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研究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研究(共7篇)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研究 篇1

我们做了一个研究,这个研究的背景我简单说一下。中国劳动力市场失业的问题很突出,劳动力市场的失业中国有三个问题:第一,摩擦性事业;第二,结构性失业;第三,劳动力市场歧视的问题。

这个结论怎么得指出的呢?自然失业率就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它怎么影响中国的失业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文献的角度来函,北美和欧洲的研究发现在劳动力市场中摩擦性失业是很大的问题,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中介非常发达,大量的研究并不是很关注对就业的促进,换句话说,它的问题并不是严重。我们关心有三个问题:第一,中国中介在就求匹配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第二,中介对就业的影响是什么;第三,影响中介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我们做了15个报告,分了3大部分。

我把结论跟大家分享一下,四个结论: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匹配方式在中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劳动力市场分为四个阶段:从70年代到80年代是初步阶段,80年代以后是一个阶段,90年代跟着中国经济的变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发展,从2000年后进一步开放和竞争。北京的公共就业中介组织调查发现,这是我们原来没有感受大的,这次调查非常有意思,北京的外地求职者占了57.7%,本地求职者占42.3%,个人工作搜集渠道的变化,五年前和五年后变化也很大,最大的变化是网络在中国工作搜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上升了14.5%.最大的下降是传统的招聘方式。

第二,中介通过信息发挥着就业促进作用。摩擦性失业是中国失业的主要问题,目前16-24岁没有工作的失业者占了70%,大部分都是短期的,一年以上的失业非常低。就业信息是中国现在很大的问题,访问公共就业组织仍然是获取信息的重要的渠道。这个是三类人群,青年失业、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都提出了就业信息缺乏的问题。最有效的帮助,亲友占的比较大,信息渠道职业中介机构还是第一位的,亲友、报纸,社会招聘会和网站。

不同中介对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影响。教育程度高的人用网站现代的招聘手段比较多,初中以下只有3.6%,大学本科是64.3%.公共服务组织和职业介绍机构教育程度低的人比较多。劳动派遣这方面也是困难群体用的比较多。失业的者认为公共就业机构和社会关系对找工作最为有效,失业群体很依赖于公共就业服务组织。

六大因素是中国中介对就业促进的作用:第一,有相当就业者没有使用过就业中介机构。通过了解发现,50%以上的人没有使用过中介,中国就业匹配中中介发挥的作用还是有限的。为什么有限?公共就业组织不能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中介本身发展比较落后,这是很大的问题。第二,招聘信息少,更新迟、反馈慢。目前中国中介信息发布非常落后,到现在也没有国家信息统计发布的制度,每个单位在招聘职位信息中很随意,没有国家专门做这种统计。这个信息发布以后新非常慢。在职人员调查,大家找工作第一是社会网络,校园招聘会,就业的中介网站。大学生基本上是校园招聘会,其他的没有什么效果。近五年职位招聘信息25.45%的人仍然通过家人、亲戚朋友、熟人、老乡,与五年前26%的比例变化大。

第三,公共就业服务组织的宣传不够。中国的公共就业服务组织没有多少人知道,大部分都是通过路过看到,或者存档案,交保险的时候才知道。黑中介的滋生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大家缺少公众认知度。第四,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问题;第五,中国的中介信用问题突出;第六,法律法规的问题。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研究 篇2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成长的重要手段。实践中,企业加大R&D研发投入,但因技术创新成功取得的创新产品未能推向需求市场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未能够充分掌握企业外部市场信息,导致市场导向因素与技术创新未能实现有效匹配。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有效结合,是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手段[1]。而组织学习是通过搜集顾客和竞争者、部门之间协调等方面的信息,实现在组织内部进行获取、整合和创造的一系列学习过程,从而根据所掌握的市场信息来制定企业技术创新策略,实现创新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匹配。本研究以高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分布于山东、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五个省市的321家集中于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技术领域的高技术企业,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市场导向与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并从过程视角进一步研究高技术企业组织学习对市场导向和技术创新关系的中介作用。此研究为管理者重视组织学习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的作用等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 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

1.1 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

Narver and Slater将市场导向视为企业的一种文化,并将其划分三个维度,即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部门间协调导向[2]。目前很多学者赞同Narver和Slater的市场导向文化观,对市场导向的三个维度划分达成了共识。以市场导向为目标,与中间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及时跟踪和掌握顾客、竞争者等信息,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技术创新是涉及企业产品和过程等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活动,Daniel Jimenez等将技术创新划分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两个维度[3]。本研究支持Daniel Jimenez对技术创新的划分,过程创新强调技术创新的活动过程,产品创新强调技术创新的最终结果。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Nuran Acur等研究指出,企业为提高市场竞争优势,不断开展与过程和产品创新相关的一系列技术创新活动,创造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或服务[4]。Narver and Slater以发达国家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1: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积极的正向关系。

1.2 组织学习、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

关于市场导向对技术创新作用的探索,学者们已认识到以往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构念上的研究,忽略了其它变量对两者关系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5]。组织学习是影响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重要变量之一,面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许多企业认识到,企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行自身不断调整和创新,以应对这种变化。Kohli和Jaworski认为,以市场为导向的组织应该深入了解顾客实际的需求,搜集相关的竞争者信息,将信息通过内部及跨部门进行获取、整合和创造[6]。企业获取、整合和创造信息和知识的工作构成了组织学习的整个过程。在组织学习过程中,企业不断获取顾客方面的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顾客的需求,将其信息在组织内部进行有效整合,以不断调整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每一环节,实现信息和知识创造,以保证最终的创新产品满足顾客的需求;同时及时了解和掌握竞争者的动态,以保持自身的持续竞争优势;积极与企业内外部不同部门之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信息、技术等不同资源的共享,不断满足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多方面资源需求,加快企业技术创新速度。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设:

H2:市场导向与企业组织学习之间存在积极的正向关系;

H3:组织学习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积极的正向关系;

H4:组织学习对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起着显著性的中介作用。

通过对市场导向、技术创新、组织学习三者之间关系的梳理以及假设的提出,其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获取

本研究以高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高技术企业主要分布于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行业领域,位于该不同行业领域的高技术企业共同点为:R&D投入高,产品研发周期短,新产品不断更新升级,组织外部环境竞争激烈,市场需求复杂多变。在正式发放问卷收集数据之前,针对本研究的相关内容,选择符合要求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MBA学员进行调查与访谈,并检验问卷题项设计的合理性以进行修订,并对获取的部分高技术企业数据进行预分析。基于预分析结果以及数据获取的便利性,正式向分布于山东、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五个省市且集中于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高技术领域中的高技术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根据问卷设计的变量题项,问卷填写对象界定为研发经理、市场销售经理以及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公司其他管理者。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标准五点量表,问卷共发放543份,最终回收34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21份,有效回收率为59.12%。

2.2 变量指标测量

本研究采用Narver and Slater对市场导向的划分维度,将市场导向型组织创新(M)分为顾客导向型组织创新(M1)、竞争者导向组织创新(M2)、部门间协调导向组织创新(M3)三个维度,每一变量分别采用三个题项测量。依据Daniel Jimernz对技术创新维度的划分,将技术创新(T)分为过程创新(T1)和产品创新(T2)两个维度,其中每一变量分别采用三个题项测量。依据Wiklund和Shepherd,Jansen和Shenkar分别对知识获取(K1)、知识整合(K2)和知识创造(K3)测量量表的制定,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三个题项进行测量。同时以行业类型(Inst)和企业规模(Scale)作为本研究的两个控制变量。不同变量指标的测量题项如表1所示。

