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精选10篇)

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篇1

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不断趋缓,引起国内外社会各界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极大关注.通过对需求的分析,说明要想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全面启动各种需求.

作 者:郑继海 马颖章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政史系,黑龙江,阿城,150301刊 名:北方经贸英文刊名:NORTH ECONOMY AND TRADE年,卷(期):“”(9)分类号:F120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投资乘数 挤出效应

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篇2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可持续发展成为研究的热点。从发展经济学的意义来说, 可持续发展大致是以下含义:能够保证资源与环境长期支持增长, 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使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当人们将发展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引入企业的发展研究中来时, 其含义就有所变化。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 用森林中的树木生长规律来描述企业的成长原理, 他指出:“一个企业成长、壮大, 但以后也许会停滞、衰退, 在其转折点, 存在着生命力与衰退力的平衡或均衡”。彭罗斯 (1959) 提出了企业成长的概念, 认为“企业的成长是一个过程, 规模是一种状态。成长过程的结果是大规模化”。美国经济学家希克斯 (H.G.Hicks) 说“所谓组织成长, 就是规模扩大或者向预定目标前进”。美国资深财务学家罗伯特·C·希金斯 (1977) 提出持续增长原理。他认为企业在不增发新股并保持目前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的条件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 一般用可持续增长率或可支持增长率来表示, 它实际上是一种平衡增长。我国学者杨杜 (1996) 则认为:“企业成长不仅具有量的扩张, 还包括质的变化。量的扩张包含销售额的增加、资产的增长、人员的增加等;而资源结构改善、业务领域变化、组织变革与创新等与量的扩张无关的结构性变动, 则属于企业质的变化”。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指:上市公司科学地进行规划和管理, 提升其竞争优势和市场价值, 保证资源与环境长期支持企业发展, 通过不断创新活动, 形成良好的成长机制, 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实现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运行效率不断提高、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这一含义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 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应该从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来考察。

第二, 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途径是持续创新。企业组织的持续创新是企业组织成员和整个组织的智慧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是企业组织持续发展的源泉。

第三, 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内在表现是企业有良好的成长机制, 包括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等。

第四, 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外在表现是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企业组织运行效率不断提高、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

第五, 上市公司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在企业组织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低谷, 但停滞或徘徊是暂时的。

第六,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资源与环境的长期支持, 要和谐发展。

二、西藏上市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特殊环境

目前西藏上市公司仅有九家, 其中八家都是在2000年前上市, 奇正藏药是2009年在中小板上市。在老的八家公司中, 有三家公司已被区外公司所重组———ST珠峰的大股东已变成新疆塔城国际资源公司, ST雅砻被上海闸北区国资委旗下的上海北方城投公司借壳, 西藏明珠则是被山东五洲投资集团借壳后更名为“五洲明珠”。八家公司在上市后的业绩总体不佳, 融资能力欠佳, 除和在2007年实施过一次增发, 和仅在2000年配过一次股, 五洲明珠更早在1997年实施过配股后便失去了融资功能。对股东的回报方面也很少, 五洲明珠1997年底后的12年间仅在2006年实施过每10股派0.1元, 1998年至今仅实施过一次10转增5, 西藏发展2002年至今仅实施过一次10转增5、一次10派0.2元, 而、ST珠峰2001年底至今8年、ST雅砻2002年底至今都没有实施过任何形式的分红 (数据均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信息公告, 截至2009年12月31日) 。总体来看西藏上市公司呈现数量少、股本小、业绩差、再融资能力弱、资源密集型、缺乏产业聚集等特点, 未能实现持续发展。

西藏上市公司, 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受到西藏当地特殊的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 社会发展

通过和平解放和随后的民主改革, 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在西藏实现。然而, 相对于内地省份, 其整体受教育水平、科技水平、人民的健康素质和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都比较滞后, 尤其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跟发展现代文明的要求相差甚远。影响西藏人民思想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藏传佛教, 深深扎根于藏民族的思想观念之中, 深深地影响着藏民族的思维方式并渗透到该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达赖为首的反动集团, 在境外反华势力的支持下, 不断进行分裂祖国的破坏活动, 也对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阻碍。2008年的拉萨“3·14”事件之后的3月17、18日两个交易日内, 西藏板块所有八只股票几乎全部跌停, 不仅影响了上市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而且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甚至改变了投资者对西藏上市公司的投资信心, 为公司进一步融资扩大再生产增加了难度。

(二) 经济及产业发展环境

近年来西藏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速度快速发展, 高于同期全国的平均水平, 并已形成了几个有影响的龙头企业。但整体来看, 落后的经济环境和产业环境还是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1、西藏的经济总量还非常小, 规模不大。

2009年西藏自治区的GDP是441.36亿元, 相比较而言, 西藏的经济总量还非常小, 经济实力不强。

2、能源短缺, 交通落后。

能源方面, 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的缺乏导致了电力的缺乏, 西藏目前绝大多数地区和主要动力供能为小水电, 仅能满足部分城镇居民生活所需, 难以满足工业等现代产业发展的需要。交通方面, 截止2009年西藏公路总通车里程有53845公里, 但有铺装路面总里程才3279公里, 仅占总通车里程的6%, 难以满足企业交通运输方面的要求。

3、优势产业不突出。

2009年, 在全区生产总值中, 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4.5%、30.9%、54.6%。表面上来看产业结构已经趋于“三、二、一”形态, 似乎已经接近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但西藏第三产业的产值大户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等行业, 大多数是在政府的特别扶植下发展起来的, 而不是市场动力自发推动的结果, 这种外生力量推动的消费型经济增长, 与当地相关产业的关联度较小, 也对经济拉动的作用较小。在第三产业中, 为生活服务的市场呈现出较为发达的状态, 而为生产服务的部门却呈现不发达的状态, 导致的结果是产业之间关联性不强, 不能相互促进式发展。

(三) 人力资源水平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系统内生决定的技术进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等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最终决定经济的长期增长。2008年, 西藏的自然科学技术人员共45644人, 其中教学人员有33063人, 再除去农业、科技、卫生技术人员, 只剩下工程技术人员2185人。而且, 相当部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学历人员集中在政府部门。尽管上市公司作为西藏优秀企业代表, 也集中了相当部分的人才, 但面对整体人才匮乏的局面, 也未能形成有效的人才集聚。

