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篇1

一、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教育部于2000年制订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并指出:“今后一段时期,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同时,推出了《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

结合职业教育教学工作改革的现实情况,从发展的眼光看,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应当达到四个目的:一是创新教学环节;二是改善教学组织;三是优化教学活动;四是提高教学效益。为了实现这四大目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当进行全新的改革与调整。一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综合化,按照“实用、有效、够用”的原则,重新进行内容整合,删除不必要的重复交叉和学而无用的内容;二是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三是实现教学内容的实践化;四是实现教学内容的阶段化,遵照教育教学规律和新时期受教育者的特点,把系列庞大的内容,按内在递进关系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学习阶段,以便于学习组织、教学考核和学生把握;五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灵活化,把过去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按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区分为不同的等级与层次,根据学生不同的接受程度有选择地确定教学内容组合,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二、教学改革实施情况

(一)从职业分析入手制定培养方案

本专业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思想,采用先进的、科学的方法开发教学计划。由企业的有关人员组成专家顾问委员会,进行职业分析,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依照“职业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分析——专项技能分析——拟定最终绩效目标——描绘职业能力模块——分解出能力要求——确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模块”的程序编制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因此,培养方案中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结构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都更加符合毕业生任职岗位的实际需要。

(二)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不断优化培养方案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应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所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变化,使其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为此,在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坚持对人才市场进行调研,并根据人才类型的需求变化进行一定的调整,不断优化培养方案,使其较好地贴近毕业生岗位需求实际。

(三)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

本专业在遵从直观的传统教学和课堂讲授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方法,加大项目作业、综合练习的份量,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手段上,大力推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利用CAI、教学幻灯片等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理论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地点由教室、黑板向实验(实训)室、机房延伸,使教学内容更真实,教学方法更直观。

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减少了一些理论性较强且实际中基本不用的内容,成功实行了“融、并、删、减”的“课程综合化”的改革,成效十分显著。我们采取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

为突出技能培养与训练,实训项目的总学时与理论教学的总学时接近1:1,并且增加了“Flash 编程”的科目以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时,根据近年来企业的就业岗位的需求变化,突出了专业综合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岗前训练。对于有条件到企业就业岗位进行毕业实践的学生,要同时完成“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学生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后主要包括课堂实训、阶段实习、综合模拟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以模拟实习(实训)方式为主。课堂实训主要培养基本能力(口头表达、外语)。实践课的设置包括短期实训和长期实践。短期实训主要是针对目前比较流行的开发工具和常用技术开设的三周实践课程;而长期实践主要是每学期开设的理论和上机交替进行的课程,即在学完理论知识后,通过随后的上机加以加强。这种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促进产教研结合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培养合格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是高职教育质量、特色的保证。密切校内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加快产学研步伐,尽快形成企业、学校连办高职教育的新体系。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开发,以保证高职专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方向和有效性;和企业合作进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以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高职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修正,以保证教学环节的针对性;和企业合作编写高职教材和聘任兼职教师,以保证课堂教学的实用性;校企合作进行技术应用项目的开发,以保证师生技术应用的持续提高和技术应用性、新颖性、和企业合作落实实训实习项目和基地,以保证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企业合作进行学生就业指导和聘用工作,以保证高职教育的稳定性。

(五)教材建设与教学研究情况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各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很多,为此我们主要从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规划教材中优选所用教材。此外,为了更好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近年来本专业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编写了自己的教材。如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教材。

(六)完善学教学大纲。

大纲的编写应体现实用、实效性原则,照顾到普及的需要,又要兼顾先进性,应反映出计算机领域新的科技成就及其应用水平。许多优秀软件陆续问世和应用,在教学大纲中就应及时安排这方面的内容,并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课时量。其次要重视选用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物质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每一门课的教材选取既要保证基本的知识要点,又要适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因此,既要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又要不断追踪和吸收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新成果。

(七)教学与科研并重,造就新一代师资队伍

提高教师水平的办法是培训和科研,科研能积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内容,也能更新知识,跟上新技术的发展。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知识更新达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保证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及动手技能,培养“双师型”的教师也是职业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并且改变单纯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式教育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通过到软件开发公司、网络公司等用人单位实习和聘请兼职教师等形式,让学生理解新技术、新产品,形成开放式教学。

(八)考试模式的改革

继续探讨考试模式的改革,尽可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成绩。改革为口试、笔试、上机测试等多种形式,注重平时成绩的考查。考试的内容侧重于实践性和实用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

(九)其它改革的计划与配套措施

1.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2.加大与北大青鸟的合作,包括师资培训的合作和课程设置改革的探讨。3.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力争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的师资力量达到最强,结构最合理。

(十)创新特色

1、学生运用多媒体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学生个别化学习为主,小组学习及集中面授辅导为辅。为了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除了文字教材外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共同为每门课程配置了各种多媒体教材。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不同的多媒体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多媒体教材是一种辅助教材,它不能完全代替文字教材的作用。因此,学生应以多媒体教材为辅、文字教材为主进行自主学习

