一的关键;另一方面,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我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领导,是保障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长期稳定的关键,法治建设不是去破坏而是去建设,因此它所需要的是一个相对和平、安定、理性的国内和国际环境,就这样的国内环境的建立和保障而言,党的领导是关键。 当然,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也需要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改善其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这就是要根据法律、依靠法律、按照法律特别是宪法和基本法律来执政和领导,也就是党的章程所说的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之内活动。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全体人民面前树立起作为执政党的法治楷模和标杆的良好形象,人民也才能真正愿意在党的领导下努力从事包括法治在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第

二、必须坚持法制统一的原则。法制统一的原则,首先强调的是政府的一切活动和行为必须首先根据于并符合于我国的宪法,必须在精神原则上与我国宪法保持高度的一致。同时,法制统一原则还要求我国各级政府的所有活动和行为必须符合我国法律的效力等级层次,必须把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等本位利益置于国家和地方的整体的公共利益之下而不能居于其上。坚持法制统一原则,还要求我国各级政府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过程之中还必须具有国际和全球眼光,在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中把国际法也就是相关的国际条约的具体规定纳入思考范围之中,尽可能与其保持一致。 第

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就是要始终坚持法治化行政中以公民的权利保障和权利救济为核心和重点,一切具体的行政措施必须首先从公民的具体权利的法律保障入手展开,对于公民权利或者合法权益的损害必须给予充分的、足够的、公正的赔偿;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对公民权利的妨碍或者合法权益的征收,必须给予公正而合理的补偿;政府的抽象行政行为必须以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具体保障为依归。总之,各级政府的各种行政活动与行政行为都必须以民生为本,以公民的具体权利保障和权利救济为本,不能以政府自身的利益甚至其它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为思考的首要着眼点。(城市建设中的强制拆迁问题,农村集体土地的强制征收问题。其反映出来的非法治的问题特别突出。)第

四、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西方法治发达国家的具体情况来看,其包括行政法治或者说法治政府在内的整个法治建设都是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不断的摸索,在反复试错并纠正错误也就是在实践的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提升之中前进和成熟的,尤其是西方社会具有长久历史的社会自治的基础,社会民众的公民意识相当成熟而强烈。反观我国社会,专制历史相当漫长,民主法治传统缺失,民众自治程度低而公民意识也相当薄弱,在这样的历史传统和现实背景之中来进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工作,无论是我们的政府首长、官员、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还是广大民众本身,对于法治的观念和制度都会感到相当的陌生,对于这种法治的观念和制度的实际运作及其社会效果也都会相当地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最为切实可行的方式不是要通过激烈的革命性的思想、观念和制度的变革来强行性地、生硬地推行我国社会的法治化变革,而是要遵循循序渐进、一点一滴地渐进的改良的方式稳妥地慢慢推进。只有这样的理性改良,我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努力才有可能真正取得实际的长远效果并形成制度化的实践框架。

(二)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国务院在所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文件中,把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归纳为六个方面,即“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对于这几个方面的概括,很多学者都已经做出了详细的阐释。大家的基本共识在于: 第

一、合法行政。这是法制统一原则的具体化,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在政府行政执法领域的基本体现与表现。它要求,一方面,行政执法的主体必须是合法主体,也就是说,行政执法主体无论是组织、机构或者个人都必须根据或者依据明确的法律而组建或者取得合法的行使具体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权力的资格的授权,同时,政府及其行政部门也必须依据相关的法律来授权公民个人行使行政管理与行政执法的权力资格,不得图省事靠部门长官和领导的个人意志随意进行授权;另一方面,政府及其部门的所有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活动都必须在法律明确规定即法律明确授权的法定职权的范围之内,不得超越法律明确规定的法定权限。这就是现代行政法的“越权无效”原则。 第

二、合理行政。行政合理性原则是现代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行政活动和行政行为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在遵循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在需要运用行政自由裁量权来处理有关事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法律的目的采取与之相适应、成比例的、必要的适当手段和措施,而且应该尽可能避免采取损害行政相对人权益的方式。合理行政除了强调行政手段和措施与法律规定的相应的行政目的之间的妥当性之外,实际上也表达了怜恤行政相对人特别是怜恤公民的意思。 第

