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教学改革措施(推荐9篇)
一、成立领导机构
组长:略
副组长:略
成员:略
领导小组负责全校远程教育学科教学应用工作的统筹与规则、制度建设、考核与评估。
领导小组下设四个学科教学应用小组:
1、语文组组长:成员:各班语文任课教师。
2、数学组组长:成员:各班数学任课教师。
3、自然组组长:成员:各班自然任课教师。
4、品德社会组组长:成员:各班该学科任课教师。
各学科教学应用小组的`工作职责是:以本校所有学科教材为主,以远程教育接收IP资源,基础、、中央电教馆资源库为核心,通过研讨形成每节课的的教学设计和课件,整理加工成各学科教学应用资源库,并及时将本学科教学应用工作上报县电教中心。
二、工作目标
1、利用两周时间完成四个学科(语文、数学、自然、品德与社会)教学应用小组组建工作。应用小组的工作核心是形成四个学科本学期的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的扩展资料。
2、开展教师远程教育学科教学应用全员培训工作。利用远程教育IP资源,形成每位教师研讨资源、应用资源,分层次开展教师、管理人员培训工作,达到资源应用进计划、进课堂、进管理、进德育、进为农服务。
3、应用工作达到设备应用每周不少于20课时,每周开展一次德育活动,每月开展两次为农服务和党员教育活动;建立统一规范的一表三册(专用课表、教育资源登记册、教学应用登记册和为农服务登记册);切实做到一机三用(上课学生用、课余教师用、节假日农民用)。
4、通过活动,使我校的远程教育应用、管理、培训等工作有典型经验、有特色。
三、工作时间
第一阶段:
成立学科教学应用领导机构,成立学科教学应用指导小组,开展全员培训。
第二阶段:
学科教学应用小组开展工作,利用远程教育IP资源,基础、基础、中央电教馆资源库、国家基础教育网等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完善学校年度第二学期各学科教学资源库。
第三阶段:
一、公司法应用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早期的公司法教学模式一般是单向性的教师传授, 即教师通过自身对公司法教材中的主要内容的认知, 讲授给学生, 也有的情况下教师会穿插一些案例分析, 使课程增加一点活跃的因素, 但学生大多情况下仅是对教师所理解的知识进行吸收, 总体上显得被动, 这样的教与学使得公司法教育目标的实现受到一定局限。顺应公司法教学需求与时代变化特点逐渐产生应用型教学模式, 即在课程教学活动中, 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 开展教学活动, 进行教学设计, 并提供相关资源, 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环境下主动、灵活地接受新知识, 发现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将公司法课程教学实践化与生活化,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公司法课程的兴趣, 该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阶段、理论向实践转换阶段及运用与创新阶段。
第一, 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认知过程, 这是为后两个阶段所做的热身准备。在这个阶段, 开展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理解、巩固、消化理论知识为重点, 教师可以通过类似概念的对比分析, 加强学生的理解和区别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 理论向实践转换阶段, 即学生开始运用理论知识与相关的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中进一步消化理论知识, 也在实践中加强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阶段, 教学活动和教学设计要注重案例的选择, 尽可能地贴近生活。
第三, 运用及创新阶段, 即学生在比较娴熟地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 认知了公司法的内在精神后, 自主地运用到相关的实践中, 遇到新的情况学会灵活地寻找相关的法律规则应对, 在无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 运用公司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来处理。
二、公司法应用型教学的改革措施
应用型教学模式要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 开展的教学活动和设计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 适用不同学生需求, 使学生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媒体, 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公司法应用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 完善课程学习资源建设。公司法课程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这就必然要求硬件支持的完善, 即完善学习资源库, 使实施应用型教学有充足的资源供给。资源不仅要在点上广, 也要在面上泛, 换句话说, 不仅要求每一种资源模式内资源丰富, 同时也要求多种资源模式共同发展, 如制作自学CIA课件、电子教案、学习案例库等等。
第二, 完善考核管理, 突出平时作业在学生应用能力锻炼、培养方面的功能。课程考核包括学习状态和平时作业两个方面, 学习状态是指课堂面授、小组讨论学习、实践学习等, 而平时作业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过程, 学生学习的效果好坏通过平时作业反馈到教师那里, 是教师衡量教学成效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 适应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需要, 增加实践型平时作业的比重, 通过重视平时作业的实践应用性来突显该教学模式的作用。
第三, 广泛收集和设计课程学习的案例库和课题库, 并融入各种学习媒介。案例和课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 因此要重视案例库和课题库的建设, 尽可能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范围, 贴近生活, 尽量多地收集生活中真实的案例, 然后通过最合适的传授媒介展现在学生眼前。
第四, 增强导学的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为了尽显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的特色, 笔者认为, 应当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注重了解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学习状态, 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然后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法;二是教师通过实践中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实司法实践中有很多素材可充当案例, 有针对性地找出其中有价值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学习;三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授之与鱼, 不如授之与渔”, 教会学生自己去捕捉生活中相关的素材进行分析与消化, 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实施应用型教学取得的实效
自公司法课程进行应用型模式改革以来, 逐渐弥补了传统公司法教学模式的枯燥呆板的缺陷,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公司法课程学习的兴趣, 也相应的增强了他们对公司法学习以至于相关法学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通过调查, 不少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更贴近生活, 更生动灵活, 使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 能够自己解决生活中遇见的相关公司法问题, 缩小了法学专业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 从事相关工作的障碍。即使有的学生毕业一时未如愿进入法律相关工作岗位就职, 也可以通过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掌握, 自己解决一些身边的问题, 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另外, 也有学生认为, 尽管现在对知识的掌握还存在一些缺陷, 但是相信通过努力, 会逐渐弥补缺陷, 更大程度的受惠于应用型教学模式对知识的传授。公司法课程应用性教学模式改革措施取得较好成效, 受到教师与学生的一致好评。当然, 改革有成效也有不足的地方, 因为公司法应用性强的基本特点, 它也容易跟随经济现状的变化而出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 需要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使应用型教学模式发挥其最佳成效, 为公司法教学提供高质量的教学途径, 同时也为其他学科提供借鉴经验。
四、结束语
公司法应用型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公司法教学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教学模式改革,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通过教师对资源库和课题库的完善, 增加学生运用理论知识, 参与实践的机会, 通过实践来传授和强化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应用型教学模式为公司法教学提供了一个更为适应的传教途径, 在已取得的成效基础上, 我们可以展望它的未来, 在教学平台上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万金湖.公司法课程应用型学习教学改革初探[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3) .
