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社会发展

2022-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科技创新社会发展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摘要] 该文从和谐的思想出发,简要分析了和谐社会发展的历史演化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现实意义,进而探讨了科技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提出了依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 和谐 社会发展 科技创新 能力

“和谐”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谷物称禾,禾在口边,丰衣足食,天地人和;“谐”字左边是“言”,右边是“皆”,含人人有发言权之意,公平民主。自从中国先哲提出了“和为贵”的著名理念,遂为炎黄子孙世代传诵,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被赋予特定内涵。从中国政府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张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到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以及“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从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到主张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等等,无一不体现着和谐的理念。

在和平与发展的主流形势下,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社会相互依赖、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胡锦涛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构想,并分别在雅加达的亚非峰会和莫斯科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上多次强调,我们不仅要建设一个和谐的中国,和谐的亚洲,而且中国人民将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共同建立一个持久和平、普遍繁荣的和谐世界,共同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中国在对内倡导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对外发出了共建和谐世界的呼唤。诚然,人类要建设起一个真正和谐的世界仍须不断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行行有责。科技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科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重点在做好“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和谐社会是一个整体系统,是一个由各个组成要素相互作用的有机和谐整体。它要求组成社会系统的各个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都要保持和谐状态。只有各个部门及部门内部处于和谐状态,那么整个社会系统的和谐才能得以保证。在社会和谐系统中,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科学技术及其和谐发展状态对和谐社会整体的建设至关重要。

第二,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与经济日益呈现出一体化的特征。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尤其是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科学技术已渗透和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成为社会各部门联系的交集或共同作用的部分。它不仅促进人们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了科技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提高了科学决策水平,激发了勇于开拓、大胆探索的科学精神,而且通过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和实现产业化,形成了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促进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丰富了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程度,推动着和谐社会的发展。正是由于科技与社会生产各行业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科技发挥着促进各部门间相互合作、和谐发展的联结与桥梁作用,发挥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作用和主导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引导作用。

第三,科技是做好“五个统筹”的关键。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促进农村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生态化发展,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最终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走共同富裕之路,建立公平社会,协调地区经济发展机制,科学地把握机遇,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用高技术建立新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区域的繁荣,增加财富和就业,也必须依靠科技的创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加快经济的增长,带动其它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引发生产力的极大进步和社会的深刻变革,归根到底要依赖科技的重大发现与突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发展模式从资源依赖和投资驱动为主向资源集约和创新驱动转化,在发展物质文化的同时,发展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也必然要依靠科技来完成;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在注重本土发展的同时,积极争取外部资源,拓展自身发展的空间,跟踪国际新发展,加强内外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其合作与竞争的焦点在于科技。因此,科技贯穿在“五个统筹”的始终,离开科技的发展与创新,统筹是难以实现的,和谐社会是难以建立的。

第四,科技促进和引领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在于科技的创新能力。虽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它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深刻,更加明显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变革的速度,改变着社会和谐的程度,引领着社会的进步,但是,其作用和影响的程度最终取决于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取决于社会环境对科技发展的和谐程度。因此,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科技核心力量集中在科技的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只有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保证和谐社会建设的活力和动力。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依赖于科技的全面进步。大量实践证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必须要建立科技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建立良好的科技发展运行机制和人才队伍,全面推动全社会的科技进步。根据科技发展的特点,要有效地促进科技进步,引领和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必须依托现实的科技发展基础,强化科技优势领域,优化创新环境,放活创新机制,从而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当前,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来建设和谐社会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各级政府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从战略的高度,切实转变思路,从思想认识的深度层次上,对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发展带给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和现实与潜在的引领支撑作用有一个新认识。

——要迅速改变政府各部门间分散管理、条快分割式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的管理模式,实行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协调合作管理模式。

——从突出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要求出发健全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协调处理各部门间的政策矛盾,建立思路一致、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政策法规建设,加快科技政策法制化进程。

——从科技主管部门管理方面加强科技计划管理创新,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机制,不断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审批和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制度,简化申报程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高效、规范。

——加强政府主导作用,整合社会科技活动资源,完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平台,在全社会营造自由的、充分开发个人兴趣的科技创新氛围,广泛地提高全社会科学文化水平和全民的科技素质,逐步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创新文化背景和基础。