三、程序正当。现代法治特别强调程序的重要性,程序不仅是达到公正结果的过程与手段,而且本身就是直观的公正,因此,在包括行政法治在内的法治的所有方面,程序的正当和公正一直被认为是优先于结果的正当与公正的。行政的程序正当要求政府的行政行为不仅要符合实体法律的要求而且还必须符合程序性法律的要求,符合程序性法律的要求是行政活动和行政行为合法的最起码的要求。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与行政管理相对人存在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过程中,必须坚决摒弃和纠正程序繁琐没有效率不如长官意志决定方便有效率的错误观念。 第

四、高效便民。这里的高效不是纯粹的经济学的概念,它所指的是行政活动与行政行为的制度效率,也就是行政活动与行政行为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时限及时地作出具体的行政行为与行政决定,客观上要超越法定时限作出行政决定的必须依照相关的法律规定按照法定程序报批。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中的高效,绝对不是简单的时间上的节约与快捷,甚至也不单纯地是资源消耗的数量的减少,而是要求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最长时限范围之内,在遵循法定程序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作出行政行为和行政决定的时间,不能无故而任意地拖拉。这种意义的高效显然主要就是行政机关从行政相对人的角度来考虑的,当然也就是体现方便老百姓的便民的要求。这一点在幅员辽阔、各个地方交通通讯情况差异很大的我国特别重要。 第

五、诚实守信。无论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它组织、机构,其是否诚实守信,乃是其是否能够获得其它主体的认可与认同、是否能够被其它主体接纳与受到尊重的非常重要的品格,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常识。即使在以暴力和武力威胁来维持统治者对国家的控制和人民对于国家的服从的古代社会,统治者也依然在通过种种欺骗的方法来赢得人民对其表面上诚实守信的认同,以期实现长治久安。在现代社会,政府在其行政行为和行政活动中,是否诚实、是否守信——不仅仅是一时一事的诚实和一时一事的守信,而是自始至终在法律规定应该告知公民的所有事情上都诚实守信——是政府是否具有公民认可和认同并受到公民尊重的最为重要的道德品质。法治政府的诚实守信,最为重要的标志就是政府自觉地守法,政府由于其自觉地、一以贯之地遵守法律而在公民的心中所建立起来的诚实守信的人格形象乃是一种制度性的诚实守信形象,这种形象所获得的公民的自觉认可、认同与尊重,也是最为长久和稳定的。所以,政府自觉守法,绝对是政府诚实守信的最重要的表现。其一般的体现,在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规定为:“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考虑,政府及其部门故意隐瞒或歪曲客观事实、虚构或捏造事实,不仅仅是政府不诚实守信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情况是政府及其领导人或者官员自身自我贬损其诚实守信的道德人格与品质,也是在离间自己和人民、损害政府及其官员在人民心目中的道德形象与社会形象,造成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利益与感情对立,其社会后果极其严重。由于政府守法与否、诚实守信与否,对于公民而言具有非常重要而直接的示范效应,因此,政府是否诚实守信遵守法律,直接关系到公民是否自觉地诚实守信与遵守法律,当然也就直接关系到我国法治政府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否能够建立起来。(吉化集团松花江污染事件、安徽的劣质奶粉事件、辽宁的劣质豆浆事件、齐齐哈尔的劣质注射针剂药品事件、山西等省一再发生的煤矿矿难事件等) 第

六、权责统一。政府所拥有的通过从事行政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权力即行政权,也就是政府及其部门因为表面上居于所有的公民、法人或者一般社会团体之上的社会政治地位而对他人、对社会资源配置进行特殊影响、控制和支配的力量,同时又是基于这种地位而对整个社会进行日常管理的权力,这种因政府及其部门的“职位”而生的“权力”就是政府的“职权”。但同时,在现代社会,这种“职权”本身就是由宪法和法律来赋予的,于是,一方面政府及其部门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是其不可推脱的法定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政府及其部门在行使其“职权”即对社会、经济、文化等事务进行管理,必须依照法律的实体规定和程序规定进行,政府及其部门不履行相应的法定义务、违法地去“执法”、滥用这种权力,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给他人造成损失的必须承担行政赔偿责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规定为:“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要由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范文网【】