2.3 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来分析样本信度,表1检验结果知,各变量指标Cronbach’sα系数均达到0.7以上,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同时,表1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测量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或接近于0.7以上,不同因子解释方差均达到60%以上,因此具有较好的效度。具体如表1所示。

通过因子分析分别对市场导向、组织学习和技术创新的综合因子得分函数为:

2.4 结果分析

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假设和理论模型进行检验,在检验之前首先对研究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具体如表2所示。

**significant at p<0.01,*significant at p<0.05

表2结果显示,相关分析后得知市场导向、技术创新,组织学习三个变量之间呈现显著性的相关关系,其中市场导向与组织学习之间的显著性相关系数为0.455,具有较高的显著性,验证了假设2的合理性。

回归分析后,其结果如表3所示。

**significant at p<0.01,*significant at p<0.05

表3结果显示,在模型1中,控制变量行业规模与行业类型分别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的影响。模型2中,市场导向与组织学习变量对技术创新影响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367和0.432,在0.05水平上均达到了显著水平,验证了假设1和假设3的合理性性。模型3中,市场导向与组织学习共同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309,呈现较强的显著性,组织学习在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之间起到了积极的中介作用,从而验证了假设4的合理性。

3 结论及研究展望

通过上述对市场导向、组织学习和技术创新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知,企业在创新实践中,管理者应认真审视企业自身所处的外部市场因素的变化,及时掌握顾客、竞争者等方面的信息,保持与不同部门之间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积极塑造企业内部良好的学习氛围,及时将外部环境的有关信息在企业内部进行获取、整合和创造,从而根据所掌握的市场信息来制定企业技术创新策略,实现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匹配。

在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研究领域中,该研究选取了组织学习作为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中介变量,在后续研究中,其他中间变量如组织文化、战略、流程等均会对市场导向与技术创新之间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后续研究中将继续对其它中介变量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摘要:本研究以321家高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市场导向与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并从学习过程视角进一步研究企业组织学习对市场导向和技术创新关系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通过搜集顾客、竞争者和不同部门间协调等方面的信息,实现在组织内部进行获取、整合和创造的一系列学习过程,最终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学习在市场导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

关键词:市场导向,技术创新,组织学习,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Michael Song,Morgan Swink.Marketing-ManufacturingIntegration Across Stages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Effects onthe Success of High and Low Innovativeness Products[J].IEEE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9,56(1):31-42.

[2]Narver,J.C.,Slater,S.F.,MacLachlan,D.L.Responsive andProactive Market Orientation and New Product Success[J].Journal of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4,21(5):334-347.

[3]Daniel Jimenez-Jimenez,Raquel Sanz Valle.Fosteringinnovation——The role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learning[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8,11(3):389-412.

[4]Nuran Acur,Destan Kandemir,Petra C.de Weerd-Nederhof,Michael Song.Exploring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Competence Development on Speed and NPD Program Performance[J].J PROD INNOV MANAG,2010,27:915-929.

[5]史江涛,杨金凤.市场导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19(02):56-61.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研究 篇3

【摘要】 对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中介组织建设和渠道建设一直是影响流通效率的重要因素。从现有的两方面研究角度,即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以契约分析为核心及从渠道行为理论,以营销本身和流通学的发展进行归纳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出部分该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信任缺失;机会主义行为,交易成本,渠道权力理论

一、引言

近年来,在以经济体制和商品流通领域的重大变革为大背景的农产品流通问题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关注,在我国的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由于农产品流通的契约化程度问题,从而导致营销渠道中的信任缺失,增加了交易成本与风险,机会主义行为等一系列严重影响流通的问题,导致流通不成功,对各种市场信号反应迟钝,对同一价格信号做出同步放大的价格行为,是造成农产品买难与卖难交替出现的真正原因。

推动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进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经济组织――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很好的解决了农产品流通中“囚徒困境”的博弈问题。农产品流通渠道作为商品流通渠道的一个特定形态,流通渠道理论的分析框架对构建良好的流通组织体系也是很有价值的。

二、文献综述

对于这一问题近年来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从已有的成果来看,多数学者都是从两方面来研究:

1.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不同农产品流通组织形式中蕴涵的契约性质及其制度内涵,对农产品中介组织有更好的规划

2.从流通渠道理论的角度。以渠道行为理论为分析工具,对农产品流通渠道问题进行研究。对其中的重要因素综述如下:

(1)权力与依赖。在渠道行为理论中,渠道权力一般被定义为一个渠道成员对渠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和决策变量施加影响的能力。依赖则被描述为一个渠道成员为实现期望的目标而需要保持与特定渠道成员关系的程度。从渠道行为理论发展的早期开始,渠道权力就被视为依赖的函数,依赖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渠道成员所提供的资源的重要性;二是企业对该资源的选择余地。

(2)重复博弈。重复博弈是指某些博弈多次重复进行所构成的博弈过程,双方的交易具有重复性,不是一次交易,只有在不断的重复交易中,双方才能彼此了解,增加双方的信任,并使一方违约时,另一方可以有效地实施惩罚性行为。单期博弈时, 另一方无法对违约方实施有效的惩罚,重复博弈是信用建设的重要条件。

(3)机会主义行为。机会主义行为可以在短期内提高企业的单边收益。渠道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可以在渠道对偶关系中损害双方的长期利益,类很多,如歪曲信息、逃避履行诺言或义务等,对信任有很强的负面影响。

(4)农产品营销渠道。营销渠道更多的是表现在渠道各成员在产品传送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能及联系,农产品营销渠道是为了一切促使农产品顺利被使用或消费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的组织或个人,包括供应商,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等),代理商(经纪人,销售代理等),辅助商(运输公司,咨询机构等)。

三、从契约角度看农产品流通

在当今的农产品流通中,契约化程度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又涉及到信任程度和契约履行率的问题,一般来说影响信任问题的原因:

1.交易双方资产规模与信息掌握的充分度。如果信息充分时,即使是单次博弈,交易者也会很注重自己的信誉,不轻易违约。交易者以往的信誉非常重要,而另一方对于这个信息的认知要很充分。一般在农产品的流通中农户对信息的掌握能力是非常有限,这就需要借助其他的力量来做到。

2.交易双方的折现系数, 也就是未来的收益相对于现在来说的贬值程度。在农产品的流通中,农户的折现系数很低。当农产品市场的价格波动性很大,农户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小,有机会可以在市场上以高价出售时, 将农产品出售给市场。

3.交易双方对风险的偏好程度。中国的农户是规模非常小的经济个体, 目前大部分的农户依靠非常小的土地规模进行简单再生产,决定了农户的偏好是高度风险规避。特别看重当前的收入,对未来的收入并不很关心,实施而使他们丧失外部市场机会时,可能就不签订契约,是更愿意到外部市场上进行交易。

4.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大小。当企业和农户签约时, 由于农户的经营规模很小,企业将与很多的农户进行契约签订,不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农户,增加了企业签约时以及事后履约时的交易成本。与签约成本相比,事后的契约实施成本可能更大,农户违约后往往不会受到惩罚。

