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行为规范准则

2022-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大学生行为规范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规范化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影响

【摘 要】 国家审计准则作为行业行为规范,主要用来规范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行为,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需要借鉴吸收其他准则的一些有益做法。企业会计与审计两者间联系紧密,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下,两者的发展历程相似,企业会计发展对国家审计发展的影响,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都能直接体现。国家审计准则在制定模式上借鉴了企业会计准则的做法,从规则导向向原则导向转变,也更加强调目标导向下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企业会计准则的有益经验和做法都值得国家审计准则制定者学习和借鉴,有利于两者协调发展。国家审计准则在完善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现有准则存在的不足,加强调查研究,并处理好与其他法律规范间的關系,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准则“走出去”战略做法,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审计组织工作。

【关键词】 国家审计准则; 会计准则; 协调发展

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审计准则是在各自领域内作为行为或道德所遵循的标准原则或行为规范,从准则基本属性来看,两者间是共性和个性并存,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从两者关系来看,在对象、工作范围、工作目标等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会计常被称为“审查会计工作”,会计派生审计,而国家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因此两者间具有天然的影响。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探索,尤其是自身不断完善和与国际准则趋同,对国家审计准则发展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一、会计准则和国家审计准则的演变历程及共同点

(一)企业会计准则的演变历程

企业会计准则作为一项制度,其变化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从经济结构转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企业会计准则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并在国际趋同中走向成熟。根据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引入阶段。以1979年《关于中外合资工业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为起点,到1992年颁布“两则”“两制”[1]为终点,该阶段设计的企业会计制度,主要是参照国际惯例。二是学习借鉴阶段。以1993年正式实施“两则”“两制”为起点,到2000年颁布《企业会计制度》为终点,准则与制度同时存在并发挥作用。三是统一完善阶段。以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正式施行为起点,2006年颁布新会计准则为终点,国内会计制度统一,并与国际会计惯例充分协调。四是全面趋同阶段。以2007年正式实施39项新会计准则为起点,该阶段企业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全面趋同。

(二)国家审计准则的演变历程

1983年国家审计机关建立以来,随着审计实践的探索发展,对审计规范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国家审计准则在内的规范化体系逐步完善。根据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可将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萌芽阶段。以国家审计机关建立为起点,以199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38个规范(简称38个规范)为终点,该阶段各项工作处于探索之中,无法制定成熟准则规范审计活动,主要通过工作制度、办法和规定来发挥准则作用,体现准则性质。二是探索阶段。以1997年38个规范实施为起点,以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20个审计准则为终点,该阶段准则在体例设计和内容上,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借鉴了一些国家惯例和通行做法的体例结构和准则体系要求。三是发展阶段。起于2001年20项审计准则开始实施,止于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颁布,其间,《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于2004年颁布实施,采用质量控制体系与审计准则并行方式,构建起了较为全面的审计准则体系。四是完善阶段。以2011年起施行的国家审计准则为起点,国家审计准则进入“一本通”阶段,形成了一个完整单一的国家审计准则,在体系结构和内容上做出了重大突破和理论创新,既体现我国特色,便于在审计实践中使用,又与国际先进的审计理论和实务标准相衔接。

(三)两者演变历程中的共同点

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审计准则虽作用于不同领域,因准则自身的规律性和共同的外部环境,两者在发展完善过程中具有以下共性:一是经历了同样的外部发展环境。两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都打上了时代烙印,改革开放也为各项改革提供了机会,都经历了经济体制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等发展阶段,外部环境对法制化和规范化提出了要求,需要通过准则予以保障和落实。二是发展历程相似。作为一种新事物,都有模仿学习阶段,再基于我国国情建立适合自身准则,总体来看,从无到有,不断探索发展完善,再向国际趋同方向发展,既体现了自力更生,探索创新,还体现了中西融合,合作共赢。三是发展模式相同。在萌芽探索阶段都是分散或分层次的准则体系,如会计准则的“两制”“两则”并存,国家审计准则的38个规范和分层次审计准则,到后期都汇集成为一个完整整体,2006年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2010年国家审计准则,标志着准则体系的成熟完善,这也体现了准则自身发展规律都是相同的。

二、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变化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影响

(一)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选择

对于准则制定模式的理解不同,分类也有不同,在企业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中,常分为规则导向和原则导向。两者区别在于处理方式不同,规则导向指出应该怎么干,在使用过程中按照规定要求执行即可;原则导向则不针对具体内容做出规定,仅给出道理和逻辑,在使用过程中根据情况进行判断。在会计准则制定模式选择中,选取哪种模式就采用相应条文形式制定会计准则。从国际上看,既有采用原则导向的,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也有采用规则导向的,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安然事件后,有人开始从准则制定模式角度吸取经验教训并进行反思,认为这是规则导向会计准则造成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2002年发布《关于美国以原则为导向制定会计准则的方法的建议》。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发展历程来看,在制定模式方面也在发生变化,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对具体会计实务处理做出规定,属于规则导向,实践总是不断发展,制度规定总是无法做到穷尽,准则发挥作用有限。基于我国会计准则发展程度,2006年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时,借鉴国际经验,从规则导向改为原则导向,这种准则模式一直延续下来。

(二)对国家审计准则模式选择的影响

准则制定模式不仅涉及到准则发展方向问题,还关系到准则的具体内容。国家审计准则在制定模式方面,受到企业会计准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影响国家审计准则制定模式转变。两者都经历了从规则导向到原则导向的转变,从两者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会计准则变迁的历史进程总是快于国家审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选择、改变都对国家审计准则产生影响,从国家审计对象来看,国有企业属于被审计单位,在审计账簿过程中需要掌握相关会计知识,进而影响到国家审计的相关活动。从国家审计准则发展过程看,1996年38个规范中的业务类规范,就是专门针对各重点审计对象的业务类规范,2000年分层次准则中的具体审计准则和专业操作指南,也是专门针对各类审计业务,在2010年准则中,不再专门针对具体业务出台准则,将所有业务和类型都统一到一个准则中,实现了从规则导向到原则导向的转变。二是原则导向下对从业人员职业判断和胜任能力的要求逐渐增多。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则导向下准则对实务规范较为具体,实践不断发展导致准则难以及时跟进,就会出现滥用准则或逃避准则现象。相应在原则导向下,准则仅做一些原则性的规定,需要从业人员在执行中根据实际情况应用职业判断做出分析。企业会计准则对职业判断和胜任能力要求直接影响到国家审计准则,2010年审计准则中特别强调在审计过程中运用职业判断,还对判断的标准、关注重点、重要性判断等做出了明确规定,与此相适应就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职业胜任能力,包括知识、能力和经验等,同时,还提供了后续教育、培训学习等保障措施,以确保审计人员具有相应职业胜任能力。