——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拓宽风险资本渠道,疏通融资“入口”和“出口”,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的中介服务体系,从多渠道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投入的支持力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个人积极从事原始性创新活动,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要以全局的观念和整体意识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疏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发展的中间渠道,重在鼓励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尤其是民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以推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采取不同的运行机制,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参与竞争,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史竹琴, 薛耀文. 山西科技创新能力研究[J]. 理论探索,2007, (1)

[2] 李志学, 徐博英. 陕西科技创新能力分析与管理机制优化对策[J]. 商业时代, 2007, (7)

[3] 青连斌. 和谐社会 中国新主题一年来理论学术界关于“和谐社会”研究综述有[N]. 北京日报,2005-03-07

作者:梁红卫

第2篇:“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3”发布多维度评价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水平

3月25日,在2014年北京市科技工作會议期间,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首科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同期发布“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3”。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朱世龙主持新闻发布会,首科院和市科委的相关负责人就“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3”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解读,来自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北京广播电台、北京日报、科技日报等22家媒体参加了发布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强调要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科技创新等指标的权重。如何度量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成为当前亟需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开展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研究正是量化反映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程度的一种新探索,旨在探索建立一套具有“首都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连续、动态地跟踪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进展情况,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科学、客观、公正评价发展成效;同时也是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状况的“晴雨表”。这项研究还是我国实施创新调查制度的前期探索之一,为全社会了解首都科技创新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在全球创新重心向东方转移的趋势下,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也将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风向标”。

按照科学性和兼容并包性原则、系统优化和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和一致性原则、政策性和导向性原则,“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3” 在上年度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完善,一级指标保持不变,包括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新绩效等四个维度;二级指标调整为15个,三级指标调整为59个。

从2013年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测度结果看,整体而言,首都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得分从2005年基准分60分,增长到2012年的82.24分,年均增长3.18分。4个一级指标2012年得分均超过80分,其中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相对较高。

对指标体系的一级、二级、三级指标得分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可以发现,首都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及阶段性特征呈现以下特点:

科技创新环境及创新投入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首都科技创新的投入与产出趋向合理。2005年-2012年,首都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得分显著提高,增速明显高于创新服务、创新绩效,这表明,近年来北京在创新资源投入和创新环境营造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人才、科技条件等方面均保持了较高的投入,这也是下一步北京坚持和强化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的最大红利。

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向科技创新“要支撑”的时代已经来临。在经济发展方面,北京已经进入了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阶段,城市富裕程度接近高收入国家(地区),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正处于经济增长“换档期”、增长动力“转换期”,这就更加要求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013年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研究表明,创新绩效指标得分增长趋势明显,科技创新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正在逐步显现,科技创新已成为这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2012年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以来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正带动创新驱动发展局面逐步形成,科技创新对技术突破、产业结构调整、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城市精细化管理、生态环境改善的作用日益凸显。

北京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作出更大贡献。通过以上分析,课题组研究认为,首都科技创新已经迈入了由“资源投入主导”的“要素驱动”向“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转变的新阶段。下一步,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应立足于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和强化首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和创新活力,进一步促进首都经济提质升位,切实解决事关城市建设管理和民生发展的重点问题,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来源:北京市科委)

第3篇:科技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摘 要] 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不再是一种自发的过程,而是社会各要素和创新活动互动的结果,已经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结合在一起。在社会进步的历史过程中,科技创新成为社会进化的核心,科技创新改变生产方式,实现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一体化,推動社会进步。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需要了解创新系统的运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了解创新系统运行对社会经济发展本身产生作用的原因、方法和机制。

[关键词] 科技创新;社会发展;动力

[中国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

作者:徐一飞

第4篇:加强计量科技创新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计量院召开干部会学习贯彻王岐山副总理视察计量院重要讲话

5月24日至25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召开干部会,传达学习王岐山副总理视察计量院重要讲话精神。张玉宽院长,于亚东书记,房庆、陆国强、吴方迪副院长,副处级以上干部和首席研究员70余人参加了会议。

张玉宽院长传达了王岐山副总理视察计量院昌平实验基地讲话精神和质检总局下发的《关于认真学习贯彻王岐山副总理在计量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精神,并作了题为《加强计量科技创新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讲话。

张玉宽院长指出,计量院广大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落实王岐山副总理考察计量院时的重要讲话,要与总局党组“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和全面建设法治质检、科技质检、和谐质检”的总体要求相结合,与计量院工作实际相结合,抓住机遇,找出差距,扎实工作,不断推进计量科技在新的形势下更好更快发展。不辜负王岐山副总理对计量院和计量科技的厚望。我们要从四个方面认真贯彻王岐山副总理的讲话精神。

