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把什么带进课堂(精选3篇)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国英小学 孙雪敏
新课程给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它要求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记忆、模仿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自主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变化,教师不再告诉,不再包办代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那么,在新课程中,教师究竟应该把什么带进课堂?
一、把怀疑带进课堂
在课堂上,中国学生为了装懂而不向老师提出问题,美国学生为了装懂而故意向老师提问。这是中美教育的差别。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曾经有无数的为什么,那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对世界的新奇与迷惑。后来他们读书了,知识填充了他们的大脑。他们记住了许多问题的答案,却再也没有问题。问号已变成了句号。他们眼中求索的火花已经渐渐熄灭。然而,学贵有疑。只有敢于怀疑,才可能去推翻旧的,创造新的。假如达尔文不去怀疑,迦利略不去怀疑,哥白尼不去怀疑,王充不去怀疑,我们今天的生活将大相径庭。我们只会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因此,课堂上应是怀疑与思辩的地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怀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希望,才有个性,才有进步。所以在课堂上我经常会问学生你有什么疑问吗?鼓励他们大胆怀疑,向教材,教师挑战。在学习<<西湖>>时,有学生提出“一群群白鸥飞掠过湖面”,去掉飞字更恰当,读起来更顺口。因为白鸥掠过湖面,肯定要飞的,何必再说?我接受了他的看法,表扬了他的钻研、质疑精神。
二、把思考带进课堂
新课程使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盛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应点燃的火种。教师应该点火,而不是灌水。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分析,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要说出自己的看法,亮出自己的态度。要让学生敢想,敢说,开放思维。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意见,倾听不同的.声音。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学生可以自由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最后的葬礼〉〉时,我引发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巴西总统,你会在葬礼上发表怎样的悼词?假如你是那条瀑布,你会对人们说什么?联系到我国的滇池,你会想到什么?学生抢着回答,惋惜伤痛之情溢于言表。
三、把发现带进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潜心体会。去发现自己最感动的地方,最受触动的地方。只有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学生的感受才是“原汁原味”的,才是“超级震撼”的。然后师生、生生、文本之间才可能进行对话,交流。对话的前提是师生双方必须都有“底气”,要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有自己的发现。教师不能再握着底牌,等学生来猜。而应该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一起研究,一起感悟,甚至感动。因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学生和教师的知识水平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情感体验不同,审美经验和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对文本的理解也就不同。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体验加给学生,只能怀着一颗童心,从
一、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彻底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 经济全球进程化加快, 以科学和教育为支撑的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由于知识与技术、人才与科技相互促进, 互为需求, 承载着知识与技术为主体的人才, 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经济发展和技术竞争中的争夺对象。作为知识传播者者的教师, 责任尤为重大。
1、教师是学生潜质的开发者。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发展快, 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 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传统地位被动摇了。另外, 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
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现代教师不再是传统上的文化的继承者, 给予者, 教书匠。老师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创造是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和欢乐的源泉, 没有创造加入的教育教学工作将是非常枯燥的。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 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 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 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笔者在业余时间认真参加中学政治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并且写好心德体会, 因为新世纪教师的进修培训也需要新思路, 不能像以往那样局限于中学教材教法的研究, 更重要的是要更新教育观念, 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 了解学科知识的发展, 拓展视野, 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 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达到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激发学生政治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克服求同思维模式, 政治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接纳自己;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心境;培养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完善方面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转变, 因此作为政治课教师要积极探求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 教学策略
一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转弯教学观念, 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教程中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定向、自我探究、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激励。
二是面向全体学生, 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为了实现这教育理念, 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帮助、引导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二)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比如:制作政治课件, 学案, 采用多煤体教学方式上课, 教师要由单纯的讲解式教学方法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情感, 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 创造一个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道德行为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形象直观的各种教学媒体, 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了解世界、明辨是非善恶, 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良好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向学生有效传授知识的促进因素, 对学生的学习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与学生在情感行为、认知领域的学习有密切的关系。友好的态度、坦诚的性格, 富有戏剧性变化的语言和行为使教学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高中政治教师要努力改变以往那种严肃、刻板、僵化的教学行为模式和态度, 加大情感的投入, 理解学生, 尊重学生, 宽容学生, 平等对待学生, 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让政治课的教学变的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活力, 也变的更加有效。