另外, 西藏上市公司大多是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所需要的配套环境并不完善。企业忽视持续经营, 过于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期战略规划, 忙于选择投机项目, 疏于系统规划和长远考虑。不仅企业未真正经历过市场的培育, 很多企业家也没能经历过市场竞争的历练, 大都缺乏有远见的战略性思维, 经营决策主要以机会为导向, 缺乏独到的核心能力建设。

(四) 自然条件约束

西藏地域辽阔, 但适合生活与生产的空间极其有限, 约占总面积73%的大部分地区是人们还难以利用的高山、高寒以及冰川丘陵等。同时, 西藏气候干冷, 高原环境下霜冻、冰雹、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频繁, 造成对人类活动难于预料的各种困难。由于地理位置的边远性、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人口居住的分散性等条件的约束, 西藏工业几乎全部依靠当地的资源优势, 产业布局受资源基础和交通条件制约明显。能源工业、矿产业、建筑和建材业、畜产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分布呈现出与资源分布相吻合的特点。如水能发电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干支流, 矿产采掘主要集中在“一江两河”和藏东“西南三江地区”。轻工业中以传统藏药业、饮料食品业为支柱, 现代工业极不发达, 更谈不上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多元化综合开发和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地理环境和交通的制约, 也使得西藏的市场环境相对封闭, 市场容量很小。如上市公司西藏发展, 多年来99%以上的主营业务收入来源于西藏, 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但市场缺乏成长性, 难以实现规模的扩张和快速发展。

三、西藏上市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通过产业整合与重组, 实现规模和能力的扩张

近几年, 西藏自治区的发展思路一直是“中国特色、西藏特点”, 旅游、矿业、建筑、建材、藏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明显的拉动效应。为进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 自治区一直在积极推进国有资本向经济发展带动性强的特色优势产业聚集, 自治区政府在产业规划的制定以及各种政策上给予相应支持, 制定出台“深化全区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 并设立5亿元的产业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基金。除去3家已被借壳重组的公司, 剩下的6家公司的行业分布都能与政府整合产业的思路结合起来。这样的结合能使地方政府可以借助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平台, 更有效地实现融资、重组、资源整合的目标, 实现产业发展和升级。而上市公司通过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尤其是政策方面的倾斜, 在产业整合中发挥已有的优势, 快速发展壮大, 实现规模的扩张和核心能力的提升。

(二) 合理利用资本平台融通资金, 实现规模扩张

规模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或经营活动存在“不可分割性”, 在一定条件下, 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生产或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下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可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有利于吸收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也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西藏上市公司大多股本规模较小, 除去中小板的奇正藏药, 其余8家流通盘最大的西藏天路为3.35亿股, 其余大多在1亿股-2.5亿股左右, 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快速扩张能力有限。在下一步的产业整合与重组的过程中, 融资是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资本市场本身是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运用资本手段实现产业重组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迅速扩张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的一大法宝。西藏上市公司要合理利用资本平台, 以资本为纽带, 打破地区、部门、所有制界限, 通过换股、购并等外部交易方式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经营的具有综合功能的股份制大型企业集团,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三) 合理利用资源

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注重自然生态平衡, 减少环境污染, 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 维护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和长久发展, 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机会。西藏上市公司由于受到生态环境、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等自然条件的约束, 难以像一般的企业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规模快速的扩张。但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 却也给企业带来另一种发展思路: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依靠科技进步, 积极采用无害工艺, 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 实现少投人、高产出, 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如“西藏药业”, 从事藏药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素质和基础都不错, 有政策扶持, 具有资源垄断优势, 市场竞争不激烈, 比较优势明显, 极具发展前景。

(四) 加强公司治理、提升管理水平

国内外证券市场的事实证明, 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管理水平高的公司, 其股票价格往往可以高溢价, 投资价值更高, 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对于西藏上市公司而言, 要通过改善董事会结构、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决策的规范性、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加强制度建设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科学的决策和管理是企业核心能力形成和持续发展的保证, 培育适宜的管理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必须积极探索适合企业发展特点的管理模式。只有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 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 才能保证核心能力能够在创新和资源要素的不断整合与协调过程中自我完善和发展, 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

(五) 从战略高度重视企业创新

没有创新, 企业就没有发展的活力, 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自身竞争力, 上市公司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创新, 把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最关键的因素, 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环节中。建立企业创新体系, 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制, 形成促进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机制, 强化以创新求生存、图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大科技投入, 增强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 上市公司可以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 可为其创新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要把宝贵的募集资金用在刀刃上, 加大科技投入。上市公司要重视创新型人才开发, 建立人才培养和合理使用的机制,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和环境。

(六) 实现战略管理

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企业战略, 树立战略管理理念, 从容应对产业变革企业战略是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战略管理是企业经营的首位活动。对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 战略管理仍属空白。正由于缺乏战略管理, 企业只好盲目跟随市场走, 其后果必然是被市场所淘汰。因而树立战略管理理念对我国上市公司具有紧迫性。因为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增长转型的大转折时期, 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将加速传统产业的衰退。而且,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产业革命的冲击下, 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 产业变革越来越快, 产业生命周期缩短和产业结构知识化等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企业能否从容应对产业方面的大变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尤其是作为衰退产业中的企业如何顺应产业成长周期, 及时进行战略调整和产业创新, 是企业管理中的紧迫问题之一。公司经营战略的制定需要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情况, 需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需要一整套详细战略来分解实施。

(七) 以人为本, 打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企业可持续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 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 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者直接参与企业的最高管理, 制定企业战略, 领导企业的未来发展, 因而培养、塑造优秀的管理队伍, 健全企业的独立人格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如果存在理念上的短视并且热衷于眼前利益的追求, 就会在企业经营管理中采取短期行为而急功近利, 破坏了企业长期发展的根基。要创造条件, 努力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一支相对稳定并且保持活力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 应努力建设一支与企业长期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力军, 创造条件使员工关心企业长远目标, 为企业长远发展发挥才智, 并使其从企业长远发展中获得越来越多的利益。要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 特别是技术创新、市场开发以及管理方面的人才。

