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课充满乐趣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科学课充满乐趣(精选11篇)

让科学课充满乐趣 篇1

2013年5月29日,中协作区小学科学学科教研活动由实验小学崔讯英老师精心策划在嵩山路小学如期举行。来自协作区各个小学的30多位科学教师聚集一堂,进行了观摩与交流。

今天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做中学”的相关研究。由实验小学的宋慧朋老师和六二班的学生们展开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内容的教学,课堂上孩子们带着问题边做实验边讨论边记录,充满乐趣。特别是卢世繁同学上台做小苏打和白醋反应后放出的气体能把燃烧的蜡烛熄灭实验,更是把科学课推向了高潮。

“做中学”是科学课的课堂细节,就是在科学课堂上,必须让学生“做”起来,学生只有做了,才能真正去认识自然世界,才能明白科学道理。只有注重课堂细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养成,科学离不开探索,科学课也需要我们在踏踏实实地教学过程中注重细节,把握规律,才能使教育的道路走向深远,迎来小学科学学科万紫千红的春天。

让科学课充满乐趣 篇2

一、创设情境, 让学生产生好奇,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要想学好科学, 就要用兴趣引导,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新鲜的、充满了惊喜和奇特的。所以, 我改变了以前说教的教学模式, 采取激发兴趣、师生互动、学生亲自体验的教学方法, 为孩子创设情景, 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我们知道:导入新课是一节课关键。在新课开始的时候应创设良好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兴致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比如:妙趣横生的游戏, 童话故事, 一些小实验, 引人思考的问题等都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压力》一课, 我先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讲桌上放一瓶水, 然后让一个学生用吸管来喝。让学生观察, 然后提问:“用吸管吸水水为什么能吸上来?”学生都说自己用力吸上来的, 这时, 我在在吸管上扎了一个孔, 再让学生来吸, 结果吸不上来了, 课堂上一下子沸腾起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入了今天的学习内容《压力》。

二、用身边的事物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看到“科学”两个字, 很多学生都觉的科学是神秘的, 从而对科学课产生一种害怕。其实,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科学是随处可见的, 许多平平常常的事情, 就蕴含着许多的科学道理。如:水为什么会变成冰;船为什么会在水上航行;天热的时候, 巧克力就会熔化;毛毛虫长大了, 就会变成美丽的蝴蝶?因此,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们“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打消学生对科学课的畏惧感, 让学生知道科学无处不在我们身边, 科学就在我们生活里。在讲《太阳和影子》一课时, 我找一名学生到讲台前, 把窗帘拉好, 用一盏灯由高到低、由左到右照这个学生的影子, 让其他同学观察影子的变化。得出结论:影子由小变大、由右到左, 生活中不仅太阳能照出影子, 灯光也可以。在教学《热胀冷缩》这一课时, 我拿出一个瘪了的乒乓球问学生:这个球还能用吗?学生们都摇着头说:不能拉!于是我倒了一盆热水把球放进去, 让孩子们观察变化, 只看见瘪了的乒乓球慢慢的鼓起来, 孩子们都拍起手来起来!看了我做的实验, 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我很轻松地就完成了学习任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 不仅揭开科学的秘面纱, 还让学生通过学习科学, 可以更进一步了解我们身边的事物, 认识到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三、通过动手做实验感受科学带来的乐趣

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学趣, 这种兴趣, 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 但他们有时候不认真听, 上来就做, 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 颠倒操作过程, 不按照要求导致实验失败, 所以在做每个实验前教师就要明确实验的操作过程。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明确操作过程。如:《导体与绝缘体》一课, 由我先演示, 让学生仔细的观看实验操作过程, 让学生仔细观察小电灯是怎样亮的, 是怎样连接的。再把孩子们分组, 进行动手操作, 让学生们亲自去体验, 这样就能使学生对这一实验过程印象深刻。只有这样仔细的听, 认真的看, 学生才能做好实验得出结论。这些感觉器官的运用, 学生的全面观察, 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 我还把实验中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要点写在黑板上, 让学生注意实验步骤, 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导致实验失败。

