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研究综述

2023-01-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贸、政治、文化等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入, 中国与东盟各国都在通过实际行动重构国家之间的关系, 其中, 教育交流正在成为重构国家关系的重要渠道。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 亚洲要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 必须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前进、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发展。[1]2015年, 国家发改委、外交部等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进一步明确“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发展目标,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多领域合作。强调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 既要重视基础设施的“硬联通”, 但更应强调规则制度的“软联通”, 尤其是文化教育的“人联通”。[2]中国至东南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段, 中国与东盟海上相通、陆地相连, 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3]加强与东盟各国的教育合作和交流, 对于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实现及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东盟教育交流研究述评

(一)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现状

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教育方面的合作行动,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00年以前, 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始有教育交流方面的合作意愿, 但还缺乏具体的合作细节, 如中国分别于1966年与柬埔寨、1978年与泰国及菲律宾、1992年与马来西亚及新加坡等东盟国家都签订有相应的科技或文化合作协定, 都提到了要加强双方教育合作和交流, 但如何合作仍缺乏操作细则。此阶段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教育交流方面虽然形式重于内容, 但双方开始认真审视双边教育合作的可行性, 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教育交流开始由“宏观意愿”转向“微观实践”。二是2000年至2007年期间,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教育交流走向实质性发展阶段, 特别是2002年, 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 之后, 中国与东盟国家相继签署了10多份双方合作的备忘录, 为双方开展教育文化交流营造了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第三阶段是2008年至今, 标志性事件是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中国贵州举办, 并约定“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每年举办一次, 核心议题就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就如何开展合作办学与文化交流进行对话, 共同分享大学治理经验, 探索教育质量的协调保障机制,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的实质性进展, 此后, 中国与东盟各国先后在留学生教育、职业培训、跨境合作办学、学历学位互认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教育交流进入升级版, 教育交流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政治合作、经贸合作的重要延伸, 得到东盟各国的普遍重视。[4]

(二)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内容研究

一是宏观层面的合作战略研究。有研究者提出采用SWOT分析框架, 基于中国与东盟国家高等教育的现状与需求, 成立专门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机构, 完善教育国际合作的相关法规, 开展学历学位互认等务实性工作。[5]有研究者从国际化视野出发, 提出建立多元、开放的高等教育办学体系, 构建全球化、国际化教学体系。[6]这些研究都是从国家宏观层面来探索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并从合作战略、合作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

二是区域层面的合作机制研究。与东盟国家紧邻的广西、云南等省区积极抓住区位优势, 开展了许多与东盟国家的务实性教育交流。众多研究者建议, 广西、云南等省区应加强面向东盟的教育文化宣传和研究, 推动本区域内高校与东盟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开展多维度的教育交流与合作。[7]有研究者提出, 广西应创新与东盟国家教育交流的合作机制, 基于国际化视野优化高校布局和高等教育结构。[8]区域层面的合作机制主要是基于区位优势而言, 其中, 如何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可能是今后探索的主要路径。

三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需求研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对接区域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类型趋向多样化。有研究者提出, 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才需求,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应体现出国际化、特色化和现代化的特点。[9]更多研究者从务实角度出发, 提出人才培养应对接行业需求, 如东盟商务人才培养、东盟法律人才培养、东盟物流人才培养等, 这些人才培养对策从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需求出发, 从专业人才培养角度探讨了中国—东盟教育合作方面的现实需求。

四是留学生教育方面的研究。随着中国—东盟教育交流的深入, 东盟国家来华的留学生规模逐渐增大, 相关研究也成为热点议题。有研究者提出应构建相应的中国—东盟留学生教育合作平台, 从合作机制、项目开放、市场竞争等方面拓展教育交流路径。[10]此外, 关于留学生资源开发、留学教育政策创新、留学生教育管理、留学生教师队伍建设、留学生教育服务等领域也有众多研究成果, 另外, 政府、社会如何参与留学生教育管理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除了上述这些比较务实的研究之外, 众多研究者也从理论高度对中国—东盟的教育交流和合作开展了多维度的理论探讨。如对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和交流方面的相关法规政策进行解读, 对中国—东盟教育交流的相关规则、机制进行理论探讨等, 这些理论探讨通过分析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重在指导双方开展实质性的实践运作。

(三)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特点研究

地域性特征突出。依托紧邻东盟国家的区位优势, 中国—东盟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主要由西南地区的广西、云南等省区来重点推进, 其中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教育交流的桥头堡, 在留学生教育和合作办学方面成效突出;云南、贵州等省也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 探索区域高等教育“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