(八) 建立起基于长远发展并兼顾社会进步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投资行为。这种投资通过阶段性、长期性的有形投入, 以文化形式作用于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 在企业内部形成稳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发挥员工最大的潜能, 创造企业文明和企业效益, 为企业发展发挥其独有的规范功能和导向功能。企业文化在社会中形成独特的文化个性和良好的舆论氛围, 为企业竞争发挥出强大的辐射功能和号召功能。企业文化所包含的经营理念、发展哲学、企业精神、员工信念、行为价值观、文化特质等,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精神财富。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创立员工真心向往的共同愿景, 使他们对企业目标产生真心的追求和持久强大的精神动力。任何一家希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上市公司, 都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依靠文化来带动生产力, 从而提高竞争力。

摘要:由于受企业自身素质和客观环境的影响, 西藏上市公司的整体发展情况还不理想。文章分析了西藏上市公司发展现状及发展中面临的特殊环境,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八项对策, 对促进西藏上市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起到拉动作用。

关键词:西藏,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道宏, 刘力昌, 毛红霞.我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唐都学刊, 2004 (1) .

[2]、汤学俊.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途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姚禄仕, 蔡咏, 陈燕, 聂瑞.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 2007 (5) .

[4]、李兴旺.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J].企业经济, 2003 (4) .

[5]、杨杜.企业成长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6]、王春和.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7]、曹兴, 杨威, 彭耿, 张亮, 伍励.企业知识状态属性与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9 (3) .

[8]、许闳.浅析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 2006 (2) .

[9]、2009年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OL].西藏统计信息网, 2010-04-09.

[10]、西藏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 (2009) [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9.

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3

斯宾塞指出,这一议题的核心在于回答我们如何能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维持经济繁荣。答案不外乎两个方面:关注幸福所依赖的那些可见的、不可见的、自然的、资本的资产;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有客观的、具体的方法去尽可能准确地评估这些资产,并且有一整套的指标体系来测量我们是否处在正确的轨道上,在哪里取得了进展,又在什么地方停滞、甚至退步。从反方面来说,如果没有相对客观化的标准去衡量具有极强主观性的幸福感,就只能退回到人均收入的传统方法上去,而这并不足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与动力结构。

该报告试图从三大方面着手进行标准设定可持续经济发展评估框架(SEDA),包含了10个维度、43个指标。就大的方面而言,第一,经济,反映出经济政策创造了怎样的宏观经济和投资环境,使资源得到有效分配,使企业保持创新动力;第二,投资,关键是确保人力资源和有形资产的改善,通过削减交易成本和拓展机会来增强经济竞争力;第三,可持续性要素,包括社会经济的包容性与自然环境的保护。这套思路来源于下列事实:持续高增长必然伴随着有形资产和人力资源方面的高水平投资,伴随着完善、稳健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伴随着能够激励贸易、厘清规则、保护合同权利与责任、推动创新的制度安排。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未能完全发挥经济潜力,部分原因就在于投资不充分。

但是以往对投资的关注过分集中在货币流量方面。斯宾塞指出,必须同时注重资产负债表的方法,从而确保投资短板不会严重消耗资产基础。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崩坍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无法通过货币流量体现出来,资产负债表方法却能显示出其恶化的症候。其中最严峻的挑战就来自于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说,土地、水源、能源、矿藏、空气的恶化会让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衰败节点提前到来。

该报告高度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低碳减排一直以来被认为会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情势下,这个判断经常被用来证明有必要缓行环保措施。所幸,最新的研究表明,能源密集型、高碳增长型与能源节约型、低碳增长型的发展道路在中短期看来并不存在太大差异。这就意味着,只要发展战略设计得当,而且能够得到良好的实施,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就不会产生高额成本。

机遇与挑战并存。SEDA的方法反映出: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并不存在某种单一的蓝图规划,成功的关键必然是寻求多种战略与行为的适当混合,才能将战略转化为向民众幸福的现实进步。其中关键在于弹性的结构与完善的制度。国家与政府需要相对快速地適应变化的外在环境,也要摆脱妨碍这种适应的各种政策限制。而制度和结构的变革往往最难起步、最需要坚持,也最需要时间等待其发挥作用。 (文/李诚予)

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篇4

所谓林业可持续发展,就是通过林业的生态良好,经济效益提高,社会发展稳定进而实现的。经济包括很多方面,有资金、资源、人均收入、经济效益等;社会是指社会道德、社会总人口、社会人员素质等;生态是指生态环境、生态承载力等。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生态系统处于自然保护的状态,而林业的发展不同于农业,它主要是从整体的发展出发来维护整个生态系统。林业这一前提也使得林业不单单只是产生某种物品,而且还可以向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进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国内林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1.1国内林业发展形势良好,成效显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的森林所占面积逐渐扩大,并以稳定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增加,目前森林面积增长的速度大约是每年200万公顷。这显然可以得出,我国林业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在社会经济市场上要有足够大的需求,才能使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1.2城市林业发展关注力度强,有明显的成效

林业是对所有生态林业的概述,而城市林业也属于林业的种类。城市林业主要是根据现代城市人和社会的需求对城市绿化进行设计,从而完成对城市内部的植物进行管理的任务。虽然从一方面看,经济的发展对国内的林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城市内部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并且这些污染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所以,要尽快处理这些问题,就要对林业的发展进行分析与探究。城市林业的发展不单单依靠对林业进行研究,而且要利用新型的高新技术来对城市林业进行管理,例如:把“3S”技术融入到城市林业的发展策略当中。

1.3新兴林业发展快,引起林业界的大量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开始注重植物的存在价值,而不再是单纯地把植物作为绿化环境的元素。为了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林业逐渐开始从原来的生态植物逐渐变化为现代新兴的林业,这些新兴的林业产业主要是有苗圃花卉、森林公园、药材种植等。在林业发展当中也经常看到有些人通过对林业中某一类型的植物进行深入的研发,然后把研发结果整合在一起,进而慢慢形成相应的产业结构,并发展出新兴的林业产品,比如现在仍以两位数的发展速度迅速增长的银杏、杨树。

