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学生行为准则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效课堂学生行为准则(精选8篇)

高效课堂学生行为准则 篇1

“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开放课堂,群体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

高效课堂中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

麒麟区南苑小学 晏凤琼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多,讲的细,学生被动地听,没有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我们不得不反思、探索、寻求新的学习方式。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自主学习就是指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意向、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指点方法;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师生交流、学生领会内化等方式,让学生学会、会学,寻找到应该得到的知识,懂得要懂的问题,促使其全身心、积极有效地和谐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健康地发展等。下面,结合一年来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对新课堂中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作一些理解。

一、教师行为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高明的教师引导学生走路,笨拙的教师牵着学生走路,无能的教师代替学生走路。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放手,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分析、总结。懒惰是培养出来的,哪里有事无巨细,越俎代庖的人,哪里就有快乐的懒汉和庸人。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组织者,调控者,而不是主讲者,解答者、操作者。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充分引导学生,营造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只要老师的指导到位,有些不可能的事情也会成为可能。学生如果在讲解过程中出现了大大超出教材 1 高效课堂中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

难度本身的话,应当策略地给其纠正,如果重点不清、概括性不强的地方,老师应当适时地进行归纳补充。另外原先课堂的时间主要是按照老师的讲课来定的,但是现有的模式更需要多考虑学生在讲解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要求学生讲解要简练、明了,更要求老师教给学生方法,收放要得当,逐步养成好的习惯。

老师更关注的是师生地位和课堂操作技巧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探索出了从‚抓紧统死‛到‚活而不乱‛的教育策略。教师的主导‚功夫‛主要体现于‚预习课的筹划、指导、了解‛,‚展示课的组织、精点、释难‛,‚反馈课的纠偏、整合、总结‛等方面,而不在于‚讲的是否精彩‛‚讲的是否到位‛‚讲的是否透彻‛‚讲的是否明白‛。教师的讲解和提问是为学生‚提升‛树梯子,该‚升华‛的地方必须‚升华‛上去,没有教师的‚精讲‛‚提问‛,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会受到限制。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应该有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师通过与多组同学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清楚了学生存在的疑惑和需提升的‚点‛,从而为‚真正落实该讲不该讲的问题‛打下了基础、找到了途径。

二、关注学生

综合布卢姆和卡罗尔两位教育心理学家的理论,可以得出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因素,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学生的认知前提(知识基础、智能水平)。教师因素只是引起教学效率变化的间接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过程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看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每个学生的需求。

主体性。把学习的权利,学习的空间,学习的机会,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当好竞击者、表达者、展示者。教学重在‚学‛,‚教‛应服从‚学‛。‚能 2 高效课堂中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

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给我一次机会,还您一份惊喜‛,‚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在参与中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在幸福中成长。改革立足于其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仅用极少的时间进行‚点拨‛。变苦学为乐学,变乐学为会学,变会学为愿学,把课堂还给学生,改革带来变化,变化带来一片欢笑声。课堂上,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声音响亮;热烈讨论,激烈辩论;争问抢答,解决疑难;多种角度,实践创新;笑逐眼开,欢乐课堂。课堂学生活动面达80%。课堂是舞台,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大多数讲课的是学生,给学生解答题的也是学生,老师只是起到了组织和点拨的作用。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其学习的潜力也会被充分地挖掘出来。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许多同学在课堂上从容的发问,比较流畅的表达,与同伴互相争论问题,补充同伴的意见,纠正同伴的错误,富有新意的观点,多种形式的展示,都不是临时突击、做秀所能做到的,是孩子在长期自主参与中形成的能力。这种自主参与的能力将在孩子一生的可持续发展中受用不尽。‛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句话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位教师是这样描述刚开始的课堂的:‚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让学生爬黑板,学生几乎倾巢而出(全班60多人),写的同学和修改的同学‘狭路相逢’,教室过道里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再看黑板前,为了争抢黑板的领地,许多同学蜂拥而至,挤成一团,最后还是老师出面让他们分成几组才疏导开人群。‛课堂是‚超市‛式的,讲台上有学生,黑板前是学生,甚至地板都是学生板书的场所。把预习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 3 高效课堂中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

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

合作性。师生、生生、组生、组组、优弱加强合作,互补共赢,相互点评、指正、借鉴、补充、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在班级中成立学生学习小组,固定人员,做到兵帮兵、兵练兵、兵强兵。好差结合,好帮差结对子。考试时看二人的平均分,组与组之间看小组平均分,有效的缩小好学生、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调动他们积极性。利用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在小组合作中,优等生可以辅导学困生、监督学困生,同时优等生又把知识进行了梳理,还学会了运用。小组合作,容易‚一放就乱,一收就死‛,形式上的小组合作,我们见得很多,真见效果的不多。这需要认真的分工,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自我约束能力,需要教师把握好‚度‛,非一日之功,没有长时间的养成很难达到‚紧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境界。课堂上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每堂课最后,应当增加一项成果分享,也就是说对于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梳理,将本组讨论的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向全班作汇报,在教学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学会‚善思‛,又激起了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的积极性,逐渐养成勇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生‚动起来‛是核心。改变评课标准,评价一节课的好差,不在于教师讲得多么好,关键要看学生,看学生是否动起来。‚动‛字是核心;课堂模式是以‚动‛见长,他们倡导‚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但‚动‛ 应该是积极思维,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自主参与和表现自我,自由发表不同的意见,张扬了不同的个性,又使我们无法指责他们不‚以人为本‛。‚安静‛不是课堂秩序良好的表现,‚听讲‛不是学生认真学习的表现,教师‚讲得好‛不代表学生学的好。