2、小组讨论学习

教学点应按学生专业基础水平或地域组织学习小组,并提供小组活动场所。学习小组应定期开展小组活动,讨论学习。学生应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学习,增进与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在小组上理论联系实际展开讨论,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小组讨论中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及时通过电话、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远程教学媒体向我专业教师请教,或将疑难问题集中后,在面授辅导时向辅导教师请教。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集中做作业。这样可以较好的提高效率。基础较好的学员也可自行安排学习进度,自主学习。

3、个性化发展

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我们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拥有一手过硬的专业“一技之长”。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专业实训课,开设了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网站建设与开发、组网技术等专业技能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暑期的专业社会实践,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就业方向。

4、网络教学(包括网上讨论、电子信箱等)

利用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以因特网为媒介,以各种网上课件和教学信息网页为主要教学媒体,并通过网上讨论,E—mail等网络信息传输手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单向传播和师生交互不足的局限,为学生、教师提供一个在线自主学习与个别化教育的环境。逐步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可以交互反馈,具有丰富教学资源与较为完善的网络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的网上教学模式。

教师通过网络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利用网上讨论系统或电子信箱对学生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辅导、答疑,针对学生的问题提出建议,通过网络开展师资培训。

(十一)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显著效果

1、从教学改革总体来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都得到了优化。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特别是java程序设计、网站建设迎合了学生的心理,很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04级、05级有十几位同学分别在院技能大赛FLASH、程序设计等项目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2、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新模式、组织和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积极与有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明确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3、适应培养学生“上手快、后劲足”的特色要求,确立应用技术高职高专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如何建立由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组成的培养纲领体系;由教学日历、教学方案、课程设计组成的教学运行体系;由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及案例库、实训指导方案、实训模拟软件构成的教学材料体系;由毕业设计、实训、实习、社会调查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多媒体设备、网络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的跨时空现代教育技术体系等构成的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立体化教学系统。

4、教学方法充分体现理论讲授、实训、实习相结合的要求,重点采用项目研究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和模拟实训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篇2

一、我校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做法

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在总结经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从2009年开始,在各个专业都推行模块化课程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与研究,已形成较为系统的模块化教学思路。

1. 课程设置模块化

课程设置模块化就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将各专业的课程划分为四大模块,即: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门化方向技能模块、综合实践模块 (后两者又称为“活动模块”) 。每个模块由若干个子模块组成。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模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日后的进一步求学和工作夯实基础,一般包括办公软件、常用工具软件、文字录入、组装与维修、数据库、平面、网页、网络、语言等模块。专门化方向技能模块主要是让学生深入学习、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铺宽就业道路。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门化方向主要有4个:办公自动化、专业排版、信息管理、设备维护与营销。针对不同的方向可以设置不同的模块,如办公自动化方向可以包含文书与档案管理、现代办公设备应用与维护、多媒体应用等模块。专业排版方向可以包含常用排版软件使用、印刷设备使用与维护、美工基础等模块。信息管理方向可以包含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ASP动态网页制作、电子商务等模块。设备维护与营销方向可以包含中小型网络构建与管理、计算机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IT产品营销与策划等。综合实践模块可以根据学校特点有选择性地开设,例如我学校一般开设以下模块:军训、入学教育和学校特色教育、社会实践、岗前职业素养培训、专业拓展课程、顶岗实习等。

2. 教学内容模块化

教学内容模块化主要是指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依据专业特点,每个模块由若干个子模块构成,每个子模块又由一系列的教学项目组成,每个教学项目下设多个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模块化主要表现为“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专业技能为核心”,这是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的核心,它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教学体系,构建了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核心,结合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例如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的文字录入模块,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为键盘及指法、常用汉字输入法、五笔字型或拼音输入法、综合提高等4个模块,每个模块设有结业的考核标准,教师根据情况对每个模块设计项目或任务,随着每个项目或任务的完成,所有项目达到标准后,这个模块就结束了,最后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再对模块进行综合考核或认证,给学生颁发该岗位的上岗证。

二、我校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初见成效

(1) 模块化教学可以使学生边学理论边实践,分阶段逐步提高技能,逐步达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或行业技能标准。专业课教学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把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教学法引入专业课教学中,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化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在模块教学实施过程中,把期中、期末考试分解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就是教师讲解完一个模块,学生练习一段时间,然后让学生把该模块的考核作品上交,教师逐一评分。在教师评分之前,学生可以拿自己的作品与其他同学的作比对,从中发现不足,通过相互切磋进行改进。学生也可以随时更换自己不满意的作品,将好的作品上交,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学生考试没有压力,在自然状态下完成,这最能体现学生的水平。模块考核分项目进行,每个项目都对学生进行考核,没有集中考试,每一次项目考核都是对学生的检验,变集中考核为分散检测,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不敢马虎。

(3) 与以往实训课相比,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了,模块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实训任务,都能交上合格的作品。特别是将学生的作品放到展示柜中,让学生对比和评价,这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生学习效果大幅提升,专业素质明显提高。模块化教学实施集中学习,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体现教学的目的性。

(4) 培养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教学模块的设计中,教师需要了解企业当前的能力需求,这就需要教师经常与企业联系,了解企业的需求情况。在指导学生进行模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示范操作,讲解操作要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练本模块的内容,达到熟练技术工的水平。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实施造就了一批即是师傅又教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我校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 对文化课的影响较为显著,特别是这学期11级把下学期的教学模块提了上来,模块实训的时间较长,挤占了文化课的教学时数,影响了文化课的教学进度。而且各专业的模块实训时间不太一致,级部的文化课教学进度较难统一。