三、企业会计准则内容变化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影响

(一)企业会计目标演变对企业会计准则内容的影响

企业会计目标是要求企业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直接影响规范企业会计活动的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内容。在长期学术争论中,企业会计目标形成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其中,受托责任观要求如实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而决策有用观要求会计信息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2]。从我国企业改革发展历程来看,2006年以前的企业会计准则强调要如实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主要为出资者服务,体现了受托责任观理念;2006年后的企业会计准则更强调会计信息要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为信息使用者服务,体现了决策有用性[3]。企业会计目标转变要求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内容做相应变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从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前者强调收入和费用计量,在计量企业收益时采用配比原则,后者以净资产增加来确认收益,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二是从经济业务向交易事项转变。前者对经济业务不做区分,后者区分为交易和事项两类,并分别进行会计处理。三是计量属性改变。2006年以前多用历史成本,2006年准则明确规定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等五种会计计量属性[4]。此外,还有涉及收益转变、价值转变、成本转变等。

(二)内容变化对国家审计准则内容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还体现在具体内容上,作用于审计实践活动中。总体上讲,內容变化的影响主要包括:一是国家审计准则逐渐转向目标导向。企业会计准则目标演变,在决策有用观下更加强调为决策者服务。受此影响,国家审计准则也逐渐向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方向转变,这是因为审计机关提供的主要产品是信息,而信息产品主要是为决策者提供参考。2000年准则要求用满足需求的方式来确保目标实现,2010年准则在确定审计需求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政府等的要求以及群众举报、公众关注的事项等;在评估重要性时,也需要考虑到相关需求因素,包括行政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及公众的关注程度等。二是对审计信息质量的影响。会计目标不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重点不同,在受托责任观下以可靠性为主,在决策有用观下更加注重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对审计信息质量产生了直接影响,2000年之前准则中将“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作为质量特征,在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将信息质量特征概括为“充分性和适当性”后,2010年审计准则也相应做了调整,转变为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衡量;审计报告也要求为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要反映履职尽责、审计整改、内部控制等情况,专项报告还需分析宏观性、普遍性、政策性或者体制、机制等。三是国家审计准则更加强调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协调。在国家审计准则中虽没有涉及到具体的财务知识,但相关内容都做了明确规定,非常注重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协调统一,如在审计证据中提到“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标准的适用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及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变化,对相关领域的新知识要学习掌握,不断学习提高胜任能力。要求审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时,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作为职业判断的依据,在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时,可以参照关规定确定和运用重要性,等等。

四、企业会计准则规范化对完善国家审计准则的启示

(一)学习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有益经验和做法

充分吸取企业会计准则修改完善中有益的经验做法,推动国家审计准则不断完善。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经过不断修改完善,已经普遍适用并得到广泛认可。企业会计准则在修改完善中坚持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国家审计准则在不断完善中可以借鉴利用。一是要充分认识现行准则存在的缺陷。企业会计准则修订完善来自内外部的压力,外部是为兑现国家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所作的承诺,依据持续趋同路线图抓紧推进企业会计准则制度;内部主要是会计环境变化,企业会计准则自身体系不完善,准则制定过程仓促,操作性不强,特定情况考虑不周等。就我国国家审计准则来说,准则完善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内部,随着国家审计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对准则提出了更高要求,准则需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以适应需要。二是要加强调查研究。企业会计准则在修改完善过程中,为加强会计核算规范,提供真实可靠且具有可比性的会计信息,准则制定机构立足国内发展需要,及时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准则实施过程中的特定情况,尤其是对实施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国家审计准则在修改完善过程中,也需要立足我国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环境[5],对审计准则在实践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和新问题,及时开展调查研究,对准则的适用情况准确研判。三是加强与其他法规的协调配合。企业会计准则属于国家财经法规,不仅要满足资本市场信息披露需要,还要满足企业内部管理、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提供基础数据等需要,在准则修订过程中特别重视与其他财经法规的协调配合。国家审计准则上承宪法、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下接审计指南,属于部门规章,起到规范部门行为和个人行为的作用,在修订完善过程中,不仅需要与国家财经法规协调,还要与监察机关、党的监督部门出台的规定相衔接,这样才既能适应工作开展,又能发挥监督合力。

(二)坚持“走出去”战略,实现国际趋同

借鉴企业会计准则走“国际趋同路线”,不断提升我国国家审计的世界话语权,为建立与我国国家审计实践相适应的大国审计奠定基础。2010年4月财政部发布持续趋同路线图,再次明确提出持续趋同目标,并提出较为具体的路线图[6]。正是在国际趋同的外部压力下,企业会计准则近年来迎头赶超,才能取得如此成绩。我国要在国际上树立起国家审计的大国地位,国家审计准则作为业务标准,也应借鉴企业会计准则做法,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是明确国家审计准则“走出去”方向。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开始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7],2010年发布持续趋同路线图,预示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这些都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国家审计作为政府行为,主要通过审计提供信息产品,这些信息产品又是政府决策的依据,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国经济政治不可能独立于世界,国家审计近年来一直在走向世界,这就需要国家审计准则发挥保障作用,为国家审计在国际上发挥更大话语权提供制度支持,明确指定“走出去”方略。二是积极主动参与世界审计组织工作。在企业会计准则方面,中国多次派员直接参与国家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工作,积极反映我国诉求、看法、意见和建议,力求在准则制定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世界审计组织在1984年设立审计准则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审计职业准则,为成员国准则制定和修改发挥引领作用,中国1983年成为世界审计组织正式成员,并参与历届世界审计组织大会,特别是第二十一届世界审计组织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多项审计准则文件,我国发挥了主导作用,为中国审计准则“走出去”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参考文献】

[1] 曾富全.中国会计准则变迁与会计理念变化[J].会计之友,2013(8):20-24.

[2] 张巍.从计量角度看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演进[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1):23-25.

[3] 刘旸.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价值相关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 田永涛.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D].新疆石河子大學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代勇.国家审计质量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 李桂萍.IASB金融负债分类计量准则最新进展及其评价[J].商业会计,2010(23):6-7.