1.4林业迅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最根本上是解决了林业的发展问题,提高了林业的经济效益,并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林业快速发展,使得国内林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这就要求与林业相关联的领域要增加相应的人力投入,从而舒缓了现代就业难的局势。并通过增加从事人员的工资,使得社会与林业共同进步,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2.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国内林业发展的重视力度不足,阻碍生态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通过对生态的研究,采取一些可以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手段,进而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转变空气的质量。而所谓的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就是根据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把林业与工作、生活联系起来,进而为人们提供一个自由、自然的社会环境,由此带来的效益。虽然我国一直重视国内林业的发展,并且为林业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努力使林业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可是即使国家加强了对林业的管理,社会上仍然存在一些破坏林业发展的.现象,比如乱砍乱伐以及林业的管理力度不足等。

2.2投入资金不足,粗放型林业管理

众做周知,资金是所有项目能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所以林业发展中的各方面也会受到资金的影响。要想扩大林业的生产规模,提高林业发展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就要改变原有的资金源结构。目前,我国在林业方面的资金投入量很少,没有较齐全的资金投资系统,没有足够的管理费用,这些都从源头上抑制了我国林业的发展。

2.3林业发展过程的技术含量较低,影响经济效益

现阶段,关系我国林业生产与发展的相关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专业化知识不强硬,素质较低,这些从业人员大多只是拥有基本的技术和林业知识,并未能达到现代林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而且,一些林业生产企业没有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没能把创新能力运用到林业生产当中,没有很好地把新型的技术和设备引入到生产流程中。还有部分企业虽然有足够的资金生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但是由于企业没有相应的知识产权,使得新型产品在国外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2.4林业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确,部门设置不规范

现阶段,我国关于林业所设定的有关部门的责任不太明确,有的部门的管辖范围并不属于林业的范畴,这样就容易产生工作职责与具体工作配对难的现象;还有国内的许多林业部门对自己内部的工作职责并不十分了解,这样不仅降低了部门内部的工作效率,而且会使得各部门在问题发生后互相推诿,逃避应承担的责任。

国内林业管理部门设置的程序较为随便,这主要是对林业部门内部的职责和部门设置没有充分了解,使得部门结构设计存有隐患,导致部门工作重叠的现象出现。

3.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所能采取的措施

3.1提高林业发展的技术含量

林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对林业技术含量的提高,从而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这一时代任务。时代的发展促使着我们追求经济效益的最高化,但是我们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生态环境的质量,因此就科技技术维护林业的发展规划,我们就要对林业不断地投入科技技术,从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3.2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实现共同发展

林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有稳定的物料来源进而保障林业发展的顺利进行,而要保证有稳定的物料来源就要对林业产业的结构进行优化配置。例如:在第一产业上,要以市场的需求为依据,努力建设短周期的工业原材料或者其它原材料的林园等;在第二产业上,积极地加强对新型产品的研发,努力把原材料的加工过程从原来的浅层面向更深的精加工层面递进;在第三产业上,加强对苗圃花卉业、生态林的建设与发展。转变产业结构化的设计,转变原有的产业,推进产业新配置。调整林业生产的产业结构,推出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产品,且积极地研制林业产品的新效用,有利于处理林业当中产业结构不适当和产品没有竞争优势等问题。

3.3关注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整体评价

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篇5

(口播)近年来,我县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狠抓污染减排和生态创建,加强环境管理,严格环境执法,有力促进了全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配音)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新型工业化要求,我县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重,积极扶持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符合环保要求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着力打造一批优势生态工业产业集群。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全县万元GDP能耗分别较上年下降

4.424%、7.427%、6.139%,COD削减1175吨,SO2削减44.4吨,使COD排放强度始终控制在4.0以下,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指标。

同时,我县还围绕发展壮大茶叶、蚕桑、蔬菜、粮食、畜禽等优势农业产业,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坚持用先进科学技术装备提升农业,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转变。扎实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生态健康种养模式,切实抓好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截至去年年底,我县通过了“有机、绿色和无公害”三品认证的农作物基地面积为40.166万亩,占全县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66 %。

此外,我县还以参与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拓宽和深化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不断配齐配强“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要素,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力度,集中精力打造一批生态旅游景点景区,积极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强化旅游市场和景区环境质量监管,扎实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旅游综合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篇6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低碳作为一个环保、绿色的概念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逐渐形成一种环境共识。2009年,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国家领导层的高度重视,成为各大中城市积极探索和重点建设的方向,厦门亦不例外。作为一个矿产资源极度匮乏、对外依存度极高的半岛城市,厦门没有传统的能源产业包袱,能否充分利用好这一大优势,在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上有所作为,走出一条符合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值得关注。本文主要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以2009年厦门经济、能源数据为依据,对于厦门如何实现低碳的发展方式进行分析和探讨,力求寻找建设低碳厦门的方法和举措。

[关键词] 能源;低碳;节能降耗;成因分析

一、低碳的提出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气候变化的备受关注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低碳成为了当下世界最为热门的词汇之一——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的生活方式,低碳作为一个环保、绿色的概念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逐渐形成一种环境共识。从2007年中国正式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到2008年“两会”首度提出“低碳经济”的议题;从2009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中国下一阶段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开展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到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要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正一步步受到国家层面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国内各大中城市积极探索和重点建设的方向。

低碳经济即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其最早是由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提出,旨在应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作为一个矿产资源极度匮乏、对外依存度极高的半岛城市,厦门在能源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类似之处,特别是随着2009年《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及近期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后,厦门要紧抓历史机遇推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势必需要以消耗更多能源作支撑,能源供需的矛盾也将更加突出,要如何有效应对能源瓶颈、实现节能降耗、推动低碳厦门的建设,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水平,也关系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厦门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概况

(一)全市经济与能源概况

“十一五”以来,厦门市紧紧抓住海西建设的历史机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厦门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升。特别是2009年在中央一系列以投资拉动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刺激政策作用下,厦门市正确判断经济形势,积极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全力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任务,使经济保持住平稳增长的发展态势。全市生产总值(GDP)从2005年的1006.58亿元增加到1737.23亿元,现价增长72.6%,年均递增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49亿元,比2005年现价下降2.2%;第二产业增加值821.03亿元,比2005年现价增长48.7%;第三产业增加值895.71亿元,比2005年现价增长106.7%;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2.1:54.9:43调整为2009年的1.2:47.3:51.5。

表1: 2009年厦门市三次产业结构

单位:亿元比重%100056.653.443.4增加值全市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规上工业第三产业1737.2320.49821.03686.79895.71比重%1001.247.339.551.5税收(含关税)496.20.12280.64264.88215.44 3

