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

2022-07-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与绩效评价

【摘 要】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唯一途径和方法。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的平衡和协调增长。重视科技创新、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客观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要改革传统的绩效评价方式,将科技创新要素纳入绩效评价体系。文章在评析企业绩效评价的历史变迁、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从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提出构建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思路。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可持续发展; 绩效评价体系

一、引言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逐渐从重速度开始向重创新、重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诸如经济增长过快、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等等,均与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创新能力差又会影响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影响社会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与判断。所以,重视科技创新、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客观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现有的资源决定我国经济发展不可能走高耗、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必须选择低耗、集约经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使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只有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的力度,才能保证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理论上讲,要素投入的总量总是受限制的,而科技创新则是无限的。因此,在资源稀缺的今天,只有通过科技进步才能使企业在等量资源投入情况下产出更多的效益。所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目前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要改革传统的绩效评价方式。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更多关注的是财务评价,尽管现在已经考虑了非财务指标,但在其内容上对科技因素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时期,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国家重大战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工作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如何落实总书记讲话的精神,真正实现国家的科技创新;如何科学、客观地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

二、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一般是指企业或者个人创造或者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或经营管理模式,研发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际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一个开放式的复杂大系统。当今社会环境下的科技创新一般包括:知识创新、技术(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我国被称为“制造业大国”,这一地位是靠生产要素的扩张,增加人财物的投入来实现的。以这种方式实现的经济增长,消耗高、成本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其劣势日显突出。要想使中国的企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才能提高国家应对危机的能力,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现阶段,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以“科技驱动”来替代“物质投入推动”,实现经济的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的必要条件。所以,增强企业创新激励,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是目前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一般意义上讲是指一个国家或者组织的平衡、协调、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因此,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解释也就不同。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会议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可以说,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最早雏形。

1981年,美国学者布朗(Lester R. Brown)在《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中,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至此,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订的《21世纪议程》也提出,“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确地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此战略一经提出即得到各国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的关注,从而可持续发展被列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新课题,也是当前人类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可持续发展从两方面来理解:持续和发展。发展是基础,是目标;可持续是实现发展的关键。没有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发展,可持续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三)科技创新、可持续性发展与绩效评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科技创新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正因如此,对企业科技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1.科技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任何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地占有市场、获得市场领先地位,取得满意的利润,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通过技术的创新,企业持续不断地开发、研制新产品,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进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2.科技创新是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资源稀缺是世界性难题,资源利用效率高低已经成为评价企业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通过科技创新,加速企业技术革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为科学、客观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提供支持。

3.科技创新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导力量。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意味着企业传统技术的更新与改造,意味着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比的不断提高。要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前提和动因。通过科技创新,使企业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生产组织等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实现企业的“乘数”效应,使得高新技术产品取代传统产品,最终实现企业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4.科技创新是企业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绩效评价是综合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手段。传统绩效评价以财务评价为主,科技创新因素很少体现在评价体系中。随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对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视,将科技创新纳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充实与完善又会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现状评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1.以成本绩效评价研究为主。19世纪末,企业组织特点表现为规模较小、技术简单、产品单一、经营权与所有权并未分离,因而对绩效的评价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这一阶段的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成本,强调对成本的管理,使用的指标有:每码成本、每吨公里成本、每磅成本、销售毛利,但这些成本指标主要是统计性的,与财务会计没有必然联系。

2.以财务绩效评价为主。20世纪初,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沃尔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的概念,通过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值率、净值报酬率等指标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日本、德国、英国等结合本国企业实际,也创造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Melnnes对绩效评价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指出公司最常用的业绩评价指标是投资报酬率,反映了投资者对投资回报的高度关注。

3.以战略绩效评价为主。梅森和贝恩(1959)提出SCP分析框架。该分析模式认为如果在市场结构变量和绩效变量之间建立稳定的一般关系模型,人们就能够了解其中的规律,分析难以观察的市场行为过程并制定决策。SCP分析推动了企业战略性绩效评价和政府制定规制性企业综合评价的发展。布泽尔、盖尔和萨尔陶(1975)提出PIMS研究计划,该研究结论证实了市场份额与盈利性高度相关,从而为波特竞争战略理论提供了依据。20世纪90年代思腾思特咨询公司提出采用经济增加值(EVA)和修正的经济增加值(REVA)来评价企业经营业绩。Dixion等人(1990)认为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同强调产品质量和准时生产的产品战略不相容,而NcNair et al.(1990)认为绩效评价所面临的问题同评价体系偏重于财务指标的度量并没有直接关系,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将财务指标转化为非财务指标。Banker等(2000)研究发现:顾客满意度指标与企业未来的财务业绩有强烈的相关性,对经理的评价纳入非财务指标后,公司的财务和非财务业绩均有所提高。

Robert S.Kaplan和David P.Norton(1992)提出的平衡计分卡(BSC),包括财务、顾客、内部营运过程、学习与创新四个层面,综合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McNair,Lynch和Cross(1990)提出的业绩金字塔模型,从战略管理角度给出了业绩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反映了战略目标和业绩指标之间的互动性。英国学者Andy Neely和安德森咨询公司共同创立的业绩多棱体评价方法,从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和贡献角度来考虑目标和战略,以及对于整个经营过程的改进要求。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评价体系研究。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研究起步较晚,1993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了8个指标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1995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中规定了10项评价指标体系;1999年,财政部等部委印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包括32项评价指标;2002年,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印发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对评价指标进行了修正;2006年,国资委公布实施《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其中包含22个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和8个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

2.关于指标选择研究。龚丽、黎毅(2003)借鉴平衡计分卡的主要思想,从财务、价值链流程、创新和环保信息四个层面建立了反映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蔡刚、熊黑钢(2004)从市场竞争能力等七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祝焰、莫清(2005)提出了六个层面的战略性绩效评价体系。温素彬、薛恒新(2005)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探讨了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绩效的三重绩效评价模式。李健(2004)则着重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研究了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关于评价方法研究。冯根福、王会芳(2001)认为不同评价主体应分别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法。施东晖、司徒大年(2004)侧重于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对绩效影响的研究。梅国平(2004)认为复相关系数法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并且权重是动态可变的,能够解决绩效评价中权重分配的难题。赵希男(2005)提出从鼓励创办企业和保护公共资源的双重角度,参考数据包络评价方法和综合评价法对企业进行评价。赵中秋(2005)以经济增加值(EVA)为核心,结合因子分析法等数理统计技术对部分国有企业进行绩效评价。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探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受平衡计分卡思想的影响较大。无论是将指标细化为基本指标、辅助指标,还是分为战略层指标、关键流程指标和主要绩效指标,还是细化为目标层、准则层和基础层,或者将评价指标分为不同于以往的几个方向,都只是反映了具体的操作层面和对各种指标的侧重不同。虽然很多学者构建的指标体系中都引入创新维度,但总体上对科技创新重视不够,而且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基本上只是在理论层面进行论述,而没有将科技因素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使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未体现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

四、基于科技创新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框架构建

(一)绩效评价体系基本要素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系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它一般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

1.评价目标。目标是绩效评价的指南和导向,无论绩效评价体系内容如何,其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才能取得满意的经济效益。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处理好评价目标和企业目标之间的关系。企业目标的实现需要各职能部门的相互协调和共同努力;各部门所有的行动必须以企业目标为导向。

2.评价对象。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对象一般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企业,二是管理者。对两个不同层面的评价对象进行绩效评价时侧重点不同。因此,评价对象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对企业的绩效评价关系到企业的基本生存、可持续发展等活动;对经营管理者的绩效评价关系到个人或者团队的权利、责任、奖惩及任用等问题。

3.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核心与关键。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关系到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所以,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指标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这些关键指标既包括财务方面的指标,如投资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周转率、每股收益等;也包括非财务方面的指标,如客户满意度、与供应商关系、产品(服务)质量、技术创新能力等。因此,如何科学、客观地选择衡量经营绩效的指标便成为企业目标是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4.评价标准。绩效评价标准的设定对于客观评价企业经营绩效起着重要作用。绩效评价标准选择不当,会高估或者低估企业的经营业绩,从而不能真实反映经营者的付出与努力。绩效评价标准是判断评价对象业绩优劣的标杆,选择什么标准作为评价的标杆取决于评价目的和要求。企业绩效评价标准有多种,一般常用标准包括预算标准、历史标准及行业标准。为了全面发挥绩效评价体系的功能,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可以同时选择不同的标准。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选用标准时,一定要结合评价对象的特点和评价目的。

5.评价报告。绩效评价分析报告是绩效评价体系结果的客观反映,也是绩效评价体系的结论性文件。绩效评价人员以绩效评价对象为单位,通过相关数据信息系统获取与评价对象有关的信息,采取一定的评价方法,对评价数据进行加工整理,按照设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相关评价指标,并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责任及影响,得出评价对象绩效优劣的结论,最终形成绩效评价报告。

(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企业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绩效评价,其客观性是保证绩效评价公平、公正的关键。评价者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时,要以其超然独立的立场,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与判断。评价过程不能受到来自任何方面的干扰,要独立地完成数据的采集、加工、分析,唯有如此其评价结论才能反映企业绩效实际,才能向社会提供客观信息,评价报告才具有较高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2.创新性原则。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社会和谐、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特别是在当今的中国,更需要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企业进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时要充分考虑创新性指标体系的选择与应用。

3.激励性原则。一般而言,报酬是绩效的函数。以报酬作为激励,是企业激励机制中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因此,设计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重指标的正向激励性。如果绩效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激励效果,则可以大大激发和调动评价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发挥其管理潜能,最终使得企业经营绩效得到全面提升。

4.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是指一方面要求对企业绩效的计量和分析要以客观数据为基础,绩效评价的数据资料都能取得;另一方面要求指标设计要简洁、易懂,能够适用于多数企业。

5.完整性原则。在进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必须考虑指标之间的衔接与完整,既要防止指标间的重合,又要注意指标的全面性;评价指标要考虑财务的特性,也要考虑非财务的要求。只有注重评价指标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评价结论才能体现企业经营绩效的全貌。

(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框架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以企业科技创新为先导,分别从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社会效益、经济利益等方面综合设计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为此,本文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一套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从两个方面、五个角度展开,评价体系框架如下:

1.定量评价指标:主要从五个角度进行评价

(1)科技创新评价。主要选择三个层面进行指标构建:1)科技创新投入。主要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用于科技创新领域的人力、物力等投入。具体可用科技研发人员比例、科技资金投入比、新技术投入比、新设备投入比等指标。2)科技创新产出。衡量企业在一定时期科技投入后产出的效益情况,主要包括新产品(新技术)产出比率、技改项目比例、专利技术水平、设备先进程度、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指标。 3)科技创新效率。主要衡量企业科技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评价指标包括年度新产品更新次数、新技术转化时间、一定科技投入效益产出比等。

(2)流程创新评价。1)生产效率。主要衡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管理与控制水平,指标可采用全员劳动生产率、生产能力利用率、产品生产周期等。2)过程质量。主要评价生产(经营)过程的质量水平,指标可选择产品合格率、新工艺使用率、产品返修率等。

(3)产品(服务)创新评价。主要从产品、客户、服务等角度进行评价衡量。1)产品创新。可选择新产品投产率、新产品产值率、新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进行创新评价。2)客户关系。主要衡量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评价指标可选择客户保持率、新客户获得率、顾客忠诚率等。3)客户服务。主要指售后服务质量的评价。评价指标包括交货及时率、客户投诉率、服务成本降低率、产品维修率等。

