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行为习惯调查报告(精选8篇)

学生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篇1

本次调查共设计问题35个。其中1——8题是关于仪容仪表和个人形象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72%的学生对于学校常规仪容仪表检查持反对意见,但80%的学生表示,他们是遵守学校相关规定的。近70%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重视自己的仪容仪表,而“非常重视”和“不重视”两个极端表现的学生人数分别占19%和12%。83.4%的学生认为外貌对于人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认为“影响非常大”和“没有影响”的学生分别占11%和5.6%。这说明,学生对于仪容仪表的认识还是相对冷静和理性的。64.3%的学生认为过于社会化的着装对于中学生而言是不合适的,态度中立的学生占21.4%,支持者只有14.3%。对于在体育活动中赤膊的男同学,则有过半数学生认为不妥。这两组数据说明,多数中学生对这一问题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而关于穿着打扮、发型和首饰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学校对于仪容仪表检查的要求过于严格。

本次调查的9——19题是关于校服着装的。校服是由学校规定的统一样式的学生服装,中小学普遍穿着。众所周知,校服最早出现在日本。为了使出身于这样困难家庭的学生不会产生自卑感,同时也不使那些家里生活条件好的学生在学校炫耀,于是,有的学校规定每个学生上学的时候必须穿着相同的衣服。后来这种观念被大多数学校所接纳,校服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我国的校服主要是制服式;三四十年代,中式旗袍进入校园,成为女生们的新宠;建国以后,因为特定的历史原因,校服基本绝迹,我们上学时,一有重大活动,基本上都是“白衬衣、蓝裤子、白色运动鞋”;到八十年代,校服重回校园。但出于经济原因和实用原则,绝大多数学校的校服采用了运动服样式,颜色主要有蓝,红,绿,白等,面料以涤盖棉,金光绒等为主。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认为,校服“是一项对中小学生具有多种教育功能的工作。”关于具体功能,文件表述为“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贯彻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可见,我国校服实施的一个前提是为了发挥其德育效果。此外,学生是否愿意着校服往往体现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因而,本次调查,我将校服作为一个重要的项目列入其中。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0%的学生不愿意穿着校服,而对现有校服感到不满意的学生居然超过70%,愿意在生活中穿着校服的学生只有3.2%。在校服数量上,学生选择最多项的是“三套以上”,这应该与学生追求个性独立的性格特征有关。同时,在校服设计上,最多学生的选择是“舒适、宽大、透气”,最少的选择是“经济实惠”,可见,学生似乎斌更不担心费用的压力,相信,如果家长们来做选择,会有不同的结果吧。在款式的选择上,有45%的学生选择了日式,38%的学生选择了西式,只有15%的学生选择了运动服。对于校服的问题,39%的学生选择了“缺乏性别区分,男女都一样”,15.1%的学生选择了“质量太差,穿着不合身、不透气”,13.5%的学生选择了“款式陈旧,无法体现中学生的特点”,26.2%的学生选择的是“讨厌一套校服,需要理由吗”。不要以为最后一个选项是恶搞,很显然,这一部分学生是缺乏对学校的归属感。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校服的意见,主要还是款式。校服的款式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与校徽、校旗一样,校服也是学校的标志之一,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校服的款式显然应该是有一定固定性的,不可能快速的换来换去。但在细节上作出一些调整,使其稍微贴近学生的审美要求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

关于校服的质量,我们也要面对成本控制这个尴尬的问题。虽然学生们似乎并不是很在意校服的价格,但奢侈化显然也是不可能的。先不说家长的意见,这首先就与德育本身的要求不符。同时,学生的一套校服往往要面对三年的不断成长,面对春夏秋冬四季的循环,面对各种活动的不同场合以及体育课等课堂的具体要求,所以,几乎可以说,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做到穿着舒适的。从这点上看,“松垮、不合身、不舒适”几乎就是我国校服的本质属性。所以,我们应该理解这样一套宽大而不透气、往往“冬天冷、夏天凉”的衣服穿在身上的感受。

除去以上两个原因,学生着校服意愿的低下仍然值得我们警惕。同时,相反地,在校服的设计上,能不能从款式、质量上的细微处替学生着想,是不是影响着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和归属感呢?

英国校服款式经典、简洁大方,中学生必须穿着正统西式校服,男生为正统西装、正规皮鞋、需要佩戴领带;女生也是统一西式正统服装、正规女式皮鞋、必须佩戴领花。在配以花样繁复的校徽和帽徽,这些细节很好地诠释了言行自制、缄默含蓄的精神。而这种经典的服装风格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英国学生的风度、气质和审美。同时,英国位于北纬50度至60度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种温和的气候使男裤、女裙的着装成为可能。

日本的校服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学校的标志,而且是时尚潮流的风向标。许多女学生毕业后仍然喜欢三五成群地穿着校服外出,可见她们对校服的喜爱程度。日本校服成功之处在于款式设计:男生校服阳刚帅气,女生校服娴雅可爱,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日本中学生树立了健康的性别意识。同时,日本校服设计有着强烈的与时俱进意识,能够随着流行的变化,不断汲取时尚元素对校服改进,这种设计有效地提高了日本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水平,也符合学生积极向上的现代意识。与英国相似,日本冬季气温平均在 5摄氏度左右,这种相对较为温暖的气候保证了日本女学生可四季皆着裙装而不觉得寒冷或不适。

韩国人崇尚“勤勉、朴素、博爱”,脚踏实地、不浮躁、不逾矩、忠于职守。因此韩国人也非常注重制服类服装。尽管韩国气候四季分明,但中学校服并未因寒冷而舍弃男女生的性别差异,韩国女生冬季校服下身依然着及膝裙,以保暖的毛质紧身长袜代替长裤,这样既注重了校服的保暖性,又保证了款式的美观和男女校服的差别。各校的校徽一般以机绣的方式绣于校服上衣左胸位置。有些学校的校服还有统一的配饰,如帽子、长袜等。

上世纪90年代,美国长滩学区在实施校服政策后的第二年发现了巨大的变化,其校园犯罪率、打架事件有明显的.下降。美国教育部当年的报告认为,校服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改善学校安全状况和学习环境。随后,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在一次演讲中建议美国公立中小学统一校服,以保证学校的安全。这次演讲在全美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小学生是否应该统一着装的激烈辩论。支持者认为校服可以使学校更安全,并改善学校出勤率和提高学生的成绩。反对者认为统一校服的做法与美国教育鼓励个性化发展和注重创造性培养的理念背道而驰。强制校服侵害了孩子的宪法权益,因为孩子有权自由支配自己的外形离,而且校服限制了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会降低学生自尊感。针对这些疑问,研究者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的研究,但得出的结果并不一致,甚至是相反。争论还在继续。

