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实验室工作的规定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小学校实验室工作的规定(共9篇)

中小学校实验室工作的规定 篇1

(1988年3月21日发布)(88)教备字005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普遍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适应九年制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需要,加强实践教育环节,搞好中小学(含职业中学、中师、中专、技工学校等,以下简称“学校”)实验室(包括各种专业训练室、实习场地)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中小学校的实验室是办学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保证实施教学大纲、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实验能力、生产试验技能和开展科技活动的场所。实验室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查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第三条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从实际出发,做好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使实验室建设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进程同步发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应制订本区学校实验室建设规划和管理制度,负责检查、督导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工作,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第四条学校应加强对实验室的领导和管理,有一名校长负责实验室工作,选派相关学科的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主持实验室日常工作。

第二章实验室的任务

第五条实验室应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并创造条件开展课外实验和科技活动。

有条件的实验室可向社会开放,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及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试验。

第六条实验室应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教学仪器研制,并培训有关教师、技术人

员,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第七条实验室要维持科学、文明、安全的实验教学环境,保证仪器设备经常处于良好的可用状态,准备齐全实验用品和教学资料挂图,并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保护好国家财产。

第三章实验室的建设

第八条实验室的建设,要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学校任务和发展规划,有计划地进行。中等学校要建设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小学校要建立综合的自然常识实验室或配备实验教具箱。

有条件的中小学校,根据需要,建立音、体、美训练室、生物园地和劳动技术教育室、职业技术训练室、语言实验室、微型计算机室及综合电化教育室等。

第九条实验室房舍设施的建设与布局,可参照国家标准GB99-8《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划》的有关章节,确定包括通风、防毒、排污系统在内的各项建筑设施及设备的指标,房舍设施的建设或改造都要讲究实效。

第十条学校实验装备器材的添置进程,要从各校的任务特点和利用能力出发,分别参照国家教委、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制定的配备目录,确定各校不同的配备方案和分期配备的步骤,并确定每学年度的补充与消耗定额。

第十一条学校建立实验室的同时,必须设置配套的仪器室、材料药品室以及专用的存放橱柜和危险品保存柜等。

第十二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定学校实验室专职实验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的专职编制及相应职务定额,中学每个实验室一般配备一名专事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八个实验室以上的学校可以适当减少编制定额。小学实验室一般设兼职教师。

第十三条实验室建设资金和实验消耗费,要通过多种渠道予以妥善解决。各级政府下拨的教育事业费、教育费附加中,要有一定比例用于实验室建设,作为基本财源,同时适当使用学校勤工俭学的收益,改善办学条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个人自愿捐资办学。

第四章实验室的管理

第十四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设立管理学校实验室及教育技术装备的机构。其主要任务:负责规划、建设和管理学校实验室;组织教学仪器设备和消耗器材的供应;组织有关人员的培训工作;检查和指导实验教学、实习及劳动技术教育业务。

第十五条实验室要建立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实验准备制度、实验记录制度、设备维修保管制度、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安全防护制度及开放实验室等制度。

第十六条要和好实验室的全部物资、设备和其它国家财产。要建立实物明细帐卡,定期盘点,科学存放和及时维修。物资报损报废要有规章和处理办法。对于非正常损坏、丢失或造成积压浪费的物资、设备,要依据情节轻重追究主管部门、学校主管校长和当事人的责任(包括适当赔偿责任),严重的要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七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把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每学年应开展学校实验室工作的检查、评比,并进行适当奖励。

第五章实验室人员的岗位职责与待遇

第十八条实验室人员的岗位职责主要是:

(一)执行学校有关实验室的工作计划,负责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二)按照教材规定的实验内容准备和开出教学实验,积极配合有关教师,切实保证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并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课外科技实验活动。

(三)不断总结经验,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和教学仪器研制,改进管理方法,努力提高产验室工作水平。

(四)掌握实验仪器设备的规格、构造、性能、工作原理,熟悉材料、药品的性能,负责做好仪器设备的验收、保管、使用、维修、更新工作和材料、药品的使用、回收、处理工作。

(五)负责实验室、仪器室及材料、药品标本、模型、挂图、教具的物资管理工作;保持实验室整齐清洁,教育学生保持良好习惯。

(六)采取措施确保人身安全和健康,保护好国家财物。按规定做好三废处理工作。

第十九条学校专职的实验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按照教师、实验技术人员职务评聘的有关规定,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评定相应的任职资格,由学校聘任或任命高、中、初级的职务,享受相应的待遇。

第二十条对于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工作人员享受营养保健食品的标准和发放办法,在国家未颁布统一标准之前,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标准和办法,予以补贴,并根据实验工作的需要,发放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和用具。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本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办法。

第二十二条非教育部门主管的各类中小学校可参照本规定精神制定相应的实验室工作细则。

第二十三条本规定由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中小学校实验室工作的规定 篇2

最近, 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四章第十六条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 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引发了社会各界很大的争议, 归根结底是教师的教育权的问题, 教育权是教师的自然权利, 道德权利, 同时也是法律赋予教师的法定权利, 为何会在今天会以一个部门规章的法律形式重新给予确证?又为何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教师教育权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作为教育理论研究者, 我们必须从教育法学的理论视角给予解答, 以更好地促进教师教育权的实现, 建构合理的师生教育法律关系, 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教师教育权即规定或隐含在教育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教育法律关系中的、教师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对施教对象进行教育的权利。纵观教育发展史, 教育权经历了两次再分配, 即从家庭走向学校, 从民间走向国家 (见图一) , 而现代社会的教师教育权即伴随着两次再分配的过程而产生, 教育权开始在家庭、教师、学校、国家之间重新进行分配, 但是教师的教育权从权利的起源上来讲, 其是源于家庭教育权、国家教育权, 当然其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二、为什么教师教育权的实现会成为一个难题

教师教育权作为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法定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第七条第一款规定“教师享有教育教学活动, 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但是为何在教育实践中, 教师的教育权得不到保障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 从学生角度来讲,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 我们开始强调保护青少年的人身权利。1991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当然, 我们强调保护学生的人身权利价值取向是无可厚非的, 但我们片面强调和夸大了学生的人身权利, 却对师生的教育法律关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仅第二十条的“不得对学生实施变相体罚”导致了基础教育战线的很多老师不想管、不敢管、不愿意管学生。

其次, 新闻媒体对于一些“教师事件”过分夸大事实负面报道;很多家长自私自利, 目光短浅, 过分溺爱自己的孩子, 当孩子受到批评之后, 就去找老师茬, 殴打教师, 甚至到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那里去告状;而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视“安全稳定为头等要务”, 不为教师主持公道, 使得老师成为弱势群体, 逐步丧失了教育的话语权, 仅仅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己任。

再次, 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权利—义务关系非对称性, 是教师教育权难以实现的法理根源。根据法理学中的权利义务理论, 我们得知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统一的, 其形成了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结构 (见图二) 。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以教师的教育权为例, 言其对应, 即指教师教育权的实现都必然伴随着教师和学生保证实现其义务。言其依存, 即指教师的教育权以教师和学生的义务为存在条件, 而教师的教育义务以教师和学生权利存在为条件。同时, 两个主体的权利总量必须与其义务的总量对等, 这种量的对等是教育公正和正义的基本标准。

由此可知, 教师教育权并不是孤立的, 学生的受教育权及人身权利、学生受教育义务以及教师的教育义务都会影响教师的教育权的实现。当前我们过于强调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和人身权利的保护, 而忽视学生受教育义务的履行;强调教师教育义务的履行, 而忽视教师教育权利结构的完善和权利的保障。最终导致学生不考虑与自己对应的作为义务人的教师的利益、权利人义务人之外第三者的即社会的利益, 使自己的受教育权利及人身权利走向滥用的歧途, 导致教师的教育权无法得以实现, 最终会有损于学生的受教育权的实现。

正是由于上述教育法律关系的“钟摆现象”导致在教育活动中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教师只要管学生, 学生在民主评议中给你打“不满意”, 家长告你状, 领导批你;教师只要不管学生, 学生在民主评议中给你打“满意”, 家长也不告你, 领导表扬你。长此以往, 我们教育何以能保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我们国家何以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