四、如何坚持依法行政、进行法治政府建设 在我国推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一项相当重要、艰巨而长期的工作,绝对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在我国现实背景之下和已有的历史沉淀之中来进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的目标、核心内容,以及在具体操作中的具有方向性的具体措施,对于我国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实质目标 说到底,我国推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工作,既是我国在历史与现实的共同作用之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一种当然的逻辑延展,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全球化背景之下顺应世界范围的民主、法治和宪政发展的强大洪流而自主地进行的一种制度实践的调适,这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审时度事、理性应对时代的巨大变迁的有效方略。其实质性的目标,在我看来,主要体现为: 第

一、制度化地推进并充分保障我国政府(国家)治理方式的变革。当今世界,是一个人们思想高度活跃、理论和制度创新特别显著的世界,在社会治理或者说在社会的调控方面,联合国在全球范围内也一再强调了社会与政府治理的方式的变革或者说革命,也就是所谓的“治道变革”。这个变革过程实际上早就开始了而可能永远也不会结束,其基本的变革方式与主题实际上就是从单纯的以政治统治为核心的社会“统治”到社会或者国家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的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再到体现出了作为构成社会之主体的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指向以及在自治基础上对于社会的以社会民众为主体的“治理”,再到体现了社会整体的以人的独立自主为最大的价值取向的、以法律为核心而展开的规则化的、制度化的“善治”。可以说,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所寻求的也就是在一个国家或者社会中的、通过法律这种特殊的制度化的方式而实现广泛的“善治”的过程和努力。 第

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的治国方略,而法治显然并不是、也不能是仅仅只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的,而是要全方位地立体型地全面体现在我国社会生活的所有层面和所有领域的。在我国政府对于日常行政事务的处置中全面地引进法制和实行法治,也就是全面推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实际也就是从一个侧面即政府事务的法制化与法治实践的角度,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一种有力的推动。

(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核心内容 从人类政治文明和法律文明的基本共识出发来考虑,任何特殊的民主、法治和宪政制度的共同实质与目的指向都不能不具有并体现出某些共同性的因素。我认为,这些共同性的因素也构成了我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最核心的内容。这就是: 第

一、充分保障我国公民的权利。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乃是民主社会中的任何政府都必须承担并着力加以完成的重大的现实任务。政府对于公民权利的保障,体现为我国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过程中我们的各级政府不仅必须高度尊重并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而且,政府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保障还必须是“平等”的、“一视同仁”的给予尊重和保障。政府对公民“权利”的平等的尊重和保障的义务和责任的存在在“私法”领域自不待言,其在“公法”领域的存在同样不可置疑,这是现代社会民主、法治、宪政之原则与制度的基础性观念共识。正如日本法学家川岛武宜先生所言:“所谓公法是‘法’,并不仅仅是因为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以第几条的形式被写进成文法。国家和人民的关系,自不待言是以国家的权力作为媒介的关系。但是,如果这种关系只是作为‘直接的’权力关系来表现的话,‘公法’关系,恐怕只能是‘权力’关系。在真正意义上的公法关系中,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而是作为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存在。因此,国家对人民的要求并不是靠权力而是靠‘权利’,同时人民对国家也具有‘权利’即‘自由’,这一点不仅在条文上而且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国家对人民的义务也是主体人对主体人的义务,国家对人民负有义务这一点也不仅是在条文上的,而且必须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来保证。这么说是因为,所谓权利,是人和人之间力量上的紧张关系,是相互抑制的关系。因此正确意义上的‘公法’,理所当然地要受私法同化。只有这种事实存在,国家同人民之间的权力及其强制关系才能作为非单纯权力关系的独立法律关系而得到稳定。换句话说,这里需要两种同样的自觉的规范意识存在,即对于人民方面来说,它具有从国家权力这种‘外来的强制’中独立出来的自觉遵守规范的意识;对国家方面来说它具有对自己权力的抑制意识,之所以遵守只是单纯地因为它是由法律规定的。”([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中译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3页。) 第

