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

2022-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机制研究

中小学生处于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学生对于德育的认识,三观的建立相对比较懵懂,对于是非的辨认不是十分的清晰,特别是在德育教育背后对于知识学习的不彻底,因此对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机制的研究分析是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优化、全面发展的关键。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首先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与我国实现的计划生育有很大的关系,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出现了许多独生子女的现象,而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引起了很大的变化,这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改变,也使各种形式的权威遭到了很大的冲击,学生的特点更加显著。在教育上,不同的价值观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快,具有很强的个性,与此同时,还具有很强的个人主义、沉溺于网络、不重视机体精神、心理问题严重等。这就导致了许多的学生比较迷茫、凶杀、抢劫、吸毒等行为不断增加,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对当代中学生的培养是我们必要要重视的一个严峻问题。在道德教育中,帮助青少年走出“误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我国的中学教育中,學生普遍存在着:罢课、早恋、上课玩手机、沉溺网络、青少年犯罪等德育问题。老师和家长面对这种情况也是非常的无奈,利用英国的体谅德育模式,对中学德育工作进行优化,能够使当前的问题得到缓解。

二、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机制的研究

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机制的研究的出发点要从学校(班主任)、家庭、学生三方面的结合来实现,其中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中小学德育工作得以实现的重点环节。

1、班主任德育工作要以爱心为出发点,以尊重、理解为基础

班主任德育工作,要以爱心为出发点,以尊重、理解为基础,就是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实际、思想实际,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真正的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才能够真正的做好班主任德育工作。

作为班主任,要十分重视爱心的力量,要相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真情付出,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有一个关于班主任与学生德育教育的案例,曾经担任某某同学的班主任经常对他进行额外照顾,让他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暖,在这位班主任的悉心关怀下,任某某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知名大学。因而,在实践中让每一个班主任相信,在进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期间,爱心的力量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后的工作期间,要更加注重发挥爱心的力量,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意愿,帮助中小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在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期间,要充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自己感受到积极参与的乐趣,增强其参与班主任日常活动安排的兴趣,才能够更好的配合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

2、严格要求,“爱”与“严”并施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无论是改掉学生身上的哪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都要施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从初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出发,在民主的基础上对他们实行一些强制措施会更加有利于德育管理。作为初中学生来讲,他们自己也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调控能力,他们也是认识的主体,因此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他们施加一些强化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制能力。要做到严格管理,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以《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加强对学生思想德育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以后的人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3、班主任德育工作要注重量化管理,将工作落实到实处

由于青少年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因而,在进行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工作中,要始终注重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才能够真正的实现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序进行。

量化管理,要以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控为基本的出发点,才能够真正的实现高效率的德育教育管控。在进行量化管理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守则》,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从细处着手、从整体着眼,进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

4、班主任体谅德育模式的内容

在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中,“体谅德育模式”包括三个方面:①设身处地。它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占在他人的角度上,从而体谅他人的动机;②付诸行动。主要是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样做?③证明规则。为学生提供机会,在他们取得成年人地位的过程中,在与成年人平等的基础上,对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常见问题想方设法解决,其目的是帮助青少年建立统一性意识,能够将自己作为共同体中做出贡献的人。通过体谅德育教育模式,能够帮助教师比较全面的认识到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问题。

三、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机制的影响意义

实现教育的统筹发展在教育上,除了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之外,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城市学校有良好的条件,能够在许多公共场所进行案例教学,还有老师为他们指导,但是在农村,尤其不发达地区,许多学校采用的还是复合式教育,这样就会使体谅式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例如场地、资金和师资的限制。因此,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财政投入,应用体谅教育,应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作为重点。在农村,许多学生在初中毕业就辍学了,他们的思想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应对其形式进行适当的改变,采用中国式的家庭实施方法,将学生的父母作为体谅教育的实施者,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慢慢体谅自己,从而让他们能够在体谅他人的同时,品尝到好处,从而体谅自己的父母。

四、结束语

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教育事业中的一项重大的、长期的工作。班主任要做好这一工作,在研究德育工作创新机制的情况下,班主任就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爱心和关怀为出发点,平等地对待学生,培养与学生之间的友好感情,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多聆听学生的心声和想法。

本文系课题《中小学生德育常见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立项编号JJYKT17283研究成果。

作者:常雪芹

第2篇:中小学德育工作新途径新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现在对于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做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协调发展。在现在的教育过程中,学生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的素质发展也代表着学校的形象。现在国家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中小学对于德育工作德发展要放在首要地位,无论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首先要有德行,要会做人,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现在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好多学生对于一些不良信息没有分辨能力,会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误导,从而造成学生的性格产生扭曲,所以学校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工作;新途径

从古至今我国都是把“德“放在第一位去发展的,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会背的一个内容就是三字经,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会接受德育教育,但是德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漏洞和不足,需要教师和学校领导提起重视,不要让一些不良信息让学生沾染。德育工作是每个中小学必须要进行的一门课程教育,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在成长阶段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直接受德育教育的影响。中小学的学生的思想和心智并没有发展的很成熟,他们容易受一些人的挑唆从而误入歧途,让他们的品行变得不够端正,所以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要通过新途径和新方法,帮助学生抵制不良诱惑。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德育工作机制

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学校进行组织领导,能够有序的开展德育工作,确保学生能够学到一些东西,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有一定的规则和体制,通过建立一些规则对学生进行约束,让他们明白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不能触碰的。构建完善的工作机制,给教师做好分工,能够责任到人,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品行,能够让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学校每一项工作的完成都必须要有完善的机制来支撑,德育工作也不例外。学校领导首先要对于德育工作重视起来,然后把这项工作需要准备的内容提前准备好,并且要组织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的学习,确保每个教师认识到德育工作进行的必要性。学校要定期组织德育活动,教师在每个班级进行组织,调动每个学生进行参加。学校可以开展“勤俭节约”这种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从而能够养成不浪费的品行。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诵读一些关于德育的文章,明白怎样做人。教师和学校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及时做出手段帮助其改正,让他们不要认为是一件小事就不在乎,从细节上提起学生的重视。学校要对于德育工作中的不足进行修正,对学生进行组织领导,让学生从小学会做人,可以辨别是非,不侵犯他人的权益,养成良好的品行。

二、优化育人环境, 拓宽德育工作途径

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学生的成长,学校要对于环境进行优化。学校要建立浓厚的德育氛围来建设优良的学风,保证学生在校园里能够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德育环境的建立对于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亲身经历德育工作,能够提高他们的认知。

例如:现在学校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校风的建立,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离不开德育的发展。现在学生最为反感的就是不停的说教,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会引起他们的重视,所以学校可以通过优化育人环境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能够从自我做起,让学校育人工作更好的开展。学校的走廊有很多空缺的地方,每个班级外面都有,学校就可以让每个班级里的学生自己动手,创造一个区域,让大家每个人都写一句自己的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学校让每个班级画一个黑板报关于如何做人方面,让班级里面的学生进行创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学校可以制作标语板,让学生了解身为中小学应该遵守哪些行为准则。学校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可以参与其中,从而让学校的德育氛围浓厚,对于环境进行优化,让德育工作的开展不再是单一的一种模式,而是通过创新的模式让学生更能接受。

三、注重学科育人, 突出学科的渗透功能

学科中也存在着育人的动能,不同的学科所蕴含的育人功能不同。每个科目的教师都要对育人的教学目标进行建立,确保课程的开展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养成一定的学校习惯,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突出学科的渗透功能。

例如:现在教师在备课时都要注重建立学科目标,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发展,突出学校要求的德育工作,现在教师在进行教案撰写时都要进行情感目标的建立,通过这堂课要让学生养成怎样的精神。就拿现在的体育课堂来时,体育课程在情感目标的建立就注重发挥学生的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就是所说的德育要求,学生能够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

總而言之,德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德育工作要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让学生从小就拥有德行,能够行的端坐得正,行为要符合准则。学校要构建完整的管理体系,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育人环境的建设,对于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1]张华;;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教育探究;2009年01期

[2]王国志;;浅谈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内容和途径[J];教育革新;2008年03期

作者:杨晓玲

第3篇: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探索与研究

摘 要: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出现新的挑战,作者主张学校领导及教师必须用科学发展观去看问题,大胆探索与研究,创新性的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合理科学德育工作体系,做到立德树人,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建设人才和接班人。

关键词:面对现实;探索研究;创新管理

德育,亦称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多元化社会发展的今天,价值取向多元化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少数民族地方,经济基础与文化教育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原有的德育模式受到了挑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德育体制尚未建立。尽管一些学校为加强德育工作设立了专门机构,但德育在不少学校降格为仅仅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手段,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甚至出现了把“成人”与“成才”割裂开来的倾向。

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着“重说教、轻实践;重形式、轻效果;重集体活动、轻经常渗透”的倾向。如何使学校德育工作在内容上针对空乏、不切实际的弊端,加以调整、充实、拓宽,使其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加贴近日常现代生活,在方法上改变空谈、程式化的做法,把德育内容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具体活动,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首先要认清当前德育工作现状。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一些学校领导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德育工作真正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对德育工作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学校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德育工作中重活动、轻效果,重课外、轻课内,认为思想教育是课外的事,搞活动往往也是应付差事,流于形式,至于学生受教育程度、教育效果如何,基本无人问津。部分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只拼命抓教学成绩,忽视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处的事,是班主任的事,与己无关。甚至有人认为,德育工作是软任务,可有可无。种种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部分学生也只重视文化课学习,忽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致使“德育首位”不能得到真正落实。