三、对教育部相关规定的分析

因此, 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可以说是对上述弊病的回应, 具有正面的积极的意义, 但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 此规定否定了其他任课老师批评教育的权利, 剥夺教育法律授予全体教师的基本的教育教学权利。

其次, 规定是非常模糊的, 什么是“适当方式”, 在那些情况下可以适用“适当方式”?在那些情况下不能适用“适当方式”?对此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导致老师仍然无所适从。

再次, 由于此规定仅是个部门规章, 且与教育法律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相冲突, 导致其不能从根本上平衡班主任和学生两个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平衡对称, 更遑论全体教师和学生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平衡和对称。

四、如何保障教师的教育权

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促进师生权利与义务关系结构的对称与平衡, 才是解决教师教育权问题的治本之策。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进:

首先, 完善教师教育权的权利结构, 赋予教师惩戒权。因为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在接受外在行为规范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过程中也无法全然排除外来的强制性的影响, 无视这一客观需要而否认教师惩戒权的存在, 不利于教师教育职责的正常行使, 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1]但必须对惩戒权的性质、目的、法律许可与禁止的形式、惩戒权行使的合理范围的限定、监督与救济途径的设定进行详细的规定, 同时赋予教师司法救助权, 使得教师能够通过行政申诉、行政仲裁、行政诉讼等多种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次, 必须对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进行限定, 特别是学生的申诉权, 即对申诉合理的范围、途径进行限定。鼓励合法申诉, 禁止非法申诉, 防止学生的受教育权利走向滥用的歧途, 导致教师的教育权无法得以实现, 最终会有损于学生的受教育权的实现。

第三, 各个学校应成立家长学校, 开展各种形式的家长教育, 使家长能更新家庭教育观念, 正确对待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 尊重教师的工作和应有的权利, 在良好的家校合作的基础上, 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第四, 学校和行政主管部门要打破“安全和稳定是头等要务”的体制性拘谨现状, 解除这条束缚老师的紧箍咒。在规则秩序完善的过程中要释放教师的“活力”,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大有作为”, 而不是仅仅在拘谨的规则下委曲求全。

总之, 我们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依法治教, 培养法律信仰, 使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权利与义务走向对称和平衡, 防止走向极端。只有这样, 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得以建构, 我们的教育才能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小学校实验室工作的规定 篇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发挥班主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保障班主任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制定《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二零零九年八月十二日

附件: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

第三条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体现。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应为班主任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保障其享有的待遇与权利。

第二章配备与选聘

第四条 中小学每个班级应当配备一名班主任。

第五条 班主任由学校从班级任课教师中选聘。聘期由学校确定,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时间一般应连续1学年以上。

第六条 教师初次担任班主任应接受岗前培训,符合选聘条件后学校方可聘用。

第七条 选聘班主任应当在教师任职条件的基础上突出考查以下条件:

(一)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

(二)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

(三)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和组织管理能力。

第三章职责与任务

第八条 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九条 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

第十条 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第十一条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操行,向学校提出奖惩建议。

第十二条 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第四章待遇与权利

第十三条 学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骨干作用,注重听取班主任意见。

第十四条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对于班主任承担超课时工作量的,以超课时补贴发放班主任津贴。

第十六条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第五章培养与培训

第十七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订班主任培养培训规划,有组织地开展班主任岗位培训。

第十八条教师教育机构应承担班主任培训任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应设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培养方向。

第六章考核与奖惩

第十九条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或在班主任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定期予以表彰奖励。选拔学校管理干部应优先考虑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优秀班主任。

第二十条学校建立班主任工作档案,定期组织对班主任的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励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对不能履行班主任职责的,应调离班主任岗位。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各地可根据本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

学校改进工作作风的具体规定 篇4

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具体规定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济南市教育工委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济南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若干规定〉的实施意见》(济发[2013]2 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转变学校工作作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现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以下规定。

一、深入基层研究

学校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要主动深入部门、科组和班级,经常与师生谈心、谈话,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学习情况,帮助师生解决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探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问计于师生;进一步做好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教师要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家庭,多听取意见和建议,向社会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服务。

二、厉行勤俭节约

学校严禁用公款搞走访、送礼、宴请、旅游等活动。严禁违反规定收送礼品、礼金、有价证券。严禁滥发钱物,讲排场、比阔气,坚决反对各种奢侈浪费行为。压缩办公经费,做到“三严格”:严格执行公车车辆管理规定;严格执行出差报批程序;严格落实公务接待一般在餐厅安排工作餐。降低会议成本,会场不摆花草,不制作背景板。强化日常管理节约,用环保低碳节能的办法节约水、电、暖等公共开支。在学生中深入开展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教育,使学生养成不挑吃穿、不乱花钱等好习惯。

三、精简会议活动

严格控制会议数量、经费、规模、时间,提高会议实效,科学安排会议日程,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严格遵守会议纪律,严禁迟到、早退、打电话、交头接耳等,确保会议质量。认真执行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许可证制度,取消校庆、剪彩、奠基等各类节庆活动。

四、热情服务群众

畅通意见渠道,学校在重大政策、制度出台前,通过校园网、座谈会、听证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听取意见。进一步完善监督电话(邮箱)接听受理机制,坚持推行党务、校务公开,在人事、财务、招生、职称、工资、食堂、收费、考勤、学生作业等方面加大公开力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完善学校信访接待,及时阅处群众来信,建立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要认真查找教育教学及管理各个环节的不足,制定整改措施,服务广大师生,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以落实强作风

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要狠抓落实,以落实强化作风。各项工作要周密计划、充分准备、明确职责、时限、责任人和要达到的目标、效果。各项工作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价、有奖惩。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干部要吃苦在前、冲锋在前、以身作则、发挥率先垂范作用,以优良干部作风带动全体教职工,共同做好工作。

六、加强廉洁自律

严格规范各种经营性活动,严格执行招标规定,严格执行工作日午间禁酒令,严格遵守教辅材料有关使用规定,严禁教师从事有偿补课,严禁学校和教师以任何形式参与、动员或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培训班,严禁体罚和训斥挖苦学生,严禁训斥家长,向家长提过分要求。

七、加强监督检查

学校党委和职能部门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定期通报检查结果。通过不断查,反复查,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学校安全工作暂行规定 篇5

第二条 学校安全工作应坚持教育先行、预防为主、多方配合、责任到人的原则,实行安全责任由主管单位和活动主办机构负全责的管理制度。

第三条 学校应主动与社会各有关方面配合,共同做好学校安全工作。

第四条 学校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全体教职工都是安全工作者。

第五条 学校安全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实施安全防范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及时排除不安全隐患,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学校师生人身安全和公共财产不受损失。

第六条 学校校长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和法制观念,熟练掌握和自觉遵守国家颁布的各类安全法律法规和行业安全规定,熟悉组织学校各类大型活动的安全措施和审批权限;根据地域、环境、季节变化,定期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检查安全工作,及时消除隐患,积极防范事故发生并妥善处置突发性事故。

第七条 教职工应自觉遵守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和行业安全规定,认真履行安全教育职责,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学生和自身的合法权益;掌握组织各类大型活动的安全知识、申报制度、处理突发事故的方法,以及紧急状态下组织学生自救自护的办法,具备分辨安全、危险的能力和防范事故的能力。

第二章 安全教育和培训

第八条 学校安全教育应以学生为主,同时对教职员工开展教育。学校安全教育包括以下内容

(一)交通安全教育;

(二)消防安全教育;

(三)食品卫生安全教育;

(四)用电安全教育;

(五)实验、实习及社会实践安全教育;

(六)体育运动安全教育;

(七)劳动及日常生活安全教育;

(八)其他方面的安全教育。

第九条 学校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防范意识培养、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技能训练,重视加强紧急情况下撤离、疏散、逃生等安全防护教育,增强师生自救、自护和互救的能力。

