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文一共涵盖5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科学课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本文主要以科学课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解析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科学课程教学现状为依据,从基于实际观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效方法与策略,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第一篇:科学课论文

上真实的科学课

【摘 要】 科学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真实的教学现象,其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科学本质、科学教育和科学课程的问题,是科学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主张”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儿童学习科学的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课堂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问题。这些不真实的现象,都明显可以看出“以案定教”或“以教定教”的痕迹,如果我们能以“以学定教”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相信这些问题就能够尽可能地避免了,我们的科学课也就会更加趋于真实。真实的科学课所具有的特点:以学定教、学路优先、关注思维发展、关注能力发展、强化学法指导。

【关 键 词】 科学课;真实;以学定教

【作者简介】 刘绍江,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湖北省教育学会中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在科学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真实的教学现象,表面上看,是教学设计或教学实施中的操作问题,这些问题,似乎是不同教学环节中呈现出的不同的问题,但是,如果把这些问题联系起来看,我们就不难发现,其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科学本质、科学教育和科学课程的问题,是科学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主张”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儿童学习科学的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课堂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问题。无论正确或错误、深或浅、全面或片面,我们每个科学教师都是有自己的教学思想的,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必然导致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

从教与学的关系角度来看,我们日常教学中所反映出来的课堂教学思想,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案定教、以教定教和以学定教。以案定教:教师心中只有教案,教学是为教案服务的,不顾及学生的基础、情感和生命发展。 以教定教:教师心中只有自己,忙着灌输知识,忙着传授方法,全然不考虑学生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以学定教: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这里的学情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的年段认知水准、学生课前的准备程度、学生对新知的情绪状态等学习主体的基本情况。而“定教”,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不过低或过高,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优化的发展。

科学课中出现的不真实的现象,都明显可以看出“以案定教”或“以教定教”的痕迹,如果我们能以“以学定教”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相信这些问题就能够尽可能地避免了,我们的科学课也就会更加趋于真实。那么,真实的科学课应该具有什么特点呢?

一、真实的科学课是以学定教的课

当代教学研究新成果表明,教学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关系、结构。有教无学不是教学,有学无教当然也不是教学。教与学是一个辩证统一体,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个。小学科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教与学的目标必须统一于学,统一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规定的、学生主体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以学定教,就是要求科学课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科学的规律,必须以科学高效的学习规律为依据,必须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教学原理。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这段话则明白地告诉我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应当依据学情而定。

我们知道,学情具有复杂性,儿童个体之间存在着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差异,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发展阶段、发展层次、发展质量等方面的自我差异性,他们所具备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具有差异性。儿童的发展不是在真空中的发展,必然受到来自自身素质发展的自主性和来自社会性复杂环境因素的影响或制约,这些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多重作用力,改变着他们素质发展的理想态势。科学教师必须主动了解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差异性。如果不能充分考虑这些基本学情,我们的科学课教学就不能找准教学的起点,就很难引导儿童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就有可能出现“想当然”的“以案定教”或“以教定教”,这样的话,科学课上出现不真实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二、真实的科学课是学路优先的课

在任何一节科学课中,都存在着“三路”:科学概念发展的思路、教学设计的教路、学习活动的学路。 学路是学生认识问题的途径,要想上真实的科学课,就必须以学定教,具体到教学中就必须体现学路优先。

在备课时体现学路优先。设计教路是许多科学教师习惯的备课模式,他们往往根据自己已有的科学知识,参考有关资料充实自己的所知,充分钻研教材,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与教材的知识要求达到一致,这样的备课模式必然是教路优先、以教定学,久而久之,就会把教师推上“先知”、“先觉”的“神坛”。实际上,在备任何一节科学课时,我们都应该首先考虑学生的学路,精心设计学生高效率的学路。

只要把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做到学路优先就不难。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备课模式的改变,实质上是教学思想的转变。学路优先,意味着教师的根本作用在于导学而不在于教书,教师如何导,取决于学生如何学。

