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精选9篇)
各县(市)、区教育局(教体局),市教育局直属各学校: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全省中小学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教发规[2005]**号)精神,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基本建设管理工作,规范基本建设程序,提高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使基本建设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序、高效,现就我市中小学基本建设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搞好中小学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市中小学基本建设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校容校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我市基础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央对地方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中小学校舍建设和基本建设管理任务越来越重。为了搞好中小学基本建设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强化基本建设管理,规范基本建设程序,建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逐步实现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等项规章制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使校舍建设过程和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工程建设质量明显提高,投资效益更加显著。但是,在中小学校舍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学校建设项目缺乏必要的论证和规划,造成选址不当、布局不尽合理;一些项目的建设没有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超标准、超规模、超投资现象不断出现;个别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缺乏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建设质量达不到设计规范要求,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造成一些工程建设投资效益不高,并且影响了正常使用,个别项目甚至对师生的生命安全留有隐患。因此,加强中小学基本建设管理,规范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健全基本建设管理工作机制,是保证建设质量,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保障师生生命安全,促进中小学建设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
二、认真搞好中小学校布点和校园总体规划工作
中小学校的合理选址、布点是城乡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校园总体规划又是学校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中小学校的合理选址和搞好总体规划的重要性,要积极制定措施,建立可行的制度,切实做好此项工作。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要根据城乡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学龄人口增减发展趋势、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以及交通、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同时,校址应选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排水通畅、环境适宜、公用设施比较完善,且附近无污染源,有利于保证师生健康和安全的地段。
各中小学校要依据标准、规范,委托专业机构做好校园总体规划,切实做到科学、合理,适应学校的发展。
三、明确管理职责,做好学校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审批工作
中小学校的建设项目,要根据学校总体规划和教育教学需要,进行科学论证,编写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各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辖区内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对学校建设项目进行严格审核,对于符合要求的项目要及时予以批复并报有关部门立项。
局直属中小学校申报建设项目,需提供校园总体规划、现有建设规模、核定教学规模和学生数等有关资料,对于符合规划和确实需要的项目,我局将及时报送有关部门立项。
中小学校的校园规划与单项工程设计方案,需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报有关部门批准。如需变更规划、设计,应重新报批。
四、合理确定中小学建设规模和用地标准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地设定中小学校的建设规模和班额,以便于实施有效管理,科学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要从近期需求与长远规划、办学规模与教学质量、实际需要与办学能力的实际出发,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认真规划,确定办学规模,并合理安排学校用地,避免盲目追求超大规模,造成管理不便或投资浪费。
在确定办学规模和用地标准时,除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城市普中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标准执行外,各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附件(中小学建设规模和用地指标参考标准)有关标准进行适当调整。
五、严格程序,规范管理,健全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制度
(一)中小学校基本建设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省和市有关规定程序进行。在执行过程中,要认真抓好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编制和报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和报批设计文件,组织招投标,签订相关合同,报批开工,施工及竣工验收,固定资产移交等。在特殊情况下,学校建设在实施过程中,程序间允许有交叉。对于较小规模的项目,根据实际可适当简化程序,但立项审批、设计、施工及竣工验收等程序必须严格遵循。
(二)中小学建设要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等项制度。所有建设项目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择优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并依法与其签订合同。项目建成以后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严格的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三)加强工程造价与基建财务管理。项目单位要根据批准的整体规划和建设计划,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设计、施工,不得随意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设规模、变更设计、突破投资计划。要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在合理编制施工图预算的基础上确定合同价款。加强基建财务管理,设立基建财务专项账户,按合同规定付款,严禁挪用工程款。
(四)学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合格后要及时编制工程决算,项目学校要尽快将工程决算有关资料(合同数、工程验收报告、竣工图纸、工程变更、会议纪要、施工进度、乙方按合同约定报送的施工决算书等)报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按规定送有关部门审计。
(五)要认真做好项目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建立技术资料档案。要把项目从筹划到竣工验收各环节的有关资料、数据、文件等,按照规定收集、整理、归档。档案内容包括:立项批复、投资计划文件、全套图纸、会审记录、隐蔽工程记录、地质资料、工程变更记录、竣工验收报告、合同和预决算等。
六、建立健全责任制,强化监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各县(市)、区要把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作为校舍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工程质量追究制度,要认真落实工程质量行政领导人制度、项目法人责任制、参建单位工程质量领导人责任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要对所属学校建设项目实行监督。要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所属学校建设项目定期进行检查。对不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施工的项目,要及时予以纠正,并进行通报。对违规操作出现事故的学校,除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外,还要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各项目学校要定期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工程进展情况及施工质量情况,对严重质量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
七、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的领导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和执政为民的高度,把加强学校基本建设管理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要建立健全基本建设管理工作领导责任制,切实负起管理和指导本辖区学校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的责任。要按照国家、省和市的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本区域的实际,积极完善、规范本地区中小学基本建设管理制度,认真组织实施,把中小学校基本建设管理工作抓实抓好。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重视中小学校基本建设管理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基本建设管理机构,要配有一定数量的基本建设管理专业人员,正确行使基本建设管理工作职责,负责中小学校建设项目的审查和管理工作。实施项目建设的学校,要明确有关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负责基本建设工作。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局直属中小学校要为基本建设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办公条件,确保基本建设及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我局将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加强对各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局直属项目学校基本建设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和基建项目的管理水平。同时,还将加强对基本建设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廉政建设,树立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意见制定适合本区域实际的具体实施意见。
一、建立健全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机制
(一)
切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有关规定, 在国家用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种专项资金 (基金) 中, 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各地区也要结合实际, 积极筹措资金, 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二)