一是大力加强计量基础科技创新。按照支树平局长的要求,全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争取在完善量传溯源体系方面有所突破;二要争取在科学计量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三要争取在改革和完善计量监督体制方面有所突破。计量院要贯彻“以人为本”的计量科技发展的要求,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要扎实做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计量科技新需求调研工作,在服务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二要扎实做好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在优选和启动“十二五”首批科技计划项目上下功夫;三要扎实做好争取国家对计量科技持续支持工作,在认真编制申请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建议书和申请实验基地“二期”建设项目上下功夫;四要扎实做好测量校准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工作,在“计量基标准技术水平提升计划”和“主要计量基标准国际比对计划”的落实上下功夫。

二是大力加强计量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创新。计量院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创新计量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政策的要求,认真落实质检总局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国际科技合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在不断提高科技合作有效性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队伍实施上下功夫。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落实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百人计划”,并以其为载体,创新政策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造就一支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计量科技队伍,为计量科技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是大力加强计量科技体制机制创新。计量院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着力做好科技管理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服务创新”工作,要在努力形成三个机制上下功夫:一要形成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瞄准国际计量科技前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确定和落实计量院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任务和重点,实现计量科技

事业在更高层次上得到跨越式发展的科技投入机制;二要形成适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和不断完善“调研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申报一批、研究一批、应用一批”“六个一批”的科研项目管理程序,实现“润物细无声”良好的科技项目管理机制;三要形成加速新形势下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坚持和不断完善“人才强院”战略内容和“计量院‘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实现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注重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科技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

四是大力加强计量管理和服务创新。计量院要贯彻“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要求。作为计量院院领导和专业所所长,履行岗位职责、加强服务管理,要一手抓业务发展,一手抓队伍建设,主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提出方向和任务;二是做好凝聚和落实;三是营造政策和环境。作为院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服务也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一丝不苟抓落实;二是全心全意解问题;三是与时俱进优环境。同时要努力做到“抓学习、上水平、提效率、注实效”。 随后,与会人员结合王岐山副总理视察计量院重要讲话精神和计量院工作实际,围绕“推动计量科技创新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分组进行了热烈讨论,对计量院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25日的全体会上,各组组长分别汇报了本组的讨论意见和建议。于亚东书记总结了本次会议贯彻学习的总体情况,并就在全院范围内进一步贯彻学习和深刻领会讲话精神进行了具体的部署。

王岐山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考察

5月20日,是第11个世界计量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来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考察工作,看望慰问一线计量科研人员和干部职工。他强调,中国计量要着力培养一流的科研人员,努力站在世界计量科技发展的前沿,加快计量创新,建立和完善新一代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体系,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王岐山实地察看了化学计量、太阳能光伏和LED照明计量、强激光计量、激光二维坐标计量、时间频率计量等实验室,听取了国家质检总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汇报,并与有关专家进行座谈。他说,计量是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技术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计量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在建立全国统一计量制度、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国计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计量工作越来越重要,要求越来越高,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抓好这项基础性工作。

王岐山指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期,计量事业大有可为。面对新形势,计量工作要与时俱进,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降耗减排、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计量基础研究,建立和完善计量基准、标准、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国际计量交流与合作,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王岐山强调,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关键靠人。计量是一门基础科学,人才是根本。要建立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大培养力度,充实科研一线力量,造就一支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计量队伍。有关部门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关心和支持计量事业发展。

王岐山要求,围绕今年我国世界计量日“计量检测,健康生活”的主题,普及计量知识,提高全社会的计量诚信意识。

支树平向王岐山副总理汇报计量工作

5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一行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考察工作,并主持召开了计量工作座谈会。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向王岐山汇报计量工作的有关情况时表示,要努力提升计量发展水平,更好地发挥计量在服务科学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的基础保障作用。

质检总局副局长杨刚、蒲长城、魏传忠、刘平均、孙大伟,党组成员王炜、纪正昆、张沁荣,总检验师项玉章等陪同考察。

支树平在汇报中介绍了我国计量事业发展的概况。他说,质检总局成立10年来,我国计量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计量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发挥了较好作用。计量不仅为科学技术和国防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为国家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持,而且还为保障民生及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为促进节能减排提供服务。