(2) 师资不足,模块化实训教学时,专业部从安全和效果的角度考虑,要求两位模块实训教师都同时在场,而我校大部分专业课教师1周课时达20多节,很多教师还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所以建议学校多招聘专业课教师,能保证4位教师带一个模块,这样就能更好地完成实训教学

(3) 个别家庭条件好又不爱学习的学生很难管理,就业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压力,技能学不学也没有多大关系,考试成绩对这部分学生没有意义,不但自己不学习,还在实训室打闹影响其他学生,这给模块化实训的教师管理带来一定困难。

(4) 模块周期较长,一般需要3周,因为我校学生多,实训班级较多,轮转之间没有总结的时间,一个班模块结业紧接着就是下一个班级的实训。建议模块每班改成2周,2周结束后中间间隔1周,用来评定学生的模块成果,修正模块实训内容,完善模块教案,并在此基础上准备下一个班级的模块实训。

(5) 没有制定明确的处罚制度,个别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服从模块教师的管理。建立健全的学生违纪处理方案,根据企业需求和学校的纪律要求形成严格的模块化实训教学制度,对于学生不服从管理的行为,教师严格按制度执行。

四、完善模块化教学的改革建议

(1) 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一致,学校需要不断地创造条件,通过让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到企业调研、与企业沟通等多种方式,将企业所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地补充到教学中来,使教学内容真正与生产实际保持一致。

(2) 进一步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职业学校大多面临师生比例小的问题,加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难度大,好多专业课教师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抽不出专门的时间到企业去锻炼,大学毕业的年轻教师也缺乏在企业实践的经历,因此学校应制订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保证“双师型”教师的有序培养和健康成长。

(3) 模块化课程体系要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将企业实际需求的岗位职业技能转化为专业课程来开设,对应课程的设置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根据考取某种岗位资格所必需的能力,二是根据从事某专业岗位所必需的能力。

(4) 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训平台的建设,充足的实训设备是实现模块化教学改革的前提和保障,要保证学校教学与企业工作无缝衔接,就需要使用现代企业正在应用的生产设备进行教学,这就对学校的实训平台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例如我校与济南海水有限公司合作的“动漫班”,学生在该公司参与动漫作品的开发。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开展校企合作,对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请企业的技师带学生进行技能实训。例如我校与安顺电子联合成立的“安顺班”,就是由企业的技师负责学校学生的理论与实训教学。与企业的联合办学不仅解决学校建设实训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保证所有设备和技术都是当前最新最实用的,企业的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培养了专业实训教师。

五、结束语

模块化教学是适应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的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不少良好效果和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的不足和困惑,有待于广大职教同仁共同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田学志.计算机专业课模块化教学的探讨[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5 (1) :108-109.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篇3

一、重塑人才培养目标

笔者通过对学校所在的浙江省义乌市涉及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企业、中职学校毕业生、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座谈和深度访谈,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尝试深入了解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对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变化。

1.关于“用人单位录用中职毕业生时会优先考虑的因素”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相关企业在招聘时优先考虑毕业生的基本素养、操作技能、工作实践经历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

2.关于“在招聘中高职院校毕业生时贵单位最看重毕业生的哪些素质”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经济发展及义乌市区域经济实际情况,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计算机应用操作、设备维护以及维修的中级技能人才。培养其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具有社会责任感,熟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和生产流程,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意识,具有安全生产意识,重视环境保护等职业能力和素养。

二、深化一体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继续探索和完善根据市场岗位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进行选择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打破按照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设置课程的惯例,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按照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三个专门化技能平台,通过多个出口的选择方向,结合市场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进行针对性较强的职业岗位技能培养,共同构建岗证融合课程体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是在机房进行教学,学生可以边学边练,方便的实训环境使得该专业的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比例基本能达到1∶1.2,为“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强化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材建设,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出发,结合教改理念、教改实践,总结成果和经验,开展教材建设规划与编写工作。教学过程中,我们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丰富课程教学资源。根据计算机应用行业发展与更新迅速的特点,结合项目教学的需要,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教材,保证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相适应。目前,我们已经结合义乌市国际商贸城的区域特色,开发了“玩转淘宝”等四本校本教材,紧贴学校的区域人才培养特色。

三、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资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习总结. 篇4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达内C++为其20天的实习培训,短短20他的学习过程使我受益匪浅。不仅计算机专业知识有所增长,而且对我们这个专业有了更多的理解。

指导我们的老师告诉我们,作为一名IT从业者,所受的社会压力将比其他行业更加沉重,要学会创新求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如果是在单位,那就更需要掌握全面的计算机知识。

这20天的时间,每天我们都过得很充实,它和我们大学里上课的形式完全不同,老师将理论知识告诉我们后便让我们动手实践,先是给我们举一个简单的小例子,然后布置一个相对难度大点的作业让我们自行完成,最后再一起讲解,循序渐进,让我感觉自己学到了不少东西。

