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2022-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从IT走向DT:把作文评判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无论是学生还是语文教师,谁都知道作文的地位和重要性,但是,学生更知道“榨文”的痛苦,教师更知道“挖山”的无奈。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耗费较多的时间辛苦批阅,而学生拿到作文后,往往是一眼瞥过,关心一下分数而已,甚至教师用红笔写的批注和评语也被晾在一边。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何不让他们也当一回阅卷教师、集中体验一下高考阅卷的感受?

【文题与要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除非你们改变,像小孩一样,否则,你们绝不能成为天国的子民。(耶稣)

那些在名利场上折腾的人,他们既然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就更听不见灵魂的声音了。(周国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得抄袭;60分钟完成。

让学生在6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800字作文,既是对学生限时完成的要求,也是针对高考的一种有效训练。教者一改以前学生作文时既写姓名又标注学号的做法,特别要求本次作文只写学号,目的是为评分铺垫,既让学生不“为情所困”(感情因素介入评分),也适当避免了教师的“定势干扰”(印象左右判断)。

【师生评卷】

教师收作文时,有意根据全班44位学生四组座位分为两个部分,利用电脑,快速登记学号并进行排序。然后,模仿高考阅卷,也限时(平均用时每篇80秒左右)完成对全班作文的评分,并登记在册。

学生评卷。教者将准备好的交叉评阅作文用的成绩表册(按学号)人手一份,学生在“阅卷者”位置写上自己的姓名。教者将今年高考作文阅卷的评分标准提供给学生,并就等次分类、赋分、切题与否和立意、结构、语言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中的对应表现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初步知晓高考阅卷的评分标尺。学生对本次作文的审题立意进行适当的小组讨论,以求得大致的共识。教师巡回解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评判标准,或“锦上添花”,或“雪上加霜”,尽量少打保险分。然后,要求学生限时(平均用时每篇4分钟左右)完成对另一部分同学22篇作文的评分,并在分数册上对印象较深的作文做标注。因为是第一次尝试,所以提供了相对宽裕的评分时间。

学生阅卷时,教师尽量少参与,不以自己的判断影响学生,只在学生“愤”“悱”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技术支持。

【统计分析】

教师将44份成绩册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1)学生判分均分为47.55,教师判分均分为46.86。(2)学生的判分,每篇作文所得的均分中,一类文(63-70)、二类文(56-62)、三类文(49-55)、四类文(42-48)和五类及以下(不及格)分别为1、3、18、16、6篇;教师的判分,五个等次篇数分别为1、3、17、16、7篇。(3)从所涉作文角度,学生与老师一、二类等次作文相同,三、四、五等次相同的分别有15、14、5篇。(4)从总评分均差(所判22篇作文与篇均分的差距的平均值)角度,大部分学生在4分内,6位同学因涉及对未完篇作文、偏题作文、自感很好的作文打分“两极分化”使该数据大于6。这样比对的结果告诉我们,学生的眼光是不错的,本次阅卷的效度较高。

当老师宣布22位同学对某篇作文的评分的均分就是该文的得分时,成就感几乎都写在所有学生的脸上。带着新奇、充满兴奋、体现价值认同的同学们在阅卷结束后,收获与感慨颇多。

【学生讲评】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人公意识,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毛遂自荐的方法,每一部分各五位、全班共十位同学针对他们最有话可说的作文,就“评分依据”和“升格建议”进行陈述。他们大部分针对判分与均分相差较大的作文,真的“有话要说”。

杭同学谈5号作文《灵魂的声音》:我想谈谈作文的题目。新材料作文的拟题很重要,“题好文一半”,因为应试作文首先提供给阅卷者的就是标题。新材料作文的“自拟题目”,给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的标题既不能因没有文采被判平庸,或因追求华丽而远离立意,也不能因贪大求稳而失之宽泛。这位作者比较聪明,他知道“顺手牵羊”,直接从“材料三”中取了短语作为文章的题目。只不过,如果我们再细细分析一下这则材料,就会发现,“听不见灵魂的声音”是因为这些人“在名利场上折腾”,可以将题目拟为“聆听灵魂的声音”,抓住“名利”和“灵魂的声音”写不为名利所困,坚守自我,追求灵魂的高贵。——好题目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

丁同学谈29号作文《追求纯粹》:这篇作文最大的亮点是作者以陶潜的《赏心十六乐事》结尾。不过开头貌似精彩的描写实为文章的败笔:“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衣着简朴的女钢琴家悄然登场……”好的描写确实会为作文增色,但“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有文采”等是就记叙文而言的,这篇文章整体来看是一篇议论文,表达方式错误了,不如删去,换为明快提出观点的文字。——作文的文体特征要鲜明。

杨同学谈1号作文《初心》:这篇文章许多人都喜欢,好评如潮啊!但我以为,美中不足的是文章的第五段:“总有人认为鱼是没有感情的动物,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一道水的阻隔,便将岸上的凡烟俗味也一道隔在了彼岸。鱼在人的世界里生活,鱼在鱼的世界里思考,远离了喧扰,水下便是它们至净的乐土。”这一段的文字着实优美,但感觉既无法论证初心,谈不上深刻,更与上下文联系不紧。我试着模仿作者的笔调与风格,帮他进行了修改,大家看是否合适?“反观当下,世道纷纷扰扰,利禄既能载舟,便亦能覆舟。光鲜华丽的《小时代》早已淡去了当年的姐妹情深,奢侈品来势汹汹席卷了友谊的天空,时装大片的背后掩盖不住名利的空洞。许多人也都做了金钱的奴隶,匆匆地跟在孔方兄后面,忘了自己最初想要的是什么,如今得到的又是什么。他们很难再找到一个宁静的下午,闲品清茶,细听风雨。”(课堂上响起热烈的掌声)——语段衔接要紧凑。