中国的农户由于本身的局限性导致其有机会主义的行为倾向,且高度的风险规避性,信任本身对农户自身收益的影响不大。违约成本很低,在农产品交易中,有关农户信誉的信息大多不是很充分,靠农户自身的提高来达到流通的通畅性是很难的,需要解决交易中的信任缺失问题,建立良好的流通中介组织。

四、从渠道权力角度看农产品流通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渠道主要存在着三种流通渠道,具体的组织形态是批发市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龙头企业。目前根据渠道成员之间各种依赖的关系形成了三种权力结构:

1.高度权力均衡。即交易双方彼此拥有高度的权力。原因主要来自交易双方对资源的占用而享受的效用;替代资源的高度稀缺性或是即使存在替代来源,由交易双方之间的双边锁定形成了转换的高成本问题。

2.权力倾斜。即由于一方对另一方的依赖程度显著从而导致的渠道权力在交易双方中间出现的倾斜。原因主要来自一方相比另一方掌握了更多的资源并使得另一方得到效用;一方的这种替代资源的稀缺或是存在替代来源;一方由于在一方的单边锁定中形成的转换的高成本问题。

在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渠道结构中,农户负责生产,龙头企业负责农产品的收购、加工与销售,交易双方不再订立直接契约,由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作为签约的中介组织。农产品合作社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权力结构向龙头企业的倾斜,对交易关系的稳定性和渠道的运行绩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合作社代替农户与企业签约大大减少了契约的数量,从而节约了交易成本,而组织性的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得到很大改善,大大降低了农户的违约率

(2)由于某种特定农产品及区间的合作社专业性,增加了企业合作对象的稀缺性,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龙头企业对其的依赖,也反向增加了影响力,更好的平衡现有的权力机构。

3.低度权力均衡。即交易双方彼此都缺乏对对方的权力。原因主要来自在充分竞争中,市场的交易双方掌握的资源互相都缺乏竞争力,替代资源的获得异常容易,交易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

在农户-农产品批发商这一渠道中,渠道关系中的权力结构体现的是一种低度权力均衡。农户作为农产品的专业生产者直接进入市场与农产品批发商进行交易。批发市场的开放性使得农户进入或退出市场的成本比较低廉,且与批发商的交易也是一次性的,之后的各种关系也即刻完结。农户与农产品批发商这种契约式的关系更加倾向于短期行为,没有稳定的终端对象,在每次交易中都将利益最大化作为目的,没有市场的培育过程。交易双方的依赖度均很低,导致了农产品流通的低效率。

五、二者的比较及启示

上述两种不同角度对于农产品流通问题的理论分析从源头上都强调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流通过程中的信任度问题,怎样维系交易双方的信任及履约率的大小成了当务之急。从契约角度的分析中机会主义行为,单期博弈等都是造成信任危机的原因。渠道研究方面,信任在渠道关系的稳定性,渠道权力的倾斜上的影响也是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产品流通的低效率问题。对于二者之间的比较:

1.从理论基础上来说。前者是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受科斯交易成本等影响较大;后者则是从渠道行为理论,从营销本身的发展来分析的,有效的结合了流通学的部分理论工具。

2.从目的和手段来说。前者通过契约理论及信任通道进行分析,通过集中交易达到规模经济并有效提高履约率,降低农户的信息成本,进而为了防止这种无谓的“囚徒困境”式的状况,达到农产品流通中的“那什均衡”;后者则是对渠道中的各个交易方的结构权力进行细分,通过对稀缺资源的掌握及替代资源的更新找到依赖和倾斜的原因,以平衡渠道权力作为切入点来完善流通过程。

3.从最终结论来说。前者引入了中介组织的重要性,提高农户的组织化,较快推广科技成果,实现资金的融通,达到优化农产品流通的效果;后者则是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产生更好的平衡交易双方的权力结构,向高度均衡方向发展,加强渠道效率建设。

在此异同的分析比较中,基于二者再进一步提出我国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更有效的方式方法:

1.提高农产品中介组织的科学性,向企业化和股份化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部分服务型的中介组织也应当加入到市场化的环境中来,通过降低农户各种交易成本来提高资本的利用率,加强管理,对中介组织的发展有更好的激励。

2.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将不同类型的中介组织相结合。可以将服务型(通过专业技术,信息咨询,生产经营等),销售型(通过批发商,经销商,合作社等),综合型(即将生产,加工,销售等一条龙整体运营)有效结合,对规模不同,科技水平不同,信息接受率不同的区域分别发展不同功能的组织或将其中综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各种渠道和电子商务的结合,加大网络化建设,建立信任系统。在未来的新阶段,在全国范围建设中介组织网络,能更灵活的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和机会主义行为,建立信任电子数据库,防止单期博弈的弊病,有效的提高履约率,提高流通效率。

4.引进龙头企业的竞争机制,减少稀缺,构建关系转换壁垒。在上述分析的权力结构倾斜中,龙头企业本身的稀缺性是很大的原因。对于平衡渠道权力可以通过引进多个同质的龙头企业,竞争来降低龙头企业的稀缺性。且对关系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构建关系的转换壁垒,则是另一种均衡渠道权力,防止双方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途径。

六、结论

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效率问题往往存在着多种因素和分析方法,现有的研究角度主要是从两方面入手,即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以契约分析为核心及从渠道行为理论,以营销本身和流通学的发展来分析。通过对二者已有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从理论基础,关注范围,目的手段及最终结论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出部分该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对未来的研究者提供可能的方向和线索。

参考文献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研究 篇4

进行调查摸底的通知

县(市、口岸)监察局、州直相关单位

近期,自治区监察厅、自治区预防腐败局组织开展了全区市场中介组织有关情况的调查摸底工作,为做好我州的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成立调查摸底工作组

此次调查摸底工作涉及内容繁杂,需要填报登记的项目多,为确保调查摸底工作的全面准确,现成立调查摸底工作组,负责指导督促调查摸底工作。

组长:赵德强自治州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副组长:张传英自治州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

张天虎自治州工商局副局长

成员:凌 芳自治州人民政府纠风办副主任

匡文军自治州工商局监管科科长

各县(市、口岸)监察局局长

二、调查内容

1、市场中介组织基本情况。按照评估、鉴证、代理、咨询、审计等从业类别划分,统计各类市场中介组织数量(附件1)。

2、市场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含事业单位)分开情况。对照组织人员、职能工作、资产财务和办公场所“四分开”要求及具体12个标准,检查市场中介组织与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含事业单位)的分开情况(附件1、2)。

3、市场中介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治理工作的意见建议。提交专门调查报告,反映市场中介组织执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各县(市、口岸)、各部门加强市场中介组织监管、防治市场中介组织腐败的做法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对下一步治理工作的意见建议。

三、调查方式

调查摸底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第一阶段,自查登记、填报表格(2012年7月17日—20日)。按管辖权限,由业务主管部门安排各个市场中介组织认真填写《市场中介组织脱钩情况自查表》(表二),由填报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加盖公章后,报所在业务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各个市场中介组织的自查登记情况,汇总填写《市场中介组织基本情况统计表》(表一),由填报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后,加盖公章,再交由同级相应的登记管理部门(工商、编制或司法行政部门),登记管理部门经确认没有漏报市场中介组织后,由单位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加盖公章后,报送本级监察机关。

