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2022-1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日益发展, 以微信、微博、手机APP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开放性、交互性、时效性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推崇, 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新媒体的崛起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 也冲击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亟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改变。

一、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新媒体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其有别于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形态, 具有时效性、交互性、开放性、碎片化和虚拟性等时代特征。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效性

新媒体技术的时效性, 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打破了课堂教育、班会教育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空间上的束缚。利用微信、QQ等新媒体工具,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 既节约了师生的时间成本, 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新媒体的时效性最为关键的是体现在宣传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 借助新媒体工具及时将重要学习内容传递给学生, 也有利于在学生中形成强有力的正面舆论和正面导向,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舆情基础。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

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 获取海量的网络内容资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教材、政策文件等为学习内容, 获取的内容资源单一、陈旧, 难以满足大学生求知欲望。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启了一扇全新的“知识门”, 不仅能够获取最新的思想政治内容, 还能够借助文字、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不同的传播形式对内容进行加工处理, 增添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强

传统媒介获取信息往往是单向的, 新媒体的交互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角色既是活动参与者, 又是被教育者。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可以充分借助新媒体交互性强的特点, 开展形式新颖的活动, 充分激发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例如, 华南师范大学在评选本校“榜样华师”的活动中, 就充分借助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参与活动评选, 既宣传了优秀学生的事迹, 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

二、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其内容的碎片化、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特征, 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

(一) 新媒体的碎片化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由于社会工作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 人们的阅读习惯越来越趋于快餐化、碎片化, 这也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快速崛起的动因之一。但是, 碎片信息往往只是表面化的东西, 人们并不理解事物背后的原理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 也就容易造成人们的“断章取义”。因此, 新媒体传播内容的碎片化, 使得大学生在认知事物时, 往往出于好奇心只能关注表面化的信息, 弱化了大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难以透过事物表面看本质, 难以形成独立的理论系统和思维方式, 容易在多元价值观中迷失自我, 造成价值观的导向多元化、目标模糊化, 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 新媒体的时效性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师通过课堂这一空间渠道, 将思想政治的内容、信息单方面传递给大学生。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 发布的信息具有权威性和垄断性。但是, 新媒体技术的普及, 极大的冲击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格局, 借助新媒体工具大学生可以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而不必要借助课堂获取信息, 同时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性也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由原来的单方面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传播, 拉平了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间的关系。由此, 新媒体技术的时效性、交互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

(三) 新媒体的虚拟性引发了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危机

新媒体的虚拟性使得在利用新媒体工具交流中, 交流者都是以匿名的形式参与其中, 匿名的“保护”往往削弱了社会舆论的道德束缚, 使得虚拟世界中充斥着不顾及道德和诚信的极化情绪。部分高校大学生在利用新媒体工具时, 也受到新媒体虚拟性的影响, 在匿名下放纵自己的言行, 缺乏必要的道德修养, 甚至走向违法犯罪。在虚拟世界长期产生的极化情绪, 也会代入到现实世界中, 容易使其产生错误的价值观。新媒体虚拟性给大学生带来的道德危机, 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

(四) 新媒体的开放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复杂

新媒体的开放性为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 但与此同时网络上充斥着多元的价值观, 也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近些年, 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价值观等国外腐朽落后价值观, 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在大学生中“兜售”, 不仅冲击了高校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也使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困惑和迷惘。因此, 在看到新媒体开放性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清晰的认识到, 新媒体的开放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的挑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一)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能力

随着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和发展,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师, 应当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提高自身应对新媒体环境的能力。一是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 教师应当摒弃以往单方向传授思想政治知识的方式, 学会平等的与学生进行沟通, 借助新媒体工具在互动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要不断学习新媒体的传播规律, 充分发挥新媒体时效性、交互性、开放性等方面优势, 不断提高自身的新媒体运用能力, 努力成为大学生新媒体运用中的意见领袖, 掌握引导大学生舆情的主动权。

(二)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资源

新媒体的开放性, 使其可以将更多的网络资源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资源。一是要抵消“碎片化”的消极影响, 长期接触网络碎片化的信息, 会影响大学生形成成熟的思维体系, 要针对热点事件、热点新闻多进行阐释, 挖掘碎片化表面后的实质问题和事物间的联系, 帮助大学生形成成熟的思维体系;二是采取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 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阐释错误价值观的危害,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自觉抵制不良价值取向的侵蚀。

(三) 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载体

新媒体载体的搭建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学校层面, 要搭建全校范围内的新媒体平台, 既是发布校园新闻、宣传主流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平台, 又是学校进行舆情监测的监督平台;部门层面, 学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各院系也应当主动作为, 将本部门业务工作的流程、活动、信息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布, 并组织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参与程度;辅导员层面, 要建立班级新媒体平台、个人的公众账号或微博, 运用自身扎实的写作功底和能力, 成为大学生中间的意见领袖。

(四) 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内, 文明使用新媒体工具是高校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高校应当关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开设媒介素养公共课, 规范大学生运用新媒体工具的素养, 增强其鉴别不良信息的水平, 实现大学生文明、健康的使用新媒体工具, 建立良好的新媒体交流环境。

摘要: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与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机遇, 也面临挑战, 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转变思想观念, 主动作为, 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参考文献

[1] 田穗.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 (5) .

[2] 王庚.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4 (8) .

[3] 张文浩.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2) .

[4] 周蕾.论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高教学刊, 2016 (5) .

上一篇:“语感阅读法”在外国语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典范英语》系列教材的教学为例下一篇: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应用的对策