【教学反思】

一次普通的作文写作练习和讲评,由于“学生写”后不再是简单的“教师判分、教师讲评”,采用了学生互评、学生讲评的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做法也带给我们语文老师关于作文教学的一些思考与启发。

1.转变作文教学思想,学生成功作文,才是教师作文教学的成功。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2014年6月29日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4毕业典礼的演讲时说:“世界正从IT(信息技术)在走向DT(数据技术),这两个字的差异背后,是思想、文化、社会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绝大部分的人今天站在IT的角度看待世界。什么是IT?IT是以我为主,方便我管理。而DT则是以别人为主,强化别人,支持别人,DT思想是只有别人成功,你才会成功。这是一个巨大的思想转变,由这个思想转变产生技术的转变。”教学,首先应当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绝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教给他们学的技巧与本领,即“授之以渔”。就效果而言,悟的过程和实践的过程远胜于听的过程。作文教学中,如果语文教师始终掌握着关于作文的话语霸权,总是“我”说了算,“我”教给你作文的十八般武艺,喋喋不休地指出这个缺陷那个不足,尽管学生也会因此做出一些改正,但感触不一定很深。但如果让运动员们互相观照、裁决动作的规范度,岂不是更容易产生“原来如此”“这样做更好”的感触?学生悟出了作文之道,进而去积累,去思考,去练笔,去润色加工,笔下会流出一篇篇精彩的得意之作。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思想的转变,更容易产生作文教学方法的改变,因为学生写出成功的作文,才算是我们语文老师作文教学的成功。

2.变换作文教学策略,让学生成为评判作文的主体也未尝不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人和事物,会得到区别很大的结论,甚至结论完全相反。不少人都知道,在摄影上,取景角度是成败的关键之一,它让你获得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而大多数照片之所以千篇一律,只是因为拍摄角度太过平常和平庸。教师如果总是把自己看成知识的拥有者,上课就是教给学生知识,评作文就是学生作文的判官,就像摄影时总是高高在上地用广角镜头,这常常是一个错误的取景角度。对于学生,教师需要走近,将镜头贴近,用大光圈小景深,去看他们的细节,发现他们的优点,期待他们尽快磨掉顽疾,完善不足。面对学生的几十篇作文,语文教师如果换个角度思考,“高考阅卷尚且见仁见智,一定范围内取均分,我会不会也看偏了一部分作文?”“同学们怎样看待同学的作文?”那就很容易改变自己的作文评判身份和评判策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怀疑学生的评判能力,尽管他们在评判时会有一些低级失误,甚至感情用事走极端——打分高得吓人或低得可怜,但是我们应该相信学生肯定有各自独特的审美眼光、被老师信任的满足感、认真负责的责任感、打分准确的成就感。某篇作文的均分,应该说更接近这篇作文的真实水平,教师回头看自己所打的分数,一经比对,也会有所启发。

3.完善作文教学方法,让学生评判作文的方式更加丰富多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体现。学生评改作文,并不是什么创举,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并且为之明确了方向,他在《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中写道:“学生批改作文,关键在于同学生商量,研究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兴趣、批改兴趣。适应学生心理,组织得好了,才有实效,学生的批改能力才会提高。”许多的语文教师也在学生批改作文上做了不少探索,往往是自改、互改两种,教师总不放心,还要加上教师唱主角的集体讲评。其实,只要教师就审题是否正确、立意是否鲜明、结构是否顺畅、语言是否得体、书写是否美观等高考评分的角度进行到位的指导,考虑并落实好准备的充分性(前期基础条件)、阅读的准确性(具体评分细则)、评价的客观性(排斥感情因素),就无须担心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了。教师需要做的是思考怎样在保证评判效果的前提下使学生评判的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从而让学生保持对评判作文兴趣的持续性和新鲜感。我们采取的方法主要有这么几种:(1)前后桌四人组成一个小组,互相评判。这种方式相互间易直抒己见,但往往出现人情分。(2)指定小组长,四人一小组,每组好中差搭配组合,评判其他同学的四篇作文,组内讨论,组长综合意见、确定分数、写评语。这种方式分数较客观,但意见不易统一。(3)班级交换评判,参照前两种方式进行。如果一位语文老师教两个班,这种做法比较适用,易于操作。(4)由班级内几名作文较好、判断力较强的同学为全班的作文判分。这种方式虽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但只锻炼了部分学生的能力,达不到全体提升的效果。(5)考试作文在告诉学生得分前,学生直接给自己或同学的作文判分,然后与得分比较。这种方式大部分学生能在对比中发现作文的薄弱环节,但学生易产生“多此一举”的想法。本次作文的这种方式,学生获得的分数比较客观,学生的接触面更大,但相对而言,耗时更多,因阅卷速度不同等因素,作文流转不易顺畅。当然,如果借助学校的试卷扫系统,在机房进行电脑阅卷,那不仅在试卷流转、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而且学生的阅卷感受更直观、深刻。