学生年龄小, 好奇又好动, 这些实验对他们吸引力很强。所以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应用知识, 课外延伸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阵地, 但不是唯一的途径, 学生学习科学、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 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天地。因此, 要引导学生学科学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 使课内、课外相结合,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的特点, 好奇心重, 对新的事物比较感兴趣, 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所以教师应该结合实际, 让学生走出教室向课外延伸!课外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科学的活动, 如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等活动, 使所学知识得以扩展和应用。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在学习电路知识时, 我让学生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用自选材料制作一个电路, 让孩子们自己动手, 把所学的知识展示给爸爸妈妈。再开一个《科学展示会》,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小制作、小发明。科学课的很多内容、很多例子都来源于我们身边的生活,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 要在上好科学课的基础上, 结合课本的内容和生活的实际, 组织学生走出教室, 让学生乐于探究, 热爱科学, 了解科学的本质, 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解决自身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 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科学课, 就是要真正理解什么是科学, 这样, 教师才能教得有效, 学生才能学得有趣, 才能让科学课充满乐趣。

摘要:小学科学课要求的学习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 让学生知道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 并应用于日常生活, 逐渐养成学生学习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怎样使科学课妙趣横生?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摸索出一些教学方法 , 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关键词:科学,科学课,乐趣

参考文献

如何让作文充满乐趣 篇3

一、文有所“源”

学生怕写作文的首要原因在于没有东西可写,即“文源”干涸。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融入生活,体验生活中的各类情感,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应生活而写,为兴趣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一旦有了真切丰富的生活积累,学生作文就不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作文自然会鲜活起来。如写“我的家乡”,教师可以设问:“我们对家乡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我们对它真的很了解么?为什么我们的家乡要叫这个名字呢?横穿我们家乡的河流发源于哪里?我们家乡有什么资源,我们又是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发展的呢?请同学们去访问调查一下,把调查的情况记下来。”这样,学生就会从平常生活的所见所闻中发现不平常,探寻生活与表达内心情感的热情自然会高涨,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文题当“新”

命题的形式和内容要求也影响到学生的作文兴趣。就命题内容而言,一个好的题目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引发学生活跃的想象,激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怎样的题目才算好题目呢?一是要新颖,不落俗套。那些陈旧的、过时的、千篇一律的东西要尽可能摒弃,或将其换一换角度,学生才会有新鲜感。如变《我的家乡》为《家乡印象》,改《家乡发展概述》为《假如我当镇长(县长)》。二是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东西对他们才可能有吸引力,他们才会有话可写,有兴趣去写。如写《我的兄弟姐妹》、《我与老师的约定》等。三是鼓励自拟题目。引导、鼓励学生有材料就写,不要等到上作文课再来写作文,写完后再拟题目也可以。此外,老师要及时评改学生作文,并给予热情的鼓励。还可开展“你出题目我来写”、“我写作文你拟题”等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四是科学安排作文时间。当前,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堂完成作文或者课堂上动笔、课余完成作文,这样,学生就不会把作文当成负担。另外,可提前几天布置作文题,让学生构思几天再写。

三、文贵于“用”

作文实际上是交际的需要,写出来的作文最终目的是给人看,是要使用的。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习作创造各种形式的展示机会,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在相互交流与自我展示中利用起来,使他们共同分享写作的成果,感受成功的愉悦。比如,让学生每个月出一期手抄报,把自己的作文、读书笔记等编辑刊登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换传阅,并将优秀的文章贴于黑板报以示奖励。另外,每天早自习或课前抽几分钟让写作优秀的学生把自己写作文时的思路和心得向全班阐述,让大家互相学习。还可通过举行征文活动、出优秀作文小集、指导学生向报刊杂志投稿、举办佳作朗诵展示会等活动,让学生多层次地享受写作成功的愉悦。一旦有学生的习作发表或获奖,老师还应在班上大力宣传、表扬。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能达到写以致用的目的,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感受作文带来的成功与自豪。

四、文重在“练”

一是提倡一题多做、一事多写。在写作教学中,要随时给学生提供一题多做、一事多写的机会,引导他们的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次去创新。学生通过此类训练,可以逐渐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独辟蹊径,进而选取最佳角度或最佳观点(别人不曾想、未能言,而客观上有必要,主观上体会又较深的方面),写成较好的文章。二是读写互动,让学生广泛阅读。让阅读融入学生的心灵,他们就会产生表达的需要与激情。首先,教师要把阅读课上得生动有趣。其次,教师自己也要喜欢并坚持阅读,应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最细向。另外,教师不妨也写“下水作文”,让学生从师生交流中体会作文的快乐,产生作文的欲望。三是丰富学生的课内外活动。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办小报、出文集、演讲辩论、采访调查、演课本剧……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不尽的动力。