[7] 顾雯雯.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王彪华 杨亚军

第2篇:浅谈企业会计行为准则

摘要: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建国以来,中国根据计划经济的具体要求,制定了一些划分所属制度不一样的行业会计制度,作为核算企业会计行为的一些具体依据。其中,部分体现了某些类似会计准则的会计处理要求,而没有制定单独成文的会计准则。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政策贯彻实施,这些行业会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管理的需要,迫切需要对其进行重大改革,制定企业会计准则,逐步建立以企业会计准则统驭行业会计制度的会计模式。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实现了会计核算模式与国际惯例初步接轨,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为深化财税改革、建立规范的财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企业;会计;行为准则

1 制定出具体的企业会计准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国的发展之本是经济的发展,古人在很早以前就有提过,指出了经济学在国家的重要地位。其对会计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规则,尤其是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上。当前,市场经济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健全和深入,投资的主体也越来越丰富,会计信息能不能显示出它的有用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上面,包括市场的运行对会计的依赖度也会越来越深,这个直接就关系到了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能不能实现以及实现所需要的时间。市场经济能不能好好的发展,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好好的去完善和加强会计准则制度。

另外,随着证劵市场的发展,各个地方中小企业的经营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此外,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或有事项等新的经济业务在企业,特别是出现在经济实力比较强的上市公司,已经成为了部分企业进行资金重组以及利益分配操纵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为规范其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我国分别制定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等相关的准则进行规范。

2 经济体制的变化,对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制定《企业会计准则》

会计工作是与特定经济体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就需要有什么样的会计政策及与其相联系的会计指标体系。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企业主要是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者的主要目标是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计划指标,对企业财务并不十分关心。企业会计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向国家提供企业财务会计报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制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政策,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统计数字表明,2008年我国民营企业创造了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60%,国民经济增长的近三分之一是由民营企业贡献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企业唯一投资者,是企业会计信息的唯一使用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投资者众多,除了国家外,还包括国内个人股东、外商等;此外,企业除了接受投资者的投资外,还通过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等方式筹措资金。各有关投资者、债权人或业务伙伴从各自利益出发,都要求企业向其提供会计信息。因而都会受到企业会计准则的影响。因此,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的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

2.1 企业会计准则与财务制度的关系

在传统分配体制下,财务制度通过规定资金投入、资产计价、成本补偿、收益确定、利润分配、基金形成等标准,直接执行统收统支的职能,成为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发展基金分割的直接依据,是国家实现社会总产品分配的工具。由于分配权利高度集中,分配过程缺乏制约,导致分配比例失调,成为当前改革和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

2.2 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关系

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具体关系,所要解决的实际上是会计标准的表现形式问题。这一问题,早期发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就在社会上引起过讨论。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一直并行运用。人们之所以讨论二者之间的存废问题,是以将它们看成两套相互独立、互不相容的体系为前提。事实是,这个前提并不成立。首先,企业会计准则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的,企业会计制度也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的。也就是说,二者的作用是相同的。其次,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目的,在于确保企业依据企业会计准则进行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真实和完整的,为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利用。建立企业会计制度的目的也是如此。

2.3 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

在以往的体制下面,各大企业的会计制度都是以财务制度为指示依据的,税法是根据财务制度来确定好它的税务基础的。而企业的会计制度则是根据现有的财务制度所规定出来的资产计价和它的收益来确定处理办法和程序的。随着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职能由企业会计准则来执行。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保持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适度分离,并不意味着不顾成本效益原则,盲目追求两者的差异,而应当尽量保持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一致,不要夸大纳税扣除政策的作用。

作者简介:李祥华(1978-),男,湖北荆门人,湖南省星城监狱财务科副科长,研究方向:企业财务管理。

作者:李祥华

第3篇:我国《国家审计准则》规范设置研究

摘要:国家审计准则是审计法律体系之纽结,在外部效果上直接关系到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并对司法活动具有规范效应。我国于201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国家审计准则》采取了类型化的规范设置方式,其中,指导性条款作为对良好审计实务的推介,由审计人员自由裁量是否遵循,实际上降低了《国家审计准则》规范的整体效力以及对审计人员的职业要求,不利于防范审计风险,应该予以摈弃。

关键词:国家审计准则;规范;类型化

大陆法系一般通过总则阐述立法目的和立法要求,总则的一般性规定在该法中具有普适性,对整个规范体系起着统摄和指引作用。因此,总则部分的规范设置是立法者深思熟虑的结果,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201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国家审计准则》)将抽象原则和关于国家审计的一般性规定前置于总则之中,遵循了大陆法系立法的规律性作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审计准则》总则还对全部规范进行了类型化的处理:将全部准则规范分为“约束性条款”和“指导性条款”,并赋予不同的强制效力。此举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审计人员在审计执法活动中会形成两类不同的行为模式,并具有不同的权利义务内涵。《国家审计准则》这种规范设置的科学性及其对审计执法将产生何种具体影响,无疑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对此进行探索,以期对推进我国审计法治的进步有所助益。

一、法理:《国家审计准则》规范效力的两重性国家审计具有的高度技术性特征决定了具有操作性和规范性的准则在审计立法中具有突出的地位,成为立法文本向审计实践转换的决定性环节[1]。在美国的审计法律体系中,重要的审计立法如1894年的《多克里法》(Dockery Act)、1921年的《预算和会计法》(Budget and Accounting Act)以及1950年的《预算和会计程序法》(Budget and Accounting Procedures Act),条文均相对较少,而国家审计准则学界一般对“国家审计”和“政府审计”概念不加区分地混用,笔者认为,使用“国家审计”的概念更能反映问题的本质。“国家审计”体现法治社会的民主价值,实现人民对权力的监督;西方“Government Auditing”一词虽然可以直译为“政府审计”,但在本质上却是代表国家进行的审计监督,表达为“国家审计”更为合适。 体系却很发达,包含了财务审计准则、鉴证业务准则和绩效审计准则[2]。国家审计准则在我国的审计法律规范体系中同样是承上启下的纽结,具有对内与对外的双重效力。我国《国家审计准则》之所以具有内部效力,首先是因为作为组织法和程序法,它具体规定了审计机关的组织形式、审计人员资质、审计监督职责范围、审计权限手段、审计质量控制、审计程序及法律责任。其次,《国家审计准则》维系着整个审计法律体系的安定。一方面,宪法性审计规范和《审计法》具有较高的效力级别,存在着一般性规定和空白条款,需要《国家审计准则》予以填补和具体化。另一方面,在我国的行政法规范体系中,存在很多由行政机关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的不具有法律规范外观的规范性文件。在审计法领域,我国有关国家审计的规范性文件就包括了4个层次:基本准则、通用审计准则、专业审计准则和各种以“规定”和“办法”命名的有关审计工作的规范性文本。2011年1月1日起实施《国家审计准则》,同时废止的审计准则和规定有28个,根据《国家审计准则》第198条的规定,地方审计机关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遵循本准则规定的基础上制定实施细则。 其中,很多属于大陆法系所指称的行政规则,即关于行政主体及其行为的规范,它们仅对于其发布机关或下级机关具有(内部的)拘束力[3]。在国家审计的专业活动中,审计人员为了审计执法而进行的“寻法”活动实际上大量地定位于从形式上看层次“更低”的审计规范性文件,如各种具体的“准则”、“规定”和“办法”等,并依其设定的模式为一定的行为。这些具体的审计规范性文件均受到一个领导性的《国家审计准则》的约束,从而保证了法律体系的稳定和秩序,降低了审计风险。