放心、放手让学生成为评判作文的主人,不仅解放了教师,更让学生在主角的体验中提高作文质量,提升了思想认知的水平。

(张志平,海安县曲塘中学,226601)

责任编辑:宣丽华

作者:张志平

第2篇:从IT走向DT:把作文评判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无论是学生还是语文教师,谁都知道作文的语文地位和重要性;但是,只有学生知道“榨文”的痛苦与煎熬,也只有语文教师知道“挖山”的痛苦与无奈。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耗费较多的时间辛苦批阅,而学生拿到作文后,往往是一眼瞥过,关心一下分数而已,甚至教师用红笔写的批注和评语也被晾在一边。高中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何不让他们也当一回阅卷教师、集中体验一下高考阅卷的感受?

【文题与要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除非你们改变,像小孩一样,否则,你们绝不能成为天国的子民。(耶稣)

那些在名利场上折腾的人,他们既然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就更听不见灵魂的声音了。(周国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得抄袭;60分钟完成。

让学生在6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800字作文,既是对学生限时完成的要求,也是针对高考的一种有效训练。教者一改以前学生作文时既写姓名有标注学号的做法,特别要求本次作文只写学号。这样的做法,目的是为评分铺垫,既让学生不“为情所困”(感情因素介入评分),也适当避免了教师的“定势干扰”(印象左右判断)。

【师生评卷】

教师收作文时,有意根据全班44位学生四组座位分为两个部分;利用电脑,快速登记学号并进行排序。然后,模仿高考阅卷,限时(平均用时每篇80秒左右)完成对全班作文的评分,并登记在册。

学生评卷。教者将准备好的交叉阅作文用的成绩表册(按学号)发给人手一份,学生在“阅卷者”位置写上自己的姓名。教者将今年高考作文阅卷的评分标准提供给学生,并就等次分类、赋分、切题与否和立意、结构、语言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中的对应表现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初步知晓高考阅卷的评分标尺。学生对本次作文的审题立意进行适当的小组讨论,以求得大致的共识;教师巡回解疑;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评判标准,或“锦上添花”,或“雪上加霜”,尽量少打保险分。然后,要求学生限时(平均用时4分钟/每篇)完成对另一部分同学22篇作文的评分,并在分数册上对印象较深的作文做标注。因为是第一次尝试,所以提供了相对宽裕的评分时间。

学生阅卷时,教师尽量少参与,不以自己的判断影响学生;只在学生“愤”“悱”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技术支持。

【统计分析】

教师将44份成绩册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1)全班学生的学生判分均分为47.55分,教师判分均分为46.86分。(2)学生的判分,每篇作文所得的均分中,一类文(63~70分)、二类文(56~62分)、三类文(49~55分)、四类文(42~48分)和五类以及不及格,分别为1篇、3篇、18篇、16篇、6篇;教师的判分,五个等次篇数分别为1篇、3篇、17篇、16篇、7篇。(3)从所涉作文角度,学生与老师一、二类等次作文相同,三、四、五等次相同的分别有15篇、14篇、5篇。(4)从总评分均差角度看,大部分学生在4分内,6位同学因涉及对未完篇作文、偏题作文、自感很好的作文打分“两极分化”使该数据大于6。这样比对的结果告诉我们,学生的眼光是不错的,本次阅卷的效度较高。

当老师宣布二十二位同学对某篇作文的评分的均分就是该文的得分时,成就感几乎都写在所有学生的脸上。

【学生讲评】

杭同学谈5号作文《灵魂的声音》:关于这篇作文,我想先谈一点,就是作文的题目。新材料作文的拟题很重要,“题好文一半”,因为应试作文首先提供给阅卷者的就是标题。新材料作文的“自拟题目”,给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我们的标题既不能因没有文采被判平庸,或因追求华丽而远离立意,也不能因贪大求稳而失之宽泛。这位作者比较聪明,他知道“顺手牵羊”,直接从材料三中取了短语作为文章的题目。只不过,如果我们再细细分析一下这则材料,就会发现,“听不见灵魂的声音”是因为这些人“在名利场上折腾”,可以将题目拟为“聆听灵魂的声音”,抓住“名利”和“灵魂的声音”写不为名利所困,坚守自我,追求灵魂的高贵。——好题目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

王同学谈4号作文《天国》:这篇作文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的是老葛朗台死后选择天堂还是地狱时发生的一个小插曲,题材新颖,构思独特,主题鲜明,赢得了许多同学的青睐。我给最高分的理由之一是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如第三段“金色,是我以前最喜欢的颜色。那金子是多么美好啊!我的储金室里堆满了金子,我看着心理就暖和。不知道女儿有没有帮我保管好。”第五段“纵身一跃,扑向那圈金色,真想一把抢下那金箍,岂料被美丽的安琪儿用翅膀弹开,直接倒在了地上,身体一下子散了架。”这里的心理描写和抢安琪儿金箍的动作描写等,淋漓尽致表现了老葛朗台对金子强烈的占有欲。——小说很需要细节描写