[2]、张景峰.公司法本科课程“标准化学习”教学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 (10) .
[3]、张景峰.法学专业应用型课程三步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以公司法本科教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3) .
[4]、李华耕, 盛劲松, 李韶杰, 简颖慧.试析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合作培养模式[J].新余高专学报, 2010 (1) .
关键词:食品专业;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FL(K2][KG2][HJ0.68mm]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食品专业在食品行业内的工程设计领域、营养健康领域、安全检测领域、监督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与作用,因此社会迫切需要大量懂技术、高素质的应用型食品专业人才。但是目前应用型大学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完善,存在很多不足,因此解决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应用型大学食品专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食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难点
1.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视度不足
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应用型食品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的理解不全面不深入,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体现在实验课程和实习实践的学时学分占比少,甚至名存实亡。随着教育改革发展,高等院校在实习实践教学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和财力,但各项制度不够完善,重视的力度不够。观念决定行动力,转变教学观念,加大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力度才能顺利开展应用型大学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構建活动。
2.实践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教学方法是实践教学体系的载体,好的方法能带来好的教学成果。而目前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学生求知创新的需求,在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中,常常要对食品做检测分析,如果检测的方法、步骤以及可能出现的结果和分析都一成不变,教师所做所教都按部就班,缺乏创新性,那么实践教学也就沦为了变相的理论教学。因此,如何创新教学方法也是应用型大学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的一大难点。
3.生产实习难以取得实效
生产实习是把理论知识和实验经验付诸于现场生产活动的过程,对于学生走进社会岗位起到过渡作用。就目前看来,在这一过程中普遍出现生产实习难以取得实效的难题:第一,企业方面。大中型食品企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较高,对现场工作用人需求不大,就算招收少量实习生,从事的岗位跟食品生产工艺等方面的关联性也不大;而中小型食品企业或由于技术保密或经济效益问题不愿接收实习生。第二,学生方面。部分企业将学生当作临时工甚至廉价劳动力,并不重视实习生的技术培养。而且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学生承受力和心理落差较大,学生不愿意去进行生产实习。
二、应用型大学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措施
1.提高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度
为了使学校师生从精神上提高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视度,必须制订明确的教学制度,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监管,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和考核阶段进行严格把关。明确规定学生进行实践所必须达到的学时、学分,以实践报告、证明材料等形式进行考核。
2.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实践内容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统筹兼顾制订完整的教学计划,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实践内容。结合应用型大学食品专业特点,在理论教育基础上,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进行试验示范时,可以尝试脱离教材,按实际情况和要求制订新的试验方案和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实验结果分析方面可以让学生自行思考可能发生的现象,最后通过实验验证。这种开放式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带给学生成就感和求知欲。同时,结合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和当地食品行业的发展,调整实践内容,充分融入加工、检测、研发产品时采用的实验项目或方法,使实验教学内容与食品企业实际加工操作紧密结合,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实验教材;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实践课程增加专业职业资格培训,不断丰富教学实践的内容,让学生学有所成。
3.校企合作,实现共赢
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学生进入社会企业进行真正的生产实习。这一过程不仅起到检验学校教育成果的作用,还体现出现代应用型大学食品专业学生的就业创新发展前景。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校有责任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企业也有责任培养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在此共识下,学校和企业应该通过签订合作条约来履行职责。
三、结语
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促进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拓宽就业渠道,输送技术人才。因此,只有提高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度,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实践内容,校企合作,才能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使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能力素质得到提高,才能实现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奖惩办法
1、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纳入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科主任为科室合理用药第一责任人。
2、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的合理性由医政科负责组织专家进行点评,并将结果报给药事管理委员会,对确认存在不合理用药或超常规用药行为的个人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口头警告、通报批评、扣除医师当月奖金、年终不得参加评优、评先等处理,对于严重违反《处方管理办法》规定的医师,给予延缓技术职称晋升。