“十一五”规划纲要将节能降耗目标定为刚性约束指标,并逐级分解到各省市后,能源问题受到全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根据福建省政府下达我市“十一五”期间的节能任务,到2010年我市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末降低12%,即每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的0.65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0.57吨标准煤。按“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年均GDP增长率为15%推算,要完成节能目标,则“十一五”期间我市总节能量约为120万吨标准煤,节能降耗的任务仍然艰巨。2009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952.44万吨标准煤,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1737.23亿元,实现了以较低的能源消耗支撑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单位GDP能耗0.579吨标准煤/万元,为全省单位GDP能耗0.811吨标准煤/万元的71.4%,比上年下降3.38%,下降率较“十一五”期间我市2.52%年均计划节能率高0.86个百分点,目前厦门已完成“十一五”计划降耗任务的87.5%。

表2: 2005年-2009年厦门市单位能耗情况

单位GDP能耗指标值***82009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值(吨标准煤/万元)0.540.510.50.450.4354

单位GDP电耗指标值(千瓦时/万元)893.81878.22899.15852.52808.55上升或下降(±%)上升或下降(±%)上升或下降(±%)(吨标准煤/万元)0.650.6340.6160.60.579-2.2-2.7-2.7-3.4-5.6-2.2-10.7-3.4-1.72.4-5.2-5.16

(二)工业是厦门经济的支柱,也是厦门最大用能主体 “十一五”以来,第二产业中的工业(规模以上工业,下同)作为厦门经济的支柱,保增长、促出口、强财政、增就业,在全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9年厦门工业实现增加值686.79亿元,比上年增长2.8%,占全市GDP的比重39.5%,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增长。

同时,工业也是厦门最大的用能主体,2009年厦门工业消耗能源489.3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0.435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下降3.4%。工业综合能源消费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51.4%,工业能耗水平对全市能源消费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厦门工业能源消费的品种以原煤、电力、热力、石油制品为主,以实物量计,2009年,全市工业消费原煤440.74万吨,比上年下降0.2%,原煤消费主要用于制造二次能源,其中火力发电投入和供热投入分别为361.37万吨和55.55万吨,占原煤消费总量的82%和12.6%;消费电力64.49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2.3%,电力是厦门工业企业生产的最主要动力,也是反映厦门工业生产状况的晴雨表;消费热力947.40万百万千焦,比上年下降10.3%;消费燃料油、柴油、汽油、液化石油气等成品油合计消费量为22.42万吨,比上年下降5.9%。工业是厦门经济的支柱,能够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也是最大用能主体,左右着厦门能源消费的走势,因此,推动工业节能 降耗是实现低碳经济、低碳厦门的最直接方式。

(三)第三产业发展迅猛,能耗水平低位运行

“十一五”以来,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占GDP比重逐年提高,成为厦门经济新的增长点。2009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9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6.3个百分点;占全市GDP的比重51.5%,成功超越二产成为我市GDP占比最大的产业。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导,包括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共实现增加值340.06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8%;第三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如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130.42亿元,比上年增长26.4%。

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水平相对较低,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业,该行业是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等,均以消耗能源为基础实现生产和运营,据初步统计,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量约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的10%,能源消费的品种主要是汽油、柴油、燃料油等石油制品,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不断攀升,以及国家对清洁石油制品的强制推广,石油制品的使用受到价格因素的钳制,近三年来厦门的石油制品消耗出现缓降的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大、产出高、耗能低,能够直接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因此,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降低单位能耗水平、实现低碳厦门的最优选择。

(四)全市重点用能单位是建设低碳厦门的关键点 2009年,厦门市综合能源消费总量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共153家,其中,年综合能耗超过10000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有51家,年综合能耗在5000-10000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45家,年综合能耗在2000-5000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57家。147家终端用能单位用电占全社会总用电量的31.3%,占工业总用电量的54.8%。这153家综合能源消费总量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是厦门能源的主要消费者,也是厦门抓好节能降耗、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点。

四、厦门市实现节能降耗成因分析--建设低碳厦门进行的积极尝试

2009年厦门市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厦门经济最大的组成部分,三次产业结构成功实现由“三一二”向“三二一”的优化转变。厦门市委、市政府根据厦门的产业结构,提出要紧抓历史机遇,着力于二三产共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势必需要以消耗更多能源作支撑,届时能源供需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消费总量将随之不断扩大,能源消费速度将保持较快增长,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有可能出现反弹。

2009年厦门市单位GDP能耗0.579吨标准煤/万元,是全省单位GDP能耗的71.4%,是全国单位GDP能耗的62.7%,能源 单耗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节能降耗难度较大。为保住当前这来之不易的节能成果,根据厦门耗能主要集中于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等生产性行业的特点,厦门市以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厦门为基本目标,多措并举、扎实有效地推进节能降耗工作深入开展:

(一)完善能源制度,推动依法节能降耗

厦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并结合厦门实际情况推进本地的节能立法工作,先后出台《厦门市节约能源条例》、《厦门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厦门市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办法》《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等法规、制度,为厦门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提供一系列法律保障,并使节能降耗成为一项常规、长效的工作机制。此外,厦门市还精心组织编制了《节能示范项目推广案例汇编》、《节能扶持政策汇编》、《日本节能管理经验汇编》等资料,广泛分发工业企业参考学习,普及节能法规和节能知识,推广国外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节能管理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重视降耗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厦门市始终重视通过技术节能降耗,不断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2009年厦门市在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旅游酒店业、商贸业五大行业,推动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改造、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十大重点节能工作建设;并在2008年推出36个示范项目的基础上,2009年再次推出20个节能示范项目,包括锅炉蒸汽冷凝水回收项目、粉煤灰纤维纸浆项目、电机变频节能项目、中央空调系统节能改造项目和空气源热泵替代燃油锅炉项目等,既为企业带来节能效益,同时又起到很好的示范效应,促进我市节能降耗工作的深入开展。截止2009年底,厦门市共推广节能灯108万只,仅此一项一年可节省用电约1.9亿千瓦时。

