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报告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报告(精选8篇)

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报告 篇1

一、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它所包括的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其相应的活动场所等,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主权的有力象征。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2003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启动实施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计划到2020年,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基本实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和原则,对保护工作的任务、目标、要求和措施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05年6月,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同年12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了有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机制。国家设立了由文化部牵头、九个部委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文化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省区市及所属的地市县也纷纷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统一协调和领导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陕西省还建立了由59人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保护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为切实摸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2005年6月,文化部部署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区、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截至我们调研时,陕西全省已有100个县开展了普查工作,占93.5%,已有1.6万名传承人登记在册。截至2008年5月底,广西14个地级市中桂林、柳州已基本完成普查工作,其他12个市正在进行之中。

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十个门类共518个项目,涉及758个申报地区或单位。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又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以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2006年10月,文化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在此基础上,全国各省区市也都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逐步形成,初步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陕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51项,入选第一批省级名录的有145项,全省10个地市均已建立了名录体系,目前共有市级名录项目395项。该省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县级名录的建立。广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8项,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名录的有58项,第二批自治区级名录55项已完成公示程序。与此同时,全区14个市已有13个建立了市级名录,共入选289项。全区109个县(市、区)中,已有62个县建立了县级名录,共入选515项。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2007年6月5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1月26日,又公布了第二批551名代表性传承人,这两批传承人涵盖了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五大类。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工作制度化,文化部又制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讨论稿),对国家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权利、义务和资助等作出明确规定。一些地方政府也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工作非常重视,不少省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已有31人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并已评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67人,涵盖8个大类、113个项目。该省文化厅制定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并通过为代表性传承人颁发证书、发放生活补助、安排授课带徒、展演和展示其优秀作品等方法,鼓励支持传承人开展各种传习活动。广西已有11人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评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0名,通过为传承人颁发证书、举办培训班、发放传承资助经费等方法,保护传承人,对其开展传习活动给予支持和一定的保障。

二、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方

在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我国政府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不仅坚持正确的保护原则和保护理念,而且注重在实践中摸索规律、积累经验,初步探索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成效显著的保护方式。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应该实施整体性、综合性的保护方式,其中活态传承是核心,使之与当代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就是我们实施保护的主要原则。除此,以文字和影像的方式、以博物馆的方式或作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都是辅助的方式,而且这些方式都应以不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按照自身自然演变规律发展为前提。目前保护方式主要有:

1.活态整体性保护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为了使民间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下来,就必须重视与其紧密相依的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要使活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原始自然状态是不太可能的,但在一个局部的特殊环境中,采取相应措施,使原生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较长时间,则完全可能。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村),既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设立屏障,又能将民族文化遗产的真实状态保存在其所属的环境之中,使之成为“活文化”。

文化生态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活态整体性保护的新阶段。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历史街区与村镇、传统民居及历史遗迹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依相存,并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2007年6月9日,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全国不少地区正在根据当地的地域特点,积极探索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方式方法。如安徽省和黄山市立足于历史悠久的徽州文化,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常重视,正积极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编制了《关于建立国家级生态保护区的报告书》;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了《中国红水河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四川省制定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规划纲要》。有关《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与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已由文化部起草完成,正交由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修改完善后将出台。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尝试,要做好这项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积累经验。文化部实施的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做法,将有效推动这项工作顺利开展。

2.生产性保护

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福当代,是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对于那些已经失去生存条件的文化形式,可采用收入博物馆的方法加以保存;但对于那些仍然具有生命力,又有开发潜质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则可以进行合理开发,以生产性的方式加以保护,这既有利于它们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又能体现其价值。

在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中,一些地区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旅游节、工艺品展销会、民间歌舞比赛、开展集中宣传展示活动等,使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资源,获取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一些地区有效地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已经形成了本地区亮丽的文化名片。如山东的“潍坊国际风筝节”、四川的“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河北的“吴桥杂技艺术节”等等。本次调研的广西南宁市,积极开发和利用民歌艺术,自1999年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来,壮族民歌就打出了“国际牌”——在海内外“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促商”,为南宁市的对外开放、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以2007年为例,民歌节通过市场运作,仅节庆本身总收入就达近3000万元;节庆期间接待游客48.97万人次,全市宾馆饭店出租率达81.44%,旅游收入32008.63万元;签订投资项目102个,签订内外贸易合同873份。“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不仅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而且拉动了南宁市经济的发展。

3.记录式保护

在全国各省区市统一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工作人员运用录音、录像及亲笔记录等方式,记载民间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声音、表演或技艺、生产过程,获取真实可靠的图像、实物、文本记录及其他第一手资料,然后再整理分类,建立档案、资料库,进而利用多媒体、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建立数据库等,以便永久保存,并逐步做到资源共享。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河南郑州大学建立了中原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北京、浙江、湖南等地以口头文学转换成卡通片的方式进行保护。又如本次调研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在筹建“广西民族文化网”网站。南宁市在普查工作中已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5个,实物征集63个,拍摄图片5000余张,制作光碟200余张,录音资料和录像资料均达180个小时,涉及的门类丰富、内容多样。为了保存和利用好这些第一手资料,南宁市依托南宁文化信息网,在全区率先开设了“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网页。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打开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分布电子地图,并能获取相关的资料信息。

在抢救挖掘、记录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许多省区市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编辑成文本,出版了一批相关书籍。如陕西有《陕北民歌大全》、《陕北民俗舞蹈史话》、《陕北民间舞蹈实录》《榆林小曲集》等,广西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彩调艺术资料大全》、《刘三姐传世山歌》、《毛南族民歌》、《仫佬族风情》、《平果嘹歌》(五集)等。

4.博物馆收藏与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实物和物质载体,如民间美术中的绘画、雕塑、手工艺品;民间戏曲中的剧本曲谱、乐器、戏服、古戏台等。每一件实物和载体,都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为了将这些稀少而又珍贵的实物进行分类收藏、展示和研究,就有必要建立博物馆。如今,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省、市、县大都设立了博物馆,负责本地区文化遗产的收藏、展示、研究和鉴别。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内,还邀请民间艺术大师或优秀传承人现场献艺。在陕西调研中,我们就参观了多处民俗艺术博物馆或专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在榆林的星元图书馆参观了榆林剪纸展览;在延安的民间工艺展和民间艺术陈列馆,欣赏到了延安地区的剪纸、手绣品、布贴画、年画、糜贴画等;在西安市参观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内珍藏着33600余件(套)民俗瑰宝,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民用器具、历代名人字画墨宝图照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关中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劳作、生活、艺术、审美、习俗和风情。

三、迫在眉睫,保护与传承工作亟待加强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也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随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农耕文明正在迅速瓦解,传统的民间文化已逐渐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强势文化强力扩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商业行为的侵蚀等,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构成了严重威胁。剪纸、年画、皮影、傩戏等民间艺术随着它们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日渐式微;陕北道情、陕北说书等一大批稀有的民间剧种和表演形式正在衰落或被同化;一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正在消亡、变异;无数珍稀罕见的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器物有的正在毁灭,有的已流失海外;过去搜集整理的图文资料、音像资料也急需“再度抢救”。这一切都告诉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亟待加强。

1.提高文化自觉,端正思想认识

在此次和其他调研中,我们都深切地感受到,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这几年虽然有了良好的开端,但各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少数地区保护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普查工作尚未全面展开,工作推进缓慢、滞后。这些问题源于一些部门和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认识上还存在着种种误区。例如,有些人重申报而轻保护、重开发而轻管理,把“申遗”的成功当做目的,当做“政绩”,而成功之后该做什么,他们就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了;有些人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软任务”,视经济建设为“硬任务”,认为抓后者能够显示“政绩”,而抓前者则很难有成绩,因而工作上不重视,经费上不支持;还有一些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不过是“一阵风”,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过去,因而得过且过,采取应付态度;如此等等。这对于保护工作是极为不利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文化现象,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对此,我们应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认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珍爱、尊重祖先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对处于弱势地位且脆弱无比的非物质文化,应该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抢救与保护,使之再现生机与活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2.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保护工作基础