胡同学谈19号作文《永不迷失自己》:这篇作文叙写了一位厌倦了城里的追名逐利而到偏僻的小山村支教以追求灵魂纯净的黄老师,文章的前半部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性格刚烈但没有多少文化的老校长对一群捣蛋的野娃娃的训斥:“人家黄老师是大城市里的人,毕业于名牌稀饭(师范)大学,一肚子好下水(墨水),来穷山沟教你们这些棒槌,这是你们的福分!你们笑个脚后跟!”语言极为朴实。但是,文章的最后,陡然间又变得华丽起来:“湖光再潋滟,淌不过流年……纵使往事如烟,依旧感谢他有缘那些生命中昙花一现。”语言风格如果不一致,会不会被高考阅卷老师判为背诵的几个片段的撮合?——文章前后语言风格要一致

丁同学谈29号作文《追求纯粹》:这篇作文最大的亮点是作者以陶潜的《赏心十六乐事》结尾。不过开头貌似精彩的描写实为文章的败笔:“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衣着简朴的女钢琴家悄然登场……”好的描写确实会为作文增色,但“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有文采”等是就记叙文而言的,这篇文章整体来看是一篇议论文,表达方式错误了,不如删去,换为明快提出观点的文字。——作文的文体特征要鲜明

杨同学谈1号作文《初心》:这篇文章许多人都喜欢,好评如潮啊!但我以为,美中不足的是文章的第五段:“总有人认为鱼是没有感情的动物,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一道水的阻隔,便将岸上的凡烟俗味也一道隔在了彼岸。鱼在人的世界里生活,鱼在鱼的世界里思考,远离了喧扰,水下便是它们至净的乐土。”这一段的文字着实优美,但感觉既无法论证初心,谈不上深刻,更与上下文(上文写前半生物欲中逍遥、后半生禅里求初心的李叔同,下文写我们怎么做)联系不紧。我试着模仿作者的笔调与风格,帮他进行了修改,大家看是否合适?“反观当下,世道纷纷扰扰,利禄既能载舟,便亦能覆舟。光鲜华丽的《小时代》早已淡去了当年的姐妹情深,奢侈品来势汹汹席卷了友谊的天空,时装大片的背后掩盖不住名利的空洞。许多人也都做了金钱的奴隶,匆匆地跟在孔方兄后面,忘了自己最初想要的是什么,如今得到的又是什么。他们很难再找到一个宁静的下午,闲品清茶,细听风雨。”——语段衔接要紧凑

【教学反思】

一次普通的作文写作练习和讲评,由于“学生写”后不再是简单的“教师判分、教师讲评”,采用了学生互评、学生讲评的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做法也带给我们语文老师关于作文教学不少思考与启发。

1.转变作文教学思想,学生成功作文,才是教师作文教学的成功。阿里巴巴集团主席、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马云2014年6月29日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4毕业典礼的演讲时说:“世界正从IT(信息技术)在走向DT(数据技术),这两个字的差异背后,是思想、文化、社会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绝大部分的人今天站在IT的角度看待世界。什么是IT?IT是以我为主,方便我管理。而DT则是以别人为主,强化别人,支持别人,DT思想是只有别人成功,你才会成功。这是一个巨大的思想转变,由这个思想转变产生技术的转变。”教学,首先应当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绝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教师教会学生学习,教给他们学的技巧与本领,即“授之以渔”,就效果而言,悟的过程和实践的过程远胜于听的过程。作文教学中,如果语文教师始终掌握着关于作文的话语霸权,总是我说了算,我教给你作文的十八般武艺,就像一位体育教练,总是喋喋不休地指出运动员的这个缺陷那个不足,尽管运动员也会因此做出改正,但如果让运动员们互相观照、裁决动作的规范度,岂不是更容易产生“原来如此”“这样做更好”的感触?学生悟出了作文之道,进而去积累,去思考,去练笔,去润色加工,笔下会流出一篇篇精彩的得意之作。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思想的转变,更容易产生作文教学方法的改变,因为学生写出成功的作文,才算是我们语文老师作文教学的成功。

2.变换作文教学策略,让学生成为评判作文的主体也未尝不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人和事物,会得到区别很大的结论,甚至结论完全相反。不少人都知道,在摄影上,取景角度是成败的关键之一,它让你获得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而大多数照片之所以千篇一律,只是因为拍摄角度太过平常和平庸。比如,你站着,以你自己身高的位置去取景,你获得的照片,和绝大多数人眼睛看到的景象没有区别,因为他们也都那样站着看。教师如果总是把自己看成知识的拥有者,上课就是教给学生知识,评作文就是学生作文的判官,就像摄影时总是高高在上地用广角镜头,这是一个错误的取景角度。对于学生,教师需要走近,将镜头贴近,用大光圈小景深,去看他们的细节,发现他们的优点,期待他们尽快磨掉顽疾,完善不足。面对学生的几十篇作文,语文教师如果换个角度思考,“高考阅卷尚且见仁见智,一定范围内取均分,我会不会也看偏了一部分作文?”“同学们怎样看待同学的作文?”那就很容易改变自己的作文评判身份和评判策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怀疑学生的评判能力,尽管他们在评判时肯定会产生一些低级失误,甚至会感情用事走极端——打分高得吓人或低得可怜,但是我们总该相信学生肯定有各自独特的审美眼光、被老师信任的满足感、认真负责的责任感、打分准确的成就感,发现问题、产生纠结时还有我们老师的点拨与帮助。某篇作文的均分,应该说更接近这篇作文的真实水平,教师回头看自己所打的分数,一经比对,有时也会有所启发。