(4)持续发展评价。主要衡量企业一定时期可持续发展、持续增长的能力。1)持续增长能力。一般可采用销售增长率、资产增长率、收益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技术创新产出效益等指标。2)环境资源利用。主要衡量企业在能源利用、绿色经济等方面的投入情况。指标包括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万元产值能耗降低率、环保投入与工业产值比、“三废”综合利用率等。

(5)财务效益评价。主要衡量企业一定时期最终实现的财务收益与资产运营效率。可以分四层次评价:1)流动性指标。包括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2)风险性指标。包括现金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3)效率性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4)盈利性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经济增加值。

2.定性评价指标:主要评价内容包括六方面

(1)科技管理创新。评价内容包括创新机构设置、科技创新制度与激励机制、科技创新意识、管理层重视程度等。

(2)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评价指标有员工满意度、目标责任绩效管理、高端人才引进等。

(3)文化管理创新。评价内容有企业文化建设、品牌建设与管理、企业声誉与维护、员工素养等。

(4)战略管理创新。评价内容包括战略目标定位、战略规划设计、战略规划实施、决策执行度等。

(5)财务管理创新。评价内容一般有财务制度建设、风险控制与预警机制、预算管理与执行、分权管理与绩效评估、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等。

(6)社会责任管理。评价内容包括社会责任承担、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社会责任履行等。

(四)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我们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除了关注评价体系本身外,还应该注意与评价体系构建相关的其他因素,以保证绩效评价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1.评价因素的可控性。在构建和评价企业经营绩效时,要注重实施指标体系的可控性。对于无法控制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应尽量排除在外,否则就会对评价结果的公允性产生不利影响。在评定经营绩效时,对企业无法改变或控制的因素,例如,自然灾害、材料价格变动、货币政策调整、汇率变动等,都应将其在绩效评价中剔除。当然,要客观区分可控因素或不可控制因素。例如,企业本身应注意而未注意或疏于管理防范所发生的火灾,不属于不可控制因素,但因地震等不可抗拒因素而发生的事项,则属于不可控制的范围。总之,绩效评价应以可控制因素和可控范围为评价标准。

2.评价指标的量化与非量化。所谓量化就是将所要考评的评价指标予以数量化,然而,企业实务中并非所有绩效评价内容都能数量化,譬如,研究成果、员工士气、企业形象及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评估,就很难以数字来加以表达。对于非量化指标,评价时要客观分析,尽量做出科学的判断。绩效评价过程中,为了实现客观、公平、合理,避免人为主观成分的介入,评价内容尽量予以量化,这样有利于发挥绩效评价对企业的促进作用。

3.评价指标的财务与非财务性。传统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大多选择的是财务性指标,如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现代企业的经营内容广泛、涉及领域众多,单纯的财务指标很难客观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所以新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注重非财务指标的运用,例如产品质量、科技创新、服务满意度、核心竞争力等,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因此,绩效评价体系要重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以保证绩效评价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4.评价指标的时效性。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其时效性,也就是说设计评价指标时要注意指标本身的短期性与长期性的结合。否则,企业进行绩效评价的目的就无法实现。所以,为了避免部门过度追求短期效益或者局部利益,绩效评价指标宜长短期并重,最终实现企业经营绩效的持续、稳定增长。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在不断加大,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这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因此,我们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形成少投入、多产出、少排放、多利用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我国经济尽快走上内生增长轨道,实现企业绩效的可持续增长,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邵春燕.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5).

[2] 张创勋.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及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科技创业,2007(2).

[3] 王锐.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J].现代工业经济与信息化,2011(4).

[4] 吴友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07(4).

[5] 赫曼·戴利,马季方.可持续发展:定义、原则和政策[J].国外社会科学,2002(6).

作者:张涛

第2篇:科技创新、海洋科技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 要】中国是海洋大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可以理解为在繁荣经济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及商业生态平衡等是重要的工作,也为强国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沿海区域的发展也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探索海洋科技与生态能力及后续的商业生态间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文章结合熵权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索2013—2018年福建省的海洋生态发展演变过程,为我国各沿海省区地方政府的经济绩效工作和生态环境维护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研究以构成海洋科技与海洋生态的指标体系,通过2013—2016年度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利用MATLAB进行熵值的客观权重赋值及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获得各指标数据间的关联度,根据关联度大小为科技创新、生态平衡与商业生态系统间的协调发展提出建议,为福建省福州市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支撑,为今后全国沿海各城市的海洋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事业提供策略分析与指导。

【关键词】海洋科技;生态系统;熵值法;灰色关联分析;乡村振兴

1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具体任务要求是推进绿色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产业兴旺,并补齐民生短板,增强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1]。福州市作为福建省省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特色产业优势凸显,在2017年的水产品产值、产量、加工量、加工产值均常年稳居福建省第一。福州市的大陆海岸线长度为920 km,海岛海岸线长度为390 km,是地道的沿海城市。

受国际环境及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我国近年来对发展沿海区域经济越来越重视。国家海洋局于2016年12月13日在全国海洋科技创新大会上发布《全国科技兴海规划(2016—2020)》。同时,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实现海洋科技跨越式发展的最佳窗口期,必须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海洋科技资源的配置,集中力量,通过发展海洋工程及政策专项带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增强对海洋观测及海洋认知的能力,增强创新驱动力,实现成果转化,开创科技兴海的新局面,使中国逐步走向海洋建设发展强国。

随着中国海洋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对海洋资源掠夺式的粗放型开放模式导致海洋资源耗竭、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瓶颈和发展短板[2]。2018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海浪、海水和海岸侵蚀等灾害为主,各类海洋灾害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7.77亿元,死亡(含失踪)73人[3]。学者对海洋经济发展能力的研究已有成效,例如采用传统回归模型分析非期望产出SBM模型(Slack-based Measure),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等[4]分析资源投入产出的效率,但对海洋生态发展与科技之间的关系的研究鲜有涉及。

对于环境的动态研究,熵值法充分显示了其优越性。熵值法是用于判断某个指标或系统的离散程度的方法。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越大,以熵值判断某个指标的离散程度。相关研究大多是围绕海洋经济效益进行的,过分注重海洋生产活动的经济波动,而忽略了环境与其影响因素之间随着时间变动发生的损耗。

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促进了环境、生态与经济共同正向发展,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使用熵权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及MATLAB 2012B软件,分析2013—2018年福建地区的海洋生态发展能力的演变过程,度量海洋科技能力与海洋生态发展能力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程度,为我国各沿海省区地方政府的经济绩效工作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2 研究区域概况

以福建省为例,它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隔中国台湾海峡与台湾地区相望,北接长三角,南联珠三角,扼东南之要冲,区位优势十分凸显。福建省海域面积为13.6万km2,大于陆域面积;地理条件介绍如下:①沿海有大小港灣125个,深水岸线。②海岸线曲折率为1∶7,居全国第一。海岸线蜿蜒漫长,总长3 752 km、海岛总数为2 214个,居全国第二。福建省渔业资源丰富,近海生物种类达3 000多种,可作业的渔场面积达12.5万km2;海洋能源、矿产资源蓄积丰厚。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着力实施“大念山海经”“山海合作,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建设海洋大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等一系列战略决策,海洋经济获得长足发展[5]。

随着福建省海洋经济持续增长,污染问题也愈发严重。2017年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显示,福建省闽东沿岸呈亚健康状态,即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其自然属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但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尚能发挥。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6]。2018年,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广东省,其次是福建省,直接经济损失达11.54亿元。2018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灾害损失统计和分布表见表1[3]。

从表1可知,沿海各省市的海洋灾害损失的原因主要为风暴潮、海浪及海岸侵蚀。福建省海洋环境不仅影响福建省整体的发展,也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对海洋生态进行治理,保持生态资源平衡,有利于福建省的可持续发展。在总结诸多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建立海洋科技能力与生态能力指标,采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立足于二者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的海洋科技能力与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相关指标数据均来源于政府统计部门公开发布的权威性数据。其中,关于海洋科技能力的评价指标主要来源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少量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关于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部分来源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还有一部分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由于年鉴数据更新有限,所以选取福建省2013—2016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学术界对于海洋科技及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颇多,然而所选取的指标各不相同。综合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的资料,以福建省海洋地区的具体情况,提出海洋科技能力与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表3)。

“海洋科技能力评价指标”主要有两大项评价指标,包含“海洋科技投入水平”5项因素和“海洋科技产出水平”4项因素等。“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则以负向的包含6项因素的“压力评价指标(-)”和包含11项因素对生态具正向的“承压评价指标(+)”的指标予以表达。同时发现,负向压力评价指标中的因素包含乡村振兴所推动的地区旅游总人次、海域客流周转量2个项目,造成环境生态的负荷;产业基于海洋区域产出包含海洋海盐产量、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海洋化工产品产量、海洋矿业产量4个项目的经济产出。将影响以海洋产出的企业及其消费者、市场媒介(包括代理商、提供商业渠道及销售互补产品和服务的人)、供应商等区域的商业生态系统。

4 研究方法

4.1 熵值法

熵值法系通过计算熵值判断一个事件的随机性及无序程度,对不确定的指标进行信息熵分析,熵值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代表该指标对评价的影响越大[7]。熵增加的原理是不可逆转的,在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加。信源信号的不确定性称为信息熵和信息消除不确定性的程度。得出熵与信息量和不确定性成正比的结论[8-9],熵值法逐渐应用在宏观经济管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中[10]。郭显光(1994)提出的因子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和熵值法3种方法对同一指标体系的数据分析进行经济效率等级评价的研究,验证了熵值法的科学性[11]。随后,周梅华(2003)在这一领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熵方法在宏观经济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12]。裴玮(2020)通过熵值法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包含结构优化、绿色生态、质效提升、动能转化、民生改善、风险防控等方面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13]。陈燕丽(2020)提出以熵值法评价生态经济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影响,并得以建立全面性的绿色国内生产总值评价体系[14]。

用一个指标值评价中国的区域能力是不可能的,因此有必要对多个指标值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对各个指标值进行分类和分层。既要纵观近年内福建省的生态情况,又要横向分析该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应进行多指标相对评价,熵值法比较适用。回顾福建省近年来的生态状况与该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状况,需要对多个指标进行相对评价,因此熵值法更适用。

除此之外,熵值法在客观权重赋值运用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对于研究区域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是不可或缺的。熵值法的权重确定完全基于各指标数据的实际情况,可以有效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使数据之间的内部差异客观地反映在权重上。 用熵值法加权能反映系统的一定偏好,又能刻画目标的不确定性[15]。

在进行评价之前,需要先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再对指标进行赋权。在本文的研究中,为获取各个重要影响指标、因素指标的客观权重,先将各指标标准化处理,再采用熵值法进行计算,熵值法的计算原理如下。

4.2 指标客观权重的确定

文中计算公式中字符相对应的含义见表4。

4.3 计算步骤

步骤1:每个指标的量纲和单位是不同的,无法直接比较、计算,所以在各指标权重计算前,需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

当指标为正向指标时,其标准化公式如下:

4.4 灰色系统理论

灰色系统理论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判断不同序列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16-17]。灰色系统理论是一种研究小数据和不良信息不确定性的新方法,其不确定性系统的研究对象为“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主要是挖掘“部分”的已知信息,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18]。灰色具有信息不完整性和非唯一性的特点[19],灰色思想是非唯一性的重要体现,即目标广泛、途径多、处理数据灵活。灰色关联度分析主要通过估计评价对象和指标之间的差距,利用历史样本之间的关系评价样本,从而排除模糊关系,其评价标准不是固定的,因而能较好地运用到各领域中[20]。