高效课堂中的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

关注全体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宽容和鼓励学生不合常规的课堂表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唯师、不唯书、不迷信权威,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与独特性,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创新品质的目标。心灵碰撞、人格感染、智慧启迪,关注全体学生的生存状态,教学改革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灵动,有真情、真趣、真意,让学生的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真正能够确立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唤醒学生蛰伏的主体意识,形成持久的情感内驱力,从而有利于其个体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学生在课堂上是快乐的,就会激发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 ‚要我学‛为‚我要学‛。尤其充分关注后进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后进生出头露面,使他们逐步克服胆怯和自卑心理,慢慢树立自信,走向成功。学生发言大胆,非常自信,学习专注,这种彻底得‚开放‛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能力,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是自主的,快乐的,成长的。学校是他们的乐园,课堂是他们的舞台,他们在享受学习,享受友谊,享受成长,享受快乐,又怎能会离开这里呢?认真思考和探讨‚以人为本‛的内涵,探讨‚以生为本‛和‚以师为本‛的关系,探讨‚以人为本‛与‚严格管理‛的关系。一群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成就感的学生取代了教师一个‚机械的课堂‛,不付出代价是不可能的。

高效课堂学生行为准则 篇2

一、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英国心理学家科恩认为,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不安全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学习兴趣等。笔者经过长时间的听课积累和大量的案头工作, 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

1. 生源性原因。

大部分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自身的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有:其一, 内心厌烦。由于教学内容太难或太易, 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或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 语言平淡, 甚至无意义重复, 学生感到厌烦, 因而采取不当言行以示不满。其二, 挫折感与紧张感的发泄。对于教师提出的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各种要求, 学生“达标”的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学生能够顺利达到教师的要求, 获得成功;有的学生则连遭挫败, 面临教师的批评和指责。挫折感加重了学生的紧张感, 紧张感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问题行为的方式发泄出来。其三, 寻求注意, 提升地位。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当他们发现自己无法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教师和同伴的认可时, 便常以违纪的形式来寻求教师和同伴的注意, 争得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

2. 师源性原因。

其一, 要求不当。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严, 学生稍不留意就违反了规章制度。学生犯错时, 有的教师既不分析自己提出的要求是否适度, 也不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 而是专断地严惩学生以维护纪律, 从而造成师生矛盾和冲突趋向尖锐化。有的教师则对学生要求过低, 只要学生不惹是生非, 不冒犯教师, 就对学生所做的事置之不理。其二, 滥用惩罚。从表面上看, 惩罚的手段常能迅速而有效地制止课堂问题行为;但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 则不但不能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 反而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特别是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教师, 更易使学生产生怨恨情绪, 可能诱发学生攻击性或退缩性的问题行为。其三, 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的精神。当学生的问题行为严重地干扰课堂教学时, 教师常常产生震怒的情绪, 严厉处罚违纪学生, 而很少引咎自责。由于教师缺乏寻找自己在教学和师生关系方面不足之处的主动性, 更不在学生面前坦承自己的错误, 因而加剧了学生的不满和反抗。

3. 与家庭、社会有关的原因。

正在经历身心成长发育的学生还无法完全理解社会的各项行为准则, 这常常导致学生个体与社会的直接冲突。另外, 大众传媒如电视上有关暴力行为和犯罪行为的过度渲染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有研究表明, 当学生在电视上看到暴力行为发生的环境与他们所处的环境相类似时, 他们就有可能效仿这种行为。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控制方法

一般地说, 教师可采用的控制方法有很多种。我们根据采用方法的性质, 将其分为以下三种方法。

1. 强制性方法。

包括命令、监视、伪装、惩罚。教师的命令可以是绝对的指令, 也可以是温和的说理。监视是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特有的控制手段, 即从教室后门的窗口处观望学生等。伪装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掩饰笑容, 假装生气;二是威胁以表示即将实施惩罚 (但实际上并未使用惩罚或事实上不可能进行惩罚) 。在强制性方法中, 教师最常用的是惩罚。惩罚的范围包括口头指责、课后留校、罚做作业, 以至体罚、停学甚至开除学籍等。强制性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巨大, 须慎用;有些过分的强制性方法须禁用。