第十条 学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确定各学段安全教育目标,形成教育递进层次。安全教育应使学生树立安全观念,自觉遵守安全法规,保护公共安全设施;熟悉学校、家庭、社会中须知的安全知识,掌握紧急状态下自救自护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危险判断能力和防范事故、抵御暴力侵害的能力。

第十一条 学校应根据地域、环境、季节特点,利用活动类课程时间,每月定期对学生进行安全集中教育,并将安全教育渗透到教学、社会实践、日常生活及各类大型活动中。

第十二条 学校应将放假前、开学初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时段,重点向学生介绍水陆交通安全、饮食卫生、校内外活动安全及其他意外事故的自救、自护知识等。

学校应利用每年的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等活动,针对安全教育的薄弱环节,确定活动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第十三条 学校应与家庭密切配合,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障碍疏导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压力,防止和减少学生因心理疾病而发生的他伤、自伤、自残事故。学校应把安全工作作为家长会、家长学校的重要内容,增强安全教育效果。

第十四条 学校应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严禁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

第十五条 学校应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和设施,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第三章 安全制度和检查

第十六条 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学校应层层建立安全责任制度,切实做到层层有目标、人人有责任、事事有人管。

第十七条 建立完善学校安全工作安全常规管理制度。学校应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提出安全要求,并对校内安全防范重点环节和重点区域加强管理,预防和消除教育教学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第十八条 建立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制度。学校应在每月第一个星期对校舍(含食堂)、体育设施、消防设施、各种仪器设备安全状况及学校化学药品、食品卫生、安全警示语等进行全面检查,特别在开学前、雨(雪)季前学校应加强重点防范,杜绝事故发生。

第十九条 学校每学年的工作总结应有安全工作的内容。重点安全专项检查的学校应形成书面总结报告,上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

第二十条 建立学校安全工作考核制度。将学校安全工作列入每位教师评估的重要内容。实行安全工作“一票否决制”,凡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教师,一律取消当年评优资格,考核为不称职;后果严重的要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四章 校内设施安全

第二十一条 学校应加强校舍管理和监控,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校舍的设计、建设、使用及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的配备应严格按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定进行。

第二十二条 学校应定期进行校舍勘验检查,发现险情(危房、危楼、危墙、危厕等)应立即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或当地政府。因校舍改建、扩建、改变用途等引起荷载变化或超过设计年限的,学校应书面上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城建部门,及时予以处理。

第二十三条 学校应依据《消防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消防和用电安全管理。学校应按规定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食堂、锅炉房、学生宿舍等人员密集的防火重点场所配齐配足消防器材,保持安全疏散通道畅通,保证灭火药品规格正确、药性有效,有关管理人员能熟悉使用灭火器等消防设施。学校应设置人员疏散指示标志,开展夜间活动(包括上晚自习等)应有完好的照明设施和停电应急措施,确保紧急情况下师生的安全撤离和疏散。

学校应加强电源、电器、电网及散热器的检查,防止因漏电或线路老化等问题引发事故。

学生宿舍床铺应避开电源插座,远离吊灯。严禁学生在宿舍私自接线安装各类电器,严禁使用电褥子、电炉子等大功率电器,严禁将煤油灯、蜡烛、煤气罐等易燃易爆物品带入宿舍。

第二十四条 学校不得允许在校内制作、存放、销售烟花爆竹,严禁组织学生参加此类活动。严禁在校(园)内焚烧纸张、垃圾。

第二十五条 学校实验室应遵守《化学危险品管理条例》等法规,按公安、消防、卫生等有关部门规定,加强对易燃、易爆、放射、剧毒等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学校危险化学品使用人员应经过安全培训,熟知危险化学品的特性和安全防范、救治措施,并严格按照要求开展实验。除教学正常使用的少量化学试剂外,各种危险化学品应存放在危险品库或专用危险品橱柜内,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对危险化学品的领用、消耗,学校应随时登记。

第五章 校外活动安全

第二十六条 学校应加强校外大型集体活动的管理。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等各种大型活动应以安全、就近为原则,提前排查不安全因素,提出预防措施和逃生应急方案。

第二十七条 实行学校大型活动批准制度。学校组织学生到外地或较远地方旅游、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公益劳动等大型校外集体活动,应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学校组织学生参加集会、结社活动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报有关部门批准。学校在教育计划内安排的学生外出活动,应经校长批准。

学校在外出前应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配备学校领导和足够的教师带队,必要时应办理相关保险手续。对不安全或安全措施不落实的地方,严禁组织学生前往。

第二十八条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实验、实习、勤工俭学等活动应坚持无毒、无害和力所能及、确保人身安全的原则,健全安全操作规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劳动安全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加强劳动保护。

第二十九条 学校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扑救各类火灾、防汛、防洪和商业性庆典、演出活动,严禁组织学生参加超越其年龄、行为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范围以外的各类活动。学校校长有义务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要求学生参加的没有安全保障的社会活动。

第三十条 学校应重视和加强车辆管理。学校集体活动租用的车辆、船只等交通工具,应经交通管理部门检查、许可,按规定运行。严禁学校租用证件不全、车况不良及农用车、拖拉机等不符合规定的交通工具,严禁聘用无证和技术不良的司机,严禁超载运行。如遇风、雨、雪、雾天等恶劣天气,应坚决停运。

第六章 健康与卫生安全

第三十一条 学校体育器械、实验设备等教育教学设施应严格按照安全和卫生标准配备,并定期进行检修。

第三十二条 学校应加强对早操、课间操、体育课教学等校内活动的组织工作以及运动技术要领、准备、整理活动等方面的指导与安全保护,防止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学校体育课教学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学内容应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符合学生年龄、性别特点和地理、气候条件。

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对不适宜参加体育竞赛、军训以及其他剧烈运动的学生,应予以劝阻。

第三十三条 学校应严格执行学生集体服用药品和保健品的有关规定,按卫生部门要求做好疾病防治工作。学校按国家规定对学生常见病、传染病及某些重点疾病组织学生进行群体性预防的用药,应依据法律法规,按国家统一规划方案和指导原则进行。地方自行安排的学生群体性预防用药,应经某某、某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商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实施。

任何单位、团体和个人不得以预防和保健等名义自行组织学生集体服用药品和保健品。学校有责任抵制向学生推销药品或保健品的行为。

第三十四条 学校应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强饮食卫生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发生。

学校应为师生提供卫生合格的饮用水。学校食堂必须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方可开办。食堂设施设备及食品采购、运输、加工、贮存等环节应符合《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要求,学校采购食品必须索证,严把食品质量关。学校不得从无卫生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处购进食品,不得允许无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在校内经营食品,坚决杜绝过期、变质、有害、有毒及污染的食品进入校园。

学校食堂工作人员应经卫生防疫部门批准,实行持证上岗,并进行定期查体。学校不得聘用传染性病源携带者或患有传染病的人员从事食堂工作。食堂工作人员在出现咳嗽、腹泻、发热、呕吐等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时,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原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第四十五条 对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拖延报告的;对事故未及时组织处理或阻挠有关部门调查处理的考核不称职,后果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中小学校实验室工作的规定 篇6

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有关负责人在解读该《规定》时表示,该《规定》有4个亮点:

一是明确了班主任工作量,使班主任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做班主任工作。一直以来,班主任教师既要承担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的教学任务,还要负责繁重的班主任工作,使得班主任教师工作负担过重。《规定》要求:“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明确了班主任教师应当把授课和做班主任 工作都作为主业,要拿出一半的时间来做班主任工作,来关心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身心健康状况及其他各方面的发展状况。

有感:这恐怕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姑且不论什么是教师的工作量(上班时间算工作量还是上课时间算工作量?课堂算工作量还是课外算工作量?作业批改与学生辅导算不算工作量?„„),各个学科的工作量的差距与不同,就算可以划分出一个工作量,那该怎么算,始终是一个问题。这恐怕是一个永远都不可能明确的工作量问题。其次,使班主任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来做班主任工作,老师还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而班主任老师大多是主科教师(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尤其是语文和数学老师居多),一天之中这些常规的教学任务要花掉老师的多少时间,从哪里来更多的时间来做班主任工作。换句话说,班主任老师花了尽可能多的时间在班级管理上,那他的教学时间就可能大打折扣。而目前评