我国立法赋予了审计机关审计(行政)裁量权、检查权、处理处罚决定权和提请公安、监察等机关予以协助的请求权,《国家审计准则》因此具有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外部效力。例如,《国家审计准则》第5章专设“审计整改检查”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审计整改检查机制,督促被审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单位根据审计结果进行整改。”在审计报告的内容方面,要求审计机关公布的审计和审计调查结果包括“处理处罚决定及审计(调查)建议”和“被审计(调查)单位的整改情况”的信息。胡贵安对世界上4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审计模式下的国家审计权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论是:在不同的国家审计模式中,国家审计权能差异很大,我国行政型审计国家审计职权相对最大[4]。《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指出:“各级行政机关要积极配合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工作,自觉接受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决定。” 这样的规定在域外审计立法中是较为少见的在《美国政府审计准则(2007)》中,无论是财务审计、鉴证业务还是绩效审计,均没有类似的规定。 ,这充分说明我国的国家审计监督权在国家治理和法治建设中不仅具有信息揭示的制度功能,还具有较强的干预和矫正机能,体现出鲜明的现代经济法的本质特征。

现代法学胡智强:我国《国家审计准则》规范设置研究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外部效力还表现为对司法活动具有的规范效应。1984年美国法院在谢弗林案中确立了“谢弗林尊重”原则:当制定法含混不清时,行政机关的解释只要合乎理性,就对法院裁判具有拘束效果,行政机关的制定法因此对司法具有规范效应。我国对行政机关制定法的司法规范效应同样是肯定的,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2条、第53条的规定,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在审判中可以“参照”适用作为审判依据。2000年3月10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2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可以在裁判文书中引用合法有效的规章及其它规范性文件。”此外,最高人民法院2004年5月18日颁发的《关于印发<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的通知》表明了同样的立场,同时作出了进一步的规范:

有关部门为指导法律执行或者实施行政措施而作出的具体应用解释和制定的其它规范性文件,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对人民法院不具有法律规范意义上的约束力。但是,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具体应用解释和其它规范性文件合法、有效并合理、适当,在认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时,应承认其效力。人民法院可以在裁判理由中对具体应用解释和其它规范性文件是否合法、有效、合理、适当进行评述。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之所以作出如此规定,其理由在于,行政机关在自己的专业技术领域具有更好的事实认定能力。“行政程序的设置以及行政人员的知识结构决定了行政机关在专业领域进行的事实判断比法院的判断更加合理,法院限于司法资源和诉讼时限等原因,也不可能对一切事实都进行查证。”[5]《国家审计准则》本身作为规章具有法律规范的外观,同时也具备相应的司法规范效应,可以发挥法院审查基准的功能,弥补法院在判断专业事实问题上的短拙。当然,法院是法律问题专家,最后判断权依然在法院之手。我国法院对行政规章虽然没有司法审查权,但是,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3条明确了规章在行政审判中的“参照”地位,“实质上赋予了法官选择适用的权力”[6]。这种观点也得到了立法者和司法界的支持[7]。美国国家审计准则的立场与此相同:如果审计师注意到了那些可能对财务报告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非法行为的具体信息的存在,应当启动专门用于确定违法行为是否发生的特别审计程序。但是,一个具体行为是否实际上构成违法,得由法院或其它有裁决权的机构最终决定[8]。

国家审计准则的地位和效力必须通过法律规范的合理设置才能体现出来,因为法条是审计法规范的基本单位,“法律中的诸多法条,其彼此并非只是单纯排列,而是以多种方式相互指涉,只有通过它们的彼此交织合作才能产生一个规整。法秩序并非法条的总合,毋宁是由许多规整所构成。……法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正是要清楚地指出彼等由此而生的意义关联。”[2]157

二、现实:我国《国家审计准则》中规范设置的立法表达(一)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规范设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第8号令指出:考虑到我国各级审计机关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审计项目之间的差异,为增强国家审计准则的适用性,将使用“应当”、“不得”词汇的条款规定为约束性条款,即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都必须遵守的职业要求;使用“可以”词汇的条款为指导性条款,是对良好审计实务的推介。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未遵守约束性条款的,应当说明原因,并在审计记录中加以记载。《国家审计准则》第3条、第11条和第111条对此作了规定。可见,我国新的《国家审计准则》采用二分法,将其全部规范划分为两大类:约束性条款和指导性条款。

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对规范的类型化处理直接导致了《国家审计准则》规范体系结构和审计执法人员行为模式的变化。《国家审计准则》规范体系裂变成具有不同效力程度的两个内在板块,约束性规范是审计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刚性规则,属于“硬法”。审计人员如不能遵守约束性条款,需要履行法定的说明义务(说明原因)和书面记录义务。至于采用的书面形式,可以使用被审计单位承诺书、审计机关内部审批文稿、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审理意见书或者其他书面形式。指导性规范由审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和职业判断自由裁量是否遵守,属于“软法”一般将弹性条款中的指导、建议性条款和授权权力主体自由选择的条款视为公域“软法”规范的主要渊源。(参见:罗豪才.软法与公共治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3.) ,即使不遵循也没有任何相应的法定义务。

(二)审计准则规范设置类型化的功能

在《国家审计准则》制定的过程中,一种观点认为,过去简单、笼统地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执行审计准则,忽视了职业判断的作用。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和作出结论时,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依靠职业判断,选取相应的审计程序、步骤和方法,采取符合实际的措施,以实现审计目标。简单地要求审计人员遵守审计准则的各项规定,忽视职业判断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审计准则的适用。新修订的《国家审计准则》适用于从中央到县的各级审计机关及其开展的各项审计业务。考虑到各地实际情况和审计项目的不同特点,必须坚持约束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将一些条款设定为约束性条款,将一些条款设定为指导性条款,其目的在于:注重对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相关实质性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增强《国家审计准则》的适用性和指导作用,为审计职业判断留下空间,便于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贯彻执行[9]。这一立法理念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

1.国家审计监督职能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国家的政治职能民生化,以维护经济社会的安全与秩序为中心任务,经济吸纳了政治,国家的职能日益具体化为民生、环保、危机应对等各项具体内容,“国家就像经济的寄生虫”[10]。诸多纷繁的社会领域需要审计的专业监督,以至于国家审计的边界日益扩大美国前审计长大卫·沃克认为,国家的边界在哪里,审计就在哪里;我国刘家义审计长则提出,人民利益的边界在哪里,审计就在哪里。(参见:研宣.审计署审计干部职业教育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EB/OL].(2011-08-05)[2012-03-20].http://news.nau.edu.cn/col586/col591/article.htm1?id=15353.) ,需要建立弹性的国家审计制度来应对。

