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让学生动起来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科学课让学生动起来(共10篇)

科学课让学生动起来 篇1

2、教师要满怀激情,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要满腔热情,热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尤其对于学困生要多加关爱,多给予照顾、辅导。教师要面带微笑走进课堂,上课时情绪乐观,精神饱满,全身心投入,用自己的教学热情感染全体学生。

3、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小学生的兴趣还是直接兴趣为主,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越接近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发起他们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有关买卖、测量、计算以及各种各样的行程问题、图形拼摆等等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中,都包含着丰富多采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若能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通过各种问题情境的设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对学生今后能否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是大有裨益的。

4、巧妙设计练习。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对自己有价值的数学,提高数学能力,新知识学习后的练习是不可缺少的,通过练习,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发展思维能力,领会数学思想方法,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增强学习数学兴趣。在练习的设计上,教师必须改变一刀切的做法,根据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增加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适当布置一些发展性的练习,供学生选择,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张扬个性。

5、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如果教师讲解的时间过多,就会剥夺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如果每个教学过程,甚至是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和教师预先设定的一样,这样从表面上看,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教学时间也节省了。但实际上,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被动接受知识,主体性得不到都要和教师预先设定的一模一样,这样从表面上看,整个过程非常顺利,教学时间也节省了。但实际上,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接受知识,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如果能在适时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独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安排适量的、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去合作交流,获得问题的最终解决,安排适量的、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去合作交流,能够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习惯,就能因此而激发起学生更多的灵感,使他们的学习欲望越来越强,这样,学生富有见地的发现就不会擦肩而过了,学生也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科学课让学生动起来 篇2

1 让学生参与到材料的准备活动中

如学习“风的形成”时, 让学生自制小风车、纸蛇等, 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 会不由自主地玩一玩, 在玩的过程中会发现风车转动的动力来自风, 风车的轴用光滑的大头针比用牙签效果要好;在制作纸蛇的过程中, 学生会发现并非所有的纸蛇都会转动, 当学生把这些问题带到课堂上来的时, 为课堂的探究研讨做了很好的铺垫,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能转动纸蛇与不能转动的纸蛇有什么不同?探究活动由此展开, 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又如在教学“葵花向阳”时, 提前两个星期让学生把豆芽栽在小盆里 (可用一次性塑料杯代替小盆) , 放在教室的窗台上, 按时定量浇水, 提示学生尽量不要转动小盆。两个星期之后, 植株也长大了, 靠向窗台的一面长得明显旺盛。

这一过程中, 既为课堂教学准备了充足的观察材料, 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教师在学生的准备过程中, 适时激励:你们有一双火眼金睛, 一定能发现很多有趣的知识。这样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 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

科学课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探究,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如在讲《磁铁》一课时, 除了学生自带的磁铁, 教师还给学生准备了各种磁铁、旋转支架、水槽、泡沫塑料、线、小车等。教师首先明确学习目标:

1) 推测磁铁除了吸铁还会有哪些性质?

2) 你计划怎样做才能发现磁铁的秘密?

3) 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比一比谁发现的秘密多。

这一过程中, 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实验材料, 并没有讲解实验方法, 是因为这一实验难度小、安全系数高, 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主发现, 不仅提高学生操作兴趣, 而且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又如在《电铃响叮当》一课学习电磁铁的性质时, 教师让学生自由组装电磁铁, 学生很容易发现电磁铁的基本性质即有电有磁性, 断电无磁性。

由于学生自由组装, 方法不尽相同:导线缠绕方向不同, 导线缠绕匝数有多有少, 电池有一节、两节或多节, 电池的正负极方向连接不同等等。在汇报交流后, 学生很快就发现了新问题:

1) 为什么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不一样?

2) 为什么同是钉子帽一端磁极不一样?带着问题让学生猜想预测, 并进行实验设计, 进而开始下一环节的实验探究。

以上列举的事例中, 学生在实验和观察基础上, 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磁铁的性质, 在实验过程中的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 主动实验, 认真操作, 仔细观察, 这样做既能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实验态度, 又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 让学生自由讨论, 大胆发言

实验操作结束后, 是学生汇报交流的环节, 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把握得当, 切忌学生汇报教师鉴定。对于学生在实验中的发现, 不管学生回答是否规范, 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并鼓励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而不是抱怨或指责学生。如学习磁铁的性质时, 学生汇报说:磁铁能指方向, 而不是课本上的“磁铁能指南北”, 教师要先给予肯定“你观察的真仔细, 发现了这么重要的秘密”, 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那你能告诉同学们磁铁能指的方向是什么方向吗?”