大部分学校德育工作滞后,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在学校德育工作的考评上条件、措施、制度等方面都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学校也没把德育工作情况作为评估教职工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有的学校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措施时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年级高低、不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脱离学生实际,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适时地进行教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降低。很多学校没能将德育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没能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立体化德育网络。部分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仍是枯燥说教,方法陈旧单一。部分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硬的多、软的少,罚的多、奖的少,虚的多、实的少,批评多、表扬少,扣分多、加分少,强迫多、引导少,对后进生态度粗暴,动辄训斥、体罚甚至停课,致使这些学生产生消极对抗情绪;有的教师对行为有偏差的学生不能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错失了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

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给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例如,学校周边娱乐场所直接感染学生,特别是桌球厅、麻将厅、网吧游戏厅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大,节假日或上课时间,偷偷溜进这些娱乐室,学习成绩滑坡严重;另外一些不健康的录像、书籍、游戏、网站等,充斥着色情、暴力等内容,对尚未成熟的中小学生极易产生腐蚀作用。学校、课堂所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常常被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所抵消,给学生留下的是苍白无力的说教。

德育合力不强,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够紧密,小学阶段出现留守儿童数量俱增,初中阶段学生辍学趋于严重,教师变相教奴,教师既要上好课又要千方百计登门动员学生回校。一些学校忽视家庭教育或者根本没有这种意识,致使家庭教育滞后,家长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学校没有承担起培训家长、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和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能力的责任。不少学校家长会制度不健全,有的甚至把家长会开成了成绩分析会。一些教师很少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很少家访,学校与家庭缺乏必要的联系与沟通,没能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身在学校,心随社会风气走,缺乏远大理想和高尚信念,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存在迷惘和偏差,认为 “只要有了钱,干啥都不难”。有的学生放弃学习外出务工,更令人叹惜的是早恋早嫁,非法行事;有的学生为了完成作业,竟用请客吃饭或给钱、给物的形式向同学帮自己做作业。还有的学生贪图享乐,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有的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不是积极应对,而是陷入慌乱沮丧,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自残轻生。

德育工作阻力重重,任重到远。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与当前形势结合起来,着重破除影响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旧思想、旧观念、旧方法,寻找一套适合我县实际,行之有效的德育评估机制,为德育工作的评估提供依据。学校德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也要有科学发展意识。

根据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地理位置和民情风俗,中小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迫切需要我们建立起共同生活必不可少的共同的道德基础,以共同参与,共同创造为基本性的指导原则,以针对性与创新性的德育教育方法去处理好多元化的思想、文化教育关系。根据当前全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重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认为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高教师素质

为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必须要求德育工作者即教师做到:端正对学生教育培养的态度,尊重每一位学生,多表扬、善启发,看到其长处,激励其不断进步;完善学生品德信息反馈机制,重视家访,学会在有控制的道德情境范围内获取学生信息;要优化德育队伍结构,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

2、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考核机制

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身教十分重要。教师必须重视自身修养,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学校领导要把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结合教师年度考核工作,把师德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同时结合我县中小学“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课题开展实验,把开展“争当群众满意的教师”活动,作为师德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把学习贯彻十八大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落实在行动上,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3、化班主任培训,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要切实做好班主任的选聘、培训、指导和考评工作,严把班主任任用关,把那些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热心班主任工作的优秀教师吸收到班主任队伍中来。要对优秀班主任在评先树优、评定职称、晋级提干等方面优先考虑,真正使班主任成为“令人羡慕的岗位”,将“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落到实处。班级管理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作用重大。要把班级管理当作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进一步突出其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对班级管理的组织和指导,建立健全班级管理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评价标准,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4、化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育人环境

要特别重视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充分利用精美的雕塑、醒目的标语、优美的草坪和花木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要利用好校园广播站、宣传栏、阅报栏等,努力建设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教室文化和寝室文化,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要通过校徽、校歌、校报、校风、教风、学风等展现校园精神,让师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而然受到校园精神的熏陶和激励。要建立完善并充分利用好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德育活动室”,使其成为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基地。要评选“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和优秀“德育活动室”,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5、极开展系列德育活动,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时期,也是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思想信念逐步确立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下工夫,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开展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要强化德育渗透,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及时、正确处理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要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区分该做与不该做、分辨好与坏做起,使学生逐步明确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高尚的道德信念和人生理想。以往的德育工作,大部分要求过高、过急,超出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以致欲速则不达,出现了动机与效果、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我们要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真正从学生实际出发,恰如其分地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龄、不同群体学生的德育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和智力发展水平,分清层次要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教育者应从学生常见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入手,抓住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和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传授学生必需的知识,引导学生提高自我完善能力。

6、建立体化德育网络,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会密切联系,通力合作,达成共识,协调一致,使三方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环境。要实行全员德育工作制,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要利用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委员会、家长会、家访和“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讲活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育子能力。

7、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贯穿学生思想教育的一条主线,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学校应在每周一早晨举行升国旗仪式上,师生高唱国歌,校长通过国旗下讲话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并且还应建立由各班推荐优秀学生轮流担任旗手的制度,并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升旗、降旗、护旗的规范化训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通过观看优秀爱国主义影视片、举办专题报告会、演讲会、知识竞赛;开展读好书、唱好歌、背诵格言警句等多种活动方式和途径,使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劳动、生活、娱乐各方面。

8、校从感恩教育入手,激发学生的自爱、自争、自发、自强的基础上,加强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之交往的重要门道,要求教师员工从我做起,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讲究文明礼仪的习惯,促进校园和谐,通过文明礼仪教育使德育在社会经济建设中产生效应。

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真正重视和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切实落实,还有待于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同心协力、锲而不舍地努力,从德育内容、方法、途径上下功夫,探索出一套合理的、科学的德育体系,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而努力奋斗。

作者:谭世友

第4篇: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研究

摘要:德育工作是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手段和环节。随着我国教育观念的逐步发展和转变,德育工作已然成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一系列重要会议中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再一次强调中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国家教育部于2017年8月17日颁布相关文件《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该文件具有普适性,目的在于号召全国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工作时严格遵循《指南》,并适时对德育工作进行大胆创新,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本文在对德育工作重要性进行阐述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根据《指南》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和改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工作。 关键词:德育工作

素质教育

中小学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德育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教育的关键所在,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理性滋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孔子的整个教育体系就是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在国家的治理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德育功能论中解释德育即是“教育者用社会思想品德规范教育影响学生,使之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专指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的总称。”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和重要性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最纯洁的时期,在此阶段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对学生三观的塑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这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新问题

(一)重智轻德,管理缺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逐步地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工程,以更好地扭转我国的教育德智不平衡的现状,但是,不少农村地区的学校依然片面追求升学率,主副科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结果就是学生出现了高智商、低情商的现象。体育、美术、音乐、思想品德、社会科学等这些所谓的“副科”,在学校和家长的眼中只是能够起到休息放松愉悦的作用,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成了只是“停留在文字上、口号中,用以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形式。

(二)师资不足,方法陈旧。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是我国教育方面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农村中小学学校教育总量不足,德育工作偏于薄弱也是一直尚未能够很好解决的难题。整个社会是发展的,但是偏远农村中小学学校师资力量的有限性,导致了教育教学任务的繁重,也因此影响了教育工作者对德育工作的热情。农村老师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表现出漠视的态度,往往认为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就应该是校长的事情,是班主任和政治课老师的事情。同时,当前部分农村初中由于自身条件受限,班主任待遇很低,工作难度很大,学生德育工作基本上依赖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政治老师也以成绩论成败,往往是通过“政治课考分的高低”评定学生思想品德的情况。

(三)德育网络过于松散

德育工作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是在合力的作用下才能显现出其最大效用。但是直到现在,很多家长认为教育的事情本该学校管理注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受教育,学校就应该将全面教育承担起来,并且尽心尽力,而家长就应该坐等孩子的成绩表现。在德育工作上,家庭不与学校配合,势必导致学生得不到更好地教育,也得不到更健康的成长。