3.完善作文教学方法,让学生评判作文的方式更加丰富多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体现。学生评改作文,并不是什么新鲜、稀奇的创举,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并且为之明确了方向:“学生批改作文,关键在于同学生商量,研究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兴趣、批改兴趣。适应学生心理,组织得好了,才有实效,学生的批改能力才会提高。”(魏书生《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许许多多的语文教师也在学生批改作文上做了不少探索,往往是自改、互改两种,教师总不放心,还要加上教师唱主角的集体讲评。其实,只要教师就审题是否正确、立意是否鲜明、结构是否顺畅、语言是否得体、书写是否美观等高考评分的角度进行到位的指导,考虑并落实好准备的充分性(前期基础条件)、阅读的准确性(具体评分细则)、评价的客观性(排斥感情因素),就无须担心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了。教师需要做的是思考怎样在保证评判效果的前提下使学生评判的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从而让学生保持对评判作文兴趣的持续性和新鲜感。我们采取的方法主要有这么几种:(1)前后桌四人组成一个小组,互相评判。这种方式下相互间易直抒己见,但往往出现人情分。(2)指定小组长,四人一小组,每组好中差搭配组合,评判其他同学的四篇作文,组内讨论,组长综合意见、确定分数、写评语。这种方式分数较客观,但意见不易统一。(3)班级交换评判,参照前两种方式进行。如果一位语文老师教两个班,这种做法比较适用,易于操作。(4)由班级内几名作文较好、判断力较强的同学为全班的作文判分。这种方式虽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但只锻炼了部分学生的能力,达不到全体提升的效果。(5)考试作文在告诉学生得分前,学生直接给自己或同学的作文判分,然后与得分比较。这种方式大部分学生能在对比中发现作文的薄弱环节,但学生易产生“多此一举”的想法。本次作文的这种方式,学生获得的分数比较客观,学生的接触面更大,但相对而言,耗时更多,因阅卷速度不同等因素,作文流转不易顺畅;当然,如果借助学校的设备,在机房进行电脑阅卷,那不仅在试卷流转、数据统计与分析等方面不存在任何问题,而且学生的阅卷感受更直观、深刻,何乐而不为?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曲塘中学。

作者:张志平

第3篇:把课堂交给学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 高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准备教学材料还有设定教学情境时,有必要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自我表达等方面进行考虑,给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同时,还能让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我发展的方向。本文主要结合高中教学课堂模式的转变,即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与交流,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高中数学 综合素质 学生为主 模式探讨

大部分教师在构建高中数学教学课堂时,应充分认识到以教师为教学主导,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把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自主合作学习的模式,就是将教学课堂交到学生的手上,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模式的设计中,从而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以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从而有效提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

1. 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积极开展自主学习课堂模式

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应该是教师个人的行为,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开展良好互动的交流过程,所以教师应该积极贯彻新课程标准,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逐渐将自主学习模式引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掌握教学课堂活动内容,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营造出师生交流的课堂学习氛围;同时,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布置合理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邀请学生共同完成课堂设计和教学,进而起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如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第一章《简易逻辑》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不同命题的概念和内容,以及“或”、“且”和“非”这些逻辑词的命题特点。由于命题的理解关系到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思维逻辑能力,为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教师可以在课堂前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并请学生自行分组,每组5个人,每一组选择教师的一个问题进行思考;课堂正式开始时,请小组委派一名成员作为“老师”完成小组的学习内容讲解;最后,则由教师对每一组学生的讲课内容进行评析,并做出相应的补充,以及重难点的分析。教师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

2. 提升学生“主人公”意识,以加强自主课堂管理

教师教学课堂活动有序开展,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和配合,教师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适当将课堂教学“主权”交于“学生手上”的过程中,还有必要增强学生“主人公”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积极发挥自我主观能动力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才能促进教师不断完善自主课堂教学和学习的管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所以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情,制定出适宜的教学计划。

如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第三章《等差数列》的教学设计中,需要学生深入理解等差数列的含义,并掌握其公式特征,从而利用其原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课堂导入的设定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谈一谈生活中所遇到的等差数列问题;活跃课堂氛围后,教师则通过实例说明让引导学生认识,即列出等差数列问题,请学生思考后完成答题,答题内容需要包括思路、计算公式的应用原理以及计算过程,如银行存款利率问题等,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知识内容的应用和讲解来提升自身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完善新教学模式的管理,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新教学模式的开展与应用需要教师调整教学设计与内容,而学生同样需要适应和配合,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估,还需要对教学实施效果进行考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还有学习质量,来反观这一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评价自身教学效果,可以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有效性。而学生在新式教学模式中,拥有更多发展空间,也能促进其全面素质的发展。如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二册第六章《不等式》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含义以及运算规则,同时还要会结合几何图形来完成解题,所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具备较高要求。所以在自主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多种解题方式的探索,如以数形结合的方法解答不等式,教师引导学生科运用多种解决方法,如小组合作,还有课外学习工具的辅助应用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空间,以提升其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将课堂交给学生就是积极开展自主学生课堂,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学习空间,进而有效完善课堂教学管理,提升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青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探究[J].中国校

外教育,2016(05).