讨论可以用在小组实验前的计划制定, 也可用在实验操作后的总结, 当学生汇报内容发生分歧时, 让不同意见的两个小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之间的讨论争辩会把正确的答案捋顺出来, 比教师直接否定或肯定某个答案要合理得多, 且不会对汇报错误答案的同学形成伤害。

例如:学习导体和绝缘体知识时, 让学生通过实验鉴别哪些物体容易导电, 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在汇报交流环节, 有一个组把碳棒分在了绝缘体一组。教师此时不要指出学生分类不正确, 可以把问题抛给其他同学:“他们的分类结果是这样的, 你们同意吗?”“你们的分类结果又是怎样的?”其他几个组汇报的结果“碳棒是导体”, 此时教师也不能给出鉴定结果, 可以继续引导两个组向全班同学展示操作过程。

通过学生展示操作过程, 果然是一个组的小灯泡不亮, 另一个组的小灯泡亮, 学生们看到这一结果兴趣高涨, 踊跃举手要求帮助不亮的小灯泡排除障碍, 最终发现小灯泡不亮的原因是碳棒与金属片之间留有细小的缝隙。小灯泡不亮的故障排除了, 分类错误的学生心服口服地把“碳棒”归类到“导体”队伍中, 相信他们通过这次讨论与操作展示, 不仅加深了对导体绝缘体知识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以后的生产生活中都会有深远的影响。

教师在讨论研讨时应是组织者的角色, 对学生的汇报交流的结果用“同意吗”这三个字,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最好体现。对待说的不完整, 不科学甚至错误的, 教师也不要急于下定论, 更不能批评学生回答错误, 以免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对待差生尤其如此, 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分析, 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去纠正。

4 让学生大胆实践

一节科学课, 在学生经历了探究研讨之后, 下一环节就是拓展延伸、实践运用。如学习了传热比赛之后, 让学生看看家中的厨具, 哪部分是热的良导体, 哪部分是热的不良导体, 锅把儿上没有不良导体的能否用手直接去端?学习了月相变化之后, 让学生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的变化, 教师可以统一要求观察时间和汇报时间, 只有连续实地观察一个月, 学生对月相的变化才会有深刻的理解, 进而推断出某一天的半夜12点是否能看到月亮;另外, 有些难度的课后小制作 (风动小鼓、电铃、学校沙盘等) , 完成制作任务的学生不多, 教师可以把制作成功的学生作品, 当做展品让全体学生参观, 这样对制作成功的学生是极大的鼓励, 对没有制作成功的学生是一种促进。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 尽管一开始做得很粗糙, 但学用结合, 学以致用, 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却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课的教学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机会, 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让学生的课外空间动起来,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才更具生命力。

摘要: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课程, 这门课程除了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科学知识, 还要使学生的探究能力有所提高, 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篇3

一、倾听他人的发言,虽静犹“动”

有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叫“倾听着的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要强调“教师倾听学生”。我觉得还要倡导“学生倾听学生”。只有这样,学生之间才会了解彼此的想法,才会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认真听讲的学习习惯。

1、不许重复。记得有一次,教研室领导来听课,我上的是《科学》第一册《校园里的动物》,为了扩大学生发言的面,我灵机一动,课一开始,以开火车的形式让每位学生说出一种动物的名称,要求不准重复。学生依次站起来说,其他学生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看着他,教室里出奇地安静。“老虎。”一位学生怯生生地说,“重复了!”全班异口同声地说。回答如此的干脆和响亮,令在座的老师很是意外。我强烈地感受到“学生在倾听!”正因为在倾听,他们才会知道重复了;正因为在倾听,他们才会说出与众不同的动物名称。正因为有了倾听,教室里才会如此安静;正因为有了倾听,学生才有了更深入地思考。我发现在以后的教学中,“不重复”已在学生心中深深地扎了根,学生慢慢养成了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

2、提提意见。找其他同学的缺点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围绕问题展开讨论,相互之间提提意见,也能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学习品质。在教学《科学》第五册《太阳钟》时,我要求每位学生自己设计一种计时的工具,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一节课都在听别人说,我担心有些学生会坐不住,会不好好听,就决定让学生对每一种设计提意见,提得好有奖励。没想到所有的学生都很专心,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机屏幕,神情专注地听同学介绍,看得出来他们在思考。而学生的设计确实有他们的独到之处:有的以导火线的燃烧来确定时间;有的以太阳移动后照着的物体不同来知道时间;还有的甚至想到用放大镜,利用它的聚光原理烧着不同位置的物体来确定时间……