区域性需求明显。现有研究视角以务实性的区域交流合作为主, 研究者从区域行业需求出发, 对留学生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学位学历互认等合作领域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 多渠道推进高校、学术机构之间的实质性交流, 特别是高等教育方面, 合作内容不断拓展和深化。

交流内容较单一。目前, 中国—东盟之间的教育交流内容还不够多样化, 以合作办学专业为例, 中国高校与东盟国家高校之间的合作办学领域, 主要集中在语言学习和人才培训等方面, 其他方面的合作较少涉及;从合作办学层次来看, 主要以教师互派和留学生互换为主。可见, 双方教育合作交流领域仍有较大空间。

交流范围待扩大。近年来, 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教育交流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但从教育交流的范围来看, 教育交流的目的国家仍不够均衡。以招收东盟留学生为例, 留学生主要来源国是越南和印尼, 其次是泰国、老挞等国, 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人数却不多。如何吸引更多国家的留学生来华学习, 需要中国的地方高校去拓展留学市场, 采取有效措施去吸引生源。

二、经验与启示

综上所述, 目前中国—东盟之间的教育交流主要集中在宏观走向与现实运作两个层面。现有研究重点探讨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现状及存在问题、合作背景及机制、合作策略及政策建议等内容。从区域合作与实践方面来看, 主要是广西、云南等省区的务实性合作探讨, 如留学生教育、教师互访互派、合作办学、学位学历互认等实践议题。但现有研究仍有待深入, 一是中国—东盟教育交流的研究领域要进一步深化, 特别是双方在教育交流及合作机制方面以及区域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需要继续细化细则和运作程序;二是区域合作与整合方面需要加强, 现有研究要么从宏观层面进行战略性探讨, 要么从区域层面进行务实性运作思考, 但区域层面的实践探讨缺乏整合性视角, 如广西、云南等省区, 同属紧邻东盟的西南地区, 无论地理位置还是经济文化背景都较相似, 如何加强区域内的合作并共同发展将是今后重要的议题;三是实证方面的探讨还不够, 现有研究重思辨的为多, 且多是关于合作现状与战略决策方面的宏观探讨, 而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却呈现较少, 可操作性的实践策略也不多, 这就需要通过实证找到症结问题, 才能进一步深化双方教育交流的领域与内容。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带来了显著的效应, 这也是中国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战略。如何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和合作?一是继续完善双方合作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制度, 为推进和深化双方合作提供基础性保障;二是发挥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地方政府的服务职能, 为双方合作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三是提升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和能力, 引导地方高校从区域需求出发, 建立合作办学管理机构, 增强教育国际化的办学视野, 高效地参与到与东盟各国的教育交流合作中;四是继续完善东盟来华留学生管理制度, 从管理模式、管理制度、教育内容、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改革留学机制, 通过多渠道、多措施吸引优秀留学生生源。

摘要:中国—东盟教育交流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合作战略研究、区域层面的合作机制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和留学生教育等方面, 但现有研究虽体现出区域性、现实性等特征, 但在研究内容、对象及传播范围上仍较单一, 如何继续推进和深化中国—东盟的教育交流?一是继续完善双方合作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制度, 二是强化地方政府的服务职能, 三是增强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办学视野, 四是继续完善留学生教育的政策机制。

关键词:中国—东盟,教育交流,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 柯岚.平等合作迈向命运共同体共同发展开创亚洲新未来--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述评[J].中国经贸, 2015 (08) :17-21.

[2] 国家发展改革委, 等.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5:9-12.

[3] 陈万灵, 何传添.海上丝绸之路的各方博弈及其经贸定位[J].改革, 2014 (03) :74-83.

[4] 丁庆.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 2016.

[5] 唐拥军, 杨波.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障碍与对策[J].东南亚纵横, 2004 (10) :38.

[6] 蒙聪慧, 陈英.论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J].特区经济, 2007 (11) :109.

[7] 范伟, 唐拥军.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思路[J].东南亚纵横, 2003 (11) :19.

[8] 韦玫.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7.

[9] 覃海逢.浅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广西高校的人才培养[J].改革与战略, 2006 (8) :87.

[10] 黄骏.关于构建中国与东盟留学生教育合作平台的思考--兼谈提升地方高校留学生教育竞争力的关键[J].东南亚纵横, 2005 (8) :58.

上一篇:基于建筑项目与施工特点的流水施工管理技术下一篇:探讨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