在上课时体现学路优先。把一堂科学课变成授课,就难以保障学路优先。即便是讲授科学探究的方法,也是从老师那里传到学生这里来,从老师那里倒出来,灌到学生这里来,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里。教师在科学课堂上要发挥的最重要的作用应该是导学作用,先有学路,然后才能加以引导,加以拓宽。为了在科学课堂上体现学路优先,我们要允许学生走几条不同的探究之路,并在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的有效指导,拓展和优化学路。

处理好思路与学路的关系,是上真实的科学课的关键。被动的科学课教学往往表现为教师被动地跟着教材走,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走。在研究一节科学课时,许多科学教师很容易被教材的思路同化,不能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灵活处理,导致教路与思路保持一致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这样也就排挤了学生的学路。比如,许多科学知识结构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和明确的科学发展路径,教师在教学中可能沉迷于教材思路,被相应的思路取代自己的教路,教学变成了教材知识的演示和演绎。这样,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就有可能更加忽视学生认识问题的途径,也就是忽视学路问题。没有开通和疏通学路,科学课教学往往就会呈现出机械化、模式化、套路化的“演戏”态势,课堂教学就会缺乏生气和灵气,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就难以得到实质性的进展。

作为科学教师,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思路,站在儿童的角度,把客观的思路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学路,用思路作为智能材料去铺设提升儿童科学素养的学路。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上儿童的科学课,上真实的科学课。

三、真实的科学课是关注思维发展的课

科学课教学大多是以探究活动为载体展开的,真实的科学课不应当是活动的堆砌,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要有一条主线,师生才能沿着这条线路去开展相应的教与学的活动。以思维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乃至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定教、上真实的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思维主线就是要凸显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富于个性的思维方式、优秀的思维成果和优化的思维品质为主要框架,构建厚实的科学知识基础和扎实的能力基础。引导儿童开展探究式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把思维结果加在学生身上,使科学探究过程变成结果性的知识积累,而是要让学生从自己的科学前概念开始,启动思维的马达,沿着正确的路子循序渐进,在获得思维成果的过程中培养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的培养是真实的科学课的关键性标志,是科学教师应该追求的重要目标。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思维的学科特点、思维的阶段性和各个阶段的衔接沟通,要注意思维发展的规律性,特别要注意在知识难度相对降低的同时加大思维发展力度,用内涵丰富的知识结构来铺设思维阶梯。教师要导在“思”上,启迪思维,引导思维。

四、真实的科学课是关注能力发展的课

关注能力发展,并不是反对知识教学,而是反对死记硬背的知识传授。在科学课上,我们应当强调科学知识的动态结构和科学知识的价值功能,强调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构建科学概念的方法,发展学生主动把握科学知识和初步应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在处理知识和能力关系的问题上,并不是有了知识就必然形成能力,或者注意能力发展就必然忽视知识基础,而是要把两者放在相辅相成的立体框架中,以科学探究能力为核心,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材料,让学生发展和完善知能有机统一的能力。

真实的科学课应当让学者自学、学者自立、学者自能,即“教是为了不教”。但是,如果学生没有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离开了老师,他的学路就自然终止,那么教学的根本目标也就没有达到。以学定教就是要求教学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自行获得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不断完善非智力因素的自我发展能力。

五、真实的科学课是强化学法指导的课

在小学科学研究中存在这一个普遍现象:理论上研究教学方法多于研究学习方法,实践中重视教法,忽视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比较多地从教师方面考虑,为学生学习着想的较少。为了上真实的科学课,就必须改变这种被动的教学和教研局面,必须强化学法指导。

科学课教学不仅仅是科学知识传授,也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发展智力。如果学生没有在科学概念形成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学就不会成为发展性的智力活动。学习方法是凭借某些具体的认识过程和问题解决活动来发展的科学的治学态度、治学方法乃至为人处世的世界观和方法基础。科学课教学要挖掘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境乃至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含量,并把这些学习方法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中。

科学知识是人类探索世界、改造世界的成果,是人类思维的历史结晶。科学知识传递的必要性就在于知识本身的价值和功能,即科学知识的功利性——学生学到某种科学知识,对他们将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劳动有多少帮助作用。而这些科学知识价值或功能,就是科学知识本身蕴涵的可资利用的思想方法。在科学课教学中渗透了学法因素,就会使科学知识变成活的知识,而活的科学知识才是智力的有用材料。