与此同时,厦门市重视促进工业企业设备改造,降低中间损耗,不断提高能源的加工转换效率。厦门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活动涉及三种类型:火力发电、供热、热电联产。2009年厦门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投入322.02万吨标准煤,其中,火力发电投入能源282.4万吨标准煤,加工转换效率44.23%,与上年基本持平,比2007年提高6.61个百分点;供热转换效率82.74%,比上年提高5.42个百分点。以华夏国际电力为首的加工转换企业,平时在工作中不断细化节能管理工作,运用一系列措施进行设备维护和设备改造,如“#2汽轮机热力系统优化改造、#1—#2机组DCS数据接入SIS改造、#1—#3机组内漏疏水气动阀改型,#4机组疏水气动阀改型工作”等,提高了机组的运行效率和能源的转换效率,取得较好的节能实效。

(三)加强监督指导,紧密跟踪重点用能单位

重点用能单位事关厦门的节能大局,是实现低碳厦门的关键 点。2009年,厦门市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监督指导,组织重点用能单位上报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紧密跟踪用能动态;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搭建电子报送系统及能源利用监测平台,加强填报规范,加大审核力度,确保能源数据的真实准确。同时,组织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小组对市级重点用能单位进行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通过‚节能工作组织领导、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节能投入和重点工程实施、节能技术进步、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行业节能目标、执行节能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节能基础工作‛等七个方面,综合评定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工作和节能实效。

(四)节水不忘开源,打造国家节水型城市

与大多数人口稠密的沿海港口城市一样,厦门的淡水资源相对匮乏,城市日常用水近80%取自市区外的九龙江,用水紧缺成为困扰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厦门市在高度重视城市供水工作的同时,采取多种举措加强城市节水工作,一是严格执行城市节水“三同时”的规定;二是改进和规范城市计划用水管理;三是强制推广应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四是在计划用水单位强制开展水平衡测试;五是强化环保监测,促进工业用水的循环再利用;六是利用海水交换工程,以海水作为淡水资源的有效补充,缓解淡水资源的紧张。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大大提高了城市用水的效率和效益,使厦门市在2009年的评比中,‚城市节水规划、地下水管理、节水‘三同时’制度、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价格 管理‛等十多项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被住建部授予第四批“全国节水型城市”。

(五)加大检查力度,从基层规范引导节能工作

一是开展专项检查,大力推动公共机构、商贸企业节能工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公共机构及旅游饭店节能技术改造工作,推广应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同时积极组织评选了厦门市公共机构及旅游饭店节能技术改造示范工程,为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管理机构、企事业单位提供可供参考的节能示范案例以及节能信息支持与交流。二是开展能源效率标识专项检查。主要对我市各大卖场、超市的空调、电冰箱、洗衣机、节能灯等加贴能源效率标识的情况进行检查,让消费者能够更清楚、方便选取节能产品。三是开展公共建筑空调温度专项检查。根据国家关于“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摄氏度”的规定,组织人员对政府机构、宾馆酒店、机场码头、大型超市等44个单位公共场所的空调温度设置情况进行了专项节能监察,责令违规单位立即整改。

五、建设低碳厦门的建议

尽管厦门对低碳发展模式进行积极的尝试和探索,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要在目前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进一步推动节能降耗工作、实现建设低碳厦门的目标,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国际金融危机后高耗能行业刚性需求的释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体系的建设与完备,国内现有低碳技术的相对落后,全社会践行低碳生活存在困难等,低碳厦门的建设尚需 时间与经验的积累。

当前,发展是第一要务,而环境保护又攸关子孙后代,孰为轻重难以取舍,这就需要努力寻找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最大程度的节能降耗,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又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就需要从“管理节能、技术节能、结构节能”三大节能途径入手,进一步推进厦门的节能降耗、特别是工业的节能降耗,建立低碳体系,创新低碳技术,坚持走低碳发展之路;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型能源,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宣传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最终实现建设低碳厦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加强监测管理,推进节能降耗

一要抓住关键点,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监测管理,继续强化能源审计工作,提高企业的节能管理水平。二要加大对高耗能新项目立项和投产的调控力度,坚决抑制产能已过剩的投资,坚决淘汰生产能力落后的投资,坚决限制规模小、耗能高的投资,提高产品标准和市场准入门槛,保证高耗能行业和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三要加强对建筑碳排放的监管,通过技术手段控制建设过程中的各项能耗指标,实现低碳建筑。

(二)促进低碳体系的建设,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

一要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求,在环境和资源约束前导性指标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厦门本地能源的基本形势,建立量化的指标和评价标准,及早构建低碳经济体系;二 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要加大低碳资金投入,鼓励企业研发低碳先进技术,研发低碳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为推行低碳经济提供技术支撑。三要善于吸收消化,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对适用技术进行吸收、消化、整合,并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再利用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体系,引进国外先进的循环经验、技术、设备,从重大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入手,利用厦门工业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形成产业链的特点,使企业间形成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最终实现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四)大力发展新型能源,推动能源产品更新升级 要进一步促进厦门能源结构优化,加大新型能源领域的研究开发力度,特别是在厦门资源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方面实现突破,着力提升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增强新能源产品的深加工能力,推动以清洁能源替代消耗大、污染高、热值和效率相对较低的初级能源产品,尽快实现能源产品的更新升级。

(五)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结构节能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是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主动对接台湾,力促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的高端 化发展,走高科技、高产出、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以低碳为标准的节能工业的形成。二要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着力打造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扶持对能源依赖程度低的新兴服务业,如软件、科学研究、文化创意等行业,不断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三要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经济结构,促进厦门节能降耗,全面建设绿色经济。

(六)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一是加强低碳宣传工作,提高市民对节能、低碳的了解,努力营造节约能源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组织好“节能宣传周”的活动,促进依法节约能源,引导企业将环保成本计入企业生产成本,增强市民的能源忧患意识和节能责任意识;三是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培养节约是美德的观念,反对过度消费,禁止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用品的生产和使用,引导市民在衣、食、住、用、行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节能、低碳的生活习惯。参考文献:

Ⅰ.《低碳经济参考资料》 国家统计局能源司(2010年)Ⅱ.《后危机时代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王建军(2009年)Ⅲ.《实现厦门节能降耗的途径》 厦门市统计局(2008年)Ⅳ.《2009年厦门市节能办工作总结》 厦门市节能办(2009年)Ⅴ.《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环境友好》 蒋益民(2009年)Ⅵ.《勇当海西龙头,构筑厦门先进制造业基地》 厦门市统计局(2009年)