五、文当常“评”

作文评改不仅有“导写”的作用,而且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重要手段。一是激励性评讲。从教师的角度看,合理评判优劣至关重要。越是差作文越要寻找其中的闪光点,哪怕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也给予表扬,选材、立意等任何一方面的成功都应给予肯定,这样做有利于从全局上、整体上调动学生兴趣。二是课堂互改、互评。就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同桌或同学之间互改、互评各自的习作,如评判是否按要求作文,中心是否明确,开头、过渡、结尾等结构层次是否分明等。在互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规定具体的时间,让学生分组互改,然后让作者在班上朗读自己的文章,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出文章的结构、语言、选材等方面的优缺点。这种方法具有归纳性的特点,全班学生都参与,如果长期坚持,全班的作文整体水平会得到提高。三是读后感式评改。教师可把作文的评语写成一篇完整的读后感或作文短评,短评要分析得细致、准确。学生阅读教师给自己的评语之后,应能够知道自己的作文的优缺点是什么,从而明白自己如何改正缺点。这种方法既适用于基础好的学生,又适用于基础差或较差的各类学生,并且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灵感。

让化学课堂充满智慧与乐趣论文 篇4

摘 要: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奉献给学生一个主动探究的课堂、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一个赏识信任的课堂、一个充满智慧和乐趣的课堂。本文通过《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如何让化学课堂充满智慧与乐趣。

关键词:智慧 乐趣 化学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一种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构建化学活动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变得富有智慧。在传统课堂中,知识的“灌”、作业的“多”、气氛的“闷”、评价的“缺”使我们的很多学生都厌恶课堂。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丧失了,少的是积极、愉悦、发现、成功的体验,多的是枯燥、乏味、厌烦、挫折的感受。而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奉献给学生一个主动探究的课堂、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一个赏识信任的课堂、一个充满智慧和乐趣的课堂。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教学中,我们师生都感受到了化学课堂的快乐与魅力。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只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的意义和价值。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授课中,我首先通过一个故事引入了本课课题:很久以前,有一群人在满是贝壳的沙滩上烧火煮饭,在收拾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在锅的底部有一层亮晶晶的物质。接着提问学生:猜想亮晶晶的物质是什么?当部分同学猜到了是玻璃后,进一步设问:贝壳、沙子怎么就变成了玻璃?这其中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变化?这便引出了玻璃的制备原理,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创设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满足学生主动探究的需要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新课程也明确指出:“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虽然生活中有较多硅及其化合物,但对于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生还是比较陌生和抽象,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物质的性质,学生可能只是死记,而没有真正的感受,没有真正的理解。正如有人说的:听到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为此我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要掌握的知识。如学习硅酸钠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设计一个探究二氧化硅的实验方案并上台演示。设计了两个学生实验:一个是硅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另一个是硅酸钠的阻燃性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硅及其化合物是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含硅材料的环节,学生纷纷说出有电脑芯片、水泥材料、水晶饰品、玻璃器皿、陶瓷餐具、太阳能电池、硅胶干燥剂、光导纤维……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体会到了它们在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意识到了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巧设提问,创设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

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课堂教学应从传统的“事先预设”中走出来,走向“动态生成”。如在学习二氧化硅制备硅酸时,我提问学生:你会通过什么途径去制备?思考后,有学生马上就说用二氧化硅与水反应。这时我并没有立即否定他的答案,而是进一步设问:你是怎么想到二氧化硅会与水反应的?学生说联想到二氧化碳会与水反应。此时我及时给他鼓励,鼓励他能用类比方法进行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接着进一步提问:二氧化硅主要存在哪些物质中?学生想到沙子中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继续提问:你还认为二氧化硅会与水反应吗?学生说不会,否则河边就不会存在沙子了。此时教师点出在用类比方法进行性质推导时还要考虑递变性和特殊性。此时引导学生思考其它制备途径,经讨论学生想到: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可与碱反应,生成硅酸盐,然后硅酸盐与酸反应生成硅酸。这其中一些环节是预先没有考虑到的,所以教学不能完全根据教师预设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不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生成式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境。