价一个教师的业绩首先还是看他的教学成绩的大环境下,主管部门如何来评价和监管。说要把授课和做班主任工作都作为主业,恐怕两个都会成为副业。

二是提高了班主任经济待遇,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热情来做班主任工作。长期以来,广大中小学班主任教师辛勤工作在育人第一线,而享受的班主任津贴一直是按照1979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颁布的《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教计字〔1979〕489号)规定的标准。津贴标准低,已经远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自2009年起,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这次出台的《规定》第十五条要求将“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对于班主任承担超课时工作量的,以超课时补贴发放班主任津贴。”

有感:一提到经济待遇,我就来气。国家三令五申“教师的工资水平待遇不低于公务员”这是《教师法》中规定的吧,请把全中国任何地区的教师和公务员来比较,哪个地方的公务员的收入比教师的收低底?!谁都清楚一个明明白白的事实:一个公务员可以轻松养活一家三口,而一个教师却不能好好养活一家三口人,只能是勉强够活命。谁都见到一个现象:有点门路的老师都想或正在该行,不说是去当公务员,就是去除教育以外的其他任何一家事业单位,他们都争着去;从没有见一个公务员转行来当教师的,除非他脑袋除了问题。还好,国家没有忘记班主任还是享受的30年前的班主任津贴,换句话说:全国各个行业,恐怕就教师没有享受30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了。现在的教师真的连一个农民工的收入和待遇都不如。初中毕业后打工的学生比从教十几年的他的老师的待遇都高。没听说一样一个谜语吗?“教师涨工资——打一家用电器名”,答案是:空调,而且是名牌产品——“没的空调”(美的空调)。对班主任的津贴我只清楚:私立学校的班主任津贴是每月600元,而且只有36个学生。国家准备给我们每月发多少?

三是保证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利,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空间来做班主任工作。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新出台的《规定》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保证和维护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合法权利,使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同时,不再缩手缩脚,可以适当采取批评等方式教育和管理学生。

有感:算了吧!又在那里睁眼说瞎话。在《教师法》中明确规定“全社会都要尊敬教师”。我一看见这一条就会傻笑: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嘛!本人翻遍了诸如《公务员法》《医师法》《警察法》等等法律,都没有看到相关的条款。人家的待遇好,收入高,自然受到全社会的尊敬。你教师的收入那么低,让他来尊敬你,做梦去吧。没听见家长这样教训学生吗:看你现在不好好读书,长大了让你去当老师,让你连媳妇都说不到,天天喝西北风。家长不尊敬教师,学生部尊敬教师,让他来听你的管教,见鬼去吧!拿什么保证教师教育学生的权利,遇到问题,家长会天天找你教师的麻烦,学校也会让你天天生活在地狱之中,即使你没有什么过错,你也会吃不了兜着走。总之一句话:别的都是中国特色的,就教育笔者现在不知道是哪国的特色。笔者可以说:现在的班主任都变得聪明多了,干嘛要把所有学生都教好,那样会让全国的警察60%都失业的,于心不忍啦。“适当方式”,什么叫适当方式,什么叫不适当的方式,班主任认为是适当的方式,家长说你那是不适当的方式,学校说你简直是胡搞,教育局的说在再这样我让你下课,专家说这是我们教的好方式,主管领导说那就让专家给你发工资的啦。哈哈,你最终的结果是里外不是人。什么时候教育有我们自己说了算的时候,才可能真正的不会缩手缩脚的,孔子办教育的时候说:“有教无类”,当权者奉行的不是“教育是贵族的特权”,那时候要是有教育主管部门的话,恐怕孔子当不了几天教师就会被取消《教师资格证》,他老人家只好非法行教啦!

四是强调了班主任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使班主任有更多的信心来做班主任工作。《规定》从班主任的职业发展、职务晋升、参与学校管理、待遇保障、表彰奖励等多个方面强调了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对班主任工作的尊重和认可,对广大班主任教师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强调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对于稳定班主任队伍、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鼓励广大班主任能长期、深入、细致地开展班主任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中小学校实验室工作的规定 篇7

会议指出, 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 提升学校品质, 是提高教育质量、 推进均衡发展、 提升治理能力、 规范办学行为的需要。 实验区和试点运行一年来, 取得了积极成效, 积累了丰富经验, 为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会议强调, 各地要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不断深化对实验、 试点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进一步增强深化实验、 试点工作的紧迫感,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工作方案、 加大经费投入、 大力开展宣传, 务求实验、 试点工作在政策上实现有效突破, 在制度上实现持续创新。 要在坚持整体推进的同时突出工作重点, 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 构建政府、 学校、 社会之间新型关系, 加快制定义务教育学校章程, 不断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要做好实验、 试点工作的全面总结, 形成可复制、 可推广的操作模式。

据悉,《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 于2014 年8 月颁布, 从平等对待每位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营造和谐安全环境、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六个方面详细规定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内容。 随后, 教育部确定了8 个管理标准实验区和3 个学校品质提升试点地区,实验时间为2014 年至2016 年。

宝安区中小学校长工作规定 篇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校长负责制,增强学校活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建设教育强区,根据深教人字〔1997〕26号《深圳市中小学校长工作暂行规定》,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 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校长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外行使法人职权,对内全面负责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校长的任免按干部管理权限和干部任免程序进行。

第三条校长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中小学校长任期一般为4年,可以连任。校长应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任期目标和工作目标,经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或教职工大会)讨论通过,报所在街道教育行政部门同意,经区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区直属学校直接报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并以此作为考核评价校长工作的重要依据。学校可根据有关编制文件规定,设立1至3名副校长,协助校长工作。

第二章任职条件、职责与要求

第四条校长任职的基本条件。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热爱学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熟悉教育法规、教育理论,熟悉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熟悉学校管理工作,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勇于探索、积极进取和改革创新精神。

(三)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克己奉公,为政清廉;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作风民主,办事公道;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四)中学校长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小学校长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或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称,从事学校教育教学工作5年以上;经过岗位培训并取得校长“岗位培训合格证书”。

(五)身体健康,能适应工作。

第五条校长的主要职责是:

(一)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按教育规律办学,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领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方针,坚持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按照国家下达的教育计划,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年、学期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系统,搞好教学常规管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积极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研活动,树立良好的校风。

1.领导和组织德育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方针,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建设德育工作队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持不懈地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

2.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坚持学校以教学为主,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开齐课程,不偏科。遵循教学规律组织教学,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做好教学常规管理。深入教学第一线,正确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领导组织和开展体育、卫生、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工作及课外教育活动。

(三)管理学校的人事工作。认真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干部政策,团结、依靠教职工,建立和健全教职工岗位责任制和有关规章制度,做好教职工聘任、考核、奖惩、晋升工资等工作。关心群众生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抓好行政管理工作,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职工的思想、道德、文化、业务水平,建设一支团结精干、结构合理的教职工队伍。

配合党组织,支持和指导群众组织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群众组织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五)管好用好学校经费,做好经费预算和核算,审批学校财务开支。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建设好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基地,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的生活福利待遇。

(六)抓好后勤工作和校园建设,管理好校舍、设备等校产。

(七)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努力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相互配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六条校长的岗位要求是:

(一)岗位品质要求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

2.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修养,能努力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学校工作。

3.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热爱学校、热爱学生,尊重、团结、依靠教职工。

4.实事求是,勤奋学习,作风民主,联系群众,顾全大局,公正、廉洁、艰苦奋斗,严于律已。

5.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6.具有勇于进取和改革创新精神。

(二)岗位知识要求

1.政治理论、国情知识: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邓小平理论知识。具有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基本知识。

2.教育政策法规知识:在实践中领会、掌握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基本精神与中小学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与教育有关法规的基本知识。

3.学校管理知识:联系实际掌握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以及与学校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手段。

4.教育学科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论述,了解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具有教育学科基本知识。熟悉主要课程教学大纲及有关学科的教材、教法。具有中国教育史常识,了解中小学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动态。

5.相关知识:掌握与中小学教育有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了解本地的历史、自然人文环境、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以及民族与宗教政策等。