机构和队伍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虽然我国绝大部分省区市均已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等,但基层组织机构仍很薄弱,相当一部分市县级保护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或健全,许多地方尚没有专门工作人员,保护力量明显不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此外,不少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还不能适应保护工作的需要。

要有效、有序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机构和队伍不可缺少。只有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分级负责,层层落实,才能使这项工作正常开展;只有拥有一大批具有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的从业人员,保护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据调查,在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方面,有些地区已经走在了前面,如浙江、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都已先后举办两期以上骨干培训班,培训了一批工作骨干,有力地推动了此项工作的开展。

3.以人为本,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

以人为本,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十分脆弱,传承人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一是普遍“高龄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大部分年龄都在60岁以上,且不少体弱多病。二是后继乏人。由于许多传统技艺难度高、强度大、耗时多、收入低,很少有人愿意学,不少民间艺术大师面临无弟子或弟子太少的尴尬境地。如本次调研的国家级保护项目壮族布洛陀的第七代唯一传承人黄达佳,目前仅有一个五十多岁的徒弟;环江毛南族花竹帽编织工艺也仅存一位老艺人,门下只有一位接班人。三是缺乏基本保障。传承人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长期以来,他们的艺术创造得不到社会应有的承认与回报,生活困难,工作条件艰苦。如果政府不能给予他们有力的扶持和资助,仅靠“热爱”维系的创作活动肯定是难以长久的。

4.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报告 篇2

目前,虽然已有不少学者对周口文化(包括越调、太康道情、淮阳泥狗等)进行关注和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其缺乏系统性,缺乏大文化、大背景的思考和关怀,更没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因此,本课题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弥补上述之不足。其一,从宏观来说,本课题将对周口音乐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研究和关照;从微观上来说,也会对重要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个案调查和分析。其二,从文化学、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注重对周口包括民俗在内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解读和阐释。其三,对人们忽略的民间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采风、记录、录音、录像,真实记写人类生活变迁史、思想史、文化史。

二、周口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

河南周口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就单以音乐类而言就包含了三大方面:歌舞类、戏曲艺术类和民间器乐类。

1、周口歌舞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

目前仅从收集整理的资料显示歌舞类艺术包括:1.民歌、小调:项城肘歌等;2.民间乐舞:回族文狮舞、项城惠民舞蹈、淮阳“担经挑”等;3.传统舞蹈:沈丘县扑蛾舞等。与中国古代的祭祀、祭祖、娱神、求福、求平安等是分不开的,艺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下面笔者以原生态民间巫舞淮阳“担经挑”为示例简单阐述歌舞类艺术。

“担经挑”是流传于周口淮阳地区的一种原生态民间巫舞,是古代延续下来的中国最早的祭祀舞蹈,目前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一。相传是由远古时期原始巫舞“龙花会”流传下来。

近年来,这一种舞蹈在保留民间祭祀、祈福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比如舞者的人数、唱词、舞步等。对于原生态民间巫舞“担经挑”的保护和继承,需要走好两步路:一是学习传统,二是除了保留原风格,还需要创新,运用当今时尚的元素进行包装与整理,才能让更多的人由了解变为喜欢,进而愿意身体力行地去参与与研究,才能将发展的瓶颈完全打开。

2、周口戏曲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

周口戏曲艺术,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目前仅从收集整理的资料显示,周口三大剧种越调、太康道情和沙河调曾盛极一时,不仅名角荟萃、技艺超群,而且班社众多、剧目丰富,这是一笔有待进行科学地挖掘与整理、分析与研究的丰厚戏曲文化遗产。

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周口人民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戏曲方面,不仅历史久远,而且内涵相当丰富。如果从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以及戏楼来看,秦汉之时周口戏曲不仅已经形成,而且走上了高台进行表演。

近年来周口戏曲发展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但从历史的角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形态来看,周口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包含了更多随时代变迁而容易湮灭的文化记忆,应予珍视。

3、周口民间器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

目前仅从收集整理的资料显示,周口这一陈楚之地,在充分研究大量古代音乐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相关考古研究成果对楚国的乐器和器乐研究进行探索,对了解周口民间乐器的现状提供了依据。

楚人在乐器制造、乐队编制、器乐表演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春秋时期,楚国音乐已很发达,不仅设有乐官专门掌管音乐事务,而且乐器种类也已经比较齐全。进入战国时期,楚国乐器制作更加精美,器乐表演规模空前,音乐理论亦发展成熟。目前出土的楚国乐器不可胜数,从中体现了楚国的器乐与乐器发展在当时是很繁荣的,这种繁荣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钟鼓之乐,古琴音乐,八音乐器。

今天,站在新世纪的高度,我们应抓住机遇,重视发掘、保护、研究和利用周口丰富的戏曲资源,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使之成为建设河南民族文化强省这一宏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周口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农耕时期,从被创造开始,就服务于社会大众。音乐也源于生活,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生存危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屏障。

1、建立科学而严谨的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音乐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推动文化保护和生态建设。结合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全面抢救和保护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明确各县(市)、区的工作职责,积极开展周口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明确近几年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任务,建立周口市民间音乐文化数据库和网络服务平台。加强周口音乐类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人才的培养,扶持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2、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周口文化遗产

清楚资源的现状,是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周口市自2006年起开展了全是民间艺术普查。这一举措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全市各地音乐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数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科学健全周口音乐类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体制。

3、周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市场运作

进一步宣传发动,促进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周口市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刚刚起步,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还没有形成。各种保护机制尚待完善,保护工作存在盲点,那么这一批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将会遗失。查补缺口,寻找适合周口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研究保护者。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相信周口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将会完善。

周口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多样,根据其不同的现状特点和存在基础因素等综合考虑,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与现代高新技术相接轨。最后,最重要的一方面,加强全民素质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周口市民的保护意识。建立专家保护指导团队和补充团队专业人才。为河南周口音乐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化传承人和保护者。

四、结语

河南周口音乐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促进我省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发展转变,而且有利于促进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维护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文化交流和创新;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顾军,苑利.文化遗产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7-0873-03

The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assing Down and Protecting Beijing Olympic Cultural Legacy

MA Feng-xia1, WANG Chun-cheng2, YU Xue-ling3, PANG Nian-liang1, ZHAO Yang1

(1.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 Capital Museum, Beijing 100045, China;3. National Sports Museum,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data, expert interview,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of Olympic cultural legacy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re generally set forth and then the suggestions about passing down and protecting Olympic cultural legacy are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 on passing down and protecting 2008 Olympic cultural legac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s of government and all circles of society.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attesting and evaluating Beijing Olympic cultural legacy should be set up and The Project of Attesting and Evaluating Beijing Olympic Cultural Legacy should be systematically carried out. The relative documentary data and materials should be well collected, packed up and reserved. The regulations about the registration and protection of Olympic material and non-material cultural legacy should be set down.