五、设计富有探究性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让科学课充满乐趣 篇5

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小学罗惠结

【摘要】: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学需要,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巧妙地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科学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教学情境 兴趣 活力 心动 情动

科学教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去探求大自然科学的秘密。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科学教学既能唤起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要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潜能。使感受到学习科学的快乐,体验学习的快乐,下面我就谈谈如何让快乐地走进科学课堂,享受快乐课堂。

一、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

科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节圆满的科学课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科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科学实验,既能激发兴趣又能直接切入主题的捷径是围绕课堂教学核心所创设的演示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学生可以看到或亲自感受到自然现象的演化或自然事物的形成过程并对此会有深刻的印象,有时还会激起学生地创造性地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形式多样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学生感兴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气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我先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玻璃烧瓶口上,把玻璃管插入瓶底,然后用一杯80度热水浇在烧瓶身上,只见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像喷泉一样喷出来。顿时,学生被这一神奇的景象吸引住,刺激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他们的创造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一时,先让学生做一个实验,在盒的一端用土堆一个一边高一边低的斜坡,并稍微拍紧,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然后在斜坡上用小棍挖凿宽、熔都约为1厘米的“河道”。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 ”,在记录纸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估计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的流速大,什么地方的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在塑料杯子底部侧面扎一个直径约两毫米的小孔,用木块垫在杯子的下方,使出水孔对准河道。用大饮料瓶装满水缓缓地向杯内倒水,保持杯内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准备用桶接住流下来的水,这时,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地沉积下来。当一瓶水倒空了,河流不再流动时,仔细观察河道和土地。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和观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既创设情境,营造了使学生惊叹的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快乐课堂,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

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最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各种情境,这样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在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能够驱使学生自然地回忆起自己生活中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相关经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巧设问题情境,能优化探究性学习。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中的快乐进入科学课堂的学习中,学习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更有满足感与快乐感。教学《地震》时,我先播放一些有关汶川地震的各种画面,学生看到如此画面,都非常震惊、非常紧张。于是,我顺势给他们讲,假如我们这里发生地震,我们能不能不慌不乱地选择最有利的逃生路线呢?把所有损失减致最少呢?就此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再让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组的成员说出相应的逃生措施。学生的逃生方法不一定都对,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生活情境,学生对形成地震的原因及正确的逃生方法更感兴趣。可见,一节科学课,如果能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便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记忆,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的的情感更丰富,接着的课堂学习中就更专心。

三、给学生充分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亲历中感知

不管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都喜欢动而不喜欢静的,他们更不喜欢枯燥的满堂灌,他们所期待的是课堂上能有尽可能多的时间亲自动手实验或观看老师操作实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看到就心动,而且还要让学生行动。让学生通过对具体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达到有所感受,有所体验,要让孩子们自己去活动、去操作,让孩子们亲历探究活动或者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验。在亲历中感知,会让孩子们记忆深刻,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能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思考,得出结论,达到认识自然现象的目的。如:我在教学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实验,上课时提问学生:“如果将木头、纸、金属、塑料这些常见材料放入水中,它们哪些会上浮,哪些会下沉呢”?同学们都会报导收集好的木头、金属、塑料做的实心小物品。把它们分好类,再按类编上号,以便准确地观察和记录它们。老师上课时就能脱口而出地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学生对于这样的实验都很感兴趣。又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课时,让学生在上课前,取一些池塘水或鱼缸的水,可以采集到微生物。用吸管取一滴池塘水或鱼缸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上课时师问:“我们观察到水中的微生物了吗?我们在水中发现了什么微生物呢?它们具有生物特征吗?这些水中的微生物也是细胞构成的吗”?学生们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都很感兴趣,最后,教师再让每组的组长说出自己小组观察的结果。教师对他们观察的结果给予表扬。每当看到孩子们对实验结果的那种惊讶的眼神、每当看到孩子们对科学结论的那种渴求的目光时,我更坚信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因此我们平常的科学课,需要老师的引导,需要孩子们的热情参与,当然更需要师生的合作,让孩子们享受亲身体验的乐趣!