支树平表示,现代社会对计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计量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国际上,国际单位制面临重大变革,世界先进国家已纷纷开展相关研究,而我国在这方面有很大差距,如果不能及时跟进,就不能在国际上获得话语权;从国内来看,建立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命健康等,都对计量科技提出了新要求。在某些领域,我国还没有建立相应的计量基准、标准。如果不能取得新的突破,计量就会成为阻碍新技术进步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瓶颈。提升计量发展水平,是服务科学发展、应对国际挑战、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关键环节。

针对当前我国计量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支树平表示,将力争在3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争取在完善量传溯源体系方面有所突破。尤其要加快研究我国急需的计量基标准,为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计量测试方法,满足量值溯源需求。二是争取在科学计量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加快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计量基准、标准持续研究和前沿计量技术研究。同时,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努力在新能源、新材料、纳米技术等领域实现计量科学技术研究的突破。三是争取在改革和完善计量监管体制方面有所突破。在加快修订《计量法》的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计量监管体系,认真解决监管力量不足、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加大技术机构改革和发展力度,更好地发挥计量在发展生产、社会管理方面的基础保障作用。

座谈会上,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玉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张钟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天初先后发言。认监委、标准委及总局有关司局主要负责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班子成员及科研人员代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

第5篇:企业创新发展演讲稿:科技创新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一个企业的发展亦与创新息息相关,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只要高度重视“创新”,理解了创新的根本意义,不断在企业中实施创新的手段,企业就会不断产生出人们所需的新产品,从而企业也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展现新的面貌。

一、加深科技创新的理解

在企业中长期以来把创新单纯理解为小改小革、新技术推广或是技术革新或是技术改造,诚然不可以否认这些创新方式多年来为企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它的根本点也是其狭隘点,是仅仅将创造性的成果转化为好一点、更多一点的生产力,从而使企业产生一定限度的经济效益,当今创新的概念已大大超越了原有的境界,创新这个词已展延成创新工程的概念。它既包括传统的创新观念,更包含有对人类知识创新概念,创造企业文化的概念,创新不仅仅是某种技术方式方法的研究和探讨,而且已扩展到对人类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对人类的思维方式方法的探讨和研究,对人的创新能力提高的探讨和研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十分重视创新,他曾经亲自提出“勇于创新,多作贡献”,可见国家对“创新”是何等重视,为了使企业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飞速科技发展的需要,企业更需要加深对创新的理解,以尽快健全创新工作,促使企业加快创新的步伐。

二、一个良好的机制是确保企业发展的基础

科技创新既然是作为即将进入2l世纪的主要指导新思想,首先这一思想要在企业结构中形成共识。作为企业的领导要成立专门班子去研究去实施。这种班子既不能隶属于过去总师技术系统,又不能隶属于一般管理系统。它在企业中的地位应当具有更高层次,作为主要厂领导来说,可以为他起到重要的参谋作用。作为企业的发展来说,他应当作为企业发展的总参谋部。他的功能既可以为企业发展拟订长远发展规划、设想、建议,也可以为企业现行生产服务,为提高企业的科技素质服务。

当然一旦建立创新思想的科技发展体制,企业内原有的科技、管理系统,其功能亦应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其实为了满足21世纪的高速发展的需要,我国企业原有的一些制度及体制早就应该进行脱胎换骨的转变,一成不变的企业管理体制是满足不了具有划时代高速发展的科技工业的要求。

三、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如何在太湖周边地区开展好企业创新活动呢?创新必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结合在一起。探索这一地区创新的方法,从工业企业方面来看,必须引进高新技术,摒弃过去“五小”带来的危害,几是对自然生态环境有危害、哪怕是一点点影响的企业必须坚决彻底关、停、并、转,杜绝一切污染源,应把发展高新技术、无污染新技术作为太湖周边地区企业发展的唯一立足点。

四、创新工作方法的探讨

研讨科技创新的工作方法是每一个单位极需了解的,创新本身是一种开拓,其方法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然而不断总结和探索创新的方法是会有利于创新工作的深入展开,这里仅谈谈个人的一些肤浅的想法。

1.善于总结,不断提高。创新往往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新的发展、发明、提高。因此对现有的科技基础不能忽略,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不断总结已有成果,然而不能墨守成规,在总结基础上提出新的设想,新的建议,以利把原有的水平向上提高。

2.超常思考,不断开拓。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讲要有科学幻想头脑,要具有超常规想法不断开拓的思想才能不断使创新达到新的境界。

3.博采众长,善于运用。创新本身要充分运用已获得的成功经验,因此横向之间,上下之间要多通气,多了解情况,充分利用已获得的成功经验,认真研究别人、别单位已取得的成果,勇于提高自己,扩展创新的思路。