(三)岗位能力要求

1.能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2.善于做教职工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能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具有听课、评课及指导教学、教研、课外活动等工作的能力。具有指导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改进教学的能力。

4.善于发挥群众团体组织的作用。能协调好学校内外各方面的关系,发挥社会、家长对做好学校工作的积极作用。

5.能以全面育人为中心,研究学校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从实际出发,开展教育、教学实验活动,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具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能起草、演说学校工作报告、计划、总结等。

第三章权利与义务

第七条校长的主要职权是:

(一)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结合任期目标,决定学校的全面工作。

(二)根据国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选用合适的教材,并调整学校的具体教学计划,开展各项教学改革活动。

(三)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决定学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提出学校副校长、中层干部的人选。

(四)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编制和工资的总额,以及有关法规、政策、决定学校定员,调配、聘任教职工,确定教职工的职务岗位和工作量,决定各种岗位津贴和超工作量补

贴,认真执行奖惩制度。

(五)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和财务管理制度,安排和使用政府拨款、勤工俭学及社会赞助款等。

(六)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根据社会需要和学校情况,提出与厂矿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联合办学方案,报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七)有权拒绝校外的任何单位或个人抽调、借用学校人员和占用学校校舍、土地、物资和奖金,以及摊派劳务费用。

第八条校长应定期向学校党组织通报工作情况,主动听取党组织对学校重大问题的意见,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

学校党组织的主要职责:学校党组织的任务,按党章规定执行。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学校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学校得到贯彻、落实。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负责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和学校党组织的思想、作风建设,认真抓好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参与学校行政工作和重大问题的决策。

(四)根据“党管干部”原则,负责干部的推荐、考察、培养、教育工作。

(五)支持和监督校长履行职责,协调学校内部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办好学校。

(六)负责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七)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支持它们根据章程独立开展工作。负责统战工作,关心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支持他们开展工作。

第九条校长须尊重并支持教代会(工会)根据有关规定行使职仅,对学校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前,要认真听取教代会(工会)的意见。

教代会的主要职责:学校教代会是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教代会接受学校党组织的领导。

(一)团结教职工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完成教育、教学和各项行政工作。

(二)听取校长的工作报告,审议学校重大工作、改革措施和规章制度;讨论通过教职工生活福利、住房分配等方案。

(三)根据上级党组织的部署,参与民主推荐学校行政领导人员的人选,评议学校行政领导干部,根据有关规定对校级干部提出奖惩建议。

(四)积极支持校长履行职责,及时收集、反馈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对学校工作实行民主监督。

(五)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关心教职工生活。

第十条学校工作重大问题的议事规则:

(一)重大问题的内容

1.办学方针;

2.事业发展规划,校长任期目标,工作计划;

3.重大改革措施及学校规章制度;

4.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

5.副校长人选,中层干部人事安排;

6.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方案;

7.经费预算决算报告;

8.重大基建项目;

9.校内机构的增设或撤并等;

10.学校教职工工资福利分配方案和奖惩工作;

11.教职工住房分配原则;

12.其他重大问题。

(二)重大问题决策的主要形式

1.建立学校校务会议。校务会议由学校的正副校长、学校党组织的正副书记和工会主席等组成。

2.校务会议由校长主持召开。

3.校务会议对学校工作重大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校长负责决策。如是认识不能统一,讨论意见严重分歧,学校党组织有责任如实地向上级党组织或机关反映情况。

(三)重大问题决策的主要程序

1.校长根据上级党组织和行政领导的指示、要求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经与学校党组织负责人商议后,提出学校重大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实施方案。

2.学校党政领导认真听取教代会(工会)、党内外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

3.校长主持校务会议进行决策。

4.校长组织实施,学校党组织要保证顺利实施。

第十一条校长提出学校副校长、中层干部人选时,应与学校党组织充分研究,并广泛听取教代会(工会)或教职员工的意见。副校长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由聘任校长的部门聘任;中层干部由校长聘任,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具体按宝安区中小学校长聘任管理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校长在任期内因故申请辞职,必须提前3个月向主管部门提出书面报告,经聘任部门批准后,方可离职。校长在任期内,一般不调动工作。

第四章待遇与考核

第十三条学校的主管部门必须为校长实现任期目标提供必要的办学条件,并发给校长职务津贴。

第十四条教育主管部门对校长实行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和任期届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工作成绩显著者,给予表彰奖励;连续两年未完成工作目标或任期届满未完成任期目标的,按照一定程序,由聘任部门予以解聘。

校长由于工作失职或玩忽职守而导致学校发生重大事故,应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分;触犯法律的应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区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各级各类学校。民办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第十六条本规定解释权属区教育局人力资源科。

中小学校实验室工作的规定 篇9

为做好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招生工作,保障高校选拔符合培养要求的新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制定本规定。

高校招生工作应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新生。

一、报名和志愿填报

1.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报名: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3)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2.下列人员不得报名:

(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在校生,或已被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3)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级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校招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

(4)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

(5)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3.报名办法。

申请报考高校的考生,原则上按其户籍所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级招委会)规定的时间、地点及方式报名。

省级招委会可按照以考生户籍为主、与在本地区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就读一定年限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本地区实际就报名条件、时间和有关要求作出具体补充规定。

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户籍就业人员的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后在当地参加高校招生考试,按各省(区、市)公布的办法执行。相关考生不得在“流入”和“流出”两地同时参加高考报名。对于因特殊情况既不符合流入地也不符合流出地报考条件的考生,由流入地协调流出地解决,原则上回流出地报考。

在中国定居并符合报名条件的外国侨民,持公安机关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可在有关省级招委会指定的地点申请报名。

各省级招委会办公室(包括教育考试院、招考办、考试中心、考试局等,以下统称为省级招办)应对所有报名数据进行重复报名和违规情况筛查,并要求本省(区、市)各级招生考试机构认真履行考生报名资格审查工作职责,根据报名条件,严格审查考生报名资格。

4.考生志愿的填报。

考生志愿表的设置和填报办法应有利于体现考生报考意愿,有利于录取管理,有利于高校录取新生。考生志愿填报方式、时间和办法由各省级招委会根据本地区招生工作实际作出具体规定并向社会公布。

考生应在认真阅读有关高校招生章程以及所在地省级招委会公布的招生规定后,参考高校公布的招生计划,按有关规定和要求选择填报学校和专业志愿,并对所填报志愿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承担责任。因考生本人疏漏或失误造成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责任。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级中等教育学校要组织力量加强对考生志愿填报的政策解读和技术指导。考生填报志愿结束前各级招办不得将考生高考成绩提供给有关高校。5.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级中等教育学校要加强考生的诚信教育和警示教育。特别是加强在报名、考试、填报志愿、录取等主要阶段的诚信教育和警示教育。考生在申请报名时,须签订诚信承诺书,承诺本人所填写内容、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客观、真实、准确,承诺参加招生考试时遵守有关管理规定。

二、考生电子档案

6.考生电子档案是高校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考生电子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生基本信息、思想政治品德考核鉴定或评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会考)成绩和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材料、体检信息、志愿信息、高考成绩信息、考生参加高校招生考试的诚信记录(主要指招生考试过程中违规的简要事实及处理结果)等内容。考生电子档案须与考生报名登记表、体检表、报考学校(专业)志愿表(卡)及考生各科考试成绩等纸介质材料的相对应部分的内容一致。

7.省级招办应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招生信息标准和有关要求制订本地区考生信息采集办法,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考生信息采集的内容,要适应高校录取时对考生综合评价的要求。

8.省级招办须建立完整的信息确认管理流程和办法,组织信息采集部门(单位)对采集的考生有关信息进行详细比对校验,并负责进行汇总、整理,确保考生电子档案与纸介质表(卡)或相应信息数据库内容的一致,确保考生相关信息的完整、准确、安全,并按规定的格式建立本省(区、市)考生电子档案库。考生电子档案库一经建立,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