第一天听老师讲实习内容和提示的时候觉得思路挺明确的一个程序,哪有传说中的那么难。下午和同学讨论的时候觉得很有目的,只要按部就班的完成各步操作就可以了。

开始上机的时候,对于第一个程序也很快完成了第一步,觉得还行,慢慢来几天完全可以完成。后来也就没怎么好好思考,没想到第二天遇到麻烦了,编不出第二步了。下午也没调试好,第一步输入的数据在第二步统计的时候怎么也数不出来,我从头至尾研究了多次,没发现一点问题,请舍友帮我检查也说没错,到了傍晚还是看不出来。哎!又找一个人给我看了看,竟然错得那么幼稚,类外定义了全局对象,在数据输入put(函数里又重新定义了对象,这样在put(输入的数据无法用到其他函数中,自然统计的时候都是默认值了。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错误整得我一天一晚上寝食难安。

编程序时深深感受到要不得半点马虎,有时少一个“}”或“<”都会导致程序语法错误;由于编程序经常要变换输入法,很容易输进中文字符,这也会导致语法错误;调用类里重名函数时要注明属于哪个类的。

又有一次,对于一个有问题的程序,傍晚那时我没检查出错误来的时候,实在是把我急坏了,借了台电脑,在那安静专心的研究程序,舍友帮我检查出错误来之后,编程序有了感觉,那时已经22:00多了,竟然没有一丝睡意。

后来舍友们陆续睡觉了,可我就是不愿睡。可能是出于自尊心需要,别人都编出来了,自己编不出来,让我无法接受;也可能是第二步出来了急于尽快搞定。从19:00到凌晨4: 00一直在那儿编程序了,一次次地听到铃声响竟然没有上床睡觉的冲动,满脑袋只有一个想法:认真编程序,争取晚上搞定。后来差不多了,只有备份不怎么完善,当时电脑已经用了好长时间了,实在不忍心一直用人家的电脑,只好关机睡觉了。

这几天可以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顾编程序了,电话都懒得打,只想尽快把程序搞定罢。

虽然我们一直在编程序,觉得挺累的,其实还有比我们更累的——我们的老师。我们是每天只有半天的实习时间,可是老师却整天在机房里,看得出来,老师连坐下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刚要喝点水,立马就被一个同学叫去了,实习完那天下午看见老师都不想走路了。太累了,一天站7小时,还一直给别人检查程序,太忙了。想想老师这么认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呢? 只有20天的实习,却让我受益匪浅:这不仅是一次对我们的c++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的检查,更是一次磨练我们耐性、培养认真态度的机会。这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更让我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在以后工作中需要的优秀品质。相信这会在我今后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很有帮助。

下面我将介绍下我记忆下的学习内容: 首先,我们学会了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安装虚拟机,然后再虚拟机上安装了linux 红帽9.0,其中建立GCC编译环境和与windows共享文件夹就更不用说了。

开始学习编程,我们首先对熟悉的c++语言有了一定的回顾,并将常犯的错误都进行了认知。

学习了编写简单的用户界面,例如搭建框架,设置时间,产生随机时间按键停止等。

重点学习了进程、线程、消息队列、共享文件夹、以及简单的网络通信,最后以一个QQ聊天程序结束这次实习。

在这段实习的时间里,我领会到了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甚至于数据结构,这些以前纯理论化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了现实中,虽然有时感到很辛苦,白天未完成的任务,晚上还要继续整理,但是我意识到,实习是为将来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正西自己每一个可以实战的机会,无论什么问题,从事什么内容,好好的表现、施展自己的能力就是最重要的。

通过这次实训,我有以下的一些领会:

一、要善于沟通

沟通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时时都要巧妙运用。认识一个人,首先要记住对方的名字。了解一个人,则需要深入的交流。而这些,都要自己主动去做。

二、要有热情和信心

其实,不管在哪个行业,热情和信心都是不可或缺的。热情让我们对工作充满激情,愿意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耐心又让我们细致的对待工作,力求做好每个细节,精益求精。激情与耐心互补促进,才能碰撞出最美丽的火花,工作才一能做到最好。

四、要主动出击

当你可以选择的时候,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我决定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些东西不能选择,有些东西却可以选择。份内的工作当然要认真完成,但勇敢的“主动请缨”却能为你赢得更多的机会。只要勤问、勤学、勤做,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要讲究条理

如果你不想让自己在紧急的时候手忙脚乱,就要养成讲究条理性的好习惯。“做什么事情情都要有条理。”这是孙老师给我的忠告。其它的工作也一样,讲究条理能让你事半功倍。一位在美国电视领域颇有成就的中大师兄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他当部门经理时,总裁惊讶于他每天都能把如山的信件处理完毕,而其他经理桌上总是乱糟糟堆满信件。师兄说,“虽然每天信件很多,但我都按紧急性和重要性排序,再逐一处理。”总裁于是把这种做法推广到全公司,整个公司的运作变得有序,效率也提高了。养成讲究条理的好习惯,能让我们在工作中受益匪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

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虽然短期的实习,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让我在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

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篇5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扩大职业教育规模的需要。根据优秀学院校企合作的有关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系积极探索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逐步将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上来。

