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多元实践体系构建研究——基于“教学应用型”和“工程应用型”两类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才培养是高校承担的重要社会使命,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在此形式下高校须更加强化确立人才培养在其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逐步构建起注重能力培养、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育行业服务、驱动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1]。在此背景下, 更多的地方高校应加快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步伐, 培养紧密契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转型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在专业教学实践中搭建多元化且针对性强的实训体系, 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其它学科相比, 地理科学具有应用型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当前形势下, 地理科学专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主要培养以服务中学地理教育为目标的“教学应用型”人才和以服务国土资源环境等行业实践为目标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因此, 为了较全面探讨地理科学专业转型实践革新, 本文从“教学应用型”和“工程应用型”两类人才培养的角度结合校内和校外两种环境探究地理科学专业多元实践体系的构建及其优化。

一、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多元实践体系的构建及优化

(一) 校内实践体系构建及优化

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应用型”人才, 即:地理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其基本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的培育及加强。加强地理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 在校内环境条件下, 需要构建并予以优化的课程基础性实验实践、微格教学实践等多位一体的实践体系。提升地理师范生课堂实践能力, 首要注意的是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这要求老师在讲授地理课程教学论等地理教育基本课程时, 可预先设置合适的学习主题, 学生分组收集整理资料后选取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实践, 老师和其它学生观摩、点评, 进而还可制度化地举行地理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竞赛提升学生课堂授课的主人翁意识。在此基础上, 学生可利用微格教室实践平台, 反复模拟训练其授课说课能力。此外, 考虑到地理师范生须具备一定的地理科学素养, 因此在加强其课堂授课实际参与度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验证性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对此可开设一定门数的以验证性目的为主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类实验, 加深其对课程固有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 校外实践体系构建及优化

地理师范生校外实践主要包括集中性质的教育见习、实习实践及分散性质的实践活动等。其中, 集中性质的教育见习及实习主要是在各类中学校内进行。教育见习主要是组织学生去中学进行听课, 现场感受中学地理教学, 这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摩中学地理教学比武大赛等方式实现;相对而言, 地理师范生的中学教育实习是更为系统且更具效用的教学实践方式, 这要求学生要实行全真教育顶岗实践。但要真正组织实施好教育实习, 还需不断加强校校合作, 高校首先和对口中小学建立固定合作实习基地, 在此基础上双方筛选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对实践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和情景模拟, 适当延长实践时长, 确保学生在中学地理教学一线有更多机会接受实践训练。分散教学实践活动是对集中教学实践活动的有益补充, 其组织和实践方式更为灵活, 学生参与分散实践教学实践可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

二、地理科学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多元实践体系的构建及优化

(一) 校内实践体系构建及优化

对于侧重培养服务于国土资源环境等行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而言, 其需要具备扎实且协同性强的行业实践技能。因此, 在课堂实践中, 这一类学生要更加强化且规范化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与地理师范生不同, 对其实验能力的培养要侧重于多开设一些综合性、创新性、研究性实验, 且加大课程实验开设比例和学时数, 以此强化其创新及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能力。在课外, 要建立本科生导师制, 推动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采取分方向、固定组员的方式建立科研小组, 通过优秀论文解读、文献分析汇报、实际参与调研及科研实验、研究方法专项学习等方式保证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和机会真正进行科学研究实践。

(二) 校外实践体系构建及优化

对于地理科学专业“工程应用型”学生而言, 强化其校外实践环节需要充分利用包括高等学校、专业科研机构、自然人文保护区、企业及行业事业单位及在内的各类校外社会平台及课程野外教学实践平台。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建立学校和校外单位长效合作机制, 特别是有效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 保证学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和合适的机会进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平台接受专业训练, 且通过专家咨询和社会服务等方式和企业建立良好实践实训纽带, 建立包括共建共享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基地和实训场所。学校和外单位特别是和企业合作构建“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基地是一种“双赢”的实践模式, 学校通过企业的反馈与需求, 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 企业则利用自身的资源、信息等优势, 为学生实践提供基础平台, 实现了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 可同时节约企业与学校双方成本, 也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3]。另外, 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三下乡”等活动更能发挥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性强的特色, 通过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能有效了解社会需求, 也能为强化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更好服务社会奠定扎实基础。

专业课程的野外实践也是当前地理科学专业较为普遍的实践形式,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及其实践效果的提升[2]。在野外教学实践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明确老师仅作为引导者的角色。野外教学实践期间, 教师提出明确的每日实践任务, 并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强化内在学习动力。在野外实践过程中, 以小组为单位、分组活动, 小组成员根据实践活动充分提出问题, 并在小组范围内讨论寻找答案。对于小组成员无法解决的问题, 教师组织大范围讨论, 最后收集问题潜在答案并将问题解决分析过程予以解析[4]。课程野外教学实习是重要的实践形式, 在经费较为充足、教学仪器配备较为齐全的条件下, 其实践形式可由当前的学期中间调整为学期结束后进行, 适当延长有效实习时间, 提升野外课程实践效果。

除上述外, 加强“工程应用型”地理科学学生校内和校外实践间的联系, 也需要建立校外从业人员参与指导校内外教学实践和行业实践的机制, 优化校内外实践导师资源且使其各自发挥所长共同指导学生行业实践[5]。这其中, 校内导师侧重于训练学生的学科性质的实践能力, 而校外导师则强化学生具体业务实践能力的训练, 进而形成校内-校外有效协同指导学生行业实践的体系和机制。

摘要:大学生多元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不同类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从校内和校外两种环境条件下有针对性且差异化地构建了地理科学专业转型多元实践体系, 并对现有的实践环节予以一定的优化, 论文研究为应用型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转型和实践教学改革具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地理科学,多元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 邹念育, 张云翠, 贺晓阳等.专业转型背景下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研究探索[J].实验室科学, 2018, 21 (6) :226-229.

[2] 常立新.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J].阴山学刊, 2010, 24 (3) :108-112.

[3] 李航飞.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初探[J].高师理科学刊, 2014, 34 (3) :109-111.

[4] 吴海中, 陈保平.地方院校地理学综合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高师理科学刊, 2018, 38 (8) :106-110.

[5] 曲春雨, 刘朋, 王秀平, 许晓峰.转型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 2017 (50) :341-342.

上一篇:如何有效进行低年级小学语文写话教学下一篇:谈谈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几点因素提高工程造价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