鼓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出资人增加资本金投入。对于由政府出资设立,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担保机构, 各地区要视财力逐步建立合理的资本金补充和扩充机制, 采取多种形式增强担保机构的资本实力, 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
(三)
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 采取多种措施, 组织和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引导担保机构充分发挥服务职能,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积极为有市场、有效益、信用好的中小企业开展担保业务, 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等问题。
(四)
为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各地区可根据实际, 逐步建立主要针对从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担保机构的损失补偿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 以参股、委托运作和提供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担保机构的设立与发展,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增信、风险补偿机制。
二、完善担保机构税收优惠等支持政策
(五)
继续执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0]59号) 中规定的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三年营业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 进一步研究完善促进担保机构发展的其他税收政策。
(六)
开展贷款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 按照不超过当年年末责任余额1%的比例以及税后利润的一定比例提取风险准备金。风险准备金累计达到其注册资本金30%以上的, 超出部分可转增资本金。担保机构实际发生的代偿损失, 可按照规定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七) 为促进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对主要从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担保机构, 担保费率实行与其运营风险成本挂钩的办法。基准担保费率可按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50%执行, 具体担保费率可依项目风险程度在基准费率基础上上下浮动30%-50%, 也可经担保机构监管部门同意后由担保双方自主商定。
三、推进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互利合作
(八) 按照平等、自愿、公平及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鼓
励、支持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加强互利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根据双方的风险控制能力合理确定担保放大倍数, 发挥各自优势, 加强沟通协作, 防范和化解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风险, 促进中小企业信贷融资业务健康发展。
(九) 金融机构要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
创新与担保机构的合作方式, 拓展合作领域, 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 推出更多适合中小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政策性银行可依托中小商业银行和担保机构, 开展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转贷款、担保贷款业务。
(十) 金融机构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合理下放对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权限, 简化审贷程序, 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对运作规范、信用良好、资本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担保机构承保的优质项目, 可按人民银行利率管理规定适当下浮贷款利率。
四、切实为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创造有利条件
(十一) 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中涉及工商、房产、土地、车辆、船舶、设备和其他动产、股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等抵押物登记和出质登记, 凡符合要求的, 登记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规定为其办理相关登记手续。担保机构可以查询、抄录或复印与担保合同和客户有关的登记资料, 登记部门要提供便利。
(十二) 登记部门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积极推进抵押物登记、出质登记的标准化和电子化, 提高服务水平, 降低登记成本。同时, 担保机构办理代偿、清偿、过户等手续的费用, 要按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减免。在办理有关登记手续过程中, 有关部门不得指定评估机构对抵押物 (质物) 进行强制性评估, 不得干预担保机构正常开展业务。
(十三) 各部门和有关方面按照规定可向社会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 应向担保机构开放, 支持担保机构开展与担保业务有关的信息查询。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互联互通机制, 实现可公开企业信用信息与担保业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五、加强对担保机构的指导和服务
(十四) 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由发展改革委牵头, 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参加, 各部门要密切配合, 加强沟通与协调, 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高度重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 将其纳入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推进。
(十五) 加强对担保机构经营的指导。各地区要指导和督促担保机构加强内部管理, 规范经营行为, 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努力提高经营水平和防控风险能力。要建立健全担保机构的信用评级制度, 督促担保机构到有资质的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 并将信用等级向社会公布。根据实际情况对担保机构实行备案管理, 全面掌握担保机构经营状况, 及时跟踪指导。
答: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相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广大中小学校长对高质量培训的新期盼相比,目前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问题,例如:培训发展不平衡,统筹规划不够;培训模式改革步伐不大,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培训制度不完善,培训项目招投标等机制尚未建立,培训过程监控不够等。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在近期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予以解决。
问:《意见》的适用对象包括哪些?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意见》中所指的中小学校长包括公办、民办的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和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意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促进校长专业发展为主线,以提升培训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培训机制为动力,进一步提高校长培训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人民满意的中小学校长队伍。《意见》要求各地着力抓好三项主要任务:一是面向全局,有计划地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开展任职资格培训、专业能力培训、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二是要有针对性,重点加强农村地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民族地区校长培训,加大薄弱学校校长培训力度,重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培训;三是注重培优,组织实施中小学名校长和幼儿园名园长培养计划,为优秀校长、园长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问:如何提高中小学校长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答:《意见》提出,要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手段等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确保按需施训,各地要全面进行需求调研,精选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层次、类别、岗位校长的专业发展需求,并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校长培训的必修内容;二是要改进培训方式,坚持以学员为主体,采取专家讲授、案例教学、学校诊断、同伴互助、影子培训、行动研究等多种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三是要创新培训载体,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开展培训,探索建设校长网络研修社区,开展区域内、区域间校长网上协同研修,推动校际间、城乡间校长网上结对帮扶,形成校长学习发展共同体,实现校长培训常态化。
问:如何完善中小学校长培训制度?如何激发校长培训工作的活力?
答:《意见》首次提出了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在任校长全员培训制度,同时要求建立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培训“学分银行”,推动校长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课程衔接、学分互认。要建立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制度,把完成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校长考核、任用、晋级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
激发校长培训工作活力,关键在于创新培训机制。《意见》提出,要创新四个方面的机制:一是探索校长自主选学机制,建设菜单式、信息化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校长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机会;二是改革课程资源开发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招投标等多种方式,吸引优质培训机构参与课程资源建设;三是实行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专职培训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承担培训任务;四是建立联合培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鼓励培训机构依托优秀中小学建立培训实践基地,加强与境内外优质培训机构、高等学校的合作。
问:如何加强培训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者的专业能力?