一年度以来在校企联合办学方面,我专业已与商丘万众电脑经营部、郑州众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联合办学协议。

一、圆满完成了校企工作计划。

基于“校企双赢”的教学计划,进行了教材与教法的尝试改革,得到了师生与企业的一致好评。

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 “第一资源”,技能型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

我们把学习、实训及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并把职业技能等级与技能津贴挂钩,在实训中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已经认识到,工学结合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基本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前提条件。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离不开职业院校,离不开校企合作。只有输出端的职业院校与输入端的企业紧密衔接,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受到企业欢迎;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让职业院校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务能力需求,使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搞好课程开发,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对企业来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有利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到企业后缩短适应期;有利于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就业后能很快融入企业员工团队,增强团队力量。总之,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校企结合、产教结合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基本保障

一年来,我们先后与多家企业、培训机构签署了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协议。推动了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跟线实习、参观访谈、动手操作、专题研修、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活动充分了解到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运营流程、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专业对口的实际动手训练,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了学校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体系,为学校教学、教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找到了方向。企业通过学校、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直接了解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学生能力素质,为企业直接选才开辟了窗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方良性互动。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实习课程,针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操守、敬业精神,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以企业文化为龙头,以就业热身为主线的结合学校 “专业实习”课程,深受学校与学生的欢迎。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工学结合创造重要条件

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必须有一流的双师素质队伍,一年来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双师型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安排教师带队和学生一起实习,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基地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中心,建立完整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充分考虑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把专业培训与技能等级鉴定结合起来,保证受培教师足够的技能实训时间,实训中采用 “师带徒”的上机操作模式,切实提高了受培教师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许多在企业参加了培训的教师,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而且熟悉了解了企业,了解了企业岗位职务要求,解放了思想,转换了教学观念,积极投身学校专业教研、教改活动,成为教学改革的骨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产学合作工作总结(第二学年度)

在“校企合作办学”、“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观念实践中,我们逐步认清职业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互利双赢为原则,以技能成才为目标,以推荐就业为关键环节,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校企双方合作开展高技能教育,促进学生高技能就业,成为高技能人才。

1、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委员会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招生就业科、培训科和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主要工作内容:

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协助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三是学校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在岗员工技能培训等;四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五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六是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2、选择优秀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强化学生实习教学。

学校将选择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作为学校校外实习教学的合作伙伴,并成立实习小组,由学校确定组长负责上班和业余时间的学生管理,确保实习正常进行,同时请合作企业领导或专家听课,对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是否对接进行评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接。另外学生实习之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要签订相关协议,约定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费、安全等事项,实习期间万一发生事故,可依协议执行,免除不必要的纠纷。

校企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特别是由企业安排其工程技术人员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定向培养目标。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产学合作工作总结(第三学年度)

第三年度,安排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合作企业进行了校外顶岗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熟悉了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过程。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项目开发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 “第一资源”,技能型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

我们把学习、实训及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并把职业技能等级与技能津贴挂钩,在实训中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已经认识到,工学结合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基本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前提条件。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离不开职业院校,离不开校企合作。只有输出端的职业院校与输入端的企业紧密衔接,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受到企业欢迎;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让职业院校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务能力需求,使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搞好课程开发,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对企业来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有利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到企业后缩短适应期;有利于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就业后能很快融入企业员工团队,增强团队力量。总之,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校企结合、产教结合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基本保障

一年来,我们先后与多家企业、培训机构签署了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协议。推动了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跟线实习、参观访谈、动手操作、专题研修、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活动充分了解到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运营流程、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专业对口的实际动手训练,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了学校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体系,为学校教学、教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找到了方向。企业通过学校、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直接了解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学生能力素质,为企业直接选才开辟了窗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方良性互动。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实习课程,针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操守、敬业精神,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以企业文化为龙头,以就业热身为主线的结合学校 “专业实习”课程,深受学校与学生的欢迎。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工学结合创造重要条件

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必须有一流的双师素质队伍,一年来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双师型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安排教师带队和学生一起实习,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基地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中心,建立完整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充分考虑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把专业培训与技能等级鉴定结合起来,保证受培教师足够的技能实训时间,实训中采用 “师带徒”的上机操作模式,切实提高了受培教师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

许多在企业参加了培训的教师,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而且熟悉了解了企业,了解了企业岗位职务要求,解放了思想,转换了教学观念,积极投身学校专业教研、教改活动,成为教学改革的骨干。

五、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导向和机制创新的思考

1.政策导向与制度安排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于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学校的共识,教育部有宏观的政策导向,并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以及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还几乎是零。目前,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主要靠学校自身寻找企业去磨合、摸索。由于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因此,对不同地区之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结合方式的分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多数西部地区缺乏能接受学校规模实习的大企业,即便有,也并非都有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何使中小企业认识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当中来,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需要政策和制度引导。

2.理论创新 目前国内已广泛引进介绍了国际上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德国的 “双元制”模式,英国的 “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美国和日本的 “产学合作”模式以及韩国的 “订单培养”模式,但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中国教育实践,尤其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花大力气进行理论创新,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模式,以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升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3.机制创新