五、高度重视人的创造力

首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有独创性的人往往脑子灵活,转弯快,不循规蹈矩,作为领导,尤其是人事部门的人更要注意到这一点,应不拘一格选人才。人的才能不可能一下从天上掉下来,在企业内,要不断组织学习和进行培养。

第二,要善于运用好总结表彰的手段,对有创造力的同志要不惜重金聘用,对有成果的同志要不惜重金表彰,使之不断开拓,为企业更快更好更多地创造更新的产品。

第三,广开才路,不断引进人才。在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中十分注重从企业界中引进经过

三、五年工作锻炼,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又有相当理论水平的青年人才。

第6篇:企业创新发展演讲稿:科技创新发展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一个企业的发展亦与创新息息相关,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只要高度重视“创新”,理解了创新的根本意义,不断在企业中实施创新的手段,企业就会不断产生出人们所需的新产品,从而企业也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展现新的面貌。

一、加深科技创新的理解

在企业中长期以来把创新单纯理解为小改小革、新技术推广或是技术革新或是技术改造,诚然不可以否认这些创新方式多年来为企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它的根本点也是其狭隘点,是仅仅将创造性的成果转化为好一点、更多一点的生产力,从而使企业产生一定限度的经济效益,当今创新的概念已大大超越了原有的境界,创新这个词已展延成创新工程的概念。它既包括传统的创新观念,更包含有对人类知识创新概念,创造企业文化的概念,创新不仅仅是某种技术方式方法的研究和探讨,而且已扩展到对人类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对人类的思维方式方法的探讨和研究,对人的创新能力提高的探讨和研究。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十分重视创新,他曾经亲自提出“勇于创新,多作贡献”,可见国家对“创新”是何等重视,为了使企业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飞速科技发展的需要,企业更需要加深对创新的理解,以尽快健全创新工作,促使企业加快创新的步伐。

二、一个良好的机制是确保企业发展的基础

科技创新既然是作为即将进入2l世纪的主要指导新思想,首先这一思想要在企业结构中形成共识。作为企业的领导要成立专门班子去研究去实施。这种班子既不能隶属于过去总师技术系统,又不能隶属于一般管理系统。它在企业中的地位应当具有更高层次,作为主要厂领导来说,可以为他起到重要的参谋作用。作为企业的发展来说,他应当作为企业发展的总参谋部。他的功能既可以为企业发展拟订长远发展规划、设想、建议,也可以为企业现行生产服务,为提高企业的科技素质服务。

当然一旦建立创新思想的科技发展体制,企业内原有的科技、管理系统,其功能亦应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其实为了满足21世纪的高速发展的需要,我国企业原有的一些制度及体制早就应该进行脱胎换骨的转变,一成不变的企业管理体制是满足不了具有划时代高速发展的科技工业的要求。

三、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如何在太湖周边地区开展好企业创新活动呢?创新必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结合在一起。探索这一地区创新的方法,从工业企业方面来看,必须引进高新技术,摒弃过去“五小”带来的危害,几是对自然生态环境有危害、哪怕是一点点影响的企业必须坚决彻底关、停、并、转,杜绝一切污染源,应把发展高新技术、无污染新技术作为太湖周边地区企业发展的唯一立足点。

四、创新工作方法的探讨

研讨科技创新的工作方法是每一个单位极需了解的,创新本身是一种开拓,其方法本身就是一个创新过程,然而不断总结和探索创新的方法是会有利于创新工作的深入展开,这里仅谈谈个人的一些肤浅的想法。

1.善于总结,不断提高。创新往往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新的发展、发明、提高。因此对现有的科技基础不能忽略,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不断总结已有成果,然而不能墨守成规,在总结基础上提出新的设想,新的建议,以利把原有的水平向上提高。

2.超常思考,不断开拓。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讲要有科学幻想头脑,要具有超常规想法不断开拓的思想才能不断使创新达到新的境界。 3.博采众长,善于运用。创新本身要充分运用已获得的成功经验,因此横向之间,上下之间要多通气,多了解情况,充分利用已获得的成功经验,认真研究别人、别单位已取得的成果,勇于提高自己,扩展创新的思路。

五、高度重视人的创造力

首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有独创性的人往往脑子灵活,转弯快,不循规蹈矩,作为领导,尤其是人事部门的人更要注意到这一点,应不拘一格选人才。人的才能不可能一下从天上掉下来,在企业内,要不断组织学习和进行培养。