2.维护我国国家审计的制度基础

纵观历史,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直就是以公权力为中心运转的,公权力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始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所变化的只不过是公权力对资源、财富和各种社会力量的支配方式和力度而已。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经济社会实行全面的掌控,改革开放以后,公权力对资源、财富和各种社会力量的支配转为以宏观调控为框架展开。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在公有制名义下累计并快速增长的大量社会公共资源更需要合理的审计监督。

3.促进国家审计制度的积累性演化

我国1982年才确立国家审计制度,立法者期望通过规范设置类型化处理,以生成灵活、本土化的国家审计机制,提高审计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颇为年轻的我国国家审计制度朝着良性发展的轨道演变,使审计制度的发展顺应法治社会的愿景。

(三)我国《国家审计准则》规范设置类型化溯源

只要细心比较就不难看出,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对规范体系进行类型化处理的方法无疑受到了一些审计国际组织和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的影响。

1.世界审计组织(INTOSAI)审计准则的规范效力

INTOSAI的审计准则规范均没有强制适用的效力,而是汇集了各国一致认同的最佳审计实务行为范式,由各国根据它与实现本国审计机关职责目标相符合的程度决定取舍。INTOSAI审计准则相关条款使用“必须”(Must)、“应当”(Should)和“可以”(May)等词汇,区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遵守的程度。

2.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职业准则的规范效力

IFAC的职业准则对其各项准则的遵守程度进行了明确的提示,职业准则中的“基本原则和程序规范”使用粗体字和“应当”(Shall、Should)加以标注,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时必须予以遵守,如因例外情况不能遵守,注册会计师需要执行相应的替代程序并记录原因。职业准则中的“指南”一般使用“可以”(May)词汇予以标注,由注册会计师根据职业判断,确认其是否适用。IFAC单独发布的实务声明(Practice Statements)只为注册会计师执行准则和提高实务水平提供解释性的指南和实务帮助。职业准则中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注册会计师以满足客户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要求为宗旨,但在满足客户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要求与公共利益相互冲突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所提出的要求。

3.美国政府审计准则(GAGAS)的规范效力

《美国政府审计准则(2007)》第1.07条设置了两类职业要求规范,描述了审计师和审计组织所应承担的不同层次的责任要求,分别通过具体术语予以确认,使用“必须”(Must、Be Required)词汇的条文是强制性规范,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任何条件下都应无条件遵守的职业要求(Unconditional Requirements);使用“应当”(Should)词汇的条文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遵守,但在少数情况下如果说明不遵守的原因,并选择替代程序能够充分实现审计目标的推定强制性职业要求(Presumptively Mandatory Requirements)。我国有学者将“Unconditional Requirements”译为“无条件要求”,将“Presumptively Mandatory Requirements”译为“推定授权要求”,这比“指导性规范”的表达要好。(参见:李永强.美国政府审计发展及其启示[EB/OL].( 2008-08-05)[2012-03-30].http://www.chinaacc.com/new/287%2F289%2F313%2F2008%2F8%2Fxu626965740158800213776-0.htm.)笔者认为,准确的表达应为“强制性规范”和“推定强制性规范”。 为保证审计人员遵守GAGAS,审计报告中应当对遵守GAGAS的情况作出陈述。当审计人员完全依据GAGAS实施审计和鉴证业务时,审计报告中要作完全遵守GAGAS的陈述;当审计人员未能和没有依据GAGAS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职业要求”实施审计和鉴证业务时,审计报告中要作未完全遵守GAGAS的陈述。

审计署在其第8号令中坦陈,国际审计组织和一些外国审计机关相继颁布了审计准则,其中,有些基本审计理念和技术方法对我国审计机关也有借鉴意义。在制定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过程中,一方面,借鉴外国政府审计实践中一些好的内容,有利于完善我国审计规范,推动审计事业发展;另一方面,努力使修订的《国家审计准则》与国际通行作法衔接,便于加强国际审计交流与合作。

三、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中规范设置类型化的反思(一)不利于防范审计风险

按照我国《国家审计准则》有关条文的规定,指导性条款是对某种“良好审计实务的推介”,不在审计人员的职业要求之内,不具有约束力,审计人员可以无条件地不遵守且不必履行任何法定义务。这就使得大量的《审计法》实体性规定和程序性规定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降低了《国家审计准则》规范的整体效力强度和对审计执法活动的要求,不利于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实际上,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制定影响甚大的那些域外审计准则却有着更为严谨的规定,IFAC的职业准则和《美国政府审计准则(2007)》中有关不属于审计人员必须遵守的规范,在性质上并非仅仅是审计师和审计组织可以自由裁量是否遵循的无约束力规定。相反,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循其要求,只有在满足法定3个要件的情况下才能排除适用。其一,审计师和审计组织必须适用其他足以实现审计目标的替代性程序;其二,需要将排除适用推定强制性规范的正当理由予以记录;其三,在审计报告中披露未遵循的相关“职业要求”、未遵循的原因及可能对审计结果产生的影响[11]。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域外审计准则中,世界审计组织(INTOSAI)的审计准则和IFAC的职业准则属于国际组织制定的法律规范,适用时需要解决与国内法律法规的冲突,不能被自动遵守。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影响尤甚的《美国政府审计准则(2007)》使用“应当”(Should)词汇的条文“Presumptively Mandatory Requirements”不能被理解成“指导性条款”。笔者认为,它实际上应表达为“推定强制性规范”,其准确的含义为:本质上是强制性职业要求,只有在满足上述3个法定要件的情况下,才允许予以排除适用。

在我国《国家审计准则》中,只有在约束性规范不被遵守的情况下,审计执法人员才必须履行说明和记录的义务;指导性规范即使不被遵守,也无任何实体或程序上的要求。从总体上看,《国家审计准则》对审计执法人员的要求还没有达到《美国政府审计准则(2007)》中“推定强制性规范”(Presumptively Mandatory Requirements)的约束强度和严谨程度,更无法和《美国政府审计准则(2007)》中强制性规范的要求相比。这种作法实际上赋予了审计执法人员过大的自由裁量权,不利于规范审计执法行为。

(二)不符合法律规范分类的基本法理

从语意角度看,《国家审计准则》中“约束性条款”和“指导性条款”的表达甚至不是规范的法律用语。从内容与性质上判断,它们实际上分别属于强行规范与任意规范。强行规范包括强制规范(或义务规范)和禁止规范,前者要求当事人履行特定的法律义务,其标志语一般是“应当”、“必须”;后者则与此相反,它禁止当事人为特定的行为,其标志语词是“不得”、“禁止”。但是,判断强行规范与任意规范不能完全依据条文的表达方式和体裁来决定,义务规范未必一定要用“必须”来标识,禁止规范不一定用“不得”来表达,同样可以达到约束的目的,关键是必须探求规范的目的[2]46。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法律规范仅仅涉及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多为任意规范,法律规范的目的主要在于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第三人利益的,多为强行规范[12]。