Olson和Wu(2005)提出解决区间数多属性决策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21],在多种不同的模糊且具有多属性决策的模型上采用灰色关联分析,获得了模拟结果完整概率的解释[22]。随后Desheng等人(2010)提出一种结合灰色关联模糊集的DEA模型,较好地解决了选址问题[23]。刘卫锋(2013)基于前人研究,提出广义区间灰数关联度模型,并以实例说明了其计算过程与可行性[24]。

黄石岩(2006)在原有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上引入最大熵原理,構建灰色关联地质评价模型用于陕甘宁盆地杏河油田的评价[25]。Scarlat和Delcea(2012)将灰色理论拓展到企业破产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26];党耀国等人提出区间数关联度的计算方法,将灰数关联分析模型由实数序列拓广到区间数序列[27],在大数据时代,现实生活中“小数据”“贫信息”的不确定性普遍存在,这为灰色系统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和广阔的空间[28-30]。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操作步骤如下。

(1)原始数据的均值化。各个指标在含义、内容、取值标准等都存在差异,导致数据的量纲一般都不同,不便于统一比较。为了使其具有可比性,在灰色关联法的运用中,一般都要进行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消除各个数据的各自有效因素,使之化为统一衡量尺度下的标准化数量级无量纲数据,方便各个指标进行比较与分析。因此,在进行后续的分析前,需要对影响因子数据和参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利用均值化处理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如公式(9)。

(3)指標体系的灰色系数。灰色关联系数是灰色理论中关联性的表现形式,关联性实质上指的是曲线之间几何形状的差别程度,因而可以将曲线之间的差值大小作为衡量关联程度的尺寸。在灰色关联分析法中,关联系数就是参考数列和比较序列在各个时点之间的几何距离;它的值越大,表示两个指标数列在对应的指标上的相互关联程度越大,计算如公式(11):

其中,分辨系数ξ为常数,一般情况下,ξ取0.5;本研究假设ξ等于0.5,经过Matlab软件计算得出科技与生态间在各年份的灰色关联系数,计算数值详见表8,可以发现科技与生态间的关联系数逐年增加。

(4)计算灰色关联度。由于关联系数就是参考数列和比较序列的关联程度且是不同时点上的关联程度,因此关联系数不止一个且分布分散,无法进行统一的比较。灰色关联度就是把这些关联系数集中起来,通过一定的方法求得的值,它可以从总体上反映参考序列与其他指标的关联程度,灰色关联度的值越大,相关性就越强。

利用熵权法计算出一个综合判断指标,即科技与生态各年度的得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得到科技与生态的关联度为0.669 7,大于分辨系数ξ=0.5,说明科技与生态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度,并且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由表7及表9的计算结果可知,随着逐年增长的科技投入,科技与生态之间的关联与影响也越来越大。若不及时在科技与生态之间采取平衡措施,海洋生态环境将会遭受重创,并且带来更多海洋灾害,对地区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5 结语及建议

(1)实施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的矛盾是过度强调经济效应,并从海洋环境中提取经济资源产品,是对环境生态的负面效应,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多方面权衡。

(2)绿色发展理念与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为“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基调,通过研究了解,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及商业生态平衡为我国的强国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研究的成果可为今后福建省、福州市及全国沿海各城市的海洋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策略分析与指导。

(3)熵值法是通过局部差异的突出进而确定指标的权重,以此计算各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因此熵值法计算的评价指标是相对数值,普遍使用于多指标构成的相对评价。从定性角度分析,熵值法可以有效地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且熵值法能够适用区域发展能力的研究,以及满足所需数据和评价范围的要求。Liu等人(2013)认为尽管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已经得到大量成功应用,但关于模型的检验准则及具体的量化标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31]。

(4)本研究将熵值法与灰色关联分析结合运用,计算福建省近几年海洋科技与生态各指标数据之间的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生态能力存在高度关联,并对生态平衡有影响作用,科技的不当使用会破坏生态平衡,甚至形成反作用,加速生态资源的枯竭与恶化。本研究样本取样受限于资料更新具有局限性,指标因子权重值可随着科技能力的提升进行更新与再调查确认,以贴近研究现况。

(5)福建省的海岸线长,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闽海洋产业发展的前提,因此在发展海洋科技的同时要兼顾海洋生态的保护。

参 考 文 献

[1]福州市农业农村局.《中共福州市委 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解读[EB/OL].http://nyj.fuzhou.gov.cn/zzbz/zcjd_10868/bszcjd/201803/t20180326_2167421.htm,2018-03-01.

[2]盖美,展亚荣.中国沿海省区海洋生态效率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9,39(4):616-625.

[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2018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EB/OL].http://www.mnr.gov.cn/sj/sjfw/hy/gbgg/

zghyzhgb/,2019-04-28.

[4]赵林,张宇硕,焦新颖,等.基于SBM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中国海洋经济效率评价研究[J].资源科学,2016,38(3):461-475.

[5]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福建海洋简介[EB/OL].http://www.mnr.gov.cn/zt/hy/fjhy/hygk/201506/t201506

26_2112920.html,2014-05-29.

[6]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17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www.mee.gov.cn/hjzl/sthjzk/

jagb/,2018-08-06.

[7]李柏洲,苏屹.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2(6):93-94.

[8]Sheykhi A,Hendi S H.Power-Law Entropic Corr-ections to Newton's Law and Friedmann Equations From Entropic Force[J].Physical review D:Parti-cles and fields,2011,84(4):40-41.

[9]Qiu T,Saridakis E N.Entropic force scenarios andeternal inflation[J].Physical review D:Particlesand fields,2011,85(50):87-90.

[10]Frykfors C-O,J nsson H.Reframing the multile-vel triple helix in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a case of systemic foresight and regimes in renewal of Sk ne's food industry[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10,22(7):819-829.

[11]郭顯光.熵值法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财贸研究,1994,8(6):56-60.

[12]周梅华.可持续消费测度中的熵权法及其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15(12):25-31.

[13]裴玮.基于熵值法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20,36(16):119-122.

[14]陈燕丽.基于熵值法研究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4(8):232-237.

[15]范群.熵值法与战略选择优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112-115.

[16]郑国臣,支丽玲,官涤,等.基于灰色分析法的新立城水库水质评价[J].水利技术监督,2019(1):14-16.

[17]刘思峰,杨英杰.灰色系统研究进展(2004—2014)[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5,47(1):1-18.

[18]刘思峰,杨英杰,吴利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第7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9]宋捷,党耀国,王正新,等.正负靶心灰靶决策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30(10):1822-1827.

[20]黄石岩.灰色评价熵模型在含油面积评价中的应用[J].地质力学学报,2006,12(1):77-83.

[21]Zhang  J,Wu D,Olson D L.The method of gr-ey related analysis to multiple attribute decision making problems with interval numbers[J].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2005,42(9/10):991-998.

[22]Olson  D L,Wu D.Simulation of fuzzy multiattri-bute models for grey relationship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175(1):111-120.

[23]Wu D,Olson D L.Fuzzy multiattribute grey rela-ted analysis using DEA[J].Computers &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2010,60(1):166-174.

[24]刘卫锋.广义区间灰数关联度模型[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13,45(2):41-44,89.

[25]黄石岩.灰色评价熵模型在含油面积评价中的应用[J].地质力学学报,2006,12(1):7-83.

[26]Scarlat  E,Delcea  C.Complete analysis of ban-kruptcy syndrome using grey systems theory[J].Grey Systems Theory and Application,2011(1):19-32.

[27]党耀国,刘思峰,刘斌,等.多指标区间数关联决策模型的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3):403-406.

[28]Delcea C,Scarlat  E,Mrcine V.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between firm's current situation and its possible causes:A bankruptcy syndrome approach[J].Grey Systems:Theory and Application,2012(2):229-239.

[29]Andrew  A M.Why the world is grey[J].Grey Systems:Theory and Application,2011(2):112-

116.

[30]Valle R.Grey Information: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J].Kybernetes,2008,37(1):89.

[31]Liu S,Yang Y,Cao Y.A summary on the rese-arch of GRA models[J].Grey Systems:Theory and Application,2013(1):7-15.

作者: 徐灵璐 曹曾树 黄柏钦 姚佳伶 刘凯伶

第3篇:区域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支持

摘要:近年来我国及各区域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但也存在着创新能力及动力严重不足和产业层次较低等问题,关注科技自主创新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信息产业 自主创新

信息产业较长时期的持续高增长,使得产业规模总量迅速扩张,从而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呈现出持续性和规模性的特征。信息产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感应度和带动性都很高的产业。因此,认识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区域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研究区域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问题,探讨其发展对策,对于信息产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持续不断地促进尤为重要。

1,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信息产业平均增长速度为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左右。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势头更是强劲,它不仅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而且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支柱行业,其增加值在GDP的比重不断提高。

2000年至2005年间,信息产业增加值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22.9%(按当年价格计算),明显高于GDP1O.75%的年均增长速度。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信息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年均增长率26.58%;2002年后邮电业实现电信业务与邮政业务的分离,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通信行业增加值总量大幅增加,年均增长12.08%;随着软件技术和产品创新取得较大进展,国产软件业保持快速发展,软件业年均增长率38.22%,仅2005年一年的增加值就占全国GDP的2.1%,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的5.9%;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势头也非常强劲。我们发现,信息产业规模发展日益成型,速度提高明显,产业增加值增量占GDP增量的贡献率比率呈上升趋势,GDP增量中信息产业的贡献比率逐年提高,地位凸显。由此得到的信息产业对GDP的拉动率也呈上升趋势,由2001年的O.78%上升到2005年的2.91%,对GDP的拉动效应不断加强。

近年来,信息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尽管我国信息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信息产业发展不平衡

信息产业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和产业门类不平衡。我国信息产业的地区分布相对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省区,目前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地区和环渤海京津地区的四大信息产业生产基地,而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信息产业极其薄弱。就信息产业门类而言,也呈现不平衡态势,表现在计算机、数据库、通讯等产业发展较快,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相对滞后。

1.2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优势不明显

当前,全球信息产业发展已经越来越呈现出集群化的趋势。产业集群所具有的协调效应、网络效应,可以有效地降低要素的协调成本和使用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使信息产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目前我国信息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信息传媒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业,并呈现出产业链短,结构单一,且链条之间缺乏关联性的现状。信息产业集群的行业分布也很不均衡。集成电路产业、IT服务业,软件产业及其他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的问题十分突出。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水平落后,直接导致信息产业发展遭遇瓶颈制约。同时,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与扩大的需要。如果不尽快改变我国软件产业落后的局面,电子信息产业也会变成无源之水,信息化变成无本之木,还会制约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1.3信息产业“空心化”现象明显

我国较多地区以发展信息技术组装型产业为主,但发展这种组装型信息产业容易形成“被动信息技术经济化”倾向。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已成不争的事实。如我国1 00%的光纤制造设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数控机床、纺织机械都被进口产品占据。信息产业的发展因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众多企业在面对跨国公司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壁垒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和话语权,知识产权因素导致的成本问题凸显,这对于我国信息产业向高端发展构成很大制约。由干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也不具有自主品牌,结果是企业虽还年轻,但产品已经老化,也就很难谈到可持续发展。

2,科技创新工作对信息产业发展的紧迫性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信息技术综合竞争力在世界上的排名位列中下。影响我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专利缺乏,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与跨国企业相比明显较低。同时,在国际标准的竞争中,由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参与的核心标准和建议还达不到全球标准总数的2‰,核心技术的缺乏成为中国企业的“短腿”,也是跨国公司压制中国企业的一张“王牌”。