三、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改进策略

(一)加强教育者德育的科研工作

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教育者必须将自己的德育工作进行科学的课题研究,并将理论成果与实际生活中的德育工作相结合,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以德育理论推动德育工作的改进,最终促使德育工作真正符合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的不断前进的目标。首先,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掌握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新形势下的德育规律,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经济情况与教育实情,认真研究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多元文化,道德和价值,将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初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一系列道德行为作为其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面对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中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流趋势的背景下,指导学生正确看待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大力宣传我国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价值领域选择牢固树立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尽到责任与义务的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生命质量意识。其次,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具备宽容的品质,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做到努力将自身从之前应试教育的压力下解脱出来,在社会教育的新形势下树立适合当前教育发展的德育观念,在工作中应该勇于反思,敢于质疑,大胆实践。最后,德育工作者还要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作出相应调整,不能“一视同仁”,要本着遵循中小学生之间的差别和年龄,因材施教,争取做到内容上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强化德育工作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在强调科学真理的实践本性,认为任何真理都应该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同理,德育工作也是如此,德育工作的本质就是实践的,其过程就是理论的东西通过学生的日常活动表现出来,最终形成学生的品德行为,也就是说,学生的品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实践活动,如果没有生活实践,效果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这就启发德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德育工作的实践。首先,教育工作者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去关注学生道德层面的自我发展。学生道德观的形成源于自身的道德体验,在实践过程中,德育老师应该更加倾向于关注学生的自身生活,以尊重、鼓励、关心、宽容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自己正确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道德品质,这样的德育工作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帮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才能凸显出素质教育真正的作用。其次,德育工作是否能真正取得成效,师生双方的互动也是相当重要的。当前的中小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比起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是更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额一代,他们更加注重自我,因此,在德育工作实践过程中,师生双向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有师生间有了交流,有了互相之间的包容与认同,德育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下去。最后,我们强调德育的实践性,并非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教育、约束、管制中小学生,实质上就是德育工作不能单纯依靠奖惩体制进行,而应该靠真正的内化而进行。

(二)完善德育网络

学校德育工作要想有明显的效果,就要在落实的过程中克服分割性和片面性思维,要用整体性和全局性的眼光分析和解决德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首先,学校要做到全方位的德育格局。德育工作的现代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并非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是由学生的内在品德和外在行为共同表现的。加强德育工作,提升德育质量,学校就应该健全和完善德育机构和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文件政策。除此之外,校长应该全面负责本学校的德育工作,以确保德育工作进行的全面性、整体性。其次,德育工作并非简单的道德教育工作,它需要各个学科的支撑和依托,才能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因此,对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应该秉承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理念,全面渗透德育任务。最后,教育是全社会合力的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正所谓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从侧面反映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发挥家长的德育教育作用也是当前德育工作不能忽视的,学校应该和家长之间形成融洽交流沟通的局面,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管理工作当中。 结论:

德育工作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它是当代教育成效的衡量标准,德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面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新际遇,德育工作复杂多变,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繁琐而千篇一律,像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德育工作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时刻根据时代的变化调整和改进德育工作,为国家教育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研究[J]. 范建玲,赵立顺. 中国校外教育. 2014(S1) [2]中小学德育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傅腾. 办公室业务. 2014(03) [3]浅析网络平台下实施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问题和策略[J]. 王志刚. 中国校外教育. 2016(17) [4]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J]. 曹力献. 教育现代化. 2017(27) [5]没有家校协同就没有孩子辉煌的未来——访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局长徐志坚[J]. 李敏,赵广忠.中国德育. 2017(15)

第5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

摘要:目前,中小学德育实效性日渐成为关注的对象,德育实效性不强成为困扰我国德育工作者的一大问题。本文从我国的德育政策及德育过程两个维度对实效性不强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实效性

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培养人的活动,而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不可否认,“尽管德育被提到首位,巨大的德育实践并未收到应有的道德效果。”目前,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问题已被整个社会所关注。

一、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透视

(一)不适切的德育政策影响中小学德育实践的健康发展。在我国德育政策将德育确定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它被国家和社会赋予了太多的责任。《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等几乎所有教育内容都被囊于德育之中,促使德育成为一个大的拼盘,这严重地增加了德育的负担;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学生身上或是社会存在的诸多德性问题都被归结于学校德育,希望通过颁发相应的德育政策加以诊治,将德育政策的功能发挥过度,从而严重地影响其

实效性与可行性,进而也大大地降低了中小学德育的达程度。

(二)德育过程简单化,缺乏实效。

虽然近年来我国对中小学德育主渠道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改进,小学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学开设《思想品德》等课程,并修订了相应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得到了调整和充实,力图重点解决“繁、难、偏、旧” 及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以增强时代感,淡化学科体系。但在实际教学中照本宣科、“传授”和“灌输”等简单的教学方法仍大行于世,常使学生变成了“道德容器”,高尚的道德缩水为逻辑严密的道德条目,从而割断了德育与生活的血肉联系,道德成了与学生学习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和积极性,剥夺了学生体验性、发展性的德育过程。学生只能借助背诵、考试和其他方法来进行强制性学习。这种做法已经走向了道德的反面,是以不道德的方式进行的德育。石鸥指出:“这种道德教育本质上不道德,从长远看则是无效乃至负效果的”。这样的道德教育其实效必然不高。

目前,在部分中小学实行一种高压式的德育,认为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管理、制约。

只要学生触犯学校的要求,不遵守学校制定的各种规定制度,就以德育工作者的权威和严厉的惩罚措施使学生低头,重学生“服管”、“服规”的结果,轻学生认错的情感体验过程。这种德育过程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作用,不以道德主体的发展、建构为目标,不利于学生道德理性和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有碍于将德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

行为品质。这种德育方式造成了学生校内一个样、校外一个样,教师在和不在不一样的“变脸”现象。

二、加强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德育政策的适切性,以道德教育为切入点,实现共强。我国的德育政策赋予了中小学德育繁重的任务,导致了实效性低的现状。但在其不同的内容中道德教育是基础性的。因为“完整的人是以品德(或德性品格)发展为内核和基础的。如果用球型隐喻人的发展,那么品德就是球心,也是支架,可以统摄整个球的内涵和球面,与人的身体、智力、情感、和审美发展都有密切关系,对人的整体发展具有支撑性和统摄性作用。”可见,道德教育是德育的球心,是其支架,对其他德育内容起到基础性、支撑性作用。在当前德育实效性不佳的现状下,借鉴邓小平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另一部分人富起来以实现共同致富的理论,可以先让作为核心基础的道德教育强大,进而促进、统摄其他方面,最终达成德育“共强”的事实。

(二)德育过程着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学生德育的发展。

针对我国中小学德育中照本宣科、“传授”和“灌输”等简单的教学方法,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要优化教育方法,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德育工作,避免学生对德育课产生逆反、无用的厌烦心理,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是起到一个引路人的作用,“教育者不是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而是从受教育者的发展出发来从事教育活动的。他不是要消灭受教育者的异己性,不

是要通过教育实践占有、消灭受教育者从而发展自己,相反,他却要促进受教育者个性的成长,发展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主体的各种主体能力。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发展得越完善,就越是能够表明教育的成功。”同样德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探求发掘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渴求道德知识、践行道德的欲望。让学生置于德育之中,对其内容产生信任,情感得以共鸣,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德育的魅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切忌空喊口号,切忌脱离现实生活简单地把学生做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的德性得以真正发展。

为改变学生的“变脸”现象,教育方式应变“管”为“导”。在“导”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德性,增强学生的道德理性和道德判断力,渐而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德育过程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小蔓, 其东.面对挑战: 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 J] .教育研究, 2005(3).

[2] 项贤明. 走出传统的教育学理论体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2):20.

[3] 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53.

第6篇: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问题研究

研究新时期中小学党建工作,是搞好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加强学校党员队伍建设、做好党建工作的重大课题。

一、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小学党建工作要不断确立“围绕教学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教学”的指导思想,采取措施努力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党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保证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还有不少薄弱环节亟待加强,主要是:有的学校对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抓党组织建设的力度不够;部分中小学抓党建工作的方法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没有找准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的结合点,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不强;有的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薄弱,等等。因此,适应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已经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与时俱进,必须进一步大力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党建工作 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党建工作是我们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基础工程,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务求实效。

1、要把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党建工作作为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的重要内容。一要切实抓好从党建方面加强对中小学领导干部和教师队伍的管理。二要加强对中小学党建工作的管理,要根据教育的特点,加强对中小学党建工作的指导和领导,对一些重大问题与上级组织部门沟通和协调,共同研究,形成合力和发挥教育的优势。

2、配强一个班子。配强配好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班子是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关键所在。一是要坚持标准。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朝气蓬

勃、奋发有为”的要求和干部“四化”方针,认真贯彻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真正把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同志选拔到中小学党组织的领导岗位上来,要特别注重党支部书记人选的培养和选拔,不能把书记职务作为二线岗位来配备。二是要“两手都要硬”。要坚决克服重视行政忽略党建配备领导干部的不正常现象。党政“一肩挑”的,要挑选校长书记两个职务所具备的较高综合素质的同志担任,要确保把主要精力用于抓党建工作。党政分开的书记和校长,可以实行交叉任职,要精诚团结,加强沟通,互相补台,确保学校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坚决防止党政工作“一手软一手硬”、政强党弱和以政代党现象。

3、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党建工作要高标准、严要求。一要优化常规管理。要严格书记履行管党第一责任人职责,成立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坚持党员学习日制度,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建工作要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结对帮扶和争优创先等活动。二是优化队伍建设。要大力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党员和教师队伍建设。要狠抓理论学习,要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领导班子和党员要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学透一点,以带动广大教师加强学习,自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要加强师德教育,结合中小学工作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敬业爱生、明礼诚信、平等合作、勤学乐教、廉洁奉献”教师基本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学校党组织要关心爱护教职工,努力为师生员工多办实事,多办好事,不断改善教职工生活待遇和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热情帮助特困教职工,把党的温暖送到他们的心坎上。三要优化党建考评。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中小学党建工作考评办法,把党建工作考评与学校领导干部考核、学校创建各项评估有机结合起来,把考评结果作为学校奖惩,中小学领导聘任、晋级、职评、评优、奖励等重要依据。