2. 温和性方法。

包括回避、暗示、明示。回避即在某些情况下, 如果学生的不恰当行为既不干扰教学, 也不影响其他学生, 而且持续的时间也不长, 就没有必要管束。如在讨论过程中, 如果学生不举手就发言, 而教师知道这个学生懂得什么是正确程序时, 就没有必要“小题大做”。暗示指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不作明确的反应, 而是采取恰当的方法与行为发生者沟通。如当学生出现注意力涣散、做小动作、交头接耳等问题行为时, 为避免影响课程的进行, 教师可继续上课, 但可以始终看着有不恰当行为的学生, 或站到这个学生身旁, 用眼神示意学生, 直到他 (她) 停止问题行为。明示即教师通过各种方法使自己的教育倾向明白无误地表现出来,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行为提出和善劝说, 以阻止问题行为的蔓延。

3. 和解性方法。

包括教师的放松和对学生文化的认同。放松体现为课堂纪律的“松动”, 它有两种形式:有条件的豁免和取消得不到遵守的规范。如果一条规范常常得不到大多数学生的遵守, 如果学生相应的违纪行为并不威胁到教师的权威, 这条规范就有可能被取消。如下课前几分钟, 如果教师讲授完毕, 让学生自己看书或者做练习,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小声讲话、讨论或不太出格地嬉笑, 在一些教师那里是被允许的。教师并不认为这是违纪, 更不会给予处罚。认同学生文化则是以学生认可的方式控制课堂。如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授课, 使可能发生的师生冲突隐藏到笑声背后, 教师对学生并不严重的插科打诨表示接受甚至主动参与。和解性方法可以在师生关系融洽、班集体内部凝聚力强的情况下采用。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1. 把要求变为程序和常规。

学生懂得了什么是恰当的行为后, 教师还应把要求适时地转化为课堂程序和常规, 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意识。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学生可参与规则的制定, 讨论规则的合理性、必要性, 也可对现有的规则提出建设性意见, 但教师不能完全依靠学生制定规则。在规则语言的使用上, 一般使用正面教育的语言, 如“尊重他人”、“按时完成作业”等;为禁止某些行为而使用“不准抽烟”、“不准打架”等语言也是必要的。

2. 强化和巩固规则。

班集体一旦形成了制度和规则, 师生双方就要及时、反复地巩固它。这要求教师认真地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 并及时、恰当地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在强化和巩固规则的过程中, 正确灵活地运用奖惩手段是必要的。有研究表明, 要想把什么是正确的行为给学生讲清楚, 使学生懂得应该遵循什么规则, 奖励的办法是最有效的。也可适当地使用反面教育方法, 如公开批评、课后留校、让学生重做某事等。

3. 提高学生的自控力。

高效课堂学生行为准则 篇3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生管理;学生行为准则

中图分类号:G5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265-02

学生行为准则是指导学生行为、协助教师教学行为以及学校管理行为的重要文件,表达了对中小学生行为的期望,提出了约束学生行为的规范[1]。在美国,基础教育学生行为准则(Code of Conduct)由学区或学校根据联邦和州政府的教育法规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定期审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以确保其在学生管理中具有法律效用。中国的中小学学生行为准则倾向于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以规定学生“应该做什么”为主要内容[2]。这种价值导向的规则制定,对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但在规则制定的细节方面,却显得宽泛而简略,使得《学生行为准则》在约束和管理学生行为方面起到的作用不够。美国的《学生行为准则》明确指明了学生不可以做什么以及违反规则后需要承担的后果。这种以规范行为为导向的规则制定,使《学生行为准则》在规范约束学生行为上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让教师和行政人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本文以美国密歇根州兰辛学区为例,介绍和分析了该学区2012-2013年《学生行为准则》,以期在中小学生管理方面为我们提供经验和启发。

一、兰辛学区《中小学生行为准则》的基本内容

美国密歇根州兰辛学区2012-2013年制定的《学生行为规则》主要包括3个方面:明确学生和家长的权利与责任;陈述对学生行为约束的相关规定;对违纪行为的处理方法以及学生或家长对处理结果不满的申诉程序[3]。

(一)明确学生和家长的权利与责任

学生和家长的权利与责任,是学生行为准则的核心和制定依据。由于学生同样享有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利,因此,学生行为准则的制定必须遵守宪法和州制定的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明确界定学生和家长的权利和责任。在兰辛学区的学生行为准则(2012-2013)中指出学生和家长的权利主要包括人身安全权利;受教育和学习的权利;受到平等、不受歧视对待的权利;学生管理的参与权等(见表1)。在学生和家长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包括按时上学完成功课;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按照《学生行为准则》的规定,参与学生的管理不仅是学生和家长的权利,同时也是学生和家长的责任(见表2)。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学生和家长必须和学校相互配合,共同约束学生的行为。

(二)陈述对学生行为约束的相关规定

对学生行为约束的相关规定是学生行为准则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学生出勤的要求、衣着装饰的要求、发放刊印物的要求、课外活动的要求、使用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的要求以及校车安全的要求等。