3、临床用药量化数据由信息科负责监控,每月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和医政科,每月对全院医师个人使用药品的收入占业务收入的比例超过医院下达给科室的控制指标的进行通报。
4、对严重违反规定的,给予相关处理:
(1)、对超过抗占比的临床医师进行全院通报;对于违反规定超抗占比用药的前3名人员,给予通报批评并扣除该医师的当月奖金;(2)、临床医师每年用药一般缺陷超过六次(含六次)或严重缺陷超过三次(含三次),降低该医师的技术职称半年至一年。(3)、对于违反规定一年内三次以上的前3名人员,给予降低技术职称1~3月聘用或暂缓该医师职称的次年晋升资格。
5、临床科室科主任对控制抗菌药物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不达标的,其科主任负管理责任,科主任及科室年终不得参加评优、评先;对于违反规定受经济处罚的医师,个人年终不得参加评优、评先工作。
6、信息科必须加强临床用药信息管理,严防数据失密和“统方”发生,如发生“统方”行为,一经查实,将对当事人和管理人员进行严肃处理,直至给予开除。
7、因临床不合理用药而导致的医疗纠纷及事故的,按医院相关规定处理。
8、临床科室全年抗菌药物应用各项指标达标者,奖励科室2000元。医师全年使用抗菌药物指标达标者奖励个人500元。
9、临床医师的用药缺陷分为一般缺陷和严重缺陷,一般缺陷为违背药物使用原则、管理规定,尚未造成不良后果的用药缺陷。严重缺陷为下列情况之一者:A、严重违反《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诊断为单纯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者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的。B、不合理用药引起医疗事故的;C、不合理用药引起严重并发症的;D、不合理用药引起医疗纠纷导致赔偿的;E、不合理用药导致医保拒付费用的;F、越级使用抗菌药物者。
光山县人民医院
杨玉萍第一责任人
丰贵鹏汇总 9.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及效果材料
新乡学院属于地方应用型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应用型人才,即技术实践型和技能实践型两种,或者介于这两者之间。我学院定位主要立足于区域经济,面向全省和全国,服务区域比较明确。因此,在人才培养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的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我们从2010级开始,进行了制药工程专业产学结合 3+ 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简称3+1模式),即利用3年时间在学校学习政治、外语、计算机、数理化基础和制药工程专业基础,用1年的时间在工厂和研究所实习和做毕业设计或论文。采用这种灵活培养模式,可以扬长避短,利用企业的仪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培养既有较好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探索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办学模式。9.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9.1.1积极探索专业定位,适应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结合河南省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制定出特色明显、目标明确、适应市场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制药工程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及目标。
9.1.2改革教学计划设置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及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密切结合,做到新体系、厚基础;新手段、重实践、促自学。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精选、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将医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学术动态引入课程,建立创新的课程体系。
9.1.3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加强相关专业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和同类课程的整合
对现行的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注重体现个性特色,使制药工程专业相关学科的课程有机结合,相同的课程进行整合,研究和探索出更为合理和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9.1.4以特色课程群为支撑,构建实践教学的理论平台
学校为建设实践教学的理论体系,着力解决当前实践教学体系中忽略理论教学的倾向和问题,构建了以“化工原理”、“制药反应工程”、“制药分离工程”等为基础,“制药工艺设计”为核心的特色课程群,以此作为实践教学的理论平台。
教学手段上,学校大量采用了多媒体课件和课程网站的使用,在学时数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了授课信息量;利用网站、邮件发布教学资源,可以实现师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9.1.5以毕业实践教学为支撑,构建标准化实习教学模式
学校构建了具有工程特色的标准化实习教学模式,学生在毕业实践中将四年学习的知识和理论得到全面的“装配”与综合,使实践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完整的实践链。标准化实习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动手、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全方位的提高。制药工程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依据调研提纲的要求,自主收集定量定质的数据,并将资料进行比较分类、分析提炼,再由教师指导解决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学生们实习的进度与深度,这个过程系统地培养了学生实习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定时抽查和指导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上在时间、空间也得以延伸和扩展。9.1.6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实行/3+1模式的基础。到目前为止,我们先后在华兰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佐今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拓新生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基地建立了3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部分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就业意向协议。随着/3+1办学模式的深入,我们还将进一步扩大实习基地数量,提高实习效果。9.1.7建立完善的实习考核规范
为了保证实习质量,我们制定了实习指导教师守则、学生实习守则和实习考核方法等规范,在下厂之前打印成文发给学生并学习讨论。学生在实习时, 和工人一起生活,参与工厂的三班劳动,熟悉各个生产岗位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和工艺操作,要求每个学生每天都撰写实习日志,记录当天的主要工作、心得和体会,并且根据实习情况进行轮岗。在轮岗时,成立由教师、工人和技术人员组成的答辩小组,学生必须提供所在岗位的实习报告,并参加公开答辩,通过后才能够轮岗。全部实习结束后,还要参加笔试,实践成绩由答辩、笔试、实习表现、实习报告和实习日志等几部分按一定比例组成。这种严格的考核方式是实习能取得较好效果的有力保障。9.1.8实行教师跟班负责制 在实习过程中,生产实习的管理应由学校带队教师和工厂有关技术人员共同负责。各个生产岗位的工作主要由工人和技术人员指导,但指导老师也应该跟班轮岗,督促和指导学生搞好生产实习。药厂实习岗位是一个技术较密集的岗位,每一个设备的相对摆放位置,每一根接管的安装高低都是有科学根据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根据工艺流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把我们学习的理论知识变活了。9.2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实践效果