Key words: Beijing Olympic Games; cultural legacy; pass down; protect

本研究是为了学习借鉴奥运会举办国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经验,认真思考如何科学地界定与评估、合理地传承与保护、有效地开发与利用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的重要问题,以期为开展这一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为实现北京对世界作出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将为北京、中国和世界留下一份独特的遗产”的庄严承诺,丰富奥林匹克文化艺术宝库作出贡献。

1 国际奥委会重视奥运文化遗产保护和相关研究

2002年IOC墨西哥全会把奥运文化遗产写进《奥林匹克宪章》,增加了涉及奥运会遗产的观念:“国际奥委会采取措施促进奥运会为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留下积极的遗产,包括对奥运会的规模和费用进行合理控制,并鼓励主办国的奥运会组委会、公共管理机构和隶属于奥林匹克运动的个人或组织据此采取行动。(《奥林匹克宪章》第2条第13款)。国际奥委会还希望确保奥运会能够为主办城市及其居民留下最为积极的场馆、基础设施、专业知识和经验方面的遗产。

另外,国际奥委会还通过组织奥运会文化遗产论坛、创建奥林匹克博物馆、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等措施,宣传、发挥奥运文化遗产的作用。国际奥委会于2002年11月14日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举行了《奥运会遗产》研讨会。在总结1984-2000年奥运会在各个领域的遗产,从体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旅游、通信和城市规划等方面阐述和探讨奥运会遗产的相关问题,以改善今后奥运会的规划和组织。之后,于2007年1月30日至2月2日在伦敦举行了《2007:关注遗产论坛》。英国伦敦、加拿大温哥华、中国北京等城市代表约300人参会。与会代表阐述了对奥运遗产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围绕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奥运会人力开发、奥运会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保护文物古迹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北京奥组委官员徐达作了题为:“北京奥运遗产——规划与进展”的陈述,阐明北京奥运遗产工作的总体思路,提出实施“绿色奥运遗产、科技奥运遗产、人文奥运遗产、奥运城市遗产”的设想。该会议对推动奥运遗产的研究和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2 国内外有关奥运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现状

2.1 国外有关奥运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展研究的情况 曾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和城市按照国际奥委会的相关规定,对奥运会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研究投入了一定精力。相关档案文本和实物分别存放到各自的档案馆和博物馆里收藏,并积极完成了向国际奥委会传承奥运文化遗产和转让奥运会知识等方面任务。同时,对奥运会后的运动场馆的使用和保护也有相应的措施予以保障,使运动场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持续性的功能。一些城市注重奥运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奥林匹克遗产1984-2000》《博物馆的文件》文集(国际奥委会,2003)、《巴塞罗那奥运会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巴塞罗那奥运世界文化论坛技术部主任Andreu Manich Bou )、《从雅典到北京两个城市的对话 传承人文奥运精神》(罗伊·巴娜吉奥多普罗,2005)、《奥林匹克荣耀中的遗产》英国国家奥林匹克协会出版(安东尼、顿,1992年)等。但是,这些有关奥运会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是从奥运会文化遗产的表义、涵义、特点、作用上的研究,而对一座城市申奥、筹备奥运会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保护和开发还没有具体的、系统的、全面的研究成果。由于各国研究体系和研究内容因国情而异,对文物概念的理解、文物的等级标准存在差异,所以,尚无参考的文本。

2.2 国内有关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状况和初步研究成果

在中国最早提出北京奥运遗产问题,为奥运会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打开了视角的是何振梁先生。他在2001年在莫斯科进行的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申办陈述中,代表中国表示:“北京的奥运会将为北京、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一份独特的遗产。” 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的评估报告的结论部分中指出:“在中国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留下独一无二的奥运遗产。”原北京市市长、北京奥组委主席刘淇说:“通过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举办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已经为体育事业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举办奥运会能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快中国的改革,这也会给中国留下一笔重要遗产。”北京奥运文化遗产问题得到了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关注。

随着奥运会的临近,我国政府对奥运文化遗产的保护给予了极大重视。在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07年政府工作主要目标里,对“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搞好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档案保护”的要求,为做好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北京奥组委针对奥运会文化遗产制定了《第29届奥运会组委会关于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期间有关文物和档案管理意见》,对此,作出了规定。重视奥运会文物的收集、管理,已建立档案资料室负责此项工作,并委托北京市文物局代为保管,妥善保护有关文物和档案。在北京奥组委的领导下,北京市政府、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体育大学等行政机关、高等院校,围绕2008年奥运会启动了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工程,分别对不同层次的各类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人员素质和能力。

近两年来,我国专家、学者也逐渐开始关注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熊晓正教授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发表了“2008年奥运“独特遗产”的研究”一文,并在中国科协、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举办的“科技奥运”专家论坛上进行了专题报告。董进霞教授则对半个世纪举办过奥运会的不同洲际的8个城市在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这些为深入开展2008年奥运文化遗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国还缺乏对2008年奥运文化遗产各方面进行纵向性的深入研究成果。特别是针对奥运文化遗产如何界定与评估、如何传承与保护、如何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教育、文化功能和多元价值,并使之转换成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以促进政治、经济、体育等诸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几乎为空白。

2.3 必须重视和加强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

北京通过申办、筹备、举办2008年奥运会所产生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奥运遗产,是对中国和世界的巨大贡献,对丰富奥林匹克文化艺术宝库,加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成为人们永久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见证,对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宣传奥林匹克思想、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推动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以及为今后其他奥运会举办城市提供学习的条件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重视收集、整理、鉴别、评估、收藏、保存、研究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 对策与建议

3.1 充分认识北京奥运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奥运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应采取各种措施,广泛动员(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深入研究,加深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教育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要利用学校和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奥运遗产知识教育,提高全民意识。

3.2 建立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认证评估体系,实施奥运遗产评估工程

科学地界定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将对高质量、科学地做好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打下基础。要认真领会国际奥委会有关奥运遗产的文件及其精神实质,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遗产体系和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文化遗产的传承的规定,全面汲取历届奥运遗产保护的经验教训。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评估体系标准进行可行性分析,建议政府制定相关的保护管理规定和具体措施,并精密地组织实施。

第一,组织实施《北京奥运会遗产认证与保护工程》,制定《北京奥运会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证、评估体系标准》,以此准确地界定其概念、主要内容范围、种类、等级标准,鉴别其历史、艺术、文化和科学价值;第二,制定《奥运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登记和保护管理办法》;第三,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现状,开展北京奥运会文化遗产普查登记;第四,《制定北京奥运会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规划方案》,科学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第五,编制《北京奥运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北京奥运会的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提供借鉴依据和科学指导;第六,按照评估标准,经专家对奥运遗产进行认真的评估后,将重要文物和档案资料纳入博物馆藏品序列和档案馆中给予保护和存放;第七,定期进行奥运会遗产保护工作的检查与监督,以保障奥运会文化遗产的完好无损。

3.3 进一步加强2008年奥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奥运遗产是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国家乃至全世界所产生的具有延续效应的财富。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奥运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一是,加强奥运会重要文献资料的保护和向国际奥委会移交奥运会相关资料的工作。按照《奥林匹克宪章》有关规定,产生的文物归国家奥委会所有,北京奥组委负有管理、保护和转交的责任。主要包括:2008年奥运会申办过程中的《申办文件及分析》、筹备、举办北京奥运会形成的《奥运会总结报告》、《奥运会总体影响研究报告》、《残奥会总体影响研究报告》、《奥运会比赛的运动成绩记录》和在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中我国领导人、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会、北京奥组委等重要官员的讲话以及奥运会赛会组织制度、举办活动经验等文献资料。实施“绿化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过程中产生的许多文化成果。如奥运会徽、会歌、吉祥物、纪念品、奖牌、奖杯、奥运会建筑景观、奥运训练、比赛场馆、文化设施和奥林匹克公园等设计方案、照片录像、实物、标志性成果。奥运会常常是使主办城市发生积极变化和基础设施发展的一个推动力。要进一步抓好奥运会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实施科技奥运工程命名,大力实施人才培训计划和奥运城市文化保护计划和绿化美化工程,打造2008年北京奥运会各类品牌。加强档案管理,并做到科学分类,以确保在2008年奥运会后,为北京、中国和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