从上述各国情况,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我国校服实施的一个前提是为了发挥其德育功能,但是事实上,校服能否发挥作用,发挥了多大的作用,需要具体研究。如果具体执行存在问题,那么作用恐怕就会很小,甚至可能相反。要强化对校服满意度的跟踪,注意实际效果与实施初衷是否有偏差,出现问题应该及时纠正。

其次,校服作为一种制服,除了要满足学生基本的生理需求以外,还有着一定的符号意义。这种符号意义对穿着者心理上会产生作用,如校服的统一性可以对强化学生“我们”意识或伙伴意识,增强组织内部团结;校服的标识性可以使学生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属的组织和与其他组织的差别,提高学生的组织归属意识等等。而学生心理上的这些变化恰恰是校服的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因此,加强校服的符号意义教育,对校服功能的发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最后,学校强制推行校服着装,硬性规定学生在校必须穿着校服,而且校服样式单一、功能性差、舒适性不足、色彩单调、面料性能差、号型不规范、定价无法让人信服等问题,使学生和家长多表现出对校服不满意,进而伤害到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针对这些问题,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促进校服的推行和校服功能的发挥。

本次调查的21——35题是关于学生文明礼仪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古人荀子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由此可见,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讲究礼仪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善、和睦相处。因而,学生日常的文明礼仪情况可能比我们做的前两个方面更能凸显德育教育的成效。

在调查中,只有21.4%的学生认为在家里和朋友面前,礼仪是很重要的;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打电话时,没有让对方先挂电话的意识;有一半的学生不知道宴会中主宾的席位应该在什么地方;只有40%的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实用敬语;大约四分之三的学生不注意自己说话的音量。但知道不应该在深夜给别人打电话超过80%,知道不应该在午休的时候去打扰别人的学生超过60%,认为个人卫生和衣着容貌是礼仪的学生均达到了百分之百。最有趣的是第29题,题目为访友时,事前约好后,应什么时候到达。居然有35%的学生选了“提前到达”。估计是很多学生没有理解“访友”的意思吧,错误地以为是前去赴约了。最后,有过半数的学生对中学生的礼仪现状表示不乐观,只有7%的学生认为很好。上述的情况说明,学生们普遍是重视文明礼仪的,也很清楚他们的现状,但他们的礼仪知识相当零散,缺乏学习礼仪常识的机会。这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德育工作的一个突破口。

学生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篇2

一、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具体表现

笔者通过随机抽样调查, 对我校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为每个年级100名。通过调查统计, 我得出以下结果。同时对其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分析。 (见附表1)

(一) 怠惰行为方面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 学生的懈怠行为排在五项调查结果的第二位, 说明学生的懈怠行为比较严重, 也说明其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养成。

(二) 攻击性行为方面

具体表现为容易和学生发生冲突, 打架、说脏话、蛮横不讲理、喜欢在课堂上搞小动作引起其他学生注意, 不仅自己不学习, 而且还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通过调查访问, 我们了解到不少学生具有暴力倾向, 这种倾向形式多样。这些都表明农村初中学生受环境和年龄特征的影响, 自控力较差, 在其他人面前喜欢表现自己, 引起他人注意, 却无法认识到这些行为的正确性, 且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

(三) 欺骗性行为方面

从附表1我们可以得出,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过欺骗行为, 缺乏诚实。这点尤其体现在与他们自己身份相关的作业抄袭方面。这说明这些学生比较懒惰, 不喜欢思考问题, 总想着不劳而获。

(四) 逆反性行为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 部分学生存在非常严重的逆反心理, 具体表现为容易和老师、家长和他人发生冲突, 反映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出现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 喜欢我行我素, 藐视“权威”, 敢于向“权威”挑战。

(五) 破坏性行为方面

从附表1可以看出, 此阶段的学生有着比较严重的破坏性行为, 具体表现在不爱护公共物品, 喜欢到处乱写乱画。这些说明孩子们没有受到过相关的思想教育, 缺乏爱护公共物品的意识。

二、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

通过对调查问卷调查分析, 加上对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的家访和同其科任老师的座谈, 我们发现: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不简单是思想问题, 很大程度上与其复杂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有关。我们将其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一) 主观因素

1. 该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 表现在自尊心和成人感的出现和增强。

但是这些在没有科学的指引下, 往往形成了不正确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导致他们往往出现上述问题, 如对父母、老师和社会强烈不满, 这些不满在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后, 往往演变成孩子们的逆反情绪。

2. 该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的出现, 往往没有形成公正、客观和正直的性格特征, 形成的却是偏激、扭曲的个性。这些和他们的知识储备以及年龄阶段所导致的思考能力不完善有关, 所以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 对人和事出现比较偏激和不成熟的评价。比如在遇到好友被人欺负时, 他们会“义薄云天”地挺身而出, 却不会思考事情的来龙去脉, 不会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对是错, 更不会思考如何采用更加合理和理性的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

3. 该阶段的学生在性意识上有所觉醒, 这也会导致他们行为的超常性。

随着生理特征的变化, 性心理开始躁动, 开始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 引起异性的注意。但是, 该阶段孩子引起异性的行为却往往表现得让家长和老师比较难理解。

(二) 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可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家庭因素

家庭的气氛和教育环境对于该阶段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最为直接和主要。由于我校处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地区, 其经济相对安定区其他乡镇来说比较落后, 人口素质也相对较低, 表现在家庭教育上相对滞后。不必掩饰地说, 农村家庭环境是上述行为出现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2. 学校因素

学校方面也存在诸如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和部分教师教育行为不当的问题。

(1) 教育评价体制的不完善。现今的教育评价机制主要依据的是学生参加各类考试的成绩和获奖情况, 而社会和家长也只关注学校的升学情况, 这些评价机制直接产生的问题便是教师大多重视对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灌输, 较少涉及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关注。也许可以花费精力去为学生进行课业辅导, 但是一般没有老师会占用自己的时间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

(2) 教师的教育行为不当。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 教学手段落后。这点在学生德育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对学生的教育停留在羞辱和体罚上。殊不知这些行为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很多问题, 如紧张、厌学、厌师以及对考试和学业的压力。该阶段是学生升入高中的重要阶段, 因此学生的学习压力大, 学业任务重, 考试频率高, 这些都容易让原本学习就薄弱的学生更容易自暴自弃, 产生厌学情绪和考试焦虑症。所有的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曾经听一个毕业好多年的学生说过这样一个事例, 他好多次在梦中仍然梦见自己在参加考试, 而且每次梦见自己都没考好, 让他大汗淋漓。这个事例充分说明, 考试对于学生影响的深远性。