(二)第二阶段,开展调研、调查摸底(2012年7月18日—25日)。各县(市、口岸)监察机关和自治州各个市场中介组织主管部门以及登记主管部门要自行开展调研,进行调查摸底。调查摸底中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汇总统计表,根据各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主管部门审核填报的登记表,汇总本地区和自治州各业务主管部门管辖范围内的中介组织

总体情况,认真填写《市场中介组织基本情况统计表》(表

一),由所在监察机关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后,加盖公章。二是撰写调研报告。各县(市、口岸)监察机关和自治州各个市场中介组织主管部门以及登记主管部门要认真分析当前本地区本部门市场中介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工作措施和建议,形成书面调查报告。

(三)第三阶段,督促指导、抽查核验(2012年7月26日—8月5日)。自治州调查摸底工作组将对县(市、口岸)、州直相关部门及登记主管部门开展实地调查,具体督促指导,并抽查核验。主要抽查中介组织是否如实准确填报信息,是否存在遗漏,各业务主管部门、登记主管部门和监察机关审核把关是否严密,分析查找问题是否准确、提出措施是否可行等。调查核验方式采用实地核查各个中介组织脱钩资料,个别访谈、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

四、调查要求

1、各县(市、口岸)监察机关要高度重视此次调查摸底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成立调查工作组,认真组织协调市场中介组织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部门开展调查摸底,在规定时间内填写报表,并确保相关数据真实准确。书面调查报告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调查工作的实际进行撰写,分析问题要客观准确,要有具体实例作为支撑,调研报告不限字数,但要求实事求是、内容丰富、针对性强。

2、各登记主管部门要认真梳理市场中介组织基本情况并提供给各业务主管部门,由各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市场中介

组织对照《市场中介组织脱钩情况自查表》(表二)的有关要求和标准,认真自查后如实准确填报。

3、各业务主管部门要认真汇总各个中介组织填报的自查登记表,确认准确无误、不遗漏。

4、各县(市、口岸)监察机关和自治州各个市场中介组织主管部门以及登记主管部门汇总后的《市场中介组织基本情况统计表》(表一)与撰写的调查报告于2012年7月25日之前报送自治州人民政府纠风办。联系电话:2318494联系人:席立强

附件:

1、市场中介组织基本情况统计表(表一)

2、市场中介组织脱钩情况自查表(表二)

3、市场中介组织分类参考表

自治州监察局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研究 篇5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不过在现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却出现了“鹬蚌相争,渔翁消失”的有趣现象。细想来这种逻辑也合情合理,商场如战场,从来都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保险销售渠道的竞争一直很激烈,互联网的加入更可能导致部分保险公司无钱可赚,甚至消失。

中介渠道收入占比开始下降产险明显

一直以来,保险中介就是保险公司最重要的销售渠道。数据显示,2012年保险中介渠道实现保费收入12757.74亿元,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3540.33亿元,寿险保费收入9217.41亿元,占2012年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2.4%。

保险中介又包含了保险专业中介、保险兼业代理、保险营销员三个部分。保险中介内部之间,同一类型中介内也都竞争异常激烈。保险专业中介渠道以销售产险为主,2012年实现保费收入1007.7亿元;保险兼业代理机构以及保险营销员以销售寿险为主,2012年兼业代理机构实现5877.17亿元的保费收入,保险营销员实现保费收入6010.16亿元,也是保险行业最重要的两大渠道。

保险中介机构近年来的整体经营数据一直稳中有升,那我们就看看保险中介行业哪些数据在下降。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2017年中国保险中介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共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532家,同比减少22家;保险中介渠道实现的保费收入占全国总保费收入的82.4%,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其中财产保险同比下降5.6个百分点,寿险下降1.8个百分点;财产保险公司通过营销员实现的保费收入同比下降2.3%。

从整个保险中介行业的下降数据来看,除了个别传统产险的保费收入下降外,就是整个渠道收入占比的小幅度萎缩。寿险方面由于产品特征,依然依赖于线下销售并实现份额增长以外,产险各中介渠道保费收入占比均出现了下降。这或许也印证了互联网的进入,开始对保险销售渠道格局的改变。

网销保险能否威胁到传统保险中介 我们之前对网销保险进行过一组数据分析:保险网络销售是近两年增速最快的渠道,很多公司网销保费多翻番,最高的增速甚至超过400%。2012年中国保险电子商务市场在线保费收入规模达到39.6亿元,较2011年增长123.8%,占中国保险市场整体保费收入0.26%。

仅仅0.26%显然无法撼动82.4%这个数字。但作为互联网金融的起始元年,如果说2012年的网销保险只是热身,那么2013年好戏才开始上演。2013年10月,由阿里巴巴、中国平安和腾讯等合资成立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千呼万唤中终于通过保监会审核批,注册资金10亿元,注册地在上海外滩金融试验区。业务范围包含与互联网交易直接相关的企业/家庭财产保险、货运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等。

此外中国平安、泰康人寿、天平车险、昆仑健康等10家保险公司已经在淘宝网上开设了官方旗舰店。

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从0到2012年6.3%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仅仅用了十余年的时间,而保险市场远没有消费品市场那么大,意味着保险市场销售渠道的变化可能比网络零售市场更快。

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网络保险市场未来五年仍将保持增长趋势,增速料将有所下滑,但渗透率将明显提升。2017年中国保险电子商务市场在线保费收入规模将达到1087亿,渗透率将达到3.64%。2020年或超过6.3%的渗透率,而这仅是个过于保守的数字,初生金融市场的变革远比消费品市场来得剧烈。

2013-2017年网络保险市场容量预测(单位:亿元,%)

附:《2016-2021年中国保险中介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章:中国保险中介行业发展概述

1.1 保险中介行业的定义

1.1.1 保险中介的定义 1.1.2 保险中介三大主体分析 1.1.3 保险中介与保险的相关性

1.2 保险中介行业的分类

1.2.1 保险专业中介机构

1、保险代理公司

2、保险经纪公司

3、保险公估公司 1.2.2 保险兼业代理机构 1.2.3 保险营销员队伍

1.3 保险中介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3.1 保险中介行业法律法规 1.3.2 保险中介行业监管环境

1、保险公司中介业务检查成效显著

2、保险营销员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3、市场风险得到及时化解

4、制度建设逐步完备

5、行政许可工作进一步规范

6、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提升

1.3.3 “十二五”期间保险中介市场发展任务

1、推动保险营销员体制改革,鼓励保险营销模式创新

2、大力发展专业中介机构,提升行业的专业化水平

3、鼓励兼并重组和综合经营,发挥规模经济优势

4、提升机构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5、完善保险监管制度,促进保险中介机构做强做优 1.3.4 2014-2015年保险中介行业监管任务分析

1.4 保险中介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1.4.1 行业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1、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和GDP的变动关系

2、保险业增长速度和GDP增速的关系 1.4.2 通货膨胀对保险中介的影响 1.4.3 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前景预测