答:《意见》指出,由教育部制订培训者专业标准,各地要采取多种措施为专职培训者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保证其每年参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拓展培训者队伍来源渠道,重视遴选熟悉教育规律、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育管理干部、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一线校长担任兼职培训者。建立国家、省两级培训专家库,实现优秀培训者资源共享。
问:如何强化监管评估,保证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质量?
答:《意见》提出,由教育部制订校长培训课程标准和培训质量标准,建设培训信息管理和监测平台,建立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各地要采取专家实地评估、学员网络匿名评估和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加强校长培训的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调整培训任务和经费的重要依据。国家和省级教育督导部门将校长培训工作作为督导的重要内容,定期公布检查结果。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经费监管,确保专款专用,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政法队伍,切实履行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职责,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树立老百姓最亲、犯罪分子最怕的兴化政法干警良好形象,为推进“富庶兴化、生态兴化、文化兴化、和谐兴化”建设尽职尽为,多作贡献。根据中央、省委政法委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全市政法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今后一个时期政法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政法机关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在维护全市社会政治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和谐兴化建设、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法队伍中涌现出一批忠于职守,严格执法、敬业爱民,廉洁奉公的先进人物,政法队伍的主流是好的。近几年来虽然经过持续不断地开展教育整顿活动,群众反映的许多执法热点问题得到了初步治理,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和政法机关承担的责任使命,对照市委、市政府的殷切期望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政法工作特别是政法队伍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人身上,却损害了政法队伍的整体形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政法机关的信任以及对司法公正的信心,必须坚决加以改正。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政法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和纪律作风整顿,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能力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努力造就一支严格、公正、文明、高效、廉洁执法的政法队伍。
二、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的措施要求
(一)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统一部署要求,进一步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摆在突出位置,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深入查找本单位、本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逐一制定、落实整改方案,努力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变成解决政法工作和党性党风党纪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过程,变成进一步转变执法理念、提高执法能力、改进执法作风的过程,变成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政法事业科学发展的过程,真正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创造出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政法工作发展规律的业绩。
继续深化“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扎实做好“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深化和推进工作,组织广大干警通读中央政法委编写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暨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读本》,紧密联系干警的思想和工作实际,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良思想和价值追求对政法队伍和司法活动的侵蚀,加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指导队伍建设,使广大干警始终立场坚定、信念高尚、牢记宗旨;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始终做到党在心中、人民在心中、法在心中、正义在心中;始终保持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得到贯彻落实,努力实现司法、执法、执业活动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长效机制。把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长期任务,每年有工作部署,有具体要求。要紧密结合政法队伍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使广大政法干警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认识,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认识,加深对政法机关首要政治任务的认识,加深对新时期政法队伍建设的认识,把坚持依法治国、坚持执法为民、坚持公平正义、坚持服务大局、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先进的、科学的理念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在统一对事关政法工作全局的重大问题的认识上取得新成效,在解决人民群众不满意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新成效,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取得新成效,在解决加强维护社会稳定的薄弱环节上取得新成效。广泛开展向政法英模学习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外地政法英模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格,继续树立一批看得见、叫得响、过得硬的本地先进典型,把学习上级树立的英模典型与学习本地、本系统的先进典型有机结合。每年开展一次“人民满意十佳政法干警(单位)”评选表彰活动,使广大干警学有榜样,行有示范,激励斗志,切实转化为推动政法工作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要加强警示教育,利用一些反面典型,在政法队伍中开展深入剖析活动,挖根源,论危害,提高政法干警自我约束能力,始终保持政法队伍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二)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的组织建设。
切实加强政法领导班子建设。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各级政法领导干部,着力提高依法执政、科学管理、组织协调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领导班子决策机制,认真执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谈话诫勉、交流轮岗、任职回避和经济责任审查等制度,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每年领导干部不仅要参加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而且要参加所在党支部的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解决班子内部的矛盾和问题。领导班子成员要定期与政法干警开展谈心活动,听取普通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党委(党组)每个成员要自觉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增强全局观念,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参与集体领导,落实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切实改革政法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要坚持民主、公开、竟争、择优原则,大力推行干部聘任、竞争上岗等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要进一步扩大民主推荐、民主评议和民主测评的范围,改进考核方式,巩固和完善考察预告、任前公示、任职试用等制度。严格考核、严格把关,把那些群众公认的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警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进一步落实从严治警和从优待警。从严治警和从优待警,都是对干警的关心爱护。要继续坚持从严治警的方针,对干警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营造良好工作条件和执法环境,着眼于充分调动广大干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及时鼓励积极因素,及时转化消极因素。要坚持正面教育,弘扬正气,营造奋发向上的氛围。要关心干警的身心健康,加强心理疏导,建立例行体检制度,落实休假制度,尽力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要推进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符合法官、检察官、人民警察和司法行政干部及法律工作者、辅警职业特点的管理办法,不断提高政法干警的政治、经济待遇,努力改善政法干警的工作、生活条件,激发政法队伍的活力,增强政法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的能力建设。
政法部门要加强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对所有干警实行分级、分类、分层次培训,形成比较规范的教育培训机制。按照紧贴实践、围绕实战、着眼长远、讲求实效的要求,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使广大干警准确把握矛盾的性质,准确把握案件的本质,准确把握法律的精神,准确把握社会的反映,把工作成效更多地、更直接地体现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惠及人民群众上。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一方面,建立经常性的教育培训机制,主要采取集中教育和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确保执法人员每年一定时间脱产培训,确保职务晋升和转岗人员一定时间的脱产培训,鼓励支持执法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培训,重点在短期培训与远程教育上下功夫,进行实用知识、实用技能、实用经验和新法律、新知识、新技能的教育培训。另一方面,要把提高执法水平的着力点放在向群众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上。要尽可能多地把调解、审判、处理案件纠纷放到农村、社区现场,既教育群众,也教育自己。对于新进政法机关的干警,原则上要先安排到警务室、信访室、司法所、巡回法庭等政法基层单位工作。要带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去执法,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以过硬的业务素质、较高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广大干警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依法服务管理的能力、组织协调社会工作的能力和发挥自身才智、运用科技手段发现、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的综合能力。