密歇根州兰辛学区的学生行为准则规定,学生不得缺勤。缺勤现象划分为迟到和旷课两种,并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迟到不超过课堂时长的20%视为“迟到”,超过20%即视为“旷课”,两次迟到视为一次旷课。兰辛学区中小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准时参加学校各项教学活动,不能按时参与的学生必须有正当的理由,如:疾病、葬礼、学校因素、庭审、监禁、或宗教节日。特别规定9年级至12年级的学生每门课程每学期不能缺席超过10次。如果超过10次,则必须进行“缺席豁免程序”或“缺席时间补习程序”,否则将无法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如果学生缺席教学活动,学生行为准则要求家长必须负责通知学校办公室,学校将对缺席原因进行记录,并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的缺席时间对学生的缺席情况进行追踪了解。

在学生的着装方面,并没有要求统一着装,但是严禁学生衣装不整或穿着印有挑衅、侮辱、帮派语言或违法活动等标示的服装。同时对学生发放印制刊物进行了严格规定,学生可以发放刊印物,但必须取得校长的同意,并在规定地点发放。在课外活动中,不得进行违反学生行为准则规定的行为。在学校不得使用手机。计算机等科技产品的运用则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段进行了不同的规定。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为保证学生乘坐校车的安全,学生行为准则对学生乘坐校车的行为提出了专门的要求,列举了诸如听从司机安排、上下车有序、不得携带危险物品和宠物等要求。对违反规定的学生,根据严重程度的不同,依照相关程序,给予警告或不得乘坐校车的惩罚。

同时,学生行为准则对惩戒的行为进行了定义,如“矫正行为”是指如果学生的行为危害课堂次序,教师可以让其暂时离开教室,并书面上报校长,记录在学生档案中。针对一些违规行为,如“欺凌”、“赌博”、“炸弹威胁”等,该行为准则也进行了界定。这些术语的界定,有利于在管理过程中统一标准、避免模糊。

在兰辛学区学生行为准则中,明晰的权利与责任,细致的规则要求使学校-家长-学生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成为三位一体共同的行为主体,强调了学生和家长的管理权责,提高他们的共同参与性,使得行为准则成为学生管理中学校、家长和学生都需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三)对违纪行为的处理方法及申诉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兰辛学区中小学校对于违反学生行为准则的行为,根据其严重程度分为6个级别进行处理。具体处理方式是:

一是教师干预。对于学生所犯错误影响较小时,教师或教职工可通过告知家长、放学留校、要求学生写改正报告或移交校长处理等方式进行处理。

二是行政人员干预。当学生的违纪行为较为严重,对学校教学有严重影响以至于教师或不能自行处理时,则由校长进行处理。方式包括向家长寄送正式的旷课通知、延长留校时间、剥夺停车特权等。endprint

三是校内停学。当以上两种处理措施均未奏效时,则要求将学生从日常参加的课程中移除,移送至特别设置的纪律学习项目。

四是校外停学。接受停学处理的学生必须经过由学校、家长、学生三方共同进行的会议后,才能重新回到学校学习。

五是移送“他择性学校”。当以上处理措施均未奏效时,则要求该学生停课并移送到“他择性学校”接受教育管理[4]。同时要求校长必须同学生家长联系,为学生制定每天或每周的任务和测试。

六是开除。当学生的违纪行为对学校或他人造成相当严重后果时,将被停学,然后移交至学生服务处考虑开除。

学生和家长如果对学校的处罚结果持有异议,可根据不同的处罚结果向相应的管理机构进行申诉,以保证自己的权利。

二、美国基础教育学生行为准则的特点

美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行为准则在内容中渗透着平等、关爱的价值观,但严格的规范导向仍然是其最鲜明的特点:一是规则制定具体全面,执行性强。美国基础教育学生行为准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约束,指名学生不可以做什么,并详细阐述违反规定后会受到的惩罚。对整个管理过程规范严格。二是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学生权利。行为准则的制定不得违反和侵犯学生的权利,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到公平公正,不得歧视和人格侮辱。三是规则要求严格,对学生的违规行为进行分类界定,处罚形式多样。准则中的规章制度制定严格,同时相应的处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不同进行分级处理,手段灵活多样,避免“一刀切”现象。四是强化学生家长的配合和参与。家长与学校共同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可以提高家长参与学生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行为准则既尊重学生的权利,又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对违规行为处罚严格多样,同时要求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形成了一个“学校-家长-学生”密切配合的管理体系,这些对我国中小学学生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程红艳.美国中小学《学生行为守则》与教育惩罚研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3,(4).

〔2〕高峰.中美两国《中小学生守则》比较[J].今日教育,2006,(07S):95-95.

〔3〕Lansing School Districts Student code of conduct, 2012-13,[EB/OL]http://www.lansingschools.net/files/_p SAzC_/12deb0222c37c35a3745a49013852ec4/Code_of_ Conduct_2012-13.pdf

〔4〕刘振忠.美国《中小学生行为准则》与学生管理[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3):56-59.