4、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党建工作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要切实有效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要进一步健全学校内部决策机制,保证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要认真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凡涉及学校的发展规划、重大改革、干部任免、重大经费开支及师生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必须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做好反腐倡廉工作,杜绝暗箱操作。二要切实有效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党员队伍的思想教育,切实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和新党章,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要切实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注重在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要深入师生员工,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善于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及时解疑释惑,把矛盾消化在基层。要大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要切实有效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完整准确理解校长负责制的内涵,着力建立校长负责制、党组织监督保证、教代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确保中小学党组织找准坐标,工作到位,使校长负责制形成一种定位清晰、责权明确、互相支撑、自我约束的新的领导模式,使党的基层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做到党政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开创新局面。全面推进中小学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党组织要协调沟通好学校行政、工会等方面的关系,整合学校各方面力量,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创设优良环境,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工作中,巩固和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核心、战斗堡垒和监督保证作用。

三、中小学党建要实现“五个好”

——领导班子好。建设一个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握教育规律,团结协作、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具有生机和活力,受教职工拥护的领导班子。

——党员队伍好。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热爱教育工作,有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中能身体力行,能充分发挥模范作用的党员教师队伍。

——工作机制好。建立一个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保证学校党组织在实施校长负责制情况下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的工作机制。

——教学质量好。中小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得到有力推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广大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教学质量和师生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

——社会反映好。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创优质教学、树优良校风、建优美校园,工作实绩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党组织得到群众拥护。

四、大力加强中小学党员队伍建设

抓好党员教育工作。加强宗旨教育,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在党员中深入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学习活动,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增强组织纪律观念,提高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歪理邪说的能力。要不断改进党员教育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电教设备在党员教育中的作用,把党员教育工作与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内活动、与解决党员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增强党员教育的效果。

加强党员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真抓好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建立高素质的党员教师队伍。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和个人岗位职责,坚持和完善党员目标责任制,组织动员全体党员干部振奋精神,率先垂范,

扎实工作,把满腔的政治热情变为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的具体行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总之,中小学党建工作只要找准结合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就能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第7篇: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

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我校承担的现代教育技术课题,2013年2月获准立项并开始研究,两年多来,在市县电教馆领导的指导下,通过我校课题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探索实践,已经达到了课题研究的基本目标,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将结题,特呈上研究报告。

一、对前期主要研究工作的回顾

1、建立、健全学校课题研究的管理制度

为保证课题的正常与有效开展,学校建立了课题的组织、管理网络和管理制度。由校长直接领导,教导处具体组织安排各项任务,课题组收集、整理各项资料,总结研究课题。学校先后制定了课题研究研讨制度、课题研究工作例会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课题研究成果奖制度等。

2、加强理论学习和校本培训,不断更新观念

我校采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坚持校本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主线,以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净化学生的心灵为目的。针对过去“德育内容远离现实、教育方法陈旧、知与行脱节、评价手段单一”的教育现状,我们提出了德育工作必须追求务实、高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道德教育,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3、聘请专家定期到我校指导

为了让课题研究更加有效,更顺利地推进,出更多的成果,我校特聘县教研室王成荣主任和祝万林主任定期到我校指导课题研究,王老师和祝老师常和课题组成员一起深入教学一线听课,了解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评课,对教学中老师不能有效的渗入德育教育,找出解决

1 办法,既从理论上加以剖析,又从实践上加以指导。王成荣老师还定期和学校行政领导一起讨论课题研究进展,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指出课题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从管理角度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

4、及时提炼,加以推广

课题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实践层面,最终要形成有效操作的策略,从而提升课题研究水平,放大研究的价值。 在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观察记录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加强了校园文化特色建设,营造了育人氛围;拓宽了德育途径,丰富了德育内涵;狠抓了养成教育,提高了德育实效,取得了良好效果。

总之,我们探索新形势下小学德育建设的特色和规律,挖掘了德育的教育功能,构建科学、高效的德育管理体系,营造了“崇尚先进、健康向上”的道德氛围,使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课题研究的问题

(一)课题的提出

古语有云:“百行以德为首”,可见德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年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因此,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必须追求务实、高效。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面对整个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学校要增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紧迫感,特别要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已有很大改进,但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新特点、社会生活新变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要求的问题:

2 问题之一:内容远离现实

德育内容来自于生活世界,因而德育内容也应该是丰富、生动活泼、现实、具有道德意蕴的。但我们现在的德育内容,却被抽去了生活的根基,变成了缺乏道德情感的抽象的东西。学生很难从自身的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无法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动。

问题之二:教育方法陈旧

普通的品德教育限于班队会、思品课、夕会活动等途径,形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缺少实践活动,对于童心未泯的小学生来说,没有比不活动更让他们可憎的事了。

问题之三:知与行脱节

小学生道德现状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知行脱节。他们知道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不道德,讲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我行我素,根本不管什么道德不道德。这一方面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实践行为而使得道德知识仅仅是知识而已。

问题之四:评价手段单一

小学品德教育较普遍地存在评价项目狭窄、评价手段单

一、评价结果处理不当等缺陷。只注重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日常行为是否符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而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二)课题研究意义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以及方式、方法的不当,我们的德育往往停留在做表面文章,实效性不高。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表明了新形势下学校必须思考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加强德育工作不仅是全面贯彻有关法律法规的需

3 要,更是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考虑和研究如何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实施德育的进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重视“育人为本”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有许多势力正通过五花八门的手段与我们争夺少年儿童的思想阵地,儿童言行不一,思想浮躁,缺乏爱心等现象的出现即是证明,所以研究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培养学生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三)课题研究假设

开展学校德育实效性课题研究,能使学校德育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取得巨大的突破,能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从知行统一上来真正认识和践行德育内容和要求。使德育目标,一以贯之,德育内容,循序渐进,让德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长期化,过程化、生活化、大众化,真正收到实效。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课题提出的理论基础

1、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理论。

从品德发展心理学角度讲,品德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是思想品质与道德品质的总称,是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又成为品性或德性。学生的品德发展的四个特点:①建构性。学生的品德是自己建构的,道德灌输是无效的。②情感性。情感是学生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生品德首先要发展学生的情感。③情境性。学生的品德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培养品德要放到一定的情境中去完成。④发展性。即阶段性,不同年龄的学生品德发展有不同的特点。

2、“以人为本”的道德理念。

4 这是目前德育理论中的根本问题,是社会历史和德育实践发展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做出的必然选择。“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出发点是现实的、总体的、具体的人,而不是西方人本主义所宣扬的无阶级的、抽象的人。“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是把教育对象置身于现实生活世界中加以考查。在现实生活世界,道德教育的对象不是传统课堂上机械记诵道德知识的“认知人”,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感、有思想、有创造性、有选择权、有生命活力的人。

“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是一个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它尊重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力求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理性思考做出道德判断,并为自己的价值选择承担后果;力图在精心创设的教育情境中,提供全面、客观的道德信息,珍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张将人性关怀融入整个教育过程,在民主友爱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对各种社会价值的分析、比较、鉴别、批判能力,使他们能自主地选择个人所应该有或改变的价值取向以及应遵从或拒斥的道德规范。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使我们明确德育目标是实现人的发展,培养具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人,这个人不但自己有德性,而且能够建构道德。要培养这样的主体,在德育方法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以下五个方面:注重学生的需要;注重道德的内化;注重品德形成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注重主体道德能力的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二)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本课题的研究定位于建立学校的大德育运行机制,其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四大部分,它们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个体社会化过程;途径上:力求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为一体的教育网络;目标上:通过教育合力实现学生整体思

5 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2、主体性原则:德育过程是一种主体过程。因此,研究过程中,要注重构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

3、实践性原则。本课题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路线,通过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借以总结经验修正不足,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德育工作方案,以带动学校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4、发展性原则。通过探索多样化的德育工作途径,寻求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感悟德育要求,增强自律意识,获得身心发展的同时使教师增强科研意识和实践探索能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切实改变德育工作实效性长期处于低迷的状况。

5、示范性原则。教师、家长的榜样作用对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6、个性化原则。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学生德育过程中差异性大于智育中的差异性,更应因材施教,不能用集体德育代替个体德育,为每个学生提供“成长导师”,帮助他们确立成长目标并做好成长记录。

三、课题研究程序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

1、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社会的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法纪规范和心理健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

2、德育实效性

德育的实效性,既是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的要求能够顺利

6 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也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德育通过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学校德育的实效性还表现在德育效率上,即以一定的人、财、物、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德育的效果、效益和效率共同构成了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基本内涵。

(二)研究目标

1、根据新时期少年儿童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探讨德育实效性的新途径,通过教育者组织的和学生自发的实践、参与、合作、交往活动,更有效地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形成。

2、以全体学生为德育对象,以班级为单位,以育人为核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真正做到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3、通过研究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教师德育观念更新与德育创新能力提高,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并努力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4、教育学生在提高能力的同时更要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健康成长。

(三)研究内容

1、从提高认识入手,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机制。

从领导到教师,从学校到社会,只有人人重视,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整体效应。

(1)统一领导的原则。在校长的领导下,党、政、团、队、班主任共同组建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实行分级包干责任制,做到目标、计划、方法、评价四落实。