每个人都以他特有的方式、方法去认识客观事物,每个学生在学习科学时都会有他自己特定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能还很幼稚、不成熟,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这些不成熟的学习方法作为学习的一个起点,通过持续的、有效的指导,就能锤炼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科学课上加强学法指导,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和掌握课堂学习的动态,并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当前,加强学法指导已经成为广大科学教师的共识,但是如何掌握学法指导的力度和增强学法指导的艺术性,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应该说,探究式教学是学法指导的有效教学方法,是一种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我们不能拘泥于固定的程式,应当适时启发、适度启发,因人而异,因材而异。

在科学课教学的学法指导中,流行的一种做法是与知识点或技能训练相对应的学习方法指导,是把学习方法肢解得很细、很小、很碎,没有发展成为一系列的方法体系。比如观察方法、实验方法、记录方法、讨论方法等等,每一种方法又会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甚至不断地重复训练,学生学到的是一些连不起来的学习技巧,是一些具有很强特殊性的学习方法,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没有什么长期效能的学习方法。要优化小学生科学学习的学法,就必须构建适合小学生各年段身心发展特点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法目标,在这一学法目标结构中构架一整套使学生终生受用的东西。而对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十分薄弱,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探索。

在一个真实的课堂里,孩子们应当是永远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富有生命力的。让科学课堂返璞归真,走出因追求新奇而造成的虚伪的华丽,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科学课学习中展现他们的潜力!

作者:刘绍江

第二篇:基于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课教学评价创新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一直是一个受到大家关注的话题。现实的科学学科评价还存在着一些不符合《科学课程标准》、不利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情形。提高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效性,对于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沟通合作动手实践、课堂知识生活实践三方面阐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创新策略,希望对相关人士有一定的帮助。

随着我国新课改不断深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科核心素养不仅要落实到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体现在教学评价中。而发现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评价创新的实效性,是教学的关键。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创新研究架起了课堂教学和教育研究的桥梁,“在教学中研究”,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途径;课堂教学评价的创新着眼于情境性问题的解决、教学实践的改善,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受益,对于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多媒体教学在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更会对课堂教学效果有进一步的提高。例如教学《火山和地震》一课时,在课堂上播放火山喷发、地震后的残垣断壁等视频资料,都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关注和讨论,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这是地球上最危险、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教学《食物的消化》一课时,通过VR技术,让学生跟随食物一起进入人体消化器官内,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对课堂的内容更有兴趣。多媒体的优势在于其可以更直观地把教师教学想要表达的思想传达给学生。因此,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不仅加强对科学学习的情感体验,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长许多课外知识。随着5G、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课堂教学的未来场景必将越来越智能化,呈现出跨空间、虚拟化、强交互等典型特征;未来课堂将越来越体现出能力为重、能者为师的价值取向。基于此,课堂教学评价就要以师生信息素养提升为导向,以技术与教育融合为抓手,使教师在教育中得心应手,学生在学习中顺心顺意。

二、沟通合作动手实践,倡导共同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共同投入学习,共同发现问题,并对问题加以解决。课堂的情绪和学习氛围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维护和创造,如果只是单一的一方调动课堂气氛、另外一方完全被动的话,是无法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的,也就无法创设一个良好的、适合学习的课堂氛围。特别是需要动手实践的实验课更是如此。新颁布的苏教版低年级科学教材明确要以“观察、动手、交流、拓展”等为主要学习形式。因此,在科学课堂的教学中,通常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配备实验器材,倡导加强沟通,动手合作,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三、创建生活化课程场景,知识生活有机结合

科学课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创建生活化课程场景,将书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愉快,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整个科学课堂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学《认识空气》《把盐放到水里》《人的呼吸和消化》等课,可以将几种生活场景呈现在课堂上,将生活中的一些小场景和需要用到的东西结合到知识点的讲解中,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在教学《地球上的水资源》《研究土壤》等课时,可以带领学生到室外进行活动、探究,在活动中融入科学知识,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对知识进行学习,这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印象。教师将课程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的欲望,并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另外,要对生活中的科学素材加以有效的运用。教辅和教材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载体,选择合适的教辅非常重要。对于小学科学课来说,为了更好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教师要对科学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并将与生活有关的科学资料引入课堂教学。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科学知识,对于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的实践能力非常有用。在选择教材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地域,选择与实际生活条件相匹配的教科书。有些科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的,但是教师将这些科学知识和我们平时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东西结合起来之后,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评价理论不断完善的当下,評价方式已从单一走向多样化,课堂教学评价仍然是最重要的评价方式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每次的评价都会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实现。