(四)扎实抓好监督制约机制建设。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着力加强执法责任体系、执法质量考评体系和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强化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从注重事后监督转变为执法全程动态监督。建立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和干警廉政信用档案,完善干警信用评价机制,引导干警树立诚信意识,强化自律意识。要按照推进司法民主的要求,保障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真正把执法工作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以民主促公正,以公正赢得公信。最大限度地扩大和落实警务、检务、审务、狱(所)务公开,最大限度地让执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完善评判执法工作的机制。健全执法巡视、案件督查和执法质量评议制度,诚心诚意地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发挥好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特邀监督员的作用。建立对人民群众举报、投诉、申诉的办理、监察、查究、反馈机制。强化政法系统行风建设,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开门评警”活动,进一步完善干警下访、领导干部定期接待以及首问负责等制度,充分发挥“110”、“148”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法律服务作用,推动建立新型警民关系,确保干警真正做到执法为民。要围绕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稳定、服务人民群众,不断推进便民利民措施,深化法治惠民行动,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政法工作品牌。
(五)进一步加强政法干部队伍的党风廉政建设。
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各级政法机关要认真总结近年来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保稳定的成功经验,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针对政法各部门的不同特点,深入推进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抓住最容易发生徇私枉法、权钱交易以及容易发生违规违法办案、执法不文明的岗位和环节,抓紧健全和完善简明规范、操作性强的程序规定和行为规则,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按法律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要强化政法机关之间和各部门内部执法办案各环节的相互监督制约,健全检察机关对政法各单位执法活动的法律监督机制,完善党委政法委与纪委、组织部等部门在对政法机关党员干部管理监督工作中的协作配合机制。在制度设计中,要增强刚性,设定一些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减少缝隙和空间。
扎实开展纪律作风教育整顿活动。内容集中为五个方面:端正执法思想,解决执法为民问题;转变执法作风,解决文明执法问题;规范执法行为,解决严格执法问题;提高执法能力,解决执法水平问题;加强廉政建设,解决廉洁执法问题。要坚决纠正少数干警在群众面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霸道作风,坚决纠正对群众的诉求置之不理、办事拖拉等冷硬横推的现象,坚决纠正刑讯逼供、超期羁押等侵犯人权的行为。要继续贯彻落实中政委“四条禁令”、省委政法委“八项硬性规定”以及政法各部门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严肃政纪法纪,对于政法干警违法违纪案件,决不能捂着、护着,必须以对党、对人民、对政法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一查到底,严肃处理。凡接受案件当事人及其委托律师的钱物、吃请、娱乐、旅游,利用职权在案件当事人及其委托律师的单位借款借物、报销单据、安插亲友、承揽工程,利用职权插手案件办理、谋取私利,参与经营娱乐场所或者为非法经营活动提供保护,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以及违反保密纪律、泄露案件的,一经查实,依法依纪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坚决清除出政法队伍;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加强党对政法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和改善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加强和改善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新形势下政法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影响政法工作的重大问题,支持政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能,领导和推动政法机关贯彻落实好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各级党组织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依法行政。要坚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重视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树立依法办事、守法为荣的风尚,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转化为全体人民的实际行动。政法部门党委(党组),要用更多的精力抓好队伍建设,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党委(党组)成员要“一岗双责”共同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纪委、组织、人事、监察部门、政法委员会和政法各部门紧密配合,根据政法干部队伍的性质、任务和特点,积极探索依法管理政法干部队伍的办法和措施,建立健全符合政法部门特点的干部队伍管理机制,既保障对执法办案活动实施有效监督,又保障执法部门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职权。要加强市委政法委员会和乡镇党委政法委员队伍的建设。政法委员会是党委领导、管理政法工作的职能部门,在加强政法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负有重要责任。要加强调查研究,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及时研究制定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的具体措施,大力推动政法部门组织开展争创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单位)活动和专项教育整顿活动,积极协助党委及其组织部门管理好政法部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完善政法委与纪委、组织部等部门在对政法机关党员干部管理监督工作中的协作配合机制。
(二)要进一步加强政法机关政工部门和基层政法单位党组织的建设。政法机关政工部门要坚持定期对干警思想作风状况进行分析,及时掌握干警的思想动态,并向党委(党组)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措施建议。进一步加强政法部门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警在执法办案中的作用为重点,确保国家法律得到正确实施。政法基层单位具备条件的都要建立党支部,没有条件单独设立党支部的,可设立政法联合党支部;以党建带队建,加强对基层党员、干警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
(三)要进一步强化保障机制。政法部门每年所需人员经费,办公、办案经费,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法治建设专项经费,由各级政府财政优先予以安排保障,要将政法部门的装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分步安排实施,每年为政法部门办一两件实事。政法各部门各单位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严格经费管理,接受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尤其是要坚决执行中央关于政法部门不再经商的决定和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严禁乱拉赞助和接受捐赠;严禁用当事人或发案单位的钱物办案。
粤教思[2007]42号
各地级以上教育局、编办: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中有关中小学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心理辅导室,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要求,确保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发展,现就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配备专兼职教师
(一)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的基本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必须由具备较强专业能力的专职教师承担。在中小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配备专职教师是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中小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数,学生规模1000人的中学、1200人的小学,原则上配备1名。寄宿制学校至少配备1名以上专职心理教师。设分校区的学校,每个独立校区至少配备1名以上专职心理教师。学生人数少的学校可按学区配备专职教师。有条件的地区,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以上专职心理教师。在目前没有专门编制的情况下,从学校总编制中调剂解决。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正常工作量计算和工作待遇不低于班主任。暂无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要指定专人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要职责和任务
1、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担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工作,小学每周8-10课时,中学每周6-8课时,以教学班为单位采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课时在班会课、团队活动课和地方课时中安排,每两周至少安排一节,列入课程表。
2、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周在心理咨询室值班不少于5小时,接听心理咨询电话,对前来咨询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或障碍。对问题严重的学生要及时送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治疗。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要做好记录,建立心理咨询档案,做好跟踪工作。
3、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和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负责组织学校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教学研究,每学期至少3次;负责组织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状况分析活动和学生个案分析活动,每学期至少5次。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引领和骨干作用。
4、协助学校和班主任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协助学校和班主任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心理咨询服务。
(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选聘
中小学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由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好、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师担任。可从高校心理教育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中选聘,也可以从获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A证资格证书的优秀教师中选聘。中小学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从有心理教育教学经验,有较强工作能力,获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B、C证资格证书的教师中选聘。
二、实施全员培训、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
以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为重点、班主任和德育课程教师为主体、逐步推进教师全员培训机制。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A、B证的培训,重在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和科研水平,逐步建立一支既有较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水平,又有较强操作技能和科研能力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在实施“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