二、猜测充分到位,虽乱存“动”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或假想。

1、针对问题做出假设

当问题提出后,让学生猜测其结果,是极具意义的活动。如教学《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我为每小组准备了三只大小、形状均不同的容器,装着相同的水,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器里装的水最多?结果,学生提出了四种意见:有说一号杯里的水最多;也有说二号杯、三号杯里的水最多;还有学生说一样多。我把学生的猜测一一写在黑板上,并统计好人数,要求每位学生记住自己的意见,等结果出来后证明自己是对还是错。

2、针对假设叙说理由

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或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并使学生明白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

三、自行设计实验,虽难更“动”

设计实验的过程是发散思维的过程,对学生来讲,设计实验比做其他事情要难得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强弱,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1、设计实验的前提是设计材料,通过选材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如教学《观察蜗牛》一课,教师提出要想知道蜗牛是喜欢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是喜欢光亮的环境还是黑暗的环境?怎么办?学生一致认为要做实验。教师接着问做实验必须准备哪些材料呢?学生首先想到一定要几只蜗牛。一位学生说要知道蜗牛喜不喜欢光,就要准备明亮、黑暗两种环境。教师继而问什么样的材料才能同时具备明暗两种环境?有学生说把一只盒子的盖子剪掉一点,里面装一点土就可以了。还有学生说取一只玻璃缸,一半用黑布盖好也可以。有学生说要知道蜗牛喜不喜欢水,只要准备干土和湿土就行了。其他学生抢着补充还可以用干纸和湿纸、干布和湿布……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实验材料基本确定。如果教师有意经常安排这样的活动,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设计多种实验,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手脑并“动”。如教学《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当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各种猜测后,我并没有马上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预测后马上进行实验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比较盲目,而且时间拖得比较长。为此,我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材料: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玻璃杯、量筒、烧杯、烧瓶、天平、记号笔、滴管、漏斗等。让他们分小组边观察边讨论:如何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把想到的各种办法用文字或图画填写在实验报告上。鼓励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办法,并展开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花的时间短。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气氛十分热烈。10分钟左右的实验设计,学生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好办法,大家都有一种愿望,想用自己想到的办法做做看,看看结果究竟怎样?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解读 篇4

【关键词】:善于架梯 乐学教育

【内容摘要】:随着教学课堂变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在教学中营造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倡导师生互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感受教学的魅力和快乐,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我们共同的主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经历,结合学科课堂变革的要求,一、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二、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三、善于架梯 展现过程;

四、指导学法 培养能力;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新型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未来为重点组织我们的课堂教育,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组织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就是说,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学生语文素质自主构建的课堂结构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那么怎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呢?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二、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用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善于架梯 展现过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

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展现训练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了那些差生,教师就要设计方法,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坡度(即前所提及的“架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那种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比如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思维广度发展。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发展相结合。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不少教师就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在布置作业时,还可设计“弹性作业”,不同层次学生有相应的作业要求,这样做到目标多元化,更是“面向全体”的体现。

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展现训练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个体智能差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经过“阅读--组织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口头表达”这样三步。如果只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时间。同样的道理,在范读或朗读指导后,也应增加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

四、指导学法 培养能力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技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规律。这就是教法转化为学法了。其次,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乐学教学”一个重要特征。鉴于这个,我大胆提出并尝试以下原则:

1、信任与尊重原则

(1)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学习能力。除了极少数智力低下者,其他学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学习任务。许多学生成绩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问题,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行为与行为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缺乏学习习惯等。

(2)相信学生原来是有学习愿望的人。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灭的,他们的学习愿望可以被激活。

(3)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内化活动目标才能实现。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启发与鼓励原则

(1)启发学生建立积极的,可行的目标。

(2)鼓励学生做出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教师要善于鼓励表扬,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无论如何,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教师应利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构建“乐学”课堂,让课堂成为乐园,让学习成为乐事。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与研究》 《中学语文》

《中国农村教育》

2010年08期 2011年03期 2010年01期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科学课让学生动起来 篇5

一、活动目标:

1、能积极尝试,创造性的想出多种让球动起来的方法。

2、能大胆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二、活动准备:

刺猬球若干;辅助材料(盆子、书、垫板、夹子、勺子、泡沫、小棒等)

三、活动过程:

1、引发兴趣。(出示一只刺猬。)这只刺猬球是什么样子的?像什么?