二是,做好社会各界、民间组织、个人收藏2008年奥运会文物的积累和收集工作。在2008年奥运会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除北京奥组委等政府行为举办的活动,社会各界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也将产生的丰富的、重要的奥运文化成果和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活动方案、工作安排、领导讲话、名人签名、研究成果、专著、报刊、宣传册、照片、录象带等文献资料;生产制作的相关器具、服装、纪念品等实物;申办、举办奥运会过程中城市、单位、社区发展变迁后,建设的有关训练、比赛场馆的设计方案、各类建筑、道路拓宽、绿化美化、环境改善后前后对比的的影像资料等。为此,需要社会各界、不同阶层、民间组织、各单位、学校、社区以及个人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做好日常收集、保存工作。各单位要制定规划,作出安排,加强领导,纳入规划管理,使有关活动遗留下来的成果妥善得到保管,使文化遗产保护人人有责,成为自觉行动,为奥运文化遗产保护奉献智慧和力量。

3.4 充分发挥奥运会文化遗产的教育、文化功能和多元价值

奥运会文化遗产保护不是一项简单的、短期性的行为,而是高层次的、长久性的文化活动。发展奥林匹克文化和北京创意文化产业,是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新思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奥运会文化遗产的文化、教育作用和2008年奥运会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和多元功能,提出“大力发展奥林匹克文化和北京创意文化产业”的设想。赛后要充分利用各奥运场馆,借助政府和市场两种杠杆,发挥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最大效益,以促进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首都博物馆、国家体育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教育、文化功能,积极开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文化展示和交流活动。建立奥林匹克博物馆,按照奥运文化遗产的不同等级,妥善保管好2008年奥运会遗产。成立奥林匹克学院,进一步加强奥林匹克宣传、教育与研究,以培养更多的体育专业人才。

3.5 自觉履行知识产权保护承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遵照《奥林匹克宪章》和《举办城市合同》以及我国有关知识产权、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北京奥运会的实际情况,科学、规范地做好北京奥运会遗产的认证与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温家宝.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7.

[2] 新华社.温家宝总理强调要保护好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N].光明日报,2005.

[3] 熊晓正.对北京奥运会“独特遗产”的理解[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

[4] 董进霞.北京奥运会遗产展望:不同洲际奥运会举办国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6.

[5] 国家文物局 文物博发[2003]38号. 关于印发《近现代文物征集参考范围》和《近现代一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试行)的通知.2003.

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报告 篇4

——北京市燕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发展报告(2009年卷)

撰稿人:燕山文化馆副馆长

高雪松

2010年1月

展、保

——北京市燕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发展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对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2009年,我们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贯彻十七大精神,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燕山地区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在创新中实现保护与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注重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尊重规律、协调发展。

一、2009年燕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开展情况

2009年燕山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北京市文化局非遗处和非遗保护中心的指导下,按照燕山工委办事处和燕山文卫分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工作目标,坚持联系燕山实际开展活动,组织工作人员开展深入普查、完成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及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工作。

1、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近年来,燕山地区经过认真细致的开展普查工作,截止到2009年底,确认填表的非遗项目有65项,其中有20项进入区级普查名录。2009年我们根据燕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与特点继续深入开展普查工作,对重点项目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确定了推荐“张金龙风筝制作技艺”和“田氏阴阳八卦掌”参加第二批区级和第三批 市级名录申报工作。2009年5月,根据普查和申报工作需要,由燕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牵头,由燕山文化卫生分局副局长张炳霞带队,组织燕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人员及项目传承人赴云南考察“田氏阴阳八卦掌”的历史及传承关系。在云南当地文化部门的配合下,通过积极地寻找线索,我们找到了“田氏阴阳八卦掌” 第六代传人田富清(道号道清道人),在蒙自县活动过的文庙、武庙遗址,并且对当地知情人进行了采访,被访者回忆了田富清云游云南期间在蒙自县的一些轶事。在蒙自县新安镇文化站,还发现了1989年蒙自县武术协会主席郝安国对于“田氏阴阳八卦掌”的传承关系及田富清(道号道清道人)在蒙自县活动过的证明情况的亲笔签名记录。

此次云南考察共拍摄照片1000余幅、视频资料将近10个小时,为“田氏阴阳八卦掌”进一步的申报工作提供了大量佐证。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地区的非遗工作人员通过和当地文化部门相关从业人员的交流,并对大理、丽江、泸沽湖等地的民族文化进行实地考察,拓宽了视野,拓展了工作思路。

2、组织重点项目参加各级申报。

为顺利的完成并通过申报,燕山文化馆多次召开会议组织项目负责人、项目传承人、及资深专家,对项目进行前期论证。非遗工作人员认真仔细的准备了论证报告,并在燕山工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制作了申报片。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6月3日,燕山推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金龙风筝制作技艺”、“田氏阴阳八卦掌”,参加房山区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论证会,顺利通过论证进入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 田氏阴阳八卦掌”项目,受到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吕韶钧的肯定,并由专家组一致向市级推荐。9月3日,“田氏阴阳八卦掌”项目参加北京市向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审核工作会议。

3、重点加强业务知识培训

业务培训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面对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而且要求高、标准细、资料全的实际要求,许多项目的调查都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完成,因此积极开展对于普查员的政策法规以及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十分重要业务培训工作对普查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关系到整个普查工作的成败。2009年我们把业务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对主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普查员进行培训交流,在培训和交流中开阔眼界、开拓思路、提高能力。年初燕山文化卫生分局组织非遗工作人员及社区非遗志愿者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燕山文化馆组织非遗工作人员到房山佛子庄“二月二”民俗活动现场采风;6月份燕山文化馆和燕山摄影协会组织相关人员赴蔚县进行古民居和蔚县剪纸的考察采风。10月份,我地区派出主管非遗工作的副馆长和非遗工作人员参加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通过参加各项培训、交流、观摩活动,提升了我地区非遗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同时,我们还面对基层社区开展非遗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基础知识的培训,使社区居民对于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为我们能够更好的开展和推进燕山地区的非遗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建设。

根据非遗工作的实际需要,我地区利用各方资源,壮大队伍力量。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鼓励和吸收广大热心非遗保护的志愿者加入普查行列,聘请热心于非遗保护事业的有识之士担任普查员。发挥社区文化中心和居委会资源优势,参与普查和提供线索;

5、加强非遗档案管理

随着普查的深入开展,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2009年我们在建立纸质档案的基础上建立电子档案,把所有普查形成的文字材料全部录入电脑,对录入的数据实行电脑管理。同时建立照片档案、音像档案。对普查项目进行数码照相,全年共拍摄照片5000余幅。共完成调查项目录音、录像30小时。

6、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开展“燕山元宵灯会”大型民俗节庆活动

燕山元宵灯会自1985年开始举办,一年一次,到2009年先后举办了24届。2009年燕山元宵灯会由燕山办事处燕和山石化联合举办,主题为“辉煌中国 跃动燕山”,将传统文化活动与喜庆祖国60华诞结合起来,将富有时代气息的元素和传统灯彩艺术结合融入灯展中。在主灯区燕怡园,共有12组大型彩灯,分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标志性建筑”、“中华民族风情”三个主题。在燕怡园青年园,两条金龙威风凛凛、强健有力、气势恢宏,展示了新世纪燕山儿女驰骋向前的精神和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朝气与活力。作为燕山元宵节大家乐灯会的传统节目,2009年的书画笔会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在燕山文化馆开展,内容、形式较往年更为丰富,更加注重对于民间民族文化的传播。增加了学术交流、水墨山水画讲座、民间艺术作品展览等内容。书画笔会还邀请著名书法家和燕山书法爱好者现场挥毫泼墨,抒发对祖国灿烂历史文化、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作为京西南重要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燕山元宵灯会以传统节日“元宵节”为契机,大力弘扬民间民族文化,客观反映了不同时期燕山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以及社会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人文价值及艺术价值。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2009年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很多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对于这项工作的认识不足。伴随着燕山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企业的发展,拥有很多原住民的自然村面临着搬迁,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我们对非遗工作宣传力度不够,社会群众,及个别单位的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不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足,造成整体的保护与发展意识比较淡薄。