作者:林雅玲 黄鹭达

第三篇:科学课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解析

【摘要】本文主要以科学课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解析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科学课程教学现状为依据,从基于实际观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有效方法与策略,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科学课程 科学素养 培养

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科学课程为一门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的学科,其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学生今后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新课标思想对科学课堂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现阶段,科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帮助学生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合理的将所学科学知识与技能应用社会实践中,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基于此,在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尤为重要,以下为笔者对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相关分析与建议。

1.基于实际观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的开展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配合,科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和观察,使学生形成科学意识,促进学生对科学领域深入学习与了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探索欲,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根据调查发现,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能够加强自身对科学的认识,进而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让学生观察感兴趣的事物,使学生对事物有新认知与新思想[1]。第二,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全面展开想象,不能片面思考某一问题,使学生从任意元素、任意角度与任意特点等方面综合思考事物,使学生具有对事物辨别与选择能力。第三,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参与观察活动的积极性,体现科学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在教授浙教版科学《常见的植物》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找自己喜爱的植物,并研究植物生活的条件与植物生长特点,在课堂中与其他学生交流互动,分享自己喜爱的植物。这样,学生便会有针对性的观察植物的生存特点,将植物的基本特征加以记录,不但激发调动学生观察植物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又加强学生对常见植物的了解与认知,创新学生思维意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引发学生喜爱植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2.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实践活动为学生掌握并应用科学知识的良好途径,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引发自身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形成科学学习习惯,培养科学素养。第一,教师应该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与学习水平,合理的组织实践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独立解决实践问题,提高学生整体科学技能水平。第二,结合教学知识,切合实际设计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创建实验模型,激发学生思维潜能,促进学生创作出新颖的科学作品。第三,引导学生走进科学的世界,带着憧憬探索科学神秘的世界,让学生自由选择实践活动,自由设计科学主题,满足学生自身需求,使学生创设出属于自己的科学艺术[2]。例如,在教授浙教版科学《太阳系》时,教师在带领学生学过太阳系相关知识点之后,利用实物模型展示在學生面前,加强学生对太阳系的认知,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太阳系的理解设置出一个太阳系模型,在课堂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与建议。如果学生不能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需要给予支持与鼓励,树立学生“我能行”的学习信心,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出完美的科学模型;如果学生勇于发言,大胆畅想,教师需要给予肯定与认可,最大程度增加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动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灵活思维的快速转变,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3.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丰富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活动时,应该善于利用网络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将其制作成图片或者视频,在课堂中播放出来,学生观看图片,能够形成一种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兴趣,便于学习课堂的创建,教师播放视频,能够给学生听觉造成一定冲击,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能够保证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赋予教学环节趣味化,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物种的多样性》时,科学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所以,丰富教学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3]。

综上所述,在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十分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各位科学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成长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科学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为社会及国家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石璇.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12):64-65.

[2]田蓓莉.逻辑式猜想:小学科学课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7(5):48.

[3]马立.浅谈科学课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2016(28):101-102.

作者:章崇宇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创新教育初探

小学科学课是从对未来人才的需要出发,把培养人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作为教学的目标,以引导学生“搞科学”为任务,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创新教育是通过对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创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实践,对科学课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培养创新勇气、树立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如教学《热胀冷缩》时,我让学生来设计实验以验证气体是否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学生设计出用橡皮膜封烧瓶口,把烧瓶分别放在热水、冷水中观察现象;还有的设计出用一个充了气的气球放到热水和凉水中,通过观察排出水的多少来验证结论;有的甚至要在关好门窗的实验室中生一堆火,观察门窗是否有“风”吹出。此外,我还常用“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等语言问题,启发、诱导和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提出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展开思维,从而逐步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创新情境 诱发创新欲望