[2] 梅春.“翻转课堂”模式对高中数学教学的启示[J].基础教育研

究,2015(04).

[3] 许海诗.新时期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策略研究[J].

科技资讯,2014(28).

[4] 段君丽,邢艳春.“高中数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探究”课题研究

调查问卷分析报告[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03).

作者:刘建明

第4篇:如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传统教育所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领导作用,现在推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课后作业”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是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的表现。如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要摆正教师位置,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先要在思想上改变“教师是权威,是知识代表“的观念,学会走下讲台,俯下身子,倾听学生,把自己看作是学生中的一员,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相对于过去教师以教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而言,教师要正确地发挥其点拨的作用,在课堂上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发挥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作用

先让学生按导学案的要求进行自学,然后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小组汇报交流,在这个时候,他们就充满了自豪感,可以在同学面前滔滔不绝,展示自己的学识。

四.多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

上台展示一来不仅能展现学生的风采,二来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三来还能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尝试,希望通过这学习平台,得到更好的提高。

第5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

《酸的和甜的》这一课很有趣,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事要亲自尝试。怎样让学生走进文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掌握文中几个动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猜猜他们的心理,在情境和活动中理解文章内容。下面就《酸的和甜的》的教学片段进行评析,从而反思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落实。

片断一:

教师设疑引趣,导入新课(出示一串葡萄):小朋友,这是什么水果?谁来尝尝是什么味道?(指名上台品尝)告诉大家味道怎么样?(甜甜的)奇怪了,葡萄明明是甜的,味道好极了,有一群小动物却嚷者:“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赶紧走进课文吧!请大家先自学课文。”学生马上有序的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进行拼读;然后同位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接着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齐读生字词,小组交流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这期间,老师参与到具体的小组学习中,重点对个别后进生进行指导。

老师说:“哪个组汇报自学情况?”小组长带领齐读生字词后,小组汇报提示容易读错的字音。

思考:

老师只提示“自学课文”,孩子就能按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二年级的孩子能从个体自学预习课文,读准字音,到同桌互检生字读音,再到小组的学习,一步步地主动自学课文,这正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二年级学生是有能力自动化地自学课文,扫除阅读的障碍的。让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去认读课文,并且通过孩子之间的互相帮助,合作去读准课文,而不是按传统的教学“一步步”领着学生向前走,能让孩子在主观意志上建立“我能学”的自信,并通过主体的实践努力达到掌握一定学习策略的“我会学”。把学习的主动权更好的教给孩子,让孩子掌握学习的策略,更利于孩子明天自己去学习。

片段二:

进行角色朗读时,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同学们,狐狸说,葡萄是酸的,不能吃。小松鼠、小兔子是怎么说的,猴子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我们怎样才能读好?请五人为一组,分角色朗读,想想怎样读才读得好?最好边读边做一些动作。”孩子们纷纷五人为一组进行朗读练习,态度积极认真,有的为了读好角色,练读了好几次。孩子们练读后进行汇报,听读的同学要认真听,然后说说哪儿读得好,具体说说哪个词语读得好,进行生生之间的赏析性评价。最后戴上头饰在全班表演,评选最佳表演组和最佳小演员。

思考:

1.要注意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有机结合

老师应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但同时得注意如何体现老师的“导”,而不能当甩手掌柜,放任自流。分角色朗读的训练,老师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但从学习的效果看,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读出不同角色的特点。但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效果就有待提高。我们是否可以在孩子们自学练读前,老师先和个别学生分角色朗读,全班评价后再让孩子深入研读。老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你们能读得比他们更好吗?想想怎样读才读得更好?这样,既可以给面上孩子们模范的作用,也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4.让孩子有平等的训练机会

老师组织孩子们五人一组进行练习,但我们发现,孩子们练习时,往往就练喜欢的角色,所接受的训练是单一的;还有的孩子,因为怕读不好角色,就单挑旁白来读。积极的孩子,朗读水平较好的孩子就“走进”角色,朗读水平较弱的就“永远”旁白,这样会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老师可创设情景,让孩子有平等的训练机会。要求孩子再研究时进行多次的练习,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复,要轮换角色。这样才利于孩子们整体综合发展。

3.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五十个孩子就有五十只猴子,五十只狐狸。他们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老师拼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哪里必须得读重音,哪里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给充分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该怎样读才会读好,让孩子“我表我意”,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建构,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4.评价应注意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是一个认识、教育、提高的过程,把评价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进行聆听观察、分析反思、组织表达,从而加深学生的体验,促进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老师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使被评价的孩子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赞赏别人的优点时,也是在主动学习,积极接受。当然,赏析性评价还可以是学生自我进行评价,例如,孩子这样自我评价:“我觉得我读„不能吃,这葡萄是酸的。‟读得好,我特别注意读出„酸的‟,可以看出小兔子是多么相信狐狸的话。”这同样可以激起孩子们的自我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和课后反思,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要让学生注重对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还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孩子,这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6篇:浅谈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通过最近的学习,我的观念转变了,认识到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应该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其自我发展,,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教学。

