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品牌资产证券化研究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将“可预测现金流”出售的资产流动性改革方式,是现代企业获得融资并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形式。伴随我国国企改革进入“白热化”阶段,在战略调整、资本监管、经营绩效提高等方面,亟需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资产流动性。国务院、中共中央办公厅等,针对国有企业资产流动需求,颁发了《关于创新政府配置资源方式的指导意见》,并着重强调“要以提高国有资本流动性为目标,积极推进经营性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但是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目前并没有一个可靠的参照模式,相关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较少,因此亟需对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进行系统梳理。

一、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意义以及现状

(一)资产证券化对国有企业发展的影响

资产证券化是现代企业降低发展风险的重要方法,近年来,受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市场深化等因素所影响,国有企业债务规模持续增长,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债务负担不断提高,财务风险较大。反观社会企业资产证券化经验,我们能够看到,通过资产证券化,可有效降低企业的整体负债率,同时还能够对国有企业的优质资产进行“破产隔离”,从而减小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因此,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可作为我国供给侧改革的重大举措[1]。

现如今,制约多数国有企业的主要原因,就是国企资产流动性较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国有企业负担着规模较大的债务;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有较大的应收款项,且不动产缺乏应有的流动性。企业资产证券化,能够让国有企业目前难以流动的资产实现“提前变现”,从而让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得到提升,并能够让国有企业资产实现增值、保值[2]。实际上,国企资产证券化能够促使国企提早寻求到准确的市场化定价,从而让其资产的运营效率得到提升。

(二)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深化,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发展也在不断深化,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相对活跃,根据Wind、CNABS统计,2018年全年资产证券化市场共发行产品929单,发行规模共计199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26%和29.15%,其中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共681单,发行规模共计9397亿元;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共发行154单,发行规模共计9281亿元;资产支持票据共发行94单,发行规模共计1222亿[3]。基础资产涵盖债券、信托受益权、不动产信托、不动产租赁基金、航空票款、汽车贷款、住房公积金等等一系列资产项目,从当前的状况来看,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已经具备了规模,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政策建议

(一)行业监管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提高监管力度。国企资产证券化涉及到会计、法律、担保、评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业务内容相对复杂,其中涉及到的利益相关主体较多,务必要为国企资产证券化创建出良好的法治环境。建议立足当下的实际情况,针对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中已经出现的“融资环境趋紧、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信用债市场风险事件蔓延、早期ABS兑付期来临”等现实问题,进一步完善《公司法》《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在法律层面上约束国企资产证券化过程。同时,随着国企资产证券化不断发展,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如“产品结构越发复杂、发展风险累积”等,建议保监部门、证监部门、银监部门等通力合作,成立国企资产证券化委员会,真正实现信息共享以及业务协同,保证国企资产证券化各个环节得到有效控制[4]。

(2)优化交易管理,促进资产流动。证券市场运作实践经验证明,一级市场的顺利发行与定价和二级市场的运作效率有直接关系,二级市场运作效率直接决定了证券市场的循环模式以及反馈模式,当前保险资产、信贷资产条块分割的问题亟待解决,建议在“风险合理控制”的基础上,构建起完善的“跨产品”发行机制,促进各个市场实现“优势互补”,以让其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同时鼓励养老金、保险等长期稳定投资机构参与资产证券化市场,改善当下的市场结构,并积极完善回购制度、市商法规,进而让市场流动性得到全面提升。

(3)注重基础管理,优化证券发行。SPV构建、资信评价考核、基础资产选择等环节需要进一步强化,尤其是基础资产的质量关卡需要加大审查力度,针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务必要秉承“慎之又慎”的态度,避免出现“烂苹果”现象。同时,还要加强对资信评价机构、中介机构、会计机构的监管,从审查层面上来规范宏观市场,从而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中[5]。

(二)国资改革建议

(1)明确基本功能,促进改革发展。实践证明,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调整,可有效提高收益,国企资产证券化若没有风险事件发生,可提高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促使国有企业履行公益职责、商业职责,是国有企业调整自身结构的重要方式。所以,需要从改革层面上重新认识资产证券化功能,尤其是要考虑公益职责、商业职责,并在单一证券化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将证券化纳入国企资产管理评价中[6]。

(2)促进业务协调,提高配置效率。需要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资产形态转换效率,并进一步促进业务的有效协调,最终达到配置效率提高的目的。为解决目前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因“繁琐交易程序”导致的诸多风险,建议通过监管部门、资本运营公司的合作,优化交易过程,以达到化解交易风险的目的。

(3)完善操作指引,优化业务流程。目前,有关于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过程的规定仍旧有待进一步完善,如“32号令”中有关在建工程、土地使用、知识产权等在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方面的考虑欠妥,需要在细则层面上进一步明确。建议国资委、国务院围绕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审批流程、操作流程等,制定规范性文件,以保证业务的顺利展开。

(三)国企经营建议

(1)针对实际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不仅仅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同时还具有极强的政策性特征,证券化流程复杂程度较高,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要有针对性的强化业务,跟随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立足于企业资产现状,选择国有企业基础资产,并根据资产存在的瑕疵积极解决权属问题,以避免历史遗留问题对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造成影响,尤其是针对既要出表有需要融资的证券项目,务必要严格按照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做好流程操作,并合理把控时间因素,降低证券化成本[7]。

(2)优化组织协调,防控三类风险。国企特异性风险、操作风险、基础资产风险是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必须要合理控制的三类风险。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风险,一方面要提高资产服务机构选择的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在测算的过程中留出余量,针对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应针对中介机构的业务、规模、资信等进行全方位评价,然后再做出选择;针对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则要对交易过程、交易背景进行细致全面的调查,考虑到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好应急预案。

(3)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操作路径。“企业上市”并不适用作为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目的,而是应该根据实际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企业发展规律,合理选择证券化发展路径。铁路、军工、油气管网、通信等国有企业因本身的业务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所以证券化决不可单一追求经济效益,而是应该尽量盘活“重资产”,以优化经营、服务机制的方式来促进企业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资产证券化是国有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近几年,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取得了阶段性发展成果,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融资环境趋紧、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信用债市场风险事件蔓延、早期ABS兑付期来临”等问题亟待解决,应该在法律体系方面进一步优化交易机制、证券发行机制,同时改善税务设计,让资产证券化能够真正做强、做大、作优,成为优化国有企业资本构成的主要工具,以保证国有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数十年来,我国国有经济从布局、结构、监管等方面在逐步改革,资本流动越发合理,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到了“新常态”发展阶段,“证券化”或成为国有企业资产改革的新路径。基于此,下文首先分析了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意义以及现状,然后提出了几点粗浅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国有企业,资产改革

参考文献

[1] 李丹,李金波.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实证研究[J].学术交流,2019,301(04):129-138.

[2] 黄洁莉,唐杰.资产证券化真的能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检验[J].经济研究参考,2017,No.2834(58):37-45.

[3] 张磊,苏宁,王鑫.中资企业海外资产证券化研究——以兖煤澳洲为例[J].国际经济合作,2017:71.

[4] 王莲峰,叶赟葆.我国商标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究[J].知识产权,2018(8):54-61.

[5] 吴秀伦,李黎.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研究[J].新金融,2018.

[6] 胡郁.我国住房公积金资产证券化研究[J].企业经济,2017(05):190-194.

[7] 沈朝晖.企业资产证券化法律结构的脆弱性[J].清华法学,2017(06):62-75.

上一篇:高校篮球文化教学探讨下一篇:浅析提高农业普查数据质量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