二、合理限制政府权力。早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启蒙思想家就已经深刻地洞见到了国家权力的扩张本性,并因而提出了用法律限制国家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从而防止国家权力的腐败的真知灼见。阿克顿勋爵指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中译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86页。),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也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54页。)所以,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信奉启蒙思想家的政治思想的那些政治家们,在具体的宪政与政治法律制度设计中,都遵循权力限制的原理创造性地建构了各种具有本国历史与文化特色的权力制约与权力制衡的政治法律制度,为人类政治法律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在当前国际与国内现实背景之下进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必须充分吸收这些政治文明的成果,我国各级政府必须以高度理性的方式来对待并行使权力,必须深刻理解公权力的内在扩张性质,理智地认同对公权力进行限制和约束的必要性,并自觉地遵守法律为公权力所划定的界限、遵守法律对公权力及其行使所赋加的约束条件。正如弗朗西斯•西阶尔斯特德所言,“法治是要约束国家的权力”。(弗朗西斯•西阶尔斯特德:《民主与法治:关于追求良好政府过程中的矛盾的一些历史经验》,载[美]埃尔斯特、[挪]斯莱格斯塔德编:《宪政与民主:理性与社会变迁研究》(中译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52页。)杰弗里•赖曼就宪法与国家权力的关系谈到,宪法“是一系列对国家权力之行使的限制,因此在这些限度内行使权力是合法的,而超出这些限度来行使权力则是非法的。”(杰弗里•赖曼:《宪法、权利和正当性的条件》,载[美]阿兰•s•罗森鲍姆编:《宪政的哲学之维》(中译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77页。)对政府的权力及其行使予以法律限制,旨在使政府的行为保持恒常的理性,使这种公权力行使行为及其结果可以为人们所预期。事实上,在法治的观念和制度框架当中,以法律限制公权力的范围及其行使始终是问题的核心,政府是否认同于这种限制并依照这种限制而行为乃是其是否具有且能否维持其合法性的关键,恰如哈格托所言:“大多数形式的法治概念被说成是导致一种受限制的政府形象。一个政府只有在它认识到有些事情是它不能做的时候才是合法的政府。……与此同时,关于法治的概念已经提出一个政府必须通过它与外部的标准和规范相适应来证明它的合法性。”(转引自斯蒂芬•l•埃尔金:《宪政主义的继承者》,载[美]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编:《新宪政论》(中译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56页。)

(三)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方向性具体措施 当然,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在我国是一个崭新的事业,尽管我们有世界上其它的法治发达国家的经验作为参照,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而又相当缺乏民主、法治和宪政传统的国家而言,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始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此,我仅提出如下具体的方向性措施: 第

一、全面提高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现代法律意识构成了一个充分社会化的人的精神存在的主要部分,也是一个合格的现代社会中的主体或者公民的核心元素。英国著名的现代化问题研究专家英格尔斯就曾经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现代化,尽管都必然要涉及到相应的制度的现代化,但实际上最为关键和核心的乃是其社会主体也就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又不在于外在的物质性的与显性因素的所谓现代化而恰恰在于人的内在的精神也就是人的意识的现代化。在我国进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工作,最关键的方面实际上也是我国广大社会主体尤其是我国政府官员的法律意识的全面提高和长期巩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始终坚持不懈地重点对我国政府官员进行长期的法制宣传教育。 第