1.5 保险中介行业消费环境分析

1.5.1 我国居民收入与储蓄分析

1、保费行业与居民收入相关性

2、保费行业与个人储蓄存款相关性 1.5.2 居民消费结构对保险需求的影响

1、我国现阶段消费结构及保险需求分析

2、我国消费结构变动轨迹

第二章:国际保险中介行业在华布局与经验借鉴

2.1 全球保险中介市场现状对比分析

2.1.1英国 2.1.2美国 2.1.3日本

2.2 国际保险中介市场发展经验分析

2.2.1 英国保险中介市场发展轨迹

1、英国保险中介发展历程

2、中介业务结构分析 2.2.2 美国保险中介市场发展轨迹

1、美国保险中介基本情况

2、保险市场业务结构 2.2.3 日本保险中介市场发展轨迹

1、日本保险中介发展情况

2、寿险规划师渠道 2.2.4 德国保险中介市场发展轨迹 2.2.5 印度保险中介市场发展轨迹 2.2.6 台湾地区保险中介市场发展轨迹

1、台湾保险中介行业基本情况

2、保险中介发展特征 2.2.7 香港地区保险中介市场发展轨迹

2.3 国际保险中介市场开放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2.3.1 国外保险中介市场发展经验与启示

1、国外保险中介市场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2、国外保险中介机构的组织形式分析

3、不同类型保险中介机构相对优劣势分析

4、保险中介市场的专业化与职业化道路分析 2.3.2 国外保险中介市场开放经验与启示

1、世界保险中介市场开放的不同模式

2、新兴保险中介市场开放的历程和特点

3、全球保险中介市场开放的启示

2.4 国际保险专业中介行业经营分析

2.4.1 国际保险专业代理行业经营分析

1、国际保险代理行业发展情况

2、国际保险代理行业并购分析

3、国际保险代理行业利润水平2.4.2 国际保险经纪行业经营情况分析

1、国际保险经纪行业收入分析

2、国际保险经纪行业并购分析

3、国际保险经纪行业利润水平2.4.3 国际保险公估行业经营情况分析

1、国际保险公估行业发展情况

2、国际保险公估行业并购分析

3、国际保险公估行业利润水平

2.5 国际保险中介与风险投资公司在华投资分析

2.5.1 达信保险与风险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1、企业全球业务布局分析

2、企业在华投资战略与布局

3、企业在华经营情况分析 2.5.2 美国佳达再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1、企业全球业务布局分析

2、企业在华投资战略与布局

3、企业在华经营情况分析 2.5.3 韦莱保险经纪有限公司

1、企业全球业务布局分析

2、企业在华投资战略与布局

3、企业在华经营情况分析 2.5.4 怡安保险集团

1、企业全球业务布局分析

2、企业在华投资战略与布局

3、企业在华经营情况分析

2.6 国际风险投资企业投资保险中介分析

2.6.1 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

1、企业全球业务布局分析

2、企业在华投资战略与布局

3、企业在华经营情况分析 2.6.2 美国华平投资集团

1、企业全球业务布局分析

2、企业在华投资战略与布局

3、企业在华经营情况分析 2.6.3 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

1、企业全球业务布局分析

2、企业在华投资战略与布局

3、企业在华经营情况分析 2.6.4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

1、企业全球业务布局分析

2、企业在华投资战略与布局

3、企业在华经营情况分析 2.6.5 鼎晖投资基金

1、企业全球业务布局分析

2、企业在华投资战略与布局

3、企业在华经营情况分析

第三章:中国保险行业发展分析

3.1 保险行业整体运行现状分析

3.1.1 保险行业保费收入规模

1、保费收入规模和增长情况

2、各险种保费收入及其比重 3.1.2 保险行业区域市场格局

1、各省份原保险保费收入格局

2、保费收入集中度情况 3.1.3 保险行业营销渠道综述

3.2 保险行业细分市场运行分析

3.2.1 财产保险市场运行分析

1、财产保险整体市场分析

2、财产保险细分市场分析 3.2.2 人身保险市场运行分析

1、人身保险市场运行分析

2、人身保险细分市场分析 3.2.3 其他保险市场运行分析

1、特殊风险保险市场运行分析

2、养老保险市场运行分析

第四章:中国保险中介细分市场发展分析

4.1 保险中介市场发展概述

4.1.1 保险中介市场整体发展概述

1、保险中介市场运行分析

2、保险中介市场特点分析

3、保险中介主要问题分析

4、保险公司中介业务违法行为情况

5、保险中介行业市场展望 4.1.2 保险中介细分市场发展概述

1、保险专业中介市场发展概述

2、保险兼业代理市场发展概述

3、保险营销员市场发展概述

4.2 保险中介细分市场发展分析

4.2.1 保险专业中介市场分析

1、保险专业中介行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2、保险专业中介行业整体运行分析

3、保险专业中介的主要问题分析

4、保险专业中介发展策略建议 4.2.2 保险兼业代理市场分析

1、保险兼业代理行业优势分析

2、保险兼业代理行业整体运行分析

3、保险兼业代理细分渠道发展分析

4、保险兼业代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5、保险兼业代理行业发展策略建议 4.2.3 保险营销员市场分析

1、保险营销员如何提高竞争力

2、保险营销员队伍整体运行分析

3、保险营销员队伍发展特点分析

4、保险营销员队伍的主要问题分析

5、保险营销员队伍发展策略建议

第五章:中国保险专业中介细分市场分析

5.1 保险专业中介细分行业业务范围界定

5.1.1 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业务范围 5.1.2 保险经纪机构业务范围 5.1.3 保险公估机构业务范围

5.2 保险专业代理行业分析

5.2.1 保险专业代理机构运行分析

1、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主体规模分析

2、保险专业代理机构业务发展分析

3、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经营情况分析 5.2.2 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经营模式分析

1、内地保险专业代理主要经营模式

2、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经营案例分析 5.2.3 保险专业代理行业面临困境分析

1、保险公司担心对其固有渠道产生冲击

2、保险公司自身经营模式的创新,保险公司让利竞争如电销、网销

3、客户对保险专业代理的不认可

4、兼业代理与专业代理的竞争 5.2.4 保险专业代理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产业扶植政策效应的显现

2、资源整合规模发展的趋势

3、风险投资扩张行业的最佳机会 5.2.5 保险专业代理行业发展策略建议

1、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市场化重组、并购和集团化发展

2、机构联合,开发专业保险代理的专属产品

„„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研究 篇6

各有关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

现将《山西省清理整顿资产评估类和会计验证类中介组织涉煤涉焦执业活动中突出问题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年十二月一日

附件:

山西省清理整顿资产评估类和会计验证类中介组织涉煤涉焦执业活动中突出问题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省市场中介组织涉煤涉焦执业活动突出问题清理整顿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和山西省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领导组《清理整顿市场中介组织涉 煤涉焦执业活动中突出问题的实施方案》(晋专组[2010]2号)的有关精神,按照省财政厅管理职能,现就我省资产评估类和会计验证类中介组织涉煤涉焦执 业活动中存在突出问题的清理整顿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清理整顿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

基本原则: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针 对全省资产评估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不同特点和属性,以解决各自涉煤涉焦执业活动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务求集中整治见实效。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一边 抓突出问题的解决,一边抓规范发展,完善监管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创造公平发展环境,提高全省资产评估机构和会计师(审计)事务所的 整体执业水平,增强服务能力,实现资产评估和注册会计师行业跨越发展。总体目标:解决资产评估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在全省涉煤涉焦执业活动中的 突出问题,尤其是对执业中存在的违规操作、弄虚作假、商业贿赂等违法违规行为,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企业及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等问题,使资产评 估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全面提高,社会公信力明显增强,监管体制和管理机制显著加强,执业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促进资产评估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科学发 展。

二、清理整顿的对象和主要范围及内容

清理整顿的对象:经山西省财政厅批准设立,参与我省涉煤涉焦执业活动的资产评估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包括在我省依法设立的分支机构。