国家审计的目的在于保护社会公共资源这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性共识。《美国政府审计准则(2007)》第1.01条和第1.02条就规定,政府审计是政府在履行对美国人民所负有的各项职责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性要素,各种类型和范围的审计及鉴证业务都就管理责任、绩效及运行成本提供独立、客观、无偏见的评估。界定政府对使用公共资源应有的责任和权力,受托管理公共资源的各级政府官员有责任依法、高效、经济、诚信、公正地履行职责。(参见:Null. Government Auditing Standards (The Yellow Book)[EB/OL].[2012-03-22].http://www.gao.gov/govaud/ybk01.htm.) ,《国家审计准则》中大量的规范即使没有标注“应当”、“不得”,在性质上仍然属于强行法的范畴。在《国家审计准则》规范设置类型化的过程中,仅仅以语词(标志语)作为区分不同性质规范的标准并不合适。

另外,INTOSAI和IFAC制定的审计准则是典型的“国际软法,不具有强制约束力”[13],其相关条款使用“必须”(Must)、“应当”(Should)等词汇来区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遵守的程度,仅仅是为了对各成员国审计人员在适用时起到强调和提示作用。我国的《国家审计准则》直接照搬域外立法经验,分类为“约束性条款”和“指导性条款”的作法并不可取。

(三)机械与困惑:国家审计执法实践的疑问

《国家审计准则》属于审计组织法和审计人员行为法,是重要的技术性行政规则,具有极强的实践品格。对此,审计署关于《加强规范化建设构建审计准则体系的意见》(审发[1998]344号)明确规定:审计准则主要是对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资格条件和执业要求作出的规定,是审计署领导全国审计机关开展审计业务活动的审计规章,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反映审计结果、审定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书、作出审计决定和进行审计业务管理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是约束审计人员具体审计行为的重要手段,是衡量审计业务质量的基本尺度,是我国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工作时应当遵循的最具体、最具有操作性的行为规则。新出台的《国家审计准则》第2条也规定:“本准则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法定审计职责的行为规范,是执行审计业务的职业标准,是评价审计质量的基本尺度。”但《国家审计准则》的规范设置类型化却在审计执法实践中带来了很大的困惑:机械地以标识语词“应当”、“不得”和“可以”来判断和取舍某一法条是否需要被遵循,从表面上看,便于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和作出结论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职业判断,选取相应的审计程序、步骤和方法,采取符合实际的措施,以实现审计目标。但是,实际情况恰好相反。《国家审计准则》的很多条文没有上述标识语词,审计人员是应当按照约束性条款确定的行为模式,还是应当按照指导性条款设定的行为模式活动?答案并不明确。举例如下,《国家审计准则》第8条规定:“审计机关依法对预算管理或者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第157条规定:“审计机关依法实行公告制度。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审计调查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布。”该两条文虽没有标注“应当”字符,但实际上是强制规范(义务规范),将其界定为指导性规范而排除在审计人员的强制性职业要求之外,显然是不合适的。

《国家审计准则》中很多条文的标识语词为“可以”,但是,其内容和目的却决定了它属于强制规范(义务规范)。例如,根据《国家审计准则》第60条的规定,审计人员可以从下列方面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该条文所列的10个方面已经周延,审计人员不能因为该条的标志语为“可以”就按照指导性条款设定的行为模式自由裁量是否执行,而是必须选择其中一种或数种予以执行。

《国家审计准则》即使设置了指导性条款,也难以起到“对良好审计实务推介”之效,原因是我国的《国家审计准则》没有象美国的政府审计准则那样,对审计业务进行分类并按照业务类型分别设置规范美国政府审计准则具体分为:一般准则和财务审计现场工作准则、财务审计报告准则、鉴证业务一般准则和现场工作准则及报告准则、绩效审计现场工作准则和报告准则。 ,而是对各种具体业务提供统一规范,推介良好审计实务的功能只能由层次更低但更管用的具体业务准则来承担。

四、结束语我国的《国家审计准则》是“关于机关内部之组织、事物之分配、业务处理方式、人事管理等具有高度内部性的一般性行政规则,为协助下级机关或属官统一解释法令、认定事实及行使裁量权的解释性规定及裁量基准。”在实体内容方面,主要“基于立法机关之授权可以规范人民之权利或义务有关的事项”[14],直接关系到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在立法过程中机械地解读、采用了域外有关审计准则立法的经验,降低了《国家审计准则》规范的整体效力强度,实际上也放松了对审计执法活动的要求。同时,法律文本的规范属性必须综合条文用词、体裁和目的予以考量。因此,我国《国家审计准则》单纯以标志语为依据进行规范分类设置的作法,在理论上缺乏依据,在实践中有害,应当予以摒弃。ML

参考文献:

[1]Randal J. Elder,Mark Beasley, Alvin A. Arens.Auditing and Assurance Servic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10th ed.Pearson:Prentice Hall,2005:112.

[2]胡智强,丁晓红.美国政府审计准则(2007)[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1.

[3] 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M].5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2.

[4]胡贵安.国家审计权法律配置的模式选择[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115.

[5]周汉华.现实主义法律运动与中国法制改革[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317-329.

[6] 沈荣华.论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权限[J].行政法学研究,2000,(1):54.

[7] 江必新.《立法法》是人民法院适用法律规范的基本准绳[J].行政法学研究,2000,(3).

[8] 顾昂然.新中国的诉讼·仲裁和国家赔偿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96.

[9] 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M].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87-88.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第8号令及宣传提纲>》(审计署第8号令) [EB/OL].(2010-09-14)[2011-12-30].http://www.audit.gov.cn/n1992130/index.html.

[11] J.A.Shumpeter.The Crisis of the Tax State[G]//Victor Nee & Richard Swedberg.The Economics and Sociology of Capitalis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112.

[12] 谢鸿飞.论法律行为生效的“适法规范”[J].中国社会科学,2007,(6):126.

[13] 张广兴.法律行为之无效——从民法通则到民法典草案[J].法学论坛,2003,(6):87.

[14] 罗豪才.软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75.