在教学《保温瓶的构造》一课时,我在学生认识了保温瓶的构造和保温原理后,运用多媒体技术让保温瓶中的水讲起了故事:同学们,我是你们的朋友——开水,我很干净并且没有病菌,人们都用我来泡茶、泡面,小朋友们还用我来做实验、热牛奶等等。不过这多亏了我朋友——保温瓶,是他有效的阻止了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使我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较高的温度。但要是时间一长,一天、二天…… 那我可就凉了。为了让我更好的为大家服务,同学们,你们能改良一下保温瓶,使它的保温效果更好吗?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进行了讨论和创新。设计出了多层的保温瓶胆、镀银防辐射的瓶塞、真空或空心瓶塞等。

三、提供创新素材 指导创新实践

创新离不开实践,正如没有凸透镜就不能自制望远镜。没有创新素材,谈何创新?

一方面,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创新素材。如:《绿色工厂》一课中让学生去评价凡·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的不合理之处。引导学生学会随时留意日常用品存在的不足或不方便之处,并善于抓住一件物品深究细挖。伞,是大家常用的遮阳避雨的工具,似乎没有什么文章可做,可一些大小发明家却抓住它不放,花样日异翻新,如太阳伞、双人伞、折叠伞……层出不穷。可见,一件事物有很多的发明题材,而同一题材又可用各种不同的设计方案构成不同的发明创造。当你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某一物品的诸多缺点后,再根据你的能力,选择某一缺点或部分缺点作为研究对象时,发明创新才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实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发现和创新。如教学《雷电的秘密》时,学生做完了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实验后,师生进行了小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叫负电荷。这时一学生举手发言:“老师!用毛皮摩擦玻璃棒、用丝绸摩擦的橡胶棒带的是什么电呢?会是自然界中的第三种电荷?”我顿了一下说:老师也不知道,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吧。于是我没有按教学计划讲下去,而是又拿出了验电器等材料,和学生们做起了新的实验……真正的让学生体会到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去搞科学,去探索,去创新。

四、实现创新目标 体验创新乐趣

在教学《凸透镜》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自制凸透镜。老师提问:自制凸透镜可以选什么样的材料?生活中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做放大镜?学生经过讨论发现:可以用玻璃珠、玻璃棒、玻璃杯,也可以用烧瓶、透明塑料瓶装水来做,还能用水滴、冰块等多种材料来做放大镜。第二天,学生纷纷拿着他们的杰作来找我了,真的很精彩!有高倍的水滴放大镜;有在玻璃杯中装了有颜色的水制成的有色放大镜;有藏在保温盒的冰块里的冰放大镜……望着他们兴高采烈有样子,我也体验到了创新的成功感!

五、评价创新成果 提高创新水平

在教学完《保温瓶的构造》一课后,五年级的几位同学共同发明了一个太阳能热水瓶,其构造如下:瓶壳用合页把两个半圆形外壳连在一起,内壁镀反射层;瓶胆的夹层间抽成真空,并在内壁镀上吸热层。当烧开水时打开瓶壳成蝶展翅状,瓶胆接受太阳辐射,瓶壳的内壁的反射层能反射更多的太阳光;烧完后关闭瓶壳,瓶壳内壁反射层又起到防止瓶中热水的热辐射。真是一个绝妙的发明。我大力表扬了他们,还准备为他们申请专例,但在专利网经过查询,得知在九六年已有人申请了这样的专例。

当然这是一个较成功的小发明,对学生而言,他们的创新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的。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对学生来说是新探索、新发现,我们都应给他们积极的评价。只有这样经常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学生才能自觉去创新,不断的提高创新水平。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永恒的教育。在科学课这一科学启蒙的阵地上,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江苏】

作者:丁向华

第五篇:科学课的尴尬处境

以实践与实验为主且生动有趣的小学科学课,至今难改照本宣科的教学现状,有专家力图改变……

核心提示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可能影响学生一生的能力。这门课程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需要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实践,更需要老师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然而记者在走访了我市部分小学后发现,科学课教学中照本宣科的现象很普遍,科学课在我市的小学教学中仍然难改以往“副课”的形象。不过在采访中一些专家和机构的探索却又让这种教学现状有了些许希望……