计划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的必修课。班主任和德育课程教师参加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重在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在班主任工作和德育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地区,所有学科教师和学校管理工作人员参加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力争在3年内,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有心理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持有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A证资格证书;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有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B证资格证书;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持有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资格证书。逐步做到没有获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资格证书的教师不能担任中小学班主任,没有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原则上不能参加职称评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由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统一教学内容、统一课时、统一教材、统一备课、统一考核、统一颁发证书,严格把好培训质量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原则上由各地级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实施,A、B证培训原则上由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织实施。
三、引导心理学科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中,设立心理学科评审组。省将明确中小学心理学科教师职称申报资格条件,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向专业化发展,培养高素质稳定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鼓励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申报心理学科教师职称系列,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向专业化、专职化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三预机制”的关键措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落实。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和问题,请及时函告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处。
——读《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有感
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工负担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担。随着十八大的召开,教育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持久战。教育教师队伍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的培养和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教师教育工作者中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师德比其它职业道德有更加强烈的示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位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必备素质之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职业道德价值的体现,也是教师个体示范作用的真实写照。教师要求学生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自己首先必须遵守和执行,而且这种遵守和执行,不仅要在学校课堂上体现,还要贯穿教师的整个生活过程中,因为教师职业的示范作用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意见》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强化教师爱与责任的意识,学校和教师要把教书育人同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增强立德树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意见》的学习,我对于师德师风建设有以下看法:
首先,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书,更会要育人。教师的天职是传递知识,但这不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全部,传道、授业的目的是解惑,也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新时期的新型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学习是学生的天职,而要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就是教师的责任了,同时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指标。
二是要培养学习的能力。
三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深造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要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教师在关注每个学生进步和发展,关注每个个体的成长,引导学生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进行追求。
四是要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其次,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不断提升政治理论素养。
教师职业道德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在《意见》中指出,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为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而不断探索,为此教师自身冼应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身政治理论修养。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课程,走进课程,用新课改中所要求的方法去教育学生。
教师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关注党的新政策。《意见》的核心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把《意见》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还要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要带头遵守和实践党对新时期教育的方针路线,用科学的言行教育孩子,用积极的学懈感染孩子,努力提高自身素养,使自己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教师要想以德正其身,还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努力学习政治理论,提升自身一政治素养,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
再次,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良好形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学生需求的不断变化,教师应以身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单一地向学生教授知识,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的教育模式,应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
作为教师要严守“为人师表,廉洁从教”原则,正确施教,维护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光辉形象,为“教师”这一神圣职业增光添彩。
最后,要从根本上提高师德,要学习教科研方法,做研究型教师。教师要发挥其主人翁的地位,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彼此分离的局面。教师的任务不能只是教学,研究也不能是专家们的“专利”。所以,我们的教师要积极主动学习新的教育手段和技术,钻研新方法,成为有科研精神的教师,这也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体现。
我作为一名中职专业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每位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所以要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 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成就显著, 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和实施机制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务必清醒地看到, 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城市规划前瞻性、严肃性、强制性和公开性不够, 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等乱象丛生, 特色缺失, 文化传承堪忧;城市建设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节约集约程度不高;依法治理城市力度不够, 违法建设、大拆大建问题突出, 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蔓延加重。
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 对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解决制约城市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问题, 开创城市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 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 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着力创新城市管理服务,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二) 总体目标
实现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 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三) 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治理与文明共建相结合, 坚持规划先行与建管并重相结合, 坚持改革创新与传承保护相结合, 坚持统筹布局与分类指导相结合, 坚持完善功能与宜居宜业相结合, 坚持集约高效与安全便利相结合。
二、强化城市规划工作
(四) 依法制定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的重要作用。依法加强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 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 认真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由本级政府编制、社会公众参与、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上级政府审批的有关规定。创新规划理念, 改进规划方法, 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 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协调发展理念, 从区域、城乡整体协调的高度确定城市定位、谋划城市发展。加强空间开发管制, 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 引导调控城市规模,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功能, 确定城市建设约束性指标。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 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 把保护基本农田放在优先地位, 保证生态用地, 合理安排建设用地, 推动城市集约发展。改革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 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 推进两图合一。在有条件的城市探索城市规划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合一。
(五) 严格依法执行规划