自从在制药工程专业实施3+1模式以来,已取得了一些实践效果,概述如下: 9.2.1巩固和拓宽了所学的理论知识
实习中学生除了跟班劳动外,还利用中试基地的资源,查阅文献资料,参与技术方案讨论。他们提出的一些方法受到了基地的表扬。学生通过文献查阅,参与方案讨论,和工人及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巩固了在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拓宽了知识范围,而且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增强了勇于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自信心。9.2.2实现了厂校双赢
我院培养学生的一个亮点是校企合作,目前提高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开放一些实验室供职工实验。由于这些仪器在制药企业、药物研究所和化工厂都是常见的仪器,因此熟练掌握这些仪器的操作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送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与实习,使他们有机会利用基地的资源优势操作各种大型仪器,不但较好地完成了毕业论文和实习基地的科研任务,也弥补了学校办学条件的不足。9.2.3增强了实践能力
学生在学校学习,主要是三点式课堂、实验室和宿舍。在实验室里,教师准备好了仪器和药品,配好了试剂,仪器也都是小的玻璃制品,操作很方便;天天见面的是同学和老师,相处也比较简单。到工厂后仪器、工作环境都比较复杂,刚开始时,学生很不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操作。通过半年的实习,学生都能够自如地操作了。
通过实践和零距离接触社会,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如何把自己融入社会,也是一门学问,需要学习和实践,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学习科学知识。9.2.4提高了就业率
在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应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我们要采用“生态的观点和系统的角度,把关注点放在技术、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上”,要合理协调教育投资、软硬件建设、资源建设、师资建设、人才结构、机构发展、标准技术架构、应用指导与技术服务产业等各个因素,以使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得到和谐、持续发展。
转变建设思路―导向应用
教育信息化初期有学者提出了“路、车、货、人”等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要素,在实践层面上“建网、建库、建队、建制”等成为公共的指导思想,以“建”为导向,可以量化,有操作的抓手,大大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了较多的工作成果,但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交钥匙的工程,不是公司或厂家搭好硬件、配好软件,交给学校和管理人员就能够用得起来的。
信息化教学在现实中有很多困惑,比如资源结构性缺乏、实践效果不佳、考试成绩需要提高等,这些问题不是单一因素能够决定的,它涉及硬件设施、资源、教师的理念、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技术技能、评估奖励机制、管理制度等很多环节。在单一的环节上做工作,往往受其他环节停滞不前的制约,而无法深层次推动应用,无法取得好的应用效果,这反过来又打击了大家对教育信息化的信心,给教育信息化应用带来更大的阻力。
单从技术上来看,信息化无疑能够提高教育组织的工作效率与效能,但事实上大规模实施教育信息化几年以来,无论是从教育管理现代化还是从教学现代化来看,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其根本原因是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组织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同时受到环境、组织结构、工作流程、权力分配、组织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与影响。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技术必然会对现有教育组织的业务模式产生意义深远的反作用,必然要求现有教学和管理模式的优化,从而导致教育组织的优化与变革。
教育信息化变革涉及校园管理、教学工作习惯、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变革,而任何变革都受制于学校的文化传统、管理制度、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习惯与工作事务,全面的变革靠学校自身文化与系统进化很难突破,除非有在技术、理论与教学等方面都有较强造诣的人强势推动,同时有雄厚教育背景和教育技术理论背景、有技术问题解决能力的机构与组织,从外部冲击,打破这种文化惯性,促进学校变革。就像企业信息化实施ERP一样,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更多的是应用模式、业务流程重组的问题。很多大型企业实施ERP,不仅仅是购买外部的软件,更重要的是购买外部的服务,通过管理咨询和服务,借助外力,实现组织的变革,只有实现了业务流程重组,实现组织结构优化,企业信息化才能焕发生机,产生效益,教育信息化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要通过信息技术促进深层次的教育变革,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文化惯性,必须突破原来的单一抓硬件平台、软件系统、教师培训、资源建设等单一线性思维模式,而是要针对学校最需要提升和改进的典型应用领域,整合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各个重点环节,从整体推进的角度考虑和规划,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人力和投资等制约条件下,组合硬件、软件、资源、培训、理论、教学方法、教师、专家等关键要素,将众多环节有效打通,形成整体高效的学习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实施和推行。
教育信息化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以“建”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尽快回归到以“用”为本的原则上来,推行能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要切实通过信息技术提高每一个课堂的质量,学校要像银行、电信等部门一样,将主要业务即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架设在信息化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校教学环境的生态系统中去,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效益(包括效果和效率),促进教育管理、教学的现代化。
整合资源建设―利于应用
资源是制约教学应用的最为关键的一环。目前很多教师要上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通常要花30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准备,而其中绝大部分时间是用来找资源、做课件。虽然目前市场上有很多资源库产品,动辄几百甚至上千GB,然而真正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资源却总是难以找到,教师在资源的海洋里却忍受着资源缺乏的饥渴。我们将这种市场上资源过剩和教育可应用资源缺乏之间的矛盾,称为结构性匮乏。有效资源内容匮乏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内容的建设模式。目前资源内容建设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厂家批量提供,二是由学科教师开发。完全由厂家提供的资源由于缺乏教学针对性和系统性,大部分是一些旧教材、网上图片、声音等文件的堆积,对教学缺乏支持,可用性比较差;由教师制作的资源虽然能满足教学的应用需求,但难以规模化,而且这些资源散落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就难以共享。