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自己看成是教学的“组织者”,而不是“操纵者”。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且是参与者和创造者。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这个主体,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思维的权力还给学生。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思考,交流及展示的机会。欢迎,提倡,鼓励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于想像。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说,敢问,敢争论。还要允许学生说错,答错,允许他们改变观点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绝不能轻易的一句话就把学生闪烁着创新意识的火花否定掉,而是要善于点燃这些小花,使之成为创新的火种,经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不断传递,最终将创新的火炬点燃,迸发出极高的创造力。这样的课堂才是生动活泼,思维活跃。情绪高昂,气氛热烈的课堂。所以我

们教师一定要更新观念,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第7篇:构建有效课堂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新课程教学改革我进行了一轮多的实践。我深切的感受到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既能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又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挖掘出了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力,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落到了实处,让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发生了根本转变。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开花结果。新课标让我的课堂教学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下面我对新课标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谈谈我的认识。

1、要把学生真正放在教学主体的位置。传统的语文教学,我们忽视了学生的潜在能力,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不够, 这儿不放心让学生做,哪儿也不放心让学生做,到头来,苦了老师,累了学生,学习效率总是很低。老师也理所当然的认为,讲了、练了都学不好,何况是要放手让学生去做,这根本是办不到的事情。同时,我们的老师认为,知识必须通过教师对学生认真讲解与传授,这才放心。孰不知这恰巧颠倒了教学中的主次地位,让学生处在了被动的学习地位。这好比一场音乐会,乐团在指挥的引领下,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美妙的乐音是乐团里的乐手们演奏出来的,而不是指挥。指挥只是负责好了各个乐手之间的谐调,教师就是指挥,而不是乐手。反之,课堂就是音乐独奏会,教师成了演奏乐手,学生成了听众。自然而然的课堂教学就成了“一言堂”,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点儿也没有被激发出来。只有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理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主次关系,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有效课堂,教师才能给学生上出高质量的实效课。

2、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教学始终。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一言堂”教学为群言堂。要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习过程由被动的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转变为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过程。使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从孤立性学习向必要的合作学习转变,从复制式向建构式转变,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一味地继承式学习向继承和创新式结合转变,从一味的静听式向静听和活动相结合转变。譬如我在讲读《藤野先生》之前,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三至五个问题,准备在课堂上交流,看哪个同学问题设计好,能引起同学们的思考。一石激起千层浪,绝大部分同学课下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堂教学气氛浓厚,教学重点、难点在同学们的交流与讨论中突破了、解决了。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是在以往教学中从来没有过的现象。课后跟踪检测成绩也非常的好。从此以后,我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我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的质疑。这时候我要走下讲台,为学生提供服务。让学生在与教师平等交流中愉快地学习知识。

3、教学设计不要停留在课堂教学表面的活跃上,而是要有深层次问题的设置。自从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听了不少教师的新课程、新理念的教学。从中学到了不少好的教学模式,但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如听了《春》的一堂公开教学,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是这样的:①课文中描写了哪些花?分别是

什么颜色?②作者引用了哪一句诗来写春风的?③春雨像什么?④哪些句子写出了春天人多?„„这些问题设置过于简单,课堂教学活跃热闹,课下与学生交流,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了肤浅的表面。学生对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好处,以及对春的感受一点儿也说不上来。作课教师注重了课堂教学的表面活跃,忽略了深层次问题的设置。这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课堂教学构建。

4、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把多元化形式引进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一要求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需要创新出新的教学模式来达到这一教学要求。现行教材每个单元后都有一个综合学习课。在学习之前,教师都要提前几天有针对性的布置学生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这是因为综合学习课的主角是学生,为了保证综合学习课的顺利教学。学生事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才能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这样语文课就走出了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形成了多元化教学形式。

5、解决“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师生互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对课文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6、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的

主动权交给学生。我认为虚心学习是提高新课程教学最有效的办法之一。自已只有不断的通过,学习——借鉴——应用这样的模式,才能更快的提高自己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能力,学生也才能真正体现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如听了《艰难的国运和强健的国民》一节示范课,收获颇丰。教师除了引导自然外,最主要的是问题设置有坡度,环环相扣有悬念,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个个重点、难点迎刃而解。整篇课文的分析理解是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步步完成的。他的这种教学设计引入到了我的教学中,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有效的教学,高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特点。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激发了他们禁锢的热情,激活了他们沉睡的潜能,开启了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了他们囚禁的情愫。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思考、探索的良好习惯,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宁夏中宁县第五中学王志邮政编码:755100

联系电话:13519253859)

第8篇:构建有效课堂__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

《构建有效课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姓名: 温丽娟

单位:河源市源城区源南小学

科目:语文

电话:15016208016

邮箱:522293327@qq.com

构建有效课堂,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摘 要】 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主体性教育思想已逐步被教育工作者接受,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求教育者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学生 主体 主动权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种形式教育下的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现代教育则是以人为本,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客体为主体,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还学生以真正的主体地位呢?