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育由专制走向民主的今天,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十分迫切, 这种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教学交往过程是师生双边交流的过程。师生通过交流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应放下权威, 争做学生的同伴、朋友。“亲其师、信其道”, 只有在心理上唤起学生的亲近感, 拉近师生距离, 才能保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既有知识又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只有这样, 才有可能在新课改的浪潮中, 成为一位弄潮的好手。高中生的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高、求知能力相对较强但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却发现, 他们的道德品质、操作技能、价值观、人格健全度、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观念等并不像其学习万贯那样令人满意。老师关注较多, 从而形成性格孤傲、惟我独尊、耐挫力差、单一注重学习、忽视全面发展、钻牛角尖等心理。因此政治教师如何贯彻“全面育人”思想, 有效提高学生健康心理素质, 是高级中学在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探索的问题。
四、新课程的内容设置要求高中政治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来看, 本次课改不仅仅是模块化等课程组织形态的变革、教和学的方式的变化。就是在教学的内容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四个必修模块中, “文化生活”这一模块相信对所有的政治教师来讲都是比较陌生的领域。在选修模块中, 《经济学常识》增加了西方经济学方面的一些知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哲学常识》等几个模块的内容与我们高中政治教师的现有知识储备相比, 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和发展。我们常说, 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就必须拥有一桶水。笔者收集了一些蕴含这一哲理的成语、俗语。例如:“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村施教、因地制宜、量入为出、抽薪止沸、入乡随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 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要求我们, 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信这一说法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中仍然是正确的。所以, 作为教师因着眼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课程和学生, 继续学习,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以作好新时期的高中政治教育和教学工作。
【关键词】课堂教学;理念;主旋律;探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生活知识和常识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
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以便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梦想与激情。让学生与名师、名家对话,在音乐诗歌中沉醉。在课堂上,教师应经常结合课文,拓展内容,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文学的窗口,熏陶、感染他们。如在学习了《荷花》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读冰心的《红莲》,读杨万里、席幕容的诗。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对课堂需要是不断变化的,教师要时时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树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意识,把怀疑、思考、发现、探究、时尚、生活带进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成为学生享受学习快乐的乐园,成为心灵放飞的天空,真正使他们在课堂上凸显个性,张扬个性,自主创新,获得支持与成功。实践证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民主、开放的氛围可以增强学生走进实际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另外还要老老实实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法。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只有领悟课程改革的理念,理解实验教材的特点,研究好教材,才有可能搞好教学工作。
二、让思考和发现、阅读和提问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新课程使教师认识到,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盛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应点燃的火种。教师应该点火,而不是灌水。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分析,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要说出自己的看法,亮出自己的态度。要让学生敢想,敢说,开放思维。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意见,倾听不同的声音。这就要求教师创设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学生可以自由讨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潜心体会,去发现自己最感动的地方,最受触动的地方。只有通过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学生的感受才是“原汁原味”的,才是“超级震撼”的。然后师生、生生、文本之间才可能进行对话、交流。对话的前提是师生双方必须都有“底气”,要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有自己的发现。教师不能再抱着底牌,让学生来猜,而应该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一起研究,一起感悟,甚至感动。因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学生和教师的知识水平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情感体验不同,审美经验和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对文本的理解也就不同。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只能怀着一颗童心,以孩子的角度重新理解课文。学贵有疑。只有敢于怀疑,才可能去推翻旧的,创造新的,假如达尔文不去怀疑,迦利略不去怀疑,哥白尼不去怀疑,王充不去怀疑,我们今天的生活将大相径庭。我们只会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因此,课堂上应是怀疑与思辩的地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怀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希望,才有个性,才有进步。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经常问学生,你有什么疑问吗?鼓励他们大胆怀疑,向教材、教师挑战。并接受他们的看法,表扬了他们的钻研、质疑精神。
三、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探究
未成年学生都具有探究的天性。他们常常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经常有学生偷偷地在课桌下看《小哥白尼》、《十万个为什么》,可以说,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会乐此不疲地去探究未知的问题。这种兴趣、渴望,正是最宝贵的学习动力。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探究,成为一名探究者。教师则以帮助者、合格者、参与者的面貌出现,给他们出谋划策,指导方法,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求知的乐趣。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引导学生善于把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并形成超文本的信息量,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在过程中享受,是教师的本职。
新课程给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记忆、模仿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自主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变化,教师不再告诉,不再包办代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将生活带进课堂,带进学生的心里。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丛书实验稿,2014.12
【教师应把什么带进课堂】推荐阅读:
你认为教师是什么07-02
教师招聘考试考什么10-04
特岗教师是什么编制09-18
教师节送老师什么礼物09-28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教师版)09-28
高效课堂教师口号07-17
[教师]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探究06-12
教师如何管理好课堂05-26
教师课堂记录表06-02
高效课堂与教师激情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