针对这一现状,在一定区域内资源内容的建设可以采取由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出面组织,以本地教材的知识点或目录作为组织纲要,以教师建设为主、购买为辅,分布建设、共享使用的资源内容建设模式。为了使资源建设工作更加有效,在资源整合、开放、共建、共享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资源整合规模要适中。比较理想的方式是以基层教育行政部门为主体,即以学校的上一级机构为单位,比如以一个区或县为单位,进行资源整合、共享。
2.建立畅通的资源建设渠道。比较好的方式是由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学科网站群系统,资源由教师直接提交、上传到网站中,减少中间人为流转的环节。
3.给教师和学生真正易用、直观、有价值的工具。目前各类教育资源中心对教育资源的管理大多采取了数据库存储方式,其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存储大容量数据,便于资源的快速检索和定位,但其采用的以数据记录为核心的界面视图过于生硬,不符合人们的习惯性认知思维,而且,各学科的资源混杂在一起,干扰信息太多,会导致资源使用的效率低下。而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服务体系大多以门户网站作为基本呈现方式,具有友好的界面和便捷的资源获取方式,能提供及时的服务。按照学科建立
1).与学科教材相配套:在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资源的学科性质,按照各学科知识的特点来进行资源分类和建设,紧紧围绕学科知识点为中心来组织所需的资源,根据各学科不同版本教材的目录来建设资源,形成与当地教材各章节目录相配套的资源体系,最大可能减少教师查找资源的工作量。
2).具有教学针对性:提供对教学和学习具有针对性的资源,既要考虑到所建设的资源是否利于教师突破教学的难点与重点,也要考虑建设的资源对学生的认知促进以及学习兴趣和动机的维持,通过建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辅助情景、实际应用案例、启发性的探究问题以及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线索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开放可定制:开放是指资源要采用比较方便修改的方式组织;可定制是指资源库建设应从产品层次上升到服务层次,在资源体系自身得到不断完善的同时,注重个性化的服务功能,使用户获得深层次的、专业的支持,
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措施与策略分析
制定合理制度―激励应用
有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政策的制定与倾斜,将大大促进当地院校及教师从事相关工作的积极性。要结合教育部、省教育厅等上级领导部门的相关政策,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针对性强的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应用政策与制度,并重点考虑以下几类管理机制:
1.均衡化投资机制。现在教育信息化的投资,大量的钱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上面,在应用方面、标准化方面以及软件和人员的培养方面投资很少。如果投入了几千万的设备没有对教学起到本质性、实质性的作用,这个投资是不值得的。
2.以应用为导向的评估机制。我国各类中小学每年都要接受不同机构的评估和督导,来自上级的评估机制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确立以教育信息化应用为导向的评估机制,将有利于中小学确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方向,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实现“边建设、边发展”的目标。
3.教师激励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对参与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教师给予激励和支持,如:承认学科教师在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项目中所获得的奖项与成果;相关政策和奖励向教育信息化应用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倾斜;承认教师在相关科研项目中所受的培训并算作继续教育学分的一部分;在区域内部定期进行课例、课件、教学设计方案、主题资源等比赛,给教师以展现自我的机会等。
4.规划机制。目前,很多地区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都很注重“整体规划、分布实施”,但是,部分地区在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主要原因是规划时没有广泛的参与。在整体规划的过程中,除了要强调教育信息化专家、教育局相关领导的参与,还要强调实验学校校长、一线教师代表的参与。如果实验学校、学区的教师、教育决策人员没有真正参与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必然会对学校的实际需求缺乏深入的分析,而且无法调动或引起一线学校校长与教师的持久参与。
5.科研带动机制。以教改实验或课题研究方式,可大大促进区域信息化的整合和辐射:首先,学校信息化总是需要一定的载体,教改实验和课题研究可形成一种任务驱动下的信息化推进模式,具有针对性,同时能有效激发热情;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实验和课题目标通常是综合的,在实施过程中涉及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因而以教改实验或课题方式进行的信息化,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局部信息化整合;再次,由于任务驱动下的资源共享能有效地消除学校和部门壁垒,其中任何环节的局部信息化都能有效地辐射到其他部分,以带动更大范围的信息化。
6.统筹管理机制。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还发现,有时教育局内部不同科室之间的管理制度会产生一定的冲突,导致学校和教师无所适从。因此,在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教育局的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内部协调的职能,协调基教科、电教馆、教研室、信息办、信息中心等多个职能部门,统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相关理念和思路,在不同的项目中分清各部门的职责,以免造成管理的交叉混乱,妨碍工作的正常进展。
基于标准建设―畅通应用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基于网络的信息系统部署和实施已是大势所趋,学习资源共享和教育信息系统互操作已经成为基本要求。学习资源共享是指一个学习对象可被多个学习系统利用;系统互操作是指多个系统及组件之间能够交换与使用彼此的信息。目前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条块分割现象,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信息资源难以共享。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以教育技术标准为架构,规划各类教育系统的建设。
针对资源建设、教育管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部门分别制定了如下标准:
1.网络教育技术标准:教育部从开始启动了“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CELTS)”制定项目,目前,CELTS包含5类标准项目,其中《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等为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设置了标准。