清理整顿的范围:从2003年开始至2010年10月31日开展的涉煤涉焦执业活动,其中以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31日的执业活动为主。

清理整顿的内容:⑴ 无资质或资质不符合规定的;⑵ 以商业贿赂方式请托承揽业务或领导干部违反有关规定插手指定有关业务的;⑶ 按照委托方授意作假账或出具虚假财务报表或报告的;⑷ 验资验证、会计审计、资产评估评价等报告书或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给关联方造成严重损失的;⑸ 与委托方不签订委托合同或在合同约定中违反行业准则虚构委托方交易背景或债权债务关系的;⑹ 执业活动中阻碍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

三、组织领导

清理整顿工作在山西省财政厅党组的领导下进行,同时接受省清理整顿市场中介组织涉煤涉焦执业活动中突出问题工作联席会议的指导,成立山西省清理整顿资产评估类和会计验证类中介组织涉煤涉焦执业活动中突出问题领导组。

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省财政厅注册会计师管理处,负责资产评估类和会计验证类中介组织清理整顿的日常工作,省注册评估师协会、省注册会计师协会配合清理整顿工作的实施。同时成立清理整顿专家组,为清理整顿工作提供专业技术保证。

四、整顿的工作步骤和方法

按照全省清理整顿工作的总体要求,资产评估类和会计验证类中介组织清理整顿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时间从2010年11月开始,至2011年6月基本结束。

(一)自查阶段(2010年11月—12月)

1、机构、确定方案。成立山西省清理整顿资产评估类和会计验证类中介组织涉煤涉焦执业活动中突出问题领导组及办公室。结合我省资产评估和注册会计师行业 特点,制定清理整顿实施方案,于11月30日前报省清理整顿市场中介组织涉煤涉焦执业活动中突出问题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经审定通过后向全省资产评估机构 和会计师事务所印发执行。

2、积极动员、认真部署。12月初,召开全省清理整顿资产评估类和会计验证类中介组织涉煤涉焦执业活动中突出问题动 员会议。把全省清理整顿市场中介组织涉煤涉焦执业活动中突出问题工作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面、准确地灌输到每个中介机构,引起每一位从业人员的高度 重视,充分认识此次专项清理整顿的重大意义。同时,结合资产评估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后续教育工作,加强对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业规范的教育,特别是 诚信、公平的教育。

3、全面摸底、自查自纠。对于此次清理整顿工作,各资产评估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要由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明确专人具体抓,严格按照省财政厅制定的清理整顿实施 方案对照行业执业准则进行自查自纠,并于2010年12月20日以前将本机构自查自纠报告及相关材料报省财政厅清理整顿领导组办公室。

(二)清理整顿阶段(2011年1月—6月)

1、资质审查(2011年1月—3月)。按照全省清理整顿实施方案的要求,省财政厅将在全面摸清底数和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按照财政部、中注协、中评协的 有关规定对中介组织的资质、市场主体资格和从业人员执业资格材料逐户逐项审查。审查重点是:⑴ 资质是否符合法定条件;⑵ 从业人员结构是否具备市场准入资格;⑶ 执业人员是否符合执业资格管理条件,有无违规同业兼职行为;⑷ 与主管部门是否按照要求真正在组织、工作、经济、场所方面彻底分开;⑸ 有无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在本机构违规入股、兼职或为特定关系人提供便利获取不当利益的情况。在以上五方面存在问题的,进行重点调查,待问题核实后,依法按照 法定程序进行处理。

2、业务复查(2011年3月—5月)。按照全省清理整顿实施方案的要求,省财政厅将结合资产评估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实 际,组织专业人员对参与本省涉煤涉焦执业活动的资产评估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活动进行复查。复查的重点是:⑴ 是否存在超资质承接业务、超范围出具证明文件的行为;⑵ 是否存在违反程序,以商业贿赂方式请托有关公务人员指定或介绍业务的行为;⑶ 是否完全正确履行业务委托合同的约定,是否存在违反约定或行业准则出具证明文件的行为;⑷ 是否存在不中不公、违规操作、弄虚作假的问题;⑸ 是否遵守行业管理规定和职业道德规范,是否存在失误、过错或获取不当利益的行为。通过复查,严厉打击以作假账、假审计、假评估等手段帮助腐败分子隐匿、转 移、侵吞、瓜分国有或集体资产和侵害企业及经营者、使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净化全省中介市场。

3、总结验收(2011年6月)。认真 做好清理整顿验收的总结工作,及时汇总上报资产评估类和会计验证类中介组织清理整顿工作的进展情况,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的办法 和措施,形成规范资产评估和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积极配合本次全省清理整顿市场中介组织涉煤涉焦执业活动中突出问题相关部门的交叉检查,资料查阅等工作。

(三)建章立制阶段(2011年1月起)

1、完善政府监管机制。按照财政部的有关规定,严格市场准入,强化监督 管理;严格执业质量检查,提高中介机构业务素质;严格机构内部管理及质量控制制度和机构法人治理

机制,规范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行为。通过全省清理整顿中 介组织工作,建立退出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促进资产评估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科学发展。

2、完善行业管理机制。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评估师协会 要进一步完善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履行好协会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服务职能,按照民主管理、科学决策、政府监督的思路,发挥好协会沟通政府和会员的桥梁作 用。完善执业质量检查制度,把经常性检查和专项检查结合起来;完善会员管理制度,明确会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完善人员培训制度,制定行业人才培养规划,提高资产评估和注册会计师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完善行业管理惩戒制度,加大惩戒力度,及时将严重违规、危害公众利益的害群之马清除出去。

3、完善行业机构的内部治理机制。各资产评估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要结合本次清理整顿,建立健全内部组织架构,规范内部决策流程;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内 部运行机制,包括股东及合伙人进退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要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切实把质量控制作为内部管理的重中之重,完善执业流程,设立专人或专门部门负责质量管理,从承揽项目、执行业务到出具报告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风险评价和过程控制,有效防范风险,确保执业质量。同时,要充分发 挥行业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注册评估师、注册会计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机构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力推进

各资产评估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要充分认识本次清理整顿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形成省财政厅行政管理、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和省注册评估 师协会行业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格局,将清理整顿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机构要积极向省财政厅清理整顿领导组办公室上报清理整顿工作信息,在积极配合完成清 理整顿工作的同时,使本机构的执业质量、职业道德得到全面提升。

(二)发挥党组织作用,督导落实

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充分发挥 “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引领资产评估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深刻认识清理整顿工作对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督导资产评估机构和会计师事务 所按照本方案的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对没有党组织和党员的资产评估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要继续发挥党建工作指导员的作用,指导对口资产评估机 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完成清理整顿工作任务。

(三)落实工作责任,真抓实干

这次资产评估类和会计验证类中介组织涉煤涉焦执业活动中突 出问题的清理整顿工作政策性强,时间紧迫,难度较大。各机构要按照工作部署,明确任务和要求,落实计划步骤、责任人员和时限要求,切实负起责任,狠抓落 实,扎实推进,确保工作有序进行。对于清理整顿工作中存在漏查漏报、虚假瞒报的机构,将对机构及负责人进行通报。

(四)加大惩戒力度,规范执业

这次清理整顿工作对资产评估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存、发展意义重大,一定要严肃对待,对已证实存在问题的机构决不姑息,对情节严重不配合整改的,依法依纪从重处理。