经依法批准的城市规划, 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必须严格执行。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强制性, 凡是违反规划的行为都要严肃追究责任。城市政府应当定期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城市规划实施情况。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 必须经原审批机关同意, 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从制度上防止随意修改规划等现象。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实施的基础, 未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区域, 不得进行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施以及对违规建设的处理结果, 都要向社会公开。全面推行城市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国家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 实现规划督察全覆盖。完善社会参与机制, 充分发挥专家和公众的力量, 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建立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共同监督规划实施的工作机制。严控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设立, 凡不符合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建设的, 一律按违法处理。用5年左右时间, 全面清查并处理建成区违法建设, 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设。
三、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六) 提高城市设计水平
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工作, 通过城市设计, 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 协调城市景观风貌, 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必须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等方面符合城市设计要求。抓紧制定城市设计管理法规, 完善相关技术导则。支持高等学校开设城市设计相关专业, 建立和培育城市设计队伍。
(七) 加强建筑设计管理
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 突出建筑使用功能以及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 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强化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层建筑设计管理, 建立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制度。坚持开放发展理念, 完善建筑设计招投标决策机制, 规范决策行为, 提高决策透明度和科学性。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建筑设计市场, 依法严格实施市场准入和清出。为建筑设计院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鼓励国内外建筑设计企业充分竞争, 使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民族自信的建筑师队伍, 进一步明确建筑师的权利和责任, 提高建筑师的地位。倡导开展建筑评论, 促进建筑设计理念的交融和升华。
(八) 保护历史文化风貌
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 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 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通过维护加固老建筑、改造利用旧厂房、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 恢复老城区功能和活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 保护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 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 展现城市风貌。用5年左右时间, 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
四、提升城市建筑水平
(九) 落实工程质量责任
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 落实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等五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强化政府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管, 特别是强化对工程监理的监管, 充分发挥质监站的作用。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和技能培训,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 推广工程总承包制, 加强建筑市场监管, 严厉查处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 推进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实行施工企业银行保函和工程质量责任保险制度。建立大型工程技术风险控制机制, 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地铁等按市场化原则向保险公司投保重大工程保险。
(十) 加强建筑安全监管
实施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 重点抓好房屋建筑、城市桥梁、建筑幕墙、斜坡 (高切坡) 、隧道 (地铁) 、地下管线等工程运行使用的安全监管, 做好质量安全鉴定和抗震加固管理, 建立安全预警及应急控制机制。加强对既有建筑改扩建、装饰装修、工程加固的质量安全监管。全面排查城市老旧建筑安全隐患, 采取有力措施限期整改, 严防发生垮塌等重大事故,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一) 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 缩短建造工期, 提升工程质量。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完善部品部件标准, 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 现场装配。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 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 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
五、推进节能城市建设
(十二) 推广建筑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节能标准, 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支持和鼓励各地结合自然气候特点, 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 发展被动式房屋等绿色节能建筑。完善绿色节能建筑和建材评价体系, 制定分布式能源建筑应用标准。分类制定建筑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标准定额。
(十三) 实施城市节能工程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 加大工作力度, 全面推进区域热电联产、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工程。明确供热采暖系统安全、节能、环保、卫生等技术要求, 健全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估监督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技术改造和运行管理, 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大力推行采暖地区住宅供热分户计量, 新建住宅必须全部实现供热分户计量, 既有住宅要逐步实施供热分户计量改造。
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
(十四) 大力推进棚改安居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 以政府为主保障困难群体基本住房需求, 以市场为主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大力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 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 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 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打好棚户区改造三年攻坚战, 到2020年, 基本完成现有的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完善土地、财政和金融政策, 落实税收政策。创新棚户区改造体制机制, 推动政府购买棚改服务, 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构建多元化棚改实施主体, 发挥开发性金融支持作用。积极推行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因地制宜确定住房保障标准, 健全准入退出机制。
(十五)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认真总结推广试点城市经验, 逐步推开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统筹各类管线敷设, 综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新建道路必须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老城区要结合地铁建设、河道治理、道路整治、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等, 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制定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标准和技术导则。凡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 各类管线必须全部入廊, 管廊以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管廊实行有偿使用, 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各城市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远景, 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编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规划, 在年度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 并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完善管理制度, 确保管廊正常运行。
(十六) 优化街区路网结构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 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 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 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 促进土地节约利用。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 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断头路”, 形成完整路网, 提高道路通达性。科学、规范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 提高道路安全性。到2020年, 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 km2, 道路面积率达到15%。积极采用单行道路方式组织交通。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 倡导绿色出行。合理配置停车设施, 鼓励社会参与, 放宽市场准入, 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
(十七)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为突破口, 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统筹公共汽车、轻轨、地铁等多种类型公共交通协调发展, 到2020年, 超大、特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40%以上, 大城市达到30%以上, 中小城市达到20%以上。加强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促进不同运输方式和城市内外交通之间的顺畅衔接、便捷换乘。扩大公共交通专用道的覆盖范围。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 m内全覆盖。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改革公交公司管理体制,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 增强公共交通运力。