实录:

A、圆圆的,像大西瓜。

B、有点像点心店里做的大馒头。

C、像一个圆圆的山洞。

D、像转动的汽车轮子。

E、像一只只蜂巢。

F、还像天挂的月亮。

评析:在幼儿的生活中,像球一样圆溜溜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因此,幼儿的想象空间很大,他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充分满足了他们想象表达、大胆创造的愿望。

2、猜测“当球动起来”的方法。

引导语:这只小刺猬球一动也不动,如果不用手来帮忙,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刺猬球动起来呢?

(1)幼儿猜测

(2)幼儿交流自己的猜测、想法。

实录:

幼1:我可以用嘴吹。

幼2:我可以用头顶。

幼3:我想用手拍桌子。

幼4:我想用脚踢。……评析:虽然是猜测,幼儿的想法并不一定正确,但我们关注的是发散幼儿的思维,让幼儿敢于想象,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3、验证想法。

幼儿人手一只刺猬球,进行验证。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1)观察每个幼儿的实验操作情况。

(2)询问个别幼儿的想法。

4、交流讨论。

请幼儿大胆的表示、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

实录:

幼1:我是用大拇指和食指弹了一下,球就动了。

幼2:我是用头来顶球的。

幼3:我是用一只大大的篮球打在刺猬球上它也会动的。

幼4:我是用手当扇子扇风,球有一点点动。……评析:在探索让球动起来的活动过程中,我发现罗星的玩法与众不同,他是用一只大大的皮球去碰撞刺猬球的,这一新颖的方法很快的被其他小朋友效仿。还有的孩子验证了自己的一种想法后还积极探索其他的方法,可见,孩子“屈,老师.教,案,网”们探索的欲望很强烈。

5、借助辅助材料探索“让球动起来”的方法。

刚才小朋友都是借助身体进行的,如果不直接用我们的身体,而是借助其他的物品,你会怎样让你的刺猬球动起来呢?

教师提供百宝箱,鼓励幼儿借助其他物品进行。

6、交流实验结果,分享经验。

幼1:我把球放在网兜里,用力甩,球也会跟着转圈。

幼2:我用小棒子推着小球走的。

幼3:我把球放在半只雪碧瓶中,我用两只手来回的转瓶口,球也会转动。

幼4:我是用吸管吹的。

枰析:在借助其他物体探索“让球动起来”的活动中,孩子们探索的欲望更强烈了。他们纷纷去寻找自己需要的辅助材料,积极尝试、探索。有的孩子还把自己的新方法介绍给自己的同伴,有的孩子还与同伴合作,如一起用垫板扇球,这样风力大些,球就动了起来。

四、活动后的反思:

本次活动中孩子们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探索的欲望强烈,创造性表现的非常突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有效合作学习让学生动起来论文 篇6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可以为学生全面参与课堂学习、在讨论活动中表达思想和观点以及听取同伴的想法提供机会,学生能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强化合作精神。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如何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比较缺乏合作意识。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合作的动机和兴趣,结合教学实践教会学生合作的技能;要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不是孤军奋战就可以成功的,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有赖于与他人的不断交流;要让学生发现合作的必要性,体验到合作的乐趣,从而增强合作意识,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行为

1.课前充分准备,合理编组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和不同的课型要求,充分备课。在准备教案时,分组活动的目的、形式、内容、时间、活动的材料、活动的要求都要精心考虑、设计和策划。分组时尽量考虑到小组之间学生学习成绩、性别等的均衡,以便竞争气氛的形成。同时,还要注意改善组内关系,明确个人职责,使小组成员在学习上互相支持,形成真正意义的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是前后桌四人组合,还可以按程度、性别组合等。各种组合方式应当交替使用,使学生能不带情绪地随机组合,以保持新鲜感。这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分组活动才能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获得较好的效果。

2.课内精心设计,加强指导

要改善英语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分工,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同时,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开拓思维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调控讨论方向和进程,对讨论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

3.树立主体意识,发挥主动性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活动当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且不善于言谈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予鼓励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地融入到小组中。同时指导学习较好的小组成员建立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与其他组员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避免将合作学习变成少数学生的“独角戏”。

4.课后及时评价和总结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组活动结束时,教师要给予总结和评价,以个人评价和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包括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有进步或表现突出的同学要予以表扬,对各小组进行对比,最后还要评价活动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数学课堂上应让学生“动”起来 篇7

为此,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 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 思维活跃起来, 手脚解放出来, 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然而,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 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跟随教师惯性运转, 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缺乏参与教学过程, 被动学习.要想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动”起来.