3. 社会因素

农村学生的活动范围较小, 且缺乏与现代社会的紧密接触和联系, 但是这并不表明他们不向往走向社会, 走向城市。但是从小在农村生活的他们, 对于复杂的社会也缺乏正确的认识, 因此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急剧变化的社会带来的所没有准备好的冲击。 (2) 不良社会媒介的传播。 (3) 缺乏对“两室一吧”引诱的抵制能力。以上几个方面在内与外冲击着学生的内心, 再加上一些成人文化对青少年文化的不理解和伤害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造成这些学生的内心丰富而又复杂不良的心理状态, 形成了一张张害人的无形之网, 最终导致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

摘要:学生观点和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同时代的发展以及信息媒体的发展密切相连。以前的说服教育方式显得空洞无力, 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到根本改正, 甚至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本文通过对自己所在学校的调查分析, 找到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希望能为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农村行为习惯,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迟明军.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改善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学生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篇3

调查选择了国内在地理特征和生活方式上有一定差异的18座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青岛、大连、南京、厦门、杭州、西安、太原、重庆、成都、武汉、长沙、昆明、哈尔滨),进行了2141份结构化定量问卷的调研,并开展了深度的定性研究。

我刊在得到优扬儿童研究机构的许可后,将陆续选登其中部分重要的调查研究成果,期待为您全面理解中国城市儿童生活环境、观念行为和消费趋势,寻找贴近儿童及其家庭生活方式的途径,建立与其沟通互动的方法带来值得参考的数据支持。

儿童媒介接触习惯研究

如表1所示,电视是所有儿童最常接触的媒体,对于大龄儿童而言,互联网已经走入他们的生活。

调查显示,儿童对媒体有很强的影响力,是他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渠道。其中,电视是儿童最依赖的媒体。

根据CSM的检测,儿童周一至周五的日均收视时长约为1.5小时,而周六日的日均收视时长约为3小时。

调查显示,《喜羊羊与灰太狼》是儿童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尤其是在0-9岁儿童中。相比较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喜欢的动画片剧情逐步复杂。

动画片能够得到儿童的喜欢,更多是因为其中的人物可爱/漂亮/聪明,尤其对女孩与3-9岁儿童而言。而对于12-14岁儿童,内容与人物则同样受到关注。

在非动画类节目中,综艺类电视节目最受儿童欢迎,尤其是女孩和6-14岁儿童中。教育/益智类节目在0-6岁儿童中更受欢迎,而电视剧则在6-14岁儿童中更受欢迎。

调查显示,在平时(非寒暑假),4-14岁的儿童每周上网3次,平均每次上网时间为1小时。

学生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篇4

课题的由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然而中小学生的行为并没有与社会发展同步,越来越多的不良行为暴露在我们的面前。中小学生的行为关系到他们身心的健康及新一代人才的培养,乃至中国未来的蓬勃发展。

课题的目的、意义:深入探究形成中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外因及内因,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

方法:调查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步骤:

1、制定方案

2、制定调查问卷

3、进行访问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把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做出以下的总结。

一、中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在一九八八年那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他所提到,都属于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范畴,都属于非智力因素。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是多么的大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因此,我们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现在的孩子,他们生活在无忧无虑、衣食富足的家庭里,大多数孩子除了爸爸妈妈的疼爱外,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溺爱,使他们养成了贪玩好耍,不思进取的不良习惯,生活上只图舒适,缺乏目标,学习上懒惰,没有吃苦精神,多数孩子自私、任性、以我为中心,缺乏一种推己及人,推己及物,爱人爱自然的博爱精神。养尊处忧,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甚至具有某种破坏欲和攻击欲。对人态度冷淡,缺少爱,不关心别人,对长辈不够尊重,没有礼貌,这些孩子情绪波动大,想干啥就得干啥。不顾及别人,为所欲为,我行我素,往往自私而不自立,任性而又懦弱,好强而缺乏意志。学习生活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事不认真,懒懒散散,随随便便。缺少责任感,他们怕脏、怕累、怕苦,做事常常虎头蛇尾,半途而费。对于孩子们的种种不良习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好强、好胜、好奇,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能力,自我修养等方面都处在幼芽时期。正确的引导,良好的教育氛围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如何让儿童形成优良的学习兴趣、动机、意志、能力和自我修养,就值得我们研究。行为习惯看起来比较简单,人人都在做,人人都可以做。但要令儿童长期养成,这个任务确实是艰巨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但能促进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益他们在将来的成长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一名有用的人。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的需要。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经济,知识爆炸已成为人类发展的主流,人类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实现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是学知识、成品质、长身体关键时期。学校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学会学习,学回生活,学回做人。使他们今后不管走到哪里,不管干什么,都具有健康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精神。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坚强意志。使他们终身受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他们人生发展储备一笔可贵的财富。

二、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

(一)、社会上一直存在的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顶撞侮辱殴打老师

6、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7、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8、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9、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二)、社会进步而浮现的1、不注重个人形象,“追星”;

2、攀比家境,看不起他人;

3、公然侮辱、诽谤他人的行为;

4、“讲哥儿们”义气;

5、男生女生“亲亲热热”,早恋现象;

6、调戏、猥亵妇女;

7、隐匿、毁弃或者私自拆开他人信件的行为;

8、骗取他人少量财务,伪造食堂饭菜票证等侵犯他人或公共财产的行为;

9、制造玩具弹药枪,故意毁坏、移动车辆通过道路沟井坎穴的覆盖物、标志、防围等轻微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10、吸烟、酗酒行为

11、偷开他人机动车辆,在禁火区玩火,在禁放区燃放烟花爆竹等危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

12、使用假身份证或私刻他人印章的行为;