(十八) 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合理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 加强社区服务场所建设, 形成以社区级设施为基础, 市、区级设施衔接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超市、菜市场, 以及社区养老、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设施, 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 打造方便快捷生活圈。继续推动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 (站) 、博物馆、科技馆免费向全社会开放。推动社区内公共设施向居民开放。合理规划建设广场、公园、步行道等公共活动空间, 方便居民文体活动, 促进居民交流。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 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城市公园原则上要免费向居民开放。限期清理腾退违规占用的公共空间。顺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在住房、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证照办理服务等方面, 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十九)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地下管网改造工程。提高城市排涝系统建设标准, 加快实施改造。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和安全设施建设配置标准, 加大建设投入力度, 加强设施运行管理。建立城市备用饮用水水源地, 确保饮水安全。健全城市抗震、防洪、排涝、消防、交通、应对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 完善城市生命通道系统, 加强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建设,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和危机管理能力。加强城市安全监管, 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 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水平, 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七、营造城市宜居环境
(二十)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 建设海绵城市, 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缓解雨洪内涝压力, 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 推广透水建材铺装, 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 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
(二十一) 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工作方案, 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 积极推进采矿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 治理污染土地, 恢复城市自然生态。优化城市绿地布局, 构建绿道系统, 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 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建设森林城市。推行生态绿化方式, 保护古树名木资源, 广植当地树种, 减少人工干预, 让乔灌草合理搭配、自然生长。鼓励发展屋顶绿化、立体绿化。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 改变城市建设中过分追求高强度开发、高密度建设、大面积硬化的状况, 让城市更自然、更生态、更有特色。
(二十二) 推进污水大气治理强化城市污水治理,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 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 提高城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整治城市黑臭水体, 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 抓紧治理城区污水横流、河湖水系污染严重的现象。到2020年, 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力争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以中水洁厕为突破口, 不断提高污水利用率。新建住房和单体建筑面积超过一定规模的新建公共建筑应当安装中水设施, 老旧住房也应当逐步实施中水利用改造。培育以经营中水业务为主的水务公司, 合理形成中水回用价格, 鼓励按市场化方式经营中水。城市工业生产、道路清扫、车辆冲洗、绿化浇灌、生态景观等生产和生态用水要优先使用中水。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城市工业源、面源、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 着力减少多污染物排放。加快调整城市能源结构, 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深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健全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 动员全社会参与改善环境质量。
(二十三) 加强垃圾综合治理树立垃圾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 建立政府、社区、企业和居民协调机制, 通过分类投放收集、综合循环利用, 促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到2020年, 力争将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5%以上。强化城市保洁工作, 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垃圾处理处置, 大力解决垃圾围城问题。推进垃圾收运处理企业化、市场化, 促进垃圾清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接。通过限制过度包装, 减少一次性制品使用, 推行净菜入城等措施, 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利用新技术、新设备, 推广厨余垃圾家庭粉碎处理。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 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 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
八、创新城市治理方式
(二十四) 推进依法治理城市适应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新形势和新要求, 加强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 形成覆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法律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行政决策法定程序, 坚决遏制领导干部随意干预城市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的现象。研究推动城乡规划法与刑法衔接, 严厉惩处规划建设管理违法行为, 强化法律责任追究, 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二十五) 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城市管理主管部门, 确定管理范围、权力清单和责任主体, 理顺各部门职责分工。推进市县两级政府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改革, 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在设区的市推行市或区一级执法, 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和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加强城市管理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 提高管理、执法和服务水平。
(二十六) 完善城市治理机制落实市、区、街道、社区的管理服务责任, 健全城市基层治理机制。进一步强化街道、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以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信息公开, 推进城市治理阳光运行, 开展世界城市日、世界住房日等主题宣传活动。
(二十七) 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 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 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市政设施运行管理、交通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等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 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推进城市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网络安全保障。积极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到2020年, 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和其他一系列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措施, 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二十八)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以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推动城市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实践, 促进市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风尚, 提高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从青少年抓起, 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将良好校风、优良家风和社会新风有机融合。建立完善市民行为规范, 增强市民法治意识。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九) 加强组织协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支持力度, 建立城市工作协调机制, 定期研究相关工作。定期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央组织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定期组织新任市委书记、市长培训, 不断提高城市主要领导规划建设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三十) 落实工作责任省级党委和政府要围绕中央提出的总目标, 确定本地区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难点问题。城市党委和政府要制定具体目标和工作方案, 明确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 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领导, 落实工作经费。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监督考核制度, 确定考核指标体系, 定期通报考核结果, 并作为城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答:《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自2013年1月30日起施行。《意见》明确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基本原则,对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职责进行了定位:(1)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政府应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中,根据地域环境、经济和留守儿童工作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形成有效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2)家校联动、形成合力。学校和家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庭中的各方面需求,及时沟通,对单亲家庭、特殊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给予更多关爱,形成学校与家庭密切合作的良好局面。(3)社会参与、共同关爱。政府要鼓励、动员和组织社会各部门、各界人士参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建立全社会立体式关爱服务网络,逐步形成长效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问:如何切实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条件?