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篇7

1.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情况

自我国倡导全民健身运动后,我国乒乓球运动真正地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九五期间,我国乒协在举办多次乒乓球比赛活动时,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欢迎,有近3000人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这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全民健身已经初具效果,乒乓球运动已经向网络化发展。

2.我国乒乓球队取得了可人成绩

我国乒乓球队实力很强,早在第四十三届世界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就取得了7枚金牌的佳绩,让全世界人民看到了我国乒乓球队的整体水平和实力。而在以后的五年内,我国乒乓球队在每次的奥运比赛中都成绩优秀,共夺得世界奥运金牌8枚,亚洲锦标赛金牌13枚,其中,以男子单打和女子单打成绩最好,所得的冠军奖牌很多。接着到了2013年,我国乒乓球队共得冠军总数为156个,共得奥运金牌16枚,其中,中国曾连续两届包揽乒乓球比赛的全部金牌,这是令世界各国最为佩服的成绩。

近年来,我国乒乓球事业发展迅速,储备的年轻人才也很充足,尤其是中国乒乓球协会也加大了对地方乒乓球行业的扶持力度,投入大量资金来发展地方乒乓球事业,这为我国乒乓球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中国乒乓球协会又组织开展各种集训活动,这让我国乒乓球运动员的整体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教练员队伍的建设情况

乒乓球教练不仅是导运动员提高竞技技能的导师,更是运动员日常生活上的朋友,他们间的关系很微妙,他们间的感情很深厚,因此,提高教练员的整体能力和文化素质对运动员的成长很有意义。我国乒协也很重视教练员的培训工作,不仅定期对教练员进行岗位培训,还实施了教练员年度考核制度,目前,我国乒乓球教练员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九五期间,我国乒乓球事业又有了重大发展,国家体育局攻克了三大科技课题,为乒乓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保证。

二、面临形势

1.面临世界的挑战

中国乒乓队的实力是可怕的,同时,中国乒乓队的压力也是巨大的。由于中国乒乓队的连续夺冠和包揽奖牌,世界各国也采取了新的手段来打压中国。例如 :整个欧洲地区就在搞集中训练,他们把欧洲各国的乒乓名将集中到一起进行训练,采用这种手段可以提高欧洲各国运动员的整体水平, 从而对我国队员带来更大的威胁。而且,世界各国都来我国训练和学习,有些国外教练员专门研究我国队员的特长和战术,他们已经把我国队员当做了挑战的目标,只要是能够打败我国乒乓队的名将,那么就基本上能够夺得世界冠军,我国乒乓队员的对手是来着世界各国的名将,因此,我国乒乓队的对手是可怕的,我国运动员的压力是巨大的。

2.面对规则的改革

多年来,为了打破我国独揽冠军的现状,国际乒联也对比赛规则进行了大幅的调整。第一,大球取代小球 ;第二, 采取11分制 ;第三,无遮挡发球 ;第四,无机胶水。通过对比赛规则进行改革来削弱我国乒乓球队员的优势,进而激发其他国家乒乓球运动员的比赛热情。尽管国际乒联对乒乓球规则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我国乒乓球队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依然保持着乒乓运动的领先地位。但是,针对国际乒联的新规则,我国乒乓球协会也要重视规则调整所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要攻克一些攻防技术问题,提高运动员的相持能力,让我国运动员适应新规则的比赛要求。

3.面临后备力量不足的现状

我国乒乓球队伍的梯形结构不够合理,还需要增加队伍的整体实力。乒乓队伍分三大结构 :第一,核心层。主力队员为孔令辉、王楠、刘国梁等,他们的乒乓球水平已经达到了巅峰,有一种战无不胜的感觉,其他国家的运动员根本没有机会赢得比赛。第二,接班层。主力队员为马林、张怡宁、 刘国正等,这代队员的实力很强,他们有充足的精力和冲劲, 但是他们的比赛经验较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还需要继续磨练和成长。第三,年轻层。这代队员基本都是新人,他们的技术水平较低,缺少比赛经验,许多技巧和战术都没有掌握。

三、有效对策

1.加快群众乒乓球运动的发展

乒乓球运动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做后盾,因此,加快群众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是保证我国乒乓球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我国乒协要多组织民间乒乓球比赛,让人民群众真正的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实现群众乒乓球运动的快速发展。

2.加大运动队的训练强度

我国乒乓球队的对手是世界各国的名将,因此,我国乒乓球队员要认清当今形势,统一思想,一致对外。国家运动队要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适当的加大训练强度,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整体实力。具体方案包括 :运动员每天最少训练五小时 ;运动员每年最少训练300天 ;男女互相交流训练 ;开展秘密训练项目等。

3.提高年轻队员的竞技水平

年轻队员是我国乒乓球队的后备力量,他们的实力直接决定着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情况,如果后备队员的竞技能力较低,那么我国排球运动就会面临出局的危险。因此,我国乒协要重视年轻运动员的培训工作,增加年轻队员的引进人数,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大赛经验, 让年轻队员的实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从而实现乒乓球运动的成功接班。

四、结语

尽管乒乓球运动是我国的体育强项,但是,要想保证我国乒乓球运动的世界领先地位,就要在加快群众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加大运动队的训练强度,提高年轻队员的竞技水平等方面下工夫,从而实现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针对国际乒协打压我国乒乓球队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实现我国乒乓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办法。

林业可持续发展涵义及实现对策 篇8

关键词:林业 可持续发展 实现对策

一.引言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众所周知,森林和湿地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提供清新空气、创建优美环境的源头和根本,这两个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都在林业工作的职责范围之内。林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重大使命。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想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主要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3.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6.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以上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集中从政策制度层面进行了理解和阐释。我们知道,除了政策制度,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以下将简单地从现存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以及存在不足需要完善的地方进行评述。

(1)首先,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在执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3)在诉讼方面,我国资源状况的严重问题和资源诉讼的特殊性联系起来,基于森林资源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我国也应设立森林法院。

(4)在法律责任方面,应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的不健全是我国法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徒法不足以自行”,“无惩罚即无救济”都说明了法律责任体系在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

总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给子孙后代造成危害。森林资源与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林是大地之衣。对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当今社会,加快林业发展是有效防灾减灾,确保国土生态安全的治本之策,是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抵御自然灾害的最根本措施,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1~32.