二、改善政府立法工作。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当然必须把立法工作作为非常重要的和前提性的基础工作来对待,国务院2004年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在第六部分“提高制度建设质量”中对于政府立法工作给予了特别重要的操作性的规定,这是我国各级政府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中必须切实加以落实的。但同时,我认为,目前我国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中实际存在着另外一些需要特别加以警惕甚至纠正的错误认识,那就是一方面唯立法论,什么事情似乎只要 “立法”了就是把问题解决了,不注重所立法的实际应用和适用;另一方面是在政府立法工作中特别强调立法的数量而不太注重立法质量,虽然政府也有法律顾问团或者立法咨询委员会之类的机构,但政府立法对于法律顾问和咨询委员的意见并没有很好地吸收,多数时候只是作为一种点缀和陪衬;再一个方面就是我国很多地方政府立法存在非常严重的地方本位主义和部门本位主义的狭隘利益关切和考量,这也严重损害了政府立法的严肃性、统一性和质量。这是我们今后在推行和落实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中需要花大力气特别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

三、严格依法办事原则。事实上,政府是否依法行政,最为直接的和现实的标志就是,在具有既定的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度和章程的情况下,政府及其部门尤其是政府及其部门的主要行政首长也就是所谓的政府一把手能不能率先垂范、在其所管辖和直接督办的行政事务上,遵章守纪,严格依照既定的法度行事。严格依照既定的法度办事,可以有效地最大限度地排除各种人情关系的影响,不仅对于政府在一般黎民百姓心中的良好的形象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在政府工作的各级干部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保护的渠道,对于加强我国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清正廉洁,对于纯洁和加强我国政府的干部队伍建设尤其重要。 第

四、加强程序保障。在法治的背景当中,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的事业中,合理的法律程序(也就是所谓的“正当程序”)具有多方面的超过实体法律规定及其具体法律结果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来认识: 首先,合理的法律程序使宪政制度和法治所追求的限制公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与自由的目标更有保障。宪政是一种通过对社会公共权力的运作设定既定框架与限制条件,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的重心恰好在于程序规则和制度的设计,即为社会公共权力的运作设定合理的法律程序,一方面防止社会公共权力的恣意扩张及非法专横行使;另一方面又为社会公共权力的正当行使提供基本的保障,也就是排除权力正当行使的各种障碍;在此基础上,同时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提供以程序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化保障。 再次,合理的法律程序不仅可以充分保障实体法律规定的现实实现,而且,通过合理的法律程序而获得程序正义的同时,也使实体正义或者实质正义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谷口安平教授认为:“实现实体法内容的方法归根结底是由程序法所规定的诉讼过程,实际上程序法对这个过程进行的调整结果总会归结到实体法上去。换言之,诉讼的实际结果由于诉讼程序或具体过程的差异可以有极大的不同。”在这里,谷口安平教授进一步介绍了日本东京大学兼子一教授的观点,即:“程序法并不是助法,而是具有实体内容形成作用的法的重要领域。实体法上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如果不经过具体的判决就只不过是一种主张或‘权利义务的假象’,只是在一定程序过程产生出来的确定性判决中,权利义务才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体化或实定化。”([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译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合理的法律程序是,而且也应当是,所有的法律制度建构的基础。 最后,合理的法律程序更有利于消解社会矛盾,更有利于防止或者合理地、和平地解决社会冲突与社会纠纷,从而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与法律秩序。可以说,健全的法律程序具有社会安全阀的功能,社会矛盾一旦进入法律程序,就会因程序的各个环节的逐一展开而逐渐得到“冷却”和“降温”,矛盾各方的怨气和怒气也得以释放,从而在降低其本身的内在压力的同时也减少了其爆发而对社会可能造成的破坏与危害。 第

五、信息公开与政府诚信。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最为重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要使我国各级政府真正获得我国人民群众的真心的拥护和支持,使我国人民群众对于我国的政府真正具有信任感和亲切感,从而真正地从内心真诚地相信我们的各级政府,也就是要通过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而使我国各级政府在老百姓心中具有诚信。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国各级政府就必须诚实地面对他所管辖之下的所有的人民群众,就要通过法律制度的保障来使政府尽可能公开法律规定应该公开的全部信息,使人民群众随时能够通过正常的畅通的合法渠道及时获知其所感兴趣的相关信息(知情权与了解权);同时,政府的一切行政活动和行为也必须按照既定的法律规定来展开,使人民群众完全能够通过对于相关的既定规则与制度来预测其具体活动和行为以及相应的法律后果;政府活动和行为对于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造成各种财产和人身方面的损失的,政府也能够及时地按照既定的法律确定的制度的标准给予切实的、公正的充分补偿。 第