高效课堂学生行为准则 篇4

荷兰是为数极少的几个在中国“教育部留学预警”中没出现过任何问题或紧急状况的国家,为更好的为赴荷留学的国际学生提供服务,荷兰高等院校颁布并实施了“荷兰高等教育机构关于国际学生的行为准则”。

准则共分为:定义、信息提供、代理机构、入学、服务和协助、职责与权限、全国委员会及投诉流程、及实施日期 ・ 日本留学现在报名,8月开始面试 ・ 出国留学第一论坛 ・ 专家在线留学咨询 与期限八个部分。

在签署“荷兰高等教育机构关于国际学生的行为准则”之后,荷兰高等教育机构将为国际学生提供各方面质量保证。该行为准则可保证荷兰高等教育机构在招生、课程选择和学生指导程序中都符合相关要求。该准则对荷兰高等院校应该为国际学生所提供的信息,代理(中介)机构的行为,为国际学生提供的服务与协助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例如:荷兰高校应明确地向国际学生提供课程认证情况、质量标准、入学要求、费用收取等相关信息;荷兰高校在与代理(中介)机构合作时,应明确费用及相关行为,并有责任对代理(中介)机构的宣传与招生活动进行监督。如发生不符合规定的行为,合作协议将立即解除;在为国际学生提供服务方面, 荷兰高校必须明确说明该学校在签证、居留许可、住宿、情况介绍和协助方面给国际学生所提供的帮助。此准则的颁布将大大增加荷兰留学的透明度,也为中国学生留学荷兰提供了保障与法规支持。高等教育机构只有在签署了行为准则之后,才能录取国际学生。

荷兰教育国务秘书Mark Rutte先生向签署该行为准则的教育机构授予了一系列权利。例如,只有签署该行为准则的.荷兰高等教育机构才有权招收获得Huygens奖学金的学生。同样,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各国代表处(NESO)的各项服务也只提供给那些签署行为准则的荷兰高等教育机构。目前荷兰司法部正在根据此准则修改针对招收外国学生的立法,同时荷兰移民归化局(IND)正在为已签署该行为准则的荷兰高等教育机构从欧盟以外国家招生推出一系列制度。

这些教育机构将为赴荷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其中涉及到诸如招生、课程选择、学业指导、教学水平和质量、准确可靠的信息以及检查国际学生的英语能力等相关事宜。荷兰教育国务秘书充满热情地说道:“该行为准则将保护荷兰高等教育机构在国际上拥有的良好声誉。”

由荷兰高等教育机构代表组成的国家委员会将对荷兰高等教育机构是否遵照该行为准则行事进行监督。完整的行为准则可参见 www。internationalstudy。nl,该网站还提供了已签署该行为准则的荷兰高等教育机构的名单。已签署该行为准则的教育机构的注册信息将由荷兰国家数据信息管理办公室(IB-Groep)保存,其中包括管理发放奖学金和贷款信息。学生可以直接向全国委员会对高等教育机构的不合理行为进行投诉,全国委员会根据学生的投诉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行为进行调查。

零售店铺行为准则 篇5

为保证店铺的优质营运水准,提高店铺同事的服务意识和销售技巧,为顾客带来愉快的购物经历,树立的品牌形象和公司形象,特制订以下专卖店规章制度:

1.店长必须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店铺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对店铺的日常运作进行监督和管理。员工必须服从店长的安排,不得顶撞、藐视和无故拒绝接受店长分派的各项工作,同事之间必须团结协助。

2.员工必须严格按照排班表上班,不得迟到、早退。辞职必须提前一个月向负责人申请(流程见附表),经批准后方可执行。请事假需至少提前二天致电店长,不得由他人代传。经店长同意后,到行政部办理请假手续(请假一天,由店长批准,两天或两天以上,必须主管批准,病假必须带病历证明,特殊情况除外),私自调班或调假当旷工论处。无故旷工2天做自动离职处理。

3.员工形象:按《仪容仪表标准》要求。保持仪容仪表的时尚、整洁,女员工必须化淡妆容,不得佩带过于夸张的饰品。工服要整洁、干净、无褶皱,铭牌字迹要清晰,端正佩带在上衣左上方。

4.店长要合理分配员工的工作,安排员工做好迎宾和销售。所有人员禁止在货场坐柜、靠柜,站姿、举止不雅;禁止围着收银台或货架闲聊;禁止在货场抽烟、吃喝东西;禁止在卖场发生争吵(顾客及员工);禁止在店铺后仓玩电子游戏、打牌;禁止追逐打闹等。

5.任何员工上班时手机应调为振动且不得在卖场接听手机或收发短信息。工作时间,未征得店长同意,员工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或离开货场,不得在卖场接受亲友的探访。非本公司员工(包括已离职员工)不得进入后仓。