一、明确教师扮演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是组织者、点播者, 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 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 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 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 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 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 扮演不同的角色, 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二、创设和谐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 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 沟通对话渠道, 让学生觉得教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 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 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 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 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 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 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 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 思考, 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 教学生如何去动脑, 如何去思考, 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 学生就会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课堂上,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 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 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 教师应首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 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 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 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 学生之间相互启发, 相互讨论、学习, 思维由集中而发散, 又由发散而集中, 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这样学生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 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其次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 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 不要怕出错, 要敢于面对问题, 挫折和失败, 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 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 是生命的活动, 专业所长, 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四、鼓励学生动手实验

数学课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篇8

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巧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灵活运用使之自然贴切、新颖有趣,达到启智开塞的效果,从而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如:一堂《勾股定理的应用》的课,教师作如下开场白:“我的法术无边,能不过河测河宽,不上山测山高,不接近敌营而量得敌我距离(学生感到惊奇)”,教师接着说:“我的法术是勾股定理,我的法术是数学思想方法。(学生齐笑)”,这时,教师展示几道应用勾股定理的习题,配上幽默的诱导性话语,放手让学生分析、画图、解答,尽管都是枯燥无味的数字计算,但因为给了学生自主的空间,学生情绪很高,积极参与,都做得很来劲,而且效果较好。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如一堂《游戏公平吗?》一课,游戏规则是,用掷硬币来决定胜负是否公平。教师根据初中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自己,喜欢动手操作这一特点,把学生分成几组,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枚硬币,抛20次,统计各组正面朝上的抛掷结果次数,学生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的研究学习当中。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在操作实践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动手、动脑,收获很大,在不知不觉中过了一堂课。

三、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在独立学习以后。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追求的一种学习方法,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否则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合作学习可以实现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推进,通过互相撞击智慧火花,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其最大优势是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效应。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时,(电脑显示)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同学们,在太阳的运动中,它与地平线会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学生同桌讨论。或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铁丝和一个圆环,把学生分成小组,在桌子上演示,也可以动笔在纸上画一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运动的观点考虑问题,防止考虑问题单一化。在小组交流中,不仅要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且更促使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小组之间热烈讨论,从公共点的个数上分析,最后达成共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相离、相切、相交。合作学习实现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推进,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实现知识上的沟通和互补,实现对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探究。更重的是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迪、互相推动、互相鼓励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学生之间不仅是交流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交流学习的方法和体会,与同伴共同来体验成功的欣慰和遇到困难的挫折感,从而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尝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

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动起来,而教师只充当学生探究的指导者、合作伙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脑、动手、动口,自己拿着钥匙开启宝库之门,并把获得知识的思维活动外化为语言表达和动手操作,达到内化知识和掌握技能,从而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的目的。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论文 篇9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究学习的机制,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一目标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要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实验、获取信息,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

一、激发兴趣,引学生“动情”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只有人们感兴趣的东西才会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海洋。老师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动机,就必须把死的知识“活化”起来,如,设计一段有趣的故事、一幅动人的画面、一则生活中有意义的小事、一个催人泪下的场景、一次有趣的实验操作,都可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心灵与感情的共鸣,把学生引向“愤”与“悱”的状态,产生浓厚的探求动机。我在教学《认识钟表》时,用课件展示了这样一个龟兔赛跑的画面,这个画面就像一个钟面,跑道是圆形的,跑道外面有12棵树代表12个大格,并与12个数字相对应。兔子跑得快,代表分针,乌龟跑得慢,代表时针。放课件时,再配上一段有趣的音乐。这个场景一出现,学生立即被吸引住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完后,我问:“你们看到的画面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学生一下子打开了思维的闸门,说出了许多的答案,不少同学说像生活中的“钟表”。我则因势利导,导入新课,学生也自然而然地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了。