13、故意污损国家保护的景物、名胜古迹,破坏草坪、花圃等行为。

三、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主观认识的片面性或偏激性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现代生活,科技发展迅速,人们生活一天比一天丰富。中小学生认识世界的敏感度也大大提高。并且时值青少年身心发展、见识剧增、知识膨胀的时期。他们认识和接受事物的方式不再停留在小学阶段那单纯的接纳和模仿过程,往往不自觉的渗入自己的意识和观点,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不良的心理。如:通过调查发现校园的“追星一族”占学生的40%。如果他们追求的是明星的创业精神,无可非议的,但片面的倾慕某位明星的放纵、自由的个性,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理想生活的心理,最终造成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感到不满而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反抗心理行为。更何况,他们接触到现实生活中一些有不良行为的人或群体,并错误的认同甚至羡慕某种本来就不正确的,却很符合或能满足青少年的心态的现象时,就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倾向了。如:看到同龄人谈情说爱时,会错误的觉得这些人很浪漫,为满足一种好奇心与虚荣心,而产生一种期待早恋的欲望。

(二)中小学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调查中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中小学生占了11.5%。中小学生正处于开始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启蒙阶段,他们常常被多彩的世界搅得眼花缭乱、浮想联翩,时刻憧憬、幻想美好、理想的未来。但是,这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往往很容易在现实有限的条件中受挫折。理想越多,追求欲望越强,在实际生活中受挫折机会越多。当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多次不能满足时,便很容易产生一种不良心理行为,最终促成不良行为习惯。正常人都有荣誉感和好胜心,如果一个人很想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但未能如愿。多次失败后又没有正确引导,就很容易自暴自弃或为获得虚荣采用不正当手段的不良行为。

(三)社会影响与教育不一致造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通过调查发现99%的学生家长都希望小孩朝理想、积极的方向发展,因而为他们树立积极榜样,以作示范,在小孩心中灌输完美的社会形象。百态人生,使仍处于观望中的中小学生目不暇接。也接我们防不胜防。积极的社会现象使他们在心中证明了老师家长的教导;消极的社会现象又让他们感到好奇、彷徨。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确的引导,这些社会信息负面影响也会逐渐抵消,甚至超过学校、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使中小学生在这危机时刻促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四)学校教育观念、方式陈旧而造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引导学生向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派生的问题,使学校教育活动始终离不开应试教育,畸形的教育体制、陈旧的教育观念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方向和目标,影响了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如:设立重点班,使学生失去心理平衡,甚至畸形发展。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一成不变,没有充分了解现代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仍然采用封闭式、程式化方法去管理和教育学生,有的简单偏激,有的冷漠放任,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感到困惑。学校生活单调乏味,不注意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满足青少年的精神需要,使他们转向外界寻找刺激和补偿等。所有这些,都会促成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道,产生不良行为习惯,一旦误入歧途,其后果不言而喻。

四、矫正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共同教育 改革开放,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思想、文化发生重大的变化。通过调查发现,有10%的学生家长为了经济发展,都出外打工,家中剩下老弱妇孺。学生在家中缺少家长的管教。在缺少家长管理之下,学生接触社会不良现象的机会更多,如果不加以引导,染上陋习就越多,变得散漫,没有目的,更有甚者,想南下打工,不愿意读书。因此,学校必须加强社会、家庭的联系。

1、教师要常去家访,或与家长保持电话联系

调查中发现有89%的学生家长希望教师能常去家访,或与家长保持电话、书信联系。因为家访能及时了解反映学生情况,争取家长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起来,搞好教育工作。这要求家访的目的要明确,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内容要具体真实。先了解学生情况,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言及其中利弊,以学生表现为依据,切中要害的指出问题,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让学生增强学习意识,深刻体会到“要想成功,需要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加倍的努力。”最终得以纠正不良行为习惯,以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

2、家长要有正确的指导方向

调查中发现有95%的家长认为要关心子女,不任其自然,诚挚严肃,不过分宠爱,体贴关怀,不粗暴简单,公开合理,不歧视偏爱,统一要求,不各行其令,端庄正派,以身作则,和谐友爱,不互相欺凌。以小从严,防微杜渐,家庭规律化,制度化。耐心诱惑、耐心说服。

3、教师、家长教育学生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小学生年纪较小,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年代。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为以后前途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学生必须有正确的目标、方向。

(二)耐心辅导,做好学生生活、学习、思想工作

1、教师要言行一致

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革命思想道德准则灌输,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实际锻炼和训练,把理论教育和社会生活实际、学生思想相结合,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通过对学校班主任、教师的调查,他们都认为要做到言行一致。第一,讲道理,明确道德准则要求。第二,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训练道德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第三,教师以身作则,说到做到。

2、积极引导、正面教育

通过对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家长的调查中发现,他们都认为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疏导,启发自觉,面向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说服教育为主,以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做深入细致思想工作。调动学生自觉接受的内部动力。要做到正面启发,积极善诱导;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以理服人。同时,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以及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调查中发现,都要求教师要尊重、热爱、关怀和信任学生与逐步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结合起来。首先,教师必须对学生充满感情,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其次,要求应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格适度。另外,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做到耐心,并且认真执行、检查、督促学生切实做到。总的来说都是要求教师认真细致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摸清学生学习生活等情况,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三)做好班风、学风、校风的建设

团结学习,互爱互助。通过对学校班主任的调查,他们都说,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有优良的班风和传统,有正确的舆论。这中班风、传统和舆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作用。一个班级要树立正气,使学生敢于支持正确的言论和行为,抵制和反对错误的言论与行为。为此,必须培养良好的班风。而培养良好的班风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做起,班上的学生对同学的行为和班上发生的事情能明辨是非,分清好坏。教师把班上出现的好思想好行为要明确加以肯定,并使得其延续和发展。坏事在班上得不到支持,就会被制止,遇到侵害班集体利益和违反学校纪律的事情,学校就会批评。通过批评与表扬有意识地培养正确的舆论。具体实施有:第一,保持正确的态度,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发扬积极因素。第二,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第三,明辨是非,给学生温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第四,关心学生生活,学习情况。第五,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小学生行为习惯问卷调查1 篇5

1、是否知道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

A是B否C不完全清楚

2、学习习惯调查

(1)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

A做到B 有时做不到C 做不到

(2)按时完成作业()

A做到B 有时做不到C 做不到

(3)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A做到B 有时做不到C 做不到

(4)课堂上,你是否会跟同学在下面交头接耳或睡觉?()

A 会B 不会C 有时会,有时不会

3、日常生活习惯调查

(1)早睡早起()

A做到B 有时做不到C 做不到

(2)讲究卫生()

A做到B 有时做不到C 做不到

(3)独立自理()

A做到B 有时做不到C 做不到

4、品德行为习惯调查

(1)尊敬师长()

A做到B 有时做不到C 做不到

(2)团结同学()

A做到B 有时做不到C 做不到

(3)热爱劳动()

A做到B 有时做不到C 做不到

(4)爱护环境()

A做到B 有时做不到C 做不到

(5)乐于助人()

A做到B 有时做不到C 做不到

(6)诚实守信()

A做到B 有时做不到C 做不到

(7)遵守秩序()

A做到B 有时做不到C 做不到

(8)举止文明()

A做到B 有时做不到C 做不到

(9)你给同学去外号吗?()

A经常B 没有C 有时会,有时不会

(10)在公共场所,你有过以下行为吗?()

A 乱扔垃圾B 随地吐痰C大声喧哗

(11)看到长辈或亲戚、老师或同学,你一般都会主动上前跟他们问好吗?