创新是经济发展与竞争的重要推动力。创新可以把新的知识与科技成果创造、扩散和应用到市场中,进而实现创造新价值的目标。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科技创新,成功的国家一个首要的特点就是充分结合本国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等特点,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创新体系。如美国采用的是一种“科学——技术——生产”的创新模式,重视基础科学和高新科技的研发,通过科学创新技术,然后运用到生产;日本采用的是典型的“生产——技术——科学”的创新模式,通过购买、引进技术以后再针对生产过程进行改进。我国信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大都经历了进口——防止裂变——零部件加工——国产化提升的路径,长期遵循这样的发展路线,不可避免地酝酿产生一种“产业危机”: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弱,缺乏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核心产品;多数产品位于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较低;企业规模偏小,缺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国际品牌;信息技术应用还不够广泛,信息化程度还很低,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的能力有限、对技术输出国的过度依赖等。因此,大力发展我国信息产业,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工作担负着重要使命。

3、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形成

国外企业都强调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项目并重,以增强企业在技术上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我国政府间部门的条块划分以及责权范围的割裂,使得现有体制并不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无法适应信息产业对自主创新的需求。企业则对自主创新重视不够,自身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储备、产品开发、

引进消化吸收能力较弱,而国家也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投资较少。在信息产业中,企业往往重引进而轻吸收,不断为核心技术专利费“买单”。

3.2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低,产学研缺乏配合

信息产业领域中的科研机构如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在科技发展链上出现缺位、错位和越位,科技界过分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大量基础性研究机构忽略或放弃基础性研究工作,纷纷转向工程项目研究,致使我国信息产业中的基础创新能力弱,基础研究滞后于应用研究,产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而且,在科技创新领域,由于市场机制作用较弱,使得科研工作与产业发展脱节,科研机构普遍偏向于知识创新领域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距离产业化和商品化有很大的差距,成果转化难度大,研究和产业发展协调成本高,协调机制不畅,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3.3支撑区域创新的软硬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①缺乏科技创新必要的政策环境。具体体现在: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市场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不够健全,鼓励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力度不够,税收政策的灵活性体现不足,缺乏专门的科技信贷和风险融资机构等等。②未能依托市场机制,建立起支持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的长效运转机制。很多中介因派生于政府的行政职能而难以摆脱互为依赖的行政干系使得整体科技中介服务成为瓶颈环节,原有的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呈“线断、网破、人散”状况。④各区域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布局。资源分割和封闭现象严重,部分资源重复和短缺共存,平台建设中新的资源分割、封闭和重复购置现象新有滋生。④创新人才缺乏。企业中科技人才数量极少,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严重缺乏,同时,科技人才缺乏有序流动,科技普及和顶尖的科技领军人物的培养机制还有待改进。

4,加强信息产业科技创新支持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新阶段的重要建设目标。我国信息产业存在众多核心专利较多受制于人的局面,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提高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之一。因此,信息产业如何创新,如何处理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成为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1正确处理市场主导与政府调控的关系

市场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市场机制的作用面及作用力程度取决于政府的管制。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不能替代市场,但能调控市场。政府通过加强科技宏观管理,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提供符合自主创新体系的“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对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的基础性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重点支持,充分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从而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的市场竞争力。

4.2处理好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之间的关系

信息产业自主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自主创新包括三方面涵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广泛吸收全球科技成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也就是说,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决不能排斥引进先进技术,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和能力。

4.3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之间关系的处理

基础研究是信息产业科技创新的先导,也是应用开发的源泉。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必须首先引导和支持企业成为产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承担起建设我国自主创新体系的责任和使命,而不只是短期经济利益的受益者。因此,既要重视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又要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大力开展应用开发研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二者协调发展而不可偏废。

4.4正确处理国家创新整体部署与区域创新体系局部规划的关系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区域基础和特定层次,国家创新系统核心要素的集约化配置不能脱离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为国家创新系统知识和技术创新成果的转移和扩散提供了操作平台,两者间形成密切嵌入、互为依托的关系。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的规划设计必须纳入国家创新系统的区域安排之中,在国家创新系统的框架下,协调跨区域、超区域创新体系间的战略合作和高效运行。此外,注意与周边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形成战略联盟,实现地缘优势的充分利用,尤其要重视承接国家创新系统的战略任务。

作者:乔晓华

第4篇: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论文

作者:杨杰 黄星君

时间:2007-11-21 21:38: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摘 要 以可持续发展为背景,运用生态学的整体论原则和系统科学基本原理,重点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针对传统科技创新观的生态学缺陷,阐述了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核心的观点。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 生态化 系统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发展观和新发展模式,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主张,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今天,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国家、企业、科技创新本身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1 科技创新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保障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是以技术创新为桥梁而实现的,技术创新既能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商品化,又能通过技术创新扩散使其产业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作用的研究可以溯源到20世纪初的美国,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活动更是势头不减、方兴未艾,许多国家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核心的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翅膀。技术创新能使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成为行业巨头,甚至能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如果忽视科技创新,即使是原本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也会坐失良机。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王安电脑公司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将计算机的使用定位于办公室,而首创个人化电脑的微软公司后来居上,成为计算机行业巨头;研制出世界第一只石英电子表的“钟表王国”瑞士,因其工业决策部门偏爱机械手表而痛失良机,以至于钟表市场终于被积极创新的日本企业所抢占。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众所周知,二战后在经济上曾是一片废墟的日本之所以获得了奇迹般的经济高速发展,就是因为该国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重视了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力。因为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主导产业的更新换代,从而使经济结构的关键要素产业结构得到发展。纵观工业经济时代,历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历次先导产业的出现及其更换,都是科技创新的成果。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循环螺旋发展,构成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发展的历史逻辑。也就是说,产业革命是科技革命(科技创新高潮)来推动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主体仍属于工业经济,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2 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1 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对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机理,国内有几位学者曾有过探索。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科学的一般原理,本文对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胡皓、楼慧心两位学者概括的“基础系统思维”范式,当环境变化较小时,主要运用负反馈机制,对涨落加以衰减,以保持系统既有有序结构的稳定性,或在保持既有有序结构稳定性的前提下,使其结构———功能得到优化(亚范式Ⅰ);当环境变化较大时,主要利用正反馈机制,将某种涨落放大到宏观整体范围,实现不同宏观稳定态之间的转换,使系统适应或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较大变化(亚范式Ⅱ)。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运行机制如附图所示:

附图中,路线①和路线②分别代表科技创新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两种不同作用机理。在路线①中,科技创新活动在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与交换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尚在生态承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以有利于推动系统结构不断达到新的稳定有序结构的正向涨落为主。根据亚范式Ⅰ,自然生态系统运用负反馈机制对涨落加以衰减,保持系统既有结构的稳定性,此时如果科技创新充分注重了其生态价值,则会在保证巨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使其结构———功能达到优化。显然,在路线①的情形下,人类有着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路线②所表示的是,科技创新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以负涨落为主,其干扰或破坏程度超过了自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根据亚范式Ⅱ,自然生态系统为适应这种变化,将运用正反馈机制把这种负涨落放大到宏观整体范围,实现向不同宏观稳定态的转换,如果人类不及时调控自身的行为,任其继续放大,这种转换最终会导致巨系统既有有序结构的崩溃瓦解,使其实现宏观稳定态的转换,那么,作为巨系统的人类子系统要想生存和发展,将是一个幻想。

由此可见,注重研究和开发科学技术的生态功能,发展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高新技术,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显得尤为重要。

另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家洪银兴认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技术进步的意义是实现资源代换。……随着科技进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的压力将会大大减轻”。技术进步对科技创新的要求就是科技创新生态化,这是预防和控制生态失衡与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其发展有助于人们自觉形成可持续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 2.2 传统技术创新观的生态学缺陷

关于“技术创新”的概念众说纷纭,继熊彼特的“创新是一个过程”之后,索罗提出了两步论———“新思想来源和随后阶段的实现发展”,缪尔塞在整理几十年来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认为, “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指出技术创新是指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实现过程。也就是说,能否首次实现商业价值是衡量技术创新成败的关键。它所侧重的是经济学意义,忽视了科技创新的生态学意义,存在着一种明显的生态学缺陷。

传统科技创新观的这种生态学缺陷与机械论世界观和传统的经济增长发展观是一致的,它局限于单向度的经济价值取向,以向自然索取资源能量和排放大量废弃物为特征,其技术原则和组织原则是线性的、非循环的,违反了生态系统的循环原理,在实践中必然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技术异化为统治人、剥夺人自由的异己力量,同时使经济增长的空间越来越有限,最终弱化了科技创新的能力。在传统科技创新观的指导下,技术沦为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工具和手段,成为制造生态危机的“元凶”。

例如,臭氧空洞、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与钢筋、水泥、含氟冰箱、空调、飞机、去污剂、杀虫剂等技术产品的大量使用是分不开的。

在高科技领域,存在着许多潜在的生态威胁,我们更不能熟视无睹。例如,航天技术拓展了人类的视野与生存空间,但它带来的废弃物给太空留下了安全隐患;基因工程技术在给人类的医学、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带来光明的同时,也孕育了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因素等等,如不加限制地发展,只能“导致3D(deadly,dangerous and dirty),即有害的、危险的和肮脏的生物生态后果”。科技创新需要一种生态化转向。 2.3 以生态化实现技术范式的转换

“技术范式”是库恩的“科学范式”在经济学中的推广,它被公认为是技术发展的一种模式。技术史经历了从农业技术范式到工业技术范式的转换,而现代技术问题的日益彰显已经使人类开始为技术的未来发展圈定生态学框架。

在古代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技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基本上是浅层和局部的。而经过近代欧洲自然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以后,人类加工制造的技术能力飞速提高,技术存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方面人工生态系统迅速扩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和范围也远较农业社会高;另一方面,大量废弃物输入环境,对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和动态范围发生影响,造成生态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偏差,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总之,现代技术与大量制作人工物的生产方式结合,通过环境因素对生物要素产生影响,干预了生态过程,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工具和手段。

我们认为,科技出现异化现象的真正根源并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作为科技共同体的人们忽视了人工自然的生态价值,从而破坏了天然自然的平衡,而天然自然大系统平衡的破坏反过来作用于人工自然,使人工自然异化为恶劣环境的根源。因此,我们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要大力进行生态技术创新,促使“实践的人化自然”系统不断进化,与天然大自然融为一体,推动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平衡和进化。

简而言之,以生态化实现技术范式的转变,应在如下几个层面上努力:一是要进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科技;二是要充分注重科技的生态价值,开发高科技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功能;三是高科技产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要合理、高效、综合地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 3 科技创新生态化的内涵特征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生态化就是运用生态学或系统科学的整体论原则来看待科技创新在人类———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运用生态学思维于科技创新全过程之中,对科技创新的构思、设计、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扩散等一系列环节提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在保证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开发科学技术的生态效益,坚持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相衔接,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作为根本目标,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绿色技术支撑。

科技创新生态化是人类在经济领域对可持续发展观的一种有效的现实回应,是循环经济的表现形式。它意味着把生态学观点引入科技创新领域,要求我们对科技创新的评价不仅要看经济指标,还要考虑到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这与可持续发展指标(ISD)概念是一致的。科技创新生态化并不是一味追求生态平衡而放弃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而是通过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来实现人自身全面的发展。