2.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是教育部管理信息中心制定的我国第一部相对完整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标准规范。《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操作规范》是由教育信息化标准委员会组织,北师大主持制定的指导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技术规范。
3.教育技术标准:包括《学生教育技术标准(CETS・S)》、《教师教育技术标准(CETS・T)》、《教育管理者教育技术标准(CETS・A)》、《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技术标准(CETS・P)》,为教育系统中的四类人员制定了清晰的目标。在教育信息化系统采购与应用过程中,应明确要求遵循上述标准架构,并提出具体的测试计划与要求,聘请标准专家监督指导,从用户需求源头促进不同企业软件实现互连互通,只有用户、企业、专家、行政管理机构多方互动,标准才能真正得到应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市场才能形成。
利用社会服务―促进应用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整个过程中,面临着网络安全、系统维护、设备更新等全程技术支持问题。目前这些技术支持大多由学校的网管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完成,但由于各校信息技术设备激增,网管人员和计算机教师的工作量也比以前呈数倍的增长,他们在完成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进行学校内部相关信息设备的维护,经常是支持不及时,网管人员疲于奔命,学科教师怨声载道。为解决这个问题,地区教育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技术服务支持小组,或将整个地区的相关维护工作外包给相关公司,这样责任明确,学校的网管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在编制上可以适当限制,使其安心于教学,并主要负责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应用,而不是代价高昂的设备维修工;将教师编制缩减下来的经费用于专门的技术服务支持小组,由其负责各校的网络安全、系统维护等,提高问题的响应率。电教教师、专业教师应该作为应用方面的专家,负责推动应用,负责把周围的教师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共同体,通过这个共同体真正把应用落实下去。
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现代化、教育组织变革的历程。在这种变革的历程中,与权威的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教育服务机构合作,引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咨询与指导服务,通过外力来促进机构组织的变化和教师/管理人员工作方式的改变、教学业务流程重组,进而促进整个组织成员通过相关的信息系统而产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可以大大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减少自发进化与调整的时间、资金与精力的投入,从而整体提高效益。
一、教学计划中的应用
在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网络资源,主要是指对多媒体工具的硬件应用,与相关互联网络所链接到的教学信息的应用。在实践教学中应用这些网络资源,一是要求学校要配备相关多媒体工具,如电脑、显示屏幕、多媒体教室、网络、技术支持;二是教师要做到此类工具的熟练应用,以及对多种英语教学资源的收集、分类、整理能力,以及将其合理的渗透、应用到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能力。
具体来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宏观上审视工具与教学的关系,然后在备课时,对与课文相关的新闻、政治事件、体育娱乐、企业信息等合理的植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热身”,或者利用一些影视资料、视频剪辑、PPT、微信、微博截图等科学、平稳的过渡到课堂教学之中。
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选取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图片、文字、对话、资料,包括静态的、动态的资料;可以作为补充掺入到课堂教学,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料引起讨论,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尽情发挥听、说、读、写能力。
其次,课堂教学重在高效,所以,若是微视频则需要合理控制好时间,一般以3到8分为准;目的是活跃气氛、引发兴趣,减少信息量,应该尽可能控制在切入点方面,抛出问题,让学生探讨。
第三,英语口语训练、发音区别、短语情境翻译及应用等,应该尽可能紧扣课题,这方面资源容易搜索,但需要找一些经典案例,加深学生记忆;尤其是情境设置、翻转课堂这些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应该尽可能选取适宜的材料,如关于“马丁路德金演讲”的学习中,就需要从多方面搜索资料,给予最简短的图片、生平资料,然后,将剩余的部分,交由学生处理,使其合理的过渡到课后探索学习之中,但要求教师给出具体的链接信息,这样可以减少时间,因为网络软性资源信息量非常大,需要通过明确链接信息,节省时间。
三、课后教学的导引及应用
首先,新一代的学生对于网络的熟悉如同教师对于课本的熟悉,所以,科学合理的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工具,进一步实现探索式学习非常必要;除了上面所说的给出具体的链接信息之外;应该布置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开放式作业,让学生去探索、寻找,以课题形式、英语作品形式、阅读理解分析形式等多样的方式,使其能够透过对网络资源的熟练搜索、收集、整理、编辑、创作;将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能力教学置于一个大的多种能力综合运用的框架之内,既能够培养学习自主性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也可以使其得到一些实际的训练。
其次,由于开放式应用网络资源,会造成难以评估,所以,应该有一定的限制,根据现阶段欧美一些高中教学的理念分析,应该注重小的问题的解决能力,重点不是在网络资源中集中积累知识,而是强化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可以透过这个学习方法、渠道,实践一种“脱颖而出”的学习方式,真正掌握分析事物的能力,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从而更好的去理解英语,应用英语,通过英语这门语言打通过走向世界的道路。
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网络资源,可以归结为一种在信息时代下的新型教育理念,让“互联网+”的思想转变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新的环境下,真正以新思路开辟出高中英语教学的新路。
四、构建配套的新型教学评估体系
教学辅助工具的添加,信息资源的利用,是为了转变教学模式,以适应当下的现代化教育;也是为了更好的使教学有新的转机,将教育的功能性再次升级。因而,应用网络资源应该注重体系化的教学模式构建,利用对教学每个环节的掌握,设置相关的教学考核评估体系,与之相配合。比如,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积极性、兴趣评分、能力等级考核、过程评估、综合评估等,更有助于应用网络资源对高校英语教学带来新的刺激,激发出学生的潜力;因此需要加强新型教学评估体系的配套措施。
五、结束语
总之,通过网络资源的应用可以形成新的教学方式,它不是停留于工具方面,而是切实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等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带来教育的整体转变,但如果还是“新瓶装老酒”则很难达到教学的期望。因此,从经验的累积到技术管理的创新,还需要学习更为现代化的管理思维。
参考文献
[1]鲁苓,李哲汇.多媒体英语教学:建构主义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J].外语电化教学,2014(3).
[2]曹瑞芬.高中英语教师知识与信念的发展研究——评《高中英语教师专业成长与提升》[J].当代教育科学,2015(22).