六、强化权力制约、权力监督。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并不是要建立全能的、无所不包而无所不能的大政府,而是要建设一个权责明确、高效精干的以既定的法律制度为行事准则的负责任的政府。这样的政府首先是一个以既定的法律来制度化地制约自身行政权力的政府,同时又是一个以既定的制度对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加以监督的政府。在以前对于法治建设中的法律监督的认识和理解中,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理论与实践误区或者说错误的认识和观念,那就是把人民群众的日常行为也毫无例外地纳入法律监督的范围之内。这实际上是非常错误的。在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过程中,实际上绝对不是要用法律法规等制度来“治民”管老百姓,而恰恰是要用法律法规等制度来“治官”的。所以,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最现实而直接的努力必须首先落实到强化对于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权力的制约和对于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权力及其运作的常规法律监督方面。 第

七、实事求是,逐步推进,坚决杜绝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大跃进”、“攀比”和“浮夸风”。在我国所处的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之下,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任务确实已经非常紧迫而刻不容缓了,任务也相当地艰巨。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我们这样一个国情复杂、封建传统根深蒂固的国家,实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所以,我们必须充分照顾到我国的现实国情,走渐进发展的道路。国务院2004年3月22日发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第3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目标”做出了这样的规定:“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经过十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并提出了具体的一些目标。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明确规定时间限度的做法,毫无疑问乃是一种法治“大跃进”和法治“浮夸风”的表现。这种情况对于我们真正实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治国方略是绝对有害无益的,必须加以纠正。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

第8篇:浅谈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法治国家,要求社会是法治社会,政府是法治政府。法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是社会公正和人民权利、自由的保障,是生产力发展所决定并服务于生产力的上层建筑。法治政府应是运用法的规范,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服务政府。政府如果为管理而管理,滥用公共权力,无限制地扩大对社会和市场的规制范围,就会侵蚀、践踏公民的权利,窒息社会和市场主体的活力,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起不到推进市场经济建立的作用,而且会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崩溃。“无法律即无行政。”依法治国,关键在于依法行政,只有依法行政,才能用法律、法规约束政府的权力,在政府和社会之间设置合理的边界,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政府。

一、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义

依法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组织、职权以及行政管理活动的原则、制度、程序、方式等各个方面,都由宪法、法规及其行政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照规定,设置机构、划分行使职权、配备人员,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概括地说,也就是指国家行政要贯彻法治原则,行政行为于法有据,依法办事。它是法治国家政府行使权力所普遍遵循的基本准则,其重心和实质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是依法治权而非治事。

依法行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表现为国家行政主体必须依法产生,必须在法定范围内实施行政行为,严格执行行政法律规范,依法进行内部的管理和运行;行政行为必须遵循法定程序;行政主体应当

1 依法受到监督,必须做到处罚有据和禁止有据。行政机关真正做到不惟权,不惟上,只惟法;消除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粗暴执法、随意处罚等腐败现象;建立内部监督和自我约束机制,依照行政程序保障公民权利,防止违法行政,促进效率的提高,在观念、组织、人员、职权等各个方面从人治行政到法治行政的转变。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和重点。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强调国家行政管理必须法制化,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调“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的权利,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由于政府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因而国家走向法治的前提是政府首先守法,实现法治国家首先要实现政府法治。在整个政府权力中,行政权具有广泛性、主动性、强制性、裁量性,以及行政机关与每个公民、法人和组织最经常、最密切的接触,使监督和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权成为治权治官的重点,依法行政也成为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

二、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行政机关滥用权力,超越权限和职责范围,用政策取代法律、对抗法律,无原则地规避法律。

(二)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不健全,权力与利益挂钩、与责任脱钩。行政权力的设定、行使不符合法治原则和具体要求,缺乏责任追究制度。有利益的争着管,没有好处的避而不及,因人设职,重复设 2 职,授权失误,用人失察现象严重,而监督不力的情形困扰着监督职能的发挥。