(2)目标合一的原则。把德育纳入教育、教学目标管理体系,把德育和教学工作一起列为校长重大决策的主要内容,使德育和教学工

7 作真正融为一体。

(3)全方位的原则。坚持“大德育”的教育观,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管理网络。一是由政教处——班主任组成一个教育管理网络;二是由教导处——任课教师组成一个教学育人网络;三是由总务处——职员组成一个服务育人网络;四是由少先队——中队组成一个活动育人网络;五是由大队委干部——中队干部组成一个自主教育网络。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使校园文化具备与德育要求相适应的吸引力和情感感召力,逐步形成有特色的校园责任文化。

3、从规划德育内容入手,建立教育系列。

(1)规划教育内容。坚持以“五爱”内容为中心,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将德育内容具体规划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理想前途教育。

(2)构建教育序列。按照教育内容,通过“集中学习、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班队活动、课外阅读、兴趣活动、环境熏陶、榜样激励”等渠道,将内容分解到学年、月份、周次和学科,使教育内容具体化、序列化。

(3)开展主题教育。本着立足实际,突出重点的原则,开展“月份主题、周次主题、主题班队会”三个主题活动。

4、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拓宽德育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方法转变。

(2)强化课堂渗透,促进德育与各学科有机结合。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找准结合点,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

8 把课堂上的思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动之中。

(3)坚持德育人格化,实现教育活动化。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计划地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传统性教育活动、阵地性教育活动、实践性教育活动、开放式教育活动,把德育内容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

(4)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主要建立三种制度——家校信息通报制度、家校联系卡制度、学校开放日制度,做到要求统

一、目标明确、步调一致、相互配合。

4、从抓常规管理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坚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具体化,便于学习,便于操作。一是开展学规范、学守则知识竞赛,坚持明理到位;二是严格执行规范、守则,坚持行为训练到位;三是指导规范、守则,坚持矫正到位;四是教师率先垂范,坚持示范到位,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行为定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从爱生入手,构建情感性德育新模式。

坚持从情感入手,着眼于建立一种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学校教育新模式,充分运用情绪、情感的感染性功能、激励性功能和动力性功能,促进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认同。

(1)广泛开展爱心教育活动。坚持用爱去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用情去感化一切学生,唤醒其自觉力量,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到成长是幸福,不断超越自我是幸福。

(2)开展师表形象设计活动。重塑新型师生关系,用理智的爱、健康的爱、严格的爱去产生精神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关爱中帮助学生形成自尊、自爱的健康心理品质,用自尊、自爱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研究对象:全体学生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德育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寻求解决的办法。

2、观察法:注意仔细观察学生的个性与发展,以对学生的关爱去打动学生的心,以情动人,教师还要在观察的基础上,经常与学生沟通,与家长沟通,与社区沟通。通过沟通使学生达到相互理解,愿意接受老师、家长或别人的正确教育。

3、行动研究法: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及时发现研究中出现的新情况,有效地提出解决办法,实现行动、反思、再行动的研究过程。

4、个案研究法:选择个别学生或个别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分析,收集数据,寻求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进一步了解研究取得的成效。

5、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分阶段及时总结经验或教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六)技术路线

本课题研究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完成四方面工作: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

3、进行课题研究方面的师资队伍培训,开展家庭、社区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的调查活动。成立家长委员会、聘请校外德育辅导员,构建德育研究网络。

4、确定小学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制定有关管理制度。

5、开题,研究开始。

(二)实践研究阶段,完成六方面工作:

1、加强课题研究意义的宣传,争取得到广大家长、全体师生的大力支持。

2、对影响学校德育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控,并建立起三道防线,使学校德育成为有效德育。这三道防线:一是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机制,形成第一道防线;二是学校内的各部门、班主任、科任教师要形成整体,有机配合,形成第二道防线;三是开拓新载体、寻找新途径、创造新方法,形成第三道防线。

3、组织社会调查,“开展美德伴我行”活动,参与法制宣传、交通安全宣传、讲科学破迷信宣传、学知识反赌博宣传等活动。

4、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自律、自理、自立、自学、自强”的一代新人。

5、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实验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写出阶段研究报告。

6、主持人做好阶段性成果验收。

(三)总结评比阶段,完成四方面工作: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汇编成册。 2、汇总个案研究成果。

3、写好课题的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4、举办课题研究成果展览。 具体实施过程:

(一)构建科学、高效的德育管理体系

1、成立课题研究组织,构建研究网络

良好的组织结构能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亲自带头搞科研,把握方向,成立实验课题组,以活动开展为主体,以“四级两块”结构统领实验开展。所谓“四级”,

11 指的是以“班级德育活动”为主而形成的一条管理总线,即:班主任—级部主任—政教处—学校行政。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指导和自下而上的反馈汇报。所谓“两块”,指的是“班级德育活动”和“学校德育活动”两个阵地,构成整个实验的“双翼”。其中“班级德育活动”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阵地,因为这个阵地集中体现了人才资源、学校管理优势、班级自身管理的优势、系统性优势、跟踪分析的优势。“学校德育活动”是指每个学期学校开展的各种各样的常规活动或临时性活动,它具备动态性、体验性、集体性几个特点,区别于静态的、单向传输的、无组织的教育形式。

2、明确职责,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要领导管理好一支德育工作队伍,必须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使大家有章可循,步调一致。因此,制定了课题领导小组职责、政教处职责、课题组活动守则。由于职责分明,任务明确,调动了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为搞好相互合作奠定了基础,促使每个人尽职尽责,提高了整体德育效益。

3、整合教育资源,突出共建共育。每学期初,课题组都要召开关工委、德育基地负责人、校外辅导员、家长委员会和有关方面人士参加的联席会议,集思广益,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形成了学校内外纵横结合的共建共管共育局面。

(二)培养高素质的德育队伍

学校德育工作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全员参与抓德育”。我们通过重点抓好德育队伍建设,实现“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全程管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氛围。

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我们狠抓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放松。一是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进行班主任经验交流学习,提高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二是坚持开展好级部班主任研讨活动。三

12 是积极推行班级管理“三化”工程,即班级目标明确化、班级管理自主化、班级活动特色化。四是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方案,对班级工作进行全方位考核。积极开展好“十佳、优秀”班主任和最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评选活动。通过榜样领路,不断总结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加强班集体的建设,每学年编辑成册的十佳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感动实小》,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他们在教育管理中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优秀班主任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德育队伍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建设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优化德育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凸显育人理念,陶冶高尚情操,促进和谐发展。

1、科学规划,体现整体性。校园是整体,是一幅科学、精美的画卷,用几何学、美学、教育学相结合的观点,审视校园空间、地形、建筑物体,规划环境布置,使校园环境有一种整体美感。

2、布局合理,体现科学性。对校园的室内外,从地面到墙面,从花草树木的选种到小景点的确定,从校风、校训的设置到名人格言的张贴,从橱窗板报到教育成果的陈列,合理恰当,优雅充实,既不重复堆砌,又不空泛无物。

3、精心设计,体现教育性。师生的每一视野无不蕴含教育的寓意特点,有情感的呼唤,有意志的激励,有品格的昭示。

4、讲究特色,体现艺术性。艺术性愈强,校园文化氛围愈富有感染力。教室、图书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等,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设置,每一空间构思新颖,选择高雅,比例恰当,色调调和,呈现浓郁的育人氛围。

13 与此同时,采取了学校统一购买花盆,学生培植花草的方式,把楼内进行了立体绿化,并设立了校园花草树木标牌,在美化的同时教育学生热爱自然。

我们精心设计了校园灯杆宣传语,学生每天必见友情提醒,教育的潜移默化尽在其中。

建立了红领巾“阳光广播站”,开设了“阳光展示台”、“校园快讯”、“星星闪烁”等多个栏目,由学生自己投稿、采编、播音,从中学知识、受教育。

各班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创建健康文明、催人向上的教室环境。雏鹰争星台、“花儿朵朵”、“我的风采我展示”、“成长的舞台”、“瞧我们的”等栏目及“我爱我家”班牌,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感染。

(三)以活动为载体,寓德育于体验中

活动是学生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催化剂,学生的道德认识必须经过实践活动的验证才能不断巩固,进而深化为道德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

1、加强德育序列教育研究

xx年暑假,课题组成员依据年级段学生的心理和基本行为特点,组织编写了德育序列训练目标、内容及教育方式,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大版块,分别张贴在教室的信息栏和学生卧室的床头边。训练目标按学期设计,具体有言行规范举止文明、知荣明耻热爱学校、讲究卫生保持清洁、安全相伴幸福相随、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八方面。教育内容分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段,各有侧重。教育的主要方式有:①说理教育。如讲究卫生:让学生认识到随地吐痰、随便吃零食、喝生水的害处,应该怎样讲究卫生等;②识记常规。每学期的第一个周定为行为规范训练周,第一个月定为训练月,