多媒体应用技术是一门计算机专业课程,开设于计算机应用、网络和电子商务专业等,时间为一学期,每周6学时,主要以学生实作为主,占总学时的2/3。
本课程是一门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和计算机结合在一起的应用技术课题,它要求学生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处理能力,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二、教学中的普遍问题
1.学习目标不明确
多媒体应用技术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教学,理论学习中,有少部分学生出现开小差、看课外书等现象;在机房的实作中,有学生玩游戏现象。这些情况说明,学生还处在不知道主动学习的阶段,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学习,学习目标很不明确。
2.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知识盲点多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不牢固。而在专业知识方面,只有几位学生能够回答问题,并能够自己主动思考和钻研。
3.团队协作能力差
完成本课程的最终目标需要学生分成小组,由组长带领,分工合作完成作品。在分组时,有的学生不服从安排孤立成组,以后又因分工产生争议,这些都是学生团队意识薄弱、团队协作能力差的表现。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
1.学生自信心不足是学习目标不明确的首要原因
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中考失利、考不上高中的学生,自觉低人一等。带着这样的思想来到学校,他们自信心不足,不敢大胆地发表和坚持自己的意见,有些学生干脆就对学习不闻不问。
2.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生活环境的影响。以技工77班为例,全班一共46名学生,3名来自市区,11名来自郊区,其他的来自偏远农村。其中,20名学生接触过计算机,占全班的43.5%,但也仅限于开关机等简单操作,另外26名学生入校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
(2)学习环境的影响(如表1)。
如表1所示,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和文字处理能力,但在图片处理方面还不够专业,在音视频处理上的能力基本为零。
3.学生性格特征对团队协作能力的影响
在校学生大都为90后,他们敢于表现自己,喜欢追新求异。但又依赖性强,常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同学的互相交流中,他们只顾个人得失,不顾他人感受,在团队中不能很好地和别人合作,常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四、解决对策
1.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地记下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和每一次进步,及时进行表扬并提出希望。同时,通过新课前对课本目录的讲解,引导学生明确本门课的学习目标。
2.给学生补课
给学生补课巩固基础知识,加强对“周边知识”的修补。如表1所示,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将根据需要用24个学时来给学生补习音视频处理方面的知识。
3.找共同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他们喜欢的人和物,将这些内容贯穿到教学中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第十章时,通过制作拼图游戏,让学生在做游戏的同时学到图片分割、按钮交互和目标区交互等知识。
4.灌输团队合作思想,充分发挥队员作用
在团队中各成员的个性不一,队员之间往往存在一些冲突,这就要求他们要化解冲突,让1+1≥2。
五、效果分析
1.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目标很明确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目标很明确。在提问过程中学生不会再出现不说话或者回答“我不会”等现象,取代的是熟练的操作或者是“我试试”等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现象。
2.通过补课学生掌握了图文声像处理软件方面的知识
通过一个月的“补课”,学生对图文声像处理软件方面的知识得到了一些修补,基本满足了学习本课程的
需要。
3.以案例教学为主,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在授课过程中,由于以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教学为主,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全体同学基本能按时按质地完成教学任务。
4.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取得一定学习成果
通过加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在后期的作品制作中,大家相互信任、相互学习讨论,最终每个小组都完成了自己的多媒体作品,并在学校的科技文化节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摘要】从现代快递发展的进程来看,信息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传统的快递活动虽然早就存在,但由于没有相应的信息技术和系统理论的支持,被分散在不同环节的快递信息无法实现交流和共享。快递业务的动态性、广泛的地域分布性、数据的及时性、过程的准确可控性、服务的友好性和多样性,以及物流、资金流、控制流和信息流的相互依存性让快递业信息化管理刻不容缓。事实也证明,物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物流企业尤其是快递行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申通快递为例,研究了企业如何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搭建“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从而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
【关键词】快递业务;信息系统;信息技术
目录
一、引 言........................................................1
(一)背景和意义..................................................1
(二)研究方法....................................................1
二、申通快递信息技术应用现状........................................2
(一)申通快递背景................................................2
(二)申通快递信息技术应用现状....................................2
三、申通快递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3
(一)在GPS定位技术应用方面......................................3
(二)在GPRS巴枪技术应用方面.....................................3
四、改进措施........................................................4
(一)实行派送网络化、信息化......................................4
(二)推广使用PDA...............................................4
五、总结............................................................5 参考文献............................................................6
一、引 言
(一)背景和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中出现了一种普遍现象,即第三方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高达1000多家,提供了大约75%的就业岗位。由此,第三方物流企业越来越受到我国物流业的重视。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普及,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关注自身物流系统的建设,也意识到物流系统建设对物流成本有较高的控制性。然而,一个高效的物流系统最关键的技术就是信息系统的建设。因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大企业之间互补共生、取长补短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消除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间隙,拓展了国内国际市场的业务,缩短了企业产品进入消费者手中的时间,有效地弥补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天生不足,强化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专业化营销的特长,为其提供了核心的竞争力,促进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国内企业从制造业开始经历了将近20余年的信息化历史,据统计,耗费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高达80亿,而成功率却不到30%。尤其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更是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完全实现信息化管理不到10%,而且,即使已经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仍然存在企业领导者的信息化管理方面知识的薄弱现象。更有一些企业对自身的状况还缺乏全面认识,他们信息化管理方面很盲目,并没有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这也使得信息化管理在这些企业中难以真正的发挥水平,无法持续、规范、有效的对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管理。这些都已成为制约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瓶颈,如何突破这些瓶颈将是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步骤:
1.初级阶段搜集资料,做好调研准备。并借助互联网以及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调研的准备。
2.调研基本情况,汇总、统计调研结果,整理起来供论文写作用。3.再进行理论论证,最后形成论文。
二、申通快递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一)申通快递背景
申通快递是上海盛彤实业有限公司的一家注册公司。在2004年,申通快递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1年正式更名为“申通快递有限公司”。申通快递公司在全国各个省会及大中型城市建立了800多个分公司,1200多家加盟店。申通快递始终凭着“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的企业精和“快速、准确、安全、周到”的服务方针。凭着多年的努力和良性发展,现今已成为全国最知名的民营快递企业之一。
申通快递主要提供跨区域快递业务,市场占有率超过百分之十,使公司成为国内快递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随着国内快递需求的多样化,公司紧贴市场,不断进行产品创新,继续提供传统快递服务的同时,也在积极开拓新兴业务,包括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第三方物流和仓储服务、代收货款业务、贵重物品通道服务等,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电子商务物流供应商。
(二)申通快递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物流信息技术主要由通信、软件以及面向行业的业务管理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包括基于各种通信方式基础上的移动通信手段、全球卫星定位(GPS)技术、地理信息(GI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化仓库管理技术、智能标签技术、条形码及射频技术、信息交换技术等现代尖端科技。在这些尖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以移动通信、资源管理、监控调度管理、自动化仓储管理、业务管理、客户服务管理、财务处理等多种信息技术集成的一体化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体系。
1.应用GPS定位技术
利用GPS监控可以实现跟踪定位,监控中心能全天候监控所有被控车辆的实时位置、行驶方向、行驶速度,以便及时的掌握车辆的状况。轨迹回放,监控中心能随时回放近60天内的自定义时段车辆历史行程、轨迹记录。
为了进一步优化申通网络的服务质量,有效监控快件的中转时效,提升品牌影响力,申通总公司在全网络逐步推广车辆GPS定位信息查询系统,该系统能
实现在网站上录入单号,查询快件扫描记录,同时显示车辆GPS定位地图信息。
申通总部信息技术部已经完成了江浙沪皖的网络车及外围与江浙沪对接的网络车的GPS安装应用工作。
2.应用GPRS巴枪技术
“巴枪”是一个以手机或PDA终端为平台结合条码扫描枪而形成的条码数据采集系统。申通GRPS巴枪,基于Linux平台研发,应用“多线程实时技术”,支持“GPRS”和“WLAN”不同的传输方式,具有极强的扫描读码解析能力,具备“断点续传、低功耗设计、多模块组合、自动更新升级、配置全球定位、防盗追踪、短信电话”等功能特点。可广泛适用于快递行业的数据采集、传输跟踪、在线查询、仓储库存和物流配送管理等不同行业不同应用业务。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申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目前申通全网推广使用WDT-200MLG GPRS无线巴枪,此型号无线巴枪是申通快递有限公司与杭州凯立通信有限公司合作研发而制。
目前,GPRS无线巴枪覆盖全网近70%,争取在今年7月底使全网两万多名业务员人手一把手持终端的设备,普及率达到100%,总斥资6000万元人民币。
三、申通快递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GPS定位技术应用方面
目前申通快递GPS只应用于所有快递中转部的网络车,即上海、江苏、浙江的部分网点到中转部的干线车,全国已经安装GPS的车辆超过500辆,由于只有中转部的网络车及到江浙沪的干线车安装了GPS,只能对快件在运输途中的位置进行GPS定位查询。申通快递中转部的车辆运输都是晚上进行的,在其车上安装了GPS定位系统,能查找出其运输途中具体的地理信息位置,但对于快件的派送到达时效查询没有实际的效用。
(二)在GPRS巴枪技术应用方面
1.在收件扫描时
申通快递所使用的巴枪扫描只能能够记录快件的快递单号,并显示收寄日期、时间,本地揽件员、收货站验收员信息,但是不能记录快递单上的寄件人、寄件地址,收件人和收件地址以及货件的基本信息。
2.在派送签收扫描时
业务员在完成快件的派送,让客户签收后,对快件进行签收扫描时,只能简单的记录此快件已签收,不能扫描记录客户签收的笔记签名。当客户没有收到快件,而快件又是被其他人代签的情况下,客服人员只能通过查找签收底单才能知道快件是谁签收了,此过程相当的繁琐,导致服务效率就比较低。而且导致冒领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改进措施
(一)实行派送网络化、信息化
申通全网络GPS主要应用到干线车辆,应全力推广应用到支线车辆,以及所有派送车辆安装GPS全球定位,快件派件扫描时指定了派送业务员所在车辆的车牌号,查快件时就可以查到派件车辆的地图定位信息,即快件的具体地理位置,从而可以实现快件派送的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未来GPS定位将会在物流行业应用越来越广泛,GPS在整个快递行业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客户对运单查询的要求已经不满足于只能简单的查询到达哪个地点,离开哪个地点等信息,GPS被广泛应用以后,客户能查到快件的准确地理位置信息,快件的派送状态对客户公开,客户有了更好的知情权,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从实际运作情况来看,GPS全球定位系统在快递领域切实可用,作用不可小觑。这一技术的应用,在有助于提高申通快递的品牌竞争力的同时提升其服务质量。
(二)推广使用PDA
PDA即掌上电脑,它几乎有一般家用电脑的所有功能
1.PDA多功能手持终端内置了高可靠微型条码扫描器,支持一维二维条码、RFID刷卡、红外数据采集,无线GPRS数据上传服务器,能够满足移动数据采集的要求。对申通快件单号条码可以进行扫描记录,安装下载申通系统通过触摸屏手写输入,可以记录快件寄件人、寄件地址和收件人、收件地址信息,在分拣快件的时候可以通过读取条码信息从而达到自动分拣快件。
2.PDA具有齐全的接口配置可以确保为客户化的开发和第三方硬件解决方
案的实现,可以下载安装公司系统。
3.业务员在派件签收的时候,可以让客户在PDA上签名(现在已经有些快递公司应用了这项技术)上传至快件查询系统后可以清晰显示快件签收人信息,当快件不是本人签收的时候也可以快速的查出签收人信息。
五、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由之路,物流信息化也是未来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模式。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推进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快递在我国物流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快递企业的服务以快捷、及时为主要特征,信息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其应对竞争、开拓市场的基本途径。
快递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快递企业以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广泛使用现代快递信息技术,控制和集成企业快递活动的所有信息,实现企业内外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快递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快递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应用型教学改革措施】推荐阅读:
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学06-12
应用型工业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论文11-13
电子书包教学应用11-16
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应用06-16
真实应用教学模式10-25
数字化教学应用探索05-25
思维导图教学应用06-05
五环教学法的应用06-07
教学设计原理与应用09-29
相遇应用题教学教案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