(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不高。许多行政领导做出重大决策和决定少问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官本位”意识严重,重审批,轻服务,重权力,轻责任,而且习惯采用行政命令进行粗暴的管理,直接决定各种经济活动。工作人员办事拖拉,效率低下,“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普遍存在。

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源,除了行政管理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制度反映客观规律不够,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够健全外,还有政府机关行政管理的依据、权限模糊不清、职责不明;行使权力不规范;行政监督不力和工作人员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等诸多原因。我国现有的条法规则中,模糊性的规定和细则较多,给政府行政留下了大量的自由裁量空间。行政管理人员基于个人或者小团体的利益,违背或者偏离了法律、法规的目的和原则,不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行政机关自己制定的权力由自己行使,约束性很差过于强大的行政权力没有比较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原有的监督又未能实施到位。而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受旧思想、旧体制的影响,认为政府就是行使权力、管理社会、约束相对人的行为,把行使权力当作政府唯一的存在方式,忘记了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甚至轻视法律的作用,在处理法律和权力的相互关系时,不是法律支配权力,而是权力支配法律,把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

三、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立足当前,关乎长远的全局性和系统性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在加快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依法治官,依法治权作为重点,把保护公民权利作为核心,把法律制度作为基础和保障,从思想到行动,推动依法行政的进程。

(一)遵循法律规范,行使行政权力

依法行政,是对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行政机关的权力来自法律,行政行为应当遵守法律,行政违法必须承担责任。凡法律没有授予的,行政机关就不得为之,法律禁止的,当然更不得为之,否则就是越权。行政机关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必须依据法律,否则,依法行政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1、依据法律的授权和规定,严格执法。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关键环节,是对决策和立法的执行。执法过程中要依法保障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权益,防止发生违法行使权力,侵犯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以最少的剥夺权利或设定最少义务的方式达到行政执行的目的。

2.健全程序,规范行政行为。行政程序是规范行政权行使过程的程序,是行政机关正确行使权力的保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养成按法定程序办事的习惯,作出行政决定要符合法定程序,执法行为要遵守法定程序。

3.行政活动中做到权责相统一。权力和责任的一致性是权力的基本特征,有权必有责,违法要追究,侵权要赔偿。要按照“谁决策、谁负 4 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与决策责任相统一。行政机关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行动履行职责,不能失职、渎职。

(二)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权力不受制约和监督,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建立法治政府,必须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如果缺乏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的约束,就会助长其行政活动的随意性,公民的权利就会被这种随意性的行政活动践踏和侵害。“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三)加强对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法治观念的培养和教育,努力提高其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是依法行政的主体,是一切行政活动的最终实施者。他们自觉依法行使权力是建设法治政府走向良性循环的根本,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依法行政的进程。因为,再完善的制度也会被观念的错位和水平低下所扭曲,甚至使制度失去意义,所以,必须重视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观念和能力。

强化依法行政观念,首先,要正确认识依法行政的本质,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对国家法律负责,严格依据法律行使行政权。其次,要实现三个转变:在人民和政府关系的认识上,注重向公民权利和政府责任转变;在法治理念上,注重向依法规范和制约行政权转变;在责任意识上,注重向强化政府责任转变。第三,必须牢牢掌握依法行政的原则,包括法律优先原则、程序公开原则、权力监督原则和法律救济原则,真正使行政权置于法律之下,法大于权,法律支配权力成为每一个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高度共识。

5 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要加大对机关工作人员的培养力度,要组织学习宪法、法律、法规和规章,学习通用法律知识以及本职工作有关的专门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专业素质。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健全考核评议和奖惩制度,强化队伍管理,严格要求按原则办事,从各个方面推动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自觉依照法律处理问题,善于运用法律解决矛盾,以公平、正义捍卫法律的尊严。

总之,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任重道远,意义重大。政府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总结依法行政的实践经验,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贯彻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治理方式的彻底转变,既规范和约束权力,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又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韩非子有句名言: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只要每一位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真正成为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的强有力的“奉法者”,就一定能够建立起一个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