Standards Categorization in the Government Auditing Standards

HU Zhiqiang

(Law School of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5, China)

作者:胡智强

第4篇:学生行为准则

一、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

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维护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得参与任何有损祖国尊严和荣誉,危害社会秩序的活动,维护稳定,顾全大局。

三、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学习和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优良学风,完成学习任务。积极进取,敢于创新。

四、勤奋学习、自强不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刻苦钻研、严谨求实、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珍惜时间、认真攻读。

五、遵纪守法、弘扬正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正确使用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敬廉崇洁、公道正派,敢于同各种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

六、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着装得体,举止文明,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谦虚谨慎,诚实守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讲究卫生。

七、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要求,维护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奉献社会。

八、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健康的文化活动,增进身心健康,保持充沛的精力搞好学习。

第5篇:学生安全行为准则

发布人:管理员时间:2010-5-27 17:12:36浏览:236次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安全意识,规范和强化学生安全行为,切实维护学校和广大学生的利益,保障学校财产和学生人身的安全,特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学生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安全第一,教育为本,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应以制度规范和约束为根本,注重学生的心理疏导,加强思想教育,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第三条

全体学生要认真学习自觉遵守本准则,在提出工作、学习、生活中,自觉遵守纪律和有关规定,服从学校和老师的指导和管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真正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和物所伤害"。

第四条

为切实做好学生安全工作,每学年开始的第一个月为学生安全行为教育月。

第二章 日常行为安全

1. 切勿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教室和其它公共场所。

2.不得从楼上或高空向下抛物。

3. 切莫乱扔火种,不使用明火,需要用火时要特别小心,火源附近不得放置易燃易爆物品。

4.教室不准私接点线。未经许可不得触动电闸及电器开关,对电器及用电线路不得用手触摸,以防其破旧老化而触电。教室电路出现故障,应及时报告老师,不得自行处理。

5. 进入公共场所要注意观察安全标志,发现危及人身及财产安全的情况,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6.不准爬越和攀登围墙及高层建筑物,不得在教学楼、公共场所的防护栏杆、台阶或高空危险处站立、蹲坐、玩耍。不得在校区攀爬树木,采摘花国。

7. 不得到江河或其它没有安全保证设施的场所玩水或玩耍。

8. 不准玩耍刀具及尖利器械,不得将能致人伤残的凶器带入校内。

9.打开水应自觉排队,切勿拥挤,以免烫伤自己和他人。

10. 下雨刮风时,不要在有高压线的地方及危险的建筑物旁逗留、避雨。

11. 在剧烈活动后,不要暴饮暴食。

12.学生要爱护消防设施,无紧急情况,不要动用消防器材。

13.发现火警、火险,要及时报告。

14.教室必须管理好门窗,预防玻璃坠落伤人。

第三章 交通行为安全

15. 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边行走。

16. 集体外出时,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听从组织者指挥。

17. 结伴外出,行走在公路上,不要相互追嬉,打闹。

18. 穿越公路时,要听从交通民警的指挥,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红灯停,绿灯行"及"一慢、二看、三通过"。

19. 在没有交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20. 在一般情况下,行人要走人行横道线,在有过街天桥和地道处,应自觉走过街天桥和地道。

21. 在大街上不得翻越道路两边及中央的安全护栏和隔离栏。

22. 乘坐车辆时,在车辆行驶中,勿将头、手伸出窗外,以免被过往车辆及其它物体伤害。

23. 不要搭乘摩托车或其它没有安全保证的交通工具。

第四章 体育活动安全

24.上体育课时学生应做到:穿运动鞋,运动服;不佩带首饰、手表,不带钥匙等其它物品;自始至终听从教师的安排,不离开课堂;按教师的要求完成练习内容;课堂上不得相互之间嬉逐、打闹;未经教师允许不得离开课堂,做与课堂无关的或教师没要求的事。

25.参加体育训练和比赛时受训练学生应做到:穿运动鞋、运动服;不佩带首饰、手表,不携带钥匙等其它物品;自始至终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不离开训练场所,按指导教师的要求完成练习内容;参加训练时受训学生不应该相互之间嬉逐、打闹,未经指导教师允许不得离开训练场所,做与训练无关的内容。

26. 学生外出演出乘车要排队上、下车。不许擅自离队,必须服从安排。外出必须遵守校纪,不许饮酒、吸烟。

27. 演出及训练场所不准打闹,物品要摆放至安全位置。

28.艺术团集训期间不经允许不得离校。

29.不得在非开放时间进入游泳池游泳或不经大门进入游泳池。

第四章卫生医疗食品安全

30. 为预防肠道传染病和事物中毒的发生,学生应注意饮食卫生,不要购买饮食摊贩的食物及饮料,不饮用生水。

31. 在校外用餐时,请选择卫生条件好的正规餐馆。购买水果及副食品时,一定要辨别是否腐烂变质或注意产品的生产日期及保质日期。

32. 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做到饭前饭后、便前便后洗手,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33.在校学生患病应及时到学校卫生所诊治,以免延误病情。服药要按规定的剂量进行,勿服用过期或无法辨认药名的药品。

34. 在卫生所就诊,病人必须严格遵照医嘱,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接受治疗。需要转上级医院检查治疗的,必须按医生意见及时转院,以免耽误治疗。

35. 经确诊患传染病并进行隔离治疗的学生,必须按医嘱进行隔离或住院治疗,并及时报

告学生管理部门,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造成疾病的传播。

第五章 其它行为安全

36. 外出旅游必须有父母或其他人陪同,切勿单独旅行。并且外出要做好周密的安全保护措施,树立安全意识,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37.寒暑假及节假日离返校应尽量结伴而行,乘坐火车要注意安全。夜间行程要保管好自己的行李物品,切勿随意相信陌生人,以防自己上当受骗。

38.若发现刑事、治安案件或交通、灾害事故,在场学生应保护现场,及时报告学校或公安部门并协助处理,切勿自行其事。

第6篇:学生安全行为准则

夏季游泳安全:

1、不会游泳的人,千万不要单独在水边玩耍;没有大人的监护,不要和伙伴们玩水。

2、游泳前应做全身运动,充分活动关节,放松肌肉,以免下水后发生抽筋、扭伤等事故。

3、小学生参加游泳应结伴集体活动,不可单独游泳,最好要有成人的带领。游泳时间不宜过长,20到30分钟应上岸休息一会,每次游泳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

4、小学生不宜在太凉的水中游泳,如感觉水温与体温相差较大,应慢慢入水,渐渐适应,并尽量减少次数,减低冷水对身体的刺激。

5、小学生一般不要跳水,可以在水中玩抛水球的游戏,但不能起哄瞎闹、搞恶作剧,不能下压同伴、深拉同伴或潜水“偷袭”同伴。对刚学会游泳的同学更不能这样做。

交通安全:

1、行人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要靠路边行走;

2、行人不准在车行道 上追逐、猛跑,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猛拐横穿;

3、不准在道 路上扒车、追车,不准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4、不准在公路上玩耍、嬉闹;

5、学龄前儿童在街道或公路上行走,须有成年人带领;

应急事件处理

上下楼梯,安全第一;不要追逐,不可拥挤。

打闹玩耍,危险游戏;生命可贵,倍加珍惜。

通过走道,不可拥挤;上操下操,特别注意。

不追不闹,不急不躁;靠右慢行,安全记牢。

第7篇:学生会干部行为准则

江达县第一初级中学学生会干部行为准则

为加强学生会自身组织建设,树立学生会干部在同学中的良好形象,特制定此行为准则。

(本准则所指的干部为江达县第一初级中学学生会所有学生干部。)