一、要把学生真正放在教学主体的位置。

传统的语文教学,我们忽视了学生的潜在能力,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不够, 这儿不放心让学生做,哪儿也不放心让学生做,到头来,苦了老师,累了学生,学习效率总是很低。老师也理所当然的认为,讲了、练了都学不好,何况是要放手让学生去做,这根本是办不到的事情。同

时,我们的老师认为,知识必须通过教师对学生认真讲解与传授,这才放心。孰不知这恰巧颠倒了教学中的主次地位,让学生处在了被动的学习地位。这好比一场音乐会,乐团在指挥的引领下,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美妙的乐音是乐团里的乐手们演奏出来的,而不是指挥。指挥只是负责好了各个乐手之间的谐调,教师就是指挥,而不是乐手。反之,课堂就是音乐独奏会,教师成了演奏乐手,学生成了听众。自然而然的课堂教学就成了“一言堂”,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点儿也没有被激发出来。只有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理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主次关系,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有效课堂,教师才能给学生上出高质量的实效课。

二、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教学始终。

要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习过程由被动的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转变为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过程。使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转变,从孤立性学习向必要的合作学习转变,从复制式向建构式转变,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从一味地继承式学习向继承和创新式结合转变,从一味的静听式向静听和活动相结合转变。譬如我在讲读《藤野先生》之前,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三至五个问题,准备在课堂上交流,看哪个同学问题设计好,能引起同学们的思考。一石激起

千层浪,绝大部分同学课下都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堂教学气氛浓厚,教学重点、难点在同学们的交流与讨论中突破了、解决了。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是在以往教学中从来没有过的现象。课后跟踪检测成绩也非常的好。从此以后,我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我还要接受学生对教师的质疑。这时候我要走下讲台,为学生提供服务。让学生在与教师平等交流中愉快地学习知识。

三、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把多元化形式引进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一要求将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需要创新出新的教学模式来达到这一教学要求。现行教材每个单元后都有一个综合学习课。在学习之前,教师都要提前几天有针对性的布置学生考察、实地测量、现场制作、模拟面试、辩论会、排练节目、座谈会、赛诗会和“上网”搜集有关资料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这是因为综合学习课的主角是学生,为了保证综合学习课的顺利教学。学生事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才能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这样语文课就走出了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形成了多元化教学形式。

四、解决“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师生互动。

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对课文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这种现场发散式提出的问题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这就需要师生间互相尊重、欣赏,相互交流、沟通、理解和补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帮助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五、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我认为虚心学习是提高新课程教学最有效的办法之一。自已只有不断的通过,学习——借鉴——应用这样的模式,才能更快的提高自己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能力,学生也才能真正体现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如听了《艰难的国运和强健的国民》一节示范课,收获颇丰。教师除了引导自然外,最主要的是问题设置有坡度,环环相扣有悬念,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在老师的引导下,一个个重点、难点迎刃而解。整篇课文的分析理解是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步步完成的。他的这种教学设计引入到了我的教学中,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有效的教学,高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特点。把课堂真正归还给学生,激发了他们禁锢的热情,激活了他们沉睡的潜能,开启了他们幽闭的心智,放飞了他们囚禁的情愫。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思考、探索的良好习惯,提高了语文学习的效率。

第9篇:把班会交给学生

——关于班会的反思宋玉梅

班会是每个班级的必不可少的课程,但是不少班主任却对此头疼不已,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开,平时工作够忙的了,每周一的班会课是个负担。

本人亦是如此,根本就没有精心设计一堂班会课,大多数就是我“独角戏”一演到底:传达学校的政策、上周的不足与本周要开展的工作。可是我发现,学生们对这样的班会早已失去了兴趣,每次说起班会就像是一堂静坐课!静心反思,我发现自己对班会的定义不明确,没有认识到班会课的意义!

班会课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活动课!因此,班会课必须交还给学生! 在本学期开始,我一改去年“独角戏”的模式,基本把班会交给学生主持!每周五我会把下次班会的主题写在黑板上,由每个组长牵头去准备节目,或小品,或朗诵!下周一早晨选拔一男一女两名主持人,并且每个组长抽签决定表演顺序,再把节目的名称,形式,参加人数统计起来,便于主持人主持!在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大大提高了,每次都精心地准备节目,最期待的课就是班会课!

把班会交给学生并不是说班主任完全放任不管,班主任必须对班会加以引导和对主持人、组长进行培训!我首先把九个组长召集在一起,对他们进行培训,比如每周的任务要么分工完成,要么组织一起排练,在排练过程中必须注意纪律以及安全!由于每周主持人不定(这是为了更多的孩子有主持的机会),每周一选好主持人后,我都会简短 地培训一下,比如首先要明确这次班会有哪些环节,其次每个环节改如何连接,每个节目的串词改如何去写,主持时要做到大方,富有感染力!这样经过培训每次班会课都十分精彩!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必须对每组的表现进行考评!老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表演,适时作出点评:指出优缺点。班会课小组的表现纳入每天的小组比拼中,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持续下去!

另外,由于班会课不同于平时教师头头是道地讲、学生正坐静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班会课座位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变换。可以分成左右两大排,学生面对面,中间留出来表演;地点可以再教室,也可以在室外。

经过这一系列的创新,我发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这不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提高班级工作效率,从而减轻班主任的负担!试想,这样一举多得的方式我们班主任为什么不可以尝试呢?

请把你的班会交还给学生吧,做一名智慧、轻松的班主任!

上一篇:先进基层党组织材料下一篇:关心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