二、营造氛围,使学生“动脑”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教室内鸦雀无声,学生们坐得端端正正,甚至小手都要背在后面,稍有一点小动作,有时甚至是挠痒痒,也会遭到训斥或责骂,学生吓得紧张兮兮,越发毕恭毕敬。这样的师道尊严,这样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望而生畏,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问。由于紧张,极易产生疲劳,所以学生也不愿想、不愿说、不愿动,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脚戏,学生则一个个呆若木鸡。因此,课堂教学中,需要营造出一种宽容的环境,不对学生的一些学习行为习惯进行无谓指责,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给学生自由创造的天地,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让学生敢于接近你、乐于接近你,把你当作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向导,从而愿学、乐学、爱学。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

传统教学的特点就是一讲到底,偶尔也有练习,但毕竟是“戴着镣铐跳舞”。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倡导“从做中学”,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都是强调让学生“做”。因为学生不做,我们既看不出他知识与能力的水平,也看不出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到了什么程度。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其自主性、主动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深刻地认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责任和乐趣。因此,教师不要独占上课时间,要把一部分上课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思考、合作、探究、发现,“儿童的智慧集中在他的手指尖上”。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环节,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例如我在讲《认识钟表》时,通过设计摸一摸(摸钟面)、拨一拨(拨时间)、画一画(画指针)、连一连(制订小明一天的作息表)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四、提供机会,促学生“动口”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是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的“假教学”。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享双方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互相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寻找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因此,新课改首先要解决学生的“开口”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但是,在课堂上还有不少学生胆小、怕说,更怕说错,所以老师要多给学生创造适合其发展的场所,课堂上多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提出问题,让小组成员讨论后一齐说,以提高他们的胆量。“创造合作机会”的同时,对每组学生的点滴进步要给予鼓励,对每组学生战胜困难的创造性要给予支持,努力营造出民主的氛围。随着时机的成熟,要逐步将小组成员讨论后一齐提出问题,过渡为各小组的“代言人”说。渐渐地,各组的发言人也不断变换,每人轮流做一做“发言人”,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被大大激活,也就会出现敢说、乐说、抢着说的热烈场面。

科学课让学生动起来 篇10

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许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开发区22中)

摘 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然而,以往沉闷的、被动的课堂只是让学生静静地等待着教师的知识传授,致使学生也越来越看不到学习的乐趣,严重影响了语文教材价值的体现。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中重拾学习的信心,进而也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动”起来;素质教育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素质教育下,只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动起来,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语文课堂带来的乐趣,最终确保学生在教师营造的轻松环境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组织学生进行复述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复述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的“口”动起来,一方面是要学生动起来,另一方面是要学生在坚持锻炼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随之得到提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复述活动”中“动”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为了打破课堂的沉闷,也为了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这节课即将结束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复述活动”,首先,引导学生重新阅读文本,并理解文本大意。之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自主组织语言进行文本复述。()切记文本复述不是简单的中心思想的概述,也不是背诵全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文本描写的故事梗概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语言,像讲故事一样,将故事重新讲述给其他同学。当然,新的教学形式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二、组织学生进行对比活动

对比活动的开展是要学生的“脑”动起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采取的是“一刀切”和“满堂灌”的模式,导致学生就像一个大容器一样等待着教师将知识灌输到自己的大脑中,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本没有动脑的机会和时间,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对比活动,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文本中所赋予的情感,进而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我选择了对比学习活动,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各个地方过年的习俗,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并鼓励学生将作者笔下的春节与我们所熟悉的春节进行对比学习。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春节是我国的重要节日,而且,在各个地方过年情境的对比及作者笔下的春节与自己熟悉的春节对比中也让学生了解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同时,还让学生感受了春节的热闹气氛,进而,让学生理解了文本中的`民俗文化。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动脑”比较中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教学质量。

三、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活动

对于小学生来说,表演活动的构建可以说是最适合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的,这也是让动起来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在以往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认为组织表演活动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仅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并不注重表演活动的组织,严重不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摒弃这种观念,要组织有效的表演活动,寓教于乐,进而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老人与海鸥》时,为了能够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亲情般的情感,在本节课的教学时,我组织了一场情境表演活动。首先,我和几名学生一起对文章进行了改编,让其以课本剧剧本的形式呈现,然后,选择了几名学生分别扮演“老人”和“我”的角色,并让学生仔细揣摩老人说话的语气,进而,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老人与海鸥亲人般的感情,同时,让学生清楚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热爱动物、保护动物。可见,在这样的课堂中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当然,还有助于学生动起来,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从语文教材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活动,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认真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语文知识的同时,找到探究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动”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许梅芳。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J].新课程:小学,(10)。

上一篇:夏天的故事作文500字下一篇:幼儿园中班《爱护花草树木》主题活动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