A 会B 不会C 看情况

学生行为习惯调查报告 篇6

课题组长:

组 员:

小组成员分工:

资料搜集(既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

图文编辑:

数据统计:

调查流程:

1.选择课题 2.确定小组分工 3.搜集资料 4.实地调查 5.小组分析讨论,并提出建议 6.完成报告 调查背景:

针对当前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及其在校表现好与坏,我想到了从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着手,探讨习惯对学生自身影响的程度。在平时,老师们总是发现表现好的学生,他们身上总是闪耀出很多很多很好的为人做事的优点,相反,表现差的学生却总是违反学校诸多规章制度。学生的举手投足就可以判断该生的学习成绩与该生的诸多情况。所以,当在选研究课题的时候,我们小组对这个课题很感兴趣。

因此,我把“学生的行为习惯对其自身的影响”作为研究课题  调查研究:

(一).什么是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

综合心理学家解释,行为习惯有如下特点:

1.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2.习惯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它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有密切关系;

3.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也可以包括思维的、情感的内容;

4.习惯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由此习惯可能起到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二).调查 为了解我校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习惯的现实状况,便于分析掌握我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与行为习惯方面对其自身的影响,对我校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进行了调查。

调查方式一:观察法平时上课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观察,发现平时学习成绩好,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同学都有很好的行为习惯,相反,平时学习成绩差,经常违反校规班规的同学都有着不良的行为习惯。

调查方式二:访谈法 我们小组的组员采访了本班的班长,班长在班上的成绩名列前茅,遵纪守法,以下是本次采访的内容!小组成员:班长你好,我们在做学习研究报告的调查,想耽误您几分钟,采访一下您可以吗? 班长:好的,很荣幸能帮助你们。

小组成员:你平时有做计划表吗?就是对安排好每一天要做的事情。

班长:有 小组成员: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班长:做了计划表,你每一天的目标就明确了,运作起来就会更有动力,效率也会更高。

小组成员:你有规定你的作息时间吗? 班长:有,有规律的学习和休息,身体才会健康,做事情的效率才会更高。

小组成员:我们的问题问完了,谢谢您的合作 班长:不客气。

我们又采访了一位同学,这位同学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处于中下水平,并且经常触犯校规班规,以下是采访内容!小组成员:你好,我们在做学习研究报告的调查,想耽误您几分钟,采访一下您可以吗? 同学:快点,我要去打球 小组成员:你平时有做计划表吗?就是对安排好每一天要做的事情。

同学:没有 小组成员:为什么不做? 同学:没有必要,麻烦。

小组成员:你有规定你的作息时间吗? 同学:没有,想睡就谁,想学就学,想玩就玩。你们问完了吗?快点,我要去打球。

小组成员:问完了,谢谢你的合作。

同学:……… 访谈结论:

从以上两段对话中不难看出,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行为举止文明有礼,学习成绩好,相反有着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同学行为举止不好,学习成绩也不好,所以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自身有一定的影响。

调查方式三:问卷调查法 1.你觉得应该爱护班级公物或学校公共场所的设施吗?()A.应该      B.损坏它也无妨.C.很爱护  结论:大多数同学都有较强的责任意识。但极少数同学却没有公共财产意识,需即使纠正。

2.你在班级教室和寝室随便丢垃圾吗?()A.不丢         B.有时丢         C.经常丢 结论:大多数同学的卫生意识较强。部分同学有时候疏于注意自己的行为,极少数同学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别人乱丢垃圾扬长而去,你会捡起来放入垃圾桶吗?()A.会        B.不会.C.有时会  结论:同学们爱护环境的意识还不够强。大多数同学有时候甚至从不理会,对此不闻不问。

4.你对出口粗言脏话的人反感吗?()A.反感       B.不反感.C.无所谓 结论:小部分同学们对平时的言行没有严格的要求。但大多数同学还是对言行有一定良好的认识。

5.你觉得中学生要衣冠整齐、打扮得体吗?()A.要             B.不要           C.自己爱怎样就怎样  结论:大多数同学对自己形象的都有要求。少数同学没有养成正确的思维,过于追求个性。

6.上课注意力()A.集中     B.偶尔不集中     C.经常走思 结论:大多数同学上课都会开小差,甚至不能完全集中于课堂,只有小部分同学能“坚守底线”,集中注意力学习。

7.晚自习你已做完作业,然后干什么?()A.预习、复习课文,做一些提高题         B.练字或看一会书     C.做闲事  结论:大多同学不能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只有少数同学能合理分配好自己的时间。

8.双休日你一般怎样安排?()A、做作业时专心,不三心二意        B、看电视时间占得较多      C、上网玩游戏 结论:大多同学不能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并不能做到高效率的学习。

9.你是否有mp5,智能手机等物?有没有带到学校来?()A、没有       B、有,但不带到学校来         C、有,而且带来过学校  结论:较多的同学不遵守学校的校规班规。

10.双休日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大概是多长?()A、1个小时以下(包括不上网)B、1-2个小时        C、2个小时以上 结论:大多数同学的上网时间比较长。

11.你进网吧吗?()A.常进     B.偶尔进    C.绝不进这种场所 结论:同学们的自律能力较强。

12.你觉得你的课余生活怎样?()A、比较充实         B、还可以      C、空虚无聊 结论:有过半的同学不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

13.和同学发生冲突时()A.能主动谦让      B.力争高低        C.动手打架  结论:大多数同学与人相处的方式不错。

14.在教室或宿舍,本是轮到他人值日却因故没做,你会代劳吗?()A.会      B.有时会做        C.不会  结论:同学们乐于助人的意识较差。

15.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甚至很富裕了,还要节约吗?()A.很有必要     B.不必了            C.无所谓  结论:同学们的有较强的公民意识。

调查分析:

通过本次对课题的调查及研究,我们发现如下问题:

1.大多数同时学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且没有纠正的意识。

2.大多数同学对自己的行为举止没有严格的要求。

3.同学们的行为习惯对她们的学习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有着良好行为习惯的同学的品行和学习成绩都不会太差,但绝大多数有着不良行为习惯的同学,他们的成绩都不太好。

调查后对广大同学的建议:

学习篇:

1、培养按计划学习的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首先应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包括每天的时间安排、考试复习安排和双休日、寒暑假安排。计划要简明,什么时间干什么,达到什么要求。每天的学习计划安排,星期一至五除了上课之外,要把早自习和放学回家以后的时间安排好。早自习可以安排背诵、记忆基础知识、预习等内容,放学回家主要是复习、做作业和预习。此外,还应该有玩的时间和劳动的时间。

周六和周日应安排小结性复习、做作业、劳动、文体活动、课外兴趣活动和上网查阅资料等。内容不可排得太满,否则影响效果。寒暑假时间较长,除了完成假期作业之外,还要安排学生参加一些课外阅读活动和文体活动。有的学生学习吃力,应利用假期补习一两门功课。订计划要发挥学积极性,计划定好后应严格执行计划,不能订完计划放在一边,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另外,计划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

2、培养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 不少同学,学习“磨”得很,看书、做作业,心不在焉,时间耗得很多,效果不好。其原因就是没有养成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学生学习,应该速度、质量并重,在一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学习任务。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年龄、个性有异,每次能够集中精力学习的时间长短不一。因此要因人而异,要从实际出发提出要求。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每次学习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以后逐渐延长。开始,学生往往不会掌握时间,可以进行必要的督促。使学生学要学个塌实,玩要玩个痛快。一坐到书桌前,就进入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每次学习之后,要评价自己做得如何,及时总结。这样坚持下去,就能形成专时专用的习惯。

3、培养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 学习,最忌讳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要想学习好,必须养成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怎样培养这方面的习惯呢? 方法一:刨根问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许多问题总是一知半解,可是我们却总懒于询问老师,这种学习态度是不可取的,在这时,我们更应该学会刨根问底,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请教他人,老师或者阅资料解决。

方法二: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由于学习任务多,我们往往满足于知识是什么,很少问几个“为什么”。这时,不妨在每天学习之后,给自己提一个、两个“为什么”的问题,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

方法三:学会一题多解。许多作业,常常不止一种答案,一种解法。在完成作业时,往往只写一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别的方法。时间允许,可以写在另外的纸上或本上。这样,既可以培养问问题的习惯,还可以培养求异思维能力,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4、培养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要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必须培养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工具书和资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除了一般的字典、词典之外,各门学科都有专门的工具书。遇到生字、生词和不懂的问题,多多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把工具书当成良师益友,掌握查阅搜集资料的方法。这方面习惯养成了,终生受益。

礼仪道德篇:

1.穿戴整洁。

虽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但从中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品格和审美情趣。一个人如果讲究服 饰礼仪,穿戴得体,就会赢得别人的喜爱和尊重。反之,如果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不修边幅,或穿戴的不伦不类,则会大大损害自己的公众形象。没有人希望被抛弃,对自身外形上的严格,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2.从小事做起,注意细节。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文明的言谈举止,会使他人乐于接近;

粗俗的言谈举止,会使他人疏而远之。一句得体的问候、一次 善意的交谈更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会影响我们的交往活动。许多人往往会因为一些不合乎礼仪规范的处世态度、习惯动作、口头禅,而使自己处于尴尬或被动 的局面。因此,每天按时上下课,不迟到、不早退,是作为对学生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规定严格要求。因为这不仅是严格简单的上课下课时间问题,同时更反映了 一个人坦诚守信的素质修养。遵守时间的人,一向为人所尊重,因为这不仅是对时间的尊重,更是对他人的尊重。同时遵守时间是培养一个人责任心的有效方法之 一。

3.平等相待,尊重他人。  在人际交往中,要真诚待人,与人为善,要允许他人有独立进行自我判断和个人行动的自由,要容纳不同的观点、看法 和行为,做到求同存异。要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相互间的尊重。要善于接受对方,即善于接纳对方,容忍对方,要平等相待,不轻易对对方的言行进行是非判断,不可居高临下,也不可卑躬屈膝;

不求全责备,不让对方难堪或不舒服;

要努力去适应对方。善于重视对方,即对自己的任何交往对象,都要认真地对待,主动照顾,使对方感受到尊重和友好,切实体会到他们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善于赞美对方,即要善于发现交往对象的长 处,并恰到好处及时地给予肯定,表达钦佩或赞美。这是对交往对象表现尊重和友善的三大途径。

4.顾全大局,求得和谐。

“人际交往,贵在和谐。”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他人正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集体利益为重,尊重他人的正当利 益,顾全大局,团结友善,和谐相处。比如,学校举行运动会、报告会、文艺演出、升国旗仪式等都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活动的秩序和纪律,不能出现有损学生形象的言行。在课堂上、宿舍里、餐厅里,每一位同学都会遇到与同学、老师及其他人员的交往问题,任何做到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与人友好相处。见到老师应礼貌的打招呼,进入办公室要经过老师允许、离开时应向老师告辞;

在宿舍要遵守作息制度,保持宿舍的整洁,同学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样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就会养成。

5.增强意志力,提高自控力,逐步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惯。  “彬彬有礼的风度,主要是自我克制的表现。”如果判断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力不强,对来自身边的不良诱惑难以抵制,就根本谈不上践行文明礼仪。必须利用政治课、时事讲座等形式不断理解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明白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自我控制力,逐步克服一些影响成长的不良习惯,才能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调查结束后组员的感想:

曾庆基:通过这次实践调查,不禁感慨,要做成什么事情都是不容易啊,的确,正因为这当中有我们奋斗的痕迹,有我们源源不断的思考与努力,得出来的结果,无论好与坏,都是真真切切属于我们的,值得赞赏的,努力过,便可无悔了。并且,经过这次调查,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与团队协作的珍贵,我们有过分歧,会因一个字体的颜色去不断地议论,甚至争执,许久,才能平静;