四、课堂教学中利用游戏创设合作情境

游戏,很多人都觉得是小朋友的专利,其实不然,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它集趣味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于一体,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意识,使学生更好地探索生活中某些现象和奥秘,游戏使复杂变得生动有趣,又能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的激情,并在成功的喜悦国增强自信心。课堂教学中如果适当加插游戏,对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有很大的帮助,游戏能全面发展儿童的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因而广泛适用于各科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戏活动一般有比赛、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空气的热涨冷缩》一课,通过与学生玩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请一部分同学扮作空气微粒,站在中间,另一部分同学则手拉手绕着“微粒”围成一圈,作为“气球”。当“空气微粒”安静地挨个站在中间时,拉手的同学需要围成多大的圈/在地上作好记号。然后请“空气微粒”们手舞足蹈或作剧烈运动,拉手的同学需要围成多大的圈?通过游戏,同学们明白了:物体的热溺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习新知,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开心,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又能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的激情,并在成功的喜悦国增强自信心。

总之,课堂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让学生享受科学课堂的乐趣!

【参考文献】

怎样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篇6

一、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课堂是孩子的, 新课程的理念之一, 就是把本该属于孩子的课堂还给孩子。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 而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层次要素的条件之一, 新课程的改革, 也同样给如何转变教学空间提出了问题。 如果有条件的话, 我们把课桌摆成方形、T字形、半圆形等, 学生可以随意跟好朋友商量、探讨。 从而缩短师生距离, 让孩子们畅所欲言。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一下, 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 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个思想。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脱离束缚, 主动探究, 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 走近学生, 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 因此, 老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 用商量的口气、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 讲到将一个正方形通过折剪变成两个三角形这一环节时, 我拿出一张正方形纸, 说:“小朋友, 现在老师想变一个小魔术给大家看看, 你们想看吗? ”“想。 ”学生欢呼道。 于是我转身一裁, 把一张正方形纸变成两个三角形, 故意问:“这个魔术好玩吗? ”学生抢答道:“老师, 我们也会。 ”“哦, 真的吗? 我不信, 你们也变给我看看。 ”于是, 每个学生都动手完成了这一过程, 课堂气氛活跃而轻松, 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课堂教学民主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力焕发、 生命价值不断体现的生活过程。 在新课改中, 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理解、感悟中获得独特的感受, 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需求。 新教材要求教师关注儿童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 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 让学生学得自由和愉悦。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融入学生喜爱的氛围中,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妙导巧引, 激发兴趣。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教学中, 精心设计疑问, 用疑问激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 还可以用游戏、讲故事等形式开展各种教学内容的学习。 这样既注重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参与、合作、交流, 又营造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氛围, 突出动静结合, 从而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的情感。

三、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著名思想家卢梭曾说:“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 热情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取代, 那简直是愚蠢的事。 ”常有这么一种现象, 有的教师教了几十年书, 上了几千节课, 似乎觉得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学模式, 但要问自己的教学特色有哪些, 都说不清楚。 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经历。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 形成个性化教学。 也就是说, 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 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在教材处理上, 教师要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 也就是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做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 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 如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 我安排两个小朋友进行“谁是小巧手”比赛, 在两个大的容器里放入许多小玻璃球, 在2~3分钟内进行捡玻璃球比赛。 最后让学生说说两人分别捡了多少个, 两个人比一下, 谁捡得多。 这样采用比赛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 不仅是告知学生“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辨, 思考“为什么”, 比较事物的相似性, 发现事物的联系。 另外, 可从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童话世界这三方面选取素材,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开发他们的潜能。

开放空间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 也许有的老师会担心:一个问题, 你说你的, 我讲我的, 这能学会吗? 要不要优化算法? 其实不然, 学生只有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状态中, 从不同角度思考, 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才能培养创新精神。如教学“乘加乘减”时, 出示主题图后, 我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算出一共有多少条金鱼的? 有的学生说把四个鱼缸里的金鱼加在一起, 可以用算式4+4+4+3=15;有的学生说可以列4×3+3=15;也有的学生说4×4-1=15 (把四个鱼缸都看成是4条, 而第4个鱼缸多了一条, 所以减去一条) …… 这就是孩子个性的展示,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多一些引导、点拨, 少一些讲解, 让学生拥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教师的行为在变化———课堂开始出现师生互动、 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课堂氛围在变化———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能运用激励性言语评价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会赞赏学生, 课堂气氛民主和谐。 老师们带着尊重, 带着赞赏走近学生。 学生大方多了, 自信多了, 想法多了……课堂教学中的这些变化, 犹如一缕缕春风, 使人感到清新、舒坦。 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成是新课程所向往、所倡导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徐增芬.盘活数学课堂培养创新思维[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16) .