科学课合格教师难觅

据记者了解,在呼和浩特市很多小学里没有专职的科学课教师,教授科学课的教师都是半路出家,由专职教授语、数、外等课程的老师兼职,这些老师属于“科学”领域的“新手”,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教学方法只能按过去自己所担任的那些课程的教学方法来套用,结果科学课很容易成为一门死板的课程。

回民区海西路小学校长杨四格向记者介绍,现在小学的科学课是由原来的自然课改的,原来像语数外这些课程被称为主课,自然、体育、美术、音乐被称为“副课”,后来才改称语数外为基础学科,称科学、体育、美术、音乐为综合学科。虽然只是一门科学课,却对师资要求非常高,因为小学科学课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学科知识,专业性非常强。目前我市很多小学因为科学课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科学课授课训练,没有经验,他们在学科知识、专业基本功和教学方法上与一名合格的科学课教师有着不小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科学课被上成“念书课”、“理论课”也就不足为奇了。即使一些老师也在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课仍会被上成表面活泼但缺乏科学内涵的活动课、展示课,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海西路小学的樊校长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不久前发生的真实场景,一次市教育局组织学校教学开放日,11门小学课程全部开放,各个学校的老师自己选择课程去学习听讲,听讲前每个老师要在自己选择的课程的标识牌后排队,在排队现场,语数外的每个牌子后排了几十位老师,而在科学课的牌子后仅仅只站着三四位老师,在语数外牌子后排队的不乏兼职教科学课的老师,但是他们仍然会选择自己的主课,而放弃他们自己也认为是“副课”的科学课的观摩学习。

科学课被边缘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们国家实力的强弱和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而科学素养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便成为科学素养培养的起点,小学生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体验科学实验神奇的重要时期。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然而如此一门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如今却处境尴尬,很大的原因还在于目前的升学制度。在我市很多家长形成了固有的惯性思维,认为孩子要想上大学,先要考上好的中学,而为了踏进好中学的校门,中考升学率成为了各个学校争相竞争的终极目标,而为初中输送学生的小学也自然将学生的升学率作为重点,对于科学课这种对升学毫无影响的学科,自然就要被语数外等课程挤占,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科学课已经被严重地边缘化了。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存在实验器具缺乏的局面,对于注重实验的科学课,常因此而无法进行实验教学。另外现在的小学班容量急剧膨胀,也导致实验教学不易操作,甚至完全不能操作。记者了解到像新城区苏虎街实验小学的班容量已经达到60至70个学生,相对较少的回民区海西路小学的班容量也达到50多个学生,如此庞大的班容量,科学课中让每位学生能有亲自动手实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还存在给主科让位造成课时上不够的情况,以致在很多师生心中形成了“这门课的成绩无关紧要,考试成绩好与不好也没太多人关注”的印象。

有专家尝试改变现状

鉴于这种既尴尬又无奈的状况,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我市有一些专家和机构已着手努力尝试改变,虽然只是迈出了一小步,并不能很快改变大部分小学不重视科学课和少儿科学启蒙的状况,但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些许希望。如内蒙古科技馆于2007年开展了“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今年又成立了由15名科技、教育界知名人士组成的专家团队,通过对内蒙古科技馆现有资源状况的深入分析,在项目规划与社会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针对目前呼市的小学科学课缺乏专业、专职的科学课老师,授课照本宣科,科学实践与实验严重缺乏的现状,内蒙古科技馆与教育部门进一步建立了相互沟通合作的有效机制,首先把“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纳入到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教育局科技教育工作计划中,并将这项工作作为创建“科技特色学校”的考核内容。在回民区教育局的支持及学校的积极配合下,按照2008年度“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计划内容,把项目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相结合,具体实施方案是将回民区海拉尔西路小学作为试点小学,由内蒙古科技馆聘请科学专家作为科技导师走进学校,为学校的科学课程进行指导,结合教材的内容,将单调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科学项目,探究“学校一线教师、教育界专家与科技界专家”三结合的有效途径。