(五)建立健全制度,科学管理

要及时、科学总结经验,对现行行业管理体系进行综合评估。围绕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总体目标,认真审视在资产评估和注册会计师行 业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准影响行业发展的症结,会同相关部门和业内专家研究制定完善适合行业发展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行政监管和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 模式,健全和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完善退出机制、优胜劣汰机制等。深入研究、大胆创新、不断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六)强化舆论宣传,营造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舆论媒介,及时报道资产评估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清理整顿情况,大力宣传清理整顿成果。要因势利导,注意把握舆论导向,让全社会了解清理整顿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中介组织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清理整顿工作的深入开展。

监督举报电话:0351-2024955(省财政厅)

0351-4086326(省注册会计师协会)

0351-4189072(省注册评估师协会)

附表

一、山西省开展涉煤涉焦执业活动的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基本情况摸底统计表

附表

二、山西省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涉煤涉焦执业活动基本情况摸底统计表附表

三、山西省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涉煤涉焦执业人员基本情况摸底统计表附表

四、山西省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涉煤涉焦执业活动中突出问题自查自纠统计表

附表

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研究 篇7

由于各国的国情和农业发展道路不同,各国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模式也有很大区别,总结起来主要有日韩模式、欧洲模式、美加模式,三者分别以日本、法国、美国为主要代表。纵观世界上这些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发展比较典型的发达国家,政府无疑在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就三种模式的主要代表国家的政府与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作简要阐述。

(一)日本政府:使农协具有较强官办色彩

日本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主要是农协,日本农协是根据1947年颁布施行的《农业协同组合法》建立起来的农民互助合作组织。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农协已经形成从基层农协,到都、道、府、县农协,以至全国农协的三级组织系统。日本农协是半官半民的组织,而不是完全的集体或民办组织,具体而言,它具有二重性:既是农民为保护自身利益而自发建立的群众机构,又是日本政府借以推行农业政策的中介机构。日本农协对政府存在很大的依赖性,有着较强的官办色彩,具有浓厚的作为国家实施农业政策的一个辅助机构的性质,这一点表现在多个方面:从政府与农协的地位上来说,1947年的《农业协同组合法》规定政府机构凌驾于农协之上,并对农协有监督和检查的权力;从农协的业务范围上来说,农协的很多业务是执行政府的任务,例如政府的支农贷款的发放、自主米的流通和自主米收购资金的管理;从农协的资金来源上来说,政府的资金支持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农业协同组合法》明确规定,政府在每年的年度预算中,应当给予农协以中央事业经费补助。日本政府对农协给予了大量财政支持并进行了直接干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今。

(二)法国政府:给予农业行会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法国的农业行会成立于1924年,其成员来自各行各业,会员通过选举产生,任期为6年。行会中设有农业和发展公司(SUAD)、省级畜牧组织(EDE)、土地管理部门和职业培训机构,农业行会的常务大会APCA是国家的特定对话人。2004年,法国有各类农业行会3 500多个,全国40.6万个农户中90%为中介组织成员,农业行会在法国农业和食品业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1)法国政府对农业行会在税收、财政等方面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政府通过了《农业指导法》,将国家对农业的扶持资金大部分用于扶持农业行会,以鼓励农民通过农业行会联合起来。目前,为了扶持农业行会的发展,法国政府对于中介组织购买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机械设备,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扶持。

(三)美国政府:着力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

美国政府着力为本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培育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本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农业合作社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美国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上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确立农业合作社的合法地位、政府增加农业合作社的教育力度等。在美国,农业合作社具有不同于其他私营公司的地位,美国政府对其规模没有设置限制,并鼓励农业合作社以联合的力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联合不受反托拉斯法的约束。在农业合作社经营发生困难时,政府给予直接的保护,给予农业合作社各种形式的直接或间接援助。美国政府努力通过出售开发乡村现有资源,同时帮助农业合作社有效提高服务和经营水平。美国政府也在使公众更深入地理解农业合作社的运作方式与运作规律,以及如何使公众和社会各界团体更加注重农村发展、关心农民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美国政府与本国农业合作社关系密切,但美国的农业合作社基本上是独立自主的组织,虽然政府也对其进行扶持,但农业合作社对政府不存在依赖关系,美国的农业合作社管理局是一个研究和为农业合作社服务的机构而不是一个管理机构。

不仅发达国家的政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支持系统,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支持力度。许多发展中国家通过中介组织立法明确规定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可以减免税收,可以从国家获得低息贷款。如泰国就曾规定,非农村市场中介组织成员银行贷款年息15%~16%,而农村市场中介组织从国家合作社发展局、农业合作银行贷款年息分别为6%和9%,转贷给组织成员年息为12.5%(2)。正是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合法地位的确立和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国外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稳固和发展。

二、不同发展阶段我国政府与农村市场中介组织间关系的比较

在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在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在不断探索之中。与我国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轨迹相对应,在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的四个阶段,政府与农村市场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模式大体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并日臻完善。

(一)农村市场中介组织萌芽,尚未引起各级政府足够重视(1978-1984年)

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一些地区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家庭获得了经营自主权,在家庭分散经营过程中农民迫切要求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这种需求诱导下,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开始在一些地方出现。这一阶段是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萌发阶段,该阶段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存在着涉及领域狭窄、层次低以及成员与中介组织之间的“松散型”关系等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局、供销合作总社等出台了一些文件和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改革进度,从而为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成长提供了制度保证。由于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所以政府指导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的许多政策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各级地方政府尚未发挥促进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的作用。

(二)政府开始重视,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快速发展(1985-1990年)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农民对于技术、信息的需求更加强烈,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开始快速发展。这一时期政府已认识到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巨大作用,各级政府开始重视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快速发展。

1985年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逐步改革农村统购统销制度,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农村经济逐步面向市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其制度安排开始逐步完善。1986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近几年出现了一批按产品或行业建立的服务组织,应当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各地可选择若干商品集中产区……按照农民的要求,提供良种、技术、加工、贮运、销售等系列化服务。通过服务逐步发展专业性的合作组织。”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1986年1月,国家科委、中国科协联合提出把支持、推动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和提高作为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l987年下半年,由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农牧渔业部、商业部和中国科协组成的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联合调查组赴四川、山东、广东进行调研,并于年底召开全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论研讨会。1989年,国务院78号文件对发展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给予了充分肯定。1990年,国家科委出台《农业技术经济服务合作协会示范章程》,并在青海等省进行试点和推广。据农业部统计,到1990年全国农村各类市场中介组织达123.1万个。其中,生产经营型74万个,占总数的60%;服务型41.4万个,占33.6%;专业技术协会7.7万个,占6.3%(3)。

(三)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市场中介组织逐步规范(1991-1998年)

本阶段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作用,并加大了对于农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在这一时期政府在促进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规范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主要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发挥部门作用、组织试点和制定示范章程来推进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