大力推行生态技术创新是发展科技创新生态化的关键。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针对于环境目的的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统称为生态技术创新或绿色技术创新。技术层面的生态技术创新是指所有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创新,包括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管理层的生态技术创新是保证绿色工艺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顺利进行的“软技术创新”。因此,在研究开发、产业化和商品化过程中,企业应建立“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密闭型循环模式,从而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产品的生态设计和生态消费等融为一体;同时,为保证生产出在使用过程中及使用后不危害人体健康和易于被环境吸收或可再生的产品,对于某些在短时间内无法辨明生态作用的新型技术产品,在传统的技术创新链中,应加入技术预见和生态实验两个环节,形成构思———设计———技术预见———开发———生态实验———成果转化———技术扩散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王殿举,齐二石.技术创新导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2 丁厚德. 经济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 胡皓,楼慧心.自组织理论与社会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4 洪银兴等.可持续发展经济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 陈彬. 技术创新生态化———一种思想的转向[J].桂海论丛,2003(2)

6 巴里·康芒纳. 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M]. 侯文惠译.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7 杨永岗. 高度重视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中的环境问题[J].中国环境管理,1998(2) 8 张成岗.“现代技术范式”的生态学转向[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3(4) 9 雷毅.高科技的生态价值[J].哲学动态,1998(9) 10 余谋昌. 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1 金涌,李有润,冯久田主编.生态工业: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科技创新烟叶生产加强可持续发展

摘要:为了实现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加大了对烟叶生产的科研投资力度,加快了烟叶生产的现代化脚步。本文结合皖南烟区烟叶生产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了烟叶生产实行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并且提出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科技创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途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道路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在不断的提升,劳动力素质也在不断提高。纵观全局,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强化的资源限制,以及各国就科技创新展开的激烈竞争,我国在科技创新竞争方面稍显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重要阻碍。我国已经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始终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国家烟草专卖局也不断的提出:烟草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尤其是在烟叶生产基础薄弱、起步较晚的地区。

一、科技创新是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烟叶生产是一项对科技水平要求较高的产业。在烟叶生产中,科技创新能够有效的提升烟叶的产量和质量。烟叶生产利用科技创新是实现现代化烟叶生产的必要手段。近些年来,皖南烟区的烟叶生产结合科技创新的力量,将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相结合,坚持以科技创新促进烟叶生产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如皖南烟区焦甜香特色优质烟叶专项科技成果的发布、八点精准烘烤技术的推广等。科技创新为烟叶生产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新的力量,为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自2008年以来,皖南烟区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完善生产技术体系,通过引进实用机械、自动化烤房以及品种和区域优化,特色烟叶面积由5万亩左右增加到10万余,上等烟比例由45.6%上升为68.9%。

二、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

1.人力物力支持。科技创新和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是不相同的,科技创新需要的是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以及资金的保证。为了促进科技创新项目的顺利进行,皖南烟区的烟叶生产一直围绕科技创新展开,逐渐完善了科技生产的设施,先后建立了黄山等5个特色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单元,并且以技术中心建设为载体,培育出了一支具有专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是15人,中高级职称的4人。同时,皖南烟区还重视培基层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近年来,先后与多家管理培训组织合作,在QC质量管理、绩效管理、基础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10余场次的专业培训,通过这些培训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一批创新人才,还显著提升了烟叶生产人员的专业水平。

2.自主创新与联合创新相结合。烟叶生产离不开自主创和联合创新相结合,在创新的基础上要加强和与科研机构和专业人才的交流和合作,构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烟叶生产机制,实现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为烟叶生产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近年来,皖南烟区先后与清华大学、南京土壤所、河南农大、郑州烟草研究院、青州烟草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充分利用了高校科研技术的优势,建立了烟叶生产新品种试验示范、土壤肥料定点实验等项目,推动力科技创新再迈新台阶。

3.实施科研项目。近年来,皖南烟区建立起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构建了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培训出了一批具有专业科技水平的人才,总体上提升了烟叶生产的科技创新水平。皖南烟区结合当地气象局,对烟叶生产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水分、风力光照等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适合烟叶生产的最佳环境,以及如何避免对烟叶生产的不利环境,促进烟叶绿色生产具体方案。

4.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烟叶生产重要的是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进行转化,其中,烟叶生产示范基地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场地。皖南烟区建立了6个烟叶生产科技示范园,共计1600多亩,为烟叶生产的组织、技术试验、成果转化搭建了科技场地。烟叶生产示范基地共投资了800多万元,烟叶生产实现了集约化培养,加快了科研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并且将本地的烟叶生产整体水平提升了一大阶段。

三、加强科技创新的途径

1.改变传统观念,强化烟叶生产基础。传统观念里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烟叶生产发展的需求,必须要转变传统的烟叶生产观念和"单打独斗"的烟叶生产模式,促进烟叶生产向现代化的转变。烟叶生产的方式要改变传统观念里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的模式,实现科技化的管理,提升烟叶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烟叶的质量。强化烟叶生产的市场主导地位,形成多种模式的烟叶生产劳动力合作和资金合作,强化烟叶生产基础,以利益为驱动激发合作者之间的凝聚力,进一步最大化烟叶生产的利益。

2.加大烟叶科研投入力度。根据烟叶生产的实际情况,真正需要的是充分发挥科研人才的力量,加快构建完备的科技创新体制,尽力培育新的烟叶品种,提升烟叶抵抗自然灾害和病虫的能力,加快生态环境的构建,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培训专业化的烟叶生产的队伍,争取做到普及烟叶生产户的科技创新工程,实现个体烟叶生产户的科技效率。加快农业推广服务体制的建立,加快烟叶品种的良性建设。尽量完善烟叶生产设施建设,完备烟叶生产服务机制,构建烟叶生产技术开发、推广和服务的一体化体系。

3.重视科技自主创新。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已经充分证实了这个口号的科学性与正确性。科技创新在烟叶生产中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极大地促进了烟叶生产的发展与模式的转变。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烟农仍然遵循着传统烟叶生产模式,不接受新事物,甚至抗拒科学技术在烟叶生产中的应用,这些做法无疑阻碍了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转变传统思维模式。烟叶生产是一个垄断的行业,并且在20多年里始终是从上到下的管理体制,在这种形式下实行科技创新是有一定限制的。科技创新技术的应用多以从上到下的模式进行,致使一部分人并不是真正的关心科技创新,而只是跟从上级的烟叶生产模式,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受阻,不能发挥实际效力。同时,一些从事烟叶生产的农户与服务人员年龄偏大,对新技术接受能力不强,获得信息的渠道有限,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烟叶生产的科技创新。烟叶生产想要真正的实现科技创新,就必须要摒弃行传统思维模式。

5.应用新型实用工具。烟叶生产要不断的加大科技研发的力度,从“小、实、活、新”入手,做好新型具和新技术的推广工作。依据烟叶生产基地的生产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新型生产工具,比如,烟叶种植多以丘陵为主的地区可以选用中小型的烟用机械,例如一些绿肥翻压深耕机、覆膜机、移栽机等,提高新型实用工具的利用率,实现轻松化生产烟叶。结合本地烟叶生产的情况选择出合适的实用工具,以科技创新为基础,降低烟叶生产的成本,提高烟叶的质量水平。

6.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主体的培育。加快科学技术的转化与推广,重视对基层员工与烟农的技术培训,整体提升烟叶生产主体的科技水平,进一步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主体的培育。第

一、加强农艺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技术培训指导的层次;第

二、加强到户到田的现场培训力度,提高培训指导的针对性;第三,建立烟叶生产全过程的服务人员信息库,完善服务人员的补充体系;第四,加强对合作社建设的帮扶与资源支撑,不断完善烟农服务型合作社体系建设,增强农户的科技意识、质量意识与效益意识。(作者单位:安徽皖南烟叶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陈朝阳,张红胜.我国烟叶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J].武夷科学,2O06,22(12):261―267.

[2]张忠锋,徐秀红.试论我国烟草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烟草,2000(1);30-31

第6篇:科技创新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早就做出这样精辟的论断。纵观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经济上所取得巨大成就,科技创新的力量居功至伟。同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如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展望未来,如何使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试图以工程经济学的观点来剖析——科技创新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工程经济学、中国经济

一、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腾飞。与此同时,高速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值得我们警惕。

(1)能源紧张

中国目前现在各类的矿产资源、能源包括水资源,都非常紧缺。当前铁矿石基本上一半是进口,原油进口接近1亿吨,是全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已经超过了日本。我们现在要面临水资源的挑战、矿产资源的挑战、能源的挑战。这是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2)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目前中国的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一些体现消费结构升级的部门在本轮经济增长中起到了龙头作用。 但是,大量投资集中到能源原材料消耗高、污染重和产业结构低端的行业, 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中国第一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增长缓慢,而第二产业却增 长过快,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发展导致就业率增长缓慢。 还有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导致的内外需结构的失衡。2003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超过了60%,而出口产品价格连续下降和进口商品价格不断上升,导致贸易逆差开始加大、贸易环境有所恶化。而外贸依存度过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的内需不足。 这些情况都表明,目前我国的产业发展不平衡及产业结构之间发展不协调的结构性问题有所恶化,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3)分配不公问题

据 2003年世界银行的中国经济报告《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最近,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贫困之间的关系减弱,不均等的差距加大,国内市场的扭曲因素使其愈发严重,这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如果措施不利,到2020年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将会上升到47.4(1999年为43.7), 而这将会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也将削减广大农民对国家进一步改革的支持。

(4)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大约二十年改革过程中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是要素的重新配置,但目前中国的资本、劳动力和资源日益短缺、昂贵的现象日趋严重,中国企业、政府和社会在投资拉动(产业规模)受到制约后竞争优势衰退。这必将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和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发展观和新发展模式,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主张,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一种理性选择。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智力支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今天,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国家、企业、科技创新本身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贡献是以技术创新为桥梁而实现的,技术创新既能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商品化,又能通过技术创新扩散使其产业化,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作用的研究可以溯源到20世纪初的美国,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在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活动更是势头不减、方兴未艾,许多国家都纷纷建立了国家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核心的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翅膀。技术创新能使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成为行业巨头,甚至能使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如果忽视科技创新,即使是原本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也会坐失良机。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王安电脑公司的失败原因就在于将计算机的使用定位于办公室,而首创个人化电脑的微软公司后来居上,成为计算机行业巨头;研制出世界第一只石英电子表的“钟表王国”瑞士,因其工业决策部门偏爱机械手表而痛失良机,以至于钟表市场终于被积极创新的日本企业所抢占。

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力。因为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主导产业的更新换代,从而使经济结构的关键要素产业结构得到发展。纵观工业经济时代,历次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历次先导产业的出现及其更换,都是科技创新的成果。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循环螺旋发展,构成了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发展的历史逻辑。也就是说,产业革命是科技革命(科技创新高潮)来推动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主体仍属于工业经济,更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 工程经济学原理的应用

工程经济学是对工程技术问题进行经济分析的系统理论与方法。工程经济学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运用工程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工程技术(项目)各种可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并确定最佳方案的科学。它的核心任务是对工程项目技术方案的经济决策。

工程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工程项目的经济性。其是以经济效果为标准把许多技术上可能的方案相互比较做出评价,从中选择最优方案,以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相一致,。而一般说来,先进的技术总是具有较高的经济效果。要获得先进的技术,又必须要有技术上的创新作为前提。

一般的估计认为我国目前多数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十年左右。因此,技术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工程经济中有一个专门的课题,叫做“设备更新问题”。它回答两个问题:什么是最好的更新方案、何时是最有利的更新时机。跟新问题不仅对于老厂是重要的、迫切的,即使是新引进的先进技术,从谈判到投产大多历时几年,到生产时已不是新技术了,更何况引进来的一般都不是国外最新技术,因此对其中关键性的设备亦不能