建立企业行业与学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讨论最多的是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但全面推进 “订单培养”关键在于取得企业的共识,保证学生接受过足够的技能训练;二是要有强大的实训基地,良好的教学体制和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没有这些办学要素,“订单培养”目标就落不到实处。职业院校要实现 “订单培养”目标,一定要头脑清醒,重点突出,通过优势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切不可面面俱到。三是要有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企业、行业所需要人才培养目企业来讲,推行 “订单培养”的要素,一是要有名校、名师、名专业。4.观念冲突

职业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但从职业学校学生到长企业实习的情况看,观念冲突普遍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职业学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障碍。这种观念冲突主要表现在:顶岗实习期间,公司已完全按照员工进行管理,实习学生必须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工艺要求、安全操作规程,自觉以主人翁姿态、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进行工作,但实际状况是,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进入不了实际工作状态,学校还将学生当成自己的产品,还要附加给学生一些课程,学生也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员工。不服从公司管理的事屡有发生,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影响了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当然校企合作的愿望,接纳这些毕业生的要求也大打折扣,观念突围对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需要认真的加以解决。

校企结合是确保我校教学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满足受教育者需求、促进学校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办学捷径。我们将在不断完善这一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特色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办学模式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技能型人才提供更有利更有力的成才通道。

四、成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保证校企合作有效运行

我系于2007年9月成立了由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委员会主要分析、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方法,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全面指导协调我校校企合作各项工作。

在“校企合作办学”、“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观念实践中,我们逐步认清职业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互利双赢为原则,以技能成才为目标,以推荐就业为关键环节,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校企双方合作开展高技能教育,促进学生高技能就业,成为高技能人才。

1、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委员会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招生就业科、培训科和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主要工作内容:

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协助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三是学校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在岗员工技能培训等;四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五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六是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2、选择优秀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强化学生实习教学。

学校将选择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作为学校校外实习教学的合作伙伴,并成立实习小组,由学校确定组长负责上班和业余时间的学生管理,确保实习正常进行,同时请合作企业领导或专家听课,对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是否对接进行评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接。另外学生实习之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要签订相关协议,约定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费、安全等事项,实习期间万一发生事故,可依协议执行,免除不必要的纠纷。

校企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特别是由企业安排其工程技术人员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定向培养目标。

五、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导向和机制创新的思考

1.政策导向与制度安排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于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学校的共识,教育部有宏观的政策导向,并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以及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还几乎是零。目前,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主要靠学校自身寻找企业去磨合、摸索。由于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因此,对不同地区之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结合方式的分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多数西部地区缺乏能接受学校规模实习的大企业,即便有,也并非都有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何使中小企业认识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当中来,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需要政策和制度引导。

2.理论创新 目前国内已广泛引进介绍了国际上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德国的 “双元制”模式,英国的 “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美国和日本的 “产学合作”模式以及韩国的 “订单培养”模式,但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中国教育实践,尤其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花大力气进行理论创新,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模式,以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升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3.机制创新

建立企业行业与学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讨论最多的是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但全面推进 “订单培养”关键在于取得企业的共识,保证学生接受过足够的技能训练;二是要有强大的实训基地,良好的教学体制和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没有这些办学要素,“订单培养”目标就落不到实处。职业院校要实现 “订单培养”目标,一定要头脑清醒,重点突出,通过优势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切不可面面俱到。三是要有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企业、行业所需要人才培养目企业来讲,推行 “订单培养”的要素,一是要有名校、名师、名专业。

4.观念冲突

职业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但从职业学校学生到长企业实习的情况看,观念冲突普遍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职业学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障碍。这种观念冲突主要表现在:顶岗实习期间,公司已完全按照员工进行管理,实习学生必须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工艺要求、安全操作规程,自觉以主人翁姿态、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进行工作,但实际状况是,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进入不了实际工作状态,学校还将学生当成自己的产品,还要附加给学生一些课程,学生也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员工。不服从公司管理的事屡有发生,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影响了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当然校企合作的愿望,接纳这些毕业生的要求也大打折扣,观念突围对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需要认真的加以解决。

校企结合是确保我校教学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满足受教育者需求、促进学校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办学捷径。我们将在不断完善这一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特色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办学模式和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技能型人才提供更有利更有力的成才通道。

并于07-08学年第一学期,安排了计算机通信0531、0532班,软件0531班,图形图像0531班,计算机0351班分别在上述基地进行了校外实训。通过实训使学生熟悉了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过程。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项目开发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的初步尝试。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和思考: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 “第一资源”,技能型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企业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战略。

我们把学习、实训及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并把职业技能等级与技能津贴挂钩,在实训中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同时我们已经认识到,工学结合是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基本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前提条件。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离不开职业院校,离不开校企合作。只有输出端的职业院校与输入端的企业紧密衔接,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受到企业欢迎;只有企业的积极参与,才能让职业院校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务能力需求,使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搞好课程开发,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对企业来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利于提升企业品牌的内涵和影响力,有利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到企业后缩短适应期;有利于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就业后能很快融入企业员工团队,增强团队力量。总之,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校企结合、产教结合是实现工学结合的基本保障