我们也有过奇妙的契合,当异口同声地将一致的想法说出来的那一刻,是妙不可言的。或许,一个团队,一个小组内,就是要通过这样的磨合,争吵,又心有灵犀的过程,才能茁壮成长!我相信,我们小组将会越来越团结,精神不倒,友谊万岁!潘东:这是一次奇妙的体验,这是一次珍贵的经验,人生中,我想很难再拥有这样一次机会,一众热血的生命,因为使命,因为责任,因为任务而聚集在一起,构思课题,采访,制作问卷,在街上,厚着脸皮找人填写......这一切的一切,虽然是挤在我们的下课时间中进行,虽然是牺牲了我们的假期,去完成。但我们,没有一个人,在喊累,叫苦,这是我意想不到的,令我惊喜的,究竟是何等神奇的力量,让本处于叛逆,狂傲,焦躁的我们,放下了自己所谓的“面子”,丢了自己的那份傲,去聆听,合作,把他们拧成了一股绳,强拉不断。而答案,不言而喻。我更希望,我们的这股干劲,也能放在学习,那还有什么,我们是学不会的? 陈远胜:以前总以为调查研究是一件简单的事,只需要分工明确然后按部就班的进行下去就行了。但是当我们真正的去进行调查,去进行研究的时候才明白,一项调查研究的进行是不容易的,一个研究成果的展示背后蕴含了多少劳动与辛酸。当然,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很多技能也明白了很多道理。再者,通过这次调查,我认识到,自身其实存在着许多意想不到的坏习惯,一些我已习以为常的事,却将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影响,这将是件多么可怕的事,但也感恩这次的调查给予了我机会认清自己的“真面目”,再不改正,就老了。

罗子聪:我们是去大街上发调查报告,从报告的整理制作,到印刷,再到分发,都是我们辛勤劳动的成果。这过程虽然有点曲折,但是我们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这次的调查,比我想象中要难一些,我本来以为1个多小时就可以完成了,考试最后却花了几乎3个小时。或许很少人去真正实行学校所布置的社会实践,或许有些人会笑我们傻,说我们这么做不值得,但是还是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参加到社会实践当中来。因为,有很多事情,只有自己亲自去实践,体会才会更加深刻,更加有感悟!而且,在实践当中可以锻炼自己,增长见识!黄荣洋:调查分析结果来看,我们的课堂教学面临太多的无奈,面临着太多的沉重。但我们没有失去希望,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很多学生正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对待生活、对待学习有着积极进取的态度。特别是在研究中,教师主动调心态,加强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提升自身修养,采用“换位思考,换心思考”的方式,走进学生,和他们融为一体,近距离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用学生的心理去研究学生,改变教育方法,强化学生-教师-家长-学校之间的关系;

运用多种教育手段,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加激励的方式唤起了学生的荣誉感、自信心,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课堂教学;

用教师的关爱、自身修养的提高和人格魅力唤起学生的道德意识,逐步克服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和惰性,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潜能。

杨可盈:通过这次调查,加深了我对自身和整个学生群体的行为习惯的了解,平时微不足道,毫不起眼的,我们的一举一动,实际上蕴含了很多的潜在信息,反映了我们周边环境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好有坏。其实,习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习惯已成自然,在那时,我们的陋习便很难再去作更改,所以,我们应该坚决把这些习惯扼杀在摇篮之中。此外,在此次的调查过程中,收集问卷的过程更是让我成长不少,鼓起勇气与陌生人打交道,在一次次的漠视中寻找那颗友善的心,在一双双无情的拒绝的手板前搜寻那对温暖的手掌......这一点一滴的经验,必将为我往后的学习生活,或是工作中,起到作用,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枚小小的鹅卵石,让其激起的波浪,推动着湖面上的那艘小帆船向大海前进,追求那更广阔的天地与自由!结束语:

本次的调查活动对我们小组成员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次锻炼的机会,使我们的动手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增强了组员间的合作能力和凝聚力,我们相信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会带来很大的帮助。本次活动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收获的果实很甜,这份有意义回忆将伴随着我们成长,激励我们前进。

附录:

以下是本次调查中的问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7

一.摆正角色体验的重要地位

21世纪初的少年儿童在生理和心理发展方面呈提前的趋势, 但现行的道德教育发展却相对滞后。为解决这一矛盾, 我们积极倡导“加强角色体验教育, 培养队员的自我教育能力”:组织引导少先队员在家庭、学校、社会和大自然中寻找岗位, 扮演角色, 开展与其角色相匹配的实践活动, 从中了解这一角色的基本素质、基本规范和基本能力, 从而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这样有助于解决当代少年儿童自然生理发育提前, 社会心理发育相对落后的矛盾。同时通过加强角色体验, 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 重视学生动机情感和个性方面的发展, 强化他们的自我意识。我们放手让孩子们到实践中去锻炼, 美化孩子的道德, 提高孩子的能力, 让孩子在实践中摸爬滚打, 长见识, 学本领, 增才干。

二.丰富角色体验的各种途径

1. 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过分”问题:例如, 过分享乐, 孩子理所当然地享受父母的辛勤劳动;过分放纵, 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不管他人;过分保护, 父母乐于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替代和保护;过分期望,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使孩子唯“分数”为上, 对其他漠不关心。这种“关心”、“爱护”实际上会造成一种低级的生命循环, 无法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

根据实际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我们积极鼓励队员以家庭生活服务为岗位, 扮演长辈, 结合家庭生活实际情况做做家务, 沟通邻里关系, 跟着上班, 体验路途的辛苦、工作的紧张, 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 从而体谅长辈的辛劳, 明白孝敬长辈的道理, 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 学会自理生活的本领。或鼓励他们到残疾人、孤寡老人、生活贫困家庭开展扶贫帮困和助残活动, 体验他们生活的艰辛, 学习他们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培养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

2. 在学校生活中体验

少年儿童都是在校学生, 以校园生活为主, 学校自然也成为德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引导学生在校园内寻找角色, 体验角色:把为老师同学服务作为“岗位”, 把当一天小干部、辅导员、老师、校长为扮演的角色, 体验组织活动、备课、讲课、组织教学、维护秩序、后勤服务等工作的重要性, 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 明白尊敬师长的道理, 从中学会和同学合作共处, 养成热爱学习的品质, 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

在寻找、体验校园生活角色的探索中, 我们充分发挥地域特色, 就近就地开展体验教育。我们的学校位于古城临海的西北角, 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回浦精神犹如荒原里的一座灯塔, 曾指引着无数的仁人志士走向人生的顶峰。回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 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倡导学生角色体验活动中, 我们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引导学生当一天校长, 了解回浦的历史, 积极组织各种活动, 为校园的美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为学校的发展纷纷献计献策:今天我以回浦为荣, 明天回浦以我为荣。