答:《意见》指出,首先要优先建设留守儿童教育基础设施。留守儿童集中地区,要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确保每名寄宿生都有一个标准床位;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使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室、宿舍、食堂、厕所、浴室等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加快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费保障机制;为寄宿制学校配备必要的生活教师,还要不断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水平。
其次要优先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及其他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在国家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地方组织实施的营养改善项目中,要建立留守儿童用餐登记台账和营养状况档案,优先保障留守儿童用餐需求,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切实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还未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地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先解决好留守儿童在校吃饭问题。
此外还要保障留守儿童的交通需求。留守儿童集中地区,要充分考虑留守儿童数量和分布状况等因素,合理设置学校或教学点,保证他们能就近入学,减小上下学交通风险。对于确实难以保障就近入学的地区,要合理规划公共交通,为他们上下学提供交通条件。对于公共交通难以满足的地区,要创造条件提供校车服务,加强安全管理,保障留守儿童优先乘坐。
问:如何让留守儿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答:《意见》明确指出,首先要加强留守儿童的管理。认真做好留守儿童入学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资料档案,准确掌握信息,并将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的内容纳入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照料留守儿童的能力,还要发挥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将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纳入各项活动中。
其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将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育教学计划,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向,主动与之加强交流。对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各项学校工作中,特别要避免将留守儿童标签化。
再次要加强留守儿童的法制安全教育。学校要加强安全教育和演练,提高防范意识,增强其自救自护、应急避险能力;要开展法制宣传,增强法制意识,及早发现和纠正个别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预防其违法犯罪现象发生;要预防和打击侵害留守儿童人身财产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最后要加强家校联动。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和班级,要选举热心留守儿童工作的家长或监护人组建家长委员会,协助学校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要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加强对家长、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增强其做好家庭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并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建立家庭责任监督制度、减少父母同时长期务工、督促父母定期回家探望等形式,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的监护责任。
工信部企业[2010]225号
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小企业主管部门:
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以下简称“国发36号文”)关于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要求,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90号,以下简称“国办发90号文”)和银监会等七部门《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为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健康发展,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深刻领会国发36号文精神,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作为本地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为促进中小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二、有序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工作
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按照国发36号文和国办发90号文要求,采取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出资与社会资本联合组建等形式,重点推进省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再担保基金)设立与发展,积极完善多层次担保体系建设。各地可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完善再担保机构的基本模式、担保与再担保运作机制以及再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要按照政府出资与民间投资相结合、政策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促进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政府出资为主、规模较大、信用度较高、担保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或再担保基金,为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供信用增级、风险分散、能力提升和行业整合等服务。不断完善并创新再担保的理念、产品和管理,提升信息化水平,扩大和提高本地区中小企业担保业务的规模与质量,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
三、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
各地要积极争取在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以资本金投入、业务补助、保费补贴、风险补偿、创新奖励等多种方式,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担保能力。要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制定担保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资
金的管理、使用及申报程序、评价与监管等作出明确规定,切实发挥公共财政的扶持与导向功能,支持各类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担保服务。
四、继续落实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税收优惠政策
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积极与税务部门协调配合,依照《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工信部联企业[2009]114号)有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收入免征三年营业税要求,做好担保机构营业税免征的初审、公示、推荐和监管等工作。在给予担保机构营业税减免的同时,要了解担保机构业务运营情况,实现动态监管,及时上报不符合免税条件的担保机构名单,以切实发挥税收政策的导向功能。要及时与财政、税务部门沟通协调,继续落实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各项准备金提取及代偿损失税前扣除政策。
五、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抵押物登记和出质登记提供优质服务
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按照国办发90号文要求,积极会同地方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金融、工商等部门,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开展抵押物和出质的登记、确权、转让等提供优质服务。有条件的地方要会同抵质押登记部门出台相关实施细则,为担保机构办理受保企业不动产、动产抵质押登记简化程序,降低费用,提供便利,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六、促进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平等互利合作
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积极与人民银行、银监等部门协调配合,引导和促进担保机构与合作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创新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领域。要按照市场化原则,依据双方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合理确定担保放大倍数和收费区间,逐步建立合作银行与担保机构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信息共通”机制,携手防范和化解信贷与担保风险,共同促进合作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七、引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大产品与服务创新
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根据本地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积极开发创新担保产品和服务。除继续开展贷款担保业务外,还要积极开展履约担保等非融资性担保业务,探索实践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中小企业集合信托、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和中小企业票据等中小企业新型担保产品和服务。同时,要引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明确服务对象、确定担保项目、设置反担保措施等方面降低条件和门槛,简化审批程序,扩大业务范围,努力提高信用担保的能力和规模。要针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特点,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逐步实现担保业务的标准化和程序化。
八、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督与管理
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研究制定本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规划,以明晰市场定位与发展方向,推动建立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运作规范、竞争适度、发展有序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按照七部门《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加大对本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规范与管理力度,特别要配合相关部门,查处假借“担保”之名,实则抽逃
资本金或非法经营金融业务等损害担保业声誉的非法行为,整合和净化中小企业担保市场,促进其有序健康发展。
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按照国发36号文和国办发90号文的要求,切实承担起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职责,按照国办发90号文要求,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实行备案管理,以全面掌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经营状况,及时跟踪指导,督促辖区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扩大对中小企业担保业务的覆盖面和服务能力。适时开展信息咨询、经验交流、业务培训、统计监测等,组织开展绩效考评、权益保护、行业自律及对外交流等工作,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各地要抓紧制定本地区推进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对贯彻落实国发36号文有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要抓紧研究解决并及时上报。
【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全市中小学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推荐阅读:
《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12-18
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的意见07-27
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队伍建设的意见07-22
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意见10-08
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11-13
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意见12-01
民政部关于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