一年来,我们先后与多家企业、培训机构签署了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协议。推动了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跟线实习、参观访谈、动手操作、专题研修、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活动充分了解到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运营流程、企业对毕业生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专业对口的实际动手训练,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了学校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新体系,为学校教学、教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找到了方向。企业通过学校、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直接了解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学生能力素质,为企业直接选才开辟了窗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方良性互动。

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实习课程,针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职业操守、敬业精神,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以企业文化为龙头,以就业热身为主线的结合学校 “专业实习”课程,深受学校与学生的欢迎。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工学结合创造重要条件

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必须有一流的双师素质队伍,一年来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双师型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安排教师带队和学生一起实习,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基地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为中心,建立完整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充分考虑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把专业培训与技能等级鉴定结合起来,保证受培教师足够的技能实训时间,实训中采用 “师带徒”的上机操作模式,切实提高了受培教师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许多在企业参加了培训的教师,不仅提高了专业技能,而且熟悉了解了企业,了解了企业岗位职务要求,解放了思想,转换了教学观念,积极投身学校专业教研、教改活动,成为教学改革的骨干。

四、成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保证校企合作有效运行

我系于2007年9月成立了由校领导及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委员会”,委员会主要分析、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方法,找准办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全面指导协调我校校企合作各项工作。

在“校企合作办学”、“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观念实践中,我们逐步认清职业学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互利双赢为原则,以技能成才为目标,以推荐就业为关键环节,通过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校企双方合作开展高技能教育,促进学生高技能就业,成为高技能人才。

1、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委员会由企业领导、行业协会、学校领导、招生就业科、培训科和教学骨干等人员组成。专家委员会主要工作内容:

一是校企双方及时沟通技能人才供求信息;二是协助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确保所教、所学、所用三者不仅对接,而且必须体现高技能;三是学校协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开展在岗员工技能培训等;四是在企业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基地、教师能力提升基地、企业员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基地;五是合作实施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前的上岗实习;六是共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2、选择优秀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强化学生实习教学。

学校将选择管理比较规范,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企业作为学校校外实习教学的合作伙伴,并成立实习小组,由学校确定组长负责上班和业余时间的学生管理,确保实习正常进行,同时请合作企业领导或专家听课,对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企业所用三者是否对接进行评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所教、所学、所用的有效对接。另外学生实习之前,学校、企业、学生三方要签订相关协议,约定学生实习期间的生活费、安全等事项,实习期间万一发生事故,可依协议执行,免除不必要的纠纷。

校企共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特别是由企业安排其工程技术人员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培养到就业岗位的过渡,努力缩短课堂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更好地达到定向培养目标。

五、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导向和机制创新的思考

1.政策导向与制度安排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于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学校的共识,教育部有宏观的政策导向,并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模式,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以及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还几乎是零。目前,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主要靠学校自身寻找企业去磨合、摸索。由于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因此,对不同地区之间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结合方式的分类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多数西部地区缺乏能接受学校规模实习的大企业,即便有,也并非都有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何使中小企业认识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当中来,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需要政策和制度引导。

2.理论创新 目前国内已广泛引进介绍了国际上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德国的 “双元制”模式,英国的 “三明治”合作教育模式,美国和日本的 “产学合作”模式以及韩国的 “订单培养”模式,但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中国教育实践,尤其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花大力气进行理论创新,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产教结合模式,以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升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3.机制创新 建立企业行业与学校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讨论最多的是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但全面推进 “订单培养”关键在于取得企业的共识,保证学生接受过足够的技能训练;二是要有强大的实训基地,良好的教学体制和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没有这些办学要素,“订单培养”目标就落不到实处。职业院校要实现 “订单培养”目标,一定要头脑清醒,重点突出,通过优势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切不可面面俱到。三是要有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企业、行业所需要人才培养目企业来讲,推行 “订单培养”的要素,一是要有名校、名师、名专业。

4.观念冲突

职业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但从职业学校学生到长企业实习的情况看,观念冲突普遍存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职业学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障碍。这种观念冲突主要表现在:顶岗实习期间,公司已完全按照员工进行管理,实习学生必须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工艺要求、安全操作规程,自觉以主人翁姿态、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进行工作,但实际状况是,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进入不了实际工作状态,学校还将学生当成自己的产品,还要附加给学生一些课程,学生也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员工。不服从公司管理的事屡有发生,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影响了企业对工学结合的积极性,当然校企合作的愿望,接纳这些毕业生的要求也大打折扣,观念突围对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需要认真的加以解决。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篇6

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的:

1、加强教育思想的引导。我认为这是计算机教学的重点,本身它是一门基础课,但是一定要让学生认为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给他们灌输年轻人不懂电脑就像个文盲的思想,首先让学生提高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才能让他从心理上愿意主动的去学习这门课程。

2、教学目标明确。带着问题出发,向着目标前进,才能更有收获。大一自考班的同学要参加全国的一级考试,因此我并没有按照《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本来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题型进行实例教学。结果很受学生欢迎,我们分院的领导尽量的满足学生和老师提出的要求,多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加强训练。所以在这次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整个学校的平均过关率48%的情况下我们分院的平均过关率达到80%的优异成绩。

3、注重“精讲多练”。所谓“精讲”,就是在教学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所谓“多练”,即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其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的操作技能入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4、用多媒体教室进行直观教学。多媒体系统教学具有许多优势,如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通过演示操作,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大大激发了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具直观性和互动性,同时大大加快了授课的速度,增加了单位课时内的内容。