忽视其更新问题。

在设备更新问题中,还将讨论“设备的最佳使用年限”。我们过去有一个口号叫做“修旧利废”,作为企业的经营方针是有害无利的。比如一辆解放牌汽车,从1958年出厂一直跑到现在,修了又修,零件换了又换,是不是体现了节约原则呢?实际上,任何设备在其使用期限内的年平均费用总是随着使用期限而变化的,只是在一个确定的时间内,年平均成本最低,超过此期限继续使用,便不如舍弃它买台新的来得合算。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因为只有不断的给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它才能越来越发展壮大。

四、 科技创新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

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能否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直接体现在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上。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制造业都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发动机的作用。

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战略的转移,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加工工厂。但下列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1)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率低。(2)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差距明显。(3)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4)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制造业结构偏轻,装备制造业薄弱。

我国目前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能源耗费为美国的5.45倍,日本的14.33倍,德国的10.86倍,甚至是印度的2.86倍。显而易见,如果不依靠技术创新重组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令人担忧,资源短缺雪上加霜。所以,只有技术创新才能解决资源浪费,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和残酷,我国只有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实施节约资源型战略,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技创新指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涵盖两个方面:自然科学知识的新发现、技术工艺的创新。在现代社会,大学、科学工程研究等研究机构是基础科学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而企业是应用工程技术、工艺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首先,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经验表明: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不创新,企业就不能生存,不持续创新,企业就难以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技术创新。

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因此要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就必须努力突破更多核心关键技术,推进工程经济学在制造业应用。

五、 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

国际经济合作组织认为:“国家创新系统是由一系列公共机构(国家实验室,高校)和私营机构(企业)组成的系统网络,这些机构的活动及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决定一个国家知识的扩散能力,并影响国家的创新表现。”创新体系主要由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作为重要的技术创新源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作为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的重要环节的教育培训部门,作为沟通知识流动的重要环节的中介机构和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政治环境、国际环境)创造者的政府这五方面构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出现过三次科技创业大潮,第一次科技创业潮发生在80年代初到80年代的中期,在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1980年10月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为代表的一批科技人员,率先走出高墙深院,下海创办科技企业。一批满怀振兴中华积极性和改革开放锐气的科技人员,从首都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有企事业单位下海创业,短短几年,聚集形成了著名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第二次科技创业潮发生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1988年,国务院确定的中关村建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去,并出台了著名的火炬计划,1991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第一批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内科技创业的形成有了大改变,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的内容发表,更是在全国掀起了科技创业的热潮,这是第二次科技创业潮,

第三次科技创业潮始于90年代末,并且延续到本世纪初,这里面具有里程碑的就是中共中央召开科技产业大会,充分肯定了科技创业的方向,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以后,全国各地迅速的形成了新一轮的科技创业潮,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大批留学人员从海外回国创业。

在这三次科技创业潮中,中国的科技创业体系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在这三次创业潮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一种为科技创业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国际上称之为科技小企业的摇篮,所以叫孵化器是很形象的一种描述。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主要任务是培育科技企业和科技企业家,对初创企业配制资源,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有很大好处。

六、 加快企业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深化体制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

1.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

2.让科研开发机构进入企业,建立企业科研技术开发中心。

3.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出现与发展至关重要。

4.加快国家信息网络和平台的建设,信息网络平台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环境条件。

(二)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

国有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①研发能力强;②经济实力雄厚,承担风险能力强;③创新的技术人才较多;④管理经验丰富;⑤销售网络健全,销售能力强;⑥政策与信息的获取渠道多;⑦生产技术先进,设备较好等创新优势。因此,国有企业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应积极营造技术创新的环境。

(三)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以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创办的经济实体为主,大多数具有很强的研究开发能力,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活动。 (1)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2)实施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 (3)风险投资是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有效的机制。 (4)加强科技立法,用法律规范和鼓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整个地区创新体系的前提,虽然创新活动中行为主体包括了企业,研究机构,教育部门和政府,然而必须明确企业是国家技术创新,技术开发和科技投入的主体。企业创新系统是整个技术创新系统的核心。

第7篇: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调整企业科技创新政策,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尖锐问题是缺乏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首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往往受制于人;其次,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薄弱,引进技术没有很好地与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结合起来;第三,企业自主创新主体的地位没有确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研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未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当前应从以下面方面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转变和改进政府职能,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投资的制度体系。这其中包括建立与创新直接相关的技术标准、风险投资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奖励制度、评价监督体系、科技咨询服务体系、税收制度以及与创新间接相关的政府补贴制度、分配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

第二,建立有效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应制定保护企业家利润动机的机制和规则,完善企业的产权机制和法人治理机制,促进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做强做大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加紧建设科技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促进创新投资与技术提供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良好的中介服务体系有利于保证创新投资主体、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信息畅通,有效达成战略合作关系。

第四,加快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必须花大力气,着力推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创新,建立一个体系完整、机制完善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投融资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第8篇:从广州增城的经济发展看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

摘要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也日趋激烈,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取代了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原材料资源,成为决定竞争力的关键,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区域或市(县)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科教兴市(县、区)"的核心问题。本文就是围绕这个问题以广州增城为例进行研究,并始终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区域创新系统能力建设为中心,并从科技创新的三个方面对科技创新如何推动区域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

1、前言

金融危机使全球各主要国家再次意识到创新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危机之后,美国、日本、欧盟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为了在未来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纷纷做出重大战略部署,围绕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激烈角逐。

美国为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智慧地球、干细胞等领域取得突破,要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欧盟宣布到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德国批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

对中国,以创新推动经济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但总体上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时,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国际形势不稳定等诸多压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成为必然选择。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增城市的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

3、

1、1增城概况

增城市是一个县级市,隶属于广州,但增城市的地理位置却比较特殊,他处于广州的东部,离广州市区较远,而且在他和广州接壤的西部是层层山脉,把他和广州在地理上几乎隔断。增城以前曾经属于过惠州,但他的东北部和惠州接壤处也是山峰迭起,他的东南部和东莞相连,但又被东江相隔。增城的地理条件是被群山和江河环抱,广州、惠州、东莞对增城的直接管辖都不通畅,所以在历史上他曾经作为一个独立行政区,增加一城,增城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增城地理位置的尴尬,所以至今广州的很多政策文件上往往有(增城除外的)字样。作为这样一个比较特别、独立的地区,他的经济发展也比较特别和有代表性,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增城市的发展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3、

1、2地区经济发展

增城市的地理位置虽然比较独立,但他的经济发展还是延续了中国式发展。增城的经济产业主要集中在新塘镇,其它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研究增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从新塘镇为出发点。

增城的经济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有这样几个历史阶段: 第一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阶段。这个阶段增城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国营的工厂。

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阶段。1979年一个香港人带了几十台纺织机器和技术来到了增城新塘镇,从此以后各个小牛仔服装加工厂在这里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在新塘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到处是小牛仔服装厂林立,加工厂、贸易店、商业街和生活区混在在一起。如此多的工厂需要巨大数量的工人,于是大量的外地人口涌入这个小镇从事服装加工贸易工作,混脏杂乱也成为当地的社会的特色。“三来一补”的产业运行模式成为当地工厂的主要生产方式。这个阶段的新塘牛仔产业从到有,再到鼎盛,整个行业发展十分迅猛。当地的各项经济指数飞速提升。

第三阶段,首先当地还是以牛仔服装的生产加工贸易产业为主,同时随着全国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带动,将工业区和生活区分开设立协调发展。而且在郊区建立的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区,开始有规划地发展起来。在新建的经济开发区里,一部分是将以前存在于城区内部的规模较大的牛仔服装厂迁移出来;一部分是用来招商引资,吸引全国甚至是全球比较大的企业来这里投资建厂。

现阶段,:2008年1~8月份,增城完成生产总值308.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2%;工业总产值739.56亿元,增长1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25亿元,增长5.09%。全国县域基本竞争力评比增城从1999年的第58位跃升至今年的第九位,首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十强,连续8年领跑广东县域经济发展

三大功能区统筹城镇和产业布局

把全市1616平方公里的土地从南到北划分为三大主体功能区,统筹城镇与产业布局。

南部区工业基础,定位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中部城市配套完善,定位为优化开发的文化生活区;北部是山区,生态环境,定位为限制开发的都市农业和生态产业区。

另一方面,大力实施工业园区发展战略,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镇区的工业企业则逐步搬迁关停。

随着广州本田、广本研发中心、福耀玻璃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截至去年,增城产值超亿元企业已达115家,形成汽车、摩托车、牛仔纺织服装三大支柱产业。今年以来,增城有27个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投产,总投资53.6亿元。

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8月,增城旅游接待人数达842.77万人次,同比增长151.68%;旅游收入15.1亿元,同比增长146.64%。

伴随着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的兴起与发展,增城北部的小楼、正果、派潭三镇地方税收分别增长486%、87.02%和32.65%。

根据南、中、北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增城因地制宜制定了不同的策略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一是利用南部的“制造业产业圈”,借助新塘、石滩的地区发展优势,鼓励一些优质企业尤其是新引进的20家重点企业在其岗位中优先吸纳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使农村劳动力在当地就业人数达3万多人。

二是利用中部的“都市生活圈”,大力开辟服务业岗位,安置荔城、增江街境内2800多名大龄农村劳动力,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利用建立北部生态旅游圈的契机,大力促使正果、派潭、小楼等地1万多名劳动力实行就地转移就业和创业。引导农村劳动力积极参与创建生态旅游村,着重打造农家乐,发挥能人创业的带头作用和典型示范作用,实现不离乡不离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8月20日,增城举办广州新穗东增城投资推介会,引进40个项目,揽资逾270亿元。

引进的项目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新产业。总投资40亿元人民币的中金数据系统华南数据中心项目是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在华南地区的大型高等级数据中心核心节点,计划打造成为国内和国际领先的高等级数据中心;广州达益高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是由广州博隆数据资源有限公司投资,从事数据安全、数据处理及存储服务、软件外包、IT服务外包、芯片设计、系统整合等研究开发。项目总投资7亿美元,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1亿美元。

在传统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摩托车、服装稳定发展之后,增城提出要在发展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配件等先进制造业之后,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科教研发、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具有“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产业。为了给高端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

3、2现存的经济发展模式特点

增城当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引进设备和技术,从事低端的生产环节;招商引资或合资让外地的优秀企业到本地来建厂生产加工产品。这种发展模式给当地的经济增长带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当地的各项经济指数飞速提高。但同时这种发展也是急功近利的,是不科学的,这样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种发展模式的科技指数含量很少,主要表现在科技资源匮乏,创新基础能力弱;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科技资源聚集能力不强;科技创新缺少有效的载体;科技发展环境、创新条件与先进发展区域相比有较大差距。

增城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创新含量

一、技术创新

二、知识创新

三、管理创新

世界上很多优秀的品牌在他们的当地已经没有生产加工等低端的商业基地了,他们只把最高科技的研发最精密最轻便的留在了自己的房子里,而把大量的繁重和污秽工作留给了中国等没有科技创新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来承受。生产加工程序必不可少,在我们还没有发达到把生产加工程序分别别人做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从生产加工做起。并不是说生产加工程序不需要科技创新,许多优秀的品牌和地域通过在生产加工中科技创新是当地的社会优良的发展。