三、思想政治品德考核

9.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主要是考核考生本人的现实表现。

考生所在学校或单位(无工作单位的考生由所属的乡镇、街道办事处鉴定)应对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作出全面鉴定,并对其真实性负责。鉴定内容应完整、准确地反映在考生报名登记表或省级招办另设的专门附加表中。对受过刑事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或其他违法违纪处理的考生,要提供所犯错误的事实、处理意见和本人对错误的认识及改正错误的现实表现等翔实材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10.考生有下列情形之一且未能提供对错误的认识及改正错误的现实表现等证明材料的,应认定为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不合格:

(1)有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言行或参加邪教组织,情节严重的;

(2)触犯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刑事处罚或治安管理处罚且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

四、身体健康状况检查

11.报考高校的所有考生均须参加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如实填写本人的既往病史。

省级招委会会同当地卫计行政部门制订体检工作的组织办法,由县级以上招生考试机构和卫计部门组织实施。考生的体检须在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或相应的医疗单位进行,主检医师应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责任心强的医生担任。主检医院或相应的医疗单位须按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等有关要求,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作出相应的、规范准确的体检结论,并对其真实性负责。非指定的医疗机构为考生作出的体检结论无效。

省级招委会应在本省(区、市)指定一所终检医院,并负责协调终检医院对有关方面有异议的体检结论做出最终裁定。

12.高校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等有关要求的基础上,可根据本校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培养要求,提出对考生身体健康状况的补充要求。补充要求必须合法、合理,有详细的说明和解释,并在招生章程中向社会公布。

五、考试

13.教育部授权教育部考试中心、省级招委会或高校承担高校招生考试有关工作。14.全国统考(含分省命题,下同)、省级统考试题的命制和参考答案、评分参考(指南)的制订,分别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省级招委会负责。教育部授权有关高校自行命题的,按教育部有关规定办理。各级招生考试机构要按照有关要求,结合本省实际,为残疾人平等报名参加考试提供合理便利。

15.全国统考、省级统考及高校自行命制的试题(包括副题、参考答案)、评分参考(指南)等应按照教育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有关规定严格管理。

16.各级招委会和有关高校均须按国家规定加强安全保密设施建设,完善安全保密规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值班制度和第一时间报告制度,确保安全保密工作万无一失。一旦发生失(泄)密事件,事发单位须在第一时间直接报告本地区省级招办,省级招办接到报告后须立即分别报告本地区省级招委会和教育部,并立即采取措施防止失(泄)密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17.全国统考科目中的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由考生任选其中一个语种参加考试。

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应参加由省级招办统一组织的外语口试。

18.全国统考于6月7日开始举行,考试时间表由教育部发布。

省级统考和高校的招生考试时间,分别由各省级招委会和高校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确定并发布。

19.考试必须在标准化考点举行。考点应设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并按有关考试规定管理。若因特殊需要在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以外的地区增设考点,须报经省级招委会批准。

20.民族自治地区用本民族语文授课的高校或专业(类)招生,由省级招委会自行命题,组织考试。

接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的考生,在参加全国统考(外语科除外)时,笔试一律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答题。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生,报考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的高校,在参加全国统考时,汉语科目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另行命题,不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并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答题;外语科目试题中的汉语部分可翻译为本民族文字,用所考科目的语言文字答题;其他各科可翻译成本民族文字,用本民族规范的语言文字答题。翻译工作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负责。有关省(区)在考汉语的同时,也可以考少数民族语文,并负责命题(试题、参考答案、评分参考(指南)报教育部备案)。汉语和少数民族语文的成绩分别按50%计入总分,但汉语成绩必须达到合格水平,方能录取。

21.全国统考和省级统考答卷的评阅由各省级招委会统一组织,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答卷的评阅由各高校组织。有关省(区、市)和高校可根据命题机构提供的参考答案、评分参考(指南),结合本地区、本校考生答题实际情况,制订评分细则。各省级招委会和高校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评卷管理,确保评卷过程安全、结果准确。

各省(区、市)应加强评卷基地建设,高校有责任承担评卷工作任务。各省(区、市)要严格按照网上评卷有关工作要求和办法组织实施。

考试结束后,各省(区、市)须按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要求及时、准确上报有关考试信息。

22.长期在非户籍所在省(区、市)工作、学习的人员,在两地试卷相同的前提下,考生可向工作或学习单位所在地及户籍所在地的省级招办提出申请借考。经同意后,可在考生工作或学习所在地的省(区、市)办理借考手续,参加考试。考生答卷的评阅及录取事宜由其户籍所在地省级招办负责。

六、招生章程

23.高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有关规定制订本校的招生章程。

24.高校的招生章程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有关招生信息的必要形式,其内容必须合法、真实、准确、表述规范,经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和招生政策规定核定后方能向社会公布。一经公布,不得擅自更改。各高校在招生宣传(广告)中应当准确描述本校的办学类型、层次,使用与办学许可证或批准文件相一致的学校名称,不得使用简称,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学校法定代表人应对学校招生章程及有关宣传材料的真实性负责。高校依据招生章程开展招生工作。

高校须于4月1日前将本校招生章程上传至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http://gaokao.chsi.com.cn)“阳光高考”招生信息发布及管理平台(以下简称“阳光高考”平台);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须于5月10日前完成对所属高校招生章程的核定工作。

25.招生章程主要内容包括:高校全称、校址(涉及分校、校区等须注明),层次(本科、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或成人高校、公办或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招生计划分配的原则和办法,预留计划数及使用原则,专业培养的外语语种,身体健康状况要求,录取规则(如有无加试要求、对加分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及投档成绩相同考生的处理、进档考生的专业安排办法等),学费标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及有关程序,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联系电话、网址,以及其他须知等。

参加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招生的高校,要按试点省(市)要求提前确定招生专业(或专业类)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要求,提前向社会公布。

有关高校制定的特殊类型招生办法须符合相关规定,且不得与本校招生章程内容相违背。

26.高校应在省级招办规定的时间内,将招生章程中有关主要内容及本校公布招生章程的网址报送生源所在地省级招办。省级招办负责向社会及考生公布有关高校招生章程中的主要内容或高校公布招生章程的网址。

七、分省(区、市)分专业招生计划

27.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校,根据教育部汇总公布的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在国家核定的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内,可按有关计划编制工作要求以及招生章程确定的招生计划分配原则和办法编制本校的分省(区、市)分专业招生计划(即招生来源计划)。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和各高校须在国家核定的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内按有关计划管理办法编制、调整、执行招生来源计划。

28.高校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人才需求的分析、预测,结合自身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各省(区、市)的生源情况,做好招生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自主、科学、合理地安排招生来源计划。来源计划中相关说明须与招生章程保持一致。

29.高校经向其主管部门申请,并经教育部核准备案,可面向部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人单位安排少量定向就业招生计划。高校须与定向就业单位签订符合有关规定的协议书。严禁虚假定向或利用定向就业招生向考生收费。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应面向全省(区、市)招生。

30.安排跨省(区、市)招生的本科高校,在国家核定的招生规模内,可以预留少量计划,用于调节各地统考上线生源的不平衡。预留计划不得超过本校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凡有预留计划的高校,须将预留计划数报其主管部门审核。同时,高校须将预留计划数及其使用原则等向社会公开。

31.高校按教育部有关计划编制原则、要求和统一的信息标准通过“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网上管理系统”编制本校的招生来源计划后,应当按时报送其主管部门。

3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审核、汇总本省(区、市)所属高校编制的招生来源计划,并按时报送教育部。省(区、市)属高校拟安排的跨省招生计划,应由高校所隶属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统一与有关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联系安排。

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负责审核、汇总本部门(单位)所属高校编制的招生来源计划,并按时报送教育部。

33.教育部负责汇总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及教育部直属各高校报送的招生来源计划,备案后,统一分送各有关省级招办。

34.各省级招办依据教育部分送的招生来源计划,与各有关高校核对分专业计划及其说明,并负责及时、规范、准确、统一地向社会公布有关招生计划信息。

35.除按有关规定允许不做分省计划的招生类型外,各高校招生来源计划均须经教育部汇总分送,由各省(区、市)负责向社会公布,未经教育部分送和有关省(区、市)公布的计划一律不得安排招生。