2、资源情况还未明了,普查任务仍然艰巨。尽管全地区共摸查出了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但这并不意味着普查工作已经完 成。目前,对项目的整理、分析、归类工作刚刚起步,对于大部分项目的普查只停留在初级阶段,评估认定和挖掘研究工作尚未全面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亟待建立,保护与发展平台也需抓紧构建。这些都是完善普查工作体系必做的事项,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3、相关保障机制未建立健全。一是经费投入机制未建立,财政投入不足且渠道单一。燕山财政2009年下拨工作经费10万元。用于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申报和宣传工作,而对于后期的保护与发展的资金还没有到位。此外,社会力量未被有效调动和发挥。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形成。二是传承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传承激励机制没有及时建立起来,使得我地区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三是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完善。我地区非遗工作办公室仅两名工作人员,并且还担负着此项工作以外的诸多其他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所急需的传承创新型人才和研究管理型人才,我们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急需建立和完善。

三、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命题日益引起越来多的人们重视的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也逐渐被社会所关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非物质文化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如何在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深远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其民族性、大众性和时代性的特质,使其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推 动先进文化的前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面对燕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探索保护与发展的对策,以下是根据当前燕山地区非遗工作的发展形势制定的规划和目标。

1、继续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组织专门力量对前期普查的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归类,建立和充实档案资料数据库,全面了解掌握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要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保护责任主体,进行有效保护;对现有珍贵、濒危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系统性的抢救保护;对濒危项目传承人和年老体弱的传承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进行抢救性的记录、整理;对那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原始资料和实物遗存,积极征集,妥善保管;对一些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广泛群众生活基础的项目,要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创新表现方式和手段,使其形成品牌。

2、制定中长期非遗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推进计划和保障措施,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规划一批重点非遗项目,对其进行分析整理,作为我地区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点申报项目。充分利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对一批确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且普查资料完备的非遗项目进行开发和保护。采取保护与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年轻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和作。把本地区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作为学校特色课程资源编入教材,强化对少年儿童的历史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3、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唤醒全社会对保护工作的自觉意识。在文化遗产日用宣传标语、大屏幕、报纸等手段进行宣传;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讲座;举办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览,举办全地区传统手工艺项目展示;建立建全燕山地区民间艺人艺术档案。在各项民俗节日当中举办活动、引导群众加强对于民间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针对青少年开展符合青年学生的活动项目;制定《燕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丛书》的编纂计划,力求融知识性、通俗性、权威性、普及性于一体,系统全面地反映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成果,弘扬燕山优秀传统文化。

4、建立和完善传承激励机制。一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法的总结和研究,用以指导传承实践。二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资助扶持、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和扶持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对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建立详细传承档案,按照轻重缓急原则,有计划地提供资助,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四是引导鼓励社区、街道开展创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为开展非遗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报告 篇5

一、调查原因

文明,是一代代人传承、创造和积累的结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浦江上山文化走来的古婺文明已历经万年沧桑,是浙江中南部的金华山和婺江水,造化了古婺大地的神奇,赋予了婺州独特的民俗风情,哺育了一代代金华的人杰才俊。今天的金华,充满着蓬勃的生机和魅力,崛起在浙江中部地区。金华的先人们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华火腿、东阳木雕、婺州窑瓷、金华府酒……是古婺先民智慧的见证;炼火、斗牛、婺剧,板凳龙、踩高跷、金华民歌、金华道情、十八蝴蝶……是古婺人民欢庆丰年、祈求幸福、追求平和生活的美好愿望的表现。面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挖掘、保护和弘扬?这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金华人,更应该挑起保护与弘扬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担。

二、调查目的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抢救和保护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通过研究以寻得更多、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法来对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同时,有利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三、调查预期

了解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特色,以及传承意义等等;了解当前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提醒人们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当前保护现状进行反思,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四、调查地点

家乡,浙江省金华市

五、调查内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2、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

3、各地人民为保护非物资文化遗产所做的措施

(二)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1、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2、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3、我市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与对现行保护措施的看法

六、调查方法

文献调查、实地观察、问卷调查

七、基本思路

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查询等了解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各省市人们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进行的方法措施。调查本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保护措施,制作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结果,了解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的看法,从而进行反思,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八、调查时间

1月15日~18日通过书籍、报纸、网络等查阅文献资料 1月20日~22日进行实地调查

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报告 篇6

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inheritance law protection

专 业: 法 律(本科段)专业代码: C030106 学生姓名: 黄 立 准考证号: 030610101326 指导教师: 李正华

论文成绩: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二○一四年

内容摘要

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我国于2011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很大成功和突破,但是,对传承人的规定十分含糊,在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国家保护经费、权利与义务的界定、保护仍然是一片空白的。关于传承人权利的纠纷层出不穷,非遗传承人的法律保护问题备受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特征及其所涉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主体。其次,研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制度的建议:完善传承人的认定制度,进一步明确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构成,应加强对传承人的社会社会保障措施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法律保护

目 录

内容摘要.................................................Ⅰ 目录...................................................Ⅱ 引言......................................................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概述..............................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概念..........................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特征..........................1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有关主体......................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与法律保护..................3

(一)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3

(二)存在的问题..........................................3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立法......................5

三、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制度................7

(一)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7

(二)进一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9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保障机制..................10 结语.....................................................12 注释.....................................................13 参考文献.................................................1

3引 言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使得我们大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散失和消亡。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桥梁,国家并没有提供实质性的专门法规去保护传承人,与此同时,传承人也面临的高龄化、生活保障、医疗服务以及时代潮流的冲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受到阻碍。年轻人追逐的新鲜、潮流的文化的同时开始疏远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导致传承人积极性下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毁弃和频临灭绝,正是针对这种情形,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主要是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早日拉上法制建设的轨迹上,从而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

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并于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大力宣扬、鼓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2011年我国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具有深刻意义,说明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看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保护传承人的重要性,使我国兴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潮流、工程。

介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消亡的趋势、法律的缺失,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成为了我们新一代人的任务和使命。只有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以及对传承人保护,才能提高全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承人的认识,增强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保护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概述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的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传承人带来许多困难,政府资金的不到位、分配不均、传承人的生活困难、老龄化等方面问题,导致我们对传承人的保护始终没有落到实处。在这种形

势下,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①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们新一代人的伟大使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概念

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轨道,使得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其中在《非遗法》中第29、30、31条,都对传承人简单做了形式上的规定,并没有对传承人的认定标准和保护、经费等方面进行规定。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的生活文化的历史见证。很早之前祁庆富先生给予传承人下了一个定义:“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②我认为祁庆富先生下的定义中包括两个核心部分:精湛、影响力,这两个词是贯穿于传承人的核心内容。我们同时在看出台的《非遗法》第二十九条对传承人的条件做了详细的规定。让我们深刻了解到什么是传承人,主要是指掌握本民族精湛技艺,并能够理解该技艺的所承载的意思,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能被老百姓所熟知和认可的。