[2]林玉夏.如何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生之友, 2011 (07) .

让思想品德课堂充满乐趣 篇7

【关键词】思想品德;高效课堂;自主学习;乐趣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146-01

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效果如何达到高效,是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一个学生有了自主学习兴趣,他就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今后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有兴趣的课堂才是快乐的课堂,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充满乐趣。我非常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努力打造充满乐趣的思想品德课堂。具体来说我是这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

1 营造和谐和优美的氛围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营造和谐优美的气氛是至关重要的。正如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所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而真正的课堂是情(意)和景(境)的统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也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会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良好的氛围,可以带动良性循环。

情景和氛围的营造要求有牵动学生心灵的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有趣的导入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的效果。如我们政治课可采取名人名言、古训、漫画、幽默、笑话、故事、音乐、视频等,不管以何种形式导入,都要加入教师的精心设计,结合自己的学生,使之适合自己的学生。这样能轻松将学生带入学习政治知识的氛围之中。要有教师的激情带领与烘托。有了“景”的角色进入,关键是“情”。如何产生景中情,情中景的境界,即情景交融,主体和客体的勾通?教师要富有激情的给学生烘托积极向上的气氛,带领学生真情的投入到学习之中。精致的问题设计、引领学生步步深入的导学案。一份适合自己学生的导学案能让学生如获珍宝,学而不厌,兴趣必然会有增无减。这样,学习氛围越来越浓,学习效果自然突出。

2 尝试改进和丰富内容

学生之所以对思想政治课存有厌学情绪是因为教学内容跟不上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因此,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增加社会实践的内容。教材为我们提出了教学“活动建议”,明确提出活动的要求。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增添乡土乡情的气息。中学生对自己土生土长的环境有一种亲切感。添加乡土乡情教育满足了学生对家乡的爱戴这一需要,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3 运用流畅和生动的语言

语言是传达思想与情感、事实与信息的工具。教师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时候要注意使用很有特色的语言,以吸引学生的兴趣,陶冶高雅的情操。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语言要流畅。在高效课堂上,虽然老师讲解的不多,但是,如果能运用流畅的语言给学生讲解最关键的知识点,学生就能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直接关系到今后学生是否还有兴趣听教师的讲解。做到语言要生动。生动的授课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辨别力,往往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通过语言的感染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把握“变”字。教师的语言在很多时候必须视学生的精神状况而定。只要有心,风趣幽默无处不在。政治课涉及面广,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因此,“趣”是使教师教学语言生动的法宝之一。它简捷明了,能表达出深刻的内容;它令人捧腹,课堂上师生开心一笑,大家心情愉悦,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4 掌握适当和巧妙的扩展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围绕教材中心内容,适当拓宽知识,开阔视野,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既能使课堂中充满生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的对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做到适当扩展,兴趣盎然。渗透和扩展的内容一定要与本节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围绕教学目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课外材料,在内容上可以多方位,多侧面;在数量上要适当,不能喧宾夺主;在质量上要精彩贴切,不能脱离教材。做到点拨到位,恰到好处。教师还要学会恰当“点拨”。“点”,就是点中要害;“拨”,就是拨开疑惑。言简意赅,分辨清晰,所用时间不多,但效果甚佳。做到巧妙引导,水到渠成。在教学中,我们把思想教育融合于教材内容中,会达到融情于理、水到渠成的功效。

5 注重美妙和有效的赞美

有位哲人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发光”。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运用赞美的重要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的要求和鼓励,同样会让学生提高学习本学科的兴趣。

在高效课堂上,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注重小组良好的合作。对于合作好的小组,教师就应当在班里大力表扬与提倡,这样,组长会越干越有劲,小组合作会越来越成功。对于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教师要抓住他们的优点进行表扬,使他们树立信心,继续努力;更要加强对创新生的鼓励,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注重对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举动的学生的鼓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对提出新问题的学生要双倍加分,对敢于质疑的学生实施奖励等,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创新能力必会增强,对本学科的兴趣也会与日俱增。