第9篇: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镇贯彻落实依法行政工作部署,以依法行政、规范执法,铸造新型行政执法队伍为目标,认真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着力抓好各级班子建设和执法队伍建设,注重建立完善执法配套制度,加强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努力提升执法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我镇依法行政工作总结如下:

一、 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依法行政奠定组织基础。

年初,镇党委、政府及时召开镇法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将依法行政工作纳入了目标管理考核和机关干部考核,并落实了工作经费,激发了干部主动学法、约束并规范自己行为、依法行政的工作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干部职工依法行政水平,并切实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 。

二、宣传教育先行,抓好依法行政的宣传工作。

坚持全方位多形式宣传,营造良好的教育宣传氛围。 一是开展执法宣传月活动。在主要街道、路口悬挂宣传横幅,向广大群众散发宣传手册,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000多份,接受群众咨询1000多人次。使执法宣传工作达到了一定的细化和广度。二是开辟宣传专栏。要求各村每月刊出一期依法行政板报,以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三是组织各类互动宣传。镇人大在村成立代表之表,为群众向人大代表反映问题、献计献策设置平台。并在镇设立投诉电话和投诉信箱,办理群众投诉、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均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教育、沟通和互动效果。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依法行政的综合素质。

执法人员队伍建设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坚持依法行政,铸造新型行政执法机关,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执法队伍是首要前提。一是把好培训关。首先在班子成员中开展带头学,今年共开展了5次法制学习,对宪法修正案、物权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

进行了系统学习,机关干部每人完成公务员学法作业本;同时,我们定期对我镇各行政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行政执法知识培训,内容主要有:强化纪律严明、令行禁止的作风;学习上级文件、规章制度和执法手册,贯彻依法行政理念和原则;进行“五法”学习;组织与执法七大职能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执法业务培训,掌握执法技能和技巧;学习国家公务员常识,提升公务员素质。通过严格学习,努力铸造一支政治强、思想好、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廉洁高效的执法队伍。

四、开展分线治理,全面推进,促进依法治镇工作向纵深发展。

依法治镇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宽、政策性强。我镇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各尽其责、各尽其职,广泛开展了分线治理,形成了齐抓依法治镇的局面。依法治镇工作,调动了全镇各村、各单位依法行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部门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了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水平,形成了全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化依法治镇工作格局,实现了治理保稳定,治理求发展的目标。

五、完善行政监督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

我镇为了进一步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了矛盾调解机制,成立了镇平安工作中心。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坚持定期排查和重点排查相结合,及时处理和化解矛盾,确保社会政治稳定。特别是我镇独创的“村企结对、共创平安”活动,已实现连续三年刑事案件下降的成效,获得了市政法委的高度肯定,并作为全市典型作推广。各村均建立了调解委员会,明确了调解员,积极开展调解工作。在工作中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调处,防止激化”的原则,遵循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全年,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3件,成功60件,充分发挥了调解、综治工作在稳定工作中的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密切了干群关系,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六、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了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我镇建立健全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督促检查考评机制、综治领导责任机制、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了龙浔镇政府网站,发布政府重大事件,方便群众了解政府工作;进一步规范了财政管理,实行政务、村务公开,在招商引资、项目投资等一系列重大事务上,我镇无一起因不依法办事,而造成违规、违纪现象发生。各村、各单位的各项工作制度、职责全部上墙,对外公布,在便民的同时接受群众监督。

加强政府法律咨询工作,建立法律咨询论证制度。一年来,对涉及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以及与社会公共利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在注重广泛听取社会意见同时,还必须进行法律咨询论证,使政府决策建立在民主科学依法基础上。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了重大决策集体讨论研究的制度。在全镇广大党员、干部中提出了“勤学习、严纪律、树形象 ”的工作要求,倡导机关干部勤奋学习理论,尊重法律,维护法制权威,积极规范自己的行为,树立国家公务员的良好形象,不断提高干部业务素质和法律素质,从而全面推进了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上一篇:资料员专业知识练习题下一篇:三年财务报表分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