(二)传承人应具备的特征 1.地区性

所谓地区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生活习惯上充分反映该地区的特色。比如说:广东的粤剧,就反映了我们广东的生活上的习惯,包括语言我们是用粤语来讲述我们广东人的故事。所以,传承人具有一定的地区性。

2.传承性

我们都希望我的中华文化一直流传下去,让别人知道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样,我们的非物质文化也是一样的,作为传承人都希望所掌握的文化、技艺传下去,不想就这样断送了。传承人应当通过一定的形式让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下去,传承性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3.利益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同时,隐隐约约带来了潜在的利益,一定国家争先

恐后抢夺他国的文化,并将其注册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当地的旅游业,带动当地的经济。比如:我们的端午节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韩国把我国的端午节、祭屈原作为自己的文化,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使很多人都去韩国看端午,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丰富的报酬。

(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涉及的主体

不管在什么领域在利用和传播过程往往会涉及不同的主体资格,比如说:购买一件电子产品,而构成电子产品的主体,主要有设计者、生产者、销售者等等。那更何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的过程涉及的主体往往有政府、利用人、传承人,这些主体在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上述已经论述传承人,在此不再论述,对其他主体给予论述。

1.国家政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实践已经证明,没有政府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就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但是,如果政府越俎代庖,反客为主,取代传承人,不但会影响到传承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影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生态性、民间性与真实性,使民俗变成官俗。”③所以我认为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资金,在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进行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给予积极扶持、热情鼓励和推动的话,才能文化遗产将不断传承下去,比如说:政府制定和提高传承人的资金分配各项工作,那么传承人就不会因为没有生活来源而放弃传承,所以要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少不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才能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人

我们在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同时,并没有忘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人;在很多时候利用人并不是传承人,但是利用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创新过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人通常利用一些形式将文化展现给老百姓,我们通常能看见得就是电影。所以我们更应该重视利用人在传承过程的作用和意义。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与法律保护

(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观念、生活条件发生了变化,老百姓的价值观、审美观和需求欲望也随着社会发展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接受的范围也受到了阻碍和影响。传承人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化,仅靠所传承的技艺谋生,生活将难以维持下去的,导致许多传承人寻找别的出路来维持生活和开支,把技艺作为一种生活上的业余爱好罢了。随着时间的走势,许多传承人都面临、走向衰老和死亡,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消亡。为了挽救濒临灭亡的文化。我国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虽然说改变了不少的现状,但是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比如说第30条对传承人的资助问题作出了规定,但是,我认为:它并没有明确对传承人的资金作出规定,而是做了必要的经费,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对生活上的费用以及分配,怎么样才能到传承人手中等问题没有明确。在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针对的是国家级的传承人,而对非认定的传承人并没有实质性保护,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并没有通过认定等方式进行注册,而国家在法律上没有对这一类的人进行保护。

(二)存在的问题 1.认定的缺陷

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发展的核心,只有充分保护传承人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生存下去。而认定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传承人的资格的审查制度。作为一项制度,也存在着缺陷和不合理之处。

(1)人员冲突

《非遗法》第29条规定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认定,即“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积极展开传承活动”的条件,无疑是对传承人最好的解释,可是在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第4条:“传承人不应当是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的人员”,有些研究生员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下去,他们会选择国家的保护,因此,选择申请传承人。

我们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发展和生存下去,作为从事收集、整理和研究的人员可能比原汁原味的传承人更能完全掌握该项技术,并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所以,人员上有不少的冲突。

(2)先后冲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第4条规定,成为传承人的方式应自行申请或被推荐,以申请为主。我国是地大物博的国家,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往往生活在信息通讯落后的地区,他们根本不法了解相关制度,导致他们保护意识淡薄,从而使得他们没有申请,而有些人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利益或其他原因,去充当传承人,并提出申请;而原传承人要提出申请时,却发现被他人以申请,从而使得传承人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和救济。只有进一步拓宽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机制,才能将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入保护体系之中。

2.国家经费投入不足

许多传承人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技艺,去寻找可以维持生活的工作,那是什么改变了他们呢?很重要的原因是:经费问题。主要是:拨款的资金少和分配不到位。

我们从福建省文化厅于2008年七八月间组织过摸底调查,该省首批省级传承人232人(含国家级55人)中,平均年龄59岁,61岁以上的占47%,最高年龄为:90岁,而且,大部分传承人处于中低收入的状态。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约占32%,平均每个月大概有833.33元左右,在1万元到3万元的约占47%,平均每个月大概有833元到2500元,3万元到5万元的约占12%。其中45.5%的传承人没有社保,27.6%没有医保。④这是我国的拨款的情况,《文化财保法》中被认定“人间国宝”⑤的人,每年政府都会给予2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15万8千)补助金,用于培养和传承“技艺”、改善生活、条件。以上对比说明我们的拨款很少,其实国家给予的经费只是用于活动的开展,很少对传承人在生活费用上进行补助,即使有也是十分少的。国家应该加大对传承人生活、活动的补助资金,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热心和积极投身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的工作中。

3.老龄化 ⑥

老龄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查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第三批》广东目录中发现:100岁以上有1人,90岁-99岁有1人,80岁-89岁7人,70岁-79岁9人,60岁-69岁7人,50岁-59岁1人;这份资料给了我们最好的解释,在广东第三批传承人中并没有一个是50岁以下的,⑦说明我们的传承人趋向老龄化,他们的岁数每年的增长,也伴随着文化遗产的新与亡,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冲击,新一代的年轻在新时代的潮流冲击下,宁可学习现在的文艺,不愿意去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导致老一代的传承人不知道传给谁,谁愿意学。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灭亡。

(三)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立法

在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促使我国越来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经济、政治上的重要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深刻意义。并于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大力宣扬、鼓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2008年,第三个“文化遗产日”期间,我国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文件,标志着我国对传承人的保护更进一步。国家文化部先后公布了第一批和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2月25日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是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大的立法成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期间,各级地方政府也开始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相当多的省包括自治区都制定和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条例,由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和阶段。

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里程牌,于2011年2月25日我们期待已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11年6月1日实施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走上一条有法可依的阶段和模式,是的,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走向衰落,再不给予保护,那我们怎么对的起祖先和后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弥补了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空白之处,在我国文化法制建设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由于《非遗法》在内容上并不完整,对传承人尚未给予实质性的保护,导致传承人在经济、医疗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衰微。应出台相应的专门性法规,充分发挥和尊重传承人的精神上的权利,使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神圣的使命。

2.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对中国人民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为了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灭亡;当时政府或者自治州都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并先后制定和颁布相关条例,以地方和自治区为例:江苏省(2006)、宁夏回族自治区(2006)、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2008)等等,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和抢救给予规定和帮助。

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遭到过种种破坏,再加上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起步太晚,既缺乏有效的科学管理手段,又没有成套的经验。但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模式,带给我们许多有利之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技术方面较落后于美国,但是,我们从另一个方面去看,我们的文化却优于美国,随着文化成为综合国力之一,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标志,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更加应该分析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和所面临的挑战,针对具体的问题给予具体的解决,并制定许多保护政策、条例。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的保护,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世代代的传承。

三、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制度

“在全球化得时代,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日益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化。世界文化的大走向是本土化。这里因为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之所在,是民族特征与个性最鲜明的表现,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与源头。我国是文化古国与大国。民间文化博大而灿烂,但由于认识上的种种误区及盲点,同时有没有法规保护,尤其在现代大潮中面临着‘催拉柱朽’般的灾难。无数珍贵民间技艺随着老人逝去而销迹;大片大片风格各异的古老民俗及其蕴含其中的历史文化精华正被推土机推倒铲除;大量民间文化的典型器物流失海外。