2.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23~56.

香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篇9

香菇是庆元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但随着中国食用菌协会“南菇北移”战略的推出,以及日本限制农产品进日政策出台,近三年,中国香菇出口价格平均低50%以上,国内香菇交易价格平均降低55%.香菇经济滑坡导致农民经济收入减少,加上资源和技术上的限制,香菇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本文拟就香菇发展思路发表粗浅看法.

作 者:季梓鸣  作者单位:庆元县统计局,323800 刊 名:浙江统计 英文刊名:ZHEJIANG STATISTICS 年,卷(期): “”(5) 分类号:F2 关键词: 

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篇10

河南是我国主要产煤省份之一, 煤炭资源中等丰富, 含煤地层分布广, 成煤地质时代多, 煤类齐全。全省135个市、地、县中, 有70多个有煤炭资源, 煤系地层总面积达62 815 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 37.6%。 截止2005年底, 全省煤炭资源总量为1 131亿t, 保有储量为245亿t。煤种主要为无烟煤、焦煤、肥煤、贫煤、瘦煤、长焰煤、气煤等。其中, 无烟煤资源储量约占全省煤炭总量的1/3。对发展冶炼、电力、化工等工业以及煤炭加工转化十分有利。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使河南省煤炭资源的开发强度较大, 煤炭产量自1978 年起至今, 稳居全国第2位。2005年, 原煤产量更是达到了1.8亿t, 创历史最高水平。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河南省保有储量在全国仅居第10位, 而开采量却长期居全国第2位, 探明储量增长幅度明显低于煤炭开采增长幅度, 致使储采比由1992年的263 ∶1降到1996年的220 ∶1, 大大低于全国的910 ∶1 的水平, 而储量利用率则已高达 47%, 远高于全国平均利用率的16%水平。从人均煤炭储量占有量上看, 全国人均 800 t, 而河南省人均仅为264 t, 不到全国人均的1/3。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 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在全国比较落后, 煤炭企业效益的提高主要是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 即增加矿井、提高产量来实现的。与其他省份相比较, 造成了更多的诸如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塌陷、占用耕地、污染大气和水源的矸石堆积等问题。再加上河南省是以煤为主要能源和原料的省份, 大部分未经加工的原煤被直接燃烧, 燃煤排放大量的烟尘严重污染了大气, 不少大中城市的降尘量超过国家标准 5~10倍, 造成典型的煤烟型污染, 制约了河南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 发展大企业,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大企业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力量。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高级化, 而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撑在于技术进步。大企业由于资金、技术实力雄厚, 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能够承担起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资金数额大、技术含量高、建设周期长的项目建设。这是众多的中小企业所无法企及的。另外, 大企业能有效地执行政府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目前的大型企业一般以企业集团为其组织形式, 集团内以大企业为骨干, 集合众多的中小企业。众多中小企业的经济行为依托大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方向。大企业在政府产业政策和众多微观经济主体之间起着政策传导作用, 能够协助产业政策的调整, 提高结构调整的有效性, 保证政策效果, 把产业结构推向更高层次。在煤炭企业中, 由于小企业安全资金投入少, 无序开采及落后的开采技术不仅在安全上存在不少隐患, 频繁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而且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煤炭资源;各地小煤矿之间的无序竞争造成河南省煤炭资源大量流失, 同时还带来环境的破坏、污染, 造成社会成本较高。在这种情况下, 应鼓励煤炭企业之间的兼并, 改造地方煤矿, 建立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利用大企业的规模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 才能推动煤炭产业结构的升级。

根据河南省煤炭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河南省政府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定, 河南省煤炭企业只有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 努力发展循环经济, 并利用自身优势在化工、电力方面开发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煤炭企业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2.2 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

(1) 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是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西方大企业发展的历史来看, 现代公司组织制度是保证大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制度保证了大企业运作的稳定性、有效性和长期性。美国经济学家玛格利特·布莱尔认为, 大企业在本质上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点, 如员工与企业、经理与所有者、债权人与企业之间的契约关系, 而企业的效率正是产生于这一系列企业所带来的控制权、所有权及剩余索取权之间风险的匹配。一个高效的治理机制对大企业的健康成长是必不可少的。而河南省煤炭企业存在的问题是, 尽管各煤业集团具有独立法人, 但都由政府控制, 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合理, 致使企业经营机制不活, 效率不高。

(2) 建立有利于形成大企业持续发展的经营者激励机制。经营者作为一个有限理性的个人, 如果不把其利益与企业长远发展挂钩, 那么他就会利用信息不对称的特性, 来谋求任期内的个人效用最大化。一般来说, 如果经营者的收益只与其任期内的企业业绩有关的话, 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透支企业未来的可能业绩, 来提高其任期内的业绩。因此, 在设计经营者经济利益方面的激励机制时, 既要顾及经营者的任期内的效用问题, 同时又要把其收益中的重要部分与企业的长远业绩挂钩。这样他们就会有动力在任期内考虑企业的未来发展, 而不是仅仅考虑任期内的收益情况。一个重要措施就是, 设计一种新的回报形式——薪酬制度, 即将剩余索取权分为基薪和股权分配两部分组成。股权分配制将公司的部分股份让渡给经营者, 使经营者和股东一样, 从公司剩余和股东权益的增加上获得长期的收益, 从而使企业的经营者在任期内关注企业的持续发展。

(3) 建立有利于大企业持续生存与发展的经营者约束机制。就治理结构来讲, 仅有激励是不够的。在企业的经营阶层逐步掌握了企业的实际控制权的情况下, 要利用有效的法规制度约束他们的行为, 并使他们不致于滥用权力, 对企业资产的经营不负责任。一方面利用公司的章程、制度等进行内部约束, 另一方面通过法律、道德等进行外部约束。

(4) 建立决策监督机制和考核撤换制度, 以防止经营者因思维僵化等给企业带来损失。在建立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后, 还要建立对经营者的监督和考核机制, 以考核经营者的经营绩效, 这样才能使经营者时刻有压力和能力去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 否则其将被撤换。

摘要:分析了河南煤炭资源的现状, 提出河南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要从发展大企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两方面采取措施。

上一篇:“与经典同行”串词下一篇: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奖励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