充满乐趣的一天小学日记 篇8

今天,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好朋友邵剑兰一起到农村的一个朋友家。

我们去的目的主要是帮这位朋友掰玉米。可邵剑兰却说:先抓些蚂蚱,回家油炸了吃。看着她一边流口水一边说炸蚂蚱如何如何好吃的样子,爸爸妈妈便笑着同意了。

蚂蚱这东西虽说个儿不大,可对外界的反应却十分敏感,只要有一点儿风或一点儿声音,它便“蹭”的一下跳开。我们捉蚂蚱心切,只好跟着它往前一跳,再用手一捂。如果再惊动它,只好再跟它一起跳……尽管一旁观战的妈妈直笑我俩,但我俩终究还是抓住了它——哪怕捂上十次八次。抓了一个小时,只抓了一小袋,但我们还是知足地把它交给了妈妈,然后去掰玉米。开始还挺不错,玉米棒子都长得挺好,我俩干脆抓住它往下拽,扔到一边。可刚走出十来米远,几乎每根玉米上都扒着几个虫子。我俩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再掰了。后来还是我打了头炮,迅速掰下一个玉米,又迅速扔到一边。邵剑兰见我掰,也掰了一根。这一来,我俩胆量大增,再不怕虫子了。

科学的乐趣作文600字 篇9

接着,我上网找二手太阳能板,到这边大家大概知道我要做什么了?没错,就是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再将电力储入蓄电池中。而且我准备将这些太阳能电力,转换成LED灯照明的能源,辅助照明像车库、走廊、楼梯间等,常常开开关关的场所,减少使用家庭电力;还有像冷气房中,放上利用太阳能电力驱动的小风扇,也可以减少冷气重复机转的次数,这就是我的点子-跟大自然“借”电。

现在看来,我这个点子,就剩下太阳能板了。而很幸运地,三天后,我在网络拍卖上,找到一位要搬回家的先生,他对太阳能板研究很有兴趣,因此搜集各种太阳能板做测试,但转换率较差的旧式太阳能板,对他的搬家是个困扰,因此我用不高的价格,取得自己需要的太阳能板,而他也解决自己搬家的困扰。

材料齐备了,似乎看来不缺东风了,其实真在开始动手做,才知道做中学的道理,经过反覆多次的摸索,u作的过程中,还给家里的小朋友体验一下焊枪的特性,虽然整个电力线规划与安排称不上满意,但还能接受,尤其打开电源,灯亮的那一刻,心中油然生起一种跨时代的感动。而近来收到电费帐单,发现搭配一些节能省电的技巧,那更觉得果实是甜美的,因为我们家五月帐单省电30.8%。所以有机会你也可以善用资源,来个做中学,体验当富兰克林(进行多项电实验的科学家)这类科学家的乐趣哦!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乐趣 篇10

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以形象思维为主,不能持久。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让课堂充满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长久的注意力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乐趣呢?在这里,我以二年级课文《酸的和甜的》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尝试。

一、融文入境,让学生乐在课堂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上课,应如说书人那样,对原有作品进行再创造,把平面、静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活生生的形象,赋于教材以生命力,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课文《酸的和甜的》用色彩鲜艳的连环画和生动有趣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狐狸想吃葡萄的着急,吃不到葡萄的难过失望,松鼠和小兔子轻信狐狸不敢尝试的怯懦,以及猴子痛痛快快吃葡萄的快意。“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是狐狸的自我安慰,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只有小猴敢于尝试。上课伊始,教师满面春风和学生谈话:“喜欢吃什么水果?”吃是孩子最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们的话匣子打开了,教师自然而然引出葡萄。接着,教师出示葡萄的图片,利用图片巧妙引导学生认识“葡萄”两个字:上面的草字头就像两片绿绿的葡萄叶,下面的部分就像一串葡萄,使学生轻而易举识记“葡萄”的字形。然后,教师变戏法一般变出一串真葡萄,引出“串”的教学:识记“串”的字形,展示两张图片对“一串”和“一串串”进行比较,练习用两个词说话。最后让学生猜葡萄的味道,自然引入课题。语文即生活,在开课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视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创设情境,让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课堂中,教师更是时时、处处引导学生融入童话的情境。教师带领学生去“葡萄架下”看,借助图画让学生观察狐狸的神态和动作;引领学生聆听、朗读葡萄架下小兔、松鼠和猴子的对话,想象、琢磨小动物之间的语言;学习结束,再次来到“葡萄架下”对小动物说心里话……整堂课融文入境,文与境和谐共生,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其乐融融,乐此不疲。