3、3优秀的地区发展事例

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掀开了中关村发展新的篇章。《批复》指出,要加快改革与发展,努力培养和聚集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全面提高中关村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中关村的科技发展和创新在本世纪前20年再上一个新台阶,使中关村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展历程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关村的发展建设,国务院先后5次做出重要决定。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前身。中关村科技园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

1999年6月,国务院批复要求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这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2005年8月,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支持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8条决定。

中关村街景

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又批复同意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中关村示范区今后十年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北京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发展现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建设,中关村已经聚集以联想、百度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能源环保、新材料、先进制造、航空航天为代表,以研发和服务为主要形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成为首都跨行政区的高端产业功能区。

2010年,示范区企业实现总收入近1.6万亿元,约占全国高新区的1/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5%。技术合同成交额1579.5亿元,约占全国的40.4%,80%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2010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413家,比2009年增加160家。2010年,中关村示范区增加值2644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5%,已经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关村万元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长期保持了低能耗运行,支撑了首都“十一五”时期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2011年1至6月,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7905亿元,同比增长19.3%。上市公司上半年在示范区实现总收入约1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2011年上半年示范区现代服务业总收入超过4800亿元,同比增长约21%。

人才资源

中关村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聚集中国近四成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承担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及近千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关村核心区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32所高等院校,206个国家及北京市科研院所。中关村拥有6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5个国家工程中心或工程技术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各类创业孵化服务机构100多家,孵化总面积超过320万平方米,留学人员创业园29家,总孵化面积60多万平方米。为中小型创业企业提供财务代理、法律咨询、投融资、担保贷款、创业辅导和创业培训等多方面服务。

中关村正在率先建设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构筑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高地,打造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地和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实现人才优先发展。中关村是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首批授予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超过1.5万人,累计创办企业6000余家,活跃的企业超过2000多家,是国内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企业数量最多的地区。目前,北京市共有中央“千人计划”人才311人,163名“海聚工程”人才,其中80%在中关村地区。成长出以联想的柳传志、百度的李彦宏、博奥生物的程京、中星微电子的邓中翰、科兴生物的尹卫东、碧水源的文剑平、神雾热能的吴道洪、创新工场的李开复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新老企业家。2011年3月,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等15个中央部门和北京市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要求中关村率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建设人才特区,并给予了13条创新人才政策支持,这是中央为构筑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高地、建设人才强国做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科技金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关村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大力推进重大研发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取得了大量的关键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打造了国内最大、代表我国高新技术发展最高水平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初步形成了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支持成立了企业和高校院所共同参加的产业技术联盟55家,推动自主技术标准创制和应用。推进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工程,已在高校院所中挂牌开放实验室83家。深入实施“十百千工程”,实行“一企一策”支持方式,集成政策资源支持企业开拓市场、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引进和激励人才、上市和并购等,促进企业做强做大。加快实施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瞪羚计划”,聚焦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优势领域,选择一批专业性强、成长速度快、发展前景好的企业,通过鼓励研发投入、信贷融资补贴、办公生产空间费用补贴、知识产权创制资助等方式给予重点支持。

中关村示范区已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源头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支撑,企业参与或主导参与创制的标准个数近2000个,其中国际标准86项,国家、地方和行业标准798项;企业拥有授权专利超过3.5万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3万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超过50项;承接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达968个;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的大部分核心任务。中关村承担国家“863”项目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承担国家“973”项目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编辑本段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方向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秉承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创新示范、引领未来的宗旨,坚持“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的战略定位,服务于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设,力争用10年时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到2015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初步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科研院所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成功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全国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体制机制及支持政策,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例达到5%,发明专利年授权量比2008年翻一番,不断创造重大科技成果,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强化,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创造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中关村人才特区基本建成。建立并完善人才“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机制和环境,集聚5万名左右高端人才,将中关村建设成为我国人才发展的战略高地。

——创新创业高度活跃。不断产生适应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新模式;对初创期企业的投资、科技金融繁荣活跃,吸纳的全球创业投资规模进入亚太地区前列,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创业投资中心之一;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良好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产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前列。产业规模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掌握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标准,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大型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

——创新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广泛吸纳国际创新资源;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更加活跃,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交流合作平台。

到2020年,示范区创新环境更加完善,创新活力显著增强,创新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在软件及信息服务、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中形成2-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培育出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关村本身也正在符号化。它再也不只是海龙、鼎好、科贸和太平洋,它再也不是只卖电脑配件和盗版光盘,它从高校与中科院的夹缝中挣脱,变成一个总面积232.52平方公里的高端产业功能区,散布在北京各处的创业园分别是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科技园、亦庄园、德胜园、石景山园、雍和园、通州园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在中国总数多达4400万的企业名录中,中关村的2万家企业似乎不值一提。但2010年,这些企业的收入总和达到1.6万亿元,约为同期中国经济总量的5%。而且,这一数字还在迅速增长之中。

到2020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形成软件及信息服务、生物制药、新能源等2~3个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总收入达到10万亿元。

“而中关村则是中国社会以创新为导向发展经济的物化表现,是中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面旗帜。”

作为中国最早建设也是目前最成熟的高新技术园区之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密集的科教智力资源,创新能力强、产业基础好,是我国技术创新的源头和体制机制先行先试区,也是我国抢占国际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以管理创新推动空间资源整合

4、结论与建议

增城市的地方区域发展必须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1。

当前,我国区域发展与科技创新形势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统筹协调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由此加强和完善省市、城乡和城市之间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就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点。

第二,快速城市化带动我国区域空间格局发展变化与城市群迅速发展,城市群(圈)将成为我国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极,并将成为推进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的主体空间形态。

第三,快速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推动力。当前,各地特色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区迅速发展和壮大,并在沿海和城市群地区呈现出集群化格局,沿海高技术产业带的发展已明显成型。

第四,产业升级和跨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当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就需要在更大的地域空间上来实施,因此必须构建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注重跨行政区合作机制的培育和建立。

第五,若干具有国家全局性、未来性等战略意义的区域迅速形成。一类是技术扩散能力(潜力)强的区域;二类是国家地缘政治安全的区域;三类是地区生态安全的区域。这三类战略性区域应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政策的重点区域。

经济区科技创新如何开展?我们认为要遵循以下策略:

一是从成都经济区角度部署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完善区域创新系统; 二是持续推进“高科技成都”建设; 三是科技支撑城乡统筹发展;

四是实施一批重大区域合作攻关项目——联合科技行动; 五是加强区域内共性技术联合攻关; 六是组建一批区域产业协作和战略联盟; 七是建设一批合作共享的基础设施平台; 八是加强区域科技人才的合作培养与交流。站在“战略性区域”发展高度,通过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是区域发展赢得未来竞争的基础。

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战略性区域发展,培育战略性创新区域,“十二五”期间应有一些初步的考虑:

首先,要将发展战略性区域作为优化配置国家区域科技资源的重要途径,促进相关科技规划、计划与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结合,逐步引导编制重点区域科技发展专项规划或指导意见,试点推进国家战略性区域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

其次,近期在发展战略性创新区域上要有一些具体的举措,比如,应尽快选择一批对我国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区域予以重点支持;要协调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与战略性区域发展间的关系,将战略性区域的考虑与国家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相配合;考虑到目前的国家高技术园区数量已达83家,可以将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作为国家战略性区域发展的着力点;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强区域性技术创新中心或基地建设,完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国家战略性区域及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部省会商为手段增强科技资源的宏观布局能力、优化战略性区域科技资源配置

增城在当前还是主要以低端的生产加工经济生产产业的情况下, 首先要在管理创新方面加大投入,这个迫在眉睫的,也是能给当地的社会环境向好的转变的最快最好方法,管理创新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社会政治、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其核心内容是科技引领的管理变革,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促使所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其次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核心科学研究,是新的思想观念和公理体系的产生,其直接结果是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学说的产生,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再次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和价值实现,其直接结果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良性互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

第9篇:科技创新发展调研报告

为了使我们切身的体会到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城乡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我们身体力行的感受特色理论课中所传授的理论在实践中的反应,2010年暑假,我们同学三个人,来到了位于辽宁省xx市。在来凌海市之前,我们粗略的学习了一些最基础的中共特色理论,希望在此次社会实践中,能够在书本的基础上,在实践中用心感受着这一理论给我们带来的喜人的变化。我们着眼于凌海市工业科技创新,将切身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特写成此报告,我们将在历史、现实、以及调查后的的情况的分析等方面进行报告。

我们在渴望看到家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脱贫致富、人民蒸蒸日上的澎湃心情中踏上了去凌海的道路。一路上我们的心情十分激动,因为我们在切身的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以及学校的号召,我们渴望用心去体会、感受这个社会,我们相信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切身学习特色理论课和接触社会的绝好机会。我们就是在这样澎湃好奇的心情中,来到了辽宁省xx市金日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公司厂址,当我们进行了调查中,才发现真真切切的从生活中发现科技的发展与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需要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们近几年耳熟能详的国家政策,这个口号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全东北人、甚至是全国人民的心愿。21世纪,是知识和科技的世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想谋求发展,就需要积极把握住国家这一有利的政策,从科技下手,不断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和技术上的创新。在我们行走在凌海市一些典型的工厂中时,我们不但欣喜,而且仿佛看见了中国千千万万个类似凌海的小城市发展的明天。体会到了地方政府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作人民的政府,带领本地区的人民结合自身特点,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科技创新。由此,我们衷心的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日新月异,早日实现小康,人民安居乐业,也希望我们共同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

一、四通八达的交通连无限商机

凌海市地处关内外交通要道,交通非常发达。辽宁重要港口之一的锦州港坐落在凌海市西南30公里处,地处渤海辽东湾的环抱中,全市海岸线长83.7公里,是中国最北部的一类开放口岸。锦州机场仅距凌海市区30公里。京沈(北京-沈阳)铁路、秦沈(秦皇岛-沈阳)高速铁路、京哈(北京-哈尔滨)高速公路、锦阜(锦州-阜新)高速公路和锦朝(锦州-朝阳)高速公路横贯全境。距辽宁省省会城市沈阳210公里,距大连市400公里。

凌海市位于连接东北关内的交通要道,京沈铁路、公路横贯东西,锦承铁路、锦朝公路在境内通过。境内有火车站9 个。有市、县级以上公路12条,总长300 多公里,全市已形成了以国家、省级干线为骨架,以市、乡干线为网络的公路网。连接关内外的现代化高速公路和电气化铁路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同时又具备水运和航空的优势,距锦州港60公里,距锦州飞机场仅30公里。凌海市拥有现代化通讯设施,程控电话与国内国际各大城市间直接连网。在辽宁各县(市)中首家通了无线寻呼系统,电报传真机广泛应用,移动通讯项目已广泛应用。

改革开放之后,凌海市的人们的腰包鼓了,生活越来越好了,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淳朴满足的笑容。凌海市如今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共有乡镇级以上工业企业298家,其中市营工业企业52家,乡镇集体工业企业246家,形成了轻工、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印刷、机电、食品等近 30个行业的工业生产体系。

多年来,凌海市立足资源优势,全面实施开放牵动战略,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现已形成以金属冶炼、农产品加工、石材建材、服装纺织为主体的四大特色产业。

(一)金属冶炼业

金属冶炼业是凌海市的支柱产业,现有企业20余家,以沈宏、华宇公司为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钼铁,年产值达到14亿元,上缴税金3000万元,仅沈宏公司1家企业年出口创汇额就达9000万美元。