民间年画、皮影、剪纸、传世刺绣、面塑等等经典民间艺术随其生存土壤与环境的破坏而日渐衰微。那么我们这一代文化人,我们的学人,就有一个使命,一个义不容辞的使命,就是抢救民间文化。因为我们的民间文化在每一分钟都有消亡。”⑧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新的重要课题。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非遗法》但是没有明确对传承人的保护、救济(生活补助、传承、活动开展等等);所以在此呼吁,政府尽快制定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法制及其相关措施,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保存和传承下去,这具有深刻的意义的。

(一)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

上述我们在讨论存在问题时,指出了认定制定所存在的问题,机制的不完善只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逝,只有充分保护传承人,对他们进行科学化的认定制度,无疑是对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肯定和支持,只有完善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才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

现阶段我国广泛实施的传承人认定制度主要是以国家进行认定的方式,典型的代表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实施为标志,政府颁布的认定制定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程序性较为繁琐。从暂行办法第十条中很多传承人并不是哥哥有文化的,有些甚至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你叫他申报,程序那么繁琐,他嫌麻烦,往往会不申报。第二:认定的影响力不大,导致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有些在小农村的传承并不知道有这样的事情。第三: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并没有明确认定后给予怎么样的保护和扶持。从而使许多政策没有落到实处,使得传承人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应加快建立科学管理的机制,科学管理的机制不外乎就是对传承人进行有效的认定,只有在认定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制定出与它相适应的制度。

1.国家认定制度

国家在对传承人认定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强有力的后盾。国家认定制度往往是基于法律的基础上去实施的,我认为国家制度应与普查相结合,才能发挥功效,各级政府对本区域进行普查和统计,认为某人或者团体备具相应的资格、条件并符合国家所制定的认定标准,进行上报,国家将给予一定保护,普查制度应

走进各个角落。由于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关系,更应该把国家对传承人的认定落到实处并与结合申请备案制度、普查制度、群众推荐制度相结合,才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使得更加全面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申请备案制度(传承人申请)

申请备案制度是指利用我国现有的法律的认定标准,在各个行政区域范围内实行传承人自我申报、政府主管部门备案审查、政府最终认可的一种制度。其核心部分是传承人自我申请。申请备案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政府有限的行政资源,最大程度的对传承人进行保护,同时也可以发挥传承人自我维护权利的积极性。

3.群众推荐制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存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分布的比较广,有些分布在小山村里面,信息、经济存在很大的困扰,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没有去申请备案或国家普查不到,在这个时候,群众推荐制度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弥补了申请备案、国家认定的空缺;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制度更加完善。

我们所构建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主要分为三类:国家认定制、申请备案制、群众推荐制。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申请备案制,国家认定制和群众推荐制都是对申请备案制的有益补充。我们相信在这三类制度共同发挥作用的基础上再将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深入推进下去,形成良好互动,相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一定能够取得长足有效的进步。

(二)进一步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

在《非遗法》第31条明确了传承人的义务,但是,查阅了整篇的文字,也没有权利的字眼,法律并没有对传承人的权利作出明确的规定,我认为:任何一种法律关系,都有一个明确的内容,主体在整个法律关系享有什么权利,应履行什么样的义务。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也不例外,法律明确了他的义务,并没有明确他的权利,难道说我们所说的权利与义务不是对等吗?我认为要进一步明确权利这个内容,因此,我将对权利与义务进行分析: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利(1)传承权

传承人有权利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承给自己所选择的传承人。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肩负了该项文化的所赋予的使命,也是让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持续的发展下去,它是反映了祖先、本区域的生活习惯、情感等等,是让我们子孙了解我们前人的状况的真实写照。所以,传承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权利的核心,必不可少的权利。

(2)署名权

在传承人的表演、传承、开展的活动中及因此活动所产生的作品中,可以适当的方式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来源或出处。署名权是传承人的一种精神上的权利或身份权,意味着对其活动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不可以出让或买卖。

(3)获得报酬权

传承人基于其开展表演以及活动而依法享有的表演者的权利,主要有:(1)表明表演者身份、(2)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3)许可他人从现场直播和公开传送其现场表演,并获得报酬、(4)许可他人录音录像,并获得报酬、(5)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录有表演者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并获得报酬、(6)许可他人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并获得报酬。

(4)获得国家帮助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为了保证传承人的生活的保障,可以要求国家和社会提供经济上和政策上以及其他方面的帮助的权利。国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对其提供支持是必须的,还应该从各方面的政策上积极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振兴。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义务

其实在《非遗法》第31条不宜给传承人的义务作出的解释,内容有:(一)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二)妥善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三)配合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我对它进行了总结,主要有:

(1)传承义务;当一个某人被政府认定为传承人后,有义务将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下去,不让所拥有的技艺失传、消亡,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繁荣、创新。

(2)正确使用;正确、合理的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不得对它进行捏

造、恶搞非物质文化遗产,应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3)接受政府监督;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开展的活动、演出、传承都离不开政府都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监督,在政府的保驾护航下,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三)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保障机制

我国肯定传承人的地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立法的同时,却没有建立传承人的社会保障机制,但是,有些地方已经建立比如:安徽省于2011年提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的《关于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建立机制,进一步从法律层面常态化保护传承人。⑨但是我只有地方建立了,只保障了该地的传承人,因此,呼吁建立全国性的社会保障机制,我认为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几项内容:

1.崇高社会地位和荣誉感

国内学者萧放谈到此时曾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主的流动的文化遗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们应该从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认识他们的文化贡献,在某些政策待遇上,将他们与当代社会生产者、劳动者的优秀人物

⑩以同等对待,给他们类似的社会保障。”政府应极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并同时对传承人的公布,同时要赋予他们一个明确的崇高的地位;传承人是中国国宝级人物,一个荣誉是对传承人的肯定和鼓励。

2.提高经费扶持

在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经济、生活的困难,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各个传承者在传承过程中,生活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我国政府应该提高和制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资助标准,日本每年给予传承人人民币16万左右,而我国呢?这个确实让人堪忧,所以我国有必要借鉴日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

3.开展、展演等交流的平台

“‘活鱼要在水中看’。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犹如池中养鱼,关键是要为:“鱼儿们”营造出一个适合于它们生长的客观环境。不论是保护、恢复还是重建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都要让这些文化事象真正回归民众,在他们生产生活中扎下根” 传承人如果空有一腔热情,但是没有条件来推动传承艺术的发展,这就像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鱼没有水源让它去游荡。这是很可悲的。11所以,在发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有必要开展交流平台。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产展览,开设剪纸、捏泥人及民间传说、民间舞蹈等文化遗产课程,我们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活动作为大学生的选修课,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的传承。

结 语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的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里,许多物质、经济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而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例外,这个时代中得到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保护。针对当前的环境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更好的发展模式。

为了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主要以当前的什么背景作为切入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概念进行剖析,同时,分析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特性,它所给我们来的启示,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到现行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还不是很到位,欠缺有效的科学管理手段,没有处理好认定问题、经济补助费用、精神权利等问题,针对这种问题和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只有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才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对于,所存在的问题,中国应该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体制和立法。

在一定程度上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整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也重视警示我们应该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审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的经济效益,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希望能为一些法律学者乃至政府作为一个小文本来研究。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时刻守护我们的优秀文化,不让它消失和灭亡。

注释

①胡锦涛.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上报告,第七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新华日报,2007-10-24(1).

②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与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 ③李建荣.传承的力量-陇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23. ④黄小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利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⑤根据日本文化财保护法的规定,掌握“重要无形文化财”的“技艺”或“技能”者,被认定为传承人。⑥晓光.从“人间国宝”说起[N].人民日报,2007-05-23(16).

⑦广东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DB/OL].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2011年08月16日发布,2012年8月05日访问.