二、享受朗读,让学生醉在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让每个孩子享受朗读,快乐阅读,是教者设计和实施教学环节的主要目标。

教学中,教师抓住“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一定”等词句反复朗读,想象小狐狸、小松鼠和小兔子的动作神情,读出它们的心理。在感受猴子的聪明与自信时,教师抓住“迫不及待地爬”“望望”等关键词体会猴子知道葡萄成熟了,引导学生读出猴子想吃葡萄的急切……教师采用各种方法,通过指名读、分组读、师范读、师引读、师生分角色读、表演读……把“读”作为学生学习文本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保持着对读的热情与渴望。并在读中有所“思”,思考为什么要这么读;在读中有所“悟”,悟出文字背后所要表达的东西;在读中有所“练”,练习用重点词说话;在读中有所“想”,想象课文省略的内容。从而感受语言的魅力,享受“读”中的快乐语文。

三、涵养精神,让学生恋上课堂

语文不是简简单单认几个汉字,谈对几句话的理解,语文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涵养精神的一门学问,是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人物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引领学生获得感受,体验情感,最终积淀文化,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亲自去体验,大胆去尝试。为了让学生领悟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课文学完,教师让学生对小动物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让他们大胆表达所感所悟。最后,教师送了一首诗给学生,既领悟道理,又升华情感,让学生久久回味,宛如刚参加完一场盛宴,悄然不为下课铃声所动。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充满乐趣的语文课必将成为每位教师的毕生追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每个学生如沐春风,从此爱上语文。

现代化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篇11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生动有趣, 或富有新意, 或悬念重重的情境, 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在情境中导入新课, 能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利用本身具有的形、声、色、光兼备的特点, 以及特具的新颖、趣味和艺术性, 为学生展示了更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 优化了课堂教学情境,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在课堂教学中, 结合教学的内容,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兴趣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多种情境, 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使学生在开课伊始便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元旦联欢时教室布置的拉花、气球的图片等;在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 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小正方体的不同数法;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的练习课时, 可以制作一个虚拟的购物超市, 让学生在虚拟的购物中学会使用人民币。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使教学内容的非语言要素得到充分的表现,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有趣。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呈现过程、突破难点

在数学教学中, 可以适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教材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将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 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动眼看、动耳听、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 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 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 运用多媒体演示长方形和正方形, 左面的边向右移动, 直至与右面的边完全重合;上面的边向下移动直至与下面的边完全重合的全过程。再如:在教学“正方体、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 通过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 让学生目睹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一条棱通过移动与相对的棱可以完全重合的过程, 从而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棱平行且相等”这一结论。这种演示方式强化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 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样的设计, 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 将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相连, 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以往我们在数学教学中, 面对一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或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 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都还是无法理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动态的效果将抽象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学习的重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巧妙地化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欲望, 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获得更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利用多媒体声音和图像可以在课堂上随时插入、随时展示的特点, 可以避免平时只靠口说手写而课堂容量小的弊端。这样学生虽是坐在教室里, 但其视野却可以随着多媒体的展示, 扩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而且对文字的感受又可以随着画面、声音不断延伸, 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 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当然,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 多媒体手段同时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 加快了学生的理解进程, 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 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加大练习量, 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练习题形式。

例如:可以在讲授新课后,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智力闯关游戏, 改变枯燥的练习形式, 会取得更好的练习效果;也可以在习题中引入生活片段 (如铺方砖) , 通过演示加快学生对解决问题类题意的理解, 发挥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增强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手段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反馈信息, 为改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堂完美地结合, 现代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地发挥出来, 不仅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更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和乐趣。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现代化教学媒体已经进入课堂教学领域, 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创造互动学习机会, 促进多向交流, 优化教学过程, 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与乐趣,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上一篇:观阁镇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实施方案下一篇:纠正四风问题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