14 人人发给具体要求,并指导识记,督促遵守;③操作训练。如训练学生坐、举手、起立、问好、读书、写字等姿势;④生活指导。如用餐礼仪:做到规矩吃饭,让长辈先吃,吃饭不随便翻拣菜肴,不低头猛吃,咀嚼不发声音,咳嗽应立即掩住口鼻,避免污染桌上的食物;⑤心理调节。如克服嫉妒心:对超过自己的同学不生气、不记恨,更不能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要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迎头赶上,共同进步;⑥讨论交流。如“怎样勤奋学习”讨论:引导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找出难点,作为听课的重点,课堂上要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中高年级同学课后要认真完成作业等。各班级教育做到讲练结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政教处经常到班级了解,定期和不定期督查教育情况,家长训练情况每月以联系卡反馈。学校设立了红领巾服务示范岗和学生督委会,对督查的情况政教处及时以管理简报、宣传栏的形式进行评价表彰。经过实施序列教育,班主任普遍反映:现在有章可循,克服了教育的随意性,盲目性。家长普遍反映:我们也会教育孩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进行,真好,孩子进步可大了。由于教育主题突出,内容具体,量度适当,操作性强,学生接受系统的教育和训练,有效地促进了他们健康和谐发展。

2、实行“班干部轮换竞争制”

从xx年上半年开始,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参与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的平台,实施了班干部轮换竞争制度。

低年级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他们各方面的素质都有待于去发掘,去培养。因此,我们在低年级采用轮换的方法,让每位小学生都有机会做小干部,参与班级管理。任职期里,班主任教给他们如何以身作则,给大家做榜样;如何大胆去管理同学,并随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问题。除此之外,还采取及时表扬、奖励等方法,激励每位同学当干部的积极性。工作出色、有

15 培养前途的干部,可以成为下一轮班干部的顾问。这样,通过轮任班干部,让每位同学熟悉干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方法,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责任,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小主人。

中高年级学生自主能力强,都有不服输的特点,实行竞选法。每隔一个月进行一次,有志于提高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的学生可以毛遂自荐,再由班主任审查批准,确定候选人,然后通过竞选演讲、学生民主选举等程序,竞争班干部。竞选前要有一周的自我表现,内容包括:较强的自制能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较高的组织领导能力等。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现任干部为了不落选而努力地工作,竞选的同学为使竞选成功而主动表现,提高自己的威信。每位干部时时都有危机感,次次经受成功与失败的考验,并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从成功中总结经验,自主管理的意识也在失败与成功中得到进一步增强。

3、开展“忠孝雅诚”教育

我们深入开展了“忠心爱国”、“孝亲敬长”、“言行文雅”、“诚实守信”主题教育。通过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中国,我为你自豪”、“奥运,我为你加油”、师生共同美化布置教室等活动,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分级部选定不同的内容开展国情知识教育,逐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基本概况和国情,培养爱国情感;通过讲敬老孝亲的故事、开展“会感恩、懂回报”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懂得“孝亲敬长”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和道德准则,更是一种责任。围绕“言行文雅”教育,认真组织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倡导“文明从声音开始”,“文明从小事做起”,“文明从打招呼开始”,努力将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细则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通过自我评价、同学互评、老师评价、家长评价,增强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4、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

16 我们针对学生普遍缺乏责任心的问题,以感恩教育为核心,以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培养之恩、感谢他人关爱之恩、感谢社会馈赠之恩为内容,以情感体验为切入口,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感恩主题系列教育。一是在内容上注重继承发扬和把握导向。坚持继承传统美德和发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明确感恩教育内容,即“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和祖国、感恩同学和朋友、感恩自然”五项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二是在对象上关注年龄特点和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坚持低年级抓引导、重习惯,中高年级重体验、重养成的原则,因材施教,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类德育工作中;三是在载体上注重丰富多样和特色创新。创设“三大”系列活动,推进感恩教育。开展文化熏陶系列活动,要求学生看感恩影视片,唱感恩歌曲,读感恩文章和中华经典,讲感恩之言;开展道德评议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感恩行为进行评议,实现自我教育和提高。开展创优评比系列活动,组织“感恩小明星”评比活动,以先进典型引导学生学习感恩;开展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组织国旗下讲话、集体宣誓、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故事会、唱歌比赛等主题活动;四是在形式上注重实践体验。突出实践活动,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为父母长辈和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注重将感恩教育与学校工作全面结合,力求整体推进。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与道德经典诵读结合,人手一册《弟子规》,让学生在读经典、诵名句中懂得中华传统感恩文化和思想;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开辟心理咨询平台。

经过实践,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普遍认同。感恩教育已经逐渐深入到广大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心里。认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的人群占97.1%,认为有必要在未成年人当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占95.4%。感恩教育给学生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93.6%的教师认为学生

17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互相帮助;81%的家长认为感恩教育使孩子产生了积极的变化,对促进他们品德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辅助作用;92.5%的学生认为感恩教育给他们带来了有益影响;84%的同学表示,如果身边的人有困难,会竭尽全力帮忙;90%的学生表示会对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主动说“谢谢”。家长也普遍反映,以前孩子不爱劳动,现在学会主动帮忙做家务了。

5、坚持升降国旗制度

我们改革了已往由大队委负责升、降国旗的形式,建立了中队“国旗班”,选拔优秀队员做升旗手、护旗手和礼仪旗手。每天早晨,在国旗班的护卫下,在国歌声中郑重地将国旗升起。校园内过往教师行注目礼,学生行队礼。国旗下讲话力求对学生进行遵章、守纪、爱国、理想、诚信、孝德、安全、环保等各方面的教育。通过庄重的、别具一格的升旗仪式,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升旗队伍中来,从踏进校门就开始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四)建立教育阵地,拓展教育空间

社会教育阵地是实施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空间,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19”消防日,与消防大队联合举行消防宣传活动,扩大消防安全的社会宣传效果。每学期邀请法制副校长、辅导员作安全法制专题讲座,让学生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同时,在校内常设了专门的安全法制知识宣传橱窗,定期更换内容,组织收看教育专题片,定期组织知识竞赛、手抄报和绘画比赛,并以“珍爱生命,健康发展”为主题多次进行地震、火灾、拥挤踩踏等逃生演练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与此同时,学校长期坚持心理辅导教育,关注“问题学生”,每周设置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打开学生心结,促其快乐成长。

(五)重视思品教学研究,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18 品德与生活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

我校课题组对思品教学策略构建的要求提出了:①运用“启发式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善于思考,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发扬教学民主;②运用“道德情感教学策略”,达到以情育情,实现情感引发;以形育情,实现情感体验;以境育情,实现情感深化;以行育情,实现情感投射;③运用“榜样力量的教学策略”,让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增强教育效果;④运用“开放式教学策略”,打破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育实效性。⑤运用“多向互动教学策略”,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学,进行多向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6)运用“联系生活实际导行策略”,寻找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时代特点补充发生在学生身边活生生的事例,把学生道德生活中面临的共性问题,提炼成新的教育内容,如“消费指导”,“人际交往指导”“怎样过好双休日”等,又如:对社会上不良现象中的某一方面、电脑上网中出现的问题等,都结合有关课文进行剖析、引导、内化,形成正确的认识,起到导行的作用。

(六)发挥学科德育功能,提高“教书育人”效率

课堂教学是学生长知识、求发展的主阵地。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因为各科教材中都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资源,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以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使学生受到良好品德的教育和个性的培养。一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二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例如: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数学课上开

19 展竞赛活动,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英语课通过情景对话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人相处团结友爱的文明意识„„总之,根据各门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寓德活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德育功能。

四、研究结论

通过三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从提高德育的主体性、针对性、实效性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初步构建了我校德育工作途径、方法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德育途径上,构建“三大途径六大类别”,在德育方法上,探索更适合学生特点的“四类十六法”。

1、德育途径体系基本框架

从总体上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基本途径。其中以学校途径为主,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在学校这一主要途径中,按性质特点分出六大类别。

①课程类: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各门课程渗透德育、校本德育《明理养德》。

②实践类: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劳动、训练活动、家务劳动、自我服务、社区服务、德育基地)和模拟实践活动(模拟法庭、养植)。

③组织类:群队组织(少先队、督委会)

④环境类:人际环境(师生、生生、父母、亲友关系)和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班级文化)

⑤管理类:学校管理和级部管理、班级管理、学生自我管理 ⑥传媒类:广播影视(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报刊书籍(图书阅览室、班级图书角、书店、读报专栏)

2、德育方法体系的基本框架

①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包括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

20 演讲法等;

②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

③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

④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星激励法、表扬鼓励法、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

(二)教师的育人意识增强,能力提高

通过研究,教师的德育观念得到了更新。课题组成员带领全体教师努力将德育工作贴近现实生活,根植于儿童生活的现实世界,制定具有层次性的德育内容序列,设计出系列德育活动,将随机教育、一月一重点教育、常规教育相结合,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全体教师变得更有亲和力了,人人都尽可能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和熏陶学生,也更善于利用身边的新鲜事物和先进事迹去感染、影响学生。不少教师结合课题研究,撰写出了质量较高的论文,有159篇论文在县市级以上获奖的,课题主持人撰写的《“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阶段实验报告》获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三)推动了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

通过教师全心制定教育目标,精心设计教育过程,耐心捕捉教育契机,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亲身体验,学会自主地进行思想信息的沟通,相互交流学习体会,相互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展示自己,认识别人,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充实,人生信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确立。