第二,要善于运用好总结表彰的手段,对有创造力的同志要不惜重金聘用,对有成果的同志要不惜重金表彰,使之不断开拓,为企业更快更好更多地创造更新的产品。

第三,广开才路,不断引进人才。在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中十分注重从企业界中引进经过

三、五年工作锻炼,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又有相当理论水平的青年人才。

第7篇:注重教育公平推动科技创新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注重教育公平推动科技创新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

会上,教育部、科技部主要负责人分别作了汇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围绕下一阶段教育、科技发展和改革进行了深入讨论。李克强对近年来教育、科技工作取得的显著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强调要始终把教育和科技放在全局性、战略性的位置,予以高度重视。

李克强说,教育是民生改善的来源,传承文明的载体。让孩子受教育并且受到良好教育,是几乎每个家庭的共同愿望。掌握知识让人们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有利社会文明得以延续、道德规范得以遵循。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是本届政府的三大任务,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可以使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参与平等竞争的能力,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要缩小中国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和区域这两个最大的差距,就要培养更多服务中西部和农村的人才。教育资源要向中西部和广大农村地区倾斜,提升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要加强东中西部教育协作,尤其是国家重点高校,要强化服务国家战略的意识,鼓励优秀教师以多种方式到中西部服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公平上要多想办法、多做实事。东部地区要创新理念和模式,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李克强指出,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关键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并以创新和创业为导向。要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围绕大局,瞄准世界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大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扣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要求,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使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活力、创新能力迸发出来,使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社会效益,让科技造福人民。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都要沿着这个方向加大力度。

李克强强调,无论是推进教育公平,还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关键还得靠改革。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当年从恢复高考入手抓教育,就是一项改变千百万人命运、深刻影响国家发展的重大改革举措。当前深化教育和科技领域改革,仍然要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抓紧推出既利当前更利长远的重要改革举措,务求取得更大成效。

李克强最后指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促进社会进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用好“人口红利”,更加注重依靠“人才红利”。这就必须一靠教育、二靠科技,两者有机结合,使中国创造财富的能力得到巨大提升,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他要求加快推进教育科技领域的重大任务,围绕完善投入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推动资源开放共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广科技人员创新激励政策等,提出措施、抓好落实,使全社会创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刘延东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出席会议。

第8篇: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调整企业科技创新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尖锐问题是缺乏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首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往往受制于人;其次,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薄弱,引进技术没有很好地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第三,企业自主创新主体的地位没有确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研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未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当前应从以下面方面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转变和改进政府职能,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投资的制度体系。这其中包括建立与创新直接相关的技术标准、风险投资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奖励制度、评价监督体系、科技咨询服务体系、税收制度以及与创新间接相关的政府补贴制度、分配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

第二,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应制定保护企业家利润动机的机制和规则,完善企业的产权机制和法人治理机制,促进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做强做大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紧建设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促进创新投资与技术提供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良好的中介服务体系有利于保证创新投资主体、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信息畅通,有效达成战略合作关系。

第四,加快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必须花大力气,着力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创新,建立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完善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投融资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第9篇:科技局:2010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自查自评

2010科技工作目标考核自查自评总结

报告

2010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科技厅、局的指导和关心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促进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为中心,以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区域经济为重点,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2010年科技工作目标任务,获得了国家“十一五”科技管理先进集体,省、市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现按照《南昌市2010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实施意见》(洪办发【2011】7号)文件要求,将各项科技工作目标考核指标自查自评如下:

1、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项

(1)南昌百特生物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血液分析仪》 南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0.5分

(2)贝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政务网机房环境监控平台》 南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0.5分

(3)南昌百特生物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尿液分析仪》 南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0.5分

2、获得市级及以上科技重大专项5项

(1)南昌泛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高频(直流)牙科X射线机》35万2分

(2)南昌溥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微波辅助水解新工艺及设备》35万2分

(3)南昌言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新一代智能语音电子商务系统》35万2分

(4)南昌益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蝙蝠蛾拟青霉培养物饲料添加剂的新技术开发与应用》40万2分

(5)南昌市万华生化药业有限公司《亲和膜色谱及亲和层析技术制备高纯度尿激酮》63万1分

3、全年专利申请数

150项3分

以上自评13.5分,超出满分4分。

区科技局

2010年1月25日

上一篇:成长的足迹作文700字下一篇:红歌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