⑨高城.安徽将建立机制保护非遗传承人[DB/OL].http://news.163.com/11/0622/14/775KGTLG00014AEE.html,2011年06月22日发布,2012年08月01日访问.

⑩萧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J].文化遗产,2008(1). ①苑利.活鱼要在水中看[M].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6-14(7).

参考文献

①冯晓晴.知识产权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②乌比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③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④李建荣.传承的力量-陇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M].宁夏出版社.2007年.⑤苑利.活鱼要在水中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06月14日 第7版.⑥黄小娟.少数民族非物质文佑遗产传承人的权利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⑦王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制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⑧王文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文集[A].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与分类认定[C].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⑨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J].探索与争鸣,2007(7).⑩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5〕18号.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3月26日.指导教师评语:

(签章)

二O一四年

指导小组或教研室意见:

(签章)

二O一四年

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报告 篇7

一、武村板龙的概况

1.武村板龙的历史

武村板龙是流行于丽水民间的一种别具特色的新年民俗。据说, 武村板龙是从山西汶水的板龙演义而来的, 至今已传承了3代, 超过百年。武村最早舞的是篾龙, 据传在一次表演中发生了火灾, 后来经过改进才有了现在的板龙。

2.武村板龙的制作

武村板龙由龙头、龙身和龙尾三个部分组成。其龙头、龙尾是由村子里统一制作, 而龙身便由村民自己制作。龙头的大小没有严格的规定, 传统是根据庙的大小来定。每个龙头要画两只凤凰, 龙头下部绘有多种云彩, 龙头造型生动, 看起来有腾云驾雾的势头。龙身是由几十节甚至几百节木板连接而成的, 每节龙身是木板作为底座, 把竹篾弯曲成拱状固定在板座上, 外面糊上纸, 画上彩画, 贴上花。再用木柄穿孔把一节节木板连接成长龙, 每节龙身内用钉子固定三支蜡烛。龙尾则很简单, 在一节木板底座上制成鱼尾状。

3.武村板龙的民俗

武村板龙是当地群众庆贺新春、祈福的传统习俗。与一般的舞龙表演不同, 板龙的表演称为“盘”, 即“盘”板龙。连接完成的板龙, 点燃其上的蜡烛, 全体村民跪在板龙周围, 由最德高望重之人, 给板龙“点睛”。鞭炮齐鸣, 烛光忽闪, 全龙起身, 在庙内正三圈, 倒三圈, 开始盘龙。

武村板龙一般是正月初八出灯, 十三上灯, 十七收灯, 元宵这一天最为热闹, 武村要举行盛大的舞龙活动。

二、武村板龙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殊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给武村板龙传承带来一系列问题。

1.现代文明冲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很多民俗民间文化正随着“旧生活”的消失而失去生存的土壤。对于武村板龙来说, 其最好的呈现和关注是每年正月的民俗舞龙活动, 而在平时由于板龙是植根于传统农业的, 社会的关注度不高, 导致被逐渐“淡化”与“矮化”, 且村民大多外出务工, 缺少了传统文化环境和土壤, 对板龙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2.缺少政策资金。对武村板龙的保护与传承, 缺少专项政策和资金。由于政策和资金的缺乏, 武村板龙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的普查、整理挖掘、广泛宣传、人员培训、传承开发等都无法正常进行, 系统性对武村板龙进行规划都无法实施。

3.缺少传承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 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 “活”的显现。武村板龙是一项村民集体制作、集体表演的民俗活动, 这是有其特殊之处的, 其主要传承人不仅要学会板龙的制作、盘龙的传统仪式规则、表演形式, 而且要教会各家各户进行龙身的制作和盘龙, 更重要的是要组织板龙的制作和盘龙活动。武村板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是口口相传、手手相教, 有的是耳濡目染、日积月累, 主要传承方式是以并“不严格”的师徒形式传承。师父对徒弟的言传身教只在最多一年一度的板龙制作和盘龙活动过程中进行。且目前, 大量村民外出务工经商, 一般只有在春节回家, 节后又匆匆忙忙外出, 春节短暂的假期对于板龙的制作和盘龙来说时间并不足够。随着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年轻的一代对板龙的了解越来越少, 传承人的问题突显。

4.缺少利用开发。充分的利用和开发是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方式。目前来说, 武村板龙对其的传承和保护, 除了文字和影像方式记录以外, 更多的是组织其传承人和村民制作武村板龙来参与各种演出和活动, 且都取得一定成绩, 如2003年参加“丽水市民间踩街文艺表演活动”荣获金奖;2005年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龙腾狮舞闹莲城”龙狮大会银奖等。但是比赛仅仅是传承的一种方式, 开发武村板龙, 将其开发成一个产品, 系统性进行表演和宣传, 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三、武村板龙发展保护中的几点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条件, 且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共同参与, 需要政策、资金、人才等多管齐下。

1.制定规划, 出台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是实现资源有效保护的途径。建议制定《武村板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规划》, 明确武村板龙普查、整理挖掘、申报、研究、传承以及开发利用整体思路和时间路线图。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将武村板龙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进行重点扶持。

2.多管齐下, 搞好传承。传承就是最好的保护。首先要注重活态传承, 在武村等附近村中开展民间艺人寻访活动, 建立民间艺人传承人名单, 给传承者给予文化尊重、文化记录、文化宣传, 对他们口传的技艺以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全面梳理和记录。其次要抓好教育传承。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要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教材, 特别将武村板龙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从历史、制作等方面进行总结, 在全区中小学进行普及教育, 进入学校普及教育, 让文化遗产的基因注入孩子成长过程中。

3.建立机制, 培养人才。文化遗产的传承最重要就是人的传承, 必须要有出色的人才, 强大的队伍, 应尽快建起自己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队伍, 这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重要的一环。首先要鼓励传统艺人广收门徒, 多带徒弟, 通过带、帮、传等方式培养新人, 并在培养过程中推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政府对传承人进行奖励, 同时对传承人每带出一名徒弟给予资金奖励等。同时, 也要鼓励当地青年人积极参与到武村板龙制作工艺的学习中去。其次, 开展学校人才培养。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篇8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村区域 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笔十分珍贵的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宝贵工作其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流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孕育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进行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提高农民保护意识

就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现状来看,其在农村的宣传工作远远不够。很大部分的农民仍然不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只有在农村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何物,才能够让农民朋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亲切感,从而产生对属于自己文化的自豪感,从而真正的主动积极的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决不能简单的由发布文件替代,而是应该选择合适的项目在农村举行简单隆重的仪式,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更大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农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吸引更多的农民朋友共同参与到保护工作中。另外,还可以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平台等现代化的宣传途径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保护工作,让农村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与重要性。同时,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工作,整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与数据,开展研究编撰工作,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继承,进入农民日常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真正的传承下去就应该实现其活态,即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常态的形式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够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保护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针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情况来看,农村规模较小、单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真正做到合理开发、活态传承,同时有力的借助政府、社会团体等多元化平台,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例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等艺术形式都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保护工作中可以通过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等途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到农民群众的生活当中,进而逐渐实现良性循环的发展。

3.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教育,深入农村学校教学

青少年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同时也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理论。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假如青少年对传统文化丧失了兴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将无济于事。因此,在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农村中小学要承担着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课堂教学是农村教育最为基础的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方面,学校与教师应该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保护的需求,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素材,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或者结合民族与当地区域特点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从而全面增强农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在拓展教学形式多元化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中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例如,学校可以邀请当地有影响力的民间艺人和专家进入校园,走进课堂;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校门,参观博物馆、文化古迹等来了解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保护的状况。

4.结束语

上一篇:一堂好课的标准英语下一篇:我的快乐春节作文6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