6.对所有顾客都要礼貌、热情地接待,提供优质专业服务,不能以貌取人。严禁态度生硬、在背后议论顾客或出现藐视顾客的言谈举止。

7.员工的用餐和休息时间必须服从店长的安排,用餐时间为30分钟。休息每次不超过10分钟,每次一人,每班不得超过三次并严格填写《离岗登记本》。

8.店内电话只做公事用途,员工不得就私事使用电话。确实需要的,需征得店长同意后方可使用。不论公事私事,长话短说。

9. 店长应安排员工进行轮值清洁工作,保持货场、试衣间、后仓和店铺外面良好的卫生情

况。

11.穿着展示服时,不得穿着展示服出店,不得穿着展示服在仓库吃饭,不得将服装弄脏、不得影响销售,如有违反按吊牌价六折购买。

12.任何员工离店时,必须自觉接受当值或保安员作安全防盗检查,不得拒绝。检查人员不得徇私舞弊或玩忽职守,一经发现,两者作同样处罚。任何员工不得带走店内的货品和

用品。

13.任何员工不得擅自提前结束营业或更改营业时间,商场发布通知的除外。

14.任何员工必须熟知店铺内现有货品的情况,包括:款号、售价、尺码、色码、货量、推广价销售情况等。

15.员工身着公司制服时,不准在公共场所吸烟、讲粗口及有不雅行为等。

16.员工不得向外界透露店铺的营业额和公司人员运作情况等内部机密。

17.员工必须认真完成店铺分配的工作,服从店铺安排的工作调动。

18.当班者须对巡场主管交代的事情进行跟进,并有回馈。

处罚方式:

第一次违反以上规定的处以口头警告;情节严重者或第二次违反规定的,将同时处以罚款和书面警告;在半年内被两次书面警告者,以开除处理。

注:本专卖店店规张贴于后仓,并由所有同事签名确认已阅。

招生人员行为准则 篇6

制定目的:

一个没有学生的学校,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因此,生源是学校的核心工作,任何工作都必须围绕着招生工作而展开;任何工作都必须为实现招生目的,对家长、学生、社会所作出承诺!为广纳生源,促三上发展上台阶,制定此制度:

一、全面了解三上及三上招生流程:

1、招生人员必须熟悉三上基本情况,三上招生宣传流程。未经培训的招生人员不得随意向家长告知不实之情。

2、招生老师必须在家长孩子面对面的情况下介绍三上招生流程。介绍完备后要做好记载。

3、学生通过个人或其他方式,学生自己来到三上上课的,招生人员必须第一时间(二天内)预约学生法人监护人见面介绍三上招生流程。并做好记载。

4、招生老师必须搜集整理完备的学生信息。(学生来源方式、学生目前所在学校、父母资料、介绍人资料等备案!)

二、招生纪律:

1、招生人员电话必须保持通畅,不得停机,关机,电话响三声内接听,接

听电话时必须注意礼仪。是新生家长信息应做好记载!并与相关主管招

生人员作好介绍。

2、招生衔接。新生到班前招生老师必须与主讲教师做好衔接工作,主讲老

师签收后收取主讲老师教学预案,报班主任备案。

3、招生人员必须定期调研孝感同行业及周边教育培训市场,为招生负责提

供方案!

三、招生宣传与推广:

招生人员必须定期通过网络、媒体、个人人际关系推广三上宣传三上,做到信息可查,方式可推广!

四、招生奖励(详见招生奖励方案)

五、保密条例:

探索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篇7

但是, 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会存在着各种干扰这一进程的问题及行为。如一些小学生随意说话、故意打断教师教学、做小动作、与同学起争 议、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 以及看课外书籍等。这些问题和行为影响着学生的学习, 并最终导致学生学习成绩的逐步下降, 同时, 这些个别的行为无疑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也必然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降低。以上问题只是个案, 实际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问题要求我们, 必须积极探究产生小学生课堂问题及不良行为的产生原因, 寻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与措施, 最终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一.小学生课堂问题及行为的表现形式

小学阶段是学生最具可塑性的时期,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小学生的实际, 善于发现他们的课堂问题及行为, 并有针对性地采用矫正对策和措施。本文就小学生在课堂中常见问题及行为———显性行为和隐性行为予以具体分析:

(一) 显性行为

所谓显性行为, 就是指能吸引他人注意的具体行为。在课堂中, 小学生明显违反课堂教学的相关规定, 破坏正常教学秩序等行为, 都属于显性问题及行为的范畴。一般而言, 小学生常常会出现的显性行为有争吵、起哄、说话、离座、走动以及吃东西等。此类显性行为直接影响了小学课 堂教学的正常秩序, 不仅打乱教师的相关教学步骤与计划, 而且破坏了小学课堂教学的环境氛围, 也大大降低了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基于此, 教师就必须对小学生的这种问题及行为进行较大关注, 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控制其产生与发展。

(二) 隐性行为

所谓隐性行为, 就是指不能直接吸引他人注意的具体行为。在小学课堂中, 小学生不能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以及没有直接影响他人学习和课堂正常教学秩序, 但却影响了自身学习的行为, 都是隐性问题及行为。通常情况下, 小学生最为常见的隐性行为有走神、小动作、注意不集中、看课外书、害怕提问、迟到、旷课、焦虑、羞怯以及瞌睡等。 这样的隐性问题及行为没有直接影响课堂正常教学秩序的有序开展, 故教师对此的关注不大, 但这种行为却潜在影响着学生个体和整体的教学效率。