1、学生的日常行为日益规范。我们的校园绿草如茵,四季常青,

21 清洁而平整的路面,高雅而现代的微机房、阅览室、实验室,无不在陶情养性、振奋精神的同时,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为自己规范的言行而感到骄傲。是他们让花草含笑,是他们使垃圾归位,是他们告诫自己不能在公物上乱刻、乱画„„

2、学生们“知恩、感恩”的道德共识已初步养成。他们懂得日常生活小事是滋养感恩大树成长的养料,生活的经历就如读一本书,你一字一行一页地读,在这过程中被感动了,就会知道报恩了。他们也知道了,并非报大恩大德的举动才是报恩,对别人点滴的行为知道报答也是报恩。有“心”存在可贵,有感恩行为则更加可贵。他们把这份感恩的情怀落实到具体生活中是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师长、同学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等。每天爸爸、妈妈下班回家时,他们会立刻送上拖鞋;吃饭时,他们会主动为长辈们盛饭添菜。老师嗓子哑了,他们会在讲台桌上悄悄放盒润喉药„„

3、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了学习态度,有较强的求知欲,对课堂教学活动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对我校一至五年级3122名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98.3%的学生喜爱或非常喜爱学习,92.5%的学生上课能专心听课;91.4%的学生上课能积极发言;97.1%的学生能认真完成作业;96.2%的学生能及时订正作业。近四年,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就有600多名。

(四)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校本教材

基于“成才先成人,做人先立德”的目的,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立了以养成教育为主线,以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管理总体目标,集结教师的智慧,编制了德育校本课程《明理养德》,共五册。内容从最基础的爱家人及站立行养成教育上升为爱国教育,涵盖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良好行为、品德的知识。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让学生们学到了

22 知识,教育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同时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分析和讨论

1、鲜活的德育来自于身边

面对“重智轻德”、“重分轻人”的社会倾向,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成人是成才的前提,欲成才先成人的道理,而道德品行作为成人的核心,必然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推上至关重要的地位。由于某些社会环境的干扰和影响,也因为学校德育的内容、方法不切学生的实际,缺乏真实的内涵,知、行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的效果。为了让我们的德育改变事倍功半的被动局面,我校把整合德育资源,寻求鲜活的德育内容作为改革学校德育的切入口,通过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育与实践相沟通,逐步形成了“活活泼泼、实实在在”的德育特色。

“基础教育应从书本回归生活,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并通过教育对儿童生活方式进行建构,这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我们重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发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让学生在身边的德育资源中接受教育,从而体现教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真实的教育来自于生活

课题研究以实效性为思想灵魂,有助于转变落后的德育观念,科学地认识德育的价值;有助于摒除把德育视为管理学生的工具并强迫学生服从管理的观念,把德育看成不仅是进行社会整合的需要,也是进行个人驱动的需要。从社会学和价值哲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各种生动感人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社会整合和个人驱动的教育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养成对社会有用且能自己负责、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人。

3、真切的感悟来自于实践

23 “我听了就忘记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博物馆墙上一句醒目的格言,其核心就是“我做了就理解了”。而做,就是实践。实践体验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前提。小学生心理是在主体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发展的。通过研究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践体验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参与实践活动中,不断积极感受,不断体验,不断内化积累,使学生持续和谐健康地发展。

六、建议

1、关注德育的人文性

德育洋溢着浓浓的人文味,我们要切忌将道德教育变为游离于社会生活和学生道德生活实际的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更不能把道德教育变为琐屑的行为训练和消极防范。我们要让德育更多地关注个体生命的道德、人格尊严和存在方式,这样才能“使个体的道德行为植根于明敏的心灵、无畏的勇气、坚强的毅力和热诚的信念中,使道德教育,进而使整个教育获得与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相一致的品性与意蕴!”

2、注重德育的一致性

300多年前,孟母为教子三迁其居,传为千古佳话。“孟母三迁”的故事,既说明社会熏陶的意义,也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面对教育,只有当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建立“三结合”教育网络,同频联动,形成合力时,教育才能彰显其魅力。因此,学校要利用各种方式与家长多沟通多联系,尤其要对家长“重智轻德”的错误倾向给予必要的引导。教师还可巧妙地开发、利用社会上的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

3、把握德育的持久性

尽管我们每天都在呼喊德育的重要性,但在学校实际工作中,对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德育。因为“教学”、“分数”、“评优”、“职称”是硬指标,而“品德”、“教育”是软指标。教学任务必须

24 完成,而德育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如何自始至终而坚持不懈地实施德育,如何真正将德育进行到底,需要学校、每一名教师抛弃急功近利之心,做到持之以恒。如果缺乏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通盘考虑,很容易迷失德育本来的意义。

参考文献和附录

[1] 朱小蔓主编,刘惊铎著.道德体验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 中国德育.中国德育杂志社出版.2006—2010年版. [3] 张中华.论现代道德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1期.

25

第8篇: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社生小学德育研究课题——感恩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现状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的努力,还有许多人在背后的创造和奉献。感恩是一种本性和不可磨灭的良知。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主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2、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对小学生而言,“感恩”他人的能力还非常有限,但从小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他们懂得感谢和帮助,应该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3.儿童成长的需要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开展感恩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要我学好到我要学好,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对塑造儿童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此,我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有的学生景仰科学家,有的学生景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景仰自己的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当今,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不懂感恩,不会感恩,拒绝感恩的现象时有发生,暴露出基础道德滑坡,理念信念缺位,价值观念扭曲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有三:一时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备受溺爱,长辈们只知道默默付出,却忽略了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只是孩子们以为向长辈们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养成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习惯。二是由于分数成为唯一评价标准已又多年,感恩教育缺失就可想而知。三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门打开了,空气更新鲜了,但是拜金主义等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也进来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感恩情愫缺失。

基于以上思考,从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出发,结合本学期我们提前作的感恩教育的相关工作以及取得的效果,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课题,创造感恩教育的新模式,对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方案,我们设计开展以学生自主参与探索为前提,以学校、家庭、社区为场所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使之成为我校的德育特色。

二、课题组织机构

(一)组织机构 课题组长:徐世涛

副组长:王国功 张晓飞 研究人员:各班主任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知恩”于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情能给于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于行,就是在知恩感恩的基础上,能够懂得施恩于他人,将心中的感知具体化,行为化形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 我们这个课题研究解决的重点在于对小学生开展的感恩教育从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小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懂得感恩,从而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身边人、爱自然、爱社会,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1、深化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理论。本课题的研究将扎根于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孝道教育基础之上,而通过研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又反过来深化和发展该理论。

2、制定“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的年段目标体系、检测指标和评价方法。

(二)实践意义

1、对于个人而言,感恩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感恩并以实际行动来报答他人和社会的恩情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人格完整的、心灵健康的人。感恩有时并非人的天性,需要感恩教育的点拨。感恩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对于人们内心价值秩序的建立、师生间关系的重建以及学生的生命观、自然观、人际交往观等观念的树立,都能起到重要作用,使他们走向谦逊、谨慎、幽默、敬爱、自尊、感恩。

2、感恩教育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良性互动的社会德育氛围。通过系列感恩活动,让学生的心灵不断撞击感激的区域,告诉学生要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哺育,感谢自然原恩赐,感谢社会的关爱,感谢别人的鞭策……只有这样具有极强可塑性的学生才能“心会跟爱一起走”,并以爱心来回报这个充满阳光的世界。

3、本课题研究通过将儿童的活动与交往为路线,将学校、家庭、社区联成一个主体网络,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开发利用德育资源、深化道德活动体验,促进学生品德自省内化”这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通过唤醒学生的知耻心和感恩心,进而培养和完善学生的道德和法纪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课题研究的研究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

2、通过资质的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和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措施

(一)研究思路

要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主要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家庭、社会活动等)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验为行动策略,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营造感恩教育的校园环境。

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气氛和校园环境建设。我们主要通过校园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物质文化环境是无声的老师。文化环境的精心设置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真正起到“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的效果。

(1)在我们精致和谐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感恩的氛围: (2)在校园的墙面上,悬挂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感恩名言诗句;在每天的晨间和校园午间广播中,《感恩的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旋律优美、感人肺腑的感恩歌曲被反复传唱。这些自然和谐的举措,呼唤着孩子的感恩之心。

2.加强学科教学的感恩渗透

通过挖掘语文、思品、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相关育人因素,整合和优化,在课堂中有机渗透。例如语文老师可以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加以讲解或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道理。这种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讲,生动有趣。吸引力特别大,效果应该是非常显著的。

3.展开感恩教育活动,

我们以《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等小学德育的纲领性文件为依据,以“一片孝心回报家庭、一份爱心回报他人”、“一腔热心回报社会”为基本内容和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握生活切入点,将感恩德育目标进行科学整合,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在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提出具体分层次的要求。学校德育和学科教育相互结合,创设感恩教育的平台与氛围。所以我们首先要创设一个感恩教育的和谐环境。学校德育还可以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利用学科教材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全体教师改变观念,充分认识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课题目标。

4.建立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纽带,

争取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与家长达成共识,争取家校共同实现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孩子是一面镜子,照着我们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表现便是我们家长教育的回应。许多时候孩子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更多时候则更需要我们去引导感悟。所以作为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爱心、榜样、机会,更需要学会珍惜、欣赏、肯定孩子的示爱和感恩的表现,我们的孩子才会不仅有爱的意识,更会有那些感恩的行为。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广播电视学校、家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我们课题实施的意义,以共同实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