199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将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形式之一,并要求各级政府给予支持,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1993年,国务院明确农业部作为指导和扶持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行政主管部门。1994年1月,农业部和国家科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对农民专业协会指导和扶持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为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1994年,中共中央4号文件强调指出,要“抓紧制定《农民专业协会示范章程》,引导农民专业协会真正办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新型经济组织”。不久,农业部与有关部门协作起草了《农民专业协会示范章程》。此后,根据国务院指示,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始进行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立法和管理试点,确定陕西、山西为借鉴日本农协经验的试点省,安徽为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示范章程的试点省。黑龙江、四川等省还结合农业支持项目,开展了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试点工作。试点工作推动了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据农业部经营管理司统计,截至1998年底,农村有各类农村市场中介组织148万多个,其中种植业占63.1%,养殖业占14.4%,加工运输业占6.1%,其他行业占16.4%。全国有跨县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5 240个,跨乡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8 140个(4)。

(四)政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进一步规范(1999-至今)

在这一时期,各级政府大多采取鼓励政策,并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政府与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更加紧密,政府扶持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并得到进一步规范。

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WTO,为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帮助农民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挑战等,政府在这一时期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思路和措施,即立法规范、政策支持、示范引导、财政扶持。2002年11月,农业部在全国确立了100个农村市场中介组织试点单位和6个地市级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综合试点单位;2003年又将浙江省作为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建设试点省。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2005年,农业部围绕11个优势农产品区域、35种主导产品,在北京、吉林、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山东、河南、陕西、宁夏、四川和青岛等12个省市开展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示范建设,确立示范项目143个。与此同时,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出台了相应的制度、措施,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区、市)制定、出台了加快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的政策意见。2007年7月1日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把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为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进一步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标志着农村市场中介组织进入了依法发展的新阶段。

三、不同产业间我国政府与农村市场中介组织间关系的比较

我国多数农村市场中介组织是以一种农产品为纽带为农民提供服务,经营服务内容有很强的专业性。从产业分布看,涉及经济作物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居多,其中多以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及家禽和水产品等养殖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围绕这些产品或产业开展技术、信息服务和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等经营服务活动。但是,与以粮食为代表的许多基础性、战略性农产品相关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却发展缓慢,虽然进入2007年后,市场上玉米、稻谷、小麦的收购价格有了大幅度的上涨,政府也提高了粮食补贴的数额,但这些都不足以推动这一类价格弹性比较小、市场相对稳定的农产品较好地发展与自身相关的中介组织,享受农村市场中介组织提供的服务。通过以上这些种类的农产品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政府主要鼓励发展与一些价格弹性比较高、利润获取空间比较大的农产品相关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组织载体。产生以上状况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发展此类农村市场中介组织与经济作物、养殖业自身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特性密切相关。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在经济效益上比粮食生产要大得多,两者是农业生产采取多种经营战略的重要手段,在农业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经营效果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经济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发展利润率较高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是提高农民收入与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此外,经济作物与养殖业本身的专业化较粮食作物要高,其发展迫切需要具备专业性水平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指导。我国农业发展虽然有很长的历史,但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我国农业技术水平已经与高度组织化、规范化的现代农业有了很大差距,尤其体现在经济作物及养殖业这些本身专业性比较强的产业上。如何尽快缩小与国外先进农业水平之间的差距,提高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就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率先发展经济作物及养殖业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就成为解决这一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另一方面,发展与此类农产品相关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有利于调节市场的不平衡,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增收问题是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在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经济作物及养殖业农户的市场利益经常受到损害,经济作物及养殖业市场价格弹性比较大,有较大利润空间,提高两者的收益有利于较快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反观粮食等基础性农产品,由于自身市场价格弹性小,政府鉴于粮食战略性农产品的地位,也不可能完全放弃粮食管制,所以粮食市场运行比较平稳,粮农利润上升空间比较小。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不可能对市场进行过多干预,必须主要依靠市场自行调节。但是,农村市场中介组织作为沟通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可以依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按照市场信息引导经济作物与养殖业农户有组织地进入市场,使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进行了有效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解决了这些农户进入市场时的“买难”、“卖难”问题,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约了交易成本,也避免了市场波动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农村市场中介组织通过创办实体和为农户提供技术、购销、资金以及信息服务等途径,提高了农业集约化程度,也减少了农户在种植经济作物与发展养殖业时的盲目性,引导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由于农村市场中介组织本身对外追求经济效益,而对内则是以服务为宗旨,根据交易量返还的原则,将加工或销售增值部分的大部分利益返还给成员,增加了成员收入。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带动成员增收幅度比一般农户普遍高出20%~50%。因此,与经济作物及养殖业相关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能够较快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这与政府增加农民收入的工作目标有很强的一致性。

四、对我国政府与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关系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政府应切实为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扶持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就是扶持农民和农业,有利于农民增收和“三农”问题的尽快解决,政府应该为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建立农村市场中介组织之初要尊重农民的愿望,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建立的基础是农民有加入并享受服务的愿望,政府切不可把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作为政府部门的政绩,那样便会不顾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基础,而催生一批没有生命力的中介组织。具体来说,政府宜在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立项、注册登记、用地、税收等环节给予优惠,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在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筹建时,政府应指导农民准备材料、填写表格,帮助其拟定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章程,使农民顺利领到农村市场中介组织营业执照。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对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免收登记费、行政管理费等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培育各类农村市场中介组织。

(二)充分认识基础性农产品的重要性,促进农村市场中介组织产业间均衡发展

2007年我国粮食连续第四年增产,但是值得重视的是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出现转折性变化,正由过去的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向供求总量偏紧、品种结构矛盾日益突出转变。同时,当前存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也不利于国内粮食市场的稳定,例如国际高粮价的继续推动、玉米等粮食加工需求的强劲以及近期频发的自然灾害等,都有可能对我国的粮食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应该认识到,服务于粮食购销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是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必然产物,可以对农村粮食购销市场产生重大的影响。政府发展服务于粮食购销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符合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不仅有利于方便农民售粮、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民营粮食加工企业的产业化经营,同时也有利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掌握粮源,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粮食市场的能力,确保社会粮食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和粮食安全。政府应积极对其加以引导,不断加强培育和规范,并通过有效发挥其在搞活粮食流通中的积极作用,使粮食市场规范有序。

(三)充分借鉴日本农协的发展经验,促进政府与农村市场中介组织间职能作用的互补

我国农业发展的国情与日本有许多相似之处,从日本农协的发展状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在经济上与农民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在配合执行政府的农村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参与政府有关政策法规制定成为农民的代表人,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农村市场中介组织通过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代理推销、利润返还等方式,增加了农户的收入,缩小了贫富差距,壮大了集体经济。在对社会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农村市场中介组织不应该作为政府的附属物而存在,它们之间是一种彼此互补的合作关系。政府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宏观经济管理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协调这些宏观公共事务上,行使宏观的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制定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规范市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国防、外交等公共服务。而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将农民组织起来,发挥自身灵活、专业、与农村基层联系紧密的特点,行使微观的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提供专业技术及市场服务,致力于农民的自我管理,促进政府与农村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政府不再是公共服务的垄断者,政府与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共同分担农村社会公共事务,各行其职,满足农村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摘要:我国农村市场中介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需求与政府这一外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在农村市场中介组织产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政府应根据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产业间的关系制定出相应的促使两者和谐发展的新政策。

关键词:政府,农村市场,中介组织

参考文献

[1]纪良纲,王小平.市场中介组织与中小企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黄相辉,胡剑锋.国外农业行业协会的发展、组织制度及其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2,(10).

[3]夏英.政府扶持农民合作社的理论依据与政策要点[J].农村经营管理,2004,(6).

[4]辛敏.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7,(2).

上一篇:如何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下一篇:组织部上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