二.产生小学生课堂问题及行为的原因

(一) 学生因素

在小学, 既是小学生身心发展比较快的时期, 同时也是小学生身体发育比较快的时期。但是, 小学阶段的小学生在神经系统发育还没有健全完善, 其自我管理与调控能力还不够, 通常很难有效控制自己的课堂行为及表现。同时, 作为没有成熟的个体, 小学生在注意力、意志力等方面也处在发展过程中。这样, 就必然导致很多小学生存在注意力水平不高, 自制能力不够等具体问题及行为。他们很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进而出现一些问题行为。例如, 小学生的注意力发展方面, 由于具有选择性, 其注意发展还不够健全完善, 也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注意发展与行为, 较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出现分心等不良现象。此外, 外界一些新奇动作、对比明显等行为, 就会使得小学生选择有关信息和无关信息上不够灵活主动。如果小学生的思绪没有留在课堂上, 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 以不同教学方式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二) 教师因素

由于小学教师的能力、水平以及学识等参差不齐,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导致一些教师备课不够全面、充分与合理等。如此一来, 教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只能讲解教材相关内容, 而不讲究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艺术等, 进而使得了整个小学课堂教学变的枯燥乏味。不仅教师课堂教学较为吃力, 而且小学生也会感到厌恶。在如此教学环境及氛围中, 小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展现, 自然就容易导致小学生被课堂教学排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成为一个人的演出。而有的小学生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 往往会表现住各种课堂问题及行为方式来表现自己。另外, 有的教师不够了解、掌握小学生的基本情况, 把简单的教学内容进行分割, 就会导致小学生产生一定的厌恶情绪与心理, 因而会分心做其他事情, 也使得教师在其心中的威信及地位就会不断下降, 这是导致小学生课堂问题及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三)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与社会等方面。家庭教育必然成为小学生产生课堂问题及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教育孩子的方式如何, 直接影响小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问题与行为。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 发现如果父母存在感情不好、关系紧张、打骂孩子、期望过高、干涉过多、严厉粗暴以及冷漠等情况的, 都可以引发小学生出现厌学、焦虑以及畏惧等不良心理和行为, 进而导致其产生一定的课堂问题与行为。

校园环境主要包括校园自然环境、校园人文环境、规划布局、文化艺术、美化绿化及教学氛围等方面。在课堂中, 校园环境对小学生的情绪、心理等存在一定的影响。在平时, 如果我们足够重视校园环境的话。那么, 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主动性明显较高。反之, 小学生的课堂问题及行为就表现得较为明显。实践经验证明, 如果差生聚集的地方, 因相互影响及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行为自然较多。

另外, 在当下社会中科技信息全面高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 一些新生事物越来越多, 同时, 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碰撞等, 都对小学生课堂问题及行为产生严重的影响与制约。我们清楚, 小学生处在发展成长的关键时期, 其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体制变革等所产生的新鲜事物, 都要去一一进行探究。并且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挑战与压力异常激烈的现代社会, 很多小学生常常感到紧张、不安以及烦恼等心理因素与情绪体验, 他们产生课堂问题及行为, 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另外, 一些小学生受暴力、色情、凶杀以及警匪等电视剧的影响, 有的去模仿、尝试, 并可能把这些行为带到课堂, 进而产生课堂问题与行为。

三.解决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与措施

(一) 预防课堂问题行为

小学生课堂问题与行为, 并不全都是课堂中产生的。一般而言, 有的问题行为可能在课堂教学以前就存在的, 如好动、调皮、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等。所以, 解决小学生课堂问题与行为, 要求我们必须在问题及行为出现前采取相关对策措施进行解决和落实, 尽量避免或降低小学生课堂问题及行为的发生。对于小学教师来说, 应当注重积极学习与积累经验, 逐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另外, 教师也要力求学习和精通各个学科知识。同时, 还应学习、研究和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理论及知识, 努力把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有效融合到课堂教学与实践中。但是, 小学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尽可能了解小学课堂教学的规律、技巧及方法, 努力把小学课堂教学设置的生机无限, 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 控制课堂问题行为

小学生产生课堂问题与行为以后, 教师可采用不影响教学秩序的对策措施, 为小学生提供一定的暗示和引导。针对情节较轻的课堂问题及行为, 只需教师稍微进行暗示和引导, 就会让小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 且较快进入状态。比如, 教师可以走到问题及行为学生身边、盯着问题及行为学生几秒、用手摸下他的头或者轻轻敲击桌子等方式, 不但可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 也不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不过, 如果小学生的课堂问题及行为较严重时, 教师就可考虑适当使用批评或教育等手段。当采用很多方法制止小学生的课堂问题及行为都无效时, 教师就必须正面对学生提出严肃批评, 指出其不足, 有效制止其行为。

(三) 矫正课堂问题行为

对那些既预防不了, 又无法控制的课堂问题及行为, 教师可以采用矫正行为的方法, 逐步减少问题及行为的发生频率。所谓矫正行为, 就是指采用多种知识、方法及途径, 促进小学生认识、了解有关课堂问题与行为,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首先普遍采用了惩罚的方式。但相关实践证明, 采用惩罚作为优先选择的方法, 是不合理的, 也非智慧之举, 更违背人性, 这样的惩罚往往会引起小学生的仇恨心理、逆反心理, 往往事与愿违。即使用惩罚解决了一个问题, 但又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因此, 在矫正小学生课堂问题及行为时, 教师应当采取奖励大于惩罚的措施。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矫正时, 不仅要认真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引导, 而且还要采取措施逐步释放其内心的压抑、焦虑、恐惧及不安等情绪, 尽力确保小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不产生心理障碍。如果小学生的问题与行为较严重, 那么教师就需要通过谈话等, 了解其内心的想法, 合理引导其负面、偏激等情绪, 帮助其正确评价自己, 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问题与行为的发生。