八、录取

36.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由各省级招委会组织实施。

37.高校招生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各省级招办应全面实行远程录取管理模式,各高校应在校内采取远程异地录取方式开展录取工作。录取期间,高校和省级招办要保证相互通信联络的畅通。

38.各省级招委会要根据本地区招生工作的实际,合理安排高校录取批次。同一高校、同一学历层次、同一招生类型的招生计划原则上应安排在同一批次录取;如确有必要,经高校与有关省级招办协商一致,可以将同一高校的不同专业安排在同一学历层次的不同批次录取。但同一高校、同一学历层次、同一招生类型、同一专业的全部招生计划,在同一省(区、市)须安排在同一批次录取,并执行经有关部门批准的相同学费标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须与高校在同一地区招生的其他专业安排在同一批次录取。高校被安排的录取批次与上一有变化的,省级招办应事先与高校协商一致后,再向社会公布。

39.各省级招委会根据高校在本省(区、市)安排的招生计划数和考生的考试成绩,综合考虑并确定各批次或相应招生类型的录取控制分数线。

40.各省级招委会和高校要结合本省(区、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投档录取规则,处理好考生成绩与志愿的关系。省级招办应向社会公布投档规则,在投档前向各有关高校提供生源分布情况。高校根据在生源省(区、市)的招生计划数,结合生源分布情况,与省级招办协商确定调阅考生档案的要求。省级招办按高校的调档要求向其投放考生电子档案。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高校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20%以内。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高校根据模拟投档情况在正式投档前完成计划调整,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并确保符合录取规则的调档考生能够录取。

41.高校和省级招办应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原则实施新生录取工作。高校应按照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进行录取。对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合格、身体健康状况符合相关专业培养要求、投档成绩达到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并符合学校调档要求的考生,是否录取以及所录取的专业由高校自行确定,高校负责对已投档但未被录取考生的解释。省级招办负责监督在本地区招生高校执行国家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情况,纠正违反国家招生政策、规定和违背录取规则等行为。

42.高校录取新生要按照生源所在省(区、市)所规定程序,按时完成调档、阅档、审核、预录、退档等各环节工作,保证考生电子档案的正常流转和录取工作的顺利进行。对超过时间未按要求完成相关环节工作的高校,省级招办应主动与之沟通,对无故拒绝联系或故意拖延时间的高校,省级招办可根据所发出的考生电子档案按有关高校计划数及录取规则设置考生电子档案为预录取状态,同时应立即书面通知有关高校,并将有关情况上报教育部备案。

43.除军事、国防和公共安全等部分特殊院校(专业)外,高校不得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高校不得对报考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考生作统考外语语种限制。

4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生,由省级招委会根据本地投档录取办法决定,可在高校投档分数线下适当降低分数要求投档或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分数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降低分数要求或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且不得超过20分。

(1)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

(2)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

(3)烈士子女。

45.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可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可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20分投档。

46.同时符合第44条、第45条有关情形的考生,省级招办投档时只能取其中幅度最大的一项分值。

根据各地调整和规范高考加分实施方案,有关省(区、市)自行增加的超出规定范围的政策性照顾项目及分值仅适用于向本省(区、市)所属高校投档时使用,且分值不得超过20分,同时不得与其他项目分值(包括第44条、第45条规定的分值)累加。

凡符合第44条、第45条有关情形和有关省(区、市)自行增加的政策性照顾项目的考生,必须经过本人申报、有关部门审核、省地校三级公示后方能予以认可。未经公示的考生及其加分项目、分值不得计入投档成绩并使用。

47.平时荣获二等功或者战时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的军人的子女,一至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因公牺牲军人的子女,驻国家确定的三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和西藏自治区,解放军总部划定的二类以上岛屿工作累计满20年的军人的子女,在国家确定的四类以上艰苦边远地区或者解放军总部划定的特类岛屿工作累计满10年的军人的子女,在飞或停飞不满1年或达到飞行最高年限的空勤军人的子女,从事舰艇工作满20年的军人的子女,在航天和涉核岗位工作累计满15年的军人的子女,参加高考并达到有关高校投档要求的,应予以优先录取。

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残疾人民警察报考高校,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公安烈士、公安英模和因公牺牲、一级至四级因公伤残公安民警子女报考高校,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公政治〔2018〕27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经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系统认定,获得5A级青年志愿者的,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48.定向就业招生与非定向招生应同时进行投档录取。高校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在学校调档分数线上不能完成的,可在学校调档分数线下20分以内、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由省级招办补充投档,高校根据考生定向志愿择优录取,经降分仍未完成的计划,则就地转为非定向计划执行。

在实行平行志愿投档的省(区、市),高校定向就业招生可采取单设志愿、单独投档,或在政策规定的降分范围内对有志愿的考生逐校、逐专业、逐分检索投档等办法在批次内进行投档录取。高校批次内未完成的定向就业招生计划,可采取补充征集志愿方式完成或就地转为非定向计划执行。

49.高校及其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调整计划使用的管理和监督。高校应集体研究决定本校调整计划的使用,调整计划应安排在生源人数多、质量好的省(区、市)使用。高校负责处理因调整计划使用不当造成的遗留问题,不得降低录取标准指名录取考生。严禁高校利用调整计划指名录取考生。

高校对生源计划的调整一律使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网上管理系统”在网上进行。高校生源计划调整必须在其招生规模内,征得有关省级招办和高校主管部门的同意。高校未完成的生源计划,须在生源计划所在地公开征集志愿录取。

省级招办要根据高校调整计划数及其使用的有关要求,经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网上管理系统”中核实确认后,于同批次投档前投放,并在高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上按照考生志愿及分数顺序进行投档。省级招办不得为争取调整计划数随意放宽录取政策或降低分数要求。

50.对高考成绩达到要求、身体条件能够完成所报专业学习、生活能够自理的残疾考生,高校不能因其残疾而不予录取。

51.高校须将拟录取考生名单(包括统考、保送、单独考试拟录取的考生等)标注录取类型后,报生源所在省级招办核准,并通过“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网上管理系统”增补或调整相应计划。省级招办核准后形成录取考生数据库,并据此打印相应录取考生名册,加盖省级招办录取专用章,作为考生被有关高校正式录取的依据,予以备案,同时须在高校同批次录取结束后一周之内将录取考生名册寄给有关高校。

高校根据经有关省级招办核准备案的录取考生名册填写考生录取通知书,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加盖本校校章,并负责将考生录取通知书连同有关入学报到须知、资助政策办法等相关材料一并直接寄送被录取考生。

52.各省(区、市)录取工作应于7月上旬开始,其中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应在7月10日至15日之间开始,20日之前完成;全部(各批次)录取工作应在8月底之前结束。

53.省级招办负责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订已录取考生高级中等教育阶段纸质档案(或人事档案)的组建及递送有关高校的办法。

54.除按规定应向社会公开公示的信息外,对属于考生个人信息及有关录取过程中需要阶段性保密的工作内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他人提供或向社会公开,严禁非法传播、出售。

55.考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应及时通过省级招办或高校指定的信息发布渠道进行核实和确认。考生凭录取通知书可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并按高校规定的时间及有关要求,办理报到等手续。不能按时报到的已录取考生,应向高校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方可延期报到。

高校根据经省级招办核准的本校录取考生名册、已录取考生所持录取通知书,按有关规定及要求为新生办理入学等相关手续。

对未经高校同意逾期不报到的考生,视为自行放弃入学资格。高校应将自行放弃入学资格的考生名单(含考生号)按生源所在省(区、市)分别汇总,于本校规定的正常报到截止日期后20日之内传报有关生源所在省级招办。

56.招收保送生的高校须于4月10日前将本校已测试合格拟录取的保送生数据库上传至“阳光高考”平台。有关生源所在省级招办应于4月20日前在“阳光高考”平台上审核确认后下载数据并办理录取审批手续,4月30日前将保送生录取名册寄至相关高校。