1.必须尊重班主任及其各任课老师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2.团结同学,尊重同学,积极参加班里的活动

3.不许拉帮结派,打架,

4.不许抽烟、酗酒,谈恋爱。

5.不许以大欺小欺负低年级学生;

6.不许以学生会或学生干部的名义通过各种方式谋取私利。

7.不穿奇装异服,注意干部自身形象。

8.学习刻苦认真,工作务实敬业。

9.仅限在学生会内部流通的信息不得对外公布。

10.不得进出朗玛厅,网吧,台球馆,

11.严格遵守学生会其它规章制度。

12.违反本行为准则者,视情节轻重予以警告、罢免等处分。

13.本准则受江达县第一初级中学德育处监督管理施行,并纳入个人考核

德育处

2014年3月19

江达县第一初级中学学生会考勤制度

为严肃我校学生会纪律,保证学生会工作生活秩序的正常进行,培养学生会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对学生会干部考勤特作如下规定,全体学生会干部必须坚决遵守执行。

1.培养准时观念。凡学生会统一计划和组织的一切工作活动都要参加,都要实行考勤,不准无故迟到、早退或缺席,因故不能参加者必须请假。每请假2次按迟到一次处理(特殊情况除外)。每迟到或早退一次扣1分,每缺席一次扣2分。 2.健全请假制度。全体学生会内部召开会议向德育处学生会指导教师请假。凡未请假,或请假未准,或超过假期者,均以缺席论处。每迟到一次扣1分,每缺席一次扣2分。 3.请病假者,须持学校医务室或人民医院证明(急症或特殊事故者可事后补假)。非特殊情况,一般不准请事假。请假者经批准后报德育处登记方为有效。 4.请假期满,应由本人在期满的当天或第二天及时通知德育处,办理销假手续。不及时办理销假手续者(从请假期满之日到办理销假手续之日止)以缺席处理。 5.学生会干部及其各部都参加考勤。一月之内满勤者给予加4分,一期之内满勤者给予其加5分;一个部门内部一月之内皆满勤部门,给予其部门加2分,一期之内皆满勤部门,给予其部门加3分。 6.学生会干部考勤由考勤者按日登入“学生会干部考勤记录本”,每周统计一次,每月汇总一次,经德育处审查后,一份向学生会公布,另一份存入学生会办公室档案库。 7.学生会管考勤者严格按照此制度负责对全体学生会干部进行考勤,坚持原则,不讲情面,实事求是,认真考勤,任何学生会干部不得借故刁难、无理取闹,违者给予批评教育直到必要的纪律处分。 8.学生会干部考勤情况要及时统计,按有关制度作出相应处理并记入学生会干部考核中,一起作为评奖、评优的基本条件。

德育处

2014年3月9

第8篇:学生会干事行为准则

干事行事准则

一、 要求每个此协会成员严格坚持本协会章程,以本协会章程为最

高行动指南。本人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思想道德水准和心理素质,有很强的正义感。

二、 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良好的团体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凡

事以大局为重。对协会工作有较强的工作热情,具有积极主动性和较强的责任感,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和一定的工作能力。

三、 要求每一位成员必须树立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谦虚谨慎的工

作态度,不骄不躁,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有强烈的培养能力的意识,发挥主人翁作用。

四、 加强协会自身组织建设,树立协会成员在同学中的良好形象,

协会成员在工作期间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公共场合要自觉维护本协会的形象。

五、 协会成员的学习态度要端正,目的明确,勤奋刻苦,处理好学

习与工作的关系。

六、 所有计划与总结按时保质保量上交的,开会、值班及学生会开

展集体活动、劳动等,不得无故迟到、缺席。

七、 协会所有物品领取、借还事件按规定领取或者借出,并在主管

人员处做好统计。借出物品不得损坏或遗失,若有损坏或遗失照价赔偿。

八、 不许以本协会的名义通过各种方式谋取私利。

九、 积极与其它社团,学生会及其他社会组织交流。仅限在协会内

部流通的信息不得对外公布。

十、 协会成员要克服官僚作风,不许拉帮结派,深入调查研究。勇

于承担责任,关心团结同学,热心为同学服务,关心和维护广大同学的利益,与同学关系良好,积极配合学社联等部门工作。 十

一、 协会有权对本协会内部违纪人员进行处理,对相关人员进

行警告,记过,退会等处分,须经得协会半数成员表决通过。 注:以上为协会干事行为准则,自公布之日起实行若有违反本行为准则者,视情节轻重予以警告、退会等处分。

第9篇:测绘系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日常行为准则

为加强对测绘系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教育管理,促使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更好地成长成才,并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而营造测绘系良好的系风、学风,特制定本准则。希望全体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对照准则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督促自己更好的进步。

一、思想品德方面:

1、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

2、及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发现有特殊问题的学生及时向班级导师、系学生工作的负责老师汇报。

3、自觉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北京市大学生文明公约》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生手册》等各种规章制度及我系相关学生管理规定,并有良好的时间观念。

4、在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中展现良好的精神风貌,服从组织领导和安排。

5、让名利、争奉献,注重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情操。

二、学习方面:

1、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认真听讲,保持教室优美环境。

2、不抄袭作业、论文、实习报告、毕业设计等各类学习成果,考试不作弊,诚实守信。

3、学习刻苦努力,注重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并带动周围同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4、主动帮助后进同学,为提高全班学习成绩贡献力量。

5、及时和系主管教学的领导、导师或相关老师沟通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及出现的各种学习问题,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挥作用。

三、社会工作方面:

1、及时传达院、系工作精神,认真组织、积极参加院、系各类学生活动,在活动中发挥骨干作用和表率作用。

2、及时向班级导师、系学生工作的负责老师反映班级学生各种情况,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桥梁纽带作用。

3、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并有高度的热情,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4、开展工作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提高工作效率和自身工作能力。

5、踏实工作、勇于创新,工作中注重群策群力,培养自身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四、生活方面:

1、生活中关心同学,尤其关心经济困难同学。宿舍内模范遵守《学生公寓管理手册》,搞好个人和宿舍卫生,遵守作息时间,不影响他人。

3、食堂内排队就餐,不浪费粮食、不乱扔乱倒饭菜,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和卫生环境。

4、在教室、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校园等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打闹,不随地吐痰和乱扔废弃物,不在课桌、墙壁上乱涂乱画,男女生交往文明得体。

5、不在公共场合(宿舍、教室等地)和一切禁烟区吸烟。

测绘系学生党支部、团总支

2005年10月11日

上一篇:大型现场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国有企业党建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