高效课堂学生行为准则 篇8

关键词:高效课堂 小说阅读 教学行为

在新课改的高效教学理念下,很多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行为,原本似乎有些沉寂的小说阅读课堂,一下子热闹非凡。笔者旁听后总感觉在一些风行的教学行为后面,似乎和高效课堂有些远离。现在选取几个小说教学片断,结合自己的反思,把它呈现出来,供同道中人共同思考。

一、对“喜欢的读书方式”的反思

案例:两位教师在教学微型小说《窗》的课堂开始,不约而同地对学生说:“请同学们选择你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阅读这篇小说。”大部分学生捧起书本,大声朗读起这篇小说,教室里读书声震天响,只有少数学生是在默读。

反思: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阅读这篇小说”。就成了小说课堂教学开始时的规定性动作,似乎一旦要求齐读就剥夺了学生读书的自主权,却不知读书的方式有很多,对于初中生最好采取默读的方式,因为《语文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而且,小说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巧妙的构思、精彩的创作手法都必须通过潜心默读,细细品味,反复咀嚼才能体会一二,吵吵嚷嚷地大声朗读怎么能体会出来呢?并且,你读这一处,他读那一处,互相之间形成干扰,不知有几个人能听得到自己的读书声,更不必说那些深受其害的默读的学生,恨不得戴上个隔音耳机才行。

与其用哗众取众的“你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来扰乱课堂,还不如给学生以阅读小说的足够的时间,用安安静静的默读将学生引入小说艺术的殿堂,才能使小说的濡染作用发挥得更高效。

二、对“完整的复述故事”的反思

案例:教师在学生阅读完后说:“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故事。同座之间互相复述,再推荐一位代表复述。”两位好学生从作者角度进行了完整的复述。

反思:学生完整复述后,教师除了肯定学生阅读认真,复述能力强之外,似乎忘了这两个也许是全班复述最好的,但是最好的未必是有代表性的,反而是那些不太完整的复述中蕴含着教学资源。同时,还可以多角度地复述故事,可以从靠窗病人、不靠窗的病人、医生等小说人物的角度来复述,在多层次的复述中,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而不能为复述而复述。教师要从学生的复述中抓住教学的生成点,生发出小说教学的精彩。两位学生复述,第一位侧重在表现不靠窗病人的心理变化,第二位侧重在表现靠窗病人的描述窗外景色的时间和不靠窗病人的行为,对结局的复述强调“一堵墙”。教者可以问学生:“小说题目能不能改成‘墙’、‘窗外’、‘两个病人的故事’?大家注意到不靠窗的病人,为什么没有注意到靠窗的病人,这和小说对这两个人物刻画的方法有什么关系呢?”

总而言之,对小说阅读教学的“完整地复述故事”环节,要避免单纯性复述或者照本宣科式的复述,要进行多角度地复述,请水平不同的学生复述,从中发掘出有效的教学资源,使故事复述产生高效。

三、对“用自己的话讲讲窗外的事”的反思

案例:学生由小说中最喜欢的人物分析到靠窗病人的心灵美好,所以描述窗外的景色才会如此动人,教师让同座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窗外的事”,学生试讲后,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展示,而是自己“讲讲窗外的事”,并且配上精美的湖水碧波图、鸭子戏水图、航模比赛图、情侣散步图……

反思:小说本身是以故事吸引读者的,小说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了解小说体裁特征、表现手法,欣赏品味小说语言,揣摩小说人物的心理,分析小说人物的性格,理解小说主题的深刻。在“用自己的话讲讲窗外的事”这个教学环节中,姑且不问教师“用自己的话讲讲”是否是从“欣赏品味小说语言”的教学目的出发的,单从教师自己讲述、让学生听的行为来看,教师模拟得再生动,也没有学生对小说内容进行想象再创造,从而感知人物内心来的高效;何况,这位教师生怕讲得感染力不够,还配上自认为符合场景的图片,这种用图解法来解读小说语言的做法,则完全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其实,可以让学生根据靠窗病人讲述风景的内容,任意选择场景,适当想象,用补白的方式来进行创造性朗读,从而感受靠窗病人的内心世界。这种从小说语言出发,通过语言创造,回归小说文本,深入人物内心的做法,应该比教师配精美的图片的做法要高效得多。

以上所分析的三种小说阅读教学行为,都是小说阅读教学课堂上看似时髦而颇得好评的做法,如果我们从学情出发,从小说文体特征出发,从高效阅读理念出发,冷静反思,努力改进,小说阅读教学必将是多彩而高效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上一篇:提升教育质量是我们的目标下一篇:《搜索》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