单独组织招生考试的高校须按有关要求于6月30日之前向生源所在省级招办报送有关拟录取数据和书面报告。

各省级招办须在9月1日之前按规定向教育部上报各高校在本省(区、市)录取的所有考生(包括统考、保送、单独考试录取的考生等)的有关招生录取数据库,录取数据报送工作要全面、准确、规范、及时。各省级招办上报的数据将作为新生学籍电子注册的主要依据。

57.各省级招办对所有高校的本科层次招生,一律不得在常规录取工作结束后再行组织补录或换录;对新生报到后未完成国家下达的高职(专科)生源计划的省(区、市)内有关高校,经学校申请、省级招委会同意,有关省级招办可在本省(区、市)未录取的生源范围内,根据考生志愿及相关录取要求,组织进行高职(专科)层次的补录,并及时将补录考生的录取名册寄送有关高校。少数确需跨省补录的高职(专科)层次高校,须向其主管部门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招办提出申请,获准后方可通过生源所在地省级招办实施补录。补录工作结束后3日之内,须将补录考生录取数据库上报教育部。

58.由于网络传输、工作失误等其他因素造成的招生遗留问题,有关省级招办和高校应通过协商妥善解决。

九、信息公开公示

59.建立分级负责、规范有效的国家、地方、高校、高级中等教育学校等多级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制度。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要做到信息采集准确、公开程序规范、内容发布及时。

60.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有关高校、中学应按照有关要求,分别公开招生政策、高校招生资格、高校招生章程、高校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等相关信息。

公示的考生资格信息应包括姓名、性别、所在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或单位)、享受照顾政策类别、资格条件、测试项目、测试成绩、合格标准、拟录高校及专业和录取优惠分值等。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公示的信息保留至当年年底。县级招办和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公示的考生有关信息,上报前至少公示10个工作日,并保留至当年8月底。

6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办、有关高校、高级中等教育学校要在公示有关信息的同时,提供举报电子信箱、电话号码、受理举报的单位和通讯地址,并按照国家有关信访规定对举报事项及时调查处理。

十、招生管理职责

62.教育部负责各类高校的招生及全国统考工作,其职责是:

(1)指导全国高校招生工作;

(2)制订有关招生工作的规定;

(3)确定高校招生考试种类,审核各省(区、市)高校招生考试科目设置方案,以及有关招生改革方案;

(4)授权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省级招委会和高校组织考试命题工作;

(5)指导有关部门(单位)、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编制招生来源计划,将汇总备案的招生来源计划统一分送各省级招委会;

(6)履行公开和监督高校公开招生信息相关职责;(7)指导、检查各省(区、市)高校招生工作;

(8)组织开展招生工作的科学研究,培训有关人员,开展宣传工作;

(9)保护考生和考试招生工作人员的正当权益;

(10)组织或督促有关部门调查处理招生工作中发生的重大问题。

63.省(区、市)、市(地区、盟、州)、县(市、区、旗)人民政府分别成立本级招委会,在同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招委会(或教育部)的双重领导下负责本地区招生工作。

招委会主任由同级人民政府负责人兼任,副主任、委员由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高校的负责人兼任。

招生办公室是招委会的常设机构,代表招委会行使职权,处理招生日常工作。各级招生办公室应确定必要的编制,配备专职干部和开展招生考试工作必备的办公设备、场所、设施。

市(地区、盟、州)、县(市、区、旗)招委会的职责由各省级招委会做出相应的规定。

64.省级招委会的职责:

(1)执行教育部有关高校招生工作的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制订必要的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

(2)接受教育部委托组织统考试题的命制工作;负责本辖区内高考组织、考试环境治理、考试安全维护、考风考纪整肃等工作。组织有关艺术类专业统考、体育类专业统考、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生等省级统一考试,并对考试安全负责。

(3)汇总高校在本省(区、市)的分专业招生计划和有关招生章程中的主要内容或高校公布招生章程的网址。

(4)指导、监督高校执行国家招生政策及本校招生章程。

(5)履行公开和监督高校招生信息公开相关职责,对本地区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及所属高校信息公开工作的考核、评议和责任追究。

(6)负责组织考生报名、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体检、考试、评卷、考生信息采集及电子档案制作、录取以及其他有关工作。协调有关省级招委会解决不符合本地报名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回流出地高考报名。

(7)组织开展招生、考试的科学研究工作、宣传工作和培训工作。

(8)保护考生和招生工作人员的正当权益。

(9)受行政部门委托调查处理或协助有关部门调查处理本地区招生工作中发生的重大问题。

(10)负责对违规考生、学校、机构等进行处理;配合高校对单独招生和特殊类型招生中违规考生、学校等进行调查处理;配合公安等相关部门对违法考生、学校、机构等依法开展调查、取证和惩处等工作。

(11)根据考生或者其法定监护人的申请,对高校信访答复情况进行复查。

65.高校应成立由主要负责人和校内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校招生工作,并设立招生办公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开展招生考试工作必备的办公设备、场所、设施。高校的主要职责是:

(1)执行教育部有关招生工作的规定,以及主管部门和有关省级招委会的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

(2)根据国家核准的招生规模及有关规定编制并报送本校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

(3)制订本校招生章程;

(4)组织开展招生宣传工作;

(5)组织实施本校招生工作,负责协调和处理本校招生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6)对录取的新生进行复查;

(7)组织本校单独招生考试和特殊类型招生考试工作,并对考试安全负责,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对违规考生进行认定、处理,并将违规事实处理结果报生源所在省级招办;

(8)履行高校招生信息公开相应职责;

(9)支持有关招生管理部门完成招生方面的其他工作;

(10)根据考生或者其法定监护人的申请,对高校有关招生录取行为进行调查、处理并给予答复。

十一、招生经费

66.各省(区、市)招生经费,应由地方教育事业费列支。高校招生经费,在本校事业费列支。67.考生须缴纳报名考试费。收费标准由各省(区、市)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及标准化考点建设、考试实施、网上录取、考生信息采集、高校组织单独招生和特殊类型招生考试等工作的情况确定。

68.对参与命题、监考、评卷、巡考的招生考试工作人员,应付给相应的劳动报酬。具体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制定政策。

十二、对违反规定行为的处理

69.考生、考试工作人员、社会其他人员在高校招生的报名、考试、录取等各环节出现违规行为的,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36号)确定的程序和规定严肃处理,依法依规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涉嫌犯罪的,应及时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对公职人员违规违纪的,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因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高校疏于管理,造成考场秩序混乱、作弊情况严重、招生违规严重的党员,依照《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对直接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依纪依规进行严肃追责问责。

授权省级招委会组织的省级统一考试和授权高校组织的单独招生考试及保送生、自主招生、综合评价试点、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艺术体育类专业、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高职分类招考等类型招生考试均属国家教育考试的组成部分,按照上述法律法规及党内法规执行。对在上述类型招生考试中违规的考生、高校、中学及有关工作人员要进行从严查处。其中,凡提供虚假个人信息或申请材料的,均应当认定为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取消其相关类型招生的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同时通报有关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取消其当年高考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并视情节轻重给予3年内暂停参加各类国家教育考试的处理。

对违规参加高校招生考试的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取消其当年高校招生考试各科成绩,同时给予其应届毕业当年不得报名参加高校招生考试的处理。

70.考生或者其法定监护人认为所报考高校的招生录取行为违反本规定或其他相关规定的,可向所报考高校提出异议、申诉或者举报。高校应当进行调查、处理,属于对政策执行存在异议的,应当及时书面或者口头答复申请人;属于对违规违纪行为举报的,应当组织纪检监察机构或者专门的招生监督机构进行调查,并按照信访条例和有关规定作出书面答复。

考生或者其监护人对高校作出的政策解释不服的,可以向生源所在地的省级招办申请复查;对违规违纪行为举报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生源所在地的省级招办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复查。对复查结论不服的,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向省级招办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的上级机关提出复核。

十三、附则

71.普通高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按有关规定执行。

经批准的部分高校单独考试招生和各种特殊类型招生,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

全国统考的考务工作,按照教育部有关考务管理规定执行。

72.现役军人报考高校,按中央军委有关部门的规定办理。

上一篇:什么是财富作文800字下一篇:走过夏天的叶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