(二)农产品加工业

以通亚食品有限公司、阿里郎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800家,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主要产品为成品、半成品小菜和松牌罐头,产品主要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通亚食品有限公司现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产品品种100多个,发展订单农业3万多亩,转移农村劳动力4万人。

(三)石材建材业

依托丰富的花岗岩石材资源优势,以石山镇为中心,现有石材加工企业400家,产值达到5亿元。这里的石材产品曾被50年代的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选为装饰材料,大量出口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现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石材市场。

(四)服装纺织

以秦仕服装公司、汉之王服装公司为龙头,形成纺纱、织布、服装系列化生产,生产厂家多达68家,其中秦仕集团投资1200万元,建厂房8200平方米,该厂的产品主要有品牌服装和出口工作服,拥有“雅仕”、“秦仕”等服装品牌,产品定位在精品、高档、中档的标准上,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份额。产品主要出口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在这些产业的带动下,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05年城镇在岗职工人均收入达到101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93元,剔除物价因素分别比2000年增长2528元和1258元。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8.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1.5平方米。教育培训、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支出有了较大增长。万人拥有医生和病床率、现代媒体利用普及率、人口学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全面立体工业奠发展之基

早在建国初期,凌海市作为辽宁省锦州市的一部分,位于东三省,曾为祖国的辉煌立下了汗马功劳,当年,东北老工业区作为中国工业发展的心脏,进行重工业发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以及最初的发展鞠躬尽瘁。后来伴随南方的开发,东北老工业区的进步较其他沿海城市相比,稍有落后。伴随党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口号,东北地区将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发展的政策方针。继续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升级,支持高端制造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旅游、文化等服务业产业。

xx市为例,近年来,辽宁省凌海市紧紧抓住临海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规划建设各类工业园区14个,在主导产业、经济总量和项目建设等方面实现了率先突破。凌海市以大有临海经济产业区建设为龙头,全力推进14个工业园区实现产业升级、发展提速。目前大有产业区起步区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总投资10.3亿元的中冶京诚大有产业区6个基础设施整体打包项目、新华龙钼系列产品精深加工、科诚60万千瓦线式无感电阻器等项目全面推进。大连桑拓生物、深圳好运来生物、德国双元制教育生产基地等大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之中。园区起步发展的同时,凌海市也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今年以来,新上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新扩改项目13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达7个。在经济、技术、以及思维高速发展的今天,凌海市迅速抓住机遇进行产业升级,努力学习新技术,在新的一轮技术大比拼中努力发挥创新精神。将凌海的具体情况与新技术相结合,走科学的、可持续的、创新的道路。争取在再一轮的发展中正作“排前兵”。

借助我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热潮,凌海市依托临海、临港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高效率开发锦州湾凌海区域,高起点打造百里滨海工业带,全市工业经济战车开足马力驶上高速路。凌海适时提出让外向型经济成为全市主导型经济,引导和扶植工业企业向外生长。突出对外出口贸易,把多出口、多创汇作为对外开放战略重点,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突出抓好外贸出口企业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帮助有出口产品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竞争力。据介绍2006年以来,凌海全市上下抢抓沿海经济带开发的机遇,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全市新扩改项目达到152个,提前一年多时间完成“工业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0个,同比净增11户,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18户,30多户规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翻番,净增营业收入30.3亿元,全市上缴税金超百万的企业增至27户,3户企业进入全省上缴税金百强民营企业行列。全方位优化机构,提高技术,改革创新,在对外开放的大潮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三、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促企业腾飞

为了深入调研凌海市的工业的发展的状况,我们走进了这个富饶的城市,也走进了这里的企业,因为企业的发展以点带面的反应了整个城市的工业,产业等的建设,这些企业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等它能体现在改革创新的思想的指引下,凌海市的蓬勃发展与进步,繁荣与昌盛,我们一队人也对给我们这个机会的企业表示真诚的谢意。

首先介绍一下这个蒸蒸日上的企业吧:

锦州金日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东北最大的生活用纸生产企业,具备浆料蒸煮.纸张抄造及生活用纸后加工,三大生产系统,年产量1.5万吨,全部产品均为原生浆料,绿色环保,高档生活用纸全部采用100%进口原生浆为原料,中档卫生纸全部采用100%自制原生苇浆为原料,产品柔软,细腻,洁净,拉力强,方便不同层次消费者选用,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眯,金日纸业力求持续发展打造国优品牌带给每个家庭幸福,健康的新生活。金日纸业公司的经营宗旨:诚实诚信、互惠互利、友好合作、共同发展。金日纸业公司的服务理念:一流技术 、一流产品、一流服务。在这样的经营理念指导下,我们看到企业的勃勃生机,企业领导对我们讲解的十分耐心,我们也十分耐心的学习,我们在这一个过程中,看到了机械加工的过程,以及工业产品的制作和生产原理,我们感到十分的神奇,一堆废铁在师傅很细心又熟练的“帮助”下,就会焕然一新产生任何工人师傅所需要的形状。这个过程需要分为很多个步骤,先炼成铁水,然后铸造,再车成光滑的铁,在经过打磨等等,最后再将个个零件焊在一起,比如火车车轮的制造我们就看的十分清楚。

之后我们又参观了这个金日公司的机械厂,这个厂子生产的大铲车十分的结实,我们看了之后不禁感慨,工人真伟大!劳动真伟大,能够生产出这样的东西。工人叔叔的手是十分的灵巧的!而且把先进的技术和熟练的加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将实践和理论水乳交融。

我们又调研金日塑料制品厂,这个工厂的对卫生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我们要穿这工作的衣服病拖鞋进入其中,我们看到一个个的机器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着塑料,我们知道了制作塑料的原材料是什么样的,回来的时候,几个工人叔叔还给我们好几种塑料袋作为纪念品。我们还调研了造纸的过程,将纸浆压平,烘干,造出雪白的,洁净的卫生纸。这里距离盘锦苇场很近,有着良好的优势,由于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对外开放的程度比较高,有助于企业工业化的进展。

紧接着,我们又再好奇心的驱动下,和有关领导商量,要求参观橡胶厂。初入橡胶厂,便被那些大大的工业橡胶产品所吸引,我们不禁感慨,原先在书本上常见到的形形色色的各类橡胶,今天在这里可以碰面,说道橡胶,不得不说,它的名字虽然简单,但在高科技的今天,要想加工出经济、环保,有利于代际利益的橡胶,那可没有单单“橡胶”,这两个名字这么简单。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抬升,如今橡胶生产越来越往着高质量、低价格、利环保的方面发展,越来越多科技含量越高的橡胶产品诞生!颜色各异、品种齐全的橡胶产品,在科技含量十分高的小熔炉里,便被加工成结实耐用的各种各样的工业橡胶产品,耐烫、环保、不易磨损是它们的新的代名词。在参观的途中我们不断的想,金日造纸股份有限责任不过是凌海市万千工业体系中的一个小小的企业,还有很多和它类似的、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企业,而这个企业积极抓住了机遇,并且广阔开拓市场,集多种加工于一身,使其更科学、节省资源、同时又增加了效益,不断引进新技术,进行新的管理模式,实现了企业、工人的共赢。用实际行动落实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使企业开拓进取,用于创新。这次参观给我们在视觉上精神上都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我们觉得如果有机会还应该多进行实地考察,来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来亲身体会科技创新带来的好处,来目睹祖国繁荣昌盛的进步。了深入调研凌海市的工业的发展的状况,我们走进了这个富饶的城市,也走进了这里的企业,因为企业的发展以点带面的反应了整个城市的工业,产业等的建设,这些企业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等它能体现在改革创新的思想的指引下,凌海市的蓬勃发展与进步,繁荣与昌盛。在这样的奋斗的过程里,有许多优秀的,努力的人们在默默的奉献着。

经过接连不断的参观,使我们三个人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凌海市的工业,不单单凭借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科学的发展路线,更工厂积极主动的运用高科技,进行工业创新脱离不开,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工件,倘若仔细分析,我们也能从中到了科技的进步,以及其与实践、技术的相结合,我想这恰恰印证了科学理论课所要求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适合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吧!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平日常“养在深闺大院里“的我们,不出来不足以内心受到震撼,不出来不足以使自己更好的接触和认识这个社会,所以十分感谢这次理论课的社会调查建议给了我们这个出门的动力和理由。

四、勤奋踏实的集体率企业进步

董xx,男,1964年8月生人,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汉族,现任金日纸业有限公司橡胶厂厂长,在金日企业改革之初,橡胶厂是一个千疮百孔、亏损严重的企业,人心涣散,濒临破产。为了挽救企业,在凌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企业大胆进行了股份制改革,选举了新的企业领导班子,董帅同志就是在此危难之时就任了厂长,担起了这重担。上任伊始,董帅就以一个企业家的睿智和胆识,依据股份制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基本特点,结合企业实际,对企业陈旧落后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首先改革了工厂人事用工制度,打破了原来“大锅饭”的落后体制,建立了层层选聘、竞争上岗、多劳多得的激励竞争制度;第二,改革了设备所有制,这样就既便于了公司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更新,又减轻了公司的设备资金占用。第三,将不断提高企业的人才、科技含量确立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增加企业的人才、科技投入和改善用人制度,多方面、多渠道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使企业的整体知识结构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第四,改革强化了工程质量、安全责任奖惩制度。正是先进的体制焕发无穷的力量!在董帅的优秀带领下,橡胶厂奇迹般地焕发了青春,仅1995年就扭亏为盈,成为全市的利税大户,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了新的发展。1996年,公司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工业企业。 工厂产值增长了,但董帅同志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不前,而是开始了他更加深入地探索。1997年随着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董帅再次以一在深入领会党中央改制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将公司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现在的他在每天的橡胶厂里积极勤奋的继续工作着,而且他本人是个很乐观的人,遇事不惊慌,做人从容正直,深受人们喜爱。

五、客观正确的原因助工业进步

(一)条件优越

辽宁省xx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自然条件。其位于大凌河畔,水陆交通便利,并且,从古至今,其农业基础优越,为其发展,改革创新奔小康创造了优越的无与伦比的先天自然条件。

(二)政策实惠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一次强调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凌海市紧紧抓住这一党中央的优惠政策,抓住机遇,努力发展。

(三)积极进行科技创新

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新的历史号角下,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在科学发展观的带领下,在新技术的带领下,凌海市人民一个又一个的努力引进新技术,脱贫致富。不断向国内外的优秀企业学习技术和管理办法,使其科学、高效、便利。

(四)人民的不懈努力

广大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自己所在的行业中努力学习业务、勤劳踏实、不断进取,不断学习,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双赢。

六、身临其境的体会愿祖国之腾飞

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以下深入的研究与思考。下面我将结合09级学生中开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一下此次在凌海的实践活动,以便更好地达到实践目的凌海市的发展让我们深深地理解了优秀崛起的含义,以凌海市为例。首先,它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其次,

一个优秀企业的背后,肯定也“站”着一个服务高效的政府,“站”着一支一心一意为企业着想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公务员团队。企业产出效益,政府打造环境,没有优质的政务环境,即使企业有三头六臂,也终将会倒在政府与社会冷漠的眼光之下。当今,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年决战工业2000亿,这除了需要有一大批优秀企业担纲,需要一大批成功企业永续的经营能力来支撑外,更需要全社会来向企业学习,为企业着想,为企业自豪;需要政府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水平。最后,“改革开放28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这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中国老百姓普遍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凌海市认识到了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实现了科学发展和又快又好的发展,凌海市的工业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是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好的体现。看凌海之崛起,数工业风流城市,还看今朝!!!

上一篇:新时代分享会感受下一篇:表内除法整理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