2008年3月初,内蒙古科技馆聘请呼和浩特园林科研所秦永生工程师为海西路小学“教学种植”基地进行了设计规划。在专家的指导及学校师生的参与下,历时一个月的时间,将海西路小学校园内的废弃土地进行了平整、植土、施肥、修整和硬化改造,并把其作为“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的科普种植基地,海西路小学将其名为“红领巾种植园”。

4月15日下午,海西路小学四年级三班50名学生及3名科学课教师在植物园上了一堂生动的科学课,由市园林科研所的石雅琴工程师授课,石工程师特别准备了一个丁香幼苗盆栽和很多张美丽的丁香花图片,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市花丁香实物和图片的观察,学生们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后,由此又引出了丁香种子的结构以及种子如何长成一株丁香幼苗的知识,同时将知识引申到了其他的植物。通过专家生动的讲解,学生们对种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些还学生提出想在植物园买些种子回家进行培育,观摩它的生长过程。学生们对这种直观的授课方式很欢迎。

4月29日,由植物园专家指导,科技馆出资购买了苗木,在海西路小学“红领巾种植园”内又为该校的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科学综合实践课程——丁香、云杉、火炬、龙爪槐等20余种苗木的种植栽培,100余名学生亲手栽种了各类植物。专家又为学生现场演示和讲授了不同种类的丁香在砧木上的嫁接,学生们觉得非常有趣,很认真地记录下了每一棵嫁接的苗木情况,以便日后完整、准确地完成观察日记和实验活动报告。采访中,亲自为海西路小学的学生们授课的石雅琴工程师特别有感触地告诉记者,科学课实际就是一门科学实践课,对于孩子们来说,把一个他们从来没见过、没接触过的东西用语言来讲解,这样的方法是苍白无力的,比如种子是什么、植物幼苗什么样、人工嫁接是怎么回事,即使你准备了再多的语言来解释,对于孩子来说仍然是一堆抽象不可理解的词汇,然而当把一个个实物摆在孩子们面前或者老师带着孩子亲自做一回人工嫁接,不用太多的语言,孩子们马上就领悟了,而且这样的记忆是深刻的,不需要死记硬背。

之后,根据不同的季节,在内蒙古科技馆的组织下,园林科研所的专家不时来到海西路小学指导学生或者将学生们领到植物园观察植物的物候,即从植物发芽、开花、结果、落叶的现象中观察植物一年的生长变化,并指导孩子们做植物的物候记录。每次孩子们来到植物园,石雅琴工程师发现孩子们都非常兴奋,在孩子们的眼里,这样的科学课像是一次玩耍的经历,园子里还有喜鹊、麻雀、虫子等各种动物,石雅琴就同时向孩子们讲动物、植物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这样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孩子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热爱自然、爱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还培养了孩子们亲手操作、亲自观察、独立培育植物、完成观察日记的能力。学校方面感到此种活动形式与学校枯燥古板的授课效果截然不同,表示要将这些内容逐步完善,制作一套完整的关于丁香的栽培、生长的小学科学课教案,并纳入到学校科学课的校本教材。

当务之急是培训科学课老师

2006年国务院制定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其中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而要想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没有好的教师只能是纸上谈兵。

全程参与海西路小学科学实践课程的市园林科研所的秦永生工程师认为,小学阶段是孩子的启蒙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孩子们好习惯的重要阶段,一是培养孩子正确读书的习贯,二是培养孩子生活为人的好习惯,三是培养孩子的求知欲,而科学课则是孩子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阵地。记者了解到,目前很多学校因为科学课无法带来升学率这个“短期效益”就忽视这门课的发展,这对孩子的持续发展可能带来“致命伤”。尤其是现在科学课和以前的自然课有了很大的不同,书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很多结论都必须靠教师带着学生做实验才能得出。然而即使只是小学的科学课,很多学校却没有合格的科学课老师,

秦永生工程师和石雅琴工程师同时认为当务之急应该加大对各个小学的科学课教师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因为专家不可能代替科学课老师去全程授课,这不现实。要改变科学课目前面临的尴尬局面,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人们的观念,要各方面一起努力,培养一支合格的科学课师资队伍。

作者:郭 桢

上一篇:经济转型论文下一篇:科技金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