以上是我个人的上点小心得体会,不当之处还希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谢谢

8、有待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篇7

一、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之中的问题由于会受到各个方面的因素干扰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为此, 在提出有效的改革与创新对策之前, 首先要明确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主要存在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教学条件有限, 忽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计算机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产物, 已经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现阶段, 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在工作初始阶段计算机水平不高, 难以迅速融入工作岗位, 究其原因就在于在计算机应用教学中, 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 无法利用计算机给学生进行操作演练, 一般在课堂的教学中都是以理论化的知识讲解为主, 忽视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 导致学生的计算机技术难以得到锻炼。

(二) 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质量不高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中, 教师的专业素质、计算机能力、专业知识对开展良好的教学活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很多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没有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学习需求, 无法将实践案例与理论知识相互结合, 导致所开展的教学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之路

为了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 改革与创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势在必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一) 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动手的操作相互结合, 以此来促进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升。首先, 学校对专业的工作环境进行模拟, 划分为职业技能培训室和基础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场地。其次,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 为了让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在之后的实践动手操作环节更好地进行操作, 教师可以根据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内容收集一些实际的项目实例, 将实例与知识点相互结合, 让学生在分析实际例子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点, 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运用, 而且将学生在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或问题给予解答, 让学生更好地提高实践动手操作的效率。

(二) 以就业导向为教学原则, 开启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

学习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就业, 为自己日后良好的生活奠定基础, 而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更是如此。为此, 在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 并不能一蹴而就, 因此, 教师要以就业为教学导向, 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 不仅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来锻炼学生这一能力, 更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模式, 即学校为企业培养计算机人才, 企业为学校提供锻炼的场所, 让学生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感受, 并且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锻炼学生, 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 从而促进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中可以更快地适应。

总之,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所需求的专业型计算机人才, 因而, 这一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加快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至关重要, 本文在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开启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两个方面的策略, 以此来实现这一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促进学生计算机水平以及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菲.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上旬) , 2012 (84) .

[2]李亚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6 (23) .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工学结合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技术渗透于全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已经成为现代办公、商务和生活等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工具,就业岗位涉及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站开发和优化、物联网开发应用等方面,人才需求量巨大。所以,在高职院校中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尤其是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摆在我们从事IT职业教育者面前的一个突出的问题。现以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一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立足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明确专业建设思路,深入进行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思路

贯彻“依托行业,对接企业,锁定职业,服务就业”的专业建设思路,高水平系统构建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和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通过分析专业所面向的主要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围绕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能,确定工学结合项目系列模块;注重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积极参与创新设计、技能大赛和IT认证,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就业岗位的层次和质量。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随着网络的触角越伸越广,在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将不仅仅限于现有的各个网络公司或IT公司,大量的传统企业在不断加快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网络人才的需求,将表现旺盛。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正处在初级阶段,其中八成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面临着网络应用人才缺乏的困境。各行业都迫切需要懂技术应用、会管理、能维护的复合型网络技术人才,主要包括网站建设与优化、网络系统集成、网络管理与安全和物联网应用等实用技术。行业变化可为职场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IT业技术更新换代快,不断为业内人士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国家信息产业部预测,今后5年,我国从事网络建设、网络应用和网络服务的新型网络人才需求将达到60-100万人,而现有符合新型网络人才要求的人才还不足20万,人才缺口巨大。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以人为本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条件

由企业技术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对市场人才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和行业职业标准,经过校企专家充分研讨论证,形成了既满足目标岗位知识、能力与素质需要,又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突出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改革实践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核心专业课程全部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培养网络技术专业领域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为目标,教学实践与理论并行,理论以够用为度,以为实践服务为宗旨,以实践动手操作为主,及时把握学生课堂实践教学效果,确保课堂实践教学质量。

2.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突出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拟定项目实施计划,确定项目实施方案,内部成员既团结协作,又分工负责,项目完成后对项目进行评估验收,采用多种考核方式评定课程效果,并且要保证用于实践教学的项目具有权威性和实用性。

3.实践专业集中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层次来划分,并且要强调数门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和完整性。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和专业课程性质,我们将集中实践教学分为基础技能层次实践、专业层次技能实践和综合与创新实践层次实践三个层次,把专业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分别划入这三部分之中,递进式实施。

4.加大校企之间实践教学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网络工程真实项目为纽带,与锐捷网络公司、红帽软件公司共建了本专业实践教学必须的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在教学体系中纳入了RCNA、RCNP和RHCE、RHCSA等国内外权威的职业资格认定课程,学生通过相关认定后可进入锐捷等企业实现体面就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来校开展实践教学,专业教师去企业进行真实工作项目的参与。通过这些举措,很好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专业核心技能的显著提升,学生的就业对口率和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实现了学院专业建设、企业人才吸纳和学生就业的三赢。

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这样的高职层次理工科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实践教学也在紧跟专业技术发展的步伐,我们不断创新,努力前进,真正以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及时调整、改善实践教学的方方面面,推进本专业内涵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我的野菜情结抒情散文下一篇:语录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