5、利用影视媒体的感恩熏陶

利用优秀电影资源,进行感恩教育的熏陶,在愉快的影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培植学生的感恩心,提高学生道德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地发展。

(二)研究活动的具体策略:

1、对父母的感恩。

一个人只有爱父母,爱家人,才会爱他人,爱祖国,所以对父母的感恩是最基础的。

(1)首先开展体验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可结合母亲节、妇女节、父亲节等开展如“一日护蛋行动”、“听妈妈讲怀孕的故事”、“做一天家务”、“为父母洗一次脚”、“给父母过生日,亲手制作小礼物”等活动。

(2)观看亲情影片,联系自身,激发情感。

2、对老师的感恩

(1)了解老师一天的工作内容,酌情开展“我当小老师”的体验活动,体会老师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和付出的精力。认真学习、主动帮助老师做如擦黑板等力所能及的事,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

(2)进行征文或演讲比赛,抒发对老师的爱和感激。

(3)教师节为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表达感恩之心。

3、对同伴乃至他人的感恩

(1)“我的同伴”主题活动,可以选择征文、班队会、交流等方式进行。

(2)发现身边帮助过自己的人,如医生、邮递员、清洁工等。

(3)结合“学雷锋”开展回报活动,帮助社会上弱势群体,如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为生活中有困难的同学献爱心等。

4、对自然、对祖国的感恩。

(1)了解大自然为我们的生存提供的物质条件,人类对于自然的依赖和利用,感受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开展“环保小卫士”等活动。

(2)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更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取文献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八、课题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建立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

2.制定研究实施方案

3.前期调查表

4.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5.调查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

1.根据实施方案开展具体的实践工作,

2.不断修正和完善实施方案

3.中期调查表

4.注重材料的积累和归档

5.做课题中期总结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年4月---2013年12月)

1.课题组成员完成研究成果,进行资料整理

2.完成结题论文,研究报告

3.感恩教育展示活动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

我校十分重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倡以人为本,以德治校,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倡导“孩子的笑脸是学校的阳光”。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家长学校、教师、家长已基本形成了育人共识,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另外,我校在本学期已经做了一些感恩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为此课题的开展打下了基础并积累了一些经验,此次课题的申报给我校感恩教育的开展指引了方向,使活动的开展更加制度化、规范话,坚定了我们深入开展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完成本课题也具备足够的条件。

1、组织保障:校长为课题组总负责人,作统筹安排;少先队具 体落实、业务指导。

2、成员保障:课题组的每位实验教师都是通过学校上会讨论,权衡各方面能力和条件精心挑选成立的一支富有创造力的队伍。

3、制度保障:制定课题研究实施制度、课题组成员定期学习制度和成果奖励制度。

4、经费保障:学校将提供课题研究所必要的研究经费。

5、时间保障: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教师的教学与教育工作展开,

不致教学与科研产生时间冲突;同时学校将为课题组成员的学习交流提供保证。

6.德育资源保障:有效的德育活动离不开德育资源的支持,我们尝试充分开发利用和挖掘整合德育资源。这里的德育资源是指个体经历的一切生活资源,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劳动实践等等条件性资源和学生的知识、技能、经验、创意、感受、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材性资源。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我们更多的是借鉴心理辅导的活动方式,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制订感恩教育内容,在学科教学中,在少先队开展的活动中冲破传统德育的束缚,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发现问题,主动、独立地表现自己,感受生活,自我教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社生小学德育研究课题——感恩教育

社生小学

2013年

第9篇:小学生网络德育的研究

“小学生网络德育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 2005-3-11 13:42:00 | By: 老同学 ]

推荐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多媒体和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一方面,它快捷地传播着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迅速地改变着世人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我们在客观地承认网络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应清楚地看到,由于它的开放性、交互性,各种思想意识形态冲破了时间、空间、国界的限制,以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西方国家正利用互联网加紧对其他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积极推销他们的生活观、价值观、道德观,许多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传播暴力、色情信息并形成了一股凶猛的不良信息浪潮。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互联网上的信息庞杂多样,泥沙俱下,还存在大量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可以这样说,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斗争阵地.因此,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高度重视网上斗争的问题。我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应该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否则是很难做好的。”

在我国,由于多媒体和网络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以数倍的年增长率成为网络的主要群体。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网络世界就像一块神奇的土地, 非常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生理、认知水平的限制,网上的不良信息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道德品质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

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同时也诱发起一系列社会问题。

应该说网络时代对我们的挑战是十分严峻的,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但是,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也并非毫无办法。因为网络说到底还是一种新的技术工具,是由人发明出来的,本身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给青少年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利用网络开展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传统政治思想工作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来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政治思想工作。目前加强小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应是当务之急。惟有如此,才能使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并在全社会网络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我们所能检索到的资料,到目前为止,尽管有一些关于加强对学生上网教育、培养学生网风和网德教育的文章,但关于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系统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并不多见。因此,我们认为,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这一现代化手段,构建网络德育的内容、方法、体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他们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工作。

二、课题的界定

网络德育就是指在学校局域网系统上所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它是学校德育的延伸,是教育现代化环境下一种新的德育工作方式和途径。它包括德育信息、网络德育课、网上咨询、网上德育基地等内容,通过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内容和载体,从而加强对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本课题的研究以信息学、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德育工作的理论为指导。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借助多媒体和局域网,充分利用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多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特点,通过教育者在预先对学生心理、生理、思想品德发展需求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让学生在轻松、充满乐趣的氛围下进入虚拟社区活动,进行实时交互或非实时交互,使受教育者表露真正的思想、观点,感受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通过网络德育资料库、连心桥等栏目的建设,使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等正面教育的声音成为网络信息中的主旋律。通过网络热线等栏目的建设,引导学生树立对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增强小学生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知觉能力、自律抗诱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网风"与"网德",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自我教育、网络自律的能力,构建包括内容、方法、途径的网络德育体系。

四、研究内容

1、网络德育资料库的建设研究

2、网络德育活动课开发研究

利用网络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 网络为学生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发展性、开放性、实践性,更为学生相互交流实践的体验提供了便捷条件;

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创办自己的电子刊物,这些刊物,图文并茂,显示学生的才华,同时也起到了对其他学生良好的教育作用;

班会的网络运用, 班主任和学生一起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班级网页,并成功运用于主题班会,实现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和人机交互,取得良好的效果。

3、网络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

4、雏鹰网校的建设研究。

五、研究方法与原则

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以行动研究法、观察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网络德育实践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网络德育的建设,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如此,方能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2、趣味性原则:网络德育资料库、网络热线、网络德育课的建设与应用,要通过生动有趣的资料或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和感悟,提高道德水平。

3、活动性原则:在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中,要通过积极有效、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内化和巩固积极的德育情感。

4、交互性原则: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及时性的特点,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意志的交流,及时解答学生的有关问题。

六、研究对象

以本校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不打乱原有班级、不影响原有课程的安排

七、研究步骤:(研究时间两年)

(一)、制订方案阶段:(2003.4----2003.5)

1、组织调查、学习。通过问卷调查、个别座谈、观察等方法,了解学生

的思想实际、上网情况;

2、制定课题的实施方案;

3、课题论证并进行修改。

(二)、课题实施阶段:(2003.6---2005.7)

1、2003年6月,正式启动课题研究。

2、2003年12月,进行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的总结,召开中期成果报告会,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三)、总结阶段(2005.7-----2004.8)

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召开鉴定论证会。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2、开展活动的原始材料;

3、研究过程中的反思、案例及撰写的论文;

4、小学生网络德育的研究的课题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

课题负责人:范丽英天宁小学副教导(分管德少) 总辅导员中学高级教师

职责:(1)、全面负责本课题的研究;

(2)、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和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3)、构建包括内容、方法、途径的网络德育体系。

(4)、撰写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小结,直接参与课题的实质性研究;

(5)、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教案、录像、反思、案例分

析、活动照片等)。

课题组人员:

汤燕萍天宁小学团支部书记二年级年段长小学一级教师吴李英 天宁小学五年级年段长小学高级教师

罗国明天宁小学六年级段年段长小学一级教师

张志华天宁小学四年级段年段长小学一级教师

许虹燕天宁小学三年级年段长小学一级教师

龚关珍天宁小学一年级年段长小学高级教师

郑建明天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张宏伟天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小学一级教师

全体班主任

十、课题研究的条件

1、天宁小学是嘉兴市教科研基地、海盐县教学研究基地、省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学校。曾被评为嘉兴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嘉兴市文明单位,海盐县教科研先进集体,有一整套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制度,保证教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2、课题组成员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所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研究成果曾获得过市、县优秀成果

一、

二、三等奖;课题负责人曾担任海盐县教师基本功培训《教育组织管理》指导老师,获得过省、市、县少先队优秀“十佳”辅导员,市、县学校优秀德育工作者;课题组全体成员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性,均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骨干。

无论从教育教学硬件,还是师资、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我们认为本校基本具备了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十一、经费:0.7万元

上一篇:城乡建设工作报告下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