3. 在社会生活中体验

当前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中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人与组织之间的互动性越来越强, 特别是广播、电视、因特网等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 学生接触面越来越广, 思维空间也越来越大。节假日增多, 少年儿童的校外活动时间越来越长。面对这些现实, 我们认为让少年儿童走向社会、参加实践, 开展角色体验, 尤为重要。我们把为社会服务作为“岗位”, 把当一天清洁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售货员等作为扮演的角色, 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真实感受, 明白做一个合格公民的道理, 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几年来, 我们充分利用校外德育基地———戚继光纪念馆, 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组织队员参加“我是古城的镇长”这一角色体验, 了解家乡历史, 感受抗倭英雄气概, 提出保护发展古城的建议。这样, 既丰富了德育的内容, 激发了学生体验的兴趣;又培养了队员关注家乡, 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同时, 我们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上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参加绿色军营的锻炼, 艰苦的考验, 整齐划一的训练, 雷厉风行的作风是医治孩子行为懒散, 培养孩子自理能力、自强精神的灵丹妙药。

4. 在大自然中体验

未来的生活是人与人, 人与动植物,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我们指导队员结合所学的自然、生物知识, 以少先队员的身份去开展大自然探秘、远足、野营、旅游等活动, 去做“自然小卫士”、“环保宣传员”, 接触自然, 了解自然, 获得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道理, 养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的品质, 学会保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和互救互助, 培养队员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三.明确角色体验的注意事项

1.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不需要书呆子。市场经济将使“学历社会”转到“能力社会”。因此, 为了孩子成才, 我们必须重视孩子能力的培养, 其中包括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国家的人事制度正在向人市制度转变, 人人都要经历人才市场检验,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然而目前不少家长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重智轻德, 重知识轻能力, 重文凭轻素质。这种现象不利于孩子素质的提高, 也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障碍, 因此我们教育者必须首先转变观念。

实践锻炼法就得让孩子实践, 要实践就要吃点苦, 劳动会磨破手皮、磨出老茧;参加挫折教育可能吃不上饭、睡觉挨蚊子咬;参加社会实践可能会碰钉子……如果家长舍不得, 就不敢让孩子去实践, 孩子得到不良的反馈, 再去锻炼就没有勇气。孩子的社会实践必须有家长的“狠心”作后盾, 不但要鼓励孩子吃苦, 甚至还得逼孩子吃苦, 要设置苦、创造苦、利用苦, 让孩子得到真正的锻炼。中国有句俗话“不吃苦长不大”, 这是很有道理的。不摔几个跤怎能学会走路, 不喝几口水怎能学会游泳。

2.严格要求, 持之以恒。

孩子参加实践锻炼体验角色是有困难的, 刚开始也有一定难度, 需要意志努力, 需要教育者严格要求, 要适当地给一点压力, 督促孩子去实践。锻炼就要持之以恒, 一次二次实践锻炼起不了多大作用, 要形成吃苦耐劳的好习惯必须持之以恒, 决不能想起来就要求一阵子, 想不起来又放松一阵子。另外, 要允许有反复, 在培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反复是正常现象, 当出现反复时, 我们不能丧失信心, 要冷静地分析产生反复的原因, 采取相应的对策, 特别是要改掉孩子在这方面已形成的习惯, 进行重塑更不能急, 欲速则不达。俗话说不怕慢就怕站, 只要持之以恒, 最终孩子一定会有收益的。

3.注意特点, 尊重成果。

对孩子的实际锻炼要量力而行, 交给孩子任务要难易得当, 要注意孩子的性别特征、个性特征, 总之, 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要求过高过难, 孩子完不成任务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对于孩子劳动的成果、实践的收获,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 我们也要倍加爱护, 使孩子受到尊重, 这是激发孩子继续实践的强大动力。

我们常说:“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怎样让每个人从小开始受到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熏陶, 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扎根于心, 形成自觉的行为准则, 演变成生命中的一部分, 这是关系到一个人成长的大课题。新世纪的角色体验教育活动, 作为一种道德实践活动, 伴随着少年儿童社会化的全过程, 其目的就是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实践中, 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 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2].《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创新》,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3].《班主任之友》, 20008年第7期。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8

【关键词】行为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51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6-02

“习惯”是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一个词,那么什么是习惯呢?习惯就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朝夕之功,它需要班主任老师付出相当多的心血 !本人在长期的班级工作实践中,探索总结,认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分为三个阶段:强制性阶段、自制性阶段 、自觉性阶段。

一、强制性阶段

在此阶段,要制定具体的“行为规范”及“管理措施”,要求学生遵守之。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准备阶段。

首先,在开学之前,班主任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本班的《班规》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量化管理办法》。在开学的第一个班会上经全体同学讨论、交流、提出修改意见,进而表决通过。这样,既充分发扬了民主、又做到了有章可依,即“依章治班”。

其次,制度公布以后,班主任老师要做到“三到”:走到、看到、说到,紧盯紧管,掌握好第一手材料,及时发现不良行为,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再次,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要定期进行总结,其方式可分为:学生自结与大家补充相结合;师生相互探讨;班主任评价。注意“以表扬为主”,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最后,一个人倘若有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想一下改正过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对个别屡次犯错误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反复抓,抓反复”,对其不能失去信心。

另外,教师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自制性阶段

在此阶段,教师要领导和督查学生进行“相互制约”和“自我制约”。这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

首先,培养班级骨干,让其大胆工作,带动良好班风的形成。

其次,班主任要及时捕捉每位纪律性比较差的学生的“闪光点”,大加褒扬,帮助他们树立其改正错误的自信心。

再次,以班会、主题班会、讨论会、研讨会、辩论会为阵地,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找出“优胜”的原因并发扬之,至于不足之处要对号至个人,让同学们都来分析其原因,帮助其改正错误。

最后,教师及时进行家访。这既可取得家长的配合又便于找到打开违纪学生的心灵的“金钥匙”!

三、自觉性阶段

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努力(大约需2~3月时间)。班级绝大多数学生的良好行为已经养成,良好的班风已经形成。班主任绷紧的神经也得以放松之时。本阶段管理班级日常事务的主人成为学生,班主任的职责就是监督检查。

首先,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管理小组,即“学管组”,把班级内的“大小职位”和“大小事务”均按能力大小落实至个人,制定出“周流动值日表”,要求他们按时值日,并根据《班规》做好详细记录。此举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又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了“管人的难处”,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觉性。

其次,班主任要不定期的抽查一下“學管组”的工作。这样一方面起到了监督作用,使“学管组”的成员不敢懈怠,另一方面对其管理中的某些难点及时予以指导,从而不断强化、